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了优化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经济特区内依法设立的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督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和本省中小企业政策、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提供服务,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六条省统计部门会同省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健全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统计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
第七条中小企业的财产权、经营权、公平竞争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小企业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依法经营管理,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不得损害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资金支持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下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一)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二)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资源综合利用和信息化建设;
(四)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培训、咨询和信息服务等工作;
(五)支持中小企业承担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六)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
(七)支持中小涉农企业、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八)用于与国家扶持中小企业资金的配套;
(九)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十)其他支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建立政府公告、社会推荐、专家评审等制度。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设立专项资金的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和失信惩戒等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并按国家和本省规定向社会公开。财政、税务、工商、环保、质监、劳动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提供中小企业的基础信用信息。
人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应当支持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第十条工商、税务、财政、中小企业行政主管等部门,中小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应当指导、培训、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报表、经营账册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对财务制度健全、经营规范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可以优先评级授信和给予贷款。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沟通协调制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本省产业政策,且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金融机构可以在增量的指标上,单独安排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并简化贷款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
有条件的省内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支付结算、财务咨询提供服务。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推动资本的流动和重组。鼓励、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质押等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直接融资。
第十四条鼓励中小企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参股*农村信用社,发挥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平台作用。
企业和个人资本可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会同证券监管机构引导中小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中小企业上市资源,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担保机构的引导和监督,建立、完善省和市、县、自治县担保体系。省级担保机构可以采取联保、再担保等方式开展担保业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出资设立或参股设立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引导、鼓励社会各种资本依法设立担保机构,参与省和市、县、自治县担保体系建设。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享受有关税费减免的优惠。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信贷风险补偿、资本金补充和业绩奖励。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担保机构应当在注册登记后三十日内到同级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对中小企业成立的互助担保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参照第十七条的规定给予扶持。
第三章创业扶持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护中小企业依法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中小企业均可投资和经营。
第二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实行直接核准登记制,市、县、自治县工商行政部门可以委托辖区工商所核准登记。对符合注册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设立中小企业可以实行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制。注册登记后1个月内注入的首期出资应当不少于注册资本总额的10%,1年内注入的出资应当不少于注册资本总额的50%,最后一期出资应当在登记后的3年内注入,设立投资公司应当在登记后的5年内注入。
对分期注入注册资本金的中小企业,应当在营业执照中载明实收资本。在规定期限内不能缴足或无法缴付注册资本的,应当办理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二十三条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自主决定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但法律、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应当依法经过批准。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条件。对与大企业大项目开展协作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集群,或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用地,应当优先统筹规划和安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等改造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
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利用现有开发区(园区)资源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产业化基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开发区(园区)聚集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第二十五条下列中小企业,依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员、自主择业的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创办的中小企业;
(二)当年招用失业人员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中小企业;
(三)符合国家、省支持和鼓励发展政策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四)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
(五)安置残疾人员的中小企业;
(六)其他符合政策规定的中小企业。
第二十六条民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小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自治县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中小企业投资者及招聘的高等学校毕业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依照规定在本省落户。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前款规定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幼儿园或者入学提供帮助。
第四章创新推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可以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风险投资、贷款贴息、拨款资助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型计划项目,并对计划项目给予扶持。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各级人民政府及金融机构在贷款、贷款贴息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二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给予政策支持和风险补偿。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依法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十条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建立或者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同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成果中试、技术成果转让、技术中介等服务,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小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第三十一条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生产过程中,技术开发费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
第三十二条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积极申请、保护、实施专利和商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中小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第五章市场开拓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对其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给予适当补贴。对中小企业出资重组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或者购买国有企业产权,资金支付暂有困难的,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经营公司同意,可以分期支付,但首期支付金额不得低于收购总价的30%,分期支付的总期限不得超过3年,并按银行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在税后支付利息。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性展览展销、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参加境外投(议)标等活动。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或者鼓励、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品展览展销会,举办本省中小企业产品展览、推介、促销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第三十五条省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省产业发展重点,每年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拓展市场。
扶持中小企业参与农产品运销、促进城乡贸易、搞活商品流通。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由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三十六条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通过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和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内外大企业的产业链或者采购系统。
引导大企业从中小企业选购配套件和零部件,鼓励大企业将部分产品、零配件委托给中小企业生产,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城镇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采取帮助争取国债、延长特许经营年限、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加以扶持,以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
第三十八条政府采购应当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有关信息,引导和方便中小企业参与竞标,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
政府采购应当安排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或者服务。具体比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中小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可以向商务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其开拓市场能力。
第六章社会服务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传递、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政府资助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或者低收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第四十二条省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网,为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提供信息服务。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提供相关信息。
省中小企业网应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关的工商、财税、融资、产业投资、劳动用工、人才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并建立和充实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才信息库,促进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科技项目和人才。
省中小企业网应当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动态、经贸活动等市场信息,为中小企业产品供需信息提供服务,并不得收取赞助费。
第四十三条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当年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中小企业出资组织招用的失业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与招用的失业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第四十四条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四十五条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建立或者自愿参加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
行业自律组织应当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反映中小企业的建议和要求,建立、健全自律性管理制度和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素质,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行业振兴和行业诚信建设。
第七章权益保护
第四十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改变企业的产权关系,非法占有或者使用企业财产;
(二)侵犯中小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和用工自;
(三)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接受有偿服务、加入协会或者订购报刊杂志和其他资料;
(四)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要求中小企业参加培训、达标、评比、鉴定或者考核等活动;
(五)在履行管理职责时,为中小企业指定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产品质量认证等中介机构;
(六)截留、挪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或者其他扶持资金;
(七)其他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中小企业因配合环境保护、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或者其他城市建设项目,经营活动受到影响或者需要拆迁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予以妥善安置和相应补偿。
第四十八条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申请办理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对申报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审批要求和需要补齐的材料。对不符合条件不予办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四十九条执法部门的年度检查计划,应当统筹安排;两个以上执法部门对同一事项进行检查的,应当联合检查;未经部门委派,执法人员不得擅自对企业实施检查。
行政执法人员需要进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执法检查,或者需要中小企业配合检查的,应当出具载明检查时间、内容和人员等的检查通知书和有效证件。未出具检查通知书和有效证件的,中小企业有权拒绝检查。
第五十条政府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抽查检验应当依法进行,并不得收取检验费用。抽取样品不得超过技术标准、标准规范要求的数量。经检验证明合格的产品,应当在检验后五日内返还;不能恢复原有价值的,应当按照原价值给予补偿。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购买抽取样品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公示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
收费单位向中小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时,应当出示收费许可证,开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凭证,如实填写收费项目、收费金额、收费单位和收费人员姓名。不按照规定进行收费的,中小企业有权拒绝交费。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受理中小企业对违法行为的投诉和举报机制,公布受理程序和方式,依法查处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收;法律扶持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28-01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支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推动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推动技术创新、拓宽出口方面有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中小企业的劣势也同样很突出。因为自身的人员素质、资金规模、信息渠道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避免存在竞争力弱、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等问题。这种劣势要求各国政府需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尽可能地弥补其发展中所显现出来的先天不足。因此,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法律制度,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的法律定义
2011年6月,由工信部牵头了最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规定了中小企业标准。这次对企业的划分,第一次引入了微型企业的标准,确立了中、小、微型三种中小企业类型。具体的企业划分标准,依据企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划分,不同行业的具体数额不一。这次标准制定涵盖面广,涉及了“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分别占大、中和小类的比重为88.42%、91.41%和94.09%,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同时标准还规定,标准没有涉及到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划分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划分参照这个标准执行,这也扩大了标准的使用范围。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独立拥有和独立经营;企业生产规模无法在所属行业中占支配性地位;人数较少,资金有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业人数、资本总额以及销售收入是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的三大指标。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法律扶持探讨。
鉴于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必须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其发展和壮大的远景进行考量,因此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往往提供长期的政策和立法支持。通过确立税收优惠的法律制度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是各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采用的方式。
(一)中小企业税收扶持法律制度的作用
确立税收扶持法律制度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西方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各国法律都对企业公平竞争做出了规定,但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许多方面处于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具体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要实现公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完全平等竞争只是理想状态,这就对政府提出要求,“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课税机制,对市场实施差别征税,以消除各种不平等竞争障碍”。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法律扶持现状与不足
我国以建立起了一套对中小企业税收扶持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部门和地方行政性规定等。《企业所得税法》修订后于2008年开始实施。这部税法最大的变化是将我国的内外资企业税率进行了统一,均为25%。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该法也规定小型微利企业可按20%的优惠税率进行征收。新税法也规定了多种优惠手段如减免税、费用税收扣除、税额抵免以及加速折旧等。这部新的税法还通过对一些产业比如农林牧渔、环保节能、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等进行税收优惠,来达到鼓励企业发展创新、提升研发能力和安置人员的作用。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中也有对中小企业税收扶持的规定。如《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对中小企业的风投,《增值税暂行条例》则规定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减半至3%征收,同时“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统一按照3%的税率征收。”另外在我们国家其他部门的一些行政法规中,也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做出了规定。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在地方上得到进一步推广和落实。地方立法机关和地方政府也制定并实施了地方性法规。比如上海市为落实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而出台《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条例中从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了税费扶持:减免所得税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运用财税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此外还对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行为依法给予税收减免。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优惠,但是整体上来讲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立法形式存在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立法的法律立法目的不明确、系统性不强以及位阶较低几个方面。另一方面立法内容存在不足。这种不足表现为对优惠内容表述的不足和对优惠手段采用的不足。
篇3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国际市场经济仍旧动荡不安,整体的发展到了白热化阶段,国内各种市场垄断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与发展。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企业的税收也越来越多,这种现状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的困难,大型企业正好利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吞并,可以说,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岌岌可危。中小企业的大量消失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结构平稳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要合理利用《反垄断法》,提高执法力度,从而更好的对中小企业进行保护。
二、反垄断法下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1.完善企业分型界定,明确法律条例
在我国《反垄断法》的第12则条例中指出,“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从这项规定中我们只能确定经营企业与普通职业的区分,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划分说明却模糊不清,这种法律定位使得很多企业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权限和义务,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中小型企业往往很难收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导致经营的困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反垄断法的规定下保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和法律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法律中小企业分型的界定,让法律条例的描述更为明确,从根本上对中小企业的权益进行保护,在市场竞争中给予一定发展的机会,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2.重视法律运用范畴,促进企业发展
在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有利地位,从而维持市场平衡,让各型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根据我国宪法的国规定,明确法律范畴,从而让本地的企业竞争与发展一直处在良性的循环中。在《反垄断法》的规定范畴中曾说明,中小型企业是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对于其利益及保护应遵循产业政策法的条例规定。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与大型企业的发展产生冲突和矛盾,大型企业往往会造成一种甚至数种商品的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是极为不利的。在《反垄断法》的第7条前款中规定,任何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要重视法律范畴,利用法律条例中的规定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3.控制市场合并份额,平衡市场竞争
为了更好的应用反垄断法,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政府可以给与适当的干预,控制市场合并的份额,平衡市场的竞争,让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得更为有利的保证。在企业的合并方式中主要包罗横向合并、纵向合并以及混合合并,在市场竞争中,适当的企业合并能够让产品的来源获得更加安全的保证,对于市场竞争的平衡有着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反垄断法对于市场合并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保护中起到的一种间接、片面的作用,大型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合并可以会超出一定的平衡范围,导致中小型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只有利用政府进行市场的市场合并干预,细化反垄断法,这样才能使中小型企业得到正常竞争发展的机会。
4.强化企业诉讼制度,提高执法力度
从某种程度来讲,有了权利的争执就会有平衡的救济,因此,只有强化企业的诉讼制度,提高反垄断法的执法力度,才能让中小企业在大型企业不断垄断市场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反垄断法》第8条中就有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也就是说,当地政府对于市场竞争的干预并不是完全的,只能适度,那么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只能利用企业诉讼制度。因此,为了实现当时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鼓励群众进行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企业诉讼的执法力度,对于受到垄断损害的中小型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明确非法企业垄断行为的惩罚赔偿条例,从而让市场经济竞争更加规范和谐。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诉讼的判定时,还可以考虑建设专门的反垄断和解赔偿部门,从而减少市场恐慌,维护所有人民的公共利益。
篇4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刘萍在出席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时透露,由央行起草的《放贷人条例》草案已经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这意味着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按照上述要求注册从事放贷业务的《放贷人条例》立法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一旦条例通过,在不非法吸收存款、借贷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前提下,符合自有资金、无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都将有望合法注册从事放贷业务。
有关专家指出,这是中国首次宣告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即将被彻底打破,民间借贷阳光化在国家立法层面得到了确认。该人士还表示,中小企业融资与贷款难的局面将有望在高达20万亿人民币的民间储蓄被激活基础上得到缓解,国内保增长资金的民间资本部分也将有了政策出入口。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一名负责人对《小康》记者表示,民间融资与银行资金是融资链中不同的环节,两者将形成互补。他指出,《放贷人条例》的出台将使中国信贷业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也将缓解原本堵塞的金融市场,对整个中国的经济有一定促进发展。
“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对金融体系主题的必要补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指出,设立民间放贷机构是整个金融市场的进步。
“打个比方,以后猫头鹰也能白天飞行。”巴曙松说。
融资难上难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最早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由于地处优势和特殊的地
理环境使不少当地人都选择外出海外打工,因此大量海外资金涌入国内,而福建也被喻为中国第二大侨乡。大量海外资金的流入使福建的民间借贷达到白热化,以福清、长乐、连江尤为盛行。这些地方的大规模地下钱庄在高峰时期,每天进出的资金帐目可高达上千万甚至上亿,而日出十几万到百万的小钱庄则更举不胜数。
一位从事借贷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个地方借贷的月息、利息都有所不同,而且不少地方年终还会上浮,但一般以4分5到6分之间较为常见。如果是企业贷款的话,有些借贷机构还会涨至一角五到两角。
据记者调查了解,福建的地下钱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标会性质,其借贷主体大多数以福建市民为主,月息在1分至1分5之间。而另一种则为企业借贷性质,此类钱庄规模与后台都比较雄厚,借贷主体多为当地借贷无门的中小企业主,这些老总苦于无法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而企业发展又急需资金,只能把目光投向地下钱庄。他们的月息一般是5分到2角间不等,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利率。
“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这样,谁让我们小企业借不到钱呢。”福建东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健对记者直言道。
卢健是一名建筑商,他多数承接各类开发商的楼盘以及政府建筑项目。2008年因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建筑业都受到很大严重的打击。而从4月份起,全国的钢材、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2007年同期上涨12%,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2008年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也增长了16%以上,这些无疑给他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沉重压力。为度过难关,卢健不得已向地下钱庄借了1毛的月息贷款。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5分―1毛的月息来计算,按照单利折算成年率已经高达60%~120%,而民间借贷基本都实行“利滚利”的方式,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按期归还,复利年息将在80%到310%之间。
“这么高额的利率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走这条路。”卢健无奈的说道。
事实上,融资难早已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长大的瓶颈和制约不争的事实。一份业内的报告指出,眼下全国的银行贷款当中仅有7%是贷给小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告诉《小康》记者,中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只占2%,直接融资占98%。“ 千军万马都挤在银行贷款上”,但是,银行不给贷,高利贷又借不起,一些中小企业只好关门歇业。李子彬表示,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劳动成本畸高加上信贷收缩,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被逼进了一条“死胡同”。
借贷两方双双观望
在此情形下,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中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据2008年央行研究局对全国31个省区最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平均利率大概在12%~15%。其中,从2006年末截止2008年3月末,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户均余额增长36%,自然人民间借贷户均余额增长45%。除私募基金、合会或抬会、“地下钱庄”外,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大量参与民间借贷,组织化程度都有所提高。
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民间借贷的评价则更为‘积极’:“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市场的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如此,地下钱庄的老板们却并不兴奋。他们表示,阳光化只是合法了身份,并不会带来更好效益,反而会增加些许不安定的因素。
“其实我们也在观望,”福建晋江市恒诚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刘燕英对即将出台的正规条例并不持乐观态度。这是福建首家持有正式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持有“护身符”,但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负责人依然表现的相当谨慎。
“阳光化之后,地下钱庄只是从下往上浮了,并不是新增的融资渠道。之后,整个行业的借贷利率和行业监管将如何控制?这些都是未知数。”在具体条例细则尚未出台之前,这位老总仍然忧心重重,“现在传得比较多,但其实大家都是在等,我们只是靶子。”
一位长期从事民间借贷的人士告诉记者,《放贷人条例》规定,放贷人利息不得超过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以目前一年期贷款6.66%来计算,即年息为26.64%。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低利率的合法放贷人,那么急需款项的借款人自然不会选择高利率的借贷,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利率水平的下降,竞争会相当激烈。
自2008年以来,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发生中小企业倒闭与停工事件,使更多的地下钱庄老板也谨慎起来。
“虽然不少企业是被迫把眼光转向地下钱庄的,但现在是‘五虎下山’,再加上国人的信誉又无法得以保证,谁也不会把风险押得这么大,还是少做长期的好。”一位地下钱庄的老板说。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民间借贷如果得到规范合法化,中小企业融资将多了一条途径,就不用背负过高的利率压力。
但不少中小企业的借贷人担心地下钱庄在阳光化之后,按照《放贷人条例》的4倍利率,却依然存在利滚利,那么一旦不能及时还款,他们就只能等着破产,因此整个条例的出台也没有让其兴奋。
“是好是坏谁还都不知道。”多数业内人持观望态度。
法律保障才是根本
“民间小额贷款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运作、信息高度对称和信息成本相对较低。但阳光下肯定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走向阳光,还会按照他固有的机制在生存。”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国在谈及放贷机构监管模式时,表示可参照国外村镇银行模式。张国介绍,目前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银行金融体系都很细化,在欧洲整个放贷机构细化已经渗透到每一行业,这些机构就犹如超市一样方便。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也建议,放贷人需要有固定的注册资本金的限制,并存放于监管机构下的指定商业银行,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约束,也可对放贷人的审查更为简便。另一方面,除了对放贷方的监管之外,也需要其他机构对借贷人的信用资质进行审查监管,以保证借贷双方的交易更加合法有效,也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存,一旦发现有非法吸储行为立刻吊销其营业执照,也要对守法企业有所扶持。此外,还可以让社会各界进行监督,设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机制。”
不过他指出,如果合法化的地下钱庄依然可以采用“利滚利”的做法,那么在原材料、劳动力、能源价格上涨影响而不断走低的情况下,使用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依然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万一发生情况,民间融资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规范处理不当,就可能滋生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高利贷、金融欺诈等活动。所以除了要防范风险,放贷人条例还应该为民间借贷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有法律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杜晓山说道。
据央行一份材料显示,随着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实施,民间融资行为逐渐转向半公开化或公开化,融资行为渐趋理性,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规范民间融资合规经营已经十分必要。
“一定要有一部分民间资本走向阳光化,这样才能够做大做强。从中国十多年来300多个大部分由国际组织支持的中国小额贷款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来看,活动范围太小,限制太多的小额贷款组织是很难商业化运作的。全世界的经验都证明,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的小额贷款一定要有较大的规模。当然任何一个机构总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长期发展的空间和一个较好预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会完整。”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直言道。
多年来,民间借贷活动多以无形的方式存在,规模不一致,利率不均衡,并且总能在合适的地方找到生存的空间。而阳光化与规范化的则意味着约束和限制,正规军与地下部队始终千差万别。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对民间资本放开了这一步,能通过阳光化准入门槛的民间资本,都不是一般的小规模。既然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准入,就要求有一定规模,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能够正常经营。
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5%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中小企业的成长却依旧困难重重:资金、人才、管理等,无一不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其中资金不足首当其冲。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一、规避企业自身不足造成融资难的途径
1.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一是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区域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模式或与大企业联合,同其形成协作配套关系或在中小企业之间开展联合、组成中小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应该定期学习,参加培训,企业内应该建立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四是尽快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这不仅包括企业避免违约现象,对投资者保持高度的信用度,还包括对企业相互关联者保持较高的信用等级。
2.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无形资产担保融资。无形资产担保融资是指企业以取得的无形资产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质押物。以无形资产为担保进行贷款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业务,随着我国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完善,一些拥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渴望通过无形资产担保而向银行贷款。当然,以无形资产担保融资需要国家逐步加大对专利权的管理和保护,以使银行减少被欺诈的可能,中小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进行创新,以期望通过这一方式缓解暂时的资金问题。目前,以无形资产担保融资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业务,仅有少数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过贷款,其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租赁融资。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具有以“融物”代替“融资”、缓解债务负担、还款方式灵活、资金使用效率高、盘活存量、加速折旧、优化财务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资产流动性、强化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新途径,应该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充分关注。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目前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中国大多数企业、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足,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美国以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为主的租赁公司目前有1000多家,资产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而我国的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最多是几百亿元。
二、规避社会化运行体系造成融资难的途径
1.发展股权市场
从当前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融资能力看,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缺乏完整、透明、连续的经营信息,加剧了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许多中小企业为业主所有,这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是容易形成向信贷者转嫁风险的冲动。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最为缺乏的是长期性的资金来源。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就显得十分重要。
2004年5月17日证监所批复同意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块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中小企业板是专门为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而设立的证券市场。中小企业上市,最直接的效应是扩大了融资规模,扩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中小企业板相对宽松的市场条件为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好的上市融资机会。
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一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借助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在实际中加以实施。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并已写进宪法。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修改,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定及执行还受到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的抵制。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银行管理条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条例》及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条例和制度,用法律形式规范政府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主体的责任范围、权利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明确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另外,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可以考虑设置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民间团体为补充的管理体系,协调政府各部门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管理问题,规范和管理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建立信用担保机构
篇6
第一条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依法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企业。
第三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当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并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等方式,确定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对全省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六条统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第七条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国家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质量技术、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资金支持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主要用于下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一)创业辅导、咨询、服务和培训;
(二)建立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支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四)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国际合作交流;
(五)支持集群发展、实施品牌战略、与大企业协作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六)国家扶持资金的配套;
(七)其他事项。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中小企业申请国债贴息资金、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其他专项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和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鼓励融资租赁和典当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
第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对中小企业授信制度,扩大信用担保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服务。
鼓励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法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
第十一条省、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资本的进出机制,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资产流动、产权交易提供服务。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环保、质监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和失信惩戒等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其有关内容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财政、工业经济、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享有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准入、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制度,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担保机构。
第三章创业扶持
第十五条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中小企业均可以平等进入。
鼓励中小企业投资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投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投资金融服务领域;参与山区、边疆、贫困地区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与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推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支持创办各类中小企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给予优先支持。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应当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全省中小企业进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等改造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第十八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对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中小企业。
第四章技术创新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或者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专项资金,应当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
第二十条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立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享受国家和省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
第二十一条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专利化,专利产品标准化;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申报国内外专利或者申请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指导、服务和资金支持。
第二十二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经认定的省级以上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技术创新资金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大企业(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三条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的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收优惠。
第二十四条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费用支出,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五章市场开拓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成长型、科技型、生物资源开发型、农特产品加工型、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
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首购和订购制度。
第二十七条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商品交易中心和行业性产品购销中心。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考察、招商、商品展销等活动提供便利。
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中小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设备、原材料以及零部件依法享受出口退税及相关政策支持。
第二十九条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环保等部门应当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中小企业的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识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著名商标称号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章社会服务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传递、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服务。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以及财政、税务、工商、科技、国土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及时公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等信息,为中小企业用地、环境保护、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公安、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在户籍和档案管理、子女入托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员工平等待遇并提供相关服务。
第七章权益保障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公示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除依法设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向中小企业新增收费项目。
向中小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应当执行收费登记卡制度,并出具省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不按照规定收费的,中小企业有权拒绝。
第三十四条有关部门在办理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年度审验时,应当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办理相关手续,不得重复对中小企业进行检查和检验、检疫,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年度审验事项,中小企业有权拒绝。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加入协会、提供赞助、订购报刊杂志、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不得强制要求中小企业参加评比考核等活动;不得对中小企业同一项目重复评估、审计;不得强制中小企业到指定的中介机构接受有偿服务;不得侵犯中小企业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和用工自。
第三十六条中小企业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投诉、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国家赔偿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七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7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法律规范
文章编号:1003-4625(2012)02-0062-04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在我国主要是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有调查表明,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主要表现为亲戚朋友等个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借贷、私募筹集资金等,而建立相关的法律引导监管体系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中非正规金融的现有法律规范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中非正规金融活动的存在尚未有专门的、统一的立法,相关的法律规范主要分散在各个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和规章中,详见表1。
二、中小企业融资中非正规金融现有法律规范的问题
(一)有关中小企业与个人之间借贷的法律冲突
我国现代经济生活依然保留着农业经济时代的“熟人社会”的特征,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工作单位、居住地等方式成为“熟人”并彼此信任,这种道德层面上的信任为中小企业通过非正规途径融资奠定了基础,当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家族企业资金不足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亲戚朋友及其“熟人”融资,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得民众普遍有节俭和储蓄的习惯,而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使得银行储蓄不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首要的选择便是身边熟人的介绍或是自身熟悉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投资渠道。因此在民间,中小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便成为了一件“你情我愿、互惠互利”的“好事情”。
但在法律的层面上显然并非如此。国务院1998年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的《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中,都把是否“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作为判断金融活动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准,如果单一的以这一标准来判断,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与个人间的借贷都未经批准,都是非法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小企业而言,向个人而不是银行借贷重要原因恰恰是因为非正规金融的手续简单甚至完全无需审批,这一规定明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2007年《物权法》实施后,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规定也与《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相冲突。《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所有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第六十五条规定:“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根据《物权法》的这两条规定,财产所有权人可以依法对自己的财产行使所有权,那么财产所有权人将自己拥有的财产投入到中小企业中并获取利息的行为,实质上就是行使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只要不违反国家有关利率、平等自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均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按照我国法律效力层级的划分,《物权法》是上位法,行政法规、规章是下位法,这种上下位法之间的冲突,使得行业监管和司法审判对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问题观点往往不一致,不利于法律监管和引导。
(二)有关中小企业间借贷的法律冲突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关联企业或者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常常会互相借款,用于短期周转,但对其是否合法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规定,现有法律规范也存在着冲突。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的《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最高人民法院l990年的《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四、关于联营合同中的保底条款:……(二)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作为联营一方向联营体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的,明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应当确认合同无效。”从上述两个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企业间借贷是明令禁止的。
但1999年《合同法》出台后,上述规定就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相冲突。《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根据上述两条规定,企业依法可以成为借款合同的主体,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只要不存在《合同法》所规定的无效合同或被撤销合同情况,并符合《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条有关合同形式规定的要求,就应当受到《合同法》的保护。这种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给中小企业的利益保护带来了障碍,也无形当中增加了司法的成本。
(三)引导、监管机制面临的困境
根据1998年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相关规定:民间融资的监管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而2003年12月出台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将监管权限赋予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银监会。这实质上确立了一种以行政管理为主、以刑罚惩罚为辅的管理模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模式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第一,银监会如何掌握中小企业通过非正规途径融资的情况?非正规途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利弊是什么?哪些非正规金融活动是要重点打击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梳理,也就无法得出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我国没有专门的、统一的监管制度和准入制度,通过哪些法律制度来引导和制约非正规金融?哪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在监管下从事活动?这些问题都没有办法回答。这两个方面的困境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对非正规金融更倾向于打压和管制,忽视了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之处;另一方面把刑罚惩罚作为“最初的”而不是“最后的”防线,“出了事才去管”,对非正规金融中的非法行为没有有效的预防。
(四)对利率的限制过严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成本
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3倍。”而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高利贷认定标准问题的函》中规定:“借贷利率高于法律允许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3倍的为高利借贷行为”。由上述规定可见,按照我国目前法律规定,利率超过同期贷款利
率的3倍即为高利贷,而超过4倍即为非法所得,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以2011年为例:银行五年以上贷款年利率为7.05%,以此为基数,年利率超过28.2%的即为非法,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借贷利率要远远高于这一规定,同样以2011年为例:2011年6月,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水平为24.4%,对于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六分利”(年利率72%)、“八分利”(年利率96%)、“一毛利”(年利率120%)也很常见,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甚至达到过月息30%。这些数字表明,放贷方对于利润的预期值已经大大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标准,由于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对放贷方来说无疑是一种风险,因此,其会竭尽所能将这种风险转嫁到借款人身上,例如将“高利息”事先从借贷本金中扣除,或者将“本息合计后的数字”写在借据上,这就使得借款方的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连带性的负面影响,例如甲、乙、丙原本都有资本放贷,甲、乙期望的利率为40%,而丙期望的利率为60%,由于40%的利率超过了现有法律的规定,而降低利率甲、乙又觉得与所承担的风险不符,因此甲、乙决定放弃放贷,那么作为唯一放贷方的丙,面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会毫不犹豫地要求60%甚至更高的利率……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使得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甚至会使得资本更多的流向那些善于规避法律的主体,增加法律执行的成本。
(五)家族企业的特点给定罪量刑带来的阻碍
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夫妻店”、“父子厂”比比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企业主的个人活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给集资诈骗罪的定罪量刑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的首要构成要件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11月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对于家族企业通过非正规途径募集到的资金,究竟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个人活动,往往在司法实践中难以界定,以轰动全国的“吴英案”为例:吴英以募集来的资金购买了法拉利在内的大量高级轿车,公诉方认为吴英此举是为了个人的享受,符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要件,而吴英的辩护律师则辩称,吴英所购买的这些轿车是给本色集团下的婚庆公司做业务时使用的,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这种争议成为吴英是否构成集资诈骗罪的焦点。由此可见,如何区分家族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中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和生产经营行为需要进一步的确定标准。
三、中小企业融资中非正规金融法律规范的完善
(一)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鼓励中小企业利用民间资本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各省的实施办法包含很多弹性、原则性条款,而且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在目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首先应进一步细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规定,例如允许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借贷,以实现资本的有效流转;特别是对其中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制定详细的法律规定,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合法的非正规途径融资,有效的利用民间资本实现自身发展。
(二)尽快出台专项性法律法规,有针对性的解决现有法律规范中的问题
我国应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高利贷法》、《民间金融管理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并针对现有法律规范中的问题,汲取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参考中国香港《放债人条例》、南非的《高利贷豁免法》等内容,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规定:
1.建立专门性的监管机构
根据中国香港《放债人条例》的相关规定:香港设立有专门的放债人注册处对民间放债行为进行监管;放债人注册处处长由公职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放债人资格的审查、管理和牌照的发放;放债人在提出申请是除提交必要的资料外,还要经过警务处处长的调查。我国法律可以参考其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专门的非正规金融监管机构,在各省和各市设立二级、三级非正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监管系统。
2.建立监管制度和配套措施
第一,实行准入制度。非正规金融主体想要从事相关活动,必须经过申请、审查和登记。各级非正规金融管理机构在进行审查时,可以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公安机关的联网系统,对申请人的信息特别是信用记录进行审查,以保证那些遵纪守法、信用度高的放贷人能够从事非正规金融活动。
第二,实行培训制度。在各级非正规金融监管机构下设专门的“培训拓展处”,为获得审批的非正规金融主体提供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支持,拓宽其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营。
第三,实现信息支持制度。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对中小企业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的对象、资金用途等信息进行登记。一方面为获得审批的非正规金融主体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实现非正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对接,协调各地区非正规金融主体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为司法部门打击非正规金融活动中的犯罪行为提供证据支持,特别有利于集资诈骗罪等需要确定资金去向的罪名的定罪量刑。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层次的利率形成机制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立法模式;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20-02
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国现有各种类型中小企业800多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和60%左右。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目前,中国经济70%以上的产值是由非国有经济创造的,有60%以上GDP来自非国有经济,而非国有企业中的大多数均为中小企业。因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拟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及立法模式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和意见。
一、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比较
(一)国外对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
1.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日本700万个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比例占有98.2%,从业人员的比例占有90%。中小企业在日本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推动市场竞争,促进经济新陈代谢;二是不断创新技术,开创新兴产业;三是吸纳员工,如同就业的蓄水池;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对工商业区域集聚起到核心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现在的日本经济。
日本立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具体明确。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的规定,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不同,在工业、矿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不包括商业和服务业)中,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职工在30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在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中,资本金在1000万日元以下、职工在5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在批发业,资本金在3000万日元以下、职工在100人以下为中小企业。此外,固定职工在20人以下(商业和服务业是5人以下)的,被称为“超小企业”。日本立法之所以作如此详细规定,是因为政府对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包括政策上的扶持、税收和贷款方面的优惠等方面。企业越小,得到政府的扶持、优惠等就越多。
2.欧盟对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由于在共同体和成员国层面上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不同界定,使对中小企业的政策缺乏公平性和一致性,从而扭曲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许多援助中小企业的项目是由成员国和欧共体、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和欧洲投资基金(European Invest-meritFund)共同投资的,成员国之间对中小企业的不同界定影响欧共体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中小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为此,欧共体委员会在1996年5月3日通过了《中小企业定义的建议》。根据该建议规定,中小企业是指:(1)雇佣人数少于250人;(2)每年的营业额不超过4亿欧洲货币单位,或者每年的资产负债平衡总量(balance-sheet total)不超过2.7亿欧洲货币单位;(3)遵循独立性原则。小企业是指:1)雇佣人数少于50人;2)每年的营业额不超过0.7亿欧洲货币单位;3)遵循独立性原则。该建议还对独立性原则作了具体说明,所谓独立企业是指那些有1/4或更多一点的资金或投票决定权不属于自己所有,而其余的属自己所有的企业,否则就不属于定义之中的小企业。但有以下两种情况例外:一种是由上市的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或者公益社会团体投资者所投资的企业;另一种是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可能由投资者决定的企业或企业公开声称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企业。此外,中小企业只是一个相对于大企业的概念,考虑到欧共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该建议规定,欧共体委员会根据需要,从该建议实施起每隔四年,可以对其中的营业额和资产负债平衡总量的最高限额进行调整,以使欧共体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可见,欧共体委员会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上,它认为中小企业有四个要件:从业人数、营业额、资产负债平衡总量、独立性。相应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并有可操作性。为了加强共识,以利于该建议的实施,该建议对选择这四个要件及其数量的规定进行了论述。首先,从业人数的标准,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而必需的方面;而经济标准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这样才抓住了企业的重要方面和企业行为的实质,反映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然而把营业额作为唯一的经济标准是不合理的,因为从事商业贸易和批发业务的企业的营业额自然要比那些从事制造业的企业的营业额要高,因此,营业额标准必须与资产负债平衡总量标准相结合,这样才能反映一个企业的全貌。其次,独立性也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因为属于某个大团体的中小企业更易于获得资金和其他的援助,而对于相等规模的竞争者则不易获得。这样就有必要将由中小企业组成的法律实体排除在中小企业之外,因为它们形成了一个集团,实际的经济实力比单个的中小企业要强。最后,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基金不要被那些形式上符合定义要求而实际上由某个大企业或由几个大企业联合所控制的企业所规避。
(二)中国对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
2003年2月19日,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第4条对各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比如,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其他如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也规定有具体标准。
但是,中国现行立法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仍存在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未有规定独立性标准,对于属于某个大团体的中小企业与相等规模的一般中小企业没有区别对待,可能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因而,中国应当遵守国际惯例,立足中国国情,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独立性原则,以利于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二、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及经验
1.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模式。日本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主要体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对中小企业采取专门立法的方式,凡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问题,都在立法体系中载明;二是在立法体系中,既有基本法又有一系列涉及企业经营发展方面的专项法律;三是属于政策性立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灵活性和诱导性等特点,各部立法一般不设法律责任的章节或条款。
日本关于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体制依法有序。通过中小企业立法,日本建立了一套专门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政策的组织结构体系和政策运行机制。一是依法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政府机构,即通产省中小企业厅,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局和各级政策审议会,主管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管理和指导专门的中小企业事业机构;二是依法设立各种专门的负责实施中小企业政策业务的事业机构;三是通过有关立法和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将中小企业的民间社团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吸引到积极参与支持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来;四是这套组织结构由于是依法设立、依法行事,因此在中小企业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责任明确、顺序分明、相互协作、运作高效。总之,通过立法体系确立的这一机制,保证了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为中小企业的创业、经营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欧盟的中小企业立法模式。欧共体的中小企业的立法宗旨非常明确,即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行政、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等外部环境,加强其市场竞争力,最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它的内容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税收、简化行政管理、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持的规定。欧共体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立法规划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先后三次制定了其立法的行动计划,这也是其立法内容形成分工明确、内部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因。
欧共体的中小企业立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层次是以有“欧共体宪法”之称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罗马条约》作为基础,这是欧共体中小企业立法的基石;第二层次是各成员国的《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具体规定中小企业的组织形态,这是民商法层次上的中小企业法;第三层次是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立法,这是中小企业法的基本内容,是经济法层次上的中小企业法。这三个层次的中小企业法构成一个倒三角形的结构,上部是经济法层次,中部是民商法层次,下部是宪法层次。其内部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内部和谐统一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二)中国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及比较借鉴
篇9
为了认真贯彻我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依法办事,规范办事程序,有效制约违规行为,提升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年度依法行政》安排和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1 年的依法行政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以及我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以推进本部门依法行政为重点,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制度落实,促进工作开展,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
二、重点工作
1、认真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工作。本局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开展本地本部门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工作,着重培训《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陕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陕西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陕西省政府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商洛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政府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通知》等内容,学习贯彻各部门的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2、大力宣传和深入贯彻《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中小企业法律知识,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依法经营。加快制定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办法。
3 、以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站和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交流》简报等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平台,加大相关政策、办事程序等政务信息的公开工作力度。局政务公开专栏要及时全面公示政务、人事等各类信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4、修订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
5、配合劳动部门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完善劳动保障的配套制度,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6、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作为配合政执法部门,具有执法证件的人员要严格按照《陕西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规定,按时参加资格审核和法律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责任意识。
7、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按照调处责任上,实行实施分层负责和首问负责制;在处理方式上,必须实行依法办事;在保障措施上,实行跟踪问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解决争议。矛盾调解化解力争达到100%。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力,引发或者激化矛盾,或因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力,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积极提高个人知法用法能力。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中、省、市有关依法行政的政策规定,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各位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篇10
一、指导思想
2011年的依法行政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以及我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以推进本部门依法行政为重点,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制度落实,促进工作开展,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
二、重点工作
1、认真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工作。本局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开展本地本部门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工作,着重培训《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陕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陕西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陕西省政府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商洛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政府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通知》等内容,学习贯彻各部门的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2、大力宣传和深入贯彻《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中小企业法律知识,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依法经营。加快制定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办法。
3、以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站和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交流》简报等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平台,加大相关政策、办事程序等政务信息的公开工作力度。局政务公开专栏要及时全面公示政务、人事等各类信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4、修订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
5、配合劳动部门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完善劳动保障的配套制度,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6、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作为配合政执法部门,具有执法证件的人员要严格按照《陕西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规定,按时参加资格审核和法律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责任意识。
7、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按照调处责任上,实行实施分层负责和首问负责制;在处理方式上,必须实行依法办事;在保障措施上,实行跟踪问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解决争议。矛盾调解化解力争达到100%。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力,引发或者激化矛盾,或因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力,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积极提高个人知法用法能力。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中、省、市有关依法行政的政策规定,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各位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