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篇1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缺陷分析;改进对策

1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

科技计划项目是科技项目中的一种,具备一般科研项目的特点,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计划性,因此具体来说,科技计划项目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科技计划项目必须要具备创新性,科技项目的本质属性就是其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如果一项科技计划项目不具备创新性的话,那么该项目也就没有存在立项实施的意义。其次,科技计划项目具备较强的明确指向性,也就是说项目的研究内容应当是由针对性的,是有计划的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工作。最后,科技计划项目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可变性,研究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容易导致研究方法与内容出现变化,同时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存在不确定性。

2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的缺陷分析

2.1经费管理混乱

科技计划项目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项目经费的支持,因此在项目管理机制中对于经费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在实际情况中,我国仍然存在有很多科研单位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一方面在管理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上也比较缺乏。这就使得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使用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虽然挪用经费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但是在经费的合理使用上还有浪费、不合理利用的情况。

2.2重数量轻质量

目前,我国在大部分科研单位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机制中,对科技项目执行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有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承担数量、篇数等。因此这就使得部分科研单位在管理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往往会尽可能提高科研项目的数量,但由于科研人员的数量往往又无法满足各项目进行的需要,因此就会导致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受到影响。

2.3管理水平低下

对于大多数科研单位来说,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往往都是以科技计划项目的推进实施为主,这就使得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很多科研单位都存在着,组建了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技术团队后,却没有做好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从而导致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低下。此外,管理水平低下也体现在科研单位在合理激励机制方面的缺失,很多科研单位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创新、科研活动往往缺少激励,导致科研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

3针对上述问题的改进策略

3.1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管理工作

首先,需要项目负责人做好科研计划项目各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工作,通过完善合理的预算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需要设立项目专用帐户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对于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同时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工作,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与资金账户监督来严格控制每一笔资金使用的情况。此外,为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率,还应当配备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中,通过专业化的资金管理方法,来提高项目经费的有效利用率,避免资金被浪费。

3.2协调补充激励机制

建立科研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是提高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将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与工作绩效作为各项激励的重要依据,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判指标,来保证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针对目前我国科研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首先,要立足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创新性是科研技术项目的根本属性,因此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其次,要结合科研人员的实绩取向,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完成对于项目中各任务状况的实际考核;最后要注重责任取向,将全年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现良好的工作落实。

3.3细化管理流程

为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的管理水平,应当将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与科研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分离开来,也就是说应当配备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管理人员来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其次,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还应当不断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各项流程,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是系统的、有计划的,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应当有针对性的对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落实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管理职责。最后,为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还应当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的实际特点进行管理制度的调整,从而保证项目管理流程能够充分适应实际情况。

4结语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科技计划项目所具备的创新性、明确指向性以及风险性,就使得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因此,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管理工程,就需要我们重视影响项目管理质量的诸多因素。目前,在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经费管理混乱、重数量轻质量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较为明显。因此,就需要我们从严控制科技项目的管理程序,建立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断细化项目管理的流程,从而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水平,促进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科技馆 教育活动 项目管理 创新

一、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应用

1.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是指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即定任务。项目管理以项目为对象,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根据项目的内在规律,从项目构思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直至终止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项目的全过程资源得到优化,旨在最优地实现项目目标。

用项目管理方式来实现对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管理,即是以教育活动项目为对象,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集成,使教育活动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科技馆教育功能的整体效益。

2.项目管理的应用

目前,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渗透到科技馆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活动运营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将使科技馆这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科技馆事业的进一步创新。

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馆教育活动不仅包括展品教育,而且包括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等在科技馆进行的一切活动内容,它既可以是以展厅展品为基础的,也可以是脱离展厅独立进行的,如科技夏令营活动等。狭义的科技馆教育活动是指以展品为载体,立足展厅开展的系列活动,是对展厅展览教育形式的扩充、延伸和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馆教育活动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和细化,因此,采用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开发和管理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馆教育活动项目管理方案

1.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

通过制定教育活动内容建设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安全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估标准,健全教育活动标准化工作体系,使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都有具体标准可依,从而使得科技馆教育活动工作走向标准化、系列化和程序化。

实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规范化,教育活动立项前对选题及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以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教育活动组织队伍管理的规范化,完善人员的岗位管理,提高活动组织运行的效率;实现活动组织流程管理的规范化,分析不同流程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一个流程的关键环节,确定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使每个流程及其活动负责人都严格地按照流程接口的要求完成流程活动,以消除组织和实施中的随意性。

及时实现教育活动成果的固化,对以往的教育活动材料和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对已试点成功的教育活动项目进行编辑整理,对正在研发的教育活动项目的相关内容和原始数据进行记录备案,形成固定的文字和音像资料,为社会各方参与公众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提供资源。

2.项目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人事管理――对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配置、评估和激励,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设置必要的业务组,建设高效的工作团队,最大限度地调动项目参与人的积极性。

资源管理――编制教育活动项目资源计划,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诸如网络信息、社会志愿者、品牌口碑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时间管理――编制教育活动项目实施计划,对教育活动项目的实施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估算项目完成期限、制定项目计划并进行严格有效的时间控制。

质量管理――根据观众的反馈意见对教育活动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确保教育活动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处理教育活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事件,提高项目管理者风险识别和风险度量的能力,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3.教育活动项目类别设置

(1)日常项目

日常项目是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项目,主要针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自发参观活动。日常项目旨在较大范围地吸引观众的兴趣,加深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吸引观众频繁光顾。活动可紧密围绕展区主题和展项特性,设计若干子项目,开展公众可以自主选择的、有针对性的现场教育活动。

(2)学校项目

“学校项目”是科技馆针对学校团体而专门设计的一项计划。科技馆教育活动与学校科技教育内容相结合,与课程标准相联系,设计配合学校科学等课程的活动方案,满足学校团体科技教育的需求。配合这一项目,可专门设立课程资源袋、学生档案袋以及科技馆信息网页,供学生和教师利用,使科技馆教育活动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3)家庭项目

“家庭项目”是考虑到学生在礼拜天和节假日与其家人的活动而设置的。科技馆根据不同对象提供多种语言服务,帮助孩子和家长探索和理解科学。设计一些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项目,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交谈讨论、解惑释疑、共同操作,以帮助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活动的参与加强交流、增进感情。

(4)特殊项目

针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组织多种适合于病残和有生理发育障碍的个体观众的活动项目,为他们打开科学的大门,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小结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能够改善人们对各种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项目管理中的人事管理技术、预算管理技术和资源分配技术等在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科技馆事业要取得发展和进步,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和创新。项目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技馆教育活动传统管理的概念,更新了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提升了教育活动的整体服务效益。因此,在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技馆要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革新旧的管理方法,通过利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不断促进和推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海莉.科技博物馆的教育及其活动方式[J].1991.

[2]Tom Kendrick. Results without Authority: Controlling A Project When the Team Doesn’t Report to You. AMACOM.2006.10-26.

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日渐提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近3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筹措到的科研经费年均增幅分别超过44.2%和31.3%。这既为学院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给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特点及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已日趋多元化,以我院为例,主要包括纵向、横向及院级科研经费三类。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及省、市社科联和各有关学会;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

虽然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状况不尽相同,但调研发现,我院科研经费“一多三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多”是指近几年我院获得的市、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多,且基本稳占每年全院科研到账总经费的80%左右;“三少”是指我院承担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及院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前两类科研项目经费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稳中有降。

(二)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高职院校普遍对科研项目实行多重管理,以我院为例,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处牵头,协同财务处、审计处及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财务处注重科研经费收支,审计处负责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科研处更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获取及科研项目研究进展与成果质量,而系(部)则更在意科研项目获取数量及项目研究产出成果。四者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致使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

2.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存在认识误区。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的,经费的使用权应归个人或项目组所有,只要按照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要求完成科研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项目负责人就对科研经费使用具有完全自,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伤害了项目组的核心利益。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开支不合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时,一般都要求申报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预算作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执行依据。然而,由于项目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知识,且对于科研预算执行中的刚性要求认识不足,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时,缺乏严谨性,给日后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使用埋下了隐患,轻者出现经费开支不合理,重者项目经费开支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调。

4.缺乏绩效考核,难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多重原因导致科研项目实际投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不科学,难以科学量化。高职院校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低,致使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此,很难准确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从而妨碍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绩效考核,致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

5.管理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都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统一管理办法,如我院于2009年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台了《科研经费使用补充规定》,对原暂行办法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但即便这样,在应对学院日趋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时,管理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甚至有时出现院级管理制度与经费下达部门的具体使用要求发生冲突的情况。

二、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集时间、成本、绩效管理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科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9个知识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等5个方面。近10年,项目管理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广泛应用。

三、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实践

自2010年起我院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实践,针对过程管理、人员认识、预算编制、开支结构、科研成本核算、经费使用效益等问题,分别实施项目整体、项目沟通、项目时间、项目范围、项目成本、项目采购、项目质量、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风险等9大管理。

(一)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指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汇集项目管理所有知识领域,对所有项目计划进行整合执行及控制,以保证项目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全部工作和活动过程。项目沟通管理指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需的过程。

将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后,一方面,项目经费到账后,即由财务处和科研处对科研经费在分项管理、分项核算、分项评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控制”,实行集中管理,并由审计处跟踪审计项目进行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针对每一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三部门、项目组及项目所在系(部)定期交换信息,沟通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目标一致,保护项目组的核心利益,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和规范管理。

(二)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指对项目必须包含的工作范围加以定义并进行管理。包括确定项目的需求、定义规划项目的范围、范围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变更控制管理以及范围核实等。

引入项目范围管理后,一方面,科研处协同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监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按照前期制定方案如实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一些费用开支设置必要限额,杜绝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性失调现象;第三,学院严把项目经费报销关,以论文为例,要求论文内容必须与项目相关且文中须注明项目批号,并提供论文原件及与论文原件信息相符的版面费票据、发票等,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此外,针对学院科研经费来源多元性,尽量细化经费管理办法,分纵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横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以及院级科研项目等多个类别分类管理,力争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包含进管理范围之中。

(三)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指为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而进行的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进度计划开发和进度计划控制的管理过程。

引入项目时间管理后,一方面由科研处协同系(部)督促项目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适量经费,产出较多成果,及早完成项目考核指标,顺利结题;另一方面,科研处配合财务处督促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后尽快办理项目结余经费结算、结转事宜,避免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四)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指为使项目实际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成本而进行的项目资源规划、项目费用估算、项目费用预算和项目费用控制的管理过程。项目采购管理指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的过程,包括采购计划、询价计划、询价、渠道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

引入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项目负责人协同科研处、财务处及审计处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对于数额较大的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在编制时,须提供详尽的市场调研和技术方案论证报告,以确保经费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学院严把科研物资采购关,在遵循科研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原则上规定项目研究用大宗设备应根据经费预算报学院审批,由后勤管理处设备科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认质认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集中采购一次,以避免因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费流失。此外,科研处协同其他相关职能处室通过组织、安排、调配等手段,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的积极作用及教科研资源共享,从学院层面最大限度降低科研项目新增成本投入。

(五)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指保证项目兑现它关于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引入项目质量管理后,一方面,自2011年起我院要求新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后1个月之内参加由科研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构成答辩小组的项目公开开题答辩,从源头起狠抓项目研究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经费数目较大项目,如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等实施“343”阶段性经费划拨办法,项目开题后经费划拨3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划拨40%,结题验收合格后兑现剩余30%。科研处与财务处定期交换项目研究进展与经费支出信息,全程掌控项目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制定并实施《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管理办法》,科学量化项目成果,按年度考核项目绩效,实施优秀项目奖励制度,形成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长效激励效果。

(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指最有效地发挥每个参与项目人员作用的一切活动。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建设。

引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以项目或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将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就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培训,为项目组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科研团队或技术平台,精心培育科研项目,力争经过几年研究积累,在冲击更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七)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

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科学、规范、严谨的项目评审制度,严把项目申报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老师从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手续,严把费用报销关,坚决杜绝违规经费支出现象,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零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为了应对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入成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项目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一种先进、实用且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的管理理论。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后,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最大限度保护科研项目组核心利益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误区及改进建议[J].商业

会计,2011,(18).

[2] 韩卓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探[J].中国经贸,2011,(14).

[3] 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

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4] 陈莉敏.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1,(11).

[5] 孙元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务与金融,2009,(1).

篇4

1、研究背景

高职类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其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职计算机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计算机的应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服务,是高职教育的热门专业。目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没有跟上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的模式、内容、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从而来不断培养我国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育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管理化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有着很深的渊源,项目管理化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工程来作为研究对象,由授课老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师范,随后由分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从而最终达到完成项目,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目的。采用项目管理化教学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2、研究意义

通过对高职实践性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管理化教学,能够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将高职的教育理论与项目管理化的教学相互结合起来,更好的丰富了高职教学的方法和理论,能够促进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同时,还能够促进高职教师的职业角色的转变,不断的促进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从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的人才,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项目管理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出学生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项目管理化教学的内涵、流程和注意事项

1、项目管理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管理化教学是在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或者是项目的教学,是将传统的知识转化为通过生产实践等实际项目,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一个教学项目活动。项目管理化教学适合当前高职实践性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和条理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探索和彼此间的合作,来完成一个指定的项目,从而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法相问题、解决问题和采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项目管理化的教学过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不断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在解决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通过知识和实践的桥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间的无缝结合。

2、项目管理化教学的流程

高职的计算机课程有着十分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无法满足教学和学习的目的。目前,在高职的计算机课程中采用项目管理化的教学方法比较普遍。项目管理化教学要遵循着相应的流程,其流程如下:确立项目的任务———制定出整个项目的计划———项目计划的实施———评估检查。其中,项目的任务可以是由教师来进行提出,并且要经过学生的讨论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项目的计划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制定,但是要经过教师的审核,而项目的计划实施需要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最后,还需要教师对项目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自我评估。

3、项目管理化教学注意事项

对于高职实践性计算机课程的项目管理化教学,还需要有着一些注意事项。项目管理化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是人人都要进行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注重结果,更加的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在项目管理化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项目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计算机课程的项目管理化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一个合适的项目,要综合考虑到所确立项目的多方面因素,如项目要包含所在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融合其余学科的内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制定项目的难易程度;所制定的项目要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等。其次,授课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项目的准备阶段,教师要能够介绍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准备资料;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新知识和难题,教师要能够及时的进行指导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在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引导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问题。再次,人为的设置一定的障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人为的设置一些疑难障碍,从而进一步的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激发出他们的潜力,通过深入分析和仔细思考来解决问题。最后,及时有效的开展项目评估活动。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的开展项目的评估活动,对项目进行及时的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的发生自己的优缺点,要多角度的考核学生的设计,力争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同等的重要,进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中项目管理化教学的应对措施

高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十分适合采用项目管理化的教学方法,我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项目教学可以广泛的应用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之中,如平面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站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基础等多种编程语言。通过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了利用项目管理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措施,从而为众多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项目

项目管理化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其基础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项目的选择要根据所授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要能够与所学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择和设计项目,要设定好项目目标,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像灯塔一样来指引着学生向着项目的目标不断前进。问题的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确保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要综合的考虑所需资源等。对于项目的选择,最好是授课教师所熟悉的并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来选择具体的项目,最后经过教师的审核。

2、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

针对计算机的工程项目开发,往往是有着一个严格的生命周期的,要想确保项目的成功,必然少不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授课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来制定出项目的计划,特别要注意对于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来进行严格把关。项目的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项目的选择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要按照计算机课程的项目生命周期来制定项目计划,由专人负责总体规划、编程、测试、功能模块、进度和资料的查询等,要计划好项目完成的时间,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按照项目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进而确保项目的成功。

3、项目的实施和控制

项目的实施是整个项目管理化教学的主体,主要分为项目的导入、实施和整合。教师在课堂讲解新内容之前,往往会通过说课的形式来讲解项目的基本要求、实施安排、组织安排和评价的标准等。通过案例来讲解项目的基本任务和关联知识,给予学生方向性和框架上的指导和规范等,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监督,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当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意外时,教师要能够及时的进行引导和援助。教师要给予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确保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要全程的接受教师的监督,防止出现学生应付现象的发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4、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项目成果不仅包括项目实施完成的最终成果,还包括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相应的记录资料等。最终成果可以是计算机的源程序、Flas、设计作品、研究报告等。最终成果是项目完成的展示,在其评价中所占权重较高,学生要高度重视最终成果,在最终成果上要分工明确,充分合作,在内容和形式要保证符合项目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的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记录资料。项目成果的评价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客观评价,其所解决的问题是解决项目如何运行和及项目运行的效果如何。项目成果的评价一般采用表现评价和档案袋方面进行评价,在整个项目实施之前,授课教师要制定出比较细化的项目评价标准和方法,并且要力争让学生了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在各个阶段进行项目评价证据的收集和制作,同时根据自我表现来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最后由相应的专家和教师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

5、项目的总结和提高

项目在实施之后,需要有着相应的总结,只有不断的进行总结,才能够不断的积累经验。学生要根据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自身的感受和项目成果等来总结项目是否顺利完成,如何更好的提高和改进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项目成果和在项目中的综合表现等总结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且针对项目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来不断的改进和总结经验,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6、项目管理化教学的多种教学策略

计算机只是一种应用工具,无法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进行学习,只是一种应用技能的掌握。衡量高职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标准,是看会不会干,而不是知不知道。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通过计算机来验证所学,而高职所采用的项目管理化教学是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为一个项目,通过采用解决项目的形式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项目管理化教学往往有着多种的教学方式,如理论课、上机课、竞赛课、毕业设计课、阶段和综合项目科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不断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世界。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优化措施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不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在这一形势下,项目支出的预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更加重要,深刻影响着科研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以及使用的高效性。

一、研究背景

(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保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主要工作而设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方案制定、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督导检查与质量控制、技术报告编写和年度总结等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标及方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分阶段目标以及方案:2018年2―5月,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2018年7月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培训与“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技术培训;2018年9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2018年10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质控与抽样复核工作;2018年10―11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阶段总结与数据审核工作;2018年12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资料分析、总结及总结报告研讨工作。

二、绩效管理过程

对于农村医改相关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方案进行:第一,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完成监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第四,完成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第五,完成质量控制与抽样复核工作;第六,完成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第七,编写监测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

三、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目标

所谓绩效目标,是指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为项目支出所设立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具体来说,绩效目标可以根据其时效性,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以及中长期绩效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设定的重要基础。该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

2.评价指标

(1)产出指标。根据项目既定的预算情况,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相关指标的设定以项目方案为主。(2)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是这一项目最终监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对相关人员监测技术培训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收集农村饮用水水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主要需要设定农村卫生监测培训、防控能力培训以及水质卫生数据监测合格率等三项指标。(3)时效指标。所谓时效指标,是指该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对监测培训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从而为全面、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以及项目的按计划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起对监测方案的规划、对检测点的维护以及对监测系统的完善这几项工作的评估,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设定完成日期。(4)效益指标。所谓效益目标,指的就是该项目最终可以创造的社会效益,与项目目标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项目的开展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卫生情况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5)满足度指标。该项目计划为两个项目的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维护等工作,通过对相关检测人员的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了农村饮用水以及其他卫生方面的现状,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实现了对该项目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的满意度指标值参照工作计划进行设定。

四、优化措施

(1)加强宣传,增强资金利用效率。要想切实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科研单位的各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科研单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项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许多项目责任人只重视项目产出结果,而忽视了对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的现象,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全面考察各个项目的产出结果,同时也要重视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给予那些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并且产生社会效益的责任人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每个项目主体更加重视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2)强化管理,落实政策。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各项政策、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才有可能做到有序、高效。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有关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各个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绩效工作体系,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对其工作开展的监督。根据工作体系以及工作目标的具体要求,科研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3)完善机构,确保评价公正独立。现阶段,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开展模式,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主体作用,首先从该部门的自我管理入手,开展这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考核指标的科学化,考核工作的透明化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共同服务于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高效发展。(4)科学调研,构建合理评价指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自己原有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必须构建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考察各个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议法、查问征询法、成本――效益法等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对许多项目的评价,都应当重视非公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而不是直接套用固有的计算公式。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借助于网络化的平台,实现不同单位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理论来源。(5)结果公开,提升绩效管理效能。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之后,只有将其应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相关主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切实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不同的主体认同评价的结果。其次,评价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评价”与“应用”的有效对接。最后,要让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应当将其作为单位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与制度,扫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助力绩效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五、结语

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现代社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科研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进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综合国力强弱。相关主体应当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一工作开展的价值,并且具备合理、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意识;健全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全面性、科学性的有效提升;推进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认同评价、考核工作的价值,切实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国家级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研究.中国财政,2011(16).

2.高新华,李莹,张倩.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S单位水果体系项目绩效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

3.鲍晓艳.论科研单位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江苏商论,2012(33).

4.童慧,黎大志.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4).

5.郑大喜,戴小喆.卫生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16,36(2).

篇6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PMO;research institutes;PDCA cycle

0  引言

自“十五”以来,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全面实施以课题制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制度[1]。按照课题制的管理要求,科研项目以“课题-子课题”或“项目-课题”两种层级的管理模式开展。科研项目的管理既要从战略上做好规划立项,又要围绕科研项目目标,从任务和预算上做好执行工作,按时按质完成,是对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申报立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结题)的一个全过程管理。

不同于共性很强的工程类项目,每一个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往往具有创新性。而从任务方面,科研课题又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子课题”,对应不同的研究单元,研究任务带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科研项目具有复杂性。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的创新性,使整个科研项目目标达成具有风险[2]。而目前多个项目同时开展的情况,又给科研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多项目共同开展的情况下,保证项目目标按时按质完成,玩转“抛球杂技”,是当前摆在项目管理人员前的课题。

1  问题分析

1.1 项目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差别大

当前国家、部、省、厅、市等各级政府机构下达的科研需求越来越多,不同的项目来源和类型需要不同的研发模式和管理方式。以CETC13研究所为例,其在研的纵向课题类型近20种,而担任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科研人员并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差别,在项目开展之初往往一头雾水,这给项目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多困难,增大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1.2 多个项目同时开展

目前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常常同时开展,多个部门共同参与,项目间存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空间资源等资源利用的冲突,项目交期也比较集中,这使项目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增加了难度。项目组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各个职能部门要同时面对多个项目,这就涉及首先为哪个项目服务的问题,并可能导致职能部门与项目组之间的责任推脱和矛盾深化。这些问题都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1.3 项目预算执行差

申请科研课题时,预算通常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科研人员的经费预算观念比较淡薄,忽视了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后续执行难度加大。而当前各类型的经费管理办法繁多,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某些特定的支出科目,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而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科研机构自身的内部财务体系难以跟上日益新增的各类型项目要求,缺少针对性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对科研人员编制预算难以提供指导。这些问题都造成项目立项后,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除上述几种情况外,项目团队往往重视申报立项工作,而对项目研究过程和节点把控不严,项目延期现象普遍;科研人员和预算经费执行脱节;此外还有项目立项阶段论证不够充分,导致后续的研究任务难以开展等尴尬情况。

2  改进方案

2.1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制度,统一组织运筹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2008年版)中对项目管理办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PMO)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项目管理办公室是一个负责对所辖项目进行集中协调管理的组织部门,其职责可涵盖从提供项目管理支持到直接管理项目[3]。作为一个组织部门,PMO既可以作为操作性组织存在,也可以作为战略部门。前者是指PMO可以负责不同项目间资源分配的具体执行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实现项目目标,后者主要是指PMO可以利用执行项目的大量信息协助制定公司战略计划。

PMO的主要职能包括: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项目管理制度;编制年度、季度和月项目开展计划;监督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组织解决发现的问题,定期提供进展报告[4];组织对项目负责人项目知识、成本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培训;提供专业的财务保障,确保预算编写规范准确;对计划内的项目进行考核;从立项阶段进行把关,并根据企业战略确定项目资源利用优先级;项目的成果转化和管理;档案管理等等。其中,在确定项目开展优先级方面,PMO应配合企业战略部门,以自身的战略方向,对项目的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给出部署和建议。

事实证明,PMO制度的设立可以建立一支项目管理的专业化队伍,有效减轻组织内项目管理的压力,排除项目潜在的问题点,提高项目执行效率,缩短项目周期。

2.2 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科研项目管理中,不少科研院所尝试将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后,都收到不错的效果。基于目前科研项目类型越来越多,各有各的研制特点,常规的全周期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项目类型需求,必须对各类型项目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类型项目实施模型,使项目负责人快速了解到项目执行要点,将科研事务流程化。

吴崇明依据精细化管理的等级评价,论述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要根据项目类型,完善各类项目管理制度,涉及到的各类型项目各研制阶段的流程都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整个项目管理实施过程才能有条不紊、准确细致[1]。

2.3 基于PDCA循环加强项目节点管理

PDCA循环理论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步骤。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也是一种实用的管理工具。科研项目可以划分为立项、实施和验收三个大节点。其中实施过程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项目目标能否完成。PDCA的过程方法是符合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一种项目管理工具。

计划阶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在科研项目开始阶段,首先要列出项目详细的开展计划,越详细越好,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施阶段: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实施。这时项目往往有一个详细的计划表,要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保证项目目标不折不扣的完成。

檢查阶段:确认实施过程是否达到原定目标。项目实施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对此进行反思,如为何在计划阶段没有事前考虑到此类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

改进阶段: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和制度化,以便后续指导执行。同时总结并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问题会自动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3  案例实践

仍以CETC13研究所某业务部门为例,该部门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类型杂、数量多,项目拖期现象较普遍。为改进以上问题,提高整体纵向课题项目管理水平,该部门于2017年4月以成立PMO作为管理主体,并实施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从立项开始,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PMO成员)作为“财务大臣”,负责协助所有纵向课题立项的预算编制,从源头把关,保证项目预算符合相关国家和归口管理单位的规定,为后续执行预先“排雷”。其次指定一名PMO成员作为“项目秘书”角色,主要负责多部门参与的项目的内部沟通协调、开发各类项目管理的模板和表格、改进项目的计划工作和沟通、组织培训、开展项目评审,确保项目管理标准及流程被很好的贯彻等,减少研发人员非研发时间,降低研发人员沟通成本,使其更好的专心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最后为更好处理多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冲突,PMO组织专家从企业战略角度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并对项目资源使用顺序给出意见和方案,保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将科研项目的各类事务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引入PDCA循环加强项目节点管理,并在过程中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快速识别问题—组织力量解决问题。

CETC13研究所某业务部门成立PMO并细化各项管理以后,项目管理能力大大提升,原来同时开展十几个项目时已经捉襟见肘,疲惫不堪,目前管理在研项目七十个左右,基本上保持顺畅运行,能够更好的完成项目目标。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管理机制 

 

当前,各高职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成熟,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目标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仿真职场氛围中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我院顺应时代要求,启动了项目课程改革,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管理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下的教学管理 

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或从大学分离、合并而成,课程内容设置只是简单地压缩本科内容,限于对概念、原理等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加之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缺乏源头性的研究和探讨,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很少有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的情况,更谈不上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两点式教学 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重理论、轻实践,排课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方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大多安排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在实验室对教师的推理进行验证,所以排课管理也相对简单,习惯性地以两节为时间单位完成一个学习单元,课程内容安排以章节区分,或以某一个概念的学习为单元。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单一 多年来,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平时成绩只是根据考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而定,而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理论,却毕业后到工作单位以后,面对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 

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要求 

高职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及教学设备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篇8

(1.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1000;2. 上海市共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要:在IT 项目的开发过程中,IT 项目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个IT 企业都在积极将项目管理引入到开发活动的进度

当中,对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和网络图方法进行IT 项目进度管理并进行预测,在IT 项目中导入并

使用马尔可夫模型使管理者们更加容易对项目进行管理以及预测使之更好的节约人力以及成本。

关键词:马尔科夫链;IT 项目;进度管理

Based on Markov Chain in the IT project schedul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Gong Wen1, Hu Jiafu2

(1.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1000

2.Shanghai Gongjin Telecom Technology CO.,LTD,Shanghai,200000)

Abstract :In the IT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IT project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people,

so many IT companies are active in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 into the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anagement.This paper uses Markov chain models and methods for IT project

network diagrams and schedule management to predict,in the import and use of IT projects Markov model enables

managers to more easily manage the project and make it better forecasting manpower savings and cost.

Keywords :Markov chain;IT project;schedule management

1 IT 项目进度的影响因素

1997 年Goldratt 提出制约因素理论,其主要阐述了在流水

线作业过程中,决定产出的是流水线中的某一机器在该流水线中

的“瓶颈”,为了提高产出就必须而且只需要提高瓶颈的产出。这

个理论的提出导致了管理理论的一次革命,从而使得管理者们更

加注重从整体更加全面的来看待一个项目,使项目在一个更加协

调的环境下完成各方面的有效配置,找出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

素是各方面有效配置的关键。现下IT 项目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各

个领域,在这里探讨IT 项目进度管理的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为:

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需求的分析、项目团队管理和进度控制,进行

IT 项目进度管理就是使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

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

动。

2 IT 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

IT 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个内容:进度计划和进度控制。其项

目管理的进度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IT 项目管理主

要反映在项目的成本、质量和进度这三个方面,它们反映出了项

目管理的实质。其中IT 项目进度计划是项目进度中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这影响到项目是否顺利进行,并且直接关系到项目

的成败,它包括项目活动排序、项目历时估算以及制定进度计划

等方面。

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IT 项目就是能够在规定的工期、成本

的约束下,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就可以说

是项目得到了有效的进度管理。针对IT 项目并行开发的特点,我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 高职 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张晓彬(1965- ),男,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与管理。(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29-02

在时代革新的大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的教育目标精神,高职必须要树立新的培养方向,将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适应时代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好地使管理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必须思考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本文旨在探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为我国相关方面的教学提出有意义的思考。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特征

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辨方法,在高职总体课程的普遍性下,我们来探讨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指导性。管理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多样性的联系。管理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或是必修课。管理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提供的管理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于本专业或是其他专业同学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如今高职学生上课不积极,逃课率较高,有的就算是去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主要原因就归结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课程内容较为空洞。这就需要设置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指导实践,吸引学生填充知识空白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管理学恰恰就是这样的课程,它集完整抽象理念与策划、组织、控制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较好地应用于实践操作。

2.普遍性。管理涉及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子随处可见,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是不清晰或者是片面的。现在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系统学习、深刻体会管理学的普遍应用性原理,就必须将管理学普遍性原理与学生现实实际相结合,比如联系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学业生涯或者如何组织好社团活动等问题。

3.艺术性。管理学表面上让人感觉是比较枯燥的,但其实它是一门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学科。何谓管理,简言之就是,管理者以服务被管理者为主要手段,借以领导和组织人们以实现或者达到管理者某种愿望或目的行动过程。因为人是具备社会能动性的,如何统一他们的思想与行动,这就需要好的管理方式、较为高明的管理艺术。另外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管理结果的不同,这一点是常常被初学者所忽略的。总之,各种因素导致学生感觉课程难以学进去,同时动手操作起来又相对困难,所以挖掘管理学艺术性的特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们呼吁管理学课程改革,就说明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只有正确剖析存在的问题改革才有意义。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呼吁教学方式改革,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上采取的仍旧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只有教师输出,学生坐等输入,缺少互动,更缺少深层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即使有些院校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引进,真正的内涵没有学到,最终产生的作用不大。要是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变得更呆板。

2.案例教学法呆板化。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案例清晰地阐释所要表达的主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案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准确地反映主题,针对性不够;有的教师案例语言缺乏生动性,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进行案例分析之时,许多教师仅仅对案例做一个归纳性的总结,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我国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每节课都循环着同一个模式。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还受到组织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不了一个良好的实训条件,阻碍了教学效果。

三、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当前管理学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法。

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项目化教学法在实施中可分为模拟、仿真模拟、全真模拟三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

其一,模拟阶段。课上实施项目的模拟,让学生熟悉岗位流程、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整个模拟阶段可分为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1)情景描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以人力资源部某角色的身份,布置任务。如以北京某旅行社人力资源部招聘科长的身份,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2)情景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工作思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然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需要准备的知识等。如接到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这一任务后,学生一方面研究招聘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招聘材料。(3)任务准备:针对情景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查找资料,进行工作内容的准备。教师讲解学习的思路、学习方法,如围绕招聘应该做哪些工作,像招聘计划的制订、应聘表格的设计、合同的制定等。(4)情景展示:小组针对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完成一部分,也可以完成整个任务,根据任务情况而定。如招聘可以从选拔、录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工。(5)情景评价:一方面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其他小组作为应聘人员,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整体满意度和评价小组每个同学。另一方面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评价,总结评价的要素,如招聘计划、应聘表格。(6)教师总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的用途,以及知道以后如何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二,仿真模拟阶段。对于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课下可以进行仿真练习,如作为班长应该如何管理班级。

其三,全真模拟阶段。对于学习的模拟项目,经过仿真练习,可以进行全真模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班级管理等。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子”工程与单位合作。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步,学校通过理事会,召集需求管理岗位的企业,企业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以及对实习生的安排、培训内容等打算,然后可以通过面试等形式了解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实习生。第二步,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对于学习过的模拟项目,有机会独立操作,进行实战锻炼。

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综合成绩包括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满分70分;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满分为30分。

其一,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笔试加技能考核。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考试周。

笔试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计入综合成绩。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20%计入综合成绩。

其二,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考核,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30%计入综合成绩。(1)课堂考勤:主要考查学生到课率,计20分。每次上课任课教师都要严格进行考勤并详细记录考勤情况,如总考勤为32次,则到课率分数=学生到课次数*100/32;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签字的事假、病假计入到课次数(须注明)。低于10分的,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可随下一年级继续学习。(2)课堂表现:计30分。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发言、听讲是否有小动作、讨论是否对任务有建议、玩手机情况、放学时自己的卫生情况和桌椅摆放情况等,共5项,每项6分,随堂考核。(3)课堂考核:计50分。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酌情给小组分,再根据个人完成任务情况给个人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考核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课堂考核成绩。任课教师于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公布本实施细则,期末时认真汇总各项考核的相关材料,统计出成绩。

3.项目化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管理学课程项目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模拟训练为载体,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项目教学通过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几个环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岗位技能。项目教学需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理论知识。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不佳,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所以项目教学要处理好学生情景展示和教师教授的关系。针对学生情景展示,可以看出他们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结果,同时教师应通过总结对知识进行补充,开拓学生思路,授之以渔。(2)注重点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情景展示,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运用项目教学法,要注重点评。点评一定要注重鼓励,不要打击,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委婉。通过点评,学生知道情景展示需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以及应该如何去改进等。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发展要务,适应新形势下对需求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信高职的管理学课程通过系列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3).

[3]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2007(3).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6-02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1]。

目前,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主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经济贸易专业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和商务贸易方面的专门知识、掌握互联网编程技术和网上商务贸易的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研究、维护与应用方面的工作[2]。而众所周知,计算机与经济贸易两个专业本身都是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将这两个专业再次融合,不论是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还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作者承担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多年教学以来,对此深有体会,也调研了多家兄弟院校以及走访了国外几家商学院,总体来看,在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技术线路”和“商务线路”可以说是“泾渭分明”,所不同之处,仅在于两条线路的侧重不同。对于专业教师而言,依据各自专业背景的不同而各司其职,将自己最擅长的传授给学生,这是最佳的安排。

然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则存在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W生个体的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报考本专业之前,对电子商务要学些什么没有概念,很多学生发现专业必修课中居然有计算机技术类的课程而感到惊讶;第二,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经过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到了学生大三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个学生,在商贸专业教师的眼中是优秀学生,而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眼中则是一无是处,反之亦有;第三,学生“挂科”现象严重。由“偏科”带来的结果,甚至影响到最终学位的获得;第四,教学与社会关联性较弱。学生毕业几年之后,发现学校内学的知识无用,很多电子商务界的大咖,并非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

为此,作者结合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引入“项目管理机制”的思想,对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进,力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学生个体的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问题。

项目管理机制指的是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规范的管理制度,也就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而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奖惩和激励的一些程式或规程。项目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管人”和“理事”,而人和事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和具体的专业领域内进行的,尤其注重“团队合作”。总体来说,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强化”了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三五人组成的小团队,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团体”,而最终课程的考核也是针对这样的个体团队而非个人。在这种团队模式下,一方面通过团队最大地发挥单个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某些学生的弱项;另一方面,各个团队之间形成竞争和分工,也可以较好地推动学生之间相互的督促。

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利用团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的强项,同时屏蔽弱项;从教师角度来看,讨论确定一个项目之后,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教学工作不再是把方方面面的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模式,而是转变成“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再解决”这样的良性迭代。更重要的是,“项目”、“团队”、“问题解决”这些概念,正是电子商务生态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后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其课程改革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将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捆绑在一起,归纳到整体教学体系中,使得各门课程不再相互独立,而是具有前后的延续性。

2.技术类课程授课教师统一讨论安排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将实用性较高的知识点作为授课计划重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弱化,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过程中,加强项目制度和团队合作,授课知识围绕项目中的问题而定,推荐学生自由组队,或者也可以特殊情况由教师组队,以团队为单位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原则,先由学生自主解决,规定时间内无法解决时,再由教师辅助配合解决。每周的课堂时间,更偏向于项目进展研讨会形式,学生和教师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而非单个学生,教师只负责给各个团队打分,团队中的成员,由队长打分,弱化甚至取消传统的试卷分数制。

三、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1.消除学生对技术类课程的抵触心理,让程序设计与开发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兴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被动式灌输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去寻找知识;让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点拨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让学生自己组队,推荐队长并明确团队分工,那么各个队员会积极地去学习自己分工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队友讨论问题时,也能够一定程度掌握队友分工所需要的知识点,在合作的基础上分工。同时,各团队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如果一个团队所承担的任务没有跟上整体项目的进度,不仅这个团队本身会觉得着急和内疚,其他团队也会在不同程度的给予其帮助和督促。如果一旦某个团队在几个规定时间周内都无法完成既定的计划任务,该团队则面临解散和重组的风险。

3.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的紧密性。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种新的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产生,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停的调整,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跟上发展的脚步。这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挑战,使得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学习新知识。而结合社会上公司普遍采用的项目管理制度,采用“迭代式问题解决方法”,能够有效地督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愉快地学到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个体的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督促学习,使得“偏科”不再是烦恼,“挂科”不再是问题,在项目既定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共同进步。

四、实施方案与方法

1.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认真研讨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归纳为整体,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连贯性。

2.定期组织教学团队与社会上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的交流,让各位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行业内的主流技术,提升自我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

3.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使得前续课程学的内容可以在后续课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4.教学团队讨论出针对某门课程的若干教学项目,明确项目的模块化任务,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将各个模块分解到各个团队中去。

五、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化,电子商务类人才成为劳动力就业市场紧缺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使教学过程转变为“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再解决”这样的良性迭代过程,最后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以及需实施的方案与方法,以期让学生在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电子商务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广霞,徐东,王志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0,25(04):118-119.

[2]彭丽芳,储新民,李琪.现代管理学与经济学、工学融合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为例[J].经济管理,2006,15(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