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工程建设质量跟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休戚相关。一旦工程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工程使用,也不能发挥投资效益;工程质量不合格,严重的会造成房屋、桥梁垮塌,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而工程建设标准,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供我们居住的住宅建筑,还是商场、写字楼、医院、影剧院、体育场、博物馆、车站、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或是供水、燃气、垃圾污水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其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抗震设防、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室内环境、防火措施、供水水质、燃气管线、防灾减灾、运行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标准条文规定,都有统一的安全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工程建设标准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特别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为建设工程实施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提供统一的技术要求,以确保在现有的技术、管理条件下尽可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工程的建造者、使用者和所有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人身健康安全。
2、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从当前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方式来看,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它能让工程质量监督由政府分部位分阶段核验转移到企业自我控制上来。
现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到位核验,即在基础、主体结构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到位核验,签发核验报告才能继续施工,竣工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到位核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等级证书”,合格后方准交付使用。监督机构直接对施工中的工程质量进行主要分部核定和单位工程最终核定的等级证明文本已成为社会工程建筑使用管理的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文本。而根据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使得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在一些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矛头直指“政府机构”,而直接参加工程的建设各方反而“袖手旁观”,从而颠倒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其次,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质监机构的行为就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从而把政府管理推向了具体操作的陷于事务的误区。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政府管理机制正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进行转变。如果政府质量监督运作方式不改革,客观上就造成了与政府管理体制、方式改革相矛盾与不和谐的状况。再次,建筑工程建设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特点的区别在于产品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材料设备多品种。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从而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而正确的核验、评定和控制。因此,亟需将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偏重于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转变为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责任行为的全面监控上。
长期实践证明,政府的监督必须舍末就本,抓住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质量行为的龙头,才能促使建设各方发挥自身的素质控制好质量,以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监督来保证实物质量的有效控制。
3、我市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市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到底如何?本人立足于单位职能,对多家市政园林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在建设标准化体系提升工程质量的表现不尽人意。一部分企业虽然根据制定了一套适合本企业实际要求的企业标准,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大部份企业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及“以包代管”等倾向。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不仅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也影响了工程建设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本地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同时,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特别是运用标准化手段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形成竞争优势的意识,以及对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合力推进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亟待加强。此外,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总体水平还不高,标准化优势地位尚未显现,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地方标准缺失老化现象严重,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进一步认识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措施
企业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即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笔者认为,当前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快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修订标准和实施标准的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工程建设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将采用高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产品融入标准,把标准的研制作为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2、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程建设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实施中的牵头、组织、实施作用,为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战略提供必要的咨询、协调和指导服务。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有履行标准化职责的管理机制,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考核办法和细则,并将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4.3、建立健全标准化法规政策体系。
以贯彻实施工程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强制性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本市工程建设制定技术标准文件指导规则、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研究制定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标准化自主创新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
4.4、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保障。
鼓励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标准化的经费投入。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以及研究开发和检验检测等技术机构,按参与程度分别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或专项补助,对在标准研制、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5、加快标准化战略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标准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机构和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引进标准化技术人才,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和技术提供人才保障。行业协会及时提供标准化咨询服务。
4.6、建立标准化建设宣传普及机制。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论坛、学术交流、讲座等媒体和手段,加强对实施标准化战略和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在全社会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
篇2
关键词:实训课程;分层次;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 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图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58-02
近年来伴随着院校转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满足新装备发展和岗位任职需要的任职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鲜明特点就是强调教学活动实施的实践性。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任职教育,实践性课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学科点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在课程设置、基础条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促进学员提升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个人训练的施训要求。为深入贯彻强军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院校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军队院校培养的人才初步形成个人能力,基本满足第一任职岗位的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个人训练内容在理论和实训等方面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定,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内容和参考指标。围绕施训要求,积极开展军事院校教育改革,是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重要保障。
2.我系开展实践活动的现状。通过“2110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以及三届维修技能竞赛电工专业条件建设,我系现在能够开设电站自动化综合训练、电气控制线路连接、电力拖动装置排故等实践性课程内容。然而,随着舰艇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部队对人才能力需求在不断提升,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原有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系生长干部的非合训专业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只涉及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大部分内容,而一些指挥类的实践性课程根本没有涉及。任职培训专业虽然比学历教育多设置了若干实践性操作课程,但离培养方案规定的严格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如课程设置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了学员专业素养和第一任职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现状,学科点要积极开展电气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研究,紧跟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现状和未来需求,按照大学转型建设发展的要求,针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岗位特点,在实践性课程体系、教材和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工作[1]。
二、实践体系建设的内容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考核的具体要求,确立突出实践的教学观,形成与学历教育及任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军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及其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了达到充分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学员实践能力的目标,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将围绕三方面展开。
1.任职技能实践体系建设。首先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内容,深入分析部队的实际需求。由于学员今后面临岗位的多样化,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训练体系建设。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是一项基本要求,即要求学员全面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标准。目前,合训和非合训学员完成了电气工程方向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科目,任职培训实践内容则主要面向装备、面向岗位。我系开设的“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实验、“舰艇电力拖动控制装置”课程实验、“舰艇电站自动化”课程实验等单元实验以及“电机实践”、“电气设备综合实践”等实践能够满足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也有部分指标无法达到,因此必须秉承人才培养方案精神,紧密联系舰艇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的最新发展,研究舰艇电工岗位操纵和其他维修管理工作相关实践内容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实践体系建设[2]。要本着系统化、科学化的观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员将所学理论和实际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员任职技能的有效提升[3]。
2.创新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实践体系”是在“任职技能实践体系”上的一个有效拔高和提升,要求学员在熟悉“电机学”、“舰艇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电气工程专业领域进行分析论证、技术革新和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具备本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建设,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学员参与一些课程设计、自主研讨、竞赛项目、课题研究等实作环节,完成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理论、思维和实践训练,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效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系突出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逐步增加课程综合设计环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了“电气数字控制系统综合实践”、“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综合设计”以及学员毕业设计等实作环节,较好地推动了创新实践训练体系的建设工作。但在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安排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增加[4]。另外,在实验室条件方面,通过前期建设,积累了一部分创新实践所需的设备和器材,这些场地有效地支撑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但由于场地和规模等限制,训练功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教学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
3.考评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作项目上作了较为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紧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建设,是检验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以考评促发展,也是推动本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方法,研究确定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估原则,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实践环节的分类,既要看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并根据分类权重,通过学员的过程表现和实验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考评方法和评分制度[5]。
我系通过实装操作、技能竞赛平台考核、电路产品设计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对学员实践成果进行检验,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要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我们需要在发扬以前较好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建设,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到各类自主科研、动手设计、军事指挥、组织管理等各类实践性活动当中,使学员逐步养成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为第一岗位任职打下良好的工程技术和领导管理实践基础。
三、实践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及措施
1.体系建设的实施思路。贯彻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提高学员能力的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加强学员实践、自学、创新、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军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特色。针对以往实践性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员各项能力的培养[6]。
2.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梳理实践体系应涵盖的内容,针对部队需求,以及以往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尝试引入新的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效、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部队实际装备操作使用的全面对接和融合。面向任职岗位需求优化调整训练任务、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教学改革措施和手段,并要通过实际教学实践进行验证。
本教学改革项目将由本学科点统筹安排,以课程负责人及其教学团队为主体,针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建设、考评体系建设、教学资料文档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四、结束语
对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进行实践体系建设,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一是实践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建设将更加趋于完善,更加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施训要求;二是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建设等方面产生重大效益,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本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三是通过教学改革的辐射作用,推进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跨上新台阶,更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该实践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工作,将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文档资料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显著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另外,本研究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能够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建设之中,尤其是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14-117.
[2]沈洪斌.突出军校专业特色建设现代光学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1-94.
[3]霍文兰.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0,20(2):105-107.
[4]黄果,吴恒玉.电子类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解决途径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85-186.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大型投资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立大型投资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整个投资项目的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方法,明确风险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有计划地安排各项风险管理活动,同时安排好保证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一、建立大型投资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依据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各种存在于项目周围并对项目成功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与制度。
2、历史经验教训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运用成熟的管理经验。
3、项目合同
项目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投资的目标、合同相关方的职责范围以及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要求。
4、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把所有分项计划规定、协调和综合成为一个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的内容因项目的所在行业和复杂程度而异。项目管理计划确定了执行、监测、控制和结束项目的方式与方法。风险管理计划从属于项目管理计划,应与整体项目管理计划相协调。
二、构建大型投资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构建大型投资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在警情发生的上游设定防范监控措施。因此,首先应根据警情的不同将大型投资建设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归纳分类,确定防范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警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选取其关键因子(与风险的发生和发展有主要关系,并能影响危机过程的人或其他重要因素)作为警源指标,确定防范管理的具体内容,从而构成预警指标体系。
2、设定预警指标等级
在预警指标体系中,各预警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基于此,可根据指标变异对投资建设影响的严重程度、关键因子的发生概率,从最重要到可忽略,从很高到很低依次排列,将预警指标划分为关键指标、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等三个类别。
根据风险评价矩阵方法,将风险程度分为微小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五个等级,其中重大风险指标为关键指标;较大风险指标为主要指标;一般风险、较小风险、微小风险指标为次要指标。按此标准,可将融资风险设定为关键指标。资金短缺、或者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程,导致建设工期拖长,工程造价升高,原定投资效益目标难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变化,包括设计的变更、技术的变更、市场的变化等导致需要追加资金,如果不能解决追加资金的要求,很可能导致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以至失败。可将社会风险、市场风险、组织管理风险、技术与工程风险、合同风险等设定为主要指标。社会风险是指由于对项目的社会影响估计不足,或者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给项目建设带来困难和损失的可能性。有的项目由于选址不当,或者因对利益受损者补偿不足,都可能导致当地单位和居民的不满和反对,从而影响项目的建设。社会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较大,作为主要指标。市场风险,如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人工价格和材料设备价格随市场而变化,当超过合同约定变化幅度,工程造价将发生改变,对项目效益产生了一定影响。组织管理风险,如项目管理模式不合理,项目组织不协调,即业主和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的不协调,主要管理者道德水平等,导致投资大量增加、项目不能按期建成投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技术与工程风险,如设计内容不全、设计缺陷、错误和遗漏,规范不恰当,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可能性等,可能导致项目工期延长、造价增长。施工工艺落后,不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方案,施工安全措施不当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施工工期拖延。合同条款遗漏、表达有误,合同类型选择不当,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合同索赔、纠纷等,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环境风险可作为次要指标。环境风险,如火灾、爆炸等情况,如果平常施工中加以管控,一般不会发生,故作为次要指标。
3、确定预警等级原则
根据三类指标的不同情况,可将预警等级划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预警。每一等级的预警原则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规定。低度预警的预警原则可设定为:关键指标正常,主要指标有一项或次要指标有两项发生异常;中度预警原则可设定为:关键指标未出现异常,主要及次要指标有两项以上发生异常;高度预警原则为:关键指标出现异常,或主要及次要指标有三项以上发生异常。
三、风险对策
任何经济活动都可能有风险,面对风险人们的选择可能不同。应对风险的对策一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
1、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贯穿于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但是通过发包方的详细调查和协调,在发包前是可以控制的。
2、 自然与环境风险的对策
针对自然灾害、气象条件和火灾、爆炸等风险,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工程项目环境的风险对策。
1) 选择工程保险这一风险转移对策来降低风险损失, 将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
2) 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对火灾、爆炸等风险源加强监控和现场管理, 规范操作。
3、 组织管理风险的对策
合理设计项目的管理模式,选择适当的管理者和加强团队建设是规避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完善项目各方的合同,加强合同管理,可以降低项目的组织风险。
4、合同风险的对策
工程风险与施工合同不严密、不完备、不规范密切相关。规范合同签订,可以减少合同条款缺陷带来的风险, 施工合同既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 也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一个主要的防范措施。
5、资金风险的对策
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 资金风险是一项重要风险。主要管理人员应该提高风险意识, 强化对合同的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要强化对洽商、签证、索赔等的管理, 尽量避免由于资金不到位而造成的窝工损失。
6、 技术与工程风险风险的对策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投资项目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必要的论证分析。
在设计阶段,要求设计单位重视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不但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 加强对工程物资的管理, 采用合适的施工机械并加强管理。
因此,我们应不断强化大型投资建设风险管理理念,提升危机防范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璐璐等.浅谈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建筑工程》,2010年5月
篇5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Cours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Li
(Shanghai Jiguang Polytechnic College, Shanghai 20110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elements and rules of the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cours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ineering cost;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工程造价以实践性岗位形式产生,由工程造价本身性质所影响,高职院校是工程造价人才输送的核心阵地,但是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现象尤为明显。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磨合与实践才能正常投入到岗位之中,所以应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基本办学思路予以整改,对职业教育模式与操作流程进行创新,基于此,务必进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效率。
1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准则分析
应该了解到,高职教育目标并不是进行学术研究,高职学生群体可以接受较为直观和较为形象的教育模式,因此高职课程建设过程中需高度注重职业工作结构特质与对应职业工作逻辑特质。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自身素养,以能力为基本教学动向,但是就业目标也不容忽视。从实际角度而言,能力导向教学方式和就业导向教学方式中,前者以技能培养和知识培养为教学目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职业道德培养重要性和职业文化培养重要性;后者则注重学生群体就业目标强化,但此时高职教材育人原则却被忽略。高职学生个体均具备独特发展规律,高职教育则处在教材育人阶段内,所以应秉承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所以在进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环节中,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延伸,学习过程才是最终教学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职特色工程造价人才。
2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分析
2.1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需要进行工程建设程序知识全面掌握,主要为专业术语含义知识,也要熟知工程造价结构体系中计量知识内容和对应计价方法内容等,在此基础上深度了解专业工程种类与细化要素,最为重要的即为计价定额组成内容掌握和计价定额分类内容掌握以及计价定额使用方法掌握。需注重学生图纸识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应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施工图纸内容、建筑结构内容和建筑水暖电图纸内容等,做到正确识读与合理操作,了解设计图细节知识点与内容,运用此种方式按照图纸来执行计量工作操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量数据挖掘。工程量计算知识内容需全面了解,按照基础性计价规范要求进行工程量度准确计算,随之完成高效计量;工程计价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图纸内容进行工程造价编制与工程造价审核,需要合理使用计价工具来完成上述操作,并利用前沿的BIM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同时注重以赛促学、强化能力训练。
2.2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调整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能算会管”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推行“能力递进三阶段、项目引领二组合”的教学方式,并利用“建筑实践园”、校外实践基地和信息化手段进行翻转课堂、订单式教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练,在动手中创新,提高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职业能力。
2.2.1 能力递进三阶段
第一段是能力为主的基础知识学习,通过随课实训,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提升效果。第二段是实操和重现的基本技能训练,结合实践园的操作,强化职业能力。第三段是校企双元的“专长”培养,从岗位实际出发,进行专长班、订单班教学,培养学生特长,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2.2 项目引领二组合
以现代实际工程中4类典型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项目为主线,教学内容与专业中其他课程组合,理论与实践组合,按照工程的“建造”过程展开教学,通过4个项目的反复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力螺旋式提升,完全掌握实际工程的预算编制,上岗就能承担项目的预算工作,无需岗前再培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图1
2.2.3 翻转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为主体
根据学生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本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变革课堂组织方式,翻转课堂教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校企合作共建信息化课程平台。教师从课堂主宰者变身为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导师;二是学生由被动听课者转变为根据导师派发的任务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预算员”;三是通过在课堂中分组开展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并讲解汇报展示成果。学习过程中利用实体建筑模型、BIM模型等实践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技能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见图2。
图2 翻转课堂组织
2.2.4 校企双元“订单式”教学,培养学生专长
与上海二建公司、广联达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紧缺人才的分析,校企共同确定订单班人数、培养方案和培训内容,通过预算工程项目的反复实践,再通过校企双师的培训与指导,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安装、钢筋预算专项能力,学生毕业即上岗,并为企业解决部分人才紧缺现象,得到企业好评。
2.3 教师队伍创建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尤为重要,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师资增强,因为课程设置方面和教学内容方面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重要性远高于前者,况且双师型教师团队创建难度相对较大,应对教学条件现状和教学效果现状进行合理认知,适当降低权重比例,从实际角度出发,深度加强精品课程评审客观性,而精品课程评审合理性也应得到提升。针对此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分工协作模式来进行教师队伍创建,以至每位教师都能履行自身教学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来共同完成精品课程高效创建,应将精品型教师队伍创建设定为最终高职院校本体教师队伍创建目标,尽心竭力完成手头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和内涵,校方也要对教师进行及时培训与定期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篇6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网络实验室建设
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领域需要大量网络工程应用人才。为了顺应此需要,许多院校纷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1],我校也是其中之一。
基于教育部有关专业指导性意见和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四年学习,该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工程设计与规划、网络安全防护、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要想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因为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因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网络技术人才[3]。
2 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1)专业基础实践;2)专业方向实践。前者是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基础技能,其下所有专业都必须掌握,网络工程也不例外。如程序设计基础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操作系统实践、数据库系统实践、数据结构实践和软件工程实践等;后者则是网络工程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定技能,如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网络工程实践、网络安全实践等。前者具有共性、后者具有特性;并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拓展,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由于专业基础实践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研究和实际成果,而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本文的实践教学内容以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实践为主。如无特殊说明,以下的实践教学内容均指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图1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我们将网络工程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四块:1)课程实验;2)课程设计;3)专业实习;4)综合设计。下面分别介绍。
2.1 课程实验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以分为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互联网应用与维护等课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03160);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Q20111110); 2011年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金瑜,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P2P信任研究; 赵红武,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数据库;顾进广,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语义网,软件工程。
业基础课之一,着重介绍实现位于不同地点的节点之间通信的过程和原理,强调系统中软硬件之间的协商过程,即协议和分层。
因此该课程的实验重点在于解析各个层次协议包的格式、协议运行过程等。数据链路层实验有以太网链路帧格式分析;网络层实验有ARP协议分析、ICMP协议分析、IP分组分片、IP协议分析、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分析、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分析等;传输层实验有:UDP协议分析、TCP协议分析、TCP连接、超时重传等;应用层实验有RIP协议分析、OSPF协议分析、DNS协议分析、FTP协议分析、HTTP协议分析等。
网络编程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着重介绍在UNIX/Linux系统下基于TCP/IP网络套接字接口的基本编程方法,包括迭代与并发服务器编写方法、进程与线程编程技术、I/O编程技术、IPv4与IPv6的兼容性、原始套接口、数据链路访问技术、广播与多播技术等。可以开设的实验有Socket基本编程基础、基于TCP 的网络程序设计、基于UDP 的网络程序设计、Ping 程序设计、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I/O 复用程序设计、Traceroute 程序设计等。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重点在于介绍基本网络安全理论、目前常见的网络攻击以及防御技术和工具等,开设的实验有使用Ethereal(或Sniffer)网络嗅探工具分析网络通信、漏洞扫描及入侵、网络隐身、木马攻击、DoS攻击、ARP欺骗攻击、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设置、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平台主机的安全配置方案、网段安全实用防护、利用IPSec:筛选表屏蔽危险端口、利用PGP软件实现电子邮件加密、windows 2003 Server的Web证书服务、使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Blackice、数据备份与恢复等。
网络工程课程主要是从工程角度来描述构建网络系统所需要掌握的技术。重点阐述网络体系结构、交换机和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功能、选型及应用,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网络测试,以及相关工程标准与规范等。该课程的实验可以分为双绞线电缆的制作及简单以太网组网、交换机初步使用、交换机中VLAN配置、路由器的使用、路由器中的静态路由配置、路由器中OSPF的配置、ACL配置、NAT配置、小型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等。
网络管理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类课程。它介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以SNMP协议为基础详细讨论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管理功能域、协议规范、管理信息库组成、远程网络监视功能和安全机制,开设的实验有网管软件使用(如SNMPUtil,StarView,SNMPc,华为的Quidview)、SNMP基本原理验证、网络拓扑发现、性能管理、Windows 2003网络管理、应用WinSNMP进行网络管理编程等。
互联网应用与维护课程主要涉及在互联网中流行的应用以及对这些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实验包括DNS服务器配置和使用、Active Directory安装管理、Web服务器配置和作用、FTP服务器配置和使用、电子邮件系统配置和使用、DHCP服务器配置和使用、Telnet服务器配置和使用、磁盘管理、备份和还数据、IE浏览器配置和使用、远程终端服务配置和使用。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实验课程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入,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实验教学进行扩展,能弥补实验教学上的实验环境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鉴于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网络工程这三门课程在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和基础地位,我们认为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应该开设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加深对这几门课程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原理可以开设的课程设计题目有计算校验和、帧封装、模拟Ethernet帧的发送过程、发送ARP包、解析ARP包、解析IP包、IP地址的合法性及子网判断、利用WinpCap进行协议分析等;网络安全课程设计的题目有端口扫描编程实现、服务器扫描编程实现、多线程扫描编程实现、网络数据包生成编程、入侵检测编程等;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为中型网络系统规划和设计,包括网络规划与设计需求分析、网络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网络地址和命名模型设计、系统中路由协议设计、网络安全设计、网络中服务器设计等。
2.3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让学生对项目设计与开发有切身体会,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公司的环境和业务。根据所需技能程度,网络工程专业实致分为三种: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实习;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生产实习;网络工程专业方向毕业实习。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实习要求的技能最低,一般只需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有感性认识,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生产实习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次之,一般需要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熟悉利用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思想设计和开发实际项目的流程;毕业实习对学生技能要求最高,面向就业,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和实现实际项目的一个模块。
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实习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所有专业都是相同的,一般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完成;而后两种实习要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特色,我们通过与实训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网络应用或网络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使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有更深刻的认识。
2.4 综合设计
综合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本领域内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钻研和创新精神。综合设计按照题目大小和难易程度又分为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前者一般用三周完成,解决一个实际小问题,或者是大问题的一个小模块;而后者完成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利用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思想完整地实现一个网络应用或系统。
根据学生不同兴趣(或者就业行业不同),综合设计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对学生的要求最高,就业方向是网络公司或软件公司的网络应用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次之,就业方向是系统集成工程师;而网络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最低,就业方向一般为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员。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就业期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综合设计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并增长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3 网络实验室建设
为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以及全院本专科计算机网络教学需要,我们网络工程系在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组建了网络实验室。
整个网络实验室共有8组设备,一台服务器、一套协议分析软件。每组设备由4 台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2台二层交换机、8 台PC机及一个RCMS控制系统组成。RCMS对组内的8个设备进行统一管理(4台路由器和4台交换机),每次可以容纳64人同时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访问RCMS控制系统,对组内任意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配置,实现设备间的平滑切换。教师也可以通过远程访问RCMS系统,对组内设备进行快捷管理,如可以对组内所有设备进行一键清,自动删除所有配置,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工作。并且每个实验设备组都有一套插口槽,代替部分路由器和交换机以及所有PC机的端口,学生做实验室时,一般情况下都不用在路由器和交换机上插拔线缆,这可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还有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利用网络设备,我们正在建设开放实验室,目前相应管理软件正在开发中。
4 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和工程能力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 坚持师资培训。为了加强教师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持续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网络相关精品课程培训以及著名网络公司专项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全国网络工程专业相关会议,去年,我们参加了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网络工程专业研讨会,今年参加了在东南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会议。专家们对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指引方向。
2) 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领域内前沿,跟上社会和学科发展步伐。目前,我们网络工程系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并吸引学生参加,如网格计算、云计算、P2P计算、无线网络、协议分析可视化等,教学效果较好。为了让更多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举措,即“本科生导师制”。与硕士、博士导师制相类似,每个教师指导2~4个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汇报工作进展。
5 结语
为了与网络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合,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为后期的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基础。虽然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落实和完善,今后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网络安全实验室、实时工业网络实验室等;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些理论非常枯燥,教与学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到实验室去教学,边讲授理论边进行实验验证,如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里,协议报文格式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更谈不上识记,但当他们在实验中编辑或截获报文后,字段含义对他们来说就很好理解了,学生掌握了报文的关键字段,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李道全,薛炜华,姜梅,等.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141-144.
[2]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2):180-181.
[3] 张杰,张建伟. 构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9(19):119-122.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JIN Yu, ZHAO Hongwu, GU Jingu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篇7
关键词:新工科;网络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体系;新型网络技术
一新工科的内涵和网络工程专业发展背景
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一系列“新工科”发展计划,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了指导性文件。[1]在此基础上,高校纷纷提出结合自身特色的新工科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新工科建设所涉及的新的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融合,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学科交叉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体系应更加着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前沿知识和综合技能的能力。使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解决实际网络工程问题、网络架构设计、网络安全防护、团队沟通交流和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参照国际知名ACM/IEEE教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2]该规范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架构进行了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网络工程专业涵盖了知识领域12个,知识单元112个,知识点478个;2.包含的核心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网络应用开发、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包括: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网络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网络安全能力,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网络工程技术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技术需求。网络工程技术已经是融合通信技术、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编程、社会伦理学、信息安全技术等在内的综合系统。通过多样的网络接入技术,如互联网、蜂窝网、传感网等,实现人机物在物理世界、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之间的融合。然而,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定位在狭窄的工程型人才培养上,过于关注传统网络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组建与维护技术、Web应用技术等。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复杂度和新技术的快速融合加入,使得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路由与交换、协议分析、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等传统核心技术,延展到数据中心与云计算、虚拟化与云存储、IoT、软件定义网络、无线移动网络等新兴技术。新时期的新兴人才需求更加侧重于具有新型网络技术的人才,如网络金融人才、网络安全人才、网络大数据分析人才等。因此,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教学实践体系的转型与发展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二网络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当前,普通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教学和实践环节都面临多重困境。[3,4]
(一)专业课程教学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都有不足
1.与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上没有区分度,专业缺少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辨识度,教学实践体系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框架下,与高职人才培养差异较小,未体现出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2.专业课程体系大幅落后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仍聚焦传统网络技术,对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尚欠缺教学资源,如数据中心网络、云计算、虚拟化与云存储、物联网、软件定义网络等当前热门的新兴技术。3.课程特色不明显。即使很多高校的网络工程的专业方向已经从网络互联、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编程等,转向了网络安全、物联网等比较热门的专业方向,但专业课内容调整上尚有不足,有些课程的名称变得更加先进,但授课内容可能还沿袭之前的课程内容。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教师对传统网络技术非常娴熟,教学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而对新出现的技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且新兴技术缺少教学资源,导致相关课程的设置变得困难重重。
(二)实践教学在实践环境、规模、内容、创新性等方面稍显不足
1.资金受限,设备更新慢。由于建设网络实验室需要购置大量网络设备,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交换机、路由器设备等,和系统软件,如计算机网络实教学系统、网络安全实验室的网络攻防系统等,价格昂贵且软件更新周期短。[5]2.网络相关实验的实验规模有限。网络工程专业需培养的的实际能力在于能够基本实现企业、政府、校园、数据中心等多种类型网络的搭建与配置。传统的实验室环境往往仅能搭建简单的网络拓扑,进行简单的局域网内协议分析等,存在实践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3.实验内容连贯性较差。网络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大多较为分散,往往是对某知识点的单独实验,缺少网络拓扑架构整体设计相关的实验。4.实验设施较为陈旧,缺少针对新技术的创新环境。传统网络实验室已经实现模块化,在实验室建设时就会设计好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指导书所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和步骤进行重复性的实验,缺少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环节,约束了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创新探索
(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优化思路
1.重新梳理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新旧转换。根据网络工程新技术与能力培养新要求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将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结合来重构课程体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架构设计,软件定义网络,云数据中心网络等课程按照先后顺序构建课程群,根据培养标准和能力分级列出核心知识点,并通过课程设计或实习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2.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产学融合,协同育人。针对缺少新技术师资力量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导师对前沿应用技术进行培训,或者直接外聘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使师生掌握新技术的要点,了解相关企业的新需求。通过企业导师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讲授,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3.加强理论教学师资力量的更新与培训。由于课程内容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师资力量的理论积累也要不断完善。高校专业教师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术积累不足,需要通过培训来学习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让教师接触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并应用到教学当中。4.引入先进的教学和培养方法。采用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各种主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习惯。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料给学生,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从而使单纯的课堂环节延伸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在线复习、课后作业等多环节,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被动教育转换到主动学习模式。
(二)实践体系结构优化思路
1.提升实践环节质量。实践内容的先进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要随着时代的需求及时更新,来体现科技的进步和发展。2.加强实践环节师资力量的建设。为弥补高校教师的不足,应积极探索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让企业参与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另外,聘请企业中的工程师对新技术进行与项目相结合的培训,也会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前沿视野。3.开拓校企合作,共建多层次实践实习基地。学生培养工作不应局限于相关院系的老师,更应该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如建设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外聘企业导师进行实践培训等。4.使用虚拟仿真平台提升实践技能。虚拟仿真教学可以应对部署网络实验室花费巨大的难题,[6]还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大型数据中心的现场效果,实现大型网络设备可视场景和命令行交互式仿真的有效融合,将三维网络仿真与二维人机交互接口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开展大型网络架构实验的学习效率,降低实验设备门槛,提高实验效果与学生体验,并且能显著扩大学生开展实践训练的范围。5.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独立完成课程项目训练。鼓励有科研能力或科研课题的专业教师积极将本科生引入课题,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篇8
据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在全国高等教育250多个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排名中,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列第38位[2]。而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3],此类专业核心知识为工程、技术与设计三项知识(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这三类核心知识也是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在大学课程体系中,28类知识的获得则要依靠专业理论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而工程、技术与设计三项核心知识主要依托于专业实践体系获得,故专业实践体系建设在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农牧学院是全国156个办学点中的一个,也是自治区第一个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办学点,自2004年成功申办该专业以来已经积累了将近十年办学经验。在专业办学中大学农牧学院以“重视理论,强化实践,培育创新”为专业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尤其是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各要素开展了整体设计―――专业实践体系建设,整合了教学资源,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一专业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等工程类教育是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实用型高级人才,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意识通常包括[4-5]:时代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经济和社会意识、管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所谓工程素质即指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6];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厚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和工程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工程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术、能力三方面。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整体设计在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得基础上,以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为着力点、以传授工程、技术和设计三核心知识为基本出发点,为此我们构建了图1所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专业实习环节设计
专业实习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土建类专业塑造工程实体、培养工程技术、设计对接工程实体的基本手段[7]。在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的专业实习环节,各环节构成见下图:
认识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专业工程意识,一般开设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通常是学生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工程实体,对学生的影响仅仅是形象塑造而非实践能力培养。生产实习是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的必要环节,它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于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水工程施工内容,另一部分则为水质工程运行内容。这两部分内容也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本专业内涵,其中水工程施工主要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管道、构筑物施工方法和工艺部分,而水质工程主要是净水厂和污水厂工艺和运行。现阶段,我院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依托林芝地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相关施工工地开展。
课程实习主要由测量学实习和水工程施工实习两部分组成,这两门课程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高。水工程施工主要讲授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施工的具体细节和要求以及施工规范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施工、管理、监理等工程和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开展水工程施工实习主要借助专业工程施工场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为学生以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等身份参与工程管理积累经验。工程测量是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是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规划、设计、施工等工程阶段必备的工程技术,其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工程测量、工程放线等工程技术能力。目前,我院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施工实习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在第六学期开展,工程测量实习主要依托于校内实习基地在第三学期开展。
毕业实习是在全部授课完成后通过参观、实习结合全部专业课程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工程意识,了解工程设计程序及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及要求和工程施工程序及各阶段的施工技术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工程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前的一次系统性能力、知识、技术的培养。
三专业实验环节设计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既包括了工科传统的力学实验又包括了化学类和生物类的实验,涉及范围广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形成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重要实践环节。具体实验环节见下图:
课程实验主要分为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三类。开放性实验是为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设的;创新性实验是利用现有设备仪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开展相关实验;模拟实验是针对现阶段我院专业实验室建设不足,采用水质工程工艺仿真软件开展水质工艺模拟,该类实验主要开设于水质工程学中。
综合实验主要是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在工程中综合分析和综合操作能力,该实验主要开设于毕业综合实验中。
四专业设计环节设计
专业设计是以实践的可行性为目标,合理地整合所学和所需的知识,通过参阅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工程构筑物理论与工程构筑物相对接的基本途径。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我院已经形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专业设计体系,具体的专业设计体系参见下图:
课程设计主要在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以及水泵及水泵站四门课程中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中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净水厂和污水厂设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主要开设了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三个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也开设建筑给水设计、建筑排水设计、建筑消防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雨水设计等四个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中则开设了污水泵站、给水泵站和雨水泵站三个设计。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基本上保证了学生工程素质中的设计要求,实现了工程知识、技术、能力三个方面素质的衔接。
毕业设计则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应用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对某一具体工程开展全面、系统的设计,因此毕业设计更加具有综合性,对课程的衔接要求也更加高。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则只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三大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1-3.
[2]新新,凤仪,董川峰.今后最需要大学生的行业[N].新晚报,1999-06-18.
[3]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5-90.
[4]李秋莲.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的内涵与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9-12
[5]苏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 73-76.
篇9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质量保障 全面质量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和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质量观呈现出多维度、动态性以及过程性等趋势[1],构建相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更需要通过政府、社会机构和高校的多方参与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然而,对于广大的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院校来讲,一方面存在着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不匹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3],另一方面目前的质量保障体系仍然以被动式的评估、监控为主,更多的采取的是一元化的评价模式,难以发挥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4-5]。
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
1.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中,政府、中介机构和高校三方是主要责任者,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三者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政府通过对高校人员聘用、经费预算、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等事项的控制,实现对高校不同程度的干预,在质量管理和保障方面也同样采取政府组织评估为主的方式,通过对具体评估环节的直接参与, 实现政府的意志和价值取向。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讲,政府通过成立评估委员会或类似管理机构来实施对高校的评估,其评估内容涵盖了学校规划至课程建设的各个层面,并通过评估结果进行经费划拨,以此提升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二是社会中介结构主导型。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政府不直接参与对高校的评估工作,在不干预学校自的前提下,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认定和评估结果认可来进行质量管理与保障。以美国为例,其评估机构主要有三类:区域性认证机构、专业认证机构和全国性认证机构[6]。6个区域性认证机构整体上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情况进行认证,6个全国性认证机构只是对某一种特定类型的院校进行单位认证,73个专业认证机构只对教育机构的某一个或某些学科专业进行认证,对工程类专业来讲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认证。总体来看,基于多维度质量观、动态质量观以及过程质量观,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起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协调的较为系统的体系,基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思想的评估理念,政府授权社会中介组织为主要评估主体的评估模式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管理和投资体制上,政府仍居于中心地位,因此现阶段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政府主导型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各类评估与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政府通过严格的准入标准(高校、专业和学科的设置标准、学位授予制度和授权标准)控制院校设置、层次和规模。二是通过建立周期性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制度,对本科院校进行水平评估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三是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引导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材等方面的建设,推进质量保障,另外通过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设高水平大学,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各高校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等,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和校内评估系统,共同构成了校内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的体系。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进入大众化阶段,对诸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目前仍然存在着概念分歧、主体失位、质量标准价值错位、微观建构缺乏等诸多问题。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其目标在于逐步建立起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高校、专业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估制度,这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全面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和突破性的进展。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
从质量提升目标的角度考虑,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其整体架构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换言之,其质量保障的主体应涵盖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主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对教育质量最为关注和期望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学生,绝不应该被忽略。因此,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中,应该是政府和行业组织、用人单位(主要是各种类型的企业)、高校、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协调统一的结构,各主体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发挥各自职责,根据高等工程教育特点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结构与基本职责(如图所示)。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架及主要职责
在该体系中,政府与行业组织通过制定各类标准、组织实施各类评估、制定有关的政策与措施来引导、规范、监控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并为高校、企业等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创造环境和条件保障。用人单位(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参加教育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构建产学合作教育平台中发挥积极作用等形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标准、规格和培养环节的实效性,解决工程教育过程与实际脱离严重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工程人才使用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并将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高校、行业,及时改进人才培养过程。学生是工程教育质量利益相关方中最直接的主体,在整个体系中应该承担着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作用,并通过NSSE调查、学生评教、毕业生反馈等予以落实。高校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因素,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既要通过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不断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又要通过搜集各方信息改进并完善校内工程教育教学过程,如明确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并创建高校内部质量评估与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工作。
质量保障主体的主要职责解析
1.政府与行业组织
一是制定标准。政府(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负责制定对各类评估机构的认证标准,对全国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评估的主要目标、工作流程、评估周期等进行规范,其考察对象主要是各类评估机构,具体实施机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还应制定高校办学标准,通过对高校设置的审批,在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协会制定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具体实施机构是工程院。各行业组织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行业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从业标准,为学校认证、专业认证、工程师资格认证等提供依据,具体实施机构是各行业协会。
二是实施评估。院校评估主要是对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与实际工作间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估,以确保学校达到办学的基本要求,确保学校能正确履行办学承诺,评估对象是各个高校,执行的主体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评估机构。专业评估采取专业认证的方式,主要是对高校专业院系和专业的办学条件及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保证专业教育的统一水平,评估的对象是高校工科专业,执行的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各行业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业或研究机构对高校的某一类专项问题进行的评估,如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等,评估的对象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专业。此外,还有针对学生个体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培养对象是否达到行业从业标准而采取的从业资格评估,如某某工程师资格证书,执行的主体是各行业协会。
三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社会机构定期采集并各高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投入、教学条件、毕业率、学位获得率等方面的基本数据,以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
四是政策与措施。除去各类法律法规以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协调各有关部委在产学合作教育的宏观层面制定有关政策与措施,比较紧迫的是在如何推进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工程教育、接纳高校学生实践、安全保障等方面,因为这是高校和企业都无法独立解决且比较关注的问题。另外,还应该在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方面制定有关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鼓励高校进行国际专业认证,提升工程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用人单位(企业)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没有比真实的工厂、工地和车间更好的实验室,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提高企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具体来讲,第一,企业专家与学校通过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编写教学大纲、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形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弥补高校在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校企应该共同建设产学合作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改变企业实践以实习为主、实习以参观为主的走马观花式教学,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建设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企业现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育平台,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人文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第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通过岗位标准需求及对高校人才的跟踪调查和分析,对其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并及时与高校进行反馈沟通。
3.学生
对学生来讲首先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质量观,要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及对经过4年大学教育以后期望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需求有明确的认识。其次应该转变对大学教育的态度,要认识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投入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要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最后要通过学生评教等形式积极参与对学校和专业建设、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并积极的向校方和教师进行反馈,以使学校和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高校
高校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应该包括校外协作与校内建设两个大的方面。校外协作既包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并与企业深度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又包括主动参与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各项评估、邀请校外专家评估等活动,通过外部评估了解在各项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是应在学校定位、培养标准、培养过程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和保障。由于历史背景、服务面向等因素不同,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发展定位是不同的,明确的定位是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前提,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来讲,更多的是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工科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面向工程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目标明确以后就是制定培养标准,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应于不同的培养标准,也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既应该满足一般工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还应该针对一线工程人员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特有的能力、素质培养标准,并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特别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环节的设计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通过顶层设计将学校的培养定位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形成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
二是通过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实现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的引导和支持。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廉价产生不了优秀的后备工程师。在高校特别是一般院校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的前提下,通过统筹资源、与企业协作,构建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工业现场相结合的实践教育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的工程教育,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标准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实要靠教师,但不能将教育教学改革的责任全部落在教师头上,仅仅依赖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推进,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职称与职级评定政策来引导,并通过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培训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保障。
三是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内部质量评估与管理体系。校内质量评估与管理体系要尊重学术本身特点,通过建立专门部门进行校内质量评估和管理制度、流程制定和组织工作,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组成委员会的形式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管理形式上采取两级管理体系,具体架构与功能如上图所示。质量管理主要是质量目标决策和质量管理执行两个系统组成,实施的主体是各级各类委员会和团队,主要负责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过程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教育平台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设,通过整体设计与实施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及质量目标与管理执行的协调一致,该过程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质量评估与诊断主要由检查监督和评价诊断两个系统构成,实施的主体是行业评估机构及各级各类委员会,主要负责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诊断工作,通过评估指标设计、问题的诊断、评估结果的反馈等方式进行过程和效果评价,推进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教科文组织近十年高等教育质量观阐述[J].现代大学教育, 2011, (6):19-26.
[2] 张忠华. 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化趋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 58-61.
[3]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6):7-11.
[4] 赵炬明.超越评估(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6): 39-49.
[5] 赵炬明.超越评估(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1): 50-58.
篇10
关键词: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22-02
作者简介:薛慧锋,男,讲师,训练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陈晔,男,高级工程师,训练中心主任;曹兰平,女,教师,研究方向均为实践教学与管理。
在现代大工程背景下,安全意识成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还是指导教师,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工程训练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永远都要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第一要务。目前,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各种事故发生的概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实习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等原因,致使实践教学过程每年的事故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工程训练教学安全现状
工程训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工程训练中心和工厂大致类似,有完备的设备、仪器、场地,且都需要人员操作和管理,但和现实的工厂相比又有不同之处。纵观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进入工程训练中心接受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没有任何操作类似工厂里的设备的经验,而且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工人,不仅没有上岗资格,更没有相关熟练的操作技术,各个训练环节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的。其次,高校学生对于生产设备及现代加工业阅历较浅,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后,对新的环境既陌生又好奇,同时适应性差,缺乏各类仪器设备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他人免受伤害的意识不强,以及缺乏正常生产作业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轮换次数比较频繁,每次实习的学生一般为2~3周时间就会有一次轮换,实习周期短、人数多,且实习科目多,使得安全管理的难度更大。
由此可见,工程训练教学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及类型有其特殊性,而事故造成的后果和事故的应急处理也有其复杂性。因此,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工程训练教学需要的安全保障体系,将有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安全是工程训练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安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通过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创造和维护安全环境和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等,对构建工程训练学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牢固地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不仅是简单的训练前的培训,更应将安全教育落实到整个工程训练过程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安全教育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工程训练始终。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常规化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培训、安全宣传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操作示范、安全讲座、布置安全图板、征集安全警句,等等,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第二、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安全意识。除了要求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外,还应该定期(特别是每次实训之前)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同时,教师作为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和实践者,还应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及处理措施明确告知学生,引起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视,争取做到“提前预防”。第三、加大学生工程训练安全教育力度。要在工程训练之前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除了要求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外,还要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来说明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安全操作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争取达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形成一种安全风气。
只有这样,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才会自我约束,才会自我重视,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2.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中心、部门、岗位(工种)三级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把相应的安全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及各岗位(工种),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
建立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对安全管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安全工作计划,落实安全工作措施,将安全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到工程训练教学全过程。
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和要求,做到安全知识进教材、进教案、进实习(实验)报告,把安全知识、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等列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一,使师生们深刻理解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牢固地树立起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构筑起一道实践教学安全的“防火墙”。
3.创造和维护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工程训练过程中与设备、防护措施、报警装置、房屋、水、电、气、通道以及安全标志等有关的安全问题。从设备的角度讲,除了严格遵守设备管理相关制度外,工程训练过程中设备本身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值得重视。目前大多数工程训练中心所使用的实训设备与工厂中的设备并无多大区别,这些本来由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上岗资质的技术工人使用的设备,现在用于学生的工程训练,就对这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例如,要求具有更好的安全防护措施等。此外,还应该保证训练厂房及水、电、气等设施规范、设备布置合理、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通道畅通、安全标志醒目,等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工程训练环境。
4.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快速有效的安全防护网络,实现对安全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为尽可能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基础。同时,更要把工程训练中各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提高防范水平,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早解决。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工程训练中心肩负着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责任,安全保障永远是工程训练中心的第一要务。要充分体现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必须从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宣传教育、落实安全职责、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措施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实现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以达到保障师生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进一步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阳.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J].工程训练教育探索与创新,2007,(01).
- 上一篇:市场调研的必要性
- 下一篇: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