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篇1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2、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市加快形成1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各类创新组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产品研发,整合各自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积极组建产业联盟、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创新载体,联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目标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开放合作、组织协调力度,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打破领域界限,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合作;打破项目界限,着力推进载体科技合作;打破体制限制,着力推进基地(中心)科技合作。(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4、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和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完成。(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5、加快市科技创业城建设。积极帮助市科技创业城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科创城倾斜,推动科创城创建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快“市科技广场”建设,制定和完善“科技广场”运作方案、管理制度,将科技广场建成具有特色和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所)

6、推动高新区升格。做好高新区升格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牵头处室:高新处)

三、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7、出台《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着力完善区域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查推进与目标考核工作,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8、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9、加强专利行政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内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执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商贸流通领域检查和整治。深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预警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牵头处室:专利执法处;参加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

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10、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对中小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扩展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本市企业购买重大技术成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对购买费用予以补贴。(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科技成果处)

11、加快市技术市场建设。以我市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融合互动的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建设全链条、多要素、网络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资源的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牵头单位: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处室:科技成果处)

五、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12、探索市场化征集科技项目。面向社会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按研发成果评估情况给予后补助。(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13、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提高科技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六、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4、加快推进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信息、银企自助对接、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等服务。以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科技金融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全面推进“苏科贷”试点,探索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创新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单位:生产力促进局)

篇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使职业院校实现和产业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其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提供保障。

2校企协同创新是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度。而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产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其师资队伍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一直紧随企业技术发展,国家在师资的新技术培养方面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可以更好地与企业需求接轨。职业院校和企业依据设备、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供求需要,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校企多方联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促进多项创新要素在校企之间双向有序流动。

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主要是弥补院校缺乏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及企业缺少创新成果的缺陷,利用院校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教师的研发能力及企业技术应用能力,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同时,努力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并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进而提升职业院校、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地融入行业企业,融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产学研互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整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经营实践的经验,为区域内小微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区域内人才教育培训和交流。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架起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桥梁,通过此平台,高校和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开展行业调研、科研与技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企业成长、行业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要。

3建立高职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策略

3.1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开拓校企合作领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职教集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和文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产业优势和学院优势,积极拓展校企协同的新领域。第一,可以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联系、组织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考核方式及考试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兼职教师培养等。专业建设委员会可以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总结与部署,提出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二,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提供校企合作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企业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职业技能要求同步,逐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以及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多方面合作、深度融合。第三,开展校企合作机制调研,拓展多元校企合作渠道。高职院校各专业可以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征求企业意见,也可定期邀请企业人士到校开展校企合作研讨会,为校企合作献计献策。第四,实施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各专业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带领下,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深入开展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锻炼及企业担当兼职教师等多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合作质量。

3.2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各学院要根据校企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调动职教集团成员合作各方的积极性,规范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各方权益,实现共同发展。第一,在遵循学院校企合作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学院应完善集团运行及管理制度建设。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推动集团成员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第二,完善“校企合作产业园”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应制定《校企合作产业园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校企深度融合产教对接,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完善二级学院人才共育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应制定《二级学院管理办法》《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方案》等制度,形成完善的二级学院人才共育培养制度体系。第四,完善培训鉴定和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应本着“规范管理,制度先行”的思路,在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理顺办学机制体制,制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从体制建设、规范运作、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和配套政策。第五,完善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应在对外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制定《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产教??接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科技服务的激励机制,形成专业教师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良好氛围。第六,完善“校政企”三方联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在“校政行企”多方联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应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规定》等文件,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为“校政行企”多方联动合作途径探索和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4结论

篇3

高等学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02006-2020)》提出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目标,确立了大学作为我国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的重要地位。统计显示,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 /4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1启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占1启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全国70%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约63%建在大学。显然,高校在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处于辐射源的核心地位。

然而,我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率尚不足3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不足5%,丰富的高校科研产出与低效的产业转化能力之间的鲜明对比折射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尚存在一系列阻碍性因素,有关制度不尽完善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些弊端。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高校科技成果得以有效转化的基础性保障。唯有重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性框架,方能保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畅通,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要素与现 实境困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1.价值功能的多重性

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社会职能,还是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研究知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新兴的产业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科研活动的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革新的生产过程反过来又可以改造专业课程或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的创新,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因此,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兼具教育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功能,承担着多元化的社会角色。

2.管理界面的多层次

高校教学、科研、技术转移分属不同的运行体制,人员结构和外部关系的多层次自然决定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界面的复杂性。一方面,科学研究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不同的项目性质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宜以单一的评价扫 L制等同视之,需要根据项目开发的进展以及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予以适时的调整;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前期开发阶段需以事业管理模式审核、协调、引导,后期转化阶段则应以企业管理方式调研、推广及服务。此外,科研项目参与主体的多层面亦决定了人事管理的复杂性,包括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以及研究生等,各个主体参与研究及转化的程度亦不相同。

3.成果形式的多元性

表现在不同的科研性质和科研项目科技开发的成果形式亦不相同,有些可能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物化为商品,有些则需要在企业等生产平台上进行再试验、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有些则以论著等精神产品形式形成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评价亦呈多元化,高校目前多以或著作出版情况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企业则需要以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后的收益率作为评价标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不同的主体因需求目标的差异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亦不尽相同。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要素

1.科技成果转让和受让方

高等学校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转让方和供给方,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集中地,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力的基础和源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受让方和需求方是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实施基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实现地。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向,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能力直接决定高校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大学技术转移平台是保证高校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基础和必要。

2.技术转移中介方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包括中介机构、高校科技处、技术转移机构、政府参与到科技成果服务与转化过程的相关机构等,这些中介方是连接转让方和受让方的纽带和媒介,以其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相关的法律、政策、物资、人力等支持,为高校和企业双方提供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并协调双方关系,一方面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提供前期调研、产权归属、合同审查及收益分配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交易、传递和扩展。

3.政府宏观调控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与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计划等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参与主体进行宏观调控与导向引导,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支持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大学科技园等,通过人才激励}L制为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待遇、奖励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等等。政府通过适度的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措施,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化运行奠定基础。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见卜表),我国高校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著作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占全国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著作总量的绝对比例,高校成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在全国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例如,201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过总数的70%,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达到54.5% 但是高校快速增长的知识产权数量未能有效推动其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生产仍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其突出问题体现为:

一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从高校发表理论研究成果的庞大数量来看,专利输出比例所占甚少,且高达20%的比例集中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另据清华、复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虽有60008000项科技成果产生,然而能够签约转化的尚不及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也仅占被转化成果的30.5%,且只有10%的研究成果能够取得经济效益。

二是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由于高校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研究取得进展时急于或交流学术成就,导致技术内容公开,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性;h}同时由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失,如对调离、退休等科研人员没有进行知识产权方面审查或签订有关协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了解到大量的技术秘密,离校后科技成果亦随之外流等。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临的法律困境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有法律环境分析

目前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成主要有几部分内容:一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中与科技成果转化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内容,如《民法通则》、《合同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二是与科技成果转化或者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规性文件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如《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三是地方与科技成果转化或者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政策与法规,如《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北京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等;四是各个高校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如《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浙江大学知识产权基金管理办法》、《华侨大学专利管理办法》、《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

总体而言,中央与地方各层级的制度规范对高校科技成果转让过程进行了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及时调整了在高校科学技术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专利权、著作权等问题,部分高校在政策范畴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通过不同位阶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文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己具雏形。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过于概括的制度供给无法满足现实多步骤、多层面运行中最基本的秩序需求,保障作用甚微。

(二)高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尚不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现实适用中会引发产权纠纷、转让收益、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法律风险,进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运行不畅,难以发挥高校科技成果的创新效应以及应有的辐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空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的范围有限。目前只有《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一部专门性法规,而其他的法律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对外贸易法》等都仅是涉及高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的一个方面,难以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面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现行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体系的功能弱化。其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基本法律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缺失,缺乏《科技成果定价法》等专项立法,缺乏《技术市场管理办法》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法》等技术市场管理的法规;其二,虽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明确规定了科技成果权属的法律依据,但缺乏对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相关规定,致使科技成果转化所涉及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

1.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权属不清晰

大量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形式上归国家所有,事实上却归单位所有,权利与义务界定不清的状况普遍存在。如有些科研项目庞大,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人数众多,致使研究周期偏长,科研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交叉重叠,形成了复杂的产权关系,最终在形成科技成果时产权界定模糊。再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归属问题上,职务与非职务权属界定问题尤为突出。现行法律缺乏具体细则,且法律条款仍存在难以量化、模棱两可的因素,导致实际操作中发明人与单位对于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本职与兼职发明的成果归属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

2.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着重学术价值轻技术价值以及重论文成果轻技术转化的问题,且将其与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直接挂钩,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衡量体系,侧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在动力,有的科研人员甚至将核心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造成知识产权大量流失。

3.科技成果技术转移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渠道不畅,如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技术转让、科技成果博览会或科技对接会等与企业洽谈合作,而科技成果展览会的针对性较强,适用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高校科技成果大多成熟性不足,需要以企业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导致实质性合作项目甚少,实际转化成功率不高。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较为落后,缺少专业的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知识产权管理的事业化色彩较重,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技术转移合同不规范、知识产权条款规定不明确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私自签约,致使大量科技成果和技术秘密出现纠纷甚至被对方侵占。

4.知识产权评估机制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估价是一项集合技术价值、合作机制、学校信誉等多方面因素的体系,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估依据,将会直接影响学校和科研人员的经济利益,甚至出现经济纠纷。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市场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过分强调前期论证而忽视成果转化等问题突出,加之高校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管理队伍,在实践中,技术转让或技术入股,或者由合同双方自行协商,或者直接套用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往往与实际价值相差甚大,直接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制度之重构

(一)健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等多主体多层面的复杂工程,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既包括国家层面制定高位阶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体系,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既包括引导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宏观.纲领性法律文件,也包括关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类型、主体、权属、利益分配等实施细则。

应当建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核心,包含科技成果登记、鉴定、推广、管理等在内的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体系。如《科技投入法》、《成果推广法》等,明确高校科技成果的产权属性、管理制度、转化方式等,改变高校陈旧的、事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观念,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明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责关系,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同时,修订并完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该规定于1999年出台,需要根据近年颁布的《科技进步法》0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02008年)、《著作权法》02010年)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并结合近年来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进行修订完善。在此基础上,制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细则》,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主体、权属、转让及利益分配}L制均做出专门规定,使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1.建立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高校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专人负责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登记,专利的申请与维护、技术合同的管理等要合理确定高校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保证落实到人。如明确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对于外部资助的智力研究成果归属问题应着重审查;对于某些科研项目如需离校教师或学生参与,要提前与之签订一揽子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防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或权利纠纷影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转移应用。同时,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科技产权管理人才,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兼具科技、法律、金融等知识的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国家可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资质准入制度和执业标准,实现该行业人才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或成立知识产权研究基地,为高校的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篇4

一、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电网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打造**电网技术品牌,科

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建了具有**电网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兴网战略成为公司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电网发展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攻关,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由我公司和中科院共同自主研发的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的中国第一组、世界第三组实用型超导电缆于2004年在云南电网普吉变电站正式并网运行。

(二)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世界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直流)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外绝缘、电磁环境研究等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800kV直流合成绝缘子并通过全电压全尺寸验证试验。

(三)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500kV贵广二回直流输电工程开展的直流自主化工作在系统研究、成套设计等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工程设备自主化率达到70。

(四)集成开发了多项复杂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稳定控制关键技术,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成功将光触发、电触发直流技术,500kV可控串补技术等多项世界尖端、前沿技术集成应用于**电网;自主研发的**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大区域稳控系统;成功实现国内首次直流换流变现场修复,节约了8000万元资金,形成了宝贵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现场修复大型换流变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标准;建成了国内一流的RTDS实时数字仿真实验室。

二、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经验和做法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以科技规划为方向,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和电网发展为重点,以提高驾驭大电网能力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司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平台,为公司快速稳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电网公司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

(一)营造共识,形成合力,科技兴网成为公司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努力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电网的目标,“六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方针中,第一条就是“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的能力”。公司党组在公司战略体系研究中,明确将科技兴网作为公司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二)狠抓基础,建章立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体系。

公司成立之初,相继制订并颁发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抓大放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原则修订完成了《中国**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突出了抓重点、抓关键、抓实效,最大发挥科技管理效益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科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三)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科技进步取得初步成果。2003年,公司系统科技投入18469.5万元。2004年,科技投入22713.94万元,同比增长19。2005年,科技投入48422.08万元,同比增长53。

2003~2005年期间,公司系统科技成果获中国电力科技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共40余项,去年开展的首届**电网科学技术奖评出39项科技成果。

(四)调动资源,集思广益,服务**电网科技兴网战略。

聘请了包括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知名教授在内的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咨询、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家委“智囊团”的作用,广泛征求专家对建立公司科技创新机制、优化配置科研资源,以及如何实施科技兴网战略等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推动公司科技进步工作献策献力。

篇5

关键词:石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激励发明创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2009年科技管理部组织制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公司专利管理办法》。9月16日-21日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科技信息处组织各二级单位科技管理人员,按照股份公司要求和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的规定,聘请了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科技成果评估中心、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奖励”、“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及案例分析”、“科技管理平台的应用”等专题讲座,并传达了集团公司科技知识产权培训班的相关内容和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何盛宝的讲话精神。

在之后的研讨会上各石油院校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照检查了目前科技管理、科技研发及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和办法。现以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石油院校在科技管理及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随着近几年各类学院高学历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管理方面,首先要激发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充分调动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的积极性,探索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科研项目为纽带、高水平学术为核心的多样化科研组织机制。其次,将创新的科技成果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让其尽快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油田生产服务,是石油类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之间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石油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

一、石油类高院校现阶段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我院为例,我院属于企业办学,油田公司为学校办学从各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近几年我院有几十项科研项目在油田公司成功立项,但大部分项目鉴定完成后就将成果归档入柜,无人问津,所以在今后的科研管理中要加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和专利实施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⒈ 观念和意识

当前,在高职学院中大家更多关心的是立项、争取经费、成果鉴定和报奖,而很少有人做到把科技成果转化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为油田生产服务,更少有人意识到专利权会给自己开拓市场提供方便,使高职学院自然形成了一套重学术水平而轻视生产服务的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机制,形成了重论文、重成果奖励而轻视专利的弊端。

⒉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继实验、开发、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发展新产品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顺序相连的三个阶段:一是成果的立项和研制阶段;二是成果的转移阶段即中间试验阶段或工业化试验阶段;三是科技成果的应用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高职学院的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项目的时候,只是出于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方向,一旦有阶段性成果,也只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所以,这样的科研成果大多没有市场前景或者和市场的关联度不大,即使申报专利,也只是为申报而申报,一旦获得专利授权便束之高阁。另外,石油企业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科研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教师职称评定时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重轻专利实施、重成果鉴定轻专利申请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丧失了作为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从而失去了作为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造成科技成果的资产和权利流失。

⒊ 管理体制上的各环节脱离

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能否为石油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在申请专利方面,如果有一个专利指标,学院、油田公司会想方设法帮着申请,但最终成果转化如何、专利申请的质量到底怎样却考虑甚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科研在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研究分析,重申请,轻转化,授权后如何管理又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为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申请费、维护费都由油田公司出,这项政策极大的鼓励了一些科研人员,但申请成功后的后续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知识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石油类高职院校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知识和人才资源,更要注重管理者的业务水平,这是提高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科研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产权、计算机、外语的基本知识,注意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石油类学术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科研的信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工作,才能从容处理好校内外千头万绪的工作和矛盾。

2.科研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当前高职学院的科研管理,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充当“中转站”的角色,维持长远的管理工作,难以把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细致化及更趋合理化。科研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管理者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结合石油企业情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健全、完善、创新各种管理办法;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时间充裕的工作环境和自由公正的学术氛围,使科研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让科研工作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3.科研管理者还要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对外开拓的能力。随着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科研人员单凭个人的力量已难以完成一些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因此,学院的科研管理不仅要尽快建立重大课题集中攻关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建立学术团队,加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意识;同时要求科研管理者应该具备组织协调意识,与生产现场的相关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找准切入点,协作攻关争取多拿项目、多出成果。

4.科研管理者还应加强与校内其他管理部门如人事、财务、教务、企业的生产现场等的业务联系,以形成管理上的合力。每学期按时组织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系统学习石油企业的体系文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科技管理工作任务,并就科技立项、科技投资、项目津贴、鉴定验收、科技奖励、知识产权、合同审查、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中评估检查的组织、科研项目的周期、技术发明奖奖项、项目津贴和科技奖励单元等相关专题进行研讨。

三、结束语

总之,石油类高职学院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把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管理及油田公司的政策宣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工作的稳步发展。通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焕发科研活力,更好的为学院创造效益、为石油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红卫.略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浙江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王晓娜,郭永立.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J].情报科学,2002,(7).

[3]杨桂荣.高校知识产权情报的存在形式与开发利用[J].现代情报,2002,(10).

篇6

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知识创新的社会价值体现。1995年沈阳工业大学始建高科技创业园,是国内较早建立创业园的高校,当年有入园企业12家,1996年与学校所在地――沈阳市铁西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更名为铁西-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区校共同成立科技园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园管委员等管理机构,1998年成为沈阳市十大科技园时已有入园企业68家。铁西区给予科技园较好的政策扶持,在老工业基地不景气的年代,科技园一枝独秀,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2年,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是辽宁省四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2006年10月,科技园建设再次跃上新台阶,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为数不多依托地方院校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为更好更快地转化科技成果,科技园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优势,搭建了装备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工程软件孵化平台、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创业融资平台,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及与各类资本的结合提供了支撑。科技园建设以国家倡导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把沈阳建设成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前沿区为己任,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政策、学校人才与科技成果的比较优势和凝聚效应,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的技术和资金到科技园中进行产学研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现有各类入园企业78家,分为综合孵化园、软件园、工业设计园、信息服务园、风电产业园等五个园区,同时在开辟新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放办园、注重效益”的原则:一是加强科技园与依托高校一沈阳工业大学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技创新平台优势,注重吸引兄弟院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坚持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技术进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政府、学校、入园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性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开放,加强科技园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集聚资源,增强发展潜力。科技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现代装备制造业与相关技术,重点孵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稀土永磁系列电机、特种专用数控机床、采输油技术装备、智能开关电器、新材料、环氧衍生化工产业、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工具软件等八项技术,计划五年后入园企业科技产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

推进技术资本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

为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深度,学校积极推进以技术资本化方式转化科技成果,通过资本市场,将学校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以技术资本化的方式实现转化,做大做强高校衍生企业。学校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并成立了沈阳工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对学校所有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管理和市场运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W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实现了与社会资本结合,成立了沈阳华创风电有限公司,2008年交货15台,产值可达1.5亿元,2009年MW级风机定单112台,年产值将达10亿元。为进一步推进MW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资本化进程和深度,已启动该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工作。现正在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作价、规范操作工作,以IPO为目的进行出资,并引入风险基金和私募资金,力争三年内产值达到20亿元,并实现上市,计划至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为实现高性能镁合金技术向高新技术企业转移,科技园探索了与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民营资本合资实现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已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沈阳金杯镁业有限公司,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用专利评估以无形资产方式出资,金杯股份公司以营销渠道和管理等无形资产方式出资,民营资本以现金出资,目前公司已完成筹建并正常生产,主要产品为镁合金方向盘和镁合金轮箍,2008年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预计三年后年产值过亿元,并实现创业板上市。

推进校办企业规范改制,探索资产经营公司新模式

根据教育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出台了《关于规范校办企业管理、推进校办企业改制》等相关文件,对校办企业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营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和清理整顿,对多年经营不善、出资不实的企业坚决废业,人员妥善安置。对确需留存的企业进行了规范。学校在辽宁省省属院校中率先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改变了事业单位法人直接出资办企业的局面,规避了学校所承担的风险。

由于妥善处理了原有校办企业的人员等包袱。校资产经营公司成为一家“轻装上阵”的公司,主要职责是推进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服务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主要利用专利、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市场运作,在新形势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将公司建设成一家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水平投资公司。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虽然专利、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人是学校,但“思想”却是在科技人员的头脑中。因此,利用好技术资本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教师创办企业采取鼓励政策,不限形式,同时引导相关企业为学校发展服务。通过宽松的环境和科技园的孵化平台与服务,使一批科技成果孵化成高新技术企业,并吸引了众多教师加盟,很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也在科技园的企业中完成,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直接贡献。王可教授的课题组从一个项目起步。研发了细长曲面类零件数控铣削技术,创立了沈阳工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连续三年生产控螺杆铣床20台左右,年产值近3000万元,成为一家专业的数控机床公司。陈教授从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成长为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带头人,其创立的诺爱兹公司已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噪声治理公司。2008年产值近300万元。孙兴革高级工程师领导的通益公司聚集了多名博士、教授在一起创业,在短短数年内,从一家技术含量低、产值不足百万的公司发展成了一家技术含量高、在油田系统享有很高声誉的公司,2008年产值达5000万元。

篇7

高校拥有很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如专利成果、论文成果、技术秘密、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需要与市场对接,是一种市场经济行?椤T谌?社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下,对于高校内部而言需要建立一条顺畅的技术转移路径,这涉及到建立科研、财务、人事、审计、资产经营公司等多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同时,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需要外延至校外的相关政府部门(如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内部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一,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8号)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100个示范性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因此,有实力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全面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应局限于供给导向的技术转移,也就是备受关注的科技成果转化,因为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遇到困难,不仅仅是机制的问题,大多数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不具有实际转化意义,也就是说不具有市场推广价值;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者,应将技术转移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需求导向上来,主动出击,寻找需求,开发需求,两条腿走路,盘活技术转移工作,在与企业对接中,帮助企业发现实际技术困难,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技术市场的供求平衡,实现提高高校研发能力与企业创新实力的双赢,也从源头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需要提到一点,高校应重视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所谓横向科研项目是指资金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教师以学校法人主体的名义代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合同等,大多数的合同都为企业解决了当下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点”的解决,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应鼓励教师不仅局限于服务“问题点”,而应该协助企业在技术改造升级上做更多的思考,甚至是前瞻性的、前沿的,高校要鼓励教师技术服务“向前一步走” ,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更利于供给侧改革的技术方案、甚至新技术的研发,这样在基于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合作中,开发出新的技术需求,也倒逼高校研发能力的提高。此外,江苏省很早就开展了“科技副总(企业创新岗)”试点工作,以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依托,面向江苏省企业设立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兼职岗位,聘任高校教师任职,以实地考察、深入现场的工作来促进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供给侧改革。

第二,高校人事部门在校内成果转化政策中明确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列入职称评聘体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支持教师离岗创业不超过3年,在此期间学校保留人事关系、职称和人事档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同时妥善解决教师所在二级单位在离岗创业期间的工作安排,为教师离岗和返岗铺平道路;人事部门更需要尽快完善人事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于科研人员可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类型,对于基础研究人员应当着眼于学科前沿,扎实基础研究;对于应用研究人员提倡积极参与技术转移工作,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设定不同考核机制,职称评定更多元化,从根本上解除离岗创业人员后顾之忧。

第三,对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审计工作,需财务部门协助处理好相关涉税事项,充分了解、用足国家和地方给予的成果转化纳税优惠政策,审计部门做好防范经济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工作。高校科研成果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归学校,对于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成果转化方式,由于高校科技成果持有人是专门的科研人员,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科研工作,并不具备资本管理和运作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过程中,可探索制定委托该校资产经营公司来管控职务性科研成果的股权收益方案,同时要考虑到合法性。

2 政府链式扶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应主导地方性税收减免优惠和财政补贴,对于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合理范围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

政府应探索建立辐射全国的大型技术市场,建立规范化的技术交易所,使技术市场实体化;同时建议由政府统筹,构建“包干业务指导”,每一项科技成果自转化启动时,即可获得一个完整链条式的服务支持,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再到成果落地产业化,其过程中包括的法律、税务、知识产权、金融信贷等环节涉及到的专业咨询和指导由政府牵头各相关单位,各单位派出代表成立包干项目小组,以成果为单位进行跟踪式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当成一个系统性工程来做,既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又规避了违规风险,是一个可行性较高的多方共赢的方案。同时也缓解了基层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给科管人员足够的时间缓冲,不断学习,全面提高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更好的做好成果持有人与其他多方的桥梁纽带作用。

3 中介协会支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8号)提到,要培养1万名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这对成果转化工作领域的行业协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各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应积极探索技术经纪人执业资格的建立,培训方案、知识体系、考核标准的探索,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技术经纪人培训和考核体系,规范技术经纪人市场,以人才专业性促进成果转化市场的流通。

各中介组织,在成果转化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效用不容小觑,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引导、支持和规范。鼓励事务所进入技术市场,探索科技成果的估值,为成果转化定价提供一定依据;对于高校教师向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股权和分红也给专业的资本管理机构带来了新的业务方向。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科技创新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根据河南能源和义煤公司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巩铁公司科技创新市场是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的一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科技成果交换和推广转化的平台。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把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商品进行收购、交易,形成内部市场买卖关系,给予成果主要完成人一定物质激励作为智力付出的补偿。

第三条  公司内部开展的一切科技活动全部纳入科技创新市场管理。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技项目招议标、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职务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科技、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收购、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第二章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

第四条 公司科技创新技术委员会是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创新办,设在生产科)具体负责组织科技市场运作并实施考核验收工作。

第五条 科技创新市场遵循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管理有序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内容包括:本公司年度科技攻关项目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开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成果验收、成果收购、成果交易、成果奖励、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并建立科技统计台帐

第六条  科技创新市场交易商品的范围:

(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进行专利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

(二)通过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研究开发成果和应用软科学成果;

(三)经过论证或行业评议认可的专有技术、工艺、配方和其他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知识及技能(包括技巧、诀窍)等;

(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或有特殊科技要求的设计、安装等技术服务。

第三章  科技创新市场项目管理

第七条  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分级原则,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根据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实行管理。

第八条  项目申报:公司创新办在每年11月底前组织申报下一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按要求填写《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立项书》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立项书》,报送到义煤公司科技中心。

第九条 评审立项:创新办根据义煤公司批复的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进行项目立项。不经义煤公司研究决定所有单位不允许对外签订科技合同,否则一经发现将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河南能源员工奖惩办法处理。

第十条  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必须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并编制科技项目季度实施计划,计划内容完善,明确主要控制节点及任务。每月上报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创新办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项目验收和鉴定: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及时编制研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进行结题验收。创新办负责对项目组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批准验收,同时根据验收结果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后,对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项目列入推广计划,明确推广责任和范围,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凡是要申请上级科技管理部门验收鉴定的必须经义煤公司创新办备案。

第十二条  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进入收购程序,并由义煤公司创新办颁发验收证书。科技成果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将研究报告进行完善,将成果验收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填写《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验收登记表》,到义煤公司创新办进行登记和备案归档管理。

第十三条  实行重大科技成果制度。公司创新办应及时向义煤公司上报重大成果验收和鉴定情况。创新办负责重大科技成果及管理,及时通过OA办公网的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以便相互学习,扩大推广。

第四章  科技成果收购

第十四条  根据义煤公司规定,按照我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权限实行收购。收购费用从技创新奖励资金中支出,科技创新奖励资金数额按照公司月工资总额的5%控制使用。

第十五条  公司每季度(月)对科技成果进行一次收购,坚持效果优先原则,凡具有实用推广价值且创造明显经济效益并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予以收购。科技成果收购范围:

(一)对公司各单位由项目组或个人自主完成的科技研发成果(包含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再创新成果四类)、新技术推广成果、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技术革新成果、QC成果、五小成果,由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二)对列入集团公司级、义煤公司级科技计划、旨在推动产业科技进步的项目、完成并经验收鉴定的成果和横向产学研合作成果,由集团公司或义煤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三)对于由个人在工作之余完成的非职务成果在收购时应签订科技转让或使用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指出所有权归属。成果被收购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收购方优先享有,可在所属单位进行全面应用。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收购奖励申报条件:凡经公司及以上单位组织验收或鉴定,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且在本公司安全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申报。

(一) 研发应用于安全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其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实施后产生显著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为进入企业经营新领域进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成果,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达到公司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成果;

(三)结合高、难、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较好成效的技术攻关成果;

(四)在引进机械、装备中,积极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发展的引进再创新成果;

(五)首次在公司内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对解决技术难点、技术关键有较大创新的推广成果;

(六)改进完善现有各种操作方法、软件、工艺、标准、规程、检验方法经采纳对公司高效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

(七)对公司某领域(环节)中的生产工艺或操作方法有重大改进,局部改进设备和工艺装备,达到提高工效和节能降耗目的的技术革新成果;

(八)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中对生产经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而形成的“五小”成果;

(九)职工群众性创新过程中围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局限,为了提高工作和产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活动而形成的QC成果。

(十)对给公司带来效益和荣誉的已颁发技术标准、获得国家授权的并对公司安全生产、提高效益具有作用的职务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可进行知识产权收购奖励。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收购流程:

(一)提交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收购奖励申请表(见附件2)。

(二)提交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证书、应用证明、效益证明、评价结果。以上材料均为原件,其他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出版论文等可为复印件,所有申报材料装成一册(研究报告也可单独成册)。

(三)科技项目材料审查

创新办负责对提交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评价条件的科技成果上报领导小组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四)成立科技成果收购评审专家组

由义煤公司创新办组织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

(五)科技成果收购、评审及结论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汇报,详尽阐述成果的创新性,并对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描述。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成果评审材料、答疑情况以及科技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按照《义煤公司创新成果评价收购标准》(见附件3)进行评估,并提出收购评估意见,然后报请领导小组批准,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按季度兑现。收购资金纳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

第五章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第十八条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指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被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活动。科技成果包括义煤公司职务科技成果和外来引进科技成果。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

第二十条  公司总经理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着力把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中,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第二十一条 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宣传,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其推广应用。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积极组织进行年度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划下达后,应成立项目推广小组,由成果完成单位配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适宜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组根据需要也可直接转变为推广项目组,形成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参与成果推广转化的各个阶段。

第二十四条  列入推广计划的项目要填写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并按照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进行推广,定期填报推广应用进度报表。计划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提交推广应用总结报告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上报创新办。

推广项目组在推广过程中应进行再创新,若通过进一步开发,在原有成果技术基础上,又有重大创新或超过了原有技术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果,可按照有关程序继续申请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进一步推广。

第六章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负责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衡量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六条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应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推广应用总结报告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由创新办上报义煤公司审查结算。

第七章  科技创新市场考核

第二十七条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考核验收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总评,采取现场检查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5)执行。

第二十八条  义煤公司考核前我公司要先自行按照考核标准对本单位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情况进行自评和整体总结,并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0日前上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第二十九条  考核内容分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及科技创新绩效两部分,其中科技创新市场考核得分占总成绩的90%;科技创新绩效得分占总成绩的10%,科技市场考核结果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与各单位创新绩效工资及各单位领导绩效挂钩。95分(含95分)以上为A级,90-95分(含90分)为B级,85-90分为C级(含85分),85分(不含85分)以下为D级。

篇9

[关键词] 高校 科技中介 发展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中介机构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企业之间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1]。在知识创新系统中,企业是知识的需求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的供给者,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科技中介机构是福建省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海西建设事业的重要途径

1.1 通过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挥福建省高校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

“十五”以来福建省高校科技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科研经费不断增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占全省的比例达80%以上。高校已成为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依托者,截至2009年底,福建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7个、省产学研研发基地15个,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平台群。高校已成为福建省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提供者,福建省2009年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40%以上为高校所获得,全省高校获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31项,占全省的89%。这些优秀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技术转移和转化,将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以多种形式向社会转移,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1.2 海西产业的技术进步需要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来实现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主要途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中心(TTC)、技术转让办公室(TTC)、"科技市场"等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大多是依托高校建立的,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一项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企业的平均收益为55%,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为22%[2]。

福建省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普遍较弱,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转移,特别是来自高校的技术转移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重要途径。

1.3 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实现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经济建设的社会职能

高校的三个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以福建省高校为依托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高效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行使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用以整合和组织高校科技资源,开发和扩散行业共性技术,参与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是完善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和有力措施,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体化、具体化的一种体现[3]。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成为政府推动产学研工作的重要助手和抓手,成为产学研与金融、资本要素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

2 福建省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现状

目前,依托福建省高校建设的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研发基地、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等。这几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定位各有不同,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也不相同,从不同的方面和途径服务于企业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需求。

2.1 福建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福建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成立于2009年8月28日,由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负责日常管理,各共建高校在本校设立分中心,重点开展本校技术转移工作。

2.2 大学科技园

目前我省建有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两个大学科技园分别以厦门大学和福州地区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组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

2.3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依托我省高校建设的有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国家、区域的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为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4]。

2.4 产学研研发基地

目前依托我省高校建设的产学研研发基地有15个,基本涵盖了海西建设的各个关键行业领域。产学研研发基地的任务是:为产业集群和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主要针对产业集群和区域产业中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实施;研究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为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先进材料、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开展调研和研讨,提出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向主管部门申报属于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组织协调国内外专家开展科技攻关;负责收集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最新科研成果,直接推介或通过基地创新平台的消化吸收和技术集成后推介给企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为行业提供发展战略报告,成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连接产业和科技的桥梁;为行业企业培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5]。

2.5 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2008年、2009年,在福建省教育厅的牵头组织下,相关企业和省内外高校、及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共同成立了环保、电机、改性塑料、集成电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力图将高校优势科技资源系统地注入福建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的转变。

3 福建省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福建省高校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致力于服务我省科技创新。但总体上看,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整体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海西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

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推动我省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提高认识,明确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是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高校科技工作特别是高校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提高对建立高校科技中介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延伸,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在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优势,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促进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纽带作用,将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营造促进高校技术转移的良好氛围[6]。

3.2 加强政府对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为使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符合海西经济战略的需求,政府应从海西科技经济的战略高度和长远目标出发,支持、鼓励和引导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尽快出台有关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组织制度、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法律地位、责任等,明确政府通过项目委托、经费支持等途径培育扶植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引导和推动它们开展有效服务的责任和办法。

3.3 加快高校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中介活动,积极引导省内高校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兼职从事科技中介工作,加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门类较全的科技中介人才队伍。组织开展高校科技中介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育一支科技中介人才队伍,为技术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结合[7]。

3.4 建立现代化的高校科技中介网络服务体系

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统筹规划全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建成覆盖全省高校的网络系统,通过这个全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网,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对接,将互联网的优势与科技中介的性质特征有效衔接,为省内高校和企业提供服务,促进科技中介市场的发育。

3.5 加强闽台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台湾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相对发展比较成熟,已经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可提高我省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应加强闽台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台湾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合作交流,通过海峡两岸科技中介服务论坛等方式,为海峡两岸科技中介机构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促进两岸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加强高等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J].

[2] 赵沁平.加强技术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1):13-15.

[3] 刘洪民,杨艳东.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思路[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19(5).

[4]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07,(52).

[5] 福建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福建省经贸委,2007年8月.

篇10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2年7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二二年八月六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将第十三条修改为:“对民营科技企业从事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部分应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

(1996年6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6号令根据2002年4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福

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进行第一次修订根据2002年7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决定》进行第二次修订)

第一条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扶植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创办,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第四条民营科技企业的类型有:

(一)国有民营科技企业;

(二)集体所有制科技企业;

(三)私营科技企业(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科技企业、合伙科技企业、科技个体企业);

(四)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主要成份的联合经营的科技企业;

(五)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科技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企业);

(六)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的科技企业。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以下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一)经企业、事业单位批准的在职科技人员;

(二)国家机关中经批准辞职、退职的有科技专业知识的人员;

(三)归国留学人员;

(四)其他有技术专长的人员。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国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转换机制,创办各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其职责是:

(一)指导民营科技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进行监督检查;

(二)制定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民营科技企业对所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

(三)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登记工作;

(四)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评定;

(五)表彰和奖励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六)组织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

(七)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统计、参与组织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有关服务工作。

第八条工商、税务、财政、人事、外事、公安、计划、经贸、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按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与管理工作。

第九条民营科技企业应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成立、变更、终止登记等手续。

第十条申请认定民营科技企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办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手续并核发科技企业证书。

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手续时应征求有关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民营科技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

(二)有合法的专利或科技成果、新技术产品、非专利技术;

(三)有大专或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专职从业人员(不含生产工作)的25%以上,专兼职从业人员应有非在职证明或单位同意的证明;

(四)有与业务经营范围相适应的工作条件,固定的工作场所和注册资本,知识产权经合法评估可折作注册资本;

(五)年度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0%。

第十二条民营科技企业合并、变更,应到县级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重新办理民营科技企业认定手续。

第十三条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部分应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正式投产后,其年交税金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管理制度健全,其业务骨干属省外来闽的科技人员的,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并报人事部门批准,可在经营所在地申请入户或享受其他优惠待遇。对拥有重大科技成果者,可按规定优先办理入户。

第十五条民营科技企业凡符合国家、省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中间试验、技术市场、技术出口等相应条件的,享受其同样的优惠待遇,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贷款、成果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享有同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的同等待遇。

民营科技企业可以申请国家计划科研项目及经费,国家按投入相应比例分享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第十六条凡受聘到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其人事档案可存放在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第十七条民营科技企业业务骨干因业务需要出国、出境的,按以下规定办理出国(境)手续:

(一)国有民营、集体所有制,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主要成份的科技企业,其人员出国(境),由外事部门办理手续;

(二)私营科技企业人员出国(境)由公安机关办理手续;

(三)非国有科技企业的有关人员,如确有必要,可参加本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临时因公出国团组,按公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申领因公护照。

第十八条民营科技企业向银行、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尤其是以可转让权利申请抵押贷款,有关金融机构应予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所需的特殊生产资料和设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规定给予供应。

第十九条在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专职科技人员和经原所在单位同意后的兼职科技人员,符合评审条件的,可以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其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待遇由民营科技企业自行确定。

第二十条允许民营科技企业依法在国外、境外兴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独资企业,以及在国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应按有关规定明确企业产权关系,界定企业资产的归属,确定各自的财产所有权。

第二十二条民营科技企业应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配备财会人员,向财税部门以及所在地进行认定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按期报送会计报表和有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三条民营科技企业应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参加社会保险。

第二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变更、转换和其它原因停止经营活动时,应向所在地进行认定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专、兼职人员不得侵犯原所在单位的经济权益和技术权益,如有争议,可依法申请仲裁或向法院。

第二十六条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已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每年进行一次复查,对不具备民营科技企业条件的,给予吊销科技企业证书。

民营科技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年度检验登记时,应提交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甄别的复查证明文件。

第二十七条对违法经营、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获取非法利益的民营科技企业,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科技行政等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民营科技企业有关事项时,利用职便索贿受贿、,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