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承担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问题 解决办法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包括:编制项目预算、预算执行过程,财务决算、财务验收等全过程。许多科研项目实施单位和企业只管财务决算、财务验收,忽略了编制项目预算和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导致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较粗放、对实际支出的约束性不强等问题。由于现在科研项目的结题首先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验收,然后再进行项目验收,一旦项目经费的使用缺乏指导和约束,就会导致财务决算和财务验收工作难以开展。所以,科研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注重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跟踪管理,从一开始就走正步。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问题
1.1没有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课题经费预算
在现实当中,申报项目的上报时间比较仓速,许多承担单位的课题经费预算由课题组的科技人员编写,而财务部门基本不参与预算的编制。由于编制者财务知识的缺乏,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通常比较粗放,预算支出归类科目不够规范,更谈不上按照费用开支标准编制预算;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较好地发挥统筹兼顾的作用,某些中型设备仪器在一个单位内或者一个部门不同的科研项目中重复预算,上述原因致使科研项目预算对实际支出的约束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1.2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预算执行监管不够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预算执行监管不够,很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平时没有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没有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科研项目执行期与用款进度不匹配,实际支出科目与预算支出科目金额不匹配等等),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总预算不变而需要调整预算支出科目金额的,没有按财政部、科技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预算调整程序报批;承担单位缺乏对协作单位项目经费监督管理和指导,到了项目结题时突击花钱,部分经费开支违背了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合规性的原则。
1.3缺乏对科研项目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是重申报、轻管理,许多单位没有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奖惩制度,缺乏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承担单位没有组织各方面专家组对本单位科研项目实行中期检查,科研人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科研人员工作绩效水平不能很好地发挥,导致项目研究进度和经费使用进度都不如预期,不能按时结题,资金使用效能不高。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相关对策的探讨
2.1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课题经费预算
为了能使科研项目成功立项,申请的项目经费不被核减,也为今后合理使用项目经费,精准细化地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至关重要。
首先,项目组的科技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任务、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设备、材料等,对每一项支出列出清单,按预算支出科目归类,估算各类支出费用,提出初步的预算方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组的科技人员提出的初步的预算方案,从科研的需要和本单位、本部门的资源配置情况(尤其是大中型仪器设备配置)出发,对初步的预算方案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再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人员根据同类型项目实际支出水平、市场价格、有关开支标准,逐一调研测算,整理数据,编制出科学、合理、真实的精准细化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
2.2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为了完善科技经费管理,使科技经费使用更趋合理,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财教[2011]434号《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修改和完善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国家和单位有关财务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严格项目用款的审批及报销审查手续,严格遵守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标准,经费开支同时符合: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合规性。项目资金实行单独核算,进行专账管理。会计核算做到内容清晰,专款专用。单位要加强科研项目的资产管理,建立材料的验收、进、出库管理制度,严格材料的进、出库手续;对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列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大中型仪器设备单位要有专门的场所集中管理,设专职的具有仪器设备专业知识的人员维护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重复购置,闲置堆放的现象,提高大中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
2.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成功立项后,项目负责人要及时策划项目实施方案,提交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方案包括项目研发进度安排和经费使用计划,对于要走政府采购程序的仪器设备购置要及早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以免因为走政府采购流程需要环节多时间长而造成项目临近结题时设备仪器款才刚刚支付等用款不合理现象。
(2)定期自查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一个月或一季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自查表,做到账表一致。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和用款进度,及时反馈给课题负责人,为课题负责人安排后续支出提供参考,对合法合规不合理的支出要及时调出。实践证明,实行事前、事中控制,确保了项目经费按照预算和计划执行,提高了项目经费的资金使用效率,也为项目审计提供账表一致的会计资料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
(3)科研项目主持单位要加强对子课题的监督管理
对一个项目多个课题共同完成任务的项目要进行内部分户核算,根据预算和合同计划及时转拨项目经费。根据广东省科技厅对科技项目进行检查的情况来看,大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能按“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进行专账管理,会计核算做到内容清晰,专款专用,但企业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相对薄弱。科研项目主持单位要加强对子课题的监督管理和指导,要求子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合同预算和研发进度使用经费,年终上报子课题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表和子课题收支明细账。由主持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考核项目子课题实施进展情况,财务部门监督项目子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必要时到子课题单位检查项目子课题经费使用情况,使项目的子课题不拖整个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
2.4加强科研项目绩效考核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改变“重申报,轻管理”的思想观念,根据国家科技部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度考核一次,分别对科研项目的科研进度、技术指标、经费使用对照立项合同考核履行绩效。把科研项目绩效考核与职工年度工作考核相结合,追踪问效、奖罚分明,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统筹安排绩效支出,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绩效水平。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干好事的氛围,促进科研项目任务和经费预算按时按质完成,促进科学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结束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多部门、多单位协作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项目实施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研发部门、课题组必须发挥各自的职能而又协调一致,对科研项目进行高效管理。随着现在科研项目验收流程的严格化和规范化,科研工作者及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法、合规、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促进科研工作发展《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Ol1年第4期
[2]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与核算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3期
[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6月
篇2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国有科技型企业;项目管理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8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92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公司创立伊始,依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生产单位(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研究,在已经部分具备“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基础上,努力打造集团公司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创新驱动引擎。近年来,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科研管理新方法,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建立了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1 国有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与科技的创新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多的成功,如何提高科学研究效率,成为科研项目管理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又有项目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如下五个主要问题:(1)层次管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2)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目标管理机制;(3)项目经费拨款落后于计划;(4)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中的责、权、利结合还不紧密,三者有些脱节;(5)评估、考核机制还不够合理。
在项目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愿打破常规管理的模式;(2)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交流与沟通;(3)一些科研管理人员对相关技术发展了解不够全面,知识面太窄;(4)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2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
2.1 责任制原则
所谓科研项目责任制是指:由具体的职能部室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成立科研项目组,设立项目组负责人,由项目组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和项目成员的管理工作;项目组在项目实施初期制定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时间,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自身特点配置工作量,并将其责任制化,做到研究工作谁承担,质量、时间、进度、经费谁负责的机制,并根据个人的具体工作量,分享项目成功实施后的相关奖励,实现“活、我负责、我收获”的管理体制。
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方法使项目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均承担一部分责任,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同时该方法不同于常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单一性和教条性的局限,该方法将项目组效益与员工工作量相结合,促使员工在工作之初即开始从管理方法、专业技术以及资源运用等多个方面集思广益,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项目研究之中确保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2.2 责、权、利平衡配置原则
责、权、利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科研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技术创新的程度。重责任、轻权利,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技术创新也会受到限制。重权利、轻责任,会使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目标能否实现满不在乎,可能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必须强调责、权、利的平衡配置,给相应的权利,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赋予相应的责任,必须要给予恰当的权利,合理的配置才会产生激励
作用。
3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结构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应由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组成,并建立行政决策、职能部门执行、项目组实施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3.1 科研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实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战略研究综合论证立项申请专家论证立项实施与检查阶段评审目标调整成果验收结题,从十个环节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3.2 考评机制
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首要条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在制定考核评价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等标准时,应提交科研人员充分掌握需要考核评价的标准,使其在工作中按照考核评价的标准去努力。
3.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建立激励的原则;其次是激励要与考核评价结果相一致;最后是要建立激励的基金制度。
4 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实践
4.1 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规章体系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制定了《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指标(报表、关键业绩指标等)、进度控制、经费使用情况、报表报送情况以及协作情况、《专业部室关键业绩指标百分制考核办法》《专业部室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制度配套执行,考核按100分制执行,在实际考核中科研项目的完成率占60%权重,日常管理占40%权重。
科研人员――除执行项目责任制考核奖励外,根据科研项目和一般技术工作比重,考核结果占个人绩效考核的50%~100%,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
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责任制考核情况享受相应奖励。
专业部室――执行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与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责任制考核的综合考核。
4.2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和奖励标准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对在科研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科研工作有重大创新的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奖励激励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上级奖励和政府奖励,其中80%将用于科研项目组奖励。
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是科研项目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之一,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与工程实践时,根据其产生的价值提取效益奖励,并对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进行一定奖励。
4.3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能够有效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1)建立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培养制度,使科研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了解相关技术发展信息;(2)着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3)要给科研人员压担子,使其感到工作中有压力,使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迫使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4)将科研管理效益与科研人员利益挂钩,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 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公司组建以来,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承担黄河公司委托科研项目29项;承担政府、集团公司科研项目9项;配合生产单位完成科技项目5项;完成集团公司《光伏产品技术标准编制》7项,《高纯多晶硅清洁生产标准编制》5项,产业类标准4项,行业类标准4项;完成科技成果认定3项,申报国家专利36项,其中10项已授权,26项已受理,发表科技论文24篇,产生经济效益2703.36万元。
今后,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将依托黄河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光伏发电系统实证科研平台、光伏产业技术中心科研平台作用,着力开展新技术创新、开发、储备、应用,有效提升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优势,努力在光伏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玉志,康力平,钱成文,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2).
[2] 王宝峰.论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4,(1).
[3] 卜文杰.论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湖南有色金属,2010,(5).
[4] 陈颖娇,何贤.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篇3
一、规范管理,强化落实,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9月开始,我省在39个县(市、区)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半年多来,由于各级农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工作,科技示范户积极配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了技术指导员服务能力和科技示范户应用科技能力。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省农委依托部、省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对3900名技术指导员进行了能力提升培训,使他们明确了岗位职责,掌握了农技服务方法,提高了服务能力。截至5月底,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服务3万多次,培训指导科技示范户、辐射户23.5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485万份、光盘3万张,促进了科技示范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
二是推进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省已有82个主要农业县(市、区)完成改革任务,占主要农业县(市、区)的98.8%,比2011年8月增加23个。
三是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39个示范县结合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组织技术指导员深入生产一线,采取多种形式,对6万多个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开展技术培训,每个科技示范户接受培训指导6次以上,促进了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了主导产业发展。39个示范县推广优良品种276个,推广农业实用技术285项,共实施水稻1961.5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58.9%,小麦2110.7万亩,占全省60.0%,玉米611.4万亩,占全省79.3%,油菜458.5万亩,占全省45.6%,茶叶93.7万亩,占全省48.5%,生猪1262万头,占全省42.1%,水产140.5万亩,占全省18.7%。
四是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39个示范县主导产业增产增收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使农民节本增效增收近15亿元。以小麦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县科技示范户平均单产提高16.4%,平均每亩省工节肥省药省种降低成本45元,每亩增产节本增收147.45元;水稻平均单产提高19.33%,平均每亩节本32元,每亩增产节本增收188.06元;生猪单位成本降低15%,死亡率控制在2%左右,每头出栏肥猪增收126元。
五是建立了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形式。全省39个示范县390个试验示范基地中,涉及150个良种繁育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点),有52个科研教学单位、61个涉农企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个种养大户参与农技推广服务,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2850项(个)次,为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储备。成立由农、科、教科技人员参加的8个专业39人组成的专家组,指导示范县项目建设。
六是形式多样的科技进村入户活动,为今年春季生产和夏粮丰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省实施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工作层面看,认识不到位,管理工作薄弱;从操作层面看,措施落实需进一步强化;部分技术指导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能胜任科技服务的需求;从效果层面看,个别县项目实施不够理想。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认真加以克服。
二、明确任务,讲究实效,推进今年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深入实施
今年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各地要认真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环节,解决难点问题,强化措施落实,推进项目深入实施。具体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上年度项目实施成效的宣传和表彰工作。各示范县(市、区)要在上年项目实施总结考核的基础上,做好项目实施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要做好先进的表彰奖励,同时做好各环节工作的完善,推进示范县项目深入实施。
(二)着力抓好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和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各示范县要高度重视抓好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作为示范县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认真抓紧抓好。每个项目县都要结合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认真遴选技术指导员,安排到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5天以上集中培训,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
(三)认真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遴选培育。要将有责任感、乐于助人、有一定文化知识、热爱农业科技、种养规模大的农户,遴选为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把他们培育成为当地农技推广体系的农情调查员、农民身边的“土专家”。
(四)加强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要依托现有410个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科研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发挥其储备技术、推广技术的基础作用。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机制。在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农技服务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服务形式多元化发展,积极组织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加强农科教协作,发挥科研、教育、推广科技资源作用,推进项目实施。
(六)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各示范县在巩固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和服务手段,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七)完善考核淘汰机制。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坚持农民说了算、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项目实施。2011年度项目考核后5位的县(市、区),2012年度考核仍居后5位就淘汰。各地对绩效考核居后的技术指导员要实行退出机制,对不能起示范辐射作用的科技示范户也要淘汰。
篇4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停留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签层次,在科研项目结题时仅对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进行审签,即便是国家9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民用科技等重大项目都是在事后进行审计,等问题发现时已错失了纠正的时机,并未深入到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没能充分发挥审计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可以尝试对科研经费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事前、事中监督与服务职能,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纠正,防止挤占、挪用、截留和浪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首先应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需求向审计部门提出申请,审计部门组建审计组,通过调研编写出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批准后便可发出跟踪审计通知书,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召集科研项目课题组负责人、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招投标管理部门以及审计组成员参加的见面会。
审计组介绍审计人员、跟踪审计依据、程序和方法及跟踪审计重点,列出需报送的审计资料清单,按照立项材料、年度(分季度或半年)材料、验收材料分类别分阶段报送:批复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项目组人员及分工、项目组制定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学校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项目预算、调整及批复的相关资料、财务会计资料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大宗物资招投标情况及5万元以上大额资金支出情况、物资采购、保管、使用内部控制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项目中期财务决算报告、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报告及考评结果、项目结题财务决算报告、项目验收报告等等,并要求项目组应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承诺。
由于跟踪审计不同于以往的事后审计,它是根据项目建设周期的长短进行的动态审计,因此在不影响正常审计工作的情况下,可对科研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可采取日常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课题组分季度或分半年度提供相应的资料,如果审计部门和财务系统实施了联网,还可以随时实施联网跟踪审计,尤其对支出金额大、超预算的支出项目如管理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会议费、差旅费等敏感性支出项目可随时跟踪,及时查阅相关会计凭证及支出依据材料,审查支出内容及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组在审计中如发现问题应随时向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项目组发出审计建议书,督促其随时整改。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审计组还可以随时给项目组提供咨询、答疑等服务。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容
1.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①对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②是否建立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归口管理和财务等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有无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④物资采购与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2.项目资金筹措情况。①各项财政专项资金是否及时拨付到位、学校自筹资金及其他渠道资金是否落实;②项目资金是否统一纳入学校财务部门集中管理,且单独核算。
3.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这部分内容是跟踪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符合课题的合理需要,是否存在额外列支;②配套资金、合作单位及其经费预算是否已在课题任务书中列明,或已取得相关批复,外拨经费有否明细预算,分解到各课题承担的经费汇总是否与批复预算相符;③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有无超预算和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确需调整的是否经过审批;④年度或项目财务决算编制是否符合要求,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4.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①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②项目资金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③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是否分别单独核算、拨付合作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性及监管情况;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办理支付手续;⑤项目资金支出签字权限是否符合相关规定;⑥科研项目结题后,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结账手续,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有无拖延财务结账、长期挂账甚至继续报销费用等问题。
5.资产购置和管理情况。①资产购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组织采购、是否按批复购置设备的预算执行;②购置设备的日常管理和开放共享情况;③购置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是否登记等。
6.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情况。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机制建设与执行情况,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审核绩效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项目资金跟踪审计,要进一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紧密、经费管理是否有章可循;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适应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否充分调动科研单位、职能部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奖罚措施是否得当;课题经费的支出是否有规定、支出有控制、使用是否有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管;报批时是否遵循了有经办人、验收人、课题负责人或者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负责人三方签字制度等。
2.检查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项目申报时比较积极,一旦申报下来花钱却不重视,往往到快要结题时匆匆花钱,以致造成结题时结余大量资金,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进行跟踪审计时应充分发挥审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及时向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发出审计建议书,督促他们保证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
篇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2010年11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与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评估时,既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履行农业科技服务职责,是否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有效处理突发性农业科技安全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公众口碑。其次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的评估,包括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工作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存在职能交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否有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率如何。第三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降低顾客成本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本文作者:刘佳王岩鑫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篇6
关键词 农技人员;信息管理;现状;建议;四川西昌;2016年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91-02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劳动人事统计工作在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凉山州农牧局领导下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配合下,农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搞好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为上级农业业务部门作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数据”这一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上、下级的密切合作和各部门间的互相协作,始终坚持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严格认真核对市农牧局各业务站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人员的相关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较好地完成此次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
1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概况
1.1 单位类型
西昌市农业系统配置数完全按市政府编委下达的编制设置数,共设国有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71个、市级直属事业单位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7个、乡镇片区农机站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7个、良种场1个。西昌市37个乡镇都设置乡农技站。
1.2 人员分布
全市农业系统在岗人员326人,其中事业人员303人、行政人员23人、市级人员169人、乡镇级人员157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到仙伲平均1.5人左右。综合以上数据,西昌市农业系统在岗工作人员共326人,考虑到西昌市为农业大县,农技工作量较为繁重,而西昌市农业全系统有部分非农业科技人员,因而深感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1-2]。
1.3 学历与职称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学历为本科的有68人,约占事业人员总数的22%;学历为专科的134人,中专的19人,高中及以下的5人。本科学历人员较少。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取得高级职称的有 23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取得中级职称的99人,中级职称人员数占专业人员的 43.0%;取得初级职称的106人,初级职称的人员数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6.1%;未聘2人,因其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人员数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其中,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22人,严重缺乏专业科研带头人[3-4]。
1.4 年龄结构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46周岁以上119人,36~45周岁80人,35岁以下31人。46周岁以上人员占有较大比例,占事业人员总数的39%。西昌市农业系统平均年龄偏高。从年龄在岗位上的分布趋势看,平均年龄与职位高低成反比;从年龄在城乡间的分布看,市直属机构人员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农推部门人员的平均年龄。
1.5 收入水平
市级农技人员每人年平均工资6.6万元左右,月平均工资5 500元左右;乡级人员年平均工资5.4万元左右,月平均4 500元左右。平均工资低,靠财政补贴,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2 政策建议的总体思路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精准推广服务长效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发展建议
根据对西昌市农业系统人员情况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推进今后农业事业发展,对本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员管理及配置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3.1 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西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农牧水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以农技指标为例,将全市粮食产量在稳定总量29.5万t的指标下,把其分解到基层站落实各项农耕农艺措施,使植物发病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站、畜牧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市农牧推广机构。强化市级农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进一步科学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使乡镇农技站人员配备达到3~5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建立协调机制,对乡镇畜牧、农机和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市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乡镇畜牧、水产及农机机构以市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农牧局业务指导为主。
3.2 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农技推广目标管理制度。将农牧公共服务工作任务分解到市、乡2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把市下达的科技任务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人均出勤270 d,农忙时不休假。实行绩效考评机制,推行由农民群众、农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岗位等级晋升等挂钩。人员奖惩、进出、聘任等由农牧、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3.3 逐步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
一是严把人员进入关。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民族边远艰苦地区可以聘用中专及以上)有关专业学历,并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二是实行农牧推广岗位准入制度。对各农牧推广人员颁发岗位证书,具有农牧专业技术条件和农牧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牧公共服务职责岗位。三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特岗计划”。加大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特岗农技人员招聘选拔、待遇保障、考核管理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改善农技推广队伍结构,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3.4 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采取省级调训、市级集中培训、田间学校实训等方式,组织农技骨干参加以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力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分产业和专题举办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习。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开展科技新技术培训班20期,完成新知识培训人员达300人以上,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水平。
3.5 积极探索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管理办法
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专门信息管理员每乡每站确定1人,加强信息管理,采用云平台、微信等多种新型信息化渠道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利用简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媒体宣传。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带动农技推广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局面。同时,调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事业单位劳动人员和职称结构比例,使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提高到60%~70%。补充新鲜活力,招聘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每年招聘10人以上。
4 参考文献
[1] 沈亚军.建设新农村需要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技队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7-111.
[2] 杨优优,马中青.农科专业定向生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243-244.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本理念;创新;服务
进入21世纪,企业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从根本上说,企业内部蕴含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员工的稳定度、忠诚度上。在众多企业管理方式中,调整人力资源、转变职工价值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策略。人本理念的融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职工的利益,同时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使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手。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理念的价值含义
顾名思义,人本管理指的满足职工需求,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模式。随着人力资源的发展,从国家到企业都需要人力作为支撑。企业管理者要通过提升企业员工的水平、喜好和心理状况,更好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发展目标上更加精准。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具备强劲的人力资源,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以职工需求作为发展基石,不断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并采取正面激励等手法,使员工对工作抱有积极性,逐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只有合理的融入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理念的常见问题
(一)人本理念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受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本理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滞后性。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虽然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但是在经济管理的方式上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和松散型,缺乏对企业资源的深入评估。因此,在管理模式上难以激发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实施中,管理理念的构建不够科学,难以突破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缺乏以人为本的激励管理措施
从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上看,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上,人才激励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给企业职工以充分的经济激励,缺乏相应的物质待遇和晋升空间。导致企业职工中的部分人才出现流失。其次,在薪资报酬上,缺乏科学严谨的绩效结构,不能建立按劳分配的经济分配制度,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缓慢。这样持久发展下去,使企业员工失去了发展的耐心,这样下去,企业职工的价难以得到体现。
(三)缺乏严谨科学的人力管理考核
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竞争机制和发展氛围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但是,经济条件的提升使员工的思想状态出现了变化。晋升机制的缺乏、不良现象的出现使企业职工对工作缺乏深入探究的信息,难以满足职工的各项需求,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因此在整体竞争、考核、监督机制上尚未完善,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管理。
三、如何增进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理念的应用
(一)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
在人本理念的塑造中,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职工最为重要依据和保障。为此,企业应该对业绩优异的人才予以奖励,对业绩较差的员工设定惩罚。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设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采取“责任上墙、制度上岗”的方法,改变简单粗暴的奖惩方式,转而采用“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措施,对导致企业效益亏损的管理者、负责人、职工进行共同的评价和管束。其次,要设立适当的压力,激发企业职工的潜力,推进高素质人才的长成。在企业年度目标、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要求的设定上,既要给员工一定的压力,也要考虑到员工的实际负荷,避免给企业职工带来紧张、不适之感。例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为了激励科技人员的工作机制,就采取了以“授予会员资格”的措施,并为优秀的创作人员提供五年的物质支持,通过严谨的制度规章,使企业职工够在和谐的企业文化中保持创新。
(二)逐步推进人才担当
企业要想增进职工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制度,在人才的培养上做到公平公正、开放透明,进一步推动企业职工的人才担当,使他们能够明确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塑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对职工进行深入的考核,加大对职工的定期培训。对员工保持信任和理解,使他们处于一个和谐公平的工作环境中。对于权力和职责的分配,要由德才兼备的职工进行分担。而对于蕴含一定潜力的职工,企业管理者要做到“破格录取”、“大胆创新”,从而使企业职工能够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舞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企业管理者除了要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还要塑造“自主、进取、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职工能够在开心、快乐的工作环境寻求自身的价值。在企业观念的塑造上,要设定宽松、自由、平等的工作目标。为企业职工构建一个良好的奖惩措施,在绩效考核、奖金分红、正面激励等方面,维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职工能够产生荣誉感。
总结
综上所述,人本理念是一种以人性为中心的管理措施,它普遍存在于教育、工业等各行各业中。通过人本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融合,企业职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使企业在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广大企业管理者要以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将企业利益和个人融合入在一起,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激励措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杨槐.以人为本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J].甘肃科技,2010(01)
篇8
[关键词]现状;模式;问题;建议
1新疆扶贫整体情况
1.1新疆减贫整体情况
自2014年始,新疆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坚持把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动态监管服务全覆盖。通过援疆扶贫、定点扶贫、区内协作扶贫、社会扶贫,实施精准扶贫行动。2014-2018年五年间,新疆累计实现58.87万户,231.47万贫困人口脱贫,2131个贫困村退出、13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2.84%下降至6.51%。仅2018年一年投入扶贫资金334.11亿元,其中南疆四地州占92.3%。全年实现53.7万贫困人口脱贫、513个贫困村退出、3个贫困县拟摘帽。
1.2新疆科技扶贫情况
依靠科学技术挖掘贫困地区优势资源,从做给村民看到带着村民干,用实际成果激发村民学技术的意愿,真正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近年来,新疆南疆地区在“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贫困村“第一书记”等活动的开展下,新疆农业科技扶贫已经形成了集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多部门通力合作的格局,加快了南疆脱贫致富的步伐。
2南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模式实践
2.1科技巡回服务队模式
农业科技巡回服务队模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访惠聚”工作队所在村推行的一种农业科技服务方式,也是农业科技助推扶贫工作的一种途径和模式。农业科技巡回服务队模式起始于2015年,旨在通过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培训等方式让农户引种新品种,掌握适宜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而实现增收脱贫。2018年,仅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巡回服务队共计为南疆四地州24个县(市)、227乡(镇)的1385个区直和中央驻疆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的贫困村和驻村工作队开展了2591场次的实用技术讲座、培训、田间现场观摩会、主题宣讲等多项技术服务和指导,累计培训村民和各级干部、技术人员41.6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85万余份。
2.2科技特派员模式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农民和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农村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是促进科技人才到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的制度,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型变革。新疆于2002年启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2007年正式开始在全疆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截至2019年10月,新疆8000余名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技术1824项,引进新品种1925个,有553人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专业协会,直接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农户近46万户,实现增收农民34万户,培训农民27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0万份,安置就业10.9万人。
2.3“院县共建”合作模式
“院县共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模式,它是指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与地方县市合作,建立长期而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制度,形成科研院所和地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合作运行机制,以期来促进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地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县域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新疆农业科学院为例,自2013年4月开始,新疆农科院已经与9个县、2个市以及1个企业签订了“院县共建”科技合作协议。主要做的科技服务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试验示范;区域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及创新;科技咨询服务;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原种的繁育等。
2.4“1+N”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1+N”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在“访惠聚”工作中提出并发挥良好效果的一种模式。针对南疆地区农户院落布局不合理,房前屋后空闲浪费多的问题,工作队提出要村民将自家的庭院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进行“三区分离”,统筹规划庭院三区位置,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户健康、快乐的生活,尽早脱贫致富。在“三区分离”的基础上,村民足不出户,在自家院子发展“1+N”庭院经济模式,“1”是每户庭院种植100株无核白鸡心葡萄,“N”是庭院内拱棚种植蔬菜、牛羊养殖和林下家禽养殖,以及木工、乐器制造等多种增收经营发展模式。经过4年的发展,南疆村民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大多数农户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5科技小院模式
科技小院是农科教联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新组织形式。是真正扎根基层,建立在农业主产区的集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组织单元。科技小院,就是让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结合,通过直接服务农民,引导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生活,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开拓致富门路,用科技开创美好未来,共建美丽乡村,共圆祖国梦想。通过科技小院的建设,引领农户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通过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来使农业增收,农业致富。
3南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脱贫攻坚的路上,农业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南疆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绝大多数处于高原、高寒、荒漠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南疆地区,农民农业生产条件差,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的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北疆及内地等地区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还比较狭窄。
3.2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效率比较低
近年来,新疆南疆地区农业扶贫资金投入较大,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率还比较低。例如,在调研农业生产时我们发现,有些基础设施投入后存在有没有被利用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新的技术无法推广,还会造成投入资金的浪费。
3.3可持续性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的意识还不高,在“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贫困村“第一书记”等活动开展的辅助下,短期来看,农户达到了脱贫的目标。但由于缺乏可持续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农户是否会保持现状或者更好,还存在不确定性。
3.4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能力还不足
由于南疆地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组织化生产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够,市场化、组织化、专业化的水平也比较低,加之南疆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也比较低,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也不足,最终导致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不高。
4提升南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的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南疆农业生产的实际,另一方面要考虑南疆农户知识技能水平的实际。不能只考虑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如果只是单方面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于农民本身能力水平较低,可能会造成推广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南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结合实际进行规划,另外还要对农户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
4.2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效率
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面加强绩效管理,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南疆实际进行管理。在绩效考核指标选择上,一方面要借鉴脱贫减贫绩效考核中的一些指标,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资金投入产生的效益指标的考评。在实施考核中,强化动态监控,定期考核,定期查找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效纠正和防止扶贫项目单位“重申报、轻实施、轻管理”现象。
4.3加强学历教育和农技培训
要真正意义上的拔掉穷根,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贫困者一时的温饱问题,而是要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的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人的能力的提高,即“造血”功能的提高,将是贫困人群真正走上致富之路的重要法宝。因此,在农业科技扶贫的道路上,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后生力量的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培训农户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
4.4提高农业组织化生产
篇9
[关键词] 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产学研合作
高校是一个知识、人才、成果密集的地方,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我国《知识产权法》虽已公布实施20余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产学研的发展。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已有上百年历史,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给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面对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变化形势,发达国家的高校纷纷根据本国政策,调整、加强了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对促进高校的产、学、研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借鉴具有代表性的美、英、日三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措施,将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及产学研合作具有启发意义。
一、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成功经验
1.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在高校的实施情况
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详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美国高校技术转让的积极开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允许大学对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拥有完全控制权。政府秉承“必须将新技术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公众并加以广泛应用,同时这种方式必须具有较高的效率”的思路,通过法律规定必须将技术转让列入科研人员的职责并进行绩效考核,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将创造发明转移到企业进行开发和商业化。各种以技术转移为工作内容的机构纷纷涌现,主要有三类: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或技术转让基金会,非营利机构成立的完全以企业化方式经营的国家技术转让中心或技术转让顾问公司,大学教授担任主任、外界人士加盟的类似基金会的技术转让组织,它需要会员每年缴纳一定费用,自负盈亏。其中,大学中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主要致力于受理员工们的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和实施专利许可,通过合理分配技术许可收益激发教职员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只有能够证明具有潜在商业价值、能被成功许可的发明才会申请专利。美国高校这种重视科研效益的理念和其知识产权机构的设置大大加快了技术转化的速度和步伐。
美国很注重提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课程和各种培训培养适应不同部门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美国高校十分注意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和规避知识产权转让中的风险。高校一般都与教授事先签订书面知识产权协议,确定双方权责;规定学校商标和名称的使用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在知识产权转让合同中注明仅转让或许可实施知识产权,概不承担该技术的一切风险,以便回避市场风险、安心从事教育科研;同时,高校自身也不创办或参与创办企业。
2.英国高校的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管理
英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实现也主要依靠校内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但除此之外,英国一些研究水平较高的大学(如牛津大学等)还成立独立的公司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英国高校很重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几乎所有高校都宣布拥有产生于教职员工的知识产权,对学生的知识产权也通过签订协议确定其归属。政府资助的研究所产生的知识产权一般属于高校,其它情况则通过协商解决。但是,即使知识产权给予资助者,高校也注意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知识产权,以及学校如何获取知识产权产业化中应得的收益、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如何被实施利用等问题。
英国高校制定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利用激励制度。大约三分之二的高校将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得到的净收益分为学校、发明者和其所属学院三部分,直接给教师奖励。同时,明确将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利用作为晋升的一项指标,并给知识产权的利用等活动提供时间,特别是在成立新公司时,允许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离开学校或减轻其他工作。英国高校还允许研究人员持有公司一定的股份,使研究人员对公司成功与否的关注更直接、长久,从而也缓减大学在经济上的风险。
3.日本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
日本政府在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政府发表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各高校设置了统一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权获取和利用的知识产权本部,同时,政府批准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中介机构,通过它们,使研究成果迅速转移到企业得到应用。政府还放宽限制和改革税收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培育、引导大学风险企业,通过专利许可及股权等形式,使大学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最大限度地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日本,企业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交流频繁,大学教授在企业担当顾问,企业研究人员也可以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政府还向大学技术转让机构派遣民间专家和企业开发研究人员,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日本还很重视知识产权教育,在大学培养熟知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在法律大学将知识产权法设为选修科目,并招收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生。同时,建立相关人才的培训制度,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整个国民的知识产权素质。
二、国内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情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国在努力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针对高校情况,于1999年4月8日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旨在“有效保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优势,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内各高校也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南开大学开展知识产权启蒙运动,提高学校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又如浙江大学,2004年6月30日对与校名有着自然联系的45个大类180个商标进行了注册,并积极邀请知识产权界权威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还采取各种知识产权鼓励政策,给予发明专利的奖励高过SCI收录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则结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创建了一套面向市场经济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结合,将专利授权和科技成果获奖同等看待,并率先实施了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但是,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着诸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问题,如高校教职员工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重成果报奖轻知识产权运用,不注意保守学校的技术秘密,人员流动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技创新,阻碍了高校产、学、研的发展。
三、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问题的建议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科研倾向于以荣誉和地位为导向,没有直接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形成了追求是否达到国际水平,而不管科技优势能否通过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局面。面对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带来的科技竞争,我国高校要积极转变认识,积极融入市场经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探寻一条产、学、研协调、快速发展的途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有助于加强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1.建立科技交流信息平台,成立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培育完善的技术市场
我国高校科研实力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高校很难独立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工作。所以,需要拓充多种渠道,通过政府引导,依托市场,大力建设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和知识产权转化中介机构,架起沟通高校与企业的桥梁,使技术能够成为一大生产要素在市场流通,为知识产权市场化提供服务。
2.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调整科技工作的科研导向
高校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产、学、研的发展,观念要先行,不仅科技人员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更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不但要注重专利权的取得和运用,也要给予著作权、技术秘密、商标、学校名称等知识产权相当的关注,尤其是学校名称,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它的使用,保护学校的无形资产,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高校要扭转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淡薄的现象,关键是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科研的市场导向。知识产权意识的产生和提升是与智力成果的商业化密不可分的。对于应用技术类项目,高校要从科研选题出发,引导科技人员关注市场需要,尽一切可能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知识产权的运用中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促进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作。
3.建立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和运用牵涉到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人事部门、校产业办公室、校出版社、情报档案部门等多个机构,需要这些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置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各部门工作,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专业性、日常性等特点,学科涉及法律、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让学校其他部门人员兼管难以完成。并且,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壮大,高校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不断增加。这些都要求高校应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设立一个高效管理机构,专人专职,保护和运用好学校的知识产权。
4.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的产生,为此,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如在兼顾学校和院系利益的基础上,使知识产权创造者从成果转让或运用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合法经济收益等。高校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如完善项目过程管理办法,项目要单独立项,独立核算,要保留研制过程的完整记录,以证明知识产权的归属;签订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协议书,明确师生员工创造的职务成果的归属,对于留学、对外学术交流、离休、退休、调离、辞职等人员要求其保守技术秘密;制定成果转化、校名使用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办法等。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规范高校师生员工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行为,防止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促进高校产、学、研的发展。
5.加强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都依靠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责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又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产权。高校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在有条件的大学招收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生,还可以对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科重点讲授不同的知识产权内容。高校还需要对教职员工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尤其是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同时,高校要加强对高新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要做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并不是高校自己的事情,它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好良机。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会,面向市场,调整学校的科研定位,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使学校走上产、学、研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永红毛丽青:美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 电子知识产权,2007,2:36~38
[2]董琴: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D].武汉: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05
篇10
一、目前内部市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1.“内部市场化”的概念与特点。内部市场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各系统、各层次之间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模拟市场交易方式来组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增强企业活力,在提高企业市场运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的一个活动过程。其核心运作特点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一是将企业的各系统、各单位改造为相对独立的内部市场交易主体;二是明确内部统一交易价格体系;三是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在工序之间和服务与被服务之间进行价格交易和结算。
2.“内部市场化”的作用与优势。一是增强全员市场观念。各工序之间和各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经济往来主要以价格进行等价交换,企业上下商品观念、市场意识将明显提升,推动企业全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提高生产力。通过价格结算决定收入高低的利益分配机制能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降低生产成本。内部各市场主体在交易价格一定后,能自觉地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从而加强自我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投入,节约费用就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四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内部各市场主体自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所在工序服务环节交易成本,致使企业总体销售价格优势增强。五是打破平均主义。责权利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得个人收入高低与其产品质量、时间控制、材料消耗等加强管理联系起来,多劳多得。六是推动人才流动。市场化经营,灵活性大,吸引力强,人员流动双向选择,行政管理人员转向生产第一线,不仅可以施展才华,而且可以增加收入。七是集权制转向分权制。可以将领导从繁重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事关企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3.实践发展情况。企业内部市场化发端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企业再造工程”,它有助于克服层级组织普遍具有的、“大企业病”和低效率等问题。国内从80年代开始一些大型企业如邯钢、海尔为打破国有企业“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等弊端,引导企业闯市场求发展而进行了大胆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一度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也曾在经济领域掀起了学邯钢、学海尔经验热潮。近年来虽然一些企业在模拟内部市场化运行上进行了具体实践,但从宏观上看,企业内部市场化这一重要改革发展方向并没有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持续大规模推进,甚至有所停滞不前。那么当前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为什么必须加快内部市场化改革呢?
二、加快工程建设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1.是工程建设企业面向外部市场谋求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国家政策走向来看,即使油气投资下一轮新的高峰建设周期来临,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方向要求,包括石油在内的各个行业内部市场保护的围墙将全面打_,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势必会和其他外部企业一样同台公平竞争。但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一直以内部油气生产服务保障为发展定位,主动开拓外部市场意愿不强,在市场任务落实上有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另外过去以内部油气生产保障为主,工程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在当前开拓外部市场投标中价格居高不下,往往难以中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走出目前系统内部市场“吃不饱”、进入外部市场又困难重重的发展困境,加快推进内部市场化改革势必成为各工程建设企业的必然选择。
2.是工程建设企业走好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迫切要求。加快内部市场化改革也是当前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走好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迫切要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深入推进,整个建筑市场持续繁荣发展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发展态势,可谓“狼多肉少”,而且低报价高标准要求成为建设市场竞争主流特征,工程建设企业在市场任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量的积累走规模扩张型发展道路显然正在或将丧失外部依托条件和基础,必须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向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要效益,同时必须降低企业自身工程管理成本以适应市场的低报价竞争要求,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3.是工程建设企业破除体制痼疾解放生产力的迫切要求。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现有体制机制是建立在保证集团公司内部生产任务为主的一种行政化体制机制,一是在人事管理上,各层级各系统人员定编定员成建制管理,人员岗位固化严重。二是在分配机制上,虽然有全面绩效考核制度,但由于各单位各部门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实施独立核算内部市场主体,也没有建立内部交易价格体系,因此多数部门单位工作难以和市场开发、成本控制直接挂钩以及进行经济量化考核,事实上仍然是分配上的“大锅饭”。三是由国有企业本质属性带来的普遍弊端。一直以来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以保障内部生产任务为主要职责,因而缺乏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和效益观念,“家大业大”,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严重。四是体制建制上,主要考虑施工生产任务的有效组织,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职能偏弱,制度设计主要侧重于内部管理控制,运营管理上行政计划色彩化浓厚,对外部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反应。
三、加快工程建设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1.选人用人方面。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打破小圈子选人用人的传统干部管理弊端。面对完全“真刀真枪”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必须让那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市场经营能力强、善于驾驭外部复杂环境的人才来担当各级管理岗位重任。项目经理作为工程建设企业最关键的经营管理岗位,要率先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在任职资格满足的情况下,企业员工中谁在企业市场任务过程中起关键性决定作用,优先考虑谁担任项目经理。
2.运行体制方面。完善内部要素资源单位市场主体地位,追求要素资源效率效益最大化。在系统内部市场任务繁重时期,多数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内部形成了以工程项目经理部为中心,其他要素资源单位服从统一行政计划调遣为其支持服务的内部运营管理体制,但随着目前内部市场的持续萎缩,要素资源支持服务单位人员富裕,设备机具闲置,日常管理维持费用上升等问题突出,造成极大浪费。按照内部市场化改革原则,这些要素资源单位要和项目部形成内部模拟甲乙方关系,要建立和完善其内部市场主体独立核算地位,管理劳动力的工程处应申请专业劳务输出资质,在首先满足内部市场任务需要的同时,实行“两条腿走路”,自主开拓企业外部劳务市场工程任务,成为可以独立对内对外经营的市场主体。
3.经营机制方面。加大内部风险承包考核力度,实现企业和个人发展双赢。在项目和企业利益分配上,项目部要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完成每月的分解指标上交,优先保证企业的经营成果,市场的风险最终由项目部承担。在兑现奖励上,平时预发部分奖励,年底结算兑现,跨年度工程待完成项目结算和资金回收后进行总结算、总兑现,实行收入上不封顶,完成指标兑现基础奖,多完成部分与企业按比例分成,多劳多得。
4.资源配置方面。企I要向下简政放权,赋予项目经理部承包经营自,坚持以市场化手段为主配置生产要素资源。项目经理部实行现场成本费用风险承包后,企业要改变以往依靠行政手段和计划安排给项目自上而下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管理惯例,大力支持主要由项目部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自行决定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如果公司的设备机具租赁价格、集中采购的材料价高于项目部的询价,项目部就自行组织租赁与购买,公司应大力倡导项目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本地化,但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使用公司内部劳动力、设备机具等。
5.劳动作业方面。施工作业层引入内部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基层劳动作业效率提升。在项目部和工程队之间建立内部市场,模拟内部甲乙方关系,由项目部将工程施工任务打包向工程队进行发包,哪个工程队条件能够最满足承包要求就发包给哪个工程队,签订内部合同,工程队包价格、包工期、包质量等,为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还可以逐步把企业外部承包商和内部工程队放在一个平台进行公平竞争,推动企业内部工程队在充分竞争中强化市场观念和提高服务意识。
6.技术创新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快内部市场化改革,加快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将科技项目分解到主管部门及技术人员上,把科技部门、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统一量化评估,按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提取奖励,完不成合同要求按规定进行经济扣罚,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开展科技创新创效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