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

篇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中心

“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前,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然而,企业如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企业都知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却无从下手。很多文章和资料都提出技术创新的功能和意义,却很少介绍企业如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管理领导如何定位

目前,很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领导和项目经理界定模糊不清,忽略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在诸多的产品研发项目中,管理领导也是项目经理。

研发项目经理和管理领导是一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研发项目经理相当于运动场上的教练。他不仅是场上的指挥,而且是训练比赛战略战术的策划者,教练需要精通业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怡。管理领导则相当于球队的管理者,他们关心投资的效益,他们有权罢免教练,但是无权干预教练的工作。作为管理领导,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研发管理,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正如国家不能具体干预某个企业的活动一样。也只有如此,项目经理才能成为真正的项目经理。

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管理者,其承担的主要责任是技术发展的规划、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管理等管理性的工作。其侧重点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更重要的是人际技能及概念技能。

技术创新管理领导与研发项目经理有以下不同:

目标不同。管理领导的目标则是领导部门成员,保证部门的职能与企业的目标达到一致;而研发项目经理的目标是领导成员为实现某一个具体的研发项目而努力,所有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围绕研发项目开展。

管理性质不同。管理领导则是组织机构管理层次中的成员,偏重于行政管理,拥有监督项目进度的权力,可以撤换项目经理,一般不能直接干涉项目的进行;研发项目经理是属于研发管理中项目管理者,所有管理活动都以项目为前提。

技能要求不同。管理领导更重要的是人际技能及概念技能,并不十分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因为管理领导的本质是领导他人并通过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而研发项目经理重要的是技术技能,必须有专业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对项目进程进行管理和决策。

所领导的下属不同。对于管理领导而言,下属则有一定的稳定性。研发项目经理领导的下属是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而来,并不一定是本部门的员工。同时下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各个部门的人员根据项目内容的特点而集中,不同的项目由不同的人员构成。

2.企业如何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动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致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应该设在公司总部,由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决策部门组成。技术中心处于体系的核心地位,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制定与组织实施,对企业内部其他层次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机构进行系统的指导、咨询和评价服务,促进研发战略与经营战略的衔接,使中长期研发工作与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紧密结合。技术中心负责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计划的编制与组织实施,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提升公司基础产业技术水平。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研究开发方向,研发课题、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评估。技术委员会负责研究确定开发方向,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研发课题及经费预算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年度计划,并对技术中心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

第二层次是各分、子公司专业技术管理部门和科研开发部门。这一层主要任务是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围绕现有主导产品,贴近市场,开发系列产品,向上下游产品以及相邻和相关行业发展渗透,促进各分、子公司不断取得发展。具体组织实施技术进步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组织技术攻关、节能降耗等工作。

第三层次是员工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各分、子公司相关处室与车间技术人员为主,承担现有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的调整优化、节能降耗等新技术应用,以保证现有产品不断取得技术进步,不断增强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如何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核算;风险防范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76-01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根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率为15%的优惠政策。但在近年来的执法部门的检查中,部分企业由于未能按照规定准确核算研发费用,导致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取消或者重新认定未能通过,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被追缴,直接造成了企业的重大损失,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核算的相关现状

2008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施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被广泛推行,但目前部分企业仍未能按照规定准确核算研发费用,相关现状不容乐观。

2012年5月23日,上市公司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贝因美(002570)披露公告显示,公司被认定前三年研发费用归集不合理、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需在2012年5月30日前补缴税款2785万余元。而在去年9月底,贝因美就因为被监管部门查实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掺假”而被追缴2008年、2009 年税款共5892.7万元。国家审计署认定:贝因美在2008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时,前三年实际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65%;且申报的发明专利与其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不直接相关。受此消息拖累,贝因美股价连续两天下跌,5月24日收报21.04元,下跌4.36%。而且根据规定,贝因美五年内不能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企业所得税率恢复到25%,同时还会丧失在土地、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惠,这将严重影响贝因美未来的经营业绩。

其实,并非贝因美一家上市公司因此被查处。此前,已有华映科技(000536)、精艺股份(002295)、奥康国际(603001)等多家上市公司由于研发费用管理核算的风险而被追缴税款或者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受到质疑。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些非上市公司的核算就更加混乱了。

二、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核算,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发活动组织不力,对研发投入不重视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申请,要求企业必须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由于研发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研发活动积极性不高,对研发费用的占比没有足够重视,风险很大。

(二)研发活动管理不力,对研发过程记录不规范

由于企业的研发活动是由研发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但是研发费用的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核算流程、管理制度和人员配合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相关的研发活动资料与研发费用管理核算资料不匹配。企业不能提供相关的研发活动资料或者是提供不全,外部人员很难就研发活动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三)研发活动核算不力,未能达到“专账管理,准确核算”的要求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应做到“专账管理,准确核算”的要求。目前,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而且,这些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对于研发费用的核算要求,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部分企业在组织研发费用管理核算时,未能按税法规定准确设账核算。

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设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和“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根据需要设置明细科目,并按照研发项目设置项目认真核算:职工薪酬、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折旧费、长期待摊费用、设备调试费、租赁费、修理费、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试制费、检验费、技术使用费、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研发成果认证、评审、验收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及其他等明细科目。

三、如何预防或者减少研发费用管理核算的风险

(一)管理层重视,科学组织实施研发活动

管理层应重视研发费用管理核算,科学组织实施研发活动。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情况设立研发机构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便于对研发项目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总之,企业要在项目的组织申报、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经费管理、项目验收、知识产权等环节严格把关,实施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全面提高项目研究开发的管理水平。

(二)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认真实施研发费用管理核算规程

由于不同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管理、产品特性、组织情况和财务核算存在诸多差异,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以达到研发费用“专账管理,准确核算”的要求。

(三)加强部门间协调,组织好研发部门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加强部门间协调。同时,应组织好研发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这样,才能合理保证研发活动的真实性、可靠性。企业也通过相关资料,总结经验,转化成果,实现企业的研发活动目标。

综上所述,随着相关部门近年来加大了检查力度,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费用管理核算的风险在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应不仅要重视企业技术的研发结果,更应重视企业技术研发费用的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研发风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1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2008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

[4] 张宇璐.研究开发费用核算的国际化比较[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篇3

在21世纪技术迅速发展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应改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从而更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危机和机会是共存的。经营者的真正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危机而创造出机会,且不断地创新和革新经营模式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充当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从生产企划、购买原材料、会计到人事管理等有关经营的全过程中,运用电脑和信息通讯网统一起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普及到很多企业里面去了,而且已经延伸到企业和企业、顾客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当中。信息技术创造出新业务,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促进着经营的革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制约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未来的所有环节由信息技术开始而完成。

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想引入企业内部,可是多数企业因预算的不足和信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阻碍着运用信息技术运用战略。所以开发信息技术的时候先要考虑各个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系列通过设备和服务来帮助企业把信息的生产、控制和流通的过程顺利地进行的系统。它的设备和服务还包括电脑硬件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的软件技术,数码通讯、光纤通讯等的所有复杂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角度讲,可以说一个组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确保竞争优势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供给、开发、使用等的所有过程。从广义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可以定义为是为了提高业务的效率和确保竞争优势而实行的有关信息系统和信息通讯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的活动。

万变的经营环境下,随着相关技术的急速发展,出现很多形式的信息技术。这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摆脱了以前的单纯的功能和信息处理水平,且信息技术的范围和定义也是越来越扩大。在企业内部以电脑、软件、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慢慢扩大。20世纪 60年代的信息处理技术, 70年代的经营信息系统(MIS)和业务自动化,80年代开始的通讯和系统结合技术(SI)为基础,信息技术成了经营革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采取新的竞争战略和迅速推进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的时候,信息技术充当着关键的角色。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深化,信息系统技术的导入和运用日趋增加,且最近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对外竞争力和优势,采取尖端应用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的相关技术。

最近随着信息网技术的急剧发展,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运用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比如说通过信息网的交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企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有关企业之间信息互相有效地进行交流。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角色在于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减少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的浪费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组织之间的互相作用。

三、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最近因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在企业其重要性是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企业的重组(Restructuring)、结构简化(Down-Sizing)、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等的经营模式的改变 。企业是经济领域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组织,信息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终还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来。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的竞争基础和企业的竞争形象。

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使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必须进行重新定位,以扩大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从传统观点上看,经济学家往往把“技术”定义为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现在一种全新的观点是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认识,将“技术”定义为每单位信息成本的变化 。 第一,信息技术不但改善企业部门的业务,而且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信息技术的影响,中间管理层大大减少,所以高级管理层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范围扩大。因此高级管理层可以实现有创造性的功能,且利用信息技术能实行结构简化和业务再造。第二,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减少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创造了新的市场,在生产方面创造新的规模经济 。通过应用机器人和CAD/CAM等的信息技术的工厂自动化技术,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且多品种小量生产下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形式的经济。第三,信息技术影响着企业对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企业环境本身总是变化的,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建立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计划和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修正企业的战略和长期计划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帮助企业迅速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营环境变化的资料以此来适应企业能比较完善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信息技术还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的树立。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的应用在企业运作,且经营者在树立战略的时候可以把信息技术的无穷的潜力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和长期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在现在的全世界范围

的竞争环境中起到战略的作用。第五,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对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企业由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能形成有效的意思决策,很多企业已经通过多样的意思决策模型来引导更有效的意思决策。第六,信息技术影响着个人和个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近的很多企业通过电脑收集、加工、储存企业经营需要的信息,所以一定是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因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现在出现很多种类的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帮助企业更快更方便的的交流信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时间空间上的隔绝不再是问题,处在远地方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促进人们对信息交流的积极态度。 四、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信息化 最近急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即业务处理过程、生产方式等的企业内部活动。再加上信息技术不但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从全局的被应用角度来看还为了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电脑和通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的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需要积极的、战略的运用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现在不仅仅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而且它决定着企业组织全体的竞争优势。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

知识信息时代的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是非常快,信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所以企业迫切的需要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能力。总的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正确的、迅速的处理多量信息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五、结论

篇4

传统数据处理的粗放与财务分析的尴尬

会计可谓是穷尽一生和数据打交道的职业。在传统会计领域,与浩瀚的凭证量比起来,会计人员所接触的数据极其有限,处理方法也显得有些粗放。

第一,眼睛要看,从凭证中挑出会计人员所需的数据;第二,脑子要转,这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判断;最后,手工要录,用手工账本或者电子录入的形式记录下会计处理的结果。

而所谓高端财务分析,也多表现为比较固定的指标计算过程,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知道“如何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这种尴尬,也正是管理会计力图改变的。

技术进步、思维突破与数据范围的急剧扩大

好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会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得到了极大优化。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在集团化企业的实施、BPR(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替代人工肉眼识别原始凭证要素的过程,再比如FSSC(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会计人员有条件跳出固有局限,实现思维上的突破。

要突破思维的局限,关键还是要敢于打破数据的藩篱。如何打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从单据着手。会计人员将目光从财务数据,扩展到原始凭证上的非财务但是有用的其他信息。

第二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纸质单证不再是数据的唯一载体,数据范围可以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所有数据,如供应链数据、研发数据。

第三步,当了解并掌握内部数据后,会计人员自然而然就会把目光投向企业外部数据,如汇率、利率、征信等。

海量异构数据带来的困扰与解决之道

上述做法可以实F数据范围从有限到几乎无限的几何级数跃升。会计人员豁然开朗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这么庞大的数据量,原来粗放式的处理方式显然不再适用,该如何应对?答案是:从数据规范着手。

在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可以解决企业的全部问题,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以多个系统并存的方式来管理和构建其信息系统。不同的数据存在于不同的系统,而且这些系统往往是异构的,它们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各异,形成系统之间天然的数据壁垒,造成的后果是:语义不统一、交换效率低、信息不准确。

篇5

根据我国《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国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是创新,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随着日益增加的创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科技和产业进步的过程中,仅仅依靠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自我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开始开展合作创新(Escribano et al.,2009),使合作创新不再是简单、孤立的过程,创新网络已经是企业创新的新趋势(钱锡红等,20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创新每年都在以不低于25%的速度增长,60%以上的日本企业对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高度依赖,50%以上的澳大利亚企业与外部的技术研发资源合作(闫莹,2010)。

在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践中,由于网络成员自身资源不同、文化各异,创新网络并不能保证成员企业必然获取、吸收到有用知识,更不能保证他们的合作创新必然成功。尤其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创新方式中,企业不知道该如何主动管理自身所处的创新网络关系资源,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创新成本,影响了合作创新方式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 关系管理能力的概念和研究维度

1. 网络关系的形成。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资源互补、知识利用等角度研究网络关系的形成。在国外,Dyer等(1998)研究提出,网络关系源于网络成员之间持续的交流、沟通与创造,它在资源要素市场无法买卖,能够为成员企业创造稳定的竞争优势。Acha等(2005)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集成和整合了创新网络中成员的相关技术创新的成果。Capaldo(2007)认为,企业具有网络位置和资源条件优势,充分整合与创新网络内其他成员的关系,把这些组织的创新成果进行吸收、汇聚,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的创新成果。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积极与能够提供资源、生产、技术和营销等多方面支持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建立创新网络中的合作创新关系(Narula & Hagedoorn,1999)。

在国内,许庆瑞(2007)提出,网络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关注和重视创新网络成员的相互联结关系,特别是和关键核心组织的关系,并且突出企业和核心成员的互动关系。党兴华等(2011)提出,系统化的技术创新日益复杂,不同领域的不同组织互相交流、联系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要。企业为了合作组织技术创新项目,与创新网络成员之间共同合作,获得一些重要的技术、信息或资源,其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创新网络关系。潘松挺(2009)与谢洪明等(2012)通过研究提出,网络关系是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单位之间的一种混合交易方式,是创新网络内的企业、高校、科研结构、中介等不同组织之间技术交换、传递和资源互通的关系综合。在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利用网络搭建知识互补、专业分工的网络化合作创新关系,从而取得所需的资源要素、改善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地位。

网络关系是产业升级和企业成功创新的一个重要关键影响因素。网络成员企业信任、尊重和友谊关系的建立能够促进相互学习(Kale et al.,2000),促进缄默知识的转移(Collins & Hitt,2006),推进网络成员间频繁紧密的互动和学习,提升创新网络内成员之间的知识溢出和组织间的学习效应。网络关系还能够形成网络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增强知识转移(Simonin,1999)和促进网络成员协作。

2. 关系管理能力概念研究。随着企业外部创新网络的日益发展,竞争程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关系管理能力(Hansson,1987;Eliasson,1990;Hagedoorn etal.,2006;任胜钢,2010)。Hansson(1987)最早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企业对网络关系的管理技巧和成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企业管理稳健,有的企业管理简单。Ritter(2003)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企业利用、控制、开发各种外部的网络成员的管理能力;该能力协调不同的网络成员,发挥信息、位置优势,使得企业避免进入冲突困境(Ritter,2000)。Lorenz等(1999)提出,关系管理能力重点基于成员组合、知识吸收和成员协调,促进企业和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Anand等(2000)提出,关系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创新网络的建立、维护和发展,对各个组织和成员具有重要的联结作用。企业加强关系管理能力,通过交流、协调等,以达到成员合作、技术创新的目的。Lechner(2003)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寻找、挑选合适的合作成员,并建立、维护、管理创新网络关系的能力。Hagedoorn等(2006)对关系管理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关系管理能力主要是基于创新效率,有助于企业选择、配置合作伙伴成员。

在国内,徐金?l等(2001)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企业内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任胜钢(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对创新网络的建立、优化和协调。赵爽和肖洪钧(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包含管理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和关系稳定性,投资、管理和利用创新网络内的每个成员伙伴。高良谋等(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在企业创新网络中,企业管理和其他合作伙伴成员因合作创新而产生的机会主义、沟通、协调等问题的能力。曾伏娥和严萍(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就是企业通过与创新网络内的成员进行活动,获取外部资源并整合内部资源以提升竞争优势的能力。

四、 关系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方式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重点从外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领导、发展战略、吸收能力和网络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两类合作创新方式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李忆和司有和(2008)认为,有利于启发、执行创新的组织结构,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起到正向促进作用。Jansen和Volberda(2005)从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角度探讨它们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的影响。我国学者王耀德和李俊华(2012)强调,战略导向是推动企业实现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Bosch和Volberda(2005)把吸收能力划分为现实和潜在吸收能力,对企业的吸收能力与探索式、利用式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本文在对已有的研究文?I和成果进行梳理时发现,在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两类合作创新方式的前因影响因素中,较少有关注关系管理能力这个变量。

五、 未来研究展望

篇6

关键词:社会资本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能力 融合模型

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是指镶嵌在社会网络上的资源,是通过个体或组织间形成的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来获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的总和。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是主要存在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外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嵌入外部关系网络所形成的关系资源(王勇等,2009)。另外社会资本还具有可再生与增值性、客观存在于组织间关系网络中、关键要素是信任、认知嵌入性、收益性及可积聚性等典型特征。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过程

技术创新的内涵。约瑟夫·熊彼特(1990)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社会与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较为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利用内部资源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对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林筠等,201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市场、管理等多种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

技术创新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与能力提升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其中知识、社会资本等要素相互作用、交叉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设想与理念构思、技术创新方案、技术创新评价、技术创新研发、技术创新设计、技术创新量产、技术创新生产与市场投放以及伴随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等。处于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阶段是相互交互、双向循环组织化学习并彼此作用的过程,也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与企业外部知识集成的融合过程,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不断激发并产生新的理念与构思,促进技术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本质上实现了“创意-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模式。

(三)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有利于强化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相关组织的合作;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传播与辐射,增加其实效性;通过和企业外部的“资本”单位合作,经历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也有利于提升整体技术创新的能力。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效果都有着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从知识的角度讲,一方面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知识差距应该足够小,以便能够吸收对方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应该保持足够的认知距离,以便企业能够获取新知识,避免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焦少飞等,2012)。

社会资本所属内部、外部资本均与技术创新能力有着直接与间接地影响。通过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能力的知识中介作用,影响知识创造与扩散,最终使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分析

(一)知识管理过程分析

知识管理基于流程的思维,一般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等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另外企业内部存在两种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两类知识之间转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一体化的知识管理过程演化(刘建准,2010)。

(二)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分析

重视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推动促进作用,是企业能否进行有效整合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管理通过几个环节的衔接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螺旋不断上升与演化,从而有效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流程、改变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速度、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而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知识管理的彼此转化与过程应用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过程维度与转化维度设计出集成一体化的“知识管理作用下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知识管理转化维度下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企业主体通过对显性知识的认知、汲取利用,有利于及时捕捉和掌握新颖性比较强的知识技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累积。企业主体的大多技术创新能力往往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而存在,这些知识只有被员工吸收,内化为自己固有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从这个角度而言,隐性知识通过员工的中介调节,作用于技术创新过程,从而干预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下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机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技术创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产生、创造、应用过程。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技术创新阶段的知识流动,加快创新速度。

知识获取制约着知识管理的成效,也制约着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与管理能力。通过获取并构建的知识库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构思能力,进而强化技术创新决策能力。

知识应用实现知识扩散,影响着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因此,需要构建基于知识库的研发平台,它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有利于客观存在的知识向技术和成果转化,最终完成技术开发,向技术实施能力方面转移与过渡。

知识共享能够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体系,培育学习型企业组织,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技术实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创新的成效与力度,决定了知识外化的实践意义,并形成企业员工改进技术创新方案的操作技能,反过来又不断修正与调节技术创新制造能力、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总之,知识管理通过实际过程之间的有效链接与交互,并通过不同种类知识之间以螺旋方式不断转换,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融合模型

(一)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分析

企业通过社会资本获取知识,为内部企业知识运作并有效管理带来资源。企业通过广泛的社会资本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库存,形成较为丰富而饱满的知识存量。所获取的知识经过社会资本在各个职能部门群体以及员工之间进行扩散、交流,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员工经过共享所获得的知识,结合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消化吸收,引起知识碰撞,激发出知识创新的活力,使得知识存量大大增加,也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管理循环螺旋上升,进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撑(侍文庚等,2012)。

通过企业内部良好的知识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知识管理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企业员工群体内分享知识、技术诀窍、经验,有利于强化他们之间知识共享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员工之间彼此的合作意愿、信任关系以及互惠规范,强化内部社会资本。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创造,将企业组织员工的知识存量应用到实践中来,引起企业外部主管部门、行业对手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关注,重塑其外部社会资本。因此,通过有效地知识管理,也能够有机地打造和培育企业良好的社会资本体系。

总之,知识管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双向互动耦合,实现二者之间内部良好的循环,有效融合,共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三者之间的融合模型分析

社会资本关注企业内部外部关系资源;知识管理有效地促进知识之间互动转化和流动,强化群体知识共享,培育员工的综合素养;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将组织员工的创新构思和理念转化为实际。通过上述分析,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之间双向互动,社会资本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并提升其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也能较好地激发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以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作为两个基本支柱,构建三者之间集成的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社会资本有效促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又反过来干预社会资本,二者都单独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二者的耦合一体化,也共同支撑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促使其能力不断上升,从而从整体构建了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协同一体化的集成融合模型。

结论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的分析,得出了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的结合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资本不断地积累、吸收与消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扩展知识储量,才能够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增强其能力。社会资本的内部资本与外部资本、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等,它们都很具体地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正向作用。这些结论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而本文只是从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两个视角给出了集成融合模型,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新功.社会资本视阈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2.王勇等.企业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9(4)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4.林筠等.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

5.焦少飞等.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一个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2(6)

篇7

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空缺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不成体系、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五大方面。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空缺有五大对策建议:

第一,健全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一是健全国家网络安全组织架构,强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指挥,提高总揽全局的整体规划能力和高层协调能力,同时明确公安部、工信部等信息安全各部门的职责;二是强化国家网络安全管理手段,制定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条例、政府信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三是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相关机构的网络安全检测能力。

第二,改善信息安全技术自主创新环境。一是大力支持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和其他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介入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信息安全基础产品,比如安全操作系统和安全芯片等;二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加大核心信息技术的投入,严格管理研究资金,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三是加强信息安全市场的政策引导,合理利用国际规则,约束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为自主信息安全产品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第三,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市场规范。一是启动核心信息技术产品的信息安全检查和强制性认证工作,对关键领域应用的产品进行源代码级检测,将安全产品的强制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到核心信息技术产品领域;二是加强对国外进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漏洞分析工作,对从事关键行业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业务的企业采取备案和黑名单制度;三是建立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预警机制,对掌握关键领域数据的企业进行管控。

篇8

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短缺核心竞争力

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渐建立;《福布斯》和《财富》的最新排名均显示,2005年有15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这些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首先,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分享国外资源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球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认为,过去我们的跨国经营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源于缺乏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实际上以技术引进、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过去我国引进的都是国外早已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或设备,这虽然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很少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至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而通过企业并购却可以在很短时间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跨国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并购的核心要素在于市场支配能力和获得垄断地位。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借助于并购重组这一外生扩展形式。近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了5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产生一批巨型公司,我国企业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带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1.1获取战略性资源

获取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大型国有能源开发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颇为引人注目。前者通过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通过跨国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当然我们这里所强调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各种战略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1.2扩张与整合市场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在不加载行业生产能力下达到临界规模,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此外,在寡占市场追求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也是进行并购的推动力量。通过横向并购活动跨国公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借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跨国公司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借助对方的品牌,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TCL集团对德国施耐德公司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1.3获得的研发技术实效强,不确定性低

从事跨国经营的3万多家中国企业,其中1800多家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600多家从事对外劳务合作,主要还是得益于劳动力优势。相当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外向型生产加工、农业、旅游、餐饮等业务,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或末端,干的多是低附加值的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致认为“自主知识创新”是未来国家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目前普遍存在的误识将自主技术局限于独立自主研发,独立研发不确定性大、周期长,可能会使企业丧失一些战略性的时间“窗口”,从而错过最佳市场时机。实际上除此之外,技术引进、并购其他公司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但是技术管理的专家们都清楚,引进国外技术仅能够获得一些通用性的技术或二、三流的工艺或设备,那些能够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能力基本上不能通过此种方式获得。

我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设立时只是一家游戏,没有任何研发能力,它通过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开发商ACTOZ的控股权而立刻获得了游戏产品开发能力;另外,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网络游戏引擎技术开发企业——美国ZONA公司收购,在短短的2年时间使自己取得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地位,这是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

2005年底,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不仅获得了IBM的PC业务和市场,同时也获得了IBM所拥有的全球最好的笔记本研发能力、研发技术、品牌以及其在全球注册的4000多项专利,迅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联想完全依靠闭门研发,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恐怕要多年以后。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跨国并购时效强、低成本,特别是当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另一企业时,并购就成为获取该优势的唯一途径。

1.4绕过贸易壁垒

跨国并购避开了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壁垒,快速进入战略性行业。近年来,欧盟对我国制造业特别是纺织品设置了重重壁垒,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并购当地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重要途径之一。湖南中联公司通过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使其技术提升了20年,由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一跃成为非开发技术行业中生产高清晰电视、等离子彩电等新产品的全球知名企业。

由于国际大公司在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其私有协议往往就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这对于后进入者,尤其是中国的企业极为不利,我国DVD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经常被国外公司以侵犯知识产权的名义。通过收购海外企业获得该核心技术的所有权,避开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企业京东方。京东方以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TFT-LCD业务,并由此获得了相关专利技术和人才,成功进入一直被韩国、台湾和日本公司所垄断的TFT-LCD领域。通过跨国收购获得核心技术,在短期内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中国在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向前跨越一大步。

2实施跨国并购需要注意的问题

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500多家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中,有半数的企业没有实现预定的并购目标,并且在最初的几个月中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61%的企业没有实现其财务目标。通过企业并购来获取核心技术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并购操作和并购整合通常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之外,还涉及到一系列与技术管理相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系统的技术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

准确的情报是成功技术决策的前提,因此国际先进公司通常都设有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相关技术情报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并且能够结合企业本身的业务需要和技术发展策略,就技术发展动向及时预警。国内公司情报管理部门通常只提供文档收集等服务,很少有负责技术情报、真正懂得技术又了解公司业务的专职部门;其相关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综合性的技术专长和眼光。当企业具备了强大的技术情报能力之后,不仅能够及时察觉潜在的技术并购机会,也有助于做出更加科学明智的技术获取决策。

2.2对要收购的目标技术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避免收购后的技术或商业隐患

2001年,浙江华立并购了飞利浦CDMA无线通信部门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研发设备和人员,以及其半导体开发的CDMA协议软件的独家授权,拥有了600项CDMA核心技术专利,进入了该业务的核心领域。然而并购4年后,华立CDMA却悄无声息,问题之一出在华立对该技术情报的尽职调查——飞利浦与美国高通之间关于CDMA芯片有一系列交叉协议和授权协议上,双方承诺不对第三方公开。因此,华立的并购无法间接获得飞利浦拥有的高通CDMA专利技术,损失惨重。因此,对被收购企业核心技术的尽职调查一定要慎重,细化相关的调研和评估工作,防止用巨资买来空技术。

2.3培养和建立具有商务操作能力的企业科技管理部门

国内绝大部分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的责权限仅限于内部技术研发与合作,很少能够从商务层面考虑技术获取策略。国外公司往往由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合作以获取或培养技术竞争优势。因此,建议我国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和商务并购部门加强与技术部门紧密合作,从而将公司并购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4及时进行有效地技术整合并留住关键人才

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其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愈大技术水平就愈高。使并购后的技术和专利真正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激活那些研发和生产人员多年经验、工作方式、协作能力,不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学习国外成熟经验,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以满足跨国经营的需求,保持企业的创新与竞争优势。

3结论

“走出去”趋势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这说明中国正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力度,开拓国际市场,为有效提高资源供应,消除区域壁垒,以及建立境外研发中心等业务采取资本运作与资产并购,快速获取关键性技术,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长远的眼光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主要动机将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上存在的战略机遇。

参考文献

1关龙,关涛.外企跨国并购对我国利用外资策略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2005(1)

2甄海涛.浅谈中国企业的并购发展战略[J].商业时代,2005(6)

3刘青.企业并购中的整合问题[J].经济纵横,2004(7)

篇9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义;现状;问题;措施

1.前言

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企业经济的盈亏和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必须将建筑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最终实现优化项目管理过程的目标。

2.加强技术管理的意义

2.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2建筑施工具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2.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3.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分析

3.1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3.2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3.2.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2.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4.技术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队级建制的取消,使原有的施工作业层逐步瓦解,需要重新组织和配置新的施工作业层。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大的集团公司实行由集团公司统领,担负施工的子公司各管一段,从而形成集团、子公司和施工队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人员冗杂,机械设备等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缺陷,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施工企业原有的队级建制即施工作业层逐步被取消,而如何重新组织施工作业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2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使现有的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随着我国在交通、能源及城市建设领域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开工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国有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机构设置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自身人力及资源配置的发展速度较慢等,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市场份额逐步加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矛盾。

4.3一些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亟待自我发展和完善。

由于建筑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热潮的兴起,在促进国有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大批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和私人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如资质等级较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5.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5.1工程竣工

技术档案及竣工图的编制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应达到所列项目齐全,试验数量符合要求,数据准确,内容填写齐全,书写清楚,装订程序合理、整齐。竣工图是对工程进行交工验收、维护、改建、扩建的依据,所以编制时应做到及时、准确、系统、科学、完整。

5.2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5.3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也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一部分,它属于科学技术档案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是企业全部档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基建技术档案要经历审查、施工、竣工等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大力宣传内业资料的重要性,加强检查、督促与指导,提高内业技术资料管理水平。检查中坚持检查督促与指导相结合,并采取奖优惩劣的措施,只有经技术部门核查认为内业资料齐全或基本齐全后,生产部门才给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从而达到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使工程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标准化。

5.4选好技术管理人才,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5.4.1加强技术人才管理,首先要任用具有资格的专业技术负责人,健全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思想政治水平的继续教育,增强和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需要。

5.4.2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筑项目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实施,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4.3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技术问题;管理问题

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企业经济的盈亏和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必须将建筑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最终实现优化项目管理过程的目标。

1、建筑技术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1.1 应用后浇带法的施工技巧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并应有专人负责,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

1.2 墙体砌筑砖砌体的组砌形式有:一顺一丁、三顺一丁、梅花丁、砌法、丁砌法等。砖砌体是由砖块和砂浆通过各种形式的组合而搭砌成的整体,砌筑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砌体中的砖块必须错缝砌筑。砖砌体由一块一块砖,利用砂浆作为填缝和粘结材料,组砌成砖墙。为了使它们能共同作用,砌筑时必须错缝搭接。

(2)必须控制水平灰缝的厚度。按规范规定,灰缝一般为10mm,最大不超过12mm,最小不少于8mm。

(3)墙体之间的联结应牢固。理论上认为:两道相互接合的墙体,应该同时砌筑,要保证墙体连接牢固,则接槎应严格符合规范规定。砖墙接槎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房屋的稳定性相当重要,接槎不符合要求时,在砌体受到外力作用和震动(如地震)后,会在墙体之间产生裂缝。

1.3 构造柱与圈梁的施工

(1)对构造柱,应先把钢筋绑好后,清理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并用水冲刷干净,然后支撑构造柱两侧的模板。模板要支牢夹紧,用支撑法或螺栓拉结法使之牢固。

(2)对圈梁,可先绑钢筋后支模板,也可先支模板后绑钢筋。侧模立在担上,待钢筋完成后把模板上口卡住,保证模板的断面尺寸。同时也要防止胀模和漏浆。

(3)检查钢筋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主要内容是检查构造柱钢筋直径,箍筋直径和间距,检查圈梁断面尺寸、主筋直径和箍筋间距,以及钢筋长度不够处的搭接长度是否足够,垫块是否垫好,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等。

(4)浇灌混凝土。混凝土要控制坍落度防止漏浆;另外由于构件较小,振捣时要适当。

(5)现场养护。混凝土的养护要根据水泥品种和气候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养护时间。

(6)拆模。构造柱和圈梁,由于都在砌体中,因此浇灌后2~3d就可以拆除侧模板。

2、建筑技术管理中应注意的管理问题

2.1 工程竣工技术档案及竣工图的编制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应达到所列项目齐全,试验数量符合要求,数据准确,内容填写齐全,书写清楚,装订程序合理、整齐。竣工图是对工程进行交工验收、维护、改建、扩建的依据,所以编制时应做到及时、准确、系统、科学、完整。

(1)及时是指应在施工前具备的材料合格证,混凝土、砂浆配合比、技术方案等,应在施工过程中的规定时间内形成的施工记录,试件留置,隐蔽验收及记录,质量验评等应及时完成,资料不能事后补。

(2)准确是要如实反映工程客观情况,技术数据要准确,执行规范标准及设计变更要准确,不弄虚作假。

(3)系统是指编制工作要有连续性,编制人员不宜更换,资料的内容、时间应相互连贯。

(4)科学是要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编制资料事先要有计划,内容既要简练又能反映工程质量全貌,不能随意乱编乱凑材料。

(5)完整是要做到各类资料齐全,字迹清晰,装订程序合理,各方负责人签字俱全;尤其是竣工图一定要把施工图中所涉及的变更真实完整地标注在蓝图上。

2.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1)图纸会审制度。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一起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就图纸上的问题各方面形成“图纸会审纪要”,是工程施工和决算的依据。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

(3)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是根据工程特点及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工序搭接、安全措施等,分类别项地向有关人员交待清楚,使在施工中能够掌握和执行施工图。

(4)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

(5)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

(6)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2.3 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也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一部分,它属于科学技术档案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是企业全部档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基建技术档案要经历审查、施工、竣工等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大力宣传内业资料的重要性,加强检查、督促与指导,提高内业技术资料管理水平。检查中坚持检查督促与指导相结合,并采取奖优惩劣的措施,只有经技术部门核查认为内业资料齐全或基本齐全后,生产部门才给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从而达到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使工程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标准化。

2.4 选好技术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第一,加强技术人才管理,首先要任用具有资格的专业技术负责人,健全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思想政治水平的继续教育,增强和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需要。第二,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筑项目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实施,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总之,建筑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内容来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