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授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授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授课总结

篇1

一、教学准备

课前我结合学校要求对自己的课做了适当调整,进行知识精简。在针对班级学生情况在录制课件中说明重难点及每位学生应达到哪些要求。

二、签到情况

开课前我会提前进入班级群询问学生在线情况及督促各位家长需要准备的材料,督促学生尽量全程观看并且能跟随老师一起完成,完成率可发到95%。

三.教学过程心得

这种教学方式确实非常新颖,,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新奇,培智部学生自控能力差,所以网络课堂就需要家长的监督。因此只要家长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我会第一时间给予解答和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坚守课堂。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像平时课堂那么随时提问,随时解决问题。教师的管理能力也下降了一个等级。我班网络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了解不到学生在学习时的表现,求助问题少,只能从最后的完成情况来判断。

四、作业检查

每天的作业程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且拍照上传。这是比较简单的作业,大多学生课后能积极在群内提交作业,个别学生作业拖拉,即使提交了也可以看出不是用心做出来的,联系家长,家长马虎大意,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五、今后措施

1、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如采用多方形式模拟课堂提问。

篇2

1.授课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从调研材料看,教师授课方式的名称繁多,例如:电影式教学、临床试验教学、情景式教学、联想教学法、参与式教学等,但总结上述方法,都属于案例教学法(实践性教学),部分教师则坚持传统的讲授法。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名称新颖的教学法在学期初的上课人数横比多11%,但与传统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相似,授课之初学生人数众多,3~4周后人数锐减,期末成绩纵向比较无差别。

2.课程内容随意拼凑,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

经济法课程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要求很高。从现有获得资料看,很多教师的课程设计都存在内容老化或随意拼凑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无法体现学科的专业性(经济性)、实践性及前沿问题。

3.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指导质量不高

经济法具有很强的本土性,经济法学的研究无疑更应该关注本土性和实践应用问题[1],这是经济法学研究存在问题也是授课教师集中出现的问题。授课教师对政策的发展及实践问题的无知,直接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4.缺乏跟踪、反馈和修正的立体化考评机制教学过程的跟踪与教学效果考评,是提高和判断教师培养有效性的基本方法。本次调研的五所高校法学院都建立了课程评价体系,但评价标准、方式、主体单一,强调数量与结果,属于平面的静态评价,无法实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立体式的动态评价体系应是目前经济法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二、高校经济法学课程系统讲授多元化的特征

1.沟通的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高效沟通是系统讲授多元化的基础。高校的教学班是一个正式的小群体,①授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传统讲授法过程无需学生参与,突出教师的领导者地位,教师是信息源,进行编码(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学生是接受者。属于单层链式沟通,②整个沟通缺乏反馈,无法检验信息是否超载,被过滤,或者被扭曲。授课教师仅关注信息的发出,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况,没有达到意义传递和理解的沟通目标。③多元化系统讲授模式采用修正后全通道式沟通网络,④不突出教师的领导者地位,开放信息源,多方向传递,强调信息反馈和检验,减少信息失真,可提高沟通的有效性,达到知识传递的目标。

2.尊重个性,注重平等

传统的讲授,教师的人格特质⑤被忽略,没有彰显个性的授课风格和方式;学生被假设为一个同质群体⑥对待,不允许学生选择教师,教师从空间和环节上居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和授课内容。多元化系统讲授尊重教师与学生个人的人格特征,要求教师设计符合个性的授课方式,学生根据教师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授课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指导要求,教师可邀请其他专业教师和实务部门人员授课,允许学生与教师交替授课,尊重个性,注重平等是系统讲授多元化基本原则。

3.组成的灵活性

因材施教是多元化系统讲授的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级、接受能力不同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以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则是系统讲授多元化的目的。

三、高校经济法学课程系统讲授多元化的构成模块

1“.单师”挂牌,竞争讲授

高校传统的选课表,只为学生列出选择的科目、固定的授课教师和授课时数,再无其他信息。“单师”挂牌,竞争讲授方式,要求教师提前提交授课计划,包含授课内容,环节设计,且每科授课老师人数与教学班数的比例至少为1:2。学生根据选课系统列出的老师的授课内容、方式、风格和历年评教结果选择授课教师,选课学生达不到一个教学班人数的老师不允许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授课可视为学生对“知识需求”发展的过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学生对老师授课方式和风格的个性化需求,是学生“知识需求发展”的基础要求亦即第一个层次的需求,老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吻合,学生对老师的主动的选择,就是“知识需求”发展第一层次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学生对授课老师需求的满足,会促进其“知识需求”向更高的阶层发展,是学生探索更层次知识的原动力。“单师”挂牌,竞争讲授建立在授课老师的自信与选课学生的信任之间,老师与学生关系的良好的开端,可帮助解决课堂上有些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上与学生无交流,课下无沟通的问题。

2“.双师或三师”合作讲授

经济法体系庞杂,总论与分论理论衔接不够,没有很好地实现经济学知识与法学知识的融合,经济法形成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经济法理论必须恰当地融合相关学科知识与法学知识[1]。但现实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对经济法理论涉及的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并对将经济学知识灵活运用。多元化系统讲授采用法学教师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双师或三师”教学。法科教师根据授课时间和内容,邀请一名或两名法科或相关专业老师参与授课,由被邀请教师讲述相关知识并回答问题。“双师或三师”教学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课堂,亦可为授课老师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其他专业教师授课时,需注意法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思维模式,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度调整,包括技术性术语的运用。

3.实务部门人员单人讲授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经济法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理论体系的建构程度不够,基础理论(总论)与具体制度部分(分论)仍然存在脱节问题[1]。经济法关注于这些制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基本没有实践的经验的高校教师在讲授具体经济法律制度时,大多显得过于抽象和僵硬,教师不熟悉、不自信,学生不理解、不满意。将高校教师派往实务部门学习,只能解决个别问题且耗费时间长,成本大,无法全面、快速提升授课水平。多元化系统讲授法邀请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尤其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如邀请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讲解不同税种和计算过程。邀请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需注意下列问题:授课内容需与教学内容相符,避免经验不足导致的跑题;强调授课技巧和规范语言的运用,笔者在调研中,学生提出,有实务部门人员授课没有节奏、主次和互动,语言不规范,频繁出现粗俗的用词;不允许出现超越教师身份的行为。在学校的实践课调研中,法律实务班学生反应,一位被邀请授课的律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玩笑,课下邀请学生喝酒,导致学生的极度反感。因此,多元化系统讲授法要求被邀请实务部门人员必须提前提交授课大纲和讲义,规范教学仪表和言行,同时要求法科教师必须随堂学习。实务部门人员在高校授课,其经验可以弥补法科教师授课的抽象和浅薄,是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也实现了教育机构与实务部门的良好互动。

4.教师与实务部门人员合作讲授

除邀请实务部门人员单独授课,教师可与实务部门人员合作讲授,如理论部分由教师讲述,案例部分由实务部门人员讲授;或者开设讲座,由教师总结理论发展和学术前景,实务部门人员讲述应用问题。教师与实务部门人员合作讲授,应注意互动和节奏的掌握,发挥两位授课者的专长。

5.学生单独讲授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磁学授课方法

前言: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电磁学是该学科较为重要的授课内容,由于该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控度较低,学生对该授课内内容的兴趣度较低。因此,高中物理授课人员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增加学生对该学科授课内容的兴趣度,从而使学生对该授课内容的掌控度增加。在该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尊重度,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性知识获取,教师也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自身素质进行优化。笔者在下文对提升该内容授课有效性的科学性路径进行阐述,望能够将对该内容的授课效能最大化。

一、电磁学授课内容结构

在众多物质运动中,电磁运动是其中的一种,该运动在自然界较多现象中存在。在电磁现象的探究中,电磁学是较为重要的学科,在高中物理中对电磁学的基础内容进行授课。因此,教师应当增加对该授课内容授课的着重度[1]。电磁学的授课内容包括电磁现象、电磁辐射等内容。由于该授课内容的复杂性较强,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控度不足。

(一)电磁学的探究方式

在高中物理电磁学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该授课内容进行探究,电磁学中主要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电场,一个是磁场。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引导学生区分二者,从而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度增加,也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知识探究。

(二)物理授课规律

在高中物理电磁学授课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某定理授课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相关结论进行总结[2]。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实验对象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规范的语言对其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教师在授课中应当知晓,一个物理理论的形成需要对较多物理概念进行积累。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加知识累积量。

(三)通过电磁学授课向学生传递电磁场是物质的理念

高中物理授课人员应当将该内容分为电现象和磁现象两部分进行授课,但在授课中,教师还应当增加二者的关联性,从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在授课前,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电磁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增加对电磁学基本理论、应用范围等内容的掌控度,对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授课授课模式,从而使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控深度化。

二、在电磁学授课中将学科体系贯穿,增加融合度

(一)采用对比法增加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控度

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在电磁学授课中,场是该授课内容中较为重要的概念,因此,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授课设备对相关知识进行授课。增加相关知识直观性[3]。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磁感线一课授课中,在授课前,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对磁感线进行精确绘制,并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展示。该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同时也可以使该学科的授课有效性增加。在授课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增加对电荷运动状况的掌控度。在对人教版电荷运动相关知识授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微课录制,并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性知识获取,在课上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拨,该授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同时也能够使授课有效性增加。

(二)规范演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演示实验进行规范,通过实验将抽象内容直观化。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人员在规范自身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现象的分析总结规范性结论。该授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素质得以多角度优化。在授课中采用科学性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对动手能力进行优化[4]。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库伦定律的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玻璃棒,并在授课中引导学生用玻璃棒摩擦头发然后靠近纸屑,通过该实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度,之后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从而使高中物理授课有效性增加。

(三)引导在生活中应用电磁学的相关内容

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将电磁学的相关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有关电磁现象时,应当使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电磁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也能够使学生素质得以多角度优化。

结语:根据上文,在高中物理学科授课中,电磁学是该学科授课重点内容,因此,该学科授课人员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知识进行授课,在授课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对电磁的本源进行探究,在增加学生对该授课内容兴趣度的同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深度增加。高中物理授课人员也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自身知识进行革新,增加演示实验的规范性,并引导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对电磁学内容的掌控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素质得以多角度优化。

作者:张俊锋

参考文献 

[1]黄宗良. 用新理念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養[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3):47. 

[2]陈太冲.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134. 

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31-03

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师资培训工作,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部、财政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在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我国已在近百所高校设立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或省级培训基地。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有2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基地、8个省级基地,相关的培训已开展6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系统完整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笔者依据教学评价的概念以及功能,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教学评价的概念

不同研究者对教学评价有着不同的理解。唐文中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吴文侃在《比较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学活动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种活动。李秉德则认为,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依据上述各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出,教学评价的过程具体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为检验目的;二是教学评价需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进行各种测量;三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相关教学活动,使培训学员具备某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能力;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评价则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对培训后的学员是否具备某课程任课能力进行检测,进而推动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教学评价的对象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宜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既能吸引培训学员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又能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克服自律性不高、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就应包含三个不同的评价对象:培训学员、授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

(一)培训学员

培训学员不仅是培训过程的主体,其行为变化更是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故对培训学员进行全面评价是整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的核心。通过对培训学员的全面评价,可以使学员正确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也可以使学员总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授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员的知识,而且能够通过自身魅力改善培训学员的精神面貌、提升人格魅力。通过对授课教师的科学评价,一方面可以督促其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也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主要标志,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工作优劣的主要方面。通过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其结果集中体现了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诊断功能

诊断功能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同医生看病一样,通过全面的总结性考查,不仅能够了解培训学员对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对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而且还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激励功能

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正面的激励强化作用。研究表明,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并加以评价,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推动课堂学习。

事实证明,没有定期的评价,要让学生一贯保持应有的学习动力,是不切实际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学员,自律性不高,而且培训时间又短,对其进行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不仅会成为培训学员努力学习的推动力,而且会对课堂效果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样,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就缺乏动力、缺乏激情。

(三)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测验、考试等结果来调整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策略、增强学习自觉性。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评价不仅为以后修改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使教学活动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其他培训有极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即在培训结束后必须通过国家级或省级的某项考试,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没有明确要求各培训基地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在目前的各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学员上课不积极、培训结业容易等宽进宽出现象。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以及调控的功能,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对象又有着自律性不高、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培训时间短等特征,那么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就是必然的趋势。应以不同的评价对象为切入点,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一)以培训学员为对象开展教学评价

学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核心。他们不仅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其行为的变化更是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依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诊断性评价,也称前置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体力等状况进行摸底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判断其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使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学员不同于在校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工作经历,在这个前提下,对其进行诊断性评价,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各培训基地可以在培训初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来了解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以便更好地制定授课方案,确定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对培训学员进行难度较低的前期摸底测试,通过统计图表等技术手段,分析确定培训学员的知识水平层次,为今后培训的重点指明方向。

在培训期间,宜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非正式的单元测验和作业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在督促培训学员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律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有过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理解力强,更容易通过对案例材料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抽象和概括,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布置作业,或以某个论题论述自身观点作为小测试部分,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调查显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加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实践中受到培训学员的普遍认可。

最后,培训结束后宜采用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后置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通常以考试为具体形式。以江西省为例,2011年之前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本是以岗位培训或转岗培训为主。2011年之后,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由转岗培训转为“双师型”培训,提高了培训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需要具有工程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那么,“双师型”师资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教师和工程技师双重职业素质和能力。而对于检验培训是否能够达到要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训学员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和相关技能证书。在双重考核下,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双师型”师资比例,还可以帮助改善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结业考试容易、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以授课教师为对象开展教学评价

授课教师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培训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授课教师进行总结性教学评价,有利于授课教师在培训中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为更好地开展后期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以课堂教学为对象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结束后,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性教学评价。由于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因此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对于课堂教学和授课教师的调查可使用同一份问卷。

结语

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对增强培训效果、培训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依据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对象以及教学评价的功能,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培训学员,适合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对授课教师和课堂教学适合采用总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张祖忻,等.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一、课前认真设计“六模块”教学新授课课例

教师以“六模块”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备好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适当的教具,按照“六模块”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植树问题为例:

1 导入——要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确研究主题。(1)教学“间隔”的含义。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一—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2 探究新知——要体现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及时矫正反馈。课件出示:为了美化绿化校园环境,我们学校准备在长100米的跑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同学们看一看屏幕,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师:根据这个题目,在总长100米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下面就请大家同学4人一组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这些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条件和几个问题?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关系?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解答?从中我们得到什么规律?师:通过分组互动探究、交流展示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3,课堂练习——要体现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及时矫正反馈。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可多少盏路灯?师:根据“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课堂总结——要体现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及时矫正反馈。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斛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课堂精心组织“六模块”教学新授课

1 教师要严格按照“六模块”教学新授课课例教案来组织教学。关键要正确处理以下两点关系:(1)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及时矫正反馈;(2)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及时矫正反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困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往往是矛盾,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瞬息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细节,促进教学双适应,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与矫正反馈,既不让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能够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迁移运用,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3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落实,督导评估。教师要对各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位教学目标,特别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迁移运用的这个过程与方法进行检查落实,督导评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后对“六模块”教学新授课课例进行总结反思

成功的经验主要是课前认真设计“六模块”教学新授课课例;课堂精心组织“六模块”教学新授课;课后对“六模块”教学新授课课例进行总结反思。

篇6

关键词:教师;过程;反思;听课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09-04

教师是实践性[1]、反思性[2]职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实践中获得,在反思中提高。“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历程。听课是教师需要反思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技能,需要学习与培训[3]。

在顶岗支教中,实习学生听课后,对授课老师的教学特点,只有总体感觉,没有具体收获,不能带来反思效果,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听课方法的技巧。教师“过程——反思”听课法,是笔者在指导实习学生听课过程中体验出来的,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对它的运用与效果进行分析。

一、听课案例一

案例一:实习学生初一政治习题课的听课记录与听课总结。

1.听课记录。见表1,示例了三个教学过程。听课记录分三部分:“老师组织”与“学生活动”栏,记录的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点评(感受)”栏,记录的是听课者的体验与感受。

2.听课总结。由表1中“点评(感受)”栏中的体验与感受归纳提炼而得。听课总结分两部分:实习学生的教学特点;教学特点的功能或意义探究。

(1)实习学生的教学特点。在本案例中,实习学生展示了6项教学特点:个别提问后集体回答;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课堂活跃气氛;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自信意识。

(2)实习学生教学技能的功能或意义。

①个别提问后集体回答——内涵的功能或意义。当个别同学答题时,特别是答题时间较长时,会出现其他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现象。通过集体回答能增强学生上课注意力,较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与秩序。

②导言的功能或意义——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对,大家回答得很好”,学生情绪高昂(表1过程6);“谁来展示你得答案?”给学生一种成功的暗示,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记录略)。简单的导言运用,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导言的功能或意义——有效调动课堂活跃气氛。对同样问题,用不同方式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分组讨论,分别用“来大家再合作一下”(表1过程6)、“需要合作吗?”(记录略)等提问,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不死板。

④概念的功能或意义——教学生学习方法。“原因、方法”两个词在课本中没有,学生回答出来,说明老师是这么讲的(表1过程2)。初中课程以知识点编排,构成课程主题的知识结构。但是,在思维逻辑上,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着联系,如“原因、方法”等。必要的概念运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学生学习方法。

⑤概念的功能或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组讨论是初中的课堂组织方式,用“合作”提出(表1过程6),能让学生从小形成“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⑥导言的功能或意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自信意识。在表1过程9中,通过四次提问:“还有吗?”和一次引导后,学生集体回答:“没有了”,最后的鼓励“对,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在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信意识。

三、教师的“过程——反思”听课法的构成及其要点剖析

教师的“过程——反思”听课法的构成:包括听课记录与总结反思两个阶段;听课与记录、总结与反思四个过程;怎么听、听什么、怎么记、记什么,归纳提炼,深入思考六个要点,如图1所示。

1.听课法构成的要点剖析。在听课记录阶段,听课和记录是教师观察课堂活动、保留活动信息交叉进行的两个过程。原始听课记录是听课记录阶段的成果,是为总结反思阶段提供的第一手资料。

在总结反思阶段,总结和反思是对原始听课记录进行加工、再思考连续进行的两个过程。反思结果是教师听课的最终成果,是为再实践提供的源动力。

2.听课记录阶段的要点剖析。观察课堂活动、保留活动信息,要从细节做起。

(1)怎么听。听过程、听细节,听老师的一字一句,“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表1的左面两栏中,示例了三个过程;在细节上,授课者用“设问、提问、引导、鼓励、总结”等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予以互动。

“设问、提问”等是导言设计。当老师的教学风格形成后,这些导言能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使用,就成为教学技能。因此,听课的重点之一应是过程、细节。只有在过程和细节中,才能体验讲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技能,就不会出现“总体上好而不知道怎么好”的感受现象。

(2)听什么。听教师课堂组织方式背后的内涵或指导思想。在课堂中,每个组织方式都有目的性,即内涵或指导思想,如表1的“点评(感受)”栏所示。

在课堂中,组织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不同,造成差异的是组织方式背后的内涵或指导思想,而不是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听课的重点之二应是课堂组织方式背后的内涵或指导思想。

(3)记录与原始听课记录。在听课中,听课者对课堂情景[4],即便是速记也记不完整;产生的随即反应通常会一闪而过。为了更多地保留课堂活动信息,只能用序号、箭头、连线、标注等形式(即怎么记),记录过程和细节中授课者的关键语句、词、概念、学生的互动情况、自身的随即反应和疑虑等(即记什么)。因此,原始听课记录,只是概要地保留了授课者教学特点的零乱信息。要想从听课中充分挖掘授课者的教学特点,还必须对原始听课记录进行加工处理。

3.总结反思阶段的要点剖析。总结是对授课者展示出来的技能特点的归纳提炼,反思是对该如何做的深入思考。

(1)总结。总结是对原始听课记录加工的过程,包括记录整理、随即情景回忆、再思考与归纳提炼等步骤。

(2)对照每个过程的原始记录,回忆课堂情景,补充必要的表述文字,如提问、设问、鼓励等,完成表1的“老师组织”栏的记录加工。

(3)对照自身的随即反应记录,再思考教师课堂组织方式背后的内涵或指导思想,完成表1的“点评(感受)”栏的记录加工。

(4)对加工后的的听课记录归纳提炼,将零乱的感性认识予以归类和升华,即授课者的教学特点,如案例一所示。

(5)反思。反思是对“总结”进行的再思考和顿悟过程,通过提出一系列设问、回答来完成。例如:对同一教学过程,该怎么处理?怎样处理会更好?哪些是应该借鉴和学习的?等等。在表1过程6中,“集体力量大”就是实习学生听课后学到的。

四、教师的“过程——反思”听课法的运用效果分析

结合听课案例二,分析教师的“过程——反思”听课法的运用效果。

1.听课案例二。顶岗支教初期,笔者带领实习学生听课,使用“过程——反思”听课法,总结出授课老师(教学能手)的16种教学方法或技能。

(1)初二年级教学的基本方法:个别提问、共同回答法;个人默读、全体朗读法;四人小组讨论、对桌一问一答法。

(2)容易学到的基本方法:背诵课文后,记住的同学举手;做完题后,做对的同学举手(上述两项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活题(需要学生思考的题),让答对的学生说明理由;判断是非题,说明赞同和不赞同的理由(上述两项不仅是答题的同学知道为什么,让其他同学也知道为什么);充分利用课本素材。

(3)难以学到的教学方法:学生回答不准确,反复引导而不是教师说出答案;尊重学生(老师误解了学生,敢于向学生道歉);对学生永远是激励,不抵毁、不挖苦;鼓励学生的三个层次(学生答错问题不指责,而是鼓励“希望下次能答对”;学生答对问题时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直接切入新知识点,先表扬,后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教学生学习方法。

(4)学不到的能力:导言设计;对课程知识内涵的理解深度;应急事情的处理技巧。

2.运用效果分析。通过上述听课案例,可以看到:

(1)实习学生的教学经验远不如授课老师丰富,方法运用、能力体现都有很大差距。

(2)实习学生有更多的现代教育知识和观念,在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意识上具有优势。

(3)运用教师的“过程——反思”听课法听课,能充分总结出授课者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技能掌握情况。

因此,教师“过程——反思”听课法,能较好地解决听课后“只有总体感觉,没有具体收获,不能带来反思效果”的问题。

五、结束语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5],听课也是这样。教师“过程——反思”听课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形成的。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记录的过程和细节越具体,产生的体会和感悟越多,总结反思的越深刻,学到的经验就越多,自我提高的就越快。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苗学杰.试论教师教育的实践属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34-37.

[2]王艳玲,苟顺明.美国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教学策略:评析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1,(5):71-75.

[3]吕昕,徐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听课开始[J].新课程研究,2012,(2):65-66.

篇7

论文摘要: 文章探讨了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格师资相对匮乏、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陈旧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了解决途径,包括: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等。

0引言

林学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林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的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林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各校学生自身英语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及师资水平等多因素的差异,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林学专业英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优秀师资相对匮乏在授课过程中,林学专业英语对师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既要求具有精深的林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自如地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学习重点讲解透彻。但研究表明[1],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源可归为三类:一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经过培训的中青年教师;二是留学归国人员;三是外籍教师。其中,第一类教师能够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讲授内容, 但很难达到英语思维 “原汁原味” 的境地,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类教师需要将国外的教学经历和国内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熟知的过程,因此难以很快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类教师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国内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可见,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欠缺。

1.2 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尤其是农科类专业甚至降分录取,致使我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许多高校生源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在英语水平上,生源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

1.3 教学方式陈旧、略显枯燥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环节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授课环节与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和教手段落后等问题。表现为:首先,授课时只重视专业词汇和阅读,考核偏离实用性,学生仅懂得了很多专业理论和词汇,但缺乏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多数院校课堂授课仍然是教师朗读、讲解、翻译的模式,最多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参与读解一下,缺乏互动式、多媒体等模式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1.4 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林学专业课程又可分为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因此各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高校林学专业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都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编写而成的,由于国内教材策划和出版的周期短,因此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此外,内容选择的仍是70-80年代的外文原著,缺乏教材的时代特色和知识的更新性。

2林学专业英语授课模式的改进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根本保证。各林学类高校在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时,应充分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的原则,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模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完备师资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此外,应建立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去其他大学听课或聘请教学名家示范教学等学习机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对专业师资培训和考核。

2.2 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国内的特殊背景,对原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教育及科研专家,编写适合于我国现状的教材。其次, 在教材的选取上专业英语内容要避免和基础英语教材内容重复,尽量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再则,教材的选取还应补充听、说、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专业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利用网络资源特有的共享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可即时查阅检索本专业各方面的资料,随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添和删除,以便丰富教材内容。

2.3 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刚开始可以中文为主,穿插英文,以后逐渐增加英文授课分量;另外,要改进教师课堂上演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另外,教师授课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语言知识教的生动有趣,便于记忆。比如,针对记忆枯燥的专业词汇时,可采用总结式的授课手法,总结一些常见的前缀和后缀,便于学生记忆。举例讲,带inter-的前缀表示“之间”,例: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种间竞争) ;后缀-ology表示“学科”,例: biology生物学;zoology动物学;ecology生态学;virology病毒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等[3]。

2.4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议,一方面既可把授课效果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今后查缺补漏、进一步改善授课质量;同时,也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人翁作用,督促授课教师,充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再则,学生评议的结果也可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便于高校进一步人事管理和规范用人制度。

综上所述,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将林学专业与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大胆创新,最终会达到提高授课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37):37-38.

篇8

一、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地形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小结方法,它可以由教师通过讲述式方法归纳总结,也可以是由教师通过学导式方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归纳法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归纳内容必须体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而不能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例如,《地形图的投影选择》这一章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地形图投影选择的条件:①便于判定方位;②便于图上作业。(2)高斯――克吕格投影:①原理(6?分带投影);②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网)。

2.当授课内容冗长复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冗长复杂的内容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地貌判读》这一章结束可引导学生记住六个“一、二、三、四、五”,即一个原理、二种判定、三条线、四个特点、五个定义。

二、绘图法

绘图法,是运用图示概括总结授课内容,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小结方法,其特点是变零为整,化繁为简。这种方法是地形学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种常用的课堂小结方法。

例如,《通视判定》这一章节的课堂小结如果采用绘图法则很容易将本次课的核心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三、学导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所谓学导递推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层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指导。它把学生在课堂小结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课堂小结的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去总结所获取的知识,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对小结内容逐层深入,诱发学生积极探究。

例如,《地形图投影》这一章节是整个地形学教学的难点章节,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课堂小结中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围绕主体加工提炼、简要概括,把本次课的核心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一次深入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如下表:

四、点睛法

点睛法,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表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把授课内容的重点之处,在课堂小结之中通过归纳、概括、梳理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对知识点起到理解、巩固、强化的作用。

例如,《地物符号》这一章讲完后,可引导学生将所学常用符号的记忆方法概括为:(1)根据形象记;(2)抓共性、区别个性;(3)根据不同颜色记忆;(4)根据实用注记。

这样的概括既全面,又便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这种小结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习题法

习题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授课结束时,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以体现以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主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方位角和偏角》这一章小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方位角的量读和换算,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量读坐标方位角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量读磁方位角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如何理解方位角换算时的坐标轴反向旋转?

六、衔接法

衔接,是指事物首尾连接。衔接法是指授课的结尾既是本章重点内容的概括,又是下一章教学内容的铺垫。这种小结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让学生掌握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通常在知识模块的衔接章节使用。

例如,讲完第三章《地图比例尺》,可以设计这样的衔接:“在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上,一个椭球体的地球表面,又是如何展现到我们平面的地图上的呢?这将是我们下一章《地图投影》所要学习的内容。”

总之,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课堂小结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围绕主体的加工提炼、简要概括,把授课的核心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深入再学习。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

篇9

关键词: 思政课青年教师 听课 评课 过程管理

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主渠道,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时下,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迟缓,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愈加悬殊,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于是,新增青年教师,补充教师数量成了许多高校的应对之策。同时,由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分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初任教师在没有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开始了教学生涯,因而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会遭遇到转型的冲击而无法适应,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有质有效完成,必须建设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并且只有重视对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完成思政课的教育任务。

听课、评课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过程而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表现形式,是研究教材教法、检查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自我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2]。我们通过总结温州医学院社科部近5年来有效开展听评课活动的经验,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及相应规范制度有效执行情况,谈谈对社科部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过程管理的心得。

一、听评课活动过程设计

听评课活动是集听课、评课及前奏后续等一系列过程的活动。新进青年教师是要通过反复经历这一系列过程来熟悉并掌握听课、评课技巧。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观摩、参与听课。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了解和认识课堂活动、评价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3]。它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新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听课效果及不断增强的听课意识,除了自己的努力摸索外还需要跟其他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沟通,较快地把握听课的技巧。我们针对本部教师确定的听评课制度,在听课次数上规定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老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同时学校新教师帮带制度规定为每位新教师提供一位帮带老教师,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观摩、参与听课的活动中。思政课的同一门课程都由多名教师承担,青年教师通过听与自己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师的课,将自己要讲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地听一遍并进行比较,也去听其他课程教师的课,观察他们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修养和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与别人可借鉴的地方,意识到貌似平常无奇的课堂教学,实际上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动与静、听与记、议与思,知识、能力与情感,智育、德育与美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关系与问题,都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引出并真实地作用于课堂教学[4]。

(二)观摩评课。

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评课是听课信息的反馈。评课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评课老师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价,是授课老师宝贵的资源。如何提出有效的建议等评课的技巧,是教师要针对本身进行有效的自我思考,并不断努力掌握的。社科部教师在评课实践中也确实如此,第一次参加评课会的新教师大都会为评课会上评课老师的毫不留情但有效的“抨击”感到震撼。这场观摩评课会让新教师明白,评课要从授课教师的整体上课情况出发,看其如何设置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通过授课能否达到;看其教学程序如何设计,因为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因此,评课就必须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从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安排情况出发进行评定[5]: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使用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当适时,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课堂氛围是活跃还是消沉等;指出不足与缺点,通过哪些方面的改进能做得更好,等等。而优点上,不是将亮点的具体做法和处理再复述一遍,而是提到优点后阐述好在何处[6],可以为其他教师所借鉴。

(三)参与评课。

观摩评课后,参与评课。只有真正实践了,才会真正有效果,主要目的是逐步融入到评课气氛中,逐步把握评课技巧。

第一次参加评课的青年教师,准备工作是温习听课和评课笔记,有目的地听完授课老师的一堂课内容,作好记录。所有教师在规定时期内听完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选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评课。首先,由一位教师(一般为社科部主任)主持,大致介绍授课老师的基本情况和授课内容。其次,进行评课,每位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期间对于提出的问题、评价,授课老师可以立即进行回答,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得出一个结果。最后,在所有教师评价结束后,授课老师进行自我总结。对于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个别难以独自完成的,可以直接提出,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而对于授课过程中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值得借鉴、发展的亮点,应及时指出、讨论,尝试教学的创新改革。

(四)被听课。

社科部新教师往往是任课的第二个学期被安排听课与评课,除了参加本部的听评课活动,同时也会参加学校的督导听课活动,接受学校督导专家的听课,对于新教师来讲是一个测试。经历过观摩评课、参与评课等活动,新教师已经非常熟悉社科部评课的程序、过程、内容,认真准备,可以有的放矢。复习“观摩听课、参与听课、评课”所记录的笔记,结合自己的上课经验和特色设计一堂课:确定教学目的,怎样有效安排自己的课堂内容与时间的分配,如何引题,如何与学生互动,采用哪些有意义的例子和思考题,如何结束;并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自己的特色是什么,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是什么,哪些方面需要他人提供更好的改进方法与意见、帮助等。

(五)被评课。

经过了观摩评课和参与评课活动,每位社科部新教师都能基本上接受评课的气氛与方式,明白社科部的评课是一场淋漓尽致而有效的讨论会。

新教师抱着虚心接受的心理,认真听取大家对自己的评价并思考,在各位同事认真负责的分析下明白自己的不足与问题,与自我认识评价进行比较,接受大家对自己提出的改进建议与意见,同时也适时地叙述自己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以确定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最后,新教师进行总结,对于个别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与环节则直接提出,大家整体提出解决方案。评课结束后,新教师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根据听评课教师的意见,写出自己的听评课反思,提出改进方法,检测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细节管理

在整个听评课过程实行中,我们特别注重各个步骤的细节管理,保证整个过程有序、有质、有效地完成。

(一)坚持体现听评课的人文原则。

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一切以维护青年教师的进步为出发点。结合新教师帮带制度,从实际出发,引导青年教师自己经历,体验听评课的五个环节,通过自己思考,导师指导,其他同事集思广益,积极配合,目的就是使其健康成长起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提高。同时结合学校督导听课制度,听取外督导专家的意见;鼓励他们观看、参加学院与学校的教学比赛,如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软件比赛、教案讲稿比赛等,更多地以实践来锻炼他们,提高其综合教学素质。

(二)结合一系列教学制度,保证听评课制度有效实行。

听评课制度的有效进行,与其他相应的教学制度的实行是分不开的。社科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有新教师试讲制度、新教师帮带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这些制度的有效实行保证了听评课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其应有的效果。

新教师试讲制度规定每位新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讲课15分钟,这是新教师对学生授课前的第一次被听课。社科部通过新教师试讲情况,初步判断新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在此基础上为其配备一位帮带教师,即新教师帮带制度的开始实行;听课制度规定了新教师的听课次数,为其主动或被动地观摩听课创造条件;帮带教师通过课前讲解、听课后讨论使新教师学会听课,在评课活动结束后与新教师沟通,讨论评课的技术性,结合集体备课即课程组教师之间讨论本次听评课的结论,对自己授课课程设计的新的想法,特别是新教师被评课后的集体备课中,教研室其他教师帮助其消化建议,总结评课经验,使其取得实质性进步。

(三)注重听评课的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运用。

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注重听评课结果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结合运用,注重青年教师对每次听评课结果的消化和吸收,帮助其将听评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与自己的上课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更好的调整。同时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其他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增强其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

三、经验得失

在听评课制度的实行中,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也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得失。

(一)听评课活动效果明显,成绩喜人。

听评课活动的开展,结合其他一些系列教学制度的锻炼,社科部青年教师逐步成长起来。经过一年的教学工作,新教师都能顺利摆脱青涩,熟练地把握教师的角色。在每周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里,逐步获得学生的认可;在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进步明显,在全校教师中排名渐靠前;在督导听课交流会中,社科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学校督导专家的认可与表扬;在学院学校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个别教师破例在全校开公开课;在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都有不错成绩,个别青年教师甚至取得A级。这些成果都是听评课活动继续开展的积极动力。

(二)严格执行制度,缺少创新氛围,青年教师成长复制化。

听评课制度的严格执行,结合新教师帮带制度的实行为新教师的成长给予了很大帮助,但对于新的教学主体,帮带教师的亲切,听评课制度及其他的相关教学制度使青年教师习惯适应,遵照社科部的教学条例与传统来开展教学活动,而逐渐磨灭了些许自己的特色,这对于期盼融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四、结语

实践证明,我院社科部的听评课制度是社科部教师整体教学高水平的保证,但这个制度实行必须有两大条件的保证:一是社科部主任与全体教师对这项制度的认同与严格执行;二是作为社科部骨干力量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努力成长的支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指导。

严厉的要求、有效的成果、严肃的氛围使青年教师逐步地融入到这个团体中,形成了自觉、自省、自创的教学意识,使其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融入到温州医学院社科部的教学团队中,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菊芳,边林,姬天舒,王志民.以事业凝聚人 以机制鞭策人 以教化提升人―社科部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11):622-623.

[2]付瑛,宋东清.听课评课的认知偏差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58.

[3]张海锋,闫文利,李嘉,刘文冲,季乐乐,迟素敏,王跃民,裴建明,高峰.资深教师听课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756-758.

篇10

[关键词]多元化;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65-02

一、引言

研讨式教学在授课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下,通过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能够广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般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以郭汉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学法为典型。[1] [2]该方法将研讨式教学分为“教学示范和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讲课,老师评议”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上述方法在不少的课程教学,特别是在文科相关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在研讨课程的具体组织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发展。[3] [4]本文结合我校研究生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的授课实践,针对选课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多元化研讨教学的组织方法。

二、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课程特点简介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是针对通信与信息类研究生开设的36课时专业课程,授课内容涵盖了背景知识、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和前沿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既包括经典的通信网络理论(包括排队论、图论等),也包括一些热点方向的关键技术(比如认知网络、协同通信等)和典型应用场景,还介绍了最通信网络方面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由于该门课程面向全校,每年选择学习该课程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差异也较大。以2014年选择本课程的研究生为例,虽然一半以上的研究生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但选课学生总体上覆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约53%)、电子科学与技术(约13%)、控制科学与工程(约10%)、管理科学与工程(约7%)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约17%)五个不同的专业。

三、多元化研讨教学组织方法

由于授课内容覆盖面广、选课研究生专业背景差异大,直接应用目前的研讨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的选择。即使授课教师指定了选择文献的方向和范围,学生自己选择的文献在重要性、难易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如果选择了不恰当的文献来阅读,既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2.研讨小组的划分。因为文献阅读的难易有不同,一些综述性的、原理性的文章相对简单,一些技术性强的文章相对难,而且文章的长短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固定进行小组划分,不同小组所承担的工作量就会有很大差异,这对学生不公平,也会增加最终成绩评定的难度。

鉴于该课程的特点,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研讨式授课方法。

第一步:文献阅读。由教师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选定若干篇主要论文在授课前两周下发给学生,并根据文献的难易程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这样可以节省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时间,同时可以利用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选择更恰当的文献由学生阅读。

第二步:课堂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当次课的授课任务。特别注意要在讲解与后面研讨相关的内容时引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

第三步:根据当次课教授内容和研讨问题的不同,可以首先进行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或者直接由学员进行大班讲课,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从而进行研讨。

第四步:针对本次研讨课的过程,教师进行总结。

最后,由学生根据研讨课的心得,总结成阅读报告和交流体会一起提交,作为评价学生课堂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整个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多元化研讨教学组织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文献的选择、分组大小和研讨形式等四个方面。

(一)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并不是任何授课内容都适合研讨型授课,比如像图论、排队论等基础理论,其进行研讨的余地不大,而认知网络、协同通信以及通信网络最新研究等新技术的授课内容进行研讨的余地就比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是否进行研讨授课。

(二)点面结合的文献选择

由于课程教授内容既有基础理论,也有专业技术,还有前沿动态,因此内容深浅各不相同。比如专业技术的内容较深,因此适合就某一技术点进行研讨;而前沿动态涉及的面比较广,适合在更开放的面上进行讨论。

(三)灵活有针对性的阅读小组划分

根据阅读文献的不同,在研讨小组的划分上也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性较强、有一定难度或者较长的文献,应进行分小组阅读和交流,这样能减轻每个人的工作量;偏重介绍性,专业深度较弱的文献可以由个人进行阅读总结,并做大班讲课。

(四)小组讨论与大班讲课相结合的研讨形式

在进行课题研讨时,要根据小组的划分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一个小组完成阅读的文章,要由整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一个总结报告;而由一个人完成阅读的介绍性文献可以直接进行大班讲课,然后由学员提问,进行集体研讨。无论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进行大班讲课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讲明白下面四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作者做了些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学生自己得到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