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的建议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建议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的话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3]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175-177

篇2

关键词:高校;艺术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对于一个高等院校来说,其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便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价值的集中取向。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古理念,校园文化越精彩、越丰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越健康、越积极,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其中,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的,就是艺术社团,以下我将就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两个重要方面来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高校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社团与学习型社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艺术社团的创立和组建,是大学生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下的自主选择,是自发成立的一个团体组织,在艺术社团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学生们是不会允许出现任何官僚式的管理方式,所以,一般艺术社团都会是一种非常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与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便会容易产生非常新颖的观点和想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社团中是极具多元化的因素的,其原因就在于,艺术社团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这就会使得成员在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产生非常多的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其解决的方案便会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形势,这样的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生艺术社团中,占据比重最多的便是娱乐型社团,但是,尽管是娱乐型社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在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和社会时事来开展社团活动的,特别是理论性质的社团。这些性质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大学生艺术社团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精神的宣传工作当中,在学校内组织各种抗震救灾捐助活动;在奥运会期间,艺术社团更是通过各种文艺汇演或者知识竞赛的形式来积极宣传奥运精神,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又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诸如微电影等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国梦”,鼓舞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等,这些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成为促进和增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艺术社团的活动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大学生参与到艺术社团当中,经常参与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社团活动,对于枯燥乏味的大学课堂学习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艺术社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元化的艺术社团活动,不仅仅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更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大学校园的生机与活力,大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社团活动,由大学生自主举办的各种社员活动。众所周知,每一次的艺术社团活动必须要涉及到与校内和校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比如策划活动方案、审批活动申报、联系活动场地、安排活动宣传、筹集活动经费等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的艺术活动,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会更加复杂,作为艺术社团的成员,必须要一马当先,积极去与各方面进行协调和联系,在多次的组织与活动当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便会逐渐建立起来,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交际经验自然也会更加的丰富。艺术社团活动,参加成员是非常的广泛的,其个性特征和教育背景都不尽相同,要想保证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参与者和组织者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在此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取经之道。

二、关于实现大学生艺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分析

(一)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

纵观我国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阻碍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资源的缺乏,我们不能发现,大学生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具有艺术特长和优势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整体数量中还是占据着非常少的比例,真正发自内心参与到社团当中来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1.建立并健全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施行科学的淘汰制艺术社团在招新时,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招新标准,首先必须要在大学生的艺术特长以及学习成绩等基本方面进行限定与要求,保证社团成员的质量,如果,社团中出现了一些成绩比较差,也没有什么特长优势的学生成员,就必须要予以辞退。然后,必须要对艺术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由社团全体成员进行决议,通过民主的形式选举出真正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作为艺术社团的真正领导者。学校也可以根据艺术社团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来举办社团负责人的能力提升培训班,也可以组织举办社员交流会,让不同性质的社团来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2.不断加大交流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原则要想全面提高艺术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就必须要在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勇敢地走出去,多在校外也就是社会领域进行拓展与延伸,多多争取参与校外公益演出的机会,全面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多支持艺术社团的活动,多请进一些校外高水平的社团,来到自己的学校进行演出,让艺术社团的成员多多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多比较,认识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促进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壮大。

(二)多请教专业教师,参与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第一,学校要加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各种各样的外出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想尽办法调动起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特长教师来兼职管理的,特长教师本身就有着非常沉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去分身兼顾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因此,我建议,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一现实情况,可以适时适当地减轻特长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比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三)不断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工作当中,我建议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进行帮助:第一,加大对艺术社团的建设投入力度,学校可以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大的活动场地与更好的活动条件,适当给予艺术社团更大的支持与优惠,为社员开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艺术社团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对于学校内部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的社团要主动加大培养力度,从经费上面给予重点扶持,与此同时,更要积极创造艺术社团与校方企业联合活动的机会,多替艺术社团争取企业的赞助。

(四)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艺术社员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艺术多样性与文化主旋律之间的关系。艺术社团教育与管理的主旋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内容,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全面提升校园艺术社团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层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创造出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然后,科学看待渗透与反渗透的关系。一方面对境外文化有选择借鉴,在交流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其腐朽文化渗透的工作。最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保护好校园传统艺术风格,不断的进行创新与优化,深入挖掘出各大高校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将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进入到当今社会文化市场。

(五)创建品牌社团

众所周知,每一个高校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每一所高校中,其艺术社团也是有着很大的独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以此为基础,积极打造精英品牌艺术社团,全面提高艺术社团的品质,争取打造一支支具有强大和深远影响力的品牌艺术社团。

(六)高度重视培养艺术社团负责人

艺术社团负责人,是负责艺术社团日常运作的管理人员,负责人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艺术社团的品质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提供机会,让社团负责人定期参与专项业务培训,组织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学习,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淘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社团是当前大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和途径,艺术社团的数量与日俱增,其社团品质却没有太大的提升,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问题,及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郑天祎,靳浩淼.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教育,2016,04:160.

[2]唐玉琴.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J].山海经:故事,2016,08.

[3]宋坚.加强高校社团管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97-98.

[4]徐静.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问题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06:53-56.

篇3

一、以“陶冶学生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

建设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

(一)、建设文化长廊 在校院选址,建设一条文化长廊,其长廊里粘贴,摆放艺术学院的悠久文化历史,艺术学院的发展史,和学校的一些历史大事件。这可以让每年进来的新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学院的历史背景与辉煌历程。也可以在长廊里摆放粘贴各类艺术界,文艺界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学院对于艺术的追求的关注,也让学生们心里有这个关注和了解生活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这些文艺界的最新动态和重大事件。亦或者以其他方式来利用文化长廊体现出艺术学院的风采和对文艺工作的专注

(二)、增加优秀学生以及最新获奖动态的宣传 每个学校都有着一群学习拔尖的积极分子,学院对于这些优秀的学生应该多多加以培养,并很好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学生去影响和带动其他的学生,使整个学院的积极向上的好的氛围更加浓郁。特别应该加强在校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获奖情况的宣传力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和相互竞争的良好状态,同时也是表扬这些优秀的学生,和向外界展示我院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佳绩。

(三)、教育教学成果展室的定期开放 光是宣传是不够的,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各专业系定期的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体现各个系专业水平的重中之重。也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汇报演出,这不仅仅可以向大众展示艺术学院的专业风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积累演出经验一举两得。

(四)、班级文化建设 每个班级自行设计的班徽、班训张贴其中;各班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统一的要求设计栏目主题,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班内还布置了“评比台”、 “成长的足迹”、“卫生角”等,并将班内的墙壁进行美化。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二、以“校与企的可持续性合作”为途径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融合

本人认为艺术学院可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把优秀的企业管理章程和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的文化宣传栏中来,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地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和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新生入校就邀请对口的合作企业、媒体、传媒公司分专业为学生做职业规划讲座、企业文化介绍宣讲会;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将企业的培训内容和管理机制引用到学生会和班干部的培训管理中来。组织学生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交融和对接。

三、以“整合社团资源 引入社会资金”为导向

着力推进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大学生社团呈现出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特别作为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的艺术学院可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和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整合社团资源,提升社团的活动影响力,以其专业性引领高校同类社团发展

现在学院社团活动较多,但影响力都不大。建议整合资源,形成规模。

每学年社团统一招新:学工处在招新之前就通过海报、广播和班主任的发动开始为社团招新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招新之日所有社团集中设点宣传本社团的特点优势,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新生对学院社团文化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知。

横纵向整合社团资源,提高社团活动影响力:纵向可整合校内资源:每学期每个社团必须申报活动,学工处将通过审批的几个特别优秀活动集中安排在一个月内,选取一定的主题社团活动月,整合各社团的优势资源提高活动的水平和校内的影响。横向可联袂高校同类社团:与其他高校社团合作,联合举办活动,将大大提高我院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的专业性优势(如现代舞协会、电影协会、主持人协会比一般高校的同类协会都要专业),引领湖南省同类社团的发展,提高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二)、引进社会赞助,与企业合作,开拓项目驱动教学新思路

在提升社团活动影响力的基础上,我们的活动多与媒体合作,或邀请媒体前来报道,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商业单位赞助取得活动冠名权等途径来引入资金,这既为活动筹得了资金,也为企业作出了宣传。

另外艺术类学院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直接互惠的方式,如引入某服饰品牌的赞助,我们利用模特社团、舞美设计设计社团承诺为其义务排演甚至策划演出一场新装会,这样既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又为艺术学院项目驱动教学引进了相关项目。

四、以“注重服务,强化管理”为宗旨

篇4

关键词:学生;主体;校园体育文化

一、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整个校园为主要载体空间,以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和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为导向,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大学校园独有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中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价值理念,陶冶学生情操,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大学生的大部分基本生活都发生在校园里,他们每天在学校里居住、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行为上都要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可以说,浓郁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重要保障。

二、 校园体育文化

1. 校园体育文化定义及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其中,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由高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其他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精神通过沉淀、凝聚、整合、提炼出来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道德等的总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起着主导作用,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决定着每个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工作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画报等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物质实体。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并不只是体育物质本身,而是体育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透漏出来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体育智慧,能够吸引和发人的运动本能。体育制度文化介于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物质文化之间,包括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各种体育组织,只有全面完整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体育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

2. 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相互融合,以一种富有深刻内涵而又有丰富外延的体育文化表现在高校校园中,在心理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行为上培养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弥补了正式的体育教学所缺陷的主动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其进入社会后的体育理念的体育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持。

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在于不仅要让学生单纯的掌握体育技术理论或方法,还要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利用学习的方法和技术形成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满足自己的运动需要,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以保证自己的体质健康发展。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进行新的系统的专业化知识学习,生活节奏不再像以往紧张,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加,有些大学生沉迷于吸烟、酗酒和网络,过早的透支自己的身体。[3]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肥胖率和近视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高校中度过的,只有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从精神上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从物质上吸引大学生体育行为、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体育生活,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启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被动到主动,形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以此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

现在大学培养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包括了专业技术、创新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本领、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而这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建立在强健的体魄上面。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是拥有再多的素质也是徒劳的。因此,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是整个高校工作追求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摆脱被动的体育教育,被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影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2. 加大宣传,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思维、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都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出来的。因此,高校应该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体育文化传播,加大体育文化宣传,进行体育广播、开展体育知识竞赛等,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中,能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理解到体育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体育中的运动美,懂得欣赏体育,从思想上理解体育的健康含义,能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悟体育的魅力,能够自发、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加入到校园体育队伍中来,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

3. 改善条件,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物质前提和保证,以一种可见、有形的物质状态存在于高校校园中,由于现在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体育物质文化要求较多,只有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器材,才能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合理的配置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资源,开发更多的体育项目和体育用品,达到学生的体育需求,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保障。因而,只有加大体育物质投资,修建体育场地、购置现代化体育器材,合理利用和分配现有的场地和器材,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作用,达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4. 完善制度,改进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发展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有序进行的制度载体。学校应加强全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素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同时制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体育物质文化利用达到最大化,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动态追踪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及体质发展,制定体育文化节,加强体育社团的组织与开展。同时,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各项组织措施和规章制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27)

[2]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亢瑾,孟令一,王大川,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生活方式分析[J],企业导报,2014,9

篇5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内上努力。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行为、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德育功能

1.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多数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外多数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针对大学校园公共座椅的不足和学生的需求,分析人机工程学、座椅材料、行为心理与校园公共座椅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校园公共座椅设计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应具有相应的功能性提高舒适度。

关键词:

座椅 需求 设计 大学校园文化空间

1.引言

大学校园是由校园建筑、空间群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座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空间群元素,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文化空间公共座椅的设计至关重要。我国校园公共座椅有样式呆板、舒适性欠佳、数量不足、日晒雨淋等缺点。如今国内外户外座椅正由结实、实用向多功能、舒适、装饰等方向发展,而大学校园的户外公共座椅却不能满足师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适宜当代大学校园的户外座椅设施设计以及整体布局的建议,以期为大学校园生活注入新的朝气与活力。

2.大学校园公共座椅设计依据

2.1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研究组成人机系统的机器和人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整个系统工效的新兴边缘科学。…座椅尺度必须以健康和舒适性为主要设计目的,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据资料显示,中国男大学生实际平均身高为1.71米,体重为61.48千克;女生实际平均身高为1.60米,体重为50.29千克;大学生体重指数平均值为20.40。因此中国男女大学生实际身高、体重存在显著差异,在设计时除了使其结构便于使用外,还必须把握好人机和设计的关系,使设计和人机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具体人群和场所结合人机设计出符合师生使用的座椅。

人机工程学要求我们对“人”有一个全面且科学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前期,我们面对20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他们的需求着手研究人机工程学,充分满足师生对舒适度的需求。优秀的人机学座椅设计可以减轻人的劳动并节约时间,使人坐得更加舒适,并在满足人机工程学的前提下再考虑材料、环境等其他因素。

2.2材料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是影响师生们是否主动选择座椅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户外公共座椅的使用材料多为石材、木材、玻璃钢、金属等。石材具有坚硬、耐腐的优点,但在夏季,石质座椅长期暴晒容易产生灼热感;冬季时又因坚硬且冰冷造成使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木材属于天然材料,触觉较好、加工性较强,是理想的室内外座椅用材。而木材易腐蚀和遭虫蛀,所以使用时需要通过特殊的防腐防虫处理。玻璃钢具有抗压、耐腐、寿命长等特点,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室内外座椅用材之一。目前大部分金属使用穿孔金属材料,使座椅变得轻质且透明,避免雨水停留在椅面上而且冬暖夏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8%的学生及老师选择木质座椅,35%则选择新型材料座椅。由此看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许多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大部分师生依旧喜欢木材粗糙的工艺和材质。不管用哪种材料,其设计方法必然有区别,我们都应该考虑使用人群的感受而因地制宜提高座椅的利用率,使校园环境更和谐美观。

2.3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根据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分别从视觉和环境的角度进行阐述。

2.3.1从视觉角度

虽然大学校园文化空间座椅的样式多种多样,但座椅的摆放却应根据座椅的样式和使用地点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布置座椅时要考虑到校园座椅的朝向,既能满足使用者交流的需求又具有良好视野,例如水域区周边座椅就必须考虑观景需求。视觉上的私密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图书馆中,基于边界效应,在图书馆放置座椅时合理运用构成O形、L形的座椅组合,通常和柱子或墙角凹处等较围合的空间结合在一起。

2.3.2从环境角度

校园公共座椅的使用率高低跟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表现上开发的户外区域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冬、夏季学生使用户外公共座椅的次数相较于春、秋季明显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位置使学生舒适地使用座椅外,在安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

3.校园区域划分及座椅设计

基于对人机、材料、行为心理的分析,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提出校园区域布局划分及座椅设计。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湿度一般都在65以上。目前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校区还处于建设阶段,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随着学生对户外座椅的需求量增多,提高校园座椅的质量和舒适度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现如今校园座椅地域文化特征不明显,加之功能性不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对此,我们针对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教学区、水域区周边这三个功能需求较高的区域设计了功能和造型不同的座椅。

3.1图书馆座椅设计

图书馆是师生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调研发现:(1)理工图书馆内现有座椅大多都是长凳,摆放较为集中,学生学习容易相互受到影响,使用率不高。(2)安置在靠墙的座椅会优先被选择,虽然背部得到支撑,但造成了一定的不舒适感。(3)随着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手机和电脑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但图书馆却没有提供电源插座。

图书馆座椅属休息用椅,在人机工程学上靠背倾角要比工作用椅大些。由于读者长时间坐姿看书,躯干挺直或屈曲导致脊椎及肌肉受过多压力,所以椅背必须适合人的脊柱自然弯曲度。在座椅布置上,根据学生行为心理,尽量安置在靠柱子或墙角凹处等较围合的空间。在造型上,(1)轮船造型寓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间书架分割两边的同学相互不受影响,但不阻隔与外部空间的联系。(2)增设可收放式小桌板使书本或电脑放置在桌面上。(3)增设隐藏式挂钩设计,使用时在凹槽处向下按,不用时收回,用来挂置物品。以上把人机舒适特征和学生需求结合,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3.2教学楼座椅设计

教学楼属半开放空间,除教室外,教学楼平台也是大部分学生逗留的地方。目前平台用于健身操、排舞、跆拳道等半室外体育课使用,有时还会有举办展览。但不足之处在于:(1)参加体育课时由于座椅数量不足,部分同学的背包直接放在地上或没有坐的地方。(2)现有座椅也因使用时间长而锈迹斑斑,影响美观。

校园文化空间中的公共座椅呈现给人的是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渗透以及对适用人群的包容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行为活动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通过实地调研,我们选择在“L形”区域进行设计。造型上,采用组合的方式使座椅在结构上既是一个整体又可拆分移动,满足多种需求。座椅与座椅之间用榫卯方式连接,座椅被移动出来时,原来的靠背则可用于短暂的半靠半坐休息,同时,台上可用于放置物品或学生反坐时作为桌子使用,台下则安置挂钩方便同学挂置书包等物品,不浪费空间,解决背包放置问题。材料上,采用镀锌钢管与玻璃钢结合。人机上,座椅设计符合人机的情况下,在站立式座椅―方增设隔脚横杆,使人坐在座面上时双脚合理放置。

3.3水域区周边座椅设计

理工湖,地处厦门理工的中心地带,是师生从宿舍往教学楼的必经地。由于人流大,区域面积广,因此学生行为特征各异,根据人群行为特征,可分为互动区(人流密集区、候车区)和独享区(晨读区、树林区)。

3.3.1人流密集区

人流密集区是学生上下课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人流较多且使用需求不同,因此分散的长条座椅是此区域设计的重点。文化特征是座椅造型构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具有理工精神的蜂巢是我们设计的灵感。造型上,在蜂巢形座椅边缘安置树形路灯,与周围环境更加融合,解决座椅夜间使用的灯光问题又可挂置物品;座面上设计条形空隙便于雨天排水;座椅底部横向种植叶香天竺葵用于驱蚊。材料上,采用俄罗斯樟子松防腐木和新型材料聚酯玻璃纤维结合。人机上,满足3人同坐需求。

3.3.2晨读区

晨读区在早晨的使用频率较高,学生学习方式多为手持书本呈站立姿势学习,使用时间大约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长时间保持站姿会给肩膀及脊椎造成压力。

结合座椅环境和人机二者的交互关系,我们设计了两类座椅:(1)在座椅前后设置隔断和花池,座椅顶面设新型太阳能板,结合环境元素创造出适宜学习的空间。另外,经调查,学生在夜间对此区域的座椅有一定的使用率,因此我们把照明设计结合在一起设置LED灯管,同时设置电源插孔满足学生电子充电的需求。在布置上结合厦门市日照角度,使其能够达到遮阳的效果。(2)由于组合形式的需要,设计2-3人的长条座椅,同时考虑到与区域的融合度,座椅后设置花池与单人座椅呼应。

3.3.3树林区

树林区主要集中在傍晚使用,区域内人流量少,较为安静且可遮阳,是爱好户外学习的同学的最佳选择。学生在树林区多为静坐思考或交流学习,所以设计旨在为同学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空间。但目前此区域现存问题是:(1)位置偏僻,过于普通的座椅未能吸引学生来此处静坐;(2)数量不足,不能满流、学习等多种需求。

造型上,(1)考虑到水域周边座椅的整体性,所以沿用蜂巢造型设计开放式群组座椅。由于面积较大,因此学生日常休息交流不易受到影响。(2)蜂巢座椅与花池结合,不仅给师生营造不同的视觉空间,又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材料方面,选择抗腐、耐高温的木材和质轻、易移动的新型材料聚酯玻璃纤维,使座椅形式更加灵活。

3.3.4候车区

据观察,每天中午12点以及下午17点左右,老师们会携带电脑书籍等负重物品汇集到教学楼西面出口处等待校车且无处遮阳,并且此处没有设置座椅,所以老师只能站立等待校车。

基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设计出遮阳顶棚,棚上种植小灌木,侧面设置排水系统且增设LED屏幕播放日常学校要闻。其次,在座椅设计上,“s”形座椅和立体蜂巢座椅方便老师交流的需要。再次,在人机上,(1)加宽座深满足老师放置背包需要;(2)屋顶花园承重问题上,必须根据屋顶绿化规范,因此我们设计了12.39m2的棚顶面积。最后,由于此处座椅使用时间较为集中,老师与学生错开使用使座椅资源便可充分利用。

通过这些多样化、人f生化的设计,使校园文化空间中公共座椅设施与校园各个功能分区呼应,满足不同分区、特定使用人群、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大学校园公共座椅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科学的人机尺寸,还要结合校园本身的自然环境、校园群体特点、校园地段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赋予造型的个性与创新性,满足师生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在色彩上与户外环境相结合,既要成就座椅本身的完整性,又能实现人一产品一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

4.结论

以上所述的座椅需求及设计因素,都是在做大学校园文化空间中的座椅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20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环境越完善理想,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越多,消极行为越少。所以,校园环境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大学校园文化空间中的座椅设计中,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适地的原则,秉承以人为本,做出契合学生心理的座椅设计。通过调查问卷及结合人机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和人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使大学校园环境和空间特征对师生的影响实现主动的接应,争取最大程度的亲和,使之成为真正人性化的校园户外空间座椅。

本设计创新点在于针对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需求,对大学校园公共座椅进行全新的诠释。设计的关键在于摒弃传统的模式,避免生搬硬套,将校园文化、现代生活需求和当代美学相结合,进行多样化、功能性的设计,吸引更多的学生及老师更长时间的在户外逗留,设计出能够提高校园参与指数且符合校园风貌特色的公共座椅。

篇7

关键词:高校;茶艺社团;校园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以社团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促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茶艺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呈现的封闭性与功利性倾向,都决定了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群体都体现出了更加重视时代文化精神建设与科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重点强调。这种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社会节奏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忽略传统文化建设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同时也难以让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时代精神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时也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园文化的封闭性与功利性

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开放性,即通过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汲取,来丰富校园文化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但是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校园当中,与社会相关的文化活动并不多。虽然许多学生组织会自主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欠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思想,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有效汲取,从而凸显出了创新与发展动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功利性倾向也逐渐显现,这种倾向体现为高校以及学生群体将功利性动机当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导致校园文化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而茶艺社团的建设,能够为高校及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与社会优秀文化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组织载体,并且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也能够向学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向着精致雅逸的方向发展。

2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通过分析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发现,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强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以及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与功利性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净化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涉及到了多样化的领域,这些社团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让自身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茶艺社团在高校中的开设,同样能够发挥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拓展学生茶艺知识、推动学生利用茶艺开展交际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这对于实现高校、学生与差异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虽然当前大学生群体都对与茶和茶艺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是造成大学生对茶艺以及茶文化缺乏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茶艺文化中包含着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如对茶叶种类的认知、对茶叶与茶具的选择、泡茶技艺以及融合各类艺术形式的茶艺表演等,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茶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如茶道精神、待客礼仪、茶德、茶禅意味等,这些内容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交际属性是茶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各类茶事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拥有以茶会友的平台,能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交际而非热衷于一些诸如网络游戏等极具娱乐性又缺乏教育价值的活动。同时,通过参加茶艺社团开展交际活动,大学生群体的协作精神、团队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促使大学生群体在理解茶艺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实现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最后,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茶艺的发展与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内容,通过开设茶艺社团、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茶艺与儒道释思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入世思想、乐道精神与和合思想等,能够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入世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强不息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乐道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茶感悟人生并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合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与他人、与自然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等。由此可见,茶艺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知识、推动大学生交际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内容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2.2推动校园文化净化

在大学生群体进入高校校园之后,虽然课程较少但是却更加忙碌,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中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填充满大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但是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了庸俗化的倾向,即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内容较多,而具有启迪价值的文化内容却十分欠缺,诸如走廊文化、厕所文化以及课桌文化等,与高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高校校园的文化发展方向欠缺契合性,而这些低俗文化堂而皇之的存在,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与先进性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并在千年的沉淀中体现出了稳定的特征。通过茶艺社团的开设,可以推动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这对于净化高校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与茶文化本身就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紧密结合。茶叶有丰富的种类,并且在香气、色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同时,茶艺融合了艺术、利益、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因此,茶艺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单一的方面,而且能够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其次,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着雅俗共赏的特征,在茶艺发展过程中,文人品茶、宫廷茶宴等展现出了茶艺高雅的一面,其中,与茶艺相关的茶诗、茶词也在这些高雅文化的熏陶下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而对于民间而言,饮茶是一种重要的习俗,茶艺也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征,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形式,推动着茶故事、茶传说以及茶谚语等文化的发展。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并对茶艺文化做出全面的传播,可以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茶艺所具有的两面性,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最后,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在茶艺表演过程中,精致的茶具、优美的音乐以及精湛的茶技等,都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也能够放松身心、体验和谐之美。由此可见,茶艺本身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可以有效推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上可知,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高雅文化建设、通俗文化建设以及审美文化建设和娱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茶艺社团并组织茶艺活动,能够有效抵制高校校园文化中庸俗文化的盛行和庸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

3结语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封闭性和功利性等问题,急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校园传播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着极高审美性与文化性的茶艺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茶艺社团的作用,并通过强化对茶艺社团的扶持、推动茶艺社团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艺社团指导教师素养等策略来为高校茶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茶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育真.茶艺社团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兰.发挥茶艺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90-91.

[3]周玲,侯艳,居倪萍,邵宛芳,吕才有,周红杰.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84-186.

篇8

1高校足球运动设施缺乏影响足球课程教学

足球文化是足球运动发展的深层反映,一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影响着足球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足球水平大幅度下降,也影响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专用足球场地,足球运动没办法开展,即使有属于自己的足球场地的学校,足球场地在课余时间经常被出租或者因场地较少没有足够的场地进行足球活动。足球运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足球教学质量低下,足球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制约。

2高校缺乏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和各种竞赛

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可以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例如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就是一支由学生军组织的足球队,常年征战在中国足球职业甲B联赛,取得了骄傲的战绩,受到全校师生的喜爱,丰富了北京理工大学的体育文化,对大学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一般的大学当前并没有一支固定的校足球代表队,很少参与高校之间的足球比赛,这也影响了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降低了学校的足球氛围。现今大学校内足球联赛缺乏持续性,学校不愿意组织大型的足球比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足球热情,学生都非常向往正规的足球比赛,通过比赛来展现自己。通过足球比赛的欣赏以及球迷的参与都可以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

1加强校园足球设施的建设,保证高校足球运动的开展和教学

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必须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这才能使足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要将足球文化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支持,这是保证足球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足球教学课程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足球教学课程和课外足球运动。足球教学课程是高校组织学生学习足球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足球意识、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足球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资料、网络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行校园足球文化教育。

篇9

(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与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以积极品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1]。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12]。阳光校园文化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内核,重视师生自身的价值和力量,阳光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言败、奔竞不息的奋斗精神;阳光是一种心态,一种热情待人、平静处事的良好心态;阳光是一种境界,一种欣然面对、坦然前行的平和境界;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驱散阴霾、传递温暖和快乐的语言,因此,阳光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温暖的教育,阳光校园文化是一种健康美丽、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13]。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关注普通人群,重视正向力量的引导作用和积极氛围的熏陶作用,将建设性、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塑造以及自身潜能的挖掘,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与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主观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快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灵性、天赋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第三,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14]。积极心理学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15]。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阳光物质文化”、“阳光活动文化”、“阳光学术文化”、“阳光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如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让师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感,也包括个体层面上积极人格的培养,如通过阳光学生的评比、阳光活动的开展塑造师生健康的人格。但其建设内容主要以群体层面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为主,如阳光班级、阳光宿舍的建设、阳光校园氛围的营造,旨在通过群体层面的建设,达到优化个体层面的目的[16]。具体地说,即通过建设阳光的校园氛围来影响师生的心理和塑造师生的行为。因此,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7]。

独具特色的阳光校园文化实践与探索

校园文化特色是高校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女子高校校园文化既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18]。湖南女子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弘扬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倡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19],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为己任,大力推进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阳光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阳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两个方面。学校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增强物质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学校的校园环境经过精心设计,建筑、色彩、布局等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和阳光文化育人的理念,努力做到让校园的一面墙、一个橱窗都能给师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如学校建筑的命名处处突出女校特有的文化气息,懿德楼、睿智楼、笃行楼、臻美楼等教学楼以校训命名,寓意着学校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希望学生成为“高尚道德、美好情操、渊博知识、健康体魄”的人;学校在教学楼每一层的楼道口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让师生在某个片刻得到感悟和憩息;宿舍的宣传窗以舍友相亲相爱为主题,粘贴了平时大家集体活动的瞬间和点滴,提醒学生铭记幸福和友谊,因为学校相信积极的正能量可以化解误会和矛盾。校园网络是学生、家长、社会认识和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创建“阳光教育”学生网站,网站上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网络依赖。吴佳蕾[20]、曹宏伟[21]、周秀艳[22]、卓筱芸[23]、翟媛媛[24]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能够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阳光活动文化

活动文化是由校园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学校认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活动才能给学生带来触动和改变,因此阳光活动文化的建设将活动的目标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化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注重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通过可观、可感的活动,树立其自信心,增加其尝试的勇气,培养其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5]。具体的活动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阳光生活———打造精品社团”为目标,重点扶持“女性学协会”、“女红手工协会”、“女子管乐队”、“女子民乐队”、“阳光使者”等女性特色突出的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以“阳光行动———女性主题活动”为中心,围绕“三八节”、“母亲节”、“5.25心理健康节”、“国际家庭日”、“感恩节”等节庆日,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学生乐观豁达、包容大气的女性情怀;以“阳光成长———阳光伴我行”为主题开展“五个一”特色活动,即“一本女性励志阳光教材、一个女性传统阳光节日、一个女性阳光论坛节目、一个女性网络文化阳光网站”。这些阳光校园文化活动,突显女校特色,培育女性情怀,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将更多的阳光和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三)阳光学术文化

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面上追求积极公民美德的形成,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公民美德的界定是:个体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而“遵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操守、追求卓越的学术态度”正是积极公民美德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师积极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学校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并增强制度的积极情感导向,而不是空洞、生硬的教条和约束。如学校定期组织博士、教授开展座谈会,不仅关心教师的学术成果,而且关心教师的情感、生活,学校相信有一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目标导向上,学校在学术文化的建设上并不机械地求全、求大、求多,而是注重品牌和特色。如学校以女性教育和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在女性文学与文化、女性教育、女性伦理与礼仪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并依托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进一步丰富学术活动的形式,提高师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四)阳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学校以“懿德睿智、笃行臻美”为校训,用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引领学生成为言行文明、举止优雅、知识广博、品德高尚的阳光女性人才。学校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相信女性的力量,鼓励女性追求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幸福。总之,湖南女子学院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透和应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狭义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导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事业心的激发以及校园学术文化和教学文化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一)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自我。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及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学会接受自身、他人或环境的不完美,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科学的自我规划,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来建立自信与自尊,并获得乐观、勇敢、创造性、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智慧等积极的品质和力量[26]。通过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减少了抱怨和不满,增加了感恩和宽容,学生更愿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更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更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快乐地生活和学习[27]。热情的教学可以教化学生,温暖的教育可以感染学生,真诚的赏识可以激励学生,因此,阳光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无形的凝聚功能以及强大的塑造功能,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的内在魅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事业是教育人、培养人、影响人的事业,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自身也有一个个体社会化的继续转化过程。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产生焦虑紧张、职业倦怠等不良心态的危险性因素也在增加,因此教师是否具有阳光的心态,直接影响其工作、生活的质量。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发和工作潜能的挖掘,注重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尊重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并努力拓宽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上升的通道。通过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的精神面貌更加阳光了,更懂得赏识和肯定自己的学生了,工作的热情更高了,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了,生活也更有滋味了。所以,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开心、快乐地成长,而且能让教师体会到更多的事业成就感、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28]。

(三)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营造阳光的文化氛围

篇10

关键词: 高等职校 校园文化建设 内涵 方向

党的十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期,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必须有更深邃的内容、更务实的措施、更高远的方向。

1.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1.1建设校园文化,必须以中华文化为基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每位高职院校大学生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高职院校教育要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1.2校园文化要突出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重大问题,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这些愿景同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相契合,同我们国家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1.3校园文化要塑造和提升学生个人修养。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校园文化要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因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加强道德修养。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体现职校办学理念和职业特色

2.1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发挥学院精神的激励作用。

要以积累和传承院校历史精神与物质成果,提炼学院精神和校训,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构建文化氛围浓厚的育人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振奋精神奋力拼搏,把学院建成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重要阵地。要以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办学定位,构成学院核心价值理念的主要部分,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为祖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专门人才。

2.2将学院精神理念视觉化,建设特色文化品位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品位,设计并推出学院形象视觉识别系统(VIS),通过一系列视觉元素呈现学院精神理念,不仅树立良好的学院形象,还增强师生的凝聚力、自信心和归宿感,提升学院软实力;在有限空间环境中以精、巧、雅为主要特征,以校训石刻、建筑文化景观墙、校史展览馆及各类文化景观小品等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彰显学院专业特点和校园建筑文化品位,使人无处不感受到文化的激励、制约作用。按照“绿色、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2.3加强师德和校风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文化。

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从制度上保证学院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形成高职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院管理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营造民主小环境和纯净土壤,让民主思维深入师生脑髓,切实加强人民主制度建设,创新公平、公正的人才工作制度,实现人才阳光工程,让每一个真才实学的人都有展现抱负的机会。

2.4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色。

一是从文化行为、文化内容上挖掘特色,深入凝练学院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着力彰显职业特色、时代特色,形成学院个性特色,增强学院文化生命力。二是从行业专业背景上寻找特色。促进学院文化与职业、企业文化的交融对接,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意识,吸纳企业管理理念,贴近企业用人标准,推动学院文化职业化实践创新。三是从对外开放上创造特色。既重视学院作为高等职校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又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拓展文化建设平台,着力建构动态、开放的职业大学文化体系,促进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交流。

3.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3.1实施文化强院战略。

一是增强文化品牌魅力。坚持在文化创新中突出特色,在发展特色中打造品牌,在经营品牌中增强魅力,力求经过5年左右努力,形成一批学院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二是提升文化凝聚能力。学院核心价值理念高度认同文化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学院的吸引力、凝聚力与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三是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合理、先进、高效的体制机制运行顺畅,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彰显,师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服务地方能力进一步提高。

3.2融入先进企业文化。

职业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当代企业紧缺急需人才的类型、结构、素质要求,并据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相应的课程、训练、考核、评价,以引导教与学规范。企业追求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对企业贡献最大化的需求对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有指导价值。因而要从企业文化显现的追求目标上寻找可资指导的文化内涵,人才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工作能力等都可以作为目标,在课程、教材与企业的沟通合作、管理与教学人员与企业的互动、实训场地与企业的合作等方面开拓广阔空间。全面形成“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职业文化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文化素养。

3.3构建完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

要完善五个层次的文化体系:(1)物质场所文化。包括环境、建筑、景区、雕塑、教室、场所、设施体现的文化风格与内涵。(2)活动仪式文化。包括结社、集会、庆典、升旗、文体等重大庆典及集体活动和仪式。(3)制度约束文化。包括制度、机制、规则、职责、奖惩等约束行为操守的准则。(4)人际关系文化。包括人员层级关系、生存方式、工作作风、校园风气、活动方式等。(5)观念理念文化,包括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校风学风、价值目标等。细化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可以更细致地构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体系框架,更细微地从细节入手,把握全局。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协调统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才能充分展现各层面文化的功能,进而构建完整、科学、和谐的职业学校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小英.浅见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职教探索,2010.1,总第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