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指导意见

篇1

3月21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总体要求、实施范围、补贴对象、补贴机具种类、补贴标准、经销商的确定、申报程序及相关工作要求。

《意见》指出,农机购置补贴既是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又是一项产业促进政策,要切实发挥政策的弓I导带动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各地要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补贴对象,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合理确定补贴产品范围和补贴资金额度,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关键薄弱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大力支持购置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机具。通过补贴政策的实施,培育壮大农机化发展主体,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推动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

《意见》明确,今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种类包括动力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排灌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机具,各地还可以增加不超过3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继续实行定额补贴,定额补贴按不超过各省市场平均价格的30%测算,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在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各地要采取公开摇号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补贴对象。经销商名单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提出,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统一公布。允许农民在省域内跨县选择经销商购机,改补贴协议为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或直接用申请表替代补贴协议,保障农民选购农机的自。鼓励各地在保证资金安全、让农民得实惠、给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开展资金结算层次下放、部分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品目满足所有农民申购需求等试点,提倡农机生产企业采取直销的方式直接配送农机产品,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意见》强调,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注重绩效考核。要密切配合,规范操作,严格管理,科学调控,严肃纪律,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搞好服务,最大限度发挥补贴政策效应。农业部、财政部将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严查违规违纪行为,特别是对倒卖补贴指标、套取补贴资金、乱收费、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对参与违法违规操作的经销商,将永久取消经营补贴农机产品的资格,对参与违法违规操作的生产企业及时取消补贴资格。各地要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严格执行受益对象公示制度,加强对农民购机情况的检查核实。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顺利实施,省级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管理工作经费,对地方开展政策宣传、公示、建立信息档案等方面的支出给予保证。

据悉,2011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175亿元,比去年增加20亿元,实施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篇2

一、助学贷款申请审核推荐原则

学校根据天津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天津农行经办银行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审核推荐原则:

首先满足当年入学需要贷款的新生,保障一年级新生需贷尽贷。一年级新生推荐先后顺序如下:

第一批,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以资助中心名单为准);

第二批,来自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1、家里有2个(含2个)以上大学生;2、家里有3个(含3个)高中以上在学学生;3、父母年龄50岁以上且一方残疾、大病等4、与祖辈老人同住且家里人口在5口以上的;

第三批,来自城市低保家庭、特困救助家庭、优抚对象家庭的学生以及来自经济困难单亲家庭的学生。

其次考虑二年级需要贷款的学生,保障二年级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筹集到学费和住宿费,至贷款申请工作开始时尚未缴费的学生需贷尽贷(需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以财务处欠费名单为准)。

再次考虑当年入学需要贷款的应届研究生。

至于三年级需要贷款的学生,学校将依据当年贷款工作的形势,决定是否考虑向银行推荐,针对其殊情况的学生,学生资助中心与学院等部门协商后再处理;学校原则上不向银行推荐毕业年级需要贷款的学生。

二、助学贷款的日常管理

(一)建立贷款学生个人档案

学校建立助学贷款学生资料档案和数据库,收集包括学生的《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大学生信用自律协会申请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复核表》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国家助学贷款家里发信的回执、暂留毕业证毕业生发放学历证明存根等等,通过上述材料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学号、专业班级、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等)、学生家庭信息(父母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学生联系方式(包括家庭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以及学生本人的电话、QQ、MSN、E-mial等)、学生贷款信息(包括贷款的年度、额度、银行卡号、开始还款日等)等等、学生初次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单位名称、地址、邮编、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等等。

(二)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

学校要组织在校贷款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包括写好一封信、开好二次会、搞好三个活动,全面开展征信知识宣传、诚信教育活动,争取贷款学生全覆盖,做到人人参加、人人尽知。其中写好一封信是在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向其家里发一封信告知学生贷款情况,同时通过回执确认准确的通信地址;开好二次会是指开好国家助学贷款签订大会和毕业生还款确认大会,让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熟知合同、明晰还款计划、诚信还款;搞好三个活动是指做好5月上旬感恩教育活动、10中旬诚信教育月活动以及贯穿学生在学期间的3-4次集中学习活动(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的集中学习、贷款助学信用助人宣传片集中观看、大学生征信知识集中教育等学习活动),学校要求在校贷款学生必须参加3-4次集中学习活动,活动将安排在一至四年级,确保每个贷款学生每年参加一次集中学习活动,以期提高贷款学生诚信意识、合同意识、还款意识等!

(三)学院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学院资助工作组是本学院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合同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院资助工作组应在每年春天开学初召开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参加的教育专题会议,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积极关注帮扶学习困难生、生活困难生、思想困难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院资助工作组应在每年寒假前向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家里寄封信,向学生家长告之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接受资助情况等,请家长协助学校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取得学生有效的通信地址;学院资助工作组应积极配合学校资助中心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指导大学生信用自律协会学院助贷中心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和公益活动。

三、贷款学生毕业后管理

(一)建立联系人制度

学院应鼓励班主任或年级辅导员与每名贷款学生建立联系,并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向学院资助工作组提供最新的联系方式;学院资助工作组应在学生毕业后一年内取得贷款学生的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以及工作单位、单位地址、邮编等有效信息,并及时向学校资助服务中心反馈。

(二)做好违约学生催缴工作

学院资助工作组积极配合学校资助服务中心做好违约贷款学生的催还款工作,学院资助工作组与学生取得联系,要求偿还逾期贷款。对催缴后一个月仍不还款的学生,学校以适当方式在校园网进行公示。对于公示后仍然不偿还逾期贷款的学生,由市教委和农行天津分行协商处理。

四、学位学历证书托管工作

根据国家助学贷贷款借款合同约定,学校授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委托,对毕业前尚未还清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暂扣其毕业证原件、学位证原件,同时学校对扣证毕业生出具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证明材料,学校承诺协助扣证毕业生做好就业、落户、升学等支持工作。学校对下列特殊需要的扣证毕业生提供如下帮助:

1、就业单位如需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的,需要单位人事部门或行政部门向学校出具正式公函,说明使用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的原因、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等信息,学校核实后不经学生本人向单位提供其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

2、学生因落户需要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的,需要提供相应证明后,学校为其提供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将遮盖证书编号)。

3、学生因报考研究生需要证书编号或毕业证(学位证)的,需要学生提供证明其确实报考研究生确实需要上述材料的,学校经与报考学校研究生招生部门核实后酌情提供帮助。

4、学生因升学需要毕业证(学位证)进行资格审查的,需要学生提供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升入学校出具的证明材料,学校经与升入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核实后向升入学校提供证书编号。

5、其他情况需要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的,学校原则上不予提供帮助;针对已经出现国家助学贷逾期违约的学生,学校在其偿还逾期贷款之前,不予提供任何帮助。

篇3

一、总体原则

按照“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精准减量、优化结构、保护环境”的要求,通过减氮节磷调钾,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料,优化肥料的施用比例和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科学、经济、、节本、高效、环保”的用肥目标。

二、晚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我省晚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机无机配合不合理,有机肥施用少或基本不施。在化肥施用上,氮肥施用量偏多、施用时期不合理,部分地区的晚稻前期施氮量偏大,碰到晚稻前期高温而导致无效分蘖增多。同时,根据大珠三角和粤东(潮汕平原)地区的土壤检测结果表明,水稻土含磷量普遍较高,而这些地区的农民仍然存在施磷量偏高的现象;粤西、粤北和粤东北山区的砂质田由于钾肥施用不足,致使发生胡麻叶斑病的为害。

(二)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做到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适当减少氮磷肥施用量,钾肥适量增施;优化氮肥各施肥时期的施用比例。

(三)施肥建议。首先要增施有机肥。在当前化肥价格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增施有机肥能起到“小肥换大肥”的效果,在晚稻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500公斤或农家肥1000公斤以上(一般有机氮占施氮总量的5-10%以上)。提倡开展稻草还田,可节省钾肥施用量,在粤西、粤北和粤东北山区的砂质田稻草还田后更可防止胡麻叶斑病的为害,据我省的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的钾效应为0.0239,即100公斤稻草(折干计)还田后在晚造可以与2.39公斤的K2O(相当于3.93公斤氯化钾)同效,如果每亩还田400公斤稻草,就相当于可减少施用16公斤氯化钾,只需在幼穗分化初期追施3—4公斤氯化钾。

1.潮汕平原高产区晚稻施肥建议。这类地区土壤耕作层深厚,质地多为壤土和粘壤土,土壤养分较为丰富,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常年晚稻产量多在450—500公斤以上,一般每亩施纯氮9—12公斤、P2O51—1.8公斤和K2O6—8公斤,其中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钾肥分前期肥和幼穗分化肥施用,氮肥中基肥占30-35%、前期肥占40%、幼穗分化肥占25-30%。

基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尿素6-8公斤,过磷酸钙5-15公斤(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的地区,每亩施磷肥5-7公斤就可以了)。

前期肥(回青肥)在插秧后4-5天(如果抛秧的,推迟1-2天追施)施下,亩施尿素8-10公斤(如果是插秧的,每亩可增加尿素1-2公斤)、氯化钾5-6公斤。

中期肥在幼穗分化初期(插秧或抛秧后35天左右)亩施尿素5-7公斤、氯化钾6-8公斤。

后期肥在齐穗期亩施尿素1-2公斤。

2.粤北地区和粤东北山区晚稻施肥建议。这类地区水稻土质地多为砂质田、砂壤土、壤土,土壤养分中低等,大部分地区常年晚稻产量在300-350公斤左右。提倡实施稻草还田,一般每亩施纯氮7—9公斤、P2O51.5—2.4公斤和K2O5—7公斤,其中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钾肥分前期肥和幼穗分化肥施用,氮肥中基肥占30-35%、前期肥占40%、幼穗分化肥占25-30%。

基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碳铵14-16公斤(或尿素5-6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

前期肥(回青肥)在插秧后3-5天(抛秧则推迟2天左右)追施,亩施尿素7-9公斤(如果是杂交稻或超级稻可增加尿素2-3公斤)、氯化钾4-5公斤。如果是保肥力较差的砂质田,可以把这次肥按七三比例分别在插秧后3-4天和8-9天分两次施下。

中后期肥在幼穗分化初期(插秧或抛秧后30天左右)亩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5-6公斤。

3.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晚稻施肥建议。这类地区水稻土质地多为壤土、砂质土或冲积土,土壤养分中等(粤西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分布不均匀,珠三角有的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丰富,但粤西的水稻土钾含量偏低,常年晚稻产量多在350-400公斤,一般每亩施纯氮8—9公斤、P2O51.4—2.4公斤和K2O5公斤左右,其中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钾肥分前期肥和幼穗分化肥施用,氮肥中基肥占35%左右、前期肥占40%左右、幼穗分化肥占25%左右。

基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尿素7-8公斤、过磷酸钙12-20公斤(在珠三角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丰富的地区,每亩施用磷肥5公斤左右就可以了)。

前期肥(回青肥)在插秧后4-6天(抛秧则推迟2天左右追施)亩施尿素6—7公斤、氯化钾3-4公斤。

中后期肥在幼穗分化初期(插秧后35天左右)亩施尿素5-6公斤、氯化钾4-5公斤。

4.注意事项。由于晚稻生产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晚稻施肥前要注意避开下雨天气的影响;后期如果局部出现缺肥现象,可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各地在具体指导施肥过程中请注意以下问题。

(1)上述各类地区氮肥推荐施肥量是按常规稻亩产400-450公斤、杂交稻亩产500-600公斤需求计算的,在此产量水平基础上,每增加或减少100公斤稻谷,需增施或减施2.2-2.5公斤氮。

(2)在具体肥料施用上,如果是施用复混肥,请按各次肥料施用量的纯养分进行折算,再用单质肥料进行调节。

(3)当土壤碱解氮达到180mg/kg(PPm)、有效磷达到20mg/kg(PPm)、有效钾达到100mg/kg(PPm)时,可以分别不施氮、磷、钾肥作基肥,但为了保持地力,每亩在基肥中可分别施用尿素2.5公斤、磷肥5公斤和钾肥2.5公斤。

(4)如施1000公斤农家肥时,可减少施3-5公斤尿素。如实行稻草还田的,可按还田的稻草量扣减相应的钾肥施用量。

三、水稻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规程

粘质土、壤质土:目标产量≤450公斤/亩的常规优质稻,推荐亩施总养分含量50%的控释肥35-40公斤;目标产量500公斤/亩,推荐亩施控释肥40-45公斤;目标产量≥600公斤/亩,推荐施用量50-55kg/亩。杂交稻每亩增施5公斤。

篇4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现就年全市金融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掌握货币政策形势,努力争规模、珍重点,大力调结构、促转型,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整体功能,维护金融平安稳定,为实现我市“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造“强市名城”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20亿元,全市金融业继续坚持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同比增长17%新增存款达到220亿元以上;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50亿元,同比增长15%新增贷款达到140亿元以上,不良贷款实现“双下降”平安业实现保费收入45亿元。证券业实现证券交易额480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准确掌握货币政策形势。

准确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调整方向,科学研判形势。着重提升对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在特殊宏观政策背景下全市金融工作的新突破。各金融机构要坚持工作力度不减,信贷规模不减,超前谋划,提前运作,抢占先机,及时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联系,获取政策信息,有针对性地加以跟进。根据政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掌握好信贷投向,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找准上级政策与自身发展、宏观政策与当地经济的有力结合点,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着眼于满足经济建设的信贷需求,重点加强银政、银企对接的次数、方式和效果。加快项目筛选、包装、审核、报批进度,实行项目与银行“一对一”对接制,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家货币政策形势,增强利用金融作用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让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重点、融资需求状况,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经济金融互动双赢。

(二)突出信贷工作重点。

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措施。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必需突出信贷工作重点,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领域、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

主要有冀中能源煤制天燃气、中煤张煤机装备产业园、河钢宣工工业园、三一产业园、中铁资源合作等战略性项目;张涿、张石三期等高速公路续建工程项目;京新三期、张承二期、京蔚、二秦、京尚等拟开工项目;张集、张唐、京张城际、蓝张等铁路建设以及军民合用机场、海关等空港、内陆港建设项目以及五大产业集聚区、四大物流园区、其他各类专业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驻企业等。1.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突出对“4+3产业的信贷支持。依照《关于金融支持“4+3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产业特点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大境门、堡子里、云泉禅寺维护性开发和清水河洋河景观走廊、环城绿色长廊等项目建设;对滑雪小镇、温泉小镇、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环北京休闲旅游度假带等景区景点。积极发明条件,提供更加灵活的信贷支持。及时跟进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项目信贷资金,加快星级宾馆酒店、游客集散中心、文体休闲中心、国际汽车文化城、华纳文化主题公园、奥体中心、文化博物馆、景区演艺场所、影视基地等建设。加大对“四大物流园区”及中钢集团物流基地、恒通现代物流港、庞大汽贸西北总部基地等物流项目建设,促进全市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钢铁、机械、化工、食品和新型能源、电子信息产业信贷需求,加大对烟厂、宣工、煤机、长城葡萄酒、斯必克等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去年因节能减排等因素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及时注入资金,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3.继续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城镇建设信贷需求。为加快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信贷支持的重点是经一路(南环至洋河)行政中心两侧大街、中央景观大道等道路工程;综合行政中心和公检法、供电、移动、通泰、城投办公楼等工程;洋河综合治理、明湖平湖建设、中心区“环形”水系等工程;通泰山中城、水泉景区山中城和五一广场、怡安街、平门路等区域综合改造工程;云州水库引水、清水河上游生态治理和水库建设、东沙河和王家寨河治理等工程。

4.加大对“三农”和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牢牢掌握国家今年向“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倾斜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种信贷支持。要认真研究“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制约因素,创新完善措施,特别是要加大中小企业、特色农业贷款风险弥补机制推广力度,确保在全市各县区全部建立,并逐年提高弥补基金额度,逐步放大基金效应。年内全市贷款风险弥补基金总额要达到6700万元,撬动15亿元贷款投放,同比增长50%以上。积极创新信贷模式,综合运用农村信用联合体、民营经济担保商会和扶贫贷款、妇女守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等各种信贷模式,重点支持发展设施蔬菜、设施林果、设施花卉、设施养殖和乳品、蔬菜、葡萄、杏扁、马铃薯等农畜产品加工;加大对新民居建设的信贷支持,为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对发展快、前景好、创新能力强、有自主品牌、整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暂时困难,但信誉好、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

5.着力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整体办学和医疗水平。加快发展农业安全、商业养老和健康平安等各类平安业务,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三)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融资能力的重要途径,将金融市场主体建设作为做大做强金融产业。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吸引域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银行在市设立分支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加分支机构设置,完善基层网点布局。推动市商业银行网点扩展,年内力争新设县域支行2-3家。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积极协助清收和消化不良资产,确保环京三县在年内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力争新设立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鼓励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加强监管,促其充分发挥融资补充作用。

(四)掌握运用直接融资方式。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资本市场、资本运作和企业上市规则基本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建立和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指导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上市奠定基础。结合我市企业实际,重点抓好天津股权交易所上市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私募股权及其它金融产品筹集资金,协助通泰控股集团实现发行18亿元企业债券;加强政府组织协调,探索将企业进行捆绑发行集合债券的方式方法,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供新的途径。

(五)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

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文件精神,依照《关于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通知》张政〔2011〕172号)要求。切实加强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搞好平台公司债务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平台公司的规范、整合和债务管理,构建起“借、用、管、还”四位一体的负债管理制度。本着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每个县区原则上保留1-2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并通过资产注入,空虚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化运作,确保继续健康发展。对经清理整合不再保存的平台公司,要采取有效措施,明确还款责任,做出妥善处置,确保银行债权落到实处。

(六)扩大平安覆盖范围。

积极开发与重点产业特点相适应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平安产品。研究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公众责任平安切实加强风险保证的意见》进一步创新平安品种,支持平安企业在做好惯例业务的同时。扩大平安规模,开拓平安市场。推进高危行业公共责任安全、政策性农业平安发展,搞好蔬菜种植平安试点工作。发挥安全的融资功能,鼓励平安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切实规范平安市场秩序,促进平安业稳健运行。

(七)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对已出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政策的落实力度,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要求,促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向一流水平迈进。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信用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功能,依照《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3和《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规范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发挥信用门户网站作用,强化信息交流沟通,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持金融体系平安。关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村互助社等机构的发展和风险状况,加强对民间借贷、社会融资的调研监测。继续做好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力度,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篇5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年,全省市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流通现代化为核心,按照“调整、创新、提升、发展”的方针,加快五个转变(服务对象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服务内容由单一交易服务向全方位配套服务转变,交易方式由现金对手交易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经营策略由注重价格向注重品牌转变,市场形态由传统市场向现代交易模式转变),促进五化进程(市场主体法人化、上市商品品牌化、交易方式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要素市场网络化),努力推动全省市场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

———市场交易规模稳定增长。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总额达到35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0%左右,超亿元市场成交额比重达到70%左右;要素市场交易规模稳中有升。

———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连锁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以上,经营规模超亿元连锁企业达到10家以上。力争石家庄、邯郸、廊坊、唐山等地物流园区投入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新的突破,社会化物流能力显著提高。大型骨干市场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质量检测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型骨干市场基本健全诚信监督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超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一是全面提升市场信息化和产品监控水平。加快石家庄桥西蔬菜、冀东果菜、魏县天仙果品等两批9个国债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完善包括电子结算、电子监控、LED、综合管理、基础平台、数据交换等六个子项在内的信息系统及高标准的检验检测系统。以国债项目为样板,在省内超亿元鲜活农产品市场逐步普及高效实用的信息、检验检测设备,形成高效、安全的骨干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二是完善销地集散型市场的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提高其辐射力。省重点培育石家庄桥西蔬菜、唐山荷花坑、保定工农路、秦皇岛海阳、邯郸蔚庄果菜市场等,引导其涉足无公害生鲜食品连锁经营领域,经营触角向零售终端市场延伸。三是强化产地型市场的保鲜、仓储、分拣、包装、运输设施建设,增强其吸纳力。永年南大堡、冀东果菜、馆陶金凤禽蛋、定州蔬菜、怀来京西蔬菜等产地型市场,向生产领域和零售领域延伸,建立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以及与超级市场等终端市场直达供货的合作机制。四是启动农产品市场交易、包装和流通的分级分类标准的制定及推广应用,引导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和分级分类销售,超亿元农产品市场管理方式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五是按照国家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粮食、棉花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搞好省粮油批发交易中心、张家口冀北粮油批发市场、秦皇岛海阳粮油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其余7个省重点粮油批发市场,各市也要加快扶持发展。六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年内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推行“万村千乡”工程,构建现代农村流通网络。

(二)改造提升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一是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的展览展示、商品信息服务、购销、物流配送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南三条、白沟、高阳纺织品等大型工业消费品市场加快引入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逐步向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配送中心等新型批发市场形式转变。二是加快完善大型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服务、物流配送设施建设,推广直达供货的分销制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安平丝网、临西轴承、永年标准件等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向现代经销制、配送制、制及其他形式的产销联盟制转变,扩大网上销售份额。三是引导工业品市场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大力引进品牌产品。鼓励名优品牌厂家到市场开设连锁店和专卖店,设立总经销、总和特约经销,提高上市商品档次,鼓励市场经营者自创经营品牌。四是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辅之以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五是加快发展汽车、信息通讯等新兴消费品市场,在城乡结合部适度发展旧货市场等,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三)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一是鼓励保龙仓、唐山华盛等连锁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加盟和管理输出等方式,加速跨区域扩张和规模化发展。着力推进国大36524、沧州富达等以品牌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的连锁便利店的建设,增加交易服务品种,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二是鼓励各类连锁经营企业向县城和中心城镇延伸网点,运用特许经营、销售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完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三是鼓励邮政、通信、石化、医药、烟草、农资、报刊、食盐等实行集中管理和专营专卖制度的行业,以及家具、汽车销售与维护、家庭服务等领域,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进物流配送。一是抓紧论证出台《*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指导和督促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各自的物流规划。做好省级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二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产业优势,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唐山综合货物集散枢纽、黄骅港国际物流区等十大物流园区,石家庄医药物流中心、安平丝网物流中心等30个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三是建立现代物流企业示范制度。选择20家左右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的优势企业作为“*省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稳步发展电子商务。一是推进基础设施整合,鼓励引导电子商务与金融、税务、海关等相关行业信息系统的接口和兼容。二是建立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安全认证、网上支付、质量保证等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三是积极推动各种商品交易会和洽谈会开设“电子商务版”,使电子商务成为商贸会展活动的重要渠道。四是推进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方式的有效融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落后的市场装备、管理和营销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市场流通现代化,促进市场升级。

(四)加快发展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和信息化,进一步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扩大直接融资和消费信贷。二是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一级市场调控,优化结构,增加供给,激活二级市场,发展和规范房地产评估、咨询和机构。三是加快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建立全省技术信息快速传递通道,逐步与国内外技术市场信息系统互通互联。重点培育农村技术市场,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其对农业生产的信息引导功能。四是拓展省市两级产权交易中心业务,完善运行机制,促进资产重组和企业(产权)并购。五是加强人才、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满足就业需要的城乡一体化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努力促进社会就业。

(五)积极培育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引导和探索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农村经纪人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培育和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公证、仲裁、科技、信息咨询、资信评估、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等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强化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自律性运行机制。三是加快原政府所属中介组织的脱钩改制步伐,促进政府与中介组织的职能归位,切断中介组织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和经济利益关系,推进中介组织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六)加快推进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依托市场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经纪人组织,构筑与市场功能相衔接、与各项经营环节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其服务、沟通、协调、信息、自律等功能。二是加快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物流设施建设,实施供应链流程再造,健全和完善市场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三是加快非现金结算、信贷、担保等金融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市场经营户采取非现金结算、信贷、担保等现代交易结算方式与手段。四是进一步完善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质量检测、网上交易、加工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实行通信、仓储、联运、装卸、货运、海关、商检、外经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七)着力引导信用体系建设。在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和弘扬良好的市场文化。一是严格市场主体的经营资格准入。建立包括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商业道德等内容的商户档案,对诚实守信者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对违规的商户进行公示直至取消经营资格。二是严格市场的商品准入。建立健全市场的质量监督体系,强制经销商品标明产地、生产者、经营者等信息,逐步实行商品质量全过程追溯制度。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逐步推广市场主体法人化改造,促使市场经营户尤其是经营大户由个体经营和家族式经营向合伙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贸易公司转型。尽快培育一批经营触角长、信息灵敏、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型批发商,促进市场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四是促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信息服务机构拓宽业务领域,强化企业信用信息评价、征集及交换行为,推进工商、中小企业、人行等部门的征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统一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探索建立全省统

一、规范、公开的征信体系,促进形成有效的信用缺失惩罚机制。

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市场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的市场重组,提高市场规模化、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一是整合。积极探索以特大型龙头市场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规范的市场集团。引导南三条、白沟等已组建集团的市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体制。二是集并。引导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市场以控股、参股、建分市场的形式,跨行业、地区兼并市场,注入品牌、经营人才和管理经验,实行产、销市场的强强联合。三是连锁。鼓励大型工业品市场,深入县镇开办连锁超市或便利店。鼓励大型农产品市场,深入社区开办连锁无公害农产品超市或生鲜便利店。四是关停并转。对规模较小、水平较低或发展潜力较小的市场,采取措施实行关停并转。

(二)加大市场建设投入。继续积极争取农产品市场国债资金和流通业结构调整国债贴息资金,加大对我省农产品市场及新型流通方式项目的政策支持。省级市场建设资金要集中力量支持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检验检测”两大系统建设;二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贸工农一体化项目、农贸市场改超市等六个方面建设项目的贴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和放大效应,引导我省流通业结构升级。市县两级要视财力情况,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和其他流通龙头项目的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篇6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形势,努力争规模、保重点,大力调结构、促转型,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整体功能,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造“强市名城”,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全市金融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力争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新增存款达到亿元以上;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新增贷款达到亿元以上,不良贷款实现“双下降”。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亿元。证券业实现证券交易额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形势,努力实现金融工作新突破

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调整方向,着重提升对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在特殊宏观政策背景下全市金融工作的新突破。各金融机构要坚持工作力度不减,信贷规模不减,超前谋划,提前运作,抢占先机,及时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联系,获取政策信息,有针对性地加以跟进。根据政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好信贷投向,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找准上级政策与自身发展、宏观政策与当地经济的有力结合点,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着眼于满足经济建设的信贷需求,重点加强银政、银企对接的次数、方式和效果。加快项目筛选、包装、审核、报批进度,实行项目与银行“一对一”对接制,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货币政策形势,增强利用金融作用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让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重点、融资需求状况,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经济金融互动双赢。

(二)突出信贷工作重点,确保重点产业和项目资金需求

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措施。结合实际,必须突出信贷工作重点,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领域、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

1.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有能源煤制天燃气、机装备产业园、宣工工业园、产业园、中铁资源合作等战略性项目;三期等高速公路续建工程项目;三期、二期等拟开工项目; 城际、等铁路建设以及军民合用机场、海关等空港、内陆港建设项目以及五大产业集聚区、四大物流园区、其他各类专业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驻企业等。

2.突出对产业的信贷支持。按照《关于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产业特点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 禅寺保护性开发和清水河洋河景观走廊、环城绿色长廊等项目建设;对滑雪小镇、温泉小镇、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环北京休闲旅游度假带等景区景点,依据不同的信贷需求,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加灵活的信贷支持。及时跟进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项目信贷资金,加快星级宾馆酒店、游客集散中心、文体休闲中心、国际汽车文化城、文化主题公园、奥体中心、文化博物馆、景区演艺场所、影视基地等建设。加大对“四大物流园区”及中钢集团物流基地、恒通现代物流港、庞大汽贸西北总部基地等物流项目建设,促进全市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钢铁、机械、化工、食品和新型能源、电子信息产业信贷需求,加大对烟厂、宣工、煤机、长城葡萄酒、斯必克等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去年因节能减排等因素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及时注入资金,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3.继续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城镇建设信贷需求,合理安排年度信贷资金投入,为加快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信贷支持的重点是经一路(南环至洋河)、行政中心两侧大街、中央景观大道等道路工程;综合行政中心和公检法、供电、移动、通泰、城投办公楼等工程;洋河综合治理、明湖平湖建设、中心区“环形”水系等工程;通泰山中城、水泉景区山中城和五一广场、怡安街、平门路等区域综合改造工程;水库引水、清水河上游生态治理和水库建设、东沙河和王家寨河治理等工程。

4.加大对“三农”和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牢牢把握国家今年向“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倾斜的政策机遇,按照涉农贷款及小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的目标,积极争取各种信贷支持。要认真研究“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制约因素,创新完善措施,特别是要加大中小企业、特色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广力度,确保在全市各县区全部建立,并逐年提高补偿基金额度,逐步放大基金效应。年内全市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总额要达到万元,撬动亿元贷款投放,同比增长以上。积极创新信贷模式,综合运用农村信用联合体、民营经济担保商会和扶贫贷款、妇女创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等各种信贷模式,重点支持发展设施蔬菜、设施林果、设施花卉、设施养殖和乳品、蔬菜、葡萄、杏扁、马铃薯等农畜产品加工;加大对新民居建设的信贷支持,为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对发展快、前景好、创新能力强、有自主品牌、整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暂时困难,但信誉好、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

5.着力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做好下岗再就业、生源地助学、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住房改造等民生领域的信贷业务。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提升整体办学和医疗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等各类保险业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将金融市场主体建设作为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提升融资能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吸引域外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银行在设立分支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加分支机构设置,完善基层网点布局。推动市商业银行网点扩展,年内力争新设县域支行2-3家。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积极帮助清收和消化不良资产,确保环京三县在年内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力争新设立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鼓励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加强监管,促其充分发挥融资补充作用。

(四)掌握运用直接融资方式,多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资本市场、资本运作和企业上市规则基本知识的培训和辅导,指导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上市奠定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重点抓好股权交易所上市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私募股权及其它金融产品筹集资金,帮助通泰控股集团实现发行亿元企业债券;加强政府组织协调,探索将企业进行捆绑发行集合债券的方式方法,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供新的途径。

(五)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进一步增强融资能力和经营实力

按照《关于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通知》(张政〔〕号)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和风险防范,在搞好平台公司债务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平台公司的规范、整合和债务管理,构建起“借、用、管、还”四位一体的负债管理制度。本着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每个县区原则上保留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并通过资产注入,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化运作,确保持续健康发展。对经清理整合不再保留的平台公司,要采取有效措施,明确还款责任,做出妥善处理,确保银行债权落到实处。

(六)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

支持保险企业在做好常规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与重点产业特点相适应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研究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公众责任保险切实加强风险保障的意见》,进一步创新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规模,开拓保险市场。推进高危行业公共责任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搞好蔬菜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发挥保险的融资功能,鼓励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切实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促进保险业稳健运行。

(七)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环境

以被确定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加大对已出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政策的落实力度,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要求,促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向一流水平迈进。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信用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功能,按照《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发挥信用门户网站作用,强化信息交流沟通,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安全。关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村互助社等机构的发展和风险状况,加强对民间借贷、社会融资的调研监测。继续做好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力度,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篇8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镇农业优势,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就加快全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发展试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和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园区建设、服务平台打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目标任务

1.高效农业发展。2014年,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29000亩。其中,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00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00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600亩,生猪养殖6.265万头,家禽、特禽养殖达125.85万羽,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99.5%和96%。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75%以上。新增“三品”认证数10个。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地位。依托农溱线、溱湖大道、娄沈路、沈马路、229省道五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打造优质稻麦种植区、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四大功能区域,建成1个万亩粮食高效增产示范方和4个2000亩以上高效农业特色示范方,完善、提升、打造20个农业项目亮点及5000亩水产养殖区,引进投资额20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项目1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

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去年4个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推进村11个,新建连片100亩农场15个,连片300亩农场5个,全镇每个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5%。

4.产销订单农业生产。出台订单农业激励政策,提高订单农业覆盖面,大力发展合作共赢的产销订单农业。2014年力争实现粮食订单生产达70%以上,畜禽、水产订单生产达80%以上,蔬菜等经济作物订单生产达80%。培养农民经纪人20人以上。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以上。

5.农业服务体系构建。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家。完成农技服务骨干培训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员200名以上。每个村培育3—5名粮食、蔬菜、瓜果及家禽、水产养殖等“土专家”、“土秀才”。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产品二维码标识。加快推进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规模经营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90%。

三、工作措施

1.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基础,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土地集中流转、租赁托管、专业合作为模式,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合理把握土地流转价格,原则上控制每亩1000元,做到程序合理、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促进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二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大力推行连片集中种植,稳步发展养殖规模基地,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全程托管服务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园区内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鼓励农民投资入股,实现集约生产、规模经营。

三是加大整体推进力度。在巩固原有河横、冯庄、联盟、万众等4个整体推进村成效、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同时,其它村要建立1个以上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培植3个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少于100亩或1个300亩以上的小农场(含连片流转的高效规模设施农业项目),确保到2014年底80%的村达到整体推进目标并通过区验收。

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示范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结合市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省级河横园区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开放。高起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落实用地指标,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园区5000亩核心区的项目建设,利用河横品牌优势,放大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优势,建好国家和省级展示方,提升园区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档次,促进传统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

二是规划实施四个产业园区发展。

(1)优质稻麦种植区建设。沿沈马路东延(姜溱河向东)至新229省道北延线交汇,区域范围包括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夹河村、沈高村、华扬村、超幸村、官庄村、后堡村,规划面积1.5万亩。不在规划范围内的村必须要建好1个以家庭小农场为载体、面积不小于200亩的示范方。年内实现水稻单产700公斤/亩,小麦单产500公斤/亩。

(2)特色农业产业区建设。重点围绕沈马路、娄沈路、农溱线、229省道、溱湖大道等“三横两纵”交通沿线规划打造优质果蔬种植和特禽特水养殖两大特色产业。西侧突出沿娄沈路、星马路向北至沈马线东延与229省道交界处,向南至农溱线东延的交汇处。东侧突出沿娄沈线向南打造一条南北通道至229省道。区域范围包括沈马路河横千亩葡萄园、双星村、夏北村、沈高村、夏朱村、联盟村、冯庄村、单塘村、天民村及万众村、官庄村、后堡村229省道两侧,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

着力打造20个种养亮点。在设施种植上重点打造河横葡萄、双禾果蔬,沈高果蔬、单塘果蔬、苏腾绿野、夏朱蔬菜;在特水养殖上重点打造大洋观赏鱼、阿林水产、溱湖龙虾、玉龙河蟹、夹河罗氏虾、官庄长鱼、黄鳝;在畜禽规模养殖上,重点打造河横绿壳草鸡蛋、河横灰天鹅、夹河禽蛋养殖销售、双星野鸭、天民奶牛、联盟猪场;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打造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联盟农场。在花卉苗木生产上,重点打造沈高、万众、冯庄3个高档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通过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打造成省内有名次、全国有影响的高效设施种养基地。双星、沈高两村2014年新增大棚设施蔬菜种植400亩,其他相关村要根据规划,找准项目定位,新建不低于200亩的高效农业或100亩的设施农业项目。全面推广科技型生态栽培技术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亩平均纯收达8000元以上。

(3)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溱湖大道两侧,区域范围包括冯庄村、单塘村和联盟村。利用现有的养殖基地,规划发展0.5万亩以特水养殖、优质果蔬、花卉苗木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利用毗连溱湖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水产养殖基地设施,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与华侨城、溱湖湿地公园相互衬托、互为辉映的旅游风景线。

(4)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北起沈马路(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南侧),南至娄沈路(沈高镇政府北边),东起229省道,西至星马路,规划面积0.3万亩。力争一年拉框架、两年上规模、三年出形象。年内重点做好农产品加工区详细规划,一期工程配套建设好电力、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项目早引进、早投产、早见效。年内引进2—3个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3.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示范区农业现代化保障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省级河横园区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技骨干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程专业化服务的“田保姆”培养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扩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

二是提升服务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搞好产销衔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加强“一村一品”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订单式收购、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保障规避规模经营主体的各类风险,保障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三是突出服务重点。注重挖掘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机手、农资经营户、种田能手、农技人员的潜力,大力鼓励以病虫害防治、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机条播等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创办和发展。年内,各村要尤其突出农机合作组织的建设,统筹安排农机生产,大力提高机具利用率,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4.大力实施品牌质量监管,增强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放大河横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河横村“全球500佳”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河横”品牌,在现有“河横”牌大米、牛奶、酱菜等系列农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注册自主品牌,错位发展,放大“河横”效应,形成品牌合力。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加强农副产品认证。加快制定本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标准,在切实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组织推进

1.强化组织,增强行政推动力。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推广双星、河横、沈高模式,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思想合力。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照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工资报酬挂钩,促进各村、农口部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争先、领先、率先。

篇9

一、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的意义

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是进一步改革创新企业监管方式与监管领域,努力提升服务水准,更好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一项有效举措。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有利于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企业尽快成熟地走向市场、做大做强,为经济“第三次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工商事务指导员的基本条件

工商事务指导员由所在地的各工商所按照“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原则指派公职人员担任。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一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可担任多个企业的指导员。其基本条件是:

(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二)熟悉辖区工商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

(四)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三、工商事务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每季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指导企业申报无区域名、冠取省名,扶助企业做大做强;

(三)提供企业改制时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及新型出资方式、组建集团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四)帮助企业争创“省知名商号”;

(五)随时接受企业咨询工商事务,协调企业与工商部门的有关事务;

(六)帮助企业开展信用建设,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信用资源出谋划策;

(七)提供网上年检有关业务咨询服务;

(八)及时向企业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免费为企业上门讲法;

(九)及时提请企业纠正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十)解决企业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其他事务。

四、各工商所联系指导的企业范围

《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实施意见》、《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考核办法》以及“关于扶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通知”等文件中所涉及的企业。

五、工商事务指导员工作纪律

工商事务指导员行为准则:

(一)态度热情,语言文明,举止得体,服务规范;

(二)认真负责,廉洁高效,优质服务;

(三)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

工商事务指导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作风粗暴,态度冷漠,语言生硬;

(二)工作责任心不强,办事推诿、拖拉,刁难企业;

(三)接受企业礼金、礼物和吃请及其它行为;

(四)其他违规违纪行为。

六、工作步骤和方法

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要与当前开展的“红盾风采·阳光工商”主题活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具体步骤和方法:

1、制定方案。各所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并广泛宣传建立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请各所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切合辖区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及时确定工商事务指导员及所联系的企业,将指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书面告知企业。同时,制订实施方案,于9月15前上报分局企业监管二科。

2、联系指导。各所结合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发联系函等方式,经常性保持与已确定的企业联系、沟通并根据企业的要求予以指导企业办理相关工商事务,保存好有关资料。

3、认真总结。12月中旬。各所对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建立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工作的开展情况,政策措施的落实,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建议、意见以及工商部门采取的处理措施、结果等,并在12月中旬书面上报分局企业监管二科。

七、工作要求

健全与中小企业联系挂钩制度,实行“一帮一”帮扶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行工商事务指导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

各工商所一是要以选派好工商事务指导员为关键,搭建工商部门在企业展示形象的平台。二是以做好管理和服务为基础,搭建工商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平台。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致力建设服务型工商,打造“为红盾添彩,为发展助力”的机关服务品牌,竭力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篇10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以园区为载体,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布局;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多招扶强“龙头”项目;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填空招齐配套企业;以市场为主体,强化政府引导,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粗放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通过市县联动、组团推进、考核奖励、创优环境,不断推进产业集聚,为“决战工业6000亿”提供坚实的项目保障。

二、指导原则

(1)产业集聚原则。按照布局集中,资金、人力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的广度和深度。

(2)突出重点原则。注重面向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央企、省属企业招商;注重大企业升级改造招商;注重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填空式招商;注重对重点地区产业转移招商;注重回乡创业招商。

(3)优化合作原则。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各地开展信息共享和项目流动。对于招商项目,对外一起抓,引进再分家。

(4)鼓励拓展原则。各地在重点发展十大产业的同时,可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拓展新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产业定位和招商思路

根据市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瞄准招引龙头企业、填空招齐配套项目的要求,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十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500亿元,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一)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目前我市已形成原油加工、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布局。一是以中石化分公司为龙头,以浔阳区工业集中区、庐山区城东港区为集聚地的原油综合加工产业;二是以新康达化工、天赐化工、之江化工等为主的,以湖口县、彭泽县为集聚地的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中石化分公司目前拥有原油综合加工500万吨/年、聚丙烯10万吨/年生产能力。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强力推进石化扩能改造和庐山区城东港区石化工业园建设,至2015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提升到1000万吨/年,建成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千万吨级炼油化工基地。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精炼成品油;苯类产品深加工(px);大型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大型基本有机化工原料;高效、低毒、安全新型化肥、农药;环保染料等各类化工中间体;丙烯酸酯等节能环保型涂料;氯碱系列产品等项目。

4、招商重点方向及落户地区。主要面向等地以及中石化等央企。重点引进落户到:

(二)钢铁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我市钢铁产业主要以钢厂为主,目前可年产100万吨建材用钢、150万吨线材钢、150万吨板材钢,2011年底将形成550万吨的钢铁生产能力。目前正加快推进新钢、萍钢合资建设的600万吨优质钢材项目,届时将形成全省最大的千万吨级优质钢材生产基地。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推进钢厂升级改造,同时加快推进新钢、萍钢合资建设的600万吨优质钢材项目。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镀锌板和涂镀层板等高附加值板材制造;优质高碳硬线材制造;齿轮钢、轴承钢等优质钢制造;高速重载铁路用钢制造等项目。

4、招商重点方向及落户地区。主要面向等钢铁企业所在地。重点引进落户到:。

(三)有色冶金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目前我市已形成以修水中国五矿香炉山钨业、修水湘赣有色金属、巨通钨业、县城门山铜矿、瑞昌武山铜矿、湖口铅锌冶炼等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冶金工业发展格局。其中,江铜铅锌冶炼项目年产电铅20万吨、电锌20万吨、硫酸56万吨。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加快江铜铅锌冶炼项目建设进度,形成40万吨铅锌/年生产规模;积极抓好攀森新材料镍粒合金项目,形成25万吨/年多元金属镍粒生产规模。同时,努力引进中铝集团、华友钴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厦门钨业等有色冶金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铜、铅、锌、镍、钴、钨、钼、钒等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碳酸钙深加工等项目。

4、招商重点方向及落户地区。主要面向等地。重点引进落户到

(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已形成棉、麻、丝、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为主体的大纺织格局。全市纱锭150万锭,布机3000多台,印染生产线8条,化纤生产能力20万吨/年,服装年生产能力2亿件套。目前已形成以共青城市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以彭泽县、德安县、瑞昌市为主的棉纺产业集群,以庐山区、湖口县为主的化纤产业集群。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龙达化纤二期、赛得利化纤三期及恒生大化纤60万吨溶解浆、40万吨粘胶纤维项目的实施进程,力争3~5年内全市粘胶纤维产能由目前的年20万吨提升到年1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同时,努力承接山东海龙、澳洋科技、新乡化纤等纺织服装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以女装、童装、裤类为主的梭织服装及针织服装的系列化产品开发;以服装面料、衬纱、辅料织造、印染等为主的产业链项目;粘胶类无纺布类产品开发;色纤维染整、麻灰纱产品开发;大型缫丝项目;丝织品、丝棉类寝具用品生产;大型纺织服装市场等项目。

4、招商重点方向及落户地区。主要面等纺织服装业发达地区。重点引进落户到

(五)汽车船舶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

(1)汽车。我市目前拥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家、专用改装车生产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近50家(其中规模以上16家)。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具备年产整车10万辆、发动机10万台的生产能力;江氧有限公司年生产运输低温液体化工原料的改装车500台。

(2)船舶。我市是长江流域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拥有江州造船、江新造船、银星造船等规模以上造船企业13家,船舶配套企业6家,研究所2家,三年内全市船舶生产能力有望达到200万载重吨。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抓住昌河汽车与长安集团战略重组的发展契机,提升发动机及汽车生产规模,至2012年在开发区形成20~30万辆汽车及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加快海天设备制造项目建设,配套船舶制造企业船用锅炉。同时,努力承接米其林轮胎、黄山金马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等汽车船舶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

(1)汽车:底盘、转向系统;悬挂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汽车仪表、倒车雷达、导航仪生产;汽车零配件专业市场建设等项目。

(2)船舶:游艇制造;船用舾装件制造;船用配套设备制造,如:船用锅炉、机控设备、污水处理设备、通讯导航设备、消防设备、船用照明系统等项目。

4、招商重点方向及落户地区。

(1)汽车。主要面向等地。重点引进落户到:。

(2)船舶。主要面向等地。重点引进落户到:。

(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在开发区和共青城市,

一是以铨讯数码、三诺电子、翰森科技等为龙头的开发区集聚地。

二是以赛龙手机为龙头的共青城市集聚地,2011年可实现年产手机2000万台。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扶持铨讯数码相机、赛龙手机做大做强。铨讯数码相机三年内力争形成2000万台数码相机的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数码相机生产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共青城1万亩手机产业园,全力将共青城市打造成全国第四大手机生产基地。同时,努力引进索尼、三星、华硕、海信、联想、创维等电子信息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手机制造;数码相机、导航仪制造;电子产品关联配套件制造;模具、注塑、喷头和手机、数码相机铝质机身外壳制造等项目。

4、招商重点方向及落户地区。主要面向等地。重点引进落户到:。

(七)新能源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我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以光伏、风力发电为主,一是以旭阳雷迪、旭阳光电、共晶光伏、华航太阳能为主的开发区、共青城市太阳能光伏产业,三年内将达到5000兆瓦单晶硅、多晶硅片的生产能力;二是以彭泽核电、老爷庙风电、矶山湖风电、长岭风电、大岭风电、长能风电为主的核电、风力发电产业,力争形成全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和以长能风电项目为主的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支持旭阳雷迪、共晶光伏、超日光伏做大做强。同时,努力承接尚德太阳能、台湾联电、美国第一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上游单晶及多晶硅片;储能电池、薄膜电池和电池组件;逆变器、控制器、光伏玻璃基板、电池背板等辅助类产品;坩埚、磨料、切割液、清洗液、碳化硅等耗材类产品生产等项目。

(八)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一是以星火有机硅厂为主的有机硅产业,已具备年产30万吨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并已形成年产3万吨高温胶、3万吨107胶、1万吨硅油、5000吨气相二氧化硅的生产能力。2015年可形成70万吨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二是以巨石玻纤、长江玻纤为主的玻纤产业。巨石集团公司至2012可年产35万吨玻纤;三是亚东水泥、庐山海螺水泥、鑫山水泥、三环水泥、兰丰水泥、南方水泥等企业为主的新型干法水泥及新型建材业,三年内可达3000万吨/年的水泥生产能力;四是以诺贝尔、安拿度陶瓷为主的建筑陶瓷业,预计三年内可形成5000万平米的建筑陶瓷及300万件耐热陶瓷的年生产能力。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支持蓝星星火有机硅、亚东水泥、巨石玻纤、诺贝尔陶瓷、中节能石英做大做强。同时,努力承接硅宝科技、新安股份、斯米特、广东中源企业集团等非金属新材料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硅产品项目;矿渣水泥、微粉水泥等资源利用项目;混凝土管桩、预制构件、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等建材项目;各类覆铜板、玻璃纤维电子布等电子材料生产、与光伏产业配套的白玻璃生产等项目。

(九)节能电器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一是以志高空调、挪宝空调、金淞空调为主的空调产业,目前已具备年产30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预计三年内可形成年产100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二是以武宁县节能灯、开发区LED产业园为主的节能照明产业,全力打造中国中部电光源产业基地;三是以开发区、德安县为重点的电子温控产品系列,预计三年内国内市场份额可达40%左右,形成全国重要的电子温控产品生产基地。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志高空调做强做大,同时,努力承接格力、美的、格兰仕等节能电器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引进压缩机、电子控制器、电机、电容、铜业、铝业等相关配套项目;室内照明、太阳能路灯、草坪灯等终端应用产品制造项目;大功率LED外延片及芯片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储能蓄电池等应用产品制造等项目。

(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及优势。目前我市已形成一是以中粮集团油脂、嘉盛粮油、德润油脂等为主的粮油加工产业;二是以博莱集团、艾格菲种猪、修水国鸿肉禽食品加工、永修林森牧业为主的畜禽制品加工产业;三是以美庐乳业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产业;四是以鄱湖水产、赤湖水产、矶山湖水产、太泊湖水产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产业;五是以“庐山云雾”、“宁红”、水梨、蔬菜等产品为主的茶叶果蔬加工产业。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支持中粮油脂做大做强,力争三年内形成150万吨油脂生产能力,加快建设中粮百亿产业园项目。同时,努力承接中绿食品、通威集团等绿色食品行业前50强龙头企业。

3、大力招引配套项目。大型粮油深加工;大型茶油、茶叶种植及精深加工基地;引进水产品和肉类的保鲜冷冻、真空包装等副产品一条龙深加工基地;大型水产品流通;采用先进技术的果汁、果品等果蔬深加工;旅游休闲食品加工;畜禽生物制品生产等项目。

四、促进政策与主要措施

1、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按照“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招商组团、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方式,建立责任明确、务实高效的产业招商机制。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产业招商工作,负责产业招商的调度、督查和考核等工作。

2、强化扶持加大激励。一是建立产业招商促进基金。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十大产业招商促进基金,主要用于产业招商组团活动经费及考核奖励。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树立全市“一盘棋”的理念,对项目要对外一起抓,引进再分家。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严把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科学合理指导项目分布。建立项目引进地和落户地的招商引资成绩和税收利益分享机制,调动多方积极性。

3、强化保障倾力服务。建立优先保障机制,引导资源向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一要优先保障用地,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建立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为产业链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二要优先保障融资,建立强有力的产业项目投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支持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落户及企业的增资扩能,做大做强;三要优先保障用工,加大用工服务力度,对重点骨干企业及重点产业项目的新增用工,给予用工培训,同时积极做好新市民公寓建设,优先满足重点产业项目用工需求;四要优先保障十大产业集群国家、省市扶持资金项目的申报;五要加大十大集群产业的宣传力度,打造注意力经济;六要建立健全十大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避免恶性竞争。

4、强化考核加强引导。一是针对各县(市、区),将产业招商纳入市招商引资考评体系,科学细化产业招商考核指标,通过科学考核引导项目向十大产业集聚;二是针对各市直部门,将产业招商工作纳入市直部门年度目标管理,作为加分项考核,按照与县(市、区)不重复考核、不分享指标的原则,对年内独立引进且开工建设的十大产业重大项目,予以加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