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经费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17-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由原来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多功能型转变,承担的科研项目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逐年递增,而科研经费的管理成为了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贯穿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然而科研经费在高校资金中比重的不断增长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漏洞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科研经费,认真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有力地保证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部门负责,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负责,经费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后,科研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及项目经费,没有对申请人编制的预算经费结构进行审核;课题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为确保申报的课题被批准,主要重点在于提高课题申报材料的质量,经费概算作为一个附带内容,在主观上对其是否能按预算执行并不重视,预算编制时主要凭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能全面、真实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截留、违规等现象;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实际发生时,侧重于报销手续是否完备、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只按项目预算进行核算,对科研经费的筹集、使用等全程缺乏了解,只能停留在单一的会计处理上,不能通过项目进程来控制经费使用。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没有发挥科研经费预算的真正作用,失去了预算的严肃性,造成经费预算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
2.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失控。虽然各高校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大,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在现实中没有严格执行。一是科研经费使用者钻规章制度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交通差旅费、业务费、劳务费、大额支付科研协作费、招待费等成本项目的使用上;二是机制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实行“课题组负责制”,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扣除一定比例的费用,大部分由课题组成员支配;一般大的纵向科研项目可能有几个协作单位共同完成,项目负责人较容易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使用;有的课题组在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而直接转入公司,以逃避学校财务的监督和漏逃学校提取的管理费,造成高校科研资金的直接流失;还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资金以各种名义如合作、测试等方式转移至校外,使科研资金转为私人资金;还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接受科研项目,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占用学校资源;三是报销发票中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在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对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监督力度不够,科研部门依赖财务部门最后审核,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停留在事后,审计无法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作用。
3.结余经费管理不健全。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急剧增长,科研经费的沉淀现象日趋严重。部分科研项目结束后,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有的项目甚至是几年以前的立项,应结题的不结题,应结账的不结账,结余经费用于不属于该项目的其他支出,固定资产不能进行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使得高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教育部和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达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至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造成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财务管理的难度。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1.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加强部门之间沟通。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其次,科研预算管理必须强调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科学性,以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率;再次是确定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细化编制内容,按用途逐一在预算中列明。预算不仅仅是为了申请到项目,特别是在目前许多纵向课题经费的拨付、使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情况下,课题经费的开支直接与预算相挂钩,由于项目经费预算的专业性,各部门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科研部门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确定各项经费的支出比例(如:项目管理费、交通差旅费、劳务费、科研协作费、业务费、招待费、材料费、设备购置费等);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预算的编制,应严格按照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的规定,认真严谨地编制项目预算;财务部门在经费使用前明确告知各项费用的用途及比例,科研经费的审批程序等,以保证其科学、合理、详细、明确、切合实际。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经费核算。首先,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及结题决算,并且在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指导科研人员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经费;科研部门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支出比例和审批权限,交通差旅费、劳务费、招待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抓实列支,还必须严格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应向学校科研、财务部门提供科研批复、项目合同及其他资料,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书、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凭据统一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其次,科研人员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用健全的制约机制,将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项目中去。
3.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专用资金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科研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财务部门要认真核算结余,有经费结余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和使用结余经费;国家没有规定的项目,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分配和使用办法。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及时处理结余经费,避免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它支出。
4.加大审计力度。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不够,没有过程审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没有纳入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审计制度,在科研经费审计时,以项目为对象进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严格把握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总之,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应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使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只有不断探索和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才能使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3)
2.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财会研究,2010(8)
3.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1)
4.沈菲,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12)
5.王新燕,朱继明,辛向阳,王星.浅议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2
【关键词】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其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是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服务与咨询等取得收入。横向科研经费是高校扩大对外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人员普遍认为横向科研经费不是国家的钱,是项目负责人凭个人专业能力从企业争取来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也认为横向科研项目是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的事,对其经费的管理学校无需过多干涉。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现象便由此而生,挪用、贪污横向科研经费的行为时有发生,给高校学术风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造成恶劣影响。
(二)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预算制定的标准化到经费支出的规范细则等方面都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行为。而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在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高校财务部门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尺度难以把握,往往造成“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部分高校套用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严,特别是对人员经费支出的过度限制,使得项目负责人要么通过虚列支出等方法套取科研报酬,要么私下和企业合作,直接将经费转入个人账户,避开学校监管。部分高校为追求科研经费的规模和总量,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宽松,使得横向科研经费支出处于无序状态,极易滋生腐败。
(三)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没有实行全成本核算
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高校对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的签订往往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约束秩序,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一般不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的签订,合同由学院、科研团队甚至个人与企业签订。简单合同、口头协议比比皆是,经费使用用途、开支范围和标准在合同中少有体现,仅对经费支付时间、支付方式进行约定,给经费核算带来一定难度[1]。高校科研人员成本效益意识淡薄,无人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科研成本核算仅仅是项目发生的直接费用,其在教育事业费中开支的科研人员工资,以及与纵向科研工作进行资源共享的间接费用,如实验室使用费、仪器设备使用费、图书资料费、水费及电费等都没有在横向科研经费中分摊[2]。这样,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本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四)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缺少有效监督机制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等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然而在高校现行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形式下,科研管理部门只注重项目立项,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不了解;财务部门只注重核算,对横向科研经费支出是否产生效益不关心;监察审计部门对横向科研经费的跟踪审计力度不足,很少主动介入,各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合作不够,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缺少有效监督机制。
二、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学习,切实转变观念
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于2012年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明确提出“不管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要纠正横向科研经费属于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可组织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对《意见》进行集中学习;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短信和邮件等多种渠道对科研经费管理法规政策展开宣传,切实转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观念,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制度建设,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高校应根据国家近年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要求,结合横向科研项目特点,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制定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横向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强化合同管理,逐步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
高校应制定科学、规范的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履行终审责任,从根本上改变有关责任人对合同审核的随意性,确保横向科研经费及时到位、项目如期完成[3]。逐步完善横向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防止盲目挤占学校资源。
(四)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应以服务科研项目为出发点开展工作,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等职能部门应改变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关系,利用科技手段推进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网络化管理,构建动态监管体系,实现横向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督。
参考文献:
[1]王辉. 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J]. 会计之友, 2012年12期
篇3
关键词:新常态之间 技术机构 科研经费 规范管理
作为质量检测方面的技术机构,新常态背景下对其工作内容赋予了新的定义。传统的质检技术机构工作内容仅仅是做科研实验并出具质检报告,属于一种固化的工作内容,而新常态背景下质检技术机构不仅仅要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还应该对未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可以更好的运用到具体研究当中,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新常态下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新情况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
新常态背景下质检技术机构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也是经费来源多元化的一个最根本成因。之所以说质检技术机构科研经费多元化,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单位、项目协作单位或来自于单位自筹。经费来源不同对资金的管理核算体系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来自上级财政拨款的通常纳入到部门的整体核算体系中,支出管理十分严格,而对于来自协作单位或者单位自筹的经费则管理过程相对松散、混乱,核算过程缺乏严谨。
(二)科研项目缺乏过程控制
之所以说科研项目缺乏全过程的控制,主要是质检技术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自身职责方面存在差异,两者都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沟通机制缺失导致过程协同性较差。从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责来看,主要是争取项目,争取经费,争取成果,负责科研项目申报、编制任务书、申请立项、任务结题等等。而从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中无法感受到来自于财务部门的管控,对科研进展情况了解不足,最终导致部门与部门沟通脱节,缺乏过程控制,财务风险加剧。
(三)科研经费核算不准确
从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可以发现,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人员大多肩负检测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这种状况,参与科研工作人员工作范畴被拓展,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作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制定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与福利待遇,这部分经费由财政供给。质检技术机构对科研经费与事业经费并未采取分管模式,财务核算模式单一,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对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规范管理要求,出现核算不准确问题。
二、新常态下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规范管理途径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新常态下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规范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章可循。对于科研经费而言,应该将经费真正用到科学研究上,根据科研经费的横纵向处理并结合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应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在该管理办法当中应该明确其中的各项细则,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及各个部门的工作范畴与职责;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及具体的审批流程,确保经费范畴与报销规定得以明确,并能够发挥出针对性效果,明确科研经费各环节的专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实际上是对整个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基本保障,也是新常态下科研经费管理走向新方向的基础条件。
(二)建立科研与财务部门沟通机制
强化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保证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执行全过程监管。新常态背景下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与服务范畴应该前移,财务人员应该熟悉科研管理当中的各项基本流程与相关业务内容,在申请课题立项与课题经费过程中财务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全过程无缝的监管机制,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效益预测、预算编制、中期管理及结余经费管理全过程,真正将科研人员从其中独立出来,为更好的衔接提供可能性。因此,新常态背景下质检技术机构应该积极建立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在良性互动与沟通中找准问题的关键点与切入点,对科研经费管理实现全过程控制。
(三)强化财务核算工作全过程
财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研项目经费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完善财务核算工作,需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单独的建立账目,专项核算并单独管理。经费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辅助核算,最终建立一个辅助账目,满足经费专款专用的要求,实现项目的管理与最终验收。对于科研成本核算机制而言,财务部门应该统一规划,为各个科研项目之间的沟通提供保障,完成具体的分摊与间接处理。例如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零散费用较多,包括水电费、材料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等,这些内容依旧需要进行按比例分摊处理,计入到科研成本体系当中,减少无限制补贴。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在核算过程中要保证每一项经费内容与具体额度都十分精准,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确保经费项目管理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背景下对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质检技术机构科研项目经费面临全新的环境,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个人看法,旨在真正寻求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途径,拓展新的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新方向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苏宁英.质检技术机构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2,11:114-116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经费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的蓬勃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科研经费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分类管理原则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分类根据经费来源性质一般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技活动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财政性拨款,按来源不同分为中央科研经费拨款、地方科研经费拨款,具体由以下几方面来源的经费构成:由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973”、“863”项目,军工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自主科研经费;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获批的科研项目经费,经有关部门批准或合同约定转拨到高校的项目经费;由政府、社会资金或国际组织(机构)提供的科研经费;由学校预算安排的科研基金。横向科技活动经费是指高校通过开展科研及辅助科技活动多层次争取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科技开发与技术协作收入、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科技咨询服务收入及其他科技活动收入等等。
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财政性拨款,是国家或学校的预算资金,不具有创收性质,但对高校的长期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对高校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横向科技活动经费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积极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主动为社会、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服务而获得的经费,具有社会投入的性质,属于高校的科技创收。一所高校获取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技活动经费的数量和质量的能力,反映了学校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与经费财务管理脱节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不同来源渠道投入的科研资金财务管理要求也各不相同。使得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缺乏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与配合,出现管理上的脱节。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
由于高校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直接由课题组编制预算,而科研人员对财务预算知识储备不足,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不重视,科研人员完全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的预测划分,并没有进行正确的经费测算,客观地科学地编制预算,因此,项目预算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题经费的成本支出,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在预算执行中存在漏洞。
(三)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项目资金是自己通过课题的申请争取到的,只要能够按照立项单位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按照规定上缴各种税费和学校的管理费用后,所有的经费资金就可以完全由个人支配,至于是否按照项目预算要求的范围和内容使用经费,在思想上有疑义,因此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造成科研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在日常核算中,财务部门除关注报销发票是否合法外,其余的也就难以控制,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造成了科研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会议费、调研费、招待费等方面的开支日益膨胀;用私家车“调研”的“汽油费”、“过桥费”等支出层出不穷。
(四)项目经费的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科学控制
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审批实行的是项目组负责制,即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自行计划开支,而项目负责人又都是学术型人才,对于项目经费的管理不熟悉,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随意的现象,用到哪儿算哪儿,缺乏计划性,时常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甚至会出现项目尚未完成而经费已经用完或项目已经结束而经费结余很多的现象,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一人或一个团队同时承担多个课题的研究,在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中,项目(团队)负责人常常把经费混在一起使用,造成此项目支出了彼项目的经费,导致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没有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形同虚设。同时,财务部门的地位决定了它无法了解项目的进行程度,无法将经费的使用进度与项目的执行进度结合起来控制管理,这是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决算不符的原因之一。
(五)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一个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造成的。项目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预算不准确、支出弹性大,都为项目结题不结账提供了可能。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上的脱节,沟通不及时,也是项目结题不结账的原因。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不仅掩盖了项目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决算数据不真实,项目经费沉淀,还使有限的科研资金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管理,制度要先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避免使用和管理的随意性,只有建立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出一系列既不僵化呆板又不放任自流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才能使科研经费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因此,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必须要有完善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做保证。高校可以针对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制定和完善适应不同性质要求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从而达到既保证科研经费发挥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的作用,又能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科研经费编制预算时,财务处应协同项目负责人、科技处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求,结合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和具体内容,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支出的经费预算,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的原则细化项目经费预算。预算方案一经确定,便具有了强制性的约束力,课题承担部门及个人应严格按照预算实施,以至完整整个科学研究任务。
(三)严格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和过程控制
针对科研经费支出和使用过程不规范的问题,高校应结合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情况复杂,各类经费使用差异大的情况,按照经费来源的不同,强化课题经费的项目监管和过程控制。明确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内容,支出标准和经费的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报销规定,在日常核算中应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批复的预算支出,做到专款专用,减少科研人员报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支出的管理和控制;对正常的业务费用如学术会议、差旅、材料、试剂、药品等支出实施必要的会计监督;对研究生助研津贴等需要在项目经费中支出的,应确保直接划入学生的个人银行账户中,以保证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四)加强科研经费结余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项目家底不清,资金沉淀,甚至造成科研课题经费被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高校应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结账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时处理结余经费资金,避免长期挂账、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保证项目经费结账工作的时效性和规范化。
总之,科研活动是高校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立起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也可以促进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实现科研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取得更好的科研效果和科技成果,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Z].[2006]56号.
2、张建英,白锡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
3、程雯蔚.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4、王新华.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师,2008(5).
5、姚震,金云美,孙思惟.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绩效;过程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在我国科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拨款也随之迅猛增长,如何安全地加以管理并让其实现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国家都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试着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看,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偏颇。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在日常管理中,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即:争取课题经费不容易,既然好不容易申请来了,那么该如何花就主要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课题经费俨然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从而使得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违规性。
(二)财务管理缺位。目前,不少高校实行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即科研部门管合同与项目,项目负责人使用经费,财务部门管经费报账和会计核算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管项目的不管经费、管经费的不了解项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配合。一些高校的科研部门对科研项目疏于管理,把经费管理的责任下放给了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不了解科研经费的筹集、使用和耗费情况,对经费使用是否与项目进度一致,是否属于合法开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了项目负责人对经费有绝对的控制权,只要项目经费开支不超过到款数,报销的票据符合规范,就能顺利过关,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缺少必要的内控监督机制。
(三)忽视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然而,在许多高校,预算编制往往不受重视,本该由财务部门参与的预算编制却没有财务部门的份,科研项目的管理职能部门对预算也不严格监督审核,把项目预算编制充分放手给了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往往做足了课题申报材料的功课,为的是项目能顺利被批准,却对经费预算的编制从主观上就不够重视。在编制中往往凭借对项目申报经验来预估,对项目的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预算编制不够精细,虚列支出项目,或是对经费的配比不当。由于预算编制中即存在着这些问题,因此经费到位后,自然无法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财务部门审核经费使用情况时也无法根据预算项目来控制,使得预算形同虚设,失去了预算对支出应有的约束力。甚至连结题时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往往只能按照预算数来制作。此外,课题预算不够细化也为科研课题结题不结账提供了可能。所谓“结题不结账”是指科研项目已完成,已通过验收评估,但却还不作账务处理,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项目经费决算迟迟无法完成,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四)资产和资金流失严重。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看,高校对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监督比较薄弱。由于为课题添置设备在论证时不够充分,设备重复购置或长期闲置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数学校未规定:当项目完成结题时,资产应收回,并提供给其他项目使用。从而导致了资产的重复购置且不能共享。有些人甚至为了避开固定资产验收,故意开具多张发票,将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使得国有资产流失。有的科研人员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价值确认也没有规范处理,以上种种现象都造成了资产和资金的浪费、流失和失控。
(五)没有绩效考核。对于科研项目的结项环节,不少课题并没有像立项时那么慎重其事,甚至即使未取得预期成果或没有成果,结项时也能不了了之。由于缺少严格的验收环节,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的课题都能通过,即使不通过,也没有相应的处理办法或奖惩机制。目前,对于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估很少顾及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注重短期眼前的成果评估,缺乏对其后产生的长远的经济效益评估。
二、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积极加以改善:
(一)完善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必须严格执行上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批复书的内容使用经费。对于横向科研经费,要给予一定的活动空间,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大学校的创收效能。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要细化实施细则,明确开支范围和口径,确定合理的支出水平。同时,校领导要对全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统一领导,并细化规定各部门(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经办使用部门等)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二)优化人才素质。首先,高校应努力提高科研人员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自觉意识,日常应加大科研政策和有关制度的宣传与教育力度。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相关人员的工作技能。例如,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培训班,让财务人员和有关人员都能掌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法规,并对科研项目的专业知识有所认识。其次,可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来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上的不足,增强科研管理的能力。只有优化了人才素质,才能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过程控制。在项目立项编制预算阶段,高校应要求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详细地编制预算,财务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给予一定的指导。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应根据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严格审批预算编制。在项目经费到位后,科研部门要和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密切配合,以项目预算为依据,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共同监督经费支出情况,发现不合理的支出及时纠正。财务人员在办理日常报销尤其是转拨款等大额支出时,应及时对照项目合同预算书,掌控项目已完成进度及已支出数额,再对款项支付与否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处理,从而把经费收支情况的实时监控落到实处。项目预算中应严格控制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招待费开支、确定合理的支出比例;其中与科研活动无关支出,例如个人生活性或消费性支出,一律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在项目结题阶段也要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高校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应对课题何时结题结账做出规定,并限定结余经费的用途;结题中,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积极配合,清理账目,核实项目的经费额度和已支出数,据实编制科研经费决算表,结出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特殊原因确需延期的必须按照程序提前办理延期手续。项目结题未按时结账的,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结余资金退回原拨款渠道外,学校有权收回结余经费。学校也可设立科研发展基金,归集已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该经费可用于科研仪器设备运转的维护、人才培养及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科研和启动。
(四)加强监督审计。高校应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审计意识,充分发挥审计、纪委、监察部门的作用。学校应定期检查和抽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限期整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
(五)加强资产管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学校的资产统一管理。当项目结题或发生变动时,财务部门要会同资产管理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及时进行资产清理。要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资产管理部门应合理调配已结题项目的资产,互通有无,实现再次利用,避免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对科研中形成的无形资产也要纳入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六)建立信息互通。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应建立以科研和财务部门为主,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平台。科研管理人员将下拨的课题经费项目开支额度传输到财务报账系统,当某项开支超过额度是报账系统会自动屏蔽,并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借以实现数据的共享,达到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七)建立绩效考评体系。高校应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仅考核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也应考核其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可考虑建立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有实用价值而无资金支持的项目进一步实验,开发研究、市场推广等,努力向产业化转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仍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因此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通过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课题相关人的责任,制定监督管理机制等系列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新,徐中瑛.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0(2).
[2]张伟.科研经费的管理探究[J].会计师,2011(7).
[3]卞继红,张思强.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J].财务与金融,2011(2).
[4]李洪枝,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与规范化[J].财会通讯,2009(11).
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我国高校在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高端人才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国家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中央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之后,高校的科研任务随之加大,科研经费也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如何更好的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
1.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经费使用细则要求多样,导致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执行标准难以统一控制的问题。
虽然各个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大多出台了统一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来自不同的管理部门,经费划拨也分属不同渠道,很多经费在划拨时具有明确的使用范围,比如国家“九五”计划期间实施的高等教育领域大规模重点建设工程“211工程”、国家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校而实施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为振兴中国高等教育,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教育部与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各级政府出资为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地方生产力水平而与高校共同开发的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涉及保密内容的军工科研计划等等。高校自行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往往与经费出资人在经费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上存在冲突,导致财务管理部门以及经费具体负责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以统一标准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容易产生模糊和混乱的问题。
2.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不科学,科研成本计量不准确。
高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双重属性,即科研与教学双肩挑,教学活动与科研工作往往不能简单分割,在各自领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存在交叉,因此很难清晰的对其单一项目进行成本分摊。由于科研成本计量存在较大缺陷,因此科研成果评价也难以量化反映。同时由于高校学科种类繁多(综合类院校尤其突出),在科研评价方面难以为每个学科都成立高水平的专家组进行评判,因此大多只能以科研文章的层级、是否获奖以及获得奖励的级别作为考量科研水平的标准,而不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来科学发展方向,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量化评价标准。
3.科研经费预算制定不够科学,管理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导致不能实现预算执行的刚性要求,部分横向课题存在不规范支出问题。
各高校往往把科研项目的取得作为考核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由此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科研项目的立项成为高校全体人员都比较重视的工作。但是,在项目确立之后的后续管理方面,却存在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在资金使用方面,每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并不精通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而财务人员又对于科研项目内容完全不懂,这也给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增添了难度。
现行的纵向科研经费申请过程中,一般都要求申请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预算作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执行依据。但是,由于项目承担人员一方面缺少财务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对于科研预算执行中的刚性要求缺乏认识,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大多缺少市场调研,凭借经验甚至想象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导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产生超范围支出或者超额度使用资金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规范支出往往出现在科研人员与地方企业等部门签署的横向科研开发项目上,这类项目由于资金的投入人对于经费的使用没有刚性指令,同时不对项目资金做后续监管,导致资金使用人往往随意扩大支出范围,甚至出现科研圈钱、支出套现、虚列转拨等违法行为。
4.科研项目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
科研项目的结题不结账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科研成本计量不完整,导致项目经费不正常结余;二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对于资金使用情况监管不力。由于科研人员存在经费申请不易引起的“惜售”情绪,导致结题后尚有大量经费挂账使用的情况。
5.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重复投入的现象。
由于科研项目承担者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使用科研经费进行固定资产投入时由于信息不通畅,产生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等资金浪费问题。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前面简单列示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导致的原因,如何全面解决将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下面简单探讨解决对策:
1.使用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根据经费来源渠道的不同,建立相应的经费管理模板,结合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完成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可以将划拨经费按照项目申请立项时制定的预算,在财务核算系统中建立相应的模板,财务人员可以根据模板提供的数据,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进行控制,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务核算人员由于不能全面掌握不同渠道经费的使用规范导致的经费使用不符合规定的问题。不但使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地进行,同时为科研经费的后续管理提供了直观、明晰的监督窗口。
2.建立科学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合理确定摊销成本。
科研成果评价和成本计量一直是困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题,如何建立相对准确的成本计量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各高校的普遍采取的方法是根据文、理、军、工、农、医等项目属性,按不同比例计提成本。该方法虽简便易行,但是信息粗糙,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科研成本的构成。由于科研项目的非同一性,由单一学校为全部项目建立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存在较大难度,能否建立校际联合科研评价平台,由各高校抽调出各学科的专家成立联合评价委员会,定期对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本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制订出成本摊销模型,作为高校科研成本摊销的量化标准,同时推出学科未来发展预测,为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这样不但使科研成本管理能够实现科学规范,同时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公正评价。
3.规范科研预算编制程序,使科研预算的编制切合实际,同时加强跟踪监督,杜绝预算执行过程中超范围、超额度支出现象。
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相关管理规定,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在项目申请时的预算编制过程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预算编制更加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建立横向课题的经费管理办法,对人员经费、招待费等不易监督的项目规定支出限额,在保障科研经费正常开支的前提下,加强对票据使用、经费开支范围、资金往来单位以及现金开支额度的监管,严禁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行为。
科研项目中规定金额以上的材料采购、设备购置等工作,要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以降低采购成本与财务风险。
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对科研经费的执行进行持续监督,使科研经费真正为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4.建立科学完善的科研经费结余管理办法,正确归集结余经费,使之为科研人员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由于来源渠道不同,对于结余经费有不同的管理规定,其中部分国拨专项资金要求在项目结题后,将结余资金按专有渠道上缴。其他纵、横向经费在拨付时并没有对结余经费提出具体要求,高校可以由科研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联合制定科研结余经费管理办法,归集零散的结余资金,重新划拨至相关人员的其他科研项目中,或者建立科研管理基金,作为其它自主创新课题的研究经费的补充以及为已结题项目的后续跟踪提供资金需求等等,使科研经费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杜绝浪费、突击花钱,超范围开支等违规现象发生。
篇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高等院校;科研;应用
多年来,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高校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其中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金额比重较大,同时缺乏合理的支出凭据。高校对科研资金成本核算大多是科研和财务部门共同负责,但分工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缺乏沟通,造成成本核算不合理。同时科研的经费来源多元化,经费数额较大大,设计范围广泛,执行周期唱,各部门缺乏科学有效地核算、管理方法。高校用传统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逐渐无法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本核算依据不明确,成本控制不合理。科学规范的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一、现行高校科研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复杂
随着高等院校的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主要来源渠道有四种:一是纵向项目,科研经费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类科研经费相应的管理办法,主要用于把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二是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来自于企事业及社会上各类单位,由于大多数项目是以委托合作的形式、内容各不同,对经费的管理与核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用于以获得办学经费为目的的高校;三是科研专项项目,由国家各部委、北京市下达的各类主要用于科研条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类专项项目。四是学校项目,校内自筹经费,多数高校的财力有限,学校拿出大量资金支持科学研究是希望有所回报。学校设立的学校重点研究计划项目、青年重点科研基金项目、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学术专著出版基金、项目配套基金、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等。
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各类科研项目有不同的使用要求,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财务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
2.科研成本管理意识浅薄
科研经费到账金额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或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对科研经费到账金额非常重视,尽量获取较多的科研经费,然而却忽视成本核算和管理。因此通常高校科研项目的前期预算制作都较为细致、监督严格,而对资金到账后的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的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学校风险的关注则相对较低。
此外,高校中科研经费普遍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多干涉。认为如果干涉过多,就会造成科研项目流失或转移。由于成本管理意识的浅薄使得科研经费在无法有效、合理的利用,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在高校普遍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管理。由于有的高校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比较重视上项目,争取经费,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是对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为了鼓励教职工参加科研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比较宽松,在报销制度上存在缺陷,使得科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经费报销中违规的情况主要为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报销私人开销,发票开具时间与科研时间不统一,把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也有的是科研报销单据中所列的明细账与实际情况不符,加之一些商家根据顾客要求任意变更发票中的商品名称、金额,到商场买衣服、家用电器,开具的却是购买复印纸、办公用品的发票,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4.成本控制难度大,会计信息失真
全成本核算就是将科研项目消耗的所有资源成本纳入科研项目进行核算,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高校从事科研项目的人员不仅有专职的科研人员,还有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其他人员,科研和教学往往有想融合的部分,横向科研工作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都可以和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源共享,如科研所用房屋、仪器设备、图书、水、电,甚至部分科研材料等等,应当划分多少进入科研项目成本无法明确界定。同时,大量的招待费、个人提成及与科研项目无关的个人开支却占据了科研经费很大的比例,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失真。
5.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高校对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监督和管理还相当薄弱,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大型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产,在科研课题结题后,以上资产仍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有的科研人员甚至将其视为私有财产据为己有。再有就是对科研经费所形成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学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进行无形资产的帐务处理。以上都将造成资产的流失和失控,这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直接相关。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为国家代扣缴一定比例的税金,有的科研人员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从而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或将已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方式转移到校外;或以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财务部门并不监督其投入、运用、耗费和补偿的全过程。同时,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和收取管理费,而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补偿,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二、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科研中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它是以作业为中心,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具有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两大功能,不仅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还可依据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进行成本管理,满足经营控制的需要。
1.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需要,对传统成本法失真信息进行修正
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纵向经费、横向经费和校内自筹经费。并且科研跨越年度不同,有的时间较短,有的则耗费大量时间,归集的成本各有不同,作业成本法恰好适用于业务流程复杂、成本动因多样的情况,可有效避免信息失真和成本失控。
2.寻求较好的成本核算方法的需要
教育和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很难将其区分。另外科研成本多为间接成本,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划分成本动因进行分配,适用于间接成本比重大的情况,更有效地支撑成本预算管理体制。
3.解决目前高校中存在的资源利用低效,为经费拨款提供依据
作业成本法可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的增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降低增值性作业的成本,剔除非增值性作业,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高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一起来。把经费利用情况作为拨款依据,切实保证资源可以合理配置、利用。
三、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科研中应用
1.应用的可行性
(1)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产品品种结构复杂的企业或机构
高校科研经费呈现多元化,成本差异较大,除了直接费用外,间接费用大致可分为能源材料及试验外协费、工资及劳务费、国内外学术活动费、综合管理费用、固定资产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业务资料及出版印刷费等。种类复杂繁多,难以辨识。
运用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成本分配的对象,以作业耗用的数量作为成本分配的依据,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同时,成本动因因经费来源、跨越年度不同各异,因此应具体分析不同的资源、作业、动因以分配间接费用,核算成本。
(2)国家鼓励科研项目,高校的运作模式也日益产业化
高校不能完全按财政预算的方式来核算成本和控制成本,必须寻求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新方式。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涉及许许多多的作业,可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空间很大,同时作业成本法也有助于高校追踪整个高等科研作业流程,进行成本控制。
(3)高校计算机硬件基础较好,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水平较高,信息处理技术先进
(4)随着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即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课题争取不容易
(5)高校会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素质较高,对作业成本法知识的了解较多,培训也较为容易
2.应用步骤
高等院校经费支出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无需进行非配,直接计入相应科研项目中,对于间接费用要进行合理的分配,科研间接成本按其收益大小进行分摊。
实施作业成本法主要有六个步骤:确定高校主要作业;确定和计量高校各类资源消耗,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资源库;分析资源动因,确认作业,将特定范围内各资源库汇集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分析作业动因,确定动因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科研对象成本计算单,得到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本;编制成本报告和进行成本分析。计算出所有院系的总成本和内部构成情况后,可以从收入与支出角度分析各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从各部门资源消耗的比重考虑运行效率。
(1)确定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计量的成本,主要计算各个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的成本,将未纳入科研项目的费用扣除,教育成本中有一部分科研费用也予以扣除。
(2)确定主要作业,形成成本作业库
根据学校费用规模较大的特点,分别建立作业中心。作业中心的划分不宜太细,也不宜太粗。太细则不仅不能得到有用信息,反而有可能造成分析困难,太粗则难以揭示改善管理的机会。科研项目按类别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科研专项项目、学校项目等四类,按性质分为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种。科研项目由不同学院的科研人员负责,每个学院的科研人员依其研究专业的不同而科研项目有所不同。
(3)选择成本动因
作业动因是指作业被消耗的直接原因,是进一步将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项产出上去的依据,一般以某项产出所消耗的各作业成本库中的占主导地位的关键作业的数量作为成本动因。
作业动因分析实际上是对作业的识别、计量以及对作业所消耗资源费用的归集与确认,进而分析评价各项作业增值性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尽可能降低直至消除那些对科研来说没有作用的作业,最终确定减少科研所消耗的作业数量,从整体上降低作业成本。确定是否为增值作业时,应结合作业动因分析对多项作业开展细微的分析。增值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该作业有助于科研成果提高;该作业在高校的整个作业链中不能去掉、合并或替代,三者缺一不可。
高校科研成本动因主要包括科研人员数量、科研工作时间、设备价值、咨询考察、参考资料消耗、水电费、招待费、其他费用等等。其中分为可直接计入某特定专业、特定层次的学生培养成本的终结资源动因;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专属资源动因,科研过程中的办公费、交通费;必须分解后间接计入各作业本成库的资源动因,使用机械设备,折旧,水电费。
(4)确定成本库分配率,并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成本库分配率,即每单位成本动因耗费成本,直接由作业总成本除以成本动因数得到。
作业动因确定后,就可以计算每一个成本库单位作业动因的成本,即成本动因率。然后汇集于各个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动因率分配到科研中。一方面是各科研项目发生的直接费用,如科研项目人员工资、购买的设备费用和与科研相关的成本项目等。另一方面是根据与科研项目的有关性而分摊的间接费用,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
3.应用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校科研管理应具备一定的前期条件,了解高校科研管理体系,针对传统成本方法的缺陷通过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进行改进,增强成本管理有效性,提高资源有效配置。重点关注金额较大的科研经费分配情况,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不同,应区别对待,同时要严格遵守高校成本开支范围的有关规定。
四、结论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核算路径清晰,它弥补了传统成本法下经费管理的漏洞,通过分配作业、成本动因,追踪成本消耗过程,所获取的成本数据更加客观、准确。它不仅提供了最终科研成果相关的成本资料,还提供了每个作业的成本信息,使成本控制点深入到作业,扩展了成本控制的空间。但是由于所查阅的资料有限,具体的运用过程仍需要进行细化,还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加里,柯金斯著,甘荣坤译.作业成本管理:政府机构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2]范先佐.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篇8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科研经费 单位法人责任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有关数据,201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97%;2013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达到2530亿元,中央财政科技支出水平持续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多年来,高等院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高等院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863、973、科技支撑等)的重要承担者,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和使用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
一、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现状
绝大部分高校能够根据相关规定,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财务检查和项目验收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社会上对高等院校科研工作,特别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意见,尤其是极少数涉及恶性事件的披露,对高校科研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保证高等院校科研经费安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
科技部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强化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强调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积极落实单位法人责任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既是高等院校的现实任务,也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科研经费管理课题制到法人制的转变
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四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国家科研计划正式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但课题责任人也要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课题制适用于以国家财政拨款资助为主的各类科研计划的课题,很多其他经费来源的课题也参照执行了课题制。
课题制强调人、财、物三者的统一,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以课题经费全成本核算为核心进行财力资源配置,以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为核心进行物力资源配置。课题制明确了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是课题制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提出责权关系法律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本思路。这一机制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比如由科研人员自主组成课题组;根据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而不是领导的好恶选择课题负责人;要按照价值规律使用公共科研资源等。
自国家科技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制度以后,课题成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单元。通过明确项目实施各方责任,赋予课题组科研自,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障国家科技计划任务完成、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弱化的问题:一些课题组长片面强调科研自,对依托单位的监督管理有抵触情绪;有些单位对应当承担的监管责任认识不清,片面认为课题经费管理的使用责任应由课题组长承担;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的服务和监管都不到位,课题组成员各自为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比较大,不能科学编制、合理调整课题预算。
近年来,科研规模日益扩大,承担科研任务单位的产权和结构日益多样化,课题实施比以往更加需要在单位层面加强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十二五”期间,科技部把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作为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外,在项目评审、财务检查、工作巡视等工作中都把承担单位法人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在2002年《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科技部将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和课题依托单位的责任描述为: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一个课题只能确立一个课题责任人,课题责任人为自然人或法人;法人课题责任人必须指定所承担课题的课题组长,并在合同或任务书中明确课题组长的责权利,且不得随意变更。明确课题责任人与依托单位之间的关系,课题责任人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依托单位必须提供课题任务书或课题合同中确立的支持条件。
而在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中明确: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课题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按时提出财务验收申请,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科研、财务、行政等管理部门对课题实施的全面支撑,积极推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对课题的开放共享。同时,在目前仍在执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中,根据科技计划设立的目标和定位不同,其支持对象各有侧重,但都指的是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课题负责人作为法人单位的授权代表履行职责,其经济和法律责任由单位承担。
为保障课题承担单位发挥好法人责任,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中,建立了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大幅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核定比例,对单位在组织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给予充分补偿。同时,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法人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后续经费拨付的重要依据。信用优良的承担单位,优先考虑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创新基地建设;对于拒不履行项目(课题)任务书中的约定责任造成一定损失,以及违规操作甚至存在科研不端行为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课题),直到取消其1―3年项目申报资格的处罚措施。对于承担单位如何落实好法人责任,科技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课题申报和立项中的组织指导作用;二是在项目(课题)实施中的协调服务作用;三是在资产和成果管理中的统筹开放作用;四是在经费管理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五是在课题管理全过程的支撑服务作用。
三、高等院校落实科研经费法人责任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1、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充分认识和落实单位法人责任
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单位法人责任的重要意义,按照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阶段,院校要加强项目申报审核和控制,申报项目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自身研究力量,加强可行性论证,对申报项目的工作基础、研究现状、人员组成等作真实陈述,保证申报项目材料真实可信。要结合本单位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与创新需求,协调组织本校以及相关合作单位(如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的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参与,要选择既具有科研实力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科研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根据任务目标合理确定项目参研人员,综合考虑申请人和研究团队科研项目执行能力,加强统筹协调,扭转重申报、轻质量的现象。
在预算编制阶段,院校重点做好项目申报和预算编制的咨询和服务工作,要对有关人员进行预算编制技能的培训,引导课题组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在向项目主管部门上报正式预算申报资料前,应由院校组织科研、财务、采购和资产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对预算进行评审,重点审核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预算中涉及的设备采购、外协合作进行重点关注,防止课题组在预算阶段为后续不合理开支埋下“伏笔”。对于预算安排中涉及单位自筹经费的项目,要严格落实自筹资金来源,对于无法提供自筹经费合理来源、院校本身也不能支持的项目,坚决不允许申报自筹经费。
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高等院校应综合配置研究资源,提供实验室、研究仪器等必要的条件保障,促进项目(课题)间资源的开放共享。在经费使用过程中,高等院校应重点做好审核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保证课题组能够按照批复的预算开支经费。坚持科研经费统一管理原则,将所有科研经费纳入院校财务统管,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不得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不得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不得购买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设备、材料。科研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允许任何部门和个人用科研经费从事投资、办企业等违规经营活动;加强原始凭证报销审核工作,防止个别人员虚构项目支出、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加强劳务、绩效等涉及个人经费的结算支付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相关经费能够确实发放至相关人员,防止出现虚列、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等现象;严格资产管理,科研项目购置,形成的资产要纳入单位统管,任何人不得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院校用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院校要根据有关法规授权,及时对课题组预算调整进行批复,财务部门配合项目组编制项目决算和年度决算时,必须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一致。
在结题验收阶段,高等院校要及时组织项目组做好结题验收准备,指派专门部门和人员认真审核验收材料,完成科研成果总结和财务验收结算工作,保证按期完成结题验收工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受项目主管部门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做好项目经费审计工作。根据具体项目验收要求,完成科研项目的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工作。对于通过财务验收的项目,应根据验收意见,限期完成财务整改和后续经费开支,及时上缴结余经费,完成财务结题结账工作。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院校要加强督促与监管,分析项目具体情况,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履行相关程序和手续,推进后续工作。
2、加强单位内控制度设计,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应坚持党委理财,重大经济决策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坚持高校党委对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经费的监管,强化责任意识,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科研活动内控机制。
高等院校应建立科研经费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校(院)长要认真履行法人代表责任,指导督促分管科研、财务工作的校领导,加强对科研行为的管理;分管科研、财务工作的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对科研活动督促引导和对科研经费监督管理的职责。校内各类研究机构作为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经费管理绩效纳入院系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加强科研项目负责人管理,落实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明确其作为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合理确定院校科研、财务、人事、资产(设备)、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高等院校应对科研经费实行集中统管,将科研项目经费和结余经费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实现科研经费以科研活动为核心,从项目预算、直接成本控制、间接成本分摊、结题验收到收益分配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高等院校在认真执行国家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应根据本单位特点和科研经费具体情况,完善高校本级科研经费管理财务制度建设,同时应针对材料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重点经费明确使用、管理细则。
3、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
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应始终坚持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核算、讲求效益的原则,始终坚持按项目实行成本核算管理,保持项目核算对象和核算口径的连续性。对于国家科技计划经费,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应专门设置“国家项目成本”会计科目;在项目立项时,必须将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单独立项,核算时分别核算。
高等院校应严格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保证科研成本的真实准确,除严格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外,对关键成本开支内容应进行重点控制,如办公用品、计算机耗材等报销时必须提供物品清单并需以实物验收。重视原始凭证审核工作,原始凭证必须真实、合法、有效、完整并且要素齐全;重视外协支出与分承包转拨管理,外协支出必须有合同、发票、清单、验收单等原始凭证,按审批权限经有关领导审批后列支,分承包转拨经费应在总合同中列示,防止出现利用合同、外协等名义变相把国家科技计划经费转为他用的问题。
高等院校应坚持招投标、集中采购和采购监督制度,切实做好科研项目的设备器材保障工作。仪器设备、大额材料达到招标采购条件的,实行公开招标;达不到招标条件的,也应由高校相关部门集中采购。高等院校应采取“责任到人”的方式管理仪器设备,必须按要求建立设备台账,每台仪器设备均有专人负责。大型仪器设备要建立具体操作规范,做好设备使用登记以及定期巡检保养工作,设备退役报废应严格按照报废申请、审批、处理的流程办理。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科发计〔2012〕86号.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Z].教财〔2012〕7号.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Z].教监〔2012〕6号.
篇9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始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工程。考虑到个体差异、环境、共性等共同启发,共同进步。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必然要求管理精细化,其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是将常规管理向纵深发展的思维模式。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主要强调精和细。所谓精,即熟谙门道,这就要求每个财务从业者都要加强财务管理规定的研究,所谓细,即细致、细分,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要在熟练掌握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将业务和财务管理责任强化落实,将财务活动的所有细枝末节建立对应的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高校的财务活动既要遵守国家宏观层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又要遵守微观相关行业内细则和规范,如笔者所在地泰州相关规定:《泰州市非税票据管理具体使用和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各高校还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征的财务制度以及实施准则。如我校拟定的《江苏牧院出差审批制度》、《江苏牧院出差管理办法》、《江苏牧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牧院预算暂行办法》、《江苏牧院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及细则。通过一些制度的制定为高校实现财务制度精细化、预算管理精细化、财务评价精细化、经费管理精细化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趋势、外部环境使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市场经济、高校国际化趋势给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在市场经济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格局正逐步建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走财务管理精细化道路,一些国外知名大学进驻(听说纽约大学有进驻上海的计划)等带来的冲击迫使高校必须走精细化道路。
(二)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缺少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等理念,不能够完全地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学工作,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高校开展教学工作就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让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于提高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金融资源等的利用率,使高校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节约成本,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高校实现全方位财务管理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高校通过对财务工作领域的延伸,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全方位无死角监控,为学校决策层提供更全面、详细的财务信息。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通过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和整合,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质量。
(四)高校建设节约型、服务型校园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将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每笔资金均和财务关系理顺,以提高资金利用率。推行节约型校园建设使学校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把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当作一种文化来培育,形成一种共识使人人都参与到此工作中成为推动者,其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四、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精细化管理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高校对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思想重视不够,理论宣传不到位,高校除财务外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财务管理,缺乏财务管理信息与所有人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意识。许多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报账式”的基础水平上,造成学校未来规划与所需资金相脱节,可能导致学校教学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高校的市场化发展方向所带来的矛盾就是教育成本的增加,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高校仅有的教育经费已难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高校为了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一些其他配套建设以满足学生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来筹措资金,然而有些高校未履行严格的贷款风险控制措施,贷款的规模大大超出了自身的还款能力,实质上造成了高校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资源配置浪费、资金利用率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比例失衡、过分专业化、适应性不强。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未来的就业岗位直接对接,需要在教学实习中购买一些专业设备,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异常快,高校为了避免设备淘汰过快,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在采购设备时采取“超前”理念,可能导致部分设备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最终成为摆设,导致大量资金浪费在这些实习设备上。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
很多高校预算编制工作只由财务一个部门完成,没有相应职能部门合作参与的综合机构,使编制工作缺乏精细的调研和论证。一些高校采用过于简单的上年基数加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如果上年基数本身就存在不准确,那么新的一年预算肯定也不准确,这就造成了财务预算不准确,资金使用效率持续低下,扩大资金浪费的空间。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安排不科学、执行偏差大,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管理脱节的现象,难以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研究的进程和效果。日常公用经费开支未细分至各项目块,专项经费编制未归口至各职能部门。预算控制刚性约束不够,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预算成为一种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事前申报、事中执行、事后考核的效果,不能更好地支持和保障高校各项目资金。高校下属部门预算申报的随意性,导致预算的严肃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即使预算科学合理,但由于目前高校没有对预算考核进行跟踪和评价,远远达不到高校精细化工作的要求。
(四)财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重束缚了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进程,由于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从事财务工作的技能也不高,从而使得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存在思想管理不适应、理论业务不适应、基础性条件不适应、人才队伍不适应等问题,高校容易形成经营性财务人才稀缺的现状。
(五)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估机制缺乏
高校预算管理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导致预算管理丧失了两大主要功能:资源配置和目标控制。高校存在事前控制成为事后预算、事中更改预算的现象。高校对建立和考核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够重视,缺乏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评估组织和评价体系,往往造成大量资金的无效投入,导致资源缺乏和浪费现象严重。
五、实施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精细化常态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规避财务风险能力
财务管理精细化不是走形式、走过场。既要培养员工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还要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高校文化来建设,要坚持常抓不懈。要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的综合化发展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联系,校与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学校的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面对日趋下降的生源,如何在招生中取得成功,这就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学校决策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在总体规划下,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论证,充分运用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在正确评估学校偿还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负债总额,合理设置贷款警戒线。由于预期收入难以与债务的偿还期和数量保持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和收入情况,合理安排贷款结构各占的比例,对各项贷款的优先顺序进行科学有序安排。尽量使融资成本尽可能降低,又保证了学校的资金流不断,以规避财务风险。高校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一些基本建设等,所以高校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投资的风险。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支付应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这样可避免个人主观决策,也能有效预防腐败。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因个人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后果,可以用投资制度来追究决策者和领导者的相关责任,迫使决策者加强论证,谨慎决策。
(二)明确学校组织性质,给予科学的发展指导,重新整合内部资源
高校的经营目的是非盈利性的,高校资源配置方式要受教育规律的制约。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优化内部教育资源的配置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清晰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体系。高校可以参考国家的指标,调整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内部专业结构。高校对内部教育资源要重新配置,各单位和部门之间要有机融合,校舍、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要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教学科研方面要相互交流沟通,避免一些实验实训设备闲置浪费。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
高校预算除编制方法讲究科学化外,测算各类经费定额是首要工作。高校应就此成立预算科,由监审处、财务处、人事处、学工处等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预算编制精细化首先要了解种类财务基础数据以此来制定预算定额,具体制定各项经费的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定额标准,此项工作由人事处、学工处通力合作根据学校定编人数和在校生情况完成学校人员经费支出的定额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会议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其制定应根据部门工作实际情况,由财务处根据人员核定为准则核实经费上报部门数据,制定出各部门各类支出定额。
预算执行工作中,只有严格执行才能有效提高预算工作的刚性约束。笔者学校规定机动经费10万以下由校长决定,10万以上由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科研经费可以通过下发A、B、C、D卡分进度进行管理,A卡用来下拨科研经费,B卡用来核算科研经费使用情况,C卡用来核算科研经费提成情况,D卡来用管理科研经费结余情况,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明确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具体的职责,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两方面入手,科研部门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激励机制,财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支出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全程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先进的财务软件进行上限控制管理,一旦某个经费项目超过上限控制,录入凭证就不能通过软件审核而自动停止该经费的报支。
(四)健全培训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建立起财务人员的考核培训制度,组织实施财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以及研讨和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财务人员纪律进行约束,并且强调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务人员理财观念要进行转变,从过去重核算转变到重管理核算上来,要从日常的基础报账、核算转变到重预算执行、分析、管理、调控等方面来,做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财务人员。
(五)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将高校的经济活动纳入监管范围,积极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开展事前控制、事中执行和事后考核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目标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来年安排项目支出的主要依据。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建立奖惩机制。加强预算支出项目资金的监控,逐步加强类似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以此来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ABC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一、高职院校A经费运用情况
随着高等院校的体制、国家的政策正在逐渐的开放,高校的入学学生数量逐年递增。高职院校一改过去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的财政模式,开始面向整个社会渠道筹措办学的经费。院校A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部或者所属地方主管部门的生均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取等,另外各研究机构科研经费,各企业对口人才培养费用,各类型培训班培训费用,以及银行的贷款等也是其重要来源。怎样利用筹措的有限办学经费来创造最大的价值利益,是该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收、支”问题是财政问题重要的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不容忽视。在讨论学院经费配置之前,先来分析一下高职院校A的教育经费现状:(1)管理方式。以科研经费为例,高职院校A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经费两大类。纵向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实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相关学院财务和行政管理机构审核的预算和资金支出规范来使用科研经费。高职院校A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实施的是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里详细的规定了经费的运用,以及支出标准等方面,同时兼顾实施国家我国与本学院的相关管理制度。(2)经费支出范围。高职院校A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则来管理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经费,并且为横向、纵向科研经费规定了支出的范围,资金使用细则等。“科研和教改基金”内容类似于横向科研经费。“科研和教改基金”可用于试验设备运行,人员培训等项目的开发研究,也可以支付适当的服务费,顾问费和项目人员劳务费和其他费用等。高职院校
A在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以下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经费的使用会计不严格,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审核未严格依照管规章执行,有些项目的经费使用超支情况严重;其次,费用报销中有不规范或者违规、违纪等现象;最严重的问题是大量的成本审计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A科学研究试验资金审核只是部分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而间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分别计入到其所属于的不同项目里去,或者表现为计提管理费的性质;项目成员的经费没有计入到该有的成本中去;同时,在设置的成本核算系统之中尚未设置内部控制,成本控制分析,绩效评估与管理机制等。大量超过预算的项目存在,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财务状况,学校管理者都希望找到一个既能解决目前的预算管理问题,又能可以明确计算学生培养成本的学校管理办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A的具体实施运用
(1)成本计算对象的识别。生均教育成本的概念是:根据《大学教育成本管理监督审查办法(试行)》中所定义的,它是指大学培养受教育者的平均成本的一项指标。本文对该方面的研究是以A高职院校的各个二级院系的学生成本来进行计算、分析的,首先要折算该校的等效标准学生数。本文依据上述的办法所提供的计算方法,规定了不同种类的学生换算成标准学生人数的权分别是以下几种数值: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成人脱产教育的学生和社会进修学生的权数均计为1;函授教育的学生,远程网络教育的权数均计为0.1;夜大等其它成分的权数为0.3。折算之后的人数总量是依照每年年初和年末时的一学年的总人数的总平均值来计算,其公式为:等效标准学生总人数=(学年初时的学生总数×8(月)+学年末时的学生总数×4(月))/12×1。因此,高职院校A在2009年度的换算后的等效标准学生数按公式得:学生总人数==(12948×8+13349×4)/12×1
=13217(人),因此,可得到,高职院校A2010学年在校人数总量为13114(人)。(2)资源成本的归集,资源动因的确定。A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成本组成可以分为物力资源和人力2类。将会计数据作为分类的依据,依照资源成本项目进行划分,人力资源成本是反映人事开支的部分,物力资源则是公共开支经费和已有校产折旧的部分。根据之前配置的经费成本和经费动因表以及结合高职院校A的每年支出固定资产科目余额表等,事业支出科目余额表等结合事业支出科目分部门和项目的明细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准则,把在高职院校A2010学年和200年的行政费用付出当中应当以资源成本、被归纳入学生教育成本的那些项目规整出来。(3)在对资源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将资源成本分摊到各个相应的作业中心。在设计流程的时候本文重点把高等学院资源成本相关和作业中心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列表处理。能够使用这个来表示把资源成本科目按照相关动因的分类来将其转换到成本池中去。高职院校A的资源成本科目和它相应的作业中心应该同时符合下面的这些情形:第一,直接成本项目,不用再次折算而直接计入各个系部的成本中去。在学生中发放的奖学金等经费划归到直接成本项目中去。所以,这些经费是确定的可以不通过作业成本库即可以直接折算到各个系部的学生培养成本总价值量当中。第二,对资源动因分配率进行计量,按照相关动因来将成本配置到相应成本池中。有关人事开支经费中的薪水和津贴、以及公共开支经费中的行政费并不包括在于“作业专属”的资源成本项目中,这类费用则应该依据相应的分配率,以各个作业中心的操作数量来将资源成本测算出来。第三,资源成本被归纳到“作业专属”中的,例如公共开支费用中的业务经费、修理经费和固产折旧费用等,没有必要在各个作业中心间来配置,而应该直接归纳到相应的中心里去。因此,仅存在以上的后面那种情况不属于“作业专属”项目应该计算分配率、分摊成本。(4)以作业动因为根据,分摊成本池中的成本到成本标的中。在以上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可以把学生数量总额、教学课时数、资产折旧期限和总价值量等设置成各个成本池的动因。第一,教学课时量。A高职院校一共有8个系部,我们使用同样的一种计算方式来计算每个系部学生培养成本。A高职院校是一所通过建筑、材料专业发展起来的学校,所以,我们设置的计算样本是以本院的建筑工程系作为样本的。按照教务处的工作量汇总表,使用2009年的工作课时数与2009年全校教学课时数约为267145小时,2010年全校教学课时数约为267945.58小时,建筑工程系2009年教学教学课时数约为11872.37小时,2010年教学课时数约为11951.75小时。第二,在校生折合数量总额。招收学生标准量与学生人数总量的折算方法,可以得到的建筑工程2009年度和2010年度学生人数分别如下:2009年度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数总量是:(1394×8+1523×4)/12=1437(人);2010年度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数总量是:(1513×8+1356.5×4)/12=1577(人)。第三,作业成本的计量环节。按照各个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计算出作业动因分配率。按照建筑系的作业数量总额,得出需分摊的成本。(5)按照作业成本与直接成本来计算学生的培养成本。根据计算得出,建筑工程系在2009年的作业成本为14501043元整。我们把资源成本项目的人员经费支出里面的助学金看成直接成本,2009年建筑工程系学生发放的奖学金为685400元。所以建筑工程系2009年学生培养成本总额为15186443元,生均培养成本为12344.82元。相应的是建筑工程系2010年作业成本为15022451元,该年建筑工程系学生获得的奖学金580561元,建筑工程系2010年培养成本总额为15603012元,生均培养成本为12182.33元。
就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在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言,作为一种相较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管理模式,作业成本法在中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将有一个很大的运用空间。这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会计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准备为大学教育进行成本核算的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参 考 文 献
[1]沈红,徐东华.基于收费政策的中国本科生教育成本初探[J].教育研究.2002(6):25~29
[2]朱小平.论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