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督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监督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7-02
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越来越强烈。笔者对基层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谈,现报告如下。
1 当前基层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农村初级农产品质量难保证。一是植物性初级农产品质量难保证。由于农民缺缺乏相应的农业知识,违规或大剂量喷洒农药,致使蔬菜、水果及其它植物性农产品残留农药;使用化肥不合理,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超标,生产出的蔬菜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再次工业“三废”中含有二氧化硫、氟化物、氯、汞、砷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的会直接污染蔬菜瓜果,使得植物性初级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二是畜禽等动物性产品质量难保证。特别是猪肉质量难以保证。养殖户为加快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违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兽药,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严重者引起中毒;家禽、家畜宰杀前不检疫,宰杀后加工、贮存不当,都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1.2 无证无照小作坊、小吃店普遍存在。目前基层食品生产加工散、乱、差的小企业、小作坊普遍存在。很多食品生成企业都是小作坊、家庭式的生产,他们大都在没有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开业经营,生产条件简陋,很多是前店后坊、即做即售的小食品加工企业,相当一部分缺乏有效监管和严格的生产标准。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经营管理落后,设备设施陈旧,一些食品小作坊贪图私利,偷工减料,非法购进劣质原料,制售伪劣食品;有的用知名品牌的商标和包装,冒充正规厂家的产品,误导消费者。
1.3 假劣食品充斥基层农村市场。一是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及集贸市场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等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且大都是一些劣质、过期食品、“三无”食品,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严重危害着农民消费者健康。
1.4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一是受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1]。二是群众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虽然很多群众能意识到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安全食品。三是群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人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些因素都为低成本、低价格的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2 目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所一般有卫生监督员2~3位,监督人员要完成从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到日常监督、查处违法案件、执行临时指令等大量工作,平均每个监督员要对几百家单位进行监管,不可避免地使执法工作只能浮在表面,无法深入[2]。同时,监督员被要求管到每一户,强调的是覆盖率,这样的结果是每户都跑到、说到,但监督工作的力度不强。
2.2 监管人员的素质存在差距。卫生监督涉及学科多,对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高,需要具备专业人员。然而,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监督员不能耐心研读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根据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对于食品安全检测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不高;重视执罚、忽视管理现象也时有发生。
2.3 食品检测机构建设滞后。目前,基层的食品检测力量分散,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周期长,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手段较为简单,监管人员仅凭眼观、手摸对市场进行检查,对简单的食品标志不清、不齐,过期变质,相关证照不齐或无证等还能检查识别,但对于食品添加剂、成份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却无法检测。
3 基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对策
3.1 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为立法的基础强调预防为主,明确建立预防性监督体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法律规定的一些条款做出量化指标,提高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实现从初级原料、生产加工环节、终端上市产品到售后质量反馈的无缝隙衔接[3]。
3.2 建立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研究制定有关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从业人员及企业资格的认定纳入统一规范的法制轨道。为整个食品安全机制提供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是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3.3 认真贯彻、全面落实“预防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依靠科技进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战略指导方针。树立社会大卫生的意识,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指导和开展卫生监督与卫生防病工作,并促进、争取政府加大卫生投人。
3.4 加大卫生与法制宣教力度,提高全民食品卫生知识与自我卫生保健意识能力,提高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与水平。强化基层农村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重视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良好氛围,从而延长监管链条,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周应恒.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59
篇2
关键词:基层卫生监督;执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33-01
卫生监督执法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作为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已成为一种制度,它是通过实施卫生法律、法规,强制和规范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层卫生监督的发展尤显重要。本文通过对卫生监督执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发现卫生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为完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1 基层卫生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设置问题。(1)机构编制问题,在很多地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都没有正式纳入公务员管理而是事业编制,在大部制改革的同时,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仍停留在差额拨款的事业编制上,这从根本上未能满足人员的流动,特别是约束了执法机构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2)立法方面,许多重要法规尚未出台,有些配套规章相对滞后,导致法律文件的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3)执法方面与立法有一定程度脱节,各级机构的职责定位和权限分工不明确,执法缺位、越位与错位并存,没有形成高效的综合执法,执法力度较弱;(4)现有法律贯彻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法、违章现象惩治不力,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上级机构对下级的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对执法相对人的申诉权利、执法中的听证、行政复议不重视或工作质量不高,对地方性卫生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政职权缺乏了解;(5)理论研究薄弱,对卫生法学的本质、特征、作用、调整对象,以及卫生法律体系的构成、立法原则与权限划分等理论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6)卫生法制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够[1]。
1.2 财政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执法经费严重短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一要靠中央政策的支持,二要靠地方政府的领导与规划,所以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关于卫生监督工作的许多文件,均提到了卫生监督经费由各级财政保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对卫生监督经费的投入力度,然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后,政府支持、社会关注度却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也不足,同时政策上不允许收费,我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等缺口很大,也没有专项执法经费,机构发展缓慢。
1.3 执法对象方面:目前执法相对人法制意识和卫生观念淡薄,合法经营意识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身试法;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在监督执法过程中,一些相对人法律意识差,阻挠执法、不配合、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给卫生监督执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4 其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交叉执法,协调配合不畅,执法效率低下。卫生监督机构与质监、环保、市场监督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交叉执法,相互协调与配合不畅,也制约着公共卫生执法工作的正常实施。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与各级政府编制部门沟通,促成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应有效反映实际问题,促使政府编制部门对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单位性质的有效转变,从人事、财政上予以解决;这样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就不再因为单位的正常运作而导致的一些非执法事务占用单位资源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卫生监督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同时也保证了执法的公正性。
2.2 积极促进地方卫生立法。在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规范社会卫生管理上的作用。根据各地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点,制订富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需要、突出地方特点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进一步完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使各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有法可依,为今后的国家立法提供借鉴和经验。
2.3 落实经费和加大投入。落实经费是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在资金筹措上,除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外,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也应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发展的需求。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与监管水平。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在积极争取人员编制的同时,严把人员进口关,必须坚持卫生监督员“凡进必考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局限于医学院校的预防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应招入一些实际工作中需要的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检验专业和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改变专业结构不平衡的局面。
2.5 加强领导,严格执法。卫生监督工作的良好运行,关键在于领导重视[2]。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积极支持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执法,不以任何形式干预监督执法,认真组织监督执法任务,落实具体方案,加强过程的监管督促,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卫生行政机构必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落实责任,真抓实干,绝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报告中;卫生执法机构充分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工作开展不力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执法监督工作能够及时落实。
2.6 严惩监督执法中的违法行为。卫生执法必须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定的问题开展检查监督,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同时,也必须对卫生执法监督行为依法加强考核监督[3]。不管是领导还是一般成员,都必须遵循“违法必究”的原则,在查证属实、区分责任的基础上,严惩不贷。树立良好的执法风气,维护卫生监督队伍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构筑起卫生工作的一道重要防线。
总之,切实贯彻我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切实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能,严厉打击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法律法规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神圣职责。卫生监督执法部门要提高整体监督执法能力,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大打击力度,在建设民主法治国家中切实履行卫生执法监督法定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同刚.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推进卫生依法行政[J].中国卫生法,2002,10(6):9
篇3
关键词:公安派出所 消防监督工作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消防监督工作量也随之迅猛增长,由于消防监督执法警力不足,基层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已成为消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一部分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消防机构警力不足,为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和稳定火灾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停留在表面,存在着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不主动,监督执法水平不高,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导致消防安全存在失控漏管。
一、当前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消防工作认识不足。部分派出所认为其主要工作是治安案件和普通的刑事案件,认为消防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个别公安派出所μ岣呙窬的理论素养、思想认识、职业道德和行为养成等基本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将其作为提升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基础性工程来对待,造成少数基层民警的职业道德根基不实,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公安派出所经费不足、警力不足、人员流动性大制约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派出所没有独立的账户,开支全部通过公安局支付,办案经费少,法律文书、消防宣传材料无法印刷,没有消防监督、火场勘查设备器材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造成了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停滞不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的治安、刑事案件逐年攀升,公安派出所人员编制少、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民警的频繁流动使一些原先接受过消防知识培训的消防监督员因工作变动调离原岗位,造成一些派出所无消防监督的行家能手。一些基层派出所常常为了应付日趋繁重的社会治安工作,而把消防工作搁在一边,致使街道、乡镇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无法落到实处。
(三)监督执法程序和档案建立不尽规范。有些基层民警在检查时不知如何检查、怎样检查、检查什么,检查记录中屡屡出现漏填、空白等现象,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检查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对于发现的火灾隐患,有的只是口头上提出整改意见,但未下发法律文书,造成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消除;整改到期后又不能按时进行复查,导致执法程序中断。部分派出所不能形成监督检查的延续性,没有按现有的检查规定,定期对辖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部分派出所没有按照要求建立档案,有些即使建立了档案但没有进行分类汇总,致使在查阅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同时也不利于管理。
(四)消防业务知识匮乏,职责不清。消防监督工作是一项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原因调查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尽管消防监督人员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消防强化培训,但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或胜任消防管理工作。目前大部分派出所基本建立了专兼职消防民警,负责辖区三级消防重点单位、场所、消防安全检查等消防工作,片警负责辖区日常消防监督检查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但是,部分基层派出所民警消防业务知识匮乏,对其本身依法履行哪些消防职责不太清楚,部分消防专兼职民警对消防监督检查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多数民警在开展消防监督时,由于消防法律法规知识匮乏,消防监督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甚至不知如何开展消防监督工作。
二、加强和完善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增强派出所消防民警在消防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公安派出所作为“消防基层管理组织”,必须转变观念,端正态度,统一认识,从法律赋予的义务角度出发,从责任职责角度出发,从人民赋予的权利角度出发,开展好消防工作。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范围、职责等,使派出所懂得既有执法的权力,也有监督的职责,从而提高工作能动性和工作效率。
(二)建章立制,加强领导,提高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消防安全工作是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安全稳定已成为评价领导政绩的一个重要砝码。领导重视是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领导重视了,就会从人员、经费、制度上给予保障,各项工作就能蓬勃发展起来。因此,各派出所在明确一名派出所领导分管消防工作的同时,要建立所长总负责、分管所长具体负责、所内消防监督员总协调、警务区(社区)民警具体实施的一条线消防监督管理模式。
(三)定期培训,加强指导,提高派出所消防监督的整体水平。消防监督是一项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再者,消防监督介于政府管理与公安管理之间,行政法制性很强,必须做到程序、文书等均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保障消防监督主体更权威、手段更有力、结果更有效。因此,我们必须将消防监督管理纳入民警综合的素质范畴,从增加消防机构指导培训和提高派出所消防监督员学习积极性两方面同时入手,建立固定联系制度,即确定一名消防部门监督人员固定联系一家派出所,定期对派出所民警进行业务指导与培训,定期带领民警一起参加消防监督检查,通过面对面的讲,手把手的教,不断提高民警消防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明确"管什么、如何管、如何管好",从而以公安派出所为依托,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四)建立联动监控机制,确保各种火灾隐患不失控和漏管。建立消防机构与基层派出所联动机制,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工作和信息通报制度,将消防监督工作与基层派出所的日常治安防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常规化。同时,基层派出所将积极拓展消防监督的范围,切实加强对农村、乡镇和社区的消防监督与防控,努力形成全警参与、上下联动的消防监督工作新格局,切实把基层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
(五)共同监督执法,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传帮带。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热点时期,相互配合,联手行动,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和一些重点户进行联合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或在进行日常监督工作、开展火灾调查时,有针对性地邀请派出所民警共同参加,开展现场业务指导、进行工作交流,使派出所民警在实践中掌握书本上不易理解的消防业务知识,切实增强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水平。
篇4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一般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其特点是集团总部实行制度统一、资金集中、信息集成、人员配置统一等。一般相对集中制度制定权,资金集中调度权,集中投资权,集中担保权,集中固定资产购置权,集中财务信息系统购置权等;相对分散经营自主权、人员管理权、业务定价权、费用开支审批权等。整体上按照“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财务管控体系。
2企业集团基层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集团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不科学、制度内容不合理、制度管理不闭环等,使得制度管控过度或过松,不能有效发挥制度的控制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设计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对制度管控理解存在偏差,过度强调制度管控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制度体系过于庞大,不但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达不到制度管控的效果;另一方面受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影响,财务制度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整,形成管理漏洞。
2.2财务内控制度编制流程不完整
财务部门对于制度的管控目的和具体管理的内容缺乏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制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制度限制性条款过于严苛等,造成制度与实际脱节,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制度编制过程中未进行充分的讨论沟通,以及未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等,造成某个环节管理缺失或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制度冲突,使得财务内控制度不能有效实施。
2.3财务内控制度权限分配不合理
在制度内容中有关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的权限分配方面,不能结合管理要求及本单位实际合理设计,出现由于管控过度影响工作效率,或者由于放权过度形成管理漏洞等问题。
2.4财务内控制度管控不到位
财务部门对财务制度培训宣传指导不够,影响了管理效果。且在制度制定后缺乏跟踪、监督检查以及有效的奖惩机制等,造成制度执行不到位。
3对企业集团基层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单位类型和内容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执行;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根据管理需要和执行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作为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时应首先遵循以上原则,同时要结合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特点、本单位实际,科学设计制度体系,科学设计制度编制流程、科学选择权限分配,科学建立奖惩机制等,以实现制度的有效管控。
3.1关于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设计方面的建议
3.1.1应结合集团财务管控特点。在集团化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一般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管理需要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成本管理办法》等,在全集团内各单位统一施行,各基层单位只有执行权,而无该类制度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因此,作为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应着重建立本单位具体执行和业务操作方面的管理制度,如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资金支付审批权限制度、财务印章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差旅费管理制度等。3.1.2明确制度管控的目标。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首先应明确制度管控的目的以及应该达到的效果,才能对制度体系建设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一是要通过制度管控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以促进规范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确保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健康发展。二是通过财务内控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促进各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控,为企业创造价值。3.1.3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基层单位财务部门应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具体可从基础规范方面及对经济业务活动管理方面来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基本框架。(1)基础规范方面。主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集团总部关于基础工作方面的规定及本单位实际,建立本单位具体详细的基础管理制度。包括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印鉴密钥管理制度、财务票据管理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稽核管理制度、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2)资产管理方面。主要建立账面资产及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资产的增减变动及日常管理、定期清查盘点等。具体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应收债权管理(包括备用金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在建工程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管理等制度。(3)债务管理方面。主要建立债务的审批、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借款管理、纳税管理、债务风险管理等制度。(4)收入成本管理方面。主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及实施细则,财务收支审批权限管理,办公费、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支出管理,财务分析管理等制度。(5)收益分配方面。应根据公司法、集团总部管理要求,结合公司章程等选择制定,避免重复或冲突。
3.2关于财务内控制度编制流程方面的建议
3.2.1制定制度建设滚动计划。财务部门应制定制度建设滚动工作计划,有计划、有侧重点,及时、逐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以避免为了完成目标任务或应付检查集中制定而影响质量。对于初始成立准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单位应首先重点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及实施细则、财务收支审批权限制度、差旅费等费用支出管理制度、备用金管理制度、银行密钥及印章管理制度等基本的财务内控制度,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对于已经建立了系统、全面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基层单位,应结合国家政策法规、上级管理要求及本单位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应制定合理的制度修订周期,既要确保制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及管理要求,防止制度内容引用法规政策过时导致出现原则性问题,同时避免制度要求不符合企业实际而出现较大管理漏洞等,也要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延续性,以免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效率,造成制度流于形式。3.2.2开展调查研究。财务人员在编写制度前,首先应收集、研究国家政策法规、上级单位、本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相关制度规定,并对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3.2.3组织财务内部讨论。财务部门应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制度的起草和审核分工,并组织财务人员对制度草案进行反复讨论。通过分工协作和内部讨论,一是可以加强财务各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实现财务制度的协调统一;二是通过对制度草案的多次讨论,可以促进财务人员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国家法规政策、上级有关规定,进一步了解、思考企业实际业务、管理现状等,既可以提高制度条文的全面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促进提高财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3.2.4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财务内控制度初稿形成后,如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责任分工、专业方面以及职工利益方面的,应组织与各部门进行多次讨论沟通,避免制度冲突或管控环节缺失。3.2.5履行决策程序。财务内控制度编制完成后,还应根据内部决策制度规定履行审批决策程序后方可执行。特别是涉及资金管理方面的制度,应符合“三重一大”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履行集体决策程序。
3.3关于财务内控制度权限分配方面的建议
把握好制度内容中涉及的权限分配问题,可以使制度管控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3.3.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对财务内控制度有关管理职责权限的设定,应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集权是为了防止缺乏监督出现管理漏洞,分权是为了防止控制过度,不利于分清责任和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权限的分配,应结合企业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环节的管理需要而确定。在企业成立初期或企业主要负责人更换初期,应按照偏集权化的原则设置管理权限,以便全面掌控和从严约束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防止监管不到位出现问题。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运作相对成熟、各职能部门的管控意识和协作配合度提高后,可以按照适度放权的原则修订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以实现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提高效率的目的,达到制度管控的最高目标。3.3.2权限分配与预算管控相结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涵盖了生产、经营、基本建设、资本运营等全部经济业务活动的各环节,预算管理实行财务部门归口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层层把关的管理模式。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财务收支审批权限等制度时应结合预算管理的要求及责任分工设定各审批环节的权责界限,以确保预算的管控效果,防止制度管控与预算管控脱节。3.3.3体现逐级管控的原则。在财务审批流程制度设计中,应按照从业务到财务,从财务到决策层的顺序逐级管控,以便分清责任,明确审批流程中各层级、各环节的权责定位,实现高效管理。
3.4关于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方面的建议
3.4.1定期组织财务制度培训。财务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在加强对财务审核环节进行监督、指导的同时,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学习的形式,及时宣贯财务制度,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财务制度管理要求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从业务端加强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效益。3.4.2定期组织财务自查和内部审计检查。监督检查是确保制度执行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定期开展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重点应做好财务自查和内部审计检查两方面的工作。全面系统的财务自查工作及内部审计检查工作一般应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在制度实施的初期可以通过不定期跟踪检查的方式监督制度的执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制度,以适应管理需要。3.4.3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权、责、利”对等的奖惩机制,以保障财务制度的有效管控。奖惩制度应注重可操作性,考评方法应选择适当,同时确保持续执行到位。
4结语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预算预测、资金统筹、财务筹划、税务筹划、控制评价等方面,财务部门要紧跟企业改革发展形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内控制度,通过制度管控实现业务与财务的高度融合,在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松.浅析集团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J].当代会计,2015(11).
篇5
关键词:建筑顶层;温度裂缝;措施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一、温差裂缝的客观性
砖混结构的顶部受温度影响最大,特别是夏季,日照持续时间长,屋面温度可达65℃~75℃;顶层以下温度一般低于40℃,因室内采取了隔热和空调的大量使用,室内外温差更加悬殊。同时,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10-5 ,而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约为0.5×10-5,两者相差1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存在,使屋画同墙体变形不一致,对墙体产生了一个水平推力。在墙体内产生了拉、剪应力,在越靠近房屋的两端应力越大,并在窗及门洞的角处形成应力集中。由于砖砌体的抗拉强度较低,一旦温度应力变形的拉应力超过墙体的极限抗拉强度,将在砌体顶层及两端墙体、窗及门洞上、下角处产生裂缝。
二、温度裂缝的特征性
温差应力引起的裂缝部位主要在顶层墙体及女儿墙部位。正常情况下在竣工后半年至一年开始裂缝,经过冬季或夏季一个周期的气候变化及沉降的考验,大多数裂缝会逐渐发生、扩大,一般经过3年或更长时间,裂缝趋于稳定且很少再发生新的裂缝出现。
裂缝多出现在纵墙,在墙体两端部位的宽度在3~4个开间的墙体上。圈梁上、下表面也会出现水平裂缝,再向下呈现八字形状缝,宽度在0.2~1mm之间,严重者缝宽达2〜3mm。尤以外墙窗洞较多的部位裂缝最多,严重者几乎所有的窗、门洞上下角均有裂缝分布。
女儿墙裂缝的分布特征是:靠近屋面板附近是以水平裂缝为主,常有女儿墙略向外移的现象;屋面纵向两端的女儿墙有倒八字裂缝,女儿墙裂缝总的特点是:下部裂缝较多且宽,越向上越少且窄。
三、裂缝产生的内因
不论地域南北,砖混结构房屋顶层的裂缝很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施工质量原因、设计原因。但结构设计中未釆取预防裂缝措施或措施不当,是形成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是设计或施工原因,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抗裂标准,忽视了温度应力对顶层砌体的危害,认识上的误区造成质量意识淡薄,其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有效的标准,现行前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GB/50068-2010)中规定了结构设计必须满足两种极限状态: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中,对任何承载的结构都需按照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计算,以使各受控截面发生破坏。对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现行砖混结构设计规范没有提出任何计算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通过构造措施 来保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GB/50068-2010)中预防墙体开裂仅以限定房屋伸缩缝的间距为唯一措施,而实际工程中仅以限 定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并不能阻止顶层砌体的温差裂缝,这为无数建筑 工程实例所证实。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GB/50010-2010)对各类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都有详细的计算公式,并对各类构件有一个确定的最大裂缝限定值。相比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设计忽视温度这一因素。在进行工程具体设计时,设计者都习惯从强度方面考虑的。在结构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在承载力、地震、凤荷载应力下的强度要求。如选择砌块及砌筑用砂浆的强度等级时,一般是底层墙体用强度高的砌块和砂浆,层越向上选择的砌块及砂浆越低。建筑顶层及女儿墙砌体时常选用M7.5红砖,M2.5或更低的砂浆。这种习惯性作法虽然可以满足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要求,但远不能满足项层砌体在温差应力下所需要的高强度。另外在布设构造柱和圈梁时,是以抵抗地震荷载作用的要求出发。如房屋较低时,仅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当房屋略长时,对抵抗屋面传来的温度应力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出现裂缝。
四、预防裂缝的有效途径
控制温度裂缝应从温度裂缝的特性着手对症下药。从减小温度应力和增加墙体的抗裂能力方面入手,满足规范要求的温度伸缩缝间距的范围,结合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限制温差应力的发生,以达到结构安全耐久的使用目的。
(一)增设隔热层措施。为减轻顶层墙体与屋盖间的温差为目的,砖混结构房屋的屋面应设置保温层及架空隔热层。许多工程为降低造 价只设保温层或只设隔热屋。一些工程保温层过薄,或选用价格低, 保温性差的材料,自然其隔热性能也差。因此应对屋面各种保温材料热阻的计算,选择价格适中并能满足热工要求的材料。
(二)提高顶层及女儿墙砌体强度。提高砌体砂浆强度可提高砌体的整体抗剪能力。砌体受剪切破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灰缝破坏,另一种是沿灰缝及砌块破坏。
砌体结构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式中:-砌体抗剪强度的设计值;
-恒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平均压力;
V-剪力设计值;
A-砌体截面面积。
从计算式中看出,砌体的抗剪强度承载力取决于、 、A,其中 、A一般情况是一定的,从理论上看宜通过提高的措施来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
(三)屋面板设伸缩缝。屋面板设置伸缩缝是限定温度变形在设定范围内进行。
根据屋面的不同长度,在现浇屋面板时于横墙位置设不少于3条伸缩缝。但必须在房屋两端第一开间内横墙位置;中间屋面按比例设若干道。具体做法是:将现浇板留缝处在板厚高度夹贴专门夹缝的二毡三油条,也可预设20〜30mm的缝,用沥青油淋或防水塑料油膏密实嵌缝。山墙端缝也应用防水油膏嵌缝填实。对于预制屋面板,可采用宽型板以减少板缝量。屋面保温层或刚性防水材料也宜在同屋面同位置留设隔离伸缩缝,其效果显著。
篇6
[关键词]结构设计;解决方案;高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
中图分类号:TP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81-0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在这两种作用的推动下,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使我国的建筑物建设不断发展扩大;高层建筑的要比普通建筑的设计相比要复杂的多,它的建造难度也相对加大,这给工程师们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意义
在进行当前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来进行结构的设计,这种设计还达不到建筑的设计结构系统要求;尽管没有成形单独的建筑结构设计体系,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影响着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还影响着整高层建筑物的消防设计,抗震设计和抗风设计等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甚至还影响着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和建筑的安全性等。因此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要对其进行全面考虑,不能只局限于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而不重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问题,这会致使高层建筑物在完工后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消防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正向着高层化、密集化的形式发展,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消防及防火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若没有合理的消防设计,在发生火灾时就可能造成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建造的高层建筑通常都非常复杂,建筑的使用功能也非常多,然而使用的建筑材料还存在很多易燃材料,如果出现火灾就会很难控制,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采用耐火性、耐久性较高的材料,当采用钢结构时,钢构件本身的物理性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同时也要做好防火措施,比如喷刷防火涂层,以达到消防防火要求;另外,供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避难层、避难间、避难走道等消防相关的部位,在结构设计时,应采用合理的方案,以利于火灾发生时这些区域能更快的进行人员疏散、避难要求。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由于结构工程师对消防及防火规范的理解不到位,在消防相关部位设计时的结构方案不合理、结构主要构件材料的选择不严谨等,都会对高层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防安全形成隐患。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还需要注意其抗震的相关结构设计,这对高层建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也非常高;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时必须进行综合考虑,只有全面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其发挥抗震的作用;我们生活的地带发生地震的概率非常小,这也是建筑设计人员没有足够重视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因,致使能真正担任抗震设计结构的专业人员非常少;我国现阶段的高层建筑对抗震结构的设计只是分析其建筑的抗震数据,并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只得到一个并不清晰的抗震结构参考,设计人员就根据这处结果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致使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都远远达不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3、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抗风问题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抗风性结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必须提高对抗风结构设计的重视程度。我国目前的抗风结构设计中,设计师一般都是在建筑物的玻璃防护,装饰物设置和墙体方面下功夫,却忽略了建筑结构的主体保护方面,这使得高层建筑在经受大风后,造成高层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受到巨大损坏。
三、解决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措施
1、对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进行设计优化
优化高层建筑设计的消防结构,必须要做到三点要求:第一点是在进行选择使用的材料时,要尽量选用耐火性好的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可以延缓火势蔓延的速度,这有利于建筑在发生火灾时能进行其更好的控制;第二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高层建筑的防火带,也能起到控制火灾的火势作用;第三点是进行消防结构的设计优化,其中包括设计防排烟的结构系统,疏散消防通道及其报警系统的设计等;这能有效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马上施救,帮助人们逃离危险。
2、对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进行设计优化
针对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的设计时,我们必须运用专业的设计工作人员来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方案,全面分析高层建筑的相关建筑特点和发生地震的概率等情况;在达到高层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要求上,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必须通过抗震数据资料来进行准确的分析计算,再考虑高层建筑物的梁柱,主体结构,剪力墙和地基的设计结构等抗震结构的设计及抗震构件的作用效果,从而提高高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对高层建筑的抗风结构进行设计优化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抗风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时,必须事先思量高层建筑物的水平作用力效果对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因素,还要考虑当建筑物遭受风力作用时,怎样能确保建筑物结构设计起到抗风的作用,在建筑物受到风力荷载作用下,它所能承受的最大抗风能力;还有要加强高层建筑物的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加固建筑物的办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运用高级的技术手段,或者运用现在的先进施工技术办法来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加固施工作业处理;二是运用高性能的混凝土来对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进行施工,这也是加固高层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有效措施;在进行优化建筑物的抗风结构设计时,还要做到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设计施工中存在的建筑耗能结构也要进行其设计考虑。
四、结束语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脚步也在逐渐加快,从而出现越来越多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与建筑相关的安全问题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着重研究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明凯,李前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6,23:86-87.
篇7
一、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根基,打造独具特色企业文化构想的背景
基层普通职工作为矿井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养、技能水平、职业操守和精神面貌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打造独具特色坪上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坪上煤业生产实际现状,以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为根基,以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素养为根本,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根基,打造独具特色企业文化构想的实施方案
(一)突出企业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文化引领作为最具感染力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亿吨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培育职工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塑造企业之魂,凝聚发展动力。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企业文化引领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相结合。发动各级党群组织和党小组的纽带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相结合,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的经营生产中,把公司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和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等经营理念相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第二,开展职工生活与传播企业文化相结合。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党群部门也将随之完善,我们将逐步发挥出这些平台的作用,在广大职工群众的组织生活中融入企业文化内容,与企业文化的传播、渗透有机结合。
(二)营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阵地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要对原有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营造培育先进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夯实基层文化的强根固本职能
基层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工程,是企业文化大厦的奠基石,所谓文化牵引靠高层,文化落地在基层,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工程。在具体实施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文化兴企”战略,以精神引导和制度约束为手段,打造“四个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矿井和谐。
(1)精神文化:构筑“公司―区队―班组”三级文化建设机制,形成公司有愿景、区队有理念、人人有目标的独特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借助于领导干部上讲台、素质管理提升、一周两次学习会等来保证活动落实到位、效果行之有效,并最终实现公司文化引领、区队目标建设、个人素质提高的整体推进提升。
(2)制度文化:严格落实2811班前会、四询三落实、五想五不干、手指口述等内容,将文化融入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用行为规范操作,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优越性。
(3)安全文化:基层单位作为生产现场第一执行者,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安全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的理念,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主要借助安全文化长廊、广播视屏、通知板报等平台进行安全宣教,以安全包保、三违帮教、亲情交流等形式进行安全行为整改,并定时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活动和“五个一”等安全评比,实现安全服务“一条龙”。
(4)亲情文化:作为高危特殊行业,煤矿工人付出了更大的艰辛和牺牲,坪上煤业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将各种福利和补助更多地倾向于基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能,时刻关注职工冷暖,事事体恤职工需求,通过定期开展谈谈心里话、团青交流会、基层工会巡视,落实带薪休假、探亲假、疗养、旅游等活动,来使职工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感染效应
企业文化的中心精神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通过倡导人本管理,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激励手段,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激励,从而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坪上煤业在开展企业文化激励感染作用过程中,注重精神激励和榜样效应相结合的方式,将广大党员干部和先进模范推崇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带动者,根据时间和岗位的不同,分时分段进行先进标兵、明星标杆、模范事迹、好人好事的评选,利用他们的声誉和影响,在各部门单位、各岗位工种和各条战线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对获得标兵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鼓励他们在企业生产和文化宣传战线上继续奋斗。
三、打造独具特色企业文化的效果目标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基层文化建设为落脚点,依靠各级党群力量,发动并组织全员参与,坚持改革创新和打造特色之路,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群齐力,全员参与
在企业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在企业各级党群部门的宣传教育下,全体坪上人发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争创矿井的维稳和谐,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生产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二)广大职工素质得以提高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坚持把职工群众的培训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广大职工的技能和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在技术职称评选、后续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等级、职业中专学习、岗位技术比武、各类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取得的数量、质量、成绩、名次都在逐年攀升,员工整体素质不断加强。
(三)具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创建需要与时俱进
篇8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崛起,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温度变化幅度很大,进而导致巨大拉应力的产生。巨大的拉应力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很容易产生裂缝,进而会影响结构的耐用性,更甚者会严重损坏建筑的使用性。经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其运行条件、材料特性、施工过程、气候条件、结构形式等各种因素相关,并且温度应力的变化也是复杂、多变的。工程建设人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超高层建筑复杂形状的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进行浅论。
1. 引起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原因
引起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生应力和约束应力两种。
(1)自生应力
自生应力是指对于边界上没有受到任何约束的结构而言,如果结构内部温度呈线性分布,则结构不产生应力作用;若果结构内部温度呈非线性分布,那么由于结构本身的约束作用而产生的应力现象。如:大体积混凝土在冷却过程中,其表面温度会低于结构内部温度,从而导致表面温度受到内部的约束,收缩变形,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在混凝土内部则出现压应力。自生应力产证的特点是其发生位置处于整个结构断面上,拉应力和压应力须保持平衡关系。
(2)约束应力
当结构的部分或者全部边界受到外界约束时,温度的变化没有引起结构的自由变形,这种现象会引发约束应力。例如,在混凝土浇筑块冷却时,其受到基础底的约束而产生的应力。一般情况下,对于对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其可能会出现两种应力,在计算时应为两种应力的线性叠加,但以约束应力作用为主。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方法
2.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的温度应力,包括外约束即地基约束引起的外约束应力和混凝土内部对外部引起的内约束应力,目前施工单位多使用下式来计算温度应力:
其中:――混凝土的温度(包括收缩)应力
――混凝土龄期t的弹性模量;
――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
――混凝土的最大综合温度差;
――考虑徐变影响的松弛系数;
――混凝土的外约束系数:
――混凝土的泊松比。
对于考虑内约束应力时,计算内约束应力的公式为:
式中:――混凝土块体的平均温度;
――混凝土的表面温度。
但是上述公式是基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分布都是均匀的、散热条件相同、厚度呈二次抛物线分布等假设条件下适用的,所以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
所以,仅仅用上述公式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对实际工程中了解温度应力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
2.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方法
2.2.1 基本原理
有限单元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的数值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图(图1)所示,可以把混凝土平面划分为多个三角形单元格,全部单元在角点上互相连接,作为结点,再以结点位移作为未知量,多余每个结点建立两个平衡方程,即可得到各结点位移,进而由位移得到各单元应力。当单元格足够小时,其应力便与原结构应力近似接近。这种有限单元法通过无限连续介质分解为多数有限自由度的方法得到几乎等同于真实应力的结果。
2.2.2有限单元计算方法
把从混凝土浇筑开始到计算其温度应力t时划分为个时间段,根据每个时间段内混凝土的温差求得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将各时段内求得的应力叠加,即可求出t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初应变可记为;
设混凝土由温差作用、收缩变形引起的初应变为,
即:
式中:―温度变化引起的初应变;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初应变;[28]
混凝土的总应变为受力变形与初应变两部分之和,即:
式中:为弹性应变,是由于弹性应力而引起的,应力与弹性应变的
关系为:
由于
因而应力与总应变的关系为:
其中,为平面应变问题的弹性系数矩阵:
由虚位移而产生的内功为:
外力所做的虚功为:
其中,。
把各单元按连续条件与平衡条件联系起来得到按位移求解的基本方程如下:
式中:为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为单元个数;
为结点位移向量;
为结点上作用的外力引起的结点力;
为由初应变引起的等效结点荷载。
求出位移及相应应变后,可按下式计算应力:
考虑早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龄期而急剧变化。计算中,设一时段取平均弹性模量:
该时段内产生的温度增量为:
第i时段内产生的位移增量由下式计算:
式中: 为依计算的刚度矩阵;
为计算时段内作用的外力;
为计算时段内由初应变引起的等效结点荷载。
然后由下式计算第i时段内产生的应力增量:
为得到某时刻的变温应力,将各时段应力增量加以累积得
从上面可以看出,进行有限元计算式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程序解决。
3. 某市市政大桥建设实例
3.1 桥墩温度场仿真分析
本例利用ANSYS软件对桥墩浇筑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大型混凝土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得耦合分析,计算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和应力之间的关系,得到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关系,能够观察出大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
从图2中可以看出,此时第一到第八层混凝土温度为18℃~22℃之间,混凝土温度已经稳定。可以发现第九层温度并未受到第十层水化温升的影响,在浇筑六天后温度明显降低,说明分层浇筑有利于混凝土水化热的释放。
图2 桥墩浇筑第30天时温度场分布
以桥墩浇筑第二层(6米高)为例对桥墩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为23.6℃,随着水泥水化热的释放,第二天时混凝土的表面最高温度达到了35℃。第七天时混凝土表面最高温度为34℃,但边界处的温度已经下降到21℃。
可以看出,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浇筑施工或是连续浇筑施工。这样施工有利于混凝土水化热的释放,保证的里表温差不会大于规定值,防止混凝土温度应力和裂缝的产生。
3.2 混凝土应力场仿真分析
下图为桥墩浇筑结束时整个混凝土桥墩的应力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凝土的大部分位置为压应力在模型的四个脚点出现了拉应力。
图 3 桥墩浇筑30天时应力分布图
整个混凝土体多数地方呈现拉应力,拉应力最大的地方达到了1.2Mpa。从桥墩浇筑六米后第三天和第四天的应力分布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上表面应力有明显变化。其最大拉应力由1Mpa增加到1.2 Mpa后降低到1.1 Mpa。这一方面是因为水化热逐渐释放,而浇筑层内部水化热不宜向外传递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速率不同,出现里表温差和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里表膨胀率不同和弹性模量不一致,从而造成桥墩模型拉应力的出现。
所以,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宜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升温峰值,里表温度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结束语
本文通过使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制一套计算程序,计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工程上大型混凝土因温度产生的裂缝。建筑设计、施工人员只有掌握了大型混凝土容易发生裂缝等问题的原理,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永刚,李守义.寒冷地区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控计算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8)
[2] 宿生,何蕴龙,付作光.横缝设置对鱼洞峡拱坝温度应力场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9)
[3] 汪文彬,周斌.拱坝内力分析的曲杆单元法[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11)
[4] 韩刚,齐磊,马涛,于猛.大型泄洪洞衬砌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仿真计算[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篇9
关键词:基层财政;监督;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而近几年,基层财政监督工作更是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探讨中清晰起来。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基层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先对该问题进行了 阐述和分析。
一、我国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财政支出监督机制,财政收入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会计监督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财政收入监督机制
依法保障财政收入的安全,完整和财政预算执行工作是基层财政收入监督机制的主要工作。基层财政监督主要是针对我国广大的县乡财政部门的收入,加强这些地区的税收和非税收的财政监督,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机制,确保广大县乡的财政收入能够真实完好。
(二)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在对我国的基层财政监督中,对其财政的支出监督正逐渐成为财政监督的主要方向之一。对财政的支出进行监督是为了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安全,符合规定。基层的财政支出监督工作主要是针对县乡的财政预算,各基层部门的预算,财政的支出,国有资产的监督,专用资金的监督管理等。财政的支出要严格依据相应的审批手续进行,要把基层的专项财政检查和日常监督贯彻实施,保障基层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安全的使用。
(三)财政内部监督机制
所谓财政内部监督指的是财政内部的自我约束的控制的能力,是基层财政部门对自我的评价,其主要是对财政部门的各业务机构进行相应的监督,监督其是否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对财政部门的资金和职位的全部监督,在发现业务机构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予纠正。促使财政部门贯彻实施财政法律法规。
二、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薄弱环节
(一)财政监督方式单调
一直以来,我国的基层财政监督由于受到财政监督职责等方面的影响,受监督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监督方式不规范。其主要表现为:
1.从基层财政监督方式来说,基层的财政监督是以突然性检查和专线财政检查为主,财政的日常检查较少。
2.对基层财政监督的过程看,对我国基层的财政监督并不偏重于事前,事中财务监督,而是主要以事后监督检查为主。
3.从我国基层财政的监督内容上看,对基层的财政监督主要是对其公共收入的监督,而对其公共支出的监督则相应的偏少,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居多而对非预算外的财政监督偏少,对个别事项的监督检查多但是对其监督跟踪的少。
(二)基层财政部门内部监督薄弱
我国基层财政部门财政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认识不充分,监督环境不完善等情况,许多基层财政部门只注重财政外部监督,忽略了财政内部监督的情况,造成了财政经济领域违法案件屡禁不止,甚至还有更恶劣的事情发生,这与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贯穿实施有关。
(三)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协调不够
在我国对财政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主要有审计机关,税务机关,财政部门,由于这三个机关部门存在权利和职责相互重叠的地方,并且三个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相互协调机制,对我国的基层财政部门就会造成多部门检查,重复检查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各职责部门对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不能相互配合,各自为政,信息不能共享利用,并且都是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放在事后,因此对基层财政的监督检查工作就会发生重复的情况,浪费了非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无形的增加了监督检查的投入,但检查效果依然不很明显。
三、完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一)改进监督方式
改进基层财政监督方式,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把现有的时候监督检查机制,突击检查监督转变为日常的,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并贯彻实施。财政监督检查也要按照财政管理工作把财政监督管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监督管理。基层财政监督机构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事前的监督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
(二)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对基层财政内部开展监督是对基层财政部门的一种权利约束。对基层财政部门实施内部监督机制,可以从根源上实现财政的法律法规正确的贯彻实施。第一,地方财政内部要建立完善责任考核追究制度。其主要指的基层财政部门将财政涉农资金,费用控制等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考核任务中,和单位评先进和工作责任制相关联,监督检查人员对发现财政违规违法的行为要严肃的处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第二,要对基层的财政加强监督检查,对其财政工作实行财务“四审”。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为增强财政监督的整体协同性,必须注意加强协调机制建设,这是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的共同任务。一是应由专职监督机构牵头研究和制定财政监督的制度办法和工作程序。对内,要协调好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财政业务机构的关系,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工作协调机制;注重做好财政系统内部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时沟通监管情况,适时组织上下联动检查,促进形成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四、结论
基层财政应加强会计监督力度、建立内部协调机制、提高重视程度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措施,有效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同时,也要进一步为开展财政监督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基层财政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建飞. 强化财政监督的现时思考[J]. 现代商业, 2010, (09)
篇10
一、目前基层财政资金监督管理问题
应上级部门的要求,近几年基层财政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基层财政资金的管理,增加了一些管理措施,对基层财政资金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监督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基层财政资金没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不能有效帮助地方的经济建设。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说近几年基层财政自己的管理逐步的受到了重视,但是,上级财政部门和基层财政局没有联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其原因在于基层财政局没有跟基层的建设部门联合起来,不了解基层发展的需要,对基层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明确,主观的臆测社会对财政资金额需求,没有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财政政策,也就是说基层管理机制不完善,财政决策的制定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经过严格认真的探讨分析。
(二)财政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
井然有序的财政管理工作应该是依据制定的工作制度,认真的旅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目前的基层财政资金管理存在制度执行力量薄弱的问题,部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没有严格的按照工作制度参与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态度存在随意性,这就使得基层的财政决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财政资金无法及时到位,那么地方的建设项目就得不到财政资金的连续性支持,延迟基层经济建设速度;财政制度无法落实到实处也与财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关系,目前很多的财政人员存在看钱办事的问题,“拿多少工资办多少事”,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计划,没有提高,不能够充分的发挥一个国家公务人员的职责和价值,没有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甚至出现贪污现象。
(三)对资金的流动状况不明确
基层财政局除了要制定财政决策之外,还要监督管理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流动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监管的力度,确保资金的正常利用。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基层的财政局往往重视对财政资金的计划和分配,忽视了对资金动向的监督管理,使的财政拨款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大比的资金在流动过程中流失,真实到位的资金与财政拨款相差深远,资金交接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四)内部防控力量薄弱
基层财政局受上级财政部门和审计局的监督和管理,但是依靠外部力量始终无法将财政资金的管理漏洞根除。财政自己的监督管理还是要坚持一内部防控为主。目前的基层财政管理没有建立健全内部防控体系,对财政资金的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力量还比较缺乏,很多的财政管理内部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健全内控体系,提高基层财政资金管理能力
健全内控体系主要是为了增强基层财政局的资金内部管理力度和风险控制力度,有效的解决当前的基层财政管理的突出问题,充分的发挥基层财政资金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价值,帮助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增强政府的公共体系建设力量。
(一)树立正确的基层财政资金管理方法
正确的财政资金管理方法因该是根据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工作路线,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严格细致的分析,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目标,跟着这个方向展开基层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将财政管理和内控防控有效的结合起来,做到“防”、“管”、“控”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既对基层财政资金实现规范管理,有可以有效的监督资金管理行为,及时的找出财政资金管理当中的问题。要实现对基层财政资金的有效“防管控”还需要由上自下的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上下一心为基层财政管理谏言纳策。
(二)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要对基层财政资金实行内部防控,提高资金的管理力度就必须制定细致的岗位的责任制度,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落实。制定岗位责任制度需要管理阶层对每一财政资金管理岗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制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让各个岗位和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状态,做好基层财政资金的内部交接工作;监督责任制度的落实就是要监督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方向,严防死守中间环节出现资金外流现象,资金外流现象只能是由内部人员的贪污或者管理不恰当造成的,所以通过监督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我们可以得知各部门和岗位人员是否有认真的执行财政决策和岗位职责,还要建立终身负责制,认真的记录好每一笔资金的经手人,将来一旦查处有经济问题,就必须找到当初的负责人进行解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三)完善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
在进行财政决策的时候,部门人员首先要对改项目资金有一个大概的知晓,也就是说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建设和市场经济状况对建设投入进行初步的预算,以提高资金投入的准确性和资金的利用效率,这就需要基层财政局完善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加多种预算方式,便于合理的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
(四)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
基层财政资金的管理虽然说不同于地方企业的财政管理,需要面临市场环境的挑战,但是它同样存在资金风险。例如财政管理数据库被篡改、资金被盗窃、资金在流动中出现丢失等等,有时地方经济困难也会造成严重的财政资金风险,降低基层财政收入,影响经济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记录历年来的财政资金收入,对比不同时期的税收情况,找出地方经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规律,降低经济因素带来的资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