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建议与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的建议与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你单位如有同志一九五六年六月~一九六年到原地质部各种技工、干部学校(训练班)学习,在学习期间是否计算工龄问题,现答复如下:
一九五六年~一九六年原地质部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办了许多干部、技工学校、训练班,培养行政管理干部、技工、师资等。学生来源:主要根据中央下达地质部培训计划指标,到各省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在职职工选送;从中技毕业生或中技肄业生中抽调的。学习期为一年左右,其待遇除在职学习领取原工资外,其他是享受助学金或生活费(18.36元左右)。
一九五七、六一年因国家经济计划任务压缩,这些学校训练班就停办了,学员有的回原单位,有的分配了工作,有的继续学习(报考中专)。
篇2
一、校园欺凌现象面面观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怎么看校园欺凌?
童小军:校园欺凌的确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它更是发生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儿童保护问题。
从社工专业的角度来讲,国家采取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行动是一种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儿童应该享受的福利。按照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和教育,他们应该有这个福利。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出现校园欺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相关教育者的错。我们国家目前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比以前严重了,原因就是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干预都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干预方法。校园欺凌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和改善的,但需要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干预方法。
校园欺凌强调的是以强凌弱,即较强的一方对较弱的一方实施的肢体和语言或者精神上的一种伤害和攻击行为。这个“强”一般体现在体格以及人数的优势,还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强”,比如家境较好、在学校朋友较多的学生欺负家庭比较贫困、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的学生。欺凌形式主要是肢体和情感两类,其中情感的欺凌包括语言伤害和孤立两种形式;也有将它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类。
记者:为什么说所有卷入欺凌事件的人都是受害者?
童小军: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有害的,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其中,被欺凌者受伤害最重。可能是在身体上受伤,严重的可能致残(最严重的是丧失生命),但更多的是心理的、人格方面的伤害。这种伤害一旦产生就很难康复,就算惩罚了欺凌者也不能挽回。
而欺凌者,即施害人受到的损失,在于被强化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以及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养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来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尤其是当欺凌行为带来了严重后果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为自己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羞愧,会有沉重的负罪感。这些都是当初欺凌别人的时候为自己成年生活埋下的心理隐患。
旁观者也是一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是非的概念以及对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吸收,有些旁观者的言语和行为还会让欺凌者得到鼓励,加重欺凌行为。可见,被卷入欺凌事件中的三方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的都不是积极的信息,养成的也是错误的行为,培养的不是正面的价值观,因此都是受害者。这种伤害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不是通过基因的传递,而是通过外在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在经营家庭氛围和育儿的时候,会制造缺陷型的环境,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欺凌的“隐秘性”?
童小军:欺凌的“隐秘性”,主要是由于成人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认识,以及缺乏应对机制所导致的。其实,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有问题,找老师或者找家长”,但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孩子们学会的是沉默。有调查显示,孩子被欺负后会告诉家长或老师的人数比例超过了70%,但是多数家长或老师的回应都不对。第一,缺少对受欺负者的疏导,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第二,批评教育欺凌者的方法无效。通常学校教育者会直接找欺负人的学生教育一下,告诉他不要那样做。而很少会去了解事件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做,很少会告诉学生这种事情应该怎样处理。这样教育一下的后果是不但没有制止,还可能激化了矛盾,往往让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伤害行为更加剧烈。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也不恰当。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有一种是直接找到这个欺负人的学生家长去理论,指责他们为何不把自己孩子管好。对方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护孩子――我们家孩子就是混蛋、不讲理了,你能怎样?另一种,懂道理的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说不定也打一顿,以示惩罚。然而这些都只会激化欺凌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般就不会跟老师或者家长讲自己被欺凌的事了。欺凌的“隐秘性”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被欺负的孩子会有屈辱感,觉得没面子,所以也不会对别人说。
其实,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意识不够。孩子被欺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一定会有所表现,在行为、情绪、外表、衣着等各方面,都会有迹象。例如,孩子会说不愿意上学,或者一到该上学的时候,他就“生病”了,或者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学校,等等。家长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没有这个意识,缺乏敏感度。很多老师也比较粗线条,只把欺凌当做一种偶尔出现的偏差行为,批评教育一下了事,不会深究,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从欺凌事件的特点、类型,到对学生的伤害,都意识不足。
记者:同学之间因故起了冲突或不再跟对方一起玩了。这种情况属于“欺凌”吗?
童小军:这种情况不是“欺凌”,这只是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或不和谐。因为我不跟你玩了,还有其他人跟你玩,不是我组织了一个班里十几个人让大家都不要理你,并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才属于欺凌。同学之间偶尔的小矛盾,都是正常的。“偶尔有矛盾”就意味着时间持续很短,双方都有伙伴,能够互相对峙,不是被孤立的。可能过一段时间两个人又和好了。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教师对孩子进行友好教育,进行关于怎样看待和对待你不喜欢的人、怎样与他们交流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就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和平相处的方式。如果不教会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小矛盾也可能发展成欺凌。
二、校园欺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但是可以预防和解决
记者:中小学里的校园欺凌是否已经“很严重”?是否能够避免?
童小军:应该是“比较普遍”,“严重”是指有某些现象或者在某些地方可能比较严重。校园欺凌在中小学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是一个很难说“没有了”的现象。我们能做的,一是减少发生的数量,二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校园欺凌一般不会出现在小学低年级,通常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最严重,高中会逐渐减少了。它的高发期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这就是它“不可避免”的原因。
一是因为青春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各项生理机能都在迅猛发展,但脑神经的髓鞘化还没有完成,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足以控制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二是因为青春期时,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但是在心理上要追求一种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和规范行为,孩子们就像进入了“动物世界”,他们更倾向于以原始的状态或原始的行为来获得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有这个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一定是要犯错误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少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引导他,教育他,扶持他,帮助他,让他不会再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没有足够的干预或者干预方法不对,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记者: 我们应当如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干预?
童小军:对欺凌事件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干预,也就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要进行干预,而且干预的视角一定是从保护儿童出发,一定是保护性的教育,保护性的引导,甚至是保护性的惩罚。总之就是要保护儿童的利益。欺凌事件里面的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都应该获得教育,否则他们再出现这个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的错。
我们国家现在对儿童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但是大家还都是各自独立工作,没有形成联动的概念,也没有形成预防的概念。学校可能认为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个别事件,所以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也就不会用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只是个别处理,个别教育。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意识,对校园欺凌现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要把校园欺凌放在一个更大的儿童伤害的概念下来看。儿童伤害有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校园欺凌只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暴力还包括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从预防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讲,环境、文化暴力都是需要治理的。
三、对全体学生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
记者:家长和学校担心反校园欺凌教育会对本来只是少数的欺凌行为起到宣传助长作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童小军: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适当。反校园欺凌教育不是只跟孩子们讲什么是校园欺凌,而是需要策略地进行正面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课程概念和丰富现有课程概念的做法,开展反校园欺凌的工作。
一是在校园里引进“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所谓生活技能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能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成长需要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了,但一定要有科学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面对风险或者伤害时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获得这个能力)。只要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有了这个意识,再组织力量来做,就能做得到。课本、辅导教材都没有问题,首先是概念、意识要到位。
二是补充和丰富“校园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校园安全是大家已经认可的概念,要把安全这个概念做得更科学、更综合。除了大家公认的校园安全,比如硬件的、软件的防火、防电、防灾、防外出时意外伤害等,一定要把“防人为伤害”这一部分加进去,也就是要把校园暴力可能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以及如何防止、如何应对等都加进去,这是一个更大的、综合的校园安全概念,除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之外,还需要孩子们在校园里拥有心理的安全和情感的安全。
以上两个概念,任取其一都可以做起来,它们都包含了但不单一指向校园欺凌,可以避免负面强化。在这样综合的大概念里面,很多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内容,包括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就可以进校园了,这就是应对措施。
记者:目前中小学校可能还是不够重视非学科教育。这种情况要怎么转变呢?
童小军:可以采用尽量不影响学科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方式就是有组织地在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非学科教育工作中,包括现有的校园安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等等。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让他们在校园里关心的都是学科教育之外的事情,是学生的社会能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应对,比如校园欺凌。这些事件其实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发生的数量和比例不会很高,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会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将社会工作者引入校园,他们就能够通过特有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处理自己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的能力,避免他们采用“欺凌”这样的行为来对待同伴。
当然,引入社会工作者就涉及岗位设置,需要国家的投入。美国做过一个研究,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与回报率最低的是1∶7,最高的是1∶17,投入的回报非常高。所以重要的是先改变观念。要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将来不管做公民,还是做朋友,还是做父亲、母亲,都能做得更好。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恐怕这些角色才是更重要的。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社会教育非常重要,不是要舍弃哪一个,而是兼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四、要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入手
完善儿童保护的各项措施
记者: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儿童保护的制度和岗位?
童小军:我的建议是,要建立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制度,不只是针对校园欺凌的,还要包括所有教师对学生的暴力,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暴力,不只为校园欺凌一件事设置岗位、建立制度,一定要把校园里面可能造成暴力环境的因素进行整体反映,如果不在这个背景下讲制度建设,人们会以为这是小题大作,以为只是为极少数的人和事建立制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建立了制度以后,必须要有专门、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个人要做的不仅是在全校范围内有差别地进行儿童(学生)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同时要建立一个应对儿童(学生)保护事件的机制。那么一旦出现恶性案件,就可以有人负责了,出了问题也有人可以问责,能倒查,否则这种事永远制止不了。这个体系最托底的作用就是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任,最重要的作用是能保护师生,有效预防暴力事件。
在校长和教师的学习或培训中,要有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的概念和内容。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一定要加入这些内容。在大学相关的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里,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中,都要加进去。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学习这些内容,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来直接处理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预防,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和反应。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要依靠制度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处理。
那么对相关责任岗位的人有什么要求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学校引进社工(社会工作者)。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是这样做的。美国的法律虽然各州不一样,但“一校一社工”是基本统一的。另外,由于社工人才短缺,所以规定学校首选社工,其次是心理学或医务工作者来从事社工的工作。但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接受社会工作培训,掌握社工的特定技能。
记者:学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校园欺凌的治理呢?
童小军:从社会工作来看,预防校园欺凌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 国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校园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同学之间,因此有效的做法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贯穿初中和高中,基础教育系统应该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班级同伴友爱主题活动,聚焦同辈关系、同伴友情和友好解决同伴冲突技能培养;同时加入法治教育。其次,需要建立报告制度,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人对上报的问题进行判断。要对卷入欺凌事件的人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评估这些原因与学生、家庭或者学校的相关程度,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一般的程序。其中一定要做的是生命危险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手段。例如,首先要向提供消息的教师进行调查,询问教师何时开始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如情绪、行为、伤痕等);是经常的,还是突发的,突变越严重,进行干预的紧迫性就越高。在处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等。
记者:在中小学校,怎样去区分心理老师、社工的定位和职责呢?
童小军:社工,既是指社会工作(social work),也是指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社会工作是依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专业和职业,主要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聚焦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采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常规性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将其朋友圈、师生互动状态和家庭亲子关系等都纳入问题分析和干预范围,还会运用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往往只是聚焦学生个体,常常是通过改善学生的认知来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一般不会考虑政策的问题。学校如果有条件,同时配备社工和心理老师是最好的。当一个学生出现了非学业性的问题,就一定是需要综合治理或综合服务的问题。如果是与儿童保护或校园暴力相关的,社工专业的培训更适合,因为这些问题既涉及学生们的认知,还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如果没有专业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师接受社工培训之后来做。无论是谁在这个岗位上,都需要为他们提供社工培训。
这里强调的是要用社工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用体验式或参与式或其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行为,例如体验“如果你是那个人,在那种时候会怎样做?”社工还要针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宣传和倡导,强化教师的意识,内容包括:明确不能有什么样的行为;怎样对学生的异常情况保持警惕或敏感性;出现问题时要做哪些初步处理;觉察问题和报告问题的能力等。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社工来提供帮助。学校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可以避免因工作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伤害。
篇3
中学生消费观问题建议一、绪论
身边同学中很多都已经成年,面对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各种消费活动接踵而来。没有取得经济独立的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由于同学们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在他们当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的消费心理甚至一些非理性消费。加强对中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中学生科学消费,满足同学们合理消费的愿望,提高中学生的消费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当代中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而他们的消费观也反映出了整个国家年青一代的消费观,同时其正确与否也关系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本文以笔者的实践观察为依据,深入论述了中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校园微观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表现出与普通社会成员不同消费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追求时尚心理和爱美心理
追求时尚心理是一种追求商品的款式、色彩、功能、包装等合乎时代潮流、具有时代气息的心理。当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喜欢并容易接受新事物,反映在消费上,一些周边同学常常是新产品的追求者、试用者和代言人,消费主要在新款的学习、生活用品如电脑、手机、服装、饰品等的购买上,换代较频繁。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最美丽的阶段,爱美、求美是普遍的心理现象,他们不仅追求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美的享受的物品,也很注重塑造并展现自己的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一些中学生热衷于购买具有美学价值或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物品、用于自我仪容修饰的物品和购买为自己提供塑造美的服务(如做发型、美容等)。
2.趋同心理和求奇心理
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是指在消费时,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采取与多数人在消费内容和形式上一致的心理状态。周边同学产生趋同心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众性较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观点和行为上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在一个群体中,在多数情况下个体都害怕被群体视为另类和叛逆而被瞧不起或受排斥,故而当个体的观点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通常会选择从众,中学生也是如此。表现在消费上,同学们常常会产生与其他人相同或相近的消费方式方法、内容结构、消费场所等,尽管对自己不一定很合适。二是害怕上当受骗。一方面,在世人眼中,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同学之间自尊心、虚荣心都很强,如果上当受骗觉得输不起面子。另一方面,同学们消费绝大部分靠家庭,上当受骗会觉得对不住父母或家长。但是由于虚假广告、伪劣商品众多,自身对相关的消费知识比较欠缺,对商品的识别能力不强,因此在购物时特别是对价位较高的消费品的选择上,就自然而然以同学为参照以尽量减少受骗的可能。消费中的求奇心理是指要求商品新奇独特,别具风格。趋同固然是人们较普遍的心理,但也有人喜欢表现出与众不同,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我的独特。当代中学生独立性、时代性较强,尤其崇尚个性和主张个性张扬,因此在消费时,个性化、不落俗套、风味独特的商品往往是他们购物的又一重要标准。
3.价高物美心理
即认为价格不菲的商品才是物有所值的商品,低价是伪劣的象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监控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商业欺诈、虚假广告、伪劣商品等现象,这些使生活阅历浅、鉴别能力较弱的同学们较难适应,在几经上当受骗后,使他们产生这样的心理:商品不好是因为它价廉,要有好的商品就得花高价。因此,不少同学购物时通常选择大型商场、专卖店而不愿去零售点或小商店,尽管后者的商品可能物美价廉。就是当大商场、专卖点进行打折或促销时,他们也会对打折、促销商品的质量、功效、流行寿命等产生怀疑。
4.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
一些家庭背景好的同学,常常以吃得更美味、穿得更体面、住得更舒适、用得更高档、玩得更奢侈来彰显自己的优越、富有和品位,并期籍此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敬畏。特别是一些虽然有优越的家庭背景而学习不好、才能不足的同学,力图通过自己富裕的生活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或平衡。而一些出身贫寒的同学,既羡慕别人的优越背景和体面生活,又害怕自己被轻视和欺凌,在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不顾自己的实际打肿脸充胖子,在消费中处处向富有的同学看齐。
三、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建议
1.加强理财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月消费金额逐渐增加,但大多数同学只是盲目消费却不知理财为何物,因此中学生必须加强理财教育。作为学校来说,可以定期为中学生做理财培训、讲座,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以后要进入大学中继续学习,在目前阶段同学的消费主要是在学校内部和学校周围,有关部门可以对校园周围的不合格商店进行严抓严打,肃清社会环境。学校可以加强校风校纪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银行也可以开发适合中学生的理财产品,引导中学生消费,这样不仅可以让中学生有一个投资方向,也可以增加银行业务量,为银行培养大批忠实客户,可谓双赢。
3.充分发挥媒体力量
中学生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对媒体的认同更加明显。媒体应该加强对健康消费信息的宣传,为中学生正确消费提供意见,加强对广大中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引导。在对于侵犯中学生权益的事件上和一些不法商家的骗术上,媒体也应该加强报道,以增加中学生的社会经验。
4.中学生自我教育
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是加强自我教育,要不断积累消费经验,多观察别人的消费过程,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有关消费方面的活动,不断学习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能力。要提高维权意识,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消费时应做好消费计划,量入为出,三思而后行。在买一些贵重商品时,可以同学几个人结伴而行,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防止上当受骗。
篇4
开学不久,在夜自习值班的晚上,我正在教室的走道里巡视,有一个学生悄悄地递给我一张纸条,我转到教室后,背过所有的学生,打开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李某在宿舍养狗,晚上吵得我们休息不好,您解决一下吧。”当时我非常生气,本想在教室里处理这个事情,但是看见学生们都在埋头看书做作业,就强压怒火,装作无事。下自习后,我把她们宿舍的其他几个人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同学们一致说,李某在外面捡了一只小狗抱回宿舍,已经快一周了,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好玩,没有意见,时间一长见李某没有送出去的意思,就开始表示反对,但是李某不听大家的劝告,为此宿舍闹得很不愉快。这几个学生走了之后,我寻思着怎样来处理好这件事。回想开学这段时间里李某的表现,我发现她虽是一个任性的女孩,成绩靠后、学习不主动,但工作却很认真。例如国庆文艺汇演班级排节目时表现的有条有理,目前还担任学校艾歌社的社长,工作能力极强。
第二节自习,我把她叫到办公室,也没有转弯抹角,直接就问:“怎么回事?宿舍里还养起宠物来了,你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家里了,想干啥就干啥,马上把狗处理掉。”当时她听了很激动,眼泪流出来了。“怎么,委屈你了,宿舍养狗还有理了”,我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她也没否认,就抽抽噎噎的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这周星期天,吃过晚饭,我准备去教室,在校园里看见一只满身脏兮兮的小狗蜷缩着身子,觉得怪可怜的,就凑过去逗小狗,小狗也没有跑,反而用舌头舔我的手,我觉得小狗真可怜,又冷又饿,所以把它抱到宿舍,用热水把毛洗干净,并喂它吃的。下自习后宿舍的回来了,都觉得小狗非常可爱,就把它留了下来。可是小狗整天关在宿舍,粪便满地都是,晚上又闹的很凶严重影响了大家的休息,慢慢的舍友开始厌烦起来,另外如果让楼管知道了还要扣班级德育分,就极力主张赶快送人,但是我觉得小狗可怜,通过几天的喂养,与小狗也有了感情,真不愿意送掉,可又不知道该咋办?”。对于这种情况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确实有点头痛,但是我意识到刚才自己的做法,有点鲁莽。经过再三斟酌,我把李某同宿舍的八个人全部叫到一起,首先肯定了李某收留小狗没有错,她很有爱心,而且在刚开始收留小狗时,大家都比较热情,也说明大家都很善良,错在宿舍养狗,这样不但影响宿舍卫生,特别影响大家的休息,而且也违反学校的纪律。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件事,闹矛盾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越来越糟。我建议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谁家里或者自己的亲戚朋友需要小狗最好,如果实在不行,我可以暂时收养,结果大家都比较热情的表示要和自己的家里或者亲戚联系,我高兴地对她们说:“课后大家想想办法,也可以发动全班同学,争取这两天就给小狗找个新家,回去你们再商量,不能再闹别扭,有事大家商量解决,要注意团结,不要只考虑自己,要慢慢学会为对方着想”。她们几个人答应着离开了办公室。事后听说班上的一位同学把小狗抱走了。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李某在学校的表现也慢慢往好的方面发展,学习比以前用心了。
通过这次小事件,我觉得处理现在的学生违纪问题,不能光简单的进行批评教育就万事大吉,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既要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感觉维护了他的尊严,这样才会对老师心悦诚服。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因此,作为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今后成功地走向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其次,面对违纪的学生,如何做好思想工作,这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有的如暴风骤雨,一阵狠批,然后上报学校,纪律处分;有的耐心教育,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的软硬兼施,费尽心机。其实,无论用哪种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因为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重要的是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正想帮助他,让他改正自己也认为是错误的做法,教育的结果不是处分某个人,而是让他改过,向上,向善。我想,在思想教育中,灵活地选择教育的方法,尽量地换位思考,给学生申辩的机会,给他们多一些信任与改过的机会。
建立同伴关系是学生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过程,通过这次事件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作为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应先了解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或障碍,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老师要善良和富有耐心,想办法在自己的悉心指导下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与动力。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彼此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欺凌弱者。不能太自我为中心,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再次,遇事要冷静,学会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凡成就大事者都应不拘小节。
篇5
尽管如此,我对儿子突如其来的改变还是有些纳闷。但儿子的表现却是无懈可击。晚上放学回家,儿子便一头钻进他的小屋,全副身心扑在他的功课上。间或还要我配合抽写抽背,态度一丝不苟,与以前的拖沓、耍滑判若两人。难道真的是新年新气象,儿子也开始告别懵懂无知的童年,步入勤奋进取的青少生涯?抑或是新年伊始那次胆战心惊的5小时进网吧玩游戏,引发了儿子脱胎换骨的转变?
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对电脑游戏,儿子有着近乎狂热的激情。这份激情,由于学校和家庭的谆谆教诲、合力围堵而变得愈发焦灼难耐。儿子口中常常念念有词,说的都是他网络游戏中的事情。儿子与我的谈话,也常常脱不了他醉心的游戏。什么他《梦幻西游》里155级的大唐怎么把人家78级的打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的;什么他《水浒Q传》的道尊怎么寡不敌众受人欺凌的;什么他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改良《穿越火线》的装备一雪前耻的。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儿子会不无怨恨地告诉我,当天的微机课很不尽兴,总是网开一面的微机老师居然痛下杀手,封锁了所有微机的游戏,说是马上要微机会考了,大家要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儿子会不无嫉妒地告诉我,他们班谁谁又进网吧了,他是亲眼看着他们钻进网吧的,而他,只能眼睁睁地在一旁看着;对那些容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儿子尤其不能忍受,甚至恨之入骨,他能历数学校周围的黑网吧,甚至远离校园的黑网吧,并熟知这些黑网吧为应付执法人员所设的隐秘通道,儿子曾经几次三番建议我去揭发这些黑网吧。儿子会不无艳羡地告诉我,他们班谁谁周末可以上网,而且上网时间是一个小时,而他,却只有短短的45分钟。儿子会满腔热望地期盼节假日的到来,因为那样,儿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上网大战三百合了……总之,儿子嘴里说的、心里想的、脑子里算计的全是他的电脑游戏。
当儿子喋喋不休、激情满怀地向我诉说他的烦恼、他的痛苦、他的快乐、他的梦想的时候,我通常只是默默地倾听,不发表任何意见。当然,偶尔也会问上一两个问题。比如,有一次,我问儿子,你想进网吧吗?儿子突然间沉默了,抬起头,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的眼睛,仿佛要看透我的心思。我平静地看着儿子,儿子迟疑了片刻,然后一副豁出去的样子,大声说:“是啊,我也很想进网吧!有一天,我们同学掏钱,请我跟他一块儿玩,可惜我胆子太小了,怕被抓住,就没玩。”儿子一副悔不当初的表情。“感觉遗憾吗?”“当然!可是,我又实在害怕自己玩上了瘾,成为网瘾少年了!”儿子想玩又怕把握不住自己,为了电脑游戏,小小的心,要经受多少次折磨和考验,经受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啊!
在对待儿子玩游戏的问题上,我的主张一贯是要玩,但要有节制。儿子玩游戏,需要花钱充点卡。我跟儿子说,你现在不能赚钱,最好不要玩这种吃钱的游戏。儿子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地说他花的是自己的零用钱,他有数,不会把自己的零用钱都花光的。我无言以对,只好顺其自然。有一个星期天,儿子居然央求我到楼下网吧,帮他充点卡。“自己去吧,那是你的事!”我冷冷地拒绝了儿子。“妈,你就行行好吧,我是未成年人,网吧不给我充。” ……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我拿着儿子的零用钱,生平第一次走进了网吧。也许是我的过分外行的表达引起了网吧主人的注意,也许是网吧门口时隐时现的儿子暴露了行踪,网吧主人问我:“给儿子充的吧?”我点点头。“别人家长都限制孩子玩游戏,你怎么还支持孩子玩,不怕他玩上瘾啊?”这其实正是我最担心的,网吧主人一语道破了我的心事。
我默默地走出网吧,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儿子迎面扑上来,“充了吗?”我点点头。“你不高兴了,妈妈?网吧主人和你说了什么?是不是他不想给你充?”儿子心细如发,善解人意。我把网吧主人的话以及我的担心坦言相告,儿子满含感激地看着我,信誓旦旦地安慰我:“妈妈,您放心,我不会上瘾的。”这件事情发生在两年前,两年来,儿子虽然在学业上不甚努力,但在玩电脑游戏上,确实张弛有度,信守诺言,从不曾进过网吧,在家里玩的也很守规矩。可是,这是否意味着网吧对儿子失去了诱惑力,儿子对游戏没有上瘾呢?
2010年新年伊始,儿子给予了我最有杀伤力的回答。那几天,威海连降暴雪,学校停课两天。第一天,儿子将他们班的电脑高手带回了家。晚上,儿子问我家中电脑连接上网的密码是什么?儿子和他的同学上网了?我的心里一惊,心想电脑可能让他们搞坏了?要不怎么可能上不了网呢?我问儿子,儿子支支吾吾,承认他们确实动了电脑,但却上不了网,没玩成。再有20天就要考试了,儿子上次考试又后退了那么多,他怎么对自己的学习就一点也不上心?我没说什么,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家里的网上不了了,学校的网又被封了,儿子有一个多月没有玩游戏了。儿子熬得住吗?儿子显得心事重重的,话也说得少了。1月8号星期五,儿子放学一回家,就一头扑进自己的小屋,认真地完成作业。儿子说,这个星期的作业,他当天晚上就要全部搞定。周六,他要和同学们一块出去打雪仗。我很诧异儿子的表现,但内心深处也很欣慰。周五将休息日的作业搞定,这在儿子的作业完成史上也算破天荒了呀。更让我高兴的是,以往拿棍子赶都赶不出去的儿子,居然破例和同学相约了。真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啊!
周六一大早,我和儿子还趴在被窝里看书,家里的门铃就响了。儿子的同学真的来了!儿子跟我讨要了10元钱,便匆匆出了门。临行前,儿子说,他中午回来吃午饭,下午准点学二胡。12点过了,不见儿子的踪影。下午1:30,学二胡的时间到了,还是不见儿子的回音。我给二胡老师打了电话,帮儿子请了假。直到下午3:30,我才听到儿子开门的声音。
“妈妈,妈妈,我回来了!”
我倚在床上看书,没理儿子。
“妈,对不起,我回来晚了,二胡明天学吧!”儿子主动认错。“吃午饭了吗?”
“吃了。”
“吃的什么?”
“一碗拉面,一个小菜。”儿子对答如流。
我不再说话,认真地端详着儿子,冷不丁地问了一句:“到底干什么去了?”
儿子低垂了脑袋:“进网吧玩游戏了!”
“一直玩到现在吗?”
“是。花了十元钱,上了5个小时。”
“你饿了吧?吃饭去吧。”
“妈,你生气了?”
“生气有什么用,你已经进网吧了。别再打扰我,我要看书。”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和失望,不再理会儿子。
“我不饿,我想睡觉。”儿子果真没吃饭,一头钻进了被窝。
儿子给了我当头一棒!他到底没能抵挡住游戏的诱惑,进了网吧。难道是我错了吗?是我们把他限制得太死,逼他进了网吧?可是,关于儿子家中上网的时间、次数,都是由儿子提出建议,我们共同商议的啊。怎么办?儿子已经迈出了可怕的第一步,他会不会就此滑入网络游戏的深渊?一时之间,无数网瘾少年的悲剧在我的脑中涌现,我感到特别后怕,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儿子发出了细细的鼾声,这个没良心的小家伙,自己惹了祸端,反倒一身轻松!说实话,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真想把他从被窝里拖出来,狠狠揍一顿。可是,那样做有意义吗 儿子会痛改前非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转念一想,儿子连续上了5小时网,肯定也很累的,一切等他睡醒后再说吧。
大约6点的时候,儿子醒了。我让他吃了饭,随后,认真地跟他聊起这次进网吧的感受来。
“玩得很爽吧?”
“一点也不爽,担惊受怕的,我以后再也不进网吧了!”
儿子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怎么担惊受怕了?”
“老是担心执法人员来抓,玩的时候精力不集中,老卡机!”儿子看来的确是深受其害,满脸的委屈。
“那怎么不早点出来?”
“出来那十元钱不就白费了吗?”
真是难为了儿子!明明玩得担惊受怕,为了不浪费那十元钱,还得继续担惊受怕地苦熬死撑着,怪不得儿子会那么累,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倒头便睡!“妈,还是在家里玩的爽,我再也不去网吧玩了!”我能听出,这是儿子发自内心的表白,心里暗暗庆幸自己没有鲁莽行事。对于是否再进网吧,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