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经费来源复杂多样,经费管理办法各有不同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逐年增长,除了国家加大科研投入之外,还有公司企业需要提高生产力,借助高校科研实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故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一般分为横向和纵向,并按项目来源不同,实行不同的科研管理办法,一般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比较严格。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的,不同于一般公用经费,作为项目经费管理的,对其支出管理比较严格,属于横向,类同事业经费管理;而来自上级单位的,其支出往往受上级单位意向而定,或者按照申请时的预算明细表执行;但是来自其他单位的,往往都没有纳入部门预算,属于纵向项目,对支出管理往往相对为松懈,造成有些支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高校教师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了解,同时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项目申请编制预算时缺少必要的前瞻性,随意性比较大,对科研过程实际发生的支出不能很好的把握。项目实际报销中提供的票据很繁杂,大部分是易于获取的票据,忽略了最初的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负责人不能及时了解经费执行情况,经常是结题时发现经费支出与预算存在严重不符,需做退回经费或者调账处理。财务部门按照教师提供的发票所开具的详细内容进行会计科目核算,与预算内容不一致。比如打印纸,按照会计科目应该对应办公费,但是有些老师做预算时放在材料里面,实际对应的会计科目应为材料费。这样就导致财务核算和预算编制不一致。
(三)项目结题,经费不结题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处等)会按照科研项目实施的期限进行项目中期考核和结题验收,着重科研成果的验收,但是与财务工作相对独立,容易造成项目已经结题验收,经费还有结余,或者项目初期,所有经费已经执行完毕。现在有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已经写明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收回,这样就会造成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前突击花钱,这样不利用科研经费合理使用。项目负责人缺少渠道和必要的财务知识,对项目的执行进度了解不及时,不能发现决算和预算的不一致性。财务核算没有预算作为指导,随意性比较大,造成预决算不符。科研业务管理部门重点验收科研成果,对科研经费缺少必要的监督。科研项目的预算、核算、决算管理相对脱节,各部门独立工作,缺少信息共享,没有必要的沟通,造成管理脱节现象,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的促进科研项目开展,转化为生存力。而信息化正是借助计算机网络,传递数据,分享资源,顺畅沟通,实时反馈。
二、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现有问题
(一)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建设,着重加强部门合作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管理的准则。经费来源复杂多样,经费管理办法各有不同,高校教师不能明确区分各种经费的管理办法和使用原则,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结合本校实际,联合财务部门、科研业务管理部门等制定详细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使工作有章可循。管理办法制度不仅应包括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决算及验收考核,结余经费如何处置等各方面,还需借助学校的多媒体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推广宣传。
(二)搭建以预算为指导,核算为核心,决算为重点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都采用了财务管理软件,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做帐。故在科研管理方面也可搭建以预算为指导,核算为核心,决算为重点的管理平台,借助财务软件,编写科研管理软件,软件分为三大部分:预算、核算、决算;完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财务核算系统中,对科研经费建立双预算指标进行控制管理,即分别对科研经费各控制项的分项控制、与每次到款金额(可用金额)的总额控制。高校教师按照项目申请书中经费使用预算填写科研管理软件的预算;财务部门以预算为基础进行核算;科研管理部门按照核算进行决算,并进行考核。在科研项目申请项目时,申请人进入系统填写预算表,可以在系统中选择预算科目,然后根据不同的项目对预算科目的解释选择会计科目,并填写预算金额提交申请表,这样申请人在申请时就能清楚地了解项目的预算情况。当项目批准下来后,申请人向科研处和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科研处在审查相关资料后,在系统中选择相应项目的预算单进行批示,系统自动发送提示财务相关预算管理人员批示的等待信息,财务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在审查相关资料后,对原有预算表进行审核和调整,若批复下来的科研项目额度与原申请预算有差异,则调整预算表,若没有差异,则直接批示。此后,整个项目经费的使用将严格依照批示的预算表执行。项目负责人按照预算提供票据,财务部门按照预算进行核算,项目结题时按照核算内容出具财务决算报告。教师可以利用工号密码进入管理平台一步一步操作,进行提交,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时时接受数据,然后进行审核通过,建立项目。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如果预算不通过,可以给出不通过的原因,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时时看到自己的项目审核进度,并可以查看财务核算是否与自己的预算相符合,如若不符,及时反馈财务部门,进行核实修改。
(三)加强科研项目考核验收,同时进行科研经费结题财务部门审核项目负责人提供的票据,按照预算批复指定核算会计科目。项目结题时可以按照日常核算内容出具项目财务决算报告。在科研项目验收同时,提交科研经费财务决算报告,把项目结题和经费决算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避免项目结题而经费不结题。若存在结余经费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可实时生成财务经费使用报告,便于项目负责人了解项目经费执行进度,分类预算使用多少,合理安排经费使用,争取做到项目实施和经费执行保持同步。
(四)完善科研项目验收考核制度科研项目验收只重视论文等成果验收,忽略财务、学院等部门考核。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建立多层次多角度项目验收,联合学院、财务等部门进行项目定期考核,不仅对科研论文进行验收,还需要结合学院日常工作考核,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全程跟踪监督,加强管理。
篇2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走进企业、科研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学习生产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企业选聘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兼职教师。为此,我分院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双师”工作室,由企业选派高级技师,学院选派骨干老师入驻“双师”工作室。技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新课程,完成授课任务,同时指导青年教师生产实践,以此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近年来,按照建设“教室即实训室,实训室即教室”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思路,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畜牧兽医专业实训设备、扩建包括畜禽解剖生理实训室、动物微生物检测实训室、畜禽繁育实训室在内的10个网络多媒体实训室,加强了实训室内涵建设,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院又与企业联合建设铁岭象山牧业养猪场、铁岭象山牧业养鸡场、铁岭象山牧业饲料厂、动物医院4个校内实训基地,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另外,本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4家,使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达到30个,年接纳实训学生总量达到300人次,满足学生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需求,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监控
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建立了学院、分院、专业三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教务处作为学院级管理机构,在主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对各分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分院对每个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各个专业主要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学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体验式”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轮岗实训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度中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实践教学行为。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首先,学院的教学督导部门,对实践课进行随机听课、打分,并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技能水平提出反馈意见;第二,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标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第三,专业教师间互评,评价指标为实践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文件的执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
四、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篇3
关键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监督机制
科研经费是科研单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的保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政府、社会、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在科研单位资金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对保障科研单位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政府部门一直在研究建立既适应科研特点,又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机制,如实行“基金制”和“课题制”等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受旧的管理方式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制度不够协调,整个财务制度并未做相应改变。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在管理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制度滞后。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执行的各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部分是前几年制定的。随着财政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科研单位逐步实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等,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规范和细化支出项目。但是,现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是针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的,办法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执行过程中不易把握。另外,现行的财务制度也未做相应改变。如目前科研单位实行的是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现行财政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没有完全配套。
(2)管理办法多,执行难度大。目前,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执行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很多,如863、973、社会公益类、基础类、948、农业专项等,每一项经费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差异较大。在支出科目设置方面不尽合理,有的项目统一预算科目;有的项目不统一预算科目;还有的项目预算科目设置与研究工作发生的支出内容不衔接。在成本支出方面有的可以开支人员经费和管理费,有的不行,造成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比较困难。
(3)管理制度监督不力。总体上看出,目前我国大部分科研经费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系统和机制,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执法不严,存在重复或缺位。另外,现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支出内容作出规定,但是缺少强约束规定,造成超范围支出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管理方面。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预算编制的依据不科学。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相符。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在确定科研项目预算时,总是认为承担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已经获得了部分财政拨款,如科学事业费。因此,政府再拨科研项目经费时,就不按全成本拨款了。
另外,申请项目的主持人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绩效预算意识薄弱,主要是凭经验估计,与财务部门结合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财务信息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导致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经济合理,小支出、大预算、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的约束力不够。一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薄弱。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但有些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法律意识,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预算执行中有的科研项目随意变更预算,有的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二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只要经费到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导致在科研经费支出中,有的项目没有按批复的预算执行,有的没有按科研项目的进度执行,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三是财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预算批复书一般由项目主持人保管,财务部门只是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控制和监督。
(3)缺乏绩效预算。绩效预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争取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目前我国绩效预算尚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科研项目经费还没有实行绩效预算,因此,绩效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管理手段方面。科研单位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记账中解脱出来,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但目前会计电算化有一定局限性,很难满足现代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
(1)数据处理模式简单。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代替了手工记账,缺乏对科研经费相关财务数据的分类统计,以及对数据中所暗含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深层次处理和分析,因而不能有效地体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也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2)财务专业性强。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根据会计核算要求开发的财务专用软件系统。系统按照会计科目生成借、贷、余三栏式账簿,并据此编制财务报表。现行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科研人员不易掌握,削弱了利用财务信息指导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控制的作用。
(3)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由于财务数据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一般单位实行财务局域网络环境,与外界网络物理分离,使科研经费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
二、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的措施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保障科技创新,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科研经费管理就是在管理政策的指导下,制订项目经费预算,根据管理规定和课题合同监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费支出,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经费进行决算和处理结余资金等。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人和项目承担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依法管理科研经费。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费管理办法。
(1)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办法。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新形势,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尽量统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尽量统一各类科研计划的预算科目。大力推行课题制,实行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对横向科研经费,科研单位要制定
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在办法中要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支出范围、审批程序、资产管理、知识产权、控制监督等内容。
(2)贯彻落实管理办法,依法实施科研经费全程管理。一是要加强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管理办法的学习,深入领会办法精神。二是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管理办法,保证制度执行。科研人员要严格按管理办法规定使用科研经费;财务人员要严格按办法规定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进行把关,并按办法要求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对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和控制。
(3)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实现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建立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一是科研项目承担者、被授权或委托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机构,要按要求向主管项目部门汇报项目执行和预算执行情况,自觉接受项目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对检查或审计结果实行公告。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规范化的运作、严密的程序,保证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公开、公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投资使用效益。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要以强化预算管理为核心。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
(1)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实事求是地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一是在国家财力不能满足科研单位基本支出时,政府主管部门应重新认识和定义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本,为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大力推行绩效预算,要以上一年预算绩效考核情况,作为下一年编制预算的依据。三是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意识,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
(2)严肃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科研经费管理。预算执行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国家政策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规定,督促和监督项目承担人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一是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通过合同形式约束科研活动的行为。严格要求项目负责人全面认真地履行科研合同,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对违约的科研人员应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二是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因此,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按批复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3)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一方面开展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问题,对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引起的问题,要及时调整项目内容和经费;对挪用、转移资金等主观因素引起的问题,要及时处理,终止项目,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项目结题验收终期要进行决算和审计,还要大力开展项目绩效考评,推广绩效预算。
篇4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 绩效考核; 多维指标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从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转变,高校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以及省、市各类课题的经费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等,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既能确保高校科研经费合理、合法利用,又能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促进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成为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高校作为科研团队的后勤保障,如何简化报账流程,尽量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便利服务也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项挑战。2011年12月2日,国家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所进行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一些举措,与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十分吻合,既方便了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又能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有力的监管。本文在总结青岛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对当前依然存在的少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及具体做法
(一)改革思路及具体做法
科研经费涉及科技处和财务处两个部门,青岛农业大学为了避免财务处仅为监管而忽略科研以及科技处仅为科研而忽略财务管理等弊端,由财务处和科技处共同制定了《青岛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工作奖励办法》、《青岛农业大学大额资金管理支付办法》、《青岛农业大学内控管理细则》等八项规章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作了具体规定,并对传统的报账方式和管理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最大限度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对科研经费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1.实行报账员制度
青岛农业大学根据具体情况在各院设置报账员,集中负责财务规章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对教职工提供的原始票据进行归集、整理,检查手续是否完备、项目经费是否允许列支、项目经费支付进度等。报账员制度使财务报账工作前移,确保各类收支项目做到收入规范、支出合理、凭证真实、核算准确。报账员制度既方便了教师,大大减少了老师报账时间长的问题,更减少了老师查账的次数,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还能够确保对各种单据进行详细的初次审核,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管。
2.实行网上预约报账
网上预约报账将在会计核算中最耗时的单据录入工作分离出来,把单据的录入工作交由报账人员提前完成。在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引入网络预约报账系统,报账人员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向预处理服务器进行报账业务的单据录入,报账系统按照系统预设的规则将报账人员录入的数据填写到预设的相关业务模板中,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由此最为费时的会计核算简化为对原始单据的审核和对接受预处理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修改,同时将财务人员的精力从录入单据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单据的二次审核,提高了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
3.网上银行支付制度
对于所有科研经费,无论金额大小,全部实行网上银行支付制度,即在教职工成功报账后的两个工作日内通过网银支付到报账教师的专用账户。此举既可以使资金全部从银行支付,由银行进行第三层控制,防止现金支出可能导致的一些风险,也可以节省科研经费管理成本,资金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基本实现无现金报账。
4.网上经费查询系统
为了方便项目负责人和各监管方对科研经费的结存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学校为每一位教师设置了专门的网上经费查询系统,项目负责人登陆财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后,其所有负责项目的经费总额、经费预算项目、使用情况以及结存等均可以直接显示出来,方便项目负责人及时了解项目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防止对科研经费的挪用和占用,增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透明度。
5.加强劳务费的管理力度
对于涉及劳务费的科研项目,在支付劳务费时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课题项目任务书,由学院院长和负责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及课题负责人共同签名,需要扣税的按规定扣税,发放时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学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银行卡号,网上银行实时发放。
6.权限适当下放
首先,对科研经费报销的签字权适当下放,单笔经费在1万元以内由课题负责人及项目参加人员签字,单笔支付在1万元以上(含1万元)由课题主持人及分管科研工作的学院副院长签批,单笔支付金额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由科技处处长签批,单笔支付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由分管科研校领导签批,既体现了重要性原则,又简化了科研经费签字环节,实行课题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其次,加强科研经费宣传力度,建立专门的财务信息QQ群,及时财务信息,对科研项目数额比较大的课题,培养了一批相对稳定、素质高的研究生报账员队伍。
7.会计核算信息化平台的后续建设
尽管当前已经有了会计核算信息化平台,但每一个特殊的需求都可能在未来普遍化,为此,对于普遍化程度比较大的特殊需求,学校专门培养了一批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管理的优秀人才,研究并开发了许多新的模块,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新的需求,这些模块在科研经费管理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8.账证实时拍照制度
为了给课题验收提供方便,财务处在老师办理报销业务时将记账凭单及原始凭证拍照,既给课题验收提供了方便,又加强了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多年来顺利通过国家、省及学校审计部门的检查。
(二)科研经费管理尚存问题
尽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们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而这些问题或许是众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共性问题。
1.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一定的偏差
近年来,由于对项目预算编制的严格要求,预算编制与执行差异虽然有缩小趋势,但依然存在。首先,预算的编制完全凭借项目负责人的主观经验,缺乏科学的依据;其次,项目审批经费与项目负责人申报经费之间的差异造成预算编制与执行之间存在偏差;再次,大多数项目负责人缺乏财务知识,对发票认识有限,真正的支出无法取得相应的发票,或者取得了不合法的发票等,使实际支出偏离预算、支出结构与预算不匹配等现象依然偶有发生,到决算期间,人为调整支出,既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又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数据失真,不利于发挥科研经费预算的真正作用。
2.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脱钩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多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如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56号),财政部和科技部下发的《国际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均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也要求严格预算编制。可见,我国已经确立了以科研预算为依据进行预算管理的基本思路。但预算的有效执行还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措施作为保障。当前,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中过分依赖于事后审计,缺乏相应考核措施,使得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也是预算编制与执行出现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
可见,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三、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构想
科研经费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两部分。直接经费是指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开销,而间接经费是指科研活动支撑体系运行所产生的费用,在我国是按照相关规定从直接经费中提取的项目经费。本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纵向上包含学校法人、院系和项目负责人三级责任主体,横向上包含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的多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设置见表1。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数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数用学校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下所制定的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制度文件的数量计算,用于反映学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直接经费总额与人均直接经费
直接经费总额用学校在一定期间内到账的经费之和来计算,是院系直接经费总额之和。人均直接经费用直接经费总额与在职教职工人数之比来计算,用于考核学校或学院科研管理的成效。
(三)结题率
(四)预算支出一致性
(五)经费结余率
(六)有形资产比
(七)经费成果率
(八)科研技术转让率
(九)不良资产浪费率
(十)间接经费总额与人均间接经费
(十一)经费支出透明度
经费支出透明度反映学校及学院间接经费管理水平的好坏,可用公开支出金额与间接经费总额之比计算。指标越高,表明间接经费管理越透明,则发生贪污、挪用等的概率就越低。
【参考文献】
[1]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J].科研管理,2003(1):10-16.
[2] 李燕萍,吴绍棠,郜斐,张海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介与走向[J].科学学研究,2009(10):1441-1447,1453.
[3] 王义明,范静.科研经费管理中知识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5(2):89-91.
篇5
1.1对绩效管理概念存在认识偏差。当我们对有些高校的教师乃至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问到什么是绩效管理时,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绩效考核,更有甚者直接回答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由此可见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够准确。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概念不清楚,那他肯定不能系统的运用绩效管理办法开展管理工作,被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办法认识不到位,那他对绩效管理可能会抱有抵制或者无所谓的态度。目前各界对对绩效管理还没有一个较系统、准确的表述,综合各方面文献分析笔者暂且把绩效管理认为是一个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各种办法优化资源配置,让资源和个人更好结合,实现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最终又创造更多资源的一个循环过程,在这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绩效管理的全部,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等等。
1.2绩效考核目标、办法的制定陈旧、不切实际,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目标、考核办法是绩效考核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内容,但有些高校在进行绩效考核目标和办法的确定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考核目标、办法陈旧。有些办法已是多年以前制定的,校领导或者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只是每年照搬原目标和原办法,依葫芦画瓢,不能根据新形势适时进行修订。第二,考核目标、办法的制定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定考核目标、考核办法时,范围比较宽泛,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或者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直接引用其他高校的考核目标、办法,造成考核难以操作,或者“唱高调”,难以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考核过程流于形式。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大家都抱着“一团和气”、“不伤感情”的思想,只说好的,投票时各项都选合格。起不到正真纠错提高的作用。
1.3对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地利用,降低了考核的作用。高校对教职员工的考核每年都在进行,但对考核结果除了每年一次薪级工资晋升外,很多高校对考核结果就没能很好地利用起来,教职员工对考核结果也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体现出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1.4上下级缺乏沟通,没有反馈调整的过程。有些高校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投完票打完分结果出来了,考核也就结束了。没有针对考核结果情况的一个反馈和调整过程。这样,考核结果出来了,被考核者只知道自己的一个最终结果,合格或者不合格,却不能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也得不到今后调整努力的有效指导。考核者对有些考核标准或者是考核办法是否存在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倾听下级的声音,可能进一步导致考核僵化,脱离实际。
1.5考核周期设置不够合理。目前高校对于绩效考核多为一年一次,缺乏时效性。对于许多短期工作,做过之后常常搁置一旁,年底再进行考核时,由于时间太长,要么已经遗忘,不能将其纳入考核范围,要么由于时间太长导致考核结果不够准确。
2原因分析
2.1对于绩效管理概念存在认识变差。第一,目前各界对于绩效管理的概念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定义,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序性的绩效管理办法可循,客观上导致了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概念的认识模糊,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第二,上级部门对相关绩效管理概念、办法宣传不到位,造成下级部门不能很好的理解绩效管理概念和办法,从而产生恐惧或是无所谓的态度,不配合相关管理工作。
2.2缺乏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一方面从高校管理人员的入口来看:第一,许多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从教师队伍中选拔,这对于联系教学部门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类管理人员往往既要搞管理又要搞教学、科研,整天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最后可能严重影响个人和学校发展。第二,高校在引进管理人员时,认为不管什么专业都能胜任管理工作,缺少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第三,高校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渠道上多采用公开招考应届毕业生的形式,极少引进同行或者是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从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来看,有些高校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往往用新人带旧人,多凭老经验,老办法,极少组织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同类高校较为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点在边疆高校更为突出。
2.3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目标、办法、程序直接照搬其他行业或者同类高校,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在看到其他行业对绩效管理运用比较成功的情况下,盲目照搬其相应管理办法,而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绩效管理办法和程序。例如:在有些企业中实行按量计酬,高校也来个按课时量、按论文篇数计发绩效工资,过程中却忽略了教学质量、论文质量。边疆高校直接照搬有些内地高校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考核实绩的主要指标,却忽略了边疆高校本身所受到的环境制约,在大多数边疆高校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工作可能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2.4高校行政管理“官本位”化。在学校行政管理中,行政等级制度严格,上级领导很少深入基层倾听下级的声音,广大教职员工也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向领导吐露心声,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阻碍了绩效管理工作中沟通和反馈调整工作的进行。
3办法初探
3.1转变观念。高校管理者要积极学习相关绩效管理知识,在对绩效管理有较深理解的情况下还要在校内积极宣传、解释绩效管理概念,纠正一些概念方面的认识偏差:第一,绩效管理不等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是一个有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等众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第二,绩效考核不是管理者让被管理者难堪,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单位和个人的同步提高。第三,被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不能抱有抵触心态而更应该把考核作为一种自我检验和自我提高的途径。第四,绩效管理应以人为本。
3.2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第一,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对于不同岗位、不同学院、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第二,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可以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又要有一些反应质量的定性的考核指标。第三,绩效考核标准制定要有可行性和战略性,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让具体的绩效考核目标成为学校战略目标的细分。第四,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定要科学,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水平。第五,绩效考核过程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保护机制,要让管理者敢评、敢说又不能乱评、乱说,做到客观、公正。
3.3合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建立在科学合理办法上得出的考核结果,我们应该把它广泛利用起来。绩效考核结果可以用于教职工的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薪酬的计放,尤其要以薪酬挂钩,发挥考核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
3.4加强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拓宽管理人才引进渠道,打破一味直接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方式,可以增加从企业、其他高校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引进管理人才的数量,增加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的引进数量。第二,多引进具有相关管理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第三,对管理队伍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第四,对高校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三类人员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给予不同培养方式,采用不同发展目标要求。消除目前高校中管理、专技人员相互占用岗位,相互挤压发展空间,两类人员任务、培养目标混用、不明确的现状。
篇6
摘要:本文关注了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财务部门插手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笔者的自身工作经验,从改进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多层次多部门协调机制和预算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得科研经费在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中达到高效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预算制度
事业单位获得科研经费的渠道多种多样,主要有:从财政部门直接申请,从主管部门中具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包括投资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委员会等部门以及相应的省级单位的主管部门申请,这就是所谓的纵向课题经费,以及从社会各界筹集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成果转让等办法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一、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科研经费具体包括各种用于支持科学技术领域而产生的费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且通过第三方委托的方式或者对科研经费申请报告的筛选提议来分配具体的科研经费,用于对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解决和探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被广大的科研一线工作者所认同,国家对科研领域的经费投入在与日俱增,而科研经费在某一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GDP比重是反映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未来的重要体现。
在现在常见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中,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课题的创立和课题的结算,使得科研进展的情况得到汇总统计,科研成果得到汇总展示。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课题组的成立工作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活动的实施以及经费安排的合理性,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对经费进行会计核算以及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使得财预验收具有合理性,合同审核和采购管理等工作由其他部门联合,共同负责。
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工作,分好多个环节,许多相互分离、沟通协调不充分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阶段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参与,在许多科研人员眼中,科研项目经费是课题组在主导争取,而争取到的经费也交由课题组专款专用,管理好坏由课题组全权负责,这也导致了财政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预算审核,理性分析监督管理等专业性职能。而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由于事业部门从财政部门直接获得预算的难度太大,各种各样的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也由于许多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得到充分的预算,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部门则往往忽视了科研经费的收支预算,这使得部门预算得不到全面的数据信息,预算的约束能力和严肃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得年终各部门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化。
二、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
1.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在批复之后按照年度计划中的经费预算直接拨款到事业单位的专项科研经费账户中。国外的成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经费的渠道可以得到统一,全国性的项目基金平台可以得到全面性建设,现有的多方式管理模式可以得到落实,同时,还要打破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分配的各个环节,分割明细,统一整合,使得项目资金被管理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使得项目经费得到国库的集中支付。
一套健全的适应科研工作要求、财政全程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是值得事业单位全力投入的,这样,在科研项目申请、实施经费预算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严肃的规定,制定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也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领域、原则和实用程序。与此同时,建立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协调沟通机制,使得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沟通协调机制得以贯彻落实,在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过程中,课题研究和课题组之间的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重视事前预测对会计核算的推进作用
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会计核算是要保证科研项目成果的真实反映。事后的核算工作必不可少,但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归集不完整、收入费用归集不及时和公共费用分摊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财务部门角色前移,做好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整合、预测和控制,强调在科研项目申报决策前,全面参与和引导科研项目有关预算和计划的制定、执行、跟踪和评估,提高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能力,与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一起找出对事业单位最有利的方案,从而减少事后会计核算滞后性情况的发生。
3.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推动建设以项目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数据的信息化,二是流程的信息化,三是决策的信息化。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流程和决策的信息化,能够使事业单位全面梳理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计划、合同、人力资源、采购、资产、绩效等要素,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将预算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可以将基础管理台账、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实时连接,有效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资源共享、预算标准、全程监督的问题,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重点从建章立制向细化落实转变,管理内容从会计核算向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转变,管理方式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管控转变,最终树立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全员财务”观念,发挥预算管理对资源配置、过程控制、考核激励的作用。
4.加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核管理的监督
加大对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不仅要解决外部的监管问题,还要充分发挥内部的审核作用使其与外部审核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科研经费的管理。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内部审核的重视程度,着重设立内部审核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管理规定明确说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领域主要包括:预算的管理、资产的管理、合同的管理、政府采购的管理等关键性领域,都要进行重点的监督和管理。
三、结语
事业单位的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都在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为了对事业单位项目管理水平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程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办法,从事后核算的管理手段转变为事前预算的管理办法,从对财务内部流程的重视到对各部门流程业务的重视,同时,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也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予以重点的支持和保障,这样,内部的审计工作和外部的监督工作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如此,对事业单位的推进作用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都会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2.
篇7
关键词: 青年教师;项目申报;经费预算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30-02
0引言
在高校,青年教师是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研群体的新鲜血液,他们担负着科技创新,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刚出校门或研究机构的青年教师来说,科研刚刚起步,对各类项目的指向性、针对性以及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在申报项目时造成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文章针对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1.1 青年教师对科研项目类型认识的不足与误区在高校,科研项目大体可分为两类,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或机构批准立项的计划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或服务项目,即纵向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由政府下达,对当前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纵向项目是负责人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不少青年教师不分项目类型,见计划类项目就申报,这是极其错误的。比如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且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产业化要求高;而863计划项目,主要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以研究高尖端技术引领发展为目标。这两类项目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就不适合牵头申报。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家项目等级高而不能申报,关键问题是“选对”。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等部门针对青年、博士后、海归博士的项目,皆诣在扶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培养国家新兴人才,这种几乎是“量体裁衣”的项目再适合不过了。再如,对于海归的青年教师,有着与海外的天然联系,若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将可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样适合申报。因此,根据自身情况选对项目类型进行申报极其重要。同样,省、市地方项目也存在类似指向性、对象不同的区别,资助额度也有大有小,申报之前必须做足功课,了解清楚再行动。
横向项目,作为企事业委托项目,其实是一个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为企事业解决实际需求问题,不仅可了解行业内的瓶颈,及时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可与企事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由小看大,由委托到合作,青年教师可从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与所处地位,不仅使自己在行业中逐步深入、扩大影响,同时为未来更高层次的合作垫定基础。
1.2 项目申报准备不充分
1.2.1 申请书准备不充分国家及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从指南到申报截止大多不超过一个月,如果没有任何准备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教学任务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书的编制,时间略显仓促,水平不能完全体现,中标率得不到提高。但是,各类项目每年的申报时间大体不变,因此提前准备,及早规划非常重要。以我校基金项目准备来说,年底开动员会的时候已有部分教师已进入准备阶段,到第二年2、3月份指南,至少三个月时间准备,这种就相当充分。更有一些经验多的教师,自身研究达到一定水平,出了一些成果,亟需提高或解决行业内的攻关问题,提前一年或两年便开始筹划准备,相当值得学习。
1.2.2 项目筹备工作不充分为了避免在集中申报时间段任务繁多,可以将部分工作提前准备。比如,科技查新,寻求合作单位,专利、论文统计,等。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由于集中受理人数过多,科技查新部门无法在申报时间内给出查新报告,而科技查新又是申报的要求之一,这往往将申报人置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另外,有联合申报计划的申报人,应及时了解欲合作单位的意向,提前达成共识可为后续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1.3 申请书编制过程中的问题
1.3.1 项目内容编制的问题同样的模板,申请书的质量却可以千差万别。填报申请书不是做填空题,申报人头脑中须有成形的想法与执行规划。首先研究内容要明确,把研究主体作为一个整体,依申报模板分块表现出来。其次切实、准确表达“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为什么是你来做,将达到什么预期成果”等问题,逐步完善申报书。再则,指标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达到目标,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准,必须是可考核的。因此,在填报考核指标时,切忌模糊不清,或单纯以论文和研究生培养作为考核指标;也不可为了申报成功而过分提高或为了轻松完成任务而过分降低指标。最后,内容新颖、技术创新、重点突出须在整个申请书中贯穿始终,切忌为编写而编写的盲目性。
1.3.2 经费预算的问题经费预算是一项十分重要和严肃的内容,它伴随着项目从申请到结题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项目成功与否[1]。做经费预算,既要考虑到项目实际需求,又要遵循经费管理制度。然而,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经费预算是一个陌生的东西,特别是对经费管理制度了解甚少。有些项目主管部门下发了经费管理办法,例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这类项目有法可依,预算时要充分理解办法中各个科目包含的范围,切实编制预算。对于没有项目主管部门下发的管理办法的项目,一般都遵循各高校自己经费管理办法。
在遵循管理办法条件下,为了最大程度的申请更多的经费,在预算中投入更大的设备、材料费的比例的情况不足为奇。这种方法诣在经费不被或少被“砍”,这就导致了申请人偏向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滥用信用[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根据实际需求,不能一味地依据项目的最大资助额度编制各类明细的最大化预算。比如设备费预算过多,重复购买了所在平台已有的设备,必然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其次,购买设备一般需经过一定招标、审批以及入固定资产程序,占用科研时间;最后,从结题验收来看,如果设备费过多造成经费结余过多,最终将返还政府,甚至财务验收不通过。同样,确实需要支出的部分,比如会议、差旅、人员费等应该给出合理预算,以保证正常的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队伍的积极性。
2解决青年教师申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1 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项目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博士毕业的头几年时间积极申报针对博士或博士后的科研启动项目。这类项目有国家的,也有地方的,由于申报人范围小、竞争相对不大,特别适合青年教师申报。由于青年教师学术基础薄弱,各方联系相对不足,尚不适合单独申报大型的科技计划项目。但作为合作单位,担任课题中的一部分研究甚至是测试加工,参与其中却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有些行业主管部门会不定期组织项目申报,比如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交通运输等部门,青年教师应及时关注行业动态,将其深入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2.2 编写申报书须注意的几点青年教师经验相对不足,在申请书的编制方面须多下功夫。第一,申报书内容不仅让同行认同,还要让非同行与自己产生共鸣。众所周知,很多项目评审是按大领域分类,评审专家很有可能对申报的领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如果能让所有专家都清楚地明白申报人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如何做,那么就成功了一半。第二,合理规划项目进度。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研究、设备、材料等因素共同推进项目进展。因此,主要工作应放在中前期,避免因材料、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等非主观因素而导致项目不能按期结题。第三,验收指标须明确,既要考虑到项目达到的预期效果,又要符合实际。专利申请、有一定的周期,切不可随意制定。
2.3 经费预算须合理、真实、客观经费预算必须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的预期支出,青年教师绝不能把这项任务作为申报项目的附属工作,经费预算与研究申请书其它部分在申报乃至验收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了解学校及项目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排除对项目预算明细的主观臆断。例如,863经费管理办法中,会议费是指承担单位主承办的会议费用,而不是赴外参加会议费用,等。其次,预算说明须详细编写,各科目支出真实、合理。例如,人工费是给研究生发放的补助,按人头如何计算详细说明。设备费应将欲购置的设备一一列出,未预算将不予购买,而列出的不一定全要购买。另外,对于预算科目没有单独列出的又需支出的费用,如打印纸、硒鼓类办公耗材可放在材料费中支出并说明。最后,加强预算工作与财务工作的结合[3]。与财务人员及时沟通,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或者审计的角度来审查预算,财务人员将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发展支撑高校的发展,推动高校科研、学术向高水平化前进的进程。但同时,青年教师也有着职称评定、社会关系不广、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部分青年教师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项目的做法。然而,单纯而盲目的追求科研经费,对于基础科学的发展是毁灭性的[4],因此,从长远来看,一蹴而就是不可行的,青年教师还须踏实、静心,从小项目做起,步步为营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发福.从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7):59-62.
[2]杨得前,严广乐,唐敏.财政投入科研经费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J].科学学研究,2006,24(1):44-48.
篇8
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全面系统的评估和界定已形成的科研项目成果、社会贡献率。通过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科研经费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财务人员应当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2、制订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较大的效能。
3、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4、根据研究所的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考核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的经费开支、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以某杂交榛子项目为例:
(1)项目经营管理模式由研究所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地相关人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和协调苗木繁育、坚果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保证生产出合格的榛子苗木、坚果。项目的实施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规范栽培管理。本项目苗木、坚果收集及销售由研究所统一负责,采用“基地+农户”的运行管理模式,以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购销渠道的方式与农户建立起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农户、生产基地的连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带动项目实施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在苗木繁育生产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注重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一是由技术组制定统一的苗木生产技术规程,二是由技术人员巡回各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三是以经济效益为杠杆,激励生产者高质量的开展园地管理活动,四是制定实施严格的苗木质量标准。
(2)项目的经济效益本项目产品主要为杂交榛子苗木和坚果,项目实施现已具备年产苗木200万株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可具备逐年增加的坚果产量,项目实施单位可从苗木和果实的销售中获得稳定的利润。项目实施所建立的1.5万亩榛子栽培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全省新建的榛树生产园虽然还未进入结果期,但园地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园内树体生长发育正常,从2010年进入结果期,开始显现经济效益,起潜在(估算)经济效益巨大。食用榛子主要有欧洲榛与平榛两个种,国外栽培利用的是大果型欧洲榛,我国广泛分布并在目前主要采集利用的是小果型的平榛。我国是榛子(平榛)原产国之一,有近百万公顷的野生榛树资源亟待开发利用,榛子栽培业的兴起与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榛树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榛子栽培业与榛子食品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大力发展榛子产业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天然林、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由于榛子适应性强,可以在坡度较大的土地上栽培,榛树栽培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消灭宜林荒山,保证宜林荒地及退耕还林土地的合理利用,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逐步规范,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职责权限分工明确,管理流程规范,构建了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2、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就要和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1)财务人员可根据申报科研项目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提供给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决策者可靠的信息依据。(2)项目进行阶段,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3)当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
3、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收入总额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收入占科学事业单位总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
篇9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相关科研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难度、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航天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始终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始建于1962年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四院”),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专业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国防科研单位,也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防军工系统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单位之一。四院通过创建具有“航天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提升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安全保障。
航天特色安全技术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固体推进剂、火工品、危化品等材料。在科研生产和试验过程中,还经常存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登高作业吊装、电磁辐射等危险作业,涉及危险作业人员多、设备多、危险源密集,因此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概率较高,安全风险较大,并且事故后果和影响较为严重。为了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四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坚持“科技兴安”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设备自动化、无人化进程,积极消除危险作业安全隐患,完成了炸药自动过筛、固体发动机远程整形、脱模、销毁等安全技术改造,实现了危险作业远距离隔离操作,提升了本质安全。
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四院依靠自身技术优势,成立了“航天工业固体推进剂安全技术研究中心”,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事固体推进剂安全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也是国内固体推进剂行业唯一一个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针对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导弹武器及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性能研究、测试及评估工作,承担了安全标准化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建立了完善的固体推进剂研制、生产、贮存、运输、使用、销毁等全寿命过程安全性研究体系。同时,中心还研究了固体推进剂在各种激源(如撞击、摩擦、静电、热、火焰、冲击波、雷击、电磁辐射等)作用下,引发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爆炸破坏效应,以及预防和减灾措施。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多种固体推进剂研制、生产及使用过程的安全保障中应用,为国家高新武器的研制和战略、战术导弹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安全技术基础。
在规章制度方面,由于航天行业和产品的特殊性,四院在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还进一步严格安全控制。多年来,四院先后制定了《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发动机试验现场安全管理办法》《型号产品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型号飞行试验安全管理办法》《“四新”安全评审管理办法》《弹药等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项目科研试制及生产安全评审规定》等具有“航天特色”的安全规章制度30余项,规范了日常的安全生产工作。
航天特色安全生产标准化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在军工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实现“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四院积极行动,统筹考虑,加强顶层策划,全面启动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评级工作,规定到2014年底前,所属8家取得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的厂所级单位,必须全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
航天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有一套严谨、完整的审核验收程序。申请达标评审单位首先开展对标自查工作,对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对自评结果进行打分;自评合格后由院、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级逐级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标准化评审机构组织专家对申请达标评审单位进行现场审核,提出不合格项和建议项,编制评审报告。申请达标的评审单位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后,需报评审机构确认。最终的评审报告需要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后,由国防科工局或省国防科工办颁发证书和牌匾。已通过达标评审单位,每3年进行一次复评。在此期间,单位若发生死亡事故则撤销达标称号,该单位还需重新申请达标评审。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制订方面,四院配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科研生产特点,参与编写了《航天武器装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准则》,其中包括:综合管理、液体推进、固体推进、火工装置、总装测试、航天电子、航天电源、产品设计、空气动力、专业设备、通用设备和作业11个部分。
四院凭借自身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成立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机构,建立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专家库,聘请了各专业的专家90余名,专门负责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99家军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的审核工作。目前,该评审机构已经通过了国防科工局的现场和资料审查,并已开展了3家单位的现场审核。
航天特色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航天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的综合反映。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科学的安全思维方法,培养规范的安全行为,塑造安全习惯,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四院安全文化建设始于2007年,坚持创新优化、前沿与现实结合,以及逐步推进、持续改进的原则,注重实效,注重特色,充分整合利用资源,加强理念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安全文化建设成效。
篇10
一、中国气象局科技体制改革进展基本情况
中国气象局所属科研机构36个,为1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城市、干旱、沙漠、高原、台风、暴雨、热带海洋、大气环境)和27个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人员编制总数为3037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占机构总数的25%,核定非营利机构人员编制650人,占原编制总数的21.4%;27个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分别划归各省(市)气象局,转为气象事业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占机构总数的75%,在职职工1300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1%。
根据国家科技体改革的精神,主要采取了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的方针。****年4月,科技部对中国气象科学院、兰州干旱研究所作为科技改革试点单位开始探索改革的方法措施。****年12月,召开科研体制改革工作交流会,结合各省气象部门机构改革。
在《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国科发政字〔****〕428号)的批复意见后,****年12月17~1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科研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科研体制的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动员。
成立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会及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综合理事会,各专业气象研究所及各省(市)气象所又分别成立了分理事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会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局长任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任第一副主任,中国气象局科教司司长任第二副主任,院属各研究所所长、部分专家担任委员;8所综合理事会由各专业气象研究所负责人、部分专家担任委员;各省(市)气象所分理事会由所在省(市)气象局局长任主任,各所所长任副主任。
由于目前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气象局所成立的理事会并不是真正的理事会,仅定位在最大事宜的审议和协调的位置上,尚未处在“决策”的位置上。目前仅处于一个过渡阶段,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气象局始终处在科研体制改革的领导、指导的位置上,对科研单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大的方案、政策由局批准。表现在(1)院所的定位、目标,局党组进行多次的研究确定。对布局是否合理、有无遗留、专业的特色、创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如四川成都所,其定位明显地留有四川的色彩,在定位目标时,把青藏高原气象内容补充进去,增设分所。专业主要放在应用基础及开发上。(2)机制上,气科院院长国内外招聘,已引起重大影响,目前对8所又在公开全国招聘。实行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中国气科院实验室的作用。在科技人员的岗位绩效工资给予支持。(3)在改革的前期,基本上已经将要分流的人员大部安排在生产业务、事业中去了。目前仅有少量的科技人员,作为辅助人员,由项目支持。(4)在创新上增加投入,支持中国气科院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数值预报创新中心。
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中国气象科学院是行业内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气象局科学研究所,1978年改所为院,1991年正式定名中国气象科学院。下辖11个研究所(9所2室),9个职能管理、后勤处室。本次改革考虑气象科学院设置研究系列、支持系列和行政管理机构。原有部门将调整为7个研究所(室),5个科研支撑及行政管理部门。具体一些做法为:
1、机制转变,实施分类改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社会公益类的研究大院,该院以国家减灾、防灾急需解决的高新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研
究目标,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应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
(1)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地球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人工影响大气研究中心和数值预报创新基地按
基础研究类的研究机构的改革思路进行改革。
(2)农业气象和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和气象科技信息中心组成科研、业务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公益类研究中心,该两中心仍定位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但在中心内部既要解决好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建立科研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同时又要抓好业务服务。
(3)大气探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气探测技术研究开发部分主要
从事应用型技术开发工作,逐步实行企业化转制。
首先以地面遥测自动站研究开发组为基础组建探测自动化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公司,实现企业化管理,采用市场运作机制。
在探测中心转企之际,国家气象计量站从探测中心分离,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并确保其履行国家法定气象计量检定机构应具有的执法职能,同时把部分富余人员分流到上述企业积极参与探测公司的组建。国家气象计量站逐步组建为一班人马二块牌子,对国内为国家气象计量站,对国际为亚洲仪器中心,为独立法人单位。
2、用人机制改革
竞争上岗、人员分流。固定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240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216人,管理人员岗位24人。经竞争上岗,首聘了科研人员173人,占编制80%;管理人员招聘24人、5名编外临时聘用人员。人员分流150人,其中退休或提前退休15人,后勤服务65人,课题辅助人员60人,人才交流站15人、
(1)全面执行岗位聘任制和课题负责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
劣汰、吸引人才、开放流动的原则,并实行末位淘汰制。
(2)院内研究人员分两类:2/3为院固定研究人员,l/3为流动研究人员。流动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课题组聘用人员、客座研究人员。
(3)建立院人才交流站,对未聘人员通过人才交流站实行岗位培训和人员分流,对未聘人员由人才交流站按有关办法管理。
3、分配和激励机制改革
(1)对招聘上岗的固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收入由三部分组
成,即国家工资、绩效津贴和岗位津贴。
(2)将按优势发展学科和创新领域的需要和科研机构的设置情况设置不同级别的固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在竞争上岗的前提下,按岗位高低发放相应的岗位津贴。固定研究人员的津贴标准大体是:
研究员分两个档次,即3000元/月和2500元/月;
副研究员分两个档次,即****元/月和1500元/月;
助理研究员分两个档次,即1200元/月和800元/月。
管理人员的津贴标准靠级处理,即处级靠副研,科级和一般管理
人员靠助理研究员的发放标准。
院长和副院长的岗位津贴由理事会建议并报送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批。
(3)对业务人员和课题组辅助人员(院外受聘人员除外)的工
资也有三部分组成,即国家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其标准另行
制定。岗位津贴由有偿服务创收经费、院经费支持。
(4)后勤服务和院属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行制定待遇标准。
(5)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对院有特殊贡献的群体和主要贡献
者予以重奖。标准另定。
4、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制度创新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保证,按照国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思路,制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同时要加强对固定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管理办法。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定研究人员和业务人员招聘实施办法
对招聘原则、岗位设置、招聘条件、招聘办法和招聘程序、上岗管理和聘期、合同管理、上岗人员待遇等进行规定。
(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人员招聘实施办法
同样考虑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聘用的招聘原则,对岗
位设置、招聘范围、招聘条件、招聘办法和程序,上岗管理和待遇制
定了明确的规定。
(3)制定“课题负责制”实施和管理办法
对课题负责人的职责、课题组具有的人事、课题管理和经费使用
的权利、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对课题完成后形成的研究成果、知识产
权及其与国家、院的关系按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给予明确规定。
(4)制定课题组和业务组招聘辅助人员的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
今后课题组和业务组根据课题研究或业务需要,有权聘用辅助研
究人员,该实施办法对招聘这类人员的要求、招聘办法、范围作出明
确的规定。这类人员的经费支出如原是本院人员,除国家基本工资外
全部由课题经费支出;如不是本院人员,其全部经费由课题组支出。
(5)制定人才交流站管理办法
(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绩效津贴分配办法
该办法完全体现出津贴高低和与本人的业绩挂钩;业绩主要表现为争取课题的能力、研究成果的应用、发表的研究文章、获得的国家奖励以及培养人才;管理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来加以确定。
(7)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津贴管理办法
该津贴主要向关键岗位倾斜;不同的岗位享受不同的岗位津贴标准。
(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果转换奖励办法
(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定研究人员考核暂行办法
(1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人员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办法
4、制定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会章程”
明确理事会的职责和任务及理事会的组成
三、几点体会:
1、干部任免制度改革力度大:国内首次在海内外公开招聘正局级干部,引起人事部关注,考虑指定相关招聘国外人才在国内任职的政策制订。中国气象科学院原定在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由于人事管理政策上尚无先例,改在国内招聘。现已招聘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张人禾研究员为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目前又在全国公开招聘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所长。气象局迄今已有4位司局级、20多位处级干部在改革过程中调整下来从事科技工作,对于任职超过2届以上的干部保留待遇。
2、气象局领导对科研体制改革十分重视,大的方案、政策由局领导会议研究批准。
3、根据气象局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积极为科研结构的改革创造条件,特别在改革开始,就开始安排人员的分流,分流到部分气象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中去,作为事业业务单位、科研的支承系列,减轻科研单位的压力。
4、加大局对改革和研究的配套资金,加强科研单位的能力建设,增强科研的实力。
5、科研机构的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各部门、部门所属的各单位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共性的地方是各部门科研机构必须进行专业调整,优化资源,保留精干人员继续从事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特殊性表现在气象局所属院所综合类科研机构少,如气象科学研究院整体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转企部分较少,非营利编制外的人员作为科研的支撑以事业编制保留。而水利部所属的4个研究院均属综合类,非营利、中介、转企3部分都存在,分类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
6、理事会在非营利部分的作用问题。气象局已经成立了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但将理事会定位为决策审议,与现行的行政决策并存,而非决策部门。作为过渡阶段,可以借鉴。
7、中国气象局8个专业研究所的离退休人员和辅助人员由地方气象局统一管理,解决了非营利部分的改革难点。其中的辅助人员转入专业研究部门,以存量事业费保留事业编制。建议水利部保留4个科研院的部分事业编制,以解决科研辅助人员和从事质量检测、标准化、计量认证人员的归属问题。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及社保问题也请敦促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解决政策。
- 上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特点
- 下一篇:建设工程造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