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目标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潜能挖掘;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95-0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热门话题。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构成要素包括创作意识、推理能力、变通能力、灵感和机智五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促进人们向更广阔的方向开拓发展。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怀疑与争论,创造思维能力显著发展。因此,依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一)正确看待学生的创新,鼓励创造行为。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的,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会加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负担,其实不然。人的创造潜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这种创造天性,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适当的引导,不要轻易地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这与我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不矛盾,相反,还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落后生,教师还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勇气。(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们在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维,大胆假设,不受传统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影响,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允许“异想天开”,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变旧为新。(三)激发创造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的驱力大于外在动机,且效应更为持久而强有力。在学习中,应使这两种动机交替发生作用。所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逐步引导他们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具备较稳定的内在动机,还要不断激发其外在动机,通过奖励、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其推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四)鼓励创造个性。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因为独特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是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应首先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并保持其创造个性。(五)教师自身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首先,教师应从改变旧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引导创作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言传身教,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以自身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和思维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一般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如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则显得更为直观,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经历,目的明确地展开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加倍地努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七)培养合作意识。教师应多创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谈话和互动机会,以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思维的多样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达到了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目的。素质教育时代呼唤的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风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舒建国.论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师,2004(3).作者简介:齐 瑜(1979-),女,硕士,讲师,工作单位:湖北省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篇2

数学思维的品质是衡量数学思维质量高低的指标,是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曾说:"思维被认为是进化的最高成就,而且确实被认为是表明人类存在的本质的东西。"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性思维又是这最美丽花朵中的花蕊,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为了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结合小学数学及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执着地去探索。

2.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选取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中已有的数学观点转化为问题,利用设计好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

2.1 进行习题训练和变式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通过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学267÷3≈( )的估算,生1估成:270÷3=90,生2估成:300÷3=100,生3估成:240÷3=80。师:你觉得哪种估算方法最接近准确数?学生在对比中优化算法。师又进一步追问:把267做成260行不行?为什么?280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辩驳中知道这两种估算方法除以3都不能整除,从而得出结论:估算的特点是好算,结果与准确数差距不大。

2.2 认真备课,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数学课本为老师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至于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新意识。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切忌直截了当地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产生过程中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认识圆柱"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先从教具中任意拿出一个圆柱放在平面上来回流动后提问:这个物体也能流动,能说它是球吗?请你从自己的学具盒里拿一个像这样的积木,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物体?它和球不同在哪里?这样实施教学,一方面,在认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学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关键,对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创设出探究性的问题,不要制止,应采取激发为先、鼓励为主的原则。应在一种和谐、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尽情想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 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正逐渐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这一课时,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更新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教学,应该要更新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1 提倡师生平等对话,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对话、互动与创造。对话教学强调的是民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放弃平时的威严,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开自己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新见解。当学生能够提出新见解时,教师用赞许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就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他们的创造力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路径

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同时创造力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以后是否成才以及成为人才的层次。因此,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所需要的自身素质出发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培养路径:

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学生要进行任何一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探究能力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全面提高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一个大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还要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自由、民主的社会和坚挺环境,更重要的是高校的教育和指导。首先,应该鼓励大学生打破权威,敢于提出新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养成,认为书上的知识、权威人士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这些斗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和思维。因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大学生认真观察,从已有理论或实验中寻找漏洞,做好记录,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其次,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要大胆尝试,更需要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充分发挥。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教育者在进行授课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和研究空间,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堆大学生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这些能力必能得到提高。最后,要对大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鼓励,从而激励大学生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周而复始,大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拥有探究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创造革新时表现出来的活力,主要表现为:敢于破除陈规旧习;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善原有的理论;创造出前人没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和新成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和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辅导和教育时应该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使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一项新的研究项目。其次,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敏锐程度。思想敏锐主要考验是大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设置情景与学生进行互动,训练他们的及时反应能力和作答能力,以此增强其思想的敏锐度,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成果。最后,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地通过实践活动去验证自己的新设想、新理论。任何一种新的摄像和理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得到检验和认可,因此,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实践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从而使自己得到新的认识,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创造出新的成果,这样循环渐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就会根深蒂固地鞭策大学生不断探究和创新。

三、帮助大学生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路

帮助大学生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并养成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括辐射思维、辐集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和组合思维。其中,辐射性思维是指思维时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象辐射一样向外散发的认识活动;辐集思维是指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认识活动;类比思维是指从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中,受到启发,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认识活动;逆向思维是指从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上反转过来,用对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的思考;组合思维是指将不同的事物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加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方式。把握和理解这些思维的涵义是大学生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路的基础,这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和策略。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使其思维克服封闭性、单一性和经验性的原始状态,形成开放性、多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第二,要提高大学生搜集信息、判断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第三,教育者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不同的思维训练;第四,大学生自身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帮助大学生保持思维的批判性,不仅要对客观存在的理论要保持批判态度,还要学会辩证的看待自我,实现“自我手术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先梅.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探索和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7).

[2] 孙六平.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11(4).

[3] 杨志东.诌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9(6).

[4] 江志斌.论创造力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 梁永革.论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J].理论界(双月刊),2003(6).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上也不例外。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的阅读量以及写作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与锻炼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知创造性思维的全貌和本质内涵,全面推动创造力开发,还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自己将其纯粹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辨明,才能使得创造力开发的方向性更强,更有利于创新的实现。

1.大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大学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一堂语文课一般所要耗费的时间大约是90分钟,而在这90分钟内多数都是教师的讲解,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参与精神,这就使课堂变得乏味,一味的讲解也会造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束缚。

第二,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的精神。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多问题是需要学生分组研究的,但是在分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并没有增强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却很安静,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意识缺乏,这样的问题同样表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大学语文教学上的问题,大多数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要的只是思维的火花,能够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第三,部分教师的水平不够。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对某一文学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抄袭某些大家的思想;其次,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应该是循循善诱,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想,抛开传统教育中的耳提面命,尊重学生的新思想,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合作。

2.1学校的鼓励

学校在对学生教育的整体上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鼓励学生去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拘一格承降人才,也就是说在对各种校园明星以及学院的奖励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对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为学校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给予奖励,还应该给思维上特别先进的同学给予奖励,这样才更有利于鼓励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无论是从教育方面、教学思维到教学实践,还是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都应该抓住创新的思想脉络,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特色。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就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经常保持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极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鼓励学生创造精神为前提的。

2.2教师的完善

作为高校的一名语文教师,若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达不到要求是为人耻笑的。在对当今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要求上不仅要有学历上的要求,还应该有思想与见解上的要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个人的素养上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独特思想的尊重,在课堂上保证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思想上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不管学生的想法有多么的离奇,在现场都予以肯定,课后在鼓励学生自己去探讨这些“风暴”的合理性。

2.3学生的自我培养

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思想交换与新思想培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语文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乏味的过程,但是一个好的学习形式可以把它变得很有趣味。比如在课后与课堂的作业中各小组的成员可以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思想不一致时便展开辩论,然后各自收集证据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大胆的发挥想象力。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它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能够对我们认识世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对象图景的能力,或者说想象力是个人对感知对象在头脑里进行改造加工,揭示对象的本质或规律,从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自由、开放、浪漫、跳跃、跨越、多向、生动、形象、夸张等心理活动特点。

培养个人敏锐的感知力,在语文的学习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文学上的大家能够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无非是由于在人物形象刻画的细腻性与感知文学的深入性。实质上就是他们的感知敏锐、全面、客观,感知的主动性比较好,善于调动各种感觉以感知事物,获取多种信息,存储丰富的表象。虽然感知力所包含的思维过程比较复杂,但在引发个体创造力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视觉感知能力和合适的引申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创造性思维活动本身是一项为解决非常规问题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涉及的往往是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是非一般的常规思维所能够解决的,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使学生有主见,具有坚强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少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不轻易地接受、听信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保持积极地心态。在语文学习中要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对事物的高度热情,以及适当的情绪激活水平等,都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应有的积极情绪状态。因为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介入。过分松弛也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只有当紧张和松弛达到平衡的恬静,即人的情感既积极活跃而又不失过度时,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成.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高竞艳.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教育模式[J].教书育人,2010年30期

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创造能力:途径

一、关于创造教育及现状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提高、新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有一个创造性环境,实施高校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教学观念发生了变革,才能导致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教师必须彻底摒除以前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应转向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创造型教师的缺乏也是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因此在实践中教师的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要革新。

二、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的效果

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并张扬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效果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学生在课堂的的学习态度上从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的一系列的活动中。其次从学生的课堂行动上,以前学生上课漫不经心,作业不认真,更有甚者上课时课本都不带,目前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教材的知识,而且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对教材中没有更深一步解释的知识点能够从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积极地自行解决问题。最后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上,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创造性教学的鼓励下,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施中的途径

(一)创设思维层次,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校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缜密设计出创新思维层次的教学,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观察、联想、转化、以求异思维为侧重点,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强化知识间相互联系与渗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创新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观看影片的观后感或小组讨论等,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再加以总结和概括,最后让学生得到合理的结论。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应用到我们实践生活中。

(三)强化教师的楷模作用,以教师创新为领导

在高校教学中,最基本的实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大学生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周围的一切事物,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因此如果教师是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那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使他的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并创新。古语云: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创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也会丰富多彩。这样在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带领下,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高校教师榜样作用所在。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思维

多媒体手段自从进入到我们教学中,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优点使得学生顺利地快捷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些多媒体手段在以下方面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1.提前布置任务

教师在上课之前,通常先用投影仪将今天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展示出来。而这些内容,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明了,易懂,任务明确,且层次清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辅助讲解

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若干个课件,操作方便,使一系列的操作过程清楚明白的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了操作过程和基本概念。

3.交流讨论

篇6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 创造性思维 阻碍因素 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展开,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我们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 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称作发散性思维。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受传统方法和现有知识的制约,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结构、多侧面去思考,往往都是在多种方案和途径中去研究和抉择,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特征包括:①求实性,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②批判性,首先体现在大胆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一切原有知识。③连贯性,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而保持活跃。④灵活性,善于从全方位思考而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不断变换角度、调整思路、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获得有效的办法。⑤跨越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⑥综合性,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创造性思维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才能豁然开朗、获得顿悟。因此学生要想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2 阻碍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①基础知识薄弱,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阶段高职学生生源状况与其他大学相比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薄弱情况较为严重。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之上,否则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宽更远,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②从众心理是扼杀创造思维的毒瘤。思维上的从众定势会使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瞻前顾后。这种心理会导致创新意识淡薄,创造性思维能力差。

③习惯性思维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要创造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思路、习惯的思路的束缚。[1]

3 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传统教学的重点,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内要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发生过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偏重于结构的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如若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基本原理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上来,使学生主动去掌握新知识、发现新事物,则所能获得新知识就会更多,所做的贡献也会更大。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极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观察和研究。作为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第十一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时,首先列举案例,如不少青少年崇尚洋货,盲崇洋药,羡慕涉外婚姻等带来的种种恶果,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由学生进行分析,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公民不同程度存在爱国主义淡薄的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有必要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3 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客观现象,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客观的东西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当然也不例外。”[2]思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掌握思维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促进我们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想象、联想、类比、延伸等多种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因势利导,让学生敞开思路大胆想象,尽可能多地列举相关的内容并分析其相互联系。

第二,引导学生在整理、运用知识中进行收束性思维训练。在完成某一阶段学习或期末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本阶段学习内容及全书内容进行综合、归类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本阶段学习内容中贯穿始终的主干线?”“关键部分是哪些?”“各部分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如何?”把学生的思维由平面认知导向立体认知,由单向认知导向多向认知,从而实现收束性思维训练。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与成才”内容时,采用 “自学-讨论-精讲”法,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论。然后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系列问题:A.从心理特点上说大学生与一般社会青年相比有什么不同?B.健康心理对我们有何意义?C.大学生怎样才算心理健康?D.你有没有苦恼吗?如果有,是什么?E.怎样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讲台把本组有代表性的观点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时,同学们相互交流、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模糊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4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克服从众心理和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要有别于前人之处,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和陈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问,进行问题性教学。通过一个个好的问题的思考,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对立分化,就是思维锻炼和发展的过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情境模拟:学生模拟的角色铁路扳道员。场景:一群小朋友在一个铁路道岔附近玩耍,两条岔道,一条正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两个小朋友在停用的铁道上玩,其他小朋友全都在正在使用地铁道上玩。这时一列火车开来,你正在扳道器旁,道德选择摆在你面前:①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你可以救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两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掉;②不动扳道器,牺牲大多数小朋友。你怎么办? 教师提示: 同样面对生命,你如何选择? 答案在道德含义之中。通过情境模拟,引发了学生对道德概念的兴趣,使他们明白遵守道德秩序的重要性,懂得了不能因顾及多数的错误而惩罚少数的正确,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生命价值的道理。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看到教材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且有新的见解时,学生的欣喜不言而喻,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塑造创造性思维的人格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在学校靠教师的引导就能完全具备,需要长期训练,更需要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因而它更主要的是指向学生作为主体的人格特质。教学必须要注重对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培养,因为“无人格的表现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3]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当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格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比如,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不要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具有强烈培养意识和明确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必能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群.浅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3).

篇7

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具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二、为什么要构建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

许多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相对较强的创造力。在大学的四个年级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的创造力比三、四年级的学生的创造力又强一些。因此大学一、二年级是激发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而这两年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时间,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兴趣发展创造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改变他们的应试学习的观点,帮助他们树立对自身创造力的正确看法,鼓励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学习阶段正处于开始进行创造活动的时期。对于创造活动大学生们满怀希望和热情。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日臻成熟。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创造力的最好时间是青年期,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激发自身潜能。

三、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断思维的教学徽式

1. 加强学生主体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前提。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后者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思维的高级形态,需经专门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

2. 启发性与联想性教学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采取激疑启发、提问启示,比喻启发,对比联想、描述性联想,以及情境联想等。正确地应用这些方法有助于使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与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与学的密切配合与统一。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定势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让学生广开思路,发挥想象。打破思维定势,就是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4.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断思维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掌握“学贵有疑”这一原则,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提问题,欢迎他们与老师争论,让学生知道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在启发与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身解决这些疑问。在课堂上,学生若是处于无疑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仅是坐在那里,呆若木鸡,则是思维停顿与抑制的表现。为了打开这种无疑的局面,就需要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经过共同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达到融会贯通。教师在恰当的时候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提供联想的途径,通过比喻、对比、类推、描述场景式情景等形式,使学生解决疑问。

5.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宇、动画于一体。具有主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制作课件,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创造力 培养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发扬好自己国家的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为祖国作出贡献。大学生文化创造力的培养路径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培养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我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到各国各地的信息,我们接受了它们,趁着那股新鲜劲,越炒越热,甚至超过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把我们带入了困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不能把自己国家的宝贵财富丢弃。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敏感阶段,对于思维总是片面地接受,跟随大众,不善于独立思考或者说害怕独自面对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应该有较为成熟的判断力,不可以盲目跟风,应该注意处事的度。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校园里开展的文化活动,也要多走进图书馆,多看看书籍,从书中多了解一些祖国文化的内涵,只有自身发挥典范作用,才能要求其他人和我们一起做。我们可以多外出参加一些外界举办的文化习俗活动,多动动手学学技术文化。借着大学生活中空闲的时间较为充足的优势,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样既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又可以加深对文化的了解。

文化可以立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当我们学懂了这些文化并且会恰当使用时,才能够将它们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要用自己国家的文化财富向外国友人展示精彩,向他们展示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如今我们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我们才可以担当起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重担。

二、从教育体制角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营造富有创造性特质的学校教育文化环境。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目前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让某些学生从习惯到麻木,即已经习惯于老师要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不会想到是自己有没有想要做些什么。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首要任务是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适当改革。

在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对学生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想象和意志对创造力的影响更深刻。在创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压力,此时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才能冲破种种障碍和压力,才有可能成功。因此,教育体制改革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意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勇敢地实践。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培养想象力及创造力。高校的德育方法要人性化和灵活化,内容要多样化和科学化。

三、从教育环境的角度,应该打破以往的僵化的教育环境,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人的思维应该跟上时代不断变化的步伐,教育环境成为大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创新是与时俱进的目的和归宿,而创新的丰富内容中创新的思维是基础,是指引创新行动的前提条件。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到什么样的文化教育环境。所以要打破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鸿沟,甚至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年级的教育和培养,给学生营造宽松、丰富、新鲜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课程选择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真正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开放学生的思维,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赖荣珍.影响创造力开发的因素分析.法治与经济,2006(11).

[2]周耀烈.思维创造与创造力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思;校园文化;和谐;教学实践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艺术作为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彰显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实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必须重视校园文化艺术的建设,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和谐校园、和谐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使生活在高等院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而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艺术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大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仅局限于通俗歌曲,而对中西方音乐艺术的高雅之作却很少问津。青年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所持的这种态度确实令人担忧。高雅音乐在思想性,艺术性的结合上趋于完美,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生活态度能发生重要影响,通过音乐可以锻炼人的想象力,而高雅音乐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及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呢?本文通过我们在多所高等院校长期的教学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与探讨。

二、一心多用,培养想像能力

音乐欣赏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一般来说,在音乐欣赏中,歌曲比较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这是因为歌词在帮助理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欣赏者通过歌词能很快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而一旦面对器乐曲,尤其是那些无标题音乐的作品就难以理解。其实欣赏音乐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尽管音乐的表现手法非常特殊,它不能造型,不能描述具体的形象,也不能产生概念,但归根结底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所表现的内容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基本一致的,这就为大多数人欣赏音乐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而且能使人一心多用。

汉代学者董仲舒曾说过: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我国民间俗语中也有“一心不能二用”的说法。虽然说的也有一些道理,但是对音乐来说。却有超脱此规律的,如学生钢琴的视奏,两眼要同时看二行曲谱,十个指头又要灵敏地把谱中不同声部的音符、高低、长短、快慢、多寡在诸音并发中使之协调,更要富有感情及形象;同时又由两耳非常灵敏地宋校正辨别所奏曲谱与音响是否结合得密切和非常准确;演奏弦乐器多么洒脱灵活,把机体的活动化成神奇的乐音…。学生乐队在演奏管乐器还要配合呼吸、吐舌、口型、指法;还有管弦乐队指挥读谱一目十行管弦乐总谱,在极快的速度下,同时传给各个声部,那真是瞬息万变式的,还要统率音乐表演的完成,真是一心多用了。虽然音乐的组成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但究竟是在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联动下,又随着时间的速度流逝下进行,要不是有一心多用的锻炼,那是无法达到默契的。实践也证明,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以引起想像动机是行之有效的。比如,我们介绍电影、电视剧里的插曲及音乐,就可以先放一下剧情,因为剧中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图像、气氛方法可以帮助听者的想像进入艺术境界:再如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前,首先向学生叙述(讲故事)历史上有名的“垓下之战”的情景,当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时,引出题目《十面埋伏》,从而激起欣赏的兴趣,对于如此浩大之场面,一把小小的琵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全曲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部分塑造了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紧接着,让学生通篇欣赏全曲,引起想象和情景的联想动机,体验到果真有如此表现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以引起想像动机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一心多用的锻炼,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器官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

三、创设情境,引起创造欲望

情境欣赏是音乐欣赏发展欣赏者想象欲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欣赏者进行调研发现欣赏者由宫能欣赏过渡到情感欣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欣赏中尽量为欣赏者营造一种有助于获取情感想象的对应氛围,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会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着音乐的音响,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甚至有时会情不自禁跟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由于音乐是最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所以情感体验这一心理活动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地位,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自始至终包含着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比如听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音乐,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优美、柔和之情,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让人更多地体验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心理活动不仅使入得到音乐审美活动的享受,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的空间。欣赏者根据音乐作品中体验的情感。通过想像与联想对作品的音乐形象予以补充、丰富,从而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生动起来。例如, 《粱祝》的主题音乐不仅能使人体验到一种优柔之美,通过进一步发展想象联想,还可以让人体验到轻盈柔美的仙境般阶自然美、高雅清柔的心灵美、淋漓尽致的情节美等等,想像联想的参与,无疑能使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而我们每个学生由于个性、阅历、知识修养的不同一时不能达到很深的程度,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差异,我们认为只要不离开音乐作品的基本性质,都是正常的,但在欣赏一部作品之前,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及历史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以真正达到对音乐作品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想象,也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灵感思维相交叉在一起的。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人们的想象力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的反应灵敏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四、利用音乐,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来说,音乐的二次完成性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触类旁通的理解力,归纳分析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及创造力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古今中外无数神话想象人们到月球上去,才可能有宇航员的登月飞行,音乐给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及灵活多样的可能,事实上音乐欣赏本身

就离不开创造与思维,思维是一种多元化、多侧面、多层次、多反复的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反映,包括着第一信号系统及第二循环系统的平衡,也就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同时活跃,感情和理智的完美统一,所以进入最佳的音乐活动境界对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极好的培养和锻炼作用,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试验,而且要求他们手、脚、眼、嘴、脑同时进行,使他们思想必须高度集中,一心要几用,在演奏或演唱的过程中自己可以自由发挥,可以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甚至是自己的专业来进行再创造,这就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得到锻炼,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欲望及创造思维。中外许多著名学者大多是很爱好音乐的,有的还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正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所说的: “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就像一个硬币,各占一面不可分割的。”在音乐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互相影响作用。如天王星发现者美国的威廉,赫歇尔,又是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的;如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他还编著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又是小提琴演奏家,又如泰戈尔、巴尔扎克、高尔基、恩格斯等等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爱因斯坦又说: “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提供多方位、多要素、多序列来培养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的信息接受得越灵敏,越复杂,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又活跃,我们不希望人人都成音乐家;但通过音乐欣赏,希望世上人人都成为音乐爱好者,因为它有着促使人类创造性思维源泉的功能。其中。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各类比赛活动,可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各类大学生社团也很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如成立一些兴趣、爱好小组等等,此类活动定期、高质量地完成不仅可以繁荣校园文化艺术的建设,并且融合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之成为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的精髓。

五、小结

篇10

建筑是当代文化,历史,人文乃至社会环境的载体,是一种思考后的深层次创作,21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的培养也显得愈发重视,因此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教学本身,建筑学的学科核心一定是创造性思维。本文以建筑学学生的角度表达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探讨教学中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并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

建筑学;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培养

社会在不断进步,建筑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再死板统一,而是趋于多样化,涵盖手绘美术,模型制作,课程设计,参观学习,作品评析等多方面教学模式,这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创造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即是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新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新的层次去解决问题,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学家也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他们分别将创造性思维分为四个和五个活动阶段来描述其活动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总体来说,这就是一种以发散,创新,多变为特性的思维活动。

2.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都取决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先天遗传因素不可决定,而后天因素主要取决于成长环境,家庭关系,教导方式,活动范围,社会地位等领域。在培养个体的个性特点阶段,要开创其有爱、好奇、耐心、坚强、勇气,动手操作,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等各方面特性。这其中,在学校的教育阶段是培养个体创造性思维最好的也是最适宜的时机,有效利用这一阶段会对未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个体智力与心理方面的因素。在形成个体认知方面和稳定心理特点的过程中,智力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还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比如,胆怯是我们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儿童会因为胆怯逃避失败,在遇到困难时,常归因于外部客观因素。这种情况将造成儿童总是按照定式思考问题,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观点,在建筑学的教学中,会成为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2.教师主导教学,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对于建筑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配合。学生在完成一个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讲解,但不正确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将良性的教学模式变成将思路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惰性更不愿意动脑交流。在现有的考试模式中,大多数考试也主要以记忆背诵为主,缺少更多对学生创造性的考核模式,形成了只要背好现有知识就能拿到高分的现状。因此,学生不会花时间去对一个设计深入,不会更在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由于我国长时间采用封闭式的教学体系,在建筑学的学习中,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沟通方面的不足成为了我们建筑学创造思维培养的阻碍之一。而在发达国家,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小组,创造力的培养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中,这是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不足之处。

三、建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1.多看多想,创建多元化教学情境。在满足基本的建筑学教学知识框架后,多开展欣赏,交流,体验等课程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脉络,感受环境不同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学师作品的灵感来源及设计方向。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中,也添加了这样的安排,比如在建筑史的学习中,教师会让学生分组制作模型,这样使枯燥的建筑史学习变得有趣,同时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隼与牟的搭接,梁与脊的错落,物与景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在老师带领的课程知识主线外,还要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去了解其扩展和发散的内容,为创造性带来更多的可能。

2.摆脱固定思维,开展启发式教学。这里所说的固定思维,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二是教师授课中提及的案例方法。面对这两方面,传统的应试化教育显然不适用,要改变为以学生思路为主导,教师起到引导发散作用,使其思路更加正确完善,不将思路归于统一,反而激发出更大灵感才是建筑学所倡导的。不仅如此,学生也要做出变化,多尝试自己主动思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面对范例不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经过思考的加工和延展,才会带来更多思维上的突破。

3.重视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各展其能。我们发现,在许多大师设计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他们的共性都是对美的事物具有高敏感度,他们个性鲜明,思维广阔,具有创造性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有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特有的创造性潜能,百花齐放才是最需要的景象。于此同时,在个性化培养中鼓励学生探讨研究,接受不同观点,避免在个性化教学时学生陷入过度自信的误区。

四、结语

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培养一项独立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础知识的传授,发散性思维的引导,社会实践活动,手脑实践活动等等,将这些不同教学部分与建筑学的专业教学相结合,进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才会让学生成长为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邹一宁 刁艳 庞舒月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