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8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拜杜法案,明确政府经费补助的研发成果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签署协议的大学,而不是发明者自身或政府本身。我国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明确规定,高校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承担单位,享有财政资助科技项目中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高校科技成果在取得产权后其本身以及转化生产力后的经济效益依然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因此将科技成果以及转化工作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符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益于建成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科技成果及转化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3)针对科技成果时效性、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借鉴资产报废理念,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健全宽容成果转移转化失败的国资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允许技术股权因技术、市场、团队等原因导致资产的价值损失。
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15-03
我国高校聚集着数量众多的科研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占3/1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的项目占全国70%以上[1]。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开发阶段获取该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状况,避免重复研究和侵权;在实施阶段保护科研人员权益;在取得知识产权后可以在保护期内获得合法的垄断,从而激励科研人员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因而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整套完善、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1.一些高校未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999年教育部施行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6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但由于一些高校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造成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混乱。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分不利。
2.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些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由教师或科研人员自行持有,学校对科技成果缺乏统筹了解。在成果开发阶段,科技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通常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决定,使得部分成果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成果转化的推广阶段,成果持有人擅自转让本应归属于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一些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或负责成果转化的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成果转化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也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二)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正确认识
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分析得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有65%不会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2]。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和科研人员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不能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有些高校认为专利申请耗时太长,管理烦琐,不愿承担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部分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没有及时对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时为了项目和经费迁就对方,使用对高校不利的格式文本,忽视技术合同存在的风险;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约定不明;对知识产权的权属约定不合理;个别科研人员在签订技术合同时,忽视学校利益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高校承担违约责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高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为学校带来收益,将会挫伤高校进行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既不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水平,也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
2.高校缺乏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知识产权法在激励知识创新,维护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文化艺术成果的传播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的扩散[3]。由于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上重成果轻知识产权,重论文轻转化,科研人员在完成发明创造后,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能否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是鉴定、、出版专著等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选题新颖、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开发阶段因公开而丧失新颖性,使预期收获的知识产权“胎死腹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应仅仅以论文的发表数量为标准,而应当将能不能进行成果转化并带来实际收益,能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显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取得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1.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主要有《宪法》,1993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和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但这些法律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确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复杂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欠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制度、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税收优惠等等法律制度。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我国高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主体是由政府各部门组织实施的,比如火炬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展望计划、211工程、丰收计划、富山计划、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教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这些项目构成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主体,国家的科技投入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这些项目[4] 。政府应当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行引导,在项目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由于我国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使得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和专业的工作,需要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高校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应当由熟悉知识产权制度、通晓法律和相关专业的专门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直接对主管校长负责。例如中国科技大学设置的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登记;专利的申请和维护;科技奖励的申报;科技合同的审核(涉及专利保护等法律内容);科研成果与专利的转移或转化的前期准备[5] 。由该专门机构负责高校的日常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开发学校的知识产权资源;负责制定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规划;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报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和帮助;对外代表学校处理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维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利益。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利于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2.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
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精神,高校应制定本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依照法律对本校知识产权的权属划分制定相应规定,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和授权使用的管理办法,使得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章可循。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规范和指导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防范知识产权流失。
3.建立知识产权检索系统
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约60%的时间,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6]。高校可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应该包括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专利、商标、版权、技术秘密、动植物新品种等,涵盖各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最新信息和知识产权状况。教师或科研人员利用该系统,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最新的专业资料和技术情报,能及时跟踪和掌握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研究。
(二)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高校内部各种力量的参与。高校应当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培训计划,必须对高校主管领导、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教育,使其了解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增强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以提升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方面的能力。
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对本校科研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的学科主动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巩固学校在这些项目方面的优势地位。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论文、著作发表前、出版前,将科研成果先申请知识产权。科研人员可充分利用《专利法》规定的六个月新颖性宽限期,将创新水平极高、可在本领域内产生一定影响的科技成果及时地首次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会议上公开,保证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然后再申请专利[7] 。
(三)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
有学者把激励机制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归纳为:激励机制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制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难以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取得知识产权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实际利益联系起来。否则,当取得知识产权获得的实际利益低于成果鉴定、和专著时,理性人的选择自然是放弃知识产权,也不会考虑科研成果的市场前景。
2002年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将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由原来的“谁投资、谁享有”转变为“谁完成,谁享有”。对高校来说意味着可以利用国家投资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实施、许可、转让以及作价入股。据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取得的知识产权进行奖励,允许完成科研项目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的实施阶段取得一定收益。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守护神。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能够使高校对其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地位、经济价值有系统地了解,防止科技成果低估造成的损失。我国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知识产权评估的法律制度或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评估人员的资质、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问题进行规定。其他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的制度也应提上议事日程,以完善科技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成果开发阶段,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高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中进行科研选题并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对重大项目直接进行项目资助,协助这些项目做好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工作。设立高校知识产权奖励基金,对在尖端领域取得知识产权的高校和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知识产权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保护创新者的利益,鼓励创新。所谓“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者提供了最经济、有效和持久的创新激励动力,有助于创新活动在新的高度上不断地向前推进,从而促进创新成果所蕴藏的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增长[9]。
在成果推广阶段,政府应当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企业和高校搭建知识产权供需平台,规范和指导知识产权交易行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可以吸纳高校、企业为会员,由中心组成网络,在各地建立服务机构。对投资巨大、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可以实行由政府出面联合企业界,共同出资,联合运作。
在成果应用阶段,政府应当要求高校对成果应用进行后续跟踪服务,检验转让成果应用的情况。为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政府在采购计划中优先考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和技术,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结语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地,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雷云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133-136.
[2] 郭锦杭.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法律问题浅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4):38-39.
[3] 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3.
[4] 陈传夫.论知识产权创新的政府策略[J].科技与法律,2000,(2):17-21.
[5] kjc.ustc.省略/more.php?siteid=640&tplset=officec1&siteid=640&pid=641&catalogid=1206[EB/OL].2008-02-28.
[6] 周明娟,段泽球.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5,(8):40-41.
[7] 金建新.浅谈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2004,(3):85-89.
篇3
1、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备案等相关手续根据税务机关相关规定办理。
2、鼓励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实施科技项目
(1)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经费安排及管理按《*县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2)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配套补助
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由县科技局择优推荐申报。同一承担单位已经承担2项同一级别的上级科技项目且均未完成的,不再推荐申报相应级别的上级科技项目。
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上级科技经费补助且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县科技经费给予配套补助。
具体配套标准:列入国家级、省级创新基金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按30%-50%的比例给予配套;列入国家级、省级其他类别的科技项目且上级科技部门要求配套经费的,按20%-30%的比例给予配套。配套经费实行最高限额,国家级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省级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同一项目或主要研究内容相同的项目已获县财政科技经费补助的,已补助部分计入配套补助额。
上级科技补助经费和县科技配套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各级科技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3、扶持企业建立创新载体
县级企业研发中心由企业提出申请、县科技局组织认定并发文公布。已经被各级科技部门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不再认定县级研发中心。
市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由县科技局择优推荐申报。
4、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
企业在县政府组织的重要科技合作活动中签约的科技合作项目,签约地点在国外、国内的,每项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县科技计划项目时优先立项,优先推荐申报上级科技项目。
5、培育扶持各类科技型企业
县委〔2009〕7号文件所指的"科技型企业",是指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试点示范企业及其他由各级科技部门组织认定的示范企业。
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由县科技局择优推荐申报。
6、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实施产业化
企业从县外引进科技部门三年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县实施产业化,且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国家级8万元、省级3万元、市级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7、鼓励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对获得授权、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给予补助。授权专利证书中的第一专利权人地址在本县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在获得专利权之日起一年内,可申请补助。授权专利补助申请全年受理,分批兑现。
8、设立企业创新奖,鼓励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县企业创新奖的评选和奖励根据《*县企业创新奖奖励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管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安排和管理根据《*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10、其他
篇4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2、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市加快形成1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各类创新组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产品研发,整合各自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积极组建产业联盟、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创新载体,联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目标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开放合作、组织协调力度,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打破领域界限,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合作;打破项目界限,着力推进载体科技合作;打破体制限制,着力推进基地(中心)科技合作。(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4、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和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完成。(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5、加快市科技创业城建设。积极帮助市科技创业城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科创城倾斜,推动科创城创建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快“市科技广场”建设,制定和完善“科技广场”运作方案、管理制度,将科技广场建成具有特色和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所)
6、推动高新区升格。做好高新区升格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牵头处室:高新处)
三、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7、出台《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着力完善区域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查推进与目标考核工作,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8、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9、加强专利行政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内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执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商贸流通领域检查和整治。深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预警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牵头处室:专利执法处;参加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
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10、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对中小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扩展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本市企业购买重大技术成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对购买费用予以补贴。(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科技成果处)
11、加快市技术市场建设。以我市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融合互动的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建设全链条、多要素、网络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资源的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牵头单位: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处室:科技成果处)
五、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12、探索市场化征集科技项目。面向社会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按研发成果评估情况给予后补助。(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13、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提高科技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六、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4、加快推进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信息、银企自助对接、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等服务。以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科技金融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全面推进“苏科贷”试点,探索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创新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单位:生产力促进局)
篇5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法律保障体系 产学研结合促进法
1 产学研结合的概念
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企业有对创新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物质能力、捕捉市场需求的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有丰富的知识和人才资源、较强的科研能力;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机构为产学研结合建立创造的环境资源。最终企业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高额的利润,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企业提供的资金和获得的利润改善科研条件,继续进行新的技术创新活动。
产学研结合的概念应包括主体、核心、目的等基本要素。产学研结合的目的是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因此本文将产学研结合定义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政府、中介机构等外部主体的参与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过程。
2 我国产学研结合法律保障的现状与评价
我国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以来,出台了一些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中部分为产学研结合的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包括(一)相关基本法律。如《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二)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条例、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2年《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2009年《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2008年《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此外还有《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等。(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之后,各地方也紧跟着对条例进行修订。其中不乏促进地方产学研结合的具体措施。比如,陕西省《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厂校技术合作实施办法》;《厦门科技进步条例》首设产学研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产学研开发项目;广东省《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关于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若干意见》、重庆市《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产学研,差不多覆盖到了产学研结合的主要领域,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之间错综复杂,缺乏衔接,有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二是尚没有针对产学研方面的专门立法,许多领域在立法方面还是空白,整体未形成体系;三是所需政策和配套的措施不到位。
3 我国产学研结合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3.1 产学研结合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从国家战略方面来说,关于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的改革和发展有待立法巩固和法律升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明确了产学研结合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国家总体战略层面的支持。并确立了我国科技政策法律环境建设的总目标:建立健全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龙头的、相对完备和完善的科技政策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法律平台。而对起关键作用的产学研结合进行法律规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从产学研结合的自身特点来说,产学研相结合涉及市场、技术、权益分享和风险承担等多方面的关系和多方主体的利益,较为复杂,仅依靠分散在不同地方的现有规定不足以对其进行规制和调整,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迫切需要法律制度的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产学研的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是涉及到国家长远的、基本的重大问题,应当通过专门的法律来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
产学研结合的过程涉及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包括产学研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利益分配、合作协议的签署、知识产权的归属、商业秘密的保护、政府的推进职责等,合作行为不能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因此,对产学研结合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有效防范产学研结合的法律风险,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2 产学研结合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促进和保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在立法和政策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其中国家层面上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已达四十多项,还有许多地方出台的有关产学研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篇6
[关键词]高教强省 农业高校 科研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38-02
2013年1月,吉林省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为省属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吉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属重点大学,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贯彻落实好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战略规划,认真抓好学校科研工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科研活动内部运转的枢纽和外部联系的窗口,在此形势下,就需要建立一种动态、可持续、立体全方位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建一支精管理、懂业务、乐奉献、善协调、会沟通、高素质的科研服务队伍,提高科研管理质量。
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职能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科研项目全程化管理
1.项目实施前
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申报项目前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服务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线,深入开展调查和论证,动员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上级主管部门发展规划制定以及课题征集工作当中,做好重大项目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谋划储备工作,提高科研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项目在申报过程中,除了做好项目申报阶段的传统基础工作外,还要指导协助科研人员,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之一。
2.项目实施后
为保障项目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工作,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诚信合同签订制、重要事项申报制、重大项目定期检查制、项目按期督促制等方式,对项目运行全程跟踪管理。由于科研项目具有探索性和未知性,尤其农业科研项目,在计划执行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经费使用情况、运行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优势特点,积极协调校内外各部门,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项目完成后,鼓励并协助研究人员申报各类相关成果奖项,督促课题组人员完成归档,便于后续深入研究的开展和项目申请。根据农业科技特点梳理项目产生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色,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搭建起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深度融合的互动平台,全面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研队伍健康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而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是适应高教强省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求,是整合创新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科技管理部门应本着“立足培养、重点引进、绩效激励、强化考核”的原则,采用引智项目、科研带头人负责制,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打造众多梯队合理的创新团队。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尊重人才,协调各部门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基地、先进的实验设备,努力营造和谐科研氛围。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导科研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是能够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人才、汇聚创新项目的有效、有形载体,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实现协同创新,形成充满创新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组织。策划和组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管理部门要从农业高校的科研、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构建平台发展的模式,创新适合平台发展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加大平台的扶持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
(四)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提升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
服务三农是农业高校重要职能之一,实现成果转化是促进三农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和地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着眼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创业的实际,结合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构建符合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通过创新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系统化、组织化、长期性的服务理念,实现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许多科研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依据上级文件传达指令的管理方式上,工作就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办事员,没有深入研究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没有把管理活动真正深入到科研活动的过程当中,重管理轻服务,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推广,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二)科研管理机制僵化
目前,很多高校评价科研业绩只是以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滋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学校科研经费多、科研成果少,低水平科研成果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实质意义的科研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衡量科研管理者考核和激励机制更是无人问津,严重打击了科研管理者工作主动性、事业心和成就感。
(三)科研管理业务素质滞后
随着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对高校科研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并没有增加,许多科研管理人员只忙于停留在上传下达,收取、上报材料,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与学习,没有时间学习本单位科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形势发展,认识国家与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的科研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方向,很少深入生产实际,这些都制约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农业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提升理念,明晰思路
科研管理理念是科研管理的灵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并重、自我发展与政策引导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发展并举、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的内涵式科研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和方法,转变工作态度,各项工作开展都要以是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否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是否有利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从学校实际出发,本着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科研目标能够成功实现,充分采纳基层科研人员的意见,及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等;制定科研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将科教人员科研工作量列入业绩考核,作为绩效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成果收益分配,对在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制定科技人员服务地方(企业)管理办法,鼓励科教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允许3年内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和福利待遇,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科研氛围。
(三)科学谋划,有效执行
延长管理进程,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研究特长、研究方向的了解,挖掘研究潜力,整合研究力量,积极引导科教人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与同领域专家和管理人员广泛进行沟通与交流,联合校内外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谋划工作。在项目执行中,实行诚信合同签订制、重要事项申报制、定期检查制,协议签订制、预算报账制和管理档案制,对项目运行全程跟踪管理。
(四)健全机构,组建团队
一是成立由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人事处、项目所在院级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二是成立由资深专家为组长、相关学科专家为成员的重大项目技术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宏观设计与指导。三是以科研平台整合科研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凝聚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引领科研创新团队。
(五)创新手段,提高能力
引进现代化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升级科研管理网站,创建即时通讯组群,实现科研项目的网络化管理,方便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效节省沟通双方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采取“理论领学+分析点评”的系统学习、“业务指导+调查研究”的实践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学习、“对照+总结”的反思学习等方式,使学习研究与科学参谋、解决问题、推进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六)推介成果,服务三农
科研管理人员应引导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科技优势和市场前景的课题来研究,组建一支懂政策、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并热心于开发和推广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多渠道科研经费投入体系和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博览会、交易会、成果会和现代化媒体宣传本校的科研成果。同时,开阔本校科研人员视野,了解市场需求。组织专家科技下乡,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使科研成果在农村得以迅速推广。
【参考文献】
[1]沈静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5):140-142.
[2]耿东梅.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3(14):202-206.
[3]汪国莲.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1):381-386.
[4]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创新探索,2011(12):20-22.
[5]张晓妮.农业高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途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3(4):32-33.
[6]吴林妃.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2(2):79-85.
[7]高明琴.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能动管理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9(4):190-192.
[8]崔鹏.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26-27.
[9]王劲松.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6):45-47.
[10]苏颖.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秘书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农业科技管理,2009(3):90-93.
[11]吴永志.新时期省级农科院所级科研管理的压力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1):21-23.
篇7
然而现在的成人类高校的科研成果管理却依然存在着很多急待改进的问题。总的来看存在于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二是服务人员的素质问题。
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小的方面。
1、宣传力度不够。
2、未能及时组织成果鉴定与成果登记。
3、没有积极的协助申报各种奖励打消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未做好档案管理及保密工作。
5、科研成果转化难后续开发没有跟上使很多科研成果成为“绝唱”。
6、科研监督不利,假科研假成果泛滥不但浪费了国家稀缺的科研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破坏了社会公正与诚信。
服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研管理人基本素质不高。
2、服务管理人员的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针对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而要解决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体制和服务人员的素质两方面入手。
首先作为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如何在管理上、机制上抓好成果管理,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1、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制度。科研成果产生于科研人员的科技活动过程中,高校应出台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科技奖励规定等,促进科研人员多出好的科研成果。管理部门应对成果的上报程序、上报时间做出规定,督促科研人员及时、准确地上报科研成果,既保证科研人员的成果得到及时的奖励,也保证科研成果采集的及时性。
2、及时组织成果鉴定与成果登记。科技成果鉴定是判定科技成果有无、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暂告结束、科研成果可供推广的标志。作为科技成果管理的第一步,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把好组织鉴定的质量关。首先,成果管理人员应与项目组加强沟通,及时了解项目完成情况,适时组织成果鉴定。其次,提高鉴定成果质量,管理人员应在组织鉴定时突出重点,抓好拳头项目,保证有水平的成果高质量地通过鉴定。
3、积极协助申报各种奖励。多争取奖励特别是高层次奖励也是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报奖宣传工作,要让科研人员了解报奖意义和注意事项、申报要求,增强信心。组织申报专利保护。及时协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保护,可以获得对新发明、新技术的拥有权,以免辛苦得来的科研成果被其他机构抢先注册或被侵权。加大成果校内奖励力度。目前由于国家、省、部等部门的奖励来源、奖励数目均在精减,加大了获奖的难度,设立校内成果奖励基金,扩大奖励范围,既可满足科研人员的成就感、荣誉感,又可从物质给予部分回报,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
4、加强档案管理及保密工作。有关科研成果的材料,如应归档的鉴定证书、报奖材料的技术资料均应归档保存,并设立本单位的计算机成果库,便于管理和查询。重要的成果材料应与相关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书,防止成果信息的外泄。
5、加强信息沟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成果推广是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与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优势互补;积极参加政府、社会等各种渠道组织的新闻会、展览会、商品洽谈会或交易会,尤其要注意网上信息的,以促进高校成果的推广应用。
6、健全学术道德规范,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学术腐败的特点,向学校的管理决策层建议建立严格细致的学术道德规范,并由科研处等特定机构负责监督实施。
其次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适应这一发展步伐,在激烈的知识和观念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始终保持观念领先、素质领先,才能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眼界丌阔、不断创新,更好地为科研工作出谋划策。而且在科学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也应该对科研管理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传统的单纯申报、登记服务向信息服务、科研过程服务、科研监督几方面转化。具体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研管理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热爱科研管理工作、全心全意地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研管理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基本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努力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收集和传播手段。其次,培养适应于科研发展和市场理念的素质。再次,要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既要规范高效,又要不断创新。
3、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收集传播手段,服务于科研工作,使科研工作有个高起点。建立自己的科研管理网站,主动出击,广泛收集、整理、利用互联网信息,利用网站和网络协助科研成果转化。
4、要有管理科研成果的先进方法。分利用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5、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分析。科研管理部门人员首先要协助科研人员分析市场,掌握信息,培养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提出合理建议,在策划阶段就要注意成果转化的前景。其次,要帮助科研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市场前景的变化和同类科研的进展,以便在合理的限度内对科研方向作一定的调整,使其保持市场先机。还要帮助科研人员在研究中适当考虑生产问题、成本问题,使成果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存力。
篇8
内容摘要 :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管理落后,有必要构建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框架。本文将主要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方面论述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
关键词:西部高校 知识产权 战略框架
构建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
(一)西部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但是在高校这个拥有集中智力资源、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部门,近几年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显得尤为不足。主要体现为专利申请数量偏低(见表1)、科技转化力度较弱。
与此同时,就全国高校来看,西部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亟待提高。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正式的《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自中国专利奖设立以来,国内仅有23所高校获得33项中国专利奖金奖,而且集中在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知名院校,“2008年中国高校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 中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西部高校荣获三等奖。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知识产权的实际管理来看,西部高校都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西部高校知识产权对国家、社会以及院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知识产权对西部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
知识产权是高校的无形资产。高校知识产权是指高校教职工及学生的职务专利权、职务专有技术成果权、职务作品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学校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这些都是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资产,虽然没有具体的物理形态,但却能为其拥有者获取权益和特权,并且通常都会带来相应的收益,因此高校知识产权应属于高校无形资产范畴。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形性特征,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往往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普遍存在重有形资产(固定资产)而轻无形资产的情况,导致学校知识产权被低价转让或无偿使用,白白流失了学校的应得权益。
知识产权是重要的办学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专利、商标、著作等知识产权都凝聚了学校教职工的大量心血,体现了最新的科技动向,这对于相关学科、专业具有指导意义,代表了新的研究方向。第二,学校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将带来整个学术氛围的活跃,教职工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工作成就感大大增强,有利于办学质量的提高。第三,随着科技转化力度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良好的校誉将会对生源、就业带来积极的正面效应,使办学得以良性循环。第四,学校也会凭借以往的科研成果争取到更多的政府拨款,大大改善西部高校的资金状况。
知识产权推动高校服务于社会。高校应当肩负起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高校知识产权政策的激励将推动学校科研人员、在校学生积极投入研究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框架的构建思路
(一)知识产权创造战略
注重知识产权意识。西部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较为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知识产权认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知识产权是高校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能够创造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财富的源泉,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就导致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问题上缺乏鼓励政策,专利既不能给教师带来精神荣誉也不能变成现实的经济收入或者说影响不大,西部高校从内部机制上失去了知识产权创造的动力。因此,西部高校领导层应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培养知识产权文化。西部高校要大力宣传知识产权,通过多种渠道推进知识产权文化的传播。必要时可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特别是具有相关专业领域教育背景的知识产权律师,这样就能更好地与专业技术人员沟通,敏锐地发现创新点、专利点,更有效地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
建立个人激励机制。学校对于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有特殊贡献的教职工应给予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时应设立相应级别的加分优惠,同时当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时,建议保障专利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取得相应的股权。另外,精神荣誉也是鼓励再创造的重要因素,工作成就感不容被忽视。
加强二级学院主动性。目前高校的知识产权申请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的,即由个人向主管部门层层申报,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不申请学校就没有专利的局面,为了变被动为主动,高校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应改变管理理念,参照专利申请大户企业的管理模式,采取层层分派任务的方式,明确下级学院的专利申请任务,并以此作为二级学院拨款的重要依据,积极寻求知识产权创造。
(二)知识产权运用战略
加强与企业联系。从地域上来说,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地信息、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研究区域问题。首先开展与本地企业合作,打入本地市场。形式上可借鉴大学科技园的模式,依托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推进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其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合作关系。
鼓励教职工创业。目前,西部高校普遍拥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但整体上看产品附加值不高,知识经济优势不明显,缺乏像北大方正、清华同方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强势企业。西部高校除加强与外单位的合作以外,也应鼓励校内科技人员以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作价金额和所占股份比例由投资各方约定,职务发明者或技术团队所占股份比例,由投资各方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学校可适度在场地租用、学校冠名、人员设备调剂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搭建交流平台。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是不可或缺的。西部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开展网络化办公。建议开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站,一是对专利文献进行全方位检索和调研,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别人早已申请专利的技术,提高研究起点;二是将学校现有的知识产权信息、合作意向等资源及时上网,积极向社会谋求合作者。
(三)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完善规章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是西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学校要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聘请行业专家联合相关责任人在制度上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申请管理办法、专利基金使用办法、校标管理和使用办法、申请国外专利基金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切实保护本校资产,坚决杜绝窃取科研成果、私自交易、变相交易等损害本校教职工利益的情况发生。
签订保密协议。对于掌握关键技术的人员,高校应效仿企业签署项目研发期间及后续有效期内的保密协议,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追踪调查,严格禁止在科研成果未转化前在相关学术刊物、网站、会议等公开场合最新研究信息,在人员流动时要将职务科技成果和非职务科技成果划分清楚,防止属学校所有的职务智力成果被个人占有。
加大奖惩力度。高校应明确产权主体和产权的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兼职、私下交易、技术贸易等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对于违规人员应追究其责任。同时,政策激励是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条件,可采取设立专利申请基金、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增强科技奖励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拥有个人股份等方式加大个人鼓励力度。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尽可能对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进行管理和推广,加快知识产权转化的步伐,增强无形资产的效益性。
(四)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西部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具体管理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申请知识产权。对学校无形资产实行帐务管理,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包括标志性名称、商标、专利、著作、校名、校誉等)的申请、评估、登记和注册。同时,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基金,由学校提供费用,用于支持发明创造和专利的申报维护费用,改变专利费用由发明人或课题组承担、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发明人决定的局面。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评估必须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当新增资产或资产发生转移时,学校应当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科学评估,防止无形资产被低估;对科研人员及时跟踪监控,掌握项目进度,保证项目安全;掌握市场行情,对知识产权溢价、折价及时调整,确保学校利益不受损害。三是推广知识产品。利用一切渠道,大力宣传知识产品,加强与外单位联系,加快科技转化步伐。四是追究相关责任。一旦发生损害学校知识产权的事件,应结合国家、学校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认定犯罪事实。
参考文献:
1.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机制需创新.科技网
2.2008中国高校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出炉.中国校友会网
篇9
河南师范大学在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同时,十分注重产学研合作,为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首先从基础工作做起,大力构建科研支撑体系,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三个层面,构筑科研基地,产学研相结合,搭建产学研平台。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经验如下:
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
为使学校产学研合作工作推到一个新高度,学校组织广大教师及科研工作者通过学习中央有关精神,强化产学研合作,使大家认识到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需要,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不竭的动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构建校企科技创新平台
产学研合作工作最基础的是建构一个良好的体制与机制。一系列管理办法中体现强激励、硬约束原则。如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强化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设立了《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基金》,规范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对于校市、校企合作项目学校给与多方支持,将横向课题与国家、省市等项目同等对待,最近学校与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技术合作正在洽谈中,初步协商合作筹建河南师范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河南师范大学博士创业创新工程、河南师范大学财经金融实践研究基地、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河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教学实践研究基地五个合作平台。
为使学校在研发的同时,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育人、科研开发多功能并举。学校采取与企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体制的高分低能,缺乏实践的弊端,大大提高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学校化学与工程学院渠桂荣教授为主的研发小组,尝试在企业中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让学生一同参与研究,在培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也完成了产品小试,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培养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学校与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腺苷、胞苷、尿苷等30多种核苷新产品。这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化产品已经销往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在国际核苷市场上打出了中国的品牌,“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荣获200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完成的9项科技成果鉴定,均转化为工业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化学合成法生产腺苷新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该奖项是2006年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项,也使学校在该奖项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学校近年国家奖的空白。
以抓重大重点项目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为使学校知识产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研发队伍,只有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开发团队,有了一批自主创新影响较大的成果,才能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李伟、戴新志教授为主的研究小组,多年来从事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研究,烧伤创伤药物磺胺嘧啶锌及其软膏是他们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学术上、技术上的重重困难,首先在世界上研究成功的治疗烧伤和创伤药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创伤外科学会把其“抗菌和促进创面愈合”的双重功能写入会议纪要;并受到国际烧伤创伤会议的好评,曾在会议上层示了《磺胺嘧啶锌临床应用》电视片。卫生部根据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和药典会的审查结论,批准投产;并连续载入法定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治疗肠炎药物5-氨基水杨酸锌是以发达国家研究成功的治疗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的5-氨基水杨酸类化合物和含锌化合物为先导,优化组合,改造而成的创新化合物。动物试验表明,它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原来的药物高得多,而毒性却较低。中国专利局给该药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该项目被列入国家新药基金项目;被国家新药基金委员会评为新药基金在研项目第一名,并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归国家科技部直接管理,成为“‘九五’期间重中之重”项目之一。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对其原料药和结肠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前研究资料进行了审评。2003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试验。另外,研究小组与天方药业公司合作,联合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也已投入批量生产;杨书庭教授与过去的新乡第八化工厂展开合作后,使得八化由一个小厂,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一个拥有近7亿资产、年销售能力近8亿元、年出口创汇能力近2000万美元,年创利税4000万元的高科技企业环宇体系。环宇集团目前是国内惟一具备完整二次电池产业增长链的企业集群,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二次电池行业的知名企业。金龙公司与学校签订协议,进行产、学、研项目联合研究与开发,主导产品已经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国家电子工业科研试制计划和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之列。
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拓宽研究领域
篇10
从目前来看,我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教委、规划办和部属委办局等下拨的科研经费;第二,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第三,学校财政拨款的配套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给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缺乏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规定,这势必带来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以及核算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别性。高校科研经费所涉及的部门较多,沟通协调较困难,加大了精细化管理的难度,由此造成的科研经费管理势必难上加难,而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割裂使得各部门间缺乏系统的配合、沟通和协调,科研信息也未能在各部门之间做到全面共享,造成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在这方面北京工商大学科研处对各学院进行深入调研后,处里领导又走访了其他市属高校,结合我校自身实际情况,修订了《北京工商大学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出版资助审查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管理办法》等。这些科研经费制度的修订,一方面督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对于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上级相关的项目管理办法,特别是在审批和支付环节中实行分类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审批权限。在制度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针对各院系在科研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和论证,联系财务管理部门,协同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作用,按要求执行科研经费批复预算,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经费使用方向和具体用途,杜绝项目负责人超范围报销、超标准报销的行为,杜绝科研管理部门截留科研经费为本部门使用的行为,故意拖延经费拨款等行为。我校针对不同的科研计划项目、科研基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立的一批规章制度,覆盖了项目立项、经费使用与绩效评价全过程,有力保证了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绩效。
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防止出现项目失败,保证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过程、经费使用、成果产出等一系列进程顺利完成而颁布和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考评国内各高校的科研实力往往都以申请到多少科研项目、每年到位多少科研经费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逐渐形成了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重申请、轻管理,重考核、轻监督,重执行、轻创新等现象。目前,各高校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如项目的申报、审批,将重心偏向于国家级的高层次的立项,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而忽略了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能产生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级各类项目数量日益增加,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增长,导致科研部门压力增大,对个别项目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使项目延期结题或不结题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处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力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其管理的过程当中,重点体现在科研项目管理。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管理项目立项与资助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北京工商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限额申报科研项目及奖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基地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等,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到项目实施过程,再到项目的结题验收、最终形成科研成果等方面构成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针对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我校在对纵向科研项目从申报指导、经费审核、过程监督、结项验收、成果管理及成果应用五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特别在组织项目负责人做好结题验收工作方面,认真审核验收材料,防止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敷衍了事,保证按期完成结项验收工作,避免重申报、轻结项的弊病。特别是对纵向项目结项方面,要防止同一科研成果在不同项目的验收过程中重复使用,提高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声誉和项目资助率。
三、精细化科研制度管理,增强科研管理能力
科研制度管理精细化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作为科研管理者须具备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观念,更要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出一条新思路。制度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十分苛刻,科研制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精细化的制度来考核和约束。实施精细化管理最为核心、最为细致和最大的难点所在的就是精细化的制度管理,这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学校发展又具有激励机制的科研管理制度,如《北京工商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绩效支出发放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教职工学术道德规范》、《北京工商大学出版资助审查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等十六项科研管理制度,这一系列相应的细节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其评价导向作用,极大程度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北京工商大学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基本保证了科研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为我校的科研事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了健康有序、公正公平的优良环境,全面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
四、促进科研管理系统精细化,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高校在科研工作中承担越来越多的项目类别和数量,使得在科研活动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论文论著、获奖等科研成果的总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导致传统单机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如:科研项目录入效率低下、信息更新速度滞后、科研统计分析方法落后等。这种利用单机软件进行科研工作管理早已不能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更不能满足高校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为了加强我校科研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对科研信息进行收集、录入、存储、共享和使用,方便对各种信息要素进行快速有效的查找和汇总,进行数据的检索、汇总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从科研管理系统上查询自己的项目审批情况、经费到帐和使用情况等。科研管理系统的建立及时为学校的管理层提供了各类的科研情况,为学校的管理者制定或修改科研工作规章和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为了不断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然要依托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专业化一体的综合性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更可以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为高校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五、结语
- 上一篇:科研项目考核管理办法
- 下一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