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劳动者的重任。然而,目前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原因分析
1.办学条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薄弱的
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实训场所严重缺失,甚至一些国家示范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比不上民办培训部,数控专业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还在用老掉牙的普通车床;汽车专业没有多少台发动机和整车;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毫无动手能力,三年所学还不如到民办培训部三个月学的内容多。
其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中职学校提前为学生做好转岗转业的准备很有必要。
2.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
一些学校前几年要完成三年职教攻坚任务,盲目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上去了,可是教学质量却是连年下滑,造成毕业生质量低下,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目前在国内,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学校根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训练基地。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学生,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当然是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服务。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办学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大多都是依靠私人关系建立的合作关系,合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安排学校的一些毕业生,没有形成制度上的突破,这对中职校的后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构建职教集团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思路和模式老化,重理论,轻技能。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三段式”的影响下,甚至变相成为文化补习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趋势。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
转贴于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中职学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专业、机电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专业,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如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行业存在非常可观的潜力,是值得探索和开发的领域。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的最响的口号,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比例严重偏低。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无法解决教师融入产业现场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弱化问题日渐突出。
现阶段职业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一是让教师深入工厂实际,学习工厂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使教师系统的掌握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二是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 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三、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各地区各职校将出现大面积的整合兼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影响,全国总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中的人数将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各职校间的合作兼并,做强做大,重新布局将是今后中职校的命运。
2.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
未来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中职校的合作办学,企业不仅乐意接受实习生,而且把企业文化带到学校,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名副其实。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做出必要的规定。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3.实行灵活学制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现状 创新 项目教学 多媒体
Pract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tu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
Luo Houzhao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uty accountant speci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roposed will practice the teaching link penetration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out,advocated the case teaching,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will widely apply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will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the support system,will train accountant vigorously the specializ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teaching Multimedi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4-03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新世纪的中职会计教育,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传统的以强调学科为主线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在教学内容上:轻实践,重理论;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且实践性课时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一贯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负担,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的任务应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原则。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杜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相应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4 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基地严重缺乏。
资金投人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已开设会计专业但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即使有会计实践、实训基地,也把标准定在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评估的最低线。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然而会计专业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在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重金。
2.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2.1 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应将会计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理论,不会应用,那可真是“书呆子”。书是死的,我们老师必须把它教活,让学生学活。例如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神听下去。本人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账簿的填制”一节时,仅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按照要求,模拟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账簿填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走近实践,改变被动的灌输式教育,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点一滴地领会课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书本知识烙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一部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2.2 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人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适应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就为教师征订多版教材和参考资料,组织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和到企业调查,与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会计实务举例和习题练习中应用本地丝绸行业的会计资料为实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购物时收到的发票、提货单、收款收据、各种车船机票、领料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工资单等,在熟悉这些凭证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假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如伪造凭证、发票与存根不一致、私人购买物品开为单位购买等等,此时可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如:先准备几张购进物资的发票,让学生学会审核原始凭证,如购进某材料2000 千克,单价200 元,共计400000 元,从发票上看符合原凭证的有关要求,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但仔细审核单价便可发现,近期同类材料单价为150 元,两者相差50 元,仅50元差价使总成本比原来多10000 元,该单位应采取什么办法查明原因呢? 可私下查证核实,是经办人获得了10000 元的额外收入,讲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这样就把原始凭证审核相关内容讲到了实处。
2.3 尝试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展项目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按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改方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重新构建以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为抓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干,会计岗位业务为平台,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课程结构体系,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的经济业务作引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会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熏陶等;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及时、动态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重复内容(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整合、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整合;将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经济法统一设置为财经法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地的产业背景,以纺织企业的会计资料为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的项目课程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对06级会计班的《财务会计》采用分项目式的模块教学,形成了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4.1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
2.4.2 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一个缓解会计实训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任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占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而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比例接近1∶1。可见,聘用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4.3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我国会计理论在日新月异变更,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也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新时期的教师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在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教学部门都设立“科研小团队”,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帮弱,以老带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加快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在教学中去。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将有效地把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织起来,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我校为了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投资建购买了现成的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同时还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校外内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大投入,在校内原有的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再新建开票及税务申报实训室、模拟银行、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国际经贸实训室等,努力成为大市经贸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基地,与我镇的几家大型进行了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中职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社会需求为己任,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达到会计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俊梅.项目课程开发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7.9
篇3
【关键词】双师型,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有待更新。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基础性问题认识不足,已经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的整体水平和“双师型”教师个体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首先,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生产的实践经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传授,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开展。其次是很多教师本身对成为 “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重视,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或因教学任务过重,或因学校资金困难,多年没有外出学习进修。再次,在一些高校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能落实,比如学校不够重视,或者企业不太支持。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的满足水平较低,而且工资水平低、报酬不合理在其工作积极性受挫的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如何改变高校教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改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大,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出现了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另外,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也是一个普遍问题。表现为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而且,在实践课兼职教师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过硬而理论欠缺,实践过硬而表达能力欠缺,水平够用而发挥作用欠缺的现象。
(五)培训渠道不通畅。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我国专门的“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乏规范的完整的师资培养计划,缺乏职业教育方向的师范教育。二是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资源较为有限,教材资源匮乏、培训基地设备资源陈旧老化以及培训经费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其次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课务,无暇再参加培训。二是受经费所限,去国外培训也很困难。三是校企产教融合不紧。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进入实质性合作还不多,校企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档次规模。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技能型、能力型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拥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拥有工程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领导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在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贯彻“能力本位”原则。
(二)兼职教师配备。一方面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师专业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其实在实践中聘请专家到校任教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外聘专家进行管理。为此,职业院校首先要对外聘人员进行遴选,做到宁缺毋滥;其次,要与外聘人员签订协议,并纳入到学校教师系统的管理中;再次,要与外聘人员所在单位进行沟通,争取实践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对于不履行相应职责的外聘人员要及时清理,以防止对其他外聘人员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力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渠道
1、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基地培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了加快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批准建立了天津、上海等多个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基地,旨在提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目前,我国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已经发展到5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近几十家企业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拥有相关的实训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得到职业技能的专门培训。
2、开拓与国外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师资培养的国际合作也在逐步扩大,教师到国外参加职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
3、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仍然是“双师型“教师培训实践的最佳渠道,然而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校企合作并不热衷。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合作力度,给予企业一定的资源共享,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得实惠,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四)实施福利工程。高职院校要生存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应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收入,扩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工资津贴在国家专项教育拨款中的比例,尽可能解除教师后顾之忧。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劳动,做一名真正称职的教师非常辛苦,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在工资、奖励、福利等方面向教师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2)
[3]李颖,马筱聪,高殿荣.CDIO改革环境下青年教师培养问题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0(4):33―35.
篇4
关键词:廊坊 中等职业教育 制约因素 可行性 对策和建议
一、廊坊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本课题就廊坊市五所中职学校调查基本现状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硬件设施:按照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及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要求来看,各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操场用地、实验器材、图书种类和数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的数量以及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均达到标准,校内均设有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为我市的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和硬件基础。
2.可持续发展的软件环境:
(1)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重视:自2007年以来,国家每年给予中职教育的每个学生1500元的生活补助,使中职教育活跃了一些,特别是吸引了一些生活条件较差的生源,廊坊市五所中职教育学校都在此政策下受益。
(2)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全球一体化进程:外资企业、文化的引进,是很多中职学生能够很快得到就业、发展,毕业生不在定死某些固定国企、事业等就业岗位,只要就业后发挥了作用、自我价值有所实现既满足了学生的价值欲望,这些正在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3)在校生数:按办学规模要求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五所学校中只有一所粮食学校不达标,在校生为近800人,所以80%达标,利于可持续发展,但从每年招生人数看近三年来初中起点中职教育人数都在以20%递减,所以在校生有递减趋势。
(4)领导班子建设:五所学校共32个校长、副校长,9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80%具有高级职称,71%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这样的较高水平领导结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5)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五所学校专任教师均超过60人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标准,均达到40%以上,良好的师资队伍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保障,但真正技能型教学开展仍受到限制。
(6)认可度调查结果
无论学生、教师、群众,1000人次的调查,92.5%以上人认为中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的问题
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或是学校的教育问题值得商榷。
1.师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近60%,有15%不满意,还有29%的学生没有感觉。教师对自己的技能授课满意度也只有50%,对自己的理论授课满意度70%。
2.学习目标达标情况:学生学习后有50%人认为自己理论、技能只是部分达标,认为理论、技能均达标的只有10%左右,教师100%认为学生只是理论、技能部分达标。
3.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有的学校实践课多一些,资源被利用充分,有的学校近80%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25%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很合适利用,75%的教师认为少部分资源合适教学。
4.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学生对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满意度40%左右,有近30%不满意,还有近30%的人没感觉。对目前的学制年限满意度调查50%左右的人无所谓,只有近30%的学生满意。教师中45%左右满意,也有4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访谈式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学时少,课时不够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做好创造性试验、技能的训练等等。学生则认为在校时间浪费太多,课程设置不紧凑,技能培训太少或缺乏,他们想得到更多的技能培训。
5.学校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调查:56.3%的教师认为一般,认为很高的只有18.8%,还有31.3%的教师认为不高
6.对中职教育的满意度:学生有40%左右满意。
7.教师认为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问题:75%的人认为应重新定位教育目标;62.5%的教师认为应明确现行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62.5%认为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教育能力方法欠缺;37.5%的人认为应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形成合力;31.3%的教师认为是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策略与方法
8.用工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电子技术等直接进行操作的行业近75%的学生被认可,医学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及文字需要的只有47.8%被认可。
三、保障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经济形式下,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坚持我们的教育目标,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瞄准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真正做到校企充分联合,培养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职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依法加强劳动监察,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从事特殊要求职业(工种)的,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取得相应证书的,企业不得录用,不得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学校要把中级技能证书获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提供便利条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初级或中级起考等级,在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转变用人观念,克服人才“高消费”倾向,营造中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激励中职毕业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和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工作,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劳动力市场,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推荐和服务工作。中职毕业生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允许随迁户籍关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确保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广大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自学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要定期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允许学校不受编制身份限制,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要制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改进专业课教师职务评审办法,鼓励专业课教师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实验实训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3.创办和培养优秀特殊专业,灵活办学 提高中职专业竞争力。比如,廊坊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特色护理专业一直保持优秀状态,并广为人知,为学校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康复专业也是特色,但知名度不高,效果有待提高。廊坊市劳动技校的数控专业曾教学质量高,就业前景很好,为本校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瞄准市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推动了本校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4.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确保生源是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普九”目标的实现,为中职扩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断扩大中职学校规模和招生宣传力度,吸引学生报读中职学校是确保中职生源的前提。要丰富招生宣传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展示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宣传内容上力求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形势发展,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方面,阐明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趋;结合职中发展,大力宣传职中的办学目的、办学特点、办学成果、办学亮点以及发展前景,让广大群众和学生了解中职教育。要创新招生宣传方式:一是招生宣传由招生主管部门为主向发动教职工群咨群询转变。改变以往招生宣传由学校“一统到底”的方式,采取“校院配合,重心下移”的工作方式,发挥教职工在招生宣传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招生宣传由季节性为主向全年度开展转变。随着生源竞争的加剧,招生宣传工作已不再局限于高考前后,应该按照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的考生类群,将招生宣传作为日常性的工作开展。让学生知道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这里不是最差的,不是人生就定型了,不是及时行乐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起飞,成为社会的栋梁。
5.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对中职教育的管理,应从传统的惯例管理转到依法治校的轨道上来,按标准收费,禁止乱收费或罚款的情况。校园设置要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校舍和设施,满足学生的生活、受教育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艺术结合技术,兴趣发展知识。
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整理、创新社会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体制,开展调研,开发出适合中专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软件,如:教师们自制的课件、校本教材的应用效果较好。开展灵活办学,灵活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各校开展的小班课、小组实验课效果好。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靠近,达到最终教育目标,教师放下原来的架子,不是唯我独尊了,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探讨生活、学习、娱乐等问题,甚至用现代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讨论必要的音乐、歌曲、明星,做游戏的教学方式等,这样才能很好的达标。
课程设置方面来讲有待提高: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掌握最高端的技能,还有公民意识的提高,并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创造性、先进性的设置,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解决目前的教材滞后、课程设置滞后问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总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学生放任自流,实现学校和师生的自身和谐,这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6.科学设置专业,创新办学模式,校企充分联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职校深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科学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专业的适应性、灵活性和超前性,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应注重特色专业的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学习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直接获取知识结合起来。创新办学模式:要以“融入企业,对接产业”为办学方针,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一是采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行边教、边学、边实践操作,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素质或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二是采用“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学校按企业要求开设专业,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员工结构的合理化和人力资源的优化,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加强就业教育:要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科学选择,理性就业。成立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可采取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市场、邀请企业到校召开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自主创业,并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7.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和谐教学、教育,同时注重技能型实训教育教学和特色专业教学,并且加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有了市场针对性,与社会各阶层接触广泛,会全面提高就业率;行业资格证书+国际资格证书为就业目的的培训教育,也是加强职业教育的新渠道,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道,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廊坊市五所中职教育学校都重视资格证书的教育、培训,今年来就业率大大提高,获得证书的毕业生也绝大多数受到用工单位的好评。
8.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教育通道加强,社会吸引力增加。调查中学生83.5%、教师100%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可以再继续教育,学校如能给予继续教育、培训、学历升级的教育机会,则增加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中职院校升格进入全国统招行列,生源质量上升,对教师也提出挑战,进一步可以加强中职教育,利于可持续发展。如:廊坊卫生学校长期以来与高校合作的大专、本科生的培养,吸引力很多初中毕业生,以及升专后变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使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给社会各人群更多的信任,增加了知名度或给更多的中职学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今年的招生情况大有好转,利于可持续发展。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5
(一)事业与职业的矛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首要问题是事业与职业的矛盾。教师过去被宣传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事业者,历史、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更多的是奉献。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将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地关注自我求取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价值取向逐渐偏向功利性,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事实上,教师工作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一味地要求教师奉献不切实际,但也不能背离教育的公益宗旨。一旦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需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在高层面上定位服务观念;需要将“小我”和“大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养成职业道德。
(二)社会认同和职业压力的矛盾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认同。不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社会认同的教师标准对他们造成的职业压力较小,他们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多地来自科研。这种非同一性使得高校教师与社会期待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职业考评与师德养成的矛盾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考评并不以“是否是位好老师”为准,而是更多关注“科研上是否有贡献”。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经费、获奖成果、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而荒废内在的修炼。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外紧内松的矛盾
当下,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尽管外界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声不绝,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职业道德既未在教师准入中体现,也未在培育计划中凸显。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方向性
方向性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前提。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
(二)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制定有策略性的措施。当前,只教书不育人、学术不端等是亟待解决的影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问题。师德建设常提常抓,但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就是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性。
(三)要有高度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站位要高。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自然引领这些学生,必须有可以让他们信服的师德。以师德培养学生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因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方式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一)外优生存环境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教学能力、出色的科研能力,这都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就可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那些对这一岗位由衷热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就是通过这个制度把那些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首先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才能彰显教育的力量。
2.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要改变当下仅凭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评定教师的方法,一些高校已开始努力尝试改变现状并付诸行动。对教师的评价要求,既要体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理性的认识,也要体现对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的认同。只有这样,教师的自主性才能被充分激发。
3.强化高校教师思想的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不间断的学习教育。加强教师思想的教育,是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冯莉通过调查得出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不如中学教师强的结论。高校教师应该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责,这种社会职责由法律所规定、被社会所公认,教师不能或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二)内炼自我修养
1“.致知”和“践履”相结合。躬行践履、格物致知,这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致知”就是明伦察物,学思结合;“践履”就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而言,“致知”和“践履”尤为重要。“致知”和“践履”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学术素养,还是要传递给学生的为学之本。要通过倡导的方式、方法,强化高校教师的思辨、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群体;幸福感;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55-02
近年来,职业幸福感研究逐步深入社会各个人群。那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如何,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如何面对他们的职业生活?如何使这一最光辉的职业变成最幸福的职业?就成为发展教育事业,关注学生成长的最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的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课题组深入河北省11个地区,分别向在职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发放《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群体幸福感现状调查问卷》1 400份,回收率89.9%,有效率90.4%。座谈、访谈中学教师300人。根据调查情况,结合访谈结果和文献材料,对当前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幸福感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群体幸福感现状特点分析
(一)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的总体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状态
本项目把幸福感现状分为4、3、2、1四个分值。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满意度平均得分2.44,12.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为比较幸福;69.9%认为不太幸福;17.8%认为不幸福。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河北省不同地区之间教师职业幸福感差距不大,但学校之间差距较大
从上表可见,不同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并没有因为经济状况的好坏而存在很大差距。但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幸福感差距却很大,在工资待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方式、人文关怀是影响一个学校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三)高中、初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有较大差距
从调研问卷可以明显看出小学教师的幸福感高于初中教师,而初中教师的幸福感得分高于高中教师。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现状见表2。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一)使中小学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正向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得分较高的项目如表3:
从统计结果看,最能使中小学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选项依次是热爱教师工作、有成就感、上课心情愉快、与学生家长及同事之间关系融洽、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较高,教师职业工作相对安全稳定等。
1.热爱教师工作,满意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成就感
幸福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当预期的目标和理想得以实现时的内在满意和体验。”[1]在复杂的社会当中,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职业在自身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当中,受到外来社会因素的干扰较少,更容易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理想,获得成就感。
在“您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态度和认识”选项中,62.4%的教师选择了十分热爱和比较热爱教师职业。对个人的职业素养一项,94.5%的教师选择了优秀和称职。91.8%的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80.7%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的心情较为愉快,有成就感。81.9%的教师感到能够受到社会尊重。
因此,对工作的胜任感,工作中的成就感,教师工作的崇高感以及来自社会的尊重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2.人际关系融洽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容易处理好和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学生间的关系。87.5%的教师感觉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比较满意;89.1%的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比较满意;94.5%的教师认为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比较满意。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之间比较容易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集体会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轻松愉快,减轻工作压力,也容易使学校实施有效管理,形成良性竞争,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从而使教师从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3.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72.3%的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对教师的指导和支持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50.1%的教师认为在学校自身学习提高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或比较满足;56.7%的教师认为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学校能够得到充分或比较充分的发挥;50.7%的教师认为学校基本能够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教师职业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在育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使教师自身在工作中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使自身更加完善,并从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4.工作与收入的相对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54.4%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8.61%的教师认为可能会改行,从中也可以看出河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比较稳定。另外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稳定。而且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二)中小学教师群体幸福感缺失的负向因素分析
表4 教师工作满意度得分较低的项目
从调查结果看,有63.1%的教师认为从事教师职业不幸福或不太幸福。原因何在?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幸福感的主要负项影响因素包括: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学校管理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等。
1.对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不满意
教师对收入与福利的满意度得分只有1.82分,低于平均分0.62分。38%的教师收入在2 000元以下。76.7%的教师对自身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不太满意或不满意;87.3%的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收入同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较低;52.0%的人感到不满意;74.5%的教师对付出与回报的比例不满意;30.8%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虽然说经济收入不是教师群体的首要追求,但是希望自身的付出和回报能够成正比,薪资的多少成为自身价值的一个体现,也是社会对一个职业的认同度与尊重度的体现。尽管大多数教师的收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空间会延伸,挤占教师的休息时间和生活空间。这种工作和生活界限的模糊,使得教师付出更多的体力和精力。收入与付出呈现较大的反差,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失衡。
2.工作简单重复,压力较大
对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的选项,教师的平均得分为1.99,远远低于平均分2.44。61.4%的教师认为自身承担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其中23.3%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很难承受,38.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较大,但还可以承受。82.9%的教师每周的周课时在12节以上。65.0%的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
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复性大,竞争压力大,绩效考核、岗位竞聘、职称评聘、考试升学排名、自身职业发展、教学改革等都是产生压力的原因“白天忙教书,晚上忙论文,周末忙考试,寒暑假忙学历”[2]是许多教师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一名教师需要随时进行角色转换,时而是管理者、领导者,时而是家长,时而又是朋友,还要处理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家庭等各种人际关系,种种原因使教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焦虑感。
3.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冰冷的管理制度,加剧了教师的不幸福感
在“学校对您及家属的关心程度如何”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关心,大事小情都主动询问并提供帮助”的教师只有7.5%,30.7%的教师选择了“不太关心,只是偶尔问问”;24.7%的教师选择“关心不够,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较少”,还有15名教师在四个选项后面标注“根本不关心,从不过问”。67.8%的教师认为学校“缺少业余活动和文体活动,每天只是忙于本职工作,感觉枯燥乏味”。在座谈中,有的老师就说,哪怕工作环境差一点,收入低一点,工作辛苦一点,但是只要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关心,工作起来就有动力了。
与此对应,有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显得冰冷生硬,进出校门要刷卡,学校会不定时检查教师在岗情况,考试、升学、教学科研工作量都要排名上榜,教师总感觉学校领导和教师是站在对立的层面上。教师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满意度只有2.04。64.5%的教师认为学校在管理上民主、公开只是形式;还有的学校从不征求教师意见。56.0%的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合理或不太合理,比较教条,缺少人性化,不愿意遵守”。
4.来自社会的过高的期望值和社会地位的不对等
81.9%的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或比较高,人常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感。也因为教师的收入相对不高,权力也不大,使教师感到自身的社会定位不高。近些年各种课外培训机构风起云涌,给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创造了机会,有教师说,只要充分利用周六日和两个假期时间,三四年就可以买得起车买得起房。有的教师还千方百计联系家长学生,在家里开小班,把课堂内容拿到课下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老师的社会声望。在调查中发现,38.6%的教师认为自身社会地位较低或很低;30.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声誉不太高或不高。一些新闻媒体或社会舆论对教师职业的负面报道,也放大了老师的过错,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策略和建议
(一)打造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在问卷中在“您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认识”一题中,有37.7%的教师选择了“不太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职业”,认为从事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很无奈”,或认为“如果可以,一定改行”。对于一个不喜欢教师职业的教师,无论如何也是无法从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的。如果教师队伍中超过1/3的教师不喜欢教师职业,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我们的教育事业都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因此严把教师职业的入口关,把那些真心热爱教育工作,有爱心,具有奉献精神,具备较好的教师基本素质的人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让每一个准备成为教师的人明白,热爱这个职业的人会幸福一辈子,不热爱的这个职业的人会痛苦一辈子。
(二)任用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校管理者
在调查中发现,接近20%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是“因人而异,要看和学校领导的关系好不好”。学校领导这种以关系亲疏来评价教师的做法对教师幸福感产生很大伤害,严重伤害了那些有正义感的教师的情感。而有正义感,道德品质高尚,不投机献媚的教师才是学校真正的顶梁柱。因此政府部门更应该保护好学校这块“净土”,选拔任用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真正懂教学,懂得教育心理学的人担任学校管理者。在座谈中,有超过3/4的教师,谈到了学校管理者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幸福感。要使教师感到幸福的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学校领导能够给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引导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师职业幸福观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追求金钱,追求权力,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同样会对老师产生影响。在课外辅导班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一些老师禁不住利益诱惑,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结果是导致教师收入的两极分化,在调查结果中,“2011年月平均收入”一项,有多名教师选择万元以上,也有不少教师写了只有几百元。这种不平衡,不仅仅是教师收入的不平衡,更带来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课外辅导班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教师职业幸福观的引导,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简单重复,长期单调的重复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也就无幸福感可言。因此,帮助中小学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加强专业化成长。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会增加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从而增加职业幸福感。因此,采用激励机制,培训机制,提供锻炼的平台,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幸福,感受幸福。通过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塑造教师的幸福人生。
(四)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的工资低于美国教授的平均工资20%左右,但是却没有人离开这里去选择其他高薪学校,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在这里体会到更高的幸福感,华盛顿大学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以人文环境补偿了教授们较少的工资收入。一个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会使制度变成了僵硬的、冰冷的束缚,教师行动上不得不遵守,内心当中却充满抵触情绪。因此,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还原教师为“人”的本真面貌,立足教师人格的尊严,尊重教师独立、自由的个性,将关注教师心灵、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系统,给予一线教师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欣赏的角度,建立教师评价机制,认同教师的成功和成长,或许仅仅是一个赞许眼神,一句肯定的语言,都会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另一方面,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教师的失误,减轻教师的压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会,多一些关心少一些苛责。同时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保证教师的休息时间。在细致入微处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一块祝福的生日蛋糕,一句病床前的问候,一封庆功的喜报,一次危难时的关心,这些都会使教师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建议、学前教育、幼儿
一、 男性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发展阶段,而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导者能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甚至幼儿教师的启蒙能够影响幼儿终生的发展。而男性幼儿教师具有着女性幼儿教师所没有的果断、坚强的性格特点,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性格形成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男性幼儿教师具有着女性幼儿教师所没有的个性与气质,并且拥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男性幼儿教师给幼儿们带来的影响也正是幼儿园学前教育所期待的。男性幼儿教师具有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以及探索精神方面,传递给儿童的信息要远远超过女性,使幼儿能够更全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客观的说,男性幼儿教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是因为社会各界的幼儿园考虑其自身的发展,他们需要这样多功能型的人才注入到学前教育的队伍中。现当代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学前教育中,电脑、网络、电视的应用导致幼儿园需要男性教师去全面发展幼儿园。
此外,男性幼儿教师职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水平。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男性幼儿教师有利于提高女性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而男性幼儿教师的开朗性格,也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也就能够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水平。
二、 男性幼儿教师职业的发展现状
男性幼儿教师随着社会的重视程度与其自身发展来看,其职业的发展是具有长远性意义的,但目前来看,男性幼儿教师在全国范围看,相对于女性幼儿教师的比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其原因简要归结如下:
首先,男性幼儿教师数量偏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队伍发展欠佳。据我了解,我国的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数量普遍存在着严重缺少的现象,一个幼儿园的教师若干,而男性有人教师只有个别一个两个,这让男性幼儿教师情何以堪,是多么的“亚历山大”啊。因此也就导致了男性幼儿教师的离职现象,一部分离职是属于调离,调换到规模大的幼儿园,导致幼儿园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另外一种就是,男性幼儿教师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也就改行做其他职业,导致教育资源的流失。
再次,男性幼儿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也就导致了男性教师对幼儿职业的社会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就目前来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转状况来看,男性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遍男性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感兴趣。俗话说,无论干什么都要干自己热爱的行业,缺乏兴趣,何谈提升质量和自身能力。
第二,普遍男性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成就感。男性幼儿教师感觉自己无法在这个岗位上使自己发挥更好的价值,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的安全感。
第三,大多数男性幼儿教师难以适应枯燥的工作环境。男性虽然具有阳刚之气,但是在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缺乏耐心。
三、 促进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1.社会各界对男性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
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是,幼儿教师本应该就是女性的职业,这样就对男性幼儿教师造成了压力,使其很在意社会是否认同而倍感压力。传统劳动劳动观念中,对性别的分工的观点是,男性选择幼儿工作是因为其目光短浅、能力低下以及没有远大理想的表现。因为传统的观念中“男主内、女之外”是理所应当,所以,即时学前教育中的男性幼儿教师再有成就,也不会被社会所认同。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男性幼儿教师的认同,同时社会舆论媒体也应该给人们树立正确的男性幼儿教师职业观念,为了幼儿的的发展以及学前教育男性幼儿教师职业的发展,让社会共同努力, 开创一个很好的环境,让男性幼儿教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幼儿园为男性幼儿教师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男性幼儿教师从起步开始到实现职业的发展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幼儿园方面应该给男性幼儿教师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转变。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从幼儿师范学生到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角色转换是血药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共同帮助的。
首先,要给幼儿园男性教师提供一套完善舒适的物质环境。比如根据男性幼儿教师的自身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属于他们男性自己的宿舍、卫生间以及活动场地等等。
其次,幼儿园管理者还应该给那男女教师、新老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这样有助于男女同事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女教师也能够帮助男教师尽快确立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认同感。因为,社会的压力和男性幼儿教师处于一个女性同胞的人文环境中,可能会不知如何自处。
最后,组织科学合理的入职后的岗位培训。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多为入园的男性教师着想,多为男性教师提供入职后的专业培训,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组织专业的入职后培训,可以联合全市多个幼儿园的男性幼儿教师一同上课,这样就不会让男性幼儿教师群体感觉孤单,同时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会增强。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的给幼儿教师普及新观点,使其与时俱进。还可以鼓励男性教师提高其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实他们的平日生活,让男性幼儿教师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将男性幼儿教育职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傅晨.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篇8
一 文献综述
目前,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观点已较为成熟。笔者通过对围绕这一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目标、模式、制约因素和促进途径等方面。
(一)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此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潘懋元(2007)从教师的职业素质视角,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学术水平、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师德这三个方面的内涵[1]。而谢安邦,周巧玲(2007)从教师专业素质视角,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高尚的专业精神和道德,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
(二)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孙泽平(2004)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目标,是一个由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人格专业化为目标要素所构成的目标系统[3]。而曲铁华,冯茁(2009)基于学术性特质,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自我反思、合作以及必要的专业引领和政策支持, 不断提升其教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学术品位、学术修养和批判精神, 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4]。
(三)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郑伦仁,周鸿(2009)认为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来看, 主要存在“自我实现”和“学校推动”两种模式[5]。赵晓冬,赵悦(2009)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通过教师交流、校本培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等模式[6]。
(四)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主要归因于三类因素,即教师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上述研究成果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事实上,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教育性和学术性兼具的专门职业[7],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本文试图从职业认同的视角,来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高校教师发展的策略。
三 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高校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较高认知水平,可以促进教师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客观地判断自己,对自己过去、现在的专业发展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合理地规划出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计划。然而,现在有部分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有待加强,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其专业发展目标模糊,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专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从而影响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高校“教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教师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师培训,而是包括教师聘任、续聘、在职培训、工作考核与奖励、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等一系列的规章与制度。当前,我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及管理上多是采用进修培训,高校管理和政策措施上不配套,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过于重视“学术性”,忽视“教育性”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性与学术性兼具的职业,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中是科研重于教学,即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职称评定更看重的是该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有创新,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成果如何。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偏差,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四)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总体水平不高
待遇的高低,收入的多寡,虽不是影响职业声望的绝对因素,但却是衡量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8]。高校教师工资报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虽然现在高校教师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源于其自身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尚的师德。但是,陈乐一,周金城,王全芳(2012)在《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水平的历史变迁及启示》一文中提到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经历了一个由较高到较低、再逐步提高的变化过程。但是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员相比,目前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仍然偏低[9]。高校的工资待遇是与教龄、职称等挂钩的,尤其是刚入校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职称往往比较低,多是助教、讲师之类,因此,教师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从而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
四 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一)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
职业认同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用特定的条件来刻画一个职业团体特征的心理变量。具体到教师职业认同而言,其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的关于个体和职业的当前意义的结果,是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可。它既是个体从自身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教师角色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10]。在当前社会各阶层中,高校教师群体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知识群体,高校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同与发展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与较强烈的实现欲望。方明军,毛晋平(2008)在《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 是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11]。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是高校教师通过在教学与科研中不断加深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二)影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1 教师薪酬满意度
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在付出了一定劳动并取得报酬后,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同时还会将自己的投入与报酬和他人作比较。只有在投入与报酬相当时,人们才会感觉到公平与满意,反之就可能会不满意。事实上,高校教师的工资薪酬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
2 高校的组织环境
高校的环境不仅仅是硬件的物理环境,如学校在教学方面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等,更重要的是高校内的心理环境建设与组织文化建设。当教师个体在组织中获得尊重,并且个体的需要可以从组织中获得满足,就会对高校这个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教师与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取得一致时,就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增强对高校的认同与教师职业认同。
3 人际关系
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个体在组织中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等等,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个体的职业认同感。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并非很高,方明军,毛晋平(2008)在《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中,职业价值认同明显低于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地位认同;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学历越高,其职业能力认同水平越高[1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都是高校教师,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离不开教师这个职业,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教师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性与学术性兼具的职业活动,因此需要更高的职业认同能力。首先,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能力越高,其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的认识会越深刻,当高校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正面的,那么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也是高的,如此,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会把教师职业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自发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能力越高,其职业意志也会越坚定,其调动工作的倾向与离职的倾向也会较少,从而放在教学与科研上的精力也会越多,对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学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第三,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能力越高,越能促进高校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积极向上地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五 基于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为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就要溯本求源解决教师的自我成长问题。而自我成长的问题,又往往被视为一个横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尽管如此,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职业认同”无疑是“自我成长”最好的土壤。受条件所限,笔者仅选择从实务出发,分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点浅显建议。
(一)个体层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
“职业认同”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个体的思考提高职业认同度。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曲铁华、冯茁(2009)也间接提到,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不断提升其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品味、修养和批判精神[13]。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省身是提高职业认同的主观因素。高校教师通过反思与自身,从实际出发,理智地分析自身的专业发展情况,明确清晰的专业发展方向,作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从而真正的实现自身专业的有效发展。
(二)学校层面:提供较为优渥的物质环境及学术自由环境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高校教师物质自由及精神自由,有利于个体的“自我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
首先,在管理模式方面。高校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对于这一点,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从制度上崇尚并维护学术自由。从某种角度,学术自由是学者们的核心利益。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自由, 是大学的生命所在”。除此之外,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教师素质培养和科学精神提升,坚持学术诚信,这对于形成高校优良的学术风骨、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不能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唯一评价标准,同时也应重视考核教师的教学方面。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
第四,在薪酬管理方面。高校应积极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传统“职称决定一切”的单一薪酬分配格局,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参与到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增强学术职业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教师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社会层面:通过立法,保障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中国自古既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如今又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但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能够运用法律保障“科教兴国”极为重要 ,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的兴衰成败[14],因此“重教需立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深圳大学学报,2007(1):23-25.
[2]谢安邦,周巧玲.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终身的学习型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2.
[3]孙泽平.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4(1):68.
[4][13]曲铁华,冯茁.基于学术特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论[J].教育研究,2009(1):60.
[5][7]郑伦仁,周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自我实现途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3):521-522.
[6]赵晓冬,赵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2009(3):233.
[8]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陈乐一,周金城,王全芳.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水平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3.
[10]张宁俊,朱伏平,张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53.
篇9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82-03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该职业的评价,意即该职业对教师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对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等。国内外很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具有导向性。中老年教师在农村担任教学工作时间较长,熟悉教育环境,适应当地文化,教学技能较为熟练,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出现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也对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当代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现状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本文将以上五个方面中出现不同程度相反表现的教师定义为价值观危机教师,并将以上五个方面具体化为五个方便于研究者观察的教师行动特征,即教学特征、科研特征、学生管理特征、个人生活特征、人际关系特征。
本人对云南省某市1区、1县共6所农村中小学的40岁以上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参与调查102名中老年教师中,有35名教师出现不同程度职业价值观危机,占被试总体的34.3%,超过中老年教师群体的一半。这些教师的行为特征可概括为教学方面:缺乏活力,得过且过;科研方面,惰性严重,反感抵触;学生管理方面,推卸责任;个人生活方面:贪图物质享受;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与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沟通。调查结果证明,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已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倘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将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此外,结果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中老年男性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危机比女性教师程度严重,究其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对于女性而言,教师是较好的职业,而男性则不然;乡镇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与村小中老年价值观危机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教师行为特征方面,科研、学生管理、个人生活方面价值观危机较为严重,价值观危机在中度和严重度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8、26、31,可能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教师较为认可。
二、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出现原因探究
(一)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存在职业价值观危机的中老年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认为在教育界奋斗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所教学生之中少有成就突出者,而自己一生也未获得任何值得自豪的荣誉。
其次,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的发展已经定型,目前工作生活不能提供发展的机会,这就造成农村中老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无职业上的发展空间。比如,学校的很多发展机会已经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去县城参加的培训次数都少的可怜,更不用提出国这些奢侈的机会了,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该职业阻碍了自己以前可能在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三,中老年教师认为该职业竞争机制不公平。一是新课改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更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教育理论相对青年教师陈旧,而且在性格上较传统保守,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二是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的地域环境、硬件设备都与之相差甚远,所培养学生学业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遥不可及,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职业对于个人生活意义的态度
从调查中得知,很多中老年教师对职业持负面评价。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业压力较大。第一,体现在工作任务繁重上,在被调查教师中有80%的教师每周承担课程20节以上,此外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级各类检查,而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精力已大不如前,身心疲惫。第二,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难度上,中老年教师从事教学时间较长,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模式化了的教学被中老年教师视为经验,而频繁的课改与教改却与自己的经验相冲突,适应新课改较为困难。第三,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加重使得教师心灵疲惫。社会的不良风气、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而家庭教育缺失都使得中老年教师倍感学生难教,教化难行。
其次,工作与生活难以和谐。第一,农村中小学教材与城市保持一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相脱节,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学,生活是生活,教学工作机械单调,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无法从教学中找到乐趣。第二,人到中老年家庭事务繁杂,教师下班后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家访,占用了太多业余时间,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难处理。
第三,教师职业物质报酬低下。我国学者袁立新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农村中老年教师最不满意的就是现在的经济收入与物质条件,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甚至不如农民工打工的收入;福利与一些企业也无法相比,唯独可以认可的是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在此次调查中,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很多教师追求物质享受。35名价值观危机教师中有31名在个人生活方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程度为中度到严重。
(三)职业的社会地位
中老年教师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评价较低。
首先,在农村,由于生存条件较差,很多年青教师来了不久就又离开,流动性大;另外一些善于钻营的老师想法设法跳出学校,从事其他部门工作,比如借调到乡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崇尚权力、崇拜金钱的现状下,中老年教师自认为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安于现状的庸人。
其次,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学校中的暴力事件、教师的不良行径成为媒体的关注 焦点,而农村中小学,教师辛苦工作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大众误解了一大批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农村中老年教师比较注重教师的声望,这些以偏概全的不公正的评价严重伤害了中老年教师的感情。
第三,新课改使得学生地位上升,教师权威地位下降,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不尊重现象严重,对教师职业苛求,造成教师自信心跌落,对教师职业评价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第四,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拜金主义流行,经济地位成为评判社会地位的标准,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使得教师地位处于难堪境地。
三、提升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建议
加强对中老年教师的关爱,改变中老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层面
1. 提高中老年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增加工龄工资,对于坚持在教育战线上10年以上的教师应设立特别津贴,使中老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与价值,更加坚定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信心。
2. 改革农村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应建构适应本地学生发展的本土课程,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社会中的课程资源,消除学生与课程、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使学生学有所用,对知识产生敬畏感。
3. 加强教育立法和舆论宣传。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教师、学生、家长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同时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教师在社会中的高尚地位。
4.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加大力度致力于教师成长的科学研究,既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对教师情感、意志的培养,使教师有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层面
1. 区别对待。学校制度可根据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两个层面区别对待。比如,在工作量的界定上,对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教师或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照顾;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有关听课、写教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宜都搞一刀切,可以根据老、中、青的不同对象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这样既切合实际,又体现对中老年教师的关怀。
2. 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尝试为中老年教师搭建新的进步平台,加以正确引导。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中老年教师“人老不中用”的思想,使他们积极学习,与时俱进。中老年教师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积累,一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学校可以让他们做某一方面的模范。比如,有的在做班主任方面是很成功的,可让他们传授班级管理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工作;有的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应有意识地多让他们带教些年轻教师。
3. 做好思想管理。学校要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通过学校、支部、科室、教研组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肩上重任,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建立合理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做到奖勤罚懒,实施目标管理,为教师创建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
5. 给与家庭关怀。中老年教师的家庭事务繁多,学校可给与其人文关怀,婚丧嫁娶学校都应关心、过问,并给与一定的帮助。适当时候可调动青年教师积极帮助中老年教师。
(三)教师个人层面
1. 要完善职业价值观。教师要将个人的心理需要导向学校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自觉调整心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欢乐,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
2. 重新树立教师权威。新一轮课改走向深入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在所难免,教师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重塑崭新的教师权威。任何时候,即使是人到中老年,也不应该放弃努力与梦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老年教师应利用自己经验、阅历丰富的优势继续努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授课艺术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必将重新树立教师权威。
综上所述,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转变至关重要且势必可行,职业价值观的转变将直接作用于教育价值观,使得农村教育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凝练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7.
[2]张传学,李皓瑜.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3]张佩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略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8.
篇10
关键字:职业教育 职教教师 职业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由于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学也具有与普通教育学不同的类型特征。这就是说,若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的话,将职业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的现状就会受到质疑。因此,探求如何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赋予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学科地位的理由便成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社会的功能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这是其一。同时,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还要适应个性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满足个性需求塑造合格的“社会人”,这是其二。应对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面对个性发展的千差万别,要以不变应万变,职业教育只有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便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对象具有多样性
作为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对象的人,具有多样性特征。因为职教教师的职业活动对象,从年龄上说,既包括青年人和中年人,也包括老年人;从就职背景上说,既包括就职前无工作经验的人员,也包括在职人员。职教对象接受职教的目的包括:希望获得新职业、在同一职业中得到发展、转换职业以及丰富自我等目的。职业活动对象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对象年龄具有多样性
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对象的多样性由职业教育类型及本质属性所决定。与传统教育不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向所有年龄的人员开放,年龄跨度比较大,这为职业教育教学制度的制定、职教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具有多样性
就业是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除此之外,接受职业教育还有其他原因,如转行、升迁、继续学习、自我丰富等等。
3.教学对象的就职意向具有多样性
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进入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体系时,就具备了初步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的就职意向,而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我国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结构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无论针对面大小,都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且覆盖了绝大部分职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专业进行学习。
二、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目标具有多重性
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目标通过职教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种课程时应有的能力或行为的改变,即指课程所要达到的、体现在学生身上的预期结果。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的目标与普教、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具有多重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教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就业能力,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指出的,职业或技术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完成这类课程之后可以获得所在国的主管当局(如教育部、雇主协会等)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资格”。
通过职业活动使学生从自然人成为职业人是职教教师教学目标区别于普教教师和普通高教教师教学活动目标的主要方面。普通教育教师教学活动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学习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这种目标指向人们总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为进一步接受教育做准备,它不涉及具体的就业能力,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而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业资格”,其中的“业”是指技术技能型职业,这与高等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同。
三、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内容具有多变性
职业是多变的,这种变化表现在新职业的快速出现、旧职业的快速消亡和相同职业内涵的快速改变等方面。2007年1月公布的第八批新职业有10个,分别为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手语翻译员、灾害信息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城轨接触网检修工、数控程序员、合成材料测试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体育经纪人、木材防腐师、照明设计师。 与职业变化相呼应,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职教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这些新内容,并顺利将这些新内容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环境具有多元性
与职教教师职责相关联,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环境既包括课堂、实验室、实习车间、培训车间,也包括公司企业,它具有多元性。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或相似性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并即刻适应职业的实际需要是职业教育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只有在职业真实情景或与职业真实情境相似的教学环境中,职业学校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作为一种专门化职业,职教教师的以上职业属性,规定着职教教师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资格与能力要求。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对象的多样性属性,要求职教教师具有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的心理知识,具有依据不同年龄特征、职业背景、学习风格而选择灵活教学方式的能力;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目标的多重性,为职教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内容的多变性属性,对职教教师的来源渠道、雇佣方式、培养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环境的多元性,要求职教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不同职业环境的管理方面具有比较全面的能力。研究以明确职教教师职业属性的内涵,寻求其与职教教师资格与能力方面的要求、聘用方式、培养培训方式等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重大问题的关系,对于构建高效的职教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7
- 上一篇:科技管理目标
- 下一篇:民主生活会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