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如何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篇2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新农村林业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 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四、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
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
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
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
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
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青海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
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篇5
一、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
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立足点。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可见,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务必准确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在必走的道路。
二、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它的建设主体是农民。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既要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又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为适应形势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培训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并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了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这样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能够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形成适应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事实上,国家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民素质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使农民素质先现代化,这已被当今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三、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中,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政策。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说,政府应当狠下决心,把“多予、少取”作为重点来抓,但多予再“多”,少取再“少”,也不能包揽一切,代替发展。从农村自身的角度来说,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创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在“多予、少取”上狠下决心、尽力而为,也要在“放活”上千方百计、多作文章。目前,农村在“放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需要解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样,国家扶持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完善,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四、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当然,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回顾党的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农民创造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处理好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大主意”让农民自己拿。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盲目蛮干,不一蹴而就。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或者搞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抵触的后果。总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是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主题,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电网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基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有坚强可靠的农村电网作保障。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完善农村电网”,“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约束性指标,透视了电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打造新农电,服务新农村的社会责任。
通过6年农电“两改一同价”,省电力公司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103亿元,农村电网主体网架初步形成,农网供电秩序、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年用电量增幅近50%,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电压合格率达到96%,城乡居民用电同价年减轻农民负担1.5亿元,农村供电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村电网投资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我省部分偏远山村没有通电,部分农户低压电网没有改造,农村排灌电力设施年久失修,还有部分农网处于单变压器、单电源的供电条件,还有一些农村新上项目因电网布点及结构限制接不上,用不好。山西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服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任重道远。
“十一五“期间,省电力公司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战略,认真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政府北京会谈共同筹资建设山西新农电的发展规划,围绕电网建设、规范管理、电力绿色消费三条主线,全力打造“电网坚强、持续发展、管理科学、服务优质、供用和谐”的新农电。
打造坚强可靠的农村新电网,让农村电力供得上,用得稳
“十一五”期间,山西农村电网建设将多方筹资50亿元,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政府最关注的六大问题。
全力实现未通电农户“户户通”。投资1.4亿元,力争今年年内使目前尚未用上电的11757户农民享受到电的光明;全力配合省政府5万人山庄窝铺农民搬迁计划,保证电随人到,让搬迁农民第一时间看上电视亮起灯。
积极启动未改造农户低压电网改造。筹资3.45亿元,对尚未改造的32.9万农户实施“一户一表”改造,使这些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国家农网改造政策的温暖。
开展老旧电灌站改造。多方投资23亿元,分期改造全省31500座排灌配电台区。
全面提升现有电网可靠供电水平。开工35kv及以上农村电网扩建、增容、改造项目971个,彻底解决农网单线路、单主变运行,影响可靠供电的问题。
全面开通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项目供电“快速路”。围绕农村工业、粮食、林果、畜牧基地的布局,做好全省农村电网规划与新农村及城镇整体建设规划的合理对接,新建35千伏输变电项目121个,全力服务农村新上项目及时达产达效。
全面提升电网自动化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完善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施变电站主变有载调压改造,推行变电站无人值守自动化,加快农网光纤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农网继电保护微机化改造,提高农网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
完善规范和谐的农电管理新机制,让农民用上放心电、舒心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电力公司将全面深化农村电力“三为”服务(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活动,从五个方面构建和谐农村用电环境。
一是统一规划布点农村供电所及营业服务窗口,强化对农村供电所的专业化管理,建立全省网络化的农村用电服务新机制;二是持续开展基础管理年活动,提升农村供电所对农村用电“量、价、费、损”和基础环境、台账、数据的科学、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水平,严控农电管理成本,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城乡照明同价成果;三是加强农电队伍建设,理顺农电工用工机制,疏通农电工成长渠道,不断提升农电工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四是提升农村用电服务品位,建立分公司集中受理考核,县乡就地服务的“大集中”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农村供电所便民查询、便民交费、便民报修等自动化服务水平,实施农村供电服务队服务到排灌地头、农户灯头、企业机头等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用电服务;五是建立有效的优质服务考核、激励、监督机制,主动依靠人大、政协、电力监管部门等社会监督力量,改进服务,规范行为,营造真诚和谐的农村用电服务氛围。
建立科学绿色的电力消费新体系,让电力用得省、用得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电力公司将从三个方面引导电力的科学消费、绿色消费、集约消费和效能消费。
全力服务绿色电力生产。服务国家电网山西特高压电网建设,服务省委、省政府大煤电基地建设,全力促进山西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在全国能源优化配置中占领更高的平台,产生更大的效益;自觉站在国家能源可持续战略的高度,支持水电、风电、太阳能、废气利用发电等可再生、可循环能源的推广应用,真正尽到电网企业在能源优化配置使用上的社会责任。
全力引导绿色电网建设。积极推行包括用户、电厂用电并网设施在内的电网集约化建设,大力推行紧凑型线路、多回路同塔、节地型建筑、无人值守自动化等优化使用土地、通道、人力资源的新技术,实现电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7
*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妇女占农村总人口的一半,她们是农村改革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按照市妇联要求,我们于四月下旬围绕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的这个课题,对当前农村妇女的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举措和思考。
一、农村妇女的基本现状
这次农村妇女基本素质的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整体素质较前几年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深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与落实,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完善,自身素质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起决定作用,这一现象和理念越来越被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和重视,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大部分农村妇女树立了以经济收入奠定家庭地位、证实自身价值的新观念,参与经济建设的愿望空前强烈。调查的100名妇女中,32名妇女愿依靠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业,7名妇女愿进城务工经商,43名妇女愿在农闲时节开辟第二条收入渠道。与经济观念变化同步,农村妇女参与改革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参政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积极关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热点问题和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经常性看新闻节目的妇女占20%,能说出几件国家大事的青壮年妇女占所调查人数的33%,认为国家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妇女占98%。农村妇女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新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妇女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们已不满足物质上的富有,转而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少生优生成为农村妇女的共识,仅××镇龙王庙村就有4名妇女自愿放弃二胎指标办了独生子女证。科学教育子女,越来越被更多的农村家庭所认识,78%的农村妇女愿不惜投入培养子女成才。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比前几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妇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她们比较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费税改革、义务教育等法律法规。农村妇女逐渐向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方面转变,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抛弃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近几年,各级妇女组织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大部分农村妇女在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舆论引导下,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新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由过去单纯的体力付出转向思想观念、科技信息、身体素质的综合运用,为妇女参与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条件。各级妇女组织配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积极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发展农村妇女经济协作组织,培养各个领域的带头人。农村妇女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几年来全县已有十万名妇女参加了十项新技术培训,213名妇女取得绿色证书,1802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98%的妇女劳动力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和1—2门高新技术;被调查的100户家庭中,妇女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的达63、5%。全县还涌现出很多大胆闯市场,带领妇女发家致富的女能人。汀流河镇的李述静靠收购牛奶走上了致富路,创办了机械化挤奶中心,带动周边村妇女通过奶牛养殖脱贫致富,05年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镇的甜瓜种植女能人李维莹,勇于探索新路子,大胆引进甜瓜新品种,并积极组织全村妇女种植甜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被评为唐山市双学双比女能人。海水养殖女能人陈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并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唐山市政协委员。
二、农村妇女素质存在的问题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
受旧的“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妇女仍具有依附思想,生活范围局限于家庭之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不敢到外面闯闯。有的妇女对周围一部分勇敢尝试并取得成功的女能人非常羡慕,却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从自身素质方面找差距,而是过多地强调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外在因素的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妇女思想解放的程度呈地域性分布,一些经济强村、产业特色村,妇女的思想在经济拉动、能人带动、舆论推动下得到解放;一些以粮食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妇女的思想也相对保守,在农闲时节,尤其是冬季多是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扯闲话,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格格不入。
(二)道德观念与全民道德建设要求不适应。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的社会伦理观念出现逐渐退化的趋势。部分妇女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只看到个人利益,不顾全大局;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利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些妇女崇尚金钱至上,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方面,利重于情,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风气。在部分少数农民的意识中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现象,这些都在不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担负的责任不适应。
近几年,随着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妇女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的经济形势。但部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当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方式和高科技营销手段的需要。据调查,农村妇女的学历低,妇女劳动力中,初中以上学历的仅占78%。受文化水平制约,妇女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学到2—3门实用技术的妇女,仅限于机械地运用,而不能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大部分妇女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较差。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受文化水平和教育经验的制约,大部分农村母亲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素质的新突破
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三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女农民的标准
新型女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农家女+基地+市场的生态农业格局,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巾帼科技致富工程,进一步作为推动“双学双比”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阳关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种条件,再发展一批。四是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女农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做到培训内容与妇女需求相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女农民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做到培训形式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一是重心下移、服务妇女。把培训地点设在乡村,以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二把课堂讲授与田头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变“要妇女学”为“妇女要学”,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做到培训目的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拓思路寻求三个突破
1、实现培训与发证同步进行的突破。
县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实现培训与支农、惠农政策靠拢的突破。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了各类农民教育的项目、工程和计划,妇联组织要积极了解政策内容,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好妇女的教育培训,促进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结合劳动部门开展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积极对接,加强联络,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实现培训与城市资源对接的突破。
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一)抓好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妇联组织
目前,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基本完成,有大部分女干部没有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此,我们在王滩镇八家子村召开了村妇代会主任直选现场观摩会,并以此为契机,将妇代会直选工作在各村全面推开。五月中旬开始,各试点村将陆续进行妇代会直选工作,拟在五月底前全部完成。通过直选公平竞争,使一批年富力强、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女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本村妇女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女带头人。
(二)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
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女农民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三)输送网络技术,全面提高科学水平
篇8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城乡统筹;政府主导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054-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网络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终端提供、信息内容整合、信息人才培训等在农村地域的集成运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若干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基于各地的不同特点,在建设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基本要素:
1.地理环境:宏观看分为东、中、西部,一般指平原、丘陵、山区。
2.经济状况: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用GDP值来衡量。
3.产业结构:以什么产业为主及产业构成,各县、乡、村均有不同程度差别。
4.人口密度:是指居住在定义范围内的人数,以多少人每平方公里为单位。
5.文化水准: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平均水平(以中学、高中、大学生多少评测为宜)。
6.信息意识: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员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需求、运用情况。
7.网络条件: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否有了电信、有线电视、电力等网络设施。
8.组织管理:县、乡级政府对当地农村信息化发展如何组织、落实。
二、重庆农村信息化的特点
应该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是项长期的工程,其重点在山区和西部地区的边远村寨。
西南重镇重庆,近年来,在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其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大刀阔斧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庆实施的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使3836个行政村结束了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使广大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10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重庆建成,它整合了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农民日报社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服务商的信息资源,汇聚全国各地的涉农信息。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农业气象、市场动态、供求信息、农家百科、预警信息等10大类近200种涉农信息内容,每日信息更新量超过5 000条。主要向农村地区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他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农信通”业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移动信息化支撑。与此同时,利用中国移动农村信息机,不仅可以方便地查阅农村信息网的信息,行政村还利用信息机将信息直接到广大村民的手机上;通过农村信息机连通广播,可以用手机随时远程进行广播,方便了基层政府政务管理。将低廉的农村信息机作为终端,充分利用了移动网络覆盖优势,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基层信息落地的难题。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是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是中国移动为三农服务的首要入口。另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重庆电信的目标就是要把信息服务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切切实实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在通信建设中,重庆电信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按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部曲”,即信息帮扶、信息小康、信息全面小康,一步一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农民有电话打,打得起电话,会打电话,并逐步过渡到能上互联网,用得起互联网,会用互联网,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现状。
然而,重庆市农村在信息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的不足。应该指出,广袤的西南热土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自然条件的不足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设下了重重障碍。
2.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导致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虽然各种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农林牧渔业的网站信息难以最终传递给用户。据统计,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城乡“数字鸿沟”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的0.13%。农民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示范户获取服务,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
3.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接收能力较差。同时,农业生产个体经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农民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强烈。
4.农民的购买力不足,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较弱,而信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是导致农村对信息产品的享用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5.目前既懂农业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懂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缺失则严重影响我市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三、发展重庆农村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
由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纯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区扩展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制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来源,可实行政府补贴或社会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领导常设机构,以便实施目标规划。
2.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信息鸿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网络覆盖产生的差距,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电信网络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它是互联网与终端连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农村通信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电信运营公司有必要向没有通电话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扩建网络,奠定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站点建立中遇有网络覆盖不到位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相关电信运营公司及时解决。
另外,为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但对收费标准上限应予以严格规定。对地处深山、边远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的农村信息化站点建设应纳入市级目标规划,在通电话后解决上网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对这类地区的经营管理、收费标准等,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和规定。
3.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
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以人为本,以农民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
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信息化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只有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真正享用由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益,达到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广大农民应加强培训。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农民尽快掌握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打造复合型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既懂农业知识又懂IT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学科间交叉较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快改变高校培养模式,有目的地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邰羽,杜宏伟.推进农村信息化相关问题探讨[J].世界电信,2007,(12).
[2]徐莉莉,姜冬梅.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促进作用[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7,(10).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 Qing Country Information
WANG Shuai,LIU Yue,ZHANG Yu
(Chong 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篇9
现代金融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农信社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确保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沿着这种良好的态势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建立一套激励充分的利益机制
创新激励模式。丰富激励方式,把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增强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针对于不同的岗位职能,以不同侧重点对员工进行考核激励。除对员工在存款组织、不良贷款清收等方面进行丰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对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的员工通过颁发荣誉、口头表扬等方式进行鼓励,使干部职工在技能提升和业务创新上下工夫,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重视精神奖励,将在职学习、技能培训、集体活动等纳入激励的方式之中,依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和具体需要确定激励方式,以到达最好的激励效果。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职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检查和评定职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并以此做为发放奖励薪酬的依据的方法。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的末位淘汰制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既有资源拓展业务,对资金组织、不良清收、优质信贷投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重奖,确保奖励到人,坚决杜绝奖励资金被截留现象。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信用社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随着薪酬激励机制的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薪酬管理必将从无序走向规范,从规范走向科学,“精细化设计,简单化运用”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从而全面调动起员工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有效的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确立不同员工的不同发展方向,以发展方向为主线,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对员工进行不同的区分,使员工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用新的理念和思想培训、培育人。企业培训要关注两点:一是应知应会;二是思维行为。应知应会包括业务操作技能与技巧,各项规章制度等;思维行为包括理念、管理方法、沟通技巧等。要努力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倡导和鼓励员工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职责、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就经营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 首先,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由于农信社系统长期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制定长期性人才队伍培养、选拔、任用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各方协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信社系统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次,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要加强人员交流工作,促进人员合理流动,使每个人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才尽其用,促使其个人爱好、专长得到充分发挥。对优秀人才,根据其所处的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要设计优秀人才的发展维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到中高层职位上。第三,以高管人员为主要对象,着力提高现代化的金融管理水平。加强对金融高管人员进行知识的培训或学历教育,不但要注重学历,而且更要注重实际能力。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高级人才开发力度,注重选拔能够适应现代日益激烈金融竞争的高端人才。
三、要大力推行企业文化建设
对员工进行感恩教育。在我们的企业中,如果没有感恩,就没有爱岗敬业,就不会产生强悍的凝聚力。感恩教育不仅仅是要员工感谢企业,它更是一种范围很广的责任的延伸。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培植企业感恩文化,使员工深刻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道理,时刻牢记企业的恩德,用发自内心的努力工作行为回馈于企业,把要我工作变成我要工作,要我忠诚变成我要忠诚。积极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员工参与信用社的管理和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让“农信靠我发展,我靠农信生存”的意识深入员工心中,使员工时时刻刻想到农信,看到农信。其次,要把文化建设体现在内部制度建设中,处处突出创新有功、领先有奖的精神,鼓励有特色的农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
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群体意识和企业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单位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是单位的宗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信仰,它规定着全体员工共同一致的方向和行为准则,指导着团队整体的活动和形象,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对外标志着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对内则会使整个团队极大地增强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化为团队不竭的前进动力。
四、要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维护企业利益
以忧患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岗位对一个员工来讲,既是自我生存的场所,又是自我发展的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就等于演员没有舞台;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没有一点忧患意识的人,就会满足于现状,就不思进取,就会增加被淘汰掉的概率。因此,在思想教育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中,加入一些有关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最新支农政策等时事性较强的内容,介绍一些商业银行最新出台的支农政策,正确分析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竞争环境,把大家从夜郎自大式的陶醉中唤醒,号召全体员工认清形势,彻底改变学习态度,增强忧患意识,就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做一个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人。
拓展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又是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就要求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要学会如何思考,掌握各种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创造性地为“三农”服务,创新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有了创新,企业就能发展,就能永葆朝气,农村信合事业就能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切实处理好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把加强内控管理、案件防控与改革创新、业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篇10
调整农机装备结构。目前,要在以小型农机具为主体情况下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对农业生产短缺、农民急需的农业机械,要加大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前提下,引导和发展各作业环节的主要机型,逐步实现大中小型农机具结合、主机与农具配套;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体,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机械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水利、林业等机械化,引导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养殖,在规模化基础上加快实现畜牧机械化步伐。
加强农机科教工作。当前,农机科技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要通过农机鉴定、推广,引导农民选购、使用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做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机系统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
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面。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面、延伸农机化的服务链,由农业生产作业向高信息服务、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种子处理和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延伸,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机械化水平,并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的农机化技术,走特色农机化道路,为农机化开辟新领域,为农民开辟新的财源。
扩大农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农机化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我国急需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进行试验推广,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
搞好农机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产品质量检验、鉴定和认证管理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使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企业增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意识。
搞好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做好农机化信息的采集和工作,扩大农机化影响,满足市场对农机化信息的需求。总之,要在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农机化信息化步伐,积极宣传新阶段农机化作用和地位,让社会了解农机化、支持农机化,开创农机新局面。
- 上一篇: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