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对象

1 引言

科研成果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它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依据,同时以科研管理系统为信息化的工具。高校是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承担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重任。科学、公正地对高校科研进行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导向,以及国家杰出人才的培养,应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开展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尤为重要。

2 高校科研成果的含义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是指由高校教师承担的,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的各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所产生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知识产品或者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等,科学研究成果一般应具备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等主要基本特征,能够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或者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1],科研成果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高校科研成果所在领域的不同总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以及软科学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为了阐明自然现象及其特征与规律的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论且以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形式发表的成果形式,旨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形式,基础研究成果常常代表科学研究领域的共性问题,能够带动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很强的科学探索性。

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指为发展生产力水平而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苑、后续试验以及应用推广而产生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技术标准等[2],应用研究成果应治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以及技术福射能力,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软科学研究成果为政府等有关部门决策科学化、制度完善化、管理现代化而开展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预测、立法等科技管理及其决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软科学成果形式主要涉及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专著以及各种建议等,可以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据,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式。

根据以上定义,科研成果的核心与主体是一种创新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能够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对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

3 高校科研成果的组成及分类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根据天津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规定,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励等。

(一)学术论文

论文是高校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对高校教师考量的主要指标,其中可凝聚理论性、实验性、实践性、产业化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原创性的基本特征[4]。一般而言,论文的水平与质量通常与期刊的质量、影响因子及其被引次数具有密切关系,高质量、高影响因子、高引用率的期刊所发表的也自然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论文的水平往往与期刊的级别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常常将期刊的质量作为考量论文质量的间接方式。

某高校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在认定学术论文时分为A、B、C、D四个级别,分别规定了中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和外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中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体现了我校对中文学术论文评定的等级及分类,详细规定了四个级别论文的具体范围,这种规定体现了我校对学术论文的导向,高级别的期刊基本上包括了某学科领域内最顶尖和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例如A级期刊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顶级的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另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期刊论文也属于于A级论文;B级分B1级和B2级,B1级期刊包括各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科学A辑:数学》、《计算机学报》、《研究》、《文学评论》、《经济学动态》和《财政研究》等,B2级则主要是指被CSSCI来源期刊和CSC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C类论文主要是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揽》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入选天津市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年的论文和由全国一级学会和985高校等举办的会议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D类则为一般期刊论文和各类期刊扩展版、集刊、增刊和专刊上的学术论文。

外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则主要依据为是否被SCI、S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工具检索。例如被SCI和S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2的期刊论文属于A级;发表在A级以外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属于B1级;被SCI、SSCI、EI和ISTP等检索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属于C1级,未被进入上述国际检索、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外文期刊上发表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属于C2级;除依据是否被SCI等检索工具检索外,B2级外文学术论文是指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要目总揽》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未列入上述类别的公开发表的外文论文则属于D类。

(二)学术著作

篇2

关键词:高校 科研 管理

本文围绕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对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

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是科学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陈旧观念,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到成果申报,从科研成果的产出到实践应用中的成果转化,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科研管理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2、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样就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地管理。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不够稳定,经常随意频繁更换科研管理人员,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使用上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倾向。此外,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

3、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作为科技的重要孵化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就需要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但是在许多高校,因科研管理制度的原因,使得这种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概括主要表现为:纵向科研经费投入相对有限,科研项目过少;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研究特色不突出,从而影响申报的成功率。科研经验交流有待加强,以便少走弯路,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项目的结题、成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之对策

1、改变观念、大胆创新

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创新离不开管理工作的创新,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随时掌握高校科研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社会挑战,使高校科研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合作方式等能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以及国家的科技方针,密切注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努力做到既有全局性又有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高校科研管理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面向需求的科研运行机制,不断改进和建立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建立一个面向需求的科研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出高质量的成果,力求在“质”与“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2、提高科研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做到全心投入、专职化的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干部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能否多出科研精品,提升学术水平的宏伟目标。要提高科研管理干部素质,高校科研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层的科研管理干部,需要把科研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专职工作,在工作中全心投入,把科研管理工作看作一门学问来做。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有助于在校内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才有可能使大学的科研队伍作为一个群体,去攻克科研难关,培养新人。

要提高科研管理干部素质,全心投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中,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组织管理才干。只有采用科学性、创新性、开放式和民主式的管理方法,取代过去专制性、封闭性、经验式和“拷贝式”的管理模式,才能使科研管理出效益。此外,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还应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在新时期,高校的外部宏观环境复杂而具有竞争性。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有效处理各类矛盾和平衡各种关系等等,都要求科研管理干部具备灵活、务实和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脚踏实地、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增长组织管理的才干。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素质,还需要他们有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同高校的科研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一定存在不同,即使同一个学校,也肯定存在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结构,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用与时俱进的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当前,全球一体化及其引起的经济、科技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这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高校科研发展迅速,科研管理内容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应有所改变。以科研成果为例,过去论文成果主要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主,SCI 收录、EI 收录文章数量有限,如今高水平论文数量增加,论文成果不仅被SCI、EI 收录而且影响因子级别也逐渐增长。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制度中有关科研奖励方面的内容应该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受奖科研成果级别,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这样才能激励科研人员把握本学科科研发展前沿,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高校作为高科技战线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要顺应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为加快高校科研发展速度,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宏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

篇3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人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汀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精细化管理;科研工作

高等院校知识与科技力量高度密集,是我国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然而随着高校科研工作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快,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对于创新科研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科研工作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思想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它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追求各个管理环节的高标准、高质量;讲究精益求精,注重工作细化,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规范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落实,精细化管理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最大限度节约管理资源,减低管理成本。

2 高校科研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强化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精细化管理意识科研管理的主体是人,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要在思想上增强精细化管理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精细化管理的细节,通过培训与理念的更新,强化科研工作管理者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理解,规范每个管理人员的行动。在研究、规划和部署科研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能力,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科研工作管理人员只有准确领会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真正负起责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因此,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是实施科研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对于科研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2.2 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科研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推进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是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科研项目实施,科研项目结题、科研成果管理等。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指对项目申报者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对于申报内部立项的科研项目,科研管理部门要按照相关申报规定,重点做好申报项目的筛选工作,并对项目申报书内容进行严格审查,认真组织有关技术专家进行严肃认真的开题论证,确保科研立项项目选题方向的正确性。成功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在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要加大监督力度,并对科研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同时要求项目负责人上交原始科研记录本及经费本。当科研项目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后,就进入了项目结题阶段,结题率体现了科研管理人员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能力,也反映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管理人员要认真对照申请书预定的研究计划,检查项目是否基本按照原定目标完成,内容是否真实,可以邀请相关专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的方式,对项目研发水平和质量进行考评,确保项目组能提交高质量的结题报告。

2.3 科研成果管理精细化

成果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的形式多样,通过建立科学、量化的体系,从而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对于提高科研成果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评价鉴定科研成果,审查评议成果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对优秀成果进行鼓励、奖励、登记、汇总和上报科研成果材料,并协助有关部门建立科研成果档案等。做好成果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益,也将对科研工作的预测、科研计划的决策、课题选择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活动有反馈作用。

2.4 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财务制度规定,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合理分配科研项目经费,使项目经费得到有效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可开支范围涉及财务规定的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差旅费、会议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印刷费、劳务费等费用,且经费的拨付领取,所开票据是否符合规定都需要严格审核,这就需要科研管理工作者重细节、重过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施严格的审核、监控,对项目进展、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所有项目经费按实际到位经费核拨使用,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

2.5 精细化管理制度创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落实到工作中就是工作制度。制度创新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创新,需要让每个管理人员都知道工作应当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要在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抓细节、抓落实,让每项工作有目标、有监督。如果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模式太过粗放,不能做到精细化,就会导致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影响科研服务工作效率。

3 高校科研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科研工作管理中,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贯穿到高校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保障科研工作的科学发展,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1]张雅君.试论高校的细节管理及其制度化[J].世纪桥,2006(9):91-92.

篇5

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学院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并且影响校级科研管理部门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政策、信息平台建设及科研管理人员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做好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以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进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在我国的科学研究技术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的组成单位,是沟通科研人员和高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科研人员、学院和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就目前我国高校对科研管理的情况看,高校的科研管理多采用学校科研部门的统一管理与二级学院的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二级学院的科院管理与学校的科研管理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支持,互为犄角[1]。

1.制定科研管理实施政策

科研政策是指科技部、学校、学院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关于科研工作的一系列公开文件或者内部文件。作为高校的二级科研单位,院系应该根据本单位具体的科研情况具体实施细则和办事流程。建立科研管理制度,将整个科研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与协调,将不同环节进行有效连接,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能够为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竞争的良好环境,使所有科研工作必须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开展和完成。当前,高校二级学院应该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做好以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尤其应该制定一系列符合院系实际情况的科研评价及科研奖励制度。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制度需要强化学术评价的质量意识,科学地把握质量评价标准,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建立健全评价听证与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申诉制度等;高校二级单位应该根据社会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大对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多渠道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对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总之,高校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政策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二级单位建立高价值的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项目的水平。

2.构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平台

目前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产出逐年增加,这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很大的挑战。高校所建立的校级科研管理平台在对科研信息的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研成果的逐年增加,校级层面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负担日益加重,二级单位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分流。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可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信息进行添加、更改或查询,通过此项管理可以给每位科研人员分配一个账号,科研人员通过此账号登录系统进行科研信息的填报。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填报相关科研信息后,学院可以从二级科研管理平台上对他们的科研课题、论文、著作、专利、获奖成果、鉴定成果等信息进行浏览,根据教师提供的论文和获奖原件等进行审核。同时,科研信息的统计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科研信息的导出和统计分析后,不仅能够反映学院当前的科研实力和发展趋势,揭示科研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科研数据,有利于学院领导制定正确的科研政策,建立创新机制、确定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

3.提高科研管理秘书的综合素质

科研管理秘书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对工作人员有特殊要求。它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所在科研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学员各个老师的研究领域及擅长学科有充分了解,对学院科研领域各类报奖、项目立项、同行业科研院所等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能正常参与学院的科研活动[3]。科研秘书作为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管理中起到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学院科研人员联系的纽带,因此科研秘书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研秘书自身要发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与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共同和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不断寻找、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在工作中要不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新途径。学校也要经常组织科研秘书学习管理科研系统的知识,使科研秘书不断适应岗位的新需求。如参加各种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申报奖励等专业培训;组织科研秘书参加各种科研管理研讨会;到具有良好管理经验的兄弟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和取经,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日常工作,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4.结语

高校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在与本学院科研人员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级学院在科研管理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并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科研人员,推进学院科研发展。

作者:田晓丽 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构建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动态管理平台[J].信息技术,2012(6):241-242.

篇6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综合部门,负责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管理(成果申报、组织报奖、成果转化)、学术组织、科技推广与培训、对外宣传、科研档案等等,其管理质量的高低、效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反应了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影响到单位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作者就提升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做分析总结,提出要点性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提升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2.1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目前,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相对完善,比如:申报课题、、成果奖励、专利奖励等等,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措施,便于其晋升职称和提升其工资待遇。而对科研管理部门员工的激励机制却有待完善,直接影响到其晋升、晋职和工资待遇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农业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岗位性质间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考核管理人员,并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科研人员对管理人员的评价高低等综合性的评判方法考核管理人员。

2.2优化科研管理人才结构,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要求,科研管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随着我国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农业科研管理,需要优化科研管理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执行,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所在。而此项工作落实的关键就在于重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方面,根据单位科研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人才,课题参与以及科研活动等,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科研管理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改革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新需求,提升其科研管理的实践经验。

2.3加强科研管理的配套条件建设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搞好科研管理的最根本所在。第一,要认识到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软硬件等配套条件建设,包括管理设备硬件条件等。科研管理配套条件建设要规范化、高效化,打造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科研管理平台,提升其服务质量。第二,要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服务科研为原则,配备完整的办公设备,增强装备手段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目的性和工作效率。第三,重视科研管理的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配套条件。科研管理工作本身不仅耗材耗物,而且又是服务性强的工作,更新完善办公设备,不仅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农业科研管理的配套条件建设。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2.4构建和谐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环境,提高管理效率

2.4.1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平台,能有效消除彼此间误解,提升业务能力和业务知识,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提升个人潜能,确保形成合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一旦沟通机制受阻,将使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不畅,彼此间缺乏交流,更容易产生矛盾和误解,最终影响到工作绩效。由此,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就有其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4.2科研管理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科研管理工作不仅包含科研成果数据的管理,更应包含科研工作沟通、协调的管理。因此,管理工作急需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加强单位领导者、科研管理者与科技人员的双向沟通模式,并且形成领导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科技人员、领导层与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之间的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组建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多样化、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如年会、半年会议、月会、周会、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正式的沟通渠道,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使整个科研单位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2.5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农业科研管理制度是农业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能为农业科研单位事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公正平等的良好环境,促使农业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科研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制度建设、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图书档案管理制度、声像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在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应该有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本化的精神实质和合理因素,将制度化与人本化很好地结合。重视人文关怀,确立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促进管理者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并力求将个人发展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紧密结合,使科研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管理无止境,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使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导向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保证科研工作健康、顺利、可持续地发展。

3结论

篇7

我国自开放经济体系以来,各大经济体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各种具有知识经济特点的信息科技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亦不能脱身置外。在过去的近10年内,各种民办的教育团体、跨国的教育集团通过网络技术的进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公立高等院校也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教育供给基数不断膨胀[2]。庞大的教育需求必然带来庞大的教育人才缺口,而庞大的教育人才缺口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竞争。可以说,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供给将面临过去几十年都不曾面对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式下,如何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让我国高校在市场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成了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

一、高校人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高校人事管理,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做好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和退职等工作,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的[3]。

根据其含义,可概括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事管理工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

高校的人事管理包括全校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出生日期、学历、职称、职务、工资信息等)、人事档案、人才流动、各类人事统计报表等繁??工作。

(二)人事管理数据时效性、准确性、保密性强

人事管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信息必须达到准确,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变化。另外,人事管理信息涉及到教师的个人隐私,如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收入情况等,所以必须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以防信息泄露。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属于国家资金全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首先应满足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其次,它的工作成果不以可计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体现。第三,事业单位以聘用合同的方式给员工进行编制登记。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事业单位,固有的人事录用制度是与事业单位的用人模式相似,区别在于,高校人员主要由三类组成,即专业技术人员、教学管理辅助人员、后勤人员[4]。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

(一)人事管理方式――“以职为本”,管理人员工作中处于不利位置

传统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专业教学人员的招聘一般由学校自行研究上报主管部门后进行招聘,校方与教师个人签订就业合同[5]。而人事管理人员则一般采用编制内、人事或劳务派遣的方式进行聘任,工作中属于辅助教学,处于工作中的从属位置。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传统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职为本”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化渗透进校园的今天暴露出某些弊端: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遴选管理者的方式以工作职能为重点,常常出现先确定编制后确定岗位职责,最后再确定工作人选的问题,影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这种管理模式下所管理的职能人员的培养内容通常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关于人员的奖惩、提拔、晋升等一系列考核均与人员完成工作的情况或直接或间接相关联,严重影响人才自身的全面发展,影响此类人员的进步性。

最后,上级管理部门管理此类人员的方式相对简单粗暴,即单纯执行上级部门或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被动管理,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管理计划都在人员出现之前就已经确定完毕,并仅注重行政正当性、程序性,没有使岗位人员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体制――“只上不下”,管理观念与市场经济理念相悖

第一,高校的教职工存在着“编制终身制”问题。这种管理体制是一种缺乏竞争、活力、激励的一种时代产物。“只进不出”的人事管理体制让很多在编教师“有恃无恐”。另外,职称制度的“只上不下”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很多教师在晋升职称后安于现状,放松了对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要求;行政人员在提拔任职后“循规蹈矩”,缺乏对工作的热情,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泛科研”现象存在于职称晋升中,不利于精品科研项目的发展。在我国高校目前的人事管理结构中,职称晋升、岗位提拔、工作业绩均离不开科研成果。故无论新晋员工还是著名教授,每年都会或多或少的面对科研压力,这就导致了人事管理上的“泛科研”现象,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低下等。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3年,我国高等事业型院校坐拥全国科研经费比例70%以上,但科研成果产出率并不高,根据符银丹[6]等人的报道,全国37所“985”工程院校中,只有9所达到科研成果产出(DEA)有效;胡永梅[7]等人报道在全国205所“211”院校中,约有43%的院校科研成果产出(DEA)有效。

三、针对高校人事制度存在问题的改革

(一)针对现有人事管理方式的改革

第一,转变人事管理为人力管理,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改革人事管理,而不是单纯的依照现有管理基础进行管理,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强主观能动性。

第二,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应实现多样化,工作成果可以作为人才奖惩、提拔、晋升的重要指标而不应该是唯一指标。对于具有个性化工作特色并额外做出成绩教职员工应适当放宽人才奖惩、提拔标准。

第三,制定上级管理部门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了解,避免以往的机械式管理。

(二)针对现有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一,实施开放性岗位管理,身份、职称的可上不可下是人才管理僵化,阻碍人才流动、遏制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用管理上的优胜劣汰改变事实上的编制终身,建立具备市场经济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

第二,完善科研考察机制,适当降低行政人员晋升标准,避免科研输出过度浪费的现象,从而提高精品科研的产出率。

篇8

教学管理是大学的重要工作,它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校发展。有特色、有水平的高校都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都十分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教学管理。文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大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一些管理者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就是在执行上级领导的路线。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着经验主义的思维定势,不能接受“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习惯执行行政命令,既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教学管理机制欠灵活。目前,大学教学管理工作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制约。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心理特征等不相适应,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也影响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3、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欠科学,欠合理,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学校缺乏专职的教学管理队伍,往往由学院的任课老师兼任,往往只重视教学,而忽视教学管理。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方式不完善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考核工作没有确定的模式,考核对象不明确,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例如,学校在评定管理者业绩的时候,过分强调科研成果,而对管理任务和教学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使得管理人员只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管理工作。

二、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导致大学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问题甚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上的地位、金钱观念影响教学管理者,部分教师忽视教学管理工作,为了评职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有的老师在校外兼职,举办培训机构,忽视教学管理工作,影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职称评定政策的影响。现在高校在职称评定的时候,主要看科研成果,使得高校老师为了职称晋升,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忽视教学管理工作,影响大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实施的是弹性化的管理模式,有课的时候老师来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课的时候则自由支配。这样模式能够为科研和自由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但不利于对教学进行监控、督导、检查和评估,也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

三、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创新管理机制。将教学管理的权限适度下放,分配到二级学院当中,在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进行分级教学管理,各学院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负责本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并及时向教务处汇报。教务处则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本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创新管理手段。根据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制定符合本校发展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突出本校特色。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进行定位,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办学的实效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各类教学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学管理质量。

3、创新考核方式。逐渐改变单一的以科研成果为内容的考核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教学管理纳入到年终考核指标当中,努力减轻教师压力和负担,促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4、加强学籍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学籍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结合起来,完善奖惩约束机制,在保证科研成果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机制及管理水平等比较落后,严重制约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方面的发展。只有解决处理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的管理机制,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科学科研成果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目前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规定不健全,没有统一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不确定。高校没有统一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针制度,导致系部的实验室管理不统一,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虽然高校有一套自己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但不适合现代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加强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管理实验室,充分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二、实验室建设配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比较重视科研成果,在购买仪器设备等配套设施时,没有对仪器设备的可行性及实用性进行实地的考察评估,导致设备的重复购买或者闲置使用率低下,仪器设备在科研课题结束后,没有专人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后期的维护及保养。资产管理处缺乏统一的调度,导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分散,资源无法共享。况且科研仪器设备的价格昂贵,使用技术精密,操作起来难度较高,一般不适合实验教学使用。造成浪费现象;实验室建设投入方面的偏重,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既需要满足科研成果又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如果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合理,会造成教学实验结果,影响教学质量。

三、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高校实验室在管理配套方面不够重视,管理水平低。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一旦引进,对实验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相应的仪器设备使用培训没有跟上,知识方面存在过时、陈旧的现象,一些新型的仪器设备不懂使用,只会简单的操作。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不够重视,导致仪器设备闲置、使用率低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立健全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

健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学校设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学校的实验室。制定一套完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管理制度,实验室主要是从事科研及实验教学的地方,根据不同方向的实验室制定不同的趋向制度。仪器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应严格制订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制订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及责任。使得实验室人员的日常工作能够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高校管理。

(二)合理配置实验室建设

高校投入建设实验室的初期,应对已建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查,考虑实验室建设是否能够平衡于实验教学及学科建设需要,结合学生在实验技能操作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实验室。针对仪器设备的购买,应该根据学校的经费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评定后购买,特别是科研方面的仪器设备。该种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在购买时应该考虑其可行性及操作性。加强对已购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利用,在科研课题完成后,科研仪器设备由学校统一调度,确保科研仪器设备按规定合理利用,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及工作积极性。需要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重视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层面,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的实验室管理中针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应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要做到有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维护和保养。根据公正性、合理性、可操作的考核制度,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激励,有效提高实验室的管理的工作效率。

总之,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水平高低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及科研成果,高校既要重视实验室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加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科研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7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科研档案是一种重要的科学信息资源,是科研成果的直接载体。科研档案工作在整个高校档案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要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课程与技能相融合、办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而科研档案则直接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与研究成果的推广,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成果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见证,是高职高专院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科研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值得高度重视。

1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的内涵

科研档案是由科研材料转化而来,客观地记录了既往的科研历史情况,是高职高专院校不同时期科研水平的反映和凭证。保存科研档案,就是保存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发展的历史,保存不同时期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建立科研档案在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中可起到促进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和技术交流等多方面的作用。

1.1 科研档案是尊重知识的直接体现

科研档案是高职高专院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历史财富保存起来,这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师的关怀,同时也让教师感到自身劳动成果被重视,有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能更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1.2 科研档案是知识储备的手段

科研档案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经验的积累,是进行科技储备的手段。科研档案数量和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整体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的标志。

1.3 科研档案也是科研活动的凭证

单位或个人申报科研成果、申请科研奖励时,有关人员进行考核评定、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晋级时,科研档案都能提供完整可靠的事实依据,发挥查考和凭证作用。

2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升格,或由其他成人类高校转制而来的,办学历史短,基础较为薄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科研人员归档意识淡薄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老师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即使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其科研档案意识也是比较淡薄的,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科研成果就是个人私有财产,一些珍贵资料,如贵重图片、获奖文件、专利证书、论文著作等材料不愿上交或推迟上交;甚至一部分老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视为申报是专业职务职称所用的,不愿意将原件归档。因此,很多时候收集起来的科研档案不完整、不稳定,也是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内在质量。

2.2 档案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缺乏

高职高专院校有其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色,而科研档案管理大多沿用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缺乏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导致科研的归档要求不明确,归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特别是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研制阶段的材料很难保证完整性。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和管理措施,缺乏相应的制度和办法。

2.3 科研档案本身质量不高

科研档案收集整理难、 质量差。由于科研档案形成周期不一, 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加以收集和整理。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只能要求负责人把他们的项目相关材料归纳完整、上交齐全,但负责人在上交过程中交与不交无法控制,档案管理人员只能在口头上做一些说明、解释,而不能硬性要求。归档的科研项目材料中,往往都残缺不全,质量较低。有的项目只有科研项目立项批文,没有立项合同;有的科研项目只有申请材料,而没有成果鉴定材料,尤其缺少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研制阶段的材料。这种低质量的科研档案,反映不了科研项目的全部信息,会使科研档案的真实性、科学性大打折扣,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

2.4 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薄弱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基本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他们没受过档案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对科研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及归档等业务生疏,对档案缺乏规范性管理,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由于各类科研项目增多,每年申报、获准、验收的项目数量加大,归档工作任务繁重,这也给科研资料归档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科研档案人员创新意识差、能力弱,导致缺少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致使难以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

2.5 管理服务意识较差

一些院校现在虽然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科研档案资料库,但其信息化程度和市场服务意识还相当薄弱。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档案管理也应利用信息化手段。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只对科研资料进行简单的搜集、整理和归档保存。同时,更不注重科研档案的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发挥,很多时候认为开展科研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应付上级检查,或者为科研工作者申报职称之用。当然,科研成果的后期转化过程更谈不上有科研人员参与了,因此科研档案无法重新编研或进行深加工,导致无法进一步发挥其科研价值和服务社会功能。

3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档案意识和责任感

一方面,要强化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要使科研档案管理真正做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强化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普及档案就是财富的理念,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学习贯彻《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科研档案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它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因为科研人员既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建立的主体,也是科研档案利用的最大群体,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应该做好科研材料的积累和整理移交工作,积极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归档工作。他们能否按时、完整地提交科研档案,关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增强档案人员的责任感。档案的完善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于不负责而时时处处被动工作的基层档案人员来说,可能长年累月觉得没有一份档案值得收藏;而对于有心人来说,则是处处皆档案,大到一个方案、研讨会,小到一份通知、一份传真、一张照片,都有收藏价值。

3.2 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制定并完善科研档案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相应的制约手段和监督机制。科研档案管理只有通过实践的积累、研究的拓展,才能在一个较高层面上架构科研档案管理体系,并且在实践不断加以完善与提高。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包含形成、归档、利用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档案管理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与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明确在科研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同时要对科研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利用等做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实行责任追究,确保科研档案的整体质量。需要对档案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优化其结构,将电子文档、图片、光盘、荣誉证书(奖杯、奖状)等形式的原始材料作为档案收集整理管理的重点。具体来说,承担项目的主体部门要以既定的工作程序,确保科研项目材料的完整准确性和系统化。各个阶段的内容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准备阶段,包含的材料有:科研项目审批文件、任务书、调研报告、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实施协议书等相关材料;研究实施阶段,包含的材料有:各种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资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资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包含的材料有:科研工作总结、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技术鉴定材料、成果申报奖励及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以上这些文件材料均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归档,形成科研项目结题档案。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科研档案管理要求,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领域和较宽泛的知识面,要熟悉相关的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思维,因此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设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多种渠道和广泛途径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促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档案管理能力,以较为系统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4 加快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成果有效利用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均已建成校园数字网络系统,教育信息化革命正悄悄来临,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将促使科研管理模式逐步向数字信息化转型。因此,现代科研档案管理除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沿用之外,更要注重档案资源的再利用,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效益。这就迫切需要学习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科研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将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与科研档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各种新形势下的信息资源,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给予其足够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3.5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信息的管理,在强调其规范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权利的保护,对自由阅览、下载、复制、转载甚至是非法利用行为进行控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统一的高校知识产权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地记录所有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持、转让等过程,真实、完整反映,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知识成果。对知识产权活动记载过程的相关文件进行归档保存,统一集中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正常应用秩序,以保护知识产权,从而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二是明确项目负责人归档责任制,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立卷归档。项目负责人必须要树立档案保密意识,要负责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建议保管期限、密级的确定,填写科研档案简介等,科研档案部门要根据归档范围,规范收集归档工作流程,并且要提前介入,超前控制,确保科研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主要应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相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相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项目档案材料相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专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相同步。三是档案工作者严格遵守有关科技保密的规定,正确划分密级,合理确定使用范围,从而保证科技机密和档案的安全,维护本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档案工作者要负责监督指导和管理,保护原有档案的完整性、保密性,确保科研资源和知识产权不流失、不受侵犯,正确处理管理利用与保密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损失。

总之,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实现,科研档案将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科研管理的重要资源,它必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也将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要科学有效地搞好科研档案工作,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档案为科研服务、科研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皮国梅.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

[2]左雅梅.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4).

[3]董文英.优化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3,(17).

[4]庞丽.高职院校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探究[J].商情,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