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处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处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处理条例

篇1

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第十四条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第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第十七条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第十八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

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章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第二十三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专家库由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符合前款第(一)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依照本条例规定聘请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进入专家库,可以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

第二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在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在特殊情况下,医学会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需要,可以组织医患双方在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鉴定或者函件咨询。

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并承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十五条专家鉴定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行合议制。专家鉴定组人数为单数,涉及的主要学科的专家一般不得少于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并应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法医参加专家鉴定组。

第二十六条专家鉴定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二十七条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提供医学依据。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不得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鉴定组成员。

专家鉴定组成员不得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第二十八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二)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三)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四)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五)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

医患双方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二十九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

第三十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及答辩并进行核实。

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予配合,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不予配合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六)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七)医疗事故等级;

(八)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第三十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三)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三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收取鉴定费用。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鉴定费用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四章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篇2

理和原则来规定医疗事故的概念、构成、责任范围等,表明了医疗事故立法价值上的进步。但在进步的同时,

也存在着与我国现有的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不相一致的地方。

【关键词】价值取向,范围,民事赔偿

【中图分类号】13922.16;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一o009—05

由国务院的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已于20__年9月1日代替原来的《医疗事故处理

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的《条例》注意吸取《办法》实

施过程中的种种教训,并充分吸收了这期间的法学研究成

果,应该说是进步明显。但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

缓慢,也由于行政立法之不可避免的本位保护,因此,《条

例》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拟就其主要的几

个方面分析其进步及不足,并希望能对我国《民法典》最终

从法律的高度来定位医疗事故有些许参考价值。

、立法的价值取向

《办法》从其性质来说,与其说是行政法规,还不如说是

一部保护医疗机构的行政本位的法规更恰当。因为从《办

法》的总体而言,如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事故的鉴定、医疗

事故的补偿、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等等,都贯穿了极力保护

医疗机构的立法价值之取向。尽管这种价值取向有其客观

原因,如医疗机构的福利性质,但仍然被学者们所诘难。因

为医患关系从其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

契约关系。既如此,在处理其相互关系时应该是按照处理

民事纠纷的有关原则来处理才是恰当的和合理的。换言

之,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应以权利义务相平衡的原理去确定

双方的责任,尤其是医疗机构方的违约或侵权责任,医疗事

故的处理应能体现法律的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最终追求。而

这币il追求公平应该是要极力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譬如说

医瘸i叽构的福利性质。不可回避,医疗机构的福利性质确

实会彰响医疗事故的处理,赔偿过多会影响医疗机构和医

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从而影响福利的继续。但我们绝对没

有理由认为,如此就应该以牺牲患者的利益来保证医疗机

构的福利性质。其实在患者利益和医疗机构的福利性质之

间并不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一则医疗机构的福利性质本

身继续存在的价值就值得研究,过去那种国家包办的医疗

体制在其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时下正在进行

的医疗体制改革恐怕也是因为其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当。

再则。医疗机构有限的福利性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

来保障的,如医疗保险就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国家办医疗

与社会办医疗相比,恐怕是后者更佳。所以,《条例》最终还

是从善如流,在立法之价值取向上采民事法性质,贯穿了平

等地处理医疗纠纷的理念,致力于追求公平与正义,这从下

文的有关《条例》进步性的论述可以看出来。应该说立法价

值的根本转变是《条例》的最大进步。不过遗憾的是它毕竟

属于行政立法,仍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行业保护的痕迹。这

① 例如《条例》第36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 ⋯应当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 .

’’

· 10 ·

同样由后文来具体论证。

这里先撇开具体制度设计的进步与不足,先就医患纠

纷的公平、公正的处理的几个问题略作论述。

首先是从我国现实来看仍存在着福利性质的医疗机

构,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然而《条例》却并未采学

者们的建议区别对待,对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

事故纠纷时是按相同的原则和标准来处理的。这样做对患

者保护的充分性自然是不用说,但是否会产生其他和不良

作用,譬如说对更多患者的不利。因为从根本上说,福利性

医疗机构也有一个经营成本的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独特营

利追求的问题,所以这种医疗机构也存在盈亏计算问题,而

这种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医务人员的水平等软、硬件方面

的条件比纯营利医疗机构更差,因而产生医疗事故的可能

性也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由其像纯营利性医疗机构一

样承担赔偿责任,是否会因增加国家或其他投资人的负担,

并最终影响到这种医疗机构的存在和运行,或是否会促使

这种医疗机构最终将这种费用转嫁到广大患者身上。而无

论是生存的困难还是转嫁风险都会影响到广大患者的享受

福利医疗的权利,从而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但同时由于

上文所述的原因,如不实行同样的处理原则和赔偿标准,其

实也是对弱者中的更弱者的利益保护的不充分,因为享受

这种福利医疗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

享受公费或他费医疗的人,而是经济承受能力更差的更弱

者。所以我们认为,《条例》这样规定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

由此对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是

否有必要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这个问题是值

得研究的。对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患者区别对待是可以

的,但其最佳办法应该不应该是由不同的医疗机构来接待

不同的患者,而应该是在其他方面去想办法,如是否可借鉴

法律援助的方法,对经济承受能力确实很低的患者实旌医

疗援助呢?不必存在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而通过 途

径来区别对待患者的就诊,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对患者的平

等对待和公平保护。

其次是反向歧视问题。所谓反向歧视,就是指由于不

加限制地强调保护 弱者,从而实际上对“强者”一方造成不

公平的后果,并产生一些其他负面效果。《条例》对医疗机

构的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这对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责任感,促进规范管理,预防

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确实是很有必要和很有积极意义

的。但同时,由于保护弱势群体情结,《条例》将医疗事故的

范围又扩大了许多,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

的若干规定》有关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实行特定事项举证责

任倒置的规定,① 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违法或者违章医

疗行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都属于医疗事故”,② 这实际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上是将医疗机构置于不利的地位了。而在以往,由于医疗

事故就发生过围攻医院、殴打医护人员甚至杀人、爆炸等恶

性事件,③这固然有处理过程不公正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患

者及其家属无理取闹的原因。而《条例》实施后,可以预见,

凡是患者对医疗效果不满意的,大多可以怀疑为医疗事故,

而其处理结果也一定不会使所有患者都满意的,于是借机

闹事的可能性会更大,加上处理中保护弱者的情结作祟,也

可能偏向患者,这对医疗机构的正常的工作秩序、正当的权

益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句话,极有可能构成对医疗机构的

反向歧视。而法律的公平应该是对双方都是公平的,反向

歧视也应被法律所禁止。而《条例》只是在第59条规定了

“以医疗事故为由,寻衅滋事、抢夺病历资料,扰乱医疗机构

正常医疗秩序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依照刑法关于扰

乱社会秩序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

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这对防止反向歧视是不够的。

笔者认为,防止反向歧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1)由国

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医疗机构工作秩序管理规定,

加强对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的法制管理;(2)人民法院

应严格依法办案,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不能迁就患者或其

家属,不能让同情心代替法律的规定,对无理取闹者也应严

格依法进行处罚;(3)新闻舆论应把握好宣传导向,在宣传

依法保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应加大对无理取闹者的处罚的

宣传力度。

二、医疗事故的范围

《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的范围要远大于《办法》的规

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疗事故概念界定扩

大了医疗事故的范围。原办法和《条例》对医疗事故的界定

最明显的差别是,前者规定构成医疗事故必须是导致功能

障碍,后者规定是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新规定的医疗

事故概念的外延明显比原来宽,凡是违法或者违章医疗行

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都属于医疗事故。过去不能认定

为医疗事故的造成人身损害但没有造成功能障碍的医疗损

害,现在可以定为医疗事故。

第二,对医疗事故的类型和等级划分,由原来分为医疗

责任事故和医疗技术事故两类、三个等级,现统称为医疗事

故、四个等级,其中第四级医疗事故为造成明显人身损害的

其他后果。第四级医疗事故显然就是造成一般的人身损害

事故,包括了过去不予赔偿的”医疗差错”。《条例》使用医

疗过失行为概念,与原来的医疗差错概念并不相同,是医疗

事故构成的客观要件而不是免责条件。

第三,删除了《办法》中不合理的”虽有诊疗护理错误,

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规

定。④

第四,通过扩大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扩大了医疗事故

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

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② 杨立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新进展及审判对策》,载http://www.civillaw.corn.cl-i

③ 参见徐畅文:<医疗事故鉴定第三方力量亮相》。载于<经济观察报》第20__年8月12日a5版

④ 杨立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新进展及审判对策》,载http://www—civillaw.corn。c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的范围。《条例》将医疗机构扩大到“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

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

的“县级以上城市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

显然,《条例》将医疗事故定性为侵权行为。其构成权

要件可以分析为如下几点:(1)发生患者人身损害的事实;

(2)行为违法或违规,包括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

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3)违法违规行为与损

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有过

错。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医疗机构要对患者的人身损害不负责任时,须举证证明医

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不存在过错或违法违规行为与损害事实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即要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范围的扩大,举证责任的倒置,对保护患者的

利益自然是很有益处的。但如认真分析的话,应该说《条

例》在扩大范围的同时也还有一些不彻底的地方。

最明显就是因故意所致的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问题。

《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 过失造

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其中“过失”一词较为模糊。根据

民法的基本原理,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

则和公平原则三种。其中,过错责任原则又叫过失责任原

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如《条例》中的“过失”指的

是归责原则的过失的话,则对医疗机构来说无疑责任过重。

因为“在法人内部成员故意造成损害时,由于其已不是在执

行职务,其意志已非法人的意志,体现出的是自己的人格,

因此,除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行政责任外,还应当承担民

事责任。”① “若法人能举证证明自己不存‘选任和监督的

过失”’,则由其为该医务人员承担责任是不公平的;如该

“过失”系指与故意并列的过失,则对患者的利益保护又 不

利。笔者认为,从法律用语的严谨出发,应将该“过失”改为

“过错”,使其毫无疑问地包括故意和过失,并都医疗机构承

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其理由有:(1)医患双方属平等主体间

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即医疗单位和患

者,医务人员只不过是作为医疗单位的成员并代表医疗单

位履行合同而已。医疗单位作为法人或者其他非法人组

织,其过错是通过其内部人员行为中的过错表现出来的,反

过来说,医务人员的过错即是医疗单位的过错,医疗单位之

所以是医疗过错的责任主体其原因就在于此。诚如上述,

过错是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状态的;(2)医务人员故意在医

疗过程中制造医疗事故,其故意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或是

与患者之间的私人恩怨,或是对医疗单位的某些方面不满,

或是由于其本身的性格缺陷,等等,而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

(特别是当出于除私人恩怨之外的动机),都很难说医疗单

位不存在“选任和监督的责任”,甚至可以说“医疗单位客观

上为故意行为提供了条件”;② (3)从保护患者利益的角度

来说,由医疗单位承担因医务人员的故意而致的医疗过错

· 11 ·

责任比由医务人员承担责任更能充分及时。因为一则医疗

单位的经济实力更强;再则作为医疗过错来处理,由于实行

过错推定,患者的举证责任比其他民事诉讼(包括刑事附带

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要小得多;其三,通过刑事附带民事

来获得赔偿,由于要经过侦查、审查等阶段,比较费时,

而发生医疗事故后,患者往往又要立即进行治疗;而当医务

人员的故意行为由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时,患者要获得充分、及时的赔偿就更困难了。当然,在这

种情况下,医疗单位更可以通过向行为者行使追偿权而确

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三、医疗事故的赔偿

《条例》第50条规定,构成医疗事故的,赔偿的范围包

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

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

神损害抚慰金,总共11项。在第51条又规定:“参加医疗

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

本条例第50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

人。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

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

50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这些规定,使医疗事故的具体赔偿有法可依,改变了原

规定的一次性象征性赔偿办法,提高了赔偿标准。

首先,在性质上,将过去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补偿改为

了赔偿。这也前述立法价值取向根本变化的结果,可谓还

医疗事故赔偿以其本来面目。

其次,在赔偿费的项目上,《条例》的规定既继承了我国

《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

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

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

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同时,又新补充了一些赔偿项目,如

参与处理的患者亲属的有关费用,精神抚慰金等。从赔偿

的项目的角度言之,应该说是较为完整的。

再次,《条例》明确规定医疗事故赔偿费用,“由承担医

疗事故的医疗机构支付”,这是继《条例》第2条明确将医疗

机构作为医疗事故的主体来规定的又一次明确规定医疗机

构的民事责任,把《民法通则》规定的企业法人对其法定代

表人和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明确地予

以再规定,这样可以避免在实务中部分医疗机构非法转移

赔偿责任,对患者自然是有益的。

然而,在具体的赔偿标准上,《条例》却比此前的有关民

事法律法规的规定要低。具体表现有:(1)规定赔偿费用或

者赔偿年数的上限,如计算收入超过医疗事故发生地(应为

患者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

计算(第50条第2项),这与《民法通则》的实际损失赔偿原

则也是相抵触的,年限限制如“对不满16周岁的,抚养到16

① 尹飞:《论医疗事故中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载杨立新主编《侵权法热点问题法律应用》(民商卷),人民法院出版社。第1版。20__

年l1月,第314-318页。

② 尹飞:《论医疗事故中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载杨立新主编《侵权法热点问题法律应用》(民商卷),人民法院出版社。第1版。20__

年l1月,第309页。

· l2 ·

周岁”(第50条第8项),这与我国法律关于成年年龄18周

岁的规定也是相矛盾的;(2)精神损害赔偿称为“精神损害

抚慰金”,这与国务院此前颁布的《办法》称“补偿”一样带浓

厚的行政色彩,抚慰与赔偿在数额上肯定会有差别,另外,

精神损害赔偿的提法,“法学界已经约定俗成,且在实务上,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也使用了精神损害赔偿这一概

念”。①

《条例》的赔偿标准虽然与《办法》相比有很大提高,但

是仍然过低。究竟是执行《条例》的赔偿标准,还是执行民

事侵权赔偿标准呢?

1992年最高法院关于李新荣诉天津市第二医学院附

属医院医疗事故赔偿案如何适用法律作了一个解释,其要

领有三点:一是强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规章

与《民法通则》的基本精神一致,都可以适用。二是适用的

原则是依照《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参照地方

政府的实施细则。前者为依照,后者为参照,适用效力并不

相同。同时,《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并未规定具体的赔偿数

额,同时又以《民法通则》作为“依照”之首,其含义是相当明

确的。三是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如果按照一

次性限额赔偿能够保护受害人权益的,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用这种办法不能全部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则应适用《民

法通则》第119条。

20__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

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

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

法规的规定。”据此,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标准应执行《条

例》。

从表面上看,以上两个司法解释是矛盾的。前者的精

神是医疗事故赔偿数额的确定可以适用民事普通法,后者

是特别法有规定的依照特别法。但是,只要考察一下它们

的背景就可以发现,它们并不矛盾。前司法解释出台时,原

办法对损害赔偿标准规定过低,不能保障受害人的权利,违

背普通法的精神,因此,司法解释规定可以适用普通法确定

赔偿责任。后司法解释是一般的法律原则,在《条例》对损

害赔偿作了新的规定以后,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当然应适用特别法。这样的原则不应仅适用于精神损害抚

慰金的赔偿,而是 应适用于医疗事故的全部赔偿。

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受害人予以赔偿,实际上是“羊毛

出在羊身上”,对受害人的赔偿最终还是要分摊到所有患者

身上,而不是由国家出资赔偿。因此,在审判实践中适用

《条例》的较低赔偿标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法院应保留

最终的司法决定权,如果按《条例》赔偿标准确定的数额显

失公平,不足以救济受害人的损害,法院可以确定更高的赔

偿数额。

笔者同时认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业已按照现行民事

法规来确定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了,如今,《条例》的规定再

次低于司法实践中的标准,这就使我国的医疗事故的赔偿

标准经历了一个《办法》规定的较低的“一次性补偿”— — 司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法实践中的按照民事法律处理的与其他民事侵权等同的标

准— — 《条例》规定的高于《办法》的标准却又低于此前司法

实践中的标准,这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此过程尽管如上

所述可以理解,但对患者权益的保护却是不利的,因此,笔

者建议在将来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在确定医疗事故侵权的

责任时,其将赔偿标准应再次等同于其他民事侵权的赔偿

标准。

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

不管赔偿如何全面,发生医疗事故后,受害最深的自然

是患者。而在现实中,许多的医疗事故本身却是完全可以

避免的。所以,如何减少医疗事故,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应该是对患者的最大的关怀。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防范和预

防,另一方面在事故发生后对有过错的医疗机构或医务人

员应给予适当的处罚使其吸取教训,加强责任感,以杜绝今

后出现类似的医疗事故。在这方面,《办法》没有关于医疗

事故的预防的规定,对造成医疗事故有过错的医疗机构或

医务人员也仅是规定了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责任者的较轻

的行政处分。《条例》则首先就规定了医疗事故的预防,措

施具体,责任明确;在“罚则”部分又规定了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而且非常具

体,如仅医疗机构承担责任的情形就达十几种之多。结合

《民法通则》等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的责任就比较全面了。责任的全面具体,有利于增强医疗

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能促使其加强管理,认真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出现,这对患者来说自然是最

大的福音。

但《条例》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如下两个瑕疵。

一是医务人员承担责任的种类。《条例》在第55条规

定了医务人员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纪律

处分、暂停执业和吊销其执业证书),但没有规定负有责任

或有过错的医务人员的经济补偿责任。医务人员对因自己

的过错造成医疗机构的经济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补偿责

任,这对医务人员本人来说,可促使其吸取教训,在以后的

工作中尽职尽责;对医疗机构来说,也是一种补偿,可降低

医疗机构的经营成本,可避免医疗机构因赔偿而变相提高

医疗费用,对广大患者来说是有益的。同时,医务人员为自

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也是权、责、利相一致原则的要求。

二是《条例》第28条第4款规定:“⋯ ⋯ 医疗机构无正

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责任。”但这里的“责

任”是比较模糊的。根据《条例》第56条看似乎是一种行政

责任。但承担行政责任后,对该医患纠纷的处理会有什么

影响呢?考虑到民事诉讼举证的有关规定,医疗事故纠纷

的诉讼应由医疗机构举证,受害人只需证明自己在医院就

医期间受到损害,医疗机构不能举出证据证明其医务人员

没有过错的,或其行为与损害后果没有因果关系的,就要承

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此看来,该责任的后果也类似于诉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讼中的举证不能的责任。但在鉴定中,鉴定专家却不能像

法官一样适用举证不能的有关规定,即在医疗机构不能按

规定提供有关病历材料时,却不能作出对医疗机构不利的

鉴定结论。因为“专家鉴定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

础上”作出,医疗机构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时,专家自

然是不能想当然地作出鉴定结论的。那么,这对医疗事故

的处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结合《条例》第31条有关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书的法定记载内容,该鉴定书主要是有关医

疗过程是否存在过失、过失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

系、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中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等级及护

理建议等。从中可以看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作为一种

证据,一方面可以作为医疗机构免责的证据,缺少这种由中

· 13 -

立机构出具的证据,医疗机构要主张免责是很困难的,但无

法作出鉴定时,对患者的不利影响也是明显的,因为该证据

同时又是决定赔偿费用的依据,① 如无,会影响纠纷的公

正解决。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该责任予以明确和具体化。

可以规定,该责任的具体内涵包括:(1)推定医疗机构及其

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具有过错;(2)推定过错行为与患者人

身损害具有因果关系并承担全部责任;(3)规定医疗机构或

医务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经济处

罚。唯有这样,才可避免部分医德不高的医务人员或医疗

篇3

1 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士行为

目前,手术新技术、新术式的开展,手术风险的增加,患者自我防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对疗效的关注,更加促使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及护理水平,对其可能发生的合并症或术中护理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如①手术患者日趋老龄化(年龄最大至90多岁),这类患者体质差,多数器官脏器功能不全,适应能力低,对某些常规操作耐受性差,如骨科手术中强迫、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不当导致烧伤等;②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权。这既是职业道德,也是法律的要求,如在为未婚女性实施宫外孕手术、流产等手术时,若随意与他人谈论,将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等;③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抢救中或手术中除全身麻醉患者以外其他患者均处在清醒状态下,此时谈论与病情及手术无关的话题,如骨科手术中埋怨器械不好用、不合适,钢板质量有问题等,都会引起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怀疑,一旦出现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将会给今后医疗纠纷留下隐患。

针对以上情况,手术室护士应注意术前访视的交流工作,给患者以信任感,注意保护性语言,避免患者猜疑、恐惧或给患者造成精神伤害。对高危患者操作进行护理指导和监督,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治疗资料,以对高危患者操作起到有效地提示和防范。在这里还需强调一个观察视角问题,医生做的是如何完成手术,关注的是手术过程和手术效果,而手术室护士关注的是术前准备是否到位,术中护理是否及时、有效,需采取哪些预防褥疮的措施,固定有无牵拉伤等安全问题。所以护士在做访视时,除配合医生完善术前告知签字外,还应将术中患者配合时应注意的事项对患者有一个告知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的护理纠纷。

2 顺应新形势的需要,严格遵守诊疗护理规范,加强安全管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恪守医疗服务的职业道德。”

目前,滞后的医疗管理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不相适应,存在着隐患和管理盲点,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及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使安全管理等问题面临着严峻考验。护理管理者应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查找评估安全管理的误区、盲点,根据安全需要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质量标准,如:①查对制度,可避免接错患者、开错刀、输错血、用错药等;②在手术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常规化操作程序中提高防范护理纠纷的能力;③在手术配合、感染的控制、器械设备安全、环境区域的流程控制中保证护理安全。做到有章可循,使每个护士都应意识到严格遵守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真正树立起保护手术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

3 术中护理记录的书写及材料归档

术中护理记录单直接反映护理工作的内容、步骤、质量、效果,可为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其中记录内容有:①患者入室情况、姓名、住院病历号、手术日期、入室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诊断、手术名称、皮肤情况、术前准备完成情况、放置引流情况;②术中情况:麻醉方式、时间、手术、电刀负极板位置、出血量、输液量、扎止血带时间及松开时间、标本处理、引流量、尿量等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器械敷料,清点核查的真实记录,巡回、刷手护士共同签字等。

篇4

(上海市杨浦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中国 上海 200090)

【摘 要】目的:了解区域二三级医疗机构医用一次性输液袋(瓶)使用后处置情况。方法:采用现场检查调查表形式,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医疗废物的去向及处置方式、一次性医用塑料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6家三级医疗机构均与本市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疗废物和医塑集中处置合同,签约达100%。7家二级医疗机构中均与本市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废处置合同,签约率达100%;仅3家与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塑集中处置合同,签约率仅42.9%。讨论:可能存在将医疗废物混入医塑交由非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的现象。

关键词 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塑;处置;现状调查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采用的一次性医用器材越来越多,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效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然而一次性医疗用品(输液袋)使用后的处理不善,将严重危害医院环境并造成社会的污染。为防止医用一次性输液袋(瓶)使用后被不当收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我们于2012年~2013年对本辖区116户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并选取辖区二、三级医疗机构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处置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13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包括二级专科、综合医院7家,三级专科、综合医院6家。

1.2 调查内容

主要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医疗废物的去向及处置方式、一次性医用塑料等情况进行调查。

1.3 调查方法

根据沪卫卫监[2012]11号《关于印发2012年传染病防治与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沪卫监督[2013]4号《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按市卫监所统一制定调查表的内容进行现场检查、询问并填写调查表。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共有一、二、三级医疗机构116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6家,二级医疗机构13家,一级医疗机构13家,民办医院12家,其他72家。116家医疗机构均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定期对相关处置人员进行培训,个人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医疗废物做到分类收集,登记资料完整,并按要求使用专用包装物,规范内部运送和贮存。

2.2 医疗废物、医塑集中处置签约情况

调查发现,6家三级医疗机构均与本市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疗废物和医塑集中处置合同,签约达100%。7家二级医疗机构中均与本市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废处置合同,签约率达100%;仅3家与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医塑集中处置合同,签约率仅42.9%。(表1)

2.3 签约以来交付集中处置单位的医塑重量

将6家三级医疗机构按1~6的顺序编号排序,将7家二级医疗机构按1~7的顺序编号排序。6家三级医疗机构都按规定将一次性塑料(玻璃)输液瓶(袋)交付签约的集中处置单位处理,集中处置率为100%。(表2)

7家二级医疗机构中2家医疗机构不开展输液诊疗,故无医塑产生;2家医疗机构虽已签约,因为医塑量较少未达到集中处置单位上门收集的重量要求,基本交由其他单位处理,并签署合同;1家医疗机构交由物资回收利用总站收集;1家交由区城市废弃物管理所处置;1家医疗机构输液量较大,医塑均交由指定集中处置单位。(表3)

3 讨论与建议

医塑是指医疗机构使用后的各种一次性塑料(玻璃)输液瓶(袋)。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5]292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使用后的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和病区输液量较大,为了了解二、三级医疗机构收集并运送医塑的情况,我们于2012~2013年对上海市某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塑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

3.1 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较重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多年,经过卫生监督部门多年来的培训、指导和严格执法,各医疗机构领导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集中转运等管理非常重视,均建立健全了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统一的交接流程,有专用的储存场所,有具体数据的登记专册,有与合法回收单位双签名的交接记录。

3.2 医塑集中处置存在问题

按照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废物,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其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因其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1]。但其是否被污染,在界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2005年卫生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和市政府对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关于加强对本市医疗机构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玻璃)输液瓶(袋)管理的请示》的批示意见就规定了一次性塑料输液瓶须统一收集,2009年市卫生局发文要求加强一次性塑料(玻璃)输液瓶(袋)的集中回收处置,但由于医塑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未引起部分医疗机构和集中处置单位的重视,故医塑的集中处置存在较大问题。可能发生个别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混入医塑交由非指定集中处置单位的现象。

3.3 对策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相关领导和专职人员培训,加大对医塑集中处置的执法力度,避免医疗废物与医塑混在一起交运。

参考文献

[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Z].

[2]关于加强本市医疗机构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玻璃)输液瓶(袋)集中回收处置的通知[Z].

篇5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是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属中医学崩漏范畴。2005年6月~2006年7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功血16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1] (1)月经过多:周期规则,但经期延长(>7日)或经量过多(>80 ml);(2)经量过多:周期规则,经期正常,但经量过多;(3)子宫不规则过多出血: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4)子宫不规则出血:月经不规则,经期可延长而经量不太多。具备以上1项者,即可诊断。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1.1.2 中医诊断标准[2] 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有持续数日以至数十日不等,血量时多时少,出血常发生在短期停经之后,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等症状。

1.2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均为我院妇科门诊患者,年龄14~55岁;病程最短为7日,最长为3年。

1.3 治疗方法 如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月经淋漓不净,予功血1方(药物组成:炒蒲黄10 g,阿胶6 g,白术15 g,黄芪15 g,熟地黄10 g,巴戟天10 g,仙鹤草10 g,煅牡蛎2 g)3~6剂;血止后该服功血2方(药物组成:熟地黄10 g,淮山药3 g,白术15 g,白芍药15 g,穿续断10 g,菟丝子15 g,桑寄生2 g,生牡蛎2 g)7~14剂。第2、3个月经周期则于月经干净后服功血2方10~14剂。如有心悸气短加党参20 g、五味子10 g。头煎加水400 ml,水煎2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水煎20 min,取汁150 ml,两煎混合,早晚各口服150 ml,餐后1 h服用,日1剂。如初诊时血崩入住,出血日久,元气大亏者,在服中药同时,青春期功血用人工周期疗法,倍美力1.25~2.5 mg,每6 h一次。血止后3日递减1/3量,至维持量1.25 mg/d;或乙菧酚1~2 mg,每6 h一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至维持量1 mg/d,用药22天停药;血止后2周加用安宫黄体酮10 mg,9~10天停药后出现撤退性出血,连用3个周期;已婚和围绝经期功血用诊断性刮宫加服妇康片5~7.5 mg,每6 h 1次,4次后血量减少,改为每8 h 1次,血止后每3天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每天5 mg,至血止后20天,停经后3~7天出现撤退性出血,连用3个周期。

1.4 疗程及其他 连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1.5 疗效标准[3] 痊愈:治疗后1~3日血止,1~3个月内周期正常,经量正常。好转:出血时间7日以上,3个月内周期基本规则,但不稳定,经期7日之间,经量有所减少,但仍然偏多。无效:用中药9剂以上仍未止血,需改用诊刮止血或转住院治疗者。

2 结果

本组160例,痊愈132例,好转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1%。

3 体会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机体受内部和外界各种因素诸如精神紧张、情绪变化、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及环境气候骤变等影响时,可通过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或靶细胞效应异常而导致月经失调。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月经、带证、胎产、杂病所出现的“规则阴道出血症”均属崩漏范围。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因此,初诊患者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常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超声、血常规、诊刮送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水平测定等各种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才能确诊为功血。功血1方中炒蒲黄、阿胶凉血止血;白术、黄芪健脾益气以摄血;巴戟天、熟地黄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之效。功血2方中熟地黄、续断、桑寄生补肾益精;牡蛎育肾阴固冲任,涩精止血;山药、菟丝子补肾阳益精气,阳升阴长之意;白芍药敛肝阴、固冲止血之效。但对已婚妇女如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应首选诊断性刮宫止血,以后再根据辨证施治用功血1方或2方进行治疗,对有感染迹象者应同时加用抗生素。对青春期功血用人工周期疗法,再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立法 医患纠纷 和谐 法制

医生救死扶伤给人以生的希望,可何时起医生这个职业不但不被人们尊敬,反从“白衣天使”到“白狼”,让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的态势。例如,2012年3月23日哈医大医院发生了不幸的事件,一位就诊患者用一把尖刀无情的杀害了一名医生,并导致另外三名医生重伤。同年的4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名女医生又被患者扎伤。纠纷的不断呈现,呼吁着社会要用法律途径解决医患纠纷的问题。

一、医患纠纷产生原因的分析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医患纠纷的产生是基于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并不一定导致医患纠纷。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出现,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实中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那么有哪些原因可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呢?

(一)医务工作者本身因素

不得不承认 有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 。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工作者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如向患者索取财物及服务态度过于生硬、职业道德水平低和歧视患者等;还有部分人员专业技能不够精良,在诊疗过程中存有粗心大意,以至于导致漏诊、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有部分医务工作者不愿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不告知患者及家属其相关病情等。这一系列问题都给医患纠纷埋下了祸根。

(二)医学本身因素

医学领域充满着不可预期性和变数,现如今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致病因素还未完全阐述清楚。再加上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的存在。面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医疗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显示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最高约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之间。即任何医院、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两种可能,医生能治病却不能治百病。

(三) 患方因素

个别患者认为,既然来看病付费了,医生就应该帮患者解除痛苦,治愈疾病。患者对正确的医疗处理和疾病的自然转归规律,一些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一旦遇到病情突然变化和意外的发生,个别患者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不能接受这样现实,就误以为医生没有尽力或治疗不当导致的。往往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患者便打骂医护人员以平心中怒气。其实在医学世界里真正能治愈的疾患很少,一些疾病最好的结果只是使疾病不再恶化,缓解症状,使之无症状。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换任何疾患,那么有些人便把自己假想成患方,一旦出现医患纠纷便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这样一来导致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怕承担责任,医患矛盾会愈演愈烈。

(四)社会因素

媒体网络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维权意识,人们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办和相关的维稳部门为了息事宁人,不通过正常途径解决问题,而是花钱买太平,这就助长了患者在医院大闹就大赔,小闹就小赔,不闹就不赔的预期,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专业医闹,这让医患纠纷没有法律可依。另外,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平,人们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再加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就使得医患纠纷逐步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五)医疗体制层面问题

体制问题是医疗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现今发展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就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减少,个别医院没有国家资金支持,只能“自生自灭”。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覆盖率太低、国家、政府投入过少,一些人承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且现行的医疗合作报销程序过于复杂,更有地方相关官员故意刁难,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不可否认这一系列问题也在激化着医患双方之间的矛盾 。

二 、医患纠纷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严格意义纠纷法的缺乏

现如今,我国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更没有严格专门的相关医疗监管机构。与此同时医生的医疗文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但遇到了医疗纠纷问题,患方在取证、定性、维权过程中会遭到人为的、或行政的、或司法上的障碍。在无奈之下,也许只能选择暴力解决,在这种法律制度下,医患双方矛盾激化成为必然。

(二)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现行阶段主要参考法律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但是医患纠纷并不等同于医疗事故,更不能一并认为是侵权行为。现行解决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诉讼解决,但是诉讼常常耗时长而且成本也很高;二是行政调解,行政调解需要患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有些并不是医疗事故,但患者不要走这程序,因为几十年的老思想----希望尸体健全,所以患者家属不接受这种解决方式;三是医患双方之间协商,也即是平时说的私了,医院不想耽误正常的运转,只好花钱买平安,这也就助长了患方预期增长的思想,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不正社会风气盛行。

三 、立法解决医患纠纷

如果医患关系任其发展,势必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会影响医疗卫生的发展,会威胁人类健康,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那么合理解决医患纠纷,保证医护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势在必行。有些事情仅靠社会公德,人们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只能用法律来进一步完善。下面是关于完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篇7

关键词 医疗纠纷 预警 干预 时机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处理后果及原因认定存在分歧。数据表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有增高趋势〔1.2〕,严重地影响医院的正常秩序和声誉,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医疗纠纷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恶性刑事案件给人们敲响警钟[3],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院3年来医院处理医疗纠纷中,有85.7%在医院最终得到解决,只有14.3%是由卫生行政机构和法院调解或进入司法程序。本文对我院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干预介入时机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

1 预警流程及管理办法

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制定医疗纠纷的处理预案。医院根据医疗纠纷易发环节、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一旦形成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等制定相应的对策。预警中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制度,院内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流程(见图1)。

1.1 医院对不良事件的等级进行划分,对报告原则、报告人的责任和义务、流程和奖惩措施作出明文规定。

1.1.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等级划分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伤病员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错误事实,但未给伤病员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1.1.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1)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2) 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1.3 奖惩 (1)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2)每个季度以科室为单位评定并颁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优秀奖。评定标准:1.主动报告Ⅲ级、Ⅳ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达到3例以上或Ⅰ级、Ⅱ级事件达到1例以上,并且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实现流程再造达到3项以上的科室;2.发生Ⅰ级、Ⅱ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取消评选资格;(3)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机关、职能部门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的,予当事人或科室相应的处理;(4)引发医疗纠纷或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医院综合目标奖惩实施方案》相关条款处罚;(5)对于已经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缺陷,医院将根据情况酌情减免处罚;(6)影响恶劣或损失巨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由院办公会决定处罚措施。

1.2 实施医疗纠纷“零报告”制度

对预计手术或治疗效果不佳;发生院内感染或并发症;病情复杂或突然发生意外变化等;对医生交代病情难以理解;交通事故、故意伤害、灾难(害)事故、打架斗殴或伤者,对医疗行为有抵触不满情绪;自杀倾向及精神异常;对收治入院过程和科室服务存在抱怨;子女众多,对治疗满意度不一致;病人或家属复印病历时提出要全部复印或非正常时间段来复印等情况的伤病员极易产生医疗争议,以上情况可视为易产生医疗纠纷的苗头。规定各科室的值班员在每天下午下班前,将当天本科室的医疗投诉、争议、纠纷苗头和纠纷情况汇总,填写“零报告”登记表,经主任、副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立即交医疗值班室。报告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身份、ID号、入院日期、简要诊疗经过、患方反映的主要问题和诉求、科室初步处理意见等。

1.3 强化循证医学整合。国家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现已出台一些符合“循证”原则的“路径”或“指南”[7]。但要将其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必须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氛围。组织应努力学习循证医学知识,并将其整合至日常工作中[8~10]。我院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要求各科将本专业的2~3常见病和多发病制定出单病种辅助检查和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1.4 医院每半个月的周会和每半年召开医疗形式分析会,通报医院医疗安全情况,收集典型投诉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和点评,提出存在问题,警示警示医务人员,建立风险意识,规避医疗风险。

2 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干预时机选择

2.1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的三级机构

医疗纠纷处理的三级机构:(1)科室设立医疗纠纷监督员,发现医疗纠纷苗头及时作出处理并报告主任和护士长;(2)医院成立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由医院科委会成员组成,主要负责判断医疗纠纷的责任,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3)设立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人员组成除医院人员参与外,有条件的还应邀请具有法律知识人员或聘请的法律顾问参加;具体负责医疗纠纷的接待、调查和处理。

各科室的医疗纠纷监督员、主任和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纠纷苗头,立即启动相关预警机制,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协调,力争将可能发生的纠纷消灭在萌芽当中。如科室内部处理有困难,再将投诉上交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处理相关责任科室予以配合。而患者直接投诉到医疗纠纷办的案例则由医院直接负责处理。

具体流程如下:预警—科室医疗纠纷监督员—科主任—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医院纠纷鉴定委员会—院领导—第三方机构介入—诉讼。

2.2 把握医疗纠纷最佳干预期

处理医疗纠纷贵在“早”,应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一起典型医疗纠纷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分期特点。按照王亚平教授[11]观点,医疗纠纷分为潜伏期(纠纷形成早期)、显露期(纠纷形成中期)和暴发期(纠纷形成期)。越早做工作,阻断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医疗纠纷阻断最佳时机或介入期是潜伏期。在这个时期,阻断工作的目标是:融洽医患关系,消除患者不满和疑虑,从而化解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

2.3 充分发挥科室医疗纠纷监督员和科主任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作用。凡发现医疗纠纷苗头,科室医疗纠纷监督员要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作出处理。科主任和护士长接到报告后要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明确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性质,采取相应对策,将可能出现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按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沟通等对策外,并及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

2.4 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接到医疗纠纷报告后立即按预定程序进行处理,组织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对医疗纠纷的性质、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作出实事求是的判定,并提出处理对策。

2.5 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根据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的意见,与机关和科室密切配合,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地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原则下,使医疗纠纷得到有效地解决。医患双方和解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最佳选择,在没有第三方主持的情况下,纠纷当事人就争执的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的纠纷解决方式[12]。医患双方协商后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制作协议书,双方签字。必要时可通过担保等形式,以增强协议的法律效力。

我院对医疗纠纷处理的体会是:(1)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并将其诠释为各级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4]。(2)将医疗安全为第一,甚至以牺牲生产和效率为代价。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医院及每个科室年初建立全年的安全目标,年初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跟科室建设挂钩。(3) 公开对待缺陷和问题,当出现缺陷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5]。(4) 建立学习型组织,对待问题的态度应首先着眼于改进系统和流程,而不仅仅对有关责任人单纯的进行处罚。Nolan等[6]

认为,虽然我们难以对导致人犯错误的人本原因加以改进,但可以对系统过程加以改进,减少缺陷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5)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有效防止缺陷和医疗纠纷的发生,而良好团队的形成取决于组织成员之间的身份的认同、相互尊重和有效交流。(6)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使安全承诺得以付诸实施。

医院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中间或和终末环节,应充分发挥医院自身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主导作用。

据统计本院3年来医院处理医疗纠纷中,有85.7%的医疗纠纷是在医院最终得到解决。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处理机制方式灵活、程序简单、省时省力、经济便捷、能充分体现双方意愿的特点,是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吕陈刚. 对医院安全卫生管理的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454-4552.

[2] 鹿均先, 张道义.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防范医疗缺陷[J]. 中华医院故那里杂志, 1998, (14):619.

[3] 潘海玉. 医疗纠纷的产生原因和对策研究[J]. 海南医学, 2009, (1):117-120.

[4] 韩光曙. 医院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3):129-130.

[5] 郭述真, 杨晋英. 浅谈医疗缺陷的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14):477.

[6] NoLan TW.system changes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BMJ,2000,320:771-773.

[7] 朱士俊. 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19):594-595.

[8] 屈会起, 张金钟, 邱明才. 如何在我国发展循证医学[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11):325-327.

[9] 屈会起, 张金钟, 邱明才.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16):330-331.

[10] 徐嘉玲, 周东, 文黎敏, 等. 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17):41.

篇8

救护车收费管理制度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要制度。但是广大群众对江苏省救护车收费管理现状颇有成见。拟从现有江苏省救护车收费管理制度入手,分析各市救护车收费管理制度优缺点,为完善江苏省救护车收费管理制度制定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江苏省;救护车;收费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0303

救护车作为医疗机构实施急救行为的必要交通工具,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救护车收费与管理更是涉及医疗服务质量、医患关系等敏感话题,为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

本文拟从《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试行)》、《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等相关政策文件入手,根据江苏各市救护车收费管理现状调研情况,分析江苏省救护车收费与管理现存问题,结合江苏省实际和救护车运营情况,提出江苏省救护车收费管理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制定和完善救护车收费管理政策体系、规范救护车收费行为作参考。

1江苏省救护车收费政策简介

《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是根据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救护车收费的出台及规范是伴随着《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的出台和规范而开始的。

1.1江苏省救护车收费政策出台背景

为控制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2000年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计价格[2000]962号),2001年10月23日,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将医疗服务收费纳入规范的举措。此举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中规定,救护车收费含来回里程,不含院前急救,按照公里或小时来计算价格。从规定中可以看出,救护车收费从规范开始就是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结合。

1.2江苏省救护车收费政策雏形

江苏省根据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计价格(2000)962号]和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减轻社会医药费负担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2190号)等文件的精神,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为基础和指导,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测算、专家认证,结合江苏省各市的意见汇总,于2005年出台了《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以下简称“价格手册”)。

江苏省在救护车项目收费的范围和计价方式上均与全国项目规范保持一致,为“含来回里程,不含院前急救,按照公里计价”,不同的是,江苏省规定省内基准价格为2元/公里,并备注“省定基价,具体收费办法由各市制定”。这体现了江苏省贯彻了国家关于救护车收费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结合的性质,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

1.3江苏省救护车收费政策调整与现存缺陷

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实行之后,江苏省乃至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众多问题。随后,2006年10月国家层面针对性逐步开展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2007年,经过严格评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订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新增和修订项目”;2012年,正式对外《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

在此基础上,多年来江苏省也及时对《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修订、调整。如,江苏省现行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即为2010年最新修订版。但是,该《价格手册》调整内容对针对一些检查项目、诊疗类项目的收费,而对救护车收费的调整微乎其微。以具体收费标准为例,《价格手册》规定:“含来回里程,不含院前急救,包括负压救护车,监护费用除外,按2元/公里计价,省定基价,具体收费办法由各市制定”,与2005年救护车收费标准基本保持不变。迄今为止,共计9年从未调整。

综上,从国家到江苏省的救护车收费政策及调整来看,救护车收费标准较老,且未进行增补。而救护车使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更为广泛,尤其救护车非院前急救使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具体收费内容省内各市制定又使救护车收费在江苏省13个市拥有不同的收费管理方式,这导致救护车收费现状混乱,矛盾纠纷不断。

2救护车收费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近期,群众反映救护车收费管理不规范,救护车收费矛盾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江苏省物价局相关统计数据,选取江苏省典型市县进行救护车收费管理的实地调研,收集并分析问题,以期有针对性地完善救护车收费管理政策作参考。

2.1国家、江苏省系统性政策法规的缺乏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认识到急救立法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急救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规范急救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本国的急救医疗服务法律,一些地方立法机构以国家法律为指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急救立法活动,如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许多州、省及大城市都制定出各自的急救法律,甚至中小城市、县也制定了地方性急救法规。例如,德国法律制度完善,出台了多部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联邦政府出台的《民事保护法》以及州政府出台的《灾难保护法》、《救护法》和《公民保护法》等多部法律,进一步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参与公民保护的职责。

我国急救医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在部分大、中城市成立院前急救专业机构,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的转运。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10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95年4月卫生部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2年9月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江苏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急救医疗管理政策文件,例如《江苏省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苏省急救医疗中心(站)评价标准》等。

尽管国家、江苏省政府制定了急救相关的管理规定或办法、政策等,但仍缺乏像西方国家的、系统的关于急救医疗整个服务体系的立法,特别是救护车收费管理立法尚处于空白状态。各省市的急救医疗管理办法、急救医疗管理规定以及急救医疗处理意见等都是根据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至今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统一法律法规。救护车收费管理作为急救医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来规范、指导其收费管理行为,导致救护车收费管理没有制度保障,矛盾纠纷不断凸显。

2.2收费管理方式混乱

目前,江苏省救护车收费是由省物价局规定基准价格为2元/公里,具体收费价格由各市自己制定。根据现有各市急救中心提供资料显示,江苏省13个市救护车收费也存在以下三个不同点:

首先,13个市中大部分市的救护车出院、转院用车采用协商收费的方式。由于协商收费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价格、里程等都有所不同,加之出院、转院救护车运送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因此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也是矛盾的聚集点。

其次,13个市虽然基准价格一致,但是每个市价格实行范围不统一,救护车起步的价格和里程都不同。淮安和扬州的定价方式基本相同,镇江和宿迁的定价方式基本相同,除此之外,定价方式、范围都不相同,13个市救护车收费大部分是不同的,收费方式混乱,这也使得同一救护车在出院、转院过程中跨区域转运收费的不同,增加了矛盾。

最后,对监护救护车收费苏南地区有区分,苏北地区没有政策。救护车区分车型收费主要是南京、无锡、常州,且收费标准不统一。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急救中心的运转,鼓励新型救护车的引进与推广,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患者的急救费用。

由此看来,江苏省13个市的救护车收费有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与各个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救护车收费管理方式不同有关。但收费的差异的存在和协商收费使得救护车收费混乱,矛盾突出。

2.3急救中心财政投入不足

急救中心的财政缺口是指急救中心除去财政拨款之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对于全额拨款的单位,财政缺口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财政缺口=财政投入-总支出。

下文以南京、常州、徐州、连云港为例,根据调研数据,分别计算四市财政缺口,分析四市财政投入情况。

由图可见,只有南京在2011年、徐州在2013年的财政投入是正值,说明足够急救中心支出。其他情况下四市急救中心的财政缺口均呈现负值,财政投入都明显不足。尤其是常州,财政缺口始终低于其他市,在2013年,其资金缺口达到了-820.69万元。

结合各急救中心提供资料可知,江苏省大部分市急救中心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加上高空车率等各种原因,造成各市急救中心的运营困难。徐州财政统筹50%的政策使得徐州急救中心举步维艰,滋生出不正当的收费途径和收费方式来维持急救中心正常运营。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急救中心的发展;而医院和急救中心的“双赢”导向,更是助长了医院乱收费的现象,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3完善江苏省救护车收费制度

3.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财政应该保障急救中心办公用房、信息化建设、指挥调度设备、急救车辆、车载医疗设备等经费的投入。纳入统一管理的急救点(急救分站)的车辆、医疗设备,由市急救中心、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管理,并根据工作需要予以更新添置。市急救中心、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日常运行的人员、工作经费等按同类事业单位标准,由当地财政予以年度预算保障。依托医疗机构的各急救点(急救分站)的业务经费,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并由当地财政按“花钱买服务”的形式划拨到市急救中心、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再根据各站点平时运行情况与年度考核予以下拨。

3.2细化收费项目,强化收费监管

针对目前收费项目混乱、长途转运收费混乱等的情况,应该细化收费项目,强化收费监管,包括认真清理救护车收费项目,合理制定延伸服务收费标准,严格结算清单制度等。

3.2.1规范急救收费项目

明确延伸服务项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订担架服务费、救护车等候费、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延伸服务收费。除省统一明确的延伸服务项目外,不得自行设立陪人费、搭乘费、清污费、消毒费等。

规范监护费用。“救护车费”项目除外内容的“监护费用”是指使用仪器、设备对救护对象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监护的费用,包括心电、血氧饱和度、血糖等项目,不得按急诊监护费收取。

3.2.2规范非院前医疗急救用车收费

医疗机构所配置的救护车用于接送、转运伤病员的,由医务处(科)管理调派,市区范围以外用车需经分管院长审批同意,并由财务处(科)或物价办核定里程表的起始数,到达终点后,需经病人或其随从亲属签字确认达到后的里程表数。省物价局制定最高限价,各地不得高于最高限价(含过路、过桥费)制定具体标准,已制定标准的,不得提高。

3.3建立新增延伸服务项目收费省级统一立项制度

江苏省各市应该设立救护车延伸服务项目及收费的审批小组,报江苏省物价局统一立项。各市严格执行江苏省制定的救护车收费项目的价格,除此之外的新增延伸服务项目内容及收费标准,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向各市物价局报批,递交审批资料,审批通过之后方可执行。

市物价局每年将新增救护车延伸服务项目向江苏省物价局递交汇总资料,如果各市同一时间段里均上报同一个项目,且收费标准相差不大,经过审核具备省物价局统一设立收费标准的条件,省物价局可以将该延伸服务项目纳入《江苏省医疗项目服务价格手册》中去作为增补项目。设立新增延伸服务项目省级统一立项制度,有利于江苏省物价局实施动态调整,监控各市增补合理的延伸服务项目,制定合理价格。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赵伟,侯剑锋,等.救护车统一规范管理与急救工作效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7):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