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篇1

 

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管理科优秀公务员个人事迹材料**同志于199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分配到**市国土资源局工作至今。,他所带领的科室被评为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先进单位,他本人被评为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先进个人。一、积极推进改革,规范土地管理土地参与国家宏观调控以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他积极研究政策,完善配套制度,逐步规范了我市土地管理。一是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实现净地出让。在他的建议下,我市成立了**市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负责审核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及收储资金的落实等工作。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总量控制,政府垄断,净地出让,招标拍卖”的目标。通过全面落实收储制度,真正实现了净地出让,极大的促进了我市土地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实现收支两条线。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改变了我市土地出让总价款坐收坐支的做法,必须首先按规定足额安排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不足,其余资金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以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为此,在他严把关口,在招拍挂中标确认书中明确综合地价的具体内容,杜绝坐收坐支事件的发生。三是勇于创新,大力推行联合办公制度。原来我们每个建设用地报件从接到用地单位申请到组件呈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遇到情况负责的甚至需要两个月,自从他到利用科后,大力推行联合办公制度,在较好协调各部门间关系的同时,又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将用地审批时间缩短到半个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得到用地单位一致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工作形象,曾多次被评为“**市土地管理先进个人”。

二、合理配置资源,增加政府收益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减少增量、提升质量”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确保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充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一是科学供应土地。他带领科室人员,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提出了我市合理的土地出让价格,进行基准地价调整,我市土地出让价格上涨控制在10%以内,确保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二是合理供应土地。在参加我市各种建设项目审批时,他都能本着“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对项目用地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三精药业有限公司一次性申请用地50公顷,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闲置和浪费,他提出根据建设速度和生产需要分期供地,控制建设用地数量,一期上报25公顷的意见,得到了认可,即保证了项目用地需求,同时避免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三是公开供应土地。为实现“黄金地段”“黄金价值”,他带领科室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对经营性用地招拍挂采取公开决策、公开计划、公开地价、公开竞价程序、公开接受监督、公开出让结果等“六公开”办法,依法阳光操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证了政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全市实现土地收益18亿元。三、深入调查研究,破解政策难题随着土地管理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审批管理越来越严格,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程序逐渐规范,然而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地问题成为我市的棘手问题,他对这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积极研究国家土地政策,并积极向省厅请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得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他平时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撰写的《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调研报告》被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评为优秀调研成果奖;《我国土地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黑龙江土地》上公开发表;《关于征地有关问题的研究报告》获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优秀调研报告奖。**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十余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篇2

1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必要性

1.1我国当前国情的要求

现如今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国土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现在发展的现状,人均矿产资源更是不足,资源浪费严重,也写现象的存在就更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紧张。

1.2有利于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还无法满足国土资源的发展现状。国土资源方面科学技术应用不高的表现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强,地质科学仍然处于过渡阶段;第二,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以及精密仪器需要进口;第三,相关的科技创新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1.3有利于创新源动力的激发

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必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国土资源创新的原动力。当前国土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需要面临供应紧张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比较激烈的矛盾,是国家的国土资源得到安全保障。

2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途径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技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技需求,才可以针对需求开展各种研究,得到需要的成果;科技创新则可以把相关的成果直接进行转化,进而为国土资源事业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则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1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国土资源科技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为社会需求、管理需求和国家需求三个方面[2]。社会方面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构建,比如矿产开发的企业需要的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科技方法,而 地质勘探企业则是需要更加先进的成矿理论。管理层面的需求,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发挥国土资源管理中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的需求则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注意对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从而为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提供获取和捕捉信息的渠道。

2.2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平台、充足的资金以及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具体构建的过程如下:第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积极的建设一些重要的科技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等,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使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项目,比如地质或者地质等,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起可操作性。另外也要建立水平更高的研发中心或者是科技创新孵化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二,科研主体创新制度的建立。此种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相关的科研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最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了,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种类型的创新协会。而公益性的视野单位则可以探究现代化的科研所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和经费制度方面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理论的主要研究基地,所以要加强对新理论的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应用。

2.3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的构建

第一,需要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制度。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可以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可以将地质学会、土地学会等相关单位作为纽带,加强和国内外科技组织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上的重要科研计划中,建立跨部门的科技立项以及攻关制度。第二,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完善。为了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咨询服务系统,使大型的仪器设备实现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立起国土资源相关的服务和数据共享中心,使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料可以快速的和实现网络共享,使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成果可以进一步的扩展和使用。第三,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建立。通过对科技政策和专项工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估,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科技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国土资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林娜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79-02

为促进国土资源管理适应经济新常态,在搜集濮阳市2011-2014年国土资源管理综合统计数据基础上,对濮阳市国有建设用地供需、收益、耕地保护、涉土执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

一、国土资源管理总体趋势

2011年以来,濮阳市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大力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形势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供地结构不尽合理,工矿仓储用地供地面积比重较大,房地产供地同比下降幅度大,违法用地单宗面积小、宗数多、难执法等问题。

(一)国有建设用地审批情况

濮阳市新增建设用地获批面积与往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仍趋近十年来第三高,显示濮阳市城市建设和项目投资仍然强劲。省厅下达濮阳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60公顷,争取省厅追加指标57.87公顷,全年使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717.87公顷,同比下降40.5%。全年获批建设用地1512.23公顷(批次用地1291.52公顷,单独选址用地220.71公顷),同比下降6.34%,其中农用地转用1117.1公顷,同比下降11.08%,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791.51公顷,同比下降29.24%。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濮阳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为586.69公顷(出让供应总面积为399.48公顷,划拨供应总面积187.22公顷),同比下降71.03%。其中商服用地34公顷,同比下降48.19%;工矿仓储用地229.00公顷,同比下降58.45%;住宅用地190.53公顷,同比下降44.81%;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133.16公顷,同比下降87.47%。

(三)主要地类价格走势情况

濮阳市住宅、商业、商住、工业用地平均价格分别为1418元/平方米、1159元/平方米、1849元/平方米和266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48%、1.35%、0.78%和0.56%,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38%、20.5%、4.29%和4.79%。从近4年年平均地价走势看,商业、住宅地价起伏较大,商住、工业地价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住宅用地市场为刚性需求,住宅地价较高,随着全市房地产市场供给饱和以及全国房地产市场走低影响,2012、2013、2014年全市住宅地价持续走低。

(四)耕地保护情况

濮阳市完成耕地储备项目投资8925万元,新增耕地2.4万亩,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申请土地整治项目资金5.14亿元,整治土地4.22万公顷,新打机井1061眼,修筑田间道路263.4千米,新建桥梁173座,营造防护林49495株;年内新增综合整治试点项目12个,累计实施42个,争取补助资金9820万元,预计可节约建设用地指标320公顷。

(五)涉土执法情况

濮阳市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39件,同比下降5.16%,涉及土地面积39.47公顷,同比下降57.33%,其中耕地面积28.59公顷,同比下降44.67%。立案147件,结案147件,收缴罚没款2052.28万元,没收建筑物面积65.6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面积43.35万平方米,党政纪处分238人,追究刑事责任3人。土地违法出现新动向,道路、社区和宅基地违法用地宗数多,所占比重较大,该类违法用地拆除困难,给土地执法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六)涉土情况

濮阳市共收到来信来访件183批次、531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7.67%、15.58%。其中进京访33批次、171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9.23%、20.83%,分别占总件数和总人数的18.03%、32.20%。

(七)地籍管理情况

濮阳市完成集体土地调查总面积4137.30平方公里,乡镇75个,街道办事处7个,行政村2980个,村民小组9678个,集体土地所有权34239宗。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工作已完成90%,调查面积55073.46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10106宗,调查面积2526.15公顷。

二、存在问题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占补”平衡日益艰难

随着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减少,补充耕地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占补平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华龙区和开发区占补平衡问题尤其突出。目前,濮阳市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仅剩1733.33公顷,且大多零星分散,不易开发。

(二)土地供需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调整压力显现

2014年生产性用地需求虽然有所减缓,但从长期来看,规划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生活性、生态性用地需求显著增加,总用地需求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目前剩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012.31公顷,剩余城镇工矿用地规模7442.13公顷,按2011年到2014年近四年用地需求情况测算,剩余的城乡建设用规模只能保障未来三年需求。

(三)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近年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宅基地浪费问题普遍。目前,濮阳市农村村庄内部约有15%以上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208.96平方米,个别农户宅基地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二是土地低效使用问题突出。濮阳市单位GDP耗地量为74.37公顷/亿元,八个产业集聚区平均投资2271万元/公顷,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节约集约要求。

(四)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土地违法问题仍较为突出

根据2014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图斑数据,濮阳市疑似违法图斑占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了46.46%,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15%、省规定10%的问责比例。

(五)增减挂钩拆旧压力与日俱增

由于“重建新,轻拆旧”,甚至有的县(区)“只建新,不拆旧”,已严重影响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此类情况共涉及23批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新面积669.45公顷,应复垦面积640.18公顷。其中2014年已到期4个批次,2015年将到期15个批次,2016年到期4个批次,拆旧工作均没有进行。

三、工作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国土资源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继续压缩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尽快将梳理优化的29项业务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具体操作细则,严格贯彻落实。二是抓紧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控制、部门协作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用地规模为边界,尽快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划合一”工作。三是积极争取试点,大胆制度创新。积极争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享受优惠政策,树立试点成功就是亮点的理念,用足用活政策,用政策引领,加快制度创新,为国土资源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缓解资源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用好用活政策,盘活存量用地。用好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政策,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为保持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强化土地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高于其他规划,一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擅自改变。

(三)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新平台

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尽快协调有关部门,把耕地红线、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红线落实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二是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切实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土地执法监察。认真落实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目标和动态巡查责任要求,对典型案件严肃查处,对有关责任人严肃追究,对新增违法用地“零容忍”,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用地的高压态势,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

(四)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尽力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严格征地程序,开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专项督察工作,坚决杜绝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等损害被征地农民利益的行为。二是全面执行已出台的涉土问题工作意见,依靠县(区)政府大的力量,认真做好排查化解工作,把问题消化在当地,解决在初始。

参考文献:

[1] 濮阳市新区规划(2012―2020年).

[2] 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3] 《濮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相关专题》.

[4] 赵 君.新形势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分析[J].城市地理,2014(16).

[5] 赵玉玲,朱跃华.土地利用的弹性规划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

[6] 陈肇雄.准确把握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J].国土资源导刊,2014(2).

[7] 卢佳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2014(32).

[8] 李 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

[9] 李 丹,符海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3).

篇4

关键词:资源;地勘;储量;地质环境;市场监管

近年来,莱芜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矿产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为纽带,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为重点,以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察为手段,积极做好辖区内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基层矿政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地勘方面。一是存在圈占地盘现象。当前资源形势越来越紧张,很多单位(包括个人)采取申报探矿权的方式圈占地盘,这些现象在地勘单位中较为多见。二是非法转让矿权现象较多。由于省厅出台了除地勘单位可以在以往做过地质工作但未形成矿权的可以申请勘查登记外,其它年底前暂停受理铁矿勘查登记申请的通知,因此出现了由地勘单位提出勘查登记申请,而实际上其他单位投资现象发生,在做一定的地质工作后,再以转让矿权的方式转让,使省厅通知精神流于形式。三是探矿权使用费和最低勘查投入偏低。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探矿权使用费标准为第一至三勘查年每平方公里100元,从第四个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但最高不得超过每平方公里500元,由于标准太低,导致探矿权申请人申请面积一般较大,圈占地盘,而最低勘查投入标准为第一年2000元/平方公里,第二年5000元/平方公里,从第三年起,每年10000元/平方公里,这样低的标准造成探矿权人在已取得勘查许可证后,只投入少许工作量就能达到最低勘查投入,在勘查许可证到期后延续,造成长期圈占地盘。四是市场项目投入较低,工作质量不高。

(二)资源储量方面。一是目前报告审查成本太高,特别是矿费项目,本来资金就少,审查时又要拿出一大笔费用,造成投入到普查工作中的费用降低,找矿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对矿费项目中有出储量的报告,在经过审查验收后,还要进行储量评估认定,程序繁琐。

(三)开发管理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分布点多面广,受利益驱动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易反复回潮。二是商业探矿圈地行为严重争夺矿权市场发展的后备资源,探矿权与采矿权之间双轨制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即探矿权依申请无偿取得和采矿权的招拍挂的有偿取得。三是矿产开发利用现场监督检查工作和井下实测工作不能完全到位。现场监督检查和实测专业性强、要求高,仅仅依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身的业务人员难以做到。而把这项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和中介机构进行,需要解决经费问题,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地方级矿产督察员。四是矿产资源违法案件调查难、查处难。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案件办理的程序复杂、时间长,一个案件从调查到下处罚决定要1至2个月完成,处罚拒不履行的,需要三个月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出现违法者比合法者更能获取更大收益的倒挂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地勘管理方面。1、对勘查登记采取从下向上申请的方式,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2、对市场项目或地勘单位自筹资金项目实行设计审查制和投资专管制,对市场项目和地勘单位自筹资金项目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在施工中必须按设计施工,如有大的变化要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同时为避免投资不到位、勘查工作量低等问题,项目工程款可由中介组织或国土部门暂行收取,随工作进度拨付。

(二)资源储量方面。1、提高探矿权使用费和最低勘查投入标准,避免乱占地盘,多占地盘现象的发生。2、降低项目审查和储量评估费用,将两项审查合二为一,减少探矿权人负担。

(三)开发管理方面。1、加大矿业开采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把矿业秩序列为各级政府管理的硬性考核指标,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建设。2、尽快建立完善地方督查员督查制度,矿界检查和井下实测聘请专业人员和中介机构,解决相关经费,实行不定期检查制度,并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3、加强矿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根据基层矿政管理的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管理人员。

三、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增强管好矿产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资源保护意识深入民心。

(二)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相邻矿山互检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促进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全面到位。

(三)加强市场监管,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有偿方式出让采矿权,进一步规范矿权转让程序,逐步建立矿权转让有形市场。加快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一张图管矿”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四)实行严而又严的管理制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保持对非法勘查、开采和转让的高压态势,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违法行为,露头就打,把各种违法开采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巩固整治成果,严防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反弹。

(五)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定点、定量、定时供应矿产资源的开采权。要逐步关闭各种“小、散、乱”及不符合规划的小矿山,新上矿山都要依据规划严格进行审查,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予审批,切实维护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蒋承菘.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1999年Z1期

[2] 闫磊.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A]. 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8

[3] 宋蕾,李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及对策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

[4] 殷.试论建立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2年01期

篇5

论文摘要 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国标”时代。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3]。

1 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 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6类归纳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3类,即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并为“其他林地”。然而,上述4类林地在管理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就迹地和苗圃来说,迹地是指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而苗圃是指固定的树木育林地,不仅在概念上有着很大区别,其管理措施亦明显不同,一旦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上采用相同的地类符号,无法分清到底哪个图斑是绿树成荫的苗圃,而哪个图斑又是“寸木不生”的迹地。为了恢复森林植被,有些省份还特意开展了“迹地更新年”活动,明确提出迹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森林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些林地类型的取消,不仅不利于林业部门的管理,更不利于取得可靠的科学数据。

(4)“草地”部分的调整比较大,在新的土地分类中,原来的“牧草地”变成了现在的“草地”,并且把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合并为“人工牧草地”,同时又新增了一个地类“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

(5)变化最大的部分就是原分类系统中的“其他农用地”部分,在新的分类体系中,直接把“其他农用地”取消了。这一国家标准分类将原来“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为“设施农用地”归入“其他土地”;“农村道路”归入国家标准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合并为“坑塘水面”归入国家标准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田水利用地”放在“沟渠”后亦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田坎”仍作为一类归入“其他土地”。这对解决原来“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之间、“坑塘水面、养殖水面”之间不宜区分,而且面积过小的问题,显然是适宜的,同时这一部分的调整明显带有强化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的意图[3]。但新分类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是欠妥的。

1.2建设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建设用地”部分作了进一步细分:商服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调整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宅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名称上的表述更加准确实用;工矿仓储用地部分未做变动;住宅用地部分由原来的4类归为“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2类,这一调整显然避免了原来对单一住宅与混合住宅之间以及是否空闲等在实际调查中不宜操作的问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部分调整为8类;特殊用地部分把“墓葬地”改为“殡葬用地”,名称更加准确;交通运输用地部分增加了原来属于“其他农用地”的“农村道路”,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部分调整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9个二级类型。“滩涂”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原来的“农田水利用地”改为“沟渠”;取消了“苇地”[3]。在这一分类中,有些地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原分类系统中的“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包括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在新的分类系统中,改称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具体含义是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他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应该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把景区内的池塘、湖泊之类的水面归类到“坑塘水面”的情况发生。

转贴于

(2)在新的土地分类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类——空闲地。空闲地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反映出了政府加大力度节约集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决心。但是从“空闲地”的含义不难发现,空闲地是指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因此,“空闲地”的划分过分笼统。我们认为,应当对“空闲地”作进一步的细分,把所包含的3个类型(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逐一列出,这样才能更好地预测出现有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可以更好地规划、开发和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把宅基地批到工矿内空闲地上的古怪情况。

(3)从裸地的概念可见,新分类的“裸地”实际是原分类中二级类“未利用土地”下的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合并。裸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属于可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是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属于难利用土地。从二者的定义可以容易地看出它们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开发利用方向不同,而在这里却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因此,建议应将此二者分开来进行调查,以便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措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2 讨论与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解决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4]。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一土地利用分类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土地资源调查实践和土地利用研究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事业中。上述对比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需要改进的地类主要如下。

(1)在“耕地”内不宜取消“望天田”和“菜地”2个二级类。

(2)“桑园”和“橡胶园”不宜并入“其他园地”中,依然作为“园地”之下的2个二级类为宜。

(3)“其他林地”内,最好进一步续分出疏林地、幼林地、迹地和苗圃4个二级类,以便于分门别类地管护各类林地。

(4)将“荒草地”从原来的“未利用地”内划分到现今的“草地”中,很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因而仍保留“荒草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为宜。

(5)新的分类体系取消了“其他农用地”,尽管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欠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在新分类体系中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中,应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这种笼统分类导致地类划分上的混乱。

(7)新土地分类中的“空闲地”,因未将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等逐一列出,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使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骤减。建议在调查中进一步续分出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和工矿内空闲地3个三级地类。

(8)“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被归并到了“裸地”中,使这2类开发利用方向与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土地被混为一体,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建议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在“裸地”之下进一步续分出“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2个三级地类。

3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J].国土资源通讯,2001(10):13-15.

[3] 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94-1003.

[4] 曲雪光,林爱文,李建武.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8(4):89-90.

[5] 唐中立,张如恭.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J].广东农业科学,2007(11):98-100.

[6] 张晟南.全面覆盖统一标准提高利用——解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J].国土资源,2007(9):52.

篇6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选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选址研究侧重点

当前,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下简称挂钩试点)选址的分析大多从拆旧地块的整理潜力层面[1-3]、整理适宜性[4]层面着眼,重点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腾挪城乡建设用地的潜力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适宜性。

有学者通过预测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的规模,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相乘,得到预测目标年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以现状农村建设用地与预测目标年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之差来考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

还有学者采用建设用地需求的供给率来定量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即建设用地需求的供给率=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规划目标年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l00%,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对规划期末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

对于拆旧地块整理的适宜性,有学者从自然因素、区位条件、拆旧难度和资源经济状况四个角度共选取了海拔高度、距离城镇中心最短距离、居民点总面积、居民点户均宅基地、人均纯收入等14 个评价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价的指标,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建立评价模型,将农村建设用地分为四类区域,即最适宜拆旧区、适宜拆旧区、不适宜拆旧区和最不适宜拆旧区。

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的中观层面研究,较少针对具体项目选址的微观层面研究。在当前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有必要从微观层面考虑挂钩试点地块选址的合理性。

2、挂钩试点项目区选址的考虑因素

挂钩试点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试点包括建新地块和拆旧地块。挂钩试点的选址,不仅仅要考虑拆旧地块是否适宜整理为耕地,可整理为耕地的潜力,更要从自然条件、规划条件、经济条件、区位因素等等方面分析挂钩试点选址的合理性,确保挂钩试点的实施具备可行性。

2.1自然条件

建新地块的选址要在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避让生态红线,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

拆旧地块选址应考虑土壤质地未遭破坏、污染,采用工程措施和土壤改良措施,可以实现整理还耕。为保证拆旧地块实施后与周围景观协调统一,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还可将拆旧地块周边的坑塘、未利用地、沟渠等农用地共同进行整治。

2.2规划条件

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挂钩试点县(区、市)应依据专项调查和挂钩试点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因而,项目区的选址必须符合试点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这是具体项目选址合法性的前提。

2.3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

区位,或者是经济区位,是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带或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挂钩试点项目的实施既包括对建新地块的建设,对拆旧地块涉及农民的安置,又包括对拆旧地块的整理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而挂钩试点的选址必然要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较快,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确保建新安置和拆旧整理所需资金。

2.4尊重农民意愿

挂钩试点工作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在试点的选址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当地农民和公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真正使挂钩试点的实施做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做到支持农村集体发展生产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

3、结论

挂钩试点的实施是通过综合整治拆旧地块,将分散居住的农户旧宅整理复垦,实现农民在建新地块内集中居住,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挂钩试点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广大农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而,必须做好挂钩试点的选址,确保好事办好。

参考文献

[1] 宇德良,汪景宽,李双异,孙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地块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以辽宁省桓仁县华莱镇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68-171.

[2] 许芳,龙飞.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6:31-36.

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信息系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在不断更新和优化,已经被有效应用到电力、交通、水利以及土地管理等多个行业,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在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综合功能也在持续完善,对各项数据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已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对于行业的发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将空间数据库技术作为依托,对各项空间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管理,为下一步管理工作策划编制提供依据,是一项全新的介于空间技术、管理科学以及地理科学学科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例如在矿山行业中的应用,基于矿山地质结构构造以及作业环境特殊性,可以达到人员定位、生产管理、灾害预报以及信息整合等目的[1]。即可以支持采掘、矿井开拓、充填等生产报表的增删改基本操作,与生产信息数据库相辅相成,为矿山生a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1.矿山资源查探

地理信息系统现在已经被有效应用到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可与卫星系统相结合,对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所处位置以及存储量进行确定,同时还可描绘出立体、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貌图像。一般被用于矿产勘察前期,对目标地形、地貌露头岩组合以及覆盖区地表以下构造形态和断层延伸走向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为矿产勘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对比以往勘察技术来讲,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快速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并确定人工方法难以勘察的异常地质情况,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出有用信息,提高了矿产资源查探工作效率。另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资源查探工作中的应用,还可以长期保留相关数据,并可根据后续作业对各项数据进行修改和添加等操作,为成矿预测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可更好的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地学信息库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按照一定比例可建立地形数据库,主要是通过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来获得数字化地形信息,并保证SPOT图像可以及时更新。对于测量得到的地形数据库信息,可以统一转换到国家地形数据库内,并利用GIS技术来处理重、磁、地质信息,以此来判断得到该区域地质构造,同时完成地质构造图的绘制,为后续地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3.环境动态监测

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卫星技术进行相互结合,能够实现对一定区域内资源的调查以及动态监测,为政府开展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可提高工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并且,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对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灾害监测、评估和预报,对提高区域内抗灾救灾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地质灾害信息分布时间、空间,来为下一步管理工作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与区域规划、灾害防治等信息相结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另外,利用GIS技术还可以提高抗灾救灾效率,各项资料在提供上更为及时和全面,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正确的信息指导,减少救灾资源的浪费。

4.资源规划管理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根据土地资源来建立相应评价模型,以及矿产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模型,为区域内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国土整治提供了有效帮助。地理信息系统内设置的数据库,包括了植被、农业地质、耕地、城乡等所有信息,通过对各项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为自然资源管理以及区域经济规划工作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即为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信息,经过统计与分析后,编制出地区经济统计图与管理规划方案,保证每个阶段工作实施的科学性。

三、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数字高程技术模型以及处理三维空间实体坐标,但是还不能建立三维实体拓扑关系,想要实现真三维操作还具有较大难度,不能维持实体时间维度变化,这样下一步便可向四维以及多维化发展。即基于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维度或变量,更逼真的体现出特定机制下各项数据的变化。同时,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地理信息系统还会向智能化、网络化以及高集成化方向发展,实现3D-GIS系统应用,为各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帮助。

结束语:

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因其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现在已经被有效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行业技术水品不断提高情况下,将其与其他专业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争取进一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以及高集成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宇,董志江.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现状及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49.

[2] 赵福君.3D―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6):249.

[3] 郝鹏宇,王秀兰,冯仲科. 专家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展望[J]. 林业调查规划,2011,(02):14-15.

篇8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19-01

土地开发整理即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的过程。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对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调整人地对应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承担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1 土地开发整理遇到的若干问题

1.1 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在土地开发复垦上,有的地方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规划。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手段差,导致大多数市、县管理力度不够,使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还停留于传统方法上,整个项目管理过程混乱。项目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等问题,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1.2 土地开发整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按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土地开发整理在体现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社会、经济和生态三种效益并重的基础上进行,目前,我市在土地开发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对面积较大、较易整理的地块,基本上已经实施了开发整理,经过对未利用地的调查,可以通过简单开发能够成为耕地的很少,而且难度比以前大的多。由此可见,今后土地开发整理将面临着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困难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大的局面。

1.3 土地开发整理的耕地质量低

《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占补平衡必须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然而不少开发整理项目为了使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以满足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批的需要,对补充耕地的质量往往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数字上,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开发后的成果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因而开发出的耕地质量较差,很难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甚至一边开发整理一边抛荒。这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开发资金的浪费。

1.4 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标准规范不完善

土地开发整理的专业队伍中有部分为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和资金,整理项目未严格按批准的规划组织实施,对施工质量检查监督也不够,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并不是真正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乡(镇)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没有领会到土地开发整理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另外国家在这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没有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1.5 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以牺牲长远的整体利益来换取近期的局部利益

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顾被开发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边退耕还林,那边毁林开荒;这里退耕种草,那里毁果园开发的怪现象,或者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只重视田块的方整,而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其结果是短期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域环境的恶化将逐步显现,致使所开发的土地再一次荒芜。

2 相关对策研究

1)土地开发整理应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措施进行周密规划,确保工程设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整理是政府行为,从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标准、立项程序、项目实施、验收标准、项目材料及建档要求等,以规划性文件进行规定,推进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使得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应加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要求人类对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主,同时利用科技杠杆,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研究使补充的耕地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科学方法,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应使土地利用环境建设朝着有利于科技推广的方向发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是耕地全面保护的一个有机整体,当前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情况下,从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出发,对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任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衡量标准。

3)土地开发整理,应立足于建造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耕地,应严格按照规定,不论是国家征地,还是集体建设占地和农房建设用地,凡占用耕地的,均应实行“占一垦一”制度,对确属无法复垦的,要就地整改为适宜发展种养植造业的用地。农房建设新占耕地,旧基必须当年还耕种植,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各用地单位或个人的新垦土地,须经士地开发整理专门机构验收达标。

4)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3 结束语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加之土地开发整理情况复杂,制约因素多,又不能立竿见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开发工作的开展。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应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宗旨和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解决相关难题,使土地开发整理科学化、规范化,真正为社会和人民谋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土地托管;乐源合作社;效益分析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土地托管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也拓展了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渠道。土地托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成果。

一、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产生的背景

乐源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笔者深入乐土驿镇调研发现,土地经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2)种植作物种类复杂,科学化管理程度低。(3)第三产业和家庭养殖业居多,导致种地劳动力短缺。在以上背景下,乐源合作社通过长期摸索坚持土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对土地实行“六统一”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即“乐源模式”有效的解决土地细碎零散程度大、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低等问题。

二、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分析

(一)土地托管效益理论

(二)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乐源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占总种植作物的98%,所以此次调研就以棉花作为样本进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1.土地托管前后总体经营效益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种植棉花土地托管后比托管前净收入每亩增加380元,生产成本每亩降低了540元,其中采摘成本降低幅度最大,每亩降低了550元。

2.土地托管前后生产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本文把所有的生产成本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归纳为物资成本和用工成本,用工成本在表1中已经分析,在此只对物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

由表2数据说明土地托管后土地整合形成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提高机械使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机械作业成本、合理配置了资源。

三、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实现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 土地托管,实现了农业生产从家庭生产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了土地零散化到规模经营的转变。

2.提高了管理标准化、种植科学化水平,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和农资成本, 乐源合作社对托管土地实施“六统一”管理,通过对不同条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精量播种、病虫害科学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种植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并且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

3.提高了农机具使用效率,降低了农机具、水电设施的使用和投入成本,土地托管后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合规划形成土地连片,机械化效率显著提高。

4.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服务成本。

四、总结

土地托管是新时期深化土地流转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开拓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第一步。乐源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乐源合作社的土地托管还在发展阶段,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依然走出了一条在稳定农村家庭责任制前提下,农业科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参与各方互利共赢,保持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