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培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自培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理论方面: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高雅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次,要把学习与思考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二、业务方面: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4、计算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计算机能与课程整合。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教案及教学课件。
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学识渊博与教师的现实表现,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设计、组织、协调等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资源,尤其,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念、自我调控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品行,将影响学生的终生。所以,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3、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本年度工作目标:
1、认真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资源救援站;集合覆盖模型
目前,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挤,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路线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网络,并且在逐步扩大。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交通流量与日俱增,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率也大大攀升。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发生随机性大,应对该类事故的有效办法是做好准备和预防工作。当事故发生时,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资源配置,对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预防二次事故的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应按照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救援响应的时间的要求配置应急救援站。城市轨道网络化运营在设置应急救援站时,应充分考虑城市轨道现有布局及远景规划,结合应急需求站的附近地面交通状况,尽可能设置多个布局合理地面交通的多功能救援站,并明确划分救援区域,预制救援站至所辖车站区域最佳路线,使救援设备和救援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赴事故发生点,尽快抢救伤者,恢复运营。
对于事故救援资源的配置,国内外均有广泛的研究。Manuel等人选取了交通事故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车辆定位智能系统,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出了一套最优方案,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Carmen通过构造动态分布模型,在需求品和救援地点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满足可靠性要求的优化方案。柴干等人针对交通事故与救援资源存在随机性的特点,建立了交通救援资源配置的随机模型。张玲等人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资源配置问题,建立了二阶段决策数学规划模型,利用可调整鲁棒优化的思想解决了含有不确定需求的资源配置模型。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由于过去单线运营在应急救援时,每条运营路线自成体系,资源存在重复配置,并且未能做到资源共享。本文则以上海地铁为例将地铁线路网络化,利用集合覆盖模型进行最优配置。
一、地铁网络化
在辞海中,网络被认为是由一组给定的点、连接这些点的边以及这些边上表示的各种不同含义的数字所组成的总体。这些数字可以是长度、费用、流量或者界限等。从空间角度看,网络是由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线构成的,可以将网络看成是由点、线、面等区位要素在空间结合而成的地理区位实体。
网络中的点是由线交叉形成的节点,网络中的线则是点与点、面与面之间的空间联系通道。相互交织成网络状态的交通、通讯、运输等线状基础设施可以看成是网络的静态表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在空间的流动可以看成是网络的动态表现。
图1为上海地铁无向复权网络图的部分。地铁线路中的每一个站点设为一个节点,每个站点内都可设应急救援站,同时每个站点也可能成为突发事件发生时需求点。弧的权重表示两个站点之间的行驶时间,顶点括号内为的数字为顶点权重,其值表示在该地铁站设置应急救援站配置应急救援物资所需要花费的费用。现需要在该网络中建设应急救援站,并且要求所有的站点的需求都应被覆盖。假定最大的救援响应时间的限制为15分钟(即应急救援站可以在15分钟内为其所能到达的区域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
二、集合覆盖模型
集合覆盖模型是离散点选址的覆盖模型中常用的一种模型,针对需求已知的一些需求点,如何确定一组服务设施来满足这些需求点的需求。在这个模型中,需要确定救援服务设施的最小数量和合适的位置。通过利用集合覆盖模型,发生突发事件的所有需求点可以被最小数量的应急救援服务设施全面覆盖,从而降低建立应急救援服务设施的成本,并在规定的最大相应时间内将所需的应急救援资源送至需求点。
1.模型的建立
假定一个最大响应时间限制,若在最大响应时间内,应急救援站能够为需求区域提供应急救援,则称该需求区域被应急救援站所覆盖。可以用0-1覆盖矩阵表示这种关系,列表示应急救援站设置的地点,行表示需求区域,若应急救援站可以覆盖某个需求区域,则矩阵中相应的值为1,若不能覆盖则为0。集合覆盖模型的目标是将所有的需求区域用尽可能少的应急救援站去覆盖,相应的目标函数可以表达为
minz=■cjxj
约束条件为:
■xj≥1 (i=1,2,......m;j=1,2,......n)
xj={0,1} j=1,2,.....m
j表示地铁站(j=1,2,……m);i表示需求区域(i=1,2,……m)。对于决策变量xj,若xj=0,则表示该地铁站不设置应急救援站,无需配置应急救援设施;若xj=1,则表示该地铁站应设置应急救援站,需要配置应急救援设施。cj表示在该地铁站设置应急救援站的费用。Tm表示限制的最大救援响应时间,tij表示从应急救援站到需求点的行驶时间,则被覆盖的需求区域i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Ni={j|tij
2.模型解法研究
求解该模型,对于应急救援站和需求区域较少的情况,可以通过0-1覆盖矩阵并运用单纯形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也可以使用整数线性规划软件Lingo,将上述数据、公式以及模型输入软件来进行求解。但是运用Lingo软件的时候有个缺点:得到一个最优解就停止运算,无法求出所有的最优解。当然,还可以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功能来求解此模型,这样既省去了运用单纯形法手工运算的麻烦又省去了运用软件手工编程的麻烦。然而现实问题较为庞大,尤其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只会越来越复杂。直接寻找最优解比较繁琐,比较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简化措施将该问题进行简化,从而使求解过程更加简便、容易。
简化措施。
选出关键的地铁站,在这些地铁站中必须设立应急救援站。首先,与车站毗邻的地铁站必为关键站,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车站周围的客流多且复杂,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特别大。其次,与商业圈毗邻的换乘站必须选为关键站,人流量大导致突发事件的概率大大加大。例如人民广场站,该站点为1、2、8号线的换乘点,共有19个出入口,可分别通往杜莎夫人蜡像馆等旅游景点、国际饭店等酒店、来福士广场等商厦。高峰时期人流十分拥挤,地铁运行、停靠频率大大提高,突发事件的概率急剧增加。
根据地铁的运行情况可知,在很多线路中接近终点站路段的客流明显减少。因此,可以将人流小的运行路段标出,寻找在最大响应时间限制内可到达终点站的地铁站,在该站设置应急救援站。例如地铁十一号线,可在嘉定新城站设置应急救援站。
将前述已设置应急救援站的地铁站以及所覆盖的区域中的地铁站在网络中剔除,不予以考虑。即在0-1覆盖矩阵中将设置应急救援站的站点所在列以及在其覆盖区域所在的行从矩阵中移除。例如,在人民广场设置应急救援站后,曲阜路、新闸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大世界等站点就可在网络中移除。
覆盖矩阵化简完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没有矩阵剩余。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所选出的设置应急救援站的地铁站所构成的集合就是最优解,即配置应急资源救援站的所有地铁站。第二种情况:有部分矩阵剩余。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如分支界定法)。
三、实例应用
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也是目前中国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止2013年1月1日,全路网已开通运营13条线、291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20公里(不含磁浮线)。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于2013年上半年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正式通车。另外,上海轨道交通14、15、16、17、18、19号线工程也计划于2020年之前全部完工,届时一些线路的延长线也将建设完工。本文则以截止2013年1月1日的上海轨道交通为例,进行模拟分析。
首先,按照上述方法找出关键的地铁站。这些地铁站分别为:共康路、上海火车站、人民广场、徐家汇、上海南站、虹桥火车站、中山公园、世纪大道、浦东国际机场、张华浜、金沙江路、北桥、外高桥保税区南、顾村公园、黄兴公园、凌兆新村、松江南站、五角场、龙溪路、嘉定新城、上海西站,共21个地铁站,在以上站点必须设置应急救援站,配置救援物资。然后将以上站点及其所覆盖的站点从网络中剔除,最后剩下11个地铁站未被覆盖,分别是2号线上的广兰路、唐镇、创新中路、华夏东路、川沙地铁站和9号线上的洞泾、佘山、泗泾、九亭、中春路、七宝地铁站。由于2号线未被覆盖的地铁站与9号线未被覆盖的地铁站相隔甚远,在最大的响应时间内无法到达,所以可以将2号线和9号线未被覆盖的地铁站分开考虑,即可得到两个独立的矩阵
D1=0 4 7 10 154 0 3 6 117 3 0 3 810 6 3 0 515 11 8 5 0
D2=0 3 8 14 18 213 0 5 11 15 188 5 0 6 10 1314 11 6 0 4 718 15 10 4 0 321 18 13 7 3 0
由于最大响应时间为15min,所以大于15min的点不能覆盖。所以D1的0-1覆盖矩阵为单位矩阵,即在其中任何一个地铁站设置救援站都可以覆盖所有区域。此时在2号线未被覆盖的地铁站中设置应急救援站只需考虑其权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川沙站设置应急救援站最为合适。D2的0-1覆盖矩阵则为
D2=1 1 1 1 0 01 1 1 1 1 01 1 1 1 1 11 1 1 1 1 10 1 1 1 1 10 0 1 1 1 1
利用excel的线性规划功能可求得在9号线还未覆盖的地铁站中在九亭站设置应急救援站最为合理。
由上述结果可知,上海地铁全网络需设置23个应急救援站。无论网络中何处发生突发事件这23个应急救援站中至少有一个可在15分钟内将救援设施送往需求点。设置应急救援站的地铁站的位置如图2所示。
四、小结
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应急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建立了应急救援资源优化配置的集合覆盖模型,对上海地铁网络化应急救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尝试。在最大响应时间的限制下用最少的费用完成了应急救援站的优化配置。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网络系统应由“车站应急救援网络”和“设备应急救援网络”组成。本文研究的仅仅是“车站应急救援网络”,还需要对“设备应急救援网络”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使全网络的应急能力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彩虹.基于网络化的地铁应急救援站选址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10(08).
[2]Manuel Fogue, Piedad Garrido, Francisco J. Martinez, Juan-Carlos Cano, Carlos T. Calafate, Pietro Manzoni.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3,40(01).
[3] Carmen G. Rawls, Mark A. Turnquist. Pre-positioning and dynamic delivery planning for short-term response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12,46(01).
[4]柴干,赵倩,黄琪,万水.高速公路交通应急资源的配置[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1).
[5]张玲,王晶,黄钧.不确定需求下应急资源配置的鲁邦优化方法[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0(10).
[6]肖传宇.高速公路沿线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篇3
在我国当前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管理的自主化,就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角度来探索教学方法,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职业性综合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在班级自主化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信任并尊重班级群体中的每位学生,为其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能够实现自主化的管理,长期的发展下也能缓解教师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压力,从而让教师能更好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有效的计划指导。
一、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的意义
在当前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中职学生受到年龄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自身文化程度以及综合素质受到相应限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每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中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缓解教育工作者的压力。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自我管理、全面成长的道路[1]。
在学生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化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最高层次。自我教育和管理顺应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也想拥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在自我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追求更高的标准,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体会到更多学习的快乐。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各阶段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自主化管理在未来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当前教育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师生之间的矛盾突出,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长期的发展下去,会影响教育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在中职班级实行自主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地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解除了过去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当师生都处于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这将更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未来的教育中具有实际的发展意义。不仅满足了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各项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件长久且深远的工作。
三、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还要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中职教育主要是培育更多技能型的人才,教师要根据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讲解,让学生明白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可以将班级管理制度的拟定权交于学生,让学生根据需要来制定各项规定,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建议及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让班集体的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管理事务中。将班级各项管理权分散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管理,从而到达班级自主化管理的目的。
1.将学生作为班级目标的制定者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以及??现班级自主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育的实处。
班级不仅是学生上课学习的场所,同时还承载着一个群体之间的灵魂,包含着师生之间的情感所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将班级布置成适宜学习的场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学生一起为班集体进行相关的布置,通过一起努力美化教室,让学生之间更好的协作相处,者更利于教育凝聚力的形成。
过去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承载的大多都是教师的管理意愿,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行自我教育,长期的发展下去还能让学生形成叛逆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教师可以先在班级宣传有效管理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各类讨论会以及班委会的形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心声,总结制定更为有效的办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便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无形中也就提高了自主化管理的有效性[2]。
2.将学生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者
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积极为学生阐述讲解自治与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为班级的一员,应该如何为班级的发展建言献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后,便会付诸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加强班集体建设。在实现自我教育以及班级自主化管理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带动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自我的岗位上都能完成自己应做的任务,从而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班级学生进行轮流的分工,从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处事管理的能力,形成有效良好的管理氛围。管理要从各个细节入手,真正做到有条不紊,更加规范科学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3]。
3.实施小组责任监督制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将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针对班级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对班委干部进行定期培训,让其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班集体的各项工作均有学生负责,将学生的长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所在。不管是卫生还是纪律各方面都进行合理人员配置,管理人员会树立起责任意识,从而约束自身行为。学生群体之间相互轮作,互相学习,更有效地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从而带动班集体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实施学生自我教育以及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思考
在一个较为完整的班集体中,每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自身的个性差异,这是会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师要将这种差异性转化为班级管理的重要资源,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各自的长处。中职学生的道德方面以及学习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及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日常的学习中,定期开展各类有效的技能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展示以及学习的机会,从中找寻更多自我价值的认可。让每位学生都能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实现自我管理教育。在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这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自主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让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出实际用处,能积极参与到各项管理事务中。由过去班级管理中的被管理者转换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这是一项的长期的发展计划,教育工作者需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塑造更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技术人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能够使学生今后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4
摘要:媒介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它,但我们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任由其发展,它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不仅会扩大东西部、城镇之间的新闻发展差距,影响我国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总体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公平 媒介资源
点击查看全文
注: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为黄金会员资料,只有黄金会员可以查看。
提示:您还没有登录 无法阅读全文 请先 登陆 注册 点击此处申请黄金会员
篇5
关键词:师资配置 教室配置 0-1规划 lingo1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92-02
中国高等教育在最近l0余年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623万发展到2011年的3167万,而在岗教师及教室等教学资源却没有按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教学资源的总量明显不足,过去几十人的课堂,现在变成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使得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难以操作,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课外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也变成了粗放式。在教师指导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上,普遍出现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湖北经济学院更加明显与突出。
姚桂霞等[1]用集合、映射以及多次分层然后总和的方法解决了高校教师的排课问题;顾兴强等[2]从当前宏观和微观的背景着手,分析了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在总结现有文献资料后可以发现,目前很少有文章对高校各专业院系应配置的教师人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算,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具体测算各专业院系所需的专任教师数量,进而估算学生人数,再根据师生规模研究教室资源配置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师资与教室资源配置问题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1 师资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型
这样就求出了每个院系所需配置的教师人数,同时还求出了每个院系的教师平均每年所需完成的除公选课以外的课时数和每年所需完成的公选课课时数。当然,模型中计算的教师人数只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需的教师人数,高校中除了基本教学任务之外还存在科研、培训、专业论文与实习指导等任务,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将这部分教师资源数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需教师资源数设为1∶3,并假设第一部分教师也同时承担基本教学任务,设他们所需完成的课时数为只承担基本教学任务教师的10%。设教师总数为N名,则可列方程:;可以解得:N=616
故最终的教师总数为616名,把补增的139名教师均分到每个院系,结果如表2。
2 教室资源配置的0-1规划模型
首先我们对课程进行分类,把课程分为:(1)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2)其他必修课;(3)公共选修课。假设专业课在小规模教室里教学,其他必修课在中等规模教室里教学,公共选修课在大规模教室里教学。笔者统计了每个院系在每个星期承担的专业课课时数,及其他必修课课时数和公共选修课课时数,并且统计了每个院系每星期在小规模教室、中等规模教室及大规模教室里分别进行教学的总课时数,还统计了每个班级每星期在小规模教室、中等规模教室及大规模教室里分别上课的总课时数。
为了构建0-1规划模型,我们假设专业课在小规模教室里教学,其他必修课在中等规模教室里教学,公共选修课在大规模教室里教学,并假设晚上不排课。做出如下定义:
(1)教师集合,…,表示第个教师。
(2)班级集合,…,表示第个班级。
(3)课程集合,…,表示第类课程。
(4)小规模教室集合,…,表示第个教室。
(5)中等规模教室集合,…,表示第个教室。
(6)大规模教室集合,…,表示第个教室。
(7)上课课时集合,…,表示第个时间单元(一个星期内的第节课)。
(8)教学任务的集合,…,表示第个教学任务。
(9)排课任务的集合,…,表示第个排课任务。
令:,即,表示第个老师担任第个班的第们课程。这样,在具体操作时就可以把教学任务确定下来,因为每个老师上的课程是确定的,即老师和课程之间建立起了对应关系;又上某一课程的某几个班级也是确定的,即课程与班级之间也就建立起了对应关系。这样,老师、课程、班级的关系也就基本确定了。实际上,经过分析,上述式子也可以理解为多少个老师给多少个班级代了多少课程。
所以,该高校根据师生规模应该配置50个容纳64名学生的小规模教室,用于上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配置50个容纳128名学生的中等规模教室,用于上其他必修课;配置30个容纳213名学生的大规模教室,用于上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 姚桂霞,杨付超,王小丽.基于高校教室资源优化方案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9,28(8):48-51.
篇6
(一)保障公共经费对基础教育的供给是确保低收入人群享受平均教育的重要前提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公共经费均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85―90%左右,远高于我国。如英国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负担了60%,地方税收负担了36%。个人负担的学费和来自民间的捐赠仅占4%。这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充分保障了不同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公平、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由政府兴办,其经费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被教育经济学理论以及各国实际证明了的最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投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切实保证每一适龄儿童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
(二)调整政府间财权事权格局是使落后地区享受均等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
法国、日本等国在19世纪末也曾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主要让基层承担。这种低重心的财政负担机制往往导致基层地方财政“事权过多、财权不足”并因各地财力的差异而影响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加大了中央和州、省一级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重心适度上移。如日本通过采取国库负担制度、国库补助制度以及地方交付税制等,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韩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占到了教育预算总额的74.6%,从而使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大体均衡。参照各国经验,我国也应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比例,并建立起有效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具备兴办义务教育所应有的财力,保证义务教育在地区间获得较为均衡的发展。
(三)关注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公平性
韩国政府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时,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始;当政府财力增强时,再在大、中城市实施全面免费教育的战略。日本1950年颁布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规定政府财政给予偏僻山区和岛屿的教育设施建设以特别支持,以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环境;1956年颁布了“贫困生入学中央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建立了扶助制度。美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性方面,则主要采取了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优先投向欠发达地区、各州政府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投向更困难的学校的做法。各国经验都证明,对初级与中级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要超过高等教育,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投资的回报一般要超过经济较发达地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往往超过富裕家庭。
(四)通过立法保障公共教育的必要投入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每年用于教育基建的投资占GDP的1%以上,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到5%。东亚四小龙在其经济开始腾飞之际,也都无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各国都将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增长的目标写入有关的法律规定,向国民做出公开承诺。如日本在教育财政方面颁布有《义务教育国库负担法》、《日本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等法律,将教育财政制度纳入法制轨道。美国西部各州在1852―1885年间,都先后颁布了《强迫就读法》,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此外,由于公共教育投资的回报可能会有一个“时滞”,需要政府制定立足中长期发展的教育投资规划。建议我国政府也应逐步将教育投资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每一个5年规划中规定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长的量化目标,保证其逐步增长,争取在2020年左右提高到占GDP的5.5%左右。
(五)鼓励社会兴学、办学,拓宽教育投融资渠道
从OECD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看,基础教育由政府主要兴办,并非排斥民间资金、民间机构的进入;鼓励社会兴学、办学,可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广开教育资金渠道。如OECD国家目前平均有13%的中小学生在私立学校就读,其中10.6%在“公办私立”(即政府投资、私人运营)的学校就学。韩国政府在鼓励社会办学方面,采取个人捐资、企业投资、私立学校基金制、开放教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从而拓宽了教育投融资渠道。我国应参照各国的经验,对社会资金兴办教育提供优惠政策,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并逐步建立起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完全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中、高等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作为私人产品的其他教育服务完全向社会主体开放的新型教育投融资体制。
二、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方面
(一)伴随未来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公共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应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
各国经济增长与其卫生支出增长的关系,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民经济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的经济高增长期,往往也是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高增长的时期。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个人支出份额明显下降。如在OECD国家,卫生费用的绝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在OECD的22个主要国家中,只有5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的份额小于70%。2000年发达国家政府卫生经费所占份额平均为73.0%,高于发展中国家十几个百分点。同年,我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与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份额这两个指标(5.3%、39.4%),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5%、73.0%),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7%、61.8%),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政府支出在医疗卫生费用中的比重,以逐步实现基本卫生服务设施的均等配置,消除卫生服务可及性上的不平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优化医疗卫生支出与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应向公共卫生、农村医疗等领域倾斜
各国政府在制定卫生发展政策时,往往会明确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以最大限度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与公平性。如日本将政府财力主要集中于全国性的传染病防治体系、为边远地区及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等具有明显外部性、公益性强、低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对医院的投入则主要依赖非政府部门来完成。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往往集中于对各级政府医院的投入,对公共卫生、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医疗等真正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领域投入不足。政府在卫生领域投资职能的“错位”,也是目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与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政府投资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群、农村与边远地区、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口,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在这
些弱势群体中的可及性,对正外部性明显的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更应该责无旁贷,优先予以考虑。
(三)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统筹规划协调各地区卫生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挪威政府将全国19个市划分为5个大区,统筹配置卫生资源,一方面着重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医疗合作;另一方面严格新建设施在较发达区域的准入,以解决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将全国各地按照其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几类区域,在政府投入上区别对待,促进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四)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边远地区卫生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各国政府在消除城乡医疗差别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这些政策措施:一是制定政策目标。二是通过立法,保证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设施建设与相关运营经费给予补助的标准的落实。三是增加农村地区卫生支出预算。四是建立专门的基金,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投资。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与民间组织的作用
各国在建立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时,都特别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医院垄断,并不意味着限制私立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新加坡政府认为私营机构在初级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公立医院主要集中于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领域。美国目前60%的社区医院都是由非赢利性的私立机构运营,它们提供了约70%的床位数、约70%的住院服务和约30%的护理服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民间资金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恰当定位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将民间机构能作好的领域向民间资金开放,政府资金就能更集中地投向公益性更强、外部性更明显的领域。
(六)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建立独立公正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英国政府自1990年开始对其公立医疗系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原先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减少政府在医疗服务中的直接参与,完成其作为服务购买者与服务提供者(及设施建造者)角色的分离。通过对公立医院进行重组,利用公共合同替代原来的行政关系,在公立医院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成立一系列新的独立监管机构,对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采取“一视同仁”的监管。通过改革,解决了由于“政府过度管制”而导致的公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医疗供给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失灵、不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篇7
[关键词]体育 教师资源 优化配置 对策
[作者简介]马亚非(1973- ),男,河南西华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78-02
体育作为一门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普及的课程,对学生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同时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知,作为教授体育这门课程的体育老师在促进体育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及教师就会涉及师资问题,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教学,教师资源一直是衡量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我国的教师资源问题却一直存在。由于文化教育、升学考试、高考及工作的压力,体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而,如何优化教师资源成了一项重要课题。
一、体育教师资源现状分析
1.体育教师资历水平。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显示,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以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以体育师资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要求是比较高的,而我国现在体育教师招聘工作上却没有按照如此高的标准进行人才招聘,由于一直以来体育被教师、家长视作“副科”,更是降低了体育教师的招聘标准。对中小学的教师资历调查发现,只有接近30%的是本科毕业生,在偏远地区是由其他科任老师或者毫无体育知识背景的人员进行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降低体育教师招聘标准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体育教师的资历水平处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低资历的教学也就导致我们的体育教育出现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口径不对称。
2.体育教师资源投入水平。教育质量要想得到提升就必须有一定的投入,就好比经济学中最简单的道理,你想要得到利润收益就必须有资本的投入,虽然投入不一定就会取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没有投入的资本项目是永远得不到收益的。据教育部13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近4000所左右的高校中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不到500所,同时在这些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高中专类学校,类如“211”“985”的学校占比很少,这充分说明在我国在体育教育上的相关投入是不够的,因此也就影响了体育教育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进而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资历水平不够高,高等人才供应量不足,学校教师资源不足,最终影响体育教师资源的配置。
3.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水平。科学统计表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最能反映教师资源配置状况的依据,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老师一班教授的班级为5~6个,也就是说师生比为1300左右,同时中小学中每个学校分配的老师一般在5个左右,所带领的班级则为7~9个不等,这就意味着每个老师带领将近500个学生,这些数据还只是针对城区学校,如果加上某些偏远地区和乡村学校后师生比则更令人担忧。体育教师缺口不容乐观,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还需要30万名左右的体育教师。同时未来潜在的师生比也是一大问题所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毕业的体育类学生为24182人,而我国在校的普通本科生为22317929人,中等教育人数为100196629,初等教育人数则达到101353116。每一年的体育教育类人才的输出所占比是如此的小,巨大的数据差异,让我们为未来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水平担忧,同时由于各方面原因选择退离体育教师的人数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让原本就稀缺的体育教师资源变得更加稀少。
4.体育教师职称现状。对于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职称问题在体育教师中的重视度显得比较低,体育教师中的职称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对于中小学而言,平均有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毕业于中专学校,加之学校对于体育教师职称的关注度不够,体育教师自身也极少关注教师职称的问题,很难在中小学中看见有特级或高级教师职称的体育教师。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高等院校对于体育教师的招聘理论上应该要求博士及以上的学历,但是硕士级别的教师却是随处可见的,同时学校缺少对此方面的关注,给予体育教师评定教师职称的机会也少,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为助教或是讲师,这也就进一步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滞后,影响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体育教师资源配置不足的原因
1.学校对体育教育及教师配置制度的重视度不够。尽管我国在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对于体育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不再单一地将体育等同于运动看待,而是作为一门有益于身体健康及身心素质的学科来看,但是人们看待体育课程的眼光依旧未变,在面对各其他学科强力的竞争下,它常常被看成一门调剂学科压力的“副科”。由于近年来高考压力和小学、初中的升学压力加大,使得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文化课程上而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教育,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直接取消或者在间接性地将体育课的时间用来补习文化课程,这种情况在毕业班最为常见。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大量减少,而后体育教育继续被忽视,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与此同时,学校在处理体育教师的配置上缺少严格明确的配置制度,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强制性的政策去规定应该按照怎样的比例配置,如何配置,这就导致体育教师分配处于一种松散分配的状态,更有学校让非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体育教师一职,这种情况在农村及偏远地区最为常见。教师的合理配置是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合理的配置就更不用谈体育教育了。
2.开设体育教育院校缺乏及教学质量不过关。据统计,在全国开设了体育教育的高等院校在所有高等院校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一,同时由于现在高等教育质量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体育教育科自身的滞后性更是导致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较差,对应的相关单位又不能够根据学校对于体育老师的需求来调整教学规模及提高其教学质量,尽管每年有两万多的学生毕业,但是由于在高等教育学校阶段的培训不够使得部分学生不能满足有关单位的要求,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的普遍就业态度,绝大部分人不愿意前往县城和农村学校就业,致使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真正地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3.体育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根据媒体调查报道发现,华北地区有体育教师反应体育教在学校地位低,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师也随之不被重视,同时由于体育教师资源不足以及义务教育推进时增加了中小学体育课时,使得很多体育老师授课量加大,而且在西南及其他边远地区,体育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较差,导致很多体育老师的教学压力增加,薪酬却与授课状况不等比,这就造就了同酬高工的局面,不公平的薪酬待遇大大打击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工作信心,使得部分体育老师选择辞职或是转行,最终导致本来就缺乏的体育教师资源流失。
三、优化体育教师资源配置的策略
1.重视体育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体育教师资源,学校及教育部门有义务让大众知晓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体育学分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考核项目,让体育在学生们心中单一、枯燥、多余的想法发生转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了体育课程,学校才会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资重视,才会聘请更多更专业的体育老师,体育师资才能得到提升,师资队伍才能变得庞大。同时,学生反映现在对体育课程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育课程授课过于单调乏味,不能带动学生上课的激情,这说明我国体育教师的在授课教育方面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由于学校方面的忽视和体育老师自我提升发展的意识不强导致体育老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瓶颈,因而,针对于体育课程教育,我们还应注意到体育老师的继续教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不认真分析对待继续教育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水平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2.完善并严格执行体育教师配置制度。根据试行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得知在教师配置比例上要求小学1~2年级每4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5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初中每5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高中每7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这说明在教师配比上国家对于体育教育的投资关注是不够的,不应该是随着学龄的增加而减少配比,而应该根据学校学生规模给予符合实际的教师编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严格配齐、配好体育教师是优化体育教师资源的一重要任务。同时还有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经过体育专业学习或培训。每个教师每学年接受继续教育应不少于48个课时,然而实际这些制度在要求落实到实处时却往往与现实不相符。因此,合理完善并严格执行体育教师配置制度对于优化体育教师资源配置意义非凡。
3.兼职体育教师专业化,提高体育老师工作待遇。体育教师缺口问题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压力过大而出现兼职教师的情况,兼职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体育教师数量上的压力,但是对于体育教育模式和经验却稍有欠缺。当今面临着专业体育老师师资不足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兼职的体育教师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培训,然后通过继续教育和高校培训实习的模式使之成为具有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以弥补体育教师的缺口,优化体育教师资源。对于体育教师,学校应该给予肯定和帮助,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按比进行评优评选,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特别是在高等体育教育中,学校更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科研发展,适时的予以科研资助。积极落实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为体育教师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与优惠,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地位,增加老师们的信心,使得教师资源合理有效的发挥作用,最终到达发展提高我国体育教育整体水平的目的。
四、总结
现代教育,需要全方面发展,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的综合性人才,体育教育作为提高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一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身体的塑造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体育教师资源是保障体育教育稳步进行的前提是体育教育的关键。我国未来体育教育事业的还有许多上升空间,对于我国现如今体育教师资源的配置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逐步去解决,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积极改进,把政策要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阳光体育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包莺,刘海元.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加强建设对策[J].体育学刊,2009(5).
篇8
【关键词】CDIO 自动化 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6-02
1.引言
自动化专业是涉及理、工、文、管等多学科的“宽口径”的专业,其“控管结合,强弱并重,软硬兼施”的特点,使得在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跨学科培养显得尤为重要。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在工程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强调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采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理念[1],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这正好符合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特点。因此广东白云学院在2010年就启动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改革探索,各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撰到课程设置及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考察了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总结相关经验,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法。
2.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我们根据专业大纲的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推导出本专业的课程,使其形成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我们强调在整个专业教育阶段的工程能力的培养。
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工程师,使其能适应未来工业发展对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CDIO教育理念设置相关的工程培养环境,通过多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而且使其现代国际工程师素养得以锻炼。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充分体现CDIO 环境教学,如图1 所示是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鱼骨图,即以三级项目体系为育人环境。
从图1可以看出,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分类总结,针对相近课程设立了二级项目课程,通过各学期由浅入深的、建立在工程环境下的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并获得一定的工程经验。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每门课程的授课学时减少了15%~25%,用于学生在项目环境中自学与合作研讨,增加了团队设计项目,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工程项目的驾驭能力。
3.项目课程的实施
在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一级、二级项目课程的实施上,希望探索一条适合广东白云学院的课程改革的新路。从两年来的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为以后的课程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自动化专业导论》一级项目课程为例,对CDIO项目的教学进行剖析。
《自动化专业导论》是针对大一新入校的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程以2~3次讲座的形式完成,实践则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完成。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让学生对于本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且通过小项目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1实行导师制,近距离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学生新入学起,按照4:1的比例给四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形成导师指导下的多名学生自主学习的团队。这个团队在导师的近距离指导下,完成整个四年的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导师不但在课程上、专业上对学生言传身教,而且对团队的组织活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都非常有帮助。这样做贴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3.2 以工作任务形式布置学生在整学期的课程要求。
在《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中,专业指导教师在学期初以任务书的形式将本学期的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给学生。学生在整个学期内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工作,在学期末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验收考核。
3.3 项目课程的学时在课余实践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针对学生课堂学时较多的情况,结合项目课程的特点,《自动化专业导论》的学习以课余时间为主。学生们在课后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通过专业导师指导及网络学习,自主地进行项目研究。这样做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4采用学校与个人相结合的形式保证资金与设备。
由于《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采用的是项目化形式,通过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因此对于元件的采购和实验设备的使用就不能像普通课程实验一样管理。我们在此期间采用的是学校与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在项目中需要用到的主要元器件和实验设备主要通过学校统一采购、统一调配,而对于在项目中用到的个性化、小金额的元件则让学生自主采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参与采购过程,使其了解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
3.5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在整个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是最重要的,这是检验学生知识、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考核采用的是专业导师考核与项目验收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在学期末由专门的课程验收小组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课程验收小组针对学生的答辩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则是由两部分成绩的加权平均成绩。这样可以全面的考核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项能力的提高。
4.初步的教学成果
遵循CDIO教育理念,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检验,也是将来教学工作的借鉴。
(1)CDIO教育理念强调以产品的研发、运行周期为载体,使学生获得整个产品周期的所有知识和素质。我们对这种教育理念在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2)全面重构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自动化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设置专业理论课,改变了过去教师糊涂开课、学生糊涂学习的局面。同时我们也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将各门理论课分类,设置相应的项目课程环节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工程师的综合能力。
(3)通过两年的项目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得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秉承CDIO教育理念,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制定了相关的教学档案,探索了课程实施的资金设备保障,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使整个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5.结论
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决定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各项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的实情来看,学生从入学初至现在不仅获得了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在英文使用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査建中、何永汕 《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顾佩华、陆小华 《CDIO工作坊手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熊宇,男,1972年生,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开关电源
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课程体系优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2-02
一、研究背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辽宁省较早开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之一,主要为航空企事业单位培养无线电、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应用方面的人才,90年代后,及时调整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本专业具有较强的航空航天行业背景,面向国防建设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几十年来为航空部门、地方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工程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2010年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
但一直以来,与培养航空电子工程师后备人才所需条件、要求相比较[1],本专业还存在一些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如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较重;行业背景特别是航空电子方向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学生工程学习与工程实践所需实际环境条件不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不足。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航空电子产业的需求。本文针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介绍本专业目前的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为卓越工程师这项计划的推进做出一份贡献。
二、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调整
航空电子涉及的面非常广,为了厚基础、宽口径[2],提高学生的就业点,本专业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后,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择业,从事信息处理、传输、变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到2009年,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2.5%和33.7%。2012年重修修订的课程计划中二者的比重达到了77.74%。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3]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压缩课堂讲授学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开阔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思考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自还给学生。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思路如下:
(一)工程实践基础
1.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线路的初步设计能力。2.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3.微处理器与DSP系统应用的初步设计能力。4.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初步设计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
1.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2.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3.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如无线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等。4.了解电子对抗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熟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6.熟悉航电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的理论与方法。7.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方法。8.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技术。9.了解航电系统的综合设计及实现方法。
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4],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拓宽学生在组织管理、工程经济学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面。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要特别强化面向工程实际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编制课程标准。同时,试点专业根据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国际化。
三、实践教学的多层面、阶梯式设置
(一)多层面创新实践平台搭建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学习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
开设多种实验课程,计算机综合训练、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认识实习、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做到8个学期实践环节不断线,在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已达44周。加大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考核力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从选题、方案论证、理论设计、器件选择、实际制作、指标测试、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市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一个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满足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强化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既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融入趣味性实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验多元化和系统性。协调实验内容“虚(仿真)”、“实(动手)”的结合。
(二)校企合作新机制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一年时间的质量。各试点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利用整个学期。
本专业本科阶段实行“2.5+0.5(企)+0.5+0.5(企)”模式,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前5个学期为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实施阶段,第6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第7学期为专业课实施阶段,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含毕业设计)。其中,第6学期在企业实施8学分的课程,主要由企业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其他时间为企业实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实习结束为每位学生出具一份职业素质评估报告,协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并与自己的教改教研项目相融合;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及其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由企业界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三)学科竞赛与教学相辅相成
专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科技实验项目等是教学的必要和有益补充[5],学院大力倡导此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学院多次承办学校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电子鼠竞赛等学科竞赛,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大赛打下坚实基础。还组织了电子设计创新协会,现有会员500余人,该协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经验交流、比赛、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訾芳,李华星. 通用航空工程师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 航空工程进展, 2012, 3(4): 505-510.
[2] 邓丽曼, 王娜, 成舸. 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 中国大学教育, 2005, (1): 34-35.
[3]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1): 51-60.
篇10
关键词:国培计划;顶岗实习;轮岗;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12-02
一、前言
2010年以前的20年内,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但随着学历教育的普及以及大量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去,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低学历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于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等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于2010年7月全面启动了“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自“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启动以来,主要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承训学校以师范院校为主,信阳师范学院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自2010年开始每年均承接“国培计划”的各类培训项目,受训人数达数百人,涉及多个地市。通过后期回访及问卷调查发现,受训学员个人业务能力得到普遍的提升,开阔了眼界,并通过后续的网络研修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进行,延长了学员们向高校及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时间。
二、“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培计划”实施五年来,参与省份的培训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受训人数众多,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及一线的中小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了授课,所以该项目是农村
中小学教师接受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为参与管理的培训学校组织者,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受训学校态度不积极。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素质较好的教师,因具有较好的流动便利,很容易被吸引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这样就慢慢造成相对于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不仅体现在教师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上。“国培计划”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逐步培养,以点带面,达到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短期脱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去,提高了培训效果,但离岗培训需要其他教师来顶岗,而农村中小学原本就师资力量短缺,尽管培训单位提供有“顶岗实习”的学生,但事实上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可能无法到岗,或者即使能顺利到岗,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受训学校也不放心让其完全顶岗,于是受训学校要么推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分配的培训计划,要么派出非骨干教师或老(将要退休)、弱(有孕女教师)教师参加培训,以完成培训任务。对于受训学校的不积极态度,作为承训学校的组织管理者,每年都能遇到类似于语文科目的教师来参加数学科目的项目培训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承训方对这些矛盾基本上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2.部分受训教师投入不充分。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是非常希望能够获得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来可以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提升业务水平,二来可以短期内脱离繁重的业务劳动,放松一下身心,同时类似“国培学员”这样的身份,本身还是一种荣誉,因此中小学教师是渴望获得这样一种培训机会的。但由于受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大,她们正处于哺育孩子、照顾家庭的时期,而脱产参加的“国培计划”培训任务大都是临时下达的,没有预案,完全不同于临时出差一两天,因此给受训女教师的家庭生活带来较大不便。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时常遇到女学员请假,甚至来报到后就立即开始请假,理由是孩子在家需要哺乳。因有这些客观的原因,所以不能简短地认为受训学员受训态度不积极。作为培训学校,遇到这些实际情况,只能“人性化”地准假,这样导致“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浪费了国家资源。
3.承训学校有效性教学不够[1,2]。作为承训学校,拥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育学专家队伍,同时也能请来知名的域外专家,这些专家对教育教学理论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理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过于“高深”,与其日常中小学教学有一定距离。同时,一线中小学知名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会给学员带来更大的共鸣,但中小学同行专家从日常的教学积累中提炼出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经验,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受训学员时常反映部分同行专家没有讲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就导致短期培训的有效性教学不够,降低了培训效率。
当然,在实际承训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
三、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策略
“国培计划”的第一个五年周期已经结束,实施效果毋容置疑,对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其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决定着这种培训机制将长期存在,因此积极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针对前期出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1.鼓励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轮岗。如何解决受训教师的“顶岗”问题,完全依靠由承训学校派出的“顶岗实习”学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学生有其个人发展规划,同时“顶岗实习”在时间安排上与其正常的毕业实习不是完全吻合,实习生也没有配合该项目实施的义务。因此,必须寻找长效的、可行的“顶岗”方案。在政策上,支持高素质的教师“轮岗”到农村学校进行短期的“顶岗”,既能够使参训教师安心地接受培训,又能够把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从城镇带到农村,通过这种互相影响与渗透,以及传播与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其教学思想,激发其创新意识,从而缩小农村教师队伍与城镇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
2.受训学校应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承训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与学员交流,获知他们绝大部分是由学校临时派出受训的,之前不知道会被选中参加“国培计划”项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很大程度上是“随机”出来的。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受训学校应该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一是积极主动地安排教师外出接受技能培训,不能因为短期内的师资力量短缺而放弃培养计划,可以多渠道地克服困难,力争多让老师们接受培训,这是一个长效的素质提升工程;二是根据教师个人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这样让老师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减少家庭因素对培训任务的影响。
3.承训学校应积极提高培训效率[3]。承训学校利用高校资源,对学员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从理论上进行革新,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坠入空泛的理论灌输,因为学员曾反映有些专家的授课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假、大、空”,所以承训学校应该严密组织、精心安排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时效,整合教师力量,共享教育资源。地方高师院校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彼此推荐优秀的教学专家。承训学校应该仔细筛选授课内容,不能一味看重授课专家的名气。
同时,更接地气的一线同行专家的实践教学指导会使学员从中比较出自身的不足,吸取名师的有效经验,但部分专家的理论高度可能会有一些欠缺,因此受训学校应该建立中小学教师名师信息库,每年均将学员的评价记录下来,根据这些反映,不断地调整下一年的外请专家名单,从而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当然,即使是一线的中小学教学名师,聘请范围也不应该局限于本地市,完全可以扩充到外地市、外省市,一切均以提高培训效率为原则。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五年周期已结束,2016年的“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依然延续了原有形式,但不管“国培计划”如何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还是完全被另外一种培训形式替代,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关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受训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承训学校,都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出现的现有问题,有一些隐性问题可能还没有突显出来,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可能还很严重,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从各个方面去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提高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安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2015,(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