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部科研单位 项目实施过程 问题与对策
1.项目申报
项目选题应与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及本公司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相一致。结合实际,针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中需解决的、影响生产经营的、提质降耗的共性技术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提质降耗有重大影响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科研项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项目选择上不是太好,造成项目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完成了,但是经济效果也不理想。
目前本公司科研项目分为三类:政府项目、集团公司项目、自立项目。对这三个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我们在项目申报时要分别考虑。对策:政府项目,重点是选择那些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政策的项目。集团公司科研项目,选择具有前瞻性和关键性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的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及中间扩大试验等项目。自立项目,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前瞻性的做一些探索性项目。
为了保证立项申报的项目是科学的、符合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须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评估。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是科研活动的起点,它不仅能促进项目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且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方向选择和项目过程管理具有引导作用。科研项目立项评估主要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把握项目选择的方向性;二是对科研项目立项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保证立项的科学性。评估作为一种绩效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手段,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应针对科研项目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按照项目管理的目标需求,选择、确定合理的评估程序、评估标准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估,提高评估实效。
对策:加大对项目风险评估的力度,注意项目之间的转换。
2.项目实施
项目立项后,项目实施主要是项目组在组织,项目组要充分预测风险因素。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这些研发活动的风险因素是导致科研项目失败、中止、延期或达不到预期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所以,项目组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项目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确认项目潜在风险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措施。例如某项目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试验”的实际情况,导致项目预算超支,项目实施不理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市场变化,市场需求重大变化,需要推迟实施时间或调整试制研究工作内容。
对策: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预见技术方面的风险,也要预见到经济方面的风险。作为项目组要完整记录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按照程序上报。加强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如因受客观原因无法执行预算,要按照规定程序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对任务书进行调整。
3.项目核算
本公司严格执行会计法、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科研项目进行项目核算。科研费用使用坚持“科学管理,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确保实效”的原则,合理有效使用科研经费。
在具体实务中,由于科目设置差异化,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同时满足需要。例如: 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材料费等。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下设二十个明细: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研发人员薪酬、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专项设备等。两个管理办法开支的范围有所不同,难以兼顾。由于我们执行的是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财务部门按此建账进行科研项目明细核算,无法直接提供政府项目的项目台账,需要进行转换。
不同的项目,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核销时要求也不一样。除了费用开支范围有所不同,还有经费核销限额规定。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开支标准上有专门的规定,而集团公司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比如:人员费控制在15%以内,我们现在的项目是人工费占大头,基本上超过15%,假如是政府项目,结题时要进行调整,超过部分自己消化。
财务部门在对项目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时,是以项目人员填制的费用报销单、材料领用单、设备调拨单等原始凭证进行分类的。所以不仅是财务部门要熟悉成本费用项目,也要求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都要熟悉成本费用项目。在费用发生时注明是什么项目、用途是什么,只有从源头上分清,财务部门才能正确核算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真实反映各项研究开发活动开展情况。科研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及合法凭证为依据,真实反映各项研究开发活动及费用支出情况,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对策:对不同的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也要有所区别,掌握标准、把握尺度,及时反馈给项目组。另外,项目组在申报项目时,也要按照规定的费用标准进行费用预算,尽量细化,不可或缺漏项。
4.项目结题
项目结束后,项目结题验收由集团公司相关部门组织,核销科研项目费用。
本公司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撰写的项目结题报告内容不完整,未对项目总合同中所列项目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信息不沟通,结题报告上反映的费用支出数不是财务账上的实际支出数而是项目组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并据此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又有科研,又有产品生产的项目,一定要分开核算,合理划分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保证真实反映试验结果。
对策:作为一个完整的结题报告应紧紧围绕项目总合同中所列项目总体的各项目标进行总结,即使没有实施,也要真实反映出来。对预算形成差异的原因认真进行分析和说明。
5.预算调整
在项目立项申报时,项目经费预算应当由项目负责人协同财务部门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项目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按规定报告并经批准后可以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费预算都是由项目组进行估算,预算指导性不强,差异较大。
篇2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作为考核教师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的积极性,高校纷纷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如岗位津贴、绩效津贴和科技奖励等,这些津贴和奖励的发放和职称评审都是以科研业绩考核为标准。由于高校科研考核评价存在科研成果与利益挂钩,教师如能多,多申请科研项目,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职称的晋升。导致科研人员过分追求科研数量,勿略了科研质量。科研人员想尽办法多拉项目,甚至出现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严重损坏了学术风气,造成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趋向日益严重。
(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认识模糊
有些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自已争取来的,用的不是学校的钱,经费的如何开支和学校无关,财务部门也不应监管。在经费使用上基本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财务部门应按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进行核算。造成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权力过大,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有些课研经费大部分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个人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只占小部分。
(三)科研经费核算和审计不到位
科研经费使用上无计划,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制度不健全,往往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问题出现。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财务人员不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财务人员只进行科研经费的核算对是否已结题不清楚,造成已结题的项目经费在学校的财务账面上却没有结清。其次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的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四)科研经费沦为新的高发腐败现象
科研经费在支配上出现违规现象主要有通过拉关系走后门送礼争取科研经费,通过不正当手法将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与科研采购人员和财务人员相互勾结腐败等现象。浙江省近几年高校出现了科研经费违法犯罪的案件,3年来各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共查处案件95件,党政纪处分108人,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二、高校科研经费问题产生原因
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津贴的发放,都是以教师论文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往往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论文数量在上升,可是质量整体处于下降,教师没有静下心来搞创作搞科研,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时有发生,目的就是只为了职称评审和。
科研主管部门主管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如何分配科研主管部门具有决定权,科研单位为了取得更多资金,到处跑关系送礼,更有甚者虚设课题骗取资金,有些科研管主管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由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取得科研经费,而后将发票在申报科研单位报销票据,这就是权权交易的典型。
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是学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科研处往往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乎财务管理制度认为应由财务部门掌握,而财务部门也会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争取来的在执行财务制度时相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意识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管理制度健全性不够,经费预算真实性有限。由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普遍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已争取来的不是学校资金,学校不应按学校的财务制度管理,而造成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管。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申报的随意性很大,随意编报经费预算,报销时往往实际和预算不符,核算时无法根据科研编制的预算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审核,使得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相符。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对科研经费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来规范。在制定科研经费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口径,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约束监督机制
依照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制度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和权限,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监督力度,做好科研经费的使用,使科研经费不得开支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严禁利用各种形式套取科研资金,对结题的科研经费加强审计监督,从而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篇3
1 高校在我国开展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1.1 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显著增长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169.9 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3 亿元, 增长8.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7%,比上年提高0.05 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7.7 万元,比上年增加2.6 万元,2015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7%;依据汇率折算,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010 年超过德国,2013 年超过日本,目前位居世界第二。
观察近年来的科技经费投入,全国投入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不断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加,20122015 年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1.2 高校科研经费占比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各类企业经费支出占比第一,政府所属研究机构次之,第三位就是高等学校。2015 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0881.3 亿元, 比上年增长8.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136.5 亿元, 增长10.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998.6 亿元,增长11.2%。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8%、15.1%和7.0%。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高校管理经费分类与来源
高校科研经费根据出处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自筹科研经费三大类。其中,纵向科研经费指财政拨款, 由政府部门自上到下拨发的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高校必须严格遵守项目批准预算和支出政策进行使用。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科研人员或科研部门以学校名义、出于科研目的、用合同形式从其他部门获得的项目经费,这类经费的使用范畴、支出标准和支出形式都有具体的要求,高校应严格依照合同要求进行经费管理和使用。自筹科研经费指高校以科研开发为目标、通过自筹的途径获取的科研经费,与其他形式的科研经费相比较,自筹资金的安排形式灵活,使用范围更广。然而,不管哪种形式的科研经费,均属于高校公共财产,使用和管理都要受到财务制度的规范与约束。
2.2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内容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务分析、项目经费结题等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项目收入管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第一步,项目预算管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科研目标完成情况和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校科研项目支出要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项目经费使用者依据预算与合同进行费用报销或支出。项目财务分析指财务部门以科研项目收支情况为主体,运用科学方法对财务收支情况做出的比较、评价和总结。管理部门根据财务报表来全面掌握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现状,进一步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决策依据。项目经费结题指在科研项目结项验收后,计财部门协同科研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完成项目结题和审计等后续环节。
3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3.1 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多呈现条块分割状,不同的业务归口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一般科研项目经费由计财处管理,项目由科技处管理,两者协同负责管理和监控科研项目的运行状况, 因此,出现了管钱的不管项目、管项目的不管钱的尴尬局面。如果两者缺少必要的沟通,管理工作很难协调统一。同时,项目负责人又是科研经费的审批人,科技处与项目负责人对国家财务制度和学校的财务规定的掌握一般都不是很透彻。可能会导致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步调不协同,工作方法不统一的情况。
3.2 注重立项忽视预算
科研项目的质量和科研经费数量是考量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证明该校在某一学科权威性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时,重点关注项目的级别和各级别项目的数量。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日常报账,并对其进行核算,但很少主动了解国家和学校对每一类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等过程缺乏深入了解。还有,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有授课任务,科研任务工作量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时为提高项目立项率,刻意迎合立项单位的意图,一切从项目申报需要出发,凭个人感觉,盲目列支,缺乏论证研究,预算编制不规范,不能客观反映科研成本,不能系统地反映项目经费的真实支出,造成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相距甚远,项目预算执行难度增加,影响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
3.3 智力劳动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众所周知,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大学的强校之本,人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有些学校要求财务人员重点核查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等材料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精准性和合理性的监督存在一定的缺失,容易忽视科研人员体力与智力劳动付出,突出表现在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智力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许多高校科研人员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经常会主动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研究。可是,他们的这些体力和智力投入在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很难得到有效补偿,有时还会出现承担项目越多,经济上越吃亏的现象,这样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
3.4 经费支出不够合理
首先,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缺乏系统衔接与有效关联, 甚至出现相互严重脱节现象,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的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在科研项目方面而是被变相支出,比如劳务费、会务费、差旅费等费用支出占据科研经费支出的比重较大, 有些科研经费以奖励、业绩补贴等名义分发给科研人员。其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与效益不高,资金浪费大,资产流失严重。一方面,有些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多,而产出少,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过程中的不够科学规范,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未能及时登记造册与统一保管,以致不少科研资产,特别是小型资产被浪费流失。
3.5 项目结题与经费结算难以同步
根据《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及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已结题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对项目的结余经费应进行审核结算。然而,科研项目已结项不结账的现象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虽然项目已经结题,但部分项目经费处于挂账状态,即结题不结账,造成了财务信息不对称,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也给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3.6 评估绩效机制不健全
一般高校都非常注重科研项目的申报,项目成果及产业化后带来的经济效益, 但对项目经费运用,研发的进程,科研人员工作效率、成本的管理关注度不够,没有真正建立起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评估绩效机制。即使已经存在相应的评估绩效机制, 高校对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仍然缺乏筹划设计,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评估方法单一,而且绩效评估反馈不够及时完整,绩效过程流于形式。
4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对策
4.1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
科学合理与健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基础与依据,首先,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与实施细则,明确界定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精细化、专门化管理。其次,理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有其独特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规律,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时一定需要尊重科学研究的自身特点,高校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从本质来说属于学术范畴,理应遵循学术自由、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学术原则。力求让高校的二元权力结构,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达到辩证统一,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科研活动。最后,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树立全局管理意识。
一方面,加强高校科技处、计财处、审计处等相关部门及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互通,权责利明晰。切实意识到科研对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科研经费是国家的资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保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构建涵盖科研项目申报、经费预算、经费使用、项目结题等环节的全程动态跟踪管理系统,依据项目研究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高效管理。
4.2 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立项合同中经费预算用以明确规定科研经费支出的项目和金额,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步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首先从经费的预算开始入手,把经费预算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过程。首先,从学校整体财务管理的角度,把科研经费纳入到全校的预算,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高度和利用效率。其次,要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的预算管理,第一,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专业指导,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准项目的常规性支出;第二,在项目实施阶段,预算要同步跟进,根据项目立项时所编制的预算和进账金额进行核算,如需对预算进行调整,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批;第三,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要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科学合理,没有浪费与挤占挪用,达到经费使用最佳状态。
4.3 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与付出
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尊重劳动,尊重贡献。《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 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等。目前,高校有些科技成果长期藏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叮挥屑笆弊导市б婧途贸晒蚴嵌钥蒲腥嗽钡幕乇ê捅ǔ瓴⒉还蒲腥嗽钡拇葱履芰Φ貌坏阶鹬兀虺晒竦玫睦吹玫匠浞挚隙āJ紫龋嫣岣呷鲜叮浞痔逑挚蒲腥嗽痹诳蒲邢钅渴凳械闹魈宓匚唬堑睦投冻鲇Ω枵嬲娜峡捎胱鹬?其次,学校应根据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中体力与脑力付出实情,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通过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力求让智力劳动获得合理的回报。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4.4 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
首先,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科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全面约束科研经费申请和使用时存在的任何不合理的行为, 防范科技腐败,大力提升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其次,明确科研和财务及项目组人员的职责、明晰各方责任人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权限范畴,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严格规范各方行为。第三,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按照经费预算明细执行科研经费使用与支出, 坚决杜绝与项目无关的科研经费列支现象。第四,进一步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项目和报销标准,核准经费审批的权限,把科研项目研究与经费支出相结合,全面提高科研项目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4.5 严格审定结题,加强剩余经费管理
结题是对科研成果把控的关键环节之一,要严格审查科研成果,实行奖罚制度,促使科研人员认真研发,并做出理想的成果。科研项目验收结题时一定保证科研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科研项目结题后,财务部门也应及时做结账处理,主管部门应安排专人审查科研经费的列支明细。结余经费分类统筹管理,本着例行节约原则,除某些特殊资助项目以外,项目经费有一定结余应该常态化、普遍化,将结余经费投入到其他科研相关的工作中。结题经费需要系统性、全面性、分阶段性的管理,因为,根据制度和实际需求的不同,科研项目持续时间一般从半年到数年不等,所以对于项目结题后经费的管理也可以进行年份区分,比如以三年作为结余经费管理的节点,项目结题后三年内原项目负责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仍有权利继续使用结余经费。结题三年后的结余经费,可由单位统一收回或重新分配。对于滥用经费的科研人员,要严格管理,应及时追回非法所得;对于采用新方法、新思路既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又节约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将其合理节约的经费可以奖励给相关科研团队或个人作为纵深研究的经费或奖金。
篇4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46-02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部共建师范大学,也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之一。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8年,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
云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单列,毕业由中国农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2007年,云南师范大学开始独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至2013年学校已经招收了7届博士研究生。学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
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增长
目前,学校拥有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地理学、边疆地理学、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近三年学校博士研究生规模情况见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校每年都圆满完成了博士生招生计划,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1、2012年学校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数与导师数之比为1∶2,2013年甚至接近1∶3。平均而言,每位导师两年才能招收一位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少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级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学校每年都要制订《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从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综合考核考生的素质,并经过公示后,最终确定录取人员的名单。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严格按照《云南师范大学遴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暂行办法》来进行,以为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中心,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坚持“按需设岗、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公正合理、保证质量”的原则,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并有效实施[2]。
学校遵循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文件,从制度上保障了学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
三、学校具有较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30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重点是博士学位点的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和提高。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创新人才基地、中英太阳能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40余个。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了国家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承担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近2亿元,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明确规定博士研究生导师必须支持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导师必须将博士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伙伴或者是助手,在科研经费上也要大力支持博士研究生。另外,学校有效开展了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工作,通过全职或半全职引进国内外学科专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学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一批专家学者。
四、积极调整博士研究生专业结构
学校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体现“效率优选,兼顾公平,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培养声誉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其目标都是朝着有利于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建设上水平,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向师资质量好、生源质量好、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高、研究水平高的院系与多学科交叉平台倾斜的方向发展。
为满足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2011年学校在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经过专家论证报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自主设置了“教育地理学、边疆地理学、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学校的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五、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测指标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全面开展研究生教学过程的督导工作。在云南省率先开展研究生网上评教,对学位论文全面实施学术不端检测、“双盲审”制度等。为了加强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办法》、《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暂行办法》、《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2]等相关管理规定;严把出口关,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严格进行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加强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遴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暂行办法》、《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暂行办法》[2]等管理文件。通过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建立了学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测体系,确保学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六、多渠道资助,解决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
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发放博士研究生普通讲学金外,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资助博士研究生,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无后顾之忧。学校每年都会评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伍达观奖学金、华藏奖学金、红云红河奖学金等,另外,导师把所带的博士作为自己的科研伙伴或助手,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来资助所带的博士研究生。学校每月给博士研究生所发放的普通奖学金是硕士普通奖学金的1.5倍以上,平均每月博士研究生所获得的各种资助的总和不少于本科毕业生工作三年后每月的薪资水平。
七、近三年学校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情况
由表2可见,学校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大部分来自于外校,且比例正逐年提高。另外,尽管前两年由于专业的原因(学校仅有“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校的考录比比例并不高,但随着二级学科博士点数量的增加,学校的考录比比例已呈现爆发式增长,报考学校博士研究生正成为本校很多教师的首选。
八、总结
在过去近十年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学校根据博士点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结构,不断完善了博士研究生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建立健全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测指标体系,多渠道资助了博士研究生,为保障学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师范大学[DB/OL].http:///school1.php.
[2]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云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文件汇编[C].2013.
篇5
【关键词】 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
“十一五”以来,广东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和学校办学自的扩大以及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财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强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如何实现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也成为高校和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充分将高校财务管理责任具体化,对财务活动的每一内容、每一岗位、每一环节,建立具体、明晰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内在价值和潜在效益,最终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大目标。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一,专业化。精细化要求财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把握财务管理的目标。第二,系统化。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会计核算、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管理工作出现偏离。第三,数量化。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数量化作为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之一。
(三)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容
1.财务制度精细化。财务规章制度精细化就是通过理清财务管理体系、梳理管理界面和优化管理手段,不断细化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为学校规范管理、依法治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2.预算管理精细化。预算管理精细化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精细化。在编制方法上,应该改变传统的“基础+增长”的模式,采用零基法编制。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来开展各项活动,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实现预算事后监督管理的精细化。
3.财务评价精细化。财务评价精细化就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等,对高校财务活动及所产生的结果(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财务效果)进行评价。
4.经费管理精细化。经费管理精细化是指在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中,通过会计科目的完善,同时实现正常会计业务核算和经费指标控制,促使经费项目和会计科目像“经纬线”一样控制着全部经济活动过程,使经费指标控制更加精细化。
二、广东省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核算与基础规范化工作有待加强
1998年开始,在广东省教育厅的主导下,各高校推进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高校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又开始弱化,出现了凭证装订不平整、不牢固,原始凭证漏盖审核章、工程结算表没有经办人员签名等现象。少数高校存在自制票据,而对自制票据的管理又没有制度规范,致使出现了自制票据设计不合理、使用不恰当等问题。少数具有二级财务机构的高校,二级财务制度建设落后,缺乏监管措施。个别高校后勤财务审核把关不严,采购大宗物资、将大额现金支付给个人、没有正式发票违规入账、无库存管理等违规现象存在。
(二)预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部分高校的校内预算虽然细化到了具体项目和内容,但仅以表格形式存在,没有预算编制的文字说明和相关文件规定,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依据和保障。现行高等学校采用的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及定期预算等编制方法,主要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由于各部门间年度基数不均衡,容易造成各部门不切实际竞相增加预算支出,形成资源浪费现象。现行高等学校的编制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机械呆板,可比性差,不利于正确控制、考核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
(三)人员经费开支控制不够
在2009年对广东省高校财务管理调研中发现,少数高校违反了学费收入支出比例的规定,发放教职工超工作量酬金超过了25%。个别高校分配制度不统一,成人教育学院留成比例太高,人员经费比例控制不够,造成成人教育学院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的个人收入悬殊。
(四)科研经费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规范性,经费使用及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管理脱节的现象,难以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研究的进程和效果。另外,由于科研人员在理财方面不够重视,加之科学研究的周期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致使科研项目预算、预算执行以及日常管理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支出与预算不符、接待费劳务费超支、报账不及时、结题不结账等现象普遍存在。
(五)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及时发现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异,减少预算与执行的偏差,定期对预算执行进行综合分析和追踪问效是确保预算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但不少高校在预算管理中,注重的是编制方法的可行性、编制内容的准确性,而对于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情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追踪评价机制,不少高等学校重编制、轻分析,削弱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项目支出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控和预算目标的绩效考评。
三、完善广东省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使财务基础工作不断规范化,这是财务制度精细化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符合当前形势的校内财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层次清晰、指导性强、系统全面的财务制度汇编。通过财务制度精细化,一是可使所有财会人员明确其本职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二是使所有财会人员掌握本岗位和其他岗位的财务知识,便于全面发展;三是可使财务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总而言之,就是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
各高校应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上,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的约束机制,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由重投入式预算转为重产出式预算。支出项目安排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要建立和完善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基本支出预算分配机制,充分体现预算资金公正、透明、规范的分配目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
(三)改进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目前,各个高校通过课题、项目的方式获得科研经费,在其经费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各个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过分突出项目的争取而忽略了项目的监管。各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好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严格按照预算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项目经费;完善科研经费申请、立项、拨款、监督、评审等环节的监管;加强经费审批制度,规范项目经费使用,加强科研领域内的监督管理,健全结题后经费管理,认真清理结题结存经费,做到结题及时结账。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两方面出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激励机制和支出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全程跟踪管理。
(四)实施绩效评价,有机融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按照“目标明确、分类考核”的原则,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科学规范的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要建立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监督“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有机融合,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判断预算支出项目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准确把握预算支出项目决策和政策效应,控制资金风险;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评价有关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实施绩效问责和奖惩机制,加强预算支出项目资金的监控,提高各单位的管理水平,逐步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细化财务管理平台
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等关键环节,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实现统一核算、及时结算和实时监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信息化对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建立学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相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加强财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融合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将财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三者有机结合,构建精细化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提供充分的信息。
(六)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财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增强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意识;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三是强化效益、科学、依法理财观,财会人员理财观念要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核算型,由服务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不仅注重日常的会计报账、核算,而且注重预算执行、分析、管理、调控等工作,增强财务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S].财教[2008]232号.
[2] 王蓉.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财政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建议[R].2011.
[3] 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J].中国科学基金,2008(5):305-308.
[4] 赵普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2011(1).
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机科研;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农机科研项目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机科研项目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建设步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手段改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科研项目管理简述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从项目建议、申请、立项、调研、实施、试验示范推广(或产品定型)到专利申报、项目验收、资料存档的全过程管理。项目管理是一项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实施人员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去的工作,所涉及到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和沟通管理等方方面面。任何科研项目的完成都要经历申请立项、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三个基本过程。申请立项和项目验收一般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而项目实施过程主要由项目承担单位控制。项目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识别与控制,还需要对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督促和协调,对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2农机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农机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农机科研项目的基本流程:项目建议申请立项调研项目实施试验示范推广或产品定型专利申报项目验收资料存档。项目管理的目的在于使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保证项目技术指标能全部完成。农机科研项目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2.1.1项目来源多
农机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局限性。目前,江苏省农机科研项目来源较多,主要有省农机局的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科技厅、农科院、苏北专项项目,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横向课题,单位自主研发的项目,等等。每个项目的验收要求不同,所要实现的目标也不同,这就给农机科研项目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1.2项目参与人员分散
项目参与人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专业领域。如果一个单位有几个项目同时开展,参与人员的工作可能会有交叉,再加上平时工作任务较重,真正参与项目研发的人员很少。因此,项目完成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项目过程的管理以及对项目研究情况的交流和沟通。
2.1.3项目专业性强
目前,大多数农机科研项目的立项都着眼于对现代农机科技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及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探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项目参与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要求都很高。
2.1.4项目合作性要求高
农机科研项目的研究讲究团队合作,仅凭一个人的能力和专业技术,很难完成所有的研究目标,所以,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只有紧密合作,各取所长,才能出成果。
2.2农机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项目管理过程不完整
目前农机科研项目管理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申请立项和终期验收上,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不够重视。项目立项后,基本上都是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专利、撰写报告,在各个节点准备材料应付检查和结题验收,一个项目结束后再去争取新的项目,项目完成的质量不高,很难有创新性、推广性的成果。
2.2.2项目管理流于形式
由于从事项目管理和项目研究的是不同部门的人,项目管理人员基本不参与项目研究,不了解项目的实施过程,对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更多的是注重资料审核,对照项目合同书中的考核指标来评判项目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考核,项目管理大都流于形式。
2.2.3项目成果转化机制落后
项目成果与后续的转化利用缺乏有效衔接,大多数项目仅能满足科研样机的试制和新技术的基本实现,后续转化为现实产品和生产力的不多,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较少。
3加强农机科研项目管理的建议
3.1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江苏省农机管理部门已建立了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出台了《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建立了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在线管理系统,对项目申报、立项和验收进行统一管理。但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一些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进展情况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因此,建议各项目承担单位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设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专职岗位,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员。
3.2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目前,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已实现了项目申报、立项和验收的在线管理,在过程管理上还需要增加进度管理、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内容,使项目管理更加完善。
3.3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转化
项目成果一般都是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项目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项目成果的管理,对于那些有创新性、实用性的成果,要积极申请发明专利,,推动项目成果转化。
4结语
随着农机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渐扩大,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项目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彦武,曾长虹.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
[2]李波.项目管理理论综述与前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3]陆士辰.探究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13).
篇7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篇8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知识产权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自1985年建立以来的二十几年间,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针对大学科研活动中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问题,大学和其它包括国家教育部在内的相关部门也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规范了大学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相关的各种权利关系,对大学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比较晚,因此,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即是其中之一,科研中,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常常引起科技成果所属权的争议和纠纷,影响大学和教师的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这表明我国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还不够完善。本文即试图描述高校科研活动中知识产权归属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希望能一定程度上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一、科研经费来源复杂的项目成果产权归属不清楚
2002年3月,科技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其中第一项规定:“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国家授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同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中也规定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在通常情况下归属于项目承担单位。这两项制度都对以财政资金资助为主的科研项目研
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作出了规定。但是,我国大学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样,因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也比较复杂,这些已出台的制度政策并没有作规定。而且对于已有制度中的“特定情况”、“通常情况”,我国现行的制度政策也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此外,知识产权为项目承担单位所享有后,作为资助方的政府对国家资助的知识产权成果享有哪些权利等重要问题也没有明确说明。因此,可以看出,除了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形成的知识产权明确规定由大学所有以外,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大学的政策制度都没有制定相应的条款对其他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成果的产权归属加以明确。而且,国家对其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所留的权利也不明确。这既不利于对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也不利于调动项目承担单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职务与非职务创造成果的界定不具体
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规定,职务发明属于单位,非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于发明人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第六条也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是职务技术成果。这两项法律制度中提出的“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中的“主要”的规定过于笼统,有些含糊其辞,多大的比例才能算是“主要”?这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单位提供的资金、信息、设备和各种技术条件的份额做出规定做出明确的规定。倘若一项知识产权成果只利用了一小部分单位的科研资源,而大部分是科研人员通过自己努力而取得的科研成果也确认为职务创造成果时,这显然对科研人员而言是不公平的。这样的问题不解决,无疑会压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另外,虽然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及《技术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对职务发明创造、职务作品进行了规定,但不尽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对科研人员与其所属学校在职务与非职务、本职与兼职发明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上,仍然容易引起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难以判断。这也必然会给具体工作中执行法律人员和遵守法律人员带来困惑。如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属职务发明创造。然而,对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怎样理解、大学教师不实行坐班制,那么应该区分大学教师的业余时间、大学教师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与在任何情况下该教师在本专业领域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之间的区分以及在完成本单位分配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发明创造,或利用本单位科研活动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再创造所形成的创新成果或衍生的其他创造成果是否属于职务创造成果等等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在现实生活中,大学和科研人员常常为职务创造成果问题产生争议。根据现行政策,职务知识产权成果和非职务知识产权成果对科技创造人的利益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实际工作中又很难对职务知识产权成果和非职务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区分,很多学校又没有严格的规定,有的学校有规定但不严格执行,违犯了也不严肃查处,加上非职务知识产权成果的经济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与作为职务知识产权成果时的经济收益悬殊很大,使得一些科技人员或学院不上报到学校的有关管理部门而直接将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尽量作为非职务成果而申请知识产权,损害到学校的利益。同时也有些大学不分青红皂白将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出的科技创造成果通通断为职务创造申请知识产权,从而损害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尤其是在科技创造成果取得知识产权并经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时,这类纠纷更加凸显。
篇9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档案档案管理
在科研活动日益社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科研项目(课题)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以下简称“三跨”)的典型性特征。与一般性科研项目相比,“三跨”项目往往集合了各机构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研究成果更具有显示度,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更大,如何有效收集、保存和利用这些科研档案资源是档案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具有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跨平台等诸多新特点,依靠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全面、系统地管理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一、“三跨”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归档主体的多口性
“三跨”科研项目范围大、成员多,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因而建档材料形成的主体较多,涉及的机构包括主管单位、依托单位(负责单位)、参加单位,涉及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参加人、业务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并且根据项目开展需要聘请院外甚至是国外知名专家或专家团队。这些机构或个人会形成各种档案资源,这些来源不同却又产生于同一科研活动中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跨”科研项目的全部档案。
(二)归档内容的电子化
一方面,“三跨”科研项目电子档案资源超量增长。随着科研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跨”科研项目会应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化设备,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工作现场和研究过程中电子化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交流性材料、实验性数据和各种结果性数据。另一方面,这些电子档案具有异构性的特征。由于“三跨”科研项目需要国内国际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人员协同工作,会涉及多个单位多种应用平台多个数据库资源,不同的科研人员又会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保存不同的数据内容,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结构、多种载体的电子档案。
(三)档案收集过程的复杂性
“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一般为3至5年,从立项到结项验收每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就使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在项目进行中一般采用阶段管理的方式,在每一重要阶段主管单位对执行情况(包括阶段科技目标的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同时每个项目会分不同课题,每个课题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在项目整体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员离职、调职等非正常情况,在每一阶段或特殊情况下档案人员都要及时跟进,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有效。
(四)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三跨”科研项目的立项会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每个课题的设置也必须紧密围绕总体目标,相互有机联系,能针对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方位的交叉研究和协同攻关,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类似课题的进展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课题的时效性和完成程度。这种状况下,项目要尽量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需要打通原有档案资源的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档案资源共享环境,根据项目中不同课题的科研人员利用需求提供最新的、全面的、即时的科研档案信息内容。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但目前的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规范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已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规范,但缺乏直接针对“三跨”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专项规范,缺少针对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内容。
我国对科研项目和其档案的管理规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用的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法规和规范,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项目管理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通用科研档案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为科技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一般性规范,没有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1]。同时这些管理规范基本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缺少对新信息环境下科研项目和档案工作的思考。
第二类是专用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的规章和规范,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针对863项目的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三跨”科研项目管理相似,但总体来说仍有缺失,在各单位具体操作层面缺乏细则性的规定,很多工作还要参照老标准执行[2]。
其次,从地方层面看,很多省市机关、高校等项目主管部门制定了项目与档案管理规范,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相比国家规范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执行性,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方的职责[3]、《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则提出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仍缺少对专项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无法直接指导“三跨”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缺少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规范或制度中对档案工作内容的缺失,造成项目各主体对档案工作认识的偏颇,没有建立起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系。
首先,从下达“三跨”科研项目的主管机构看,没有定制项目的档案管理指导规范,缺少对档案工作的总体把控与协调,档案工作无法纳入立项、阶段检查、总验收等关键环节,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失控与失存。
其次,从主要承担项目的依托单位看,依旧无法对项目的整体档案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虽然项目负责人会指派相关档案人员或课题秘书完成归档工作,但目前依托单位只对单位内部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对项目的二级课题承担单位没有进行相关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依托单位并不能保存全部项目档案材料,并且因为各课题分头管理导致复印件多、原件少,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材料少等现象,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最后,从项目的课题参加单位看,由于缺少项目主管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基本采用原有的一般性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制定归档范围、归档计划,档案工作无法纳入“三跨”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同时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轻视档案资料积累工作,甚至不愿意上交自己手中的材料;档案人员缺乏档案开放意识,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轻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工作方式的冲突造成单位内部科研档案工作推进的困难。
综上,由于“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仍主要依据一般性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模式,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各责任方缺乏配套和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失控,不能做到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缺少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手段
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组内共享、单位内共享和社会共享。
首先,项目的各组成部分(课题、机构、人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研究过程数据、成果信息、管理性材料是大家所关注的内容,但目前这些档案资源归属在不同的科研单位和主管机构中,而这些机构相对独立,项目档案资源缺少共享的机制,且暂时无法提供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
其次,“三跨”科研项目集中了各单位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形成的是有显示度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项目完成后,除和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的已归档信息资源有必要在单位内部共享。而目前的项目档案资源只停留在各自为“用”的状态,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最后,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提出“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必须建立相互兼容的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但目前在缺少共享机制和平台的条件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只能成为美好愿景。
三、“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项目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
首先,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从顶层对档案管理做出总体设计。
在项目管理规范中明确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入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和要求,保证立项、结项、鉴定等关键环节档案工作到位。如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验收作为项目验收中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结题、鉴定、报奖时提出“需由档案部门出具立卷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的证明”的要求等。
其次,要制定“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明确归档范围。
只有由项目主管机构或由其指派相关档案部门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点制定并颁发档案管理规范,才能根本上保证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要制定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内容的归档范围表,项目档案分类中除科研档案外还会有基建、设备、电子档案等不同门类,如果按目前实行的按门类管理档案的模式,会破坏“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系统与完整性,为日后的利用带来不便,所以可考虑建立以“三跨”科研项目为主体、综合各门类档案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系统的档案资源结构模型和归档范围表。第二要根据科研信息化的特点规范电子文件的归档内容与形式,保证归档文件的长期可读、可用,因为“三跨”科研项目中会形成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电子文件,同时会有海量电子数据产生,需要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机构制定针对电子科研数据的归档保存策略。
最后,要明确项目各主体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级管理。
为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从既有利于档案的规范管理又方便各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以主管机构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档案工作分级管理模式。可实行主管机构抓依托单位,依托单位抓项目组,项目组抓课题组,课题组抓科研人员,一级抓一级,管理网络化。档案部门必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4]。主管机构档案部门负责各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其项目研究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对各课题档案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每个课题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对科研人员的归档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同时项目组要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经费和保障条件,争取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与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建立基于项目业务流的全过程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需要基于项目业务流和业务主体,将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嵌入到项目管理流程,实行全面的、系统的、过程的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主要有三方业务主体负责六个业务环节的工作,业务主体指:主管机构、依托单位、参加单位,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分析论证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成果鉴定验收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奖励申报阶段、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阶段。基于此形成向“三跨”科研项目业务流的档案管理流程,见图1。
(三)逐步构建“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平台
构建资源库是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一方面可以实现横向共享,为项目组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能全面、系统的积累“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为资源的纵向积累和利用提供基础。
首先,要建设基于“三跨”科研项目应用平台的归档保存系统。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依托于一定的应用平台,这些不同的平台中会产生大量的科研电子数据信息,它们是记录科研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必须归档保存。所以要在项目开始阶段即提出电子科研档案永久保存的功能需求,甚至在各平台设计之初就将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嵌入到平台内,保证归档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和全面性;
同时要考虑不同平台异构信息的采集,保证其能够完整、有效的归入档案管理系统。
其次,是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中央数据库。这一数据库需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在档案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以项目为单元有不同的业务主体全过程的记录、积累科研过程数据。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果数据库,揭示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研究过程、成果水平等信息,使“三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
最后,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首先实现档案资源网络共享,各项目组兼职档案人员或单位档案人员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同时考虑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提供科研档案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已归档资源的作用,打破各机构间档案实体共享的限制,使“三跨”科研项目成果的利用更加广泛和深入[5]。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涉及范围广、人员多,需要从主管机构到基层科研单位的多方支持,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档案人员需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创新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全面、系统地保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科研一线服务社会。
注释:
[1]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1-20;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3-20
[2]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2001- 8;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2003-3-25
[3]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2008-7-1
[4]关宏玉,刘洋,安小米.我国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模式特点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11(7).
篇10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在1亿元(含,下同)以上的(其中设备投资额不低于60%),按项目当年设备技术实际投资额给予3%的资助(如2年内完工投产的给予5%的资助,其中当年按3%兑现,其余在完工投产后补差),最高资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其中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完工投产后,对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再给予前2年全额资助,后3年50%的资助(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牵头,市发改委参与制订)。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
(二)提升优势特色产业。鼓励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铜加工和珠宝首饰产业提升发展。具体政策按政发〔〕18号、政办发〔〕23号、政办发〔〕24号等文件精神执行。
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设备技术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新建(或提升改造)项目,按项目当年设备技术实际投资额给予2%的资助(如2年内完工投产的给予3%的资助,其中当年按2%兑现,其余在完工投产后补差),最高资助额不超过150万元。其中,对列为年度市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及工业企业利用原有土地、厂房实施的产业转型项目,按项目当年设备技术投资额给予3%的资助(如2年内完工投产的给予4%的资助,其中当年按3%兑现,其余在完工投产后补差),最高资助额不超过250万元。
(三)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对光伏、风力发电应用基地和绿色建筑、新能源示范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成效显著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分别给予一定的资助(实施细则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经贸委、市建管局参与制订)。
(四)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对市外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按企业地方财政贡献额给予80%的资助,并对引进部门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本地产生的总部企业,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以该企业上年地方财政贡献额为基数,其增长超过10%以上部分给予80%的资助,具体政策按市委发〔〕47号、政办发〔〕3号、政办发〔〕12号等文件精神执行。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如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报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五)扶持软件信息化产业。对新获得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通过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含升级)的企业,按照CMMI2级30万元、3级40万元、4级60万元、5级70万元给予一次性的奖励。对通过信息安全管理认证(ISO27001)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系统集成资质三级以上每升一级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软件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项目,经评审验收,按项目总投资给予20%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30万元。
对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且销售收入增幅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税收入库总额达到20万元、40万元、2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的软件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新办的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实施ERP项目并列入市级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的项目,经评审验收,按项目投资额给予10%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
(六)扶持商贸业提升发展。对注册地在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及其他生产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供地办法。对注册地在市区,且整体经营期在10年以上,实际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新办或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企业(含专业市场),正常营业(或项目完工)后,按新办企业地方财政贡献或提升改造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前2年全额资助,后3年50%的资助;对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新办或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企业(含专业市场),正常营业(或项目完工)后,按实际投资额给予2.5%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实际投资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新办或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企业(含专业市场),正常营业(或项目完工)后,按实际投资额给予3%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250万元。
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入驻市区。对新引进独立核算的知名商贸服务企业,且整体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其新增地方财政贡献前2年给予全额资助,后3年给予50%的资助。对新引进国际公认高端品牌,且整体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分3年给予引进业主(或产权)单位一定奖励,其中前2年分别给予20万元奖励,第3年给予10万元奖励。做大做强“·中国汽车市场城”(实施细则由袍江新区管委会修订完善)。
鼓励早餐饮食服务企业入室规范经营,对符合卫生、节能环保、食品安全等条件的早餐饮食服务企业给予一定资助;对放心早餐定点企业地方财政贡献前3年内给予全额资助(实施细则由市商贸办牵头制订)。
(七)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对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集聚区(基地)的开发区(新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文化产业集聚区(基地)的新增企业,2年内按现行市与开发区财政体制结算市所得部分给予50%的一次性奖励。对荣获国家级、省级以上政府奖项的原创数字动漫和创意作品,分别给予一定的资助;对在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首播的动画、影视的原创作品给予一定资助(实施细则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牵头制订)。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
对各类投资主体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开办的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青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属于“文化体育业”税目征税范围的,笫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对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困难文化企业,如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报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或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可暂不变更。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确保原有文化设施面积的前提下,文化单位可对现有的土地进行经营性项目开发建设,其土地使用权应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按此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规费后的净收益,经市政府批准后全额用于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因旧城改造拆迁文化设施的,由拆迁人按拆迁政策规定给予补偿。规划、国土部门根据文化设施建设的需要依法规划、供地异地建设。
(八)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对新建纳入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不含酒店、饭店、度假村等),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工后,按实际投资额给予1.5%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150万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完工后,按实际投资额的2%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300万元。对重大旅游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对新评定5A、4A级旅游景区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评定白金五星、五星级饭店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鼓励创建特色街区。重点支持创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特色商业示范街。对列入发展规划的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符合特色街区产业定位的企业(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资助(实施细则由市旅委牵头,市商贸办参与制定)。
利用城市规划区以外的集体农业用地兴办生态旅游项目的,只要不改变农用地权属和性质,集体经济组织可在自愿基础上以农用地租赁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与投资者合作经营旅游企业。
(九)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且基地内产生的年运输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自经营之日起物流基地内运输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3年内由财政给予基地60%的资助。
对产业集聚区内的物流企业,符合条件的,积极推荐纳入试点物流企业名单,实行营业税差额征税。对省重点物流企业,按规定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经地税部门批准,可酌情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大型物流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可以享受工业用地政策。
(十)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对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资助和对应用成绩突出企业的奖励,以及扶持网络经济发展等(实施细则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工商局参与制订)。
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积极吸引市外银行向我市中小企业扩大放贷比例,增强我市中小企业获贷能力。鼓励满足条件的企业组成联合主体,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联保贷款,进行自助融资,缓解资金瓶颈。
(十一)转型发展服务业。对主辅分离新设立的三产企业,第1年按其经营所得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给予80%的资助,第2、第3年比上年增长部分给予50%的资助。鼓励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对分离后的服务企业,其自用生产经营房产缴纳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设立初期的3年内给予减征。
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重点鼓励重大服务外包项目投资,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实施细则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修订完善)。加快实施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具体政策按政发〔〕33号文件精神执行。
二、推进企业梯度发展
(十二)扶持工业重点税源企业。对独立纳税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企业可按纳入原纳税企业统计)当年实际入库税金2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5%的,给予不低于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5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5%的,给予不低于8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1亿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5%的,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设立年度工业企业亩产税收奖。对独立纳税工业企业当年实际入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5%以上、亩产税收贡献排名前10位的,按企业当年实际入库税金一次性分别给予第1至2名1.5%的奖励、第3至6名1.3%的奖励、第7至10名1%的奖励(本款与前款不重复奖励)。
(十三)扶持建筑业重点税源企业。对独立纳税建筑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企业可按纳入原纳税企业统计)当年实际入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5%的,给予不低于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3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5%的,给予不低于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5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5%的,给予不低于2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四)扶持服务业重点税源企业。对服务业独立纳税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企业可按纳入原纳税企业统计)当年实际入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0%的,给予不低于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2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0%的,给予不低于4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3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0%的,给予不低于8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实际入库税金5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超过10%的,给予不低于16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五)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列入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2年内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全额奖励(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旅委、市商贸办、市建管局参与制订)。
金融机构每年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应超过同期全部贷款增速,其中银行和各农村合作银行应超过5个百分点,市区中小企业专项贷款的承办银行要按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速度扩大规模。各银行有条件的也可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性银行机构,重点支持生产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性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特色型中小企业,以及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的微小型企业。
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在现行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5%至20%,原已约定的利率不得擅自上浮,更不能巧立名目增加企业负担。对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其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同类企业贷款的80%以内。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尽量满足其合理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不得设置最低贷款额度限制。
对列入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范围的银行,以上年度该银行的小企业贷款月均余额为基数,按小企业贷款比上年净增额的0.5%以内给予风险补偿(含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同时对小企业贷款增加较多、风险控制较好和追偿债权有效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适当奖励。对承办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银行,发生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损账的,按2%以下部分补贴40%、2%至3%部分补贴30%、3%至5%部分补贴20%的标准给予损帐补贴(对担保机构的损帐补贴参照执行)。
对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对小企业贡献突出、考评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企业利润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3年内可由同级财政予以全额资助。对纳税确有困难的小额贷款公司,地方政府对有权限的税费,经批准后予以减免。
(十六)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兼并重组。对企业上市融资并实际用于市内生产经营的,按实际融资额给予2‰奖励,其余政策按政发〔〕43号文件精神执行。对企业实行承债式并购重组的,按并购重组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超过上年部分,连续3年给予资助,特别重大的承债式并购重组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具体政策按政办发〔〕148号文件精神执行。
对企业在合并、分立、兼并等企业重组过程中发生转让企业产权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移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企业在合并、分立等重组过程中,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其合并、分立后的企业承受原企业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凡来投资的市外企业在收购、兼并、重组本市企业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涉及交易的有关费用一律免交(不包括原先优惠的地价应补交的差价)。
(十七)扶持企业做强做优。设立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100强称号,分别按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确定相应的评比条件和数量,每年开展动态评比活动,并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牵头,市发改委和市建管局参与制订)
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其当年实缴税收超过市本级平均增幅部分地方所得等额奖励给企业(实施细则由市财政局牵头制订)。
对建筑企业获得特级资质的,给予企业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建筑企业独立承包创“鲁班奖”、“国优工程”奖项目的,给予企业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国家级工法的,给予企业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企业独立承包创省级优质工程项目的,给予企业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独立设计创国家级优秀设计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分别给予企业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建筑企业在市外承揽工程业务的,按企业利润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给予30%的资助;建筑企业完成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比上年每增加100万美元,给予企业5万元的资助。
三、推进自主创新
(十八)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对依托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或中小企业集聚区建立,满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产品设计、研发试验、检验检测、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服务,经行政认定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的,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九)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研究院,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或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当年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分别给予2万元、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国外专利加倍奖励。对企业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省专利示范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企业成功开发省级以上首(台)套先进技术装备项目或对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产业化的,投产年度起,按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前2年给予全额资助,后3年给予50%的资助。
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除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财税扶持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和专利资助按本意见规定执行外)继续按市委发〔〕49号文件精神执行。
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积极支持科研体制改革,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给予个人奖励,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十)鼓励实施品牌战略。对当年行政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华老字号”的,按企业当年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20%的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50万元;对当年行政新认定的“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出口名牌”、“浙江老字号”的,按企业当年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10%的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10万元。对上述品牌企业参加经市政府批准、由市经贸委、市商贸办组织的境内重点展览会的摊位费给予全额资助(同一展览会每家企业最高资助3只标准摊位)。
(二十一)鼓励企业研制技术标准。对承担组建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或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政府、市长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牵头制订并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牵头修订并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2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同一编号标准的修订只奖一次,对同一企业制定的同一级别(同一编号系列)多项标准的,按该级别奖励标准的1.5倍奖励,同一内容标准转化为上一级别的标准,不再重复奖励。
(二十二)鼓励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快引进职业经理、信息软件、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会展策划、服务外包、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人才居住证制度、市级拔尖人才选拔、租赁人才公寓、享受经济适用房(住房补助)、子女就学、家属安置、科研经费等方面,与引进科技人才享受相同政策。引进人才因公、因私出国(境)证件纳入绿色通道快捷办理。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对经批准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一次性科研经费补贴,其中国家级为12万元,省级为8万元;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由市财政给予每人不低于3万元的生活补助费和不低于5万元的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对出站后留工作,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博士后给予一次性10万元科研补贴。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国外智力,属重点项目的由市财政按国家或省外国专家局提供的资助额度给予1:1配套资助,属一般项目非专家组织推荐项目的给予2.5万元经费资助,属一般项目专家组织推荐项目的给予2万元经费资助。
鼓励企业自主或与高校等各类机构合作开展职工培训,并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文化人才引进(含培养费用)由市财政负担部分从市级人才专项资金中列支。对被评为省特级专家或市高级专家的,每年每人给予3万元的科技经费资助;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151”人才工程的,培养期间每年给予1.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对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市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每年根据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对用人单位在职培养各类人才继续实行经费资助,资助标准为:每培养1名国民教育系列博士生,资助2万元;每培养1名国民教育系列硕士生,资助1万元;对培养高技能人才采取分类分级奖励;对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二十三)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对落户的留学人员和博士学历人员,按规定给予创业资助。对市科创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引进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根据引进科研项目情况,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申请100万元创业科研启动资金、100平方米工作用房和100平方米左右的生活用房。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市科创中心、创业园实施转化的博士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以上科技人才,可申请最高为10万元的创业科研启动资金。列入“市330海外英才计划”的对象,其扶持政策按“市委办发〔〕38号”文件精神执行。
对拥有专利技术、科技项目,来我市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进行投资合作、技术参股,且合作期限在5年以上,户籍、人事关系不转的市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实施合作2年以后,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对其进行考核,对地方贡献较为明显的,给予8至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和合作单位各负担50%。对被评为“突出贡献人才”的,由市委、市政府给予每人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市里再给予1:1配套奖励。对市拔尖人才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其任期内提供不少于1次的疗养休养活动,同时每年为其安排1次高标准体检。
四、推进节约集约发展
(二十四)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对市“循环经济850工程建设计划”的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后成效显著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按项目设备实际购置额给予20%以内或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的5%以内给予资金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60万元。
(二十五)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对企业节能和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投入,完工后且效益显著的,分别给予设备实际购置额20%以内和项目实际投资额5%以内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60万元。对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也给予相应资助(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牵头制订)。
严格执行《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暂行办法》,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凡未完成年度节能考核目标的企业,按标煤折算成电量分档收取超能耗资金;对未完成年度节能考核目标且排序处于后20位的企业,加倍收取超能耗资金。所征收的超能耗资金划入节能降耗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二十六)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对燃煤热电企业燃煤热电脱硫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后,按项目总投资给予70%以内的资助,每台热电锅炉最高资助额不超过700万元。具体政策按政办发〔〕29号文件精神执行。
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实行“奖罚挂钩”的考核机制。对新建污水、废气、噪声等环保治理项目投入,按项目投资额给予5%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对列入省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环境治理项目,经验收合格,给予每家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凡经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量,给予一定的资助,对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企业给予处罚(实施细则由市环保局牵头制订)。
(二十七)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对列入省级清洁生产计划的企业,经验收合格,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首次经省级及以上有关部门考核认定的绿色企业,再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对上述投资金额较大的企业,以及污水、垃圾、污泥收集和处理企业,报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二十八)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完成拆除属“三高一低”的整体生产线并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的(不含列入市区二环线内“提转搬”计划的企业),以企业(项目)建设批文(核准、备案)核定的生产能力及设备投资额为依据,按评估机构评估的落后生产能力资产净值给予5%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牵头制订)。
(二十九)推进节约用地。允许建设项目分期实施的企业在审核确认后分割办理土地契证,在足额缴纳已建成投产的建设用地契税,规划部门划定分割地块红线的前提下,允许分割办理已建成投产的建设用地土地权证。
对原出让的工业用地(含优惠出让的工业用地),在土地使用权人及工业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对行业类型进行调整,行业类型经工业主管部门认定,并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土地出让价不作新的调整。
(三十)鼓励产业集聚发展。鼓励经济开发区(新区)创建国家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对成功创建国家特色产业园区(基地)的经济开发区(新区),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2年内根据园区(基地)新增企业按现行市与开发区财政体制结算市所得部分给予50%的一次性奖励。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牵头制订)。
对获得省级以上区域名牌产业集群的产业龙头企业且当年实际入库税金比上年增长超过15%的,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经认定属于省级产业集聚区内鼓励发展的企业,自新认定之年度起,3年内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照顾。对重点培育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用地,可以设置必要条件实行“挂牌、拍卖”供地。
五、推进对外开放
(三十一)鼓励外地企业来投资。对市外企业(含我市企业、个人在外投资设立的企业)在市区投资新办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项目给予本地企业同样的政策扶持;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独立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且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得第一笔应税收入当年起,前2年按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30%的资助,后3年按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给予15%的资助;对特别重大的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
(三十二)鼓励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对当年新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且按期到位的,给予项目实施单位不低于10万元的资助;对注册外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且按期到位的,给予项目实施单位不低于40万元的资助;对注册外资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项目实施单位不低于80万元的资助。其中,在注册外资首期出资额到位当年,按注册外资首期出资额占注册外资的比例和资助档次给予资助,其余部分在项目竣工投产当年给予资助。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
(三十三)鼓励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高新技术产品自营生产出口企业,年度高新技术产品净出口额比上年每增加100万美元,给予5万元的资助。
对市以上出口名牌企业境外注册商标费用和产品国际认证、社会责任认证等费用给予全额的资助,每家企业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
(三十四)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对企业参加经市政府批准组织的境内外重点展览会的摊位费给予全额资助(同一展览会每家企业最高资助3只标准摊位,已享受省、中央资助的不再予以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