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教学
作者简介: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0年度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编号:SM20101077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09-01
一、重科研但不轻教学
这里的地方高校指主要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院校。从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和关系角度讲,除国家列为“211工程”的极少数院校属研究型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属教学型高校。
教学型高校要不要重视科研?反言之,教学型高校不重视科研行吗?从理论上讲,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使命之一(另外两个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就实践而言(准确地讲,是就现实而言),在我国现行的政府投资政策导向和大学评价导向下,任何一所公立大学,尤其是有生存之虞的地方高校都无法做到不重视科研。
先说政府投资政策导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均衡投入成为我国政府所采取的高校投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对各高校的投入分配跟科研密切相关:“211工程”、“985工程”、各种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基地、××示范中心、创新团队等名目繁多的建设项目成为政府推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抓手,同时意味着大笔的投资经费,对高校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高校要想得到这些建设项目,首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科技实力;高校只有得到政府的这些重大支持项目,获得充足的项目经费,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规模和实力,进而提升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又能吸引优秀的生源。由此可见,高校只有重视科研,才有可能最终在政府投资、高校科技实力、高校社会声誉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再说大学评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已逐渐从过去那种大学门前的入学乞求者转变为受大学欢迎的顾客,大学也逐渐开始从挑选学生的时代向被学生挑选的时代过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展开了生源争夺战。高校争夺生源凭借的是综合实力(也可以说是社会声誉),学生挑选大学依据的是大学评价,而无论是哪一种大学评价――社会组织的大学排行亦或政府开展的高校评估,论及大学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意味着社会声誉),科学研究都处于核心地位。以科技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优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高校能逃避评价。
然而,地方高校始终不应忘记自身作为教学型高校的定位,对科研的重视还须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当前,科研篡夺教学中心地位在地方高校相当普遍:由于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承担教学是为完成工作量,得到一定的报酬,至于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课堂外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科研使教师感到心累,科研压力使教师无心向教,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殊不知,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全力以赴,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钻研教学。从这个角度讲,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科技管理政策应侧重奖励教师紧紧围绕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从事的科研,将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落到实处。
二、尚“精细”但保留“粗放”余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强调对大学的科学管理,管理涉及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科技工作也不例外。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相应地就会制定配套的政策。高校科技管理思想有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两极。“粗放”与“精细”都只是相对的概念,由粗放到精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结果,后者注重过程。
精细化管理是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和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去落实,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一般认为,精细化管理是粗放式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粗放式管理长期改进的结果,它注重细节、细致、细化,是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表现。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的观点。[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科学管理思想,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对于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推动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确大有裨益: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建设,一方面使热衷科技工作的教师能够有“备”而来,减小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彰显科技工作竞争的公平、公正,保护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创新”是它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的不可组织性。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科学家马克斯・佩鲁茨把科学发现比喻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奇妙的小精灵,往往“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他曾说:“科学上的创新是不能够组织的,从上而下的指引将抹杀创新。”[2]科学研究的本源是人类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驱动而从事的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它是一个思维跳跃的过程,它可能是好长时间的思想积聚如河流拥堵,也可能是瞬间的顿悟如清泉汩汩涌现。鉴于此,建立在平稳的、连续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程式化管理诸如检查、监督等,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可能是一种打扰、一次不够全面的诊断。
综上可见,地方高校在引进精细化管理思想来规范科技管理活动的同时,仍然要部分保留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管理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主要运用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立项、审批、结题、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而对于科研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则采用粗放式管理。
三、用实力也挖掘潜力
即使科技综合实力远远赶不上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也会有科研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诸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这少数科研优秀人才是地方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的依靠力量,因而在地方高校科技管理中备受尊崇与重用。有科研实力,能够受到重用,既是地方高校科技管理重视人才的表现,也是教师个体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得以彰显的幸事。
不过,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在重用极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师队伍中的科技潜力,尤其是对尚未成科研“气候”的青年工作者,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当前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较高,青年工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科学训练背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但与已经取得较好科技声誉的资深教授相比,他们科研资源获取通道受阻,导致科技实力发挥不畅。
事实证明,勇压重担是高校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较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具体到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方面,勇于在青年工作者身上压重担,主要指科技管理政策适当向青年工作者倾斜。常见的做法是,规定某些科研项目主要面向青年工作者,减少青年工作者科研立项的竞争,增加他们科研立项成功的几率,逐步锻炼青年工作者主持科技活动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政策还可以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中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既可以增长见识,学习优秀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构思、集中攻坚以及全面协调能力,又能够丰富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经验,增强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信心。
要想科研后继有人就应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甚至脱颖而出,地方高校科技管理政策对青年工作者的扶持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在主动与学校人事政策的沟通上,适当放松职称评聘政策带给青年工作者的压力,为其创造一个专注于学术的环境。否则,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青年工作者即使得到科研资源,从事科技活动也很容易受功利驱动,不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独立思考,不利于杰出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稳心颗粒;冠心病;心律失常;甲襞微循环;胺碘酮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6―0474―03
冠心病是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最常见病因之一,而胺碘酮是治疗这些心律失常最常选用的药物,长期服药常有明显的毒副反应,耐受性差。本组病例采用中药稳心颗粒治疗,并与胺碘酮对比,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安全性,并观察其对微循环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0例冠心病病人,全部为2005年9月一2006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1],入选标准为:早搏>30/h,尤其是室性早搏,且伴有与早搏相关的心悸、胸闷、气促等相关症状,愿意接受治疗及随访观察者。排除标准: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引起,心率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视病情选择性给予休息、吸氧及口服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稳心颗粒(山东恩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粒,每日3次;对照组予胺碘酮(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g,每日2次,再l周后改为0.2g,每日1次,随后予此剂量维持治疗;两组观察期皆为4周,观察期内均不使用与试验药物有类似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
1.3观察方法 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乏力、气促、头晕、睡眠、食欲等,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4h心电图(Holter)观察心律失常变化、心率,并做甲襞微循环检查,同时做胸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等。
1.4 甲襞微循环检测 采用无锡医学光学仪器厂生产的XG-8C型多功能彩色微循环检测仪测定,室温(18~22)℃受检者检测前休息15min,取左手无名指,左手臂与心脏等高。检查前3d停用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药以及活血化瘀药等。采用田氏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2]进行评定,加权积分高示微循环状态差。
1.5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5年修订的《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标准》及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温斯特等制定的心律失常疗效标准。症状等级:无(一),轻(十),中(++),重(+++)。
1.5.1症状疗效 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症状等级下降++及以上);有效:症状改善(症状等级下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症状等级无下降或增加)。
1.5.2 Holter疗效 显效:24 h无早搏或早搏
1.6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选用SAS统计软件8.1版进行数据分析;计数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临床症状疗效治 疗后治疗组对心悸、胸闷、胸痛、气促、心前区不适、头晕、失眠等症状,显效率为72.3%,总有效率为95.7%;胺碘酮组显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83.7%,稳心颗粒缓解临床症状显著优于胺碘酮(P
2.2 Holter心律失常改善情况 治疗后Holter心律失常改善情况显示: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颤等总有效率为68.9%,胺碘酮总有效率为76.6%,两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治疗前后与甲襞微循环相关的指标 治疗组均朝着明显改善方面变化(P
2.4药物安全性评估 治疗组皆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开始时3例出现恶心,继续服药后消失,结束时2例出现ALT轻度升高、1例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停药后恢复正常。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是常见症状,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目前胺碘酮仍较为常用。但由于冠心病病人常存在脑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且常伴传导系统缓慢传导等因素,长期服药会引起肝脏等诸多毒性反应,安全性和依从性差;况且冠心病病人在心律失常时除心悸外,尚有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气促、乏力、头晕、失眠等诸多表现,这些除与心脏病变有关外,也与机体其他基础疾病有关;因此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进行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本研究中使用稳心颗粒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与使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在改善上述相关症状方面比胺碘酮有更为显著的优越性(P
冠心病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原因是多方面的:心肌缺血、瘢痕形成、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等产生折返激动或触发活动。心肌缺血使Na+通道失活,细胞内Ca2+超载,使裂隙通道关闭,折返激
篇3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策略
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就一定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全面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能力。而在科技创新期间,会遇到很多的难题,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尽快的制定出解决方案,充分的展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另外,企业在发展科技创新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那么不但能够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会使得社会取得进步。
一、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想要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就一定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并融合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形式。另外,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有效的创建出管理方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这样的话就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2.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如果能够提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的方式,那么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还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科技创新工作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要紧随时展的脚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防止外界因素对自身的干扰,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若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就必须要实施多种经营活动。而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则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科技创新已经逐渐成为全新的竞争方式,许多重要的科技发展都已经为提高生产力做出了贡献,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了社会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而在这些资源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流动资金。企业采用和自身条件相符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资金,并保证企业能够往更好的发展方向迈进。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在采用过去的管理方式,要么就是效仿别的企业的成功经验,自身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措施,而且也没能对过去的管理方式采取创新工作,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始终无法得到提升,因此让企业的经济收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而更为严重的是,让企业在未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提高理论水平是企业提高工商管理的前提,在企业发展期间,应该与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融合,并要创建出提高工商管理水平的方案,这样的话就能够全面的提升经济效益。
三、相关对策
1.以科技创新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思维,同时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目前在我国,有许多的企业管理工作者并不了解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工商管理工作期间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利用科技创新的模式来提高工商管理能力,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认识。这样的话,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工商管理队伍
这些年以来,我国的技术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企业管理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要重视自身的水平,特别是创新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等等方面。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要怎样从企业的整体出来,来提高工商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要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同时在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具体需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培训期间做到有的放矢。不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并掌握全新的现代技术。而只有做好以上的工作,企业才可以打造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工作团队。
3.参照国际发展方向
目前,在全球,之所以很多企业具有完善的技术水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备充足的工商管理能力。企业在经过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工作以后,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充足的工作经验,能够提供有关的企业进行借鉴,这样就可以根据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技术引入。同时,企业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环境中,最好采技术合作的方式,这样就能够把工商管理划入进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工商管理体系当中,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4.注重科技创新的应用性
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目前市场环境来进行发展,这样才能够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在工作期间,企业要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工商管理的应用性。而且一定要根据实践效果,来证明科技创新能不能有效的解决目前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同时还要将此项工作标准当作验证科技创新工作价值的最重要指标,如此一来就能够让科技创新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5.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
无论企业想要如何进行科技创新,都需要得到充分的投入才能够实现。在企业工商管理的应用方面,也必须对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从而给企业工商管理的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一些颇具发展规模的企业来说,更是要加紧投入建设,要勇敢的进行工作尝试,顺应发展需要,并合理的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位置。
四、实例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具有非常雄厚的市场,而企业若想提高自己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就要对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些年以来企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主要的原因就是提高了工商管理的水平,并把科技创新视作发展工商管理的最重要的方式。以手机科技企业为例,采用饥饿销售的方式,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而让自己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逐渐的迈入国际市场。从这个实例就能够证明加强科技创新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说明一下。第一,企业采用扁平化的管理形式,也就是信任手里的工作人员具有很强的自制能力;第二,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看出,公司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层次分级,仅仅只是分为创始人、部门、员工这三级。在公司内,并没有轻重之分,所有的员工都是公司重要的一员,并且都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员工之间也不具有利益冲突,都是必须要经过团队配合来完成工作任务。在企业里,除了首席创始人具有明确的职位以外,其余的均没有具体的职位,几乎是以技术工程师为主,而企业领导是通过对员工实际工作的表现情况来决定他们的收入。因为员工之间并不存在利益冲突,所以他们就会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在工作当中,并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作效率。
企业采用无层次分级的管理形式,可以降低许多多余的工作环节,从而很大程度的节约了时间。在一次电商大战中,企业在进行设计、策划等工作的时候,只是占据了一天的时间,在将设计、策划等形式上传到微博以后,转发量就达到了10万次之多,而销售量也达到了将近30万台。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期间,采用了网络技术,最终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另外,企业还通过采用了电商预定方式,完成了以销定产的工作任务。而企业能够获得销售上的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工商管理期间,进行了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发烧而生”是企业生产的设计理念,利用这样的理念,让企业获取了相当多的经济效益。在所有的手机产品里,全部使用全新的技术,同时采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件;第三,公司要对产品成果进行创新。公司在进行工商管理期间,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并结合饥饿销售的方式,这样就很好的加强了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将眼光主要放在对手机有需求的消费者身上,并让他们成为广告媒介,并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主要是探究该手机公司在产品宣传、销售等方面的做法,以及对销售形势的创新工作,以此来展现科技创新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价值,并希望其他的一些企业以此为借鉴,来进一步提高自己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科技创新水平,从而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尽管具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但是与存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在工商管理期间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创新,那么就能够让企业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能够得到充分的经济收益。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要充分掌握自己的发展情况,然后与完善的管理方式进行完美的融合,并对创新工作期间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防范措施,这样企业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卉.论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6,15:19.[2017-09-29].
[2]夏咏.论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2016,21:105-106.[2017-09-29].
[3]刘冀.试析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1:37-38.[2017-09-29].
[4]文琬鑫.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7,03:53-54.[2017-09-29].
篇4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篇5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一、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探索并发现新一套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路,同时尽最大的限度使用,改进配置企业中物资资源的不足,发掘新人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指导思想下,还要坚持科技兴矿为宗旨,以市场上对煤矿的需求为引导者,激励人才为主要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研发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创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个煤矿企业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方针,同时引进发达的的科学技术,培育创新管理新文化,从而创建新型矿井。也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矿井之间的竞争力。要想使科技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服务,首先要保证人才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还要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以便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引进先技术设备能有效的保证生产安全,能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为矿井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解决在矿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一同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理论技术,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能够得以发展。此外,煤矿企业还结合了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了生产力,使得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2.2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根据科学统计,煤矿的技术人员占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少之又少,仅仅不到10%,远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值,所以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出现“机关学校普遍增多,生产线人缺少”的现象。此外,由于许多科技人员技术不达标,缺少好技术和素质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在劳动上的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学的用不上,用的不能掌握得现象。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有很多煤矿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局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只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并不能带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方面。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2.3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管理。一般在科技创新资料和档案里所指的都是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企业生产和建设活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生产和建设的前提。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进程。与其他企业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周期长,在时间上不固定,涉及的范围也比其他企业广,但是收集时的难度却比较大。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工艺流程和技术状况有了解,此外为了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由于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有特殊性,生产中的科技资料和档案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中,导致在管理资料和档案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归档,会导致资料档案不完全不准确。煤矿信息化在近几年虽然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却跟不上进度,也阻碍了资料档案高效的利用。
三、煤矿科技创新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煤矿自身的优势,必须发展科技,增强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1.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要体现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说的是要发展机制创新来加强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以便提高自助研发的创新能力。2.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加快生产力转化速度。3.对多种经营实行结构的调整,使得能够促进多种经营技术水平的提高。根据煤矿企业经营的部署,要积极开展与煤矿有关的新技术和相关材料,还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同时,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规范对项目的管理,完善竞争中的激励机制,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要做好这些,首先要有足够的开发基金,同时规划好资金的分配和资金管理,以便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在开发资金的同时还要改进质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加强对项目管理一确保质量和水平。三要对科技成果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估,以此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用人机制,使工作人员使用新机制,保证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对科技人员按劳分配,在住房、工作调动方面给予优惠,形成尊重爱护人才的好气氛。
四、对科技管理发展动向的探析
4.1对科技创新建立长远的规划。什么事都是事先要有准备,才能得到成功,不然只能是失败,对于煤矿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更好的使科技创新为矿井生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远规划。煤矿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和装备情况,为矿井提出长期规划,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百战不殆。4.2建立专项的科技资金,改善激励机制。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它虽然不全是对资金的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方向。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技资金,研究合理完善的一种奖励制度,同时发现有效益、有价值的科技资金并加以奖励。煤矿企业不仅要对技术人员有科技资金奖励,还要鼓舞全体工作人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便能够创建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并提高煤矿争产中的科技含量,另外以奖励资金维护科技创新管理,能对生产经营的局面有改善,而当生产经营有好的效益资金奖励也会随之增加。4.3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提高员工素质。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加强引进现代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创建培训体系还要提高员工的技术。在培养员工科学技术的时候,还要能够掌握国内外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便能在竞争中获胜,还能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技创新的成果归功于实际行动。煤矿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才能让科技创新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生产服务,为煤矿企业提高效益。4.4规定资料档案的管理。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对资料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员工对资料档案管理的认识,将资料档单规划到煤矿企业工作中。加强对档案资料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工作效益加快。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也可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篇6
目前,我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活力,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对于提高我省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建筑业的创新能与其它“信息、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其创新能力远低于它们,最明显不过的如“手机”,其升级换代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笨重的“大哥大”,“二哥大”等模拟机,向GSM、CDMA数字手机发展,目前已升级换代到集语言通信与多媒体相结合的3G手机,苹果第4代产品智能化手机也在推出。短短的数年,完成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展缓慢,科技创新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必需认真加以思考,有必要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转变的步伐迈得更大步些,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加繁荣。本文试图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业企业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大中型建筑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一些小型企业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这与低价中标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有密切关系。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
建筑业企业里面,大量的是一线生产员工,占95%以上,有工程师、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3%,大量的都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部,许多企业项目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于企业,许多技术难题,“四新技术”应用等需攻关的难题,企业不能很好地加以指导,将管理的责任推给项目部。项目部往往借助社会力量加以解决。这说明项目部人才短缺,企业高资质管理人员更加短缺,许多企业负责技术的总工室(办),只有总师一人或者二、三人而已,处理工程现场技术问题都来不及,更加没有时间考虑科技创新问题。据我们调查许多一、二级企业,高素质人才仅数人而已,无法成立技术中心。
3、缺少科研场所
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无利的前提下,忙于为生存而竞争,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许多企业没有考虑科研场所,更没有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点多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部从事同一类别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援助,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5、科技创新关联意义益不显著
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为了项目建设而集聚一批人,项目一结束,人马又散开,新项目的开始又得重新招兵买马。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对科技成影响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的现象,科技创新级别难以提高。
6、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的影响
许多建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施工企业按图施工,满足合同要求就行,科研工作应科研机构完成,研发轮不到施工企业,建筑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科技含量不高等,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新科题,客观认识上存在不足。
三、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激情,系统地对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认识水平与创新技能。
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安全文明措施费”一样,专项划出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③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规定,引领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
①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总工为第一责任人的科技创新班子,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的优势,带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选题,落实组织机构,指导科技科题的研究,定期向公司汇报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并有计划地提交科技成果报告。
②将科技创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对基层单位来讲,科技创新是软指标,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开展科技活动不广泛,科技成果中推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方面加以明确并量化,督促企业重视这一工作,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①建筑企业认真组织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方案,使企业、项目部和个人都能够受益。
②加强工法的研究,开展 QC小组等活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工作,开展多层次颁奖活动,激励相关人员。获奖成果与个人收入、荣誉等方面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合理选择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率先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三是模仿创新。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学习首创者的思路,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在工艺、功能、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和革新,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场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篇7
摘要:通过回顾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分析目前工作状况以及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加强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从完善机制、人才资源开发、项目过程控制管理几方面内容简要阐明加强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车站;科技;项目;管理
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用,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走以科技促发展、用科技保安全、靠科技创效益的发展道路。而车站科技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铁路系统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抓好车站科技项目管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车站科技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提高的重要工作。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很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指规划、计划、方案、工程、任务等,申报项目、确立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审项目是每个科管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业务流程,但从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角度,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和规律还未被真正理解,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对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组成为项目管理系统知识体系,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项目的涵义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管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二、车站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车站的科技项目管理是对车站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严谨的需求调研、慎重筛选出科技含量高的课题、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确立的科技项目进行过程监测、进度控制、完成后的验收办理、鉴定评审等管理。近年来,车站创造了一些科技成果,但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的重大变化和设备方面质的飞跃对铁路科技发展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变化造成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局限。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存有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车站管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对经验的需求高于技术,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科技工作方针目标,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身的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2.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车站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05年以来车站制定的科技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以修订,造成研发过程中出现程序不规范,课题重申报轻管理,少数立项课题拖延时间,仓促研发形成结题质量不高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低下,参与和关心程度不够。一些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费不能及时落实,成本支出上有困难。
3.科技人才建设缺乏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加速推进,铁路职工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车站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少,加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使得铁路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车站的培训力度不够,培养的方向侧重于一线生产岗位的实践和锻炼,注重经验的培养,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较少。这都对车站的科技人才的储备造成很大影响。
三、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1.完善机制,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一是应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制,确立科技管理网络。成立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及科管专(兼)职人员,担负起贯彻路局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科技工作计划、制定适合车站的科技工作目标和科技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车站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责任。二是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要针对车站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从制度上给予加强规范。使科技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制定项目立项的流程、课题管理的方法、科技经费的使用、科技奖励办法、人才培养制度等。三是应进一步明确车站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以车站的行车安全、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保安全、增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科技课题上。
篇8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政府管理;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前言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实质上是政府的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政府科技计划是指政府根据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以及相关的其他科技活动。政府科技创新体现着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和措施,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在时间和理论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外政府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保证了科技计划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国内相对差一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科技项目投入产出观念淡薄,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一般只重视立项和鉴定验收两个端点,缺乏对中间过程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介入。
国外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已形成基本体系,各国科技计划不尽相同,管理体制已趋完善。国内方面,周寄中在《科技创新管理》中按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从计划、战略、组织、过程、控制等过程和管理职能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也有人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管理,用计量模型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
2.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具有投资大、研发难的特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存在极易被仿制的结果。对于某些跨区域或外溢性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激励,目的是为了协调地方政府完成仅靠地方不能完成的项目。地方政府本应积极主动完成项目建设。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会利用中央对投资项目的关注,与中央讨价还价,尽量减少地方的投资份额或者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以较小的投资总额获得中央的审批,在项目建设期间又要求中央追加投资,导致中央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预算。
中央政府有时会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单方修改或终止合同,使地方政府遭受损失。对中央政府而言,如何确定对上述性质项目的投资额,采用事前投资和事后奖励的形式,达到既能完成宏观调控的目的,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投资额,尽量缓解僧多粥少的状况,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二、搏弈分析模型
假设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地方政府都可以竞标国家科技创新项目。中央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地方政府以前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状况以及现今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统筹安排各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计划。假设现在有一个地方政府竞标成功,中央政府前期投入T,地方政府投入为C,如果取得成功它能率先运用该科技创新成果,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取得独到优势,获得较高收益IH,如果失败,只能得到基础设施等较低收益IL。
设IH,>C>IL,说明地方政府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成本高风险大,地方政府一般不愿进行科技创新开发。一旦开发成功,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个假设与现实相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该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成功的概率为p,失败的概率为1-p。如果开发成功,该地方政府一定会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概率为1);而开发失败的话,这个地方政府由于前期投入很大,它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与另外的相近技术开发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假装成开发成功,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这个地方政府假装成成功的概率为q,失败的概率为l-q。
简单地假设,中央政府在接到地方政府项目奖励申请后,以1/2的概率通过申请,对地方政府进行奖励t。根据这些假设(可以构造如图1的博弈树)。其中括号内分别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收益,假设科技创新成果价值为M,远大于最大成本和(C+T+t)。在这个博弈中,从事科技创新开发的地方政府知道自己的类型:成功或失败。而中央政府并不完全知道地方政府的类型,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四、对均衡结果的解释
1.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成功率p与地方政府同条件下的平均收益和前期地方政府的投资之和减去项目失败后取得的较低收益,即π+C-IL成正比。与项目成果价值和地方政府所取得的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差的和,即+IH-IL成反比。
一方面投资额越大,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价值越高,说明该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就越高,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的差值越大也说明该项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就小,这也为中央政府当局核查地方政府开发是否成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五、现实启示意义
1.充分认识到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成本呈现同方向变化,投入越大,成功的希望越大。我国政府现在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下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在2009年1月最新的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总结出的结果。
200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额占财政科技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9.3%、50.7%,相差不大。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比如美国2007年达到21.4%。
2.改进中央政府的投资模式,以前期投资与后期奖励相结合的模式运行,比如在前期可适当压缩中央政府投资额,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视开发进度分期拨付投资额,减少中央政府不必要的财政损失。也要注意足额的投资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中央政府应该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上起到一个统筹兼顾的作用,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使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3.加强对申报奖励地方政府的核实制度建设,完善检查流程,在不断尝试与实践的基础上使得核查程序制度化,将中央政府核查部门从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保证核查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在最大程度上给我国科技创新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蒋洪,《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4]李子彪,胡宝民,于新凯等.《中西方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作用的比较》[J].中国人文科学.2003(1):13~15
[5]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胡宝民,王丽丽,于新凯等.《科技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状况及展望》[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124~128
[7]刘红,汤世国,张保明.《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33~41
篇9
我国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1985年成立的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后在一些地方也陆续成立了十几家创业投资公司可科技投资基金,个别以外资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于90年代初步开始进入我国。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许多,环境条件不成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的要求进行运作。
近几年来,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大力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风险投资问题。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一号提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已有近百家,拥有近百亿资金。更多的外国基金如软库(Softbank)和著名IT如Intel、IBM等公司也已开始进入我国风险投资领域。
在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风险投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但风险投资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都十分有限。因此,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同时,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很有必要。本文仅就风险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风险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有效社会激励机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间的竞争靠创新取胜,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要靠创新取胜。只有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的优势,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证明,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的创新热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的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保持科技创新活力,赢得科技创新优势最为重要的条件。
风险投资机制就是这样一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的社会激励机制。它通过向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不仅解决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支持了科技创新工作;而且还通过其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投资分制,使科技工作者不必承担投资风险就可以在项目取得成功后获得巨额收益。这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说,风险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是对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创造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就是促进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社会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
风险投资的风险,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即投资项目的实施者可能不具备使项目取得成功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对风险投资家来说,后者的风险比前者的风险更大。因为如果合作伙伴选择错了,再好的项目都会招致失败。而选择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即使项目不是特别好,仍然有可能取得成功。“宁可选择一流的合作伙伴,二流的项目;而不愿选择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合作伙伴。”这就是风险投资家们公认的投资准则。
无论是项目选择,还是项目实施者选择,都要由人去实施。这本身就包含着两方面风险:一是评价者的知识、能力、所采用的评价以及进行评价所需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备的,因而存在作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二是评价者在道德上也不能保证都是完备的,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方面的考虑而徇私舞弊。前者属于技术风险,是客观的,难以消除;后者属于道德风险,虽说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但从社会人们的道德都不完备这一客观事实来看,也是客观的且更加难以消除。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人力资源风险,更确切地说,是评价选择投资项目实施者的风险。因而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者、管理者及合作者的评价、选拔与约束、控制。
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从管理对象上看,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其自身工作人员(项目评价者、管理者),而且还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这两部分人员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无论是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还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多数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因此,对一般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生要的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不必要,而且应当极力避免(基本工作流程除外)。因为只有在身心完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创造力,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则会使这种自由,因而会扼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
第三,人力资源风险是风险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是风险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对所有被管理者进行严格控制。这与其工作的非规范化是相矛盾的,也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所在。
第四,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失败是正常的,失败多于成功也是正常的。并且,风险投资活动的结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呢?什么样的失败,多大程度的失败是可以允许的呢?怎样区分正常的失败和非正常的失败,就无法对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准确的考核评价,公司员工的使用、培训,奖惩就会缺乏可靠的依据,因而也就无法对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第五,由于存在上述困难,一些建立在制度公、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风险投资公司将不适用。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少一些科学性,多一些性,也将更具有人性色彩。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领导方法与用人艺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为了增强对公司员工的约束力,风险投资公司的劳动关系将更具有长期性。但这受到劳动市场供求变化的制约,是很不够的。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劳动关系,一方面通过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提高公司工作的机会成本,对公司员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将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第七,作为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对某些投资项目的技术持有者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削弱了其对所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其经营者进行管理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项目技术持有者自动就成为了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者。风险投资公司实际上只能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监督,不能决定是否聘用。这就决定了其管理要更多地依赖完善的外部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对风险投资公司几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一)激励怀约束的关系问题
激励与约束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对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所在。但是,窨是以激励为主呢?还是以约束为主?不同的人可能会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将激励放在第一位,将约束放在第二位。不能因为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为了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就一味地强调控制与约束,以致损害风险投资所应有的激励作用。没有了激励,控制与约束都没有任何意义。约束应当服从激励的需要。
在这方面,联线采用的是投资经理项目负责制,即由投资经理选择、评估出好的项目,经董事会同意投资后,投资经理即可得到被投资的部分期权。投资经理通过努力,如果协助被投资公司成功上市,其所持有的期权就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果投资项目选择错了,或由于投资经理努力不够,被投资企业未能成功上市或经营失败,投资经理所持有的期权就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收益,其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就将对投资经理的约束内化在了激励机制之中,公司采取的是激励措施,投资经理却爱到约束,其约束来自其对高收益的内在追求。
(二)风险责任问题
由于存在人力资源风险,因而也就存在风险责任问题。投资失败,风险投资公司将部分甚至全部损失其投入的资金;项目技术持有者的损失则很小,项目评价人员、实施人员等的损失更是几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有效的风险责任机制,以避免由于项目技术持有者、评价人员、实施人员等责任心不强甚至徇私舞弊所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风险投资活动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及长期性,要建立这样的风险责任机制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仅仅依靠风险投资公司自身加强管理与控制是很不够的,还必须领带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责任机制,首先是要使责任明确化。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层次要尽可能少,各部门的自主性要比较大。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是以横向分工为特点的扁平式自我管理型组织。
其次,就是要明确有关责任人应承担多大的责任,怎样承担交纳足够数量的风险抵押金,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公司员工因责任问题失去工作的机会成本,特别是对公司经营者及风险投资项目的负责人,更应采用这种方式。为此,在利益分配上,必须引入期权制。按照国际惯例,风险投资的普通合伙人除了从每年的管理费(一般为基金总额的2.5%)中支取工资外,还可从基金投资收益中提取20%.风险公司上市时雇员的股份可达股本总额的 25%,其中五名核心管理成员约占三分之一,而五人中总裁的股份约占一半。这样,如果项目取得成功,公司经营者及与该投资项目有关的人员都将获得高额收益;如果项目失败,这种预期收益就不能实现,对每一个人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三)创业者在企业中的地位问题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创业者而然地就应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因为从贡献来讲,创业者对企业的成立作出的贡献最大。创业者还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与的核心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还有谁会比创业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呢?但从实践来看,创业者虽然都可以说是优秀的技术人才,即未必都是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许多风险投资企业的失败,都可以归结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因事设人,做到“事得其人,人在其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做“人尽其才,事成其功”。因此,在选拔确定企业经营者时,一定要从需要出发,突破创业者就应是企业经营者的习惯思维,不拘一格,选拔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担任企业经营者。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风险企业的创业者最后在企业中担任总裁的只有一半左右,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的创业者在企业中通常只担任技术总监。
(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问题
篇10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科技管理与评价 高等学校
[ABSTRACT]ObjectiveTo look into and analyse the defects of 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comment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administration. MethodsThe problems existed, such as IPR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loss of IPR, ST apprais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Lack of standardized apprais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PR,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and ST evaluation resulted in loss of IPR and restricte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nclusionTo set up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system is urgently needed in our country aiming at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of IPR in citizens and rais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dministration and eval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知识产权是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层次,增强我国科技实力与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入WTO后,科技部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政策,如《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范》,等等。这些文件对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明确了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研究成果以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授予项目承担单位。这是我国科技管理意识形态上的重大突破,将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但由于高校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和运用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在科研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高校专利战略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探索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参与科研的在职人员大约有24万,如果把参与科研(自然科学)的研究生也算上,就差不多有65万人。作为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专利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我国自1984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高校共申请专利43 866件,其中2003年申请专利10 216件,比上一年增长71%;共获授权专利3 389件,比上一年增长98%。2004年前6个月,全国高校共申请专利6 259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4%;全国高校获授权专利2 143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0%。由此看出,高等学校产出的专利已经成为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由此各高等学校也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 总的来看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高,概念模糊,缺乏法制性、紧迫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方面科研管理观念没有转变,计划经济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没有根本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实施的周期长,不如论文、奖励来得快,致使知识产权保护长期得不到重视。尽管有些高校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但是力度和成效不大,尤其是一碰到具体问题时就很难落实和加以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不利于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是应该相互促进的。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由于对高校科研成果社会及经济效益重视不够,高校科研成果含金量到底如何并没有人去评价、去关心,也没有制度去考核。这样的导向容易使高等学校管理决策者不去考虑科学研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推动作用,而是以论文的数量或者是所谓的“质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和各单位的科研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什么重视科技创新就显得有点噱头了。
1.2 计划经济的科研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制约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加强
科技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对知识产权的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各种科研经费仍采用计划经济的政府拨款模式,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出台种种“某某计划、某某工程”,名目繁多,官员追求政绩,科研人员追求所谓的名气,心态浮躁,忘却了搞科研的根本目的,不追求实际的意义,尤其是经济效益。许多高等学校存在着用偏颇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科研工作,想用一套大而统的评价体系精确量化各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结果往往是走入形而上学的窠臼而不成功,比如往往只注重在权威性期刊——如“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文章,甚至荒唐到将发表科技著作的出版社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对著作的真实水平却不大关心。在申请专利方面,因为在科技统计方面有一个专利指标,学校也想方设法帮着申请,但申请专利的成果其质量怎样,得到授权后的专利有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成果转化得如何却考虑甚少。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存在着强弱不均的现象:重课题申请,轻课题管理;重成果报奖,轻成果转化。科研在立项前没有实行真正的科研基金制,造成科研资源分配形式上的合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合理。曾有资深院士指出:“科技管理体制的官僚化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大阻力”。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管理体制,使其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不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加强,而且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水平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也就如同水中望月一般了。
1.3 知识产权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有所加强,但很多教师还没有从法制的高度上认识这个问题,没有认识到维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比如在与奖励申报的过程中,人员排序盛行关系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参与者在该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与专利权,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侵权人与被侵权人在思想意识上均不觉得有多么严重,不认为是一种法律关系。此外,在人员流动、教师兼职、对外合作、技术合同审查等方面,由于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管理人员(经常可见由毕业于自然科学而非法学专业的人员来管理知识产权事务)配备不足等原因,也会导致很多学校知识产权权益受损的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校名、校标专用权被滥用。高等学校校名、校标一般没有经商标注册,即使注册过的,对校名、校标的使用也缺乏明确的规定。校名、校标被社会企业、校办企业、与学校有横向科研协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学校教师个人无偿使用、滥用的现象并不少见,而高校对这些现象是缺乏敏锐力的,反应较为迟钝的。往往在接到报告后,经过办公会议讨论后,由学校主要领导作出指示再由主管部门进行交涉,效率较低下,即使这样,也难以对侵权者采取什么措施,最终可能不了了之,使学校的无形资产受损。②签定技术合同时,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技术合同签署不规范,缺少法学方面的专家审核,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归属条款;即使对方违反条款造成侵权,学校也很少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由于多数学校没有与教师签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协议,高校的人才流动加快使科技泄密事件发生更易增多,同样可造成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的损失。③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概念模糊,界限不明确。有的学校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转让未作明确的规定,即使有规定也不严格执行,违犯了也不严肃查处。教师个人区分不清甚至有意混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区别,私自转让职务发明,可能给高等学校知识产权造成较大的损失。
1.4 未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保障机制
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未与教师的利益挂钩,使得广大教师对侵权行为听之任之,即便发现了侵权他们也可以不关心或者不向有关部门报告,不愿意得罪人,不主动收集证据纠正侵权行为,也是造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力的原因之一。然而,知识产权的客观属性要求它是一项系统而牵涉面较广的工作,仅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有限人员来做好这一工作是不够的。
2 对高等学校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政策的思考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仍是沿用原来科技管理体制中有关科技成果的管理机制,与现代知识产权蓬勃发展与积极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出台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规定和进行管理制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经济性和法制性。如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科技协作或涉外知识产权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只有把上述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科学地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规划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时需要考虑的。
转贴于
2.1 建立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关键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根本保障。高等学校应设立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校领导;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具有技术经济人资格的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划出专项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持、管理、保护和实施等。高等学校要建立出台符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符合科学发展客观要求的,可操作的,规范性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如建立教师课题申报前、前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做好科技保密和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时,增加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所占的权重,强化突出知识产权这一指标等。2.2 提高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经济性和法制性的认识
高等学校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产出人的培养,提高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可以通过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工作,对非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设立选修课,以使他们了解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和引进一些技术经纪人队伍,使学校的技术成果尽快向社会推广应用。
2.3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深入挖掘知识产权资源
科技成果必须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参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全过程,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是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归属的法律表现形式。高等学校应根据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管理措施,整合学校、学院、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证科研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体现,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劳动中去,进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知识产权不仅仅是科技成果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只有充分认识其经济性和法制性,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兴放,蒋红,蒋皓,等. 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16(2):8587. [2]刘东民. 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思考[J]. 软科学, 2003,17(2):5558.
[3]张路. 试析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J]. 改革与发展, 2002(1):5658.
[4]马海群. 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J]. 图书馆学研究, 2003(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