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人才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进一步加强领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和推进产业跨越发展的优秀科技人才,市科委启动年度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A、B类)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面向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科研单位的杰出科技人才,申请者须有独立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且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时间一般应在3年以上。
二、学科带头人计划(B类)面向在沪企业(包括转制的科研院所)的科技领军人才,申请者所在企业须在年1月1日前注册成立。企业应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注册资本金一般应在500万元(含)以上。
三、申请条件请参照《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管理办法》和《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B类)管理办法》。申请者须具有市户籍或市居住证,且年龄未满50周岁(指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申请者须年1月1日前进入申报单位工作,且每年在沪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与申报单位工作合同期限覆盖本计划项目的执行期限。
四、年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将强化与重大项目的联动,重点支持国家和市重大重点项目承担单位和研发团队中的杰出科技人才;进一步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重点支持国家、部委及市重点科研基地中的杰出科技人才;大力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支持市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中的杰出科技人才。
五、每人限报一项,且A、B计划不可兼报。已获得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或已获市科委其他人才计划资助尚未结题的人员不能申请。
六、为了提高申报项目质量,年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实行限项申报。
1、A类:单位(以法人单位计)遴选后的项目申请数量不超过-年获得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项目数总和,不足2项的可申请2项。
2、B类:由各区县、企业集团自行组织遴选,择优向市科委统一申报,其中非中央直属、非市属企业的申请者须经所在区县科委审核遴选后推荐申报。
七、申请者在“科技”网站)填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人才计划版),在线打印后连同附件材料,送交所在单位(区县)审核。所在单位(区县)应认真审核,如实填写相关意见并加盖公章,报送材料时须提交加盖公章的“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申请汇总表”2份。
八、课题执行年限为2年,须在年6月30日前验收。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50万元。1网上填报九、时间为年3月5日至年3月16日。网上填报并提交成功、报送的书面材料签章齐全并与网上提交的电子文档内容一致的申请为有效申请。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篇2
为加强我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冀人社字〔〕103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市管拔尖人才、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市技术能手选拔管理的意见》(邢字〔2006〕29号)和我市“双十双百人才工程”的培养目标要求,经研究决定,开展我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本次拟选拔70名左右,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选拔范围
从我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含驻市省部属)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了较大成绩,有培养前途的年轻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中选拔。重点选拔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学术技术领域涌现出来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公务员不作为推荐选拔对象。
二、选拔条件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现在专业技术或从事管理岗位上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放宽两岁),身体健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作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推荐对象:
1、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较大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获市(厅)级一等(前三名)以上奖励或阶段性成果明显,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
2、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处于我市同行业领先地位,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2篇以上较大科学价值或影响较大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获市以上奖励的;
3、在企业科技开发、企业管理方面,有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领办、创办企业取得成效,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者;
4、在农村生产一线,通过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直接创效明显,获市(厅)一等奖(前三名)以上奖励的;
5、在教学临床、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体育等专业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省内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声誉,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或奖励,并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2篇以上有较高价值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有较高价值著作的主要作者;
6、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和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承担市重点项目(课题)及市科技局的优势应用技术研究的;
7、在其他方面确有真才实学或有某种特殊才能,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全市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
三、选拔程序
1、选拔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由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办公室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具体组织实施。
2、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和省部属驻邢单位要按照选拔条件,由基层单位推荐,填写“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荐申报表》,一式三份,主管部门审核筛选,并将获奖证书及反映专业技术成果和水平的证件,反映其经济效益的证明等,连同综合报告,于11月15日前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综合报告内容包括:组织选拔程序,推荐选拔理由,上报人员情况等。
3、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推荐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合格后提交专家评委会进行评审,经评审确定拟选名单,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示,公示时限为七天,无异议者,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颁发《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证书并作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四、培养和管理
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省部属驻邢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人选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人选的管理服务,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创造条件。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人选的经费支持。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励资金管理,对承担市重点科研项目,培训进修、著作出版,重要学术交流等择优资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2、加强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选送他们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研修工作;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竞争承担省、市、部门的重大科技和重大工程项目,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做出贡献,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术技术水平。对成绩突出的及时向省推荐参加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及各类专家的评选。对符合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各单位要优先进行评聘。
3、加强考核和管理。对已进入的人选,要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定期考核,依照《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目标考核办法》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行年度目标考核,依照《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动态管理办法》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施动态管理。
五、几点要求
1、各级领导要提高对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认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切实加强领导,予以充分重视。
篇3
一、持续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在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方面,采取了多措并举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
1.健全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和管理要求,建立完善了《科技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制定了技术管理网络、重点井设计评审制度,明确了技术部门及技术岗位人员的职责,建立了技术专家管理考核机制等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机关、项目部和钻井队三级所适用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确保技术管理工作高效规范。
2. 提升科技工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学习《工程技术管理检查调研情况通报》内容,分析自身工程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查找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堵塞漏洞,确保同类问题不再重复出现。同时,借鉴其它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反思其它单位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分析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发现短板,消除瓶颈,夯实基础,对照科技对标中的短板和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持续提高改进,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3.强化科技项目运用管理。在工程技术项目立项方面,按照“争第一、保一流”的立项原则,确立技术应用项目,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本着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原则进行立项,建立项目进展汇报制度,严格按项目计划督促研发工作踏线运行。在项目验收方面,严格执行《科技管理办法》标准,完善项目验收程序,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高标准,严要求,细审核。对没有效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在资金保障方面,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按照项目课题落实匹配资金,科研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做好研发费用归集,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推广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项目长对负责项目进行工作分工和责任分工,对照项目指标要求,制定解决措施,在确保踏线运行的基础上,创造高指标,形成一批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特色技术。
二、持续推进工程技术提速
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在工程技术提速方面,充分发挥技术对钻井提速的引领作用,以提速无极限、提效有空间、提素无止境为要求,强化技术提速,从技术与管理上精细挖潜,作为目标任务去管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入新的提速技术和提速工具,开拓定向井提速新技术、新工具,探寻更新、更广的提速途径。针对各施工区块特点,制定区域提速模板,通过模板的复制应用,有力推动了区域提速和整体提速,通过强化钻井提速配套工艺技术管理与研究,工程提速卓有成效。
1.强化提速组织领导。以重点提速区域、施工重点井为重心,带动工程整体提速。重点井成立项目组,实施项目管理,加强与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提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进行。为在重点提速区域施工的井从技术、人员、装备、物资、政策上提供支持和保障,组织进行风险识别,制定消减措施和技术措施,督导技术措施执行与严格落实。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持续完善区域提速模板,将好的经验做法融入模板,提高基层作业中技术指令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井身结构、钻井参数、钻井液配方等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复合钻井、高效PDC钻头、三低钻井液等成熟技术,全力实现综合提速的目标。
3.强化新工艺新工具试验。为进一步推动工程提速,根据区块地层特点,在充分论证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验新工艺、新工具。在大部区域试验使用振荡冲击器、特种孕镶块钻头、钻柱式双心随钻微扩眼工具、旋流PDC和φ22mm复合片PDC钻头等,在U型井推广应用了绒囊钻井液技术,推广应用了旋冲钻具、水力振荡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等,起到了好的效果。对新型提速工具进行研制和试验,针对优质快速低成本钻井的需要,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特种孕镶块钻头、振荡冲击器和射吸式液动冲击钻具的研制,解决致密、坚硬、强研磨岩性井段的提速难题。
4.强化总结与技术交流。认真落实技术例会制度,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事故复杂发生的原因及制约提速的因素,研究制定事故复杂预防及方案,通过组织技术骨干集中进行交流研讨、技术对标和经验共享,达到改善工作方法、优化技术措施,互学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持续打造一流技术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事业发达之源泉,国家兴旺之希望,人才是企业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在技术人才战略方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实力,促进安全、清洁、有效、和谐发展的强有力措施。
1.发挥专家和科研人员作用。以技术专家为主,推行“项目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科技计划的执行力;针对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研讨,解决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项目的科技含金量;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不断完善科研队伍结构。
2.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从加快技术和技能专家的培养入手,着力打造一支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操作过硬的人才队伍,持续不断地推进研究和推广的能力。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通过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技术座谈会、重点井技术讨论会、专家平台指导会、学术交流、岗位交流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积极搭建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平台,促进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建设成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3.关注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快后备人才的培养,让人才闪光,靠人才强企。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倡导科技引领理念,让年轻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他们快速成才。对有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年轻科研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积极为科技人才涌现提供良好环境,不断为公司科研团队充实后备力量,为科技工作长足发展打好基础。
篇4
一、开发区现有人才的基本情况
开发区管委会现有人员32人,文化层次,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2人,大专文化的27人。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会计师1人,工程师6人。
开发区下属13家企业,以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常德美华尼龙有限公司、华润热电有限公司、联翔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骨干,带动包装业、物流业、机械化推土施工的产业集群。现有员工2243人。从文化层次看,具有初中文化的1808人,高中文化的305人,大学文化的56人。从技术职称看,具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共9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8人、助理工程师47人。高级会计师1人、会计师3人、助理会计师8人。高级经济师1人、经济师1人、助理经济师1人。
二、2009-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预测和目标
我们开发区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并注重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型企业,到年的人才开发目标:
1.全面提高员工的文化、科技素质。所有进厂员工文化水平达到高中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达到30%以上。
2.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30%以上。
3.培养造就有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要达到员工总数的10%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工作目标,我们要大量引进第一流高层次高科技人才,下大力培养造就本土科技人才,还要培训一大批掌握熟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形成强大的企业人才群,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年,中泰公司对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是:
1.研发高分子材料的高科技人才400人;
2.纺织类工程师400人;
3.机械工程师240人;
4.专业物化检检验人员320人;
5.注册会计师2人、高级会计师10人、初、中级会计师8人。
三、建立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情况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与环境。开发区各企业把建立与完善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作为开发人才资源的关键。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吸引、用好、稳住人才上狠下功夫,着力抓住了以下几点:
1.以培养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建立多途径的培训机制。培训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人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健康的价值。我们开拓的培训途径是: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太平分校,设置高分子化工、机械、管理等专业,从员工中挑选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员,通过全国成年人统一高考录取,由北航按教程分批派教授来太平分校授课,三年完成学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太平分校是太平企业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这所学校毕业的200多名大专生,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二是岗位培训,员工进厂前有预知性培训,使他们懂得基本技术、基本程序和基本知识。在岗位现场上进行升华式培训,现场练兵,技术竞赛表演,不断提升各项操作技能;三是定向培养有一定文化水平、立志努力学习进取的青年骨干,由专家带徒弟的办法,给他们提提供发展才能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上进,获得真正科技才能。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本土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熟练技术的“蓝领”技工。尤其是中泰公司培养的一批创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已成为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既是企业的科研人员,又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生产第一线的指挥员。37岁的中泰公司总经理高波,从北航太平分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研制与开发。在专家的带领下,由于勤学苦钻,掌握了全部生产工艺流程,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引领开发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系列产品,产品质量属国内领先,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获常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副总经理林明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实干精神,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年获得了“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单取向预浸带连续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他是第一发明人。公司科研所副所长张远军,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技术,熟练掌握了运用双螺杆冻胶纺丝的技术,成为公司的“技术尖兵”。
2.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为了把高科技人才引进到“太平”落户,我们用最大的诚意,提供优厚的条件,以心换心,荣辱与共,营造“强磁场”。上海东华大学杨年慈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就开始了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研发工作,首获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均匀溶液的连续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他被请来中泰公司后,和公司的科研人员一道,从1999年建成第一条年产30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工业化装置,现在扩展到22条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生产线,14条无纬布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00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系列产品的能力。杨教授来中泰公司工作已近十个年头,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在中泰公司实现了人生的宿愿,把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终于实现了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国产化”。同时,我们还汇聚了全国著名的高性能纤维专家,聘请了包括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来中泰公司,帮助开展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工作。
3.以组建公司科研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载体,建立强有力的科研机制。中泰公司首先建立了科研所,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又批准中泰公司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这个科研团队里,既有高性能纤维专家,又有新进站的博士后,还有一批本地科技人才。这既构筑了企业的科研平台,又是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
4.以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保障,稳住和用好人才。对于引进的高科技人才,除了在住房、用车和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外,并视其贡献大小,实行高工薪制和专项发明奖励。对于一般科技人员在工资待遇上从优,还设立了“创新奖”。这样,有效释放了他们的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出力。
四、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与人才激励和保障工作的对接
中泰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制订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技术保密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制订了《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办法》。
篇5
市局成立科学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对涉及全市计量、标准、认证认可、产品质量检测、特种设备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等重大科技事宜组织开展研究论证,提供决策咨询。聘任有关质监科技领域的知名学者、管理专家、学科带头人,对质监专业领域内存在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实施涉及到重大技术问题进行论证,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制订《市质监系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制定科技工作规划,建立科技工作考核体系,增强质监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建设效度。
二、建立完善科技研发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矿产资源开发及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等产业技术需求,积极培育符合国际标准并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技术服务等公共检测服务体系。
三、建立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全面推进"三个中心"建设。质监局与县人民政府已达成共识,共同筹建"省汽车摩托车配件检测中心",明确项目选址在经济开发区内,占地10亩,项目投资概算462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由县地方财政投入及上级补助,建设模式为政府"交钥匙"工程,即县人民政府负责将检测中心主体、配套工程建好、检测设备购置齐全后,交由市质检所管理。该中心建成后,将促进市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的自主创新和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工艺水平的提高,为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调研和谋划"省能源计量中心()"和"省禽蛋制品检测中心"建设,加强与省局、地方有关部门的沟通,力争在检测装备、科研任务、经费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获得支持。
四、建立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坚持"人才强检",注重复合性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面向社会招考全能人才。同时,通过在职培训、外出学习、岗位练兵等途径,培养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优秀后备人才梯队,形成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适当、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技术水准的专业技术队伍。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对质量、计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政策和投入上给予扶持,鼓励科技人才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成果转化、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已引进本科生5人、专科生3人,同时,人才引进计划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正在实施中。
五、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发挥优势,推动科技入企服务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各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基本情况,充分发挥质监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建立科技帮扶服务专家组,切实帮助解决制约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难题,以及在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利用新能源、提升设计及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科技需求和信息,不断挖掘产品创新点,增强科技应用效果和效益,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引导玖源化工等龙头企业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篇6
企业文化是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把人看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主张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优化软环境上研究企业管理的问题。同时,企业文化不只是领导者文化,它须得到员工的认同,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对油田而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解决正常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实际问题的生产研究或应用研究的科研生产是油田的持续发展的“命脉”,科研总体效率的高低也取决于“人”。
为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变成行为指南,工程院将提炼的核心价值观、院训和基本理念三位一体的企业文化理念制作成宣传标牌,悬挂在办公楼的显眼处,形成独特的墙上文化,使员工随处可见。深入浅出地使大家明白核心价值观“奉献采油工程新技术”是对共同使命的阐述,是科研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全院职工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最好展示,体现了工程院作为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单位的责任和全院职工一致的信念追求和价值目标。激励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肩负起提高油田工程技术水平的重任。强化科研项目攻关,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主导技术;加快成果集成与转化,突出效益科技,为油田的科技进步和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对“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院训进行大力宣传,使全体职工逐步接受、信奉这一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把工程院的治学致研传统和理念,变为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从构建文化理念“集团”体系入手,集思广益,在全院各单位开展企业子文化理念征集活动,让全员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子文化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融进职工的心中。
二、文化务实,为科研创新提供动力
企业文化跟上时代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是重在落实。没有落实,再好的企业文化也只是空中楼阁。如何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成为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呢?许多大企业的发展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制度在实施,海尔的“管理三部曲”就是最好典范。
“热情、高效、廉洁”的管理理念是工程院最早、最直接得到落实的文化理念。与《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办法》、《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绩效考核细则》、《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深度融合,由干部带头贯彻,员工一视同仁,所有奖罚当天公示,被职工誉为“日不落工作原则”。根据“技术精湛、服务到位”的技术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油气开发重点,进行技术优化集成和配套,建立油田内部、和外部三个市场的全方位服务网络。“为人才营造环境、靠人才创新发展”是工程院的人才理念。2012年,全院为81名青年科技人员制定了《青年科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书》;组织技术专家论坛讲座5期,与重点院校对接,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班,培养博士5名、硕士56名;实施《优秀人才选拔实施办法》、《项目长竞聘实施办法》和《优秀科技人才动态管理办法》等制度,17名青年科技人员竞聘到了主任师、副主任师、主管师等岗位“。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是工程院全体员工常鸣于耳的警钟。
篇7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力量。远东控股集团十分重视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创造“温馨的情感归属、良好的科研氛围”来吸引院士专家。目前,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先后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黄崇祺院士、孙晋良院士、雷清泉院士,中科院姚熹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牛文元院士等5位专家。经过近5年的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公司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对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带动了企业内部一批科技人才的成长,也让企业发展所需的后备科研力量得到了保障。
产研合作,发挥技术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远东作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宜兴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的会长单位,不仅担负着企业9000余名员工发展的期望,更担负着宜兴市建设中国电线电缆城的托付。然而,远东控股集团在实施自主研发战略中,遇到了一些关键的技术性难题,困扰阻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借助于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院士专家的智力支持,这些行业技术难题逐渐得以攻破。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009年,院士专家工作站孙晋良院士根据企业急需解决的拉挤成型工艺技术问题和国内缺乏用于拉挤成型工艺的高性能树脂基体的现状,申报了“架空导线用碳纤维复合芯棒拉挤成型工艺技术研究”和“架空导线用碳纤维复合芯专用树脂”两个研究课题,组建了一支由2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两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无数次试验室试验研究和生产线工艺试验研究,两个研究课题顺利完成,并且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获资助经费915万。截至目前,这两项课题已经超出预期科研成果,取得7项专利,7篇,报批标准3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研制出新产品8个,新工艺1个,新装置4项。其中,碳纤维复合芯专用树脂得到了中试应用,性能完成能满足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加强芯棒用树脂要求。碳纤维复合芯加强芯棒工艺技术已定型投入批量生产,完全替代了进口,复合芯棒各项性能达到并有部分指标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2.利用团队优势,发挥企业引领作用
借助于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远东不断邀请知名院士来公司做学术交流与技术指导活动。200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及上海电缆研究所专家教授共同为远东在内的宜兴市各家电缆企业就电线电缆发展状况进行了详尽的专题报告,并在现场进行技术咨询活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宜兴电线电缆行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后,上海大学孙晋良院士、工程院雷清泉等多位院士相继应邀来远东作技术交流与指导。各位院士在企业发展战略、产品方向、技术手段等方面为公司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产学合作,协助企业培养后备科研力量
篇8
然而,高校目前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方面,除少数的重点高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机构外,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缺乏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高校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尽快制订、完善与国家或地区知识产权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建立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善于利用专利信息,专利意识比较淡薄,通常对立项研究课题很少从专利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高度上来选题。这样必然造成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现象,有的甚至还会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教师、科研人员从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的开始,就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为目标,做好专利文献的检索、查新和预测研究,借助专利信息对待立项研究课题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摸清国内外,前人和他人所做过的探索和进度以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这样,通过所选课题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分析,决定其是否有进行研究的可能与必要。这种选题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不仅能使教师、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初期就对待立项课题的研究思路、难点和解决的途径等做到心中有数,还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高起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或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项目后要向学校科研主管部门报告审批,科研选题立项审批机构要对科研课题把关,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智慧成果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能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又能节约研究经费,还能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健全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
科研课题按计划或合同完成研究内容以后,就进入了科技成果的管理范畴。为保护高校合法权益,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应规定课题组人员在完成科研项目后,对其研究成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主管部门了解掌握成果情况。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同时又有市场需求,或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的创新理论或研究成果,应要求和鼓励课题组先申请知识产权,后进行成果鉴定和。
对未申请专利保护的科技成果,制度应规定将其纳入技术秘密的保护范畴,按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和科技保密条例进行管理。制度应规定完成职务科研成果后,课题组必须将全部技术资料及时归档,并制定整理归档的程序和考核办法、责任机构以及违反制度的责任。
完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的保密法规,按照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保密机构,统管全校的保密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对技术秘密的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机构进行规定,规定科技成果参加国内外展览,或以其他形式公开之前的保密审查制度;确定学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保密责任。确保做到分口把关、各负其责,并使其保密责任真正落实到科研课题组、研究室和实验室以及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个人身上,全校上下形成一个技术保密的网络。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严格科技合作监察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高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除了要为社会提供教育和研究服务外,还承担着“创造和转移适合于新型工业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第三种任务。对高校的专利、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在进行权利转让许可贸易时,或者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八股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各种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时,应有制度明确学校的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上述科技活动的监察和管理,了解、掌握从谈判、签约到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对于一些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制度还应规定,高校除了安排专业人员,主管领导参与外,科技主管部门要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员参加。改变目前合作洽谈、签约、履行合同由专业人员一手操作的做法,确保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实行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大学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校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分流、成果转化、迈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的步伐,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大量涌现,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无形资产的价值、成熟度以及市场前景如何,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评估。知识产权评估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确很有必要。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清晰、准确地界定和评估,是防止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知识产权发生转移时,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科学公正地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确保学校权益不受损失,可以改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对知识产权随意作价的现象。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申请与放弃的审查审批制度,对高校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放弃均应履行审查审批程序,对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使高校的合法权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制度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落实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奖比较重视,教师、科技人员的晋级、升职乃至津贴主要以论文、奖项为主要依据,而知识产权成果(如专利、软件等)所占比重较小,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高校内部实行的科研课题与经费分配制度、奖惩考核制度大多着眼于当前,缺少长其目鼓励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转让的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高校应在群体目标考核和教师、科技人员职称的晋升、考核、岗位聘任等方面,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将专利列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把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创造的经
济效益与职称晋升挂钩。制订积极的激励政策,对专利申请、授权的发明人给予奖励。对转移成功的技术成果,学校给予发明人报酬等。加大对发明人的激励力度,体现“谁发明,谁受益”的激励原则,区分奖励和报酬的不同目的,确保激励政策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可操作性。使激励制度成为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快,而人是技术最有效的活载体,人才流动就可能引起技术的流失。高校作为各类人才的“聚宝盆”,因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流失,更是触目惊心。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将在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在离校后再申请专利而占为已有;也有将职务发明创造以个人名义对外转让技术以及将计算机软件作为非职务作品进行登记甚至出售等现象。人才流动造成技术随人走,成果向外流。造成智力成果流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的管理机构,但大多都是按行政权力划分的条块来管理的模式,部门间各行其是,相互脱节。教师、科技人员由人事处管,科研成果由科技处管,本科生、研究生的成果分别由学生处、研究生处管等。高校管人事的不管成果,管成果的不管人事等。这种内部科技管理权力结构上的行政权力模式,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区和漏洞,形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黑洞暗道”。而高校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分配也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渠道之一”。
篇9
1.1工程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概述从表面意思上可知,热能和动力项目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热能的转换。其涵盖很多的内容,比如冷冻冷藏以及能源项目等九大类项目。我们国家目前的该项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能和动力的互相转换等上面,而且在这方面也获取了非常多的成就,跨越很多的学科,像是机械工程等。站在现实的层面上来看,这类项目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厂热能项目。站在另外的层次上来看,当前时期热能和动力项目探索工作的重点是自动化。在这个研究中最为关键也是非常特殊的一项研究内容是工程物理项目。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而且也缺少专门的工作团队,因此国家要对锅炉热能的转换、空调制冷、流体机械与自动控制的方向等相关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与此同时,热能动力工程作为当今时代动力工程基础工程之一,其主要方向为将能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
1.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锅炉的相关概述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以及外壳部分有机组成锅炉,而燃气锅炉外壳有机组成冯芬亦包括面壳与底壳两方面。通常情况来说燃气锅炉底壳主要组成成分为主热交换器以及三通阀和板式的热交换器,还有电控盒以及燃气阀、轮回水泵、膨胀水箱等,其经过底壳连接主要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底壳可连接固体墙体,防灰尘以及防风等各类保护的作用是锅炉面壳主要功效。锅炉最重要的一个硬件部分为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对地暖温度的探测器、燃气阀与轮回水流、风压开关、风机、轮回水泵、燃料燃烧等装置有效运行进行控制是其主要的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脑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温度的掌控更为合理,而且还能够平衡燃烧温度。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早在商周时期
2.1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3.1燃烧控制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联合行动,为各省市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召开部际会商议定书签订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推出11项具体措施指导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其中包括联合研究、制定并《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为区域性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动力。科技部明确表态,今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数字、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公共文化与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给予优先安排;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是地方实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需条件,对地方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的进步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和铺垫,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才能放射出文化产业灿烂的光彩。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在技术上,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集成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现代服务观念,缩小服务实施环境差距,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数字内容等新业态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范围。要借助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价值和意义,推出既体现我国科技水平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政策上,要以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打造网络交易和服务平台。在具体措施上,从“技术研发、文化旅游平台、演艺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几个方面,开展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全面打造数字文化。
3.3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和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中关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特色。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深圳市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国16个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崛起,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四、特色鲜明,发展良好
4.1示范基地文化特色鲜明,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普遍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播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注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对已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文化氛围和科技实力较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四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群:数字内容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信息媒体产业群及应用服务产业群。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2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哈尔滨素有“冰城”“文化之都”的美誉,是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哈尔滨重点建设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和音乐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兰州高新区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挥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4.2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为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环境的建设,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都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当前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入园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当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律维权、公共信息、企业孵化等。青岛市在《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规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西安市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列为《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2012年支持5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资金达760万元;支持4个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资金200万元。陕西省科技厅也将西安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列入地市重大专项,支持科技资金1000万元。上海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园区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把文化科技企业作为融合发展的推进主体,把培养和集聚各类文化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的原则,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1是在企业融资渠道上,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该类企业多为中小型“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品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难以估值,因此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而能够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在少数。虽然我国投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各地也普遍重视解决企业资金不畅的问题,出现了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但这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核心技术上,“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也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的现状亟待解决,否则在技术上依赖进口,短期内将会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和推广普及难的问题,长期则会形成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国缺少文化产业自主品牌,文化内涵缺乏,技术应用也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靠拿外国订单做加工谋生存,既没有原创,更谈不上出精品。同时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科研产出与文化需求无法对接,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地方的建议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鼓励引导,在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试点推广到全国,才能真正体现科技文化产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一些小城市及西部地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六、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千姿百态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各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走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烟台市为例,2013年,烟台成功收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张“国”字号名片,展现了烟台市的文化成绩。同年,烟台市政府正式推出“红色烟台”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胶东红色文化’,建经济文化强市”的口号,将在史料征集、史馆建设、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活动,发掘渐被淡忘的胶东红色文化。这有别于当前争抢名人故里但却漠视名人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对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旅游景区、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科技管理手段,如建设环保、安全、人性化的自然景点;史志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多种表现形式创作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全景式的现代化展示场馆等。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可以依照国家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着重支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以新兴科技文化产业刚起步为契机,尽快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环境完善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与中央配套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刺激科技与文化融合,扶持科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规划指导类、专项资助类的实施细则,如“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专项资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计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件,不搞象征性、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欠缺的文件。建议从宏观层面,抓紧研究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总体规划;在政策安排上,参照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政策体系,细化优惠政策条文并落到实处。
(三)重视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进入“国家队”示范园区是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探索集群式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各地区应以示范基地为借鉴,加快推动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要在政策、资金、规模上以区域社会经济为参考,按需求缩小与示范基地存在的差距,在提升园区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培育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推广基地,构建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示范园区为发展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争取早日进入“国家队”。
篇10
【关键词】 人才;激励机制;安钢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抓住机遇,调动资源进行运作,可以创造一时的最大化效益,但是从一个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成熟的员工队伍才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一、安钢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始建于1958年。近年来,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安钢投资140多亿元,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主线,把握市场机遇,一心谋求发展。 “三步走”具体是指:第一步:现有设备产能平衡创效益。第二步:集中资金调整结构上新线。第三步:立足竟争提升档次建薄板。“三步走”完成后,安钢年产钢由2002年的342万吨,提升到2007年1000万吨的产能,销售收入由80亿元提升到34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由工2亿元提升到30亿元以上。
面对安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安钢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一流的装备,需要掌握一流操作技术的技能人才,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为此,在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管理力度,注重质量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使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技能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职工队伍素质得以显著改善。
二、安钢实行人才激励制度的有益经验
为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安钢以推进“三步走”战略为主线,把握市场机遇,坚持实施体制创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为加快安钢的发展步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下面结合安钢集团公司的具体做法,期望给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1.更新观念,增强对人才形势和特点的再认识。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高效,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资源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大型钢铁企业,靠人才和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决胜的关键。
2.创新体制,不断适应人才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严格规范聘用操作程序和科学设岗管理工作,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改变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弊端。其次是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重点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改革。
3.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的意见》,《关于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技术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人才暂行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对在工作中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解决生产、技术重大难题的技术人员,在收入分配上采取奖励、奖金倾斜政策,拉大收入分配上差距。对本科应届生,给予2000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到岗后即可执行相应的全额岗效和奖金,见习期缩短为半年。对高层次人才住房实行优惠政策,学士、硕士、博士婚后可优先购置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安钢住房。购房时除房改应给的补贴外,分别额外补贴1万元、3万元、5万元。
4.落实激励政策,开展推荐选拔。在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三届技术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三届共评选出技术专家18人、专业学科带头人110人、优秀科技人才960人,并给予各类人才享受相应的技术津贴、信息费用等一系列优厚待遇。三种人才评选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考核一次,能上能下,两年进行一次评选。这是安钢吸引、培养、激励科技人才的一项新举措,该举措实施以来,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人员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安钢的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生产经营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一举措也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他们相继来安钢了解情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完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建立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引进工作。安钢博士后工作站于2002年4月9日挂牌成立,先后引进博士后3名,目前在站的2名。2002年安钢与北科大签订了《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2005年安钢与哈工大签订了《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等。为方便管理服务,制定了《安钢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暂行管理细则》,对各部门的职责、博士后进站、在站管理、考核出站、经费及福利待遇等有关事项都作了明确规定。为了解除博士后的后顾之忧,保证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安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工作上创造条件,配备优秀的博士后助手,组成由博士后负责的课题组,全力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提供专题费用。生活上关心照顾,专门设置“三星级”标准的博士后公寓。博士后人员在站工作期间,收入实行年薪加新创效益提成的办法,年薪3.6万元人民币,享受安钢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
6.安钢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条例》。该条例对职工参加培训的权利、义务和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做了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来,集团公司投入经费的额度逐年加大,由“十五”期间的每年300万元左右,到“十一五”以来,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不含基本建设费、技能鉴定材料费、考核场地设备设施费)。
7.坚持“送出去,请进来”。2007年以来,安钢对操作技术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载体,以新上项目为主线,全面开展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将技术尖子和新线操作技术人员提前送到兄弟单位和高校进行培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外请专家来我公司进行培训、指导、讲座等。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了联合举办三个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班”;聘请北科大为我公司举办炼钢、炼铁、轧钢三个专业“技术骨干充电班”;聘请高校教授举办高新技术继续教育讲座15期。选送26名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到清华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培训;选送10名骨干车间主任、调度长参加中国钢协“一线作业长”培训;选送34名骨干技术人员到东北大学学习。
三、结语
- 上一篇: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 下一篇:技术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