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篇1

【关键词】经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现状 对策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巨大压力。“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体一位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因各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此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摆脱生态危机,创造与追求生态文明成果的建设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是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不断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予以克服,进而建设有序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终使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相处以及共融共处的理性价值取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引导与约束的作用[1]。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第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第三是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将之转化为经济的同时,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使得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最终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而人类本身也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严格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经济发展跟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物。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原则,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环境和资源能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更是要兼顾生态价值,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得以实现[2]。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的生态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群众的生意意识还比较淡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对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跟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存在强烈反差,换句话说就是群众通常比较关注跟自身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针对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却不高;二是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态度偏差严重,即重视直接问题而轻视间接问题,重治理但是轻预防;三是生态权利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四是就普遍水平来看,我国群众的生态科学素养偏低,缺乏对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无法形成理性且稳定的环境保护意识[3]。例如:在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对抽取了沈阳、太原、成都、兰州、韶关、武汉、杭州七个城市群众环保意识水平超过60分所占比例,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群众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应该切实解决好群众生态意识薄弱的问题。

(二)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环境污染特别是复合性环境污染的现象仍在加剧。跟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基本上没有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再加上长期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水体污染严重(如表1)、空气质量降低、突然不断被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这些环境问题势必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产生阻碍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但是迄今为止依然没有真正建立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体系,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缺乏健全的环境经济政策作支撑

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作保障,同时也离不开大量的环境经济政策(如生态补偿、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等作保障,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跟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本身属于一类“内在约束”机制,其主要发挥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以及降低环境治理跟象征监控所需成本支出等优点。当前,西方国家普遍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因此积极建立并运用环境经济政策,不仅能够缩减和内化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本,还能够发挥鼓励企业节能降耗,以此构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我国当前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较少,常见的主要有垃圾处理收费、城镇污水处理收费以及排污收费等,这些均是以防治污染为主,然后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经济政策(如:生态补偿、生态税以及绿色信贷)等不够健全,另外关于排污权收费、强制责任保险等有待探索,上述种种都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四、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跟物质文明建设一样,也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要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势必要让广大群众树立起高度的生态意识。首先,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要充分运用各种途径,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保护宣教活动来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广大群众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全社会中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充分运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阵地,来让群众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从而规避经济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最后加强广大群众的生态伦理教育,增强其生态伦理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

(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其技术与新能源能够逐步解决发展与生态的困境。它的技术同新能源的研发应用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政府和企业在能源的调整和技术的创新中扮演着密不可分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是由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循环经济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组成。虽然自然自身的修复功能可以化解人类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对自然的损害。但是自然的修复能力随着高碳的不断消耗而不断下降,从而难以修复,形成温室效应。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循环经济,使其成为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推动绿色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是长期全面的。其次,推动绿色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利用政府与企业对其产品的采购能力。在政府对绿色产品设定的严格标准下,虽然不达标的企业无法从采购市场获得丰厚的利益,但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与环保节能的压力会使他们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为生产出质量更高的绿色产品投入更多资金,也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形象,提高了彼此的竞争力。另外,绿色产品在市场上的多样化,也利于加强普通民众在选择和购买绿色产品的力度。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民众,就这样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线路,更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4]。

(三)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于环境经济政策,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大排污收费的力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仅仅探索出生态补偿、生态税、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以及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保部门已经通过提高排污费标准、发行环保债券、征收“两高”产品消费税等方面来创新了环境经济政策,从而为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使用指明了方向。环境经济政策作为国际社会解决跟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最有效的办法,在环境政策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都是将环境政策当作政府对环境进行管制的一种辅助手段存在的,存在着应用不充分的问题,如此不仅降低了环境资源的成本,还阻碍了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因此我认为可以在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环境经济政策推广和运用力度,从而将环境政策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本身是一项集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以及创新性为一体的工程,该工程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面临着当前我国群众的生态意识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健全的环境经济政策作支撑等问题,需要深入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根据该问题实施针对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顺利、有序、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

[2]俞海,夏光,杨小明,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特征和实践基础及政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1:5-11.

篇2

立足生态文明

铸造发展引擎

《当代贵州》:廖书记您好,2007年,黔东南州提出了“四圈一区”的发展布局框架,5年过去了,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取得哪些成就?

廖少华:“四圈一区”的发展框架是我州按照城市经济功能区、生态经济功能区、工业经济功能区分区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是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推动方式。5年来,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迈出了可喜步伐。一是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相关规划编制。黔东南州已在全省第一个开展了州级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前瞻性地形成和完善了《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和战略研究》。完成了《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五年(2010-2014)工作推进方案》和《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十二五”规划》,组织开展了《黔东南州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的编制工作。二是全州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三个旅游经济圈和城镇周边,若干重点景区,发展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绿色城镇体系的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关于加强黔东南州城市特色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向,力求突显地方建筑文化的元素与符号。四是生态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74.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2%和76.9%,旅游总收入增速上升6位,居省各市州第3位。五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观念逐步形成,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良性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当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对推动黔东南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廖少华:通过优化发展布局,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发展中有效推进了黔东南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我州增比进位成效明显,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预测排位从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去年的第2位,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2.3倍、3.44倍、4.18倍。今年第一季度,全州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全州生产总值完成77.42亿元,同比增长16%,居全省市州第3位;财政总收入完成20.23亿元,同比增长86.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54亿元,同比增长118.7%,均位居全省市州第1位。

找准战略定位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代贵州》:结合国发2号文件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黔东南州如何进行文化旅游的战略定位?

廖少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是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确定的“四基地、一枢纽、三区、一屏障”战略定位之一。国发2号文件还提出要把黔东南等“三州”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个高于、一个达到、五个翻番”新目标、新任务,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结合书记对我州提出的“五个引领”和赵克志省长对我州发展提出的“六个加速推进”要求,结合我州“十二五”发展规划、州第九次党代会、州“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围绕打造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体制改革先行区、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和“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的思路,坚定走后发赶超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当代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大州,打造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

廖少华:在打造原生态黔东南文化品牌过程中,要立足于黔东南文化特色,尤其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培育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黔东南文化的竞争力。要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基础,山水风光为外形,特色文化为内容,区位优势为依托,着力打造原生态黔东南文化品牌,塑造黔东南原生态文化形象。如以雷山西江为核心,打造苗族文化品牌;以从江小黄和黎平肇兴为核心,打造侗族文化品牌;以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以“黎平会议”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等。要按照品牌的形成、发展和运作规律,营造较大的品牌辐射空间,吸引众多的较为稳定的消费者,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形成和发展原生态黔东南文化产业品牌经济。积极争取将“原生态黔东南”品牌纳入“多彩贵州”品牌体系,及时启动民族服饰地理标识认证工作,大力举办民族原创歌舞、服饰表演大赛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展演活动,在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现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同时,推动我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筑黔东南“精神高地”

《当代贵州》:州委、州政府提出突出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战略重点,黔东南将如何在发展工业、旅游业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廖少华:我们将按照国发2号文件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在发展工业、旅游业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为旅游业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留下更多空间。针对我州过去搞工业“处处点火、遍地冒烟”的粗放式发展状况,“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城市经济功能区、生态经济功能区、工业经济功能区将全州划分为“四圈一区”,推进产业要素聚集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开发区),鼓励和推动工业企业集中进园区发展,目前全州有省级开发区6个,县级工业园区10多个,同时我们十分注意园区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扎实做好引进企业的环评和节能降耗工作。

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世界旅游已经从观光、度假旅游发展到了创业旅游阶段,但我州的旅游仍处在观光旅游阶段,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景区景点“二次开发”,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在发展工业和旅游业中,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我州文化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我们将结合州情实际,正确把握发展工业、旅游业与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积极抢抓国发2号文件和省实施“六个一批”文化产业工程、申报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保护实验区等重大机遇,加大对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切实保护好黔东南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篇3

关键词:环保;精神文明建设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society by people's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creation of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ork real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we must accomplish two civilization,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ope to play some of the guiding rol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当下环保政策内容及浅析

在我们国家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中,从来没有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但环境方面的矛盾依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的忽视了环保的重要性意义,那么将会面临着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代价。伴随着环境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国务院在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一行动的开展是我国环保工作的开端。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环保政策逐渐发展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保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 “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环保政策是将环境污染掌控在一定的区域之内,经过各种形式达到一定的治理污染的水准。[3]所以,在环境还未遭受严重的污染损害之前进行有关的预防,是有效避免环境遭到污染和损害的最有力的途径。我国环保的最终目的是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预防大环境遭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污染和扩散。其中最为关键性的方法是:将环保问题逐渐加入到长期国民经济和现代化社会长期发展的计划当中。

2、谁污染,谁治理

从环境经济学方面入手,环境既是一种稀少的资源,为了预防环境在污染后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就一定要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人承担相关治理成本。这个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及付费原则。这其中主要包括: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使用在预防污染;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单位进行限定时期的治理;有效的结合先进的科学结束进行工业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污染问题属于外部行为的特殊形式,所以,有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入到环保工作当中来,承担起监管的责任,跟有关企业共同来开展环境治理的工作。加强环境管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经过加强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掌控、避免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问题的出现。

二、强化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最为关键性的特点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理念是以环保为前提条件的,只有使得全体人民环保理念得到一定的提升,才能够强有力的使得人们积极的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中去。有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的去探求在环保理念的支持下,该怎样将精神文明工作切实的落到实处,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性意义。

在强化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就需要人们一定要很好的了解到社会环保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意义、有关价值性能,以便于能够关注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用所在,在当下存在的环保理念上,为促使环保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如何进行环保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逐渐完善有关管理机能

一般情况下对于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的确定都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之下来进行的,通过借助该体制技能能对有关的工作进行安排和服务,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的未来计划、年度规划及将来工作都是在有关的会议上获得确立的。为此,只有真正的强化环保部门在宏观决策管理上的相关职能,有效的推动环保部门进行有关的革新,理顺中央与地方、环保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创建较为科学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够使得管理机能获得进一步的完善。

(二)开展环保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工作的制定和审核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这个时候对于环保方面的压力必然会增加很多,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环保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就会变得十分关键。譬如,需要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四方面进行考核及制定,与此同时,需要对即将运用的相关策略、方法和奖惩体制实施相关的审核。

(三)加强思想建设

在未来的历史长流当中,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仍然是迫切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关政府部门部门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思想建设理念。从我国长远发展来分析,如果想要达到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一定要继续加强环保思想理念和意识。这就需要对相关工作者开展思想理念的培养,而在思想培养方面,环保思想建设工作是一个重要性的问题。

重视干部对环保精神文明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好学习体制的重点工作,着重进行政治方面的学习。认真的去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干部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深入认识,认真的看好自己需要尽到的工作职责,尽快的提升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可以充分的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譬如,对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行为如果是正确的话就要对其进行奖励;相关工作人员如果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作出一定的贡献的也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进行表彰。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员工的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还会有物质上的奖励,以此促使了工作人员今后工作的主管动力和积极性,以便于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总的来讲,加强环保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准求,我们只有实现有效的环保工作,才能够有助于人类跟大自然处于和平的大环境下,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开展环保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努力使得企业员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这些都是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性方面,譬如,开展阅览室的创建活动,举行乒乓球、羽毛球及篮球的比赛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活动,或者提供一些可以进行健身的活动场所,增强企业员工身体的体质情况。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届时举办各种有利于环保教育的活动,在小区中或者街道宣传栏里面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调动和加强群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以青年为主体的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根据青年分布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可以对青年开展争创文明青年的活动,将这项评比争优的活动的目标,措施以及参加评比的项目和考核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够促使每个青年自觉行动起来。

在平时的时候要届时的对之前发生的一些环保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宣传,让这些先进事迹来促使人门环保意识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将环保理念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以便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很大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性时期,而在这一关键性时期,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我们只有有效的解决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而这就需要人类开展环保工作。开展环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们内心深处的有效方法。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保理念和大环境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才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磊;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柯坚;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导报;2001年02期

3.凌相权;浅谈环保立法与客观规律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4.聂强;要正确理解我国环保法中的经济建设和环保协调发展原则[J];中国环境管理;2009年04期

5.夏光;环保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促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和年全市环境保护及污染减排工作。刚才,同志通报了有关文件,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大冶市、市建管委、有色公司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会议表彰了先进,并签订了年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市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时期,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三个终结”的重要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一是终结了黄石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实施黄荆山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黄石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0天,创黄石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黄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为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二是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我市工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关闭“五小企业”2000多家,完成节能减排治理项目300多个,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大力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指标“趋低下降”,圆满完成省定污染减排的目标。三是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通过大力实施“四湖”(湖)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环磁湖、青山湖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全市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验区内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冶湖、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浩浩潮流。温总理在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为实现、甚至超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努力。而我们的环保事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壁垒,制约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从国家和省里对“十二五”发展新的要求来看: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考核的各项具体要求。指标的增加,势必造成减排潜力减小、工作难度的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考验。

从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新的特点来看: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治污减排压力大、生态修复压力大、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三个方面的压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长期沿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开山挖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全市300余个开山塘口、5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还没得到完全修复,“四湖”治理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我市环境容量和空间非常有限,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始终绷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努力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黄石为主线,统筹推进污染减排、生态创建、环保执法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市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确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初步呈现,环境安全特别是重金属环境安全保障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在“理念、项目、创新、责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关于理念问题。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形成共识。当前我们抓环保工作,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弃陈革新,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继承享用,而应学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加倍地给予我们以报复”。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教训非常惨痛。我国局部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见,在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仅要对当前负责,也要对长远负责,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要真正把“借”来的环境利用好、保护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还给子孙后代,促进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二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四湖”保护、板岩山治理、开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环保优先”,强调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抓发展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一步到位”强调的是标准问题,坚持环保把关不降低门槛,不变形,不走样。比如,国际社会对我们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又比如,国家鼓励的发展产业,前提条件就是要过“环评关”,等等,反映的就是标准问题。因此,环保工作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保护”,要从源头做起、从标准做起,没有“折扣而言”,必须“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环保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和准入条件,再大的项目,只要影响和破坏环境,就坚决不能上,切实做到既要引资,也要选资,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项目问题。项目是支撑环保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一批环保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判国家环保政策,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四湖”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要实行“市县联动、领导包保、专办跟踪”工作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省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笼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环境投资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减排项目。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环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环保之路。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落后项目。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决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我市环境空间、发展空间。四是要大力发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我市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三)关于创新管理问题。黄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全省减排任务较重,这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块“短板“。如果我们不在创新上下功夫,在管理上动真格、动脑筋、想办法,做到比别人“先行一步、快人一拍”,这块“短板”就会更短,经济发展就会更加被动。当前环境保护创新管理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抓改革,加快建立有偿使用的环境价格体系。坚持以深化环境价格体系改革为契机,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手段,逐步建立体现生态经济理念的价格体系,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流动和聚集。要大力开展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抓服务,创新环保服务发展新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的要求,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尤其在行政审批上,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灵活变通;既要简化程序,更要提速提效,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环保服务环境。三是要抓基础,努力提高环保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握国家和省对环保工作重视支持的机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配强技术装备。要建立健全环保监控监测、应急管理、监察执法等机制,切实提高环保监管能力。要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要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止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全市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篇5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本是城市建设中最高级别的“绿色勋章”,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的城市才可申报,在考评内容、指标标准、评审程序等各个方面也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

但近日,山东青岛市政府却因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荣誉称号,而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何一项增绿城市、美化家园的行动却饱受质疑?地方政府巨资突击改善生态的内生动力何在?中国需要怎样的生态城市?

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生态”

无论是执政一方的决策者,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都希望身处一座环境宜居的生态城市。

“对地方政府来讲,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确实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胡勘平供职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系该会研究与交流部主任,也是《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撰稿人,根据自己多年考察的情况,他认为,各地对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比较重视,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创建活动确实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好处。

除了地方发展的内在需求、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方向之外,老百姓的现实需要也是动力之一。“现在有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不能使老百姓满意。”胡勘平说。

今年以来,胡勘平开始着手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国家公益科技项目,全称为“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分别从省一级和县市一级区域制定标准,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所不同。他计划从经济、环境、文化、人居、制度五方面来进行评价。

从绿化城市、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官方有一系列、一整套创建活动的评选条件。也有学者认为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城市不应制定标准。胡勘平表示,评价体系应基于分区管理,要体现差异性。“很多地方资源不同,在制定它的指标体系时,一定要做到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不同,指标考核应有所区别。”

但他依然认为制定指标体系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分成若干类型,同等类型之间有一套指标体系衡量考核它的成效,有利于检验实际效果以及同等区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而国内不同机构对它们生态建设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庭,但在公众心目中,却只有“一杆秤”, 《小康》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能够有效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意义。

创建生态城市背后的政绩冲动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刘举科说,要重建生态文明,就要标本兼治,核心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于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真正地从GDP主义当中解脱出来,现在这个问题解决没有?可以说完全没有解决。”中国社科院科学部委员李景源称,中国要把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宜居城市,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是不行的。

而热衷于创建各种国家级生态城市称号的一些县市,相当一部分的现实动力源自“政绩”驱动。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青岛种树了!”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转发一组青岛当地政府部门“在桥底下种树”、“毁草种树”、“石头上挖坑种树”的图片,并以“青岛一年投入40亿元财政经费种树”为题,引来社会各界几乎一边倒的批评。

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今年青岛五市三区投入造林的资金将达40亿元以上,完成新造林13.1万亩,5月底前完成全年造林任务的80%以上。早在今年2月上旬,青岛市相关部门就制定了“2012年全市植树增绿大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按照“高水平、大规模、密种植、厚绿带、多样性、彩相宜”的原则,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面开展植树增绿美化家园行动。

形如青岛市一样“突击增绿”的情况并不鲜见。2011年,大连市政府投入100亿元植树3.4亿棵,并专门建立绿化基金向全社会筹款,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重庆市更是“大手笔”,同样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连续三年投入402亿元种树15.5亿株。

“现在各地在开展生态创建方面比较突出的情况还是做的工作不扎实。口号提出了,文件下发了,工作做得不实在。没有真抓实干。”胡勘平直言不讳。

“千年树城”已呈可喜态势

在胡勘平看来,从总体上来说,全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的是可喜态势,东西部都有一些表现突出的区域。“东部来看,比如江苏、浙江,成效更突出一些。中部来看,比如湖南、湖北都很不错。西部也有一些,比如贵州、四川、重庆,各有所长。”他说,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根据当地资源等特点,来确定生态创建方面的特点和阶段性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多样化的国家,如何进行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没有统一的、唯一的模式,只要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增加自然生态资本为宗旨就可以。

去过几十个国家的胡鞍钢认为大庆市的“绿色转型”值得其他城市借鉴。“过去我们都知道‘工业学大庆’,现在如果再到大庆去,就会看到‘绿色发展学大庆’,大庆正在打造‘湿地之都’。大庆将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把湿地称之为‘水泡子’,没有能够视为‘绿色生态空间’或‘绿色财富’,而现在将‘水泡子’变为‘湿地之湖’、‘湿地之河’,相互连通,沿岸绿化,加快实现了‘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

还有一些城市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理念,在打造生态城市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9.6%增至现在的35.16%,绿地率由6.7%提高到32.16%,人均公共绿地达8.55平方米。

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部位的甘肃张掖市,则颠覆了人们对河西走廊、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城市的概念和传统印象。经过几年发展,张掖市主打“生态牌”收到了切切实实的效果,被确定为全国13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州、盟)之一。张掖市在甘肃省内率先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在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千年古城。

生态建设,观念先行,张掖市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过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千年树城’。”李景源在3月15日举行的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会上说。

篇6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设计理念;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十七大”提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十”又提出“大力推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的思路,可见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搞生态化建设也就是维护环境,创造绿色环境,那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和实现生态建筑呢?

一、什么是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是在人类工业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多,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危机,人们为了自身及环境的可此续发展而提出的。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二、我国目前生态建筑的现状

有人认为中国的在生态建筑方面有这悠远的历史,认为一些乡土设计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我反对这一观点,如果这样认为,那我们只能认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才是生态。

当然我国东西发展的不平衡与差距是各地对于生态建筑的状况也不相同。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开放城市,由于海外先进技术和观念地大量引人,高新技术的生态建筑出现很多,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在新疆、甘肃,陕西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土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也被大量推广应用,其结果使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总体上说我国的生态建筑技术水平,建筑形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生态建筑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实现生态建筑是包括各方面的因素的,如政策及决策,土地的价格,建筑技术的发展,环保技术的创新等等。下面我就一些实际可控因素谈谈如何实施生态建筑。

1.设计理念上的生态化

在我国当今喧嚣的城市建设热潮中,国际生态设计者们却一再提醒我们,应当把眼光回落到中国的古建筑上,去看一看中国传统建筑中所饱含的全面、细致、美感极强并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来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的思想与做法。深藏在北京什刹海后海的恭王府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它能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地看到:数百年前的中国人已达到了很高的生态设计水平。

我们也许无法控制那些可变的因素,但我们可以再自己建筑设计中添加一些生态的理念。如我们如何设计就更好的能过采光,我们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有限的绿地面积等等,都可以体现我们生态理念。

2. 建筑朝向与布局体现生态化

一个好的建筑它的朝向和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不良不布局不仅无法体现生态设计,更能是建筑整体环境恶化。以住宅为例,如在2002年11月22日,在中国(深圳)住交会上荣获“中国名盘”称号的天骄年华以"居住人性化、环境生态化、建筑现代化、管理智能化"为开发理念,以"尊重自然,再造山水"为环境理念,采用大社区小组团的规划布局手法,以自然、流畅、优美的曲线为构图元素,围合不同主题庭院,四个主题庭院再围合成一个公众活动和休闲的广场,围合有序、通透大气,使居住小区的环境公共性和均好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小区总体布局形态:天骄年华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居住的均好性,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动静分离的方法;以凤天大道自然分隔在A、B两区,A区又分成一个中心庭院和梅、兰、竹、松四个组团,从功能上进一步强化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的转化。 建筑布局通过点式和板式住宅相结合的办法,曲线围合,高低错落,强调空间及形态的流动性和自然性,曲线围合的规划平面造就了弧线板式建筑。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3.建筑室内设计注重生态化

生态化设计体现的是环保和节能,所以在室内设计上,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水资源的节约和废物的处理。

节约用水已成为近些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许多地方已是无水可吃,无水可用了。所以节约用水显得更加紧逼和重要,更要持之以恒加大力度。所以,我们在建筑观念和意识上跟进,营造成出全民节水的氛围和环境。

总结,生态建筑并非是我们建一片草坪,修一个泉水就是生态化了,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节能环保的系统。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理念上体现生态,在设计上运用生态,从点滴中渗透生态。

参考文献:

【1】廖静,剖析绿色环保设计在建筑构造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25期

篇7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校园;两型素养;评价指标

两型社会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1]理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简称,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两型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求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同时获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纳入了我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中。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于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此后又陆续下发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文件,并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把建设两型校园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列入到“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由此各地高校便陆续开展了两型校园研究以及相关建设工作,但是由于两型校园是一个新的概念,有关两型校园如何建设等方面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本文就如何进行两型校园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高校作为培养两型人才、输出两型科技的主要基地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两型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学校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试图从制度、技术、素养、评价指标这四个方面对两型校园的建设进行分析。

1 两型制度的建设

学校应从宏观的层面制定两型校园的相关制度,明确学校在两型校园建设过程中的目标、规范学校在两型校园建设中的具体行为,使得教学、办公、后勤、基建等行为严格的既定的框架内进行,避免出现无序或者混乱的状态,同时为了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必须将制度的执行纳入部门的业绩考核中,对于达到相关目标的单位实施相关的奖励,对于违反相关制度的行为,也必须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

1.1 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在行政、办公、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在办公与基建等方面的行为,明确要求各级行政单位与部门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本部门的第一要务,严谨铺张浪费的行为,合理利用土地等,制度的制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做到科学合理,明确具体,避免空话套话,为保证制度保障制度的权威与执行力,必须加强监管,对于违反制度的单位与个人应予以相应的惩罚。

1.2 教学制度

两型校园的教学制度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日常教学管理的制度,规范学校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优化教学配套设施,提高多媒体教室、机房的资源利用效率等,另一个是教学与相关评估的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两型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设置相应的学分,开设相关的教学理论或者实践课程,并把这一内容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质量评估之中,保证教学的效果。

科学的制度建设是两型校园的重要保障,对两型校园的建设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两型素养的培养

两型校园的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上规范了学校在两型校园建设中的具体行为,而两型素养的培养,是从人文环境上保障两型校园的建设,使得两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2.1 学生素养

佘正荣[2]指出“人的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生态体系的发展水平”,因此人与人的素养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作为输出各类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培养公民的两型社会的素养并成为公民的普遍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蔡景庆[3]指出两型素养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所获得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两型社会的素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的知识之外,也必须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与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两型道德、知识、审美、技术等的素养并使之内化到每个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践行两型社会的理念并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2 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两型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要提高两型教学活动的效果,学校应当加从制度、经费等方面大力度对两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开展相关的培训或宣传教育,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循环经济的意识等,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两型社会的素养与自觉性,才能对学生实施相关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两型素养的教育效果。

学校两型素养的培养,必须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对教师加大培训与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开展两型校园的理论或实践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学校氛围,并使之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3 两型技术的应用与输出

两型制度与两型素养的建设是两型校园建设中的软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要真正体现两型校园的具体效果,离不开相应技术的支持,尤其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相关技术应用与输出。

3.1 两型技术的应用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的主要标志,要达到这一要求,学校在规划与建设中应加大力度对相关的智能控制设备、节能、节水、低碳设备的采购与使用,如采用节能光源,采用一级节能的空调、热水器等等,同时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宿舍、食堂的生活废水或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等。

3.2 两型技术的输出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学校在应当在科研、课题规划、经费等方面对两型社会的研究给予支持,完善两型社会的相关理论体系,加大力度对相关的智能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境友好的生物技术的资金与技术支持,鼓励师生开展相关的创新性研究活动,并最终输出对两型社会建设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相关技术成果。

高校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应用相关两型技术的同时应当加大力度对相关的两型技术的科技创新,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也是两型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4 两型评价指标的建立

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纵向的角度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这也是当前两型社会研究中的一个热点[4,5]。因此如何对两型校园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是两型校园建设中的关键。两型校园的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当符合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由于学校其特殊性,适用于企业或者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一定适合学校,因此必须从学校的特点出发,构建相关的两型校园评价指标,并以此来评估两型校园建设的好坏。

本文尝试从这四个层面来确立相关的评价指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具体评价内容可成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资源节约,包括基建的耗费、节能技术与设备的投入、教学资源的使用等;(2)环境友好,包括绿化、垃圾与废物处理的情况等;(3)科技创新,包括科研人员的比重、科研经费的投入、专利等;(4)学校的建设管理,包括制度的建立、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等。

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学校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尤为重要,高校以其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难题与合理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0-13.

[2]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 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6.

[3]蔡景庆.两型社会建设应当把握的几个关键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2011,1:88-91.

篇8

______镇地处桓仁、新宾、本溪、宽甸县结合部,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0.7万亩,耕地面积2.7万亩。镇下设8个行政村,72个居民组,总人口1.7万人。其中妇女人数8250人。______镇是个林业大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已养成了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爱护一草一木的习俗,而森林、饮水与妇女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妇女早已养成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的传统美德。现______镇镜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城镇秀美靓丽,是远近闻名的山水生态乡镇。

几年来,______镇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共建为契机,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全镇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镇各行政村中心街全部实现了大门、大墙、路灯、边沟和绿化“五统一”,修建了填埋式垃圾处理场3座,安装垃圾箱310个,有专职卫生保洁员8名。建秸杆气化站3处,“一池三改”190个,卫生厕所570个,修建蓄水方塘12座,抗旱井18眼,拦河坝6处,防护堤15000延长米,疏通河道2000延长米,河滩造地1000亩。修建桥梁8座,全镇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8%。全镇完成造林26912亩,其中荒山造林6005亩,冠下造林10122亩,迹地更新5029亩,防护林200亩,绿色通道1627亩,树林灌丛补植补造151亩。公路沿线新建生态园景观带3处。村屯绿化8个村。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______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南沟村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村,______、柞木台子、韭菜园子、秀里4个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村。

妇女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与现代社会事务的参与者,有着很多途径与渠道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促进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一)妇女是绿色消费的引导者。在日常生活中妇女是主要的操作者,她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尤其重要。例如妇女参与选购消费品方面: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食用绿色食品,采用绿色包装等等;在改变传统消费方式方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含磷洗衣粉以及塑料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在抵制不良消费习惯方面:远离抽烟、酗酒、赌博、吸毒等。

(二)妇女是低碳生活的响应者。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宣传引导,妇女群体在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危害的情况下,出于对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爱护和责任,妇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在生产和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电、节约燃料和废物利用,积极践行环境保护理念。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细节着手,扎实践行低碳生活。

(三)妇女是家庭教育的启蒙者。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可以身体力行,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妇女在家庭中,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她们对家庭成员施以影响,并将其是非标准,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一个家庭成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妇女环境意识的高低,环境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环境意识的自觉与否。

(四)妇女是环保宣传的工作者。妇女由于亲和力较强,容易与人协调沟通,因此,妇女比较适合做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让妇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到一些环保好习惯,帮助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同时可以影响带动更多人来共同参与一些对自身有利、对集体也有益的社会活动。

妇女通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以及通过妇女组织的指导,可以有很多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

(一)调动妇女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环保意识与参与能力

妇女组织经常举办一些妇女与儿童参加的各种环保活动,如组织参与“爱国卫生清洁月”活动,以“建绿色家园,倡导低碳生活”为载体,引导妇女参与建设美丽乡村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妇女的环保热情。同时还利用农村传统大集发放宣传单、悬挂环保宣传画的形式宣传环保知识,让妇女在活动中与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与参与能力。

(二)通过家庭教育与家庭消费,发挥妇女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

妇女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教育子女,以及全家生活习惯的养成工作。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对孩子的环保意识、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与熏陶,逐步培养新一代环保人员。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尽力培养家人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在起居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规范与养成。另外,通过家庭消费实现环保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消费的主要执行人大多数是家庭妇女,她们如果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在购买商品时以及使用商品时做到节约资源,不购买资源消耗性产品与不安全的产品等,以及在购物袋的使用等方面予以自律,将对社会环保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控制空调温度,用环保袋购物,不使用一次性产品,买东西不铺张浪费,循环用水,购买有绿色标签的产品,尽量进行垃圾分类,多种树等等。

(三)积极培养环保先进典型,发挥她们的积极作用

篇9

[关键词] 网络教育 环保意识 生态道德 青少年

0 引言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纲要”的颁布将对推动学校广大师生环境意识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通过网络教育打开一片天空,实现环境教育便捷化,实现了师生时间空间分离方式下的交流。通过网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 网络教育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教育的丰富性、开放性、灵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性,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甚至成为中小学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当下的环境教育中实现“终身教育”和全民环境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应用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以获得最新的环境教育信息,还能接受专家对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指导,实现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促进其共同进步。

通过网络,师生可以开展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情境、游戏等,还可以接受更广泛的知识覆盖,能更真实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通过网络,师生可以随意选择交流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和距离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此外,网络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了学校和社会团体、决策机构的联系,加大学校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通过网络,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活动,文件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减少下发、上报纸质材料,节约活动成本,提高效率。

通过网络,如召开环境教育电子会议、电子交流和信息管理等,网络教育成为中小学环境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例如:通过网络视频交流,积极尝试和探索两地远程环保资源的分享,为学生创设出有利的远程学习环境,获取优质的资源。

2 福州市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应用网络教育的主要做法

2.1 以福州教育网为主渠道,开展中小学环保活动

利用福州教育网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为环境教育活动、教学等提供服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市有关的中小学环保活动通知在福州教育网首页滚动播放,鼠标点击后就连接到数字青少年宫具体环保专题活动,例如2008年7月,我市开展“中小学生迎绿色奥运――节能减排金点子比赛”,全市2204名学生参赛,30名学生获奖。2011年5~6月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歌曲你我唱”活动,学校直接到市教育局网站的下载中心下载三首环保歌曲,结合学校音乐课、班会课、晨会课、团队活动开展“环保歌曲你我唱”活动。通过唱环保歌曲,向学生传播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中小学生环保参与意识,同时进一步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

将环保部宣教中心等部委组织中小学生环保活动的通知在福州教育网首页滚动播放,由参加学校随时下载,并将学校进行环保活动后情况,以文字、图像、影视等资料上报。2009年组织全市各级绿色学校参加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全国小学生环保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以及2011年开展福州市限塑令宣传活动,组织各级绿色学校中小学生观看《节能减排行动公益广告集》,并通过网上截图、下载收集此专题学习活动的图片、影像记录材料,及时上报并汇编成册。

福州市教育局组织环保活动,例如:2011年网上植树活动,由市教育局导入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 ? 网上植树。

2.2 以各校园网为主,进行环境教育教学

利用校园网,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学,使环境教育内容更生动、更有体验性。我市校园网络研究性学习探索从2004年开始,例如:福州第三中学地理组郑友强、车云教师在《WebQuest在环境可持续教育中的应用——以福州市内河水污染状况及治理为例》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方法——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t探究学习的基本构想,就是帮助那些暂时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资源,以一个个阶梯形式提供支持,使之最终形成在没有帮助情况下去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利用WEBQUEST进行网络教学,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校园网成为学校环境教学的窗口,实现校园网与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相联,实现了国内外环境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远程环境教学。

2.3 以福州市环保网站为主,开展中小学环保知识普及,组织中小学校开展环保活动

要做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环保宣教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每年环保和教育部门都要共同制定全市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共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中小学生系列环保活动等。福州市环保网站开设环境宣教专栏,此专栏有四个内容,即环保宣传、环保教育、公众参与、环保科普,将我市环保工作动态、中小学开展环保活动情况以及环保前沿科普知识放到福州市环保网站,让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全面了解我市环保情况。

篇10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前所未有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思想人性化地提出了山水乡愁这个主题,但是实现这个主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速过程,也决不是停留在会议、文章层面所能解决的单纯理论问题,而是关联国家整体改革开放进程的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层面的系统复杂体系,破坏容易修复则艰难异常!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庞杂广阔,很多情况下,我们从认识层面上都远远没有认识清楚其系统破坏的深层结构和成因,这就需要我们从核心思想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规划设计层面、协同参与层面、生活方式层面以及各个产业发展循环层面综合问题,梳理方法,建立全新的思考问题之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逐渐遏制和解决我们的环境文化缺憾。

山水乡愁

山水乡愁的核心是自然生态基质和人性人文的自然融合,包含着中华文化数千年的传统制度和生活制度之积淀,承载着亿万国人的社会、家庭伦理情感,传承着祖辈的重托,家族的期望,血脉的激情,基因的记忆以及民族人格的升华与梦想,没有山水乡愁的土地发展注定是一场畸形的利益幻觉,没有生命的感动和文化的情感意义,没有山水树石鸟兽鱼虫的灵性互动,没有温情有机的喧闹丰富,没有故事浪漫的发生与发展,对比任何一个丰富、有机、历史斑驳的古老城镇,再看看工业城市线形发展的空阔形成,我们大抵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山水乡愁的核心与人性本质是多么的重要!山水乡愁是情感有机物化的空间灵魂,确实这些灵魂的城市不可能有长久的经济循环可能,终将被人们所抛弃和遗忘!忘却山水乡愁的工业新城开发模式是造就一个个“鬼城”现象的核心因素。远离社会经济聚落,远离就有城市社区、远离产业商业、远离自然文化生态、远离当地人文传承、远离山水乡愁的所谓新城,注定是一场可怕噩梦!

任何一个富有地域文化有机生长发展的原生态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成都、武汉、昆明、大理、丽江、婺源、徽州、景德镇、腾冲等等都因其富有浓郁的文化空间记忆而变得丰富多彩,而通过纯粹的工业文明思路建构的功能性新城注定将面对工业类型资源条件改变后的城市困境,玉门、白银、大庆、鄂尔多斯、鞍山、抚顺、本溪、伊春、乃至温州、东莞都概莫能外。这些城市在工业功能性发展过度的城市如北京、南京、武汉、昆明、都将面临过度现代化带来的城市交通和污染压力,而随着现代功能交通空间的深度介入,其他城市也必将赴北京之后尘,无论是雾霾还是拥堵仅仅是个时间先后的问题,不存在任何避免之可能。

顶层规划

毫无疑问,当下的中国环境问题和城市问题之核心是顶层城市发展规划问题,建国以后,中国秉承前苏联集权模式走出了大干快上的工业功能分区城市发展模式,漠视人性和人文聚集,漠视传统文化和空间美学, 漠视生态山水肌理!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强化了城市经济物质功能,无视市场,禁绝城市商业自由、无视生态,全国性农业学大寨,全民快速发展森林砍伐工业导致水土流失,森林大幅消减。改革开放后,强化了基本的商业自由和市场商业需求,快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基本面貌,但核心的工业化条块思维并未改变,在快速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城镇未能从规划层面有效进行综合规划产业保护,大尺度的市场化改在彻底击垮了中国数百年、数千年积淀的空间文化成果,通过二十年的迅速的工业新城建设,代表山水乡愁的空间精神文化彻底幻化为钢筋水泥和当代劣质瓷片,地域、乡土、空间、材料、秩序、情感统统被拆迁华为乌有……,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极限发展和整体环境的恶化,城市的危机和系统性社会、文化危机随之而来,城市不再是乡村向往的主体,也不是产业科技萌发的创新高地,而逐渐演化为人类生态灾难的聚集体,人类梦想丧失的焦虑体。

面向越来越明确清晰的人类城市发展方向,我们所犯的错误其实仅仅是方法和通道错误,我们一头扎进工业化的老路狂飙突进,理由仅仅是我们的物质匮乏和当下自己的急功近利,这个理由显然改起来并不困难。其核心就是上下联动,纵横联动通过生态思想和生态机制改革当下的条块分割和僵化行政管理,改革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更多是技术和标准以及思想教育层面的细节。

概括而言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制约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山水乡愁的迅速流失,必须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清楚,方能破除当下的发展瓶颈限制。

(一)纵向的工业文明思想体系下的规划定位及规划审批体系是造成中国规划成为贻害生态环境的重要推手

1.工业文明体系下分科制度前提下的条块分割的规划审批体制是造成问题的核心。经济发展、政策体制、空间功能形态审批完全分割导致城市的发展仅仅注重投资和空间形态,而忽略了社会、文化、产业人文聚集、传承。

2.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等社会经济规划与城市空间功能产业体系严重分离;时至今日,国家主体功能总体规划从全局层面并未系统详实的完成,也因此出现了各个地方的简单重复建设,众多的CBD建设从特大新城市一直覆盖到县级市,形成全国性的规划空城,更重要的原因是投资于外向出口导向导致的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整合缺失和区域产业功能区配合缺失。

3.规划的行政主管审批权和规划的技术操作垄断合体是造成规划恶果的制度原因。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空间形态规划在行政审批权和技术主导权的二合一实质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技术垄断是拷贝现象和简单化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因。而事业、企业,公益,商业接线模糊则是核心的问题根源。

4.规划部门作为顶层设计部门其技术出发源点之生态性、综合性严重缺失是规划结果的视野短视根本;这是部门性集权决策的必然结果,必须转化部门计划集权决策为市场需求竞争决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城市规划简单化蔓延的趋势。

5.工业文明思维下的规划教育之文理分科是造成规划设计人员感性缺失和理性僵化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越是优秀的理工科规划学者将越无法面对生态自然混沌有机的生态城市发展肌理,分科学习的知识变成了埋葬内在山水自然生机的理性“杀手”,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史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过分注重交通则从交通本身造成了交通的极度扩张,今儿带来了交通的严重问题。贪大求宽的交通设计本身带来了交通指导下的非人性城市尺度、氛围,严重的破坏了原有的城市传承和城市产业、商业以及生活模式。

6.现行的规划制度规范、指标、标准严重的制约着合理的市场修复和纠错可能。而如此形成的制度、规范、标准则越来越“健全”,更加助长了城市的僵化发展和非人发展,中国如不彻底清理这些三十多年来建立的建筑法规体系,我们将很难面对我们脚下的山水人性城市,很难记得住儿时的乡愁记忆!

7.规划专业的基础科学建构完全忽视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规划专业对于地理学科的交叉、生态学科的交叉、社会心理学科的交叉、文化艺术的交叉异常缺乏,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在众多院士的提议之下,已将风景园林规划学科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必将为生态科学建构提供良好的学科平台,然而该学科的现有学科背景和丰满度及其综合性依然无法有效应对,建议学科委员会集思广益,用生态文明的开放属性来建设这一重大的生态思想学科。

(二)横向的生态科学思维缺位是规划科学条块分割,无法兼顾综合的核心问题

世界是个生态圈整体,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完整有机,不可分割,因此面对生命地球的生态科学同样也是广泛关联,有机统一,面对大地环境的规划使用,其学科建设必须是多元交叉的有机统一,而当下的横向生态学科缺位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发展和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1.生态科学到目前为止依然在工业科学体系下分科研究。当下的生态科学是建立在经济数据模型和城市开发目标模型之上的分科制学科,并没有和现实有机的、历史、文化的自然城市可持续发展互动。

2.生态科学的学科基础不复存在。当下生态科学的基础性学科缺位严重,无法应对整体自然生态体系研究和整体城市人文社会研究,动态数据缺乏,学科体系距离规划实用距离遥远。

3.生态科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属性缺乏系统整合。一直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机制没有生态生长机制,纯粹社会和主流文化鲜明简单,无法面对复杂中国的生态现实。

4.生态科学的横向切面整体社会没有意识.如何进行横向切面的生态社会总结,其关键点、关键环节在何方,如何有效的进行生态横向总结和控制一直是困惑规划界的核心问题,生态学科的缺位导致生态思想和人才的奇缺,进而导致生态规划的全局性问题凸显。

5.互联网机制是生态机制的先导和雏形。互联网时代和云计算所决定的的大数据时代必将是生态科学规划决策和应用的核心横断面,为此国家应大力推动生态规划和智慧数据利用规划的耦合,必将对中国的生态文明提供强大的规划和引导决策体系。

(三)事权的集权决策制度则强化了条块分割的强度和影响力

1.纵向逻辑决策。当下的城市规划审批基本变成了地方首长的施政表达式,是地方首长个体能力和规划团队个体能力的综合经验展现,而绝不是地域、城市社会、学科研究、市场需求的综合逻辑决策,因此纵向的逻辑决策最容易开展,同时也最易形成逻辑缺漏甚至逻辑倒置,更多的时候是完全服从于地方的经济利益和部门乃至团队、个体利益体现,规划工具和技术手段有时候完全变成权力工具和利益代言,最终形成可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停滞、凋敝。

2.市场竞争平衡协调。长期以来的市场需求与民主参与之复杂度从自然角度很容易弱化,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该片段很难发挥其作用,仅百年的社会动荡使得中国未能具有健康、稳定的市场协调机制、体制,而三十年的实验并未能形成有机生态的市场机制,有待长期持续的稳定政治环境去培育。

3.横向关联规划。规划的实质是横向的,复合的和平衡生态的机制,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规划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规划师仅仅是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才被迫进行横向有限度关联,造成一次次缺憾,应当从规划教育到规划人才构成、规划管理、规划行政、规划整合多方面系统的形成生态规划理论,从程序和方法手段上推动规划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思想。才能最大可能的完成横向整合。面对自然有机环境,才能“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市场需求缺位决策是规划理论体系的畸形发展、自我内部循环的社会土壤

解放市场需求和消费。确立市场需求的主体投资引领地位; 建立市场需求、消费环节参与的体制机制; 控制市场行为的生态自然底线; 鼓励需求市场“审批”规划。

(五)行业纵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自我繁衍机制是工业化思想纵深发展的技术基础

一 是人类社会单元――家庭的纵向传承是行业纵向传承的基础。纵向传承具有自然社会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生存延续的必要结构,纵向传承是自然的、发展的、稳定的,而横向传承则需要社会和个体、家庭的多维努力才能持续发展。二是行业发展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三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开放制度是核心。四是教育的综合性和生态竞争是破除行业纵向发展的关键。教育的多元选择一直在中国未能实现,高考报考志愿时每个批次的院校仅仅为一个选择就是核心,教育竞争应该彻底的放开,理论上说每一个学生应该有愿望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教育竞争的结果就是思想和理论以及技术竞争的落实,也是建立生态科学的思想意识基础。五是破除行业壁垒,打通学科交叉是引领行业创新的基本条件。当下行业壁垒及其资格资质认定是固化行业的牢笼,而行业协会的利益化和集团化又在强化这一结果,名为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实则建构行业发展的囚笼,必须从行业有机自然融合角度大力破除。

要彻底的从工业文明思路走出来,回归的生态自然目标体系,建设美丽家园和山水城镇,重视乡愁人文情感和自然生态的基本关怀,我们必须要克服以上五个方面所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建立综合有效的生态科学体系和整体有机的生态文明思想技术体制,而当下的行政体制、技术体制、教育体制、金融土地体制则依然是适应条块分割的管理细节,必须系统、科学的梳理清理,形成全面适应生态、低碳、环保、有机的社会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