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实训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实训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针对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能;以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员、电子产品维修试验员、工艺助理工程师、SMT操作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训内容源于电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的技术应用;培养胜任电子企业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维修与工艺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宗旨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紧跟企业电子产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经过社会调研与岗位分析,确定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出实训项目。以项目为引导,选取企业生产的实用电子产品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依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保障校内外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采用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以行动为导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做前知、做有依、做中思、做有果”四位一体教学组织,运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学生、学院和社会三方受益。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选取步骤
第一,岗位调研分析。针对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职业能力确定。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同类知识、技能归集和序化,分析出电子工艺技术应用岗位的三层次职业能力。
第三,实训项目开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生产现场用到的不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出相应的实训项目。
第四,教学载体确定。以实训项目为引导,选取行业企业生产的,能涵盖实训项目工艺要求的典型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第五,学习任务设计。参照“电子设备装接工”和“电子产品制版工”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环保要求和企业安全文化,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选取教学内容
3教学载体确定
选取实际应用多、适用范围广、易于操作的双声道BTL功放、SMT调频收音机和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作为教学载体,分别涵盖了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表面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及双面混装电子产品制作的职业能力要求。
载体一为双声道BTL功放,通过载体一的设计制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载体二为SMT调频收音机,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设计制作基础上,通过载体二的设计制作,学习表面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通孔安装和表面安装电路设计能力。
载体三为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通过载体三的设计制作,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混合安装电路设计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双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一个教学载体即是一个实用电子产品,教学过程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电路板设计制作、检测调试及工艺设计管理。通过3个产品的制作,学生掌握了根据电路要求,选择元器件安装方式,设计并制作单、双面电路板,确定适合的生产工艺,调试组装为电子成品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整体教学组织与安排
“做前知”―――学生制作产品前,由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说明等形式,说明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听、看、试操作等形式,知道了做什么,明确任务。
“做有依”―――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通过讲演结合、学做结合、讨论互动、设疑、启发等教学方法,将该怎么做所依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做中思”―――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通过自查,进行质量检测(包括电路设计检验、电路性能检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等),填写学生自查表,反思任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任务实施情况。
“做有果”―――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制出电子产品,并进行成果展示与考评。
(二)单元教学组织与安排
每个学习任务均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任务单》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如同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我们设计的《任务单》为校本教材的角本,经过教学实施、信息反馈,优化学习任务及《任务单》,形成校本教材。《任务单》包含教学方案、任务布置、相关知识、技能要点、工作计划表、任务实施、学习考价、相关习题、后续任务安排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案: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学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材料等。
任务布置:由3~5名学生组成学习团队,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展示等形式,讲解、说明项目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相关知识:本着“体现职业性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性技术,鼓励、敦促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生产实践中思考、总结、创造;学生可浏览网站或查阅教材、参考书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
技能要点:为学生提供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要求。通过教师(师傅)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产品生产工艺和技能要点,做到有的放矢。
工作计划表:由学生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工作过程,列写出工作计划表,使学生熟悉工作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任务实施:通过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训练学生及团队的电子工艺技能,提升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实际操作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切磋技艺的机会,即邀请动手能力强、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经验介绍,同学自由提问,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创造条件。
学习考评:根据《项目考核标准》、《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学生自我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表。以考评表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内容包括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自查、自我考评、教师(师傅)考评学生、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教师考核、点评等。
相关习题: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后续任务安排:该任务完成后,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现场收集资料等方式,熟悉后续学习任务。
四考核与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制订了《项目考核标准》和《实训报告考核标准》,采用学生、专职教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办法,通过对4个项目中的11个任务进行学生自我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和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需要将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为锻炼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学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进行过程考评。
学生综合成绩由对四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决定,其中,项目一、二各占20%,项目三、四各占30%。过程考核中,学生自我考评占2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占3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占30%,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占20%。
其中,学生自我考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是考核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是考核学生团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情况。各实训项目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实训过程。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用如下公式计算:课程综合成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机房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应用技能实训项目允许学生自由选取、自主完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组劳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有机会发挥所长,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实训教学搬进工厂,贴近企业工程实际
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的。为在实训室中营造职业氛围,我们不仅购买了工厂生产用的设备,将实训场地按照工厂的标准建设布置,张贴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条例标识,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实训服并以实训班组的形式参加实训,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训。
(三)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取实用电子产品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开发具有实用、可操作、可检验,并注重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引导下,以培养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双面混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从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组装产品整机调试维修,分别设计出3个学习任务来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维修。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标准[M].工业与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正文】
根据《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我校从2009年开始招收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领域的预备技师班――09电气工程班。技师学习分为四个模块:基础文化模块;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模块;技师研修模块。本文结合我院维修电工技师研修特色,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维修电工技师研修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院提出的研修目标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体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发展与应用。负责技师研修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研修目标,选题时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和校企合作共同资源,精心挑选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因此,2009届电气工程班技师研修项目为:项目一是亚龙模拟机床电路实训智能考核台改造,即保持现有功能,增加手动设置故障,项目二是与嘉兴市艾华电气有限公司、嘉兴市嘉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联合研发的JJDQ―1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台;2010届电气工程(1)班技师研修项目为:与杭州天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JJDQ―3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为学生技师研修时提供实战演练、实操强化的空间。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探索欲望以及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要求,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的能力。
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学会相关资料查阅;掌握电气设计步骤和元件选择;具备了分析与排除故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能力基础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在用人时,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力外,更多关注的是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它主要包括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因此,在技师研修过程中,采用组长负责制(模仿生产车间的班组长)、教师巡视解决突发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节奏和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为同学们今后更好地适应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1、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整个维修电工技师研修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每一个步骤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学员研讨,在研讨时,每个学生对自己作品要做一个简明扼要的阐述,小组中的其他组员各自发表意见,确定最佳方案后,再由教师主持,各组派代表,论述自己组的方案,由其他组同学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进行完善方案并实施。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表达与沟通能力,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建议,能正确无误地理解他人表达的意思,养成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应聘、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起到积极作用。
2、合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团队合作已被企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看待。在研修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研修活动,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团队合作来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同学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平等交流意见,有较浓厚的民主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多好的、有价值的建议,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但整个技师研修期间会遇很多问题,小组人员会产生摩擦,经过指导教师以及小组人员间互相讨论分析情况,最终每个小组都圆满地完成了研修任务。通过维修电工技师研修的综合技能训练,让学生懂得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的道理。为其今后走入社会,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三、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 因此,在维修电工技师研修过程中,原则上都是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开展,、自己总结,最后完成研修任务。通过自我管理,学生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潜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问题的心理素质。
通过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适应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琳.数控加工专业预备技师培养方法探索[J].《职业・中旬》,2013年,第10期
[2]李靖,陈军,孟小欣.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1年第04期
篇3
关键词:电工安全操作规范规程;技能实训;专业人才
电,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离开的伙伴。可电也被人称为“电老虎”。老虎者,百兽之王也。“老虎”可是会咬人,吃人的。事故通报上,一次次的血的事故就是证明。比如,某电业局检修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时,工作人员蒋某漠视安全,不遵守安全守则,结果左手碰到带电导线,造成人身触电,从高空坠落死亡……
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并不神秘可怕,只要遵守了它的规律,它必将温顺地造福于人类。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认认真真、老老实实遵循,按照《电工安全操作规范规程》中的规定执行、去操作,事故就不可能发生。事实证明,许多老师傅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从未出现安全事故,这并不是他们的运气好。他们的经验就只有一条:坚定不移遵章守纪,脚踏实地,不越雷池一步。
《电工技能实训》是电子电工类专业必须设置的一个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与检测技术,增强对电路图的识图能力,初步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初步具备质量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操作规范。电工技能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安全是第一位的,每个学生在电工技能操作的时候必须记住这一点,电工技能实训课是一个培训技能和安全规范的电工操作场所。那么,我们在电工技能的课堂中,要怎么做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时刻遵守安全规范、精通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呢?
一、培养学生电工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决定着工作者的行为,决定着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安全生产需要培育工作人员良好的安全意识。
(1)电工安全是一种道德。企业的安全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然更依赖的是企业劳动者的安全道德。如果人人都为了自己的一时轻松方便,贪图一时的舒服,不按照企业的安全规范操作,将直接影响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影响生产系统的安全,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安全。只有每一个企业劳动者从道德上把企业和集体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集体的或他人的安全。
(2)电工安全是义务。每个人都有要求安全的基本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不仅仅是企业领导的基本义务,也同样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义务。要变被动要求为主动需求,做到 “我要安全生产”,而不是“要我安全生产”。
二、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
往往是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因为你的不规范的小动作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个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严格按照电工安全规范操作,排除不良和多余的动作。认真落实安全措施,经过长时间练习和纠正,就会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事故就会远离我们,安全才能与我们常在。只有在平时就把安全操作规程记在脑子里,体现在行动上,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安全高效平稳进行。
让每个学生都养成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学生进入这门学科的每一节课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培训,才能使学生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知道要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从心底里认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做到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事情,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这种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各种安全事故就远离我们,做到安全生产作业。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电工操作者必须做到的。
三、进行严格、有效的训练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的做法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考核,认真总结。
(1)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进入电工实训室,必须严格遵守实训安全操作规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实行小组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提高管理自己的自觉性。强调“必须安全用电”的意识。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提醒学生时刻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实训。
(2)严格训练。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对正规产品的安装及调试,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在实训中要强调严格训练,对每一项训练内容做到多检查、多检测。
(3)严格考核。针对实训的内容进行严格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分为项目考核和技能鉴定考核。考核成绩,可以由学生根据训练内容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验收实习产品质量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篇4
关键词:维修电工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一、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1.指导思想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依据,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贯彻 “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设想,以电工技能人才需求为基础,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首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派出专业教师到工业园区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岗位的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校内实训以课题为主,根据课题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安排,进行模块化教学。第二学年结束教学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第三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3.专业就业岗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的去向以及企业调研,维修电工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机电行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检测、安装调试、制造检验、使用维护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下:一是在电气制造企业可从事的岗位有电气设备制造工艺的编制、制造施工及质量管理。岗位能力要求为电气设备的制造、组装及质检能力,设备安装及施工能力。二是在设备维修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检修。其岗位能力要求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能力等等。
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现实,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与技能鉴定考证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岗位技能三个模块,将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二、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师资队伍建设
该专业的教师应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去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训指导,通过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再去带实训教学,然后再去任专业课教师。
2.教学实施过程
推行示范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推行项目教学法,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校推行的示范课程建设,组织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除设置“电工学”、“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电工仪表”等电工基础课程外,按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引入先进的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技能标准,将课程特别是实训课的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把电气设备检修和操作规程引入到教学中,按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总项目和分项目。采用典型任务驱动方式,制订项目运行标准。在电气设备检修中应该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电气图原理、电工基础知识、电工电子仪表使用、电气系统故障检修方法等等。
3.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教师工作规范》《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教务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严格进行常规教学检查、组织班级抽考等方式,严控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协同专业系,成立“维修电工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三、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室车间一体化” 意义
“教室车间一体化”即学生在校期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操作规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工作式的探讨与交流,最终形成职业素养与技能锻炼的紧密结合。以笔者所在学校机械类专业为例,该专业高技班学生在校期间以高级工鉴定标准进行考核,预备技师层次的学生以金蓝领技师的标准鉴定考核,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即是工作任务。“教室车间一体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融合。从外延上来看,要形成一个具备企业特征的以及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接近的生产工作环境;从内涵上来看,不仅具有企业的基本特征,还加强了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空间。该模式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校企间无缝隙合作
“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学方式贴合企业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的有效结合。笔者先后多次到校企合作企业——山东兖州华勤集团(意大利倍耐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并与其生产工程师进行深入探讨,工程师们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该企业与学校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同时接纳学校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
二、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
“教室车间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缺少技能特色,和企业的要求尚有距离,毕业学生要经过很长的实践才能与工作岗位吻合。许多校企合作企业反映,技工教育要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员工,要求员工具备“德技双高”。然而,许多技工院校的实训车间实训课题陈旧,无法让学生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有些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反而会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对以往单纯的实训车间进行升级变革势在必行。应当对当前的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培养模式进行变革,通过“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培养方式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
“教室车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开展教学,学生理论与技能的掌握通过工作过程逐步实施,最终达到教学培养的目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处理好“做与学”“教与做”“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训分离,教材中稍难的章节,理论老师往往一带而过。但学生在进行高级技师技能实训操作时却经常用到这些知识,给实训教师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工作任务往往开展不畅。实行“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后,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放矢,实训操作中使用到哪些教师就讲解哪些,同时,通过分组互动教学法,师生共同交流,共同突破难点。
四、有效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室车间一体化”环境下,班级实行有效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班级中的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初步养成,企业文化上墙。各种现象说明,一个虚拟工作情境已初步成型。“教室车间一体化”为学生进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室车间一体化”的制度是模拟企业制度来制定的,学生不仅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要遵守各班级制订的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两种制度同时约束,使学生违纪现象大为降低。这说明在学生教室车间一体的工作氛围中,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提高,提前适应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
五、降低了实训消耗
学校的重点专业是机械加工类、维修类和电工类专业,实训课占理论实践总课时的60%以上,实训材料耗材的消耗量相对较多。据统计,每学年机械类专业每位学生材料消耗360元左右和其他水电费15元左右;电工类专业每位学生材料消耗280元左右和其他水电费18元左右。在不包括实训设施维修、损耗折旧等相关费用外,学校实训耗材和水电费年损耗达223万元,实行“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以来,各项费用的年损耗降低到176万元,为学校节约了较大的费用。作为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在整个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更应该大力提倡节约,“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旨下,有效地减少实训消耗,让学生加工出实用的产品。
篇6
关键词:物业智能化 教学 问题
物业智能化是我国的一个新兴项目和朝阳行业,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矛盾的是许多学校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因为它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院特开展物业管理专业楼宇智能化的课程教学,由于是新的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行业需求看,物业智能化企业都想招到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马上上岗,以节省培训费用。但我们物业的学生总担心自己所学无法胜任或水平不够而选择改行。这体现出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存在错位。
1、“压缩版”教学。效仿本科的“压缩版”教学,强调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动手能力。我校《楼宇智能化》课程一共72学时,但实训课程仅有24学时,达不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2、教学计划滞后。对于要适应信息迅速变化的物业智能化行业而言,需要根据行业的最新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而现在的教学计划都是在前一年就制定好的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不仅体现不出“新”,还使学生不能第一时间学到行业的新技术。
3、实训教学环境不足。物业智能化涵盖楼宇自动控制、lonworks eip 教育培训、智能家居控制、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综合布线、卫星有线电视、闭路电视监控与防盗报警、停车场管理、一卡通、背景音乐、可视对讲等11个系统。由于是新开课程,我院目前的实训系统仅有一半,且未实现对学生课后开放。
4、未设置相关配套课程。物业智能化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除了该行业自身的知识,还需具备相关知识,如电工学、电子学、绘图学、工具使用与操作学等等。而我院并未配置这些相关课程的教学,因此物业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往往不知道如何看图纸、绘图纸、使用工具及拆装设备元件等等。
5、教师不够专业。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师均为非专业,理论教师出身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对机器设备的运作原理、构造、维护等都很在行,现为我院的副教授。虽然其原工作背景与物业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相关性,但毕竟不是正统科班出身。实操教师是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但早期并未学习和接触过物业智能化这个新鲜事物,由于缺乏理论和实操经验,在实操教学上并不能起到专业理想的效果。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性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对于教师不教的或没教好的内容,学生也不会去学。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本人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原则。物业智能化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物业智能化课程教学应将理论和实操并重。现在的72学时可延长至90学时,理论与实操的比重为。由于我院是高职院校,强调动手能力,实操课的学时甚至可以多于理论课。
2、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设置相关配套课程或教学单元,帮助学生更好更完善地掌握物业管理楼宇智能化的知识。
3、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水平,让专业教师与社会接轨。教师应摆脱教材的束缚,通过自学、外出培训、在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手段方法不断为自己充电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能及时将行业新的信息和动态反馈给学生,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
4、改善实训环境,课后开放实训室。尽可能购置物业智能化涵盖的所有实训项目系统,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和学习,面面俱到。规定课后开放时间,派教师或班干学生进行管理,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也能进行实操训练,弥补课堂时间内未做完的项目,提高动手能力。
5、改进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像物业智能化这种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期末考试可以取消笔试形式。建议采取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答辩等考核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6、完善网络课程。将物业智能化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也能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开通在线论坛或加入学生班级q群,实时为学生提供答疑。
7、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精英进入学堂开办讲座或上课。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物业管理楼宇智能化行业要求学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软硬件素质,除了对学生提出要求外,教师自身也要具备更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我院的物业智能化在这些方面还显得不足,由于是新教学课程,还有改进的空间和时间。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院校机电专业 模拟机床排故装置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近年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我校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都能考到职业资格中级证书甚至高级证书,以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模拟机床排故装置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必备教学设施之一,同时也是劳动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机床电气技能实操培训和考核鉴定的设备。为此,应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考核规定,我校电气工程系自制了3种8台模拟机床排故装置,既满足了平时课堂教学要求,也符合了国家维修电工考级的指定要求,3种机床为:CW6163B车床、M7120平面磨床、X62w万能铣床。
一、准备过程
1.选定电气控制原理图
按照国家劳动部颁发的《电工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对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等不同技术等级培训与考核的要求,选定上述3种机床。具体线路图在维修电工教科书或电力拖动类、电气控制类等教科书中都有详细的资料与工作原理图。原理图表达了各种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我们需要仔细审读、理解电路设计的工作条件,并对原理图放大,补足线号,以便接下来安装调试。
2.确定设计框架
(1)调研。首先参观多所学校的排故面板,并进行实践操作测试,细心体会这些面板设计的优缺点,同时虚心听取他们学校在实际教学、电工考级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另外向一些学生了解他们对所使用的模拟机床排故装置的感受与意见,并作好详细记录。这些调研资料的掌握对于优化总体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2)确定框架。对多所学校的排故装置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充分理解电气原理图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小组一起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改进方法,确定模拟机床的输入电源、额定电流、漏电保护装置,绘制面板框架图,标明面板尺寸、面板材料和支架布置、安装孔的大小及定位尺寸、线槽的安装和布置。
二、制作过程
1.工作台的选用与设计
选用实验台外形为落地单体式结构,工作台大小、高低依据学生的身高来设计、制作。实验台规格为:1500×300×1800mm。实验台采用双面空间布局。正面是机床立体图,背面是机床电路图。立体图采用正视画法,机床的基本结构和电气控制的主要零部件都能反映出来,电气原理图要和机床型号一致,图纸绘制清晰明了,线号和符号标注要正确清楚。在距支架底座300mm上方设计三根横杠用于放置电动机,下支架用四个滑轮支撑,移动方便、摆放平稳。机架和边框都采用耐用的铝合金制作,外形美观。
2.电气元器件的选用
考虑到实际机床使用的规格太大,因此在实际制作时采用缩小规格或用替代品来代替的办法,这样既缩小了整体体积,又节省了资金。但为了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尽量保证实物的原形。而电工考级机床排故项目有时间限制,为了减少元器件及辅料本身带来的真实故障,以免影响电工考试思路,所以元器件与辅料选用一些名牌正品,以保证安全。特别是一些频繁动作的元器件质量要好,如交流接触器、指示灯、行程开关、时间继电器、控制器等。所用电机的电压等级与实际的机床完全相同,装置设有电流型、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保障人身安全,适用学生操作的特殊要求。同时还设有过流或短路保护装置,以保证设备的安全。
3.安装和布线
(1)安装。先把元器件实物摆放在面板上进行布局,按钮布置在正面,开关放在侧面,元器件放在反面。布局要求合理、美观,然后定下位置,进行钻孔安装,同时把需要的安装穿线孔也一并打好。把所有控制元器件部分放到了反面柜体内,按钮(SB和SQ)放在正面,开关(SA)排在侧面。8块面板按照工艺要求统一安装。
磨床电器元件安装布置图如图1所示:
(2)布线。主回路导线选用1.5mm2红色塑铜线,控制回路导线选用1mm2蓝色塑铜线,线号管选用套入式。考虑到美观性,所有走线都经过线槽,走线清晰整洁。控制柜到按钮的连线都经过接线端子,并用记号笔在每个线号管上编上与原理图一致的号码,在每个元器件和按钮上都贴上相应的标签,方便检测排故。
4.故障设置
应劳动局的要求,每一种模拟装置设置20个故障点,难易结合,主要采用断线故障,用插拔式接头来实现线路通断。接头安装在反面线槽里,确保排故时的保密性。
三、检查和调试过程
根据机床电气原理图全面检查安装正确性及工艺质量,确保安装成功。调试时,先不设故障调试,让机床正常运行,看接触器的动作和电机运转是否符合工作要求,然后逐一调试故障设置状态,检查故障点和故障现象是否符合,并排除。全部调试完,就是一台合格的模拟机床排故装置。
篇8
关键词: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建设情况 职业院校 对策与建议
教育部和财政部2004年联合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教财[2004]9号),针对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这一薄弱环节,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加快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湖南省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自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现已建成各类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共计约89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及促进该省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长沙地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长沙地区自2005年来建成各类中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约29个,中央财政投入建设资金不少于6千万元,占全省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总数约1/3。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分别集中于如下16个专业:计算机类专业9个,电工电子类专业4个,数控技术类专业3个,建筑技术类专业2个,其余专业均为1个。从院校类别来看,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主要建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共建有24个实训基地,其中有两所高职院校建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职院校建有5个实训基地。
2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建设缺乏统筹,个别专业类别建设过多
长沙地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计算机类别的实训基地建设最多,共有9个。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区域位置分析,分别为:4所、3所、2所院校基本位于同一区域。从专业细分的角度看,4所院校申报为计算机应用类别,3所院校申报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类别,另2所院校分别申报为动漫设计方向与网络技术方向,从资金投入情况看,9个实训基地中央财政的投入应接近2千万元,但平分到每所学校仅约200万元,加上地方配套或学校自筹共约400万元,设备采购相对有限,且均需要采购大量基础性设备,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2.2 资金投入采用设备投入方式,院校参与度不够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采用的是学校申报,教育、财政部门审批方式运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出资一部分,地方配套一部分形成设备采购资金,由国家教育部集中进行年度的实训基地设备采购,然后由各中标厂家将设备发到承担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学校。在此过程中,学校一般只提供所需设备清单、参数及接收设备,其它与学校无关。从而造成学校对具体设备采购的型号、中标厂家、价格及设备到货时间等无法控制,部分设备采购价等于或略高于市场价;学校因专业方向调整及其它情况需要调整部分设备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造成部分设备最后与学校需求不符。
2.3 部分基地建设周期过长,设备闲置率高
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主要是一次性支持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购置,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各校争着申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但部分学校在申报之前没有对专业进行仔细定位与调研,只是组织几个人闭门造出申办报告与设备采购清单,申报成功且设备通过政府采购到位后,才发现部分设备与学校现有专业不能很好的切合,为设备开设新专业方向又缺乏其它辅助设备或生源不足,造成设备到校即闲置。另有部分学校在申报时没有整体规划实训基地的场地,待申报成功后才考虑建设新的实训大楼来安放实训基地的设备,延长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周期,实际也造成了资金的闲置与浪费。也有学校根据现有场地条件,将实训基地设备分散不系统地放置于不同的地方,造成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
3 对策与建议
3.1 统筹规划,以中心校为主建立公共实训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应事先做好统筹规划,按区域、分专业以某一学校为主,参照上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公共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建设,供周围院校学生集中实习,周边院校也可以使用该实训基地的设备、图片进行相关招生宣传。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情况下,与各校均分的情况相比,可采购更多的实训设备,可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建设更多的专业实训场地,更接近真实工作条件的模拟环境,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更加贴切工作实际的需要,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提高设备使用率。
3.2 改设备投入为资金投入,提高院校参与度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采用的是学校申报,教育、财政部门审批,然后下发设备的运行方式。可考虑将最后的设备投入模式改为资金投入模式,由学校根据申报清单,结合学校当时的实际需要,允许合理变更,自行组织设备招标与采购过程,采购的设备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能满足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防止专项资金挪做它用,可参照国家助学金的管理方式,由审计部门介入资金审查,不定期对基地建设学校组织专项资金审计,确保资金安全。
3.3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与共享机制,确保基地建设正常开展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一次性初始建设投资往往由几方进行配套构成,要努力争取政策中提到的配套资金充足到位。在后续发展资金筹集过程中,可通过向政府的不同部门不同渠道主动申请、承担财政支持项目,取得资金分阶段投入实训基地。还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教育捐款,或引进企业到学校投资共同建设冠名实验实训室。
实训基地的功能主要包含着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应用研发、生产经营等功能。基地应充分发挥功能利用价值,开放实训基地,提供优质实训共享资源,对外承接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对内扩大学生课外自主实践的机会;积极寻求政府部门或行业主管支持,争取其下的相关专业就业与创业培训中心设在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紧密联系行业,成为行业企业科技应用的中试生产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有先天资金优势,只要做好建设规划,加强运行管理,就能很好地履行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恒.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06(10).
[2]史旦旦,应继慧.中等职业学校共享型实训基地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篇9
近年来,宣钢设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相应的必然要求拥有一支能够驾驭、掌控先进装备,适应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把培训教育融入科教兴企、人才强企、创建宣钢学习型企业的大环境中,职教中心充分发挥宣钢培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本着“依托主体、服务宣钢、壮大自己”的培训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合理的职工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和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为宣钢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增大职工培训工作的管理力
(1)职教中心总结培训工作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职工培训班级管理的新方法,先后修订完善了《宣钢职教中心职工培训班管理实施细则》、《培训班学员考勤制度》、《培训班教学评估制度》、《培训班教学日志制度》、《培训班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培训班考试考场规则》等7项制度,确保培训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稳定性、有效性。同时,为使班主任工作更加标准和规范,出台了《职工培训班班主任工作规范》(试行)。该《规范》共6项32条,从接受任务的前期准备工作到过程的管理,直至考试、结业以及任务完成的汇报等都予以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在学员管理上,坚持“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力争在制度的执行上求创新。首先,把“制度”作为培训内容,在日常管理中逐渐贯彻,并转换“管与被管”的角色,努力使制度要求成为每一名学员的自觉行为;其次,遵循“宜疏不宜堵”的原则,针对违纪学员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采用谈话的方式,用“严管”与“善导”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关心学员,主动和学员进行思想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支持;再有,和学员建立感情,把钢性的制度要求在情感的培养中升华为学员的自觉行为,既贯彻了制度,又和谐了关系,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3)职教中心还注重加强管理过程的分析、研究和控制,把班级管理按学员的适时表现分为“适应期”、“巩固期”、“疲劳期”三个时期。“适应期”阶段,学员从工厂到学校,有很多方面不适应学校环境,就不厌其烦地讲制度,提规章,逐步帮助学员适应学校要求。“巩固期”阶段,按照《班主任工作规范》,实施“六点”巡检制度,加强对班级的巡检,主动发现学员上课、课间以及活动时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强化适时纠错。“疲劳期”阶段,各班主任在加强课堂纪律检查,坚持制度管理的同时,通过与个别学员谈心的形式,主动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学员的行为。
二、有的放矢、多措并举,提高职工培训工作的质量性
职教中心把提高培训质量作为职工培训的工作重点,创新方法、强化措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培训工作上台阶。(1)通过加强与送培单位的沟通,不断优化培训教学。每年,主管培训的领导和专业课任课教师都会不定期走访公司下属的送培单位,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等学员学习需求以及学员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在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与方法、多工种组班、学员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培训问题,根据送培学员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定期召开以“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为主题的座谈会,任课教师、教务科、党群科、中心领导围绕如何提高培训质量,进行深入讨论,职工培训的师资配置、培训教育方向以及培训目标更加清晰明确。(2)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职教中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厂备课,备生产工艺,备生产设备,备生产需要,把生产现场当成活教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加知识积累。课堂上,一张张生产设备的图片、一个个生产工作的场景,增加了学员的岗位认知,加之通俗易懂、形象直观、更贴近生产实际的讲授使教学实效性和实用性显著增强。聘请公司操作专家、技术能手、各类先进人物等到相应的培训班讲课,不断提高培训班培训质量,公司五学活动优秀课堂获得者运输部内训师张续军和优秀操作法演习获得者检修公司内训师张泽平的授课,就达到了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学以致用的明显效果。(3)职教中心还通过检查、交流、评估等形式,对培训教学进行动态管理,以适时掌握教学情况,提高培训质量。课堂教学评估采用座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在召开的学员座谈会、班干部座谈会上,就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班级管理等征求学员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项目包括教学内容是否适用、教学时间是否饱满、教学板书是否工整、教师教态是否端庄、教学语言是否清晰等5个方面。参加问卷的学员根据任课教师课堂表现,进行“优、良、中、可、差”评价认格。也可以留言的形式,对培训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类别分析,及时与有关方面沟通解决。(4)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收判作业,及时掌握检验学习效果。通过课堂研讨,延伸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互动。采取教学日志的形式,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管理人员培训班和班组长培训班的结业考试试卷内容进行改进。在试题设计时,把学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作为答题的前提条件并作相应称述,然后围绕教学主要内容回答问题。既使试题答案反映学员工作实际,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为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分层施教、形式多样,突出职工培训工作的特色性
篇10
关键词: 变频技术 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 考核
随着电气和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频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发展很快,实践性很强,变频器的应用对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节能环保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变频器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医药、造纸、纺织、卷烟、建材、家电等行业。
我校自05级学生起开设变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我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对变频器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在教学中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所获,适应企业需求。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变频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通用变频器的各类功能含义,了解专用变频器的工业应用,培养学生在变频器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有《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PLC应用技术》、《传感器及应用》等,后续课程有《自动控制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等。
变频技术及应用课程主要任务是结合变频器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理论、实验、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电力电子器件有关知识,理解变频调速的基本理论。掌握变频器的内部结构理论和外部端子功能,理解变频器相关功能的含义和作用。
能力目标:掌握变频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参数设置,具有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安装、调试及改造变频器控制系统的能力。具有变频器控制系统日常维护及故障诊断的基本能力。具有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并具有利用技术资料学习相应变频器知识和操作、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具有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综合应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明确的岗位责任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以上述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为指导,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掌握变频器应用技能的电气专业技术工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由于条件有限,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受限,思维空间和能力狭隘,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限制。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平台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江苏省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和常州市示范专业,变频技术及应用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开发网上教学资料,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使得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明显提升,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
变频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多,有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PLC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学生掌握确实有一定难度,专业教师要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获得必需、够用、实用、适用的知识,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而选择的任务要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吸引力。
课堂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在有限学时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课程内容和学校现有实践条件,筛选、整合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计若干个精选的任务,按照其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入。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建议,并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寻求完成任务的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施过程如下:
(1)导入和教学准备:激发兴趣,阐明任务目标,提供素材和参考资料,明确任务,完成任务相关知识的储备。
(2)教学内容:回忆旧知,以生产实例导引任务,相关知识讲解,主动探索、教师引导。制订操作计划,教师审核并提出意见,自我评估,完成调试。亦可以分组完成。
(3)教学评估:学生展示自我,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讨论交流,再提高、再学习。
(4)课堂总结:鼓励为主,指出不足,为下节课做铺垫。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各校高级维修电工班均开设了变频技术课程,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各校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有劳动出版社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等。我校自05级高级维修电工班起开设本课程,至今已经六届,期间教材几经更换,但基本上用的是劳动出版社的。
就目前许多教材来看,内容与变频器技术人才的需求脱节,教材所介绍的产品型号与学校教学设备不一致,理论知识深奥,不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各校需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变频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了解企业对变频器技术人才的需求,寻求企业专家帮助,参考各版本教材和产品说明书,并结合学校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力求自编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教材或实习指导书。编写的教材应贯彻以下原则:(1)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维修电工要求,满足岗位需求,体现够用、适用、实用指导思想,降低学习难度。(2)体现以技能为主线、理论为支撑的思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结合学校实验教学设备安排实训项目,涵盖高级维修电工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完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变频器应用技能,达到高级工对该课程要求。(3)内容要体现先进性、广泛性和典型性,教材应有丰富的实际工程应用案例,教材内容应与企业新技术挂钩,吸收当今较为先进的变频器应用技术和经验,以期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教师授课时,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一本教材或指导书为主,以多本教学参考书为辅,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自主选择、合理取舍,组织和优化教学内容。
4.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重要的反馈和评价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本课程的考核综合了作业、实验、考试等环节,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经过反复讨论与改革,我校确定了以下课程评分机制: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测验(30%)+期末考试(50%,其中30―50%为实践技能题),其中:平时成绩=出勤(20%)+学习态度(30%)+作业成绩(50%),这种评分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突出了技能。
我校在个别班级探索试行了用课程设计代替期末卷面考试,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考核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专业知识应用、实用的原则,也为学生毕业设计作必要铺垫。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能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方案实施的操作水平、设计完成的质量、独立处理问题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评价,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5.课改中待解决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师资建设
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变频器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学校应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另外,教师要利用为企业服务的条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适时补充新内容、搜集更多的技术资料,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新产品、新技术和企业的培养需求,拓宽视野,促进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订阅变频器和电气专业杂志,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如常用参考网站有中国工控网、中国传动网等。
(2)实验室建设
实验设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当前许多学校相应的实验室还在完善中,设施不完备,工位不足,实习或实验不得不分批或流转完成,有些实训项目尚不能开展,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还要加大设备的投入,改善实训条件。我校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根据课程教学的需求,自制实训台,基本满足变频技术课程实验和高级维修电工实习需要。
在学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帮助,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如需学习多种变频器的使用,学生可在熟悉了一种品牌变频器配置的基础上,再运用变频器模拟仿真软件学习其他品牌的变频器,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资料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节约教学资源。
(3)教学建议
若教学实际时数与课程分配建议时数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理论内容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不作过高的要求。变频器产品更新较快,教师授课时有意识地根据技术发展现状,适时补充新内容,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开放实验室,带学生到企业参观,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建议学生每个任务采用不同品牌的变频器控制,适应企业需求。有条件的情况下探索行动导向法、反转课堂、案例教学、一体化等先进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被市场淘汰,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创新、勇于争先,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电,更新观念,摈弃落后思想,研究学情,探索新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唐修波.变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骆震波.传感器及应用课程教学探讨[J]. 考试周刊,2012(52).
- 上一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 下一篇:共青团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