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办: 山西省青少年报刊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3-8795
CN: 14-1004/C
邮发代号: 22-33
历史沿革:
篇2
第一,语言的亲和力与准确性。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第二,板书的绘画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会充分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黑板板书活泼可爱,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课堂活跃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不喜欢课堂上死气沉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经常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在校小教专业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二级甲等的过级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教学见习中的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不够,使得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少实习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不够协调、自然,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板书呆板,书写不规范。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板书呆板无趣,缺少设计。错别字、笔顺错误等问题也屡有发生。第三,过度依赖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教材和教参的设置授课,没有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使得授课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设计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时,常常暴露出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学计划;或是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差;或是对学生的提问或突发状况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或是课堂纪律差,秩序混乱,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等。第三,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教学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说,教学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模仿和学习阶段,过度依赖教材,知识传授局限于书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更新和组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情设计课程最优方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强化技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全校公共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四部分组成,而在这四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课,比例最低的是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和见习等),专门开设教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没有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在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几乎没有区别。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不够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小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在小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技能训练,即使有技能训练也不成系统,而是单一的、零散的训练,缺乏从组织到实施、从课程到师资的严格管理,训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缺乏对训练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普通话按照国家语委的规范要求进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书设计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导致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在校时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走上教学岗位时才暴露出问题。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
教学实践是学校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提高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实践的时间长,并且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时间短,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一般为6到8周,如果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课,辅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回当地自行联系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实习,使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只有教学实习,缺少教学见习和模拟训练,学生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不断转化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其次应贴合小学的实际需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有所区别;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培养,与传统的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能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应完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调整,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就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地、有效地参与团体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应努力克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与理论教学脱节,以及专业性不强等弊端,“以‘大实践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可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集中实训环节以及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设置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加大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增加与小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体系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
(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实习管理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渐凸显,而数学课堂却仍存在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为此,新课程改革强调现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受到了更多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结合理论分析、实地调查、案例阐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探究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实现策略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加强了对数学教学的重视,也将一些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融入了现代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够理想,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不知道怎么用,认为数学知识没有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其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其今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研究。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上述问题亟待解决,而在提出有效对策之前就需要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而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既有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会解题,能够考高分;二是教师不能有效地利用现在各种教学方法,实际使用过程中形式化、模式化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这些教学模式既有价值的发挥,不仅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倦的心理;三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件融入其中,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为了有效地解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以期生活化教学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小学数学的发展尽一份力。
1.从生活的实际例子中引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抽象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够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知识的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来增加其快乐感和成功感,从而爱上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学习“认识小数”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以这样一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为切入点来带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小红家需要买一张新桌子,她需要的桌子长度是两米五,高度是一米二,请问两米五和一米二这两个数字在数学中怎么表示呢?这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出2.5,1.2这样的小数。之后,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和掌握小数,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量身高,量物体长度、高度、宽度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小数就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了。然后,教师再开展关于小数的相关知识的讲解也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了。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这样的拓展作业来帮助学生认识小数。例如,让学生回家之后,把家里的苹果平均分给所有的家人,大家自己出题目,看看大家会给自己出什么样的题目。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小数,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和家人的沟通力度。
2.开设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课
生活化教学实践课的开设同样也是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因此,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开设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课来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开展一个小型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更好地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6米长的绳子在操场上围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并探究一下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会围成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有的同学会围成边长为1.5米的正方形,经过计算,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为2平方米,正方形的面积为2.25平方米。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同样的长度围建一个院子,那么建成正方形的院子和建成长方形的院子,哪个面积更大。这时候同学们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W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了,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3.开展与生活有关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锻炼交际能力。例如,可以开展这样一个数学模拟游戏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一名同学扮演新房子的主人,说出自己房子各个部分的长和宽,一个卧室宽3米,长5米;另一个卧室长5米,宽2米;客厅长4米,宽3米;厨房长4米,宽3米;卫生间长1.7米,宽1米。另一名同学扮演推销地板砖的售货员,客厅和卧室的地板规格为60×60,单价为15元;厨房地板规格为50×50,单价为6元;卫生间的地板规格为40×40,单价为3元。另外4名学生则分别来计算客厅、卧室、厨房、厕所需要多少地板砖。其余的同学对这几名同学的表演和设计出的购买方案做出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学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的来说,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但是要想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就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意见,并多和其他老师交流分享,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实现生活化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实践与思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在人的潜能意识和行为实践中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如初生婴儿是以潜能意识来促成简单的行为实践,却不具备思维能力;而逐步走向成熟的思维能力反过来能够激活人的潜在意识,并对行为实践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如初具思维能力的儿童学生不时爆发出创造现象。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作为打造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摇篮,我们应当立足发展意识和长远目标,坚持战略与战术并重,努力把现行教学与未来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本文结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试作出简要性阐述。
1.坚持以操作情境为平台,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由于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儿童正处于以直接思维为主并逐步向间接思维转化的发展性阶段。此时的直觉思维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主要思维层次。我们应遵循发展规律,根据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努力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作用,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夯实和发展小学生的直觉行动思维。如在教学“角”的知识时,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红领巾、桌角和教具圆规等实物模型,从中抽象出“角”的形象知识;然后通过实物演示――把教学圆规双腿重合,坚持一条不动的情形下旋转拉开另一条腿,以此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最后让小学生用学具动手演示,从而更加深刻理解“角”的数学概念。再如,在教学“圆的侧面积”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探究侧面积公式:展开圆柱体学具,观察讨论“展开后的圆柱体侧面积是什么形状”,再利用已学知识获取转化后的图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面积。这对于培养小学生手眼脑互动能力十分有效。还可以通过图片、图画和模型等,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坚持以科技情境为平台,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阶段,相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却又是必须经历的一种阵痛。换言之,小学生接受大量的外来信息尤其是非直观性信息,还是需要依赖事物力量的相应支持才能较好地完成。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多媒体技术自从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凭借图文并茂、声像和谐、信息丰富、形象生动、操作自由等独特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形象性、扩散性和求异性能够提供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逐步赢得了校园师生的青睐和推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正确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激发学趣、优化教学、化难为易、启迪思维、促进实践等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则能发挥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可运用多媒体把用文字表述的抽象数量关系转化为线段图,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再通过“变色”“闪烁”和“移动”等手段来突出重难点内容,变相地帮助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化抽象为形象、活跃启迪思维和促进审题解题的目标。
3.坚持以问题情境为平台,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有效指导和激励促进,对小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实践表明,问题情境活动对于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来说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情趣,又能对学习思维产生较强的牵引力、启发性和促进作用。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的法则,然后让学生试算“三分之一减四分之一”。学生根据已有计算经验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而卡壳,由此创造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内容时,教师可首先用多媒体来演示“群猴赛车比赛”:一群猴子分别骑着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等轮型的自行车进行比赛,结果不仅圆形车轮的运动员能够平稳行使,而且取得了绝对优势的冠军。“为什么车轮都要设计成圆形呢?”这种问题自然能把学生引向联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的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给予充分思考,努力使之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挑战性和现实性。
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动态生成;实践
音乐课堂教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许多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现真实的教学情境与预设的课堂内容有出入,出现一些不曾想到的状况。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促进音乐课堂中生成动态性教学资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而动态生成性音乐教学则能够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下文针对小学动态生成性音乐教学展开具体探讨。
一、动态生成教学概念
动态生成成为如今教学当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动态生成,
其是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观中的一个基本内容理念,具体指课堂当中,不机械地按照预定好的思路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使课堂处于动态与不断生成的状态下进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设计与支配,教师成了课堂的“导演”,大多数学生只能作为“听众”与“观众”,而如今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突出学生个性,营造一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感悟的新型学习环境。
二、动态生成性教学实践的意义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动态生成性教学实施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的思路与步骤,并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中心,因而,在动态生成性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2.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开放性
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结果,其应当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
而动态生成性教学则良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其不同于传统的预设式课堂,敢于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真实思维来调整,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不可预测的教学资源,也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展现出一个反映真实问题的开放式课堂。
3.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在课堂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形,提出不同的问题,动态生成性教学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解答,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疑问,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更具创造性。
三、小学音乐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1.构建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生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个性的群体,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而打造一个开放与动态的教学环境则是基础。只有在一种平等的对话环境与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够同教师实现有效互动,促进小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保持课堂动态性。
以实际课堂教学为例:在某一次教学中,学生突然提出了过年,并对过年的习俗等提出了兴趣。针对此,依照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顺着这生一起探讨过年的传说故事、习俗等,和他们一起积极讨论,学生发表诸多意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于是,后续则按照此主题设计一堂音乐课,结合《过新年》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学习过年的一些知识,并感受音乐的魅力,充分发挥动态生成性教学的主动性。
2.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动态性课堂资源生成
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整堂课都处在活跃状态,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以上文教学《过新年》为例:顺着学生的兴趣进行《过新年》的教学,在课堂刚开始时,让学生听《春节序曲》,感受春节气息,教师拍手走进教室,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听的这段音乐感觉怎么样呢?”并指导学生积极互相探讨交流。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策略创设情境,例如,播放一段敲锣打鼓的视频,让学生认识中国的一些传统乐器,感受过年的气氛,然后实施游戏教学,例如,与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告诉同学们锣鼓经,其中咚代表鼓的声音,锵代表锣的声音,
|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咚|锵0|
锵|咚锵0|咚咚|锵0|
教师可先示范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跟着一起念,再接着指导学生用手打节奏,并用右手拍桌子代表咚、左手拍腿代表锵,在游戏当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学习并熟悉歌曲,从而感受节奏与音乐之美。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领悟音乐的表现方法,主动参与,深入理解音乐的多方面表现,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疑问,并积极给予指导与解答。
3.拓展动态生成,及时设计
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地捕捉一些无法预知的教学信息与因素,充分利用互动来及时设计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问题来使学生思考,积极发现并主动探究。例如,依旧以上文《过新年》教学为例,在学生感受锣鼓经的基础之上,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过新年》这首歌,先播放一段歌曲让学生听并说出感受,然后耐心地指导学生演唱,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提问:这首歌里面出现锣鼓经了吗?学生回答各异,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后,让学生用手拍打节奏来为这首歌曲伴奏,并演唱出来,学生在此过程当中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产生诸多感受与体验。如此一来,课堂则充满了活力,学生完全成为主体,课堂教学由于动态生成资源也变得更为开放,学生接触的知识更为广泛。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将课堂变得更为灵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动态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让音乐课堂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狄琼晓.小学音乐课堂动态生成探究[J].小学时代,2011(03).
篇6
生本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本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种变革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需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生本”理念根本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论,是在教育理论发展与日常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体现了基础教育理论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不断充实并完善了日常实践与基础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师的教,完全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从“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贯彻实施,展开论述。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教课堂学环境
“生本”理念是现代教育重要的理念,这种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学习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形成良性的学习。首先,“生本”理念与传统的理念不同,学生在“生本”理念之下,逐渐拓宽数学课堂的学习,让他们从中获得最优的文化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形态。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以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凸显“生本”理念,教师要采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接受教师开设的各种环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加速学习的目的。民主、探究、奋进的教学环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教好地参与其中,探究、解决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团结在一起,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学生质疑的互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实现师生之间有效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教师要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巧妙设计提问。其次,教师要充分准备,有效解决学生的质疑,提升课堂质量。再者,教师要认真总结,找寻规律,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更好地发展。小学数学课堂的开展使教师具有了丰富的经验,从各个层面了解到学生,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对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要共同分析,实现教学环境创设与良好的师生互动。
二、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内容体现了特殊性,重视开发小学生的生命机制,《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在小学数学授课中,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自身能量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图片、儿歌与游戏等。大教育家洛克曾经指出:“教育儿童要从儿童要做的事情做起”。这种方式有效应对了新课程的难度,转变了抽象的教学思维,变成了一种具体化的教学,教学成为了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身心特征,一切都非常快乐,学习非常轻松,受到了小学生的普遍喜爱。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的学习小组培养了许多学生骨干,生成了自觉学习的力量,在“生本”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了全体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独立自主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适应新课标对教书与育人的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抓住发散点,明白发散点的实质与内涵,为发散性思维提供依据,点拨学生,拓宽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横向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内容体现了特殊性,具有相对简单的知识结构,内容多是为了突出小学生学习规律而添加进去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却是自我开发的生命能量的主体。数学教学要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尽量引导、开发学生,让学习内容与学生内心需求相接近,直接表现出学生内心需求。这也即是“生本”教学理念。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是学习小组,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时,教师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明白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小组探讨问题时,共同解决问题。在学习时,他们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在“生本”教学方式中,教学要具有个性化与独立性,教学与自主性教学方式体现其中。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的美好过程。
三、结语
“生本”理念以学生为根本,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对传统的“师本教学”而言,从学生生命实体基本意义出发,尊重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在小学数序课堂的开展中,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良性的质疑碰撞,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发散思维点播,较好地开展教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我国加深了对教育重视力度,小学生教学要融入“生本”教学理念,运用“生本”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从教学实践反馈得出,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喜欢思考,爱上学习,强烈关注与期待课程。“生本”理念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总地来看,这种教学理念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篇7
一、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思考: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能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生活中产生的经验和获得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实质性因素。例如,在圆柱认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圆柱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去摸一下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并让学生说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如两个光滑的平面是圆柱底面,同时还有一个曲面,这是圆柱侧面。通过这种方式,恰当地利用引导性语言,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可以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二、采用生活化情境创设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有助于解决小学数学高度抽象化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化间的矛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问题情境,再到数学模型,最后到解释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学生更为开放性、现实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出发,来发现并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答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接近真实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同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存在理解差异,如果老师创设的情境教学比较新颖,对于学习能力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讲,可能会起到较强的作用,但对于学习中等和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例子和情境,就会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要求。例如,在加减法的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创设这种生活情境:下周我们班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元旦晚会的汇演,在晚会上,应当邀请多少人?为表演嘉宾准备哪些小礼品?为晚会参加者们准备多少食品和水等?需要准备多少钱?围绕上述这个主题,让学生联想到哪些可能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生活环境材料,来发现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等,并促使抽象化数学知识从此具备了生动多样化的实际生活内容。此外,适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年龄、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动而有趣,然而生动和有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生活情境标准,最主要的是看这些生活情境能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小学生生活经验情境的数学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
三、采用改革作业和练习的模式,注重作业的应用性和生活化
在传统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学生安排的作业不够灵活,这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进行改革,注重作业和练习的应用性和生活化,注重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比如,有的学生家长比较热爱体育比赛类的节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奖牌统计榜制作统计表;有的学生家长比较喜欢炒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股票的曲线统计图进行细致的观察;还有的家长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的时候喜欢逛超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对打折的事项进行了解,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是源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形或例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和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经验不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总结与实施,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灵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与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8
一、有目的引导对话,在课堂中体现“对话式教学”
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一个关键和核心的点就是参与对话的相互两方要在心灵上默契和感情上共鸣,才会有思维的直通车。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偏小,知识的储备还不怎么丰富,看问题还存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性等,因而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课堂展开的对话式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担负引领者责任,实现学生参与的对话具有一定层次性,以实现对话式教学目标。
例如,娟娟有上衣3件,其中鹅黄色1件、天蓝色1件、粉红色1件;下衣也有有3件,分别有1条中长裙、长裤和短裤各1条。设想娟娟可能在穿着时是上衣和夏装各1件相间着穿,问娟娟衣服的穿法会有几种?有学生在思考后回答:只穿一种上衣,可以换着穿3种下衣,3件上衣就能搭配9件下衣,3×3=9,可以看出穿法有9种。也有学生提出另一思路,从下衣开始算起,1件下衣可以搭3件上衣,3件下衣就可以搭9件上衣,3+3+3=9,一样得出衣服穿法有9种。在对话中要留给学生有想像的空间,可以说出几种不同的思路,举的例子要和生活紧密贴近,如此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实现。
二、课堂提问引导,让课堂对话生动活泼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抓住发现的问题来导引对话在学生间展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养成,并在解决问题中达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交替对话中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课堂活跃性的提高。
例如,在“认识方程”的学习中,我的做法是准备一些问题向学生提出,如“什么是方程?方程和等式间联系在哪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研究问题,然后安排师生讨论,对话,安排生生讨论,对话。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对话,发现新问题。像:如何解方程?依据是什么?方程和等式两者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方程中的等号要放在字母右边?是不是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解方程来求解?学生积极的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和讨论,依托对话平台开展对话式教学。
三、课堂练习的引导,有助于问题拓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他们自己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后,就要及时的安排一些联系进行巩固。这样的联系,教师应结合新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问题要针对性强、有一定层次,对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能兼顾,重在运用,重在对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考查。不仅如此,练习还要对学生知识视野?M行拓展,表现出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度,让学生对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体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9
在小学作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着很重要的教学作用与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教学给予学生相关的引导,也可以在习作教学中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还可以拓宽学生习作分析交流的空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学生 读者意识 实践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非常重要,这将会让学生更清晰作文的受众是谁,也就是文章是写给谁看。对于这一点很明晰后学生才会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习作,文本的质量也会更高。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读者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引导。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一点点深化对于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一些具体的题目来让大家感受到如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文本习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与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阅读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合理渗透
“读者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很多不同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与渗透。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非常优质的教学范本,这些文本不仅在语言上非常准确与规范,在文章的情感表达上也十分充盈,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都有着明确的“读者意识”,作者在写作时会有意识的考虑到读者群体的认知与感受。这便是“读者意识”在培养时需要着重关注的一点,让学生知道文章的受众是谁,要怎样更好的和受众群体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更有感染力,这也是“读者意识”的培养的意义所在。教师可以在一些典型文本的讲解中深化对于文章“读者意识”的分析,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些文章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训练后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要培养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首先应该从阅读教学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者意识”的教育。我们应该做到,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并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能力。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便很好的将文本分析引导“读者意识”的探究上。对于这些问题展开挖掘会让学生的“读者意识”慢慢得到深化,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过程。
二、作文指导中读者意识的有效培养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作文指导中给予学生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启发。可以确立具体的写作题目,让学生结合题目来分析这篇文章是要写给谁看,在这个基础上文章可以如何进行有效的构思,以怎样的方式行文文章才会更有感染力。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读者意识”的激发,这也会让学生慢慢学到在明确读者群体的基础上有效进行文本撰写的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文章才会更好的做到言之有物,文章的逻辑也会更加清晰,情感也会更为真实与充沛。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写作题目来展开对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例如,《××,我想对您说》这篇习作,一般说,这里的读者对象就是文章中的“您”;《我最佩服的一个人》的读者对象可以是文章所写的这个人,因为我佩服他,要告诉他,也可以是“他人”,因为我要告诉他人知晓,我最佩服的一个人是谁。有的作文并不能很顺当地确定读者对象。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对原有的作文题目作适当的修改、转化,使之适合于确定读者对象。总之,要通过习作的指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对于学生的“读者意识”的教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读者意识”更为明确,并且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逐渐提升。
三、拓宽学生习作分析交流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的另一个很有效的模式便是拓宽学生的习作分析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文章能够被更大的群体所看到。当学生的文章有机会被更多的读者读到时,这会产生一种非常积极的影响,会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读者是谁,怎样和读者沟通,这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读者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与创设更多学生的习作交流与展示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更多习作活动中来。这首先是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一种有效激发,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同时,这也是为学生的习作展示提供的一个极大的空间,能够让学生的习作被更多读者看到,学生间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多好的探讨,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同学的优秀习作中学到好的写作经验。这些都是对于写作教学的一种很有意义的辅助。
教师可以在教室和走廊开辟学生佳作自由张贴的园地,鼓励他们修改张贴、悬挂,让更多的人看到学生的作文;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编小报、习作选,并展示最佳作品,让学校黑板报、广播站、电视台多采用学生习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类习作竞赛;教师还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向各种学生作文刊物、有关报纸投稿,让学生的习作在更大范围展示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直接交流作文得失,请对方的小朋友给自己的习作写批语、提修改意见等。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作文交流的平台,对于深化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 语】
在小学作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着很重要的教学作用与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教学给予学生相关的引导,也可以在习作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对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习作分析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文章能够被更大的群体所看到,这对于深化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培选.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1(03)
篇10
关键词: 小学体育; 阳光; 师生关系; 建构
中图分类号: G8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55-02
目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应该关注人文精神、注重人格的完善并重视人性的回归,新型的教育模式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区别于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传统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合作性和互动性。并且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贯穿于每个学段各学科教学当中,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本文要建构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小学体育阳光师生关系。
1阳光师生关系的内涵
广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狭义的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往而发生的人际关系。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需要建立一种阳光的师生关系,来适应阳光体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阳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平等、互助、友好的交流和互动的全过程。
2建构阳光师生关系的作用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具有优秀的潜能,而潜能的实现必然要求一种信任、理解、真实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罗杰斯的教育理论中,师生关系情感因素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人际关系的情感态度,因此,他特别重视建立新型情感型的师生关系。阳光师生关系,是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师生在道德、情感、知识等各层面能够畅快的、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最终促使教学相长。一方面,阳光师生关系和学生知识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师生之间关系越融洽,师生间的视界融合和精神共享的程度就会越高,学生受教师的感染就会越深刻,学生建构的个性化的知识也就越全面。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活动。他认为,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话,就将格外有力地增添课堂的气氛。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阳光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品德的培养。阳光师生关系使学生更愿意亲近老师,可以在道德、智慧、兴趣和情操等方面受到教师更多的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人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建构阳光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老师和学生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使学生更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去投入到体育课当中去,对体育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长期建构和保持这种关系,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更影响了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健康成长、发展和完善。
3如何建构阳光师生关系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学活动,大部分的课程都在户外进行,微风拂面,阳光沐浴,在这样的环境中建构阳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1树立老师良好的自身形象。小学生,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他们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都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在体育课中十分渴望得到体育教师对他们的正确指导和热情鼓励,并渴望自己能在老师指导下成功。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应适当引进当前国内外体育比赛中的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体育方面的新科技、新信息,增加体育教学中的“磁场”或“磁性”,以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学生思想,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做到谆谆善诱,晓之以理,这才能使学生真心佩服,提高学生的“向师性”,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大朋友,才会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3.2用真诚的心相与学生处。真诚指开诚布公,行事不伪饰。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自己的真诚来感动学生,换取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并想方设法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在一节课中能永远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或者强行把一方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合作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的需求,从而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3.3充分结合体育课实际情况。体育课常有沐风浴雨的现象。学习动作时,学生与教师常有直接的接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还要学生实践知识,掌握体育教材中的各种技能。在其过程中,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会缩短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学生连接上了几堂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出课堂,就会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每当这时,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就会得到充分的交流。学生各得其所、各得其乐,都能在自己的强项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放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差生,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上课无精打采,甚至还有逃课的现象,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要解决学生对体育的淡漠意识,让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信心,就得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顺利地完成体育的教学任务。当然,建立阳光师生关系,老师要注意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他们,不能迁就学生中的一些自由主义表现和思想。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更和谐、更健康、更阳光!
总而言之,建立阳光师生关系,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理念和情感的交流、有助于知识资源与见解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完成新课改赋予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希尧著.人本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2] 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