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设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设计专业

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专业;美学欣赏课程;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日俱增。可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缺乏美学欣赏能力。为了培养的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网页设计等多种工作能力的应用人才。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

1.2 专业基础较弱

专业基础较弱是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共性。他们大多在未进入学校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基础很差。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

1.3 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就业前景盲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中美学欣赏的教学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错误的观念,把美学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自信心,尊重个性,培养美学意识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2 注重对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掌握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

当前知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点对于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涵盖学生终身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2.3 注重在美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美学欣赏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学欣赏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学欣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学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学欣赏课程没有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2.4 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美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载体。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

2.5 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个人意志比较薄弱、自信心不强,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较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因此在美学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大胆尝试时,教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篇2

1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是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但更多的是结合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体验社会工作,使学生可以更早地适应社会,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时间.

1.1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获得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校内实训基地教育活动主要根据学校教学体系进行安排,因此能更加合理、全面地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为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内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学习,可以增加校内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对校内计算机设施的维护和运行工作,可以初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内容,加上教师的指导,计算机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强化;学生通过在校内计算机专业项目组的学习,可以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软件和项目的开发能力,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企业或企业的计算机专业部门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内容,并按照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培养自身能力,缩短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项目组的学习,能够熟悉企业化运作环节,提高对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2.1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在符合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符合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

2.1.1依据学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的教育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1)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文化基础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把握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掌握计算机构架设计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成为具备较强文化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要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按照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要求,使课程和活动的设置符合相应的要求.

2.1.2依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还担负人才在社会和企业就业培训的责任.因此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及其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2.2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计划

2.2.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培养计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同时依托企业进行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活动.

(1)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服务中心应当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首选.计算机服务中心的人员主要由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组成.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主要负责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以及学校各个部门、科室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工作,以保证学校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安全运作;企业工作人员负责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公司化运作,负责定期对在计算机服务中心工作的学生进行考核与招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和学习企业的竞争文化,另外企业工作人员还负责对学生维修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计算机工作室.计算机工作室主要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同时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和企业的需要建立不同的项目组以及相应的任务.项目组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学校教师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发展趋势的传授,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企业计算机技术实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2.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应当与计算机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计算机方面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校企合作建立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和开发软件项目.由企业计算机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计算机培训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学生参与软件项目开发,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学习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立奖学金或软件开发基金.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工作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培养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利用专业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多媒体产品开发、广告设计与创意、印刷品的设计、展览展示等能力,能够从事与上述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专业技能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积累操作经验,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心境;提高技能素质和创作能力,增强专业理论学习的消化能力,进而形成自身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个目标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通过“认知-强化-观摩-孵化-岗前-归纳-终级强化-顶岗”这种递进式学习途径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一、认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入学之初,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知识方面,学生一无所知,对于每门专业课要学习的内容,基本没有认知。尤其是CordelDRAW、Photoshop、AI这些软件名称基本上闻所未闻,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读写,根本不明确各种软件的用途。当然,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科目虽然很多,但实践性较强的主要有美术基础课和计算机设计软件操作课两大部分。美术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主要是通过手工绘画等操作方式培养技能,基本上在教室或画室完成。在认知阶段,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教学的基础内容都是在学院的机房,在公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其主要内容是熟悉操作界面、基本工具、页面、版面设置、颜色填充等基础知识,绘制一些基本的图形图案,简单的图形形像处理等,基本的技能培养在校内,在课堂就能实现。

二、强化:引入案例及项目,运用所学技能完成目标案例制作、完成项目任务

俗话说:“熟能生巧”。以CordelDRAW为例,通过我的经验,在学生能够正确绘制出各种线条,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诸如手绘工具、椭圆、矩形、多边形工具,能够运用基本的编辑修改工具如形状工具,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如修剪、焊接、群组之类基本技能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操作机会。由浅入深,大量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

三、观摩:采风、企业观摩,及时了解、掌握最前沿的技术

学习兴趣的产生是以操作的对象足以引起人们注意力为前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取能诱发学生学习情趣的操作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尽情体验自然、社会的氛围,启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的感受与联想。大自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能使人情景交融、浮想联翩,涌现出设计的灵感。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和现实的社会,还能让人感悟到作品创作应该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生活是一切工作者进行再创造的前提和基础。一切工作者的创造激情、创造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定期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设计企业,广告印刷公司等,请企业设计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和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岗位的设定都非常有益。

四、孵化:依托计算机“孵化中心”技能实训基地,强技能、勤创新、精业务

学生对企业运行模式与岗位设置、岗位技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深入校内计算机“孵化中心”技能实训基地,进行“强技能、勤创新、精业务”培训。

计算机“孵化中心”技能实训基地是我院与企业实现培训学生技能对接的桥梁,也是提供学生参与优质项目教学和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平台。同时,“孵化中心”是我院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为了增强岗位实景,“孵化中心”长期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操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五、岗前实习: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提升技能

岗前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通过岗前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六、归纳:综合所学理论与实践所得,全员技能大赛

从基础学习,技能强化,企业观摩,“孵化中心”提升,到企业岗前实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经验,操作技能大大提升。这时候让学生们总结经验,综合运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技能技巧,以技能大赛的形式,创作出完整的作品展示出来,整个技能培养过程才算基本完成。对于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一件完整的作品中,展示的并不是某一学科的技能,而是一个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知识技能,活学活用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意义十分重要。而且,技能大赛,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获得的奖励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的信心。

七、终级强化:就业前技能强化

通过岗前实习与技能大赛,学生们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会有清醒的认识,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在岗前实习工作后会被企业留用,就会马上就业。多数学生还需要总结经验,提升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顶岗实习前,进行三个月的专业技能强化很有必要。这期间重点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的综合运用进行强化。之后便可以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进入准就业阶段。

八、顶岗:预就业、就业

顶岗实习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在企业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是学生在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潜能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专业实践,是以“独挡一面”的岗位上以一个正式员工的姿态进行工作,是真正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角色完全不同。从始至终要明确专业技能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以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来约束学生。在坚持以专业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不可忽视安全因素。应在适宜于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践、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企事业进行。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不只学生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对带队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会有所促进。“教学相长”在此得以体现。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途径众多。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技能培养、技能提升的各种途径,优化组合、合理安排、递进提升,是值得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永恒探索的课题。

篇4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趋于多样化。在诸多培养方向中,大部分专业是基于软件理论与应用方向的偏软件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而在这些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又以软件教育为主。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应用范围广、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扎实的硬件知识基础是计算机类人才正确理解计算机,掌握软件开发机理的关键,也是本科教育人才区别于短期培训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同时,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在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其中,具体问题如下:

1.1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结构不健全。

1.2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校中开设的硬件实验课程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往往提供了实验的所有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对实验的实用性进行延伸思维,只按设定好的正确线路、程序、步骤、数据一一照做。这样的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学习,通过实验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不到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要求。

1.3在认识方面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努力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硬件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2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思路。

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盘考虑各门计算机硬件课程,把他们捆绑起来,统一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教学大纲,既要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现象的发生,又要做到各门课程的无缝衔接。在教师方面,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搞好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做好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加大兴趣导向的实验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建设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课程建设方法,按照“整合─分科执行─融合”三个阶段实施。在课程整合阶段,对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这几门课程进行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工作,并重点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整合:a.《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整合。在《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b.《汇编语言》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整合。整合中侧重于硬件编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芯片的指令与功能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微机系统,并具备扎实的硬件编程基本功,有利于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分科执行阶段,依照整合阶段所确定的大纲及教案,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同时结合各课程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引入课程认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融合阶段,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例如万年历电子表设计、贪吃蛇游戏机设计等集趣味性、设计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此阶段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融合所学硬件相关知识,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

3结论

本文阐述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方法,本方法将硬件相关课程通过整合-分科执行-融合的过程,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晦涩的硬件知识,同时将硬件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竞赛,提高动手能力。为评价本学习系统的有效性,课题组将此系统引入了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系统的建立,学生对硬件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44-147.

[2]惠丽,吴玲,于丽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45-46.

[3]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孙晓燕.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4]惠丽,吴玲.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78-79.

篇5

 

一、背景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招生越来越难,教师也越来越难上课,学生就业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有发展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学校,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素质评价也较低,招生教师也不愿意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应用专业去,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思考,原因何在?有解吗?这些都是一直困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者的难题。

 

二、现象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无处不在,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需求很大,那为什么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又难以找到工作,通过社会调研,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当,针对性不强,教学中实作欠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到位,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着力点,厌学情绪浓,学校对社会用人层次不清,对适合中职学生的岗位缺少了解,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办法提高,学生就业困难,久而久之,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学生就不到业,专业招不到生,老师没有课上,工作岗位就会减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校企融合,弄清人才需求

 

由于学校与企业缺少沟通,相互缺少了解,企业用什么人?需要哪些技能?学校缺少了解,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也不知道?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加强校企融合,是时代的需求;校企融合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不定时的锻炼,顶岗工作,可以不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企业也可以派遣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或进行讲座,顶岗教学。这样长期交流,学校和企业能全方位互相了解,学校可以有明确的目的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招到学生再次培训也会从简,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搞好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有历史的专业,曾经是一个很红火的专业,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变成了每个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对计算机的简单使用及专业化使用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才能干的工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就要求更专业,更熟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就成了计算机专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建设就成了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搞好专业建设,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要团队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专业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学生要有的技能和素养来设置,要组织大量的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一个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手段现在可以多样化,但教学方式一定要改革,如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怎样改,也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溥弱,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中职学生的教学应从基本知识入手,技能培训为主,根据行业细分学习内容,不能面面具到,把办公、网络、网站、网页、图片、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影视制作、电子商务作为不同的分支去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主体兴趣进行细分化式的教学,做到熟练熟练再熟练,才能把中职业学生培养成初级或中级技能人才。

 

(三)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心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好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完整的企业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教师培养的机制,利用好学校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派出去培训,一个是理论的提高,另一个是到企业中去锻炼,后者更为重要,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2)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专业教师对教学要有求“新”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势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合,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学得轻松,做得轻松,这也要求教师能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等新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应用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利用网络、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法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使其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设法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这也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实训环境,实训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强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的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办公自动化模拟工作环境的建设,学生通过实训,动手能力 与掌握的知识协调、融合才能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学校除了有硬件的保障外,专业建设还应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出企业环境,企业工作任务,用于模块教学或项目教学中去。

 

(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既能锻炼学生,也能帮助教师完成一些工作,也能帮助学校完成一些交给企业来做的工作,如广告栏、宣传栏等。

 

(3)拓展技能训练场所。利用实验室,把学校信息化方面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去做,既可以锻炼学生,也能减轻教师的一些任务。信息中心,学校教师的计算机维修和维护都是学生的实训场地。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校有教师的指导,有同学的帮助,但学生最后要走进社会,独立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信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强弱,决定着一个人以后发展的前途,所以,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课程建设 行业需求

计算机专业学科是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质学科,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教育却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比较侧重于基础操作性教学,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和系统化,但是,整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当今社会的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多年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学开展和观察,我认为计算机学科在专业定位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加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这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计算机学科在中职学校更好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职计算机学科主要面临的问题

1.行业需求越来越专业化

现今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也是为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其中计算机学科在以往的专业定位于专业学科,侧重于培养服务计算机行业的学生,教师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文字录入及编辑操作等教学方法,让许多人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但是现在岗位的需求上,越来越体现着行业的专业化,例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网络管理、后台数据库维护等,这些行业需要计算机学科在以往的基础学科之上,更新课程设置。

2.高学历人群竞争日趋严重

在以往的教育规划中,中职培养有经验的技能性人才,高职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人才,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是伴随着毕业生的竞争日趋严重,学历间的培养差异并没有很好的划分开毕业生竞争的片区,很多原本属于中职学生从事的岗位也涌进了很多高学历大军的加入。在竞争中,计算机学科的中职学生明显处于弱势,在学校所学习到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动手操作不足以与其他类型学生抗衡,而本身的学历低也使用工单位偏向于选择同种类型的其他学历人群,甚至这一度最热门的中职专业成为了现今在学生分配上最让人头疼的专业。

3.计算机学科本身发展逐渐细分化

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未包括通常在数学系开办的“软件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学科现在不单单只是一门学科,它向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深入的渗透,本身的研究也逐渐细分化,如果学生还是只学习单一的基础知识,势必与其他行业要求差异越来越大。

二、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解决对策

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计算机学科在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势必会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1.对计算机学科性质重新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无论何种性质的中职学校,普遍将计算机学科定位于专业学科,成立专门的计算机教研室以便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但是,每个学校,甚至每个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对计算机教学程度的要求的多样性使计算机学科存在着部分区域属于专业类型学科,部分区域属于基础类型学科,针对情况不同,在制定上也应有所区别。

(1)针对商业服务类型的学校和学科而言,计算机学科属于专业课程设置,针对学校各学科制定不同授课内容。

(2)针对机电,数控等专业加工型学校和学科而言,计算机学科属于基础类型课程开设,属于基础教学部分,由基础教学统一调度。

(3)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就业规划,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统一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随后分开进行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

2.内部调整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

以往的课程设置里,主要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打字速度的达标,在新的课程设置里,我认为根据面向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设置上也应有所更改。

(1)针对商业服务类型的学校和学科而言,除传统的基础课程外,另外增添图形绘制与修改,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相关知识,并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2)针对机电,数控等专业加工型学校和学科而言,削弱传统的基础课程,不对学生打字速度做过高要求,基本了解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侧重于教授工程绘图,网络检索相关的课程,以辅助专业类型的授课需要。

(3)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就业规划,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分别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授课内容,侧重于动手制作的能力,多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创能力。

3.扩展计算机学科教学范围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教学,对相关边缘学科知识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开设和讲解,使学生更加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电子电工课程,信息课程等都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因为传统教学的惯性而对变革有影响,但是只有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才是能蓬勃发展的社会专业。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方面的开展,更好更快的完善我们的计算机学科建设。

4.注意学校性质对学科的影响

现今的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设置发展成为了不同类型的学校,他们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即使是同样的科目,在开设的过程中也会侧重点不同,把握好学校性质,是计算机学科设置的关键,不能将其他学校的计算机学科开设照本宣科的挪用到自己学校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进行社会自才是正确而明智的。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中职学校对企业的服务性比其他类型的学校都要明显,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一线员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尤为重要。学校应在学生教学的不同阶段里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和学习,明确学习目的,随时确定企业需求,调整学习目标,使学有所用。随时明确企业的最新需求,这也是中职学生与其它类型学生竞争的一大法宝。

6.加强师资力量的不断更新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驱动者,教师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专业素质,同学生一道明确企业需求,参加各项竞赛,提高授课和动手双重能力,使教学目标能如期完成。

以上是笔者对计算机学科改革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点己见。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力求使计算机学科教学更加适应行业需求,学生能真正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我的职业需要,也是我不遗余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CDIO;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009

一、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它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确保学生在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这正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相契合。为了改革当前毕业设计选题靠指定、指导毕业设计靠教学经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等问题,我所在的湖北商贸学院以CDIO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指导思想,采用CDIO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二、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根据调查发现,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设计选题重复现象严重;设计选题陈旧;选题偏重于理论性研究;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缺乏研究价值;课题难度过小或过大,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以上问题,我院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要求每个学生的选题不能相同,并且从多方面入手拟定选题:一是以学生的课程设计项目为基础,将该选题进行扩充升级;二是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项目为选题;三是以光谷软件园为依托,积极与企业合作,采用企业工程师和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将企业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的研究经验充分融合,双方合作给出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又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四是让学生调研各类开源网站和社区,自己构思各类可行的开源软件项目选题。

三、教学指导模式

我院采用分阶段多渠道教学指导模式。根据毕业设计的教学进度,针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途径采用多种渠道,如微信、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以CDIO理念为基础,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从毕业设计项目中学习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与同学、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交流,同时采用请教指导教师、查阅文献、网络搜索、请教企业工程师等方式来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四、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模式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我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机制,允许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二是建立互动机制,提倡通过微信、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方式加强师生、学生之间、师生与企业间的互动;并要求指导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信息;三是开启教学督导检查模式,严格审查开题报告、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报告、论文初稿、二稿、三稿。

五、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教学必须制定出健全的答辩流程。为了客观透明地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成立毕业设计答辩领导小组和答辩小组,通常采用学生导师初审、答辩小组会审、院领导终审的分级审核的制度。答辩评分也应尽量客观公正,一般选取5~6位有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从学生的仪表仪态、论文简述的流畅性、回答问题准确性、态度是否认真自信等方面进行答辩评分。

六、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模式

CDIO理念将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都纳入到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中。我院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主要采取以过程为导向的评分机制,具体做法是对于软件项目严格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控制进度,对于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所产生的文档及进度报告进行评分,对于每一次的汇报(包括微信、电话、面谈等汇报方式)中学生的表现、考勤等也纳入评分之中,并最终与论文、答辩结果等合在一起以一定比例算出学生总分。

七、结束语

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CDIO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指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5届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发现,以CDIO与项目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rawleyE.etal.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TheCDIOApproach[M].NewYork: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7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3]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模式,工业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专业必修课。学好这类课程对学生设计思想的表达、设计方案的管理以及设计要素的分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高校若要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创新教学模式十分有必要。

一目前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存在问题。工业设计是一种横跨一维到三维,甚至四维、五维的一个能力综合体。但由于学分与课时的限制,很多院校为实现课程群大方向上的“合理”配置,任意切除课程群中的某些必要课程。例如一部分工业设计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仅开设Photoshop、Coreldraw两大平面软件课程,忽略了一维、三维、四维、五维造型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虽然增设了三维软件的课程,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其三维软件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被忽略,效果并不乐观。第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从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材以及课程内容来看,都是将各个部分进行独立分割,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第三,教学内容与前修、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够。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是阶段性集中排课,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但学生在后续阶段如果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就很容易忘记所学到的知识。

2.教学方式的不足

第一,教学方式存在错位。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角,学生被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教学方式单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集中上课的方式,教师通过教师端控制学生端电脑并上机演示教学内容,学生观看后照搬整个操作流程。由于不同学生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没有跟上教师授课的进度,而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学内容过于容易,上课就是浪费时间。

3.教学条件的不足

第一,教学环境不专业。国内大部分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都安排在公共机房,系统维护困难,计算机的配置也达不到专业的要求。第二,教学设备没能与时俱进。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等,缺少打印设备,尤其是3D打印机,数位板也没有。

二创新教学模式

1.整合教学内容

一方面,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其他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关联起来,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也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比如,不管是手绘表现,还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都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的手段,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利用手绘板将设计想法快速还原,并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修改、或添加场景等。在一些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产品设计中,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三维软件搭建产品初模,然后导出,再以手绘的形式表达产品的细节。这样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表达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改变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计划相对独立的情况,加强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建立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群。建立课程群的方向是要突破以往传统的组课方式,对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可以横纵或者上下,并且需要特别注重相互间的衔接,捋顺之间的关系,促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结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比如,对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三维教学而言,并不是要学会Rhino等三维软件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产品造型规律,学习一到两种简单的建模方法、一种渲染器、几种灯光、若干种材质即可。再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后续产品设计类课程关联起来。在工业设计专业各个阶段开设有产品设计类课程,一般包括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概念设计等,各类设计课程都安排有实训,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在实训中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表现设计对象。因此,可以将某一阶段的实训内容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将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接受设计实训的过程,又可以让其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绘图”的属性,强化其开发“工具”的重要。

2.创新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逐步由“教师教学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方式转变。教师在课前提出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选定相关的教学案例,以具体的案例项目为导向,搜集整合材料。接下来,教师需要熟悉案例的制作流程,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课件,学生根据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了解学习任务,积极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每位学生的天赋和基础都不一样,有些同学理解能力弱,就可以多花时间反复学习同一知识点,对很难理解的内容可以做好记录并尽量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课本、图书来解决疑难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可以带到课堂上与老师一起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2)建立面向差异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包括通过网络资源、课本、图书等逐步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学生可以在非课堂时间以看视频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这样教师也不用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速度的快慢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

3.优化教学条件

一方面,建设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适合专业要求的计算机、投影设备,安装主流的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软件,并提供实时更新的网络在线学习资源、相关软件的学习参考资料、图书等,主要用于承担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课程制”教学。另一方面,建设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实训工作室,工作室可以包括生活用品设计、交互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家具设计、珠宝饰品设计工作室等等。每个工作室都配备有适应设计方向的硬件设备,比如数位板、3D打印机等,安装有相关的设计软件,还有用于收藏作品,数码相机等重要物品的个人文件柜。工作室主要用于承担三、四年级以导师组为单位的“课题制”教学。

三结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业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弊端显现的教学模式无法紧跟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课程教学一定要改革创新。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在教学条件上进行优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风玲,田鸿喜.浅谈设计思维对草图表现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7):98-99.

[2]易熙琼,何风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设计教育,2015,(12):100-101.

[3]杨熊炎,苏凤秀,张莹.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设计教育,2014,(9):125-126.

篇9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产业的源头,信息产业的高速倒致对计算机应用型技术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专业,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提高其学科教学水平,培养国家急需要之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和结合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色,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作如下探讨。

2 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IT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现代化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和I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还存在如下不足:

(1)教材选择不当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硬件的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而高校对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确陈旧落后,这给专业授课教师带来的许多的不便,对学生而言,过时的教材就是个摆设,在实际学习和上课中,手上的教材根本就没派上任何的用场,这样势必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与拓展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

(2)实验室管理与设备配备问题,由于高校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多,而要负责电脑、各专业实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设备的调试和维护。再者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添置不及时,导致实验室的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

(3)师资建设问题,不注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少一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优秀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一批教学名师。

(4)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倒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因此,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3 思路目标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为目的,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创新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显著提高学科和教学的管理水平。

(1)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理论、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显著提高,真正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应用技?g专业应形成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四个教学板块,形成一支有影响力的一个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的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课程建设:紧跟国家教改委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完善课程教学的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网络课程、微课程建设。

(4)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扩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

(5)科研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创新意识。

4 主要任务与措施

4.1 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本着学生“进的来、推的出”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既达到国家的要求又符合高校专业建设的特色。结合高校的发展规划,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2)定位于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安排课程、组织教学,注重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3)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4)建立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教学观摩,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5)建立开放式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创新团队,进行各种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开展多种业余科技活动,充分调动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改革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1)加强教材的建设,选择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同时积极加强教师出版优秀的教材。为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基础地位,防止低水平教材和质量低劣、落后教材进入课堂,保证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注重教材建设,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和评价制度,并严格执行。

(2)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专业内容较广的专业课,采用课程的分解,不同部分的内容由不同的专业老师主讲,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点。教学方法上应采用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规范,考核方式灵活形式多样,以学生岗位能力、实际工作过程技能、作品完成效果、学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制作效果、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以学生为主,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为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操作,更新陈旧观念,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实践课的建设,加强专业基础实验课的改革,为无缝连接各基础实验的内容,进行综合实验的改革,设立一门实验课,由专门的实验课教师上课,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融合在一起。

(4)加强双语教学,增强学生阅读英文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遵循现有教学大纲、保证基本内容正常讲授的前提下,参考国际上目前正在从事教学和权威学者在近期讲授该程时的内容和方法,及时向学生传授与国际接轨的最新教学成果,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4.3 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1)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特色,结合应用信息技术的需要,逐步形成一个特色的信息技术创新团队。

(2)加强师资的引进,争取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企业经历的实践性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积极培养在职的教师,尤其是年青的教师,既要加强学历的要求,又要积极送到企业中锻炼,扩大双师型队伍。

(4)科研始终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最好方式,科研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个好的科研团队,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水平。

篇10

计算机专业的实训项目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三维动画与三维模型等,可以把这些实训项目分为四类,即软件开发、软件应用、网络系统管理、硬件应用。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室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电脑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性能落后;

2)不同专业实训室的软硬件环境不同,导致机房维护管理困难,更改软件工作量大;

3)硬件设备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一个班级同时进行实训,实训效率低;

4)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共享同一个实训室,导致实训结果对应的设备状态不能保存,使实训过程缺少连续性;

5)实训场地只能在实训室,不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实训项目。针对计算机专业实训室的实训特点及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要求:

1)实训环境部署在服务器端,降低对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要求;

2)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硬件资源共享,解决硬件资源有限的问题;

3)使用虚拟机保存硬件设备状态,解决实训过程的连续性问题;

4)基于网络环境部署实训系统,使学生在实训室和宿舍都可以正常进行实训。

2、云计算的三种应用模式

为满足计算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要求,采用云计算技术是目前解决实训室建设问题的主流方案。云计算有如下三种模式: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云计算的最底层服务,通过虚拟化技术为用户提供CPU、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可以把一台服务器资源虚拟化为多台虚拟主机,每台虚拟主机有各自独立的虚拟CPU、虚拟存储等硬件资源,每台虚拟机都可以安装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代表性的系统有AmazonEC2、Hadoop。

2)平台即服务(PaaS):是构建在基础设施即服务之上的应用,在云平台上部署有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各种应用API等软件资源,底层的CPU、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直接在平台上部署自己的软件运行环境和配置,进行软件开发。代表性系统有GoogleAppEngine、Mi-crosoftAzure。

3)软件即服务(SaaS),是在基础设施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的基础上直接部署应用软件,用户直接通过简单客户端运行云平台的提供的应用软件,用户不需部署任何软件和硬件,可以向提供商定制自己需要的应用软件,用浏览器方式运行定制的应用软件。代表性系统有SalesforceCRM、GoogleDocument。

3、基于云平台的实训基地构建与设计

云计算的三种应用模式可以分别应用在计算机实训基地的不同类型实训室建设方案中,其中网路技术及硬件类实训可以采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应用模式,软件开发类实训可以采用平台即服务的应用模式,软件应用类实训可以采用软件即服务的应用模式。

1)网络技术及硬件类实训项目的建设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硬件类实训项目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实训、交换机与路由器实训、网络安全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等,这类实训项目的特点是分组实操、每组均需多台硬件设备、且实训设备价格较贵,基于成本考虑,采购的硬件设备数量一般无法满足一个班级同时开展实训,往往需要分组分批进行实训。对于这类实训,特别适合应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应用模式。具体的云平台结构如图1的IaaS,实训硬件设备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服务器集群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多个虚拟机,学生实训时通过本地网络或互联网接入云平台,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获取虚拟机资源,通过虚拟机操作实训硬件设备,并把硬件设备的工作状态保存到存储设备中,下次实训时再恢复设备的工

2)软件开发类实训项目的建设方案软件开发类项目需要部署开发环境,主要有.Net开发环境和Java开发环境,学生实训部署的开发环境都是相同的,因此采用平台即服务的应用模式符合这类实训项目的应用要求,具体的云平台结构的PaaS部分,在IaaS的基础上部署软件开发环境,包括各种中间件、Java开发平台、.Net开发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等软件。学生实训时通过网络使用云平台的开发环境。

3)软件应用类实训项目的建设方案软件应用类项目的具体应用软件主要包括ERP、OA、CRM、电子商务等应用软件,把这些软件部署在云平台上,学生通过客户端直接运行这些软件,云平台的应用模式为。基于云平台的三种应用模式建立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实现硬件资源共享,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降低硬件建设成本。软件即服务模式和平台即服务模式均要以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为基础,因此三种应用模式可以统一部署服务器、存储、实训硬件设备,然后根据实训项目要求,分别部署开发环境或应用软件,计算机专业的绝大部分实训室均可按此方案建设。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