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学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科学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存问题;科学管理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但由于政策的限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中小企业现存问题

2.1发展局面不容乐观

2.1.1创业条件难

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创业的门槛很高,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所以一般人根本办不起企业。

2.1.2准入时间长

企业登记注册所需时间长,注册登记的审批环节复杂繁多,这可能会使企业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

2.2融资困难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对于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一般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

2.3技术落后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其竞争也在加剧,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其资金限制,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革新,这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小,其经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4管理问题

2.4.1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上,一般都是老板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化,这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走向歧途,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2.4.2管理人员的构成很复杂

尤其那些家族企业,如:有和老板一起创业的,这些人的习惯性做法和随意性的工作态度很难改变。又有公司请来的技术人才,他们搞技术垄断,谁也不能管。还有老板请来的管理人才,这些人很想把企业搞好,但他们的号召力和权力又很有限。权利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各怀私心,这使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缺乏凝聚力。

2.4.3缺乏远期发展目标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有时只看到短期利益,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适当的规划,导致企业生命周期短。

2.5金融危机的冲击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加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逐渐陷入了困境。首先,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急剧萎缩,这使主要市场是国外市场的中小企业直接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其次,由于产品出口的减少,使得产品转为内销,国内的产品竞争力度大大加强,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艰难。

3、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3.1从宏观调控上分析

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国家应从制度、政策上予以扶持,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3.1.1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已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如:“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融资难的问题。

3.1.2加大税收调控力度

中小企业在发展上一直处于比较弱的地位,国家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与扶持,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

3.2从企业内部分析

3.2.1健全管理体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即凝聚力对于企业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3.2.2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地发展下去,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必须要有恰当的发展规划。利益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但短期利益不能与长期发展相违背,否则将得不偿失。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范围、规模、市场状况等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如果仅仅制定长期目标也是不可取的,要将长期目标细化为每一时期的短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

3.2.3健全财务管理

资金少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调整资金的结构,力争用最少的资金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融资压力。

4、结束语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令人堪忧,要使中小企业健康长远地发展,必须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共同治理,即国家要予以一定政策上的扶持,企业自身也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参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汇编》,2009年;

篇2

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工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生产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化工过程日益向装置规模大型化、工艺过程连续化、工艺参数控制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化学品事故的后果也越来越呈现出瞬间性、灾难性和规模化的特点。由于化工企业大多在城镇附近,一旦发生恶性事故危害极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事故本身,不但造成劳动者的伤亡和企业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地污染、破坏环境,常常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群体性、社会性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另外,化学工业发生的事故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或更久,贻害子孙后代,而要消除事故后果,则需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和谐,极其重要。

一、化工企业 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存在问题不少。虽然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已积累起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目前安全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职工安全意识不强,“三违”现象多,隐患得不到有效整改,各类轻重伤事故频频发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就目前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式看,部分企业 仍停留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及直观的、事故后“亡羊补牢”的经验型做法上。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问题再加以改进,所采取的各种步骤与方法,仅局限于防止事故的再发生。尽管传统安全管理对预防事故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的局面,远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 需要。

就目前化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当公司生产规模较小时,在安全上主要实施自律管理,规章制度、程序文件较少,安全管理是以人治为主,作业过程的安全主要依靠现场指挥者、作业人员的经验,由于各人的经验不一,出现问题的处置办法缺少统筹性,生产过程中很易出现安全问题。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时,又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各种文件满天飞,规章制度墙上挂,安全工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很是活跃,但实际效果欠佳。

我们公司是一个危化品生产企业,也有以上同样的经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员工人数的增加,越来越觉得传统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越来越感到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重要。于是我们一方面积极地利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所特有的安全理事组这一平台,学习周边外资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一方面聘请知名安全咨询公司进行专业咨询。通过学习和咨询,发现公司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

1、安全评价不科学、不系统,往往只进行项目的局部安全评价,而对装置本身技术、工艺、设备的安全系统评价很少。

2、安全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生产一线缺乏相关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表单;操作随意性强。

3、安全绩效目标模糊,没有建立量化的安全绩效目标和跟踪考核机制。

4、日常安全检查随意性较强,应付式检查较多;没有全面的安全检查指南与检查项目清单。

5、缺乏系统性的安全管理程序控制文件,在变更管理、承包商管理、作业许可、安全培训等方面差距尤为突出。

6、没有安全审计机制,缺乏持续改进的依据。

7、虽然公司通过了国家安全标准化二级审核,但在各安全要素控制和管理的深度及系统性上存在很大问题,需要花大力气、长时间去逐步完善。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公司的生产安全。

二、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理念

为了确保公司的安全,近年来,我们将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安全管理,重点进行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

所谓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就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综合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科学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构成各部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发现和评价可能产生事故的危险性,寻找事故可能发生的途径。通过重新科学设计或变更操作来改善或消除危险性,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企业自主负责、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整体运作机制,从根本上克服原始、被动、松散、无序的传统型、经验性管理模式,尽快向严密、有序、高效的科学化管理转变。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不仅包括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工具,还应包含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措施、有针对性的全员安全培训教育、严谨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等要素。

三、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实践

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首先要进行系统性规划,制订三至五年的阶段性计划,按重点、从源头,根据公司各方面资源能力,邀请相关咨询专家共同参与,分步实施。

1、生产装置现状的系统维护

我公司的生产装置多数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本质安全化程度很高。但在生产运行中,伴随着设备、管线、仪器仪表、开关阀门等发生的自然老化、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腐蚀、操作不当引起的损坏等,系统的安全本体化程度就可能下降。因此在生产中,我们始终加强设备平时的巡回检查,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进行大修,使装置的本体安全化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同时针对设备缺陷,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对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自动检测报警系统等的技术改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

2、科学开展工艺风险评估

化工企业重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工艺系统存在缺陷而导致。所谓安全的生产装置应该是即使操作人员操作失误,也应该通过系统本身的各种保护层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为此,公司邀请安全咨询顾问与公司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花费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本公司各套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设施进行了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共分析出了三百多项安全和生产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逐条落实措施,公司先后投资了三百多万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整改。对生产工艺系统的自动控制、报警系统、联锁系统、自动停车系统进行了优化,对易燃液体储罐增加了氮气保护,从本质上避免大的灾难性工艺事故的发生。

3、坚持进行过程管理

过程安全管理(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PSM)就是通过对技术、过程与人员的整合,利用管理体系或制度的有效运作,以提升操作、设计与设备的可靠度,避免化学灾害的发生。

针对本公司生产部各车间安全管理模式分散,生产一线缺乏相关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表单,操作随意性强等问题,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推行过程管理。

首先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风险评估的结论,对生产部各车间的操作程序与记录表单进行了重新梳理,改变了以往只做不写、操作随意性的习惯,增加了大量的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表单,使员工的每步操作都能得到书面指导并便于班组长进行检查与确认,这样大大降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概率。另外,对员工进行了全面培训,让职工加深对所在岗位安全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使职工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而保证过程管理取得实效。

4、持续进行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

在进行了安全源头、现状运行、工艺风险和作业控制管理的工作后,公司将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到管理层面的安全体系建设上。近年来,又邀请安全咨询专家每月来公司工作两天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理念的培训,帮助、指导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就安全管理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

通过一年的努力,公司在变更、承包商、作业许可、受限空间、事故报告与调查、开车前安全检查、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应急反应、操作程序、安全培训、危险化学品、消防、个人防护用品、工艺危害分析、职业卫生、安全内审共1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优化。重点表现在:

在变更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工艺系统改变不严谨、随意性较强、变更相关危害分析不到位、审核不充分、图纸不更新、变更后培训不及时等各种做法,新建立了变更管理程序文件,明确了变更的定义范畴与各级相关人员的职责说明,加强了变更的审批要求,对于危害性较大及复杂的变更同时增加了变更危害分析清单与投入使用前安全检查表。

在承包商管理方面,优化了承包商管理程序文件,要求承包商入厂作业之前必须得到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承包商设备进入之前由公司相关专业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厂区内作业。承包商在工厂工作期间,公司安全人员与项目代表每天开展安全检查,对承包商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承包商负责人进行通报并要求限期改正。大的建设项目还要求承包商每天得召集员工开晨会,讲述安全问题与注意事项。

在作业许可方面,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等特殊作业优化了作业检查表单,对危险性大的作业,增加了作业安全分析(JSA)。

在安全培训方面,首先明确了安全培训的内容清单,并要求公司各岗位人员在进行安全培训前需进行安全培训需求分析,即明确了各个不同岗位各自需要掌握哪些安全知识。针对培训内容清单,最后公司编制统一的安全培训教材。

5、不断完善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体系

经过近五年努力,公司初步完成了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但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形成安全系统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保证已建立起来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要建立安全系统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所有从业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各级人员的安全执行力,从而推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可靠运行。

第二要对现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系统管理体系。作为中、小型的化工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应付三个体系的同时运行;三个体系由三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容易造成管理重叠或空白;各个体系的内审、管理评审给公司带来很多重复劳动,增加了管理成本;作业层面,三个体系都有各自的第三层次作业文件,还有三个体系所共有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培训记录等,操作人员感觉繁琐。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公司成立了体系办,对三个体系进行全面整合。通过文件整合统一描述,对内形成一种管理文件,不仅使各环节控制方法更清晰明了,记录保持更准确及时,而且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体系稳步持续不断地提高。另外,引入安全审计方法并将内审和外审结合,及时寻找和发现安全管理问题,及时落实各项安全整措施,持续改进,形成PDCA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公司生产经营长远、安全、可靠运行。

四、结语

1、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必须实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科学、系统安全管理的转变。

2、化工企业安全成本较高,如何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安全管理,改进安全工作,减少事故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总的安全成本,值得认真思考。

3、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重视安全,并为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提供有效资源,是推进企业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关键。

4、化工企业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成熟、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设符合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

篇3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作为中国经济命脉决定性支柱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内的各个管理系统的不同层面的变革,以适应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缺乏激励机制,考核体系陈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化水平落后等。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理解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最终科学地建立起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达到指导、解决企业人力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值得深入探讨。

一、科学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企业管理层多是由原本单一的专业技术岗位提升的,没有经历过除自身所学专业外其它专业方面的综合性素质培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也是未曾参加过,因此缺乏系统化认识和理解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快的做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规划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企业领导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基础的人力资源信息外,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发展规划,更多的还是凭借着个人的主观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停留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的阶段,未曾提升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被认为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含量低,也无需特殊专长,只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化水平即可胜任的工作。企业管理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项工作的开展全部是凭借着业务开展的惯性而进行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早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投入上,企业领导层还停留在成本投入上,还没有意识到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来,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的犹豫着。

(二)向企业管理层导入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国有企业大多数的管理层还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属于一个专门业务部门的工作,与其它的业务职能部门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企业高层领导中的业务分工中人力资源工作是由总经理兼管着的,对于其他领导不让也不能主动的参与人事工作,否则可能会被人员越权,甚至

被认为要挑衅总经理的权威性,所以其他副总少有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更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而去考虑问题。至于其它的业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多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自己主管的业务范围,与自己关系不大。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深入全员人心,缺乏全员管理、系统管理的思维,这也造成了在实施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难于落实,难于准确契合实际,难于与各项职能工作有机结合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无法有效提出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职位分析、岗位说明书、培训计划、绩效指标方面的合理有效方案;缺乏全员参与、主动沟通的意识,无法让管理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更是极少在日常生产管理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予以传播灌输。

(三)将数据统计信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层决策客观依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工,除极少数人员外,绝大部分是从其它业务部门转岗过来的。这部分人员既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也没有进行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根据员工任务完成率,期望值,以及历史数据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部分职工的精力仍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对于工作中所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专业性的知识,主要是工资发放、档案和人事关系处理、社保业务的办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工程中被动性接受到的;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实务操作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只鳞片角了解到的,而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及劳动关系管理的各个业务职能工作的开展中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在专门的指导下也无法胜任,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四)加强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现有的岗位职责还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演化而来的,并且还没有形成书面形式而予以准确的描述,对于自身岗位职责的理解完全是凭借着业务工作开展的惯性发现和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对于工作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所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日后工作中,着重针对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树立“以人为本”、淡化“政治”选人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努力摆脱过去那种沉冗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把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以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出专业方面的特长实现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努力创造条件,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提高,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成为既能够较好履行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办事C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合作伙伴。

篇4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为企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然要涉及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职能分配,涉及按照管理程序所实施的管理过程控制,涉及实施管理所需的资源(人、财、物等)支持等。我从单位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几年的运行管理经验分析,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几个问题。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结合组织现有的管理基础

一般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上,都存在着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源等。而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组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不能完全脱离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而是在标准的框架内,充分结合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进而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依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要素所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人们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自身会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并实施新的管理方案,挑战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和水平。论文参考。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组织的特点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构的支持及建立和运行所需投入的资源,都会因组织的规模、性质等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组织要根据标准所提供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尤其对一些机构重组的企业,要做好前期初始评审工作,对各个分厂或单位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更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标准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即使规模、性质相类似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也不能相互机械照搬,否则会造成“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4.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结合

现在许多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有些企业还建立了标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标准体系遵循着共同的系统化管理原则。论文参考。特别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有相同的运行结构模式。所以,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可以借鉴其它体系建立的思路。此外,还要注意各个体系之间的接口,特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内容上有更多交叉,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相互矛盾和职责不清的现象。现在有的组织实行管理体系一体化,在建立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时,不得将各类管理标准简单地整合或叠加,需要按照系统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做到相互统一和高度融合,避免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5.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一批素过硬的队伍来维护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比较,条款较少,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相对较复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审核的依据除了标准和单位的体系文件外,还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所以体系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还要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的一些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和要求,才能在体系审核过程中、运行管理中更到位、更深入。因此,各单位在注重对内审员、贯标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应鼓励体系管理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考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工具和系统方法,才能切实、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篇5

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既定目标下对未来销售、生产、成本、现金流入与流出等有关方面的具体系统计划,以有效地组织与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及考核等重要功能。但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未取得预期效果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分离、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预算松弛”和“预算指标失效”、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弹性、预算管理形式化、虚位化。[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成本一预算管理新模式基本框架的构建

(一)全面预算管理内涵挖掘

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两部分,经营预算又是财务预算的基础。经营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业务直接相关、具有实质性基本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等,这些预算以实物量和价值量指标分别反映企业收入与费用的构成情况。从而可知,成本与费用的管理是经营预算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是预算管理体系与成本控制体系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关键性纽带。根据这种内在的关联,笔者认为,应建立起一种使预算管理有效地促进成本控制,并使成本控制指标不断得到改进,形成一种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循环,能够不断改进和优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指标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

(二)成本—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1.建立一种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循环能不断优化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指标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预算松弛”,实现预算管理的控制、约束、激励功能。为了减少“预算松弛”、提高预算指标的有效性,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美国学者韦茨曼(weitzman)在前苏联激励制度基础上提出了“激励模型”,但这一模型实用性较差。之后,国内学者提出的“联合确定基数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联合确定基数法”将基数纳入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程序,促使人自动把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盘托出,因为只有这样所获得的奖励才是最高。该方法在一些企业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应该说“联合确定基数法”在解决“预算松弛”和“预算指标失效”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本文借鉴“联合确定基数法”,将其应用在预算管理体系中。

2.建立不断优化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必须突破成本控制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割裂的局限。通过分析预算管理的一般框架发现,正是由于“预算松弛”的原因,企业总部在编制预算时,往往采用控制理论中的“黑箱控制方法”,将下属单位的成本管理过程视为“黑箱”过程,企业总部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励下级单位控制成本而对其成本管理过程本身并不特别关注。“联合确定基数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只是“联合确定基数法”企图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能够使预算逼近其真实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突破“黑箱控制方法”的局限,进而突破将成本管理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割裂开来的局限。

3.建立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为避免“预算松弛”、“黑箱控制方法”及“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相分裂”等弊端,本文通过运用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矩阵型结构模式,建立起以总部、中层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基层作业单位三个纵向层次、以成本管理及以预算管理为横向项目的矩阵式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具有管理创新特征的新模式,一方面能通过三个纵向层次的成本管理项目组在激励机制作用下联合进行成本管理攻关研究并深入到作业成本层面指导成本改进方法,形成不断循环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项目组与成本管理项目组在人员构成上的相互交替、互相参与,能有效地促进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有效地提高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水平。

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为验证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运用了科学试验的方法对二级生产经营单位构建科学成本控制体系进行了试点研究。第一步,选定中国石化长岭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下属具有代表性的二级单位油港管理处作为试点单位,其业务范畴主要包括原油购进和成品油输出,具体作业包括:缷载、输送、辅助材料生产、经营管理等,属于典型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独立的成本与利润中心。因此,试点具有推广价值。第二步,对其作业方法及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寻求“成本黑洞”,确定攻关的主要方向。最后,通过科学试验和规范分析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指标,具体包括装缷原油的渣油单耗、煤单耗、各环节电单耗、原油剩余率等指标。再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归管的原则,根据岗位责任制及下达的预算管理指标,将成本控制计划与指标逐级、逐项分解为可操作、可控制的指标落实到责任个人。以此来加强对成本的分析与监督,从而构建全面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一)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设计

为实现预算管理有效地促进成本控制,并使成本控制指标不断得到改进,形成一种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循环,能够不断改进和优化成本控制和管理指标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的研究目标,本文设计了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见图1)。

从该运行模式可以看出,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及建立在这两大体系基础之上的绩效考核评价和奖惩体系,这三大体系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运行模式特点如下:

1.从构建程序上体现了成本控制体系的先期建立为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只有依照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的先后顺序建立起三大体系,后面两大体系的建立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富有科学性。

2.三大体系之间既体现了双向信息流关系,又体现了正向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原理和作用。成本控制体系为预算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信息,后者又反向为前者提供控制信息并施加反馈控制力。成本控制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同时为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提供信息支撑,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又同时反向为前面两大体系提供控制信息并施加反馈控制作用力。

3.三大体系之间体现了随着生产经营的循环实现不断促进、逐步优化的长效机制。前一循环的实际成本控制指标被预算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及奖惩体系所吸收,并被反映在本次循环对成本控制体系的要求之中,在绩效考核及奖惩体系的激励作用下,又促进了二级生产经营单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从而能进一步在本次循环中优化成本控制指标。如此不断循环优化,从而逐步健全和完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此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能有效建立起一种使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互促进,随着生产经营循环能不断改进和优化两类指标的研究目标。

(二)新预算管理模式的制度设计与实施

根据试验结果及企业具体情况,本文科学地制订了二级单位的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的相关制度,并将其付诸实施。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笔者认为,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具有结构严谨、循序渐进、激励相容、相得益彰等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全面管理系统。在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住要点:

1.预算指标的编制主要是以成本控制指标为基础的,应避免一味地脱离实际地追求预算指标的降低。否则将会给作业基层造成过大的压力,并使预算指标落空,反而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预算指标的实现情况可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但不可将此作为唯一的考评标准,否则将促使“预算松驰”现象的发生,造成无效成本损失。

3.绩效考评及奖惩体系是连接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纽带,充当体系良性循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尤为重要。在实践中,通过组建绩效考评委员会、建立目标责任制及个人风险抵押机制、设定科学的指标奖惩权重系数等策略在公司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

4.该模式是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三个体系相互交叉融合的系统。因此,企业必须对三个体系分别进行详尽分析并寻求两两间的相互关联从而编制具体的实施细则。此外,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涉及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体人员,应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强调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及效果评价

(一)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特点

在建立和健全了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了整个企业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除具有二级生产经营单位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体现了多层次管理体系的特点。整个企业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既体现了对总部各专业职能部门起到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作用,又体现了对下属各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的指导与调控作用。

2.体现了企业对不同的下属二级单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调控。长岭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剥离出来的生产经营型企业,下属单位数量较多。因此,根据各个二级单位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以事业部制为主的分权管理模式。为了有力地推行科学的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中又采取了具有集权特点的矩阵管理模式。,

3.企业总部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在整个企业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中既起到决策和全面指导预算管理的作用,又起到引导和协调成本控制体系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该委员会的职能和权限,而不应象以往那样将其视为虚设的机构。

(二)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效果评价

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在长岭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进行的实践与改善应用过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

1.预算编制从传统的从上而下的“去年数字增量法”转变为以成本控制为主线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程序。实现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2.预算执行由着重落实预算制度向提高预算控制和约束力的转变。单位内部加强了生产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合作,使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一方面增加了预算的科学性、可行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成本控制指标的激励性与约束力。另外,还促进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实施与完善。

3.预算控制由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控制和自我控制。财务部门能从日常繁琐的收支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成本控制指标的审核与预算指标的分解,并能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另外,预算考核也从原来的结果考核向按月预考核、年度考核转变。这些都确保了成本控制及预算目标的成功实现。

篇6

HSE管理体系(Health Safety and Enviromen Management System)即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是按照戴明模式建立起来的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以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为特征的科学管理体系。

戴明模式(PDCA)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四个阶段的循环组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HSE管理体系循环链体现了多层次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概念。它是企业现有的多种健康、安全和环境要素按照上述标准和要求建立起来的动态体系,其有效管理是通过控制那些关键过程和活动实现的。在具体的企业生活中,HSE管理体系将健康、安全、环境融为一体,将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天性逐步变为保全生命质量、保护环境的持续利用与追逐利润并重,使企业的管理目标特别突出了人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现代石油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发展的现实环境下,石油行业与世界接轨、与行业同步是现实所需、当务之急。HSE管理体系是我国石油业与国际石油界缩小差距、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壁垒的有力武器。只有遵循同样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标准和规则,才会与国际同行站在同样的企业高度上,争取到业界的认可和尊重以及拥有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在世界市场上的国家利益和权威,也才能更多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吸纳更多的先进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建设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包括职工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和企业的安全、发展以及企业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和贡献等。HSE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职工的健康安全、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一道屏障,实现企业内部团结友爱、充满活力、诚实信用、健康安全、绿色环保、开拓创新的和谐发展。这对职工、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局部的和谐才会有社会整体的和谐。

(三)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HSE管理体系能够满足国家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要求,为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原材料、能源的绿色生产、消费提供一种路径。由于石油企业的行业特殊性使得它本身具有建设HSE管理体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石油行业在生产、储运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故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一个能够减少损失、控制灾害的HSE体系,它的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宏观来讲,只有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职工人身健康得到保障,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得到提高,才能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三、现代石油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系统的HSE管理方法和科学的HSE管理模式

目前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有了一套现行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制度,但是它们各管一方,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有时各行一套,尚未形成科学、系统、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使得统一标准的系统的HSE管理体系难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发挥。另外,HSE管理体系的思维模式与国外的管理思想存在较大差距,如普遍缺乏国外的高层承诺和“零事故”思维模式,所以科学的系统的统一的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仍旧是一种现实的期待。

(二)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HSE管理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更新换代加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以此为标准并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在现有的环境中具体地分析企业的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关键要素的变化发展并进行重点控制,实现HSE管理体系的动态循环和修复,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应变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不断地实现HSE管理体系的创新和优化升级

篇7

1、ISO9000系统标准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对企业共同的基本要求。企业通过认证贯彻这一系列标准,实施质量认证,证实其有能力满足顾客的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服务。这对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2、ISO9000系列标准是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科学管理经验的总结,通过认证,企业能够找到一条加快经营转换、强化技术基础与完善内部管理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于:

企业的市场意识与质量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认证,引导企业树立“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为经营宗旨,以产品/服务质量为本,以竞争为手段,向市场要效益”的经营理念。

稳定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通过认证,企业对影响产品/服务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稳定并提高了产品/服务质量。

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通过认证,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意识得到加强,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人治”转向“法制”,明确了各项管理职责的工作程序,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领导从日常事物中脱身,可以集中精力抓重点工作,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使企业建立了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机制。

增强市场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在全球、全国范围内寻求供应商的时候,认证证书将能使您给客户或潜在客户以信心,并保证实现您对他们的承诺。这是您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决心的象征。它代表您公司有实力和信心能长期稳定地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达到顾客满意。这是长期商业合作的基础。

通过认证企业一方面向市场证实自身能力满足顾客的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产品/服务的质量也确实能够得到稳定和提高,这都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实施全面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通过认证,员工的管理素质得到提高,企业规范管理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并建立起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机制,为企业全面实施科学管理(例如财务、行政、营销管理等)奠定基础。

公司已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400多家企业做了成功服务。对每家与我们进行合作的客户,我们都本着真诚合作、尽善尽美的原则,达到最合理的咨询质量/价格比,达到并超过顾客期望。我公司将派驻优秀专家就贵公司现有的实际情况及产品特点,进行体系诊断、过程识别、人员培训、体系策划、文件编写、现场推动、体系运行和完善内审、管理平审、模拟审核、认证审核后问题的关闭等多方面全方位来协助贵公司建立完善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

目的:

协助贵公司建立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并按标准可靠实施运作,使贵公司能: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升贵公司形象。

・不断满足和超越顾客的期望和要求。

・与质量有关过程都被识别处在“受控状态”。

・管理水平获得进一步突破,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增强贵公司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消除国内外贸易障碍。

・不断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保证能长期稳定地满足顾客要求。

方法:

・协助贵公司建立一套符合贵公司文化背景和产品特点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此体系能落实到各项作业:

・使用合理化的观念,使得贵公司的管理体系能获得进一步的突破与改善;

・提供完善的周边服务(教育培训、ISO丛书、电脑化、刊物资讯、咨询服务......),将辅导的智慧结晶留在贵公司,使贵公司及所有的员工、干部在阶段性目标完成后,仍能继续成长与进步。

认征机构:

北京埃尔维质量认证中心

篇8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电力运行维护;变电站;电力线路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98

一切生命体内部都离不开能量,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那么企业电力运行维护工作就是保证生命体内能量的正常流动。能量关系到生命体的存亡和活力,企业电力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企业用电需求发展、电网容量升级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越来越重视,对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识、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时期下科研生产和生活对电力运行维护的需求,如何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维护科学管理是每个电力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1 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

科研生产企业对电力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安全、可靠、优质、经济”。

1.1 保证电力的安全可靠

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为此,电力系统的各个部门应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质量,由于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不一样,应根据用户的重要性不同,区别对待。对中断供电会造成企业科研生产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用户必须确保供电可靠性。

1.2 保证电能的良好质量

频率、电压、波形是电能质量的三个指标。当三者不符合电气设备的额定值要求时,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影响用户的产品质量。

1.3 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当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差,或者电力事故处理不当,局部事故的干扰有可能会导致系统的重大事故,而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科研生产和正常生活。

1.4 保证电力运行人员和电气设备的安全

保证电力运行人员和电气设备的安全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应严格按照电力设备使用规程要求及时安排对电力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及早发现故障隐患,及时维护,在运行和维护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使用规程,制定并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1.5 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做好电力运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电力运行维护成本和非正常消耗支出,就是在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为了保证科研生产企业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的要求,必须实现电力运行维护科学管理。要做到科学管理,必须有科学的数据,合理的制定并严格贯彻管理体系。

目前,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都以国家标准化组织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基础编制。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提出了IS0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IS014001环境管理标准,国际劳工组织(ILO)针对如何评估企业健康安全状况,经过与ISO协商,发表了推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的报告书,形成了职业健康安全OHASAS18000管理体系规范。这些国际管理标准依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总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的管理实践而退出的管理模式或运行机制,为我国电力运行维护部门或企业推进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质量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的有机组合体。这组要素包括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本文主要指按照以IS09001:2008标准为主的IS09000族标准的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管理、程序、过程和资源。本文主要至染着以ISO14001-1996标准为主的IS014000族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这组要素包括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本文主要指按照OHSA18000系列标准制定的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8002/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运行维护部门或企业贯彻三大标准体系是为了使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希望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标准体系搭建管理平台,实现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控制理念,通过过程识别文件编制对整个电力运行维护过程特别是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办法,由原来的事后控制转向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改进分析的全方位控制管理。

3 电力运行维护管理体系要求

电力运行维护部门或企业应根据三大标准体系(合称管理体系)和企业实际情况做好电力运行维护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具体要求是标准体系化、制度科学化、操作规范化和预案可行化。

3.1 管理标准体系化

作为电力运行和维护部门,管理体系文件建立是做好电力运行维护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管理体系应包括三层:顶层是管理程序文件,第二层是管理手册,第三层是分部门作业文件。体系文件编制应协调统一,体系文件编制应从总体和原则上不仅满足IS09001-2008标准、ISO14001-1996标准、GB/T28002/2001标准,又要在方法上和具体做法上符合本单位实际。作为电力运行维护部门或企业而言,标准体系化是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管理手册应包括管理方针和目标指标、管理承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作用职责权限和沟通、管理评审资源管理等内容。

程序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程序》、《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应急预案、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监控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健康安全和环境绩效监视与测量控制程序》、《顾客满意管理程序顾客投诉管理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等等。

作业文件应包括规程、标准、制度、预案等,对实际操作给予明确要求和作业指导。

3.2 管理制度科学化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

电力运行和维护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责任重大,工作专业性操作性非常强,技术要求高,更需要严格管理。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科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具有科学和可操作,具体来讲,就是管理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完整、准确、统一、实用和可操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管理制度的保质量、保环境、保健康、保安全的保驾护航作用,才能确保电力运行维护安全可靠运行。一般而言电力运行维护管理部门或企业应制定以下规章管理制度:《变配电室管理制度》、《配电站管理制度》、《电梯设备运行管理制度》、《综合管理制度》和《机电运维部清洁卫生制度》等等。

3.3 设备操作规范化

电力行业设备密集技术复杂,应提高设备可靠性、经济性、维修性、发挥最佳效应,降低维护成本。为实现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应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电力运行维护工作应规范化,即电力维护应制定并严格遵守相应的设备操作规程。

设备操作规程是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和保持良好工作状态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操作技能的技术性规范。设备操作规程的内容是根据设备的结构运行特点以及安全运行要求,对操作人员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运行等做出的规定。设备操作人员认真执行设备操作规程才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防止事故发生。

电力运行维护部门操作规程一般包括:《变配电设备巡视规程》、《变配电设备定期维护规程》、《变配电倒闸操作管理规定》、《变配电倒倒闸操作操作规程》、《35KV主变停送电操作规程》、《35KV进线开关倒闸操作规程》、《高低压电力设备维保工艺》、《工作票、操作票管理规程》、《危险点作业预控规程》、《安全巡查作业规程》、《维修保养标准作业规程》和《综合管理人员标准作业规程》等等。

3.4 应急预案可行化

电力应急预案体系一般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电力运行维护部门或企业一般应编制如下应急预案:《停电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电气火灾应急处理预案》、《电梯故障救援应急处理预案》、《电力供电防御暴雨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保电预案》等等。

4 变电运行维护

做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是一定要抓住重点。变电站危险点分析和控制是确保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关节。

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运行、热备用、冷备用以及检修四种状态。当设备从一种运行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运行状态时,需要填写工作票和倒闸操作票。工作票和倒闸操作票填写的正确性是确保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及人身安全的保证。审核时对电网运行方式分析不清,判断有误,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相符合,现场操作不认真核对设备名称,不严格执行验电接地制度等违反操作程序的动作时都会造成事故。

做好危险点预控是防范事故,杜绝事故隐患的重要措施。危险点预控就是对电力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根据作业内容、工作方法、作业环境、人员状况及设备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规程制度,制定防范措施。危险点重在控制和整改。比如大修期间,变电站倒闸操作、工作票执行较为集中,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时期。大修之前,应周密计划,了解各种设备状况和问题,明确本次大修改造中存在哪些危险点,明确加以防止或消除的方法。因此,在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应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用事故案例警示作业人员时时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时时提醒操作人员严格遵守作业规程。

5 电力线路运行维护工作

电力线路运行维护应做好线路保护区管理、标志管理、缺陷管理、备品管理、资料管理和维修计划管理。为保证电力线路可靠巡行,应建立电力线路相关巡检与维护制度(含特殊环境巡视),制定巡检维护计划,明确合理的巡检周期和人员,及时处理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巡线人员必须熟悉管辖线路的设备运行情况,掌握设备变化规律和检修标准,熟知有关规程规定,经常分析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线路巡视应实行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杜绝漏巡、漏查、漏项。发现电力线路一般缺陷应及时上报,重大缺陷及紧急缺陷应立即上报专职技术人员、部门,并紧急处理。

篇9

【关键词】ISO90000系列标准,药品GMP,关系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34-01

1简介

1.1ISO9000简介

ISO9000系列标准是由TC176/SC2于1987年正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这一系列标准的,使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统一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它标志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上升到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高度。自以来,ISO9000系列标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ISO9000系列标准已经成为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战略性措施。它既是企业评估产品质量和合格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国家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注册计划的根本性措施。ISO9000系列标准已由原来的5个标准逐渐增加补充发展到数十个标准。2000年经过修订、完善形成2000年版ISO9000族标准。

1.2GMP简介

GMP是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的英文缩写,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生产设备的适用性和生产操作的精确性、规范性提出强制性要求。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简要的说,GMP要求制药、食品等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GMP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GMP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消灭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混淆和差错,保证药品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2两者的关系

2.1相同点

(1)产生的必然性

ISO9000族标准与GMP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标准。

(2)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药品GMP与ISO9000族标准都强调了预防为主和全面质量改进。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在于使与质量有关的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预防和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完全依靠事后检查。因此,工作的重点是:应立足于以过程的控制为主,实行预防和把关相结合,采取各种方法查明实际的或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形成过程中。

(3)两者都重全面质量管理

药品GMP与ISO9000族标准不仅要求产品的质量是合格的,还要求形成质量的全过程是合格的,即实行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2不同点

(1)适用范围的不同

ISO9000族标准与GMP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ISO9000并不试图在标准所规定的领域内实施标准化,执行一个模式,而是对该领域实施原则指导,它是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和基本目标出发,阐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原则,为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指导。总而言之,ISO9000族标准是通用标准,它仅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什么因素或过程的原理;而药品GMP是制药行业的专用标准,它描述了一个特定商品生产企业组织如何实施这些要素或识别一些药品生产中与质量有关的过程。

(2)性质的不同

药品GMP具有法规条例性,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特点。药品GMP认证属于安全认证,药品必须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即从管理与技术两方面都是强制性。而ISO9000族标准则是推荐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提供了组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最低要求,并给出了业绩改进指南,但ISO9000认证申请是自愿的,除非有特殊的需要。

(3)认证管理实施的程序不同

中国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注册的30多家ISO9000认证机构都是独立的第三方,申请认证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药品GMP则有国家食药监局统一承办,受理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申请。

3ISO9000系列标准对药品GMP的借鉴意义

GMP是药品生产企业的专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而ISO9000标准是组织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药品生产企业,二者是专业法规和通用标准的关系,GMP是ISO9000的基础,ISO9000是GMP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完善、延伸和扩展。GMP对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要求,均给予明确、细致的规定,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而ISO9001标准适合各种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要求,适用性方面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原则性。对照ISO9000系列标准,GMP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如在质量体系的环境中,GMP未明确提出质量体系的环境。实际上,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素质、市场和社会有密切关系。有如在质量体系表征内容上,GMP还不十分具体、完善等。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在通过GMP认证的基础上,全面认识ISO9000族标准对企业健全质量管理的理论作用,在于药品生产企业的具体实践结合中,创新企业的管理优势,在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强化GMP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药品,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32-01

1 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背景

大统矿业公司的前身是兖州杨庄煤矿,1978年建井,设计井型为21万吨,开采年限已达31年。井深巷远,生产环节复杂。作为一次性资源生产企业,用科学发展观瞻望企业前景,要实现持续发展,“让百年基业长青”,必须坚持“做精做强”的发展战略。“做企业,根本上是做管理”,“做精”,首先要从管理上做精。

(1)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是克服传统管理弊端,提升现有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由于老矿井长期的传统管理模式中粗放型、经验型管理仍十分普遍,最为普遍地表现为“责任不清、标准不详、机制不畅、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考核不精细”以及管理体系不科学、不严密、不闭合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不高,推诿扯皮、工作质量低下等倾向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制约着人们积极性发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而精细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并做到有机衔接,成为改变企业粗放管理所致的标准不细、管理不严等问题,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是适应煤炭企业生产特殊性,强化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公司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进技术装备等综合管理措施,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是,由于原有的管理体系依然沿着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缺乏对安全决策、安全操作管理过程的精细控制,致使安全管理隐患问题不能根除。为此,我们从构建精细管理体系入手,强化细节管理,提高全过程控制水平,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努力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3)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是企业永恒的追求。近年来,作为资源性企业,随着煤炭存量的逐渐减少,企业的产量很难再提高。如果不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企业是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这个内动力,也就是创新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管理体系,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2 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做法

2.1 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内函

精细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以制定具体明确的岗位工作标准,建立健全内部责任制,进而形成精细化的岗位标准为手段,以量化细化管理目标为标志,以企业高层决策科学化和中层管理实施科学化为基础,着眼于企业工作现场管理操作的每一人、每一天、每件事、每一处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各级管理主体的能动性,做到事前谋划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核算分析,实现科学化决策,实现各个工作层面的管理精细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规范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确定了“八个坚持”指导原则:坚持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推进;坚持统筹考虑,管理闭合;坚持以岗位考核标准的落实为核心;坚持可操作性第一;坚持充分利用国有煤炭企业现行管理基础,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理顺、完善、规范;坚持解决本企业管理中与科学管理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坚持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

确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公司层、基层区科和机关部门决策机构、决策内容、决策机制和决策制度的确立、分解、整合与配套;基层区科、机关中层管理实施业务流程的理顺;车间班队现场管理与操作岗位考核标准的制定;制度体系的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建立;基本运作程式的设立;运作保证体系的建立。

2.2 规范企业高中层决策科学化管理流程

(1)精细制定岗位考核标准。在制定岗位标准中,要求坚持“十化”原则。即全面覆盖的原则;标准量化的原则;结果数字化的原则;按岗位流程细化的原则;规范条文整合的原则;特殊标准动态化的原则;层次精细附件化的原则;先进性的原则;人本化的原则;可操作、可考核化的原则。制定岗位标准遵循六个程序。一是梳理工作岗位,确定岗位标准数量;二是理顺岗位工作流程;三是确定参与制定岗位标准人员;四是以岗位为核心,整合原有与岗位有关的文件规定;五是确定岗位考核标准的基本内容;六是对确认的岗位标准内容进行可操作化处理。包括进一步量化处理、无法量化的做定性直观描述处理,无法量化又无法定性描述的标准作现场指认处理。

(2)规范落实岗位考核标准操作程式。具体内容包括 “六个支撑要件”、 “四个考核载体”。六个支撑要件具体是:①班前讲评。这是进行现场当班工作的重要开端。②现场巡查。即“走动式管理”,主要运用于现场管理者。③日清日结。即自上而下,层次考核,对每个人、每一班的生产工作绩效对照精细化标准进行考评,当日做出结算。④考核公开。当日及每月累计要公开员工劳动绩效、收入、分配方案和考评办法、安全生产指标及“三工”考核的结果。⑤管理恳谈。至少每季定期组织一次班组员工代表和管理人员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恳谈,双向互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管理方法。⑥周期评议。每月一次。评议内容主要依据管技人员现场巡查标准和管理绩效、工作作风等,组织员工代表进行民主打分。四个考核载体具体为:岗位员工绩效考核台帐。用于记录员工绩效评价结果和排序情况;岗位员工绩效考核区队公开栏。用于公开当日及月累计员工劳动绩效考核结果;管理人员现场走动巡查记录本。包括巡查人员姓名、职责、发现和解决问题情况记录,员工回答、领导签阅等栏目;企业内部局域网上考核公开网,加大透明力度和便于员工查阅。

3 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

(1)管理体系形成了企业管理的整体闭合。从公司高层决策科学化管理、到机关部门基层单位决策科学化管理;从公司重点业务流程到基层区科间的关系流程,延伸到操作现场的管理流程;从管理人员岗位标准化到现场操作员工岗位标准化,形成了纵向链接贯通、横向融合导入的“高层决策、中层管理、现场操作”的层次管理体系,达到了政令畅通、层层制约、相互关联、环环紧扣的闭合管理格局,公司综合管理能力大大增强。

(2)明晰决策流程,提升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把每一个决策主体的决策事项、程序、制度等都进行了细化、具体化、文字化,改变了过去决策无明确制度可循或有制度但原则空泛的状况。谁是决策主体谁负责,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集体决策”或口头决策造成的“决策失误无人负责”的弊端。提高了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减少了决策过程中“推诿、扯皮”,不必要的请示等,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决策质量。2004年以来,公司高层决策机构共决策886项,无一失误。

(3)推进行为养成,优化了各级管理质量。落实岗位标准,规范管理流程,整体闭合管理,大大增强了管理素质,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管理质量,推进了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科学化管理与操作的行为养成。特别是现场管理人员由过去的“等问题 ”变成了主动查找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管理作风的转变、管理效能的提升,大大增强了现场安全管理的可控度,2004年至2008年,公司连续实现了安全生产最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