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实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实践教学

篇1

乡土音乐文化的内容、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乡土音乐有很强的渗透力,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已经不自觉的被打上了乡土文化的烙印。将乡土音乐纳入幼儿园课程之中,形成具有自己幼儿园特色的园本音乐教材,那么,幼儿园音乐教育将会更富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1 发挥乡土音乐的教益功能,陶冶幼儿的品行。

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教育过程能否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在我们宁波电视台播放的《来发讲啥西》歌曲中有几句“闲话要讲讲道理”等,这样的歌词既是我们宁波人自己方言而编写的歌曲同时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意思说:“做人有话要好好说,不能无理取闹等。从中让孩子在学唱中快乐的体验了属于我们宁波自己的歌曲而感到骄傲,在情感教育上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为了一件小事情吵架而不团结。除了地方乡土文化外还可以灌输我们中国乡土文化的歌曲。例如:学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时可以借助影片资料《雷锋》让幼儿观看,使幼儿感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这时候大班幼儿学唱歌曲的旋律,领悟歌曲的内容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幼儿的音乐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再配上让幼儿与音乐一起游戏,在快乐游戏中主动探索感受音乐、大胆创造音乐,满足幼儿活动和交往的需要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

2 利用乡土音乐作教材,培养幼儿创编力。

教师选择内容应该从幼儿的周围熟悉的环境选取教材,使本土教材内容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高于幼儿生活,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比如:大班歌唱活动《夸夸我们的家乡》我可以把它改编歌词,结合自己宁波美食,美景来改编歌词。来表达和赞夸我们自己的家乡----宁波。(歌词:夸夸夸,夸家乡,我们的家乡叫宁波。宁波汤圆甜又甜呐。奉化芋艿香又香呐等)。教师通过图谱结合,欣赏,学唱,让孩子在歌词改编中体验了夸自己家乡的乐趣,同时也体会了身为宁波人的骄傲。

在改编歌词,学会了唱歌曲,欣赏歌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变化演唱,结合宁波的美食替换宁波的美景之部分的歌词。(歌词:夸夸夸,夸家乡,我们的家乡叫宁波。宁波灵桥真牢固呐等)进一步探索表现“宁波人夸宁波的自豪”。我们在美食,风景创编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比如:进行引导我们除了是宁波人,还是那个地方的人。还可以说除了我们是宁波人范围再缩短我们是宁波市什么区的人。例如:宁波鄞州,美景梁祝公园等。宁波慈溪,美食杨梅等。一一进行创编欣赏歌唱。活动后,幼儿意犹未尽,老师们便还可以将此活动延伸到区角中,配上打击乐器成为音乐角的一大保留节目。

3 结合乡土音乐教学,渗透乡土文化习俗。

通过"看"和"听",潜移默化地使乡土音乐在幼儿脑中扎下了根,调动了他们对乡土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欲望。从中将乡土音乐与活动主题相结合挖掘本土音乐资源,激发幼儿对乡土文化的习俗了解。

比如: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让孩子欣赏《马灯调》让孩子了解春节那喜庆场景。仿佛看到大街上舞龙舞狮,马灯非常热闹,人们在快乐过着新年。使孩子在歌曲中了解了新年的文化习俗。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流行音乐;辅助教学;音乐优势;深化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54-01

随着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深入,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模式陈旧、手段单一、方法落后等弊病愈发明显,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辅助小学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人类思想与感情,蕴含着人类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与生活有许多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流行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更显示出其独一无二的功能与作用。

一、凭借流行音乐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产生之前,小学音乐课堂充满了专业教学的声音。在内容方面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音乐感受力与创造力培养不予重视;在教学方面注重传统教学的规律与经验,对于学生音乐兴趣及音乐认识不予重视。课堂几乎采取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许多学生原本对音乐课有着美好的憧憬,在经历音乐课强压式教学后不再对音乐课感兴趣,甚至认为音乐课是一种负担。音乐课不应该死气沉沉,它应当像音乐一样充满快乐,音乐课与其他科目不同没有升学考试一类的考核内容,学生上音乐课是一种等同于娱乐、消遣方式充满轻松活跃气氛的享受,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心态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简单、通俗易懂、节奏紧凑,充满真情实意,并深受观众喜爱的歌曲。有些流行音乐在人群之间传唱,学生甚至未经教师传授就已经熟悉,利用流行音乐这个优点教师很容易就能带领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不但不会使学生有生涩感,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有亲切感。由流行音乐作引导让学生学习音乐的普遍性与广泛性,在进入经典音乐教学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了解经典音乐含义,产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让学生能够获得经典音乐的真谛。

许多流行音乐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旋律,它作为音乐首要要素有一定组织、节奏,学生有规律可循因此学习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旋律的相似性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陈小奇填词的经典歌曲《故乡恋情》与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杨慧兰、李大嘴合唱插曲旋律十分相近,许多学生一听旋律就能认出歌曲出自于哪里,对于经典音乐学习的帮助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采用流行音乐深化教育内容

1、用优秀作品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却已经拥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难免会让这些心智尚未成长完全的孩子接触一些能够产生不良影响的流行歌曲,非常不利于学生培养音乐兴趣端正欣赏观念,教师要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比如在课堂上用经典歌曲与流行歌曲相互搭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欣赏、去总结,教师针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以歌曲为话题展开讨论,最后集体展示讨论内容及结果,不仅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能力发展,有益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

2、用经典歌曲打开心灵之门

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都为学生后天思想品质和知识技能培养产生了非凡影响,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让学生学习精神品质,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好的流行音乐可以与人产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演唱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既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三、利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许多学生对于音乐认识只停留在个人爱好的层面,从来没有深入去了解音乐,但是流行音乐也是音乐派别之一,它也拥有音乐的基本骨架,教师通过流行音乐来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基础素养。音乐在特定环境下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文艺作品与音乐相结合时往往能将精神文化境界提升一个档次,能够将作品的表达效果更进一步具象化,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荆轲易水临别场景搭配流行音乐可以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感染力加强,从而使学生对于课堂理解更为深刻,基础学习更为扎实。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引入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式,可以极大的去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对于学生音乐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一、提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兴趣有不竭的动力,燃起的热情之火能量十分巨大。《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所产生的,就是积极性,催促下的是学习,怠解乏力,甚至是抵触,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奋进的号角,是潜心研究的精神力量。如果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只是在接受者灌输,那么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那么“趣”从何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天性的一部分,也是教师诱发出来的,也能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说:“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融中有乐,乐中促趣。”“趣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间相“搀扶”着并存。

二、逐步的提高学生们对“严肃”音乐的认识

严肃音乐好比书法中的楷书,是各种书法的基础和巅峰。耐心理解严肃音乐,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益处良多。可是,这有一个时间过程。有的学生感觉到严肃音乐毫无乐趣,无激情,一点也动听,不仅仅没有优美的旋律,还音调单一、音响复杂,甚至紧张枯燥。我们就要引领他们知其奥妙。比如宋玉曾经举例说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中学生对音乐的体会尚浅,不懂的严肃音乐,喜欢通俗的音乐,喜欢随波逐流。我们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引导,要增加学生的接受态度、欣赏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孩子们的境界升华之后,提高了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就会慢慢喜欢严肃音乐,慢慢地他们就会了解到,严肃的音乐品味高,含蓄凝重,技巧复杂,深沉震撼。一般而言,也只有严肃音乐才能够流芳百世。根据调查报告,在国外很多国家,有的学校从小教给孩子们学习严肃音乐,倾听一代宗师们的作品,比如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的音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目标要高,高瞻远瞩,必须用心良苦地引导,给他们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国内,现在也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原理也很简单,用哲学家们做过类似的语言描述就是,越简单的东西人们越发容易感到枯燥,用到音乐方面,恰恰如此。

三、使欣赏课鲜活

艺术学习也要讲求方式,要破臼除窠、活泼生动,要以学生乐于接收的方式,不拘一格,不萧规曹随、生搬硬套。如在欣赏课中,我提前让学生回去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然后课上举行主题音乐会。在课中,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精彩地演绎,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或演奏;学生收集回来的歌曲,学生随意演唱或演奏,教师及时纠正、引领,唱得不准确的学生也慢慢地加入其中,这样有声有色,使得课堂上无限风光,课本内容和同学们收集的内容穿行,趣味横生。一节枯燥的欣赏课很简单地就转变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其乐融融、潜移默化地欣赏到了音乐的深层内涵,学生精神饱满,每个人都情绪高涨,师生互动、艺术气息飞扬,学生也感觉幸福盈满。

四、《一月――壁炉边》欣赏与教学

1.内容分析

《一月――壁炉边》(January――At the Fire Side)是柴可夫斯基根据天才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创作。一月里,俄罗斯千里冰封,白雪茫茫,大地寂然,北风吹动。本首乐曲描写的是严寒之冬,傍晚来临,一个人满怀心腹事,默默独坐,书房里温暖如春,一片寂静,他凝视着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感慨万端,蹙眉凝思。遥想欢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也想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无尽的岁月如逝川,他万分惆怅……

2.教学分析

《一月――壁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再现三部曲式,整体华美,音节响亮,音韵悠扬,曲调流畅。

第一段的1~4小节,主题的旋律汩汩而出,声音柔和,促进了歌唱效果,并且指尖贴键的触键方式,左手的触键要比右手尤为轻柔。

谱例1

高音与低音的反向进行逐渐伸展,两相对称,旋律出现小的,乐句第二小节右手的旋律音以及高低声部的半连音,都要使用慢触键的方法把力量轻柔缓慢读在键上得到完美的体现,让听众感觉无比亲切。第14~20小节的模进乐句可采用音后踏板的方法将小乐句衔接,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演奏者丝丝缕缕的情绪转变。第一段的收尾有一处渐慢(29小节)应从容不迫,有渐行渐远的感觉。中段出现了情谊绵绵,沉思不绝,第30~34小节对左右手的衔接要求很高,交替弹出的旋律似一手在演奏,搭配均匀,轻盈轻巧。第37~40小节高声部的旋律一气呵成,音色饱满;中声部的的琶音像竖琴在伴奏;低声部可保持略长些。随着音乐的发展由e小调转到了B大调上,情绪波澜彼伏,好似压抑之后的挣脱、释放。从59小节以后,旋律大变,出现了sol―升fa,音乐归于沉寂,转入失落。

谱例2

篇4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学 集体意识 合唱 主观性

一、国内外中小学合唱教学的与比较

(一)国外中小学合唱教学现状

1.欧美

在美国,合唱教学早已成为一项无可争议的文化现象,合唱教学在美国基础音乐教育中被认为是一项课外活动,是音乐艺术形式的体现。他们重视合唱教学比较早,成型的也比较早,其意义远远不只是一门学校课程那么简单,其课程安排采取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扩张型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全部内容,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主观喜好,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主要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音乐教师采用“创作―排练――表演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音乐素质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音乐教学上的目标,一举多得。

(二)国内中小学合唱教学现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下发政策,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并要求各级教育厅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重视和发挥优秀歌曲的教育作用,有计划和有效地开展了与中学音乐教学合唱相关的歌咏比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地各校纷纷开展相关性质的歌咏比赛,推动艺术教学的同时,更有力推动了学校合唱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学校形成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局面,从此合唱教学有了实践基础和群众性基础。

(三)国内外合唱教学的比较

另外,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体质不同,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各不相同,所以难分高下,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过程怎样,主要是在于目标的完成,中外各国的教学方法或许也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二、对于中学合唱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

(一)合唱曲目的选择

从以往看来,一些合唱团队为了追求盲目的听觉效果,选择比较传统经典的合唱曲目,如;太阳最红,最亲、祖国颂等,可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的是,这些曲目难度较大,即使学生喊破嗓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后果就是久而久之,队员的喉咙受到伤害,甚至发生病变,这样就不能达到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合唱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和应付,最主要是体现出它自身的作用和艺术性,所以,以此看来,在选择曲目的时候更应该选择适合自身合唱团体的曲目而不是盲目效仿跟风。

(二)发声与练习方法的教学

在合唱过程中,整体性能是由个别活动的积累,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阶段,有些学生的声音还未成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换声期间的男生,因此,科学完善的生产实践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在训练中,针对普遍错误的吸气方法,如吸气时抬肩将气流吸至胸腔等错误进行纠正,要教会学生以腹式呼吸换气,始终将在腰部屏气,让腰部的感觉向外扩张,从而确保歌唱的气息有力发声之前应先找准发声的位置来确定发声状态,如;嗅花香的吸气状态, 然后以半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并放松下颌,同时继续保持吸气肌肉的紧张,这些都是合唱的正确状态,也是教学的难点!还有要重点教授的是, 歌唱的同时还应注重神态,神态在合唱表演中极为重要,教导学生笑肌上提,使自身拥有歌唱的积极态度,教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歌唱位置!在发声过程中,要求使用高位置来进行演唱,使发声点适度提高,使声音从颅腔中产生并通过提升笑肌来保持位置,更要注意在高位置发声时,声音和气息应相结合并收放自如,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高音时要使用以假声带真声,不可大声叫喊! 这样一会损害声带,第二,也会摧毁合唱团的和谐,教师必须训练的歌声打破合唱分句,包括文字分析,把握速度,变化和对比的动态,歌唱艺术的魅力取决于情感深度的表达,因此,演唱会的过程必须强调与声音,情感的结合,通过与艺术性的处理来迎合观众,歌唱的同时也要注意呼吸的节奏和歌曲的氛围,通过揣摩不同的歌唱氛围来做出不同的表情,做出适合而适当的歌唱表情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多位统一。

(三)音色的训练

作为集体活动,合唱要产生艺术性的音乐效果,应有统一的发声,要求音色的完全统一是很困难的,合唱中的音色一般有可协调和不可协调两种: 可协调音色比较明亮、宽厚、圆润等; 不可协调音色有尖细、嘶哑等,而在和声训练中应将不可协调的音色统一到可协调的音色里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考究和思考这些利与弊,和谐与不和谐的统一才能体现出合唱的艺术性,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单纯的视觉享受,改变不良的发声方式,让自己声音向可协调的音色靠拢,以促使合唱音色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音乐的教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式和教学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和地位,慢慢地由辅助学科向积极的必要学科去过渡,而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体,合唱教学也更应该发挥它的积极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统一,不管什么时候,科学的教育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各方面因素达到高度统一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计划。

参考文献:

[1] 冯冶冰. 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03).

篇5

一、主体探究式

(一)鼓励小学生进行音乐表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特点,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以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充分尊重小学生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不会以自己主观的、唯一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好”和“不好”的模式化标准评价和衡量小学生的艺术表现。总之,如果我们无视小学生音乐能力表现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无视音乐表现的个性差异,要求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达到整齐划一的地步和水平,就不仅违反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更有可能扼杀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二)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小学生的“学”

教师要把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到重要的位置,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小学生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为小学生的终身着想,鼓励其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必要时要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小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小学生在演唱、演奏、表达中自己探索、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游戏活动式

小学生音乐教学游戏活动式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

(一)内容的游戏性。

1.活动内容多样。每个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

2.活动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

3.发声练习要做到活动化。每节教学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训练小学生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老师即兴用歌声问小学生,小学生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小学生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发声。

(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老师通过多种形式让小学生感受作品。小学生在这种多样感受的活动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一直高兴地用心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活动中。将音乐学习与小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小学生自觉地听、唱、动,不仅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能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三、环境互动式

在音乐的家庭内长大的人较在非音乐的家庭中长大的,往往更能接近音乐。大多数人爱好音乐,并且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许多较具水准的音乐会与演奏会虽然票价昂贵,但是往往很快票就被抢购一空;一些家庭购买乐器并鼓励子女学习音乐,这都表明了现代人对音乐的喜好。以前的人们以为音乐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只有少数懂得音乐的人才了解它的价值。小学生在学校可以得到老师指导正统的音乐,但邻居和街上发生的靡靡之音,小学生听了在不知不觉中会学着唱。因为成人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小学生往往没有,所以在学校里老师虽尽力教导,但社会人士如不加以注意,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四、教师要适当实行激励制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努力排除畏惧或缺乏自信等创造力发挥的心理障碍。教师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设想要及时给予称赞和鼓励,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持欣赏的态度。教师的有效称赞,可以鼓励学生的创造勇气,使他们体验到创造的成功感,继而获得继续创造的动力。如我鼓励学生进行旋律片段的创作尝试。尽管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不是很好,创造出来的旋律不是很流畅,但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非常好!你可以创作出很美的音乐。”当然,教师良好的课堂评价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第一,延迟判断原则。所谓延迟判断,就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创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走的弯路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出谬误,发现真知。这样做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时机,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摈弃权威原则。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意见,和老师与同学争辩。当然,争辩不能没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师生双方的互相尊重。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信的树立,更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小学生的音乐体验可从探索、模仿、实验开始,这会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并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改编能力,动手能力、概念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只有结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入手,符合音乐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学特有的教学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学促进小学生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宫臣.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浅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2]朱丽娟.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8.

[3]顾丽华.有效:收获缘于体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一、激趣导学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音乐教学模式设计中,运用兴趣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例如,在上课时可以用童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逐渐导入新课;或者让学生先听一首动听的歌,在学生兴趣高昂时导入新课。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先找一位学生来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再找两位学生来扮演乌龟和兔子,在课堂上还原故事的情景,在表演的欢快气氛中来欣赏《龟兔赛跑》的音乐。随后,若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良好,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作为对学生的奖励。在这种兴趣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昂,气氛活跃,对学习音乐容易产生极大的动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因此容易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气氛当中,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新年好》《过新年》时,教师首先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鞭炮、灯笼、彩带等具有新年特征的事物,这样能够使学生如同沐浴在新年的气氛中一样,学生在这样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音乐,既提高了学习动力,又放松了心情。其次,教师还可以在上课前先播放一段有关于春节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新年的知识,从而很快学会与新年有关的歌曲。

又如,在教学《苗岭的早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有关苗岭当地风光的视频,使学生对歌曲有大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之后,教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品的境界和含义,更能深入体现各种乐器在作品中的关键作用,用乐器表达了苗岭的早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情景教学模式更形象,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领悟。

篇7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势在必行。让学生在单学科中学到多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学生的音乐素养除了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小学音乐课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内容,推行音乐综合实践课是实现这一措施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综合实践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学生在音乐课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习音乐(以学习音乐为主要目的),同时还应兼学到其它知识。我认为以以下的形式而进行的音乐课才是音乐综合实践课。

1.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机会,以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例如二年级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师讲课时会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这时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都留有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延伸探究。比如在一年级音乐课《小雨沙沙》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歌词之后,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下雨,能说说大雨和小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下大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大家可以分组讨论,选派一位代表回答,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这时,可以教学生合作学习歌曲,看谁学的好,看谁合作的好。歌曲学到一定时候,教师拿出各种乐器,让学生自由为歌曲配乐,进行实践探究,最后,歌曲圆满结束后,可以提问学生你都有哪些体会,可以说一说吗,孩子们会说出许多你想不到的话来,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发挥创造性 作用。

由于《新教材》设计了单元式的结构,即每个单元一个主题,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强化对主题的认识。如爱心教育(爱妈妈、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少数民族和民间音乐、环保意识、民乐经典、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器、中国地域文化、世界地域文化、音乐中的动物、中国功夫、音乐里的故事、歌声中的回忆等。在每个单元中选择不同体裁、题材、不同演奏形式的作品,既围绕一个主题,又不显得重复、枯燥。在我的头脑中也始终认为音乐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但时常让我头疼,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关心的是这首歌怎么唱,对老师讲解的知识是右耳进,左耳出,识谱只认唱名,不管音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让我知道"教育观念"不改变,学生还是谈不上喜欢音乐课,比如:在教学"切分音"时,我不像以前那样强调切分音的作用,而是让同学们先分析它的特点"×××"和"××· "拍拍手,读一读,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它的唱法及懂得了它的作用。

2.发掘音乐教材中的多学科元素,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

小学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它首先是一种文化教育。因此要把音乐教育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与相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同艺术中的其他形式相结合,如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还要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历史、文学、诗歌等。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拓宽了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设计"动画城""五十六朵花""神州漫游""世界之旅"等单元主题,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欣赏《致春天》一课时,不仅让学生了解懂得了本曲有不同的三个部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启发道:这是一首非常美的作品,作曲家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春天,大家能否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春天呢?比如,绘画、小作文、诗歌、舞蹈等等。通过点拨引导,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把《致春天》这首曲子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达到了我的课前预想。

篇8

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发挥创造性

1.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写画。在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感受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的音乐课,只是识谱、唱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能力。音乐课应该是孩子的世界,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能仅仅只是一个聆听者。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有一节音乐活动课:”奔向2008”,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学生通过上网,看报,看电视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课堂中,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演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欣赏歌曲《巴赛罗那》《手拉手》,展示以“奔向2008”为主题的手抄报,在老师的倡议下,课后,同学们走进社区,向村民们主动宣传奥运知识。这节音乐课异彩纷呈,同学们乐此不疲,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的前提。”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我们应当从“游戏”入手,将孩子的娱乐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在娱乐时人们能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而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音乐原本是充满乐趣的事。可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常理下又不可避免,但在不经意的玩游戏中,也能学到知识。作为艺术课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自主性音乐实践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机会,以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比如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秧歌舞》,描写人们边歌边舞的欢快情景。秧歌在东北是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课堂上,教师提问:你们会扭秧歌吗?同学们都会,并立即手舞足蹈起来,此时,老师和同学一起舞蹈,而配乐就是要学的这首歌曲,在教师有意识的安排中,学生自主完成了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

2.合作性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例如二年级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师讲课时会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这时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都留有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3.探究性音乐实践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在开放性的现实情景中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有效评价 音乐素养 教学能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价逐步受到音乐教育者的重视,但通过近年来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缺少理论依据,评价自己的课堂不准确,或者就没有课堂评价的意识,这样以来对学生的关注度就会降低,这样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掌握什么,教师也不知道最终呈现在学生身上的音乐素养究竟有哪些;通过各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发现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仍占据主要地位,主要以教师为主,通过乐理知识、视唱、演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造成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死记硬背一些乐理知识,最终对音乐失去兴趣,教师得不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评价的反思和对教师的观察,认为有必要对音乐有效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使音乐教学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功效。

1由过去关注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转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

首先我们的执教者和评价者要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学。我们的教师和评价者需要带着这样的观点观察课堂和学生,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鉴赏和挖掘音乐中的美,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被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等理想的境界所吸引和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通过三维目标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音乐素养的积淀,能够用音乐素养体验学习音乐的满足感。

2打造“教师+课堂+学生获得”相统一的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中正确的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评价手段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注重音乐素养的积淀,用音乐素养的积淀帮助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让学生有音乐学习的满足感,同时促进教师对自己课堂评价认识及教学能力的提高。结合三维目标,在每节课的课后教师要观察“学生获得”了哪些音乐知识或者是技能,效果怎样,然后反思自己的“课堂”,原因出在哪里,课堂目标、环节及课堂调控是不是为“学生获得”服务,反思课堂的得与失,通过“课堂”的得与失审视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素养等反面的不足,并通过反思和实践不断提高。

3获得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实践价值

3.1从音乐教学评价的层面指导课堂,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就课堂教学而言,评价总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就学生获得而言,评价也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不仅推动了有效性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音乐文化素养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2形成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判断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有效性的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的音乐学习,因此,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和“教师+课堂+学生获得”的评价模式是判断音乐课堂是否有效性的依据。

3.3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师反复的对照评价模式进行改进教学,有准备的、与目的执教,有效课堂调控,学生的注意力直指音乐本身,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能力会不断增强,将对音乐的各种感觉不断“内化”,让学生在音乐注意力、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

篇10

关键词:创新;小学音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30-01

与传统的音乐教学相比较,新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了极大的转变:以往的音乐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要求,重视知识的继承,但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1]:《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定位,在目标上涵盖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观,科学品质等构成科学素质的主要成分。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将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将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但当时是将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2]。

2.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2.1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生活的理解。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这种方法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有些学生对音乐望而生畏,影响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还有一些学生勤奋好学,基础扎实,他们可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有条有理,但是很少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意味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薄弱[3]。

2.2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不够。教师的提问具有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检测学生先备知识;帮助学生连结旧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思考;考核学生的?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帮助学生发展概?;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还有复习或总结课程等多样的功能。

2.3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教师为?让学生发展出新的概念或知识,会以鼓励学生说出?同答案、或转换立场思考的方法,促进学生增长认知的层次。这类题目可能是为?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独创性思考,或引导学生自?建构知识等。教学初期可以使用低层次的发散型问题提问,以求学生多方面地提供意?,让我们?加了解学生的原有想法,接着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先前回答一一响应并开始教导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藉由提问让学生走入聚敛性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了解,最后可以再提出?深入的发散型问题引发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解释,达到学生建构知识的目标[4]。

3.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有机融合

在观察现场尽?地搜集未正式记录的师生互动及学生?为,以助于?加融入至教室的情境脉络中去分析语?。而在诠释资?时,做深刻且丰富的描写,并举出实例辅助说明,?低研究者先入为主的观?,以藉此提高研究报告的可信?。

3.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因此,我们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生活进行预习,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知识,会使他们尝到探索的乐趣,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无数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明显比面对虚构的问题更有探究的欲望[5]。这也证明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从生活中来,并能指导生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时,应该将学生向生活化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当预习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就会更关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急需把这些疑问解开,盼望教师讲解,于是对听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4]。

3.2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由单纯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收知识变成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适合个性化教学,以达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性的目的。

音乐课堂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性的情感历程,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和生活背景又可获得个性的情感体验[6]。多媒体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实时的教学帮助,支持学生实现以其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MIDI制作、音频编辑、音色制作、音乐多轨录音合成、个性音乐作品的展示等等,无不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穷的可能性。

3.3变革教育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首先,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模式成为必然;其次,教材及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惟一途径,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借助于信息网络,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自己家中或其他场合学习。个别化学习将与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会被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所取代。

4.结论

通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向老师求解。这样教师就能顺理成章地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分析现象、解释问题,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唐雪婷. 小学音乐如何实现快乐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1:247-248.

[2]陈太香.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 黄河之声,2014,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