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供应链管理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体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慎重开展供应链管理,确保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企业开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供应链管理中要避免盲从,结合物流企业基本特征及实际运营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从而规范整个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
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实践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在物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统一规划物流系统,对物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化管理与规范。之所以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是因为企业中制约物流管理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物流成本、配送环节、库存控制、客户情况及环境条件等都是影响物理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物流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其内部系统进行制度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具有集成化优势,能够将物流管理流程作业进行快速重组,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运行的敏捷性,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流管理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物流功能整合,然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将物流管理中各个环节当作一个整体,对物流系统内部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操作,优化了物流管理系统内部组织,是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概述
现如今,供应链管理已在诸多物流企业中推广开来,从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实践角度出发,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制定合理的供应链管理策略。物流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功能性,供应链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及实际运营状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第二,强化供应链内部各协同业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中涵盖了诸多业务内容,在供应链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这些任务进行有效管理,若一个环节管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管理效果,因此要强化供应链内部各协同业务管理。第三,以业务订单协同为依据,实现物流业务订单的快速响应。业务订单协同是后期开展各类协同工作的基础与关键,订单记载与传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物流业务订单的快速响应,从而提高物流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快速性。第四,对供应链渠道及非渠道组织实施管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客户的最终需求,在准确了解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渠道与非渠道管理,有利于优化供应链整体管理流程,对物流管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第五,将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到最低。在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应将管理成本控制到最低,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及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具有整体性及时效性特点。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传递尤为重要,信息传递主要是在各企业之间逐级进行的,若不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很容易随传递方向逐级变大而导致信息数据失真,降低供应链信息数据的利用率。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内容进行全方面把控。供应链管理具有交强的功能性,以下是笔者对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实践的分析:
1.供应链管理实践强化了物流管理系统的响应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实际操作中,主要以Internet技术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支撑,利用该技术能够对物流信息及业务及时进行相关处理。其主要是通过消除无价值程序及时间,来达到降低物流管理系统应用成本的目的,对物流企业实现简便快捷性物流业务操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性保障,是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物流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2.供应链管理实践实现了物流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确保供应链管理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若物流系统中没有无缝连接,那么会导致物流企业无法及时得知客户的实际需求,那么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必然会造成客户不满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制约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业务的正常开展与运行。而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物流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从而使物流企业能够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客户反馈信息及需求,有利于物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3.供应链管理实践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在物流管理内部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能够快速获取客户现有及一些潜在需求,利用供应链管理方式能够使物流企业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及时了解物流市场最新需求资讯,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业务营销策略,对提高物流企业业务量,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要将物流业务贯穿于供应链始终,进行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物流业务速度,使物流企业准确快速掌握物流市场的动态,这样一来物流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物流管理,保证物流业务各个流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还能够优化物流管理内部系统组织,推进物流企业的合理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玉勇.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供应链管理[J].经营管理,2011,34(09):24-25.
篇2
关键词:课程建设 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 沙盘开发 校企成果转化
供应链管理是集信息技术、企业管理、运筹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对于社会阅历浅,又缺乏企业经验的大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如何采用一种轻松、直观的方式让财经管理类学生具备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学会从供应链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各种经营问题则成了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1.现状分析与不足
目前,大多数院校供应链管理实训采用由教师演示讲解相关的业务流程与原理分析,练习重心依据事后发生的原始凭证进行事后的统计与核算,最终由教师命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表现为两点不足:
1)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综合要求。供应链管理要求各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获利,因此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管理实训若只能提供根据事后凭证核算环节,那么无法体验核心业务流程、科学决策的过程,则供应链管理思想学生根本就无法体验,更无法累积相关的工作经验。
2)不符合现代教育职业教育理念。传统知识讲授的教学形式,始终将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无法调动学习热情。命题考核或自评加他评考核评价,都体现为终结性的评价方式,重点强调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而无法凸显出过程中学生行动上的表现。
2.供应链管理实训模型分析
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形式来展示整个供应链,让学生对供应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沙盘运营的激烈对抗中感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寻找供应链上企业共赢的平衡点,进而能够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运营策略,在链上企业共生共存前提下,如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协同能力、决策判断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1)实训模型在内容上要求真实地展现了供应链间信息、资金、物流的和谐统一。系统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理念。为学生塑造了一个了解企业、了解供应链的完整的学习环境;通过角色模拟,体验从市场需求、销售反馈、渠道运营、订货确认到研发生产,销售发货、物流配送、资金结算、广告策略、产品定位、促销选择、销售实现的管理应用;借助了直观的沙盘教具,分组在公开透明的市场上进行经营竞争模拟。如下图1所示:
2)行动模型体验完整的经营决策、过程控制、统计核算管理过程。每一端结合岗位实际提取典型工作流,可直观感受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切身体验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不同岗位的角色和作业流程;在真实平台的决策中把握供应链管理要点;透明信息环境中掌握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技能。如下图2所示:
图2 管理过程与“三流”传递关系
采用多年连续不同经营策略,达到每个期间“重复的是过程,而不是内容”。通过项目递进关系重构、序化,解决知识应用的逐步递进,培养学生知识全面应用变通能力。
3)教学组织模型采用“以赛以训”组织形式。评价模型采用学生组队分角色分岗位在虚拟环境中竞赛PK的组织形式,教学教师承担市场操控者兼任裁判、讲评专家的角色,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一体。
4)教学评价模型采用“系统客观评价”考核形式。采用由系统采样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客观评价结果的方式。
5)采用B/S架构模式进行系统开发。为了解决数据集中管理、数据易备份与恢复、安装维护过程简单等问题,采用了B/S架构实现平台开发。
3.供应链管理实训系统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创新供应链管理实训模式,实现决策流程核算功能一体。供应链管理沙盘实训系统改变传统课程实训模式,系统设计基于业务流程的整体方案,借用“沙盘”概念,开发独特、直观的沙盘教具,全仿真业务流程,并融入市场变化,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体会供应链经营管理过程。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在沙盘对抗中体验完整的经营决策、过程控制、统计核算管理过程,感受供应链企业间协作与制约的关系,感悟科学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2)采用“以赛代训”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知识运用、素质培养”双元并重。供应链管理沙盘实训系统改变了传统知识讲授的教学形式,采用“以赛代训”PK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动输出与被动输入的关系,让学生分制造、渠道、终端角色分岗位经营,在经营活动中行动起来协作共赢,让教师成为导演、裁判、点评专家。沙盘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一方面将抽象的管理理念和陌生的管理过程模型化、可视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抗形式的教学组织有助于激励学生盘点经营结果,反思决策成败,梳理管理思路,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教学实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改变实践教学中学生个体化单体模式,形成了全体学生同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生的实践环境。学生经营中综合运用供应链知识,实现“智商”培养;通过团队协作组队参赛实现“情商”培养;通过市场淘汰训练抗压、抗挫实现“逆商”培养,弥补了传统课程重知识弱经历、经验,达到知识、素质并重。充分让学生发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享受理智分析、科学决策、完美控制过程,体验到知识运用的乐趣,获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增加了生活的阅历,增长了工作的资历。
3)搭建供应链管理实训平台,建设理实一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创新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设计出在一个逼真的经营竞争环境中,进行各种业务操作,体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竞争,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用友公司与学院携手开发此实训平台填补市场空白。系统配套开发的实训教材、规则、学生手册,以及完备操作手册、教学点评资料形成立体化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料。
4)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成效考核。系统解决了教师命题学生答卷传统考核方式,也摒弃了出勤、同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主观性过强的考核参数选取。供应链管理实训考核评价依据由产品研发、资质、门店等指标反映经营成果;通过所有者权益、市场占有、资金周转等综合因素由系统生成客观考核评价,既评价了过程又评价了质量。
企业供应链涉及企业经营的流程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与博弈,通过供应链管理手工沙盘形象展示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与核心要素,利用电子沙盘简化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复杂的财务核算过程,使学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4.成功探索教学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校企合作途径。
供应链管理沙盘实训教学系统(含软件、教材、手册、加密狗)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校企深度合作产物,也是教学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商品、附加值增加的典型应用。2010年以来已顺利组织全国、省市供应链管理电子沙盘大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高等院校强大的科研能力,而薄弱的市场转化能力,让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科研项目因“信息孤岛”而被长久束之高阁。学院通过与用友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系统并实现成果商业化,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辟出校企合作新途径。学院由项目合作获取企业对学院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高度信任,企业后续共建专业共建、人才订单培养、双主体学院建设等工作深化了校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模式与范式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
[2]姚孟良 用供应链观点看技能实训与课程体系的互动 《集团经济研究》 2009年
篇3
Abstract: With the interaction I effects and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knowledge sharing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designs a two-stage teaching model with advanced community a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an-community learning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as the main behavior of supply chain and its management theory teaching.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second-order community learning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clears the teaching idea, the frame,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 and the teaching aspect and the process. It also gives the advice of model practic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l; community;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MOOC
?S着产品同质化和消费者诉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已从内部转向外部一体化角逐,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固此,人才市场对于职业者是否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为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顺应需求,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技能和素养[1]。
由此,近年来关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李君[2]从现阶段供应链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法。杨剑锋[3]分析ERP沙盘模拟对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模式等,并就其实施提出建议。潘恒和黎青松[4]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设计出适合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封俊丽[5]则将生命周期理论与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探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设计问题。李建颖[6]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啤酒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以上研究主要提出或优化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某一具体教学方法或课程内容,呈分散状态,未曾构建具有整体性的课程教学框架或模式。齐军领[7]的文献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其根据供应链运作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框架,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然而,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设置整体的教学结构和章节内容,并未涉及到与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模式,更未能从学生出发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关键。在实际运作中,企业要求供应链管理应用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目前,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能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和创新能力,规避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所出现的单向授课缺乏启发式、体验感等缺点[8-9]。续润华[10]亦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应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个体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态度。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化发展,学生的搜索能力加强,信息可得率变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交流、分享和学习需求[11]。例如微信朋友圈、知乎、WIKI等社群作为新型的学习场所引起一股追捧狂潮。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社群环境中,个体/社群之间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并由此产生一种正向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促进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有效构建新知识。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不少学者已对社群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梁展锋[12]将微课与微信结合,构建适用于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生活的移动社群教学形式。陈磊等[13]则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普通微信账号等建立相应的在线教学型社群。以新浪“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对学生的参与数量、参与深度等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内容与深度均有相应提升,能激发实习者自主求知热情,实习效果较好[14]。
因此,针对已有研究的欠缺及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与理论性均很强的特点,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以进阶社群为知识构造场所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以个体为中心的一阶社群和以社群为中心的二阶社群教学阶段,并明确了进阶社群的教学理念、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环节与流程等,最后给出了模式实践的建议。期望为高校构建、??施供应链管理课程社群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或为其他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提供帮助。
1 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研究供应链构建与优化、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规划、运作与管理等基本规律、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较强,要求学生能掌握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方法,且具备供应链设计、构建、协同规划等问题的解决能力。固此在教学中,需从理论渗透、强化操作的角度出发,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而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特征,本文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利用学以致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篇幅有限,部分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不做罗列,仅列举主要的教学和实践内容,详见表1。
2 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结合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将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程序共四方面来阐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15]。
2.1 基于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其认为知识构造和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主动的过程,并非教授者向学习者传授的过程,教学只是一个手段,学习的真正内化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吸收,从而构建出更具有个人特征的学问[16]。其次,知识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信息、文字等的表征,更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而是在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对其的个体理解或形成私人技能。
社群是基于某种需求、特点而形成具有边界性的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其可表现在地区、领域上,亦可为虚拟、抽象的空间里。在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社群会产生独有的社群精神、感情和文化。同时,社群文化等对个体亦会造成影响和产生作用,促使个体向某个方向发展。
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群中个体认知有差异的特点,而被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群体间通过相互分享和作用,实现个体知识建构的修正、完善和巩固。因此,群体的认知、社群的氛围和文化等外部环境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自主学习、社群互动、个体分享等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内化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库存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等内容,构建个人知识。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供应链课程教学里的主导者,教师作为个体、社群导师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结构由教―练―评的直向模式转变为学―享―导的融合模式,学生学习活动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是与社群内个体或社群与社群间的互动、分享而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以上教学理念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享等教学活动,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达到能构建个体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2.2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框架。根据上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本文从个体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出发,利用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进阶的个体―社群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包括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两个阶段的教学形式。具体的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中,学习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一阶社群学习阶段主要是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是围绕学生个体,由班级、微信朋友圈、QQ群等所组成的泛社群形式。学生通过泛社群与其他同学、朋友等相互交流,探讨课本、MOOC或WIKI上的知识,在各类情景中建构各自的意义。二阶社群学习阶段则是针对课程后期的实践教学而开展的,是在泛社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群域和边界的精社群形式。其由班级学生自行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群内个体产生交互作用,形成社群知识结构、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模式。其次,社群间通过观察、会话、定期交流等方式,产生交互影响,在同化或顺应社群外部情景的过程中,促使社群对知识的意义重新建构或完善,并用于其实践项目中。最后,在考核期中,各个社群展示其意义建构下的实践成果。
2.3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教学对象和实现条件。在一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堂的课本知识、MOOC课程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且学生个体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基本单位。个体通过与班级其他个体、朋友、知乎好友等建立起的泛社群,进行知识共享,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经验和见解等,从而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个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则作为学生个人导师的角色出现,主要为学生讲解核心内容和答疑。因此,教学场所除黑板、讲台、桌椅等必备教学条件外,还配备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能够利用课本外的MOOC课程或WIKI知识。另外,配备4~5个流动性的立式移动黑板,用于学生交流、讨论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泛社群,例如供应链课程微信群,可供学生自由分享案例、名家访谈等。
而在二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而教学的行为主体则以社群为单位,每个社群由4~6个学生组成。在导师指定的学习情境下,社群通过内部个体的协作、会话以及与其他社群的沟通和交互影响后,形成关于实践任务的一致性社群知识意义建构、文化和实践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社群的导师,引导社群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实践任务和建构起社群知识意义。基于社群的团体特点,教学场所应设在活动空间较为广阔的新多媒体课室或者需操作实验的实验室。新多媒体课室,除了具备传统多媒体室的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和音响设备等教学工具之外,还应具有较为广阔的活动、行走空间,里面配有数个移动黑板(以学生社群个数为准)、数张讨论圆桌,便于社群讨论和交流以及社群与社群之间的沟通。而实验室则应为教学一体化的教室,具备教学、讨论、实验操作、工具储备等空间,其中教学区类似新多媒体课室,配备讨论圆桌和移动黑板,实验区除了操作系统外,亦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配置。
2.4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与流程。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和框架,进阶型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两阶段多环节:
2.4.1 一阶社群阶段
(1)个体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个体在听教师讲解供??链课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MOOC课程或WIKI上相关的知识,补充和加深了对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明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对供应链及其管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2)泛社群形式下的知识共享和交互作用。在课堂上,个体与班级内其他个体分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经过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知识和认知,完善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更优化的知识意义建构。另外,利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与外部个体、组织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和交流,增强个体与其他外部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作用。
(3)教师对(1)和(2)环节的指导。教师作为一阶社群阶段的组织者,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泛社群中个体间的交流等环节,令学生通过自学、展示、反馈三个环节,能自我形成对知识的辩证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学习周期中需为学生解难答疑。
(4)形成最终知识意义建构并参与考核。经过(1)~(3)环节,个体已将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自我认知和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此时,个体应接受来自教师或者其他权威部门的考核,以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和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可选用开卷或闭卷测试、论文、知识陈述展示等。
2.4.2 二阶社群阶段
(1)教师制定实验操作或项目设计实践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事先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内容或者相应的项目设计等实践任务,设计好活动情境,规定内容水平应达到的标准、报告的撰写规范、要求等。
(2)社群建构知识意义。在一阶社群的知识认知基础上,针对实践任务要求,社群内部进行会话,利用群内个体的知识结构,共同建构实践内容的知识意义。同时,社群与其他社群进行交流,同化或顺应其他社群的知识,完善自我社群知识意义的建构。
(3)社群确定实践模式及开展实践。在第(2)环节的基础上,每个社群明确自身任务执行的实践模式。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社群成员共同协作开展实践活动。
(4)定期参加社群间的交流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社群与社群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会,相互探讨和研究任务实践过程的相关内容,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
(5)教师对(2)~(4)环节的指导。在社群知识建构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而当存在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教师需给予指引和建议。
(6)形成实践成果并展示。每个社群按照要求和规范,结合社群的项目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各类事件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各自的实践报告。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专家、企业人员、学生等组成评价团。每个社群依次上台展示其实践成果并全员参与答辩和提问。
3 教学模式实践建议
3.1 巧借平台,激发学习主动性。新一代大学生,尤其是95后,行为特征较为显著,其爱好分明、个性张扬、渴望交流、乐于表现、自我意识强等。在生活中,他们喜欢使用各类社交平台例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表述个人心境和见解。因此,供应链课程教学可将个体常用的交流场所发展为知识构造场所之一,充分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设计部分教学场景,激发学生个体探讨供应链问题的主动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社交平台带来的问题分享、朋友圈的回复、微信订阅号的好文转发等不但能吸引学生关注,还能激起个体探讨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2 创设情境,促进意义建构。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个体吸收知识和建构知识意义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情境的内容很多,例如书本、网络知识、人物言论等客观事物,也可以是个体间的情感、社群文化氛围等抽象场景。将供应链知识融合到学习、生活中,管理和规划知识构造过程,创建有利于个体建构意义的情境,促使个体能动地思考和创新,为师生、个体间、社群间互动交流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内容。
3.3 整合资源,增强交互影响。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场所穷出不尽。例如MOOC,不但提供优质的线上微课程,还创建了可供互动交流、探讨分析的板块区。又如新浪、网易的公开课,以及微信的订阅号等,资源和交流方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将线上与线下可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移动端等工具,促进个体间、社群间、个体与社群间的分享,增强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令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吸收来自其他外部的知识和理解,从而同化或顺应建构的知识意义。
3.4 多方合作,加强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令其分解、内化信息和建构知识意义。但不少普通教师受其知识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辅助学生或提供其想要的资源。而联合企业、协会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更契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供应链课程教学中,指导主体可由校内教师、盟友学校教师、企业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构成,从多角度和多方向指导学生,使得学生视角会更开阔,实践能力更强。另外,多方指导除了有利于完善学生理论理解、活动、项目设计或实验操作等知识或技能外,还能帮助学习个体从学生到企业职员角色的快速转化。
4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条件 流线化 平稳化 零缺陷
市场需求的变化多端,使得提高对客户订单的及时响应能力成为企业供应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jahnukainen j(1999)的研究表明,在订单驱动生产的总交货期中,企业生产时间占20%,物流运输时间占24%,而采购等待时间占54%,我国学者对有关企业的调研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马士华等,2000)。
这表明采购物流对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基于准时采购(just-in-time purchasing)的供应链合作体系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传统的采购模式采用提前采购方式,容易造成大量的库存,隐藏了生产运作及产品质量上的问题,而且带来高额的储存成本。理想的准时采购是直到需求发生时才进行供应的少量多次的配送,而且要求高水平的供货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检验浪费。
一、生产布局流线化
批量生产方式是将具有相同功能的设备集中放在同一个区域,以车间为制造单位组织生产,这种生产布局称之为“水平式布置”。而jit是以制造单元为单位组织生产,根据产品的类别组成生产线,按加工顺序将设备一部接一部排列,形成jit制造单元,使制品从投料、加工到完工有一条明确的流动路线,这种生产布局称为“流线式生产线”。
整体生产布局的流线化,使得企业的有限空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加强了企业员工之间横向与纵向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地是各个生产制造单元可以共享一组辅助作业人员,达到企业少人化的目的。
二、生产过程平稳化
流线化生产中任何一个制程出现问题,都会在整个生产线和供应链上放大,从某种意义来说,将比批量生产方式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浪费。
1.混流生产线
流线化一般有两种生产方式单件流线生产方式和复数流线生产方式对于不同的产品和数量需求,混流化生产方式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短周期生产计划
混流化生产方式使得在短时间内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可能,为了保证整体生产线的平稳,将月计划或周计划分解成以天为周期的多产品组合的小规模生产计划。由于要在更短的生产周期内实现多品种生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缩短不同产品生产的切换时间。
3.设备产能的均衡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线上某些设备产能很高但整体不均衡,还不如设备产能一般但整体均衡的生产线更有效率,因为生产线上产能最低的设备决定了整个生产线的速度。
4.实现设备“零故障”
生产线上任何设备的运转不良,都会造成产能减少和制品不良,其后果甚至超过因设备产能不均衡造成的浪费。jit提出了生产线“零故障”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要诀是全员生产保全(简称tpm)制度。在tpm实施过程中预防保全尤为重要,飞机正是在两次飞行之间的机场停留时间,通过预防保全实现“零故障”目标。日本的一些企业利用两个工作班次的间隙进行设备预防保全,这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5.产品切换最小化
切换作业分为内外两种作业。由于外作业无须设备停顿,快速切换的思路首先是尽量变内作业为外作业,然后是缩短切换的作业时间。缩短切换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提出了缩短切换时间的4个阶段:第1阶段先将原来切换时间缩短一半;第2阶段,在10 min内完成切换的“个位分钟”;第3阶段,在3 min内完成切换的“零切换”;第4阶段,在1 min内完成切换的一触即发”。
三、产品质量零缺陷
传统的品质管理观念认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因而往往设定一个企业认为合理的合格率生产。事实上流向市场的任何不良品都不会为消费者接受,也造成了产品维修、售后服务、退货返修和长途搬运等费用的增加,而且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和竞争力的下降更是无法用金钱估计的。jit的品质观念认为,质量和成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提高产品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但大大减少了因不良品流入市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为了消除不良品所造成的浪费,就必须实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实施零不良源的管理。“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检验方法,产品的质量是在制造过程中就决定了的。实践中常采用标准作业,防错装置,首件签样,自我检验,巡回检查,全数检验等几种零不良源控制方法。
四、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实施jit除了上述的基础条件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开展现场管理的“5s”活动。
(2)员工的多能化,使得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生产系统的灵活性,从而也实现了企业“少人化”,大大减低人力资源成本。
(3)从事标准作业的人员与从事非标准作业的人员必须严格分离。对于从事非标准作业的人员,尽量也应使其作业“标准化”。
(4)应把供应商和协作厂商纳入企业jit管理系统内,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最后,笔者认为jit生产制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实践过程,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企业应用jit生产制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任何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思想,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jit实施计划,从点滴做起慢慢积累实施jit的技巧。对于不断创新的国外先进制造模式,企业应该有选择地加以实践,而不是一轰而上地跟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实践,才创造和完善了jit生产制。直到现在,jit生产制在日本和欧美还是主制造模式。中国企业要想真正提高竞争力,必须认认真真做足管理的工夫。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王许斌,杨文胜.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构成的实例研究[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8(12):960-964.
篇5
[关键词] 建筑供应链 采购管理 采购原则
一、概述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不可分,是各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行业。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建筑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筑企业供应链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围绕总承包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直至工程竣工交付,将材料供应商、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设备租赁企业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施工材料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直接成本由劳务费、材料费、机械费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费用占到总成本的 50%~70%,显而易见,采购成为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采购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工程总成本,以较低的工程造价完成项目,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采购在有效的供应链运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为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效率,就必须加强建筑采购管理。
二、材料采购现状
1.施工材料采购管理的现状
当前施工管理采购的主要流程为,物资采购部门根据项目的进度计划和材料需求计划,随时核对材料库存水平;当发现库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物资采购部门就要与材料供应商进行联系,磋商和交易,最后供应商将材料送至施工现场。
采购的重点往往放在如何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贸易的活动上,特别是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间的价格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质量、交货期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进行控制。因此,双方经常需要经过报价、询价、还价等谈判,采购成本偏高,采购应变能力不强。
2.主要存在问题
现行的采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材料采购过程信息不对称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采购活动中是一个首要的任务,现行的材料采购过程是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非对称信息博弈过程。建筑材料具有用量大、种类多的特点,相对利润高,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在其采购的过程中,材料需求方为了能够从多家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以防供应商增加要价筹码,供应商也在和其他供应商竞争的过程中保留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供需双方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多于合作,结果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也带来了交易风险,又增加了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使采购过程中各种冲突和矛盾时有出现,并增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
(2)采购质量难以控制
采购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供货质量和交货期。在现行的材料采购模式下,由于供需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合作的短期和不稳定性,使得质量验收检查是采购环节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能对采购材料的质量和供货期进行事后把关,质量控制难度大。部分供应商为竞争到供应权,谎报企业资质和供应能力,使得供货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具体实施中采供双方极易发生纠纷,常常出现供货质量不达标、不能按时供货等现象,对材料需求方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
(3)材料安全库存水平偏高
材料安全库存水平偏高,是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保证建筑生产的按期顺利进行,所需施工材料往往在施工前就很早已经进入现场,这些原材料(如:钢材、砖瓦、砂石)大都体积大、质量大、占地广。无论何时走进施工现场,都可以看到大面积堆放的建筑材料,一方面增加了保管费用,有丢失材料的损失;另一方面,还占用大量资金,影响周转。
(4)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的采购模式下,很多施工现场仍旧采用传统的上传下达,信息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生产一线与采购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程度低,对材料的信息收集不及时,信息的传递存在延时。施工现场的特点是材料吞吐速度快,材料品种多、数量大,传统的信息系统很难适应现代的高效生产进程,这个问题在大规模的施工项目中尤为突出。二是供应和采购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材料供应商缺乏响应工程需求变化的能力。
(5)采购人员履责不够
现行的采购模式下,采购人员只履行了其部分职责,仅对各工组上报的材料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完成最后的采购工作,而忽略了从施工的角度主动对材料的需求进行预测,对供应商信息的更新工作较慢,最市场上新材料、新产品的调查工作不够及时。
三、新的模式程序/建议
1.建筑材料采购原则
施工物资具有其他物资所不具有的特点:第一,物资品种较为繁多,涉及面广,用量大;第二,采购随机性大。即便经过非常精细地预测,也不能够排除图纸变动和设计变更,以及突发事件等的影响造成采购计划的变更;第三,资料的要求较高,可追溯性强,每一种物资都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第四,市场性特征,部分主要建材的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如钢材等;第五,时间特征。包括选购时间和施工用料的时间,这些时间受设计和施工中资金、工期、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影响。建筑物资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物资采购相对复杂,并且难以控制。
建筑物料采购和其他采购存在明显差异和不可替代性,其采购必须在确保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满足工程工期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建筑材料采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时适量原则
建筑制造是一典型的产品固定式的生产,各种原材料由供应商送至建筑商品制造地,为保证工程建造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材料的供应必须及时到位,否则造成窝工和停工,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还要保证适量采购,采购量不足,易造成工程窝工,采购量过剩可能造成浪费、增加额外的仓储和保管费用。因此建材的采购要适时适量,既保证供应,又成本最小。
(2)质量原则
建筑材料是建造的基础,其质量好坏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往往因为建材质量问题引起的返工成本高,而且耗时、延误工期,因此,在建材采购的过程中,要首先保证其质量,但同时,也要做到适量原则,质量太低当然不行;质量过高也没必要,还增加了采购费用。所以要求建筑材料采购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价格低廉的物品。
(3)费用原则
费用最省,是物资采购要始终贯穿于方方面面的准绳。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长,建材种类繁多,部分主要建材需求量大,如:钢筋、水泥等,采购活动次数多,因此,在建筑材料采购的全过程中,要注意巧妙选用采购策略,使得总采购费用最小,降低工程成本。
2.建议
(1)转变建筑供应链思想
在整体供应链的角度下,建筑企业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必须尽可能多的从占工程成本60%左右的材料费中获取价值,重视材料采购管理,想法设法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下施工企业的采购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涉及企业技术、供应、施工、质量、生产、财务等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人员,建立一种适应施工企业生产特点的采购组织机构非常重要,采购组织内的成员齐心协力做好采购工作,以满足项目要求为目标,以尽量节约成本为准则,对项目负责,对整个企业负责。
(2)重视采购计划编制
采购计划的编制是整个采购活动的准绳。于施工材料的种类繁多,对采购材料的准时性要求高,因此,应该格外重视对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计划由技术人员进行材料需用计划的编制,其主要依据是图示量和施工方案的选择等具体要求。采购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材料的分类,不同材料应具有相应的采购目标侧重。通过供应细分法对所有材料进行分类,供应细分法主要综合考虑财务成本和供应风险两个变量,将采购产品分成四类:策略型、杠杆型、关键型和战略型。
图 材料供应细分法
策略型材料,成本低,风险低,采购管理的目标是提高采购过程的效率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关键型材料,成本较低,但风险较高,对公司的有效经营是非常重要,采购目标是尽量减少任何供应中断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杠杆型材料,成本与价值较高,但供应风险不大,参与该领域竞争的供应商数量适中,采购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竞争来降低成本;
战略型材料,成本高,供应风险较大,其本身具有长期计划性质和合作意义,采购管理目标应侧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对公司产品和市场份额的影响。
第二,确定经济采购量。确定经济采购量的目的,就是使与材料的订货成本、储存成本、购买成本和缺货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根据施工项目的一般情况,由于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相对较小,重点要考虑购买成本和缺货成本之和的最小化,最终得出一定期间的经济采购量。
第三,确定合理采购时间。充分考虑部分材料的市场行情,如:钢筋、铜等,它们在工程中的用量大,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成本。因此,在采购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应考虑价格波动,确定合适的采购时间,控制采购成本。
3.严格供应商管理
建筑供应链管理下的客户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合作双方双赢(win-win),强调在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享用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
供应商管理是采购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成本结构、市场反应能力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供应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现代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供应商管理主要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和考核两部分。
建设单位应该建立一个供应商档案管理系统,收集各类建筑材料供应商的相关信息,整理归档。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供应商选择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交货期、供货质量、服务水平、价格成本等,通过采购小组的统一评分选择最优的材料采购商,如表。
表 供应商选择、评价标准图
对已经通过认证的供应商考核也可以采购以上评价标准,来了解供应商的表现,促进供应商提升供应水平,并为供应商奖惩提供依据。
4.提高采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建筑施工对材料到货的准时性要求高,因此提高采购管理的信息化显得十分必要,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确保了各环节的协调运行。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以物资采购计划为主线,将供应商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物资报表管理、现场库存管理与成本控制联系在一起,保证了物资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与信息共享,以尽量避免因信息不畅导致的采购数量上的浪费和因采购不及时而造成的工程成本增加等现象。在企业外部,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化的提升与供应商共享材料的需求和库存状况,使其也参与到整个材料管理中来,及时应变,提升服务质量。最终达到建筑企业和材料供应商的双赢局面。
5.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建筑供应链下的材料采购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采购,其采购不仅要掌握特有的采购技巧和策略,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程、预算、合约、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关于产品、市场等很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它对采购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全局的眼光、敬业的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充分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完成建筑材料的全过程管理。
6.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建筑供应链下,建筑单位与材料供应商之间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由于这种特征的存在,随着项目地的变迁,供应商不得不依托第三方物”(Third Party Logisties ,简称3PL 或TPL)流进行材料的配送。但目前由于相关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常会出现第三方物流层层转包而延误交货期的难控制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建筑业第三方物流的规范管理,使其满足建筑供应链下采购的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供应链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项目增值的起点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活动管理对建筑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供应链下,材料采购管理需转变思想,重视采购计划编制,强化供应商管理;同时还要着力提高采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总之,新时期建筑供应链下的施工材料采购管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薛小龙, 王要武:国外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12:45-49
[2]江伟赵振宇朱营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2003(5):23-25
[3]叶少帅杜静: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4):5-8
篇6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89-05
The Regulatory Supervision of Food Supply Chain’s Safet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LI Chang-bing,JING Ai-jia,ZHANG Fei-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food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benefit groups and the failur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ll restrict the supervision of food supply chain’s safety. Aimed at overcoming 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food safety regulatory approach in the control of food safety risks, we build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supervision of food supply chain’s safety by analyzing each related part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Through simulation we attempt to defin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regulatory measure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policy for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Key words: food supply chain; regulatory; simulation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苏丹红”、“瘦肉精”、“空壳奶粉”到“工业盐”、“三聚氰胺”等,引发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食品安全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如何对众多环节进行有效监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许多学者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其中,国内学者左两军等[1]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的不同实施力度对食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成本的影响分析,提出政府的帮助是必须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制实施高水平的QMS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王海萍[2]对食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诱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监管的视角对食品供应链中风险控制机制的构筑提出建议。王有鸿等[3]通过博弈分析,研究了食品安全风险为高低两类的情况下,公共政策法规对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监管作用。国外学者Liddell等[4]通过对全球六个主要的猪肉进出口国的追溯系统进行比较,确认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刺激因素有利于明确可追溯系统带来的经济利益程度。
综合看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局限于定性的分析,缺乏系统的论证,方案建议的可操作性差。本研究构建了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确定监管的关键要素以及具体监管措施,以便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食品供应链的安全风险分析
对于整条食品供应链来说,主要分为生产、流通、销售三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整条食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包括农林业、畜牧业、水产业,这部分风险的可控程度较低;流通环节是指食品的加工、包装、装卸和运输,这部分的风险是长期性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道德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是食品生产企业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条件造成的,道德风险是某些企业为增添食品卖相人为添加过量的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最后是销售环节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最为直接,主要是因为监管力度不够和消费者安全意识不高造成的。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2 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建模可行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是Forrester[5]教授于1958年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这是一个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结构。
食品供应链监管的显著特征是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上下游企业自主实体构成。同时,该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中,其内部也随时在不断地调整,由此决定了食品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且其中数据不充分,某些参数或关系难以量化。而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以反馈环为基础,动态模型中的多重反馈使得系统行为模式对模型中的大多数非关键参数并不敏感,只要参数的估计在合理的范围内,系统的行为模式就不会表现出不合理的偏差。因此,系统动力学有助于解决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中数据不充分的问题。
2.2 流图分析
本研究的系统流图由两个流位变量、两个流率变量和其他变量构成。以两个流位为核心建立了两个子系统:以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为中心的子系统和以供应链食品总数为中心的子系统,及以政府监管指数为中心的辅助变量群。子系统内部各变量相互影响,子系统间存在关联关系。见图2。
在以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为中心的子系统中,流位变量为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流率变量为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当食品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分别生产、流通、销售的食品量增大时,整条供应链上的不合格食品总量也必然会增加,从而将引起政府对其监管力度的加大。政府将使用各种方式来加大对食品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的监管力度,例如指导生产商建立相关的风险基金,完善流通环节中的可追溯体系,建立销售环节中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来改善不合格食品数量增多的现象。
在以供应链食品总量为中心的子系统中,流位变量为供应链上食品的总量,流率变量为供应链食品增长量[6,7]。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食品供应给市场的增减量取决于生产商的生产量,食品加工流通量以及食品销售的增减数量,且他们之间的增减呈正比。同时,政府对食品安全生产要求提高以后,生产商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生产食品量又会有所降低。完善流通商加工流通食品的可追溯体系后,流通商流通加工的食品量会有所保留,增强对食品召回制度水平的监管也会遏制零售商销售的食品量。因此,供应到市场的食品总量的增长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的影响。
3 以重庆市为例的仿真分析
3.1 模型数据来源
模型所用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06—2011)。
3.2 模型主要方程
1)状态变量(Stock) 供应链食品总量,指在一个时间段里,整条供应链上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所生产、加工、出售的食品总量之和。
供应链食品总量=INTEG(供应链食品增加量,5.571)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指在一个时间段里,整条供应链上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所生产、加工、出售的不合格食品总量之和。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INTEG(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0.05)
2)速率变量(Flow) 供应链食品增加量,反映每一年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量的多少。
供应链食品增加量=(食品生产的积极性×食品生产数量+食品加工运送的积极性×食品加工运送数量+食品销售的积极性×食品销售数量)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反映每一年中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合格食品的增加量。
供应链不合格食品增加量=(不合格食品生产比率×食品生产数量+不合格食品销售比率×食品销售数量+不合格食品运送比率×食品加工运送数量)
3)其他变量 食品生产数量、食品加工运送数量、食品销售数量这三个变量主要用于给模型的仿真模拟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
食品生产数量
=WITHLOOKUP(time,([(2006,0)-(2015,10)],(2006,1.094),(2007,1.345),(2008,1.461),(2009, 1.683),(2010,3.009)))
食品加工运送数量
=WITHLOOKUP(time,([(2006,0)-(2015,10)],(2006,1.132),(2007,1.253),(2008,1.302),(2009, 1.412),(2010,2.089)))
食品销售数量
=WITHLOOKUP(time,([(2006,0)-(2015,10)],(2006,1.169),(2007,1.162),(2008,1.144),(2009, 1.141),(2010,1.169)))
社会影响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食品对于社会的正负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评价食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社会影响指数=SMOOTH(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总数,1)
政府管制指数是指由于供应链中不合格食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到一定程度,政府所采取的监管政策在数量上的反映,这个变量将用于模拟政府所采取的各种监管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推行力度。
政府管制指数=SMOOTH(不合格食品比例×0.6)+SMOOTH(社会影响指数×0.4,1)
抵抗生产风险水平=0.6×政府对生产商管制指数+0.2×零售商实施难度+0.2×流通商实施难度+0.2×生产商实施难度
不合格食品生产比率=0.6×(1-政府对生产商管制指数)+0.2×(1-生产商实施难度)+0.2×(1-抵抗生产风险水平)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监管的关键要素分析 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不合格食品增长量,所以在考虑监管效果的时候着重从“不合格食品增加量”这一变量来评价。首先模拟出现行监管力度下模型运行的结果,然后再分别对生产商、流通商、零售商加强和减少监管,观察并比对效果,根据监管的效果来确定监管的关键要素。
在图3中,原型是指政府对生产商管制指数、政府对流通商管制指数、政府对零售商管制指数均为0时的仿真曲线;其他三条曲线是分别将这三个指数提高至0.2时的仿真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在增强相同监管力度的情况下,对这三者的监管都可以使得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数量减少。但增强对生产商监管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流通商,最后是零售商。
在图4中,原型是指政府对生产商监管指数、政府对流通商监管指数、政府对零售商监管指数均为0.09时的仿真曲线;其他三条曲线分别将这三个指数减少至0.001时的仿真曲线。
可以看出,在减少相同监管力度的情况下,对这三者的监管都使得供应链不合格食品数量有所回升,但减少对生产商的监管力度使得不合格食品回升幅度最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增强监管还是减少监管,生产商对于整条供应链上不合格食品数量的影响最大,说明生产商是监管的主要因素。
3.3.2 增强抵抗生产风险的预测分析 根据模型中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增强食品生产商抵抗生产风险的方式来减少不合格食品的供应量。即要求政府增加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增加对生产商的支持,减轻生产商在生产安全食品过程中遇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在图5、图6中,原型分别是指政府对生产商的监管指数为0.1时食品生产商抵抗生产风险的仿真曲线,以及不合格食品生产比率的仿真曲线。当对生产商的监管指数增强至0.2时,生产商抵抗风险的水平明显得以增强,而不合格食品的生产比率明显减小。说明加强对生产商的监管可以起到减轻生产商生产安全食品风险的作用,同时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不合格食品的生产。
4 结论
课题组从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角度,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最后以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为例,试验性地论证了生产商是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关键要素,并从生产商的角度出发,说明如何减少不合格食品的生产率,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
重点监管生产商,其次是流通商,最后是零售商。由模型的仿真可以看出,在相同条件下,政府通过对生产商推行监管政策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商处于整条食品供应链的上游位置,生产商所供应的食品是否符合标准将直接影响到下游的加工以及销售环节的安全问题[8-10]。
加强对生产商的监管有利于减轻生产商在生产环节中的风险,进而减少生产商生产不合格食品的数量。政府在增强对生产商的监管中,不仅要细化监管标准,严格执行监管策略,还要加强对生产商的扶持和补助。比如,增加财税金融的补贴,帮助生产商抵抗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在重点监管生产商的同时,政府还应站在整条供应链的角度,致力于打造农产品安全产业链,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衔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探索建立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农产品运行模式,建立起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质量集中控制体系和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的可追溯制度,鼓励和扶持大型超市、餐饮、加工食品等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 左两军,王雄志.不同管制条件下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行为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70-77.
[2] 王海萍.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管[J].社会科学家,2010(9):110-112.
[3] 王有鸿,费 威.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联合监管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6):57-59.
[4] LIDDELL,BAILEY1.Trace ability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supply chain: a review of basic concepts,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J].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01,1(1): 101-106.
[5]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M]. New York, London: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M. I. T. Pre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John Wiley &Sons ,INC ,1961.
[6] 常亚平,覃 伍.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64-65.
[7] 刘 玫,吴 浪.从系统动力学视角谈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11(18):30-31.
[8] 赵道致,孙德奎,李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产品加工业对地区经济推动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1,25(7):72-75.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篇8
关键词:高职;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于20世纪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创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而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学习新时期下的物流知识,对于今后组织高效率的物流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老师也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教学中。
2.教学方法单一
在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讲授法,对于一些理论和概念,由于脱离实际,就算讲授的再清晰,过程再缓慢,学生听起来也有如天书。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许多高职院校也因此误认为这门课程难度太高,不适合在高职开设,更有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将供应链管理从课程设置中取消了。
3.针对高职的精品教材太少
供应链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知识更新必须时刻走在管理的前沿。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最权威的教材是马士华教授主编的《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但这本教材难度较高,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有其区别于本科生的特点,而专门针对性的精品教材太少,而且有些在内容上也过于陈旧了。
4.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笔试成绩占据期评成绩的大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这本无可厚非,但也正因为理论性较强,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往往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典型。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拿到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却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5.教师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趋于理论化
许多教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理解更多的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应用结果缺乏实践了解。也就无法更生动的用现实中的案例教授给学生。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由于理论知识点多,抽象性强,那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用更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就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讲解需求放大效应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时,可以用啤酒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在讲解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库存管理时,可以采用ERP物理沙盘或者ERP电子沙盘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只是作为概念讲述的方法,除了讲授以外,还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例如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知识;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好,更贴近知识点的案例,那么可以鼓励教师自编案例,尽可能的将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在同一个案例中体现,既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又能系统的,直接的学习知识;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者角色扮演法,例如上文提到过的啤酒游戏和沙盘游戏;最后,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企业参观实践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中看看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改变和效果,真正体会到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应用。
3.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精品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要丰富,有针对性的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4.创新考核方式
首先是考核内容,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笔试试卷中,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应该有,但更要注重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应用,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次是考核方式,可以把笔试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起来,例如笔试成绩只占期评成绩的50%,另外的50%由一些实践成果构成,例如实训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第三就是考核评分标准的多元化,针对实践成果,考核评分中应该适当增加成果完成过程的评分,例如团队协作方面,团队成员可以互相评分,评分结果也会适当影响到总分。
5.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对现代物流的现场运作了解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实行。在校教师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实践经历。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中有经验的师傅请进校园,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高职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诞生的学科,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因此,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不应该因为教学效果不好和教学内容理论化而被边沿化甚至取消,而应该用多种方法解决目前的教学困难。
参考文献:
[1]杨剑锋.供应链管理课程中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篇9
关键词:供应链;财务管理; 一体化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概述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供应环节与供应链系统对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意义,并对此展开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在那个时候被提出,之后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被列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很多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企业发现财务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及其重要的关系。下图为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财务管理影响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决策、绩效评估、财务风险等,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与财务管理有密切的关系,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企业的财务、盈利能力。
所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在各种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与连续性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管理消除诸多方面的缺陷与不适应性,例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的成本难以控制、交货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成的财务供应链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供应环节中的各业务部门高度协同,并且可以打破企业管理瓶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本文提出将企业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相结合,建立一体化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有效的解决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化以及供应链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的流转越来越敏捷,带来的成本难以控制、交货不稳定、业务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管理以财务业务同步为管理目标,从签订订单开始,直到订单交付,中间的各个业务环节相互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实现各环节业务、财务以及信息的一致性,同时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财务管理等系统紧密集成。
(一)从订单签订到交付的业务活动管理
从客户签订销售订单开始,直到订单交付,这中间的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活动,例如采购、生产、发货、收款等,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系统将订单签订以及签订后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准确的记录下来,实现财务和业务的高度集成,保证了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二)从采购到付款业务活动管理
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系统,可以实现采购订单从计划一直到交付过程的完成业务管理,并且若与预算系统集成,还可以有效的管控采购预算和采购付款计划的执行,另外与质量系统集成,可以实现从源头把控采购质量。
(三)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
将分散在各处的合同,根据不同的类别有效的管理起来,例如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服务合同等,不仅支持各类合同资源的管理,还包括合同变更控制以及历史情况记录等。通过与相关业务系统集成,实现合同情况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四)财务与业务的同步管理
每一次业务的发生与变更,均能够及时的在财务总账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例如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等活动,以达到财务能够与业务实时同步的目的。
(五)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实时监控
在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严格的控制信用与账期管理,并借助多角度的核算辅助、严格的预算审批,管控价格政策、物料实物流转、财务流转等的执行情况,实现财务对业务的实时监控。
(六)多角度的追根溯源
将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管理平台与ERP系统集成,实时的将各业务活动数据记录到ERP中,以达到从业务的源头出发,监控到商业、合同、销售订单、出库、入库等各个环节,从而帮助企业能够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定位问题,降低风险。
(七)严格的质量控制
监控供应链中的到货、入库、出库、发货、返工等各个业务环节,以确保各个业务环节均进行了准确的质量检验,通过严格的质量监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三、总结
财务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将财务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营运资本与收支活动的有效管控,从而实现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一体化财务供应链管理能够在帮助企业增加盈利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章一.客户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王勇,孙良云.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2(10):38-40.
[3]闫淑敏.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J].企业研究,2011(10).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153-01
摘要: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为此必须注重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适合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包含了产品自原材料至最终用户移动过程中全部相关活动,包括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控制、订单处理、库存控制、运输、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同时还包含对连接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系统各项活动的管理。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协调并集约供应链中所有活动,最终实现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它包含并连接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作为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些参与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承运人、3PL、信息系统供应商等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提出的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的综合。
2、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流程的管理,由过去的生产导向的生产活动转变为市场导向,客户驱动。通过市场导向,原材料、成品、包装材料的流动实现最优化――从而降低库存――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压缩订单前置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3、供应链管理的要点:
(1)供应链是一个单向过程,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2)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从总体来考虑。如果只依赖于部分环节信息,由于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导致计划失真。
(3)不同链节上的库存观不同,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不把库存当做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其看成是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4)供应链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诸如用总体综合方法代替接口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链寻求总体平衡,用简化供应链方法防止信号的堆积放大,用经济控制论方法实现控制等等。
4、供应管理的效益
供应链管理的突出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二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供应链管理,就要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对顾客的需要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信息沟通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交易方式及交易流程的变化,从而大大地缩短了交易周期,同时降低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减少浪费或降价,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和要点
1、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尤其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型百货商场看起来气势不凡、然而其内部却是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单独进货,各有各的进货渠道。这不仅加大了进货成本,而且使整个企业失去了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没有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优势。观念落后、管理模式跟不上时展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我国企业界还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链。其结果是使我国企业失去竞争实力。
2、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要点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适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我国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怎样将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有机地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与供应链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是关于生产系统设计时间问题。就传统而言。有关生产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制造企业的内部环境,侧重点在生产系统的可制造性、质量、效率、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对企业外部因素研究考虑较少。在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对产品成本和服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扩大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系统设计范畴,把影响生产系统运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联系起来。因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就成为构造企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 上一篇:科研经费的管理原则
- 下一篇:科技公司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