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贸市场建设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贸市场建设指导意见

篇1

一、总体要求

(一)设定各类市场商业用房面积和基础配套设施最低标准,应当遵循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原则,从我县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既要坚持适当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又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节约土地、集约用地,引导市场加快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向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加速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市场建设应当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食用农产品市场还应当符合我县食用农产品市场设置布局规划。

(三)市场建设应当达到适用、卫生、安全、环保等要求,其建筑、给排水、电气、消防、人防、道路、绿化、停车场等应当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工程建设标准》以及消防技术规范等国家和专业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二、商业用房面积的基本要求

各类市场商业用房面积按建设项目验收合格的建筑面积计算。分类要求如下:

(一)农贸市场

1、农贸市场商业用房面积根据规划区域的居住人口、服务半径、消费需求等因素确定。其中,一主一副四极集镇的农贸市场商业用房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辐射半径1500米,其他地方的农贸市场商业用房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2、场内布局。按蔬菜、肉类、豆制品、水产、熟食、活禽等商品分类进行划行归市,合理布局交易区。食品经营区域与非食品经营区域分开设置;经营鲜活畜禽、水产的区域与其他食品生产、加工或经营区域隔开,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生食品摊位与熟食品摊位分开;待加工食品和直接入口食品摊位相互分开;经营餐饮服务应设置在专门区域,并相对集中,周围不得有污水或其他污染源,20米范围内不得经营鲜活畜禽。家禽经营区、活禽及水产宰杀区要相对独立、封闭。

农贸市场应当在市场内根据需要设置农民自产自销交易区。新建农贸市场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已建成市场在经营权招投标时,应按规定在市场内划出一定区域(必须占总市场商业面积10%以上)作为自产自销交易区。

(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1、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营业场地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商业用房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2、场内布局。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划行归市设置交易区。货物出入口一般应设在次要道路上,设置专门的货物装卸区域和通道,保证运货车辆进出畅通。

(三)工业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1、工业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商业用房面积,建制镇(街道)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他地方的市场不低于1000平方米。

2、场内布局。按经营商品的特点,划行归市设置交易区。批发市场货物出入口一般应设在次要道路上,设置专门的货物装卸区域和通道,保证运货车辆进出畅通。

(四)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不得占用道路(但不包括政府规划设置并定时开设的夜市、集市等),不得占用绿地、林地,不得给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三、基础配套设施的基本要求

各类市场的基础配套设施,包括与市场商业用房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物业管理用房、消防设施等。分类要求如下:

(一)农贸市场。

1、商位设施。按照整洁、美观、实用的要求,充分考虑经营户的经营需求、市场卫生管理要求和商品的特性,借鉴超市功能的设计经验,科学设计市场商位。根据商品陈列需要和防水要求配置相应货架(柜台)和专用水产、肉类柜台。在每个商位的显著位置设置证照悬挂设施。配备良好的照明设施。

2、停车场。配套设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地。建制镇(街道)农贸市场应达到商业用房面积的20%左右,其它地方的市场应达到10%左右。

3、公共卫生设施。食品卫生设施应当符合《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配置完备的通风系统,设置公共厕所、垃圾集中设施。每个商位设置加盖的垃圾筒(箱),配备必要的卫生保洁设施。

4、物业管理用房。设置保安、财务、卫生管理、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用房,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置投诉处理点,并配置复秤设施。500个商位以上的市场应当安排监督管理用房。

5、消防及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配置防盗设施。地面应当使用防滑材料。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立监控设施。

6、给排水。通道地面、商位设计应当突出防水的要求。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科学设置给排水管道,采用沉井式暗渠排水系统,窨井间距不宜大于10米。

7、宣传设施。设置市场招牌、导购牌、商品区域标志及商位号牌,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有条件的可设置广播、公用电话等服务设施。

8、检测设施。200个商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应设置检测室,安排相对独立的检测工作间,配备检测项目所需的快速定性检测设备。

9、储存设施。根据需要配备冷藏保鲜设备。

10、绿化。根据建设项目规划要求设置。

(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1、商位设施。大开间设计。在每个商位的显著位置设置证照悬挂设施。配备良好的照明设施。根据经营户的需要配备电话、宽带入网设施。

2、停车场。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用停车场地。商业用房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含)的市场应达到商业用房面积的30%左右,5000平方米以下的市场应达到15%左右。

3、公共卫生设施。食品卫生设施应当符合《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配置完备的通风系统,设置公共厕所、垃圾集中设施。每个商位设置加盖的垃圾筒(箱),配备必要的卫生保洁设施。

4、物业管理用房。设置保安、财务、卫生管理、设施维护、档案等物业管理用房,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置交易结算、信息交流、交易统计等服务设施,设置投诉处理点,设置磅秤等称重设施及复秤设施。根据需要设置监督管理用房。

5、消防及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配置防盗设施。地面应当使用防滑材料。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立监控设施。

6、宣传设施。设置市场招牌、导购牌、商品区域标志及商位号牌,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设置广播、公用电话等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立价格行情电子显示屏。

7、检测设施。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设置检测室,安排相对独立的检测工作间,配备检测项目所需的快速定性检测设备。

8、储存设施。根据需要设置商品短期周转的储存库房和冷藏、冷冻仓库。

9、服务设施。根据可能,市场周边配套设置饮食、住宿、运输、银行、邮电等设施。

10、绿化。根据建设项目规划要求设置。

(三)工业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1、商位设施。根据市场经营户的需求设置商位模式,可按柜台式、商铺式或商务楼式设置。在每个商位的显著位置设置证照悬挂设施。配备良好的照明设施。有条件的市场可在商位内设置商品展示、商务洽谈室等。批发市场商位内应配备电话、宽带入网设施。

2、停车场。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地。建制镇(街道)的市场应达到商业用房面积的20%左右,其他地方的市场应达到10%左右。其中批发市场应达到商业用房面积的30%左右。

3、公共卫生设施。配置完备的通风系统,设置垃圾箱、垃圾集中设施和公共厕所,配备必要的卫生保洁设施。

4、物业管理用房。设置保安、财务、卫生管理、设施维护、档案等物业管理用房,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置投诉处理点。批发市场应设置交易结算、信息交流、交易统计等服务设施。500个商位以上的市场应当安排监督管理用房。

5、消防及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配置防盗设施。地面应当使用防滑材料。安装自动扶梯、客货电梯的,应当符合安全要求。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立监控设施。

6、宣传设施。设置市场招牌、导购牌、商品区域标志及商位号牌,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设置广播、公用电话等服务设施。批发市场应设置信息服务室,建立市场网页或网站。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立电子显示屏幕。

7、储存设施。根据需要设置商品短期周转的储存库房。经营大宗商品的市场应当设置必要的商品堆放或停放场地。

8、服务设施。建制镇(街道)的市场应合理布置顾客休息处,总面积不小于商业用房面积的1%。批发市场可设置物流系统。根据可能,周边配套设置饮食、住宿、运输、银行、邮电等设施。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置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客货电梯。

9、绿化。根据建设项目规划要求设置。

四、实施要求

其他类型商品交易市场商业用房面积和基础配套设施的最低标准按上述分类要求分别掌握。非实物现场交易的市场和信息、人才、房地产、产权等市场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本《意见》出台后,凡新建、改建、扩建市场都要按照标准实施。县工商、发改、经贸、公安、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按各自职责,把好市场建设关。达不到标准的,不予开业使用。对原有市场,要引导其对照标准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建设水平。

篇2

一、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市场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要加强政府对市场建设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市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市场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建立和实行市场建设论证制度,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二)拓宽市场建设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推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市场。将市场建设列入重点项目计划予以支持。凡愿意投资兴建市场的,由市场发展中心根据市场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论证,协调有关部门按程序快速办理各种手续,并享受政府对市场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强力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坚持把批发市场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市的交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销地产”,努力依托市场形成几个专业化、大规模的加工基地和主导产业。要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和提高产业化水平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和培育专业市场壮大。

(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引导传统交易市场向主题购物中心和专业连锁超市业态转变,引导市场向加工领域延伸,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跨区域的大型批发市场,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提升。

(五)把市场建设和清理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纳入目标管理。推进城区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实现退路进室,推行封闭式市场或“农改超”,改善经营设施和交易环境,逐步取消大棚式马路市场。各区政府要按照《*市市场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每年都要建设1—2个新的商品市场,整治一个农贸市场,取缔一个马路市场。市政府对各区政府的市场建设工作实行年度目标考核。

(六)成立市场发展服务协会,规范经纪人队伍。市场发展中心要认真搞好市场经纪人培训工作,加强行业管理,指导市场发展,规范各类市场秩序,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完善市场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搞好市场消防安全和环境卫生,促进市场繁荣,创建文明市场。

(七)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市场信用体系,打击商业欺诈,营造“诚信兴商”经营环境。

二、为加快市场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

(一)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市场发展。

1.对符合《*市市场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经政府批准的各类市场的建设,免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种经营性、服务性收费要按规定下限标准的30%收取。

2.对进入市场从事合法经营的外地业户,其子女可就近入托、入学,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二)切实解决市场建设用地问题。市场建设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要规划市场建设用地,已经规划的市场建设用地,不得随意占用或变更用途。

(三)市场建设依法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各级各类市场建设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收益部分,作为政府市场建设基金,用于支持市场发展中心改造、完善市场公共设施及建设、发展市场。鼓励市场建设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四)由于历史原因,工商部门移交的市场无土地、房产等手续的,国土、城建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彻底完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办市场脱钩工作的通知》精神,补办土地证、房产证等有关证件,并免收各种行政性收费。

(五)发展改革、税务、工商、质监、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扶持新建各类市场,严格审定市场内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向市场经营户公开。对新建(改建)各类市场,要确定一定时间的培育期,各有关部门在培育期内对各项规费的收取要参照借鉴外地市采取的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具体优惠标准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由市场建设和管理联席办公会议确定。

(六)为规范收费行为,杜绝多头收费,维护市场开办者和经营户的利益,市场内各种规费按职能部门核定的标准实行统一收费协调制度,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巧立名目进入市场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否则,市场开办者和经营户可以向市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举报和投诉,一经查实,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处理。

三、切实加强对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对市场建设的领导工作。建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牵头人,市场发展、发改、商务、国土、建设、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市场建设和管理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全市市场发展规划,制定市场建设年度计划,对建设市场的类型、规模提出宏观指导意见,制定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方案、标准,具体协调、指导、督查城区农贸市场整治工作。

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市场建设和管理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县区市场建设管理工作。

篇3

*区位于*市西南部,辖5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32万。现具有服务农村商贸流通功能的市场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区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并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华塘、保和、月峰、永春等七个农贸交易市场,系工商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剥离出来的资产。二是20*年以来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并管理经营的市场。主要分布在鲁塘、月峰等乡镇。三是城区内由市直投资或管理的农贸市场。包括承担了我市外调农产品集散主要职能的七星市场,我区城郊及乡村农户农产品进城主通道的湘南综合大市场、下湄桥综合市场等。由于撤地建市建区等原因,我区农贸交易市场几经整合,其构成体系不尽完善,加之20*年初的长时间冰雪灾害给我区农贸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区(不含市直)共倒塌5个市场,其余8个市场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冰灾后我区14个乡镇中,仅有半数乡镇建有三天一集的墟场,另外7个乡镇的农村物流仅能靠“赶墟”或进城交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物流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现存农贸交易市场功能也存在诸多缺陷,区市场服务中心所辖7个农贸交易市场除华塘镇市场仍显市场形态外,其余6个乡镇市场已被归类为路边市场,软硬件设施均严重缺乏,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形势的发展。几个民营市场更是受经营理念的限制,在大宗农产品的批发与集散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于是,七星大市场、湘南综合大市场就成了我区外地农产品调入、农村农产品进城的主通道,其余商贸物质流通也主要靠城区辐射。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20*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20*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20*年以来,为扎实推进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寻求带动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突破口,我区一是在全区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去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商务、工商、发改、计划、农业、供销、市场服务中心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工作的领导力量,形成了区、乡(镇)、村、组、农户的五级联动机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对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年里,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自愿参与的方式,区商务部门牵头合理规划、详解方案、加强督导、规划操作,在全区农村地区逐步推进了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革新,在各农业中心乡镇、村组共改造和新建标准化“农资农家店”10户,加快形成我区农资进村综合的零售服务网络。10家农资店的建成,虽然家数不多,但工作做得扎实,坚持了高标准和高质量,为20*年全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抓好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20*年至20*年,我区民间资本通过招商共新建了鲁塘、保和、石盖塘、月峰、永春等5个农贸市场,总投资达9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左右。20*年9月,由区市场服务中心与一开发商合资投入13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石盖塘市场顺利完工营业,并在短期成为服务该乡镇及周边农村的主要农贸市场。20*年,我区还筹资对月峰、华塘、保和等部分乡镇农贸市场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市场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篇4

[关键词]追溯体系;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35

1追溯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与意义

11“追溯”及“追溯体系”的概念

追溯,即追根溯源。指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等,对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销售市场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管,通俗讲就是给产品颁布一个“身份证”。追溯,在中国“溯”指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1]追溯是一种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商品整个供应链的数据库,利用销售终端查询软件,消费者可快速、便捷地查询产品的生产、质量、流通等信息。

追溯体系是指把各环节上企业的各质量控制体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追溯链条,达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追溯是质量安全倒逼机制,而不能代替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追溯上的每个环节企业都有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如种养殖环节的GAP(良好农业规范)、生产环节的GMP(良好操作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分析系统)、销售环节的ISO 9000认证等质量控制体系;把这些环节上的各个质量控制体系连接,将极大地发挥追溯体系的作用。

12追溯体系建立的经济学意义

首先,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指出了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可能对掌握较少信息一方的利益造成损害的问题。一些重要农产品,例如食品、药材等产品在源头生产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劣币驱逐良币”,好的生产者由于定价低被淘汰掉,坏的生产者则浑水摸鱼。而追溯体系的建立可以将所有生产主体置于一个相对透明的环境之中,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各种类产品追溯体系,并且对进口产品严把关,要求进口的产品必须可追溯。因此,在出口的产品中,如何达到相关国家所要求的产品可追溯标准,保证产品安全,并在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后迅速处理、解决问题,对于出口产品品牌的塑造、整个出口的拉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3追溯体系建立的现实性

追溯体系的建立对于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确保餐桌的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建立有效可行可靠的追溯体系,未来将成为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的必然趋势。[2]我们认识到追溯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依赖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在牛奶、猪肉、海产品、有机食品等产品已实施了产业链全程安全追溯,实现了“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追溯体系的建立。

14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中央高度重视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围绕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意见》的印发,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指导追溯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对我国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山东省也相继出台相应指导意见,2014年1月,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集成和创新。加快推进建立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商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5年6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14〕51号文件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意见》文件中,第十一条明确提出构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推进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搭建省级追溯平台,追溯范围由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扩大到全省17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市、区)。

2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现状

21全国试点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农业、商务、药监、财政等部门积极参与到追溯体系的建立中,商务部累计支持58个城市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18个省(市)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8家企业开展酒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财政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15年年底,前四批城市已在135万家企业建成肉类蔬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覆盖20多万商户,初步形成辐射全国、联结城乡的追溯网络,中央平台累计汇总追溯数据近10亿条。茅台、五粮液、古井等8家企业也初步建成追溯体系。

22山东省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探索建立了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模式。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模式是,肉菜进市检测登记,肉菜出市需记录备案,形成一个“口袋”,通过扎口袋的方式来保障肉菜入市交易前上游信息的真性与准确性。在口袋的入口,将外埠与本市肉菜上游信息记录至市级追溯平台,通过追溯平台系统数据关联与传输组成相关的追溯信息。

二是探索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模式。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与肉菜追溯体系不同,按照中药材不同类别、生产过程与流通方式,对商务部制订的规范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为主的追溯体系建设模式。

三是开展了农贸批发市场的电子结算改造工作,提升了农贸批发市场信息化水平。农贸批发市场是肉菜集中流通的关键环节,但是一般农贸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和人员专业知识低,为了推进农批市场的建设工作,贴近市场运营需求。商务部主导开展推进农批市场的电子化结算工作,山东省各试点城市的批发市场都基本完成电子化结算改造。

3追溯体系建设的问题和不足

31追溯体系建设成本偏高

311源头建设成本

调研发现虽然不同种类的产品大多实现了以乡镇为基础的基地化抱团种植,但种植户依然以家庭种植为主,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大规模农场式种植,而散户种植经营的模式会对追溯体系的建设产生一些障碍。其中,追溯体系建设所要求的技术的运用会加重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在没有相应补贴或者种植效益不会提高的预期下,散户因为没有实实在在感受到经济效益的提高。可能不会或者没有积极参与到追溯体系的建设中。

对于在相关生产基地面向散户收集农产品的供货商而言,他们面向多家散户收集产品然后再提供给相关企业。以中药材为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不能够充分掌握不同散户种植的药材的质量,因此他们对于手中收集的中药材进行产品信息识别的成本较高,并且发生问题后追溯的成本也较高,因此这部分供货商也缺乏参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312相关技术成本

在追溯信息采集过程中,需要采用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源头建设环节将会用到计算机录入和存储技术;在原材料完成加工环节变为相关商品后,消费者将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了解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这一环节将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同时在整个产品供应链中,对产品的跟踪识别需要用到相关技术,例如DNA追踪检测技术、RFID技术。[3][4]另外,a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情况发生,还需要产品质量和真实性检测等技术的运用。综上追溯体系建设的不同环节将会广泛用到不同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无疑会产生高昂的技术成本。

无论是各环节物联网、互联网等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具体运用,还是追溯信息系统的建立、手机App的开发,都将会产生技术成本,技术成本的加大,将会使得产品价格上升,产品价格的上升又会使得消费者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因此如何降低成本,协调好成本和效益问题对于追溯体系最大化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32各个追溯系统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321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以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为例,农产品是具有广义流通性质的产品,流通区域广、流通方式多,从全国开展的试点建设情况分析,每个试点市(含直辖市)都是一个信息系统孤岛,信息与数据无法互连互通从全国开展的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情况分析,每个试点市都是一个信息孤岛,信息与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试点市都要在农贸市场建设外埠肉菜登记点,对进入本市的肉菜进行集中登记,如果肉菜来自其他追溯体系建设城市,会因数据不能互联无法直接读取使用。反之,离开试点市的行政区域,追溯信息就无法共享与使用。这种信息孤岛现象,大大降低追溯体系使用效率、农产品物流效率,增加了企业负担与人工成本。使肉菜追溯信息具有片面性与不真实性,从而导致了行政区域的局限性限制了肉菜农产品的流通性与信息系统的技术扩展性。

322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在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大到试点城市,小到相关企业,大多数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从而造成系统运行效率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系统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主体参与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制约了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和运转。

33技术层面的瓶颈

331追溯系统技术运用精细度问题

对于追溯体系中的不同环节,技术运用的精细度不同。在源头生产阶段,追溯系统需要记录采集什么信息,土壤、大气等基本保持不变的因素是否有必要采集,施肥、施药等信息又该如何采集;同时,采集信息的频度如何选择,是周期性采集还是每天对于种植环境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上传。所以,在源头环节如何把握信息采集的精细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产品深加工阶段,信息的采集需要更高的精细度,要实现一物一码,对每个生产的产品需要设置生产码,而生产码的设置一方面需要生产企业对自己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生产码呈现的信息又是上一环节所采集的关键信息,这对企业数据的采集和上传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2采集数据的类型不统一,存在差异度

在现阶段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不同企业、地区所采集的数据类型不统一、不规范。在实地调研中,我们选取山东省不同城市、行业,分别是烟台市有关海参生产企业、临沂蜜桃种植基地以及德州扒鸡生产企业,调研发现,不同行业、地区,在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采集的数据类型存在差异度,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作为数据采集分析重要载体的企业ERP系统建设也存在差异。

333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

对于可追溯体系下生产的产品,企业最终都会给每个产品贴上追溯码,作为一种查询标识,面临着如何预防假冒伪劣的问题。二维码如果不经过防伪技术的处理,只是作为信息查询的一个符号,本身是没有防伪功能的,因此很多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存在大量假冒伪劣品。大量造假产品的存在损害了企业品牌的形象,打击了企业参与追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破坏了追溯体系建立的目的,使得市场倒逼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34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缺少顶层设计规划

现阶段,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缺少对追溯模式的研究实践,各政府职能部门,从农业、畜牧、药监到商务,并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任务分工,仍然处在各自为政,各自摸索阶段。山东省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停留在依靠国家规范指导、各市探索经验、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相关数据关联起来的初级建设阶段。省级相关部门缺少对重要商品生产规模、流通方式与流向、面向的消费群体等基本数据的调研、分析;缺少全省统一的重点产品流通追溯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方案。

35追溯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宣传不到位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面不够宽。如今国家层面只有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保证食品可追溯;没有出台专门的可追溯法律细则。各地虽出台了一些法规,但也较笼统。其次,可追溯体系中各行为主体承担的权利义务不具体。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地方法规中并没有对追溯体系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各个环节经济主体的权益以及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5]最后,宣传力度不够。对于企业来讲,宣传不到位,使得大多数企业对可追溯体系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企业投入追溯体系的热情大打折扣;对消费者而言,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消费者不知道、不会使用已经建成的追溯系统,造成追溯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443推进立法工作,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要积极填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完善法律法体系。[9]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追溯体系中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所承担的职责,并制定明确的奖惩体系。其次,理论体系作为山东省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依据与支撑。我们建议相关部门编写追溯体系建设的项目报告,报告编写要剖析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纳好的经验做法;并在理论报告的基础上,编写山东省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顶层设计方案,方案要明确体系建设思路与目标、不同种类商品采用的追溯模式、涉及的节点与数量、应用的技术标准体系等内容,为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志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2]曹海禄,焦炜,黄Z,等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述[J].中国现代中药,2013(3):233-237

[3]张翠萍,李胜旭基于RFID的中药材可追溯系统设计[J].三明学院学报,2015(4):65-69

[4]廖保生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溯源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5]胡求光,童兰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7):30-36

[6]柴毅,牛楠,屈剑锋,等基于RFID 和条码技术的猪肉加工链信息可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流技术,2009(4):127-129

[7]黄叶珏基于NFC的茶叶防伪验证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3):151-152

[8]何莲,凌秋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2):30-33

[9]周洁红,汪渊,张仕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中的供货商行为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17-125

篇5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围绕我区建设国际航空城总体要求,以建设北部商圈为目标,以大型专业市场、大型零售业设施、特色街、新型商贸流通业为重点,推进商贸流通业集聚化发展。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培育完善商业中心(商业聚集区)

2012年,围绕培育完善商业中心(商业集聚区),积极引进新型业态,调整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商业中心集聚度,提升商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

1、进一步提升商圈档次。加快对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启动精品海鲜配送中心二期建设。力争年底前启用国际农展中心新展馆;上半年利客来店正式对外营业。

2、进一步完善丰富北曲商圈业态。大力引进发展品牌专业店,年内完成银发新世界改造工程,力争对外营业;完成特易购购物中心的主体工程,增加商圈发展的承载体。

3、继续凝聚宝龙商圈人气。加大对宝龙城市广场商业的引导和培育,做好宝龙城广场空余商铺招商、招租、宣传推介,年内完成大润发装修工程,正式对外营业;利用春天百货、中影、苏宁电器等商业设施,凝聚人气,提高人气集聚度。

4、加快东方城购物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入驻商户装修进度,东方城购物中心尽快对外营业,方便308国道周边社区居民购物。

5、全力推进金地世纪城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基础施工,进行主体建设。

(二)加快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升级

按照扩大规模、增强辐射、提升功能、集聚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一批新门类,对消费有明显拉动作用的商品市场。

1、重点建设的专业市场:

(1)盛奥五金机电市场。加快项目改造进度,力争上半年完成改造工程,正式对外营业。

(2)泰隆商业广场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招商力度,力争年内正式对外营业。

(3)五洲四海家居城邦。全力推进装修工程进度,力争年内对外营业。

(4)月星全球家居生活广场。全力推进市场各项手续的办理,加大宣传推介、招商力度,力争年内正式营业。

2、重点培育完善的专业市场:

(1)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农展中心新展馆,进一步提高名优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展示展览功能。年内精品海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营业。

(2)中韩国际小商品城。重点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商务洽谈、展示展览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业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3)国际工艺品城。重点调整交易商品结构,增加交易品种,扩大市场辐射。

(4)启城建材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硬件设施,扩大市场规模,力争年内启动建设装饰展厅及装饰装潢材料市场改造工程。

(5)物流分拨交易中心。加快物流分拨交易中心建设进度,积极开展市场宣传推介和招商工作。

3、控制发展的专业市场。

根据全市专业市场发展规划,结合我区专业市场发展现状,需控制发展以下专业市场:

(1)大型综合批发市场(贸易城)。

(2)大型装饰装潢材料市场(含家居市场)。

(3)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4)大型饰品、工艺品市场。

(三)积极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网络

围绕满足居民就近购买蔬菜副食品、餐饮消费等需求,全面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示范样板的带动作用,引导全区新建社区和旧村改造社区参照标准留足商业设施和有针对性地引进商业业态,支持骨干连锁企业新建和改造社区商业网点,优先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和大众快餐,保证社区居民在社区内步行10分钟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年内新增开农家店10处以上,重点布局、、等商品市场较薄弱地区,提高当地居民方便程度。在各街道群众消费需求比较集中的生活区域,按标准配置10处农贸市场。

(四)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

2012年,围绕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培育消费热点,重点在区、街道商业中心(集聚带)加快特色商业街、餐饮街区规划建设。同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通过规划引导、调整行业和业态结构,培育各具特色的专业街。年内结合街区实际情况,完善已建成街区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1、鲁邦国际风情街。重点推进街区设备安装及内外装修工程。

2、流亭韩国风情街。重点完善街区业态,加大街区宣传力度,吸引知名韩国料理企业入驻。

3、胶州湾小海鲜街。加大街区宣传力度,打造消费品牌,扩大社会知名度,吸引消费人群凝聚。

4、长水茶道文化古街。力争上半年完成街区内外部装修,年底前完成街区招商工作,并正式对外营业。

三、保障措施

篇6

一、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公益的保障力度

(一)把社区服务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按照《杭州市住宅区配套公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杭政办〔2005〕1号),落实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公建用房及设施。其中社区配套服务用房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集中设置;物业管理用房按《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执行;教育配套公建的建设标准按省市有关规定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执行;文体设施用房标准按规范或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农贸市场、净菜超市等商业配套公建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资者所有、经营或转让,不得挪作他用。

(二)对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活动且仍在社区范围内使用的场所,应继续由退休人员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对企业同意转让场所产权的,市、区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购买,作为社区活动场所。

(三)每年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用于社区共建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

(四)按实际服务对象人数,对街道工疗站给予适当补助。资金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采取市、区1:1比例配套。

(五)享受国家救济、抚恤的社会优抚孤老进福利院和敬老院收养或亡故后,其住房属公房的,经房管和民政部门批准,可优先租赁用于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六)对新建社区的老年活动室采取市、区财政适当支持和福利彩票募集的福利金赞助等渠道给予扶持。

(七)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及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

(八)区、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公益的组成部分,在其开办初期,市、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二、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经营的扶持力度

(九)对社区服务业中育婴托儿、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养育服务及婚姻介绍、殡葬服务项目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

(十)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居民服务业,享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一年;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经劳动就业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三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十一)对符合市贸易局、财政局《关于印发<鼓励发展便民、便利连锁经营的奖励办法(暂行)>通知》(杭贸政[2004]186号、杭财企[2004]1211号)规定条件的社区商业服务项目,享受相应政策扶持。

(十二)对持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就业援助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除国家限制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的个体工商户,在规定期限内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示范合同文本工本费。

(十三)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可凭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杭州市就业援助证》,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一次性领取3000元的就业援助补助费。

(十四)对社会力量在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由市、区两级财政在开办时按实际床位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十五)对加工型劳服企业、街道社区加工型小企业、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根据企业吸纳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下岗失业人员实际人数,按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扣减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年继续扣减(结转期不超过两年)。

(十六)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新办的商贸企业(除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的,3年内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数/企业职工总数í100%í2)。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现有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十七)对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岗位补贴,按不低于市区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放,由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按新标准的50%核拨,差额部分由各区筹集资金解决。

(十八)对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的,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0]59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1999]379号)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信贷资金和融资担保方面的支持。

(十九)对及时足额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安置市区下岗失业人员比例达到企业全部职工30%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主要指从事清洁、搬家、护理、家庭保健、家教、社区园艺、旧货收购、保姆、接送等家庭服务),按企业当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际缴费额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全额奖励。

(二十)对具备培训资格和办学条件的家政协会、家政企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考核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杭州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暂行办法》(杭财社[2003]174号)的规定,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认定后,给予再就业培训费补贴。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业的行业管理

(二十一)实行证书管理制度。对符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展非正规就业和促进就业弱势人员再就业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2]12号)第一条规定的服务项目,统一登记申领《社区服务业证书》;具备工商注册条件的,应办理营业执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十二)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每年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

(二十三)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业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反映我市社区服务业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居民需求、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和考核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篇7

职责任务完成情况

一、统筹推动“135行动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牵头组织编制项目建设计划,严格监管机动经费使用,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组织编制“135行动”年度基建项目计划,是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办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办组织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编订了“135行动计划”2007、2008年实施计划草案报发改部门审定。

市委、市政府专门安排了5000万作为机动资金用于“一年见美”工作。我们严格把关,规范程序,利用此经费解决了一批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急性工作以及市民投诉较多的难点、热点问题。

在我办的统筹组织和大力推动下,“135行动计划”特别是“一年见美”各项目建设也进展顺利,已完工项目15个,正在建设并即将完成18个,占项目总数的66%。其中,人民西路改造、华发健身广场和15个小游园改造升级、22条横街小巷整治、公厕及垃圾房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的完成,前山河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主城区新景观、新亮点初步形成。

(二)注重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2007年,我办组织召开了每月的城建系统工作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各类问题52项,及时解决了城建系统工作中出现的跨部门的突发、应急性事件,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城建系统的协调运作。

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我办召开了110多次城市建设管理专题协调会议,协调解决了各类重大问题139项,参加了“135行动计划”工程项目的方案评审会35次,现场协调处理项目具体问题17次,如前山河东岸一期景观设计问题,以及洪湾港、医疗垃圾焚烧厂用地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我市“135行动计划”工作和城建系统的协调运作。

二、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学习南宁经验,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党政军民大行动。

6月14日,我办组织召开了全市城市管理暨“一年见美”工作会议,市主要领导在会上号召全市学习南宁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对全市城市管理及“一年见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6月25日,我办在我市主城区组织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党政军民大行动,拉开了我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序幕,在市民中形成了全民皆知、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为下半年市容整治工作打好了基础。

6月份以来,在我办组织协调下,香洲区、高新区、斗门区和市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单位在全市深入持久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此次行动以主城区为主,兼顾斗门区、金湾区,以全面治理“六乱一占”行为为重点,以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重要内容,对城区农贸市场、主次干道、车站、广场、背街小巷、边远社区、城中旧村等场所进行全面清理。经过半年的综合整治,市容环境质量有明显的好转。

(二)重新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

我办牵头组织市建设局和香洲区政府,积极重新推动“门前三包”实施工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该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香洲区各街道办已基本完成了与各临街单位的《“门前三包”责任书》的签订工作,香洲区已与沿街单位、商铺签订责任书22874份,签约率达到99.19%,发放宣传手册25000份,告知书18150份,安排购置果皮箱近7000个并安置到位,目前正在逐步完善落实各项制度。

(三)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我办全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已完成监理招标、设计方案招标,系统方案设计即将完成,已启动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划分和城市管理部件普查的前期工作,进行了对23个职能部门46次工作调研,预计系统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8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三、注意加强市民宣传教育,营造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好氛围

会同市委宣传部统筹组织市城建系统各部门,加大了对“一年见美”有关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爱”的良好氛围。截至12月底,两报两台共刊发(播发)“135行动计划”报道近1200篇,各类公告4次,同时在电视台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每天播放2次城市管理有关公益广告。并与市建设局联合,引导社会资金,在红山路、梅华路、凤凰路等重要路段的灯杆灯箱广告上“一年见美”工作公益广告。

我办还定期制作《“135行动计划”项目进展简报》、《督查要情》等内部简报,向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通报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等,市主要领导对所反映的问题也有专门批示。截止12月底,我办共编发各类简报23期。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

一、服务意识方面

(一)在转变机关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加强了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逐一对各科室的工作职责、事务和每个人员岗位制定详细的业务工作规范,细致到每件事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责任明细、到人,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各科室工作都在按照规范,有条不紊展开,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二)严格督查督办。建立了严格督查督办制度,收到上级转办件或受理市民投诉需要各部门配合的,即转各部门办理,规定时限,造册登记,制定专人跟踪催办督办,每次催办情况记录在案,定期通报转办件办理情况。今年我办共转市建设局等部门办理事项48宗,目前已办理、回复31宗,其他正在办理中;内部科室之间,也采取同样办法催办督办。

二、服务方式方面

(一)努力推动“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服务全社会。系统建成将更快速地发现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协调指挥快速处置能力,并及时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完善社区服务,可更加迅速为市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更加有效的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机关工作作风。

(二)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退休老干部中聘请了15名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员,作为城管特邀监督员,对城建系统的工作建言献策、开展监督,并对城市建设成果进行宣传。共组织城管特邀监督员开展各类巡视、座谈活动6次,办理监督员建议5件,并组织监督员对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有效地改进了城建系统各部门的工作,加强了对各部门的监督。

三、工作效能方面

(一)上级交办事项办理情况

截止到12月20日,我办今年以来共收到市委市政府转办件31件,已办结29件,尚余2件即将办结,办结率为93.5%;我办今年以来共收到市人大、市政协议案提案事项25件,已办结25件,办结率均达到了100%。如10月中旬,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以及工作安排,为妥善解决农民建房报建问题,我办牵头组织市规划局等市直部门和各区共同研究,反复征求意见,起草了《关于过渡期农村农民宅基地建房报建管理指导意见》,已报市政府待审定。

(二)群众投诉办理情况

篇8

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提高消费能力,落实国家拟出台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协同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贯彻落实好国家“三农”直补政策。提高目标考核奖励标准,制定实施房改货币化补贴方案。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鼓励发展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和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服务。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抓好住房建设等投资促消费工程,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落实好居民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的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和居民出行费用。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万村千乡”、家政服务、早餐工程、标准化市场等工程建设,加大东部地区商贸零售业市场建设,引进大型知名企业集团,提升商贸零售业发展档次。加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提升消费层次创造条件。

做好经济运行协调。切实加强煤炭产需运衔接,保障发电及煤化工行业的用煤需求。统筹安排天然气资源供给,确保居民和天然气化工等行业用气。强化电力市场预测和电力供需分析,推进发供电企业和用电大户联动。落实外购电量,尽最大努力满足省内用电需求,力争全年供电645亿千瓦时。加强铁路运输综合协调,做好重建物资和钾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物资调运,确保完成铁路运货量4200万吨以上。

(二)毫不放松控物价,确保物价指数继续下降

保障重要商品供应。切实加强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运销衔接,合理安排粮油肉的收储和投放。建立完善州地级储备制度,增加重要商品储备。建立省级蔬菜供销合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外蔬菜生产基地之间的联系,保证省内市场正常供应,重点保障和稳定冬春季蔬菜供应。抓紧“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安排建设蔬菜大棚3万个,种植蔬菜面积达到75万亩,力争蔬菜自给率明显提升。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增加畜禽产量。

减少商品流通环节。落实完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制度,加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推进农超对接、冷链物流和社区蔬菜直销网点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农副产品经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落实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用地等政策,加大对农牧产品批零场点建设的支持。鼓励郊区菜农到城镇直销蔬菜,增加平价蔬菜销售点,设立蔬菜早晚集市。

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加强对物价工作的领导和行政问责,加快建立保供稳价责任考评体系,实行调控目标州(市)长负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物价调控主体责任。发挥价格调控联席会议作用。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合理安排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制订《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重点支持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市场价格监管。加强收费监管,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清理规范农贸市场、零售商业企业等流通环节收费行为。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完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加强门票价格管理,继续扩大免费开放。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及时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价格预期。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抓改革,增强开放带动能力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完成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社体制改革等八项重点改革任务,提升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医药价格改革,重点抓好、格尔木市公立医院和14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健全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预算和开支公开,增加对各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贯彻落实国家对增值税、房产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部署。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面向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中小金融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青南三州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工商、质监部门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木里煤田煤炭资源及企业整合工作。深入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水管体制改革、供销社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农牧区发展活力。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外贸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扶持民族服饰、电子材料等领域企业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加快赋予各类中小企业进出口资格,-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藏毯、特色纺织、农畜加工等产品出口。积极引导企业开拓新兴经济体出口市场,巩固扩大一般贸易份额。大力培育外贸出口基地。继续抓好对口援青工作,坚持无偿援助和合作开发并举,争取支援方扩大在青投资规模,力促签约项目落地投产,争取国家尽快出台对口拨肯投资买物工作量标准,加快推进援青项目建设。探索与周边省区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协作机制,推进兰州一经济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新能源、特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优质招商项目的推介力度,谋划推进一批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招商项目,精心组织好“青洽会”、 “环湖赛”等赛事展会。深化与美国犹他州等在经贸、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关系—青犹联盟创新合作项目的开展与落实。

(四)鼓足干劲抓重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

篇9

为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长效管理责任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区(镇)食品安全工作实际,现就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机构建设,决定成立由镇长任宏亮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食安委),下设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安办),由副镇长王传海任主任,经发处、社事办、农发办、派出所、工商所、卫生院、广电站、教育总支负责人任办公室成员。由社事办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员担任食品安全协管员,确保食安办工作统一有序、顺畅高效。

加强行政村、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每个村(居、社区)确定1名村(居、社区)两委会成员担任村食品安全信息员;强化企事业单位(主要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三产服务业、学校等企事业的食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每个企业必须配备1名以上食品安全管理员。

二、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工作岗位职责

区(镇)食安委要切实担负起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责,按照“属地负责制、首责管理制、责任追究制”原则,细化职责分工,层层分解任务,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得到全面落实。

(一)区(镇)食安办职责

在区(镇)党委、食安委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制定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和督查;明确并落实辖区内食品安全各环节涉及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牵头组织辖区内有关食品安全的综合整治、联合执法行动,负责监控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形势和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上报;建立辖区内食品相关单位基础档案,协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执法监督;负责开展辖区内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食品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活动,做好区(镇)食品安全协管员、村(居、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等工作。

(二)区(镇)食品安全协管员职责

在区(镇)食安办的领导下,协助做好辖区内食用农(林)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企业及学校食堂、农村集体聚餐等涉食重点对象的食品安全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做好农村安全信息员和企业管理员队伍的日常管理,指导信息员、管理员开展工作,协助做好辖区内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和健康检查等工作;掌握本辖区食品安全基本情况,定期向食安办汇报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风险隐患。

(三)村(居、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职责

在区(镇)食安办领导和安全协管员业务指导下,负责本村(居、社区)粮食、蔬菜、茶叶、竹笋、水干果种植户、畜禽养殖户、生猪屠宰企业、农贸市场、超市、商店、餐饮服务单位、农村集体聚餐等涉食对象的食品安全协管工作。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及时更新本村(居、社区)食品安全宣传栏信息,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宣传活动;对本村(居、社区)食品安全情况和涉食单位经营动态进行经常性巡查并做好记录,最大限度制止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并按要求记录上报;协助做好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督促聚餐发起人或举办者,做好聚餐申报和现场制作食品安全及环境卫生,负责本村(居、社区)厨师调查摸底和登记上报,督促厨师办理好健康证;及时向区(镇)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可疑食物中毒、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食品安全隐患和举报投诉等信息,协助调查和处理村(居、社区)内食品安全事件。

(四)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职责

在区(镇)食安办领导和行业职能部门监管下,全面负责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承担直接责任。制定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加强内部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控制,对发现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整改落实;配合所在地政府、行业职能部门对本单位食品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档案,保存各种检查记录,做好本单位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工作;制订本单位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向所在地政府和行业职能部门上报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信息,并配合做好紧急处理、协助调查等工作;按规定参加相关培训,定期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篇10

(一)主要成效

1.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有力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至2012年,嵊州市进一步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加快实施城市旧住宅(危旧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范围从最初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扩展到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保障人数从2010年的6.6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7.84万人,增加了18%,达到城镇常住总人口的22.63%,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已基本实现“十二五”确定目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促进了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了社会公平。

2.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居住需求,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使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稳步改善。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平均水平由2010年的135.39元/月·人,增加到2012年的144.43元/月·人,增长6.67%;廉租住房人均保障面积标准2012年提高到16平方米/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占市场平均租金的比例达到64.58%,并通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使城镇居民家庭基本居住条件切实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城镇新增人口的住房困难得到缓解,有力巩固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012年,嵊州市城镇常住人口为34.66万人,城镇化率为47.18%。至2012年,嵊州市已逐步将城镇住房保障户籍限制条件从户籍人口扩展到常住人口,使未取得城镇户籍的常住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有序推进了非城镇户籍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至2012年底,以企业自建职工宿舍方式已建成公共租赁住房0.75万套,有效缓解了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家庭的住房困难,为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投入规模不断增加,资金筹集力度不断加强,2010年至2012年累计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34,473.62万元,有效解决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以新建、配建、企业投资建设等多种方式,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优先落实项目用地、优先规划、优先建设,并做到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有效推进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额达到8884.5万元,占全市城镇住宅投资总额的5.11%,较2010年、2011年分别增长3.58和1.59个百分点,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展,为满足各类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

嵊州通过新建、配建、企业投资建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共30283套,竣工28513套,在建1770套,较好保证了各类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

(二)存在问题

1.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要根据已明确的住房保障内涵,加快制订和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二是加快制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动态管理办法,建立一套城镇低收入家庭个人信息收集、核实和进入与退出管理的客观、科学的体系;三是加快制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收入认定办法;四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监督管理办法。

2.项目建设需进一步加快

住房保障最终需要通过保障房的建设,才能真正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由于部分项目建设时间跨度过长,导致了保障方式的单一。如在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已有十多处,到目前还没有一处交付使用,导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率较低。

3.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政策性强、程序多、操作性要求高,工作面广、量大、复杂,现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仅为一个管理科室,已不能适应越来越繁重的任务与要求越来越高的工作,因此,需要加快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特别是乡镇、街道、社区承担着住房保障的大量基础性工作,需配备一定的专职人员。同时,还需保证住房保障部门的工作经费。

4.指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住房保障政策性强,操作要求高,老百姓关注程度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住房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政策水平和操作能力。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城镇住房保障加快发展时期,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和受益面将快速提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城镇住房保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方面。

1.加快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

要把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城镇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列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一是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要加快原艇湖啤酒厂地块保障性住房、三塘区块公租房等项目建设;二是要按照嵊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新出让商品住宅项目土地配建保障性住房的补充意见》等规定,加大新建住宅小区保障性住房的配建力度。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在满足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基础上,剩余部分用于公共租赁住房;三是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按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规划,在符合规划和列为当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的前提下,允许规上企业利用自有工业土地,有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四是鼓励城乡结合部的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留用土地,在村民大会同意基础上,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五是要做好项目预备,做到项目推出科学有序。

2.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确保用地供应。国土部门要根据住房保障规划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并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严禁以保障性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以补交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变相进行商品房开发。对已供应的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土地用途,不得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套型面积,不得违规转让土地使用权。要开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

3.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

优化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合理安排布局;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应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加快完善公交、医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等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要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建筑节能等强制性标准,坚持户型小、功能齐、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各项基本居住功能;租赁性住房应当提供简约、环保的基本装修,具备入住条件。强化工程质量监管。

4.进一步健全分配和运营监管机制

规范准入审核。要根据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合理确定保障对象住房困难、家庭收入(财产)的具体标准,定期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健全建设、国土、民政、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及街道、社区协作配合的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审核机制。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家庭住房、收入和财产状况,签署诚信承诺书和委托审核机关对其家庭收入包括金融资产在内的各类财产状况进行核定的授权书。审核机关调查核实申请人住房、金融资产、车辆等财产的,有关机构应当依法提供便利。严禁以任何形式向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租骗购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行为。对以虚假资料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的,一经查实应立即纠正,并取消其在5年内再次申请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建立住房保障诚信档案,完善失信惩戒制度。严格租售管理。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家庭,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应当在合理的轮候期内安排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合同,应当载明租金、租期、使用要求和双方责任权利。租赁合同期满后承租人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续租。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满5年的,方可上市交易。加强日常管理。要加快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档案,动态监测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人口、住房和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定期检查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将保障性住房出售、转借、出租(转租)、闲置、改变用途且拒不整改的,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对中介机构违规出售、出租保障性住房的,依法给予处罚。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退出机制。

(二)主要措施

1.建立目标责任制

嵊州市建设局负责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嵊州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负责辖区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和区域内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配建)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准备、建设资金落实、土地供应、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障性住房租售管理和日常监管等工作。要根据住房保障工作实际需要,加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建设,充实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努力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廉洁工程、平安工程、放心工程。

2.统筹安排年度任务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必须确保按期完成。要向社会公布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和竣工情况以及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方式、建设总套数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