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篇1

《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大学问家颜之推的传世之作。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在文学、文字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剖析《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目的、时机、方法、内容、态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力求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 启示

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大学问家,史评其为:历史学家,文学音韵学家,教育思想家。他出生于梁朝士族家庭,秉承家学传统,世代相传《周官》《左氏春秋》,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同时,他又为学勤敏,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以深厚的学识功底和深刻的社会见地,历经四朝更替而岿立“四朝元老”。颜之推所处的年代,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他亲历政治险恶,士族统治危机,亲眼所见“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之辈,在遭遇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而“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见《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深知,门第财势是暂时的,只有学问技艺才能使人安身立命。因此在他晚年,即以自己的亲身阅历和经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加之谆谆教诲,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为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序致篇)。《颜氏家训》集前人家训之大成,一经问世,倍受推崇。清代有学者称其:“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2]。尽管受阶级局限和封建意识的禁锢,《颜氏家训》有其糟粕的一面,但历时一千五百年,其在家庭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仍值得人们研究探询,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颜氏家训》的价值和意义。

一、《颜氏家训》的早期教育和终身学习观

颜之推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教子篇)绝大多数处于中庸的普通人,需要何时何适的教化,方可能成为有知之人。何时即可始?胎教始之。《颜氏家训》提到:“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见《颜氏家训》教子篇)。此论述颜之推引用《史记》中的典故,周文王之母怀孕三月时,就出宫移居到更好的宫寝,眼不乱看,耳不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胎教,在《大戴礼记 保傅》,《列女传》,《论衡》中均有记载[3]。颜之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成为后世胎教理论的渊源。如果普通老百姓做不到如此的胎教,那么“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之推认为最佳教育时机越早越好,这形成了颜氏家庭教育观的基调:重视早期教育。论据有两点:一是秉承儒家先师孔子的观点: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另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颜之推七岁时习读《灵光殿试》,以后每十年温习一下,直至成年后都没有遗忘,而二十以后所学经书,一月不练习,就忘了。可见“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篇)。重视早期教育是颜之推的教育最佳时机理念,但颜之推对教育时机的看法远不限于此。他认为即使早学没有做好,晚学也是值得肯定的,终身学习是获知进步的良策。“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氏家训》勉学篇)并于家训中例举若干历史名人,明证老而学者仍如夜行点烛,胜过什么也看不见。

二、《颜氏家训》家庭教育的目的

颜之推受儒学影响甚深,在教育目的方面着眼于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但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实现不同,颜之推更为重视个人的操行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实现,并在家训中告戒颜氏子孙:“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所谓的修身利行,既有个人治家处世的平常行,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大行。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明白事理 ,增长见识 ,修身利世。并指出“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 (见《颜氏家训》勉学篇)。古人求学是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完善自己 ,造福于社会。今人求学是为了取得功名 ,相比之下 ,后者学习的意义不大。他要求子孙后代要去掉华而不实的浮躁思想 ,通过学习修身利行、利世[4]。放眼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目的,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目的提供指引。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谋官牟利的狭隘中,才能有更宏大的社会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三、《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内容

1、立志教育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颜氏家训》中立志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突显出重要地位。颜之推教育子女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 , 提出“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可见立志对于一生的成就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他对立志的阐释是:行尧舜之道,不依附权道,不屈节求官[5],并举了一个例子:北齐有一个士大夫,教育儿子学习各种技艺却以取悦公卿为目的。这等卑躬屈膝,不顾节气的教育,颜之推十分不屑,即便能做到公卿将相,也是颜氏子孙不可为之事。

2、养成教育

颜之推在教子篇提到对婴孩实施教育,具体内容是儒家经典内容:孝、仁、礼、义。虽然这是处于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社会政治需要选择,但其中仁孝礼义的养成教育,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积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这里谈到一个重要的论点即幼年时的熏陶于无形之中,终会习惯定成。养成教育从小就应该严格实行,否则可能会使人格品行朝不善方向发展。

四、家庭教育方法

在《颜氏家训》中,多处提到家庭教育的方法,从他自身经验和阅历中,总结出了他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一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先进意义。而另一部分内容则需要扬弃。

1、颜之推赞赏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他提到“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这也正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环境论的原理。而在一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确有其先进性。另外,颜之推认为身教示范犹为重要。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重要影响而不是家长的命令或说教就能起到作用的。在治家篇中,他说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2、榜样学习法是家庭教育中的法宝。

父母的言行是榜样,还有就是向先进的古人学习。《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说: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意思是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这一点为现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现在家长往往将孩子与旁人的孩子做比较,谁学会了什么,谁又考上了某某名牌学校。孰不知,这样狭隘的比较正是犯了颜之推谈到的“糊涂”病。何不将古往名人圣举贤德都纳入教育榜样学习的对象,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审视自己,提高自己。

3、关于教育方法颜之推推崇肉体的惩罚。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惜采用鞭笞,只要能“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的教育方法与封建社会家长制作风甚是相关。父为子纲,令家庭成员的地位“生而不平”。而现今社会,提倡民主的家庭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教养也应该充满尊重、民主的氛围,才能形成其自主健全的人格。棍棒式教育方法应该被扬弃也为现代社会法律所不允许。

五、严慈并济的家庭教育的态度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论证了严慈有度的重要性。在序致篇中,他提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可见,由于父母的严格要求,他从小言谈谨慎,举止端庄,恭敬有理。后来由于父母早逝,兄长有仁无威,使自己变得语言轻率,不修边幅。可见,严格要求和过于仁慈的教育会带来反差很大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有爱而无教,对孩子溺宠放纵,往往导致孩子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等到骄行恶习形成以后,在施以鞭笞,已经为时以晚。严慈并济的教育方法给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古往今来,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对于严慈的分寸把握往往有失偏颇。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尺度下,如何把握严慈分寸,使教育方法发挥更佳作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颜之推在当时提及的种种教育观点,以现代社会价值观评价尺度和心理学发展的科学观审视,我们仍会看到其合理性和进步价值。吸收利用前人大家的思想精华,屏弃其中封建性和阶级性的糟粕,是现代研究者们不断研究探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家评传》[M ]第一卷 , 423页 ,上海育出版社 , 1988年 10月第一次印刷。

[2]《浅论〈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廉永生 巴凤珠

焦作大学学报 2004年7月

[3]《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 张涛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26卷第3期 2005.5

[4]《论颜之推的历史教育思想》 刘景荣 学术论坛 2005年10期。

[5]《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 张涛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26卷第3期 2005.5

篇2

一 家长的观念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家长的教育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反映了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态度。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内心对于学校教育的工作并不重视。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教育,他们会误认为中职教育学生的学历低,就业社会地位不高,之所以让孩子来上学只是因为没考上好的高中,如果不上学孩子年龄小,父母又担心过早进入社会容易出现问题等。所以,很多家长就告诉老师:“只要孩子在学校不出现大的问题,让他在学校呆上几年就可以了,其他没有过多的要求。”

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这种漠视态度将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来上学也只是遵从父母的安排,他们对于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就业规划没有任何的想法。正是基于家长对中职学校教育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很多中职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这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家长的学生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家长对学生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学生的定位也将继而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工作。

在很多家长眼中,中职生是一个纪律性差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是一个从小都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是一个人生发展基本定型的学生。他们通常会带着“有色”的“定型”眼镜来审视学生身上的缺点,他们却很少用鼓励与发展的眼光来拓展孩子的未来;他们通常是用自己的决定来代表孩子的意愿,他们却很少与孩子静心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通常会忘记让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他们却很少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态度将直接影响方式的选择。家长片面的教育观、学生观将会影响到家长教育方式的选择,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将继而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很多中职生会抱怨学校管理制度严格,抱怨学习太累,感觉学校住宿吃饭等环境不够好等。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想睡觉就睡觉,对于期末考试成绩也无所谓;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比较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总是责备别人做的不够好,总是很少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做事总是担心犯错受批评。

从上述中职生的各项行为表现中,我们可以隐约的看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管理方式。他们中大部分家长采取“放任自流”式或“高压”式管理,这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将会让学生容易形成自负或自卑的性格倾向,这种类型的中职生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更多,教师也更难有效处理。

三 家庭教育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中职家长对于学生的爱也很浓厚,只是这种“爱”缺少教育的理性引导,这种危险的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针对中职幼师生“着装”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奇装异服”的学生。根据中职幼师生的生源特点而言,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一般,而处于花季年龄的女孩子天生爱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自己的衣着打扮也要考虑学生的身份和未来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对此问题,我们在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中会发现问题的症结:“衣服是父母给钱让自己买的,只要我们穿着好看就可以了。”为此,中职学校要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学校的管理实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校信通及时的与家长联系,给家长推荐经典的教育书籍;可以根据班级情况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活动,在活动点评中让家长深化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召开班级家长会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探究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与家长交流中,很多家长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放在了教师的身上,原因是:父母缺少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管理学生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身上很多的坏习惯始终不知道如何改变。所以,学校的很多管理方法对此类中职生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为此,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管理的成效,就必须与家长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关键看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中职幼师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女孩子,其情绪情感都较为丰富细腻,所以教师在与她们沟通的过程中要尤为重视这一特点,并要告诉家长特别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管理中,结合学生上述发展特点,我们会给家长和学生推荐适合他们欣赏的优秀家庭教育类影视作品,利用影视作品的内在价值来强化和影响学生。

再有,针对中职幼师生自卑感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优点或兴趣点,采取以点带面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如利用学生擅长的舞蹈或声乐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管理优势来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此外,很多家长对子女抱有急于求成的希望,他们希望即刻看到学生的进步,通常带着急躁情绪的教育方式将容易激化家长与学生间的矛盾,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家长调整平静的心态,掌握与学生谈心的技巧等。

(三)加强家校合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家庭与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较大的两个环境,家校合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能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篇3

一、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通过家长委员会,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在更大范围推广成功经验,把家长委员会普遍建立起来。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以更大的热情,更有效的措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

二、明确家长委员会的基本职责

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

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参与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沟通学校与家庭。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

三、积极推进家长委员会组建

建立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落实学校组织责任,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要尊重家长意愿,充分听取家长意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和家长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确保家长委员会工作取得实效。

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和幼儿园要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特别要选好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家长委员会的规模、成员分工。

家长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

四、发挥好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家长委员会要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德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

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思想状况和班集体情况,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对学校、教师的看法,与学校和教师一起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解决和化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做好思想工作。经常通过家长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及时发现班集体风气和同学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推动形成积极向上、温暖和谐、互助友爱的班集体。

协助学校开展安全和健康教育。引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支持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与学校共同做好保障学生安全工作,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支持和推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引导家长积极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各项措施,监督学校的课业负担情况,及时向学校提出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与学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

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把学校准备采取和正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向家长做出入情入理的解释和说明,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向学校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疑问,帮助学校了解情况改进工作。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篇4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42-01

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患儿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较多等。如果不及时干预或干预方法不当,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业成绩及社会化过程。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应及时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及表现特征,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干预,帮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1 多动症的理解

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and Disorders,ADHD)全称为活动过度和注意力缺陷,是以多动不宁为主的行为障碍综合征,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较多等。多动症是儿童期比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学业成绩以及社会化过程。

2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1]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由于病因、年龄、性别、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轻重不一,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短暂,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②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上课小动作多,话多,乱跑乱跳、爱奔跑,爬高爬低,不知危险,喜欢惹人,常吵嘴打架,违反校规等;③冲动任性,情绪易波动。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易冲动、常发脾气,个性倔强,固执、急躁、喜欢与比自己年小的儿童玩耍,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爱说谎等。④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有的智力很好,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为忽上忽下,成绩波动很大。⑤精细及协调动作困难。多动症儿童动作笨拙,如系纽扣、系鞋带、削铅笔等动作不灵活等。

3 不良的家庭教育的影响[2]

多动症儿童由于遗传或发育因素,常表现活动度高、节律性低、反应强度高以及负情绪等。儿童行为问题往往易导致父母的负性情绪介入。当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时进行提醒、责备、训诫、惩罚,试图改变儿童的行为,但是当这种管教频繁发生,遗传素质和不良教养方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儿童无法约束自己,惩罚往往以失败告终,反而强化了违抗、攻击等外化性的问题,故有人提出儿童不良行为是阴性强化的结果。同时父母对患儿采用惩罚管制的养育方法,使儿童缺乏安全感,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的负性介入可直接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儿童表现出退缩、焦虑、抑郁、自卑,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打骂在对子女的教养中是主要方面,而很少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可能对他们的人生是一种侵犯的角度去考虑。对于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打骂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不但没有起到矫正行为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内化和外化性问题的加重,给患儿心理造成伤害。

4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3]

4.1 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使患儿的生活有规律。在生活上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尽量分配给他们一些易完成的工作,让他们有一种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任务的满足感。

4.2 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进行反复纠正

家长要及时对他们的安静行为给予鼓励。如儿童表现出安静听讲,小动作少,安心游戏,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应及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如乱跑、乱喊、恶作剧时则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

4.3 及时表扬

当儿童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及时表扬其行为,而不应含糊其辞地表扬其整个人。因为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分清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实际上,儿童如果只在一方面是好的,其他方面未必好。所以,当学生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马上予以表扬,表扬不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也包括非语言的表达。不同年龄的儿童应用不同的方式表扬,训练他们知觉的精确性,提高他们协调动作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意识内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判断标准。这种方法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够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对抗情绪,潜移默化之中使儿童进步,恢复其自尊心和荣誉感,形成是非观念,增强抗诱惑能力。

4.4 做到耐心引导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不解,小脑袋瓜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问号。所以大到冰箱、彩电,小到一根针、一粒石子,他们都要摸一摸,玩一玩,忙个不停。其实,他们是在有意无意地探索世界的奥秘。每一次行为的后果总是给儿童带来一定的体验,好的结果使儿童充分享受欢乐,从而趋向这种行为。反之,儿童会避开引起不快的体验。好的行为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中得到巩固,不好的行为只有在不断地出现后被反反复复矫正才能戒除。所以我们要耐心引导,对自己的教育充满信心。

一般而言,年幼儿童行为多带有冲动性,注意力分散、好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训练下,他们会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一部分儿童发育较缓慢,父母若不了解这种发展上的差异,给儿童过早的强迫性教育,或者说对儿童期望过高,超过了儿童实际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多动症。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就这个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家长要去尝试了解儿童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并与老师积极配合,共同使多动症儿童被治愈。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儿童多动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郭佩兰,林来月,吴锦珍,等.“知-信-行”模式在陪护工培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5,5(6):23-25.

篇5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公正敏感性

公正,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们时刻都在关注自己是否得到公正的对待,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公正对待。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公正敏感性?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公正敏感性影响有多大?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公正敏感性状况,对今后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正教育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有了公正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公正个性的未来接班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公正敏感性

Schmitt和Arbach(2010)对公正敏感性作出了如下描述:“不同个体在以下方面是不同的,个体对公正有多敏感,能够多容易地知觉到不公正,以及对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作出的反应有多强烈。” Schmitt和Arbach(2010)把公正敏感性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受害者敏感性:因不公正事件而受到损失的人的敏感性;二是观察者敏感性:仅目睹了不公正事件而并没有卷入其中的人的敏感性;三是犯过者敏感性:主动促成不公正事件并从中取得利益的人的敏感性;四是得意者敏感性:被动地从不公正事件中取得利益的人的敏感性。目前对于公正敏感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Schmitt等人在2005年和2010年的研究中发现,人格特质和公正敏感性有相关关系, 并且与人口学变量,如年龄、就业情况、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也都有一定的相关性;Gollwitzer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构念方式对公正敏感性有预测作用。本文就想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出发,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其公正敏感性有何影响。

二、家庭教育方式

本文采用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是对父母所有形式的养育行为的特征概括。Parker于1979年根据依恋理论编制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 Parental),以便测量父母使用的不同教育方式。其中,采用的变量――父母关爱与父母控制根据依恋理论得出。关爱即喜爱、温和、亲近和低控制;而控制则指干涉、要求服从、过度保护和低关爱。本研究将采用修订后的PBI量表(蒋奖,2009),从修订后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来看,它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大学生被试。

三、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总共选取四川地区某高校大学生302名,男女各一半,所选对象确定没有参与过类似的研究经历。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和公正敏感性量表,其中PBI分为母亲版和父亲版,各有23个条目,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3个因子。采用4点计分方式,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种情况。

公正敏感性量表使用6点计分,有4个分量表,共40个题,每10个题为一个分量表,依次是受害者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得意者敏感性、犯过者敏感性。

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公正敏感性量表订在一起,答题纸另发。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实事求是完成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发现有效数据有288组,14组无效,对无效数据进行剔除。最后,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数据结果和分析

本实验的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与分析。

1.公正敏感性与家庭教育方式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的关爱和鼓励因子在男生被试中显著高于女生被试(男生=24.96±3.51,女=23.89±3.31,F=6.673**,P< 0.01),即母亲对男生温和、理解、支持明显高于女生;父亲的鼓励因子在男生被试中也显著高于女生被试(男生=12.57±3.74,女生=11.62±3.84,F=4.941*,P< 0.05 ),即父亲鼓励男生独立和自主明显高于女生;受害者敏感性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男生=29.53±8.12,女生=31.78±6.89,F=6.190*,P< 0.05),即女生在面对因不公正事件而受到损失的人时比男生更加容易表现出公正性;观察者敏感性中也是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男生=28.40±9.39,女生=30.71±8.02,F=4.913*,P< 0.05),即女生在目睹了不公正事件而并没有卷入其中时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公正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方式和公正敏感性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在母亲关爱、母亲鼓励以及父亲鼓励上的得分更高。女生在受害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性上的得分更高。

2.公正敏感性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表1 父母教养方式与公正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受害者

敏感性 观察者

敏感性 得意者

敏感性 犯过者

敏感性

母鼓励 -.112 -.192** -.068 -.012

母鼓励 .232** .088** .077 -.045

母鼓励 .096 .189** .020 -.045

母鼓励 -.107 -.132* .000 .074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与大学生工作敏感性量表的很多因子存在相关关系:母亲控制因子与受害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性存在相关关系;父亲控制因子与观察者敏感性有相关关系;母亲与父亲的鼓励因子与观察者敏感性存在负相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3.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预测作用,分别以公正敏感性各维度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的控制与鼓励能够有效地预测其受害者敏感性,解释其7%的变异,在有效预测观察者敏感性时能解释其6%的变异。

五、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亲对于男生的关爱、鼓励得分是显著高于女生的,而女生的公正敏感性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尤其在受害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性维度上。换言之,女生在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无论此人与自己有无关系,都更容易产生同情心,而产生不公正感。同时,关爱因子与公正敏感性没有相关关系。

当父母实施控制教育,即严格要求孩子,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限制孩子自由,孩子能更容易产生公正思想。而当父母还给孩子自由和独立时,反而让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公正思想。

以上结论的原因有:第一,为何关爱因子与公正敏感性没有关系?因为关爱与公正是道德判断的两级维度,因此两者是没有关系的。第二,为何父母对男生的关爱高于女生?因为中国深受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因此更容易对男生使用疼爱放松的教育。第三,为何女生具有更高的公正敏感性?因为从社会性别角色出发,女性更关注于人际关系,因此对于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更容易引发同情心。第四,为何控制式的教育更能引发公正思想?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国家,“棍棒出孝子”“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所谓传统式的中国家庭,实质就是听父母话,做父母赞同的事,错了就罚。父母的严格教育、过分干涉实质就是在用实践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此让孩子从小就掌握关于这个世界的是非观,从而形成公正思想。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篇7

一、 建立“家庭”概念,确立孩子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其内在自我约束能力。

接到任何一个班的孩子,我会努力给孩子建立“班级是我家”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老师是班上的主人,自己在这个集体中也是主人,班级内所有的老师同学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要想让这个“家庭”内成员美满幸福,仅靠一个或几个老师管理是不行的,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于是,我会想尽办法树立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克服其个人本位主义。如:个别奖励,班内表扬,榜上有名等,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同时,我也以身作则,多参与班级内的活动,如:大扫除,清洁保持,班内布置,才艺展示等,熏陶教育孩子们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对像家一样的班级的热爱,我与孩子们彼此之间经常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以达成共识,从而创造出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班级环境,孩子们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了严以律己,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管理。

二、 让每位孩子参与管理,体现他(她)在“家”中的存在价值,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工作中,我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班级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管理不只管自己,还要对自己、他人、集体全面负责,努力在班级内形成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各执其事,各显其能,团结协作,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即使是后进生也应扬长避短,发现其“闪光点”,实行“焦点访谈”,恰到好处地委以重任。形成一个人人有职有责,个个参与管理,全体团结拼搏的良好氛围。班长全面负责,副班长分片包干,委员及科代表分抓各线,组长及专管员负责各点,形成“面、线、点一体”的管理机制。要求所有成员“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分工细致、管理具体。”比如:我在班内实行了“组织学习明星”活动,要求两个孩子一组,自愿报名组织班内孩子学习,两人商量组织学习的方式及内容,每天早上从8:10到早读结束,每组成员值班一周,每周五对每一组组织学习的孩子的“方式方法”“点滴进步”予以充分肯定在教室门前的班级展示牌内,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组织管理积极性及组织管理能力,本班现在有12组同学组织大家学习,刚开始几周问题很多,通过引导及评定,他们各组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特色不说,还学会了个性中找共性——如何提高班内同学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了“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交换得到两个思想”的目的。另外,我还指导值日生每节课初上讲台组织班上同学诵读《国学经典》,让每位孩子都体会管理别人与被别人管理的感受,无形中让孩子认识到了尊重别人同时也尊重了自己,要想管理别人就要把自己管理好。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班级内的存在价值从而实现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三、 家校成“一家”,家长老师共配合巩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篇8

〔关键词〕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性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3-0010-04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处在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树立良好的性价值观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重要环节[1]。所谓性价值观是指对有关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2],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对之后的人生将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时代的今天,关于性的信息鱼龙混杂,更需要良好的性教育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价值观[3],以帮助他们顺利成长。在以往的研究当中,研究者们相继探讨了各种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就家庭方面而言,有研究者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家庭流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并认为家庭是青少年性价值观发展的重要载体[4]。就学校教育而言,有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和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而实施适当的性道德教育十分重要[5]。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认为社会阶层、社会性别和社会群体构建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社会文化通过规范个人角色使个体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规范的性道德价值观[6]。就国内的研究而言,有关性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7,8],而少有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

此外,就家庭与性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而言,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着重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性教育结果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言谈、举止和态度方面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9]。Van De Bongardt等人[10]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在丹麦青少年的性规范意识发展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而国内研究者王争艳等人则发现,孩子与父母关于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过早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1]。这些结果都说明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会产生积极影响。

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呢?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联系非常紧密。所谓自尊是指个体不断以有价值的方式应付生活挑战的状态[12]。如Bulanda和Majumdar[13]发现,感知到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自尊水平有很高的预测力,即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使孩子有更高的自尊水平,而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好坏很大部分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体现。通过进一步研究,Taylor[14]等人发现,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于此同时,国外的另一些研究相继发现自尊水平同青少年的危险存在显著负向关联,危险背后的根源则是不当的性态度和性价值观[15-17],故可以假设自尊水平也能够正向影响性价值观,即自尊水平越高,性价值观越积极。因而,家庭性教育方式作为家庭教养方式中同青少年在性议题上互动的突出表现,也应该同这些变量存在显著关联,于是可以假设自尊在家庭性教育方式对性价值观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然而,之前的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做相应的机制探讨。

综合上述的国内外研究,本研究假设: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试

相对于初中阶段而言,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18]。故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区的5所高级中学,共900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剔除有遗漏项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774份,回收率为86%,符合测量学要求。其中男生为363人,占46.9%;女生411人,占53.1%。高一333人,高二301人,高三1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6.23岁。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由叶君玲和陈国彦[19]编制,并结合大陆中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该问卷将父母性教养态度分为“父母与子女的性议题互动”及“管教方式”两个维度。问卷共26题,其中前16题为“亲子性议题互动”、后10题为“管教方式”,前者主要指父母与子女在性相关议题(如性的发育、避孕等)上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而后者则为父母与子女的一般互动方式。问卷采用李克特1~5分评分,问卷得分越高代表父母的性教育教养态度越趋于正向积极,反之越消极。本研究中该问卷总的一致性信度为0.915。

2.自尊量表

本研究使用申自立和蔡太生[20]修订的“Rosenberg中文版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整体自尊。该量表是自尊测量的经典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1~4分计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1。

3.青少年性价值观问卷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青少年性价值观量表取自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中的“性价值观分问卷”。该问卷采用1~5分计分。问卷共包括9个题项,分为“性观念”和“性态度”两个维度。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由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利用学生班会课时间,在课堂环境下,由主试统一宣读问卷指导语,并发放问卷填写,然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在剔除含有遗漏项的废卷之后,将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并使用该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之后使用AMOS1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和Bootstrap法检验。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全部由问卷收集,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故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1]。采用Harman的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分析,设定公因子数为1[22],结果发现模型拟合指数(X2/df=221.30,RMSEA=0.27,NFI=0.51,CFI=0.62,GFI=0.66)不理想,这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和性价值观相关分析

对家庭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以及自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尊总分其他两个文件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家庭性教育方式与性价值观之间的各个维度也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的数据见表1。

(三)中介效应分析

以家庭性教育方式为自变量,性价值观水平为因变量,自尊水平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输入数据分析后发现,发现各个路径系数都显著且模型拟合度较好,具体数据见表2。为进一步检验性教育需求的间接效应,根据温忠麟等人的建议,使用Bootstrap法对间接效应进行检验[23],结果如下页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Bootstrap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不包括0,因而该模型的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08,且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的比值为0.11,这说明该模型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四、讨论

(一)家庭性教育方式与自尊和性价值观的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性教育方式与自尊和性价值观的正相关都显著,该结果既进一步验证了已有研究,又进一步扩展了已有的研究结论。已有研究证明了家庭教养方式同自尊和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相关,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相关。本研究更加深入地描述了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影响关系,而造成这种正向相关关系的原因可能是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让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青少年更好地接纳自我、表达自我,从而产生更高的自我认同水平和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以及自我价值感都是自尊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能够让青少年更开放地在家庭环境下谈论性方面的议题,正视性发育和两往方面的困惑,树立积极的性价值观,故三者都应是正相关关系。

(二)自尊的部分中介模型

本研究发现,家庭性教育态度对性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这也进一步验证和扩展了之前研究的一些结论。一些研究相继发现,父母教养态度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但是都没有详细阐述这种影响产生的机制和原因。本研究更进一步地研究了父母与孩子在性方面的议题的互动,即家庭性教育态度和性价值观的关系之后,通过纳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发现,自尊可以作为家庭性教育态度对孩子性价值观影响的有效机制,且该作用模型为部分中介模型,故家庭性教育方式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孩子性价值观的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孩子的性价值观水平。而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本身就能促进孩子更好的表达性方面的议题,同时这种促进也能作用到孩子的自尊水平上,而高自尊的个体对自身和环境会拥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会产生更积极的价值观,具体到性的议题方面,便是更加积极的性价值观。

(三)研究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发现了自尊对家庭性教育方式和青少年性价值观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故在今后的性教育实践当中,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将家庭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第一阵地,培养父母积极的性教育态度。在这方面,近年来已经陆续有国内外的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故在家庭的性教育当中,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自尊水平的培养。例如营造宽松、融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坦诚自己在性相关议题方面的困惑,父母不要忌讳谈性让孩子明白性并不可耻,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取样方式为方便取样,所得的结果外在效度可能存疑。另外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尽管显著,但是值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研究测量的是青少年的整体自尊,若是测量青少年在性方面的自尊水平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影响就很大,自尊对性价值观的影响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最后,家庭性教育方式问卷使用由台湾学者编制,其信效度和大陆文化的适应性仍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一方面可以更加细致地研究不同类型的自尊同家庭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更有效适合本土特点的测量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震雷. 青少年性教育是什么[J]. 中国性科学,2011,(02):3.

[2]骆一,郑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6,(03):661-664+657.

[3]林岳新,杨小松,魏传英. 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的调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1):22-28.

[4]沃文芝. 社会变迁视角下家庭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2013,(05):71-73.

[5]王进鑫. 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2):60-65.

[6]王进鑫,沃文芝,程静.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5):81-86.

[7]马晓婧. 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J]. 学术交流,2009,8:203-205.

[8]田蕾. 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3-265.

[9]徐慧,张建新,张梅玲.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10]Van De Bongardt D,De Graaf H,Reitz E,dekovic M. Parents as moderators of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xual peer norms and Dutch adolescents’ sexual initiation and intention[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2014,55(3):388-393.

[11]王争艳,赵冬艳,雷雳. 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对青少年和性态度的预测:依恋的调节效应[J]. 心理学报,2007,(06):1063-1073.

[12]张灵,郑雪,温娟娟. 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30.

[13]Bulanda R E,Majumdar D. Perceived parentCchild relations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9,18(2):203-212.

[14]Taylor A,Wilson C,Slater A,Mohr P. Self-esteem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young children:Associations with weight and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J]Clinical Psychologist,2012,16(1):25-35.

[15]Ethier K A,Kershaw T S,Lewis J B,et al. Self-esteem,emotional distress 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Inter-relationships and temporal effec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3):268-274.

[16]Greene M L,Way N. Self\esteem trajectories among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A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change[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151-178.

[17]Shrier L A,Harris S K,Sternberg M,et al. Associations of depression,self-esteem,and substance use with sexual risk among adolescents[J]Preventive Medicine,2001,33(3):179-189.

[18]陈丽君.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及相关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9]叶君玲,陈国彦. 父母性教育教养态度与子女性知识之相关研究――以高雄市国小六年级学生为例[J]. 性学研究,2012,(02):13-46.

[20]申自力,蔡太生. 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条目 8 的处理[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61-663.

[21]杜建政,赵国祥,刘金平. 测评中的共同方法偏差[J]. 心理科学,2005,(02):420-422.

[22]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3]叶宝娟,温忠麟. 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J]. 心理学报,2013,(09):1050-1060.

[24]Milevsky A,Schlechter M,Netter S,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dolescents:Associations with self-esteem,depression and life-satisfac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7,16(1):39-47.

篇9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生存质量;应对方式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因此,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提高其对养护、教育子女的认识,普及有关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帮助研究和解答问题,并帮助家长形成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如今,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正在逐步提高,亲子乐园、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会等有利于家庭教育发展的机构孕育而生,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宣传手段等传播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便利。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家庭教养方式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变得更系统化。总的来讲,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其生存质量。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不同特点、气质和个性来灵活变动家庭教养方式。要想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3)对子女错误行为的教导要适度。要确实了解实情,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4)提高青少年受挫能力。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法。(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也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有所支持。与孩子经常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

篇10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初的、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于有效干预与控制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家庭内部的特殊关系,也更有利于对青少年行为进行干预。研究显示,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关(蒋奖,2004)。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现状

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黄树香,2010)。父母通过抚养和教育,将其自身所持的社会文化观念、行为风格与方式、价值判断标准与体系等传播给青少年,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无意识的作用,往往是在已经产生了即成结果之后,我们才能对其进行事后的反思与总结;而不能进行事前的控制与预测。

根据以往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从民主型和权威型两个维度上进行区分。民主型父母不采取过分强硬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理解、分析与引导,对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通过积极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权威型教育方式即更多的依靠个人的权力和优势对孩子进行教育。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父母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谷传华等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研究结果。

二、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世界发达国家中,3-15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达5%-15%。而我国大陆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4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以及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导致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逐渐成为教育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以吸烟问题为例,据文献报道,我国部分大城市青少年吸烟率范围为8.7%~34.2%,中小城市为2.0%~22.8%,农村地区为7.1%~43.3%。其中,初中生的吸烟率男生在2.3%~32.7%之间,女生在0~6.0%之间;高中生的吸烟率男生在8.4%~59.9%之间,女生在0~22.2%之间。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青少年吸烟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有些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女生吸烟率有所增加(叶广俊,1998)。

三、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成绩不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呈正相关,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偏爱以及过度保护等与儿童自我意识的不同维度呈负相关(凌辉,2004)。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了女的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偏爱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黄树香,2010)。

蒋奖在2004年的研究中,使用1980年由瑞士Perris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1970年由美国心理学家Achenbach等编制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北京市206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北京市青少年总体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4.27%,其中男生为25%,女生为23.43%。该研究还指出,父亲教养方式因子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女生行为问题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因子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女生行为问题呈负相关,其中与违纪、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因子与男生的多动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男生的行为问题呈负相关。

国内其他有针对性的对于青少年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但是,对一些具体的行为问题,还是有不少研究者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如网瘾问题、吸烟问题、使用暴力问题、自卑问题、厌学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