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平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平台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以前瞻性、整体性、可操作性为要求,强化规划与计划编制。
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管理创新为基点,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2)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
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3)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强化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4)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优化情报管理。
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5)以面向应用,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夯实研发管理基础,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6)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7)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8)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9)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0)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2成果成效
(1)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
(3)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篇2
2012年,市城市管理局计划投资75988万元(含燃气热力7430万元),重点抓好燃气热力普及工作,让市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营造“绿色浓、灯光明、墙面新、地面净、设施美、空气清、广告规范、色彩靓丽”的城市环境;加大市容秩序治理力度,有效解决摊点乱摆、车辆乱停等问题;充分发挥数字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作用,提高管理效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一、燃气热力二、城市绿化
; 站内范文搜索 2万棵、地被2300平方米,美化园区内外环境;结合牡丹文化和菏泽市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交流会议,做好花期外牡丹园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加大科研投入,拉长牡丹产业链,做大做强牡丹产业;通过广角度、全方位宣传,扩大菏泽牡丹品牌效应。
三、环境卫生
计划投资2400万元,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一是编制专业规划。完成全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扩大保洁面积。将新石铁路以北、台湾路以西、兰州路以东、北外环路以南区域纳入环卫统一管理,新增保洁面积500万平方米。三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建设环卫作业车辆停车场,购置环卫清扫、洒水车5台,渣土运输车10辆,推行“机械清扫、人力保洁”新模式,增加机扫面积900万平方米,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四是建设便民公厕。目前,市区有130座公厕,明年计划新建、改建高标准公厕10座,满足市民需求。五是蚊蝇消杀。新增消杀面积100万平方米,大环境消杀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科学消杀,确保大环境蚊蝇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六是结合物价部门出台三个行业管理办法。出台《菏泽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出台《菏泽市建筑渣土管理办法》,选址建设建筑渣土填埋场,统一管理市区建筑渣土,实行统管统运;出台《菏泽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选址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提高餐厨垃圾处理管理水平。
四、景观亮化和设施美化五、市容市貌
计划投资4005万元,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提升改造墙体外立面。对东方红大街、大学路、双河路等9条老城区街道墙体外立面进行美化改造。二是治理老城区户外广告。加大治理力度,依法拆违老城区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城市容貌的户外广告
;
六、秩序治理七、数字化城管
计划投资1353万元,重点做好系统运行、拓展和规范管理等工作,力争获得住建部科技创新奖(等同鲁班奖)。一是配套硬件建设。新建90处视频监控点,配置移动指挥车1辆、视频单兵系统4套,增加GPS设备50套、城管通70部,达到主要区域监控全覆盖,应急指挥可视化。二是深化软件开发。对60平方公里管控区进行三维建模,展示城市立体形象,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推进两区二级平台建设,完善“一级监督,二级指挥”管理体制。四是拓宽便民服务渠道。明年4月份对接市纪委联网审批系统平台,向社会化综合服务延伸。五是做好县区平台对接工作。积极做好县区(单县、巨野平台已建成)管理平台对接工作,整合城市管理信息化资源,建立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六是提高科技水平。依托四省交界云计算中心,探索云计算在数字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篇3
1 国家科研信用建设现状
科技部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 “信用管理”机制,是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体制创新,也是监督机制上的一个创新。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顶层设计出台后,科技部坚持先试行后推广战略,逐步实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并在多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1.1 不断丰富科研信用政策体系
科技部为做好科研信用建设的顶层设计,从 2004年至今,出台了一系列科研信用管理政策。 从 2001 年到 2004 年,科技部经过 3 年的前期调查研究、文件起草、征求意见三个阶段,在 2004 年 9 月,正式《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作为我国科技信用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随后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0)》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2006 年 11月,为规范科技计划中的信用行为,科技部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明确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并加强了科技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
1.2 逐步完善和推广科研信用管理
2007 年至 2013 年, 科技计划信用的管理和配套制度逐步完善,在科技管理、科技计划等工作中逐步推广应用,各项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均强调要把科技信用作为申报科技业务的重要依据,并在享受有关科技经费支持时考虑科研诚信。 2007 年,科技部联合其他十部委组建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研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2008 年 11 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提出,对参加评审活动的专家学者建立信誉档案,实行评审信誉制度。2014 年 3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完善科研信用管理”作为 29 条意见中的一条, 作为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的重要举措。
1.3 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
在项目申报、职称评选等方面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 科技部采用“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中央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 在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中,将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与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
2 部分省市科研信用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省市围绕《决定》及自身科技计划管理要求,在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 北京、江苏均出台了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管理办法,重庆、新疆出台了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浙江出台了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上海、山东等先进地区则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和举措。 下面本文将对北京、重庆、江苏三省市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
2.1 北京
为规范科技计划管理, 北京市科委于 2010 年出台《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附注了详细的信用评价标准。 其主要做法有:一是评价指标融合了原有科技政策,确保了制度的连续性。 在《办法》出台以前,北京市围绕科技计划管理,在立项、验收、评审、招标等环节制定了详细系统的规则,其中许多政策作为此次科技计划信用评价的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原有政策的连续性和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 二是各责任主体信用级别界定简单化。 北京将科技计划项目负责单位、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的信用级别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良和差等五个等级,各责任主体只要满足相应信用等级中的一个指标或者全部指标即可确认其信用等级,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各责任主体的信用级别界定工作。 三是积极鼓励开拓创新。
为鼓励相关责任主体积极开拓创新,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只有信用达到良好且有突出贡献者,才可评价为信用优秀, 并在市科委凝练重大科技项目时优先考虑其意见建议。 这是国内首次对科技计划信用的评价对象、信用行为、评价标准、应用规则等进行详细规定,为其他省市出台相关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2.2 江苏
2013 年 10 月,江苏省科技厅了《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在信用记录、评价及处罚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详细的信用行为评价标准。 江苏的做法与北京相似,都是将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分为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并分别进行记录管理。 确定每一个信用级别的评价标准,相关责任主体只要满足其中一条或全部标准即可确定其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的对应级别。 二是细分信用评价等级。 将项目负责单位、项目负责人信用等级划分信用优秀、信用良好、一般失信、较重失信和严重失信五个等级, 评审专家信用行为划分为信用良好、一般失信、较重失信、严重失信四个等级。 三是对信用等级为严重失信者采取“零容忍”. 对信用等级为严重失信者采取“零容忍”,永久取消其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及获相关认定和奖励的资格。
2.3 重庆
2014 年 7 月,重庆市科委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的可借鉴之处:一是分工明确,有效建设科技信用数据库。 由市科委发展计划处负责重庆市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数据库建设,并牵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工作;各项目管理处室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服务中心根据各自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分工,负责记录相应的信用管理信息并录入“信用库”. 二是实行信用扣分制。 科技计划信用记分初始分值为 10 分,当相关责任主体出现科研不端和失信行为时,根据科技计划信用记录扣减相应分值。 三是分别以 3 年或 5 年为期限滚动记录信用分值。 项目承担单位、评审评估机构及专家三类责任主体,当前的信用分值计算方法为初始信用分值减去当月前 36 个月的信用记录扣分总和,而对于项目负责人,则用初始信用分值减去当月前 60 个月的信用记录扣分总和。 相应信用等级由“信用库”自动生成,严重失信者将列入“黑名单”. 四是严惩失信行为。 例如,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报时恶意注册一些虚假信息, 经审计发现项目负责人挪用、侵吞财政科研经费,或者经举报查实评审评估专家索取或接受评估评审对象及相关人员好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项目立项、 检查或验收提供便利等,都将一次性被扣 10 分(全部信用分值)。
3 我国科研信用管理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综合来看, 部分省市在科技信用管理上不断深入,从出台政策到具体评价都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正式推行的时间并不长,具体成效还难以评价。 仅从管理办法和信用评价上分析, 各地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3.1 缺乏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信用信息的公开与管理。 科技部及各省市虽然提出要建立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但并没有落实,因而不利于信用信息跨部门的记录、查询与公开。 全社会信用体系也尚未完善,缺少紧密的跨部门合作。
3.2 科研诚信教育及宣传不够现阶段,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较为滞后。 高校、科研机构等没有专门设立科研诚信教育的学习课程,各组织和机构也较少开展科研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因而在科学界还未形成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及学术规范等科研诚信共识。
3.3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从国家和各省市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信用评价机制。 在已出台科技信用管理办法的几个省市中,北京和江苏虽然出台了信用评价标准,但只是对责任主体的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分别评价,缺少综合评级,采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不利于实际操作,且不能鼓励各信用主体坚守科研诚信。
科研诚信建设对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我国各省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国家及各省市都要加快推进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前期调研,分步骤试点开展信用管理,制定详细信用评价细则,规范信用评审程序,建立科研信用共享机制,推进科研信用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丽亚,毕京波,宋扬。 关于建立我国科技信用评价系统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2006(5):47-51.
[2] 张明龙,张琼妮,杨剑。 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9):52-56.
篇4
关键词:绩效管理平台;人力资源;效率;影响
目前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一定的漏洞,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只会使得整体的效率降低,更有一部分员工不用心工作,等着其他员工将某些工作做完以后,再来参与进来。单位只算整个工作的效率,而不会参评个人的工作情况,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只能使得那些能力差的员工也随着能力较高的员工获取相应的报酬,这样的方式是不公平的[1]。劳动者都是通过相应的报酬来衡量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自己的工作报酬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那么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状态。如果一部分好吃懒做的员工混迹在这些优秀员工的队伍中,等着那些优秀员工去辛苦工作,自己在偷懒,等着别人来为自己挣工资,这样的做法是可耻的。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每个单位就应该采用绩效管理平台来对每位员工的,努力做出一定的评价,通过评价,就能判断出哪个员工可以获得更好的劳动报酬而那些一心想要不劳而获的人只能被单位辞退。绩效管理平台是通过对每位员工每天所做的工作量进行考核统计,得出每个人的工作分数,根据一定的分数所对应一定的劳动报酬来为员工发放相应的工资,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能获得自己相应的工资,也能使得自己在所在单位获得相应的满足感。
1绩效管理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行的原因
1.1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的限制
目前一些偏远地区还是运用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通过评估整体的工作量,对于集体发放劳动报酬,然而这样的方式只会使得该单位的工作效率降低。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员工在这样的集体中是最差的情况,一项工作的完成是需要珍贵的付出,而不是个人在努力[2]。例如:一部职场电视剧中就对应了这样的案例,上级下发了相关的工作任务,整个小组就开始为这项工作开始做计划,做准备,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而在这个小组中,就有那么一个人装模作样的充当指挥者,这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了,不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去践行了,所以,他就在这个小组的整体工作中并没有做什么,整个工作完成以后,单位在评估整体情况时,就把这个人也认定为是能力比较好的,原因是他与整个小组共同完成了工作。这样一来,整个工作小组的成员都开始了耍滑头,谁也不愿意做冤大头,自己一个人努力,然而最后是所有人都在享受成果,这样的方式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不愿意在工作团队中去努力,不愿意自己努力了那么久获得的报酬与没有付出就获得报酬的相对等。面对这样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的阻碍,急需要绩效管理平台的运营,这样能够使得有能力的人走的更高。
1.2绩效管理平台存在一定的优势
绩效管理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个人付出努力,集体获得劳动报酬,这样使得很多劳动者不愿意在集体中付出努力。绩效管理平台通过对于每一位员工在集体工作中所做的努力进行评估,针对个人的工作量做出评价,相应的工作量对应相应的绩效分,每一个绩效分数对应相应的劳动报酬,工作量好的员工就会获得较高的绩效成绩,就能对比得出相应的劳动报酬。针对目前工作人员中,有些员工只想通过他人的付出来获得集体成就的情况,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更不想为集体工作中付出自己的劳动,但是最终还是会有一定的劳动报酬,这样使得其他的员工工作效率也会变低[3]。例如:现在的事业单位就是通过绩效管理平台来为员工发放绩效工资,在电视台工作的人,每个人外出采访一条新闻就获得相应的绩效分,剪辑一条新闻,也会获得相应的分数,最后在发放工资时汇总每个人的绩效分,然后会对应得出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一来,每位员工都会有努力工作的信心。
2绩效管理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中的影响
2.1有利于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部分员工在集体工作中有不思进取的心态,导致很多工作进度得不到对应的提升,反而使得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通过绩效管理平台,每个员工的工作任务都不同,每个员工都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负责,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坏关乎该员工的工作绩效成绩,如果该项工作完成的好,获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成绩,如果完成的不好,就不会获得绩效分。这样一来,整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会有绩效对比,通过绩效考核对比能刺激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在一个办公室里,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绩效成绩比较好,在算绩效工资的时候就比较高了,另一部分人则是没有很好的绩效成绩,相对的就没有很好的绩效工资,这样一对比,就能促进那些绩效成绩差一点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4]。
2.2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一个单位必须要有对应的改革,否则整体的工作效率都不会有很大的提升,为了能够促进整个工作团队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能够使工作人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就必须通过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目前绩效管理平台能够有效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促进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是一种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值得每个单位进行使用,进行对应的改革。
3绩效管理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中的推广措施
3.1促进绩效管理平台的运营
绩效管理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能够保证一定的工作质量,很值得在各个单位进行一定的推广[5]。目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都是依靠着工作量完成与否来衡量工作业绩,还是依靠整体的工作效率来看整个工作团队的工作能力,不能够把个人的能力体现出来,还有可能使得个人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施展。例如:在目前的一些单位中,还没有进行实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使得一些单位中的优秀员工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所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提出鼓励措施,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平台在各个单位的运用,让更多的优秀员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3.2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师
目前我国很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师,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需要能力比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然而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很多部门都缺乏对应的改革措施,没有合适的改革途径[6]。所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积极组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参加优秀的培训班,让目前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师接受最新最专业的技术指导,提供最有效的改革措施。同时,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可以组织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师去到国外参加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交流会或者是观摩会,让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体验国外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学到更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更好的帮助我国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进行专业的改革[7]。
4结语
绩效管理平台是一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各个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得出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成效,通过绩效分对比得出对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能力。政府部门首先要为各个劳动者多多考虑,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位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积极鼓励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去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是到国外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学习更多的优秀资源[8]。其次就是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动研究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找到对应的改革措施,积极投入进去。最后还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平台在各个单位的运营,通过绩效管理平台的运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静.基于公司价值创造的经营绩效管理研究———以XX保险公司绩效管理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1.
[2]王洪利.黑龙江移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绩效模块开发与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许林.电力企业全员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4]郝丽萍.提升团队绩效的知识平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5]张志平.军民融合型航天CQ机械制造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6]张晋国.JF煤化工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7]陈杰.济南JH网络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篇5
突出问题
从监管主体来看,多头实施,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目前就某一项资金而言,地方上的人大、政府、纪检监察机关以及财政、审计等部门要监管,条线上的主管部门也要监管,既容易造成多头管理、重复检查,也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盲区”。从我市情况看,受时间和精力等因素制约,以前每年仅能选择一两个资金流量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几个检查组在一个“热点”部门“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那些资金规模小、流向分散、监管难度较大的项目,则往往无暇顾及。
从监管手段来看,传统手段方式陈旧,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以前对民生资金通常采用静态监管的方法,相关监管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走访、翻阅账册、查对票据等方式,对资金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对比。受人力和技术手段制约,往往只能了解某个统计节点上资金的即时情况。传统手段效率低下,不仅使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同时也给被检查单位和基层增加了负担。
从监管渠道来看,信息不公开、运行不透明,社会监督难以实施。目前社会公众获取和反馈民生资金信息的渠道较少,且受制于相关部门的和受理情况。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作为外部监管主体的群众对资金的类别、数额、拨付、运行等情况难以掌握,群众监督只能流于表面。同时,在新闻媒体实施监督时,一些责任部门常常以各种借口逃避甚至阻挠舆论监督。
从监管力量来看,素质不高,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监管效果。传统监管方式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而专业或专职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监管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监管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对电子单证数据以及繁多的财务账册进行审核,监管工作“程式化”、“形式化”;同时,与面广量大的资金总量、艰巨繁重的监管任务相比,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实践探索
第一,注重整体推进,构建科学完善的公开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平台,将财政、发改、农业等20个部门、13大类86个资金项目全部纳入平台,对各类民生资金实施集中、动态、统一监管。建成“泰州市民生资金公开网”,设置百姓查询、工作动态、公示公告、办事流程、政策法规等10多个版块,将各类直接发放到群众手中民生资金的发放政策依据、对象、标准、渠道、名册等,以及各类民生项目的立项批文、申报程序、投资计划、资金来源、建设时限、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情况,全部在网上实时公开;同时辅以报纸、电视、公示栏等载体随时公开动态信息,确保应公开尽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第二,强化科技运用,构建制约有效的监督体系。按照“科学规范、阳光运行、透明监管”的要求,将科技手段融入民生资金监管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流程之中。一方面,构建“民生资金业务操作系统”和“民生资金监管分析系统”两个内部监督平台,在监管系统中设置4级6类70个预警点,增设系统智能报警和劣迹留痕功能,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从初始立项到资金拨付、使用、发放等实施全程、动态、实时监管,有效防范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廉政风险。另一方面,依托“民生资金公开网”打造外部监督平台,群众可随时查看民生资金的补贴政策、额度及分配使用情况,并可通过留言、在线投诉等方式进行监督。依靠内、外两个平台形成了组织监督、部门自我监督、系统实时监督以及群众外部监督的“四位一体”监控网,实现了每一分民生资金、每一个民生项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安全可控,彰显了科技防腐的刚性力量。
第三,突出制度建设,构建运转规范的保障体系。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财政、民政、人社等部门组建“民生资金监控中心”,实施对民生资金监管平台运行的日常管理、监督监察和绩效考核。市、县两级涉民资金部门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本部门系统平台的运行维护、数据录入、信息更新、预警处置等工作。健全管理机制,出台《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平台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发放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民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从机构设置、项目管理、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监控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强化考核奖惩,将民生资金监控平台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纳入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效能建设考核,考核结果与“人民满意机关”评选和绩效奖惩相挂钩。
监管成效
一是实现了民生资金的公开透明。监管平台推进民生项目和资金的信息公开,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举报投诉,消除了拉关系、跑资金、凭人情定项目等权力“寻租”空间,保障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了民生资金的阳光透明运行。目前平台公开信息472条、工程类民生项目95个、发放类民生资金项目75个,公开发放名册32937份,涉及群众324万人次,涉及民生资金262亿元;共有5.67万人次进行网上查询,受理群众咨询投诉325件(次)。
二是提升了民生资金的监管效率。监管平台将民生资金各个监管部门连接成神经网络式结构体系,在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解决了监管效率低下、重复检查等问题。同时,促进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向绩效监管转变,在加强对民生资金运行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管之外,更加重视对公共资源分配使用效益性的监管。
篇6
营造种业发展良好氛围
两年新成就由农业部牵头,18个部委组成的部际工作协调组有效分工合作,《意见》中的18项主要政策,8项已落实,10项正在推动落实。以国办文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推动了30个省(区、市)出台实施意见及配套措施,形成了共同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农业部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财政部联合农发行、中化集团出资15亿元成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会同税务总局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教育部留学基金支持种子企业研发人员到美国学习;农业发展银行2012年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放贷款62亿元。
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发展改革委设立生物育种与产业化专项,投资3.36亿元支持41家企业育种能力建设;科技部制定生物种业科技规划;财政部安排2.55亿元支持种业央企提升育种能力;农业部组织中国农科院与骨干企业开展科企合作,推动隆平高科、垦丰种业等20家企业分别组建了水稻和玉米分子育种平台。
建设国家级制种基地
甘肃、四川、海南编制了制(育)种基地建设规划,农业部认定57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市),发展改革委启动甘肃302亿平方米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财政部综合开发办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规模化制种基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未来着力点在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事企脱钩”方面有所突破;研究提出鼓励科研单位育种人才、技术和资源向企业流动的政策措施。
开辟品审绿色通道
建立新品种权转让交易平台;研究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修订《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资源分类目录,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利用自有品种资源“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推动奖补制种大县
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沟通协调,加快甘肃玉米、四川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进度,研究制定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可行性方案;推动出台制种大县奖补政策,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出台制种保险。
推进国家良种工程
按照“产业链需求确定创新链方向、创新链需求配置资金链布局”思路,先期以水稻、玉米两大粮食作物和番茄、大白菜两个蔬菜品种为重点,组织骨干企业和优势科研单位联合,组建全国性产学研攻关协作组开展联合攻关,力争突破一批现代种业急需的关键技术,选育一批现代农业急需的新品种。
篇7
1、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把学习教育活动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2、按照《规划》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做好开展2008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工作。
4、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5、以创建“五好支部”为目标,扎实抓好本系统的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建水平,以党风促政风,推动我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6、继续做好精神文明、普法依法治市、综治、平安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为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7、发挥政府引导功能,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奖励2007-2008年度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和项目。
8、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功能,继续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提升科技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福建省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纺织服装科技服务中心———石狮分中心。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软硬件建设,完善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积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孵化基地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功能,继续争取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出台和落实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争取引进2-3个高精尖科技项目在孵化基地入驻孵化,与科研院校联合在孵化基地开展3-5场项目推介会。
10、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以“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为方向,继续引导建设2个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为重点,开展试点示范,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发挥石狮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分中心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以星火学校为阵地充分发挥视频系统培训功能,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培养和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篇8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服务;风险;揭示;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59-02
第三方支付是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衍生出的以第三方转移支付为目的的交易方式,该支付交易方式为电子商务中产生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第三方信誉保障服务,并以此促进商品交易的电子化发展。世界上最著名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PayPal于1998年12月由PeterThiel及MaxLevchin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市建立。该公司以提供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支付方案,集国际流行的信用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方式于一身,帮助买卖双方解决各种交易过程中的支付难题。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是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首信股份公司和上海环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边缘化发展,我国于2010年9月颁布首个关于第三方支付服务的管理办法,即《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于同年12月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将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发展从边缘化发展推向了合法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办法的颁布,截至2011年5月26日,我国已经有300多家企业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并有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央行支付颁发的首批牌照。纵观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它的发展经历了:“产生―边缘化发展―合法化发展―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的资金量大,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过程,《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严格限制: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和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其中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必然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扩大发展和商品交易信息不对称之间产生的矛盾。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和商品供给者之间签订授信协议,并且向商品需求者以自身为中介担保,若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任何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有义务和权利或者针对双方提供的交易证据,或者冻结买方资金以法律判决结果,作出退还或者支付其交易资金的方式,以此促进商品交易的顺利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尤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短期汇聚大量零散交易资金的特性,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系列非系统性风险。
二、第三方支付服务中的风险揭示
(一)违法洗钱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所提供的虚拟交易,将犯罪等违法所得收益,进行合法化操作。
(二)信息技术风险
在第三方支付的过程中最具信息技术风险的莫过于广泛存在的钓鱼网站、木马病毒、仿造制卡、利用商业银行POS机漏洞进行各种各样的诈骗活动。
(三)信息披露风险
第三方支付企业是企业,那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并购、兼并、撤销等经济业务变更。这给一贯使用其产品服务的客户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在纠纷处理过程中又多以推卸责任等方式漠视消费者的诉求,最终使消费者不了了之,放弃权利的行使。
(四)备付金使用风险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企业,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按央行规定,非金融支付机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所以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全国性非金融支付机构进行日常的经营业务,那么其每日的最高客户备付金余额就会高达十亿元人民币。这就会滋生第三方金融机构利用短期的在途资金进行其他高风险性投资交易活动,由此产生备付金使用风险。
(五)透露客户信息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进一步规范交易,在新业务办理过程中会要求业务办理人员进行实名认证。比如在进行支付宝注册使用的过程中,用户首先要输入个人的手机号码,然后将支付宝账号与个人或企业银行账户绑定。这样的实名认证不仅掌握了客户的电话号码,而且还掌握了个人或企业的银行账号。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相应的趋利行为或道德风险,势必会将客户信息倒卖,赚取利润。
(六)违法成本低
我国目前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违法处理上没有进行过多解释,只是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作了明确说明。目前最高违法成本是吊销经营执照,而其他相关违法行为会依照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理。这就会增加第三方支付企业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利用法律漏洞进行违法交易的可能性。
(七)经营业务风险
由于行业利润率不高,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转向和赌博等网站获取收益。2008年6月欧洲杯足球赛期间,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支付”、“环讯支付”等先后被曝光,为网络提供资金流转服务;2009年9月,第三方支付平台“深圳NPS”为上百家境外网站和赌博网站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曝光,该公司70%以上收入来自于非法网站的业务提成;2010年4月,在江苏侦破的“明”网站赌博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易宝”、“汇付天下”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参赌人员结算赌资,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有五万多人提款1.3亿多元;2010年5月,在湖北警方通报的一起“”案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为黄色网站提供支付服务并收取佣金;2010年6月,河北省破获近亿元网络赌博大案。警方披露:参赌人员和赌博公司的资金流转,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
(八)被定价风险
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但是资金供给者肯定还是会使用多家银行的资金账户,这就要求支付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账户之间进行结账,增加支付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展的很多业务逐渐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交叉,因此各家银行为了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必将原来获得的优惠利率取消,最终形成企业的被定价风险。
(九)盈利与风险控制倒挂
企业身份决定其经营的重心在利润,而非风险监管与控制。银监会将过多的风险监管与防范的职能下放给企业,势必会造成虚监管结果。
(十)避税风险
第三方支付企业产生的账面资金现在越来越多地可以被用来进行转账结算,尤其是同一账户下的转账结算使得交易的产生不会出具真实交易凭证。这对企业的逃税、避税提供了环境支持。尤其是预付卡业务,更是无法查询准确的交易资金数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交易过程中趋于“经济人”。在进行业务处理选择时,必定会货比三家,比较成本、评估安全。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方便的前提下,对产品安全性的考虑更为全面。而在面对高科技支持服务下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时,商业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降低客户流失率、争夺市场发展份额、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扩大企业利润,必将依托自身已有的成熟平台,发挥范围经济的优势,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安全、便利的服务。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在原有支付结算平台的基础上,推出“超级网银”服务,将以第三方支付为主的免费转账结算服务推向白热化竞争。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又将进一步推动第三方支付企业并购兼并的规模化发展进程。在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防范一系列已有和即将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必须具备优秀的资金风险管理、安全服务能力,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客户价值、风控能力将会是贯穿整个行业的竞争发展的关键词;必须着手在系统建设、业务拓展和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投入;必须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易观数据.2011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EB/OL]..
[2]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Z].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3]徐家良.互益性组织:中国行业协会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被指成网络幕后推手[EB/OL].省略/Photo/ShowInfo.asp?InfoID=275.
篇9
1.管理理念有差异,岗位责任感较低国家文化的不同,管理的风格也有所不同。美国注重法制管理,尊重规则和秩序,追求卓越和创新;日本以理为中心,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追求集团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而以情为特征的中国,强调“人和”效应,偏重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对制度和条例管理较为松懈,在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甚至可能出现情高于法理的现象,这对于海洋类高精密度仪器的管理工作是致命的短板。同时,部分管理人员未充分发掘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岗位责任感不高,工作无热情,采取推脱应付了事等消极工作态度,造成仪器的非正常性使用、破损和丢失,造成学校资产的重大损失。
2.操作技能不够系统扎实,技术力量薄弱高校综合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但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补充则相对滞后。招聘方法单一,专业跨度宽泛,后期培养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重使用、轻培养”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对新上岗的实验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造成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素质良莠不齐、理论知识缺乏、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而长期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使用和管理仪器,一旦仪器发生故障,又无法及时排查处理,只能依靠专业的维修人员上门服务,这将严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度。
3.使用机时集中,购买重复部分大型仪器使用时间集中,而实验操作课程仅设置一个学期,无法满足多数仪器正常运行的基本时间要求,而仪器的日常维护又往往被忽略,这对于海洋仪器是严重的耗损。此外高校间或其内部盲目攀比硬件建设,缺乏经济责任意识,导致仪器重复购买,而单纯数量的增多,仪器的功能开发和改造升级工作没有开展起来,造成国有资产浪费严重。4.日常维护不勤,维修费不足仪器的日常检查是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不重视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检查,用前没有充分准备,用后没有及时保养,长此以往将造成仪器的故障和老化,而当地仪器公司无法维修的进口仪器还需送回国外原厂处理,路途远,周期长,费用较高,这对于仪器费用大量用于前期购置而后续的维修部分预留资金不足的高校来说,维修时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放置不理,最终不了了之,大大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耗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创新仪器管理办法的尝试
1.优化管理制度,逐级把关负责1984年国家教委颁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1997年天津市教委依据天津市高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管理暂行办法》(津教委高[1997]50号);2000年教育部修订出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2009年天津市教委制订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办法》(津教委高[2009]42号);2012年我校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求及我校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在原管理办法基础上做了较大修订,最终印发了《天津科技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津科大实设[2012]7号)。逐渐形成了大型仪器分级管理,逐级把关负责的局面。学校对大型仪器的管理工作细致入微,对设备的论证申请、招标采购、到货验收、专人保管、日常使用、维修记录、调剂报废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物尽其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定期举行大型仪器研讨会培训,积极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每年组织专家在全校范围内抽查价值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4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则是每年必查。海洋学院依据上述要求制定规范海洋技术专业海洋调查实验室的管理细则,包括《实验室安全提示》《实验室岗位职责》《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细则明确了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员和学生的分工职责,并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员培训,解答相关技术问题。执行海洋仪器使用登记制度,各种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张贴于实验室的明显位置。海洋仪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也为仪器高效管理提供了必备的条件。配合国家科技项目的计划要求,该专业相关师生每年均有3-4次的出海航次。2011年累计出海43天,2012年54天,2013年104天,2014年截至目前已进行52天,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由于还存在同一时段不同海域的同时作业现象,对于高质量海洋仪器的需求量正逐渐增大。对于现有仪器充分利用,目前已完成出海航次报告数十份,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数篇。
2.落实仪器专人负责制研发海洋仪器的基本目标是操作简易、稳固安全、精密可靠,但因设计要求较高、配件较精密、价格较昂贵,故操作必须认真谨慎。特别是海洋仪器在日常的维护中需注意锈蚀问题,主要传感器探头的锈蚀意味着仪器某项关键海洋要素的观测功能失灵,锁链和仪器架子的生锈可能造成海洋作业时的整个仪器丢失。要使仪器保养良好和发挥正常的使用效益,建立仪器使用者和管理人负责制是极为重要的。实验仪器经验收后都需贴上管理标签,并填上管理负责人姓名,每个海洋仪器建立独立的信息卡片和完整的使用维护档案。仪器管理负责人不仅要熟悉该仪器的各种操作程序和维护保养要求,还要兼任该仪器的实验教学工作和申请使用仪器的教师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仪器的全程追踪。仪器使用人负责仪器在使用期间的各项工作,做到详细记录使用情况,包括故障说明及原因,以及相应出海技术报告的撰写。依托物理海洋学学科建设和多项国家级项目计划,专业配套的海洋仪器主要是物理性质方面的水文观测仪器。招标购置仪器的生产厂商大多为国际著名海洋仪器公司,如挪威Nortek公司、加拿大RBR仪器有限公司、美国TeledyneRD仪器公司、德国Sea&SunTechnology公司、法国IXSEA公司等。不同公司的仪器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均不相同,须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我专业海洋调查实验室管理细则中要求专人(专业研究方向相关)负责仪器,包括对航次前出海人员和新进组的研究生进行操作培训,做到传帮带,增加了研究生动手实践作业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海洋观测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还要做到信息导航和资源共享。应积极与校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是其他公司共建协作关系,相互使用对方的大型仪器,充分提高仪器开机使用效率,并争取到一些资金支持,对促进实验室和学科的建设都有很大帮助。海洋技术专业师生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陆架海和水母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单位共享出海航次计划,组成海化组、浮游植物组、底栖生物组、水文组、浮游动物组和渔业资源组,分工明确、发挥所长、高效合作、数据共享。同时各院所提供仪器(带叶绿素探头的温盐深剖面仪XR-RBR620,图1)支持学院海洋科学专业浮游生物方向研究组每月一次渤海近岸的基础观测研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推进加强共用意识。资产管理部门对全校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学院积极摸底调研大型仪器使用情况,分类汇总仪器清单,探寻仪器共享办法和各类仪器有偿使用规定或依据等。该专业地理信息遥感方向教师借助专业优势,结合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的任务,指导学生研发了适用海洋仪器综合管理的系统平台。经过使用仪器的教师和研究生的建议反馈,平台将进一步升级完善,最终实现实时追踪仪器的使用情况和向仪器负责人预约申请等功能。借助该系统平台整合配置仪器资源,避免人为疏忽造成的信息记录缺失、使用冲突等情况。今后新平台还将尝试在校内推广,并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合作,这是海洋技术专业在海洋仪器管理方面的一次新尝试。
篇1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R&D cent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e-congruence, a manage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nagement mode for R&D center is also achiev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problems in R&D center,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R&D center management.
关键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管理模式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pplication technology;R&D center;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07-03
0 引言
为加速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河北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012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了《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应用本科和示范高职院校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截至2016年底河北省共审批立项了三批35个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探索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规律,提升河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为推进河北省甚至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参考。
1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分析
《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学科领域发展需求,开展以应用开发研究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提高研发平台的工程化水平为重点,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开发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培育和稳定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队伍。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展应用开发研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学科领域发展需求,最终实现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两个功能定位:一是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1.1 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已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选取在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项功能对推进河北省甚至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提升行业、企业和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结构中,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的角度看,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应用和扩散子系统构成[1],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和源头,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是核心。《管理办法》规定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是“以应用开发研究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提高研发平台的工程化水平为重点”来实现其功能定位。由此可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创新体系系统中,研发中心应担负起创新链中的四个连续环节:开发、工程化、产业化、技术转移。
在科研定位方面,研发中心一是要准确定位研发目标。因研发中心的研究领域应是针对特定行业的工程技术,所以,研发中心的研发目标定位应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为主,侧重于工程技术,而非工程科学。二是特色定位。研发中心要有自己的技术特色,高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瞄准技术研发方向,确定研发中心的技术特色。
1.2 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托高校建立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不但要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而且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研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地。培育、稳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队伍,是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经历工程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际的体验三个环节。高校用技术研发中心是综合性工程实践基地,可为这三个环节提供真实的环境,为教师和学生亲历工程实践提供机会,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科研活动也为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提供了便利。
2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管理模式的构建
根据目标统一性原则,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管理模式的构建应以实现上述功能定位为目标。
2.1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管理系统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中心外系统和研发中心内系统;管理层次包括研发中心的宏观管理层、中观管理层和微观管理层。
外系统包括主管部门管理、社会评价和社会监督。主管部门管理在管理系统中属宏观管理层,对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实行宏观领导。社会评价,社会监督直接作用于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外系统的功能是对内系统进行调控和领导、评估和监督;内系统包含研发中心的内部组织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中观、微观管理层次。其功能除保证自己系统正常运行外,还向外系统反馈信息和输送成果。
2.2 省教育厅是研发中心的宏观管理部门
河北省教育厅是研发中心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研发中心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指导和监督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批准研发中心的建立、重组、调整和撤消;制定研发中心的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组织评估和验收。
作为宏观管理部门,教育厅应重视科学和规范化管理,严格研发中心的组建标准并通过运行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确保研发中心的建设水准。将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成省内的“四个一流”科研平台,即:一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流的工程实验条件,一流的管理运行水平,实现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2]。
2.3 研发中心所在学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行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所在学校作为中观管理层,应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积极探索、实施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研发中心所在学校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省教育厅研发中心总体发展规划,制订本学校的研发中心发展规划,并组织研发中心的申报和建设;负责研发中心建设计划的实施,指导研发中心的运行和管理,配合省教育厅做好对研发中心的评估工作;为本学校研发中心的运行和发展提供配套条件、经费及后勤保障;负责聘任研发中心主任、副主任,确定研发中心编制和人员安排;聘任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及组成人员;对研发中心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的建议,协助研发中心制定研究发展方向、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
2.4 研发中心内部管理分工负责制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在微观层面,实行依托学校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研发中心主任和技术委员会应履行其重要职责。
①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职责。研发中心主任应是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其主要职责是全权负责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
②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设立独立的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是研发中心的研究技术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研发中心的发展规划,研究开发方向、计划和项目,评价工程实验设计方案,帮助提供技术、经济、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技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3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比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管理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3.1 没有明确经费来源
《管理办法》并没有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那样明确规定:“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所以目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既没有基本运行费,也没有稳定的研l经费支持及相关设备更新费用。
研发中心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上级的科研课题研究经费,这些科研经费多是研究人员通过直接申报省内、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竞争性科技计划而获得的研究经费,只能用于指定方向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不能用于研发中心的运行管理。同时,高校提供的配套资金对研发中心的运转来说仅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支撑研发中心对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调整。
3.2 管理定位不明确
《管理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研发中心是“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定位,研发中心依托建设高校与研发中心的关系不明确,导致研发中心在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流动方面的问题较突出。
4 加强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管理的措施
4.1 健全经费筹集机制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投入的资金比例大约是1:10:100:1000[3]。充足的经费来源是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后续设备更新、改进、高效利用和研发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必须健全研发中心经费筹集机制。
①完善法规制度,明确政府部门对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经费投入职责。为了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并保持连续性,建议主管部门协调省内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或制度,设立研发中心建设专项经费。主管部门可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和研发运行经费来源渠道,并形成与省财政相应增长的研发中心经费投入机制,以确保研发中心有稳定而充足的财政经费支持。
②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投资体系。我国科研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多渠道地争取对应用技术创新的投入,也是研发中心发展的关键。除巩固和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外,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鼓励地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支持应用技术研究。如将企业的投入经费列入税前开支,甚至以捐代税,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大学也要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逐步形成政府投入、项目承担、企业资助和成果转化收益补贴相结合的多投资渠道。
③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应力求利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科研经费的分配要“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尽量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4.2 明确管理定位
在科研平台与依托建设高校之间的关系和管理定位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形成了3种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4],即依附于学院(系部)的隶属模式、学科交叉(跨专业)――多学院(系部)联合组建模式和独立二级单位模式。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与依托高校之间的管理定位,也可参考上述三种模式。下面分析三种模式下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流动的特点。
①行政管理方面。隶属模式和联合模式的研发中心没有独立行政管理权,其所在学院或系部掌控着人事和财务管理权。对高校来讲,研发中心主要是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并没有履行行政管理的职能。独立模式的研发中心是与学院(系部)平级的二级单位,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行政事务均由研发中心自身完成,人员身份独立、财务独立,对依托高校而言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实体。
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隶属模式的研发中心人才队伍相对稳定,但缺少竞争力,不够合理。联合模式的研发中心能够根据技术研发方向和发展规划,为人才发展提供一个高效运作的平台,有助于打造应用技术人才梯队。但由于采取“双聘”制引进研究人员,大多数人员兼有双重身份,研究中心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客观上造成部分人员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独立模式研发中心对青年骨干人才有更强的吸引力,人才梯队年轻化,扎实的人才储备对中心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但此模式的研发中心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③在人员流动方面。隶属模式的研发中心人员少,无法在管理体制内合理流动,固定研究人员易进难出,内部缺少竞争;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联合模式的研发中心允许一部分研究人员合理流动,但是对研究人员实行“双聘”制度;建有人员和团队的退出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员流动;只有独立的管理人员编制。独立模式研发中心有相当比例的流动研究人员;受聘人员能够在管理体制内合理流动,虽然能够形成紧张的竞争氛围,但人才队伍频繁调整,不太稳定;有独立的人员编制。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独立模式能更好地实现研发中心“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5 结束语
加强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管理,是提高研发中心研发能力、实现研发中心功能任务目标的重要保障。应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着手,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健全经费筹集机制、明确研发中心与依托建设高校之间的关系和管理定位,才能保证研发中心的建设任务、目标及核心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02):43-48.
[2]陈伟维,曹煜中.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