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篇1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0)》(下称《气象科技规划》),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以下简称“气象行业专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19号)(下称《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气象行业专项主要支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围绕《规划纲要》和《气象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开展支撑“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的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一)气象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二)重大气象技术前期预研究;

(三)气象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四)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五)气象监测、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

第三条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气象行业专项支持的项目要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直接为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科技支持。项目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气象行业科研的特点、重点和急需,并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专项经费使用要避免分散,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

(二)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要加强气象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

(四)严格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将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根据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类型特点,一般采取择优委托或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和内资控股企业等。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系统外单位承担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的财政资金需占专项经费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中国气象局确定后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第六条中国气象局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指导下,组织有关部门、气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方面的科技、管理、经济等领域专家成立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组成员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不得担任委员会委员。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家组协助工作。

委员会成员不少于9人,其中气象部门系统以外的人员占40%及以上,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气象局领导担任。委员会成员名单报财政部、科技部备案。

第七条设委员会办公室,挂靠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司,为委员会办事机构,具体办理委员会交办的日常事务。

第八条中国气象局负责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气象行业科技发展规划;

(二)负责委员会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三)负责征集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建立项目建议库;

(四)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建立并完善评审专家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五)审核委员会提交的项目建议;

(六)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和协作攻关,提出项目年度预算安排建议方案;

(七)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任务书;

(八)协调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项目监督检查、财务审计、项目验收和对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成果管理。

第九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建议;

(二)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承担单位建议;

(三)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发挥咨询评议作用;

(四)受中国气象局委托,参与气象行业专项项目管理工作。

第十条项目承担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二)按照签定的项目任务书内容具体实施项目,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自筹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三)接受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及时报告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四)在项目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定协议,明确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权属;

(五)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项目成果应用、转化及推广。

第三章项目申报及其预算审批

第十一条中国气象局结合《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紧密围绕气象工作的重点及气象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国家五年规划期第一年制定本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报送科技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委员会依据气象科技的总体布局和发展需求,提出科研开发需求和重点项目建议。

第十三条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委员会建议,结合《规划纲要》和《气象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需求,公开征集项目建议,形成气象行业专项备选项目建议库。

第十四条委员会对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的备选项目建议库进行评议,并根据气象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实际需求,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建议。

第十五条中国气象局对委员会提出的项目建议进行审核,于每年的4月底前报科技部、财政部。

第十六条中国气象局根据科技部的反馈意见,委托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调整,并由委员会提出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报中国气象局。

第十七条中国气象局根据委员会提出的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第十八条中国气象局组织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第十九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评审评估结果,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按照优先顺序排序后于每年7月底前一并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项目总预算,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任务书,下达项目总预算,并纳入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二十一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财政部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批复的项目总预算及年度预算,在部门预算“一上”时报送项目年度预算。

第二十二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财政部批复的年度经费预算安排项目承担单位年度经费预算。

第二十三条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按照国家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预算安排鼓励实行“项目先启动、依据成果后补助”的方式。

第四章项目申请有关要求

第二十五条专项申请者人要求

(1)项目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5岁,院士不超过65岁,应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2)每人作为专项项目负责人只能承担一项,并最多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再参加一项项目。每人作为参加人参加的项目不得超过三项。

(3)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主持新项目。

(4)前一个承担项目未通过财务验收或业务验收的不得申请。

第二十六条项目建议的要求

(一)面向气象业务、服务、行业管理对科技支撑的需求;

(二)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完成后能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三)与国家科技计划及其他科研计划层次区分清楚,避免交叉重复;

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

(一)立项的必要性、紧迫性;

(二)与规划纲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之间的衔接;

(三)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四)项目研究任务及技术路线、难点、创新点;

(五)建议承担单位及产生方式、前期研究基础;

(六)项目研究周期及工作计划安排。

第二十七条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项目实施方案应技术路线清楚,研究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任务明确,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总体目标、年度目标;

(三)项目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

(四)项目分年度实施方案;

(五)项目承担单位已有科研条件;

(六)项目组主要成员信息;

(七)科技成果共享方案。

第二十八条项目经费开支和预算编制按《试行办法》要求执行。

第五章项目实施及其预算执行

第二十九条实行项目专家负责制,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与中国气象局签订项目任务书,签订后由第一承担单位监督组织具体实施。

第三十条项目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中国气象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动,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项目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

(三)项目负责人调动单位、项目或项目承担单位变更;

(四)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第三十一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中国气象局核准后执行。必要时,中国气象局可根据实施情况及专家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二条需要撤销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报中国气象局核查备案。

第三十三条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项目预算执行的有关问题按照《试行办法》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气象行业专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中国气象局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研开发。气象行业专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气象行业专项实施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应当尽量采取共享方式取得。气象行业专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记录和报告制度,并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及时上报项目有关数据。

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

第三十六条中国气象局结合《试行办法》就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的要求,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和项目成果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中国气象局按照《试行办法》的规定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验收和绩效考评的结果将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预算规模调整以及未来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八条滚动执行项目应在每年第四季度,按照项目任务书和年度实施协议,撰写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并提交财务支出明细,拟定下年度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报告和方案进行评估。未通过评估的,视情况调整下年度经费额度,情节严重的将中止项目执行并做相应处理。

第三十九条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3个月内向中国气象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项目验收分为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两个阶段,财务验收是进行业务验收的前提。

中国气象局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有关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的具体要求,参见《试行办法》。

第四十条财务验收完成后,中国气象局组织业务验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业务验收: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三)未经申请或批准,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四)超过下达的项目任务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第四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如对验收结果存在异议,可向中国气象局书面申请进行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提交材料,再次提出验收申请。未再提出申请或未按要求进行改进或提交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四十二条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项目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中国气象局,由中国气象局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项目验收结论由中国气象局书面通知项目承担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向社会公示。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或不按照规定及时上缴结余经费的,中国气象局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并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的资格。

第四十五条对不按时上报年度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项目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参与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资格等处理。

第四十六条对于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气象局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

第四十七条项目负责人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的,一经查出,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并向社会公开,取消其承担或参与气象行业专项的资格。

第八章附则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科研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是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内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也受到重视。2011年6月,全国职业教学科研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实施的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可见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的科研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推广管理和科研队伍管理等[1]。

1.1科研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由中职院校、成人高校、职工大学合并而成,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较少,科学研究的氛围不浓,科研水平和层次比较低,没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员。学院对科研不够重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少。

1.2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不清,领导不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有一些科研管理制度,但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应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科研发展计划,在科研制度的建立上照搬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1.3科研管理队伍尚未形成

科研团队是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组织,突出多学科,多部门的学术交叉,并不是单纯的科研人员的组合,而是将科研人员结合成一个整体,突出学科研究与开发这一主题内容,将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创新的高度[2]。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团队。

1.4教师的科研工作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教师的心里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学术水平差,科研只是用来评职称的”,对高职院校科研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较差,再加上大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和指导实习的工作中,投入到科研的时间很少,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科研骨干少,特别是青年教师中的科研骨干相对薄弱,科研梯队无法形成。

1.5科研重理论、轻应用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落后和定位不准,常以教师的数量作为科研能力的衡量标准[3]。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申报的课题以研究为主,应用类型的相对很少,从而导致课题成果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和社会服务中。

1.6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于校内的科研经费,从校外获得经费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很难通过与普通高校竞争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较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较多的经费支持,并且现阶段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获得科研经费的难度更大[4]。高职院校科研环境和经费的投入无法满足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需要,使得想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受到限制。

2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

2.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工作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良好的科研管理制度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在制定各项科研管理制度时,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考虑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和水平,要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可以制定能够用于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力工具。

2.2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科研管理队伍是学校科研管理的主体,优秀的科研队伍是促进学校科研成长进步的保障。学校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科研队伍。作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了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要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研工作的方针政策。随时关注国家省市的科研项目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学校的教师。科研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在科研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主动学习各类技术前沿信息,并应用到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过程管理工作。

2.3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一是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会、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发挥科研骨干的带头作用;三是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争取获得重大课题的申报率,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的科研团队。

2.4改善科研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要摒弃过去对科研的认识,学校自身要加大对科研经费、场地和设备的投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提供科研条件。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学术人员来学校指导教师课题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依托重点专业,积极争取重点课题的申报,争取立项成果。

2.5构建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优化配置高职院校科研资源,夯实科研工作管理基础[5]。教师深处教学一线能够发现科研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在科研管理方面最有发言权。让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和对策。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客观评价,进而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6拓宽科研项目途径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地方企业联系,在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上进行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申请服务地方的科研项目,增加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与兄弟院校联系,加强科研合作。

3结语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有序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科研环境是快速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使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胡冬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6,(14):40-43.

[2]刘兆媛,武少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29-30.

[3]朱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9-11.

[4]浦远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7-8.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提高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18-02

一、引言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的建设任务。其中科学研究是每一所高校工作的重心,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而高校科研管理综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科学研究实力的强弱。因此,根据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富有成效的科研管理是重要前提,如何扎实提高科研管理综合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科研人员多产出高水平成果,以不断地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引起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重管理,轻服务。受传统的行政工作思想的影响,部分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错误的认为管理的含义就是行使权力,把科研管理工作当成行政管理工作来做,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被动服务的现象,表现出对待上级部门领导的积极配合,对服务对象的消极和冷漠,以及对工作责任的消极逃避态度,给高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2014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为例,有655项不符合申报条件,其中因“申请人或课题组人员未签字”而被初筛的达285项,比例高达44%,其他未通过审核原因包括“有国家在研项目”、“超龄”等问题[1]。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服务意识的匮乏有关。

2.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技能。高校常以科研人员的到位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科研项目等为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却忽视了对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性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已开设科研管理硕士学位点(Master of Science),用以培养高层次的科研管理人才,总结和提炼科研管理的工作经验,为美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而我国至今仍也没有开始培养有关科研管理专业的人才,国内大多数高校也还没有意识到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差别,即使是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只是将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条件作为进入科研管理的门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的要求。同时,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系统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学习,出现了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对岗位工作流程不熟悉、在使用新更新的系统分析数据时出现错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的工作效率。

3.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后。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对科研项目申报流程不清楚,对科研信息不能及时的掌握,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奖励不满意,等等,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事务繁多,工作量很大,重复性工作多,尤其在年底对所有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和考核时,使得工作效率大幅的降低[3]。因此,基于以上的问题,引进科学和完善的现代化科研管理制度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必然选择。

三、应对对策与改进措施

1.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创新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工作看似是普通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对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人”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将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单一服务转变成过程服务,尽心尽力地为所有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我们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还需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与时俱进,主动创新,摒弃官僚作风,将服务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的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为广大的科研人员优化和改善科研条件,及时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在项目申报初期,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将项目申报信息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并通知有关科研工作者进行申报;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要准确掌握项目申报的起止时间、注意事项、填写规范要求以及盖章等工作,在项目申报者有疑问的时候应主动准确回答,避免他们在申报过程中走弯路;在项目立项后,我们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者还应该不断地关注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态和进展情况,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2.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校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服务,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

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是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执行者。在承担高校大量的科研管理事物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先进的科研管理知识,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因此,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积极的参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训,定期组织科研管理交流会,向具有丰富科研管理经验的专家请教,着重熟悉并掌握国家及上级项目管理部门最新的科研政策,做到与时俱进。科研管理工作者还应主动地学习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3.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引进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科研管理制度关系到高校科研的质量。在科学研究发展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地向有经验和能力的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学习、借鉴并引进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的科研工作者。

首先,应健全科技信息统计制度。高校常统计的科研信息有纵向项目、横向项目、校级项目、科技获奖、论文、专利、著作等。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队伍的壮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数量的提高,过去的科研统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高校的科研环境。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本校的科研管理结构,借鉴其他高校的科研管理经验,引进一套适合科研管理的信息统计服务平台。

其次,应改革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科学研究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为使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能蚧极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需要增加高校的科学研究氛围,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并服务于社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高校的财政情况,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很多研究表明,完善的激励制度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状态,促使他们从内心的努力去工作,挖掘他们的创造力[4]。

最后,应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平时工作的重复性很高,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审核和填写,还需对科研工作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一遍遍的详细讲解,出现了工作压力很大,工作效率却不高的现象。因此,我们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统一简化和规范工作流程,专人专管,分工明确,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咨询、项目申请渠道、成果交流等服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综合水平不仅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关系到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从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规范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全力以赴做好科研管理工作,为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公布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情况的通知[Z].教社科司函[2014]62号,2014.

[2]魏海燕.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模型构建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6):133-135.

篇4

【关键词】高校 科研档案 管理工作

高校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保存下来的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文字、图片或者声像资料等就是我们常说的科研档案,它能为高校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依据,尤其在我们国家实行素质教育以来,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场地,是科研成果的主产密集区,所以高校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但是现在高校在科研档案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不足,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历程的直接反映

科研档案是一所高校进行过科研活动最直接的证据,也是高校科研活动最真实的记录,还能反映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很多高校都是通过自己学校的科研成果而名声大噪,而且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还能将一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爱好者培养成科学界的精英,这些精英就会对学校或者社会做出贡献,间接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2. 科研档案是促进科研工作进步的基础

科研档案是一些科研成果的结合体,是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在科研项目后续的发展中,这些科研档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以后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少走弯路,促使科研活动成果更加准确,缩短研发的时间,进而实现学校效益与名声的双赢。

二、高校科研档管理现存的问题

1.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是高校进行科研档案管理的前提,但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没有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机制,所以在科研档案管理上就会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有效地展开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就会造成很多相关部门因为职责不明确而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始终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不能进行系统的归档。[1]

2. 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管理的认知不足

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关键人物,因为科研档案是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一些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一些资料的汇聚,但是现在很多科研人员都没有认识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将科研数据进行归档整理,也没有将科研资料递交到档案管理部门,还有很多的科研人员为了图方便直接用资料的复印件来代替一些资料的原件,造成一些原文件在复印过程中的丢失,这样就会降低科研档案的质量,为以后的科研工作造成困扰。

3. 科研档案不完整、资料不齐全

因为科研档案不是一瞬间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是由于现在高校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大多数是学校的老师,他们除了从事科研活动之外还肩负着教学的任务,这就造成他们在进行资料登记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遗漏、重复的现象。再加上他们工作比较繁忙,有很多时候不能对课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造成很多的核心技术资料不完整,还有就是档案员不参与科研工作只负责档案的管理,对于很多科研活动的过程他们并不是很了解,为此就不能鉴别出一些有材料的价值,很有可能在整理的时候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排除在外,也有可能会记载一些没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所以档案的记录、归档工作就只能靠科研工作者自己来完成,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一般性的材料较多,重要性的材料较少;复印件多,原始材料少;口述内容多,光盘、录像资料少等。[2]

4. 高校的档案管理设备落后

很多高校现在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开发,把大量的经费投资在了科研项目上,很少把经费投在档案管理设备上,造成很多的档案不能及时的归档,特别是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很多地方的档案都已经开始实行电子化管理,但是由于高校把大部分经费放在了科研项目上导致电脑、互联网系统不健全,科研人员不能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和利用,降低了科研档案的使用价值,再加上现在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强,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这些问题都给科研活动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落实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想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首先是要参考我国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交接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还要对档案的利用、借阅进行相关规定,避免档案在借阅过程中发生遗失,二是完善科研工作的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及科研档案及时地上报到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上级部门要对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逐渐提高他们对科研档案的归档意识。三是明确保密规定,科研成果是一个学校科研水平高低的体现,是一个学校的知识产权,所以高校要对科研成果进行保密,直至科研成果的,这样才能让科研人员放心地将自己的成果上报,才能将科研档案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所以,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推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迈进。[3]

2. 提高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想要改变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并不是只靠单纯的建立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就能解决的,还要提高科研人员自觉归档的意识,让科研人员认识到科研档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知道科研档案属于学校而不是个人,学校还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科研人员了解到,进行科研档案整理是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强科研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让档案管理人员在自己整理资料的时候也能分辨出有价值的资料,避免遗漏资料或者记录过多无价值的资料的情况。还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对高科技的使用技能,以便能够及时地为科研人员提供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进行。[4]

3. 加强档案管理设备的投入,实现网络化管理

在网络技术盛行的高科技时代,办公自动化成了学校的新宠儿,所以高校要尽快地建立科研档案的信息检索系统,这样不仅能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激发科研人员对工作的热情,还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该校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子和科研人员加入该校。

结束语

总之,科研工作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工作,科研档案又是一个学校科研水平高低的反映,所以高校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归档意识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研档案真正的价值,才能为高校的科研活动和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柯翠英.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J]. 科技创业月刊,2010,10(08):14-12 .

[2]黎云. 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 中国科技信息,2013,13(06) :13-10.

篇5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战略管理,实现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特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第二条 学校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主任等为成员,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领导及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并督促和指导规划落实;围绕实验研究进行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和各项管理制度并督办落实;主持重大课题申报、审定和鉴定;筹划科研经费,保证实验条件,对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成绩卓著者报请学校或上级予以奖励等。

第三条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实践力度的统一,确立的项目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与当前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第四条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校所确立的校级及其以上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的内容和申报人

每五条 为与区、市、省级项目吻合,校级项目的申请原则上每年9月上旬前组织。

第六条 凡向区、市、省级科研室申报的研究课题未被立项的,作为校级课题进行研究。

第七条 课题内容应属于普通基础教育范畴,着重研究本校教育过程中遇见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本校教育改革有指导作用。

第八条 申报人应为课题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即该课题的实际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负实质性工作,课题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必须是本校的教职员工。

第九条 凡向区级以上科研室申报的研究课题必须由申报人按规定要求认真填写申报表,经教科室组织专家领导从选题方向、与主课题研究价值、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论证评审上送。

课题的过程管理制度

第十条 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管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并对各教师教科研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

第十一条 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应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期工作计划,严格执行《申报表》中制定的计划,接受督促检查,应依据阶段性实施计划向教科室汇报进度;教科研室记录结果,作为教师科研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在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研究计划或推迟计划实施,必须由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报经校或上级教科研室批准,予以备案。

第十三条 课题的时限一般为1年,因故未按期完成课题者,允许承担人申请不超过一年的延缓期,在延缓期满未完成者,将中止其承担的课题。

第十四条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可以享受学习培训的待遇,由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依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经教科室审核,报校长室批准。

课题结题鉴定制度

第十五条 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的评价,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必须规范结题。

第十六条 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主件),并认真选编好课题研究相关的科研论文集、教案集、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附件)。

第十七条 课题鉴定一般采用专家领导评议方式,包括现场评议或书面评议。鉴定组专家由课题组与教科室共同确定。

成果处理制度

教科室要特别重视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处理。

校级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标准:

先进性。成果反映的教育思想端正,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突破性;研究水平在地区同类研究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科学性。能科学、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及教育统计测量手段;立论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研究过程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结论真实可靠。

成果形式符合教育科研基本规范;成果表达论点明确,资料祥实,依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价值。能揭示主课题某一方面的规律,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实用有效的教改方法和技术措施。

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课题组向教科室提出书面申请,并附课题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鉴定书)。

教科室组织专家、领导,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

经过鉴定评价,获将的、证明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措施在学校内予以大面积交流、推广和应用,或向市、省级推荐评奖。

课题经费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科研经费是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一种经常性支出的费用。

第十九条 学校保证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支出。

第二十条 学校教科室对校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可根据范围的大小实行一次性核发或实行实报实销,并对研究经费的使用负有检查、监督责任。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是我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又是我校教育科研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十二条 课题组要明确资料职责,加强教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

第二十三条 教科研档案主要包括:课题档案、管理档案、综合档案和成果档案等四大类。

第二十四条 课题档案:《课题审定书》;课题研究方案及论证材料;课题研究计划及情报资料;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关主要原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处理材料等;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成果报告。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科研工作 加强对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相当规模的人才培养任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社会紧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截止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的49%,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科研实力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不足,科研水平整体不高。各高职院校亟须寻求对策,加强科研工作,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实现其基本职能的需要。

高等学校自诞生以来,历经变革确立了其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我国高等学校范畴。因此,高职院校理应实现科学研究职能,因为科研不仅是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型大学的职能,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服务生产。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纽带,能更好地促进其他两大职能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理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2.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需要。

高等学校的师资水平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两个方面,衡量一所高校的师资水平应从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师科研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对高校师资的考核,除了常规的教学考核,还有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院校,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造成高职院校师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师资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凝聚科研实力、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的关键[2]。教师将其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能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转化为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教研相长。

3.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

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推力[3],科研工作是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支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过去的规模办学转向提高学校的内涵建设上来。高职院校旨在通过内涵建设提升其综合实力。当前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师资水平、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传统的评价方面,在创新能力决定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理论及成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研实力成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新指标。高职院校寻求办学层次的提升须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着力提高自身科研实力和水平。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科研意识不强。

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大都比较短,与一些著名大学和普通高校相比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认为科研只是“锦上添花”,这种片面的认识使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中具备较强科研意识、对科研工作有兴趣、能形成稳定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教师很少,不少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较强的功利性,从事科研的目的在于职称晋升,职称问题解决,科研工作也就宣告结束。因此很多教师没有很高的科研追求,科研压力较普通高校教师小得多,一些高职院校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促进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2.科研经费、时间投入不足。

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学生数量的扩张使教师课时超标成为普遍现象,任课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排满了教学任务,一些有心科研的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紧张也是制约其科研工作的瓶颈,高职院校建校时间大都较短,家底薄,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能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外部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渠道不畅通,造成科研经费的短缺。没有相关的科研经费的支持,缺乏基本的科研基础,很多科研项目如同“无米之炊”,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任课老师和科研人员项目的申报及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

3.科研水平薄弱,没有形成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实质的认识不足,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大都局限于自身的教学心得和体会,缺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一些教师对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从事科研觉得无从下手。对纵向、横向课题的来源及申报程序等都不清楚,在撰写课题申报书及其他各类基金项目申请书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申报。由于缺乏科研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进行科研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也不利于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缺乏重大项目的支撑,使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宗旨,以创建和建设高职校为和人事制度改革契机,以加强常规管理、狠抓制度落实为主线,以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教科研工作为动力,以推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程度达到我市同类学校领先水平;

2、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省级汽车实训基地创建成功;

3、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和教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健全;

4、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项目教学全面推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创新,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

5、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更加合理;

6、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满足教学要求。

三、主要工作

1、教学常规管理。

(1)修订和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使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实行学校、专业部、督导室三线监控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社会评价四评监控;

(3)进一步完善教学例会制度;

(4)实行教师《教学日志》制度;

(5)建立现代化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系统。

2、教科研工作。

(1)成立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各专业部建立专业研究所,形成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网络和机制;

(2)制定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3)加强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工作;

(4)确定一批校级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开展研究。

3、教学改革工作。

(1)各专业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项目课程的课程表准;

(2)项目教学进一步推广;

(3)部分(50%)专业课实现考教分离;

(4)全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校级领导分别负责一个专业部,帮助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作。

(5)争取1-2个专业成为省级课改实验专业。做好省级课改实验点的申报工作。

4、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并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对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技能培训、企业实践、业务比赛获奖作出明确规定。

(2)完成首批青年教师业务达标考核工作;

(3)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活动,评选教师技能标兵,实行技能标兵津贴制,并给于表彰;

(4)积极引进并通过校企合作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

5、专业建设。

(1)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变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使主干专业、支撑专业、特色专业结构合理,长线专业、短线专业、高职专业和中职专业层次分明;

(2)制定各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3)学校成立学校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专业部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根据实际情况,条件成熟的专业申请设立技能鉴定考核站点;

(5)各专业充分利用师资和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社会短期培训,学校将规定培训任务。

(6)汽车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加大对汽车专业的设备投入,积极准备迎接验收。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1)举办学生技能大赛,评选学生技能标兵,优先推荐学生技能标兵就业;

(2)制定计划,搞好“校园大讲堂活动”。

7、加强对口单招班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考试工作,加强研究。

(1)从组织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上加强对对口单招班的管理;

(2)加强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同一年级要统一进度,学内容,学目标,统一作业,统一考核;

(3)坚持月考制度,做好成绩分析工作。

8、加强实践教学。

(1)按照与生产现场同步的要求,制定校内各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和投入计划,力争实训中心逐步满足专业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核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形成具有鲜明专业和企业特点的氛围;

(2)加强对实训中心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符合上级要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3)结合项目教学的实施,各专业均要制定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训大纲,明确实践课的达标要求和考核办法。

9、招生工作,确保完成1600人招生计划。

(1)确定招生专业;

(2)制定招生简章和各种宣传材料;

(3)制定招生工作方案;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科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36-01

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的历史比较短暂,各个院校都在探索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与新模式。高职院校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对其科研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与科学构建,能够有力的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科研工作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科研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1、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科研管理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

许多高职院校把出成果,出人才作为科研管理的目标,这是对科研管理目标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创造出了新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些科研人才,然而,这些科研成果绝大多数并未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因为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很多的高职院校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使得难以创造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1.2 科技资源缺乏且利用效率不高

首先,缺乏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高职院校的各个院系之间、各个实验室之间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缺乏充分的的合作与交流,课题组中大部分是单干的,研究力量分散,不能构成强大专业的科研团队。其次,科研设备满足不了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设备分布零散,大多的科研设备仅是教学设备,而专门为科研工作添置的设备少之又少。另外,教学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频繁,使得利用效率不高,为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制造了许多困难。

1.3 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科研水平较低,使得很多的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术研究,轻视开发研究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看重科研成果的档次,忽视其使用价值。这样的后果就是把多数的科研成果仅仅是为了进行职称评定或鉴定,使得科研人员缺乏进行实际应用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常常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这既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研究经费,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现行的科研体制的原因。

1.4 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缺乏一套科学的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一套健全的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高职院校不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会给其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也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给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

2.1 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理念仅仅局限在对科研各个环节的事务性管理,基于此,科研管理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科研管理理念进行创新。高职院校进行科研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迅速产出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对科研管理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科学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教师放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并采用有效地措施激发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目标得以实现,最终促进教师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创新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的主体是科研管理人员,因此,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过决定科研管理的创新水平。所以,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科研人员来组成一支强大专业的科研队伍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得科研队伍高效化、专职化、知识化。与此同时,还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观念。摒弃落后的科研管理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管理工作中,既具备了全局观念,也具备了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具备服务创新的意识,自觉地适应科技市场,积极主动地将创新思维应用在科研工作中去。

2.3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要突破旧的科研管理模式,把原有的管理模式转向多样化、创新型、从高职院校特点出发的,适合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1)建立创新型合作型的竞争模式。(2)创新激励机制。(3)创新约束机制。(4)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客观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篇9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 民办高校 科研工作 重要性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培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H11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1-01

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在完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已由最初的教学型院校逐步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面临着如何尽快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与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而逐步形成、积累并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字、音像等的原始记录。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部门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记录,是科学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文字、图表、数据、音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为科研工作提供详实、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从而促进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1.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多数民办高校科的科学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科研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科研档案形成不明确,忽视了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从而导致科研档案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2.科研管理机构缺乏经验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特点的原因,多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科研工作浅尝辄止,许多民办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这导致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辅工作。即使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对于科研档案管理知识了解较少,造成了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不相适应的现状。

3.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建档不完全、不系统)

现阶段民办高校竞争的核心已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对于现有科研制度的管理、执行、监督亦不能一脉相承;此外,随着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科研管理制度的更新较慢,原有的科研制度不能适用于现阶段的科研管理工作。

4.各种硬件设施不足

对于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多集中在科研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室的建立等。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仍处于量化积累阶段,需要归档保存的信息数据相对较少,借助于普通办公软件即可管理。另外,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大,不仅有前期的系统购买费用,往往还有后期的系统维护费用,因此,科研管理系统在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而对于多数民办高校科研档案室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后期管理并不能很好的跟进。

二、科研档案管理在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

档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1]。科研档案是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按照归档制度作为历史记录而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研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科学储备的重要形式,科研档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可指导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一般要经历选题、立项、完成、结题、成果鉴定、成果申报等过程,需几年时间不等。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反映科研项目的系统过程,为确定申报课题方向和申报成果提供借鉴,提高工作效率。

2.适应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从基础学科的研究到分领域的专业研究是逐步形成的,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促使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科研成果的体现亦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管理对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的逐日增多,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系统化的管理可增强对现有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管理,增强对科研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增强数据整理的连贯性。同时,科研档案的系统管理对信息统计、科研报表都有重要意义。

4.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档案工作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科学研究既有辅助功能,又有促进功能。科研档案可对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进行评估,这不仅是现有科研水平的体现,更是发现科研方向的突破口。

三、加强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树立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逐步强化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带动教学和学科发展的理念,将科研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公共管理中去。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提高意思,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者更应摸索经验,开拓创新,强化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将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树立正确严肃的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统一思想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2.强化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是提高科研管理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民办高校应定期组织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意识。精准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将会使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3.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和开发有效的信息资源意义重大。民办高校应该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做好科研工作的积累,将科研工作的内容、过程、成果进行归纳,建立电子档案,并借助于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做好保密工作和资源共享等,真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网络化。这不仅有助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更是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82-03

高校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核心竞争力,科研人员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科研创新团队是科研人员自由自觉自主合作与创新的基础平台。针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课题组调查中南五省共45所高职(高专)院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现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方法

调查历时一年多,范围包括中南五省45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公办院校占75.56%(其中行业主办的占35.29%),民办院校占24.44%,见表1。被调查对象3610人,包含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教职工,见表2。调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题座谈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被调查院校的网站网页、档案资料、统计报表等资料,获取课题组关注的数据。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题,利用传统纸质问卷和网络电子问卷两种形式,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实施,数据采用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专题座谈会:调查对象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围绕各院校科研工作的重点、难点、管理制度与模式等问题进行座谈。

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现状

为了能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高职院校科研及科研创新团队的真实情况,调查主要从学校层面、个人层面与科研成果层面来进行。

在被调查的45所院校中,创建了科研创新团队的有35所,占77.77%;科研创新团队实际开展了比较有效工作的有23个,占创建了创新团队院校的65.71%,占被调查院校的51.11%;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成果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贡献率为89.12%。这说明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从成果贡献率可以看出科研创新团队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被调查的3610位教学科研人员中,回答“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提高有无帮助”时,认为有非常大帮助的占45.6%,有比较大帮助的占46.1%,帮助不明显的占8.3%。这说明绝大部分教职工(91.7%)认为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学工作。在对“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动机”的调查中,驱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因素排序为:晋升职称、获取学校要求的科研分、专业或课程建设的需要、体现自身专业价值。这说明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目标比较“现实”,处于一种“被动”“无奈”状态,参与科研工作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对“科研创新团队对个人从事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有无帮助”的调查中,认为有帮助且非常大的占60.1%,比较大的占28.9%,认为帮助不大的占11.0%。说明高职院校应注重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管理与引导。对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含各级各类项目)的情况进行统计,参与国家级项目研究的有120人次(主持仅10人次),参与省级项目研究的有1785人次(主持513人次),参与市级项目研究的有2320人次(主持1875人次),从未参与过任何项目研究的有135人,且绝大多数为青年教师。

调查内容还包括科研成果(含、申请专利、获奖情况、出版专著或教材)及成果推广。就论文统计来看,在省级刊物的占97.9%,发表在核心期刊的仅占1.9%,其中被CSSCI或CSCD收录的仅占1.4%,被EI或SCI收录的更少,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成效与质量不高。

三、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科研能力不强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个别院校领导还未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经验,没有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准确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总结与提炼能力不足,难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此外,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工作、技能竞赛工作、招生工作等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也使得科研工作被“边缘化”[1]。

(二)教师的科研方向不明确

正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导致教师科研多从自己的个人喜好出发,存在科研目标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习惯独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内进行研究,不善于抓住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很难在区域经济建设实践中寻找到突破点,难以形成科研特色。

(三)科研创新团队优势不明显

高职院校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队伍比较松散且成员流动大,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存在低水平、浅层次、重复工作的现象,多数项目为单学科研究,大多数专业未建立科研创新团队,相应的管理制度也难以适应团队的运行需要。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较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的优势。

(四)科研管理体制不顺畅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与成果管理制度、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和导向性等方面不够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量化积分按年度统计,并没有建立奖惩制度,未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自和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四、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从战略高度关注科研创新工作

高职院校应提高对科研创新工作的认识,提升科研创新工作的地位,树立科研创新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观念。提高广大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对科研创新工作的认识,将科研创新工作融入到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充分认识科研创新工作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科研选题上树立大局观念、全局观念,注重应用型研究工作,讲究研究的实效性;在科研力量组织上,要做到多学科(专业)协作,成员之间互补互助,形成多领域联合;在科研创新成果的使用上,要推进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在科研管理上,要加强组织领导,多部门齐抓共管,做到“人人有科研”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依托,以学术(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组织模式,重点扶持优先发展领域和特色发展方向,建成若干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创新工作的扶持,培养相对稳定的科研骨干力量。要强化学术合作精神和科研创新团队协作意识的培育,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有意识、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和引导一批重点并且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培育优势研发领域,进而形成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品牌。

(三)规范科研创新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注重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训,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2]。定期对教师科研创新成果给予奖励。把教师的科研创新成果与职务评聘、晋升、考核、教学团队建设等联系起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创新实力。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构建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能够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机制,营造一种科学、民主、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2):9-10.

[2]杨新宇.新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困窘及其构想[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5-78.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YANG Chang-hong, ZHU Si-qing

(Yi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