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综合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困境;解决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特点

1.突出基础和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上一般更加注重基础性,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不在于择优培养。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小组分组后探究的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在得出结论时的总结能力等等。

2.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将那些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数学探究问题转化成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3.注意长久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能力,从而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遇到的困境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需求大,而在教学时,课程比较紧,导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不能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和思绪去探究,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就不能全面得到发展。

2.新教材变化较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难度、结构和目标等方面也出现了变化,受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限制,太难的任务学生不理解,也完不成,简单的又怕知识得不到锻炼。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面仍然依赖讲授法,单项的课堂模式枯燥低效,大部分教师不懂得针对学生心理对症下药,往往采取传统的请家长、罚抄写等手段进行教育,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恶化了师生关系。

4.学校的实践条件有限,教学理念拘束。另外,小学阶段正是处于童年的“尾巴”,学生往往玩心重,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况。

三、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的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笔者谨提出以下几条解决策略。

1.课前准备做好预估进度和制订方案。预估教学进度能把握每节课的时间,必须充分预估每个实践活动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吸收不了,则会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掌握知识不扎实;但如果内容过少,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感,浪费课时。教师做好教学方案的选择,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还需要谨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因人而异,分类教化,点燃其学习热情,使学生为了爱好、兴趣而教学。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现在小学生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见闻等也变得开阔。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大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跳出来,引导他们主动留心、思考身边的世界,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亲身感受课堂,甚至自己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自觉自愿地学习。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现在大部分小学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可以完全扭转教师“干讲”学生“干听”的不利局面。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侧重实用性和逻辑性,相比较传统,学生能力需要教师掌握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做动画、播放视频、模拟场景,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要以人为重,大兴多元评价机制。老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错误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就会增加,对课程会更有兴趣。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一个挑战和提升。教师在课堂应真诚地对待学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理解和尊重。引入评价机制,对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或者“异想天开”要尽量肯定,需要批评时注意措辞,消除师生隔阂,拉进师生距离。

总之,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和实践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注意,把那些存在的问题克服,才能在曲折中探寻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有效策略。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就能使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更加有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一、解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目标要求

1.不同学段的整体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每个学段的活动设计应是梯度衔接、螺旋上升的,活动主题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2.教学要求的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要求是富有弹性的。以“图形的认识”的设计为例,第一学段不仅可以做“折、剪、拼”的活动,也可以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开展“七巧板”活动,通过让学生摆放七巧板,获得拆分和拼摆图形的快乐,体会蕴涵其间的智慧与快乐。在七年级研究性学习“七巧板”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燕式七巧板、双方七巧板、蝶式七巧板、益智图、百巧图,还可以研究七巧板的“静态对策、变位镶嵌”,让学生巧妙地应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线性规划原理,拓展学生的七巧板拼搭图形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求本真,落实课堂教学

综合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数学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操作体验―解释应用”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学活动的“度”。

1.情境创设,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1)立足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素材源于生活。

(2)注意从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寻找与活动密切相关的现实素材,研究现实情境背后隐含的数学线索。

(3)情境创设更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情境创设是教师运用某些手段创设进行某些活动时所需要的一定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数学历史、数学史实科学合理地设计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数学问题分析,让学生“勇”于做数学

问题分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小学数学问题活动方案和步骤进行问题分析。

(1)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本质。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l现问题的意识。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教师要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操作体验,让学生“启”于做数学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例如,教学“量一量找规律”的重难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并总结归纳规律。教师要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化难点,强化重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用物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分辨和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尝试后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4.解释应用,让学生“善”于做数学

解释应用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操作和反思,然后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以获得直接知识、经验或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

(1)在合作交流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谨记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做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点火者”,不断进行实践和思考,抓住学生的“亮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64―02

一、选题的目的

为了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课题组确立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如何拓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要。

三、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师生成长的影响。

四、研究的成果

(一)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

1.以整合课本资源为主的主题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挖掘并把握每单元内容上的“主题特色”,发挥其编排优势,将阅读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如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古诗二首》《走月亮》《飞向月球》三篇课文和“语文天地”这个大板块组成。围绕“明月”这一主题,李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月之思”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词中月”――搜集带月的词语、“诗中月” ――诵读带月的诗句、“歌中月”――吟唱带月的歌、“故事中的月”――关于月亮的故事。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以各种节日、纪念日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结合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刘老师在“端午节”来临前夕,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途径了解节日的来历,还让学生现场学包粽子,过节时则让他们尽情玩耍。之后又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是怎么过节的,有什么新收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验到了节日的快乐,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增长了很多知识。

3.以经典诵读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把语文学习与经典诵读紧密联系起来,如刘老师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设计了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了“金话筒”诗歌朗诵会、“谁是小博士”诗歌知识竞赛、“好诗大家读”推荐活动、“画中寻诗情”画配诗活动、“争做小诗人”儿童诗创作展示。学生们抢答试题,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一个个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

4.以观察实验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中获得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如汪老师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了以“美丽的花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植物的种子,种在了花盆里,引导他们观察并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润物无声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以本土文化为主的主题设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开展了以“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特产”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有关酒泉特产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并给酒泉特产做广告。学生汇报出了很多本地人所不清楚的特产,写了很多有特色的广告词,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6.以调查研究为主的主题设计。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对校内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调查,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如刘老师常引导四年级学生对身边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调查了校门对面新开发的“金水湾小区”不按时给住户交钥匙的原因,有的调查了“康盛花园”冬天暖气不热的问题。针对调查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虽然学生的调查报告还显得有点稚嫩,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中看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结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课题组实验教师经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展示教学法”。它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激发兴趣,确定研究主题。低年段可以由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中年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高年段则重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主题。

2.确立小组,选择研究方法。师生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学习内容、形式以及活动程序,划分活动小组,分配学习活动任务。

3.合作探究,整合处理材料。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查、访问、观察、搜集资料,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等。可以课内课外结合进行。

4.汇报展示,共享研究成果。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既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又能充分分享他人成果。

5.评价反馈,指导付诸实践。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确立及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1.融汇听说读写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综合性学习过程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如汪老师在组织开展以“地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让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展示交流,最后学生撰写了简单的调查报告,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尽量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李老师教学《特产》时,有的小组选择了酒泉特产――夜光杯。他们现场上网查找资料,搜集夜光杯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幻灯片,还从网上在线链接了宣传夜光杯的视频,并给视频配了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夜光杯。

4.积极参加实践及课外活动,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教师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还把综合性学习与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深远

1.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兴趣盎然,“工作成果”也往往会给老师一个惊喜。

2.不断提高整合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要求把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

3.享受快乐,师生徜徉知识海洋。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向身边的人请教,会从书籍、网络上搜集大量相关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常常会有孤陋寡闻的惭愧,有茅塞顿开的惊喜,也有学海徜徉的快意。

4.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篇4

注重激励评价

激励评价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必不可少。小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足以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为此,教师不能“吝啬”激励评价,而应注重挖掘每一位学生个体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扬、激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带动学生参与实践课的欲望。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垃圾你的家在哪里》这一课时,笔者采取激励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展开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践课中,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交流。

师:从目前来看,垃圾与我们“形影不离”。同学们,你们认为校园垃圾有哪些?校园垃圾又有哪些危害?

生1:我们去买小卖部的零食,有很多垃圾产生,如零食包装袋。

师:(及时激励)的确如此,学校小卖部是垃圾产生较多的地方。你能从校园生活入手,提出校园垃圾,非常棒。

生2:我觉得在教室中,我们经常丢的废纸、果皮、纸屑、易拉罐等,也是校园垃圾。

师:(及时激励评价)你真棒,能说出那么多的校园垃圾。你认为这些垃圾对于我们有哪些危害呢?(激励的同时引导学生思维深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实施激励评价,增强课堂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不断增强学生信心。

优化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教师要将学生列入评价主体,以改革小学综合实践课评价。在实施小学综合实践课时,多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考虑到小学生缺乏评价方向,对于如何评价、评价什么等都倍感迷茫,教师可以提供详细的评价内容,教会学生评价。

例如:在对小学综合实践课《感恩祖国》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采取小组评价方式进行,取得很好的评价效果。《感恩祖国》主要是结合学校少先队“爱中华・庆国庆”活动展开的,在学生了解祖国的大致内容后,教师举办一次以“爱中华・庆国庆”主题的黑板报。要求:班上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根据活动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按照找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设计一份“国庆专刊”手抄报;图文结合,可用剪贴的方式来制作本次小报。各小组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分工合作,一起制作独具创意、贴合主题的手抄报。在各小组完成手抄报后,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教师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评价,教师给出如下评价内容:第一,小组成员有没有具体的制作手抄报的方案?有没有按照计划落实?第二,在制作手抄报时,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第三,小组成员是否都能积极参与手抄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不和谐现象?问题是否及时解决?第四,制作的手抄报如何?(字体设计、手抄报内容、色彩搭配、整体排版、图案设计等)

小组成员围绕教师给定的评价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不断反思自己在制作手抄报时的行为,从而促进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除了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展开个体评价,同样给予评价标准,如自身的活动态度、合作精神和能力、角色的成功性等。

师生有效评价

师生互评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以往的评价中,多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为了提高评价效果,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关键。师生互评,促进教学相长,全面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小学综合实践课《包书乐》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采取师生互评方式,取得很好的评价效果。结合本次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调查分析“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在制定活动方案后,各个小组利用各种可利用的途径搜集白色污染的资料,包括危害与防治措施。活动结束后,各小组以报告形式展示成果。对此,教师展开师生评价。首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是否深入到学生的调查与搜集资料活动?在学生出现“如何获取白色污染的资料”“如何分析筛选资料”等问题时,教师是否及时给予帮助与点拨?教师是否采取激励方法进一步刺激学生展开研究调查?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学生是否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如互联网、图书资源等?学生是否学会调查分析、筛选信息?学生是否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调查、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评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到彼此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师生双方调整、提高。

篇5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篇6

关键词“儿童大讲堂”;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语文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着重培养的也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积极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1~2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3~4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能提出问题,并学会合作,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想法;5~6年级的学生,要初步了解利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并对策划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等。以上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多年来也在不断的摸索,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载体是在班级中开设“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正式的讲义后走上讲台给同学上课。2012年,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带课,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学校支持和肯定了笔者的工作,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二、“儿童大讲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实践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笔者最初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或者是重要节日、家庭与学校生活、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这可能也是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通常先由教师指定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学生在课外收集和整理资料,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想法,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制作或撰写简单的PPT或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有时,教师还会让个别学生上台做一些简短的讲解。这种方法确实能起到一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能真正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尤其当需要学生主动发言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怯场等因素,一学期也不开口,变成一个“透明人”;另一方面,受限于这种交流形式的宽泛性特质,学生们讨论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一般都很不够,有些内容只是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经多方摸索并参考一些成功经验,笔者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设“儿童大讲堂”。

(一)“儿童大讲堂”能弥补传统实践方法的不足

每一名学生不仅能得到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还能拥有可持续性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平台。1.一学期18周,每周笔者都会腾出一节课,交由学生开设“儿童大讲堂”,学生可以自主开讲,也可以合作开讲。每一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当“小讲师”的机会,本学期没排到,就顺延到下学期。2.“小讲师”的上课过程与笔者这些“大讲师”一样,不仅要使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听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设计问题,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3.听课的学生能随时向“小讲师”提问,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点很考验“小讲师”的课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4.每一名学生每周都有借鉴当堂“小讲师”成功经验或汲取他们失败教训的机会,然后扬长避短,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二)“儿童大讲堂”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课前:“小讲师”要根据选题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40分钟的上课时间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制作PPT(可请家长协助)、反复演练(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还得根据演练效果调整相关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讲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往往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准备,那股子投入劲,经常连家长们都吃惊。有的学生甚至会跑来向笔者请教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互动才能让学生们爱听、想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都能得到强有力的锻炼。课上:“小讲师”要姿态大方、声音洪亮、注意语速的轻重缓急、突出和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听众状态,及时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暂时无法回答的,可以告知课后再讨论和交流。该阶段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建立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当过“小讲师”后变得开朗,不再惧怕当众讲话。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都当上老师了,还怕开口吗!”课后: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拥抱,在综合能力得到大幅锻炼的同时,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大讲堂”在全校推广后,有同事请笔者所带班的学生去给他们班讲一次课。课后,同事激动的对“小讲师”说:“你讲的太棒了!我们班上有个不爱听课的学生,今天他听的眼都不眨,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可想而知,“小讲师”当时的自豪感会有多强!

三、开设“儿童大讲堂”的几个小经验

(一)“儿童大讲堂”适用于每个年级

笔者所带班的第一次“儿童大讲堂”开设于一年级的第1周,不过,那其实只是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开学第一周,平均年龄6岁的小学生们以为上学跟上幼儿园一样,天天书包里都带着玩具。开学第三天的课间,笔者看到一名小男孩在桌上摆了大大小小好几杆枪模,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些都是什么枪啊?”结果小男孩立刻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了起来。眼看快上课了,可小男孩还没有停嘴的意思,而且笔者也被小男孩的介绍所吸引,就灵机一动“老师周五有一节课,给你40分钟,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枪械知识吗?”结果,周五小男孩带来了他的全部珍藏,没有讲稿,没有PPT,整整40分钟,“小讲师”讲的是激情四射,笔者和学生们听的是欲罢不能。下课后,学生们拥上来,有的说“我能讲飞机”,有的说“我能讲星星”,有的说“我能讲小兔子”……笔者干脆答应“好!以后我们每个周五都请一位‘小讲师’来讲课。”就是这么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拉开了“儿童大讲堂”的序幕,至今仍在“连载”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请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给提供讲台,他们就能当好“老师”。如果可能,笔者建议“儿童大讲堂”开设的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和班级荣誉感强,推崇有力量的英雄,渴望得到关注和表扬。而且,教师们往往会对年龄小的学生更加宽容,只要学生能勇敢的站上讲台,哪怕有些磕巴,哪怕照着PPT念,也会为他们的勇气可嘉点赞。下课了,等学生回过味来,感叹“噢,讲课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没什么好紧张的,下次我会表现得更好”时,自信心自然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题

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概念,他认为,理想课堂要具有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相信很多一线教师,包括笔者在内,都在为建设这样一个理想课堂而努力着、探索着。没想到,由学生开设的“儿童大讲堂”竟已是接近完美的理想课堂了。这种感受初觉不可置信,但细思后却是“的确如此”。理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当然,是学生心目中的样。学生希望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希望教师亲和,希望能自由发言,希望能亲自动手实践,希望能用旧知识学好新知识,希望所学知识能用于社会生活。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当他去讲课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朝这方面努力,会寻找更好的素材,会设计更有意思的交互,而他们在此过程中的付出也会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提高。笔者开设“儿童大讲堂”近4年半,低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出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考虑,由学生自由选题。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伊始就会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三年级的主题是“民族”,四年级的主题是“古代人物”,五年级的主题是“科学”),学生从中选题,并向笔者报备,一是避免内容重复,二是初步审核学生的选题。至今,近120场的“儿童大讲堂”上,教与学的气氛始终都是热烈的,而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磨练,“小讲师”们已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驾轻就熟,甚至于笔者都会经常“偷师”,把看到的一些好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三)家校一体,共办“儿童大讲堂”

语文课要锻炼的是学生在识字认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于如何制作精美的PPT,是《信息技术》课老师负责的工作。在讲课时使用PPT是必要的,一是可以在课前帮助“小讲师”对讲课内容进行安排、归纳和总结,二是可以在课上提示“小讲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三是便于听课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有时候,光用耳朵听“小讲师”讲,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因此,在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相关课程之前,PPT的制作还得由家长代劳。为此,笔者曾专门给家长开会,讲解“儿童大讲堂”上PPT的作用和做法。对于自信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好的“小讲师”,建议家长以绘本的形式制作PPT,每页PPT以图片为主,附有少量文字。“小讲师”在讲课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绘本仿讲,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会很快。对于害羞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一些文字,但要告诉孩子,PPT上的内容只是给你作提示用的,不能在讲课时照着念,要把这些内容理解后换一种方式讲出来。这种换个方式表述的过程,也会“小讲师”在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有所进步。低年级的时候,开设“儿童大讲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一群人面前(人群中可能还有老师和家长)流畅清晰的进行口语表达。所以,哪怕家长代办了资料收集、整理与PPT制作等工作,也是可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逐步放手,先让孩子使用网络、图书馆查阅和收集资料,再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重整和取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将慢慢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四)“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笔者在开设“儿童大讲堂”的最初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前和家长、学生沟通教学内容,上课时帮助维护秩序,准备“小讲师”临场发挥失常的应对方案,以及进行课后点评等。当学生们养成了“每周一讲”的习惯,“儿童大讲堂”也渐入学生自主管理的佳境。因为4年多的坚持,现在学生们已经把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当作“儿童大讲堂”的时间,雷打不动。每到这一天的中午,“小讲师”就会提前拷贝PPT,并准时站在讲台上,只等铃声一响就开始上课。其他学生会主动打扫、布置教室,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因为将心比心,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希望下面的同学们热情响应。如此,笔者的工作直接被简化成课后点评。至于需要每周腾出一节课,时间是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儿童大讲堂”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们能像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参考文献:

[1]李玉玲.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要点.课程探索,2015,(16):98.

[2]张志伟,陈天伟.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要点例谈.上海教育科研,2010,(03):83-84

[3]兰庆波.以学定教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探究.教学周刊,2015,(06):177.

[4]邸静.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探究的乐土.中国校外教育,2015,(05):121

篇7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要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在教学《设计秋游方案》中,我先引导学生:“同学们,秋天到了,又到了我们秋游的日子,学校决定带大家到方特欢乐世界游玩,那么在旅游前我们要做什么准备呢?”通过调查,学生提出了要先做好租车、门票、午餐、设计旅游的路线、时间、买食物等的準备,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决,课后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然后各个小组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各小组分工合作,一起动手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像有些小组是解决门票的问题,他们从网上收集到门票价格:成人每张160元;儿童每张80元;团体票10人以上含10人有八折优惠。然后他们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算出,我们年级有160个学生,10个老师,如果按个人票160×10+160×80=14400元,如果按团体票可打八折,14400×80%=11520元,从比较中知道买团体票比较合算;像有些小组是解决租车问题,他们先从网上和一些旅游公司去调查,了解到一辆大巴车能坐50人,每日租金1000元,一辆中巴车能坐20人,每日租金550元,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如果都坐大巴车(160+10)÷50=3辆……20人,剩下的人租1辆中巴车,租金是1000×3+550=3550元;如果都坐中巴车(160+10)÷20=8辆……10人,租金是550×9=4950元,通过比较得出租3辆大巴和1辆中巴比较合算。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彰显与各科的整合性

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学习本门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综合的眼光,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思维方式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从而让学生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显现研究性和探索性

南京师范大学张华院长说过:“探究世界的两条途径,途径之一:提出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评价解释、交流解释;途径之二:倾听、观察世界;反思、体验世界;描述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体现趣味性

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的乐趣,学生有兴趣才能唤起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为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个红五月的活动,里面有一项活动是跳蚤市场,就是每个班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些东西进行义卖,最后把义卖的钱捐给福利机构,这项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在活动开展前,我先让同学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同学们会进行分工合作:一些学生对所有的商品进行合理定价;一些学生们可以去一些超市商店进行采访调查,设计一个宣传海报,里面设计一些打折和促销手段,吸引别班的同学来购买;一部分学生当收银员;一些学生最后进行结算;一些学生去别班当顾客,怎样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零用钱等等,由于内容充满情趣,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打折促销等的相关知识,又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加上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感到活动更有意义,参与活动的兴趣盎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 综合应用 教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分的探索活动。积极开展这个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推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地位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使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有助于调整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思想改革,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目标和教育价值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目标

“实践与综合应用”总目标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具体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学段(4-6年级):(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为“综合应用”,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备的数学素养。同时,它也为教科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另一方面,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必将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改变,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他们亲自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多角度地认真思考。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特点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学习目的,不是知识总量的扩充,也不是传统课程中习题课那样做一些巩固性和发展性的练习。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在其中自由驰骋,去体验生活情境中的“做数学”,去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自主地选择处理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素材的选择范围是开放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定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按预定的程序、步骤逐渐呈现给学生。一般地说,这三大领域的学习是按预定的“轨道”,有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没有预设的固定的“知识点”。素材取自于学生的生活,材料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凡是可以引发学生数学的思考或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内容。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第二,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设立的,在义务教育的第一、二学段中都有上述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因此具备了综合应用的基本条件。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的逐渐增加,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必将逐渐深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将逐步提高。

(3)密切联系实际:“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第一、二学段主要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主,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学习活动的探索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思维才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也才‘能从这样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5)学习活动、结论的开放性:“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不仅活动过程应该是带有个人风格的,因人而异的,各有千秋的,就是活动的结果,对同样的问题来说,也不应该要求一致,更不要求“最优”,在这个领域里,过程是第一位的,结果是第二位的。学生数学活动的成果,可以是知识性的,即在活动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也可以是技能性的,即在活动中数学技能有所发展;也可以是情感、动机上的。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方式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合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之中;第二类,数学活动。

(1)融合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之中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融入现实情境之中。例如:第一学段学习“数的认识”,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通过安排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比如钱币、门票、车票、收据、书的单价、人的年龄等等,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数和数量单位。

(2)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相对而言是比较大型的活动,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数学小调查、课题研究、动手做的活动、数学小游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关键点;措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和原理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一定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调动感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实现理性认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必须重视生活化、实践化和创新化的原则,确保有效教学模式的开展。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关键点,提出了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

数学与生活是相互渗透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教师只为了教书而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就越显枯燥。人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体现了生活中数学的设计原则。例如,四年级下册的“营养午餐”;五年级上册的“铺一铺”;五年级下册的“粉刷围墙”;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等,都有着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情境。教材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材的表现形式鲜活生动、内容丰富,利用靠近生活化的数学,完成从理念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因此,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必须重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性

小学数学的实践性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并加强动手操作,把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数学教学拓展开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1亿有多大”、六年级下册的“设计运动场”等都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

三、创新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等都是有创新理念的。小学生对这类问题以前没有尝试过,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时就会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在完成这些教学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思考、努力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策略必须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确保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学校课程的开课率”是指开设某课程的学校数占全部调查学校数的比率。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搜索资料显示,却没人回答。究其原因,一是官方很难调查到准确数据;二是该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不容易认定是否开设。该课程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提倡这四部分内容要整合开设。而事实上,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直是分别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剩下的两部分内容又受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影响,有的内容被整合到地方课程中,有的被校本课程取代,有的还被整合到德育活动中。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就被学校瓜分得四分五裂,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师也难以辨别出本校究竟是否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该课程开课情况,问卷不仅要调查学校是否开课及其原因,还要进一步了解课程开设的实际状况,如开设的内容、开设的方式,及开设的年级、每周课时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该课程是否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此外,该课程的实施状况、困难需求及意见建议也为进一步分析及解决该问题有重要帮助,学校是否开设该课程与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也需要调查。为此,本问卷设计了如下的调查维度和题量,具体见表1。

表1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问卷调查框架

小调研项目由于受经费所限,本研究只调查小学段。为了能客观地反映我国农村学校的开课率,原计划在中、东、西部各抽一个省、每省抽取两个县的所有小学展开调查,但由于调查实施的困难,最后落实下来的情况是:只有东部一个省是两个县的100所学校;西部是一个省的100所乡镇学校;中部是两个省各一个农村地区,合计100所学校。即中、东、西部各抽取100所学校,共300所学校。校长最能全面地了解学校课程开设的情况,首选的调查对象是校长,但实际答题的可能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或教师。

问卷是委托上述被抽取省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发放和回收的,他们有的是利用农村学校开会的时机,有的是利用全省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时间,有的是直接下发到各校再回收。 2012年10月中发放问卷,11月30日之前完成全部问卷回收。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是:东部98份,中部100份,西部99份。调查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了统计和处理。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主,辅以访谈和实际考察的情况加以说明。从问卷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如下: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低,且存在地区差异

在被调查的297所学校中,只有177所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59.6%。由于前述该课程的复杂性,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课程开设的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很多认为已经开课的学校中也没有开全。调查表明(见表2),在这不到60%的开课学校中,有5.1%的学校只开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他不开;有7.9%的学校只开信息技术教育,其他不开;有3.9%的学校只开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其他不开;有9.6%的学校选择其他。严格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研究性学习如果没有开设,这个学校就应该算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算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就只有130所,还占不到50%。

表2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内容

从开课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7.9%的学校没有单独设课、而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到各学科教学中,有8.5%的学校是以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或班团队活动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11.9%的学校是把校本课程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见表3)。严格算来,前两类学校也相当于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一类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还要看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如果是类似学习书法或英语口语等以讲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也不能算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剩下的125所独立设课的学校中还应该去掉只开劳技的9所和只开信息技术的14所以及只开劳技和信息技术的7所,这样算下来,综合实践活动开课校应该还不到100所,还占不到40%。

表3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式

可见,无论是从课程开设的内容还是从开课方式来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的开课率都不到50%。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不仅低,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见表4),其中东部地区开课率最高,开课率最低的不是西部,而是中部地区,东部高出中部40.3%。这一结果和我们2010年对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效果调查 所得出的结果非常一致。

表4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地区分布

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低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学校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见图1,在120所承认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忙于抓主科,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它,占88.3%;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培训、没有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占69.2%;排在第三位的原因是:学校缺乏教材、网络等条件,不能满足开课的需要。而因为“学科课程中也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的学校只占9.2%。可见,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缺、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学科,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该课程是主要原因。

图1 学校不开课的原因

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对开课原因的回答,我们可以反观不开课的原因。调查表明(见图2),多数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必须开设”;不少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的实施能够推动学科课程的改革”。由此可以推断,不开课的原因是跟学校没有认识到“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关。

图2 学校开课的理由

通过进一步考察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认识发现(见表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被调查所有学校中,只有67.3%的学校认识到了这一点,没开课的学校中有多半没有认识到。可见,学校没开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开设价值认识不到位。

表5 农村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认识

访谈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根本就没听说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概念,周围学校或整个地区都没有开课。这就不得不上溯到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是否到位了。

此外,开课率存在的地区差异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西部开课率高于中部这一现象可以从近几年的西部蓝皮书中得到答案,西部各省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大加强,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课率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1. 课程开设不规范。除了前面分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内容和开设方式不规范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国家规定的课时为每周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在3到9年级开设。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大部分开课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只有4.5%的学校是每周3课时,多数学校(63.3%)是每周1课时。在仅有的课时中,还有28.2%的学校有时改上其他课,5.1%的学校都改上其他课(见表7)。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低下,随意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表6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课时安排

表7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使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规范,跟学校对该课程的认识、规划和管理都有关系。调查表明,大多数开课学校(80.7%)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规划和管理制度,上不上课和上好上坏一个样,无任何激励和惩罚措施,使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2. 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在对开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只有少数学校(12.4%)感到满意,大多数学校(87.6%)都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可见,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

表8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状况自我评价

3. 课程实施困难重重。

图3 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困难

调查表明,农村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困难有很多(见图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能力有限,上级领导不重视和配套设施跟不上。这和前述学校不开课的原因很一致,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已经开课的学校也很难再继续开下去了。

四、积极推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对策

上述调查虽然只是在300所农村小学中进行的,但基本上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的一般状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仍占多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要正常开设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为此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1.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课程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已在实践中苦苦探索了十多个年头,有关该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只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仅有的几段文字,而该课程具体实施的指导纲要至今还未正式出台。对目前认识较混乱的内容领域亟需澄清和界定,以免降低该课程的价值。目前规定的这四部分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操作。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例,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门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只能作为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应用,而不能在此课程里进行系统学习,建议此课程单独开设。而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来看,它更主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综合组织活动内容。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该课程的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认识上的混乱,提升对课程内在价值的认识,提高开课率。

2.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策支持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能力有限、上级领导不重视和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从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专业培训、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与实施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并科学地融入中考评价体系中,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使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落实课时,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