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工程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

篇1

摘要:

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论述了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以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为例,提出了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并重点讨论了“六结合”的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54-05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以来,目前国内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规模发展十分迅速,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已逐步成为各类建筑业企业的中坚力量,为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工程建设的步伐不会放缓,工程建设规模仍然巨大,这对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会需要更多受过正规教育的高水平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各高校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任重而道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原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1]。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概括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技术、管理、经济、法律4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土木工程技术放在了第一位,可以看出,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管理人员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地从事管理工程。

建筑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原理、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具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理论部分涉及三大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工程、地基基础和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跨越技术和管理两大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本身来自于工程实践,又用之于工程实践,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技术与组织管理两方面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之前“粉笔+黑板”的呆板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给广大施工类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展示授课技巧的机会和平台,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上述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的讲课难度更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学生对施工技术类课程重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容易受专业名称的误导,重视管理类课程而轻视施工技术类课程,意识不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施工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往往在潜意识中放松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学习不够认真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授课教师工程经验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授课教师除需要具备宽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许多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虽然具备高学历,但较少参与工程实践,甚至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局限于书本内容,无法与工程实际相联系,也无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挥,缺乏感染力,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近年来出版的施工类教材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但许多内容仍旧是传统的建筑材料、施工机具、施工工艺和工程案例,而许多已经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却未能得到体现。另外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内容也非常陈旧,有的仍旧是使用多年的示意图,与当前的工程实际差别较大。若仅依靠教材内容授课而不及时更新,会使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丧失兴趣和信心,从而降低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4.课程之间缺乏交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施工类课程授课教师若在授课过程中只讲授施工技术和组织的相关知识,不能适时穿插一些管理、经济和法规类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施工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知识孤立,不能融会贯通,达不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实践性强、逻辑关系差等特点,若授课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教材中少量的图片讲解有关施工机具、材料、工艺、工序的具体问题,学生就无法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另外,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有限,教师往往很少安排讨论课,以致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高校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安排甚至不安排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只有

寒暑假在工地进行相对集中的实习性质的实践教学,这样使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纯粹理论知识的讲授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时就一知半解,再等到集中实习时理论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实习如走马观花,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两者的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三、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介绍

(一)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前身是1999年在土木工程专业下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方向,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正式成立工程管理专业,下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与造价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取得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于2011年5月以全票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评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介绍

1.建筑施工类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开设施工类课程的高校有的称之为土木工程施工,有的则以建筑施工、施工技术与组织等命名。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开设建筑施工课程的同一学期还开设了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道桥工程设计与施工两门课程,分别讲述不同施工领域的技术知识。为了更好地对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区别,学校从04版培养方案开始将施工类课程名称由03版培养方案中的土木工程施工更名为建筑施工,开课学期从第6学期提前到第5学期,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主干课,并在第5学期末开设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开课时间提前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诸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工程造价与投资控制等后续课程。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2.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承担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归属于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授课教师均具有广泛参与工程建设的经历,在教学之余一直从事工程代建、监理和咨询等业务,拥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他们也承担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和成果奖;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也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很多,学习难度较大[2]。另外,随着国内建设步伐的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形势对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紧迫。

四、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建设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相关研究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该课程以满足毕业生能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和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等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及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为宗旨,立足于本专业08版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建筑施工课程的重要地位,不断积累授课教师的工程经验,精心挑选授课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各类课程之间的交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借鉴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授课体会,提出通过实施“六结合”策略来推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六结合”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改革措施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1.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相结合

授课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应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课程学习需要,重点强调施工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结合讲解,穿插一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

2.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相结合

针对施工类课程许多教材内容陈旧,授课内容未及时更新的情况,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认真对比分析各类教材,慎重选择,最好从获奖教材和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另外,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建筑领域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和推广情况,了解工程前沿的知识和动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和介绍,注重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传统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会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第5学期末进行的课程设计和第6学期末进行的暑期生产实习,由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的不同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首先,由于第5学期结束后的

寒假不便安排实习,可以将课堂教学安排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进行,这样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工程开展有关施工组织方面的实践训练,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设置观摩教学课,根据理论课的授课进度安排若干次工地现场观摩课,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情况或存在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开展观摩教学前教师需认真编制详细的观摩教学计划和内容,提前确定好工地和现场讲解人员,并重点强调安全和纪律,学生人数太多时,可分组安排,为便于管理和保证学习效果,每组最好不超过20人。再次,在第6学期末进行的暑期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实习施工知识,还包括各类管理知识,所以实习指导教师应做好实习组织工作,继续引导学生回顾和掌握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4.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高层次工程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各种施工工艺的实施方法,还要明白实施的原因,实施会出现的问题。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从力学、材料学、建筑学、组织行为学、美学等角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深入分析施工技术所涉及的各种原理,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甚至是工程事故进行实证,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各类理论知识,还应在参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参观考察过程中注意收集和梳理工程资料,比如收集某些典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机械的照片和录像、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招投标文件、合同,工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等资料。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新闻、工程图片或工程事故照片,不断丰富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在讲解施工原理和方法时,适时进行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主讲与团队讨论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主体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仅要确保教师讲课的主导地位,还要兼顾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对于授课教师,开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讲课思路和方法,明确重点讲解内容。另外,要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将收集到的各类相关工程资料进行链接,营造一个图、文、声并茂的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他们的兴趣。授课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内容,从建筑材料到施工机具,从施工工艺到施工规范,从基本原理到例题分析,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确保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对于听课学生,授课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加讨论、提出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在融洽、开放、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和思考题,提前布置团队讨论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团队辅导,加强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传统考核与创新考核相结合

许多高校施工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采取传统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所占比例可适当调整)”方式。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综合打分,学生提高卷面成绩的手段主要根据考试范围死记硬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埋没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对考核方式加以改进,要从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转变为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尝试如下创新考核方式:适当降低客观题所占分值,增加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情况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卷面成绩所占比例降低至50%,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在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考查的基础上,增加课堂发言、观摩课表现、团队讨论、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考核,赋予一定分值加以量化。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进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五、结语

建筑施工类课程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尽快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受课程特点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仍然十分必要,建议尝试采取上述“六结合”的策略,采取多种措施来系统提升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2]刘艳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44-47.

[3]汤小凝.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建材,2008(3):77-78.

Teaching reform of construc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NI Guo-dong, YAN Xiao-fei, NING De-chun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P. R. China)

Abstract: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转贴于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

一、“一带一路”为工程管理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1)新增大量就业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经济发展不充分,基础设置配套建设较为落后,这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与更大的发展平台。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仅2018年一季度,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80份,新签合同额达206.3亿美元[2]。更大力度的投资与更多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无疑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就业机会与更加丰富的就业选择。(2)为专业研究提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给工程管理的研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对外承包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建设层次不断深入,给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大量案例及相关数据,有利于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并根据海外工程的特点,深入进行风险管理及合同管理等领域的研究[3]。

2.挑战。(1)语言障碍致使交流困难。“一带一路”倡议吸引更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参与对外工程承包,因此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性不高[4],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更是加剧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反感,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特别是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难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2)学生实践经历不足致使专业技术能力差。海外工程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多、风险高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而目前多数高校在强调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能给学生提供的专业实践、实习机会有限,这就导致了学生工作后适应性差、适应期长、工作处理不力的现象,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正常进度,增加了各项成本。(3)学生思想意识未及时转变。目前我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十分短缺[5]。而很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思想意识未能及时转变,他们往往觉得工程管理就是一个传统的领域,对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单纯为了应对各门课程的考试,未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并主动了解沿线各国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未能形成国际化视野,无形之中为今后从事海外工程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阻碍。

二、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一般为“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实验教学环节+通选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一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施工与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知识板块,授课内容受理论的滞后性和教材内容等的限制无法及时融入有关国际工程承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难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新的教学培养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监理概论、物业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双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估价以及房地产金融中任选5门。其中仅仅国际工程承包(双语)可以培养学生们站在国际工程的角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作为专业选修课,由于课时少,不容教师全面展开,因此所学内容比较基础,更注重理论与思维训练,专业性不强,而且还面临着因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的可能。因此目前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涉及对外工程的内容过少,高校无法及时为社会输送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导致对外工程的管理人员缺失严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在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单单帮助学生们建立了理论框架,却忽视对动手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对实际工程有感性深刻的认识,仅仅是纸上谈兵,真正面对工程时容易落差较大、无从下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应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培养能够胜任工程的人才为目标,加大专业技术课程的比例,同时辅以实验课和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比如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情景模拟,课下进行工地实地考察、工地模拟施工等,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积累工程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实际工程。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大专业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工商管理等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学生,是其扩招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原本就业形势就严峻的状况更是举步维艰,除此之外,不得不让人注意到的是,当代的企业愈发找不到符合要求的管理人才,而许多高校毕业生对于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都无法把握,追根究底,主要是毕业生在管理实践上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并没有寻求一条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旧以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方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生存。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深入教育体系改革,并逐步推广素质教育,而在此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运而生。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科目,不仅在高等教育中被普及,据统计,全国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有500余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企业若想在市场经济中,甚至是国际舞台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其管理的创新和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相对较高的管理人才。所以,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愈发重视起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其数量和专业结构上都相对较多和长足,然而,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味地扩充招生人数,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对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再适应当今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必须重视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去真正地理解当今时代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并遵循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规律,以此提出新的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相关举措。

2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忽视实践教学,单一教学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以重视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无论是何专业大抵如此。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要求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无法提高。除此之外,大多数的高校没有把握好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上大都流于形式,只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规划。而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只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只是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目标。而由于这种普遍存在着的理论重于实践的课堂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上就相对单一,其实践配套措施也相对不足。就好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概念,实践原理,而大多数学生皆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并没有真正地打好知识基础。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利用理论知识基础,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自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2.2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开展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氛围,就比如学校开设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等,这不仅能够为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更能将实践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相结合,也为学生在校外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就目前各大高校的发展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除了部分财经性的院校外,大多数的综合型工商院校并不属于主流学科,这就使得在管理实践设备设施的经费相对不足,相当一部分的工商管理院校在实践教学经费的筹集上皆有较大的缺口,根本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备要求,所以,许多的工商管理院校皆以模拟实践或是缩减其建设规模等方式来替代设备软件不足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实践教学,让学生自行去联系企业各自进行实践教学,如此,实践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基地

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往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工作有其意义所在。然而,就各大高校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展来看,仍旧缺乏具有价值和效果的实践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营销策略等理论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若是学生不能接触到真实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亲身去体验一个企业是如何发展营销的,那么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将其运用和验证,更何谈在企业中适应生存。同时,院校缺乏企业实践基地的另一原因在于企业对于院校合作开展实践基地意愿不高,企业大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目标,即使与院校联合开办实践教学基地,也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甚至部分企业带着敷衍性的态度,只注重对学生的实习收费,而对于后续的教学和配合极为忽视,且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充,也导致了高校不能够建立起符合学生需求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

3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转变观念,规范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首要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师、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地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才能去更好地创造出良好的实践环境。所以,应该不断提高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并建立起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制度,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将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合,使得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不能仅是转变观念,更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制度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3.2综合资源,科学规划,加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工商管理院校的管理高层不仅要意识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要不断综合其校内外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实践基地的创设,主要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部分,在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商管理知识,增强记忆感,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创设主要是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加以运用,在接触企业真实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尽快提升自身工作适应能力。所以说,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校内基地的建设一定要落实到根本,并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尽量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而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尽量与其具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的相合作,建立起能够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拒绝流于形式,只注重利润的企业合作,以免耽误学生的实践机会。所以,只有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去实习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在增强对企业管理认知的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及其专业技能水平。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领路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授课能力逃脱不开。高校授课老师若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商管理理论教学,这对于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并没有实际的企业实践经验,大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对企业表面的认知,所以,各大高校在认识这一现状的同时,就应该不断加强其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在与企业建立联系时,也应该适当地加强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企业生产运作等方面的了解。比如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授课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体验和学习,加强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并将其所学经验与其理论教学相结合,如此,管理教学才不会只局限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或者是学校可以联系企业进行校内讲座的开展,让授课教师与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教师将所累积的经验、接触到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埋头苦读理论,而是真实地去接触具体的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开办的质量效果如何。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学校、企业、教师及其学生等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所以,各大高校应重视起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完善其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更新教学观念等,如此,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

作者:杨浩政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战丽娜,魏丽英.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20).

[2]颜实,韩丽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4(6).

篇5

1.国内工商管理专业现状。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广的适用性,所以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属于有广泛需求的专业。但是,正因为专业适应面太广,涉及专业领域太多,所学课程太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空心化。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是学分制教育,对于学分总量有严格的要求。我国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和数学)约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课时才是专业课程的教育。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会计、物流、机械工程等把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点尚可组织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而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学科面太广,所学课程涉及财经、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证券、项目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如此紧张的课时下几乎每门课程都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每门课程都不能深入学习,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空心化”严重。第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时不足,课程面广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直接往往缺乏互补性与衔接性;其二,学生在每门专业课32~48学时的情况下很难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学风日下,茫然无所适从。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在专业空心化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影响下,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在各个领域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职位。例如与会计与金融专业学生竞争银行业的职位,与行政与文秘专业的学生竞争办公室白领岗位。

2.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在前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背景下,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在思考本专业建设的方向。

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综合分析了学生就业情况、教师配置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第一,以学生就业方向以及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中企业实务方面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第二,注重学生基础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如文案写作、策划书、投标书、商务文件等方面的培养。第三,加强学生在课外自我学习时的导航工作。显然,这些思路的主要载体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各个主干课程,秉承上述思路,各个课程均应进行一定的变革与优化,以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我们从《运营管理》这一主干课程进行探索,拟提高课程的专业性、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运营管理》课程又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以生产制造业为主。

目前,《运营管理》课程所选用的许多教材大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对象,以机械制造业为背景进行编写。高校所拟定的教学大纲,主要偏重于企业生产制造,对企业的服务运作也略有涉及。但是,教材和大纲对企业整体运营,日常事务标准化运作以及制度体系等内容很少涉及。

2《.运营管理》课程前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前置课程。

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却很少涉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工科专业在学习生产运营的基础方面要优于工商管理专业。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直观的感受。

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像工科专业那样有较多的企业生产现场实习的机会,因此对企业的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流水线等缺乏直观的感受。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职位就业相对较少。

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方向很广,但是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工业技术基础,因此即便去生产制造业,从事的也是其他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品质管理、日常业务流程管理等。

三、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运营管理》教学大纲与内容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作者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有大量的企业培训与管理实践经验,在与本科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方面对运营管理课程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1.《运营管理》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学科性,学生可以从事企业大多数管理岗位的工作;其次,企业运营管理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日常运营模式的熟悉与了解;最后,运营管理课程涉及大量企业管理实用工具、技巧与理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很有帮助。

2.《运营管理》大纲的框架应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适应面较广的特点,运营管理课程所分析研究的企业应不仅限于生产制造行业,包括证券、金融、IT、政府服务机构等均应考虑。因此,课程研究与讲述的内容应具备上述企业的共性,即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体系。企业的运营分为宏观运营与微观运营。企业的宏观运营主要涉及运营战略、供应链、企业OEM、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等方面内容。在宏观运营方面进行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战略的角度了解企业运营特点。企业的微观运营主要涉及的是企业事务性运作,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企业微观运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程序性,也是各大企业日常运营的工作共性。因此,企业微观运营应作为运营管理大纲的重要方面。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涉及精益生产、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运营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企业流程的设计与管理3],研究企业流程管理战略、关键流程绩效指标等内容。以流程为主线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

3.《运营管理》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注重基础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企业微观运营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实用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这也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微观运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图、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蓝图、5S管理、现场与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工具需要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学习并应用。

四、《运营管理》课程变革思路的难点

运营管理课程进行上述变革,符合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因为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目前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理念,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管理岗位也有通用性。但是,课程的变革也有一些难点。

1.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

因为课程教学内容实战性较强,若学生对企业运营实际不太熟悉,则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证引导,同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以辅助教学。

2.课程所涉及的管理基础技能与素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6-01

1.引言

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学的运营管理能够使资源获得有效利用、使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良好运营管理能力更是企业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因此,各大高校将运营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专业课程,运营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但是由于运营管理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不易理解,很多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想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运营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与其他学校雷同,不具竞争力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大同小异,只涉及一般的管理理论,没有融入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运营管理课程亦是如此。例如,航运特色院校的运营管理没有涉及航运类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外贸特色院校的运营管理没有涉及外贸性质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这使得很多企业常常抱怨招聘的人才在能力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别,更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2.2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教学接轨

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而且学生也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1]因此,只靠纯理论教学的方法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高校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案例讨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的教学案例少。引用的这些案例要么是国外教材案例,要么案例和课程理论的联系程度不大,有些重要理论更是鲜有案例出现。另一方面,教师主导式的案例教学是教师以讲解案例为主,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透彻,使得不少学生觉得案例讲和不讲没有多大差别。

2.4教师对运营管理理论的理解不深刻

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将直接影响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运营管理课程教师的师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对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有些教师自己对一些理论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办法给学生讲解透彻。

3.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运营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该课程,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授课中常用的多媒体视频和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企业参观、企业实训、沙盘模拟、模拟诊断、角色扮演等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灵活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3.2编写优秀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良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准备优秀的案例。因此,组织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来合作编写案例,以丰富课堂案例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长短应当适合;编写或准备的案例必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为学生准备一些案例相关的互动问题或者互动游戏,增加课堂气氛;加强教师自身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3.3教学内容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间外,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增加特定类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例如航运类院校应结合自身航运优势,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在讲课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入航运类企业或者港口类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类性质的企业与一般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区别,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3.4增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运营管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而目前大多高校运营管理的教师群体普遍没有实践经验,师资水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应该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把培训教师工作制度化、长期化,还可以选送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弥补其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3]

4.结束语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运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体现教学特色,避免专业教育趋同,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文彬.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文教资料,2013年第14期(总第610期):155~157

[2]盛丽俊.基于航运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探析[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10年11月,第22卷,总第183期:24695~24697

[3]陈军.运营管理实训教学探讨.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 年第5 期(总第299 期):64~66

篇7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 模式 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U Zhao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based on the theory about teaching of PBL, elaborates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teaching practice; mode; social survey

自1999 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的高校迅猛激增,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该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科学化、合理化,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尽管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和新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尤其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缺乏开放性、综合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事务性比较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目前,尽管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写进教学计划,但因课时较少,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加之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中,由于受教学环境的限制,验证性的内容占大多数,综合性、开放性的内容偏少,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系统的专业教材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因此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就带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目前,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结果造成只能通过教师备课来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局面,教师个人的能力、实践经验必定有限,因此势必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3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②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多集中于课堂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即包括寒暑假期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都要求较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技能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应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内容,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4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现有的硬件设施又难以支撑模拟软件的有效运行。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专业学习的需要。多数学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主要靠个人联系,大多集中在企业,且实习的工作内容也多种多样,主要是看企业什么岗位缺人手,而不是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口安排实习,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③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理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这一教学方法由美国现任南伊利诺大学基于问题学习研究所所长白罗斯教授首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在白罗斯教授的协助下,开发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并把它作为该院主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丹麦奥尔堡大学在PBL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实施了“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Project-organized Problem-based)的开放式教学新概念,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卓有成效,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界争相研究的对象。

PBL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社会调查带动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把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师借助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管理情景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相似的实习氛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案例及相关问题,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包括:

3.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吸收”教学模式来说,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搜集整理的案例为教学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 班级讨论等形式,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案例及相关问题,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体系。④

3.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在学期内至少完成一次课外实践调查。一次完整的课外实践调查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人员分配、与教师前期讨论、实际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后期讨论、PPT成果展示等。

3.3 考核方式改革

突破以往传统考试模式,即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形式,采用针对本学期课外实践调查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答辩的形式。邀请三位学科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学生先将调查结果展现出来,评委对课外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提问,最后根据调查报告书写情况以及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打分。这一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科研能力的培养,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4 案例库建设④

案例选择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起点,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案例的收集、选择、编辑、整理过程中,一直坚持把握真实原则、完整原则、实效原则、本土原则、典型原则,使其案例库的建设能够具有本学科鲜明的特色。

3.5 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购置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

建设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实验室,购置优良的教学硬件设备和多项先进的教学软件系统,如: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系统(CATI)。CATI是当今国际流行采用的先进调查访问技术。CATI“电访专家”的快速高效性、访问真实性、调查可靠性、样本灵活性、分布规范性、流程严谨性、结果科学性等特点,使它成为当今流行乃至逐渐取代旧的调查访问模式的必然趋势。SPSS、LISREL、M-PLUS等定量分析软件和NVIVO8.0、Atlas.ti 等定性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对数据和文字资料内容进行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

3.6 多门专业课程联动

将诸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学等多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相互联系。教师之间彼此沟通协调,形成多门专业课程相互联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可以把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上学到的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应用到案例分析课程和课外实践调查的研究设计当中,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知识重复传授的弊端,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由于课时安排有限教师知识讲解不充分的遗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并将这几门课程融会贯通,极大地强化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4 结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特点,因此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搞好专业建设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讨,逐渐形成的社会调查带动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4.1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社会调查带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有较多自主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自主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提供参考意见。提高了学生实践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

4.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问题分析方法。包括抽样,问卷设计,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处理和调查报告拟定等方面。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对日后找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4.3 教学与学生科研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入教师科研项目,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学生的辅助下完成科研任务,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一线科学研究,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

4.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调查采用团队协作的形式,通常是4~6人一组,小组成员要协调好时间和进度,明确分工,相互配合,才能将一个社会实践调查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小组成员的团队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注释

① 要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华章,2010(2):74.

②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09(8):225-226.

篇8

随着教学改革对高校素质培养的新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变化。本文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对会计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再结合教学实践,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提供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会计课程;实践教学;ERP财务

管理类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与会计的交叉,兼具理论性和操作的实务性。而结合工商管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要求,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成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对该专业的必然要求。

1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

工商管理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如企业管理人员除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以外,还必须兼具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会计作为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会计学又包括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不同章节知识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讲,很多都不会从事会计类专业工作,而正是这样的需求也限制了该专业会计课程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会计课程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不能吸引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质量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则可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会计凭证、报表等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的印象,更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2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经过对会计知识的系统学习,可完整的了解会计流程,为今后的管理决策中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奠定基础,充分了解在会计信息当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重要,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从而通过构建长远的视野奠定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2 当前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管理类会计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善,如增加多媒体教学,建立实训基地等,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轻理论、重课内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其主要的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对管理类会计课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当前,各个不同的院校在注重自身教学实践同时,缺乏对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安排,导致很难达到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会计教学稍显单一,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方法单一,则会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不大,很难提升专业课程类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学生校外实训的效果比较差。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和企业或通过自建实训基地的方式给予会计课程实习的机会。但是,很多的校外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仅仅流于形式,或者仅完成任务,而不能真正的通过校外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校内实训或实验平台的缺乏,使得学生缺少进一步实践的机会。校内实验室平台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平台,在很大的程度上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使得高校并未进行构建,或建设不全面,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

3 提高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在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课程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思考重点。针对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针对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最为关键的是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工商管理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教学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而对会计课程的培养,不能简单的只局限在让学生成为会计信息的创造者,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会计信息,为自己所用。从这方面来讲,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培养必须侧重以下几点:

(1)侧重对常见的经济业务、基本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2)强调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追求各个不同会计核算的技巧、方法等细节。在教学中多以应用为主;(3)注重会计实务和会计原理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性质,不会过多涉及会计细节的知识,而本着在未来的管理中采用实用主义为原则,这符合当前工商管理的实际,也符合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以职业为导向,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随着企业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属性来讲其范围通常都比较广,而如何找到企业与高校的平衡点成为工商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以职业作为其导向,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高校课堂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并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发展。针对上述的问题,教师则必须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教学,以实际的案例去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加深对课程不同知识点的印象。另外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原理则是将建构主义与探究教学进行结合,以会计知识点作为载体,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完成对项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第三,加强对会计课程实训的操作。高校教育实验室的缺乏,给学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的资源,是对校内资源的有力的补充。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会计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的途径。而在企业中,加强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对ERP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为未来企业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多方面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如税务事务所、记账企业,都是对学生实习锻炼渠道的延伸。

4 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记账,而是通过对会计课程的系统了解,增强会计的实务操作,提高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工商管理类学生也要充分该课堂增强对自身的要求,也为自身未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忠敏. 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原和平.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王进,崔智林. 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A]. 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2012:6.

篇9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网络教学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设计背景

近年来,国家对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多。同计算机一样,实验室作为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硬件,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然而,软件部分——实验教学管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短期内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长期以往则关系到整个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实验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实验教学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过程控制和行政控制等,还包括人群关系和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理论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员都必须遵循管理规律和实验教学规律,科学的协调、组织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面对这个问题,高校在实验教学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中山大学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推进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建设任务捆绑交给一个部门负责,在硬件建设同时,着重对人员进行培训,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1]。华中科技大学则利用了互联网的便利性,构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实验教学特色和示范效应[2]。在国家政策的倾斜引导与国内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大力需求下,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04年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于2014年正式启动并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平台。随着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实验室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明显出现了“软硬件”不同步的现象。例如:在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或交叉学科实验时,往往出现资源调配不合理、不及时,导致资源浪费;学生与专业教师、实验员等沟通不畅,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创新科研实验与教学实验安排发生冲突等。结合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际办学情况及各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经验,我们认为,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条件,既能在短期内解决实验室资源调配及信息沟通的问题,又能长期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其他学科实验平台建设提供经验和依据。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设计理念

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有近200所,广西中医药大学结合自身性质和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上突出“保健食品研发”和“中药养生保健”两个主要模块,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设置紧扣教学培养要求,除了能够进行食品检验分析、食品加工、食品化学、发酵食品工艺等实验外,还可以开展保健食品开发、功能食品设计等实验,承接实验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从仪器设备维护、耗材采购到开展实验教学,都需要有详尽周全的计划和安排。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信息处理。近十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处理和传输奠定了基础。因此,建立一套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平台,用来辅助解决实验室的管理问题,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实践角度看,都是行之有效的。结合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际情况,在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上突出“简单”、“高效”、“实用”、“开放”等这四方面。

2.1“简单”原则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应奉行简单原则,作为实验平台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面向用户为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师、学生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其用户界面、操作逻辑应当友好和简单易懂。主页面要清晰地罗列出系统功能,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有相关的帮助和提示,避免用户花费过多时间精力学习系统操作,避免过高的“使用代价”。

2.2“高效”特点作为信息管理的主要工具,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应该体现互联网时代“高效”的特点,数据的存储和读取要方便快捷,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要及时准确,系统运行要稳定可靠。在一些申请和审批流程设计上,应当以效率为第一目标,精简中间繁杂的审批流程;在耗材出库和入库登记过程中,数据要及时同步,避免出现耗材用尽或重复购买的窘况;在教师和学生登陆系统时,时间及地点不应受限,保证系统24小时稳定在线。

2.3“实用”为本

作为实验教学平台的网络阵地,要坚持以实用为本。当前,有部分网络教学系统华而不实,搭起了架子,而欠缺内容,点击进去,看到的是“没有了”的提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是一个连接教师、学生、实验员和实验室的网络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利用该平台,实验员可以实验室各项管理规定、仪器使用操作规范、实验室通知等,教师可以教学课件、讲义以及实验教学视频。这些围绕实验教学的内容应当定时更新,以适应理论课程需要。学生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提交作业及问题,并能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实验员保持沟通。在实验课程安排与仪器申请使用方面,系统设计时要做好通知推送工作,保证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相关用户的电子邮箱或手机中。

2.4“开放”为标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应当以“开放”为目标,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首先,系统与全校师生数字校园账户打通,保证在校的每个人都能登陆该系统。其次,系统中详尽罗列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平台仪器设备,做到公开、透明。再次,在实验室场地申请和仪器申请使用方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权限。最后,实行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策略,每学年对上传食品科学类相关实验教学电子资源较多的用户进行奖励,推动资源分享。通过以上4种方式,逐渐打造一个开放和共享的网络平台系统。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

根据设计理念,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设置了信息、平台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和交流平台等5个模块。

3.1信息模块

信息模块是该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信息对外公开的作用,下设新闻、公告和最新动态三个频道。该模块面向所有用户,主要实验室通知,在用户不登录的情况下,即可直接了解到实验室近期情况。该模块通知公告信息不定期更新,有效地解决实验室信息公开的问题。

3.2平台管理模块

本部分作为信息的第二个模块,下设平台简介、平台结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等频道,着重从整体上对实验室进行介绍,其信息内容视实验教学平台发展情况而更新。该模块设计为静态页面,主要起到展示和宣传作用。

3.3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主要面向学生,用于展示实验相关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实验讲义、教学成果以及实验室和仪器预约登记等,该模块页面设置清晰明了,用户使用方便容易。特别在实验室和仪器预约界面,在设计上进行了优化处理,用户根据界面提示,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所需要的操作。这也体现了简单、实用的设计理念。

3.4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在整个系统平台中占据重要位置,重点解决资源调配问题。在这一模块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查看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型号、参数、功能及使用规章制度;可以查看仪器设备等预约使用情况;可以在线申领实验所用耗材;实验员能够在后台查看耗材出入库记录、耗材存储情况等,并及时计划购买和更新。通过这一模块,实验室资源信息得以共享,资源调配效率大大提高。

3.5交流平台模块

我们创新地在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中引入了交流平台。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多而复杂,学生难免在实验学习前后有不懂的知识点,该平台则重于信息沟通问题。利用该平台,可以开展师生交流,学生实验报告和作业的提交等相关工作。校园用户一人一号,可以随时登录论坛查阅信息,信息;校外用户则可以自由注册账号,登录并参与讨论。广西中医药大学食品科学系在教学和科研中,对产学研结合非常重视。因此,这里还特别设置有产学研交流空间,方便食品企业直接在线与师生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和合作氛围。在这模块开放了外网用户注册功能,满足了企业用户与师生直接交流沟通的要求。此外,还接入了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利用该平台账号授权登录,既方便分享资源,又扩大了的系统平台影响力。

4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实践效果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评论天下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网络课堂教学,今天,网络教学已然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慕课[4]。鉴于此,我们也希望借助互联网,解决一些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平台的开放设计之初,仅服务校园内网用户,范围小,服务对象少,然而,在服务器搭建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若能够解决移动客户端的登录等技术问题从而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外网用户也可登陆,此为一举多得。通过开放,可以获得新资源;通过新资源,又获得吸引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至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有框架,有内容,有吸引力,实用性也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步云,周勤,温光浩,等.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5-7.

[2]魏伟,胡玮.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30-132.

[3]谭强,袁晶,易湘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1,5:74-77.

篇10

    该项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市场调研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活动。主要在校区范围内,对所有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市场调研活动,并且调动本学期正在进行“市场调研实践课程”学习的全部学生参与,从问卷的设计到发放问卷、问卷收集、问卷统计、统计结果分析等,全程由教师主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在进行深入研究后,最终形成研究课题的市场调研报告。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实践,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强化岗位能力及专业知识的渴求。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论是对管理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提高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突出培养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另外,改革后的实践课程教学能够针对管理专业的夜大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工作单位或管理岗位作为实践课的研究对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又可以真正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开设目的

    我们知道,要搞好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所学与所从事职业的高度配合。为此,我们在夜大各管理专业开设了与专业密切相关“专业实践”与“市场调研”两门实践课程。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专业调研方法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机会并诊断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特点

    “专业实践”与“市场调研”这两门课程是以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特色,是管理专业夜大学生的必备技能。这两门课程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集教师指导、监督、控制、讲评与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并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于一体的实践课程。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专业实践”与“市场调研”这两门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夜大各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它是夜大各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前导课程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

    (三)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了解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及实践步骤。(由课程负责老师及小组指导老师详细讲解)

    2.针对学生们自己的工作单位,就一个或几个管理专题(最好是与学生本人的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管理专题),对本企业及本企业所在的行业中的其他同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为自己所供职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的建议。

    3.每位同学每周要与指导老师见面,并就实践内容进行沟通交流1~2次。(可以面谈、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或视频等)老师每周要做记录,学生有事有病需要请假,无故缺勤四分之一者,按学校有关规定不给予成绩。

    4.实践课程进行过程中,每位同学认真做好实践周记,按时交给指导老师。(内容包括实践情况、收集资料情况、学到的知识、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搜集资料描述、调查的计划、意见及建议等。周记可以是各种形式,如纸质、电子邮件等。)

    5.掌握规范的专业实践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由小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6.提交完整的报告及实践总结,制作POWERPOINT。(报告主体部分要求5000~8000字,格式规范,按时完成)

    7.集体交流实践成果,并用多媒体演示,开展班级内部的讨论。

    三、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内容

    1.课程动员。讲解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及特点;讲解实践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

    2.由各位指导老师进行分组指导。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选定实践主题;制订实践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走访相关企业,并收集一手、二手资料;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整理资料;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撰写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及制作POWERPOINT。

    3.集体交流实践成果,并用多媒体演示,开展班级内部的讨论。

    在课程动员环节中,学生以大班为单位进行,各位指导老师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从选题、实践到撰写实践报告环节,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这样即可以保证每位同学有同样参与的机会,又可以有效训练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现代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团队合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指导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按教学大纲及实践指导书进行。起到讲授内容、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实践、指导学生撰写报告等作用,指导老师应与各小组学生每周1~2次定期见面沟通交流,共同讨论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完成实践课,并由教师指导,学生最终完成专业实践报告的撰写。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四)学生收集资料方式

    1.实地走访一个或数个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

    2.设计与本研究专题相关的调查问卷,掌握第一手资料。

    3.到较大的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网站等,掌握更全面的资料。

    四、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学生实际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具体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总成绩为以下四项按一定比例计算并相加。

    1.过程控制。每一环节都设计相应的评价表,从不同的方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予以记录、评价。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如:日常出勤情况、周记或日记是否认真、日常表现、参与度、个人实践效果、集体实践中的表现、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报告中承担的比重及内容等多角度评测学生。

    2.学生相互评价,保证全体水平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学生尽量同等机会、程度的参与,为保证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以及每个学生水平提高,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