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管理

1医疗设备及相关概念

在医院的各种设备中医疗设备是最主要和必不可少的设备,其既不同于一般的医院设备,也与医疗器械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概括的说医院设备包括了医疗设备与后勤设备两个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和医学设备与医疗器械相区别,医学装备与医疗器械的范围较广,主要有医疗设备、器具、医用材料、软件等。在医疗器械行业这一定义仍有一定的争议,概念划分并不严格。本文的医疗设备主要是指区别于一般的医用材料、器具等的设备类医疗器械。

2医院建设中医疗设备的作用和风险

2.1提升了医疗疾病诊治技术水平 医疗疾病诊治技术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其从单纯的辅诊断到广泛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或者康复保健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医疗设备发挥的作用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日益提高。特别是一些高精尖诊断和科研设备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多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可以更全面、直接、客观的了解情况后给于诊断结论。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得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更好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在一些特殊领域医疗设备发挥了无法替代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鼻咽癌、食道癌等的临床诊治和检查中[1]。

2.2医疗设备可以保障支撑学科发展 良好的医疗设备结合一流的人才就会形成一流的技术,从而有力的推动学科的发展,很多优势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设备所发挥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又极大促进学科技术水平的提升[2]。在一些设备依赖型的科室,特别是放射科、检验科、放疗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如果没有优良的设备的保驾护航,很难有很快的发展。很多医疗设备可以为科研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创新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这些先进的设备,使得很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硕果,促进了医疗科技的发展。

2.3医疗设备客观存在的风险 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各方面虽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医疗设备的很多因素能够导致其本身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误差,有些医疗设由于使用不当,导致在测量中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差,这一方面是由于①设备自身存在一定的误差,②测量的标准不同而带来的误差;③被测的对象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而导致的误差;④是有些医疗设备收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环境的误差;⑤也有测量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与不同的操作者所带来的区别。因此医疗设备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不能只片面的注重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而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使用管理,要积极的消除各种隐患,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与稳定,才能为临床诊疗、教学活动、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造福患者[4]。

3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现状与问题

3.1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 卫生部重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制订了相关的使用管理办法、法规与措施,特别是对体系的职责、组织与管理、计划与采购、处置与报废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加强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的管理措施的立法。医疗设备的有效安全的使用给予了合理的监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成为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与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但是相关细则还不够完善。部分医疗机构虽然也有一些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或条例,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尺度导致差异较大,难以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与临床应用的效果。

3.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医疗机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一些医疗机构只希望通过医疗设备取得更大的利润,但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大量投入后却发现没有预期的经济效益,某医院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重视度不够,一些医院并没有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系统的任务纳入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整个体系中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建设,管理者只是将质量控制仅仅做为医学工程的一项内容,监管意识淡薄,缺乏对管理医疗设备的合理运用与质量检测,只是一味的重视硬件建设,对医疗设备的计量准确和规范管理理解不深。

3.2.2医疗机构质量控制组织不够健全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计量法》的规定,各医疗机构都需要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相关组织,并要求严格的明确相关的工作制度与职责,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切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在工作中应有的作用,更没有合理健全的监督机制。某些医疗机构甚至连机构的具体职责都不够明确具体,一些部门不能及时安排调任人员的替补。按照具体的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应该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心,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进行全面的把关。

4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体系

4.1医疗设备使用前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医疗设备进行计划报批、立项论证以及厂商遴选后的招标采购等合同的签署与验收来完成质量控制的实施,首先要确保所利用的资金是对急需医疗设备的引进,要保证其质量与高性价比,要进行论证和广泛的调查,并制定具体的立项报告,按照严格的流程及时的落实上级的有关规定,选择合理的技术与质量、性价比高的设备,签定审核把关更有严格把关。

4.2医疗设备使用中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的年度周期性检测与定期巡检中要及时的发现其潜在安全隐患,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水平,力争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对质量检测不合格的设备必须进行及时的组织维修,并检测合格后才能再次投入使用,如果经过维修后还达不到要求的标准的设备就强制报废处理;对技术人员要明确职责,医疗设备专人负责、开展规范化技能培训与使用培训,及时的分析隐患原因和规律,建立设备全寿命周期记录体系。

4.3医疗设备使用后的质量控制 一般按照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和具体要求,对于通过开展设备报废前的维修与整体的检测,明确医疗设备的报废条件与措施,完善报废的各方面的流程,加强报废设备管理,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格,节约医院的医疗设备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卢爱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医疗设备 质量控制体系 采购 验收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0-01

1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设备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医疗设备投资已经成为了医院建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质量的控制也逐渐成为了医院发挥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轻则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从我国各级医院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是依靠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来保证设备应用质量的,但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高频电刀及监护仪等常规设备由于受到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的局限而多存在质量控制不力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完善和落实由采购、检测、使用、信息建设等的一系列设备管理制度,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医院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成为了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到设备管理对医疗体系质量控制的关键作用,将医疗设备的选配、采购、使用、检验、评价等环节纳入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中,才能通过高效的监管系统促进现代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医院的保障能力和医疗质量。

2 采购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设备的选配首先应根据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实际条件进行选择,而针对特定设备进行审查时,不应仅仅注重医疗机械注册证的核审,而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查,如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FDA 及CE证书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医疗设备所具备的质量水平,通常设备的证照越多,相对质量就越高。为鼓励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有效地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引进先进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采购开始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对厂商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评议,并与厂商商讨设备价格和保修期。在签约时,如厂商虚假应标而使投标书中的技术参数失实,则应作废标或合同解除处理,以保证设备的技术指标能够满足医疗要求。此外,属于计量强检目录范围的设备,到货进入医院必须通过计量首检且费用由厂商承担,这个要求必须写入合同,以促使厂商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设备的入院质量。

为保证采购环节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严格依照制度规定一一落实,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依据采购流程设计医疗设备的采购系统软件,软件应包括对不同登陆用户设定不同权限,如厂商可匿名登录,具有相关信息的登记上传、标书下载以及查看年度招标计划等权限;项目负责人则具有招标计划浏览查询、标书上传、厂商资料查询和合同上传等权限。各临床科室可通过网络申报采购计划,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可根据申请时间,自动生成申请编号。申报采购计划经设备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后,批准的项目可根据申请编号自动生成年度采购计划,由相关负责人填写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招标日期和招标方式,并上传标书,并在项目完成后上传合同、验收报告以及操作维修手册。采购系统的建设使采购流程更加合理、规范,简化了申报、审核、修改过程中的繁琐手续,降低了遗漏或重复采购的风险。

3 验收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当采购的设备按合同要求运抵医院后,医院和厂商应共同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验收工作。设备验收包括物资验收和性能验收两部分,前者是从外部对设备进行查验,后者是通过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来对设备进行检查。实际验收中应重视性能验收对设备质量的反映。属于计量强检范围的设备,性能验收时要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进行一系列测试,以计量检测合格作为设备质量合格的标准。货物送到医院时,院方应对设备、仪器的配置、外观等进行检查,同时让厂商联系计量部门对其进行检定,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使用,如反馈良好方可完成验收。对中频治疗仪等不属于计量强检范围内的设备,由于没有相关计量标准作为验收依据,可采用国内外医学工程行业文献中或制造商技术资料中推荐的方法予以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设备的可溯源结果进行比对,或通过输出功率、波形等参数对设备进行评估。

4 重视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作为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与技术支持,医疗设备档案是指针对某台设备从采购计划直至淘汰报废全过程中的所有文献资料,资料主要包括申购环节档案与运行技术报告两大部分。申购档案包括申购单、审批表、设备生产许可证等各项证书、采购合同、发票、运输单据、安装调试与验收报告书、设备使用说明与维修手册等全套随机技术资料;而运行技术报告包括主要包括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记录、维修养护记录以及效益分析、报废单等。这些资料在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中均体现出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档案管理应准确、全面、统一、安全,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档案资源信息体系,实现医疗设备档案的远程传输、查阅、保管,并建立各类设备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提高设备档案管理的效率,强化资源的共享及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提高设备档案的利用率上,应不断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使其更好地为临床和决策层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医院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医院成本管理能力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人员应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为原则,严把购置、验收等环节的质量关,使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断趋向合理,并强化设备档案的管理意识,通过对设备档案的开发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汤黎明,吴敏,刘铁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与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6).

[2] 李斌,姜瑞瑶,张红蕾.基于生命周期的医疗设备的采购策略与方法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7(4).

篇3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7-01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关系着农业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而且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与农民收入和农业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到逐渐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安全保障逐渐形成体系,涉及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但在实际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分析[1-2]。

1 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对相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对其意义和作用未充分重视。各级官员和广大农民缺乏对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认识和正确定位,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思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与推广。

1.2 缺少统一规划,各项体制尚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自发、零星、分散的状态,缺乏针对性的管理部门或全面的管理体系制度对主导产品进行配套、完整的规划。有的制度确定下来后未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存在制定标准较低或未能及时修订或重制定等问题,难以起到促进产品更新和升级的效果。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地提升和改进,这种与国际统一标准脱轨的现象,势必造成国内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以及公正、科学的衡量标准。

1.3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技术水平较低

部分地区由于片面追求农产品的快速化生产、产量以及外观表现,过于依赖化学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天然毒素等,造成农产品、土地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化学药物残留以及受到严重污染的种子与农产品缺少市场有效制约和监测监管,从而导致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有可能形成污染,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1.4 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标准化与市场化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为分散个体性种植,种植面积较小、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大规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较少,导致规划生产受到阻碍。同时,一般的农户对市场和行业要求了解较少,标准化建设无法实施、推广、监督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把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状况受制约于生产经营的程度。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程度上,由于组织方式有待创新,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缺乏市场经济组织的有效联结,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2 改善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的建议

2.1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不仅要规范农产品的标准,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产地环境,因此应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规范和污染防治措施,保护耕地、草场以及养殖水域,禁止倾倒与排放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资市场,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制度,分层次、多渠道建立,使其可行性、可操作化更强,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牧业机械化、农业生态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全面的行业标准,通过农业标准规划促进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形成[3-4]。对已建立的制度应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质量升级改进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2.2 强化领导,组建机构,加大宣传

农业标准化建设应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组织各专业、各产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农业标准化专家组,制定农业标准的规划,设立农业标准研究课题,开展标准编制研究和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业品牌和技术更新步伐。省、市、县各级相应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专门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农产品等级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不断促进体系完善,制定出符合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新标准,将所有的相关部门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同时,要针对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保证的重要标准,确定推广时期,安排好时间和内容,做好培训宣传工作。

2.3 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

应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以及最新农业标准、技术法规等进行追踪和学习,与国际农业标准化体系接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合作,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等,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装备,学习国外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不断推广和引导标准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掌握农业标准化的氛围。

2.4 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分散农户提高标准

针对农户规模小且分散的状况,地方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分散农户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户,充分调动农户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让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或品牌的形成,严格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抓好加工销售,严格质量监控和检验把关,提高产品档次,保证生产达标产品,发展“菜篮子”产品、名特优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等,鼓励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发展,逐步推进市场农业标准化的步伐。

2.5 加强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针对监督检测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从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进行把关入手,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机构,确保农资商品质量,确保人身安全健康和菜篮子安全。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检验、监测人员素质,保证检验、监测工作质量,规范职业道德。

3 参考文献

[1] 张吉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与农业标准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2] 祁胜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 培训体系 指标体系

培训评估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已越来越得到公司的重视,各企业也围绕评估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评估的效果和质量应该说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对于评估质量问题,有要求而无标准。目前,国内外对于培训评估基本上都是从培训评估的工具上加以论述,也提到了收集数据、选择专业人员,选择评估时间等,但是培训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对培训前、中、后的一些流程、人员、数据等进行管理,不同的培训项目有不同的培训目的,评估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一个从全流程控制的质量标准,就很难说对质量有所保证。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从运营的角度,以质量控制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实施标准化体系管理,全面确定工作的分工、内容和标准。 如果能够把培训评估中的主要责任分清、主要工作内容确定,同时明确相应的工作标准,则培训评估的质量就能够保障,再辅以从业人员的工作和专业经验,整个评估工作就能有很大的质量提升。

1.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制度体系

培训评估制度是确定培训评估工作的法律基础,也是指导培训评估工作开展的根本。培训评估制度旨在明确培训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规范培训评估的主体、评估范围、工作流程,明确培训评估的实施类型和要求,培训评估结果的使用与管理等。

培训评估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包括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度。管理制度是对培训工作进行客观化的描述,确定培训评估的理论基础;流程制度是针对培训评估的实施进行规范。目前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完善培训工作的相关规范,原国家人事部针对培训评估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意见》,相关国家部委也针对性的下发了本行业的培训评估指导文件。在企业中,对于培训评估的制度建设一般包括《*****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公司培训质量管理手册》、《****公司培训项目评估管理办法》等。

2.建立清晰的培训评估内容体系

2.1培训评估的内容分析

培训评估的内容很多,也是培训数据收集的依据。确定培训评估的内容,再辅以相关标准,就可以明晰培训评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1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是对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项目举办的一些综合考量,决定评估数据的类型。具体内容如表5-1所示。

2.1.2培训时间的选择。培训时间也是对培训安排的考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训时间的选择有利于合理安排培训评估的时间,以及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参考。具体内容如表5-2所示。

2.1.3培训班的影响。培训班的影响是培训内容安排和评估数据收集的决定因素,也是选择培训评估方法的重要原因。具体内容如表5-3所示。

2.1.4学员参与程度。学员参与程度评估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讲课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情况。讲课效果如何?学员的参与度如何?学员与教师(学员、组织者)交流的时间是否合适?

专题研讨培训。安排的专题研讨问题是否合适?讨论(辩论)问题的激烈程度如何?安排的研讨时间是否合适?

2.1.5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电化教学的使用情况;网络教学的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情况。

2.1.6培训的社会效益。培训的社会效益也是培训收益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培训数据收集、培训评估质量监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参训人员的满足感如何?思想认识上有哪些提高?接受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对改进工作新的认识情况;跟踪调查参训人员培训后的工作表现及其新的培训的需求,单位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培训项目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参训人员宣传培训项目的情况,培训材料的影响范围,培训班纪要、成果和论文的传播情况。

2.1.7培训项目实施条件。包括如下内容:培训项目实施经费的来源情况;培训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与否;部门领导的支持程度;培训师资合格与否;培训设施与设备的利用情况;培训工作记录的完整程度。

2.2评估目标的建立

2.2.1评估目标建立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评估目标,需要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认真地分析。重点应对培训过程中有关培训资料、培训教材、培训(研讨)内容、讲课(报告)质量、培训、研讨班的组织安排、参训人员及其单位的反映等环节或内容,建立完整的资料,根据不同培训班、研讨班的特点,找出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其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每一个评估目标只能对应一个具体内容。对于评估一个培训班、研讨班的质量和效果来说,要评估的内容很多,需要一项一项地确定标准。

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对其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只有保证数据的准确,才能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环保工作,这样才能较快的改善我们的环境。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中最首要的目标,只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有效。

2关于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正逐步向工业化方向发展,这一形势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的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我们生态环境的失衡。随着人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于我们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当下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加强了环境的监测管理,关于环境监测工作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规范作用,这样使得监测数据更加准确科学,从而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1]。

3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实际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其环境监测工作极为重视,而且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质量管理条例,这些管理规定中,对各个层次的环境监测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管理范围都有具体的定义。这些管理条例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科学、真实,并且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领域也有着显著成效。但在其实际应用中,所建设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明显的缺陷,它与现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其理念也现代环境追求相背离,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3.1质量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相关环境建设人员不能够真正认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在其质量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有效结合实际情况,这样使得质量体系制度极度不健全,从而造成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局面的出现。关于质量体系的建设,也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参照先进理念,这样使得某些制度与实际严重偏离,造成环境监测工作的盲目。在质量体系建设完成之后,也没有对具体岗位进行跟踪性的指导,使得这一质量体系制度只是作为一种书面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2]。

3.2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逐渐完善起来,这一技术的完善使得所涉及的监测领域也在扩增,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内容、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国家在制度方面没有及时更新改进,传统的环境监测制度仍在现代化社会中沿用,难以满足现代化环境监测工作需要。3.3没有健全的体制机制相关环境监测单位没有充分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专门质量检测部门也落实不到位,而且也存在部门职能冲突的情况,这些状况造成部门间难以协调,由于缺乏健全体制的正确引导,使得其质量管理工作很难进行。

4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对策

4.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要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开展实施,需要借助法律手段。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与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执行力度下,严格规范各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环境监测的真实可靠。对于环境监测中的人员行为、监测标准、监测设备制定相关的法律标准,对这些基础部分做到严格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质量管理准确有效[3]。

4.2改变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在实行质量管理体系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地方性和国家两个管理体系的分离,这样可以省去逐层请示的麻烦,简化了管理模式,从而做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有效。在国家技术中心的指导下,直接对基层提供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及时作出部署调整,从而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而且,在国家控制下也能够对基层检测部门技术进行定期的更新指导,保证其技术的最新。这种质量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效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处理,从而为环保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4.3创新工作制度

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就需要创新工作制度,改变传统的工作制度。环境监测工作中,不仅需要保证设备的安全和监测过程的合理,还需要对其监测数据做好准确性检验工作。在如此繁琐的任务下,需要创新工作制度,才能做到各项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关于工作制度的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做好反馈工作。这样能够在其工作中发现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的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就能对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开展。

5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强化,是当下环境保护中最为首要的任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加强能够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极大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2015(02):38-39.

[2]宗仁琴.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2):159.

[3]路岩.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48.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常言道:“质量是立校之本,管理是兴校之基”。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地域经济振兴服务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缺乏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导致学习效果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参差不一。如何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所有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有识之士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界定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而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本校特点的、具有科学管理教学质量方法和手段的系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教学质量方针、目标以及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质量改进等活动内容,从而实现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因此,此系统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规范性、动态性等特点。

二、创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1.证实学校具有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要求的教学质量的能力。

2.通过体系的创建使教学质量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为学校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文件,通过文件的落实,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学校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3.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与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增加市场竞争力。

4.通过创建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教学服务意识与教学能力,增强企业用工和社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5.奖勤罚懒,激励教工学习风气,锤炼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增进教学效益。

三、创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1.坚持科学管理原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管理原则。一切从校本实际出发,借助他山经验,创建具有校本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动态调整机制,随同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质量的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尊重人的本质,正确认识人的利益需求、重视人的价值取向。

3.坚持全员管理原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和运行体系中的每名教师、管理人员、学生都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其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相结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激励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

5.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注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要做到以校为本、相互配套、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教学质量体系创建准备与组织建设。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夯实基础阶段。第一项工作是组织动员、教育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所以,学习必须是第一位的,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因此,此阶段应当分层进行。一是由主要领导构成的决策层,起决策、主导作用。主要学习任务是:明确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保证机制的建设。二是由一般管理人员构成的管理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教学质量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明确其在管理体系中承担的监督、管理责任与任务。三是由教师队伍构成的执行层,是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作业人员。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保障和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相关的措施方法内容,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与责任等。第二项工作任务是组织落实、确定目标、拟定计划。俗语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确立一个精干、务实的教学质量管理班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规划及任务分解等工作。成立由教务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由教研处、督导处以及系部实习场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与落实部门所承担的质量体系要素目标;按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落实任务,组织实施。成立由教研组长牵头,由教师组成的实施工作小组:具体任务一是明确教学任务目标,及时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二是控制教学进程,明确学科、专业教师的职责分工及相互协作关系;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质量体系文件制度的编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应基于学校教学质量贯彻执行情况的分析基础上,以免造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校情实际脱离,缺乏针对性,整体性等弊病。二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学校的职能部门及学科专业所展开为各项教学质量活动,将教学质量指标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或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中。三是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关键是以实用、实效为目标。既要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又要在教师落实教学质量活动过程中,经过努力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篇7

一、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的意义

粮食安全不仅体现在要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民众食用,满足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粮食需求,而且还要在质量上符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使人们能够吃上无毒、无害、绿色、营养的粮食,这才算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因此,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加强对粮食整个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依法组织开展粮食质量和卫生督抽查与测,已成为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开展粮食质量体系建设是整个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小康进程、确保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必然。

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县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情况

(一)健全组织机构

我县的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主要以县粮油食品质量测站为主,该站前身为县粮油防治检验所。年,更名为“县粮油食品质量测站”,年,经县编委核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该站现有员工9人,其中大专学历4人,中专3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5人,年经国家粮食局专家组考核验收,县粮油食品测站被国家粮食局批准成为第三批区域性国家粮食质量测机构。

(二)开展品质测报

10多年来,县粮油食品质量测站积极为“三农”服务,每年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样品500多个,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并在媒体上公布品质测报信息,让农民有的放矢的种植优良品种,使我县由原来的68个品种,到现在主推的5个品种,优质稻面积不断扩大,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形成了政府、粮食经营企业、农民“三赢”的格局。

(三)改善检测装备

近年来,省粮食局和县委、县政府对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今年拟投资200多万元购置原子吸收分光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微波马弗炉、脂肪测定仪、近红外谷物测定仪、磷氮检测器、蛋白质测定仪等先进设备,这将极大改善粮食质检机构的检测手段,提高了检测水平和能力。

(四)完善各项制度

制订了《检验人员岗位责任制》、《检验人员保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同时,对品质测报、质量调查、中储粮抽查等业务逐步制度化,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粮食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国家粮食局、省粮食局的认可,但在资金、人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不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县粮食局粮食质量检测网络体系比较齐全,各基层粮管所和粮站都相应设立了质检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三级质检网络体系,基本上做到对每一批粮油、每一个检测项目均能及时而准确的检测。但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质检机构已经消失,检验人员流失,仅靠县粮油食品质量测站工作人员显得力不从心。

(二)投入不足。县政府虽然每年拨付县粮油食品质量测站工作经费,但额度较低,员工的工资、待遇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影响了该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管难度大。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粮食经营企业100多家,个别企业和不法粮贩受利益驱动,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而粮食部门又因经费不足、网络不全等因素影响,造成管难度大,给粮食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四)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粮食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和粮食经营企业的不断增多,因此对粮食质量检测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有些企业受利益驱动,不重视粮食质检工作,在专业人员培训、检测工具等基础工作上不够重视,造成专业不专。

四、加快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把粮食质量和粮食质检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粮食风险基金等项目中拨付专项资金支持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二是合理布局,建立有效运行的粮食质检体系。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系统工程。要从现有实际出发,按照合理布局、系统配套、避免重复,以及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等原则,立足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理顺粮食质量安全督检测体制,建立起机构健全、手段先进、功能完善,适应粮食流通需要的收购、储藏、流通等各环节的督检测,根据地域辽阔和粮食产量大等特点,在中、南、北分设三个质检点,应相应成立质检机构隶属县粮油食品质量测站,加强对全县粮食质量的督与管理。

篇8

【关键词】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 PDCA

镇江市中心血站于2000年8月通过了ISO9002:1994版质量体系,是全国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的中心血站,2003年3月转版为ISO9001:2000版,2010年再次转版为ISO9001:2008。2006年7月,血站实验室也成为全省采供血机构中建立并通过ISO17025:2005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现场认证的首家实验室。

现就多年来本站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比较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笔者心得体会如下:

1 结合职能 ,制定目标:质量目标是文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质量目标的内涵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构建。不论制定单位的总质量目标还是科室的相应质量目标,都应该最大化的把本部门的最主要职能反映进去。科室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哪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我们工作的运行情况?哪些是我们工作中努力要去持续完善的?通过思考这些,就可以找到一些思路,把一些工作内容量化指标,纳入到质量目标中。比如,作为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内涵就针是对血液安全质量来讲首先要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相关科室来讲就是要保证检测报告的及时性,另外还要符合相关的行业规范,把握好这些关键点,再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了。

1 重视服务质量,主动寻找不足:同血液一样,服务也是血站的主要产品之一,所以不管在过程控制工作中,还是满意度调查活动中,我们都应该把其纳为我们工作的一个关键控制点,对服务过程应该细化其内容,并主动去挖掘需要完善的地方。列如,将服务内容规范化并在文件中得以体现,质管科不但要对血液的各项质量参数进行质量控制,更要参与到对服务的考核和过程控制中去。又如,主动畅通与献血者的沟通渠道,不能将工作局限于满意度调查表的数字结果,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内审员也发现满意度调查表不能很好的体现献血者对我们工作的真实评价,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仅把工作目的局限为满意率的统计结果为98%甚至更高,这只是个片面的数字。而在实际的采血接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听到献血者口头对我们工作提出的一些意见,如单位组织献血时等待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或其它方面的一些质疑,但这些信息可能会只止步于当场接待的相关工作人员,而没能进入我们的质量体系中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依据,造成信息的流失。所以,增加多层次沟通渠道如进行网上有奖调查问卷,分发回邮信封或明信片,以及我们现有的电话回访等,都是较为有效的主动获取献血者意见的途径,建立了这些畅通的疏导献血者不满的管道,也可避免其通过其它较为偏激的方式进行发泄,导致不良后果。

3 重视数据分析,作好PDCA:PDCA是P (Plan)--计划;D (Design)--设计(原为Do,执行);C (Check)--检查;A (Act)--行动的简称,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工作中如何正确运行PDCA循环,是笔者认为是质量体系实施有效性的关键点之一。有时候,我们对PDCA工作不知从何入手,感觉一时找不到切入点,好像最近的工作没出现什么大的偏差,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也是100%符合。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不足或需要分析的地方,只是因为质量目标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导致了数据的片面性,例如,我们的一项质量目标为对临床服务满意率的统计,由于我们所列出的统计项目较少,所以满意率结果均为100%,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和我站提供血浆的供求缺口很大,为了提高血浆的库存量,我站在实际工作中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列如加强对初筛检测中对脂肪血的筛查,以考核制度的方式来提高血浆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积极联系兄弟血站进行血浆的调剂,但这些关联工作未曾在体系记录上得以完整的表现,如果将临床意见体现在满意度调查表上,将脂肪浆报废比例纳入我们的质量目标的范围,以及采取其它各项措施后有无实际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有可能经过PDCA循环后,结果仍然距离100%的供求平衡还有差距,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改进的过程,我们的工作目的在于不断持续改进。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挖掘其它的许多关注点,通过PDCA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真正的推动持续改进。

质量体系的构建,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体系的每一个条款,都有它存在的深刻含义,只有认真去实施贯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质量体系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体系下待续有效地提升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质量体系和体系文件的策划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吴铁民 岳启建 2005年8期

[2] 血站质量体系的文件化管理 韩文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9)

篇9

【关键词】军工产品;高校承研;质量管理;质量保证

1.军工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和特点

质量管理历来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军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因此,军品质量具有特殊的要求和内涵。一是因为军工产品的质量优劣,是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民族安危的大问题,这是一个比任何军工企业的效益要重要得多的问题。二是由于军工产品投入高、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在整个研制、生产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常说军品质量无“小事”,就是说军品质量必须做到零缺陷。另外,军品属于战争消耗品,其唯一的使用价值是在战时构成消灭敌人、保卫自己的战斗能力;在平时构成稳定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实力。军品是时刻准备着用来参与战争的,其使用价值完全是由对抗价值决定的。不能与敌人武器相对抗的军品,因无对抗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如果雷达捕获不到目标、导弹发射不出去,那么瞬间就会被对方击毁。

与民用项目相对,军品项目的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方案阶段,需要不断地论证及验证,形成研制任务书,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与试验等。在项目研制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把方案转化为设计并需要规范地实验。评审阶段,我们还需确认关键技术的解决、主要指标的满足并验证阶段样本。正样是后期阶段,我们把分系统方案转化为设计和规范,把部组件要求转化为其设计方案和元器件要求。

所以我们首先要求目标明确,包括明确的军贸合同、明确的客户群体,如国内的军队装备部门及国际军贸市场。其次,我们的产品要创新独具。军工产品是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新式武器,必须具有独创性,否则就没有研制的必要。其次是项目的不确定性,该类项目由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特点,因此其是研制是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研制出来以后是否就一定能在国内军方立项或拿到国外用户的合同也具有不确定性。需注意的是,军品项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完成后,都要提请军方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2.普通高校参与军工产品研制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与企业的任务方向不同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一般仅在某一具体的科研方向有产品研发和生产,而高校一般有多个学科,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科研任务。因是由于高校科研生产的专业领域跨度相对较大、种类多,研制过程差别很大,而且一些产品的研制任务不连续,设计和开发过程变更频繁,研制任务时间紧,从而导致质量管理环节多、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没有吃透标准的情况下,生搬硬套标准,造成执行困难。往往出现科研过程中做过的做得很好的工作没有放入标准的环节中,而为了标准的某个环节无谓地准备诸多额外的工作。

2.2高校与企业的中心任务不同

企业单纯为了生产赢利而运营,追求的是产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而高校肩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重在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一方面高校在科研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有教学与科研双重用途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高校又是以教学为主,其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并不是为科研及产品开发而设置的,这就决定了质量体系中所规定的相关职能部门和质量职责只是组织的一部分工作,甚至可能会有名无实,这在不同程度上必然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3高校与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

一直以来高校的科研管理采用课题组组长负责制,各个课题组的管理模式主要取决于课题组组长,通常是一个课题组一个管理模式,课题组科研水平也基本取决于课题组组长,人为因素对科研的影响过大,导致采取科研质量管理过程中受到习惯性的阻碍较大。企业一般采取整体集中管理,管理模式相对单一。

2.4高校与企业的生产数量不同

企业无论大小,大部分都进行批量生产,而高校主要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为主,不可能进行批量科研生产,正是由于产品批量上不去,质量管理的效益不明显,使得科研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某些科研过程(如外购和外协控制、合格供方审核等)违反正常程序,使研制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3.促进普通高校承研军工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的措施

高校作为国家特殊的科技阵营,具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条件:高校是稳定的法人机构,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不存在破产、转制现象,容易取得顾客的信任并与之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自学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经过培训能够快速进入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运行;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研环境稳定优越,因此科研过程失误较少,容易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目标要求,可在质量管理和科研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研与质量管理体系间相互适应。因此,尽管质量体系最早源于制造业,但完全适用于高校的科研质量管理,只是在建立过程中需采取一定的策略。

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相比,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

(1)高校科研产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类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制开发及小批量生产,按照ISO9000:2000对产品的定义,这些不同类型项目的最终结果均可称之为产品,但除了研制开发及小批量生产类项目的输出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产品外,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类项目的输出更多的体现为知识性产品。基础研究的产品以论文、会议报告、验收报告、科学著作、基础数据库为主要形式;应用研究的产品以专利、专有技术(技术秘密)、技术工艺包、样品、样机、图纸、论文、软件程序、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等作为主要形式。

(2)高校科研人员的独立性和流动性。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人员素质普遍较高,文化氛围自由宽松;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因此高校科研人员的自主独立性较强,不太习惯受约束,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会面临思想认识上的阻碍;高校的科研活动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课题组依据课题的性质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组合而成,人员的流动性也是高校科研的一个特点,由此带来的工作连续性差、培训工作量大等问题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3)高校科研质量把关形式的多样性。质量把关的方式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中呈现多样性。在研制生产类项目中,由于产品的质量特征较为直观,主要通过质量检验的方式来进行质量把关。而在基础理论研究及技术研究类项目中,由于其成果的形式大都是软件,同时由于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质量的环节和因素很多,而可控性比物质生产要低得多。因此,质量把关主要采用校对、审查、质量评审等形式来进行。

(4)高校科研资源的分散性。高校的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科研人力资源、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工作环境、科研经费和科研信息等。在高校,由于普遍实行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各自为政,人员、设备、经费分布在不同的课题组中,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及管理,以增强其对科研生产过程的保障能力,是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须考虑的。

基于上述情况,高校科研质量体系的建立就不能完全照搬企业或一般研究院所的模式,而应当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高校科研的质量管理,要以提高科研人员和各种科研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为重点,把改进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管理质量作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协助做好科研队伍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在科研资源管理中,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高校科研活动服务,重视科研资源要素在外部系统与校内系统中的共享性、在校内职能之间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资源的规范化运作;针对高校科研产品的多样性、科研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尤其需要强调采用避免不合格的预防措施和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制和产品研制生产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质量管理的要求与重点也要区别对待。

为了使质量体系这一先进管理模式能在高校科研工作中得到有效推行,高校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策划。在产品范围上,可采取“由小到大,先军后民,以点带面,逐步拓展”的策略,即初建体系时产品覆盖范围先小一点,可先将国防类项目、研制生产类项目纳入体系范围内,这类项目一般顾客有明确的质量资质要求,产品研制过程比较完整,质量特征较为直观,体系运作起来相对容易。待体系运行较为成熟时,再逐步扩大产品覆盖范围;在组织形式上,由于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多是围绕教学,不像企业或研究院所是围绕产品,这就要求高校在质量体系的机构设置上要在现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能;文件编写上,高校应紧密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过程,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要在文件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到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中,最终达到提高科研项目和产品完成质量,满足并超越承研单位期望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发展历史;实际意义;质量体系建设

前言

标准化是一种具体的活动准则,主要是指在社会各项活动中对活动操作标准予以统一规范,保证标准制定的一致性,从而营造出一种最佳的活动环境,实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标准化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不断演变而完善自身的发展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秦代度量衡的统一就是一项明显的标准化活动的体现,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早期生产标准的先驱。随着近代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标准化被广泛用于社会工业生产领域,大量标准化的应用主要用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取更为客观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时期,工业标准化体系有了快速的发展。直至今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球化经济的融合为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各国在生产管理活动中也日益发现标准化的好处,并争相加快标准化建设的步伐,直接促使了标准化体系的蓬勃发展。

1 标准化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ISO 9000:2000版系列标准提供了现代的质量管理模式。该标准对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管理和人员因素提出了管理要求。企业通过实施ISO 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编制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传达了管理者的意图。另外,文件还具有重复性、可追溯性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持续适宜性,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体系文件的编制本身就是标准化实施过程。企业按ISID 9000系列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标准化工作更加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现代经济的发展。

产品质量最终依据产品标准来评价。在生产和验证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同样需要依据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是标准体系(GB/T15497、GB/15498、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组成部分,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文件,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在标准体系中,属管理标准范围,而质量管理体系中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属于标准化体系中的工作标准范畴。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是按照标准规范编制的。标准化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奠定了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是产品和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实施、验证和修订的过程。各种科学管理体系的形成,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

2 标准化使质量管理体系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

标准化的作用之一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一项科研成果,一旦纳人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标准化可使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在短期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也正是在标准化的作用下,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和应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标准体系中已有的标准,根据ISO 9000族标准的要求,予以适当的选择和引用。这样,在标准体系下,使质量管理体系循着有序、最佳秩序的途径得以推广和应用。

3 标准化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质量的关键

产品的龙头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龙头是产品标准。要想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质量,首先必须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产品标准,产品标准能全面衡量产品的质量特性。在确定产品功能和技术指标时应力求先进、合理。标准水平过高,将加大产品的生产成本,无利可求,组织和顾客不能达到互利的目的。标准水平偏低,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产品在市场上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4 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实际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生产的环境中,标准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往往采用不同的行业标准,这就为国际间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阻碍,建立全球贸易的标准化体系,可以对国家间标准的差异化进行统一规范,有利于消除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为国家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和纽带,并有利于规范国际市场的交易行为,实现国家间的大融合。

标准化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规范市场化活动的效果,从而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社会化生产活动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对行业之间的协作要求很高,而每一个行业在活动中制定的标准都是有所区别的,为了缩小行业间差异,增强生产活动的执行效果,就必须将行业只能的活动标准进行有机统一,建立良好的业内合作和竞争秩序。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还体现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营者在企业内部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的效能,同时也从客观上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强调的是高效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企业在各办公部门可以推行智能化,电算化操作技术,并统一各部门人员的管理标准,真正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

在企业生产活动之加入标准化运行模式一方面可以有利于产品结构的升级,同时还能够使产品的生产制造更具规模,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产品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标准化生产还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缩短生产时间,简化生产流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促使了标准化体系的诞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推行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效果显而易见,标准化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化活动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化活动创造良好有序的运行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的发展进程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步调相一致,否则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泽世.标准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J].中国机电工业,2003(10).

[2]王百辉.简析标准化的作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2(1).

[3]谭福有.新形势下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