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的话题。分析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导致学风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教师的教风、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学习动机、态度、纪律)等多种因素。
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影响(1)因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紧张、结构失衡、生源差异、改革滞后等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紧张,造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由于专业结构失衡,造成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一些学生失去信心;由于生源差异,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对整个学风产生负面影响。(2)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有的把高职等同于职高,甚至认为高职生就是技校生;有的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把高职院校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把选择高职视为无可奈何之举。(3)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对高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师教风的影响(1)辅导员人手少且忙于日常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应付面上的活动多,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时间少;很多班主任同时是专任教师,要忙于教学,主动关心学生思想的时间少。(2)专业教师承受的教科研、进修等压力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批阅学生的作业。(3)某些专业或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脱离社会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4)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未能摆正教学位置,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满足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5)有些教师存在责任心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没有做到管教结合,因此,助长了不良学风的滋长。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1)学生周围的同学、课堂秩序和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好的环境能促进学风的良性发展,差的环境则会导致不良学风的恶性循环。(2)学生课余时间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
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其特点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变化与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风建设要分析学生需求的特点与热点,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前提。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双重影响,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的关系,是学风建设的着眼点与突破口。在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拟出后,需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对比优势,提高认识,做出选择。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自我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因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当然,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更需要科学指导,既要相信学生,不给予太多的约束,又要恰当地引导,使之不至于走向自由散漫、自我放任的歧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需要不断总结,这是一种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艺术。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教风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好的教风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会产生深刻影响。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教风。良好教风的形成有赖于加强师德建设,因此,要教育教师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引导教育学生。要认识到教风会直接影响学风与校风,影响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与选择,影响学校的前途与命运。要开展各类评选与表彰先进、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以此形成良好的教风;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要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五要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据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风,从而推动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与信念,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思想保证。要使学生明确高职不等于职高,不是“二流教育”,高职院校更不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同样大有发展前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两课”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树立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生活,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之风、不良学风一定要究其根源,谆谆教导,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三是在学生遇到学习与就业的困难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寻找挫折原因,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寻找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追求上进的勇气,使其重新扬起学习奋斗的风帆。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是树立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把先进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管理上,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选择权;要改革考核方式与方法,可将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各类资格证书、竞赛得奖折算为相应的学分;要大量开设选修课,开放实验室,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
建立切合实际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引导群体的行为,保证目标、措施的实现,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协作意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约束与激励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学风建设才能坚持长久,不断深入。一是要针对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做出严肃的处理;二是要完善辅导员晋升、考核制度,在职称、学历、行政级别、评优评先等方面激励辅导员的职业归宿感与成就感;三是要对各类学风建设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四是要全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五是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以及“两课”等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其次,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使学生为成人成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再次,要利用学生的活动热情,结合学生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信息交流、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大赛、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起他们求知、成才的欲望。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树立学习榜样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促使学生进步的必要手段。首先,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辅导员应身先士卒,为学生树立起遵守学风建设要求的典范,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其次,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
学风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项工作的配合,一切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风建设为出发点,要调动全校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意识,全过程参与学风建设,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1 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对外传递办学信息,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公众形象,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对内是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综合素质、产生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减少管理的压力和难度,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
1.1 传递正能量,吸引社会投资,推动独立学院发展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等都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即使形成了,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如何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增强其自身的综合实力,打造出独特的精神领地和文化特色。借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能够很好地向社会公众宣传学院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从当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供给状况看,教育投资已经成为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方向。独立学院可以借助于这一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学院的优势和吸引力,从而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者向学院注入资本,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教育产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起来。竞争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这就意味着当今时代,每个学校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考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出成绩,有实效,对于自身壮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成绩,对于完善与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也是意义重大的,至少可以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丰富我国多种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文化,这也为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环境。[1]
1.2 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师生的和谐发展
独立学院加强对广大在校学生的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正常的教学、教育、服务等都是重要的措施。而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审美、教育等功能。它能够通过营造正确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师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它能够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师生的思想感情,融合师生的信念情操,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它能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给师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有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完整、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是引导广大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和约束广大在校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不断激发起广大学生投身于学院建设的巨大热情,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有利于广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它能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乐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意志、增强责任感、确立理想信念等等。
2 深刻挖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历史都比较短,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尚处于形成阶段,各种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
2.1 文化底蕴相对薄弱
文化底蕴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标志,它是前人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大学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有的学校迄今尚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虽然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写在文件中,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贯彻到工作中。此外,独立学院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切合实际,有的过高,有的又偏低。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普遍缺乏大学精神,独立学院关注比较多的是各种硬指标的建设,而对大学精神等软环境的培育重视不够。即使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注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也是共性的东西强调得多,个性的东西讲得少。[2]表现在广大师生对自由、科学、民主和人文等精神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成为一种追求和向往。所以现今的独立学院都还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精神,缺乏母体高校的历史厚重感。这即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最欠缺的方面――校园精神文化。
由于缺乏厚重的文化底子,独立学院就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
2.2 文化体系相对不完整
完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由于独立学院多处于建设的初始状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及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物质设施还不够健全,学校的秩序和风气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是,学生活动场所偏少,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开展的主要是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相对较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相对较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与大学精神不合拍,特别是人文气息和文化意味不浓。三是,缺乏健康高雅的人文艺术景观。
很多独立学院不仅校园文化物质设施不完善,而且制度及精神层面的建设往往滞后于物质层面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独立学院由于尚处于创业之初,所以制度建设普遍滞后,有简单移植和照搬“一本”和“二本”院校规章制度之嫌。表现在:第一,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办学,违规违法办学现象还是存在,“依法治校”进程迟缓。第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善,存在很大漏洞,即使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但执行意识较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第三,学校管理体制不顺,院一级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一级的管理权限过小。第四,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存在工作越位和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并存。
2.3 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
概括起来,校园文化大致有教育导向功能、渗透熏陶功能、管理和规范功能、筛选和激励功能以及传播和辐射功能。但是,独立学院自身文化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自身文化功能的不健全,如学生难以获得城市和其他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先进文化思潮的有效感化。相反,由于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迅速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3]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上。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并且兼职教师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兼职教师往往容易降低自己的责任心,主要表现为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设计粗糙、教学手段单一和对学生要求不严等。而教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风,主要表现在班级学习风气不浓,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舞弊、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方面。
3 冷静梳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对策
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功能不仅是知识、学术的传授,而且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精神、理想的传递,更是对人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独立学院所缺乏和急需的,它是独立学院的“软件”,是无形的手,它会按照“程序”锲而不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人。[4]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搞好校园文化活动规划,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逐步改变独立学院气氛沉闷、学生课外和业余生活单调的局面。其次,独立学院要搞好校园文化活动规划,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独立学院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需要选择和规划恰当的活动体系。
3.2 注重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美好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大学精神、校训、优良传统、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师生文化活动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要注重独立学院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办学理念和学院定位。独立学院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内外环境,正确判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视现实、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出,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立足本地,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挂钩,才能真正做到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有效塑造特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是仅仅加大投入就能快速形成的。独立学院的精神是独立学院从创办伊始到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虽然我国独立学院是新事物,但在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都伴随着以生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特有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伴随独立学院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不断发扬。比如,通过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等校园文化项目都是弘扬特色大学精神的科学路径。[5]
(3)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教风建设。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并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要树立主人翁精神,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以优良的教风带好学风。二是,加强学生学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宣传栏、海报、院报媒体等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上理解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好习惯,树立好风尚;加强考试纪律管理,严惩舞弊行为;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深正面导向,不断提高学风建设的自主管理。
3.3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注重从制度层面推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独立学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办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要在宣传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实际,制订符合本院自身发展情况的规章制度,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后,独立学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有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6]
【参考文献】
[1]马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9(2).
[2]陈恒初.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
[3]赵映振,李东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4]陶亦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9(2).
篇3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遵循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一)全员性、主体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人人参与;同时还要树立起“每一所学校都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是校本研修的主力军”的思想。
(二)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突出实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作性、共享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搭建“大校本”平台,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促进教师间同伴互助、校际间合作交流、片区间联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理论性、实践性原则
校本研修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确保微观研修的正确方向,把宏观理论的统一性与微观研究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的总体要求与各校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修目标
1.建设一支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骨干队伍。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以及学校教科主任的作用,开展校本研修指导专项培训。
2.打造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基地。 推进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建设,创建3-5个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力争创建一所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为大面积推进校本研修积累经验。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在各类培训中增设校本研修指导课程,积极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探索并完善“短期集中—送培下乡—远程跟进—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教师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研修不得少于40学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四、研修内容
1.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2.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3.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4.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研修方式
1.侧重课堂教学的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
2.依靠专家指导的研修:专家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引领等。
3.凭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4.通过校际合作的研修:对口支教、项目合作、校际结对等。
5.着眼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6.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流等。
7.确立专项课题的研修:实践积累、排查问题、聚焦重点、诊断剖析、发现规律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锤炼教学底功;转化教学理念;内化课标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教研。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宣传学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使全区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制定方案
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以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2.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
全面展开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校本研修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不断总结研究校本研修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研修方案,确保研修工作稳步健康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3.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修成果,上报总结材料。区教育局对各校和教师研修情况的逐年考核进行汇总,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1.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刘巨广
副组长:申章昌
成 员:常艳珍 高建强 高凤成 刘 杰
2.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
组 长:常艳珍
副组长:吴志清
成 员:赵英炳 谢海雄 杜治礼 罗 慧 方尚林 王仪荣
3.榆阳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办公室主任由常艳珍同志兼任。
(二)明确职责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2.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具体方案,组织学校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负责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与管理,抓好校本研修创新试点工作,对各学校校本研修年度计划进行督导检查。对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要重点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
3. 各组长学校的校长负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计划安排联片教研活动,督促学科研修指导组有效开展研修工作。各学校校长具体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工作。
4. 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选择自己的研修内容和学习方式,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从自己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研修,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完成校本研修的规定学时,并做好研修笔记。
(三)落实措施
1.狠抓校本研修规划落实
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明确校本研修具体目标和任务,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年度实施方案,每年重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自主研修,每年的年度研修实施方案及时报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2.保证校本研修经费投入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费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的政策规定,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3.完善校本研修激励机制
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将校本研修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范畴,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小组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校本研修工作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年度表彰奖励。
4.重视校本研修基地建设
各学校要在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要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自修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专题讲座、集中辅导、观摩教学、同课异构、研讨交流、师徒结对、案例分析、网络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等活动,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考勤、考核、奖励等制度,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档案和教师个人研修档案,及时填写校本研修记录。
篇4
一、注重以人为本是立校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在“以人为本”方面,我们明确了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有学生才可称之为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和培养对象。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我们教育人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的办学特色;制定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进步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爱生、敬业、善学、创新”的教风,“勤奋、探究、自强、向上”的学风;“求真务实,善学乐思,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校风,为学生“在校六年、终身受益”而奠基。所以注重“以人为本”,即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聚,这是立校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立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学校领导者就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升教育理念,善于学习,捕捉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发展信息,这也是对主席“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
目前,新三小就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今年我校第二次异地搬迁,新教学楼占地3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现有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84人,教学班28个,在校生1069人,真正实现了小班额教学。新学校各功能教室教学设备齐全,新配备了47万元的办公桌椅及学生课桌椅,近90万元的电化教学设备,各功能室努力做到一室一景,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国学和“汉英双语”特色。学校操场面积8400平方米,绿化面积67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达到5.5平方米以上。完全能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需要。
已顺利通过的“双高普九”和“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就足以证明我校已经具备了科学发展的硬件条件,同时,我校始终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突出管理效果。学校工会积极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利益,向全校教职工全面公开学校党建、财务、基建、职评、评先、考核、福利、教学、培训、后勤等工作情况。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了实施效果。让老师们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爱教、乐教。所以,坚持科学发展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核心和基石。
三、提升办学水平是立校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我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在“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总体工作思路的指引下,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办学行为规范、德育工作凸显、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果显著、素质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我校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依托校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采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想结合,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特色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措施,注重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的中心工作,我校以“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课堂为阵地,注重教学与研讨相结合,努力推进教学工作。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了不征订一本教辅用书,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抓好提优补差工作,在照顾好差生的同时,重视培养优等生;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健全完善并深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的管理,促使教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认真做好每学期期中、期末检测、百字、百题工作,并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整改落实等工作。
同时,我校从教研活动入手,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探索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教法和学法,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托我校“佳市教研基地”功能,组织音体美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了班主任、课任教师教研活动,整体提升了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开展示范课、教师汇报课等“分层上课”活动,我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6项,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我校先后共派出近百余人次外出学习、听课,包含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信息技术、品社、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学科。参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都以讲座或汇报课的形式进行了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老师只有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质量才能提高,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一贯的教学要求。因为我们深知提升办学水平是立校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四、彰显三校魅力是立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导向。
篇5
[关键词]实训基地 文化建设 职业能力 途径方法
[作者简介]蔡冬林(1973- ),男,江苏泰州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轮机工程技术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立项项目(A类)“轮机工程专业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A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63-02
实训基地文化是指在实训基地环境中,高职院校师生长期进行实训教学而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以及为实现实训教学目标而配备的硬件设施等各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总和。实训基地文化通过塑造思想、陶冶情操、引导取向、养成观念、培养技能,打造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基地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不平衡、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等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学生培养的质量。虽然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技能较高,但创新意识、环境适应、交流沟通及遵章守纪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较低,大大削弱了高职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力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实训基地文化,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一、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1.积极支持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但系统规划不够。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的实施以及全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机构,研究和部署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广大高职师生能理解和认同实训基地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张贴标语、合理布局、统一着装等优化育人环境,通过技能比武、互帮互学和创新发明等创新育人载体,还通过纪律约束、安全教育、严格考核等加强育人管理,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由于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规划,造成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相脱离,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流于一般甚至处于低水平,且没有专业特色。在专业学科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方向不对、方法不多,极大地影响了其教育、激励、辐射等功能的发挥。
2.大力建设硬件设备设施,但软件投入明显不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80%。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均制订有支持性资金投入的政策,因而,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发展迅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等因素,高职院校往往关注容易出成果、出政绩的硬件,如购买先进的设备仪器、建设宏大的实训楼和创造优美的环境等,反而弱化了在基地文化建设层面虽重要、但不易显露的软件建设,甚至造成了硬件和软件严重不平衡,使实训基地的教学受到了影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还存在管理制度不规范、教学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氛围不浓等现象,这些软件因素直接造成了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维护修理保障不到位、学员素质不全面的问题。有的实训基地也在墙上悬挂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程序、工作安全规程,甚至还有一些与企业理念类似的口号,但这与实训基地文化软件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有的只是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从思想上认清、在行动上落实下来。
3.高度重视实践技能培养,但人文素养要求不高。基地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把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作为目标,如营造与企业工场相一致的仿真环境,推行与实际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制度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强化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片面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忽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做到以人为本,而使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过于重科技轻人文、重技能轻素养。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仅被当成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未受重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没有与培养人文精神相结合,没有与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也没有与教育科技服务相结合,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理想追求和奉献意识等。
二、现代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和要素
1.职业能力的内涵。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受教育的学生仅仅有承担岗位任务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包括全球经济背景下,岗位所需的多元知识和综合技能,如协调沟通能力、地域人文知识等,以适应在不同种族、地域和国家的工作环境;还应包括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新理念、新技术所带来的岗位任务变化所需要的知识,如应具备信息、网络等基础知识;还应包括当岗位发生转换时,适应不同岗位任务应具备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因此,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从就业观念、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成功人物等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学生职业素养,塑造新形势下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高职生。
2.职业能力的特征。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和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专门技能如计算机操作等,早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普通技能,岗位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即出现迁移。为了应对岗位需求的变化,仅有一种技能的员工很难在社会立足,而具备多种技能的员工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即职业能力的综合,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求具有多个技能证书。同时,现代职业能力不再仅仅包括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是多种能力的整合,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职业能力更具广泛性。这就要求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始终保持紧跟前沿技术的训练水平和服务水平,向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环境,让不同专业的人员可以协同合作或自主自发地学习,以使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全面的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的要素。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岗位任务所必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事岗位任务所必需的社会行为能力;专业能力指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三种能力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加具体的能力要素,如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制订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能力包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推广新技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能力要素描述了高职院校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所应坚持的标准,也要求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将职业能力要素贯穿全过程,融入每个环节。
三、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推动实训基地文化与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要从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专业学科建设要求出发,着眼于培养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优秀高职生,对校内外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设计、合理安排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明确实训基地文化和职业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关系,从硬件设施、实训环境、活动组织、办学理念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重新塑造。要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协调各方,确保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系统、有序、稳步推进。要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队伍,总结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经验,把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规律,提高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持续、稳定。
2.加大实训基地文化软件建设的力度。在高职院校持续投入实训基地硬件的同时,按照职业能力的标准,提高实训基地文化软件建设的投入。首先,要建立实训基地制度文化,加强对教学、学生、师资、设施等多种要素的管理,营造出严格有序、生动活泼的实训基地制度文化氛围。当制度被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学生的职业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其次,要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优秀的企业员工或选派实训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双师型队伍的水平。教师在实训基地育人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氛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最后,要保障教学育人的质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检查、考核为措施,积极主动地建设好质量文化。应运用各种激励方式,提高师生的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技能,通过全员参与维护育人质量、育人环境和学校声誉,塑造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高职生。
3.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注重高职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也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大力倡导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融合时代精神,吸收一些国内外的先进职教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人文精神。重视全体师生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教师引领和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基地内部文化交流和增强实训基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传播人文精神、推广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师生的素质能力,如在师生中开展实训基地校风学风建设活动,增强他们的奉献意识,发挥他们的技术才能,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现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移植到实训基地文化中,营造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环境,使高职生通过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理念,熟悉企业要求,适应企业管理,从而迅速且全面地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在厂房建筑、设备采购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应模拟或接近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配备与企业实际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做到“真实任务真实操作”,切实提高高职生的专业能力。要将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与实训管理相融合,加强对工作过程和环节的控制,让高职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同时也增强了高职生的社会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平台,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合作教育、合作开发,高职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服务和开发,这种直接面向市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高职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关系着现代企业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实训基地育人水平,培养符合岗位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受到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关注。通过加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全方位提高高职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加强;预科;双语教学
一、《医用汉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
伊宁卫生学校位于祖国边陲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卫生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一所以培养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集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自建校以来,学校的主要生源是招收伊犁地区各个市、县、乡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的预科汉语教学担负着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和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其医用汉语教学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和学生就业率。因此,改善学校汉语教学的办学条件,深化预科汉语教学改革,抓好预科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医用汉语》课程建设,是提高预科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医用汉语》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为目的,以为伊犁州培养实用型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预科汉语教学的发展,深化汉语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学生学习汉语的范围,强化语言交际功能,并创设条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汉语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国家MHK三级通过率。
三、《医用汉语》课程建设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预科医用汉语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并通过一年的预科汉语强化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学校学生的国家MHK三级通过率。并在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期间,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汉语在生活、学习中进行正确、流利的表达与交流,为学生步入工作后能用汉语进行有效的的交流做好准备。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师资培训方案,使我们的教师都能学习,并成为有各自教学风格的双语教师。
3、教学发展目标: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汉语教学整体水平,凸显学校的汉语教学特色,为伊犁州培养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双语型专业技术人才。
4、科研成果目标:在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科科研建设,能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科汉语教学体系:即目标体系、评价体系、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等。
5、教材建设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不断地修订本课程教材。
6、教学改革目标:不断深化汉语教学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预科汉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在预科汉语学习阶段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不断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把汉语教学延伸至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的始终,努力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能用汉语进行有效的交流。
四、《医用汉语》课程建设内容
为确保预科《医用汉语》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开展并落实到实处,课程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1、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预科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预科汉语教师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构建一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优秀青年教师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汉语师资队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待遇、奖惩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
2、语言环境和语音室建设。
在培养双语型实用人才的过程中,依照汉语教学原则,把握汉语教学整个环节,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出发,积极探索语言习得规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闭路电视,创设汉语角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汉语书籍,鼓励学生自编汉语小报,积极开展第二语言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全方位营造汉语语言习得环境,达到学生可以在学校处处说汉语,处处学汉语的语言环境。
3、加快预科汉语教材建设。
从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汉语水平出发,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为目标,以完善和优化预科汉语教材为目的,加强与各中职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一些新疆著名的汉语教学专家和名师,共同探讨、分析、研究、合作基础上,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本课使用的教材。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快对题库和习题集的建设,不断推进本课程的建设步伐。
4、继续深化汉语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的“实用型”专业技术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少数民族学生一年的预科汉语学习过程中,主管校长和教务处负责监督和管理预科汉语教学工作,实行班级承包制度,以学生的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成效评价标准,用学生入学前的汉语水平摸底考试成绩制定教师教学任务,并在一年的汉语教学过程中,以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模拟考试成绩和<<医学汉语>>月考成绩作为教学过程评价,以及通过专家组听课,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监督汉语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
6、积极推进月考和MHK月考工作
一年的预科汉语教学是连续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要进行不断地分析、评价和总结,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医用汉语月考和MHK月考工作。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成绩的变化来不断地、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也可根据医用汉语月考和MHK月考工作,对全班的学生到每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上存在的不足。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医用汉语》课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确保课程建设有序实施,真正形成特色并起到骨干带头作用,本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监督措施与管理制度,(如资金管理、队伍管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保证本课程建设规范、有序的进行,保证资金高效运行。同时,学校应将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成绩显著、效益突出的人员给予重奖;制订并认真实施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项目进行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参考文献:
[1]《语言学教程》游汝杰,2009.04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对外汉语教学法》陈枫,2008.04版,中华书局
[3]《中国民族语文工作》金星华,2005.10版,民族出版社
[4]《语言田野调查实录》王运新,2011.03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5]《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翁燕,2008.04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篇7
——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7年8月—2020年8月)
山丹县清泉学校创建于2016年8月,地处山丹县城西北部,是山丹县新城区开发中心地带。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生源为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居民子女。
主体工程初步建成,学校的先遣班子就在雷颜俊校长的带领下,依据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改的理念背景,准确定位了“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 敬业为乐 成才为志”为校训,紧紧围绕“追求和谐教育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开启了山丹县清泉学校的教育教学之路。
2016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的创始之年,2017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第一个三年规划的奠基之年,为此,学校特制定《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7年8月—2010年8月)》。
本规划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第五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学校为新建校园,硬件设施基本齐备,塑胶操场,各班新配触摸一体机,校园网络,各功能室等一应俱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外部条件。
二、师资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男职工59人,女职工68人,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1.6岁。教职工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01人,专科学历24人,学历达标率为100%。但是由于新建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性和规划性,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守旧,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校发展的软件急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这是学校已有的现状。
三、学生整体素质分析
2016年秋季学期,学校正式开校招生。目前共有学生2378名,其中中学部学生814名,设置18个教学班;小学部学生1564名,设置26个教学班。这些学生主要是从城关小学、东街小学、南关学校、山丹二中分流过来,家住新城区的农民子女。生源数量较多,但质量薄弱,加之大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家中缺少必要的文化影响和有力的学识支持,导致大部分孩子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亟待培养。
四、内部管理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民主科学
学校正在形成一套规范、有序、民主的管理体系,《教职工常规管理细则》《教育教学管理细则》《教育科研管理细则》正在逐步完善,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明显凸显,领导、教师关系融洽。
(1)德育管理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德育功能,打算系统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2)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修缮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将一批优秀教师纳入学校骨干培养规划中,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名师工程。
(3)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以常规管理制度为基础,规范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教育科研管理方面。课题管理将全程实施“技术性”管理,包括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总结及成果答辩、推广等等,并完善各级立项课题的申报程序,形成“校级研究专题——县市级立项课题——省级立项课题”这一课题申报链,建设好“金字塔式”的课题申报支撑体系。
(5)课程管理方面。学校从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和谐教育,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致力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行动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其中,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是学校课程管理中重点要做的工作。
2.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自身的优势与基本设施宽敞富裕的优势,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剪纸社团,书法社团,笛子社团,武术社团等19种之多,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社团活动,负责领导实时督促,社团活动已成为常态化。
3.读书氛围悄然形成
学校有图书室两个,阅览室两个,每间均在160平米左右,有专人管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向全校师生开放阅读,形成了“阅读有空间、阅读有时间、阅读有人带、阅读有人促”的“四有”阅读氛围
4.艺体工作全面推进
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落实中小学生艺体项目“2+1”工程为中心,全面推进艺体教育工作。通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上好音体美课程,杜绝课堂上“大撒手”“放鸭子”现象;通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大课间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跳绳比赛、队形队列比赛、乡土体育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5.社会实践落实到位
学生以红领巾志愿者和共青团志愿者为载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如为敬老院老师打理生活,开展啄木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打算以此为契机,开展的科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科学实践精神。
6.办学基调初步奠定
建校伊始,我校坚持“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旨在以“生命教育”为本真教育,着力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努力创建以体艺社团为基础的“快乐校园”。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民主快乐进课堂、校园足球抓落实,语文晨诵、趣味数学、英语口语、书法艺术和科学实验等学科课程,培养专业教师,建设活动场地,健全活动体系,制定一年抓规范、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绩的阶段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学科拓展撬动课堂变革,实现课程由国家单一向丰富校本转变、学生由全面向个性发展、教师由陈旧向创新发展。
五、学校发展面临问题
目前,学校在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名优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办学思想等方面虽有构思,但未定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发展事态。虽具有一定数量的市、县级骨干教师,但是骨干教师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校本教材的开放和研制工作还在胚胎状态,所以学校的办学面临着一系列质的问题:
1.办学规模控制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人口稠密的新城区住宅中心,学区范围大,学区内新楼盘众多,随着农村迁往城市的家庭越来越多,学区内生源迅速增加。如何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科学地控制学校的合理规模,使学校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
2.提升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层次的问题:如何形成更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求的队伍建设模式? 在现有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数量较少,并且这些教师大部分年龄结构偏大,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尤其初中这一块表现明显,教研科研积极性不高,高原现象难以突破。如何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措施,激发学校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3.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和谐”主题未突出的问题。由于学校为山丹县新建校园,但是办学规模在不到一年级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虽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搭建各类平台以深入挖掘办学理念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突出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但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学校文化特色,校园“和谐”主题文化和价值理念建设缺乏规划。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从建校至今,我们不断实践和提炼“三个增值”:
1.学生增值——良好习惯养成,素质修养提升,学业水平提高。
2.教师增值——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能娴熟,综合素质提高。
3.学校增值——有形资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信誉提升。”这“三个增值”立足实现为每一个孩子的习惯形成和成长服务,为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每一门学科和学科的特色发展服务,如果将来做得更好一点,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声誉服务。
一、指导思想
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生命教育”为本,全面开启培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的教育理想,进一步笃定清泉学校“严谨、求实、创新、高效”的教风和“自主、自信、乐学、善思”的学风,在管理机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构建“生命教育”的运行系统,以学校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形成适合清泉学校特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二、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将围绕“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学生习惯养成,教师专业完善”的目标愿景,在今后三年中着力凸现以下办学理念:
1.学校精神: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清泉精神
质朴务实是年青的清泉学校的风格,近一年来清泉校人以质朴无华的气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培育每一位学生;而开拓进取是清泉学校快速成长的前提,也是学校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三年中,学校要努力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2.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属:生命教育
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就是“人”。我们认为一所秉持为“尊重生命,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它所开展的一切教育实践必须回归到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独特性、惟一性的关注上来。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
3.学校办学的战略定位:学生健康、善良、多才;教师淳朴、宽容、严谨;学校平安、文明、和谐。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习惯培养和专业提升的战略,建成管理科学、队伍优化、办学规范、成绩提升显著的年轻学校。
4.学校使命: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和谐课堂打造和谐团队 引领和美人生
5.教师形象:淳朴宽容、严谨求实
6.学生形象:德艺双馨身心和美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未来三年,我们将坚持走“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之路,着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学科教育规范化,建设体艺教育特色化,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把清泉学校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成绩提升显著的县级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培养目标
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交流、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未来三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健康人。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一、学校管理
(一)领域目标
在“和谐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督促学校管理向制度化发展,促进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构筑信息化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团队绩效捆绑制度。从而使学校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统一,努力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二)实施策略:
1.深入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走向民主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必须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以深入落实《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为契机,逐步完善学校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优制度,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信息,改进学校管理;建立岗位服务满意率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权交给家长,把学校领导评价权交给老师,把教学评价权交给家长和学生。
2.出台《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促进管理走向标准化。
随着社会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保证清泉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就要扎实落实学校的各项制度。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质量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让学校从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未来三年,学校在不断实践、落实清泉学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清泉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标准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过程,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编制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
3.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促进管理走向开放化
未来三年,学校将积极开发家长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技术和理念,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
4.推进网络化管理,促进管理走向信息化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化,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手段极迅速地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这种形势下,未来学校的管理必然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发展。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制作新的校园网和班级主页,推进统一信息化办公平台,力争做到无纸化办公,使网络成为管理、教育、教学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为学校师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台。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7年12月:规划《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构建现代学校基本制度;依托绩效工资的实施,完善各项考核条例;形成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机制;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运作规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
2018年2月—2019年2月:初步形成《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办公管理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无纸化校务管理。
2019年3月—2020年8月:《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坚持人本、校本和精细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四)成功标志:
1.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其它兄弟学校缩小差距,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2.创建山丹县管理规范化、质量提升快的标准化学校、省级快乐校园特色学校。
3.社区、家长、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高。
二、德育工作
(一)领域目标:
通过培育校风、培养队伍、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等方法来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环境;100%中队行规合格,鼓励60%中队形成特色;创建市县级锥鹰红旗大队、德育先进校和家长学校。
(二)实施策略:
1.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主任团队,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力争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培养若干位德育意识和专业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在班主任队伍中培养若干位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以德育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精品课。注重德育科研,引导教师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德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实施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建设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并能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力求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
4.加强家校合作,拓宽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进一步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队伍建设、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为工作抓手,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阳光小屋”心理辅导室和“私密信箱”平台对个别心理有偏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与追踪研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树立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辐射到每一个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德育常规教育,实施全员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多元德育评价,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100%中队创合格中队。落实德育素养教育主题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018年9月——2019年01月: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和班级主题文化建设评比,做好特色社团建设,完善升级校园网、班级微信群、特色中队创建活动,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学校心理辅导站和家长学校的创建活动,为学生提升能力,健康成长,丰盈个性搭建平台。
2019年03月——2020年8月:通过培养德育队伍、深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达到市级德育特色校标准,德育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四)成功标志:
1.德育队伍精良,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多样。
2.形成清泉学校德育素养教育特色。
3.创建市县锥鹰红旗大队、德育特色校和家长学校。
三、教学工作
(一)领域目标:
进一步深化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教学研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并适应有效教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过程指导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课堂变革顺利推进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建设优秀的教研组,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剪纸》《腰鼓》《武术》等校本特色课程。
(二)实施策略:
1.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项目为契机,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在未来三年内,学校将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对有效教学的感悟和探究,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体现出学习任务的改革思想和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艺体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第二,各教研组继续以“特色创建”为核心理念,通过团队的相互沟通、支持、配合,将特色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课题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教研组特色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体育组的快乐大课间武术操,语文组的传承经典、诵读经典,数学组的趣味数学、美术组的剪纸、科学组的小小科学家等多个学科项目做成体系工程。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创新行动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以课题为载体,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课管理,通过研究备课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备课方法”转变。
第二,课堂管理,通过常规听课,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研究教学问题”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三,作业管理,通过改进作业管理的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评改状况”向“注重作业分析”转变。
第四,学习指导管理,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关注,从“关注学科成绩”向“重视特殊学生发展”转变。
第五,学业评价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建立和活动机制的完善,从“单一的学业评价”向“学科多元评价”转变。
通过实践探索,除了实现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管”、“督”、“评”的功能之外,拓展教学常规管理的功能,体现教学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实现课堂变革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从“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
3.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差异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
基于“生命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个性成长的理念,学校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通过教育评价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提出“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理念,在未来的三年中,学校将加强教育评价对多元化学生评优方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组织教研组长等学校领军人物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个人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三)推进计划:
2017年8月——2018年8月:坚持及时、适度、多元的原则,学校通过听课、常规检查、考核、问卷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创新教学常规管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完善学校资源库,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综合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或特色项目教学设计,形成特色课程。
2018年9月——2019年8月:强化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有效教学方式的转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本校课堂教学风格。优化学校多元评价,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组织相关经验总结或论文交流。拓宽综合实践研究视野,充实综合实践课程教材;设立校园文化节,扎实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数学节、英语节和艺体节,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申报精品校本课堂。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三类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基础型课程教学渗透拓展型、探究型思想、方法、手段等,使基础型课程教学充满活动。制定拓展型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推出若干教学骨干。深化新教育实验系列读书活动,举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为主题的教学沙龙,开展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丰富,上传、下载频率不断提高。
(四)成功标志:
1.学校被评为市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缩小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
四、教科研工作
(一)领域目标:
坚持“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的工作思路,使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打造“精选题、真实践、勤反思”的科研氛围,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的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专题。教师学术论文、案例发表、获奖占教师总数20%以上,每年都有5个以上课题立项和结题,荣获市县先进教研组和教科研先进集体。
(二)实施策略:
1.建设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省级课题、市重点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在张掖市立项的辅课题进行着力研究,各科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课程方面以拓展型课堂研究为重点,课堂方面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文化方面以和谐校园文化为主线。
2.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建设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课题“三段介入”常态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各级课题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学校一线教师课题研究规范化管理进程,保证学校教师的各类教研课题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并能够及时地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问题解决。加强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强化对研究成果的理性思辨,从而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特质与推广价值。
3.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好各种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把优秀教研组创建、教研组专题研究、年级段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师个人专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个人专题”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常态化。
4.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人力、财力资源分配使用上适当倾斜,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质量比较高的课题成果给予适当的包装。包括外请专家对课题成果鉴定及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成果评比,提供相关的成果推广平台,以宣传推广相应的研究成果。每年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费,做好课题的成果撰写;针对本年度张掖市市级获奖的部分课题,积极申报省级课题。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问题,鼓励教师申报年度小课题;至少有5个课题分获市级奖项或通过省级鉴定。
2018年9月——2019年8月:进一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工作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介绍论文、案例的撰写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定期召开课题结题会议,让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成果撰写的进展,保证已经到期的课题要其按时结题。
2019年9月——2020年8月:教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争取有10%的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或在省级刊物发表;做好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价工作;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丰富教育研究成果,形成高效教学的优秀案例,积累研究成果,编写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充实学校内涵,努力形成学校特色。争取参加展出我校的科研成果。
(四)成功标志:
1.教师的科研意识高,有一半教师能熟悉做课题的操作程序,青年骨干教师在三年内参与过课题研究。
2.在学校的绩效工资考核中,三年内逐步加重教科研的考核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
3.每学期都汇编《教师论文集》、《教师案例集》、《公开课教案》、《评课稿》、《教科研主题活动日汇编》。
4.三年内有5个或5个以上课题获张掖市奖项,并能通过省级鉴定。
5.能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编写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
6.在参加市级以上的有关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率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以上,并且有10%篇教育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
五、队伍建设
(一)领域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力争三年内培养2名张掖市骨干教师,2名张掖市教坛新秀,2名张掖市教学能手。50%以上教师能够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各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策略:
1.关注教师个体学习与成长过程的逐步完善,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变革实践者。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发展,强调教师日常的、经常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创建“清风校园”为契机,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意识;强化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建设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团队,在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职业生命内涵的重建。未来三年中,我们将旨在激发教师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内在潜能和动力的专业合作团队。学校将继续推进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研究组等相关团队建设,扶持因为有相近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质量。
3.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在坚持各项薪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师薪酬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包括质量评估、教科研评估、满意度调查、工作目标达成度评估、师德评估等定量评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奖励,提高个人业绩和团队奖励,提高承担创新任务教师的奖励,提高超工作量教师补贴。
4.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倡导自由、宽容氛围,促使有更多的骨干产生。三年中,学校将给更多教师表达自由的机会,以传播其思想和行动;并积极拓展校外各种媒介传播本校教师思想和行动的空间,为教师创造在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学术组织,保护教师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评选,优秀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把校优质课、全员赛课等课堂教学评比打造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常态活动,探索培养骨干教师的系列化推进策略,在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进一步提升学校已有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争取评选一到二名市县优教师。
2018年9月——2019年8月: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计划,组建学科工作室,完善分层培训方案。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过三年努力,丰富内涵,扩大名师队伍,争取使更多的教师会以研究的眼光来思辨课堂教学,总结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四)成功标志:
1.具有一支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社会评价良好。
2.各学科均有市级骨干老师。
六、校园文化
(一)领域目标:
以“尊重生命,学会生活,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学校“和谐教育”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挖掘环境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二)实施策略:
1.聘请专家指导,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健全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文化,突出理念的“和谐”主题。
2.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3.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活动内涵。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不断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探索办学思路、环境建设和活动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清泉人”为目标,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础上营造师生追求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终身学习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级文化和主题活动周文化建设。
2019年9月——2020年8月:继续优化、深化学校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核心内容,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特色,让民主、和谐、美好的校园精神立起来,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四)达成标志:
1.形成宣传学校文化特色和树立学校形象的学校特色的识别系统。
2.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突出“和谐”主题。
3.建设山丹县书香校园和优美校园。
七、校本课程
(一)领域目标:
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规划编制学科系列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充分整合挖掘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个学科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资源整体得以优化。
(二)实施策略:
1.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采取请课程专家、外出专题培训等方式,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明确一方面坚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把办学特色渗透到课程的有效实施过程之中。
2.深化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即拓展型课程),并积极开展适合中小学生成长、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结合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活动,保证活动参与面、参与效果,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整合,使其成为精品,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特长的示范基地,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
3.重视对教师特长的培养。围绕学校特色学科(科学、体育、音乐、语文、数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4.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分析学校现状,聘请专家指导,逐步编制社团活动教材,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丰富学科特色课程内容,形成特色学科的校本课程。培养有学校特色共识的教师群体,形成合力。围绕学校特色,规划社团整体工作。
2018年9月——2019年8月:探索特色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特色教学研讨课,深化学科拓展型课程建设品牌。继续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体育、音乐、美术、科学、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编制《剪纸》校本课程。
2019年9月——2020年8月:培养一批批特长学生,在科艺体等多项比赛中成绩突出,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四)成功标志:
1.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2.形成规范、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八、后勤服务与校园建设
(一)领域目标:
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装修专用教室,完善校园文化布置;继续筹划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各科室,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层次,创建平安校园、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策略:
1.加强后勤内部管理,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3.完善教学装备,重视信息化建设。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2018年9月——2019年8月:继续筹划学校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网络中心的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设备等维修保养良好,后勤安全管理到位。
2019年9月——2020年8月:环境布置显“大气、儒雅”。档案管理、财经管理工作规范之中显优化。学校平安单位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关注工作细节,提升服务满意率。
(四)达成标志:
1.校园美化、绿化到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明显提高。
2.学校教育教育设施设备达到现代化学校要求,使用和维护良好。
3.后勤服务各尽职责,高效运作,师生满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1.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雷颜俊
副组长:赵广明、顾兴荣、周艳春
组 员:毛文、靳强、陈辉明、王义勇、王琰、李文涛及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
2.项目工作小组
全体教师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3.责任分工
教导部门: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研部门:负责课题运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政教部门: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信息中心: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总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
财务部门:做好财务规划,科学筹划资金分配。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领导接受老师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环境保障
1.外部环境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五、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篇8
【关 键 词】高校 军训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军训是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同时,在推进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工作,以及促进广大同学健康成长、奋进成才方面也有着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资源分析
从高校环境育人的特点看,军训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载体属性:
(一)文化载体属性
军营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有着具体的表现形态,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军营文化的特点首先是渗透性,在军营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军人的高尚品德、军营的优良传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积极影响。其次是可塑性,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是在对教育内容与所感知的现实环境的比照中,来决定自己的接受态度。军营崇高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军营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客观现实与理论说教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对军营文化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情感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将接受到的思想和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活动载体属性
军训活动载体的特点:一是参与性和实践性,大学生在军训期问必须参加各类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参与和实践使大学生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本领。二是目的性和亲和性,军训活动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三是针对性和有效性,军训活动是围绕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设计和展开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管理载体属性
军营中严格的条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军训具备了管理载体的属性。其特点:一是强制性,军营纪律被称为“铁”的纪律,强调服从,大学生走进军营参加军训,军营各项条例和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二是组织性,在军营,一切活动都是有组织进行的,不允许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三是规范性,军营管理所依托的是规范的条令条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管理之中,起到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纪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功能分析
大学生军训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它具有德、智、体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大学生军训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开展军训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确保国家安全,应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2.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在军训过程中,按部队建制将受训学生编成班、排、连、营等单位进行训练,人人都要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训练之余的互助互爱,礼让谦恭,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一度淡漠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军训期间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官们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以及高度组织纪律性都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守纪律、听指挥的好作风,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同时军训时对宿舍内务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做到军被成块、铺面整洁、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大家都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自觉行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二)高校军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育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学生学习和掌握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成就以及本专业在军事上的应用情况,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高校军训有利于学生体能的发展
1.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增强
紧张艰苦的军训生活,是锻炼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军训是紧张、严肃、艰苦的,从早到晚,整个训练计划安排都是满满的,站、坐、立、走日常行为都有严格要求,通过训练一扫平时稀松、自由散慢的习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这是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其次,军训烈日下的操练和高强度战术训练,使同学们感到兴奋、紧张、疲劳,正是这种艰苦训练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展。
2.军训使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砺
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军事教育在对受教育对象的培养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自觉搞好训练;另一方面,还要靠强制的力量,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3.军训增强了学生的自立能力
90后大学生生活依赖性强,“娇、骄”二气重,自我立能力差。军训期间,一切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用条令条例严格要求学生,并制定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内务卫生要求,一日生活制度等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内务、参加劳动等,使学生学到了最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自立能力,并养成了善于用自己的双手把宿舍改造成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好习惯。军训不仅是传授军事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的园地。
三、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军训前做好“三到位”
1.学生认识到位。军训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形势报告会、军训动员会、演讲会、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录相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军训是增强国防意识、培养优良作风、磨练坚强意志、增强组织纪律观念的有效途径,号召每一位参训学生抓住军训契机,树立“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从军训开始”的意识,在思想上真正做好吃苦的准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预防新生在军训前期表现的理想化心理、逆反心理和怯训心理。
2.领导重视到位。学校党委、行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军训在整个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大学生军训看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将军训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统筹安排;要配备军训专职人员,拨付军训专项经费,以确保军训的正常运转。
3.具体措施到位。得力的措施与严格的制度是确保军训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高等院校要将学生军训制度化,规定新生入学后第一门课是军训,并将其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考试、统一检查评估;将军训内容制度化,以文件的形式规定政治教育、条令学习、军事训练、武器常识、野营拉练的比例和课时;将军训管理制度化,成立相应的军训组织管理机构,规定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各司其职,增强系统性。
(二)军训中注重“三个培养”,多角度、多途径贯彻素质教育内涵
1.注重军训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军训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军事思想、军事战略、现代军事科技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在这种特殊课堂上,让学生系统地接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和平时期人民的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等教育,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比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军训对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军训中要把对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与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贯穿军训全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鼓励他们通过部队艰苦生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克服自理能力差的弱点;通过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克服娇气和散漫,增强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组织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学籍管理条理等资料并进行考试,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大学生。
(三)军训后做好的总结工作,发扬“三种精神”,巩固军训的教育成果
1.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军训结束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军训的这一成果,通过举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讲座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了解,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以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营造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为校(系)争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发扬奋发向上、刻苦求知的精神。在军训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举办系列演讲赛、辩论赛、书法赛、英语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竞争意识,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和学风。
3.发扬严于律己的精神。军训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和组织纪律观念。在日常的基础文明建设活动中,都按照严格标准要求学生。军训过后也要经常开展宿舍内务和宿舍文化检查评比活动。通过开展课间考勤制度,对旷课学生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等处分。这些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律精神的保持和发扬。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reform based on CDIO model, aiming at machine electric control and PLC practic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taking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major as teaching reform pilot, it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on practic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for the courses of machine 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 with all aspects of the reform steps, following the reform ideas which integrates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quality,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which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关键词: CDIO模式;PLC;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Key words: CDIO mode;PLC;practice teaching;refor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44-03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高新科学技术在迅猛地发展,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形成了新的概念与思想,新的结构与功能,新的方法与技术,创造出一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分析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状况,充分吸收当前国内外各项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1]。由于我校是全国首批试点CDIO模式的高校之一,而我院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又为试点专业,因此按照CDIO的教学模式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的实践教学上进行探索研究,结合我校已有设备条件,以检测技术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途径,以创新机制为保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树立CDIO新理念,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我校特色课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新一代合格的建设人才的神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是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PLC技术是支撑现代工业和信息化社会的核心技术之一,机电行业及相关企业急需理论水平高、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属于专业课,是连接机械运动与电子设备的纽带,其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对课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搞好实验教学对学好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要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独立操作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由此,提出“需要是实,动手是真,知识是桥,能力是源”的教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将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培训整合成为一体,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2]。CDIO培养可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
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由此,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实验教学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应该不间断,难度逐步提高,内容承上启下。使得实践训练层次化、系列化,以此来系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顺该门课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主要教学改革思路:应用当前国际上以项目的构思
(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过程为载体CDIO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的实践教学,探索研究以课程方式实施,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学研互动,做中学,密切与行业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项目为导向,加强工程应用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力度;构建创新实验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的学术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改造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项目设计。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探索的考核方法,推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结合各个项目反复地进行“做中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技术创新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确保教学工作在目标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环境下顺利实施[3]。开展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主动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打破传统的按课程设置实验体系方式,按知识群设置一批综合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加强学研互动,培养他们求实创新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3 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应用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 “注重兴趣、强化实验、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创新”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明确课程实践教学整体目标。坚持以技能需要为导向,以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原则。本着导向性、自主性、开放性的原则,确定本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实践性、创造性的原则,重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少讲多练多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不同角度分析、独立思考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本着“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认识,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实验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条件保障[5]。开设综合型很强的实验研究项目,树立CDIO工程教育新理念,倡导学生在“做中学”。以案例方式重构传统教材内容。实践课程的内容须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遵循“理论是根本、实践是源泉”的原则,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中,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
构建了“个性化、双渠道、多模式”的创新实验教学新体系
“个性化”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双渠道”是指课内、课外双渠道,打破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学生课外渠道的创新实验也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多模式”是指课内多样化研究性实验模式和课外多样化自主创新学习模式。该教学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系统为对象”。学生按照兴趣组成一个项目组,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实验模块。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
在实践教学中,尤其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应有机的结合现有实验设备,在实践环节中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改进实验教学的指导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将检测技术课和其他专业课及相关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后,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使学生在业余时间里高效的使用实验室。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设计不同的案例实训项目,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工程实际,以实用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等精选、设计实训项目,强调学习PLC课程的应用,必须有哪些基本训练,这些基本训练就是一些知识点,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并以团队形成自主学习,恰好逼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等方法与手段,以“实训案例”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整个教学内容先基本、后高级、再综合,循序渐进;选、讲、演、练、考案例结合,并在现场巡回指导时发现、总结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学生6人为1小组,每小组1套实验设备。教师现场巡回指导,由组长和组员相互协助操作实验项目。模拟岗位生产实验,根据实际选题,模拟相应企业生产现场,完成实验内容,结合企业技能训练要求,制定实验大纲,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的指导书和报告。该模式目前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学生好评,实现了教育就业能力相结合培养模式。
4 教学效果分析
在教学改革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同时利用实物模型、部分动画和实际应用系统录像来辅助教学。由于有丰富的直观的影像,将不能演示的原理展示清楚,使学生对PLC结构和原理学习更直观,便于实践教学的参考;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不同的模块内容,让学生一边学习实践,一边掌握原理,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恰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各类PLC应用系统工程的对象千变万化,但其中的道是不变的。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结合学校应用性本科教学的定位,实践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各专业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强化实践教学反复性,使学生根据量化要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和自主学习,进入实验室自主学习。有的放矢进行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开创创新性实验项目,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实施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PLC是实验教学改革,基本上做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能力提高为中心、以岗位需要为中心、以教、学、做一体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尽管作为一种教学法,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演绎式的教学模式,但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式的趋势已不可动摇。
由于时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上,研究了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措施。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逐步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炼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践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要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开展新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晓,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3).
[2]刘会英,盖玉先,徐宁.探索适合我国的国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7).
[3]査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兼谈
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0(11).
[4]袁林江,武洁,刘丽燕.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5]任志玲.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的互馈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篇10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国外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就是在国内大学的MBA和法律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十分普通。因此,金融专业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借鉴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意识到,制作金融教学案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校际间的合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强化模拟教学。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模拟教学,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我们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欢迎。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所谓“请进来”是由于金融业的变化非常迅速,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难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动态,所以,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行双语教学,从我校实践看,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要有英语水平较高,懂得西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金融活动的教师。这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其次,是要选好教材。选择英浯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既要跟踪学科前沿,也要结合中国金融实际和本门课程所需。第三,要充分号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在课程的要求上要适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