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1 水资源的定义
水资源一词的定义随着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也在逐步扩大和发展。原本资源的本质特性就是能够应用于人类生活,强调它的可用价值。基于这个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制定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中,定义水资源为:“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1988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将水资源认定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科学词典》(1994)定义水资源为“特定时空下可利用的水,是可再利用资源,不论其质与量,水的可利用性是有限制条件的。”由于人们从不同的侧面认识水资源,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性及认识的差异性[1]。
2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分布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千百年来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源头,中国拥有充沛的水资源,但人均占有量仅居世界第108位。因此,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之一。
不仅是人均占有量少,更严峻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东边洪涝西边干旱,这就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一个大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年年都会出现。
2.1 简言之,由于国土广阔,中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水量较少;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六万亿立方米。其中约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又回到了大气中,大约44%的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中国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5亿m3,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河川径流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94.2%,这一总量仅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约占全球河川径流量的5.8%,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4,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仅占世界平均值的约79%,因此,人均和耕地平均所占有的水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
2.2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取决于每个地区的降水量,或者是否靠近大江大河,中国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属于东部南部水资源丰富,西部北部水资源匮乏。
除了地域不同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外,受季风影响也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一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有的月份接连降雨,有的月份根本无雨。干年有、水年也有,这种现象连续发生,已经可以算是全国人民最担忧的问题之一了。
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南部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部地区则达3-6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由于季风气候,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或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
2.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我国北方区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水资源的1/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占南方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在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方区域占了8个。南方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北方区域占全国的3/5,而南方区域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28450m3,而北方区域只有9465m3。
3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商品丰富、交通便利,早就已经向发达国家看起,然而,我们还停留在学表未学里的阶段上,我们学会了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和享受人生的生活态度,却没有学会如何在享受的同时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我们扩大城市、我们发展科技,而我们的水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好的保护。对于水资源的调配、建设、使用,我们还处于学习阶段,还有很多问题要自省、要完善。由于我们单方面强调地表水渠系利用率,使山前冲洪积扇区河流被给地下水量大为减少,造成下游河道干涸、沙化。
3.2 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地下水开采过于集中,在城市地区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华北平原地区的深层水水位以3~5m/a的速率下降。地面沉降:超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后,多孔介质释水土层压密,导致了地面沉降,造成城市雨后地面积水、建筑物破坏等严重危害。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下降,地面失衡,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坏与损失。
3.3 除了水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重大的水资源问题,就是水污染。水不仅仅是一种液体,它更是要有质量、有数量、有能量的资源。我们的国家里真正有效的水资源不是取决于单纯的数量,而是达到引用标准的水才能称之为水资源。
这些年来,人们忙于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忙于享受国际气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水资源污染是多么的严重,这对我们而言将是多么严峻的危机,淮河流域自1979年以来,共发生水污染事故160多起,使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海河流域除引滦专线未受到重度污染外,河系中完全不能利用的河长达1821km。是全国七大江河中水资源最匮乏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不能够盲目的开发利用,仔细的考量和设计,地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协调,上游水与下游水之间的协调,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之间的协调,一次用水与二次用水之间的协调,仔细规划、眼光放长远,思想放广博,把水资源的规划布局当做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长河都要慎重处理的事业去完成。
4 保护水资源从小事做起
4.1 中国依法治国,任何事情的确立、执行都不能够离开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保护水资源应当从立法开始,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o水资源这件事上不能够单纯从学者呼吁或专家指导这些方面做工作,更要做到保护水资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水资源宝贵,节约用水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赞同并执行的事,节约用水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紧每一个水龙头,洗手的水再擦地,重复使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水资源。
4.3 提升环保意识,从个人到政府,从民众到专家,时刻把环保作为头等大事,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水利工程科学严谨,保护地下含水层。
结束语
在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水资源就像是婴儿口中吸吮的乳汁,如今,中国人走过这五千年,成长为今天这样挺拔坚韧的样子,正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它蕴含的水资源一起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任何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水,是我们最敬畏、也最珍视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田春梅 王文海 单位:宁安市水利基金办公室 宁安市渤海灌区中心水利站
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大地干扰了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使一些地区的水资源量减少和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类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可能污染了自然水体,造成水资源的质量下降,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这些都说明了水资源的脆弱性。水资源的社会属性水资源的社会特征表现在以水的商品性,水的价格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特殊商品,其他物质可以有替代品,而水则不可用其他物质替代,即使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可能依赖水的进口,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区域的产业、种植结构、用水方式受到水资源的制约;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水具有多功能的用途,除了供水外,还可以发电、航运、养殖,用于景观娱乐等功能。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鉴于水资源的上述属性和特征,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要有别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要有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水资源的恢复。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是在水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的,流域的水资源不可以无限度地开发利用,一旦发生过度开发利用的情况,水资源的恢复能力遭到破坏,区域的水资源供给能力就可能丧失。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一条河流调水不应该超过20%,用水不应该超过40%,地下水的开采量不能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否则就会出现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所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近年来水资源专家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一个流域内自身的水资源可以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它包括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是讲一个流域的水量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后者是指流域的水体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并可以被持续的利用时,水体纳污的最大能力。因此,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就是控制用水规模,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维护流域的生态平衡,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水是重要的生态要素,对维护流域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流域的生态需求,才能保证河流生态健康,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流域的规划上,保证足够的环境流量和生态用水量,使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得到所需的水分,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作用,考虑到河流的社会效益,在制定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协调好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景观等用水需求,兼顾到不同功能的协调,使水资源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兼顾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水资源是流动的资源,正是由于水的流动,保障了河流廊道的独特生态系统特征。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仅考虑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利益,要兼顾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各方的利益和用水需求,具有资源共享的理念,特别是河流的上游地区,决不能将流动的资源全部截留,而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和缺水。水行政主管关部门应该行使好管理的权利,合理地分配流域的水资源,并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保障各方的利益得到不受到去侵害。
建设地表、地下水资源储存工程水的天然时空分布,不能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必须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储存汛期多余的水量,以备旱季只用。不仅可以减少洪水对人类的威胁,减缓洪水灾害,还能解决干旱时的用水矛盾,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一方面,建设流域上控制性水库,拦蓄地表水;另一方面,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地下水库的建设也值得推广,将汛期多余的地表水储存在地下含水层中,在旱季开采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水资源拦蓄方式。不仅减少占地的面积,也减少了蒸发早成的水资源的损失,在国内外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保护和涵养水资源,减缓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干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能力十分脆弱,所以人类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涵养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的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保护,是对水量和水质的保护,以往的实践主要着重与水质的保护,避免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的发生,新形势下,要强化对水资源量的保护,即控制流域水流失的发生、杜绝用水浪费现象、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特别是通过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涵养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实现区域的人水和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3
摘要:华县水资源较丰富,水资源总量34504.15万m3,开发利用率仅22.89%。本文针对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 现状 问题及对策
华县位于秦岭东部、渭河南岸,南依秦岭与洛南、蓝天接壤,北临渭河与大荔相望,东以方山河与华阴市相连,西跨赤水河与临渭区相接。域内地势南高北低,山、塬、川、滩依次排列,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全县国土面积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2万亩。共辖14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36.4139万人。水资源总量34504.15万m3,开发利用率22.89%,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48m3。境内有12座水库,6条南山支流。
一、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华县水资源总量34504.15万m3,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2498万m3,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为24865万m3,可开采量12006.15万m3。全县国民经济用水量7724万m3,其中:工业用水2449.27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4848万m3,生活用水426.73万m3。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水资源开发总量不足,利用效率较低。根据数据显示,2007-2009年,年均水资源开发量为7897.37万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2.89%。全县国民经济用水量7724万m3,占开发量的97.80%。其中工业用水2449.27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4848万m3,生活用水426.73万m3。
(二)水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开发结构不合理。根据数据显示,2007-2009年,年均地表水开发量2900.08万m3,占地表水资源可开发量的12.89%,占总资源的8.41%;年均地下水开发量4997.29万m3,占地下水资源可开发量的41.62%,占总资源的14.48%。
(三)水资源开发供水工程弱
一是地表水源供水工程方面,蓄水工程有库坝12座,总蓄水能力3250万m3,设计灌溉面积1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88万亩;引水工程有自流引水渠道171条,其中控制面积千亩以上五条,最大引水量89.54m3/s,可控制灌溉面积3.33万亩;提水工程有抽水站26个,装机功率2400kw,其中控制面积在千亩以上有6个;排水工程分为排水沟,排水站两类,排水沟有赤―遇、遇―石、二华干沟,共长29.6km,最大排水量17.55m3/s,排水站有后李、由里、侯坊、方山等4个,最大排水量13.30m3/s,保护耕地面积21.07万亩。二是地下水源供水工程方面,利用地下潜水,配套机井4104眼,控制灌溉面积14万亩。以上地表、地下水源供水工程灌区存在交叉灌溉。截止2009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2.6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6.68万亩的61.64%。
(四)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水务是多部门分割管理,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县城配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治理由环保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和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水利用,这种管理体制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治污的有效调节机制,导致水浪费严重、水质污染、乱取乱用等一系列问题。
二、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水产业政策,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服务业和节水型社会。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原则,继续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使开发利用率从22.89%逐步提高到50%以上。尤其是在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候,必须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以现状水资源条件确定的建设项目规模和取水规模,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合理确定取水位置和取水方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优化水资源开发结构,促进水务工作上台阶
华县水资源开发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水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结构,尤其是要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的比重,即占其可开发量比重从12.89%逐步提高到50%以上;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从8.41%逐步提高到50%以上。同时,围绕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取水、破坏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等行为。逐步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取水计量监管。有效促进优化水资源开发结构,助推我县水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切实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工程投融资机制。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二是争取金融支持。落实上级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小额贷款资金优先用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三是整合县级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农业发展基金、小型农田水利等各类涉水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四是利用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水利建设领域,充分开发利用好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深化水务管理体制,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城乡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管理,对辖区范围内防洪、水源、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乃至农村水电等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实行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的新格局。才能在体制上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篇4
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必须遵守本条例。
跨省的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国家有规定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第四条 全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下级管理服从上级管理,部门管理服从统一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按统一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各单位应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九条 省水利厅是省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城建部门负责管理省辖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工作;环保部门负责对水体污染进行调查、监督和评价,对水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地质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普查勘探和监测,并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监督。
市(地)、县(市、区)水利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资源的主要职责是:
(一)实施《水法》及其他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二)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全省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编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制定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
(三)归口管理全省节约用水工作;
(四)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
(五)统筹城乡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处理用水纠纷;
(六)负责国家分配给我省的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工作;
(七)负责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协同环保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八)组织协调重大的水资源科研工作;
(九)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政监督管理,负责查处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为,调处水事纠纷,保障水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三章 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全省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市(地)、县(市、区)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第十三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全省的综合规划和跨市(地)的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地)的综合规划和跨县(市、区)的区域或者流域综合规划,由市(地)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市、区)的综合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地)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防洪、治涝、灌溉、航运、城市和工业供水、水力发电、渔业、水质保护、水文测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综合规划应与国土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需要。
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制定中长期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供水、灌溉、治涝、发电、航运、渔业、水土保持等各方面的需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十六条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发展灌溉、排水、水产和水土保持事业;应积极采取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方式,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第十七条 兴建引用黄河水工程,应对渠首沉沙、清淤占地等进行科学规划,防止渠道淤积、土地沙化和引起涝、渍、碱灾害,并应妥善安排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兴建水工程需要迁占、移民的,应按照受益负担、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妥善安排好移民和迁占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安置经费,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并应当在建设阶段按计划完成安置工作。
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维持生态环境用水。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时,必须以水资源评价为依据。扩大城市供水规模,须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水运资源、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向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内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或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在水库、湖泊周围和河流两岸采矿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体受到污染和破坏。
禁止任何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向地下排放、倾倒污废水。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对超标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用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
对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排污单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限期治理。因水污染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赔偿损失。
第二十三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维持采补平衡。对已超采的地区,应当采取回灌补源措施,严格控制采水量。
在海水入侵地区不准增打深井并限制开采量。
第二十四条 开采矿藏或者兴建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并造成损失的,采矿单位或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
第二十五条 兴建水工程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或者航道水量有不利影响的,由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或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设施,防汛设施,导航、助航设施,水文和水文地质监测设施以及水文测验河段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拆除或迁移。
第二十七条 国家所有的水工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集体所有的水工程,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
第五章 用水管理
第二十八条 全省和跨市(地)的区域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市(地)、县(市、区)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对直接从河流、湖泊、地下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为农户生产、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
取水许可制度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使用国家所有的水利工程供应的水,应当依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水费;使用其他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依照市(地)或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缴纳水费。
第三十一条 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河流、湖泊取水的单位,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水资源费。对农业灌溉取水,可暂不征收水资源费。
省辖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费,可以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城建部门征收。
征收的水资源费,缴同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管理、补源以及补助节约用水等,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地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团结协作的精神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在水事纠纷解决之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市(地)交界线两侧各五公里,县(市、区)交界线两侧各三公里的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引水和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三十三条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依照《水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必须服从。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宣传、实施《水法》及其他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事迹突出的;
(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成绩显著的;
(三)管理和维护水工程成绩显著的;
(四)勇于同破坏水资源、破坏水工程行为作斗争的;
(五)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出重大贡献的;
(六)在水资源科研方面成绩显著的;
(七)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取水、截水、阻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和测验河段、水文地质监测设施和导航、助航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一千至一万元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擅自拆除或迁移前款所列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其修复或迁回原址,可以并处一千至五千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依照《水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拒绝、阻碍公安人员、水政监察人员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水事公务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处罚。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10月10日省人民政府的《山东省城市水资源暂行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篇5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互助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绝对离不开水的支持。“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1,2]。
1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互助县境内有6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年水资源总量为5.1033亿m3。其中,湟水入境水量12.2亿m3,出境水量16.9亿m3;大通河入境水量22.04亿m3,出境水量26.72亿m3。经对现状年水资源利用分析,该县多年平均降水深为482.4mm,折合降水总量16.5亿m3,占青海省2064亿m3的0.8%,天然降水明显不足。全县年产水模数为15.2万m3/km2,按37万总人口和6万hm2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379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5%,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365m3/hm2,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27.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贫水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互助县修建了大量的蓄、引、堤水工程,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4年7月,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2项,其中水库37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9座),涝池50座,治沟骨干工程15座,淤地坝29座,电灌站87座,机井48眼,水电站8座,水轮泵站3座,万亩灌区10个,民营渠道71条,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23项,人畜饮水机井工程3座,人畜饮水小高抽工程9座,人畜饮水人工井工程22座,喷灌工程6项,集雨利用工程1项,完成坡改梯3.2万hm2。上述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42万hm2,可解决17.6万人、18.0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大小水利工程,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
一是天然降水资源地区间差异较大。互助县水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沿海台风输送的暖湿气流,因水汽历经山脉,受高山阻挡,进入境内已成强弩之末,含量甚微、造成干旱少雨。又因全县各地海拔高低不一,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位于湟水河谷地区的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地区以南,降水量在300~400mm,中部浅山地区,包括蔡家堡、西山、东山乡以及五峰、威远镇、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南半部,降水量在400~500mm,靠近仙米达板山南侧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以及东沟等乡北半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属大通河流域区的扎隆沟、浪士当沟和甘冲沟等地区的降水量在500~600mm。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78%,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反映年际变化的Cv值一般在0.13~0.22,并且存在着Cv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519.6mm,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P=20%时,降水量596mm;P=50%时,降水量513mm;P=75%时,降水量454.1mm;P=95%时,降水量380.3mm。三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根据互助县河流水系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将全县分为马圈沟流域区,沙塘川流域区,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区等7个水资源利用分区,根据2003年《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只有马圈沟流域与沙塘川流域水资源利用属于绿区(有开采潜力区),而其他5个区为红区(即无开发利用区)。全县地下水实际年开采量为1119.49万m3(2003年基数),除了沙塘川流域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外,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地下水目前开采量很小,而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地下水只有个别地段有开采价值外,总的开采价值不大,属无开采价值区。
2.2工程型缺水严重,保障措施不力
一是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互助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互助县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7879.57万m3,其中按水资源类型分,地表水6671.45万m3,利用率为13%,地下水1028.12万m3,利用率为16%;按供水用途分,农业用水6654.42万m3,工业用水291.06m3,城镇生活用水706.04万m3,农村生活用水229.45万m3,年需水总量8369.05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7141.9万m3,平均灌水量5400m3/hm2,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村人饮需水量1227.15万m3,供需相差489.48万m3。二是拦蓄骨干工程少。互助县水资源之所以匮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拦蓄骨干工程少。虽然境内有湟水河、大通河经过,但2条河流6~9月占全年径流量52%的洪峰径流,白白流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互助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4,大多数地方存在大水漫溉的现象,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加上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为20%以上,严重影响了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
2.3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近年来国家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互助县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法规,但仍然存在着执法难的实际和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三是水资源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虽然成立了水务局,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形成,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场上,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四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还未形成,对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缺乏自觉的抵制和监督。
3对策
3.1围绕资源型缺水实际,大力开展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措施,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1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为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套指标体系,奠定技术基础,将全县的用水权总量分配到乡、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初步做到“水权明晰”。市场引导,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引导作用,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三是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亩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给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水资源机制。
3.1.2在普及常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一是加强输水设施建设,搞好节水灌溉工程;二是加强水量监测控制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地表水引水口门的取用水计量设施和机电井地下水取用水计量设施。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建成以管灌、滴灌、渗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项目。四是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五是在城乡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并全部实行以表计量制。六是大力推广“U”型渠、FA旱地龙等水利科技新技术,以科技促进节水。
3.1.3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资源的论证制度。对境内的河流划分功能区,重点加强源流区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水要服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中对生活及重要生态环境用水的安排,对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供水、用水、排水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各类项目立项前需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建设高耗水、重污染、影响水安全的工业项目。坚决制止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
3.2围绕工程型缺水实际,努力做好工程建设与管理
3.2.1充分认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互助县传统的“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日等时机用广播电视、散发材料、张贴标语、悬挂条幅、设立咨询点、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水忧患意识,水法制意识。同时,对广大群众加强节水意识宣传教育,水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和动员全民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制止水环境污染。
3.2.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全县的水资源,应下大力气,抓好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制定规划。严格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合理用水,通过法律手段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尤其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有效制止乱开乱挖水资源现象,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4]。
3.2.3大力加强以水资源调控为主要功能的骨干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调控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提水、集水和跨流域调水等。“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从互助县川水、浅山、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通过骨干调控工程的建设,变无水为有水,变无用水为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5年,主要计划建设以下工程:引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南门峡水库灌区四支渠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红崖子沟老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前头沟水库中低产田改造等13项工程,以此来逐步改变农用灌溉用水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切实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到农业灌溉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实施哈拉直沟流域综合治理、互助县淤地坝系、互助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湟水流域二期综合治理等9项工程,以此抓好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现人均1333.33hm2标准基本农田,并采取打水窖、建涝池等工程措施,大力发展节水补灌,保证人均666.67m2旱涝保收田。治理开发“四荒”地,扩大林草植被;加强水保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初步实现山变绿、水变清、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蓄水工程方面,利用青海省实施的湟水北干渠项目,新建松多水库,总库容800万m3以上,以此来缓解红崖子沟流域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西山乡至蔡家堡乡人饮、东沟乡石窝至东山乡人饮、柏木峡至威远镇小寺村人饮等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水工程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建设3项以上的提灌站工程,使局部地区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工程方面,在现有小寺供水水源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水源地,以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3.2.4全力抓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及水利管理,确保其发挥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互助县已建成了大、中、小型的各类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互助县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修建,由于受当时设计和建设技术等影响,加之建设年代久,目前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间,还要积极筹措资金,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做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工作,特别是对已有蓄水工程进行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增加蓄水量;对已有渠道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和防渗处理,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在保证每一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水利管理工作,狠抓水利管理和乡(镇)水利水保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使全县形成以县水管队为龙头,乡(镇)水利水保站为骨干,村社水管组织为基础的水利管理网络。同时,把水费征收和综合经营作为水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带领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逐步走上“以水养水”的道路,增加水资源管理经费,扩大水利经济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张得俊,任虎成,齐国亮,等.互助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09(3):90-92.
[2]韩永荣.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19(4):49-51.
篇6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科学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赵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北纬37°37′―37°53′,东经114°36′―115°40′。地处太行山东麓中段,山前冲积平原。气候类型属东部大陆性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3.3毫米,多年蒸发量平均为1013.9毫米。
全县分成滹沱河冲积扇地貌、河冲积扇和沙河冲积扇地貌三个地貌单元,总面积675k,共11个乡镇,252个自然村,281个行政村,人口55.3万,全县实有耕地77.4万亩,梨果种植面积18.36万亩。截止2012年末实际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25万亩。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赵县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县境内有河、槐河(沙河)两条主要河流。河承担防洪和石家庄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槐河常年无水,基本为常年性干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总量为6263万m³,按现有人口与耕地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3m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81m³。
目前,全县地表水灌溉工程主要有回灌区、石津灌区,但由于污染问题逐年严重及水量的不足,近几年河回灌系统使用效率不高,石津灌区也已停灌,槐河(沙河)多年断流,已无地表水。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2万立方米,全县大部分工业与农业用水依靠开采地下水,自1980年地下水位13.97米下降到2012年的47.53米,平均下降1米多。形成了高邑-赵县一带农业开采型漏斗,且有日益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赵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
2.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情况说明,赵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河渠水污染问题。全县有河、槐河(沙河)两条主要河流,槐河常年无水,已干枯;河主要承担石家庄市防洪排水和污水宣泄,污染严重,已不能灌溉农田;二是河流的 营养化严重。由于全县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发展,特别是农用化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排入河流的磷、氮、钾等营养物质增加;三是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四是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五是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用水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衔接不够,不能优化高校配置水资源。
3.思路与对策
十报告指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围绕这一要求,针对全县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并在这一客观现实,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下对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是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力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制定全县水功能区纳污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不断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实施纳污总量控制,使河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
二是加大污水回收处理利用力度。中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扩大污水收集和处理范围,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废水资源化与回收处理利用工程的建设力度,拓宽污水处理回用途径,节约宝贵的新鲜水。
三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大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管道输水,防渗、微灌、喷灌及低压管道灌溉与工程技术节水和生物节水、农艺节水技术,调动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提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加强对化工、火电、纺织、造纸、建材、食品等高耗水企业的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切实做好节水减排工作,加快城镇生活供水管网改造,推广普及节水型器具,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小区非常规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篇7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分析石家庄市水资源的现状,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新时期水资源战略,对实现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客观地认识目前的水资源形势
(一)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依据《石家庄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6~2020)》,石家庄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8.3mm,水资源总量为21.16亿m3(矿化度≤2g/L),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9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4.76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2.11亿m3,出境水量9.01亿m3。
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1、在地区上分布不均。全市水资源总量21.16亿m3,区域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局面,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呈逆向分布。西部山区县、市水资源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72%,但人口、耕地、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市的22%、33%和24%;东部平原县、市水资源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8%,但人口、耕地、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市的78%、67%和76%。
2、在时间上分布不均。石家庄市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6~9月,甚至更短时间之内。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依据《石家庄市水资源公报》,2001~2010年10年年均供水量为32.6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5.28亿m3,地下水供水27.40亿m3。10年间全市地下水均处于超采状态,年超采地下水在12.18亿m3左右。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现状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供水的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2、伴随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利用,河流和地下水水质及水生态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河道退化、断流,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水污染加重。
3、供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条件与区域经济布局不协调,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未充分利用;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过低。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城市。当前,石家庄市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布局将出现较大调整,人口增长,生活用水将大幅度增加。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用水总人口将达到1080万人,其中城镇用水人口728.54万人,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工业基地化、集约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将加快,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末,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平稳增加,考虑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水因素,届时工业需水量将适度增加。
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预计到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在23.86亿m3左右。
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城市形象,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预计全市生态环境用水量将达到1.35亿m3。
到2015年末,全市总用水量将达到35.19亿m3,将缺水4.62亿m3左右。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石家庄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对水资源利用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的战略。
二、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为缓解新时期水资源的供需压力,应把水资源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水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对全市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在充分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水资源实际,综合考虑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全市用水总量计划,宏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区、县乡镇、用水户,分别制定用水定额,初步完成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研究确定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建立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体系机制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上,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
根据石家庄市水资源状况,必须从宏观上控制需求,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其地下水要控制开采强度和开采节奏,同时开展水质适用性研究和水资源分质调查与评价,从政策上引导雨水、低质水利用和废污水资源化。要加强水循环系统的保护,促进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
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依法治水
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通过强化法治意识、完善法规体系和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真正形成能统筹管理水资源全局的、有法制保障的、能引导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导入和加强市场机制
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要求和社会承受力,兼顾效率和公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务投融资体系和水价体系,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管理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立足本地实际完善节水机制,提高用水效率,强化水源保护。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和谐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相匹配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资源紧缺性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与现代消费相协调的用水方式。
(五)政府引导、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主体、监督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制定激励与约束政策,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工作,保障公众的水资源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结语
只有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才能逐步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环境、生态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障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赵彦玺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5年19期
篇8
[关键词]水利风景资源开发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国内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本是一种自然过程,但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下,现代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土壤自然形成过程,使土壤这种可再生资源变为实际上的不可再生。大量研究表明:风景区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十分可贵的水土资源流失、河道淤积引发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粮食低产和地区贫困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还将成为影响食物安全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大量的封闭式的护岸结构完全隔断了地下水与土壤的联系,隔断了水中生物、微生物和植物的联系,使水域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了水域的自净能力。同时造成水生植物无法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切断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饮用水源中微量有机毒物的大量增加,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在局部会导致水质型缺水,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3.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也是导致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目前国内水资源尚未能实现优水优用、合理配置,优质水资源浪费严重。
二、解决国内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措施
1.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保护意识。要在发挥工程防洪灌溉效益的前提下,充分依托工程水域,开发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岸绿、景美”的场所,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充分挖掘水资源可利用潜力,打造水利旅游品牌,招商引资,实现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建立起保护的意识,把握合理开发利用的尺度,转变过去那种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给自然生态系统安排适当的用水。通过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转变为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也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建立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模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赢。
2.保护应纳入开发目标,开发应考虑综合利用。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势必会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应该对当地原始背景和后期干扰变化机理与程度经过分析与相互对比,来进行理论探讨和变化趋势的正确预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健康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针对水利风景资源的特点,将生态环境保护纳人开发目标十分必要,且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认真落实,切实保护好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综合利用的需要,使流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水利部门可以把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作为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的环境评价参考标准。在兴建水利项目的同时,应尽量考虑水利工程设施的绿化、美化、亮化、硬化问题。努力做到建设一个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美化周边山水环境,塑造一个靓丽景点,为水利工程的后续管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开发利用程度应限制在敏感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城市规划、流域规划、资源开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制度。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努力按照生态系统方式和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做到多要素、全系统地统一监管和综合管理生态环境,强化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在河流开发中,应考虑结合对喜急流性鱼类的保护,对具有代表其风貌的河段,暂缓开发或不开发,保留这些鱼类生存的必要生境及自然、雄浑、险峻的峡谷景观;在有洞游鱼类分布的河段,枢纽建设应设置鱼道,为这些鱼类留有徊游通道。在水电枢纽建设过程中,边坡开挖可能对植被与景观产生影响,开挖的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水库蓄水会造成淹没及库区滑坡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开发水利风景资源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通过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发挥水利工程防洪灌溉效益的前提下,充分依托工程水域,开发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转变为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水和谐,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岸绿、景美”的场所,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晓惠,俞锋.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J].中国水利,2009,(02).
[2]张西林.城市河流水利风景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水利,2011,(16).
[3]国家水利风景区(一)[J].中国水利,2011,(02).
[4]佘国云.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发水利风景资源[J].中国水利,2004,(19).
篇9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2健全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工程运行中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兼顾多功能并科学、合理运用,保障流域梯级(防洪、航运)安全调度、(泥沙、水质)生态调度、(发电、供水和蓄水)经济调度。控制流速、流量、水位,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水体交换和防止污染;与此同时多发电。
3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投入和运行补偿机制。或政府公益(财政)投入,或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或产品加价固化相关成本,补偿“公益”投资或运行成本及损失。财务保障生态投入。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篇10
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一、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三、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职称论文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四、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五、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