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习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实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实际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习教学是学生开阔视野,也是促进学生和社会接轨,走向社会的实践体验。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作为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对保证和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根据多年带实习的经验,浅谈农学专业生产实习考核方式。
一、当前生产实习成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是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具有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管理杂的特点,它涉及多种相关课程的知识。目前生产实习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根据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进行的,我们感到这种评定方式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是不完善的,它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首先,由于当前我院学生实习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形式,即实习学生大体集中在几个团场(农科所),同时又1~2人为一组分散在不同连队,带队教师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同时由于实习经费紧张,教师无法经常性跑点,许多较远的实习点可能整个实习期教师不能光顾,只靠书信及电话联系,模糊指导,带队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其次,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和生产单位实习鉴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如有的学生实习报告写得很好,但对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一知半解,而有的同学实习认真、能吃苦,守纪律,但写作水平有限,加之有的学生习惯于抄袭他人的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最后,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本身并不能代表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目前的这种评定实习成绩的方式缺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实习的作用,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及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完善目前的实习成绩评定的与考核方式,同时各专业也有必要分别针对科研实习(带教师的科研任务实习)和挂职生产实习制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二、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措施
1.健全教学机制,开好实习动员会
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搞好教学、完善管理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实习质量的好坏与实习教学机制的完善与否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实习收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生产实习开始前必须召开实习动员会,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把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组织纪律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习,同时也要将实习计划让实习单位了解,以便安排配合实习时的有关工作。需要组建一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成的教师指导队伍,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纲和实习时间表,使学生一进点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订的实纲应包括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
2.做好实习期间的定期检查与考核
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不但是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而且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外生活和学习不同于校内,因而做好平时的检查考核尤其重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日常实习纪律,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利于对实习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平时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实习任务进展与完成情况,前一方面检查起来较方便。对于后一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同一实习点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由学生介绍这段时间的工作进展,业务体会、存在问题。教师再提一些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习情况、实习收获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能力,使老师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实习情况,以便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要加强与学生及实习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时,应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劳动、纪律等情况做出全面鉴定,以便考核。
3.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核
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如果考试在内容和方式上与教学过程脱节,就会丧失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走入误区,成绩也不会真实。对于农学专业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分实习单位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考核,由学校寄生产实习考核表,让实习单位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态度、完成任务、业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同事相处及遵守纪律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语。学校的考核包括平时实习检查、学生中期返校的介绍、实习日记、实习专题论文、实结,实习汇报与答辩,由这些综合得出毕业实习成绩,具体操作及所占比例为:
(1)实习单位考核既要有实习情况评语,又要有实习分数(占实习成绩25%)。
(2)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实习纪律、现场根据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考核,记为平时成绩(占实习成绩25%)。
(3)评价学生的实结报告、专题报告(占实习成绩15%)。
(4)实习结束返校后,结合实结汇报,请实习带队教师(包括实习单位带队教师)、同行专业教师做考官,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笔试或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占实习成绩35%)。
这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生产实习成绩,对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可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习效果。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成绩评定机制,是实现生产实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量化了学生实习成绩,评出的成绩是客观、准确的,而且规范了学生生产实习行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2):74-77.
篇2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l)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二、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三、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
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习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参与者。学生经历及阅历不足、可塑性大,思维较活跃,但又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想人非非。特别是受社会上某些不正常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有些学生学农不爱农,不能牢固地确立专业思想。但是,通过生产实习过程,学生切实地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专业、谈发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择业观。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地思维,使学生得到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积极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并随时总结实习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董均灿
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篇4
一、转变学生对农业专业的观念
农业专业是国家重点资助的中职专业,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享受免除学费等优惠措施。但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是“种地的”农民这一偏见在家长和学生的认知中是根深蒂固的。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所以转变学生对农业专业的观念,让学生接受农业专业,形成专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是学生能否学好专业、发展自我的前提。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农业专业的培养方向。农业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人才,是农业类的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普通农民。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现代农业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未来。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耕作式生产是有根本区别的,现代农业正朝着多维方向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转型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农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国家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鼓励个人或集体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对农业专业的学生也提供特别补助。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行业内的优秀榜样激励学生,袁隆平教授就是农业专业最好的代言人。
二、改革农业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分养殖和种植两个方向,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识记。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或划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具有实践特点的农业专业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比如在农业专业生物学《细胞的分裂》的教学时,传统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图或借助图片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图例。这些做法不但会消耗教学时间,而且作图的精确性与图片展示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静态的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态过程,辅以教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三、营造农业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
专业学习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根本区别,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教师的讲授辅导。在学生、教师、学习时间等这些影响学习主要因素外,良好、浓厚的专业氛围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好的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业氛围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实训场地等空间类的各个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符合农业专业宣传或展示的图片、标语、代表人物、行业信息等,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农业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农业专业的专业特点布置教室。比如将教室内的盆摆绿色植物换成观赏类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培育绿色植物布置教室。学生在充满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专业。
四、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偏低,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创业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要摸索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包括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典型报告等;再次,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指导学生关注农业创业热点,帮助学生处理难点,理清创业思路;最后,学校和教师还要逐步完善农业专业学生创业基地,开发校内农业实训基地供学生创业尝试,解决学生创业起步难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篇6
【关键词】农机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
宁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区,尤其是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自流灌区和七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但由于地处内陆不发达地区,本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品一直较低,到2008年全区耕种收割机械化水平只有38%,而全国水平为43.8%。近五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倾斜,自治区对农机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一大笔资金投入到农机购置补贴中去,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农机企业发展起来。但由于这几年来从事农机使用与维护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增加多少,各农机企业一直处于用人荒的地步。在这种状况下本校在原有老牌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这个新的专业,随着几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几批学生开始为我区的农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经过几年其他专业的探索以及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我校的农机专业自专业建设之初,就一直实行“2+1”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学习,一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也即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实习基地与企业员工从事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工作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是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顶岗实习目前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基本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实施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后,已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学生入学之后,学习专业理论、练基本功都在学校实行课堂化教学,而实习时直接到企业,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解决了学校实习场地不足和学用脱节的矛盾。使学生能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这尤其在农机专业上体现明显,因为在农忙和农闲期间,农机的使用与维护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对于我们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工作环境的影响,顶岗实习学生离职换岗现象严重,稳定性降低,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而在其他学校还发生了学生在实习中出现违法犯罪或者意外死亡等重大事故。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极大危害作用。本团队就对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后,提出以下粗浅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国家配套政策制度支持,增加管理难度
目前国家许多具体的关于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规定和政策尚未完善,在没有政府明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学生走出学校牵涉到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家长、企业多方利益,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很难找到具体的政策依据。
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企业能用的上的优秀员工而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效益。看似两者没有冲突,但由于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受到应试教育及本科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是以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即强化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企业在用人方面恰恰相反,他们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效益,并能够比较快速熟练掌握新技能的员工。由此就造成了两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矛盾。如:学生的实习补助问题,工作时间问题,加班工资问题,学生食宿问题等等。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出现矛盾后只能由学校和企业协商解决,从而造成学校和企业的互不信任,对以后的顶岗实习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顶岗实习脱节,顶岗实习性质改变
长期以来,一部分企业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顶岗实习学生经过简单的技术适应训练,就直接安排到生产岗位,对他们生产劳动要求与正式工人一视同仁,唯一不同的就是报酬、福利等待遇比不上正式工人。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指导、培养等工作版块形成几乎空白,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难以实现育人目标。没有经过顶岗实习系统训练的学生,素质规格难达标,职业环境难适应。
(三)环境变化导致各方面的不适应
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主要有四种情况:
1. 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不适应。(1)由于农机的工作环境主要在田间地头,对于很多刚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有点不能接受,总想着通过学习跳出农村,但最后又进入了农村。(2)对企业的要求不适应。有的不能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有的也还不能尽快从学生转变到员工的角色上来。
2. 不能吃苦。这是现在大多数的实习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有的感觉工作太累,企业加班等身体受不了中途离岗;有的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心理疲劳等。
3. 对社会期望值太高。有的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当逃兵,开小差;有的甚至轻信别人的游说,为追求高收入而走入违法之道等。
4. 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四)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缺乏规范统一
1. 对于农机专业来说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与学校时空的阻隔,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但岗位也不同,农忙时到处乱跑,农闲时无事可干,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学生自律性较差,个人空间自由度大;顶岗实习教学起步较晚,存在很多评价标准上的空白和考核办法上的不完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了顶岗实习的教学稳定。
2. 由于对用工双方对合同制约的不重视,学生自由离岗换岗现象频繁发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责任难以届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到位,目前也没有设立家庭监管职责的相关法规,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学生往往因出现小困难向家里诉苦,家长非但没做学生思想工作反而心痛孩子鼓动其离岗换岗。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偶有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极大危害作用。
二、对顶岗实习存在管理难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专人管理的领导小组,出台相关制度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相关实习、实训等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顶岗实习管理相关实施细则,使之更具体更便于操作,以此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为学生安全实习提供重要保障。
(二)明确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 建立 “联合培养”机制
学校与实习单位签定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学生与学校签定实习管理协议书、家长与学校签定学生实习管理协议书。明确顶岗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
在与实习企业的合作中,校企双方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三)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应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并与实习单位的管理者做好沟通工作。
2. 对实习学生进行宣传动员,将实习的目的、要求、安排和计划告诉学生们,并对学分的考评方式也一并公布。
3. 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建设一支优秀“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全程监管实习过程
选拔和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工作能力强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
根据专业人数和实习单位要求不同,有的分散,有的集中,学生集中的单位则安排老师长住,学生分散的则一个地方或区域安排一个老师,经常下到各点去看望学生。指导教师要求了解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在实习期间要依据实习方案和实纲内容,制定实习工作计划,按实习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参观和现场教学,并做好教师实习日志记载。及时总结经验,丰富教材、教法,适时调整完善实训内容,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五)做好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
要建立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建构以 “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细化版块组成的指标体系,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量化体现考核评价结果,全面如实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 教学实习 现状调查与分析
1.前言
体育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教学实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本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高校扩招引起的学生人数激增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教育教学实习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教育教学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研究对象
以云南农业大学200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61人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体育教育实习的专著和有关文件,有关高校素质教育、教育实习等相关文献多篇,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教育教学实习的最新资料和改革动态,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2问卷调查法。
通过收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访谈的相关意见,制订了相关的问卷。共发问卷120份,(其中学生91份,教师29份),回收117份,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94%。
3.3访谈法。
3.3.1访谈对象。
对我院及实习单位的专管教学的领导及指导教师,以电话及书面形式进行访谈。
3.3.2访谈时间。
2006年9月―2006年11月。
3.3.3访谈内容。
对实习生工作态度、运动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访谈。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教学实习学校现状。
我院03级实习学校有6所中学,1所大专学校。7所实习学校的现状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习的学校有一级高等中学、一级三等完全中学、一级三等完全中学、二级一等完全中学、大专和私立学校等。这些学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围绕篮球、足球和田径展开的,特色项目几乎没有开展。实习的内容就局限于这几项开展,其他内容的实习就得不到锻炼。
4.2实习工作开展情况。
从表二可看出:实习学校基本按实习的内容开展,有见习班主任的实习,有组织竞赛、竞赛裁判、运动训练和课外活动辅助,可以说是得到了基本的教育教学实习,但有的实习学校没有让实习生实习班主任项目。
4.4存在的问题。
4.4.1部分实习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实习不太关心、重视;部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太严格、不太认真负责。
从表四可看出:7所实习学校对教育教学实习重视程度不同,有81.3%左右的实习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实习太重视,有56.6%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太严格。对于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4.2在实习过程中体育理论教学未引起重视。
从表四可看出:只有昆明第十四中学要求写理论教案,但没上理论课。建工学校有两份教案,并安排了相应的理论课教学。其他实习学校几乎没有安排实习生上理论课。理论课教学实习是体育课教学实习的内容之一,根据本院体育专业教育实习计划要求,实习生需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实习。
4.4.3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实际上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实习生既要接受指导教师的安排,又要积极地管理和教育好学生。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许多实习生不能适应,因而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实习生不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指导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实习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种是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却不愿向指导教师请教,盲目地行动,因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走一些弯路 [3]。
4.4.4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受指导教师的约束,但相对于已“自由”了许多,更多情况下是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实习生就流露了一些自由散漫的现象。如早操时懒床不起来,别的同学上课不去观摩等现象。在实习期间不但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5.建议与对策
5.1大力加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校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科研合作等方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并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5.2选择体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实习。
这些学校领导较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较高,体育课教学相对比较规范,运动器械条件较好,指导教师相对比较认真,能满足体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
5.3制定严格纪律,进行规范管理。
除了按学校教务部门有关实习管理规定执行以外,应安排带队教师。带队教师要做到经常与实习生在一起,既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
5.4实习生在实习前,学校应安排相应的培训,让实习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体育教育的实习效果,解决实习生存在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杜甲勇.体育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89-90.
[2]曾剑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的调查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9-121.
[3]曾承志.体育教育实习生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5-106.
[4]王东.对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实习教育现状的再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5.3.
[5]董玉福,李云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委托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9:81-83.
[6]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7]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篇8
关键词:农村教师;移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0-03
一、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亟待关注与加强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这一从“全面”到“重点”、指向日趋明朗的转型,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日益关注与重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薄弱性与现实紧迫性。近年来,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党和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农村教师进行了诸种形式的培训,业已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如现实中农村教师实际参与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不高,等等,这些困境严重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农村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关注与重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寻出一条切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诉诸移动学习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探析
1.有助于提高农村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正逐年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但困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现实中农村教师培训仍难以全面覆盖,致使不少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仍处于空挡甚至真空的境地。此外,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都仰赖于面对面的集中培训,这种培训在时空性上要求是很高的,被培训教师必须在特定时间集中在一起接受培训。但我国农村教师分布较为散乱,要集中起来难免有长途跋涉之苦,且食宿也不方便,不光空间上困扰重重,时间要求上也难以落实。并且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人数的激增,农村教师的肩上又多了教养“留守儿童”的重担,从而使得“工学矛盾”愈发凸显。即便是乘上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好风,现如今的远程培训消解了集中培训空间集聚的难题,但农村教师仍被桎梏于电脑前,仍需大量的集中时间,还是难以突破时间樊篱。而现如今农村教师借助灵巧便携的移动设备,可以在课间空闲、农活家务间隙等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移动学习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式学习,很好地将学习整合、消融到农村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消解了“工学矛盾”,农村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毫无冲突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专业发展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师实际参与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2.有利于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庞大,结构复杂,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其个性特质、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志向抱负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烙上了多样化印记。并且教师专业发展也绝非一蹴而就那么简单,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多植根于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的“关注”阶段论,研究者们基于各自的视野、维度及语境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造就了当前异彩纷呈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富勒为代表的“关注”阶段论、以伯顿和费斯勒等人为代表的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以利思伍德为代表的心理发展阶段论、以莱赛与我国台湾学者王秋绒为代表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以格里布里特为代表的综合阶段论五类。[2]在此暂不论教师专业发展究竟该划分为哪些阶段,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成熟过程,是要历经一系列彼此关联却又相异的阶段。总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阶段性的。而教师处于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其所遭遇的问题、困惑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其所需的帮助指导、专业引领的内容和程度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当前旨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这种外接式、统一化、一对多的格局是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引领的,难以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从源头上制约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而移动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的,农村教师借助移动设备,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完全是基于个体专业发展需求出发的,可以有效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有助于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人们持守这样的观点,“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把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的某种‘特质’‘传递’给师范生或一般教师的过程,而且假设这一传递过程基本是无条件的、有效的,与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时期、教师已达到发展水平无关。基于此,他们的研究多试图寻求专家教师、优秀教师的一般‘特质’,并将其作为以后‘培训’教师的依据。”[3]但是,“比之专业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基于科学的见解与合理技术的‘确凿性’,教师的工作几乎是由‘不确定性’所支配的。某教师在某课堂里有效的计划,不能保障在另一个教师、另一间课堂里有效;在某种语脉中有效的理论难以在另一种语脉中通用。”[4]可见这种群体层面的外在型塑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定是低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诉诸于个体层面的内在生成。移动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效。首先,移动学习切合作为“成人”的农村教师的学习特性。作为“成人”的农村教师不再适合集中统一的学生化的集中培训学习,他们倾向于自我导向的学习,并且他们将不再耐心于那种常规或有规律性的课程学习,他们的学习是直接指向实际问题解决的。而移动学习是个体的自主、自我导向式学习,是紧随学习者的现实需要而发生的,直接指向于实际问题解决,非常切合作为“成人”的农村教师的学习特性。其次,移动学习作为一种“Just-in-time”、情境式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绩效。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问题与困惑,诉诸于移动学习,可以获得很多可立即应用到实践中去的知能,移动学习的这种“Just-in-time”特性将学习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农村教师如何胜任工作层面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
三、农村教师移动学习的适切性与践行建议
1.农村教师移动学习的适切性探讨
移动学习可以有效突破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我们不能陶醉于移动学习之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上,还要考虑到农村教师诉诸移动学习来实现其专业发展的适切性问题,即现实中农村教师从事移动学习是否可行,毕竟移动学习的外在条件要求和内在规定性影响制约着其实际应用,如要进行移动学习必须有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等)的支持,移动学习易受干扰、学习内容彼此间的关联性不能过强等。[5]然而,这些成为不了农村教师移动学习的拦路虎,农村教师从事移动学习还是具有很大的适切性的。首先,随着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师工资待遇等的逐步提高,现今的农村教师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而且部分教师还有了智能手机、掌上电脑,所以农村教师移动学习几乎不存在硬件上的问题,只要通信信号覆盖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移动学习。其次,农村教师作为成人自制力强,能够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和影响,自觉、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上,从而有效避免了移动学习易受外界干扰的缺陷。此外,近年来兴起的针对移动学习与成人学习特性的微型学习,学习内容短小精悍、独立性好、目的性强,[6]这种微型移动学习特别适合于农村教师。
2.促进农村教师移动学习的对策与举措
(1)政策导向:健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建设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庞大工程,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使这项工程持续、稳定、健康、有效地开展起来,政策作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国家应重视与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建设。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通知文件,但这些政策法规和通知文件在制定时多是基于制定机构的本体视阈,致使部分政策法规中存有矛盾和抵触,这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操作带来不便,所以国家政府应对现有的各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行权衡、统整,做到系统化、一致化。此外,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中专门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却不多,故为了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国家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颁布专门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引领、促进农村教师从事移动学习。
(2)主体彰显:关注、提升农村教师移动学习素养
移动学习素养是一种跨学科交融的综合素养,主要关涉移动学习意识、移动学习知识、移动学习能力和移动学习道德四个维度,其中移动学习意识主要是“想不想”的问题、移动学习知识是“会不会”的问题、移动学习能力是“能不能”的问题,而移动学习道德则指涉“该不该”的准则问题。鉴于篇幅,笔者下面主要针对农村教师移动学习素养中的移动学习意识进行简要探讨。对于移动学习意识的“想不想”,农村教师一般会遭遇两个问题:一是没想到,二是想到了但没践行。对于“没想到”的这部分农村教师,实际上其移动学习意识是潜在的,只是被遮蔽了而已,对此只要对其进行移动学习价值与意义教育“激活”即可。至于“想到了但没践行”,要稍微复杂点,具体要分为能力上的不能够和思想理念上的排斥两种,对于能力上的不足,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如教会他们信息输入、移动学习资源访问策略等,如果条件允许,制定计划进行相关培训最好。这里比较麻烦的要数出于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依恋,进而导致的对移动学习的不认可、抵触和排斥,这种现象在农村中老年教师身上尤为常见。对于这部分教师,除了要进行移动学习价值与意义的理论说教、提供技术支持外,还要创设条件,让其践行移动学习,亲身感知移动学习的便捷、高效等优势。
(3)资源保障:创建优质农村教师移动学习资源支持体系
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维护直接影响到移动学习的绩效,因此为了支持农村教师从事移动学习,并确保其学习绩效,必须创建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在创建优质移动学习资源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优质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社会或学校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这里政府要起带头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联合企业和学校创建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②鉴于移动学习易受干扰以及作为“成人”的农村教师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特性,在开发、建设设计型移动学习资源时要借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学习内容独立化、学习时间零碎化,实现片段式学习,并且学习内容要直接指向实际问题解决。在应用型移动学习资源层面上,要确保与移动学习相关的各种设备、设施的应用与维护落实到位,保障网络安全,保证相关软件的更新速度以及与移动学习平台间的兼容性。此外,要建立移动学习自动生成技术应用障碍报告机制,并为农村教师提供相关技术性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8-71.
[3]叶澜,白益民,王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
[4]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2.
篇9
【关键词】药物制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
药物制剂专业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是一个兼属药品生产及其安全有效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物制剂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
药物制剂专业是2009年在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是我们农业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关键。我们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再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科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探讨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发展,以适应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设置
1.1药物制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药物制剂主要培养能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从事天然药物提取精制、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30余门课程,为加强药物制剂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应具备较完整的化学和药学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理论课程设置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三阶段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解剖生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医药数理统计、生物化学、药理学、仪器分析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下一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主要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剂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实验、综合训练、科研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制备原理及技术,并且通过课程实践锻炼与强化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药行业生产一线,具备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制剂制备、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药物研发、销售和管理等能力,可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品检验部门、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剂型制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2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
从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分别建立相应的基本框架,即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实验能力拓展,分别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专业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课程实验训练和考评,使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本操作,如称重、量取、倾倒、观察现象和科学分处理结果和数据等,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实验原理理解透彻,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具备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实践能力,总结分析问题能力。专业实验教学目标: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基础上,根据已学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验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实习实践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通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目标: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药厂,企业根据本院实习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和职场规划。
1.3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专业理论课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环节的实践,找出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方案。专业理论课方面,每一门专业理论课都成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团队内教师职称结构及学历层次合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药物制剂专业共开设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六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医药数理统计实验、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六门专业实验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物分析学实验、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以及相关的专业选修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提高自身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毕业环节,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契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及药厂制剂设计中。
2、教学实践改革[1]
2.1基础实验训练层。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确立训练学生基础实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认识到实践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增强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2.2综合实验训练层。通过方案的确立,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前期学到的实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并明确这些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产意义。
2.3实验能力拓展层。通过教学实习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合作课题、到药厂生产一线锻炼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并能紧密结合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生产实践。通过完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吉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落实措施
3.1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进行修订。到医药企业、兄弟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召开学生座谈会;根据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改革教学模式[3]。药物制剂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融合,知识结构合理化、课程体系最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要求统一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外药物制剂GMP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理论为主转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按实际生产流程,对主要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从而使实训内容有针对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更深刻、更扎实,两者相辅相成。
3.4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国家及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造就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学校的“院士工程”、“紫江学者计划”、“优秀团队计划”、“优秀后备人才计划”和“博士后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进行,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和博士后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情况,鼓励教师“走出去”,到药企等生产一线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
3.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认识不足,不能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实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精神;对实习基地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配备上,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不清,当学生和实习单位发生纠纷的时候,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
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药剂学、药物化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方面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具备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系统的药剂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因此,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地以学科型为主,应兼顾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认可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霞.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7(6):47-48.
篇1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
- 上一篇: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
- 下一篇:科技安全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学专业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