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作意见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作意见建议

篇1

减少文件。上级文件、电报已发至基层且要求明确具体的,不再发贯彻意见或实施意见。没有实质内容或新的政策措施的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能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办理的事项,不再发文。涉及同一事项的工作部署、配套政策、责任分工等文件,尽量合并下发。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一般不再以会议材料印发或通报,在市局政务网内。对日常性简要通知事项,能在政务网“通知公告”、科室版块等的,或能通过电话、内部办公QQ、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解决问题的,不以“红头”文件形式印发。提高文件文稿质量和时效。文件要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严谨、表述准确、语言精练。简报要重点反映工商动态、经验、问题和工作意见建议等。上报市委、市政府汇报篇幅应控制在3000字以内,调研报告一般不超过5000字,超过5000字应有内容摘要。需提交市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讨论的文件文稿,上会前起草单位必须将文件文稿与所涉及的相关部门的意见协调一致。除局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单位名义向领导个人报送请示、报告。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批复或复函类公文,紧急事项即时答复,一般事项尽快答复。

厉行节约廉洁从政

规范公务接待。完善公务接待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先报批,后接待”制度,不准搞超标准接待,不送、不收各类礼品或土特产。下基层一般到单位食堂就餐,不上高档菜肴,以家常菜为主,杜绝餐饮浪费,中餐不饮酒。局公务接待,由局办公室根据对方单位来函或局领导指示提出接待方案,会议不安排水果、香烟。就餐原则上在食堂,确需在外就餐的,由办公室提出接待意见,并报局领导后,在公务接待定点饭店按标准接待,并尽量安排到农家乐,以进一步降低接待费用。严格控制接待陪餐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接待人数的30%。工商所(分局)到市局汇报联系工作需要用餐时,一律安排工作快餐。厉行勤俭节约。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严格财务制度,强化预算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事先未经批准召开的会议,会议经费一律不予报销。会议一律在本市区域内召开,会议场地一般安排在单位内部会议室,会议材料不印发领导讲话稿。会议现场要简朴,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一律不铺设地毯、一律不挂会标、一律不放毛巾、一律不上水果和点心,一律不组织与会议主题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发放纪念品、礼品。执行节能规定,节电节水,减少行政运行成本。

篇2

一、组织与机制并重,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覆盖

1.着力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重点推进3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调解组织建设,年内实现90%以上全覆盖。贯彻落实《关于建立法企共建工作机制的意见》,指导各行业商会规范建立调解工作室。300人以上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年内实现全部规范化建设。市规范化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力争年内规范化率达到90%以上,镇(街道、区)调处中心省级规范化达到90%以上。探索在教育系统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健全专家咨询员队伍,形成“专业性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专业化方法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格局。落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公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和规范公调对接工作。

2.不断加强专职调解队伍建设。按照区、镇(街道、区)、村(社区)5:2:1及专业人民调解组织2-4名的要求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力争全区专职调解员配备达到调解员总数的20%以上。探索“两代表一委员”参与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员实行层级分类教育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发挥人民调解员协会的作用,争取把协会打造成“人民调解员之家”。加强对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的调研,继续实施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办法,调动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3.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发挥全区社会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预警工作网络的作用,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预防。建立健全群体、复杂、突发矛盾纠纷的预警机制,落实重大矛盾纠纷报告制度。配合做好人民调解信息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将信息平台延伸到基层调解组织,实现调解信息化全覆盖。深入开展“三无村居(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无缝对接、整体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法律服务人员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级调解组织积极为党委政府的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矛盾纠纷风险评估和防范意见建议,将社会稳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政府与社会并重,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

4.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抓好实体和网络两个平台,着力打造网上网下、立体覆盖的法律服务网络。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区、镇和涉农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推广建设村(社区)便民法律服务站,完善“一站式”法律服务机制,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配合做好12348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建设,将现有的12348法律援助专线升级为综合电话、网络、新媒体的数字化司法行政服务系统,实现“一个平台,多级应用”。

5.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业务指引,组建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团和法律援助咨询解答团。加强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顾问”机制,探索政府各部门、镇(街道、区)法律顾问建设。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专项活动和“阳光法务”活动,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业等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群众延伸。进一步加强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探索构建公证业务网上咨询受理系统,不断提升公证惠民、便民服务能力。

6.建立法律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将公共法律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完善购买机制。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标准化试点工作,构建由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和服务提供标准3大子体系组成的法律援助服务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办案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力度,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贯彻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依托市政法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涉及的公、检、法、司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高效衔接,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办案效率。

三、监管与帮扶并重,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7.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以专职化为目标,指导和督促镇(街道)按照1:10和1:50配备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专职工作者及安置帮教社工队伍建设,重新登记并调整优化社会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激发队伍活力。组织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安置帮教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培训,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切实提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

8.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全区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库、人才专家库、个案矫正案例库。建设矫正信息化指挥中心,推广运用执法记录仪等信息技术设备,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工作成效。大力推动省厅社区矫正工作新信息平台以及市政法信息平台的运用,强化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在特殊人群信息交互上的无缝对接,探索电子腕带、矫务通等新型技防设备的应用,努力构建一体化技防体系,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在控。

9.健全重点预警机制。加强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实工作,基本信息核实率达到99%以上,核实成功率达到98%以上。定期开展危险性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抓好排查分析工作,防止脱漏管、“人机分离”或“人户分离”情况出现。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低保、救助等政策,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扶助,保障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及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分类管理和帮教机制,建立重点人员安全管控责任制,建立与公安、综治部门信息通报、联防联控机制,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10.强化社会帮扶教育。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协会和安置帮教协会,努力发挥村(社区)基层组织、公益性、慈善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作用,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社区矫正宣讲师数据库,探索开展菜单式集中教育矫正模式。发挥心理矫治志愿者队伍作用,深化心理矫正工作成效。探索感悟性教育手段,搭建情感性教育载体,设定情境性教育典型。鼓励和指导“两类人员”参与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区、回归社会。落实财政资金补贴企业机制,不断拓展企业吸纳“两类人员”就业。

11.探索创新特色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先进单位”创建和“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协同检察部门开展全区社区矫正执法和安全稳定专项执法检查活动。选择1-2个镇(街道)试点,探索循证矫正工作,进一步拓展社区矫正方法。落实必接必送和应急救助制度,确保重点帮教对象接回率100%,一般帮教对象接回率达到80%以上,切实发挥应急救助机制的作用。全面发挥区级过渡性安置基地“履正驿站”的作用,确保一镇(街道)一就业基地,重点镇(街道)有2个以上就业基地。

四、活动与载体并重,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

12.普法工作突出重点。加大普法骨干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队伍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联络员、讲师团、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法制宣传员等“六五”普法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法律六进”活动,加强对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着重宣传与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进民生幸福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13.法治文化突出品牌。深入贯彻省委办、省政府办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巩固年”活动。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一镇(街道)一品”活动,推动加快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确保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的目标,形成全区法治文化建设的规模效应。组织开展第四批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申报工作,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示范点。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节庆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周)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探索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彩信、移动TV、户外显示屏、气象屏等新媒体、新载体开展法制宣传,拓展覆盖面、增强吸引力。结合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面向游客的法制宣传平台。

14.创建活动突出基层。组织开展第十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第八批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申报工作,力争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达到30%,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达到100%。探索建立社会法治需求征询机制,推出真正适合公众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建立健全工作情况报送和通报制度,畅通工作交流和反馈渠道。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开展工作总结,发掘和培育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六五”普法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创新举措,不断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力度。

五、基层与群众并重,推进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全覆盖

15.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人员“实名制”信息库。组织开展司法所长培训,提高司法所长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按照省厅“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修订实施司法所工作考核标准。组织司法所开展“一所一品牌”活动,积极争创省、市级优秀司法所。深入开展“庭所(队)共建”活动,实现司法所与法庭、公安派出所、交巡警中队间的优势互补。

16.深化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在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围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下基层学习实践活动,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到基层单位实践学习,体验基层工作,增进与基层、与群众的感情。加大司法所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继续在符合条件的司法所推动建立独立党支部。不断深化执法监督和执法考评工作,全面落实执法质量考评实施细则,强化监管机制,促进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

篇3

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一)动物防疫体系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最近几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频繁发生,在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呈较快蔓延趋势,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畜牧业稳定发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必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二)毗邻浙江,属市郊农业大区,也是畜禽养殖业重要区域,生产的畜禽产品在本市占较大比重,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任务艰巨,压力增大。现行防疫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防疫队伍不稳定、镇级弱化、村级断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控的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强和完善防疫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主要目标。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各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完善动物卫生技术支持体系,稳定和加强各级动物防疫队伍,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总体水平,努力构建与我区公共卫生水平相配套的动物防疫体系。

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区级动物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区农委作为区政府在农业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动物卫生行政管理职能,按照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要求,合理调整内设机构,将畜牧水产办公室更名为畜牧兽医水产办公室。

(二)建立区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更名为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医饲料监管行政执法工作,指导本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为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隶属于区农委。

(三)建立区级动物卫生技术机构。将区畜牧兽医站更名为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监督、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兽药饲料技术检测工作,指导镇、村动物卫生防疫工作。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于区农委。

(四)加强镇级动物防疫力量。在各镇、工业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增设镇级畜牧兽医站。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管理及其它与动物防疫相关的工作,根据各镇、工业区动物饲养量和动物产品流通量配备人员5-7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经考核上岗。

(五)健全村级防疫员队伍。村级防疫员队伍是整个动物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解决村级防疫断层断线的突出问题。规划属农业区域的村都要配备防疫员,非农业区域的行政村,但仍有一定的动物养殖可配备兼职防疫员,或由镇、工业区畜牧兽医站派人负责防疫工作。区级动物防疫技术部门在对防疫员技术业务培训后,实行持证上岗;镇级动物防疫检疫站应加强对防疫员的业务指导。镇、村两级在加强对防疫员考核管理的基础上,对其所从事公益性工作实行必要补贴,对防疫员日常管理纳入村级农业综合服务队范围。

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篇4

一、改革目标

改革的目标是对建设项目竣工建立联合验收机制,把原来分散在多部门的各自开展的验收工作统一为现场联合验收。这是遵循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通过建立联合验收机制,从根本上方便基层和企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二、基本思路

从实际出发,对验收事项认真梳理,区别对待。对建设过程中须跟踪验收的事项,对法律、法规明确的须前置验收的事项,对须现场勘验、测试技术参数或使用功效的事项,有关部门仍依法各自履行验收职责。对同一时间段内的前置验收事项,有关部门应同时受理,同步验收,限时完成。对只需现场察看和只是形式检查、履行验收程序的事项,都应纳合验收范围。

联合验收暂按“分步”、“分类”的要求进行。

分步,即根据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和时间要求,主要分为工程质量验收和综合功能(配套)联合验收两个阶段。工程质量验收由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由建交委所属的建筑工程管理所组织实施),综合功能(配套)联合验收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实施。竣工联合验收前必需完成的前置验收事项,要按照联合验收时间节点的要求,及时验收并办理验收手续,确保联合验收流程的顺畅。

分类,即对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分别由其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综合功能(配套)联合验收。工业和商贸型建设项目由区经济委员会牵头,住宅建设项目由区房屋土地管理局牵头,市政建设项目由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牵头。其它类型的建设项目,也分别由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如遇一时无法确定行业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则按区政府指定的部门牵头。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协调。区按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分别成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协调小组,加强联合验收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贯彻改革精神,会同相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制定切合实际的联合验收实施方案并组织好联合验收。区投资服务中心要搭建好平台,发挥协调作用,协助牵头部门开展工作。

2、全力支持配合。联合验收的成员单位要树立全局意识,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按照牵头部门提出的工作步骤积极参与。牵头部门和联合验收成员单位要事先告知有关镇、园区、建设单位在按照规划和扩初设计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申请,保证联合验收顺利进行。对应纳入竣工联合验收而因项目特殊未能纳入的个别验收事项,建设单位须向有关部门作出书面承诺,经验收部门认可后,可适时办理验收手续。

3、明确工作责任。有关镇、园区、建设单位应明确责任,在具备验收要件的前提下申请联合验收。各部门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验收工作。实施联合验收后各验收部门的职责不变,在联合验收中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好职责,依法办理有关验收手续。

篇5

口吴国民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办公室一族,工作节奏加快、运动机会减少、饮食不规律,从而导致了很多“现代文明病”和“办公室病”,成为办公室一族享受人生的障碍。下面就推荐一套适宜办公室人员的简易工间操。

1.护眼运动——坐位或站位均可,上体直立,张开双手,以中指指腹置于鼻根两侧,向上循着眼眶上缘稍用力向外推搓,至耳旁;向下循着眼眶下缘稍用力向外推搓,也至耳旁。各20次。如果临窗,可以在上面的运动结束后对远处绿树眺望20—30秒钟。

2.扩胸运动——坐位,同时腰背部紧靠椅背,上体直立,挺胸抬头,两手握拳,两臂经前至胸前平屈后振2次,随后,两臂经前伸直至侧举后振2次,共完成20—25组。最后,双手握住椅背两侧,两腿伸直成开立,同时,挺胸抬头,手臂向后伸直,静止20秒钟。

3.压肩运动——面对椅子开立,两腿稍宽于肩,上体前屈,挺胸塌腰,低头,双手扶住椅背,上体上下振动10次,随后,在下振最大幅度时静止10秒钟。共完成3—5组。

4.绕肩运动——开立,两腿同肩宽,上体直立,双臂肩侧屈,双手扶肩,以接触点为圆心,双臂从下经后向前绕环20次,随后,反方向绕环20次。共完成3——5组。

5.屈体运动——坐位或站位均可,将双手背后互握,挺胸收腹同时将双手尽量抬高,头部后仰,左右交替转体各5次,共完成10—15组。随后,将双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臂直臂后举,同时挺胸抬头,眼看上方,静止20秒钟。

6.体转运动——开立,两腿同肩宽,两臂体侧屈,左手手背贴于腰部,右手手掌贴于头后,上体左转90度,然后还原,反复完成5次。反方向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共完成10—15组。肩背部、腰骶部肌肉的牵拉和扭转,会大大增强肌力平衡,收到良好的效果。

7.体侧运动——开立,两腿同肩宽,两臂侧平举,上体向左侧屈一次,同时,左臂下举,指尖触左脚踝关节,右臂上举,掌心向前。然后,还原成开立。反方向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共完成25——30次。

8.下蹲运动——直立,全蹲,同时两手扶膝,眼看前下方。随后,两腿伸直,同时上体前屈,手指于脚前触地或踝关节。共完成15—20次。

9.起踵运动——开立,两腿同肩宽,两手胸前互握,两臂前伸,掌心向前,同时含胸收腹,静止10—15秒,随后,两脚起踵,挺胸收腹,两臂摆成上举,掌心向上,静止5——10秒。共完成3—5组。

篇6

一、明确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通村公路建设任务

全市通村公路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行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通村公路网络化、等级化、规范化、舒适化,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

当前,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今明两年完成中部地区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省下达我市年通村公路计划共1824.5公里,初步确定2010年建设计划为92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在县级人民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帮助下,做好本村村道建设和日常养护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抓住这次通村公路建设的难得机遇,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荆门崛起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打好通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路网,实现“村村通”目标。

二、科学调整规划,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网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路网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为总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调整完善全市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把通村公路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与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统筹安排,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按照“外连干线、内通环线”的要求,适度调整发展规划,在农村形成畅通的区域路网和内部环线;要统筹考虑通村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通农业板块基地和养殖小区道路纳入建设规划;要将农、林、渔场道路建设纳入通村公路建设范畴,调整规划满足要求;要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村级道路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旅游乡镇公路向村延伸。

三、积极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通村公路建设筹资体制,确保通村公路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各地要按照“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一)市、县两级交通部门要在积极向上争取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确保国家补助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通村公路的主体作用,依法组织和引导农民自愿捐资投劳。严格按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各项规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措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促进通村公路建设。

(三)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等征地补偿资金村集体使用部分,要优先用于通村公路建设。

(四)各县(市、区)要加大支农资金对通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对贫困村应适当提高资金补助标准。同时,对通村公路建设中的施工企业营业税实行即征即返,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

(五)有效整合土地平整、移民后扶、水利建设、贫困帮扶、迁村腾地等涉农项目资金,与通村公路补助资金捆绑使用。

(六)积极动员社会捐资,进一步发动各方人士、受益工矿企业等对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赞助。

(七)将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市直和县(市、区)直单位驻点包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行部门帮扶,建设通村公路。

要严格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加强质量监管,进一步提高通村公路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全市通村公路的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通村公路建设标准、建设规模,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质量监管,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推行挂牌施工,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建立完善“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建设项目的施工、设计、监理等各方主体的行为,严格落实质量责任,保证工程质量。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监督、监理覆盖面要达到100%。工程竣工后,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要严格组织验收和评定,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任务

今明两年通村公路建设里程长,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通村公路建设这项惠及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办实办好。要建立健全“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篇7

为进一步精简文件、提高公文质量和公文处理效率,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提出本意见。

减少发文数量

凡国家法律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制发文件;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重复发文;上级有文件规定和要求、我市只需执行而不需要增加新的措施以及媒体已、会议已部署、部门已发文的,市政府不再行文;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文件,一律不发。事项单一、内容简单、涉及面小的商洽函及知照性文稿,如各类活动通知、会议通知、工作情况通报、具体工作安排等,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信函格式办理。通过媒体公开的文件,不再下发纸质文件。

控制发文规格

能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文件,不以市政府名义行文;属于部门职责范围事项的文件,由部门行文;涉及多部门事项的,由主办单位牵头,相关部门联合行文。

提高文件质量

文件要突出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控制篇幅,综合性文件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各行文主办单位报送代拟稿要依法合规、内容精准、格式规范、要件齐备。由市政府办公厅文书法规处对代拟稿进行审核把关,主办单位核校确认、办公厅分管主办事项的领导审核后按程序报签。规范性文件须依法由法制办复核。

严格行文流程

(一)行文报批流程。拟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的请示件统一由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办受理,综合办签收提出拟办意见送文书法规处审核。文书法规处依相关规定对是否行文、行文规格,是否规范性文件,是否需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是否需政府常务会讨论等提出拟办意见,转综合办报批。经领导批示同意行文的,综合办通知行文主办单位到文书法规处办理行文;领导批示不同意行文的,由综合办退行文主办单位。(流程图详见附件1)

(二)公文制发流程。行文主办单位持《市政府办公厅行文通知单》、领导批示原件、代拟稿及电子版、相关要件到市政府办公厅文书法规处办理行文。文书法规处受理行文经审核、修改、校对、督促主办单位核稿后按程序报批、审签、制发。(流程图详见附件2)

(三)规范性文件按照《太原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政府令80号)和《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太原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的通知》(并政办发〔2012〕39号)要求办理。

(四)一般情况下,市政府行文报批、公文制发按上述流程和时限办理;特殊情况下,急事急办、专人负责,保证紧急公文及时制发。

提高工作效率

(一)各行文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行文报批和公文制发流程时限要求办理行文,确保公文制发高效完成。

(二)领导批示同意行文后,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办应及时转办,以《市政府办公厅行文通知单》告知行文主办单位及时到文书法规处办理行文。行文主办单位应当日到文书法规处办理。

(三)市政府办公厅文书法规处对行文报件即来即审,受理文稿时加盖行文受理章,明确受理时间和责任人。需补充要件的,列出明细,一次性书面告知行文主办单位,并限定报送时间(一般为0.5个工作日。规范性文件不超过2个工作日)。

(四)从受理行文到公文印发全过程(包括规范性文件)最长不超过8个工作日。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以市政府名义制发的公文,一般不超过6个工作日。

(五)市政府办公厅文书法规处对一般性公文受理、审核、修改、校对、督促主办单位核校,原则上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报出。规范性文件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报出。

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的实施办法》,报送行文请示时严格把关,不符合精简文件要求的,不得报请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

(二)按照有关规定,为避免“倒流件”现象,各单位行文请示一律报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办,一般不得直接报送领导者个人。请示行文和请示批准事项要在请示内容中载明。

(三)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行文相关规定、公文处理规范的学习,明确专人负责公文办理,为单位领导审签报件把好文稿质量关和格式规范关。

(四)市政府办公厅各业务处室要加强对精简文件、提高公文质量相关要求的学习落实,积极引导对口部门和单位改进工作作风,减少发文数量。

篇8

开展我区COD总量减排核查工作,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和市政府提出的确保完成今年COD削减指标的形势下进行的。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期间污染物减排核查办法》和市环保局、市水务局最新核查情况,确定了我区各污水处理厂年新增COD减排量。为此,我区进一步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继续加强污水处理厂、网建设与管理以及污水纳管工作,有效发挥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力争完成上海市下达给我区新增COD减排任务。

二、组织机构

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环保局、水务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区环保局、水务局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污染减排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从机制上保证我区COD总量减排核查工作的有序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陆建成

副组长:周俭、赵慈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刘新宇、徐永华

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该成员单位的分管负责人自然替补。

三、对策措施

(一)对污水处理厂工作要求

1、落实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市水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的有关要求》中的各项规定。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污水处理厂要安装和维护好污水在线监控装置;对排放口的水质达标排放负责;组织力量经常性地对纳管企业进行巡查,监督企业污水达标纳管,促使企业由被动达标纳管到自觉达标纳管。

3、进一步加强档案建设,做好建设档案和运行档案的管理工作。建设档案包括项目立项批文、环评批复、竣工图纸、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报告等;运行档案包括污水厂的进出水水量、水质、耗电量、用药量、污泥处置量等材料。

4、进一步规范报表记录,分页与总页内容要相互匹配,分日报、月报、年报三个层次做好报表和台账记录,保持逻辑的合理性。

5、加强仪器仪表的日常管理,仪器损坏的污水处理厂要及时向区水务部门、环保部门申请备案,并及时检修损坏仪表。对发现的问题,尽快整改,并及时将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报区水务局、环保局。

6、规范进出、水流量计记录工作,如流量计需归零,要做好档案记录,并由环保、水务部门与污水厂三方共同认定。

7、做好水质平行样监测工作,若市级以上部门对污水厂的水质进行采样监测的,污水厂要及时将平行样送区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定期将水样送区环境监测站监测,以核准污水厂自身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含仪器监测),如有差异应立即查明原因进行整改。

8、落实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方式、地点,做到污泥安全卫生处置。

9、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纳管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纳管单位)环保意识,督促纳管单位将现有的污水预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自觉执行污水纳管标准。

10、需要由区水务局和环保局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的污水超标纳管企业,由水质净化厂负责提供检查企业名单。若需要进行水样委托监测,监测费用由纳管企业负责。

(二)对纳管单位工作要求

1、纳管单位应对工业污水做好必要的预处理,确保污水达到纳管标准。

2、企业要安排好足够的资金、备用药剂和人员,以保证预处理设施能够正常运转。

3、经水务(环保)部门监督监测后仍不能达到纳管标准的单位,应进行预处理的设施的完善和整改工作。各污水厂有权拒绝接受达不到纳管标准企业的污水,直至达到纳管标准。

4、加强纳管单位内管网的日常维护和巡查,厂(场)区内应做到雨污水分流,具备环境突发事故雨污水切换措施,避免雨污水相互串管情况的发生。

(三)对各镇和工业区工作要求

1、加强源头控制工作,在招商过程中要严格进行项目筛选,拒绝重污染项目的洽谈,把好引进企业环保关。

2、掌握辖区内企业现状,对辖区内的纳管企业的基础设施进行清查,检查纳管企业是否做到清污分流、雨污管网分开,将排查情况进行归纳和统计,做好档案工作,并及时报区水务局、环保局备案。

3、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和企事业单位污水纳管率。

4、组织开展环保宣传工作,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加强企业环保认识,提高企事业单位污水达标纳管意识。

(四)对区水务局工作要求

1、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污水纳管率。目前,全区城镇污水纳管率已经达到70%,力争2008年底全区城镇污水纳管率达到80%。

2、加强联合执法,进行源头控制。根据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要求,由区水务局和环保局联合执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纳管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增加常规检查频次;对纳管超标企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确保企业达标纳管。

3、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向纳管企业发函,通报最近时段内企业的纳管污水水质情况;向企业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国家和本市的政策要求等,提高纳管企业的自觉意识。

4、对纳管重点企业分期分批逐步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在线动态监管。

(五)对区环保局工作要求

1、做好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配合其他各部门,做好区域内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2、做好协调监督工作,对水质净化厂污水排放口进行日常检查,和突击抽查,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篇9

一、工作职责

(一)企业注册局

1、负责全县企业①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变更、注销、吊销等工作;

2、负责对工商所抽查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3%-5%的比例随机进行核查。

(二)工商所

1、负责辖区内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等工作;

2、负责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②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抽查活动;

3、负责对县局要求必查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核查;

4、依法查处在抽查、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

5、依法查处辖区内无照经营行为。

二、工作流程

(一)企业注册局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新设立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发至各工商所,工商所负责认领。

(二)各工商所对新认领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辖区新变更登记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差异化要求进行随机抽查。抽查主要是核实企业实际情况与营业执照核准登记事项是否相符,每月的抽查情况务于月底前抄送企业注册局存档。

(三)企业注册局在变更登记中发现存在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由局长签批后转交相关科室、工商所调查处理,处理结果及时抄送企业注册局存档。

(四)对在抽查或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由工商所依法进行查处;案情重大的,可由县局统一安排相关科室、直属局协助查处;触犯刑法的,依法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三、工作要求

(一)企业注册局和各工商所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严格审查登记注册材料,核准登记各类市场主体。

(二)各工商所要依法监管辖区内的市场主体,认真开展抽查、核查活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查处。

(三)相关科室、直属局要密切配合,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四、意见解释

本意见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①本意见所称的企业,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②本意见所称的市场主体,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

篇10

构建渔业船舶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加强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杜绝渔业船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就我区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增强安全监管意识,认清形势。

全市渔业船舶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在今年相继发生涉及渔业船舶安全事故6起,近年来。共死亡(失踪)10人,其中安全责任事故两起。区现有渔业捕捞船舶448艘,持证渔船船员1093人,涉及32个镇乡街道,加上近年来灾害性气候频繁,部分船员安全意识淡漠,渔船多次出现走锚、倾覆等重大险情,因组织抢险及时,避免了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但全区渔船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各镇乡街道、区级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渔船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区渔业船舶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二、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领导。

全面落实我区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工作责任。特别是各涉渔镇乡街道必须成立渔船安全监管机构,按照“一岗双责”和“行业牵头、属地为主”原则。确定一名领导分管渔船安全,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认真履职。并将落实情况于2011年9月10日前报区农委和区安监局备案。

一)区农委

督促镇乡街道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到村(居)社,一是制定全区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二是加强对镇乡街道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落实到船主;三是负责渔业船舶的检验和船员培训工作;四是组织渔业执法人员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违规案件;五是制定全区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负责渔船安全事故抢险工作;六是及时灾害信息及避险措施;七是其他安全监管工作。

二)区交委

一是宣传贯彻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协助渔业主管部门抓好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工作;三是负责查处交通船与渔船发生的安全事故;四是及时参加渔船安全事故的抢险工作。

三)区安监局

一是监督指导镇乡街道和相关部门抓好渔船安全监管工作;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参加渔船安全事故的抢险工作;三是负责渔船安全责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工作;四是其它监管工作。

四)镇乡街道

落实安全监管人员,一是负责本辖区渔业船舶的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法规宣传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辖区渔船安全管理监管机构。制定监管机构工作职责、监管人员职责;三是落实镇乡街道包干责任制,将渔业船舶的监管职责落实到每个监管人员头上;四是建立渔船船员安全守则等管理制度,把船主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驾长水上作业第一责任落到实处;五是建立本辖区渔船和船员档案,督促渔业船舶所有者、经营者和船员按规定办相关手续;六是及时灾害风险信息,组织渔船和渔民及时避险;七是及时研究和解决辖区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和隐患,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渔业船舶的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八是建立健全辖区内渔业船舶安全生产重特大安全事故救援预案和演习工作;九是及时反馈重要信息。

五)渔船船主及驾机员

并对在其所有或者经营的渔业船舶上工作的船员的合法性和安全承担全部责任;三是船长(驾机员)渔业船舶水上作业第一责任人,一是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对其所有或者经营的渔业船舶的合法性和安全承担全部责任;二是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其船舶符合安全航行、停泊和作业条件。对渔业船舶和船员水上生产作业安全负直接责任,不得违规航行、停泊和作业,作业时船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救生衣。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三、加强监管能力基础建设。

一)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区已经开工建设了新田渔港码头,目前。责任单位必须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同时,按照区政府《区主城区域岸线调整及港口码头关闭搬迁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区农委和区交委要加快恒太河渔船专用码头的建设工作,力争在2012年12月30日完成主城水域渔业船舶规范停泊工作。各镇乡街道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峡库区渔业船舶安全监管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2011-19有关要求,根据本地渔船停泊的实际需要,做好群众性渔港的筹建工作,确保在区尽快建成以重点渔港为支撑、小型渔港为主体、群众渔港为补充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解决渔业船舶安全停泊和禁渔期间难以集中管理的问题。

二)提高渔船安全技术水平

使渔业船舶救生衣、救生圈配备率达到100%。同时,强化渔船安全设施设备配置。渔政部门要严格做好渔业船舶法定检验工作,确保渔船安全质量,加强老旧渔业船舶管理,积极推荐使用标准船型,鼓励渔民淘汰不适应现有水域航行作业条件的渔业船舶。

三)完善渔船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形成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监管合力。区气象局要及时将灾害气象预警信息通报区农委及区渔政处。区渔政处要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区农委、区交委、区安监局等部门要建立渔业船舶安全管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及时将气象信息和避险信息传递给每位渔民,确保渔船安全航行作业。同时,要完善和加强渔政执法艇和渔船的辅助救助能力建设,增加渔政执法装备,配备必要的救助设备,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紧急备航制度。

严格执法监督四、强化渔船安全管理。

一)做好渔业证件换发工作

对现有渔业船舶和船员进行全面清理,区农委要加快推进渔业船舶“三证合一”工作。开展“证照大换发”活动,所有渔船重新换发牌照,实行渔船检验证书、登记证书和捕捞许可证“三证合一”所有船员换发新的内河渔业船员证书,彻底清除“三无渔船”和“四无船员”同时进一步完善渔船及船员监管档案,做好数据录入,建成渔船监管信息平台,实现渔业安全生产基础数据正规化和电子化。证件换发过程中,对渔业船舶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主体责任不落实的不符合船检要求的新建渔业船舶无夜航设备的没按规定安装船名牌,标写船名号、警示标语的没有参加渔业互助保险的一律暂缓换发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