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科学的基础

篇1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篇2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当前,尤其要求班级管理者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树立现代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在初中班级管理活动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使班级管理进一步科学化,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

一、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班级管理实践中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重课堂活动管理,轻课外活动管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认为班级管理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这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品德都是不利的。

2、重封闭性管理,轻开放性管理。由于部分管理者受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当前初中生心理特点的认识不够,管理仅限于班级小范围内进行,班主任是最高统帅,学生必须顺从“封闭性”管理,从而导致学生的身心不良发展。

3、重经验型管理,轻科学性管理。部分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过分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采用“管、卡、压”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运用较少,特别是由于未能充分采用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性管理,从而导致班级管理低效。

二、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的内容

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是指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班级管理运行的客观实际,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班级管理思想科学化。具备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管理思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有全面育人观、教书育人观、管理育人观、学生主体观、系统分层管理观等。

2.班级管理决策科学化。一是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去认识和把握班级管理规律。二是采取民主和科学相统一的决策,克服单纯按个人意志或凭经验进行决策的弊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班级管理组织、制度科学化。一是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完成,符合初中生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增强集体的活力,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4.班级管理方法、手段科学化。方法多样化主要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班级管理的规律,采用引导、辅助班干管理,让学生自我管理等不同的、多样的管理方法。手段现代化是指管理中采取民主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管理班级。

三、实现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的措施

1.班主任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班级管理的优劣。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级,所以班主任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爱岗敬业。二是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信服,乐于听从管理,信服教育。三是大胆创新,采取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四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学问,处理起班级事务来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组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班委的作用是重要的,一个优秀的班委就是一面旗帜,它对引领班级的健康发展和对班级的正常管理起到强有力的作用。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尽快建立健全班委组织机构,职责明确,又统一协调。同时把责任心强、能力高的同学选任到班委里来。在任用他们的过程中,既放手让他们大胆管理锻炼,又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帮助,从各方面进行指导和引领。

3.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纪班规,以“法”治班。班规的制定要经过全体同学的认真讨论商定。制定班纪班规之后,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贯彻落实,确保达到以“法”治班的目的。即班主任应培养班委会领导全体学生集体执法、集体监督、共同遵守,使班级步入“人人遵纪、人人执法、人人监督”的“法制化”轨道。

4.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班风。

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创设有效的教育情境,利用班纪班规和群体心理机制等形式和方法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增强集体管理意识,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达到管理自动化。班级的主人翁是全体学生,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有序管理班级的活动中来。自我管理班级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就要求学生重新进行自身定位,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到主要参与活动中来。自律形式多样,一般通过学生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等形式开展自我管理班级。要相信学生的觉悟和能力,给全体学生一个平台,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

篇3

一、《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保险学原理》是以保险及保险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把它看成一门纯粹的理论课,那么在授课中就会受到挫折,并失败。我开始在上这门课时,仔细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反复查看相关资料,弄清来龙去脉,可谓背课较认真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时,充满自信,眉飞色彩,但结果学生们并没有听进去,对很多原理、概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期未学生评教时给我打分也不高。

为此,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反复思考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一次,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讲课不能光讲理论,还有实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心中为之一震,自己大学毕业就来到高校教书,对保险并不熟悉,讲保险课无非是看了几本保险教材和书,看了一些参考资料,保险的现状究竟如何?保险公司展业和理赔究竟采用了那些保险原理?我并不知道。因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空洞无味,学生当然不感兴趣,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如何做到《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第一:我利用2012年暑假和2013暑假的两个假期,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客户对保险的需求,同时更主要是对保险学原理中的理论提供大量的实务性材料;第二:通过网络、书籍和保险业界人士的交谈,整理了许多保险案例和保险方面较前沿的一系列问题,使自己对《保险学原理》教材中原理、概念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材中有的过时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观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使我在讲授《保险学原理》时就感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学生们对这课也喜欢听,从而收获较大。如在讲保险合同这一章时,我简单讲了保险合同一般性内容和基本要求,着重讲了在东莞客户和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及订立合同之后容易产生的合同纠纷,并要求学生们思考如何回避这些合同纠纷?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有哪些好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学生们回答后,我再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国外保险专业有两种模式:一是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保险模式:二是与数学结合的保险精算模式。但无论那种模式,均开设《保险学原题》这门课。而其他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都由学生在公司实践中完成,不在课堂上讲授。因此保险专业的《保险学原理》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容易处理。我国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在专业基础课中都开设《保险学原理》,其中各章节都涵盖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内容。在专业课都开设《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课程。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如何处理?譬如在《保险学原理》有专门一章讲财产保险,而在专业课程中又设置《财产保险》这门课程,在讲授中如何防止二者不重叠,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为了解决保险专业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叠,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反复阅读了其他专业课相关教材,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保险法规》,《保险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处理《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程上,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第一:《保险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保险各个方面总的说明,但由于课时有限,在讲授时应是粗略适当,讲最基本观点和原理,不宜过细,过深。如人身保险这一章,我在讲授时只讲人身保险的特征,分类和种类,至于人身保险保费计算,费用给付,传统人寿保险有哪些主要品种?新型的人寿保险如何分红?留给专门讲授《人身保险》课程时讲授;第二:《保险学原理》虽然是对保险各个方面的总的说明,但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再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实在是市镇一级基层保险公工作,而再保险业务大多是在省以及保险公司总部进行,同时还有专门课程讲授《再保险》。因此,在讲授再保险章节时,我只是简单给予说明,留出时间去讲其他章节。再如社会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东莞及广东在社会保险做的比较好,保险专业学生中有部分人可能今后从事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加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没有开设《社会保险》这门课,因此,在讲授社会保险这一章时,我便详细讲了社会保险相关内容。同时,还联系到东莞社会保险情况,讲授了东莞社会保险的历史,现代与发展趋势。学生们听后反响很好,刚好有几位学生假期去社保局实习,我向他们:“你们去社保局实习,对社保的业务了解吗?”他们回答“关于社保方面您上课不是给我们详细讲了吗?”

关于《保险与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课内容上关系的处理的想法,我及时给教研室汇报,给过教研室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并列出了授课提纲。由于正确处理了《保险学原理》及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学生们都认为上保险课内容不重叠,我们学起来也很有味。

三、《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我系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和金融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学科。因此,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重叠。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学生就业不断走向“非专业”化,即学国贸的毕业后可能从事保险,银行工作,学保险、金融可能到贸易公司工作。因此我们在三个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保险学、货币银行学、个人理财等核心课程,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如何讲授《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如何处理好《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对于我从事《保险学原理》教学是应该解决的。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对案例及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认识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案例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仍比较普遍和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案例及案例教学的作用。

笔者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首先探讨分析了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途径和方式。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欲使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内涵与特点。

1.案例与案例教学

确切地理解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疑难问题,充满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类型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的用途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入型,即主要用于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引入,通过小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概念与相关理论的悬疑与兴趣;二是阐释型,即主要由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用以解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疑惑;三是自主型,即主要由学生在课中或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自主进行思考与讨论,以达到系统运用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案例教学还可根据其来源分为现成案例与自编案例等。

3.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而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中。然而,案例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这一关键问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尽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完全的管理现实,但却是管理实践的高度仿真。由于学生摆脱了真实管理者所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2.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平台

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二要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三要有一个需要共同实现的目的。但是,组织中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而且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3.为学生体验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舞台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不同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这些均使学生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为未来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必须达成以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把握企业机遇和判别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状况、不同背景的企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激励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展开,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在案例教学尤其是管理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即使各方意见不统一,也应允许各种独立的见解并存。另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甚至与管理案例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绝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其自动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真正增强学生参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创新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在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甚至比较片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肯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和体验真实管理情景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本着明确目标、引导激励及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这项教学工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篇5

[关键词]初中生 班级管理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11

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是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班级管理运行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包括班级管理思想的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组织制度的科学化以及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

一、当前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不高的表现

(一)管理理论运用不充分,实施效果不佳

要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首先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但当前由于部分初中班主任自身的科学管理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有的即使知道相关的科学管理理论,但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少运用。还有的班主任不是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而是缺乏一种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管理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不懂得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班级管理规律来不断改革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总是一味地按照以前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来管理学生,忽视了每个时代学生的不同需求,导致学生的各种合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管理决策上缺乏民主,脱离学生实际

当前,很多初中班主任习惯按照个人意志进行管理决策,或者打着怕耽误学生学习等幌子,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决策中。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决策”,看似减轻了学生负担,实则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教师单方面做出的决策也许并不适合学生实际,学生心里也并不赞成班主任的某些决策,但迫于权威不得不被动接受,最终导致班级管理决策在学生当中缺乏说服力和威信,在实践效果上极为不好。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决策”的环境下,容易形成被动接受任何事情的习惯,在遇到需要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时不知所措。同时,学生不参与班级决策,容易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不强,甚至对所在班级没有认同感。

(三)班委组织不合理,班级凝聚力不强

众所周知,一个统一、高效、精干的班委组织体系对于协调班级中的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增强班集体的活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都没有意识到这点,在推选班干部的时候,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拔标准,仅仅依靠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特长和各方面能力来确立,使得班干部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对整个班集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管理方法单一,班级缺乏活力

很多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手段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自己所带班级的特点,采取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方法,从而导致整个班级死气沉沉,缺乏应有的活力。

二、提高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探索适合现代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

时代在变化,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变化,如果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是不会被学生接受的。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不断地学习、探索适合现代初中生个性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将别人好的管理模式引用到自己的管理中,使自己的管理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决策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切记不能一意孤行,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权利,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相关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决策中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三)优化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将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人际交往能力、班级组织能力等纳入到班干部选拔的过程中,选拔出一批精明能干的班干部来协助自己的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所需,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以此来提高自己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丰富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改;几个关系

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

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篇7

关键词:科学理论 水稻栽培 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094-01

水稻,做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一直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和东北地区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的水稻总产量超过1000万t,而且还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东北地区,尤其是三江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水稻重要产区,2011年,我国东北三省水稻产量达到3427万t,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11.47%和15.67%。目前,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水稻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构建水稻高产栽培模型,发展水稻成产已经迫在眉睫。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力量,实现高产的水稻栽培就必须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为基础,通过技术力量使得水稻栽培管理技术更加地科学有效。以下将从水稻栽培过程中几个环节入手,以科学理论基础对水稻栽培管理技进行探讨。

1 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开展高产栽培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从培育壮苗开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等,运输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适合土质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适当,应根据本田地力情况、自然条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质、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确定,一般667 m2本田需绿色育苗面积5~7 m2即可。做育苗床时,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猪粪,一般3~5 kg/m2,浅翻10 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坚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实行复种

2 水稻栽培地的环境选择

种植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水稻产量,我们必须选取较为肥沃而且适合水稻生长的栽培地。只有对将要栽培水稻的栽培地提前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这片土壤的各项指标能够符合水稻栽培的标准要求,才能够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除此以外,土壤的周围环境以及空气质量也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在种植前,必须再次检测土壤指标和确保周围没有污染源。

3 水稻种子品种的筛选

种子品种的好坏对于水稻的产量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播种前必须将种子品种进行筛选,筛选出来的种子种必须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只要严格筛选出优良的种子才能够种出更好更高产的水稻。

4 必须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

在种子播种之前,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既晒干种子、清洗种子、浸泡种子和种子消毒,这都是种子在播种前必须做好的几大步骤。做好这些才能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清除种子的病菌、提高秧苗的成秧率、减少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发病率。

5 秧盘育秧的水稻育秧方式

我们应该选择背风向阳、土地比较平缓,土质优良、离江水河水等水源较近的菜园或者旱地作为苗床,而且还要配制好适宜秧盘育秧的土壤。在播种前,应该用水反复地清洗苗床,在播种的时候,摆盘中加入土壤,继续加水加土,除掉杂草和及时盖膜。盖种的土壤要比较潮湿,土壤对种子的覆盖要均衡和压实,不能使用带有碱性的土壤。盖好土壤后要采用化学物质将杂草清除,同时,为了防范田间的田鼠,应该在田园周围撒上有毒的诱饵。

6 科学合理的移栽技术,合理密植

水稻的移栽技术的质量对于水稻以后生长状况也有很大的联系。从科学的角度来控制秧龄,常规的水稻苗子在秧龄30~40天左右是最好的移栽时间,而杂交水稻最好的时间是在20~30天。移栽的最佳月份是四月份,因为这段时间一般降雨比较多,这样可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合理地移栽规格能有效的促进水稻茎叶变得粗壮,这样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在播种过程中,水稻要合理地密植,这样才能让水稻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阳光、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

7 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

在大田移栽前,通常在初期要施加足够的肥料,而且要注意各种化学元素的比例,而在后期,可以通过追肥的形式添加土壤中缺少的有机含量,如果有些土壤地质较差,可以采取加量的追肥方式。在水稻生长中,灌水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灌水,和遵守灌溉“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深水含苞”的原则,这样才有助于水稻对水分的吸收。除此之外,施加的农药的量要适度,可以用加强农药药剂强度的方式代替过度用药,合理地施加农药有助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防止害虫的侵蚀。合理地农药时间有利发挥农业的作用,最合理的时间是早上或下午4点。

8 结语

水稻作为全国60%多人口的主食,它的产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水稻种植质量提高,增加稻米的产量,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但是,水稻种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要注意到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又要注意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水稻栽培管理,只有把科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水稻的高产。

参考文献

[1] 杜雍,春萍,陆甬,等.土壤PH值偏高地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机化,2005(3):32.

[2] 棉花、水稻高产三大宝―― 早衰灵、谷哥、硅锌肥―― 富强“八佳益”牌产品在棉花、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上的应用[J].湖北植保,2010(6):25.

[3] 殷国平.植物激素在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66-67.

[4] 贾宝艳,王启芝,王伯伦,等.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173-176.

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护理学基础

高职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但纵观目前护理教学现状,理论教学仍然以教师灌输式为主,示教教学主要以学生观看为主,实验实训教学主要以学生模仿为主。鉴于以上教育现状笔者旨在填补现代护理教育不足,试阐明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还原课堂理实一体化,以使护生更适应现代护理教育形式。

1.人本主义教学观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提出,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潮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观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基本持批判态度,反对把学生当作“大白鼠”,但罗杰斯不摒弃“分数”。

1.1以学习者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学观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到底“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结合现有的教育现象,老师应该怎样把握?有学者提出应该是①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 ②教学无固定内容③教师不作任何指导[1]。笔者认为认为应该调整为①教学过程应该考虑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②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③教师只引导不轻易评论。

1.2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教育教师主讲,课堂通常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学习知识的权威人士及发言人,师生关系是很难逾越的一条鸿沟。人本主义教学观影响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性因素。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传统教育教师通常重视知识的传播忽略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①对学生有责任感;②教师是榜样;③多听学生的心声[2]。

2.传统课堂还原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有一章节是协助患者翻身侧卧、协助患者移向床头、约束带的使用等内容。笔者从事护理学基础教学已经8年,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前于示教室准备好一切用物及环境,课堂前5到10分钟,教师介绍本次课堂的学习目标及用物介绍,而此时学生主要把目光都集中在示教室里新鲜的用物上,对教学目标似乎没有兴趣。进入主题后,教师请一个学生演示患者或者直接用模型人作为患者,教师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正规示范,边示教边讲解,学生看完后的反应是“哦,好简单。”示教结束后教师讲解注意事项,课堂最后5到10分钟教师用于询问学生的感觉及课堂总结。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课后对课堂的感受尤于看了一场不痛不痒的电影,看似简单的示教背后隐藏的问题挖掘不出来,学生学习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3.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课改

人本主义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本次课堂教师选择在实验实训室,教室有8张床,学生按平时实验实训小组分为八组。进入教室后,学生首先看到黑板上板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这时学生对黑板上的内容熟视无睹,教师进入教室后创造教学情境及布置任务。如老师创造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现在都在骨外科,现有一位患者,患者女性,19岁,三天前因从三楼坠下,全身多处骨折,现在患者神清,急性痛苦面容,生命体征平稳,平卧于床上。每组都有一个扮演早班接班的护士甲,一个是夜班交班护士乙,还有一个是患者同学丙。待会患者学生躺倒被子里,护士乙向护士甲显示患者护理记录单,在床头交接班,介绍患者一般情况,交代患者需要马上翻身,两位护士一起共同协助患者翻身侧卧。预习过的学生可以按照书本上的步骤来做,没预习的学生按照黑板上板书的步骤来做,教师此时只是一个专业的旁观者,不要轻易地评价学生行为。学生自己在“做”中体验角色及发现问题,做完一次后换不同角色体验。体验三种不同角色后请同学们交流经验,教师可以在同时观察同学们的反应,我在巡视过程中有听到同学们激烈的交流,如:还是活动自如好些!要是她是男的,未必也这样啊?幸好我的病人比较轻。还发现同学们对此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患者身体多处骨折,这样弄会不会疼痛啊?要是脊柱骨折了也可以这样吗?甚至有学生说要是这个患者来了月经我们是不是要帮她换卫生巾啊?我听到这些怀疑和感慨很意外也很惊喜,我发现了学生已经有开始真正体验不同角色,我反问其中一位学生:如果一位患者需要换卫生巾可是没有活动能力需要护士帮忙的话,你是愿意当患者角色还是更愿意体会护士角色呢?这个学生想了想说那还是当护士好些。

4.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优势效应

4.1人本主义教学观能激发护生的主动参与性

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倡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合同,如课时量、进度、内容一览表的制定,学生考核的方法,考核时间的制定等,总而言之,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

4.2人本主义教学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听和“照方抓药”的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护生操作呆板,思维惰性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维护和发挥“潜能”的良好条件,是教学效果做到“自我实现” [3]。例如:有学者指出将一个5岁的小孩放在国外幼儿园,在没有任何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这个小孩可以通过与其他小朋友和教师的相处中,几个月就能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并且还带有当地的地方口音。因为学生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与其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4.3人本主义教学观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对别人的处境能感同身受,并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其是护患沟通的精髓[5]。人本主义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情境时让各种不同性格、背景的学生组合,并在情境中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讲出不同角色的体验。这种实验实训课自身体验的学习效果远胜于教师上课苦口婆心的传授。

5.实施人本主义教学观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完全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也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是对师资要求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教学观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人本主义教学观似乎更倾向于将课程综合,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教师设计情景时牵涉到很多专科护理的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人本主义教学观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学生的因素忽视了环境因素,忽略了教师的经验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陌生知识需求的判断能力,另外教师完全转变角色很困难。

6.结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尚在摸索中,怎样能做到既保持传统教育的优势又能吸收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精华以弥补现代护理教育之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27-335.

[2]籍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1-2

[3]Rogers,R,Carl.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M].Boston:MA;Houghton Mifflin.108.

[4]Du Jingna.Application of Hunanism Theory in the Teaching Approach[J].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2,1:32-36 .

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励策略;完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初中历史课堂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初中生的好奇心强烈,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当探索适合初中生的课堂激励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考试压力的困扰,用轻松愉悦的心态来接受知识,探索历史学科的奥秘。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正确的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探求更多的知识。初中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容并不艰涩难懂,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教师应当善于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通常来讲,初中生学习动机不正确,是因为背负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如果教师能变换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并产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设定自己的阶段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学习效果,以奖励措施为主,树立他们对学习历史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强化指导教学。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备课时收集到的历史图片、电影片段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调动他们对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求相关知识。

二、适当鼓励批评

首先,要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对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采用表扬策略,尤其要鼓励那些成绩不是很好、学习热情不是很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为成绩好的同学发放一些小奖品,或者对回答问题准确的同学给予热情肯定,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在讲授的历史意义时,如果有的同学提出与教材不一致的观点,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指导同学们讨论变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明确变法事件的历史价值,并帮助学生养成大胆提问的好习惯。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就不予理睬,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挫伤,对历史知识的爱好就会受到打击。

在探索鼓励策略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采用一些批评手段。这样做不是为了单纯的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克服学生散漫、马虎大意、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课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批评手段不能被过于频繁地运用,否则将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态,反而达不到批评的目标。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的条件下,恰当地鼓励和批评学生,而不能采用偏激的激励策略。

三、纠正消极心态

实际上,许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不是十分强烈,有的同学甚至厌倦这门学科,认为上历史课的意义只在于被动接受知识,并应对考试题目。这样的消极情绪,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造成学生这种情绪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对于课堂教学不够适应,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态,重新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就要着手研究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并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使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到历史教学上来。例如:教师可以与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一起探讨历史上知名的体育活动和人物,与爱好计算机技术的同学探讨计算机诞生的经过和发展步骤。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有利于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

另外,教师要侧重鼓励那些后进的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肯定。这部分同学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在较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取得显著进步,但是教师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态,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要了解后进学生的学习障碍,鼓励他们探索高效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快地提高成绩。

四、引进合作环节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出现的一种灵活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上引入合作环节,可以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例如:教师在讲授唐代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带领学生设计一个专用的历史事件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唐代历史事件摘抄到新闻板上,供大家研究探讨。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安排不同的信息收集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历史事件的有趣片段,在课堂上供大家交流分享。

五、结语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授课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然而,部分历史教师只注重单方向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实际上,只要教师改变一下教学策略,将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引入课堂教学中,就能消除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情绪,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励策略的合理性,是决定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探索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积极接受新式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彦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激励策略[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07).

篇10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 中国企业 企业管理 泰罗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目的和内涵

泰罗科学理论,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为最终目的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更是与员工的个人收入紧密相连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二、科学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泰罗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低,是美国企业经济效益低、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科学管理理论解决效率低的主要途径,首先就是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泰罗的理论观点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当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他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作为我国来讲,如果我们可以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用科学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企业管理,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对促进我国企业良好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泰罗认为,科学规范的管理、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他强调要重视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正是如此,企业的利润才会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和薪金待遇才会不断增加。以我国世界五百强的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他们在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建立了一种“零缺陷”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规定,凡是在流水线上,企业会派人员对存在缺陷和瑕疵产品的进行挑拣,并对存在缺陷和瑕疵的产品的名称等信息详细进行记录,登记。在实际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了缺陷和瑕疵产品,企业就会第一时间找到该产品的生产责任人,并对责任人进行倒查追究。在这其中,检验员的个人薪金与产品的合格率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个零缺陷机制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这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海尔集团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售后服务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

(二)企业管理者要制定科学的薪酬和奖励制度

公平、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是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的重要途径。泰罗指出,企业的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形成一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利益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这个观点,在很多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由此可见,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吸收了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大胆进行了企业改制,大刀阔斧地对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了改革,在注重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兼顾了公平,完善和健全了员工的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

员工能力的成长和提升,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问题,更关系着企业的繁荣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是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石。泰罗认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注重员工的培养。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要立足企业的发展实际,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将员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不同的员工分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注重工人的培养,千方百计挖掘员工的个人潜力。要不断加大对于员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以便实现达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四)企业管理者要注重管理的创新

泰罗认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方式,对员工的管理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不是简单地靠规章制度的引入。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发展中找到共同点,要让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达到一致。企业的管理者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业效益,而忽视员工个人利益的保护。对于员工来说,员工不仅要注重自己利益的实现,更要看到,员工的利益是在企业的整体利益之中的,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满足了,员工个人的利益才会得到满足。

(五)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职能的划分

泰罗认为,单纯的经验主义是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的,管理企业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制定科学的方法才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所以,在实际的过程中,管理和执行二者要明确分开。在企业长远发展和远景规划上,这个理应由企业的管理者来负责,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具体的执行部门来完成。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不断建立完善现代的企业管理,内部的结构才能日趋合理,管理也才能日趋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珉.泰罗科学管理的遗产及其反思——兼纪念《科学管理原理》诞生100周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8).

[2]郭红玲.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借鉴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