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名句范文
时间:2023-04-10 22: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楚辞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先秦·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兮,句中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波,此作动词用,波浪涌起。木叶,树叶。诗句描写秋风阵阵,秋叶飘零,洞庭湖水波荡漾的秋日之景。
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先秦·屈原《楚辞·离骚》。落英,落花。木兰坠露滴滴香,早上饮了当早餐;秋菊之花落纷纷,拾掇花瓣为晚饭。这是屈原以饮露餐菊暗喻自己清高不同流俗的人格人品。一个孤芳自赏、独立不羁的清流者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让人觉得又高洁、又孤寂。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出自先秦·屈原《楚辞·渔父》。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013年10月14—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了第十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5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95名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研讨会在很大范围内普及了规范应用科学技术名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加深了出版工作者对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编辑工作者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能力。
此次培训授课内容丰富实用,主要涉及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方式与渠道;对已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的难点词及热点词进行辨析,对常用且易用错的字词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员在今后编辑工作中随时查询使用;涉及有关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的介绍,同时提供若干两岸对照名词附表供学员研讨,方便编辑工作者进行两岸名词对照查询;对编辑出版学名词进行规范例解,让学员参与到词条收录的探讨;涉及数理化名词、生物学名词、医学名词、地学名词四大模块中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技术、地理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海洋科学等学科的名词规范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名词辨析,剖析定名原理,分析理论依据,使学员对名词审定工作有直观的了解与认识。
全国科技名词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理论阐述、实例讲解、课件演示,多位授课老师结合出版专业实际,以丰富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经验,运用大量实例和资料,深入细致地介绍了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及主要成果,使学员在提高编辑专业技能的同时,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对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方法与原则有了深入了解,对科技名词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体会,尽力使学员成为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推广者。研讨会上还安排了科技名词实际应用测试环节,巩固学员们的学习成果。
本次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任务顺利结束。全国科技名词委将继续做好总结工作,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了解学员在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总结术语查询技巧,使得科技名词规范化更具实用性与操作性,使得其在科技编辑日常工作中切实可行。
篇3
首先要明确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规律和考试常出现的题型。它的考试规律是:为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分值3~6分,一般情况下是赏析一首诗,题目设置为一至两个。所考查古诗以课内居多,绝句为主。常考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就赏析情况进行辨析;填空题,填写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词句;简答题,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字词句的赏析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思考。
初三学生在中考备考过程中要对古诗词进行全方位复习和总结,全面掌握其主要包含的知识点。下面笔者就古诗词相关知识点进行简要总结和阐述:
一是明确古代诗歌的分类,按语言形式分为诗、词、曲等;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按体裁内容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和送别诗等。
二是明确古诗词曲的内容分类,主要包括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或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和行旅诗等。
三是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例如比喻、通感、对偶、双关、借代、设问和夸张等;表达方式,例如抒情和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工笔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赋、比、兴、象征、衬托、想象、联想,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直抒胸臆等。
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广东湛江中考试题来说明一下解题思路和方法: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篇4
一.国学课的德育价值
国学的内核是“儒学”,国外许多学者对儒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想知道儒学为什么会影响中国几千年。经过研究,他们给出结论:儒学乃中华智慧之源。儒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一种先进思想。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共同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儒学的先进在于其建构的思想体系对人的巨大影响力。青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说:“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而以国学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使其感受和继承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精神。
二.国学课的德育创新
1、教材的指向性
在国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内容是基础。国学典籍中的美文和警句浩如烟海,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确立德育目标,根据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就应选择具有实用性的关于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国学教程》,选取了四书五经以及《楚辞》《老子》《庄子》等著作中有关德育的经典名句,释义及评析,并设置延伸阅读,对相关知识补充介绍,旨在让大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文化的内涵和国学经典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自省,使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视野,积淀文学底蕴,提高道德修养。
2、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国学教学多是生硬空洞的说教,枯燥沉闷。以渗透性德育为目的国学课,要充分调动学生,所以更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国学课教学的德育创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摸索:
(1)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情境。以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载体,制作精品课件,美化、深化、活化国学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教学资源,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课堂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2)联系实际。在学习经典名句的内涵时,引入相关的典故故事,社会话题、实事案例等,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把经典内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国学”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经久弥新,更易有所感有所悟,提升自身素质。
(3)开设活动课,采用多种形式活化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只有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努力挖掘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如组织辩论、演讲、情景剧、经典诵读等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4)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国学课的德育目标,教师需了解学生实际生活和思想状况。促进师生交流,应积极搭建多种利于交流的平台,来配合课堂教学。如电子信箱、qq、论坛、微博等,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实际,从而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德化影响必然会事半功倍。
篇5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诗人简况】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20岁时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谈判,被无理扣押。后于镇江脱险,到温州拥立端宗,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拘囚元大都(今北京)4年,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又称金陵),宿于驿站时所作。诗人壮志未酬,而故国江山已经沦亡,诗人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诗中便充满了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内容赏析】
首联写夕阳西下,惨淡的光辉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京都以外的帝王宫殿;泛指皇帝巡行时的住所),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
颔联诗人触景生情,想到了灭亡的南宋朝廷,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
接着,诗人在颈联中借景抒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自己如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好像旧家燕子在浩劫之后,无家可归。抒发了诗人经历盛衰荣辱、家国变幻后,内心无比凄苦悲凉之情。
尾联化用屈原《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意和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同他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致,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他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此诗,其意则悲,其志则壮,其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催人泪下。
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真挚悲壮,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典故积累】
新亭对泣 颔联暗用典故“新亭对泣”(见《世说新语・语言・过江诸人》)。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
满地芦花 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
篇6
关键词:境界说;诗言志;以意逆志;文学发展观
一、“境界说”的提出
(一)“意境”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境”本字为“竟”,是指时空概念。在《周礼》中记载“凡国都为竟。”,《说文解字》中“竟,乐曲尽为竟。”,境,指乐曲的境界,终结。汉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意”为佛学中六根之一,思量之义,“境”在佛学中指地界,为天识范围,后与“意”结合,在佛教中指精神上的超越。最早使用“意境”一词的是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即“物境”,描摹事物,注重形式;“情境”,注重真情实感,喜怒哀乐,深得其情;这二重境界都属于美学概念,而其提出的第三种境,“意境”,则将“境界”这个原属于地理学和宗教学的概念引入到文论中,赋予了其诗学的意义,摆脱了具体的物欲的结果,为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唐时期,刘禹锡提出了“取境偏逸说”,司马空又在《与极浦书》中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 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情景交融说,认为“意”为统帅,“景”为兵。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指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二)《人间词话》中“境界说”的提出及其内涵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的“境界”说,将“境界”作为评词的最高标准。王国维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虽然有理想派和写实派,但真正的大诗人却能融会贯通,无法严格区分。只要是文学作品,所谓的写实都是有一定的理想的,诗人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即使是现实主义作品也必带有理想色彩。文学,本就是一场伟大的虚构,一切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写实,而是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有新闻,才是完完全全的写实。王国维先生的“造境”和“写境”区分,明显受到了西方文论的影响,文学并非简单地反映现实生活,也不是单纯的情感地自然流露,文学世界之所以与自然世界不同,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展示客观现实,客观规律,文学世界是虚构的世界,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世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先生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显然是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在佛学观念中,人被物所累,被情所困,都是陷于红尘而害的,因而才需“般若波若密”,即“让渡”,达到彼岸世界,达到彻底地“无我状态”,破我执。“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的“以物观物”即“忘记自我”,将“我”明显、强烈的感情压抑下来,忽略“我”的主体性,融入到物的世界之中,如同庄周梦蝶一般。这一点显然与佛学上要求的突破小我,融入物界相通。“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佛教中的“心斋”、“坐忘”同样也是好静,通过主静来突破自我的局限。“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这实际上也就是心意活动的关系,心动和意动,最终依然要落实到静之上。即世界的本质是“无”,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不断地超越物境与情境,最终达到“真”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真感情,是指突破情景的束缚,现实的假象。“王国维把情与景合二为一,一同归位于艺术追求和审美关照的对象,不同于前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把情与物截然分开,王国维不仅把情与景物连接在一起,而且随着人之情感的喜怒哀乐放在一起,归入审美观照和文学再现的对象。”显然,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即“物我浑为一体”的审美感悟。
王国维先生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是中古典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意境理论是连接古典意境理论和现代意境理论的一座桥梁。王国维先生不仅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更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其深邃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将中西方文明融合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诗学体系,浓缩在《人间词话》一著作中。
二、“诗言志”在《人间词话》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诗言志”的内涵
在《礼记・孔子闲居》中记载到,“孔子云:志之所志,诗亦至也。”由此可见,“志”,指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诗了。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志”的一般含义,与诗是相通的。在《毛诗序》中说得更为明确,“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简言之,便是“诗言志”。其次,既然“志”的本义是停在或藏在心中,因而在秦汉典籍中,训“志”为“情”,为“意”者亦非鲜现。汉人又以“意”为“志”。《广雅・释言》曰:“诗,意也。”在以上的诠释与理解中,“志”的内涵就是“情”“意”,也就是诗人的内心的情感与意志。所以,“言志”的本义无非就是言情、言意与言志。“志”的含义还有更为深入系统的论述,闻一多在《歌与诗》中说到,“志有三个意义:一、记意,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既然“诗”为“志”,“志”又是“藏在心中”,那么“诗”或“志”也就是记忆,也就是指诗的最高记诵。其次,文字产生之后,文字便代替了记忆,“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古时一切文字记载皆曰志。”因而,“记载”便是诗或志的第二个意义,也就是诗歌发展的第二个主要阶段。第三,与此同时,人们为了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使用文字力求经济节约原则,于是,散文应运而生,逐渐倾向于用散文记录事物和道理,而诗(韵)则更多地用来抒写“情抱”,使得诗的“事”的成分渐少,“意”的作用渐多。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成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时,便已经开始用“志”来专指“怀抱”即“情”、“意”了。这便是诗或志的三个含义,也就是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然而“诗教”说控制着“诗言志”,也就是说,这种“志”必得陶冶人的心情,培养美的情操,感染好的思想,也即诗人必须有理性来驾驭和重视社会的政治功利性的鲜明特点,它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对我国民间诗歌美学传统的形成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而“诗教”并不完全偏重于理性,而是强调理性和感情的融合,节制和净化。
(二)王国维先生的文学发展观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叶嘉莹评论道,“他不仅有见于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新兴之文学,而且更指出了文学演进的主要原因乃是由于任何一种文体,在通行既久之后,经过多人之尝试和使用,自然便不免会逐渐趋于定型,成为一种习套。于是当一切可行之途径尝试俱穷之后,后之作者一则既更无发展开拓之余地,再则又现有许多既成的习套摆在眼前,于是才气不足的作者自然便不免养成一种因袭摹仿之风,而丧失了一切文学作品原来所最需要的创造的精神和能力,所以豪杰之士遂不免遁而作他体。”的确王国维先生的此种说法看到了各种文学形式的大致升降规律,但其论述的“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却显然存在不合理之处,事实上,文学的发展规律,远没有如此简单,明确。在诗歌的发展史中,并非是四言凋敝后才有楚辞,相反,二者是同一时期的,并且四言诗的背后也不比五言简单,四言诗的创作更需经过更为严格的文学教育训练。并且,就一体论而言,王国维先生认为,文学后不如前,但事实上,就一体论而言,每种文体的发展应该是波浪形的,而非直线形的,因而,文学后不如前就一体论而言也是有失偏颇。虽然,王国维先生的文学发展观有其不合理之处,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习套”却是独具慧眼,也影响深远。
【结语】 王国维先生的审美“境界说”、“诗言志”的真性情、“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及其诗学发展观是王国维先生诗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人间词话》更是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05月版
[2]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3]王文生:《中国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篇7
作者 施泽会
再过几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是纪念中国古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许多骚人墨客,到了这一天纷纷撰文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何人们这么爱他,尊敬他?其原因是什么?他那勇敢的一跳,成了千百年来的一种绝唱。有的人说屈原是受不了楚怀王的昏庸才跳下河的,有的说是屈原自己傻才跳下河的,有的屈原是为了爱一个人殉情才跳下河的等等。不管有多种说法,都抹杀不了屈原爱国这个主题。
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沉浸在划龙舟,吃粽子的纪念活动中。相近这几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有小雨大雨,甚至还有暴雨。广东人,称这几天下的雨是“龙舟水”。因为广东人称下雨为“落水”。刚到深圳的时候,我听不懂白话,他们说“落水”了。我以为是哪个人掉进水里了。后来他们说多了才知道白话说的“落水”就是下雨。
小的时候,我的故乡举行过多次龙舟大赛。那些比赛的队伍,在涪江河里,划着龙舟。抛气球,抛鸭子,满河里都是鸭子,鸭子的嘎嘎叫声,更增加了各个参赛队伍的干劲。众人划桨,力量强大。涪江河沿岸人山人海。观战的,喊号子的,打水仗的不亦乐乎。特别是那些男女青年,在这一天更加开心,他们见证了爱情的力量。一个个小伙子,光着臂膀,在龙舟上,敲锣打鼓,喊声震天,江浪滔滔,恋人在岸上思念着小伙,小伙胜利的喜悦和激情滋润着心中美丽的爱神。
天空不作美。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这就是所谓的“龙舟雨”了。观战的男女老少全身都被大雨湿透了,龙舟大赛的队伍,还是在大雨中拼搏,直到大赛结束。心中的那个他,在姑娘心中就是勇敢者,就是英雄。尽管双方都湿透了全身,他们手拉着手,在大雨中回家。时间流逝得很快,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故乡现在还在举行龙舟大赛没有?那些相恋的人儿是否和当年一样?为了看一场龙舟大赛,不顾狂风暴雨,不过一切自然环境的变化,把爱情紧紧抓住在各自的手中?
端午节吃粽子成了人们的习惯。在广东打工多年,才知道广东的粽子和家乡的粽子不同。广东的粽子把腊肉,花生,绿豆等食物包进粽子里,有的是咸味,有的是甜味,有的不甜不咸。把粽子倒进汩罗江,成了民间千百年来的传说。为了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水鬼吃掉,五月初五这一天,大家把包好的粽子纷纷倒入河中,这种情景成了保护屈原尸体的一种祭祀活动。真的粽子能够保护屈原的尸体吗?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这种祭祀活动没有间断,还是一年一年的把粽子倒进汩罗江,希望屈原在九泉之下能够得到安宁。
广东深圳最近下了半个多月雨。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殉难才下的雨吗?我不得而知。雨水成了龙舟雨,成了人们的思念屈原的泪水。仿佛楚国爱国诗人就在眼前。《九歌》《楚辞》《九章》《离骚》《天问》等很多屈原的著名诗篇,人们还在诵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了千古名句,屈原怀才不遇的事实令人伤痛。
篇8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5、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6、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诗经》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9、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1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1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1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旨》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0、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1、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9、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3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3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3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3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3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36、读书足以怡情,文彩藻饰太盛则矫。——培根《谈读书》
3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39、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4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43、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4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4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46、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4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4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4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5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5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5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
5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54、兼听则明,倔信则暗。——王符
55、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5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5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5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5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60、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6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6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65、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6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6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68、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9、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7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7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72、—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7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
7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75、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司马光《资治通鉴》
7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7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78、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7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8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8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8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8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8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8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8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89、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0、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91、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9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9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9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9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9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9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9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99、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0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0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10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103、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0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0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06、学无止境。——荀子
10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0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
109、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封平话》
11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1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1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1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1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1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1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1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119、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12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12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22、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12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2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2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2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1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3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13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3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34、穷则变,变则通。——《易经》
13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13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1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3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13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14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14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4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14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
14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14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4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4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14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15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5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15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5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5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15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爱国情感
诗歌的源头,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诗经》,它是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歌咏爱情,展现热烈欢快的劳动场面,表达对国土的热爱,这些生动形象的题材,都是当时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写照。其中《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全诗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重章复唱的形式,它生动的表现战士们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厉兵秣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是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赞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反复诵读,除了加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两千多年前的秦地人民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尚能以大局为重,团结友爱,协同作战,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为了捍卫神圣的领土,抵御外族的侵略而英勇参战,无私无畏。今天,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境外一些国家对我们是觊觎已久,磨刀霍霍,不断挑起事端,诸如问题、。所以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除了《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诗里诗外洋溢着的高山仰止,千古生辉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阅读他的诗,就是要学习他满腔的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坚持自己理想的不屈信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人民疾苦。坚持正义,坚持节操,敢于同腐朽集团进行不屈斗争。屈原的诗篇,对祖国充满热爱,对人民寄予无限同情。
《楚辞》和《离骚》,是屈原诗歌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千古名句表现了自己对楚国前途、人民生活的忧虑和担心。一个强大的秦国正在北方崛起,可是楚国却在节节败退,而楚王又是如此的听信于小人,这不能不引起屈原深深的幽思和忧虑。脍炙人心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坚持高洁,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的精神是其苦苦探索与追求的最深层次的表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一种憎恶黑暗,嫉恶如仇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屈原诗篇中爱国主义的精髓。虽然屡次遭流放,他依然爱国忠君,当秦国的大军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时,屈原彻底绝望了,他毅然以身殉国,负石自沉,投汩罗而死!
屈原的诗篇,千古不朽;屈原的人格,永不磨灭。它们“沾溉万世,泽被苍生。”屈原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地齐寿!
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太平、山河海晏,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与国内、国外的交流、融合频繁进行,所以唐朝在早期形成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两个恢弘的鼎盛时期。诗歌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它的巅峰时刻。层出不穷、类型迥异的诗篇,群星璀璨,风格不同的诗人,都倾尽自己的情,来扮靓百花盛开的诗坛大花园!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可以说,杜甫的诗就是中华名族的一部血泪史。杜甫的诗始终植根于现在的土壤,植根于人民。“忧国”即使忧民。他心怀苍生,悲天悯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从而教育、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和爱国者。
从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望春》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沉,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人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风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代边塞诗也唱响了爱国主义的正气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育玉门关”这些边塞诗洋溢着宋观主义的豪情,写出了边关将士渴望建功立业,勇歼来敌,捍卫国土的爱国精神。赤诚之心,殷殷之情,戎马倥惚,马革裹尸。
北宋后期,由于宋金对抗,外族入侵,统治者的无能,致使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宋的历史就在屈辱中草草谢幕。到了南宋,统治者依然奉行俯首称臣,投降求和,割地赔款的卖国政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的黑暗,经济的凋敝,金人铁蹄践踏下的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现实的悲凉,战争的灾难,人们的苦难,不断撞击着有志之士和大量诗人特别是词人痛楚的心扉,他们力主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即使是烈士暮年,依然壮心不已。除了用笔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外,他们甚至愿意投笔从戎、上马杀敌。陆游、辛弃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词人。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篇10
1、人物瓷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陶瓷绘画的通称,按照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背景可归类为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释道画”,以宫廷美女和大家闺秀为题材的
“仕女画”,以市井和民俗风情为题材的“风俗画”,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历史典故画”等。
在人物瓷画中,力求作者把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表现,置身于场景中,将人物的个性刻画得气韵生动、逼真传神达到形神兼备。在粉彩人物瓷画没有出现前,青花人物瓷画和古彩人物瓷画在形与神的表现上,显得比较单薄,粉彩人物瓷画出现后,由于多色彩的运用,瓷画人物在形与神的表现上就显得非常丰厚。特别是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艺人更是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人物造型和线条以及设色上有很大的创新发展。
如王大凡的粉彩“富贵寿考”图瓷板和方云峰的粉彩“南浦话别”瓷盘:“富贵寿考”图瓷板以红色为主色调,使得画面具有喜庆色彩。正面一头戴缨冠,身着红袍,腰系玉带,手托笏板,鹤发童颜的老者,面露笑容,气宇轩昂,身后侍女执团扇相随,二童笑容满面,手托硕大寿桃,献于老者眼前。整个画面构图丰满,疏密得体,色泽艳而不俗,人物线条细腻流畅,形态生动传神。背景中出现的仙鹤插屏,牡丹,三果等物有富贵、长寿,多子多福的寓意,合起来点明主题“富贵寿考”。“大富贵亦寿考”出自唐代名将郭子仪遇仙传说故事。据景德镇地方文献记载,王大凡在1915年曾创作此题材瓷板画,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1945年又以新创的落地粉彩技法,重绘此题材瓷板。
粉彩“南浦话别”瓷盘,画题源于《楚辞 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为南面的水边之意,后世延伸成为送别时专用之地。风展垂柳,草木茂修,正是春意盎然时,泊岸待渡的篷船点明分离的时别。翩翩公子与娇柔美人正依依难舍,似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柔情密语。人物线条流畅,设色清丽雅致,远山近水层次丰富,墨书南朝梁红淹《别赋》中之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绿渡。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2、山水瓷画: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陶瓷绘画。为瓷画中的一大画科,技法上写意和工笔以及兼工带写,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其形式在传统分法上有水墨、青绿、浅绛、淡彩、没骨等,侧重和讲求的是气势和笔墨神韵。
如汪野亭的墨彩“云烟”图瓷板和粉彩“瀑布云山”图瓷板:墨彩“云烟”图瓷板为效仿米芾雨后云山画法,远处山峰突兀烟云中,山间村舍烟云迷蒙中若隐若现。飘浮的云气用淡淡的料色晕染,峰峦和树林用横笔点染,颇有水墨山水画“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江面帆船悠然波涛中。近处是山石峻峭,丛林繁茂,茅舍中一人在伏案读书。画上题款有两处。左上角:“既摹米老画,复著米家船。一驱风雨里,正好拥书眠。”,此瓷板画为汪野亭为“西湖博览会”纪念瓷。粉彩“瀑布云山”图瓷板画面峻壑群峰,山高水长,竹苞松茂,桃红柳绿,房舍掩映,水上泛舟,波光塔影,老者回首呼童,倘佯于山水间,活生生一幅风情画,极富中国文入画意境。题款:“瀑布云山石上流,湖滨烟水送轻舟。桃红柳绿常回首,策杖呼童且漫游”。
3、花鸟瓷画:花鸟瓷画是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瓷画。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画法。工笔花鸟瓷画即用浓、淡勾勒,再分深浅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瓷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两者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花鸟画要求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