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村集体资产,是指属于乡(镇)、村集体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
本条例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乡(镇)、村农民以生产资料及其它资产集体所有制形式建立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管理。
第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所有的集体资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保护集体资产的权利和义务。
未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可以由村民委员会行使集体资产的管理职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经)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土地、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和农机等部门,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下,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有关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所属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是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具体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审计和监督;
(三)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增量投向监测;
(四)负责集体资产的统计和产权登记工作;
(五)对农村集体资产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依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和任职资格审查;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二章 集体资产所有权
第七条 农村集体组织所有的集体资产包括:
(一)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和滩涂等自然资源;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筑物、农业机械、机电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牲畜、林木、果园、农田水利设施、采矿设施、乡村道路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或者兼并的企业资产,在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集资建设的项目中,按照投资份额拥有的资产及相应的增值资产;
(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无偿拨款、资助、补贴、减免税和捐赠财物等形成的资产;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现金、存款、有价证券;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
(七)其他农村集体资产。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挪用、私分、损坏、挥霍浪费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平调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非法用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担保。
第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变更或者终止集体资产所有权,其集体资产数额较大的,须经其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在集体资产所有权取得、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备案。
前款规定集体资产数额较大的具体限额,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条 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认定产生纠纷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协调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章 集体资产管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农村资产资本化、农村资源市场化、农民增收多元化提供服务和制度保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保护。对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建立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应当明晰产权归属,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第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通过的章程、决议和决定;
(二)制定集体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按照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的章程派员参加管理工作;
(四)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报告集体资产管理工作;
(五)指导、监督所属经营单位的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
(六)负责集体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七)接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对其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管理和使用制度,对资产变动情况及时登记,做到账目与实物相符。
第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制度,会计、出纳分别管理账簿、现金。会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核算收入、支出和结存,编制会计报表。
第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收入应当按照规定记入会计账簿,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设小金库,不得坐支现金。各项开支应当由集体经济组织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按照制度审批,严格审批手续,并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集体资产经营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外,应当采取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经营者。禁止利用职权压价发包、出租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参股、联营和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前,必须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进行资产评估。
第十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集体资产流转制度,通过拍卖、出售、转让、兼并、股份经营、联营等形式,促进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集体资产报告制度,按照规定如实填报资产统计报表,报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
第二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收益分配制度,年终结清全年的收入和支出,清理财务和债权、债务,兑现承包合同和租赁合同,按照规定提取发展生产和社会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折旧费和荒山、荒地、荒滩、水面、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转让收入等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二条 农村集体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一)实行承包、租赁、参股、联营、合资和合作经营的;
(二)进行资产拍卖、转让和产权交易等产权变更的;
(三)所属企业出现兼并、分立和破产清算的;
(四)进行资产抵押以及其他担保的;
(五)其他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
农村集体资产经评估后,其评估结果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确认,并经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鉴证。
第二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接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对其集体资产的审计。
第四章 集体资产民主监督
第二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集体资产民主监督小组。
乡(镇)民主监督小组成员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民主选举产生。乡(镇)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监督小组成员。
按照《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规定建立的村民主理财小组行使村集体资产民主监督的职责。
第二十五条 集体资产民主监督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本组织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决定事项的情况进行监督;
(二)检查监督本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活动;
(三)参与集体资产发包、租赁等经营方式的招标、投标活动,并监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四)听取和反映群众对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协助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进行审计;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事项必须经其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一)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
(二)集体资产经营方式的确定和变更;
(三)较大投资项目和重要资产的购置、处置;
(四)年度收益分配方案;
(五)其他重要事项。
第二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集体资产公开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承包费和租金、征收、征用土地补偿费、干部补贴、招待费、兴办公益事业收费、上级拨付的专项补贴等财务收支,集体资产权属变更、宅基地使用方案等,每季度以公开栏的形式如实逐笔公布一次,重要事项应当随时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有权对本组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情况提出询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负责人应当在十日内作出答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并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造成经济损失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责任者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主要责任人员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当事人处以违法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责任人员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上年报酬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员应当依法予以赔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农村集体资产损失,情节轻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实行独立核算的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的集体资产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指归乡(镇街)、村集体全体成员(社员)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非资源性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集体所有的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的载体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社员的社区性村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等。
属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归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
属组(队)集体所有的资产仍归该组(队)成员集体所有。
篇2
一、房屋资产管理:
后管处负责全院房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并做好全院房产的台帐工作,按调配程序办理好房产的调配工作,对房产使用情况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房屋资产的调配:
1、各系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有权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按标准调配房屋。
2、其它部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调配房屋时可向后管处申请并填写《房屋使用申请表》交分管院领导审批。
3、分管院领导同意后,由后管处签发房屋调配单并办理相关手续。
三、房屋资产的使用标准:
1、原则上各系部书记、主任共用一间办公室,也可根据各系具体情况安排,但各系书记、主任、辅导员、办公室主任、教务秘书、团总支书记等行政办公用房总共不得超过3间。
2、各系专职班主任人数少于3人时与辅导员共用办公室;4人及其以上时可单独使用一间办公室。
3、各系安排一间会议室兼接待室。
4、各系学生会、学生自律会、学生社团等共用一间办公室。
5、教师办公室应以教研室为单位,原则上每间办公室不少于6人。
6、行政、后勤用房主要从紧控制,原则上处室实行合署办公。
7、各种教学、管理、仓储等辅房使用,由后管处统一协调。
四、房屋资产的使用要求:
1、各使用部门在房屋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随意变更房屋使用功能及房屋内部结构。
2、房屋用途如需变更,必须重新办理申请、审批手续。
篇3
一、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背景及实施时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受到公众的批判。为应对质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着手修订相关准则,并于2014年7月24日正式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即IFRS9),以替代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即IAS39)。新准则IFRS9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金融工具减值部分,引入了预期损失模型(ELM)。不同于IAS39中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LM),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报告主体在初始确认时预估金融资产的信用损失,且在其全部生命周期内及时确认预期损失的变动,并相应计提准备金。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趋同路线图,我国将在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财政部也一直积极参与IFRS9初始提出和多次修订的相关工作。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极有可能根据IFRS9做出相应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曾以趋同为目标共同开发了预期损失模型,但最后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美国已明确表示,不会采用IFRS9中提出的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据此,笔者认为,我国财政部在考虑我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后,是全盘接受IFRS9还是略有变通,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大量商业银行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并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分别A股和H股财务报告,因此,即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做相应调整,国内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商业银行(目前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仍面临在2018年1月1日实施IFRS9的实际压力①。
二、预期损失模型综述
IFRS9的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报告主体将金融工具按照预期信用风险及其变动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减值损失及利息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会计处理。第一阶段:在报告日,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较初始确认后没有显著增加,则按照12个月预期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并根据资产账面价值总额来计算利息收入。第二阶段:在报告日,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较初始确认后显著增加,但尚无客观减值证据,则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仍根据资产账面价值总额计算利息收入。第三阶段:对于非购入或源生型的已减值贷款,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并按该资产账面价值净额(扣减减值准备)计算利息收入。支持者认为,预期损失减值模型可有效缓解顺周期效应,有利于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促使会计上的信用损失确认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更趋一致,有利于弥合会计界与金融界由来已久的分歧。
三、预期损失模型与现有规定的相关概念辨析
(一)未来vs历史-——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贷款减值的规定主要是依据国内准则《企业会计准则2006——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及国际准则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做出的。两个准则均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ILM),由客观证据显示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将出现的损失,并以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计提贷款减值。与已发生损失模型(ILM)相比,采用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ELM)将导致以下情况:一是损失确认时间更为提前,准备金计提金额大幅提升。预期损失模型不需要待出现触发事件或减值迹象后才确认减值损失,意在解决减值准备计提“过少、过迟”的问题。根据德勤的一项最新调研结果,一半以上接受调查的银行认为,预期损失方法将会导致银行在所有贷款资产类别上的准备金提高,最高增幅可高达50%。二是主观判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相比已发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大量使用前瞻性信息并高度依赖主观判断。例如IFRS9对违约、三阶段的划分标准、预期损失计量等关键定义或步骤,仅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并未给出硬性的操作规范。对主观判断的倚重,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灵活度和弹性,缓解了顺周期效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为报告主体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较大空间。预期损失模型是当下会计重心由如实反映历史信息向帮助投资者预测未来转移的前奏,财务会计信息依赖于预测的成分将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会计准则这一变化趋势,完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准确度,在准则范围内运用好“主观判断”的自。
(二)微观vs宏观-——预期损失模型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除了要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还要满足银监会的相关监管规定。银监会于2011年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这里的标准主要指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要求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我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采用最低比例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其出发点是加强审慎监管,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实际信用风险状况不加区分,仅从总量上加以限制的做法,与会计准则中对减值准备的规定相悖,也不符合监管部门倡导的精细化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极有可能面临以下尴尬情况:按照会计准则的预期损失模型,从单一或组合层面对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并分别计量了减值损失;然而加总的计提结果却无法满足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的要求。此时,商业银行只能重新校准模型,不断调试模型参数,使得最终的结构既能从“形式上”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能从“数量上”满足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但实质上牺牲了减值模型的时效性、透明度和稳定性。由于需要在汇总所有信息后再调试模型,银行可能在报告披露的最后时刻才能得知每笔贷款的最终减值计提金额。这会导致无法及时满足贷款定价和内部核算的数据需求。目前,已有诸多学界和业界人士呼吁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对现行的资本管理、减值准备等政策进行梳理、研究,并适时做出调整,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提升政策间的协调性,减轻商业银行实施多套拨备标准的压力。
(三)框架相似,细节不同——会计准则中的预期损失模型与新协议中的预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从理念上和具体评估方法上,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leII)的有关成果。目前,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主流作法是,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违约概率以及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数据及模型为基础,开发出满足新准则要求的模型,并建立相关系统,以满足实现定期评估、对内信息报告以及对外信息披露的要求。然而,即使对于已按新资本协议要求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大型商业银行,实施预期损失模型也将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基础数据库亟需拓展。大型商业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建立的信用风险数据库,主要积累的是历史信息,对于构建更具前瞻性的预期损失模型来说肯定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补充哪些基础数据,这些数据需从内部或外部的何种渠道获得,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资金成本,这样的努力是否值得,哪些数据必须纳入而哪些又可以暂时舍弃等问题,则成为后续建模和计量的基础,需要商业银行基于现状仔细进行评估并反复进行权衡。二是违约概率模型预测期间有待拓展。大型商业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计算的是未来12个月的违约概率,而IASB的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则既要求测算未来12个月的违约概率,又要求测算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的违约概率。如何拓展现有违约概率模型以满足IFSB的要求,尚待研究。三是现有的12个月违约概率需要转换。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的12个月违约概率,一般是基于“贯穿周期型”的(即周期中性经济条件下的违约概率);而IASB则要求计算“时点”违约概率(即报告日当前经济条件下的违约概率)。一般来说,“贯穿周期型”违约概率是“周期平均值”,反映的是较为长期的违约概率趋势,对经济周期变动敏感度较低,波动性也较小;而时点违约概率对经济周期变动敏感度较高,波动性也较大。
四、预期损失模型对商业银行现有风险管理体制的挑战
(一)预期损失模型的三阶段与五级分类我国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且需根据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动态地调整分类结果。其中,次级、可疑、损失这三类贷款又合称为不良贷款。实施预期损失模型时需进行的初始风险评估和对后续信用风险是否显著恶化的判断工作,从本质上与风险分类工作的性质类似。在会计新规下,五级分类与减值三阶段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值得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思考。具体来看,已减值贷款与不良贷款基本对应,应无太大异议。在目前银行业实践中,已减值贷款与不良贷款虽然分属不同的体系,但基本被认为是“同义词”。IFRS9新模型中的第三阶段“已减值贷款”基本延续了现行准则IAS39中“已减值贷款”的定义。新模型中的阶段一与正常类、阶段二与关注类是否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仍需仔细探讨。如果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同时保留两套分类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又显得过于臃肿,有“叠床架屋”之感。建议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强协商沟通,修改五级分类的定义,使之与预期损失模型的三阶段形成简单的对应关系,但仍保留五级分类的名称,使得普通投资者易于理解。
(二)预期损失模型与贷款定价预期损失模型所蕴涵的基本假设是,利率已经包含了对当前预期损失的弥补。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预期损失模型是否适用,在理论层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我国正处在利率市场化大力推进的阶段,金融机构正处在从管制利率环境到市场化利率环境的转型期。在IFRS9实施截止日日益迫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与其继续探讨其理论适用性,不如及早着手研究对策,借IFRS9实施的“东风”,统筹推进贷款差异化定价的模型和机制。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输出的违约概率、预期损失等结果,可以直接用于贷款定价,免除从零开始进行清洗数据、建立模型、改造系统、业务整合等工作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IFRS9实施带来的利润压力也会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其贷款定价能力。IFRS9实施后可能带来资产减值准备的大幅提升,会使商业银行迫于经营压力,通过提高高风险信贷产品的定价来对冲资产减值准备的提高。总之,面对IFRS9实施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挑战,商业银行的最优策略应是抓紧时间,苦练内功,变被动为主动,统筹推进IFRS9的实施工作和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和风险定价水平。
五、建议
篇4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鼓励、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规范政府首购和订购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开展首购、订购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首购,是指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暂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以下统称首购产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采购人或政府首先采购的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订购,是指对于国家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技术、软科学研究课题等(以下统称订购产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和生产机构(以下统称订购产品供应商)的行为。
第五条首购和订购的产品应当具有首创和自主研发性质。属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应当按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执行。
第六条政府首购和订购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政府首购和订购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首购管理
第八条首购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国家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
(二)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
(三)生产和制造供应商为在中国境内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
(四)首次投向市场,尚未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需要重点扶持;
(五)具有潜在生产能力并质量可靠;
(六)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
第九条首购产品的认定按照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计字[2006]539号)执行。
第十条首购产品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部门研究确定后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予以公布,在有效期内实行首购。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科技部推荐符合首购政策精神的产品,经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认定和评审后,可以补充进入《目录》。
第十一条采购人采购的产品属于首购产品类别的,采购人应当购买《目录》中列明的首购产品,将政府采购合同授予提供首购产品的供应商。
第三章订购管理
第十二条订购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
(二)属于国家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但目前尚未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产品权益状况明确,开发完成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四)创新程度高,涉及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或者应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方面对原有产品有根本性改进,能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或者能在国内外率先提出技术标准。
(五)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市场前景或能替代进口产品。
第十三条采购人应当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订购产品供应商,签订订购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确保充分竞争。
政府订购活动应当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订购产品政府采购合同应当授予在中国境内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采购人及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必须在采购文件的资格要求、评审方法和标准中明确对订购产品供应商的具体要求、订购项目成果的详细技术要求、以及相关评分要素和具体分值等。
第十六条采购人及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应当根据项目需求合理设定订购产品供应商资格,包括技术水平、规模、业绩、资格和资信等,不得以不合理的要求排斥和限制任何潜在的本国供应商。
第十七条以联合体参与投标的,投标供应商必须为在中国境内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十八条政府订购合同不得分包或转包。
第十九条订购产品政府采购合同应当约定考核验收、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等内容。
第二十条政府订购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在首购、订购产品政府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依法变更合同条款或者签订补充合同的,不得违背促进自主创新的原则和首购、订购政策。
第二十二条双方当事人依法变更首购、订购合同条款或者签订补充合同的,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应当将变更后的合同、补充合同副本以及变更、补充合同的理由报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采购人不执行政府首购、订购政策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第二十四条采购机构在政府首购和订购业务中有违法行为的,给予警告,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取消其进行相关业务的资格,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中标、成交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并予以公告。财政部应当及时将相关产品和供应商信息反馈给科技部:
(一)获得政府首购、订购合同后将合同转包的;
(二)获得政府首购、订购合同后分包给其他供应商的;
(三)提供的政府首购产品质量不合格、影响正常使用,或者承担的研究开发任务不能按照采购文件和合同约定完成的。
供应商有前款情形之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有关民事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对于符合政府首购基本条件的试制品的采购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未作出规定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首购产品公布前的政府采购合同继续执行,首购产品公布后的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按照政府首购政策执行。
篇5
关键词:电能计量 条形码技术 管理应用
一、条形码管理系统概述
建立电能计量管理系统有利于改进、优化管理方式,加强电能计量器具的控制,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电能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操作,对有关计量设备进行在线管理和实时控制,降低计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装表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条形码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采用动态管理手段来实现自动化索引计量装置的基本参数操作,大大降低了由人工操作造成的测量失误发生概率,全面控制计量管理流程。在计量设备领用的过程中,仓库管理员要逐个扫描计量设备,严格完成出库记录工作,初步完成现场工作后,须立即完成计量点参数录入工作并保存参数信息。
利用计算机对各项检测工作以及电能计量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有效避免了计量装置在运行出现的超检定时限与滞留现象。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有效提高了检测工作与设备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让无纸化作业成为可能。当库存出现超下限的情况时,管理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便于测量设备的及时校验与购置,提高了计量流程的稳定性与流畅性。
采用条形码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操作误差,同时也能够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将条形码技术与电能计量设备结合起来使用,大幅改善的管理效率,提高的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该系统深层次应用,迎合了社会发展与电力体制改革对于提高电力企业运营效率方面的要求。
对于部分被轮换的计量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对设备数据进行收集与录入,变更或撤销资产数据后,操作人员要将计量设备调整至在库未校状态。在重新领用设备的过程中,管理员要将计量设备逐个扫描入机,通过批量化管理的手段来完成设备的收纳工作。校过程中,校表人员可以直接将有关参数输入至计算机校验程序,形成技术参数库,同时完成资产库的建立工作,将数据进行压缩转码,传送给中央计量中心。
在计量设备的购置过程中,有关单位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量设备用量方案,对条形码编码进行统一制定,利用modem向下属单位传送编码数据,计量设备的使用方负责条形码印制工作。在数据开始传送之间,需要对数据进行专门的加密转码处理,严格限制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要求设备使用单位在权限范围内调用计量设备数据,完成条形码数据编制工作,防止出现条形码私自印制的现象,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设备使用单位的工作量。电能计量设备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了数据流与实物流的同步、无纸化操作以及自动化办公。
二、条形码的具体应用
(一)计量设备的资产管理
在设备的购入方面,利用条形码技术管理方案,从供货商家开始,由计量所统一发放条形码,每一个计量设备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条形码并贴在计量设备的某一固定位置上,并要求设备编号要与条形码出厂编号相一致。供应商在装箱过程中,需要逐个扫描即将装箱的电能表,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箱号标签,每一个包装条都需要贴有属于自己的箱号标签,将标签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将计算设备与有关数据送至供电局。
在验收过程中,供电局需要将采购设备的有关数据输入到内部的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中,用扫描机扫描箱号,并完成资产入库,入库程序得到大幅简化。这种放库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形式的包装,实现批量管理。
在领表校验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计算机中的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分发工作,由于管理系统已经收入了校表参数,因此自动检验程序可以直接通过条形码来定位每一个电能表,直接获取校表参数,同时也能够在读取条形码的过程中将误差数据上传至电能参数库中。仓库管理员则需要在校验退库时完成最后的扫描工作,完成计量设备入库。
(二)计量设备数据管理
利用动态程管理的有关技术进行计量设备的修调前检定、抽样检定、周期检定、现场检验以及首次检定,也能够同时进行现场校验、轮换、安装等参数管理工作。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计量设备参数的自动化检验。通过条形码扫描直接获取表号、常数、电压以及生产厂家等有关信息,将解码程序发送给校表设备供应商,提高校表工作的准确度与操作效率。另外,管理人员还可以将条形码所对应的信息作为计量管理系统与自动检验程序之间的共享数据,提高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将计量设备管理与条形码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方式中有关于数据管理、设备信息收集以及计量设备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讲理管理工作高效率、全自动运作,为计量装置在投入使用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设备生产企业 管理
从20世纪中期计算机发明以来,计算机逐渐朝着高速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运算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人们依然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足不出户,通晓天下事”了。企业生产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特别是企业管理方面,公司全体员工资料、生产资料的参数以及公司的规章章程等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起电子档案,以便进行管理,电子档案既不会浪费纸有利于环保、又不容易丢失、管理方便,因此电子档案管理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与推广,而作为设备生产企业,我们也应跟随时代的潮流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
一、技术资料的档案管理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档案,对档案的定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到现在为止至少有上百种定义,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法规型的、辞书型、教科书型、专著型、论文型。国外的几种比较通用的定义如《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任何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在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不管其形成日期、形式和制成材料,都是档案”;而美国现代著名档案学者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提出: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的供查考和研究之用,业已藏入或者选出准备藏入某一档案机构的任何公私机构的文件。虽然档案的定义不尽相同,当档案还是必须具备几个要素:形成者、具备参考价值、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198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
对设备生产企业来说,企业的技术资料是企业生产的核心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对企业各个时期的技术资料的汇编成档是很重要的工作。建立起技术资料档案,主要包括各个技术部门的生产技术、研究成果、质量设备等技术活动形成文字、图表、影像等表现形式,建立的文件图纸要保存在企业的档案室,档案室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室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企业档案,以便后来人查阅,通过对比各时期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劣和发展,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企业领导可根据判断出企业发展的大致趋势从而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针[1]。
二、传统资料的管理
传统模式的档案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传统技术档案的建立,技术资料的来源基本是现场的手工操作,还有就是通过操作人员的数据记录形成报表然后输入到计算机加以汇总后便可查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档案的建立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因此这种档案管理出现误差是常事,第二是档案的查询,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基本是用图纸进行的,因此档案管理室存在着大量的图纸,这样查阅人员要想查询某个细节上的东西,查找起来就相当困难,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熟悉程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因此传统档案查询相当困难。
三、信息化档案管理
在档案管理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就是要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转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为了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充分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性能[2]。当然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数据录入工作是必须要进行的一个流程,作为设备生产企业,由于部门多、技术资料复杂、多样,计算机数据的录入工作是个比较浩大的工程,当然这是推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最基本工作,这个环节没做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进展速度。因此在数据录入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这样才能做好数据的录入工作:一是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对核心生产技术资料、参考价值高的可先行录入;二是分级次录入,省时省力;三是分门类别、充分利用原档案。在充分尊重原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录入,可以把技术资料分成部门和类别来录入,根据各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来把技术资料分成几大部门,又可根据技术特点的相似性可划归类别,这样就加快录入工作的效率。
四、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对设备生产企业来说,档案信息化是很要必要进行的一个工作。我国作为世界主要几个工业生产大国之一,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靠前,但是当期我国工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工业产品正面临着质量低端、附加值低的窘境,因此我们要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这就必然需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系统[3]。另外随着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大量生产设备的老化,设备企业生产故障频发,因此对安全生产、一线操作员工的健康、生产成本方面在客观上也要求企业积极推进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和改善设备的管理与维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障了一线操作员工的生命安全。
技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不可忽视。档案载体的转变,技术档案的管理由以前的图纸转变成电子档案,首先企业光在纸张上就已经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其次在查询资料时也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然后在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一方面传统图纸资料需要花费物力人力去保管与维护,而电子档案只需要保存在电子计算机的硬盘上就可以了,只要保证好电子计算机的安全性就不会担心技术档案的泄露,这又关系到企业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再本文讨论范围内;再次档案信息化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传统档案用的图纸使用大量纸张,这样就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般而言作为档案来保存的技术资料图纸的材质比较好,而大家都知道纸张的材质和木材的原料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些图纸必然会造成大量树木的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实行。
五、结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过程,这其中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我们要迎难而上,要把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当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这不但是当前设备生产企业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时代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所房英.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8.01:29.
篇7
第二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综合试验站的基本研发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补助。
第三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在产业发展各环节、各产业和各区域的投入,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资金和建设依托单位资金等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
(二)稳定支持,动态考评。建立稳定支持、有益于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
(三)围绕目标,科学预算。围绕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的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四)规范管理,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应当纳入建设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四条基本研发费是指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等费用。基本研发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材料和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以及单台(件)价值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
(二)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对外支付(包括建设依托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三)燃料动力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四)差旅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差旅费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会议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人员培训、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六)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七)劳务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八)管理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对使用依托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基本研发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基本研发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建设依托单位管理和使用。
(九)其他:是指除上述费用之外,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的其他支出。
第五条基本研发费预算的下达程序:
(一)各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在制定未来五年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财政部会同农业部确定各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研发费的定额标准,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确定各产业技术体系中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人员岗位的数量。
(二)按照对各产业技术体系的绩效考评结果,根据定额标准和相关岗位数量进行测算的预算总规模,由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提出本体系内各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下一年度基本研发费的建议下达额度,经农业部审核报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按照相关建设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通过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基本研发费的年度资金预算。同时,由农业部将下达的预算方案抄送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
第六条仪器设备购置费是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需要新增的单台(件)价值5万元以上专用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费。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中央的,新增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新增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50%。
第七条仪器设备购置费预算的申报和下达程序:
(一)各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在制定未来五年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的同时,结合相关建设依托单位的现有基础条件,制定本体系未来五年的仪器设备购置规划和分年度购置计划,一起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二)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中央的,由建设依托单位会同体系内人员共同编制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费的年度预算,通过相应预算渠道报财政部。
(三)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由建设依托单位会同体系内人员共同编制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费的年度预算(含中央和地方各负担的50%),按相应程序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通过相应预算渠道报财政部。
(四)财政部会同农业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预算评审评估。
(五)财政部根据预算评审评估结果,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地方财政部门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地方财政应负担的其余50%的资金预算,并抄报财政部。
第八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如果由于建设任务调整、人员或依托单位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上报财政部核批。
第九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专项资金严禁用于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严禁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
第十一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应当负责协助首席科学家按要求汇总分析产业技术体系资金安排与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变化等情况。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资金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各建设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并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上报。首席科学家应当将年度内包括专项资金在内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各项资金的来源、规模、执行及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变化等情况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汇总上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第十五条专项资金年度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建设依托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优先保证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专项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专项资金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
第十七条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建设依托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财政部、农业部委托各产业技术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报财政部、农业部,同时抄送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同时抄送地方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财政部根据产业技术体系的绩效考评结果,相应调整专项资金预算。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相应的资金支持。
第十九条建设过程中出现建设依托单位或体系内相关人员发生变更等需要清理账目及资产的情况,建设依托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财政部门,由其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资金(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8
一、教育装备与固定资产的概念
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活动的所有硬件、软件的统称,是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新办学条件下衡量学校现代化水平及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资产,其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物质形态,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根据新固定资产标准第31条规定)。
教育装备属于资产的一部分,它包含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
教育装备与固定资产不但在概念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软件数据资料录入方面也有所区别。“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是教育装备管理软件,该软件汇集了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总的数量和金额,它是学校财产的汇总,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对各学校的教育装备及其配置情况进行查询,以软件的数据为依据查看该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监督学校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此软件不但用于教育系统,而且是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的应用软件。此软件定位于固定资产动态管理软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远程服务功能查询并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拥有及使用情况;它又等同于固定资产电子账目,在每年财政预决算、统计等系列报表中,凡涉及固定资产数据上报的,均可以此软件数据作为依据。因此,该软件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统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在学校管理中的不足及原因
1.管理中的不足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技术的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校在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内各企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区县教育装备部门相应出台本部门、本单位资产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个别中小学也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制订了本校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实施办法。尽管如此,日常工作中仍然会出现账目不清、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下面就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与大家一同探讨。
(1)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的概念混淆不清,误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财产列入固定资产,导致“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两大系统的数量、金额完全相等。
(2)个别学校对固定资产的范畴仍不清楚,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遗漏。如捐赠的大型物品未计入固定资产账、装备部下拨的物品没有进行财产登记入账等。
(3)规章制度不严,造成设备在使用管理上出现漏洞。比如个别保管员对未经手的大量资产草草签收,对资产存放的地点、使用人、形状大小等全然不知,这造成资产的个别流失以及损坏无人问津现象的发生。
(4)对报损报废资产的审查审核以及处置不够严谨。在报损报废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资产报损报废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而是由个别保管员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在还没有收到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复时便草草注销,导致账账、账物、账表不相符。
(5)目前,学校财务账目将固定资产科目依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软件分为六大类,而年终决算则是按照国有资产十大类上报,这样或多或少误导了财会人员对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的理解,因而导致近70%的学校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概念,盲目将教育装备视为固定资产上报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数据统计的真实性。
2.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会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据不完全统计,教育系统有90%以上的会计、保管员是半路改行,由一线教师转为二线,即使后来拿到了会计证或有会计初级职称,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仍表现出专业性不够强,业务也不够精;其次,对教育装备的概念不了解,以为教育装备等同于固定资产,甚至不了解固定资产的标准,对国有资产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再次,95%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立专职财产会计,而是由财务会计兼管,这样会计会依赖财务账目,按照固定资产六大类的分类标准将教育装备视为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最后,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摊子大,财产多,个别专室管理员对财产账目管理不专业,因此出现了管理不善的问题。
(2)主观因素
第一,没有真正重视管理工作。有些学校注重经费的支配,忽视有形资产的管理;重视资产的申购,轻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以至于个别保管员在财产管理方面责任心不强,管理概念模糊,实物管理混乱,使部分财产流失。第二,个别学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在管理过程中面面相觑,物品损坏后不追究责任,结果不了了之。第三,年度清产工作领导机构不健全,致使保管员自行将财产报损,然后自行处理,忽略了资产处置的有关规定。
三、对学校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9
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法学家江平日前在“中国市长高峰论坛”上表示,国有资产监管,应该真正做到不是行政的控制,而是资本的控制,能不能做到真正的资本的控制,是过去一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问题。
江平说,如何区别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公权利的权利和作为出资人代表的私权利的权利,在刚刚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和有关的探讨过程中还没有很清楚的界定,至少现在国资管理条例里面仍然有一部分是行使政府的职能,应该注意。
江平强调,股东对于公司来讲,只能够行使它权限范围内的权利,哪怕是控股的股东也不能够直接支配公司的财产。当前,国有控股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作为控股公司的股东,行使国有股股权的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完全可以自由的处分公司的财产,这将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控股股东过分控制了公司,公司实际上已经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话,公司的全部债务就完全可能由控股的股东来承担。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纠纷。如果国家控股的、持股的代表人,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不注意这个问题,将来必定会出现官司,被告可能就是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
江平还认为,从法学的角度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里也还有一些问题。首先,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次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笼统的都叫“出资人”,这个定位是准确的,但是必须要看到这个“出资人”实际上已经是公司法概念的股东的概念的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讨论到四种企业,一个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一个是公司法的国有独资公司,一个是国家控股公司,一个是国家参股的公司,这四类企业都包括在一个国有资产的概念里面,本身有不完整的地方。应该认认真真的区别两种企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里所说的国有企业和《公司法》里说的国有独资公司,两者在管理机制、产权机制上都有根本的不同。国有企业也仍然要补足这一门课程,即从企业法说的公司转化为公司法中的公司。第二个问题是,公司法里面的百分之百由国家出资的企业也有两类,一类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来投资的,一类是国有企业来投资的,后者的资产也百分之百是国家的,但是它已经不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来投资了,是法人股还是国家股?实践中,这个法律概念也仍然有很多地方混淆不清。
篇10
【关键词】 中石油; 合作项目; 固定资产; 管理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战略物资的采掘行业,生产对象是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管理中对技术、资金的要求很高,因此,“对外合作”的资源联合开发模式被经常采用。随着对外合作项目的扩大与深入,如何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是中石油对外合作项目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外双方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政策法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对外合作项目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石油对外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1985年至今,历经二十多年的努力,中石油在国内同国际石油公司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目前中石油对外合作项目主要采取的是合同制合同,共有三种子形式:风险勘探合同、提高石油采收率合同、开发生产合同。不同的合同,对合作双方(简称中方和外方)承担的投资、投资风险、投资回收比例以及产品分成等规定有所不同。对外合作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油气资产),每个合作项目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有所不同,各有所长,各有特点。但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共同的问题。
(一)合作项目的合同制合同有关固定资产条款不完善
目前对外合作项目严格按照合同制合同的规定执行,因此,合同条款内容是否公平、合理、准确、严密等直接关系到中方的利益。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原有的合同条款中有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内容存在不适合法律规定、表述不准确和不完整、重复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的计价与管理,影响中方的利益。
(二)固定资产界定标准不统一
中石油对固定资产界定的标准是:单位价值较高,一般为2 000元人民币(含2 000元人民币)以上,而外方有的项目确定为2 000元人民币,有的项目确定为5 000美元甚至更高。因此,与外方相比,中石油界定的资产价值金额明显偏低,这种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按照我国固定资产的标准应该计入固定资产,但是在联合账上却没有计入固定资产中,二者统计固定资产的口径不同,将在以后联合账与中方账的衔接上产生矛盾。
(三)固定资产的分类不统一
中石油将固定资产分为类,下设中类、小类、小小类,对资产的分类非常细致。而外方更多地注重资产的价值管理,导致外方对资产的实物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对资产的分类没有中石油细致。比如,有的合作项目将固定资产分为五类,有的分为四类,有的分为十八类,有的是把整个钻井平台作为一个资产组。因此,二者在资产分类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同样会导致联合账与中方账衔接的困难,很难满足中方账目需求。另外,在以后外方将作业权移交给中方时会带来许多的麻烦。
(四)合作项目中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不统一
作业者为中资背景的合作项目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中石油的资产管理系统,而作业者为外资背景的合作项目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基本上为外方公司的资产管理系统,与中石油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在功能模块和细节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样不利于联合账与中方账的衔接,不利于合作项目管理流程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设计。
(五)中方缺乏参与对固定资产的过程管理
由于合作项目一般都是外方为作业者,按照目前合同制合同的规定,作业者是资产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他们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而中方不负责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因此,中方缺乏参与对固定资产的过程管理,显示出中方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足,监督力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无法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会影响合同期满或作业权移交后固定资产的真实性,也会增加合作项目的移交成本,不符合中方利益。
(六)对固定资产移交缺乏相应的管理规定
对外合作项目有一定的合同期限,在合同期满或作业权移交时,外方需要将联合账簿和实物资产移交给中方。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的移交涉及巨额财产问题,固定资产何时移交、如何移交、移交后如何管理都是固定资产移交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的合同中规定了资产移交的时间:所有开发费用全部回收完毕,从回收完毕之日起移交。但是目前许多合作项目采取的是滚动开发方式,很难准确计算出所有开发费用全部回收完毕的时间,这给资产移交带来了困难。对于资产如何移交、移交后如何管理这些问题,目前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对移交后中方继续管理这些固定资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七)缺乏对弃置费用管理的具体规定
现阶段虽然有关于海上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管理条例,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陆上固定资产(主要是油气资产)弃置费用的相关法律与规定。由于海上油气资产的弃置与陆上油气资产的弃置有所不同,海上弃置费用管理条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陆上油气资产弃置费用问题。所以,几乎所有对外合作项目都没有对报废的资产进行弃置处理(特别是油气井)。如果不加强对固定资产(特别是油气井)弃置费用的管理,废弃的油气井很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违背安全开采的宗旨,严重危害资源国中方的利益。
二、中石油加强对外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 上一篇: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
- 下一篇:职工条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