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国家立法;地方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立法之义

自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出现以来,实务及学术界从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本身到应对策略的探究一直未断,立足于问题的根本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路,一是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利。农村留守儿童作为阶段性的社会现象,是我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深刻反映。除了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之外,当前力所能及的则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从本质上来说应落脚于对该困境群体的权利予以法律保障。立法作为法律保障的首要环节,是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为其提供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根本前提。

(一)立法保护儿童免受不利情形的国际公约精神

《儿童权利公约》作为关爱儿童与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风向标,在对缔约国提出的若干措施要求中,立法措施即为首位。《儿童权利公约》第十九条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犯。”这意味着,立法在各缔约国保护儿童措施中作为必要性手段早已成为国际共识。上述提到儿童受到“忽视或照料不周”,甚至受“犯”的情形,正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情形下面临的典型困境和威胁。采取立法措施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既符合公约精神,也是我国履行公约的应有之义。

(二)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国家态度

国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保护思路,集中体现于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均揭示出国家对健全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权利路径的认可及重视。《意见》提到“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根据《意见》,国家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全的立法机制为其基础。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监护、人身安全健康、受教育及发展等方面的权利能否依法有效保障,与是否有相关立法以及立法是否完善紧密关联。国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为长期目标。无论是制定新法,抑或修订旧法,立法完善都将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产生实际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立法保护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庭、学校、政府在各自领域与其发生不同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各项权利的保障,需由相对方同时承担起对应的法律义务与责任。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所处的不利状态,因相关主体对义务责任的未履行或未能全面有效履行所致,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位往往是由于父母未全面承担起监护职责,在无法直接照顾、管理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情形下,亦未能通过积极履行其它法律义务落实监护职责。对农村留守儿童负有责任的主体权利义务不清、责任不明,将使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在现实中大打折扣。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需要借助立法的途径来实现,这在《儿童权利公约》及《意见》中均有体现。《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规定“缔约国应承担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顾,考虑其父母、法定监护人、或任何对其负有法律责任的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为此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意见》也表明,“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立法保护意义在于,理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网中各层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并以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障为最终目标,将各主体在家庭监护、学校教育、政府监管等环节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发生的关系法律化,依靠法律强制力来履行各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及责任,使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更具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国家立法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层面的滞后

按照立法保护儿童的思路,《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国家立法中是一部能够给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全方位保护的立法依据。该法自颁布后经修订,修订思路及内容适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其中就包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难看出,立法修订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因素的考虑,该条文指向的便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缺位的普遍现状。立法将“外出务工”作为父母实施委托监护的法定情形之一予以列明,直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修订背景和思路上,体现出国家立法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与回应,不过该部法律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仍然存在局限。如前述第十六条提出的“委托监护”,由于缺乏配套规定,终究难以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困境。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我国以孤儿、流浪儿童为主体的立法政策已经建立,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困境群体,国家立法仍存在短板。补齐立法短板,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健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都有着现实价值。

三、地方立法对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探索

随着地方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日趋重视,面对国家立法的滞后,我国地方立法为此也做出了不少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对立法资源的需求。根据目前我国与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有关的地方立法,分为以下几类模式:

(一)综合保护

一类是借助地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修订契机,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代表性问题综合纳入条例予以规范和保障。这类模式较多见,如河南、安徽等地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09年修订的《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六十一条就留守未成年子女的保护问题进行专门规范,对父母监护、政府改善寄宿条件、学校关爱与辅导各方分别提出相应要求,本质上即为相关主体设定了义务与责任。在这种模式中,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成年人殊的一类,相关保护规范虽涉及为数不多的条款,但不可否认地方立法的与时俱进,积极回应了当前形势下通过立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急迫需求。

(二)专项保护

另一类为涉及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环节的专项地方立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因素予以考量。例如我国首部家庭教育地方法规《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中,不乏地方立法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该条例在家庭教育的环节,特别强调父母应当履行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监护职责,并对父母“未共同生活”情形做出补充性义务要求,包括委托监护、与学校交流以及定期团聚等其它义务的履行。外出务工父母一方或双方未能与农村留守儿童共同生活,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突出现象。针对该现象,立法在严格区分“共同生活”与“未共同生活”不同情形的基础之上,对父母履行监护职责的义务进一步明确及细化。一方面能指引、规范外出务工父母的家庭教育行为,强化父母对监护职责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则增强了立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可操作性。在这种立法模式中,除了一般地方的立法保护,亦存在民族自治地方对农村留守儿童予以立法保障的范例。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等单行条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政府创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条件的职责义务也有相关条文规定。该类立法模式在儿童生存发展的某个重要环节,集中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形和特别需求,为各环节对农村留守儿童负有法律责任的相对方,设定特定领域的义务与责任,从而针对性的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某一重要方面的权利。

(三)专门保护

还有一类是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予以保护的地方立法模式。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以来,社会一直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专门立法保护的呼声。类似贵州“毕节留守儿童之死”的农村留守儿童事件在各地频频发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方,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燃眉之急,这也促成对农村留守儿童全方位保护的专门立法模式进行探索,例如民族自治地方贵州省黔南州已完成对《黔南州留守儿童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该条例虽处于酝酿阶段,但无疑对丰富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地方立法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四、结语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无论是国家立法从长远方向不断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裨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整个儿童群体,诸如出台儿童福利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地方立法多维度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灵活设计,立法都应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根本之策。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统一性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多方面弥补了现行立法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中的缺漏及不足,如强制报告义务、监护干预等措施具有现实操作意义。《意见》在地方的贯彻落实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地方立法经验的不断积累,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立法保护、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顾莎莎 单位:大理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川芳.近三十年来儿童保护立法政策综述.社会福利.2014(7).

[2]凝心聚力促发展履职尽责惠民生——黔南州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综述.

[3]彭伶.确保留守儿童监护到位需加强立法保障.检察日报.2016-06-22.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预防和纠正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49-02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呈现出“小学化”倾向。这种迎合“应试教育”,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危害幼儿的揠苗助长的做法,已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各级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小学化”倾向。作为一名基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幼儿园孩子的母亲,我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异常关注。但审视身边幼儿教育的现状,不免让人觉得幼儿教育要真正回归本位任务还很艰巨。下面就此问题与广大同行和家长朋友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小学化”

它是指学前教育阶段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常见的表现有:

1.教学内容小学化:以拼、写、算为主,把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开设的课程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

2.教育形式小学化:把幼儿当小学生一样对待,上课要求遵规守纪,下课自主管理,重教育轻保育。讲课缺少教具演示,缺少生动游戏;课后要求做大量巩固练习,甚至留有书面家庭作业。

3.教育环境小学化:没有环境创设的概念,缺乏幼儿娱乐设施,教具除了黑板就是粉笔,墙饰除了字母拼音就是笔画汉字,教师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有什么危害

1.严重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长时间地强制性地要求其集中注意力,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大脑容易疲劳,反应会变得迟钝。过早、过多地进行规范性学习特别是书写,还会导致幼儿未发育好的指关节变形,并影响指关节的灵活性和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因其注意力、坚持性有限,久坐必然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等不良症状的产生,危害幼儿的身体健康。专家调查发现,30%左右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不喜欢学习语文或数学,究其原因就是幼儿期本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中快乐学习成长,却过早地接受了违背幼儿认知规律,超越心理发展水平的“小学化”倾向教育。

2.影响幼儿全面、长远发展。“小学化”倾向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幼儿通过游戏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的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三、如何纠正和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1)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念首先从转变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者园长理念开始。加强培训、讨论交流,使其充分认识幼儿园“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唤起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一个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的理念导向引领作用,从宏观上把握正确的办园方向。(2)切实抓好片区内学前教师“避免小学化倾向”专题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国家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进行详细解读,让广大幼儿教师从理论和政策上明确幼儿园的办园宗旨、教育目标,科学认识幼儿园与小学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及时纠正偏离的教学方向,全面推行科学保教,逐步规范保教行为。(3)幼儿园切实承担起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社会宣传的义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引导整个社会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误区。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宣传栏、宣传单等途径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让家长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办园方向和办园目的,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净化幼儿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共育的良好氛围,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发展。

2.严格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规范办园行为。按照幼儿年龄合理编班,严格控制班额,保证保教质量。遵循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一日生活即课程的幼儿教育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环境,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在园活动。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经常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动脑、动口等趣味活动,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丰富其知识经验、发展智力、促进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3.认真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规范教材使用范围,严禁使用其他不规范用书进行教学活动。在教育内容的确立方面,根据现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相对地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设置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避免孤立教学。并通过游戏实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全面发展。

4.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幼儿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力度。本着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原则,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积极创设多种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发展。

5.加强保教队伍建设,着力提保教水平。为了有效防止“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加快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园本教研活动,立项课题开展纠正防止“小学化”的教改实验研究;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强化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保教人员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高水平、高素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幼儿保教质量得以提高的保证。

篇3

2009年是忙碌的一年,更是收获的一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立“湖北省鹤峰县燕子乡青少年阳光体育俱乐部”,州体育传统学校挂牌,逸夫教学楼的申报立项,中考上重点线人数创历史新高,小考及四年级全州抽考成绩不斐,连续六年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我们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

才的理念,全心全意地推进教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取得斐然成绩,在忙碌与振奋中走完了2009年。

当这一年已经走过,回顾学校的各项工作,既有可喜的成绩,也有值得深思的遗留问题。在此,我且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一、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我每天坚持自觉读书学习。主要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并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指导中加以贯彻。特别是在认真学习了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后,深受鼓舞,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做一个优秀的校长,为我乡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正是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强化了我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我的思想水平、管理艺术和创新精神,为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建设高素质队伍,树立师表形象

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我校配备了一个年富力强、搭配合理、敬业爱岗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其次,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实施“灵魂工程”,组织教师学习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和素质教育理论,并对新进教师安排骨干教师搞好传帮带,为师资建设提供思想动力。我们以“爱生敬业”为重点,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将教师的形象定位为:“教师形象=长×宽×高”,“长”,即有一技之长,做到教有特点;“宽”,即知识面宽,能作教学的多面手;“高”,即思想境界高,有崇高的师德。在此期间,我校涌现了大批优秀教师,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及好评。

三、强化民主管理,明确岗位职责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我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监督,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员工民主管理学校的职能,实行教代会制度,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讨论并审议学校的各项工作。我在学校管理中实行全局、全程、全员的三全管理,不断完善以“考勤、计量、计质、科研”相结合的量化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值班行政带班制度,统筹安排值日教师分工职责,注意处理好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的关系,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关系。注重发挥行政会议的作用,我校每周日下午召开行政会,由各部门分别汇报一周的工作,由我或分管校长进行点评分析,把深入部门、岗位、课堂、寝室、食堂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项目,使各部门、各年级管理工作落实有效,使各项决策更趋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工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成为一个系统、一个序列,做到了学校各项制度健全规范,各项工作有章可依。

四、加强德育教育,彰显管理特色

首先我们落实了在校长负责制下的三级管理措施,并形成了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三级管理为:校长室--德育处--教学班。纵向形成三条线:第一条线是德育领导小组--德育处--班主任;第二条线是教务处--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第三条线是党支部——校团委(少先队大队)--学生会。同时,建立了家长学校,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的运行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通过运行,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管理网络系统。

我们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多方面完善学生的性格打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我校启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和“忠孝雅诚”德育专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解读,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关注贫困学生等活动,组织学生体验做文明学生、修养高尚品德、互帮互助,还特意对七年级新生进行军训,让他们自觉养成吃苦耐劳,生活自理的良好行为习惯。自2009年春季学期以来,我校多名学生获得各级优秀学生表彰及“忠孝雅诚”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的优秀奖励。09年秋季学校还获得了“忠孝雅诚”州级先进单位称号。目前我校已被州宣传部确立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州级试点学校。

五、加强过程管理,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1、落实素质教育,规范教学行为

我校按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课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表上课,不得出现随意改课调课停课现象,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实行过程管理,逐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切实加

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本人作为校长亲自挂帅,以教务处牵头、教研组为阵营,组织学习,加强讨论研究,并对新进教师安排骨干教师搞好传帮带,逐步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去,有效地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3、注重校本教研,实行科研兴校

在当前形势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提高学校品位的必由之路。一年来,我校的校本教研有了新的起色:上半年主要围绕中小考、地生会考、州抽考等备考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暑期组织学科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农村远程教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秋季学期成功举办了“鹤峰县作文教学研讨会及优质课比赛”和校际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同时学科组活动有声有色,听课、评课、作方竞赛、科技创新等各类活动开展频繁,且硕果累累,在湖北省第十二届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画作品比赛中,被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厅表彰为优秀组织奖;同时,课题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语文课题《初中语文综合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正准备结题,《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已立项,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

4、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综上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年度以来,我校中考再传捷报,上重点高中公费线115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其中恩施高中11人,鹤峰一中104人,学校中考各项指标名列全县前列。同时,八年级学生顺利的参加了全州地生结业考试,综合指标位居全县第一,全县小学六年级、四年级全州抽考成绩显著。其他非毕业班全体学生参加各类考试和各级活动中,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5、体卫工作,再显特色。本学年不断加强体育自身管理和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严格按大纲精神开足体育课,在搞好“两操一活动”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达标”为中心的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秋季田径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体育课外活动。学校分别组织校蓝球队、乒乓球队参加了全县中学生蓝球运动会和小学生乒乓球运动会,成功举办了校园集体舞、国家第三套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及秋季田径运动会,学校传统优势项目柔道摔跤更是表现非凡,在恩施州土家苗族自治州第六届运动会上摘金夺银,取得了7金5银5铜、柔道团体总分第三名、摔跤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继08年秋“恩施州传统体育学校”正式挂牌后,今年又通过了传统体育学校第一阶段的验收、同时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湖北省鹤峰县燕子乡青少年阳光体育俱乐部”正式挂牌。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拨付活动经费8万元,用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承办冬令营夏令营活动。

六、公开校务财务,坚决依法治校

加强学校收费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我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规定,采用校务公开制度,实施财务公开原则,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好收费关,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学校经费的支出实行编制预算、立项审批,并接受财务监督和校务监督,保证合理使用好学校每一笔教育经费。

我校这几年来都非常重视“依法治校”,在处理日常事务、评先选取优、晋级晋升方面都严格按照规定和制度办事,在用人方面,一贯坚持用人所长,重知识、重能力、重奉献精神,唯才、唯德、唯勤,同时充分看到、用足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必须以“学会学习、学习生存、学习创造、学会做人”为基本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我校目前的发展方向和以上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校长,我的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学校行政和全体教职工同仁,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创造条件、争创等级”的近期工作目标,通过逐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比如行政、用人、财务三大原则,岗位责任、奖教奖学、级组管理、听课评课制度等等,以逐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提高我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逐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至今,学校未发生任何违法犯罪和任何重要责任事故。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作为校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责任的份量,工作的不足与今后的设想:

1、学校的经费不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2、学校师资不平衡,尤其是初中数学、英语、物理人员短缺,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学生生源不够稳定,来源比较复杂,家庭教育跟不上影响学校教育。

4.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较少,应该多为他们提供机会,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