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问题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是,笔者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善,实质上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在影响着数学教学,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现象也时有出现。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以教教材为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数学的内容结构主要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部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单元。教师单纯的以“教教材”为目的,将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忽略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得学生在升级及教材版本变更时,知识出现断层。

2. 课堂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然而,“满堂灌”还是存在于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圆的认识”一节,首先是多边形到圆形的复习导入,然后是包括用圆规画图、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扇形三部分的新知识讲解。直到下课铃响教师还没有结束讲解,满满一节课,教师讲得累,连续四十多分钟的工作量却得不到相应的工作成果。

3. 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较为困难。

关于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就小学实际来说,落实这些要求目前是不可能的,教学重点以知识为重,学生掌握了知识取得高分才会得到关注,过程是次要的,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探求规律方面,只要记住规律会做题就可以,数学小实验也只是“课外阅读资料”。科学合理的情感目标只出现在教案中。

4. 教师缺少教育机智的运用,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能力,也是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素质。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尤其是数学课堂学生思维的灵便需要教师较强的教育机智能力才能驾驭。教师的想法是,首先要把本节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要紧跟我的思路,有其他想法可以课下与我交流,出现错误也要在课下证实后纠正。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沉默中熄灭,师生进步的阶梯在教育机智的缺乏下折断,有效课堂生成的机会流失。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建议

鉴于小学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1. 正确看待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合理处理教材中的实例。反复钻研教材,依照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联系学生实际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对于学生不懂但通过讲解可以明白的脱离,日常生活的实例做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的疑问,对于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实例果断舍弃,变换实例,突出教学重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带入数学课堂。

2. 关注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课堂主体从教师教到学生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要做到的是关注学生。一是课前了解,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随机访谈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情况,合理调整新知导入的难易,避免出现“教师要讲的,大多学生都知道了”;二是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最长、注意力最集中,在课堂得到的学生的信息更加鲜活、自然,从学生的动作、眼神了解他们的状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三是作业分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体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3. 逐步实现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从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缺一不可,必须落实。一是有意识的将教案中的目标当作教学内容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二是时刻提醒课堂上的自己要落实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是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例如进行爱国教育是各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尽管是数学教师,也要负起向学生讲述共和国历史的任务。

4. 注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是教师精心的“预设”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研读教材后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起点,预先设计多种可能出现的教学情景,应对课堂突况,弥补教育机智的不足,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二是为“动态生成”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有的教师本身思维不活跃,课堂气氛呆板僵化,教学缺乏活力,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自身更多的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时事,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交流,逐步实现课堂宽松愉悦的氛围。三是教师逐步提高素养,拥有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建议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教育机智的培养除了外在的援助,自身的处事能力和教学经验尤为重要,从生活着手逐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理解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二、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体验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面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运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

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四、运用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巩固数学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作业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例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地面的方案。(教室长是7.5米,宽是6.5米。)经过小组的研究、计算后,设计出:用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规格的方砖铺地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思维的激发和交流,最后选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既美观,又便于铺贴。还有的学生说出:不用浪费方砖,比较经济实惠的创造性说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这样描述:“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绕不开的问题,需要处理好很多关系。辩证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作为一种理性的态度,是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一大法宝。

当我们审视一节节鲜活的数学课时,时刻面临着两难问题的抉择:过程与结果究竟在课堂占据多大的分量?数学课堂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数学教材的利用和挖掘怎样和谐统一?在2011版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四基”下,如何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找到平衡点?生活问题数学化与数学问题情境化怎样完美融合?预设与生成犹如异面直线,永远没有交点。凡是“预设的”不能称之为“生成”,凡是“生成的”一定是尚未“预设到”的,那又如何在预设的前提下,巧妙地应对学生生成的资源呢?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部分教师走入“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形的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究”根正苗红,教师“讲授”变成了毒草,“生活”情境成了主角,“数学”问题成了配角;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变得有深度,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可有可无……透过现象,我们应该理性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培养全人的角度辩证考量

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教师要解放思想,以清醒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看待小学数学问题:一是辩证清醒地看待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最重要的成绩是数学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大众数学”理念的深入推广,其实质是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二是辩证清醒地看待数学教学改革取得的经验,最重要的经验是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三是辩证清醒地看待课程改革进程中流行的一些观念,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由“如何教数学”转变为“如何促进学生学数学”及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考量应当基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全纳教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的“个性教育”。卢梭曾说过:“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把视角始终指向儿童,这会为我们认识数学教学问题打开崭新的一扇窗。

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站在教育哲学的角度辩证考量

数学教学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离不开教师对数学教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的理解,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素养,尤其是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审视教学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课程改革时,我们应该明晰课程改革本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轨迹,应该知晓课改是对传统教学漠视或轻视教学关系的一方“缺陷”的“倡导”,是“扬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过程。辩证地思考教学问题还需要基于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数学的发展演进过程、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的关系中的思考。教学始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也决定了数学教学问题的处理势必要从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去权衡。

三、处理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具有辩证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一段文字虽是形容人之外在,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类比数学教学相关问题。数学课堂中“生活味”多了,“数学味”就显得不足;“过程”多了,“结果”就显得单薄。直面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自觉的意识。借用先生“文化自觉”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这种主动的行为变为“理性自觉”。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教材,适切处理与适度开发在辩证处理应是并存并举的过程。在处理教材时,教师需要依靠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教材的处理和开发能力,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标”、心中有“数”、心中有“思”。在复杂的关系权衡中找到平衡点,是辩证处理数学教学问题的价值指向。

篇4

人们是通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游戏情境创设问题

【案例一】圆的认识

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要求学生动手测量、制表演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关系”通过自学已经明了了。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因为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便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二、利用生活情境创设问题

【案例二】平均数的教学

师:这是老师家七、八、九三个月的用水情况统计表(七月:8吨;八月:7吨;九月:9吨),你能帮老师口算出我家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

生:平均用水量是8吨。

师:怎么算的?

生:8+7+9求出三个月的用水总吨数,再除以3。

师:你能预测一下我家十月份的用水量吗?

生1:8吨。

生2:8吨多一些。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生2:根据七、八、九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

生3:10吨。

师:怎么会是10吨呢?

生3:如果你家10月份多洗些衣服,用水量就会增加很多。

师(笑):看来我家要注意节约用水了。我搜集到了两条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第一条信息上半句:我们学校上次为希望工程捐款,每人平均捐款5元。)

生1:我们是不是捐的少了点?

师:你的意思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应该多捐些,是吧?真的非常好。平均每人捐了5元,是说每个同学都捐了5元钱吗?

生2:不是,每个人捐的不一定一样多。

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3:可能有的比5元多,有的比5元少。

生4:也可能有和5元一样多的。

师(出示第二条信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大家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很自豪。

师(出示第二条信息的后半句:但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89位):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国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太差劲了。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89位的结果?

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值,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

生1:今天学了平均数。

生2:我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班或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

生3:我知道了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平均数比比总数更公平。

生4:我们还学会了怎样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

生4:先求总数量,再看有几份就除以几。

师:大家觉得咱们班同学学得怎么样?请各小组迅速商量一下,给咱们班同学这节课的表现打个分。最高分10分。

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索;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9-001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抓住探究的重点。

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选取较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1.直观性强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迁移性强的知识

例如计算方法,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就像我教学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再教学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对“凑十法”、“破十法”、“接数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因而很快就探究出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3.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

4.规律性明显的知识

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

5.开放性强的知识

开放性强是指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探究活动,选取恰当的探究形式和探究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经常让学生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A.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的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发现的。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的有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E.引导――探索。即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以导促学、以情激趣,以疑引思,多方调控,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质和潜能。学生在自主参与、情感体验、思维升华的过程中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操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从而形成了师生平等互动、灵活开放的双方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2.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我们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数学概念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灵活性 深刻性

一、感知引入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先提供感知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进而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获得概念。其基本活动程序是呈现材料一感知辨别一归纳概括一形成表象。

1.演示引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演示活动,并通过积极思维感知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从而形成表象。

2.实例引入

教师提供实例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然后通过归纳抽象,形成表象。所提供的实例或模型,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明显地体现学习对象的本质,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如圆柱的认识,教师以奶粉罐、茶叶罐、罐头盒等为实例,以及圆柱的模型教具让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圆柱底面、侧面、高的特征,从而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

3.操作引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眼、耳、手、口、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发现学习对象的特点,从而形成表象。操作时,应引导学生把操作、语言、思维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帮助、辅导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如圆周率的学习,可作如下安排:

3.1学生准备好半径不同的圆。

3.2学生进行量半径、周长的操作活动,并做好记录。

3.3学生独立探索半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

3.4小组交流。

3.5全班交流。

这样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再加以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初步理解了半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4.言语感受引入

教师运用简明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感受知,理解当前事物,从而形成表象。如体积概念的学习,教师可边说边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

4.1出示两只大小相同的杯子

4.2往两只杯子里倒人同样多的水。

4.3往两只杯子里放人大小不同的石块。

4.4观察两只杯子水面高低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语言对感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学生就能很快地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建立体积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用已有经验或方法引入策略

这种引入方式主要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或方法,通过回忆、联想、想像、分析、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抓住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表象。其基本活动程序是前提性回忆一联想与想像一分析比较一形成表象。

1.用已有经验引入如认识平行线,可以这样引入:

1.1以笔直的铁路轨道、直线跑道、双杠等学生熟悉的事物唤起表象。

1.2设问:如果把这两条轨道都向两端无限延长,它们会相交吗?这两条跑道线、两根横杠呢?

1.3分析比较上述三者的共同特征。

1.4归纳平行线的意义。

这样引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并借助于想像活动,较好地解决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2.用已有方法引入

如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推导前可以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把新图形转化为旧图形”这一化归的思路与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操作探究。

三、计算引入策略

有些数学概念很难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其基本活动程式是操作计算一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形成表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进行求一组相关联量的比的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比值一定,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意义。

四、问题引入策略

问题引入主要以创设问题背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入概念学习。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1.6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

2.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

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

4.半个饼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5.当学生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时,教师可适当引入“分数”的概念。

五、用原有概念引入策略

这种引入是唤起学生原有概念的表象,进行判断推理或做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形成新的表象,再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新概念。其基本活动程式:原有概念、表象联系,判断推理(结构变化),明确特征,形成新表象。

1.改变内涵

1.1.增加内涵。通常是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增加原有概念的内涵,形成新概念。如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三角形的意义,然后出示直角三角形的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使学生明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特征,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正确表象。

1.2.减少内涵。如平行四边形认识的教学,可如下处理:出示长方形条形框,复习长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推动条形框,变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变化后的图形是否是长方形(强调不含直角这一内涵)。?明确长方形与变化后图形的共同特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分类引入

分类引入主要是利用原有概念对知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新概念。如学习约数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写出1、3、7、8、10、11、24等数的约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引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3.类比引入

当难以找到适当的上位观念来固定新概念,也不能通过总括学习来引出新概念时,可以考虑用类比的方法来处理。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教学:(1)出示:一桶油100千克,2桶、5桶、1/2桶、3/4桶分别重多少千克?(2)根据每桶油重量x桶数=总重量这一数量关系进行知识类比。(3)归纳概括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类比学习,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

概念教学的引入方法还有很多。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选用恰当的方法(有时是几种方法协调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为新概念的形成、理解和具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误区 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3、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怎样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3、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篇8

一、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定力也不够,若是让学生长期在严肃的氛围内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转移,不能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数学知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提出有趣问题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一年级下的元角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一元钱、一角钱以及一分钱是什么样子的吗?”这样与生活有关系的问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趁此将一元钱、一角钱以及一分钱拿出来,为学生进行展示,学生明白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你知道一元钱是多少个一角钱吗?”当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就可以深入讲解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换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在实际中有效应用。

二、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实际相符合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奥。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若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选择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回答不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失去自信,认为自己特别笨,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尽可能选取一些和生活有关联,并且具有深意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然后教师就可以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公式告诉给学生,当学生知道了这个公式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应用这个公式吗?”有部分学生可能会知道,也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列举具体的案例,详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第二,提问不能过于曲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会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这样是不正确的,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曲折,学生可能半天都不能理解教师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数吗?”学生会说“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小数的概念,在知识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小数了,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小数吗?具体的数字还记得吗?”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同学会说在超市见过,然后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回答正确,而有的则会将整数说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告诉说错的同学,她刚才说的数字是整数,然后教师就可以对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区别进行讲解,这样别开生面的讲解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三,将信息技术和问题设计连接起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和问题设计连接在一起,通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若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是勇敢的表现。教师应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问题设计要注重实效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实效,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程度,教师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了。另外,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按照教师指导的思路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知识。另外,教师在提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价,若是想法错误,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若是想法是正确的,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的教授和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养成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在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家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小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角色学习和习惯养成的进程。

1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课堂合作交流学习问题:

要正确认识课堂合作交流的实质性问题,不能让课堂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其实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改当中主要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其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主动给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合作交流学习就是这样一个供学习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听取他人建议的平台。通过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强化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走过场,使得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现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的时间。

1.2缺乏课堂启发性的问题:

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只重视课前的预设问题及思路,教师上课也只是按照备课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却没有重视课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一堂好课不仅是教师充分准备下的课堂,更是根据学生的进度随之变化生成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前预设的课程教学步骤往往不会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随机问题纳入教学,并且课前预设的知识缺乏启发性,与真正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不一致。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课堂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自己,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考虑进去,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去安排课程知识的传授,甚至是配合学生的需要,如果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预设的课程步骤进行教学和引导,课堂的学习就会缺乏启发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就会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1.3课堂的情境创设没有针对性的问题: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创设情境的本质和要求进行课堂情境创设,而是为了凑齐课堂的几个步骤,根本不考虑创设情境课堂应当起到的作用,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2.1加强课堂师生的合作交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将什么问题进行合作小组的探讨交流,什么问题需要教师自身的引导教学。不要一味的都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只有恰当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他们会在注意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树立。

2.2创设问题情境,重视课堂引导学习的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但是要不断的随着学生的接受消化能力和反应能力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以不断的保证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的心理特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身带着问题的情况下,具有求知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3鼓励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大胆发言,踊跃提问。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大胆猜想。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会带着求知的欲望自主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育 主动学习 生动活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95-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果,无论是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还是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条件,都反应出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然而,我们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在国际社会更有话语权,人才就成了我们最基础也是最可靠的保证,所以我们国家一直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无论是21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还是一系列人才扶植计划都可以体现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与重视。

到底如何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除了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之外,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来的,在我们关注中等、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小学教育上,帮助孩子们打牢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启发起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它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与灵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分析能力,使学生觉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和学习的态度,一节好的数学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1900年,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的感慨,继而他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唤似乎还在耳边,一个多世纪已经悄然而过了。时间走了,我们的希望还在,我们今天仍然有这样的信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想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要想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也是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的教育。这对普遍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小学教育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由法律作出规定,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凡是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就必须入学接收教育,由法律保证实施体现了强制性的规定,义务教育还是免费的,入学儿童只需缴纳一定的书本费,而不需要缴纳学费和杂费,其他费用由国家教育经费支出,是国家必须保障的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小学教育的重视。

2.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功能

课堂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使用,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所以就有一些西欧国家开始使用班级教学的方式,法国最早划分年级,德国的一些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表和任务表。真正奠定班级课堂教育基础的事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其著作《大教学论》,被后世广泛研究学习,并根据他的设想进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我国,最早的班级的出现是清政府在北京创办的,这是我国现代课堂的雏形。1905年后,科举制被废除,教育方式也由旧私塾向新式学堂转变,后逐渐发展形成我们今天的课堂。

在课堂中,老师给学生讲解知识,再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回答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有自己的教材,有全班学生这样一个学习的氛围,把知识程度相仿的学生放到一起进行教育,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老师同时给几十名学生上课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并且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备课,教学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有目的的学习也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往往忽视了数学的本质,荷兰著名的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诚然,我们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求知欲,小学数学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不能只有填鸭式的教育,孩子需要对数学的理解和认同,一味的只知道给学生灌输知识,却无法解释其所以然,只让学生照着书本读、背。这样孩子们根本无法接受,这样长此以往,哪里还有什么学习兴趣可言?现实却是我们现在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为了所谓的“平均分、升学率”,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另外,学习室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主动的事,所以小学的数学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去汲取知识,寓教于乐,将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成日常生活中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事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学数学课堂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要想使小学数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们就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去制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案。可以适当的添加动画元素进行讲解,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要深刻认识小学数学的本质,要把数学的思维方法运动到现实社会中,时刻保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放到实际生活中也使学更容易接受。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学生的语言,口头语言是最主要的,教师的发音准确,语音优美,会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多表扬学生则更容易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产生一种热情,保持一种积极性更好的投入学习。在课堂上要多听学生说,这包括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学生解决难题的思考过程,还有学生对自己上课的感受。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要使小学的数学课堂生动活泼,是使学生们在愉悦欢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我国又十分重视这一基础教育,所以对现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予以重视,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活力,促进孩子们的进步,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对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特色的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2:80-84.

[2]王万良.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06,01:77-80.

[3]曹培英.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6,06:40-45.

[4]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09: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