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引言
当前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 其电梯作为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几年电梯设备安全状况总体保持稳中有降的平稳态势, 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梯事故仍呈高发态势,形势依然严峻。
二、电梯现存的安全隐患因素
1电梯安装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
隐患之一,是电梯旋转部件的防护装置安装不到位。GB7588— 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电梯所采用的保护装置要能看见旋转部件,并且不妨碍维护人员的检查与维护工作。而TSGT7001— 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对电梯的旋转部件防护的要求是:机器设备间、井道内及轿厢上的滑轮、链条、限速器、曳引轮等都应该设置防护装置。
隐患之二,是电梯轿厢内安装的应急灯亮度不足。TSGT7001— 2009要求电梯的正常照明中断时,应急灯能够及时接通,并且应急电源能够自动再充电。但是,现在大部分正在使用的电梯虽然有应急照明装置,但轿厢内应急灯的亮度通常达不到要求。例如本市一些电梯的应急照明亮度甚至比不上手机的亮度,根本看不清操作面板和电梯的一些安全提示。
隐患之三,是土建进度与电梯安装进度不匹配。土建进度滞后主要针对新装电梯而言。
一旦发生电梯困人,乘客可以通过电梯的五方通话系统(即管理中心主机、电梯轿厢分机、电梯机房分机、电梯顶部机房分机、电梯底部机房分机)与外界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救援。但在新装电梯验收检验时,土建部门常常因为进度赶不上,在电梯施工完成并能够正常运行时值班室的建构还没有完成,五方对讲系统因而会出现问题。而新装电梯尤其又多安装在新建居民小区,往往物业管理较为不到位时期,一旦居民小区电梯发生困人事故,联系不畅,影响救援,容易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笔者就曾遇到过此类情况。
2电梯设备运行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
2.1 电梯门系统的事故及其分析
电梯门系统的结构特点,如每一运行过程都有要经过开关门动作两次,造成了电梯门系统方面的事故发生率居电梯各类事故的首位。电梯门系统事故一般分为剪切、碰撞事故和坠落井道事故两类。门锁开关被短、接应急按钮被短接、门锁电路短接和门锁电路故障短接等原因会造成剪切、碰撞事故;层门损坏、强制关门、装置失效利用紧急开锁装置开启层门、在门锁损坏或门锁啮合尺寸过小的情况下用力扒开门厅等是造成坠落井道事故的原因。2011年本市西区某居民小区就发生过一未成年男童强行扒开电梯层站门坠入井道的不幸事故。
2.2 井道内事故及其分析
建筑层面不断增加的同时,电梯井壁也不断高升,这将给电梯井道事故的发生增加一些威胁。电梯井道内事故可分为电梯的冲顶、蹲底、溜梯事故三类,而这三类事故的发生又是紧密相关的。电梯在平层停梯时制动器如果不能可靠制动下闸,就可能发生溜梯;溜梯一定会引发蹲底,蹲底不一定是由溜梯引发的。电梯的制动器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部件,它的工作性能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本市某高校的计算机学院教学楼就曾多次发生电梯溜梯导致部分学生和教师不敢乘坐电梯,后经排查恢复正常运行。
3电梯使用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
3.1 管理方面的缺陷
现在大多数的电梯使用单位在安装了电梯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电梯的使用规范,管理规章不健全。如有些单位用客梯来运送对电梯造成伤害的货物,如沙子、油漆、煤等。这点在新的居民小区集中上房开始装修时表现的极为明显,而施工工人进出电梯时又往往野蛮操作,尤其导致电梯门损坏较为常见。
3.2 乘客使用的不规范
电梯是一种特种设备,正确规范的使用非常重要。由于现在城市人口混杂,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正确使用电梯。有的乘客反复多次按按钮甚至按按钮时用力过猛;有的乘客带小孩乘电梯时小孩子在电梯内蹦跳;电梯经常超重。这些不规范使用会给电梯造成很大损害,从而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三、电梯安全隐患解决方案
对于以上提到的各种现存的电梯安全隐患因素都应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下将讨论针对现行的各种安全隐患因素的一些可行方案。其中对于电梯安装方面的安全隐患,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正规厂商的电梯、做好前期验收工作等,从而可以使电梯有好的质量,为安全运行打下基础;对于电梯设备运行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如门系统事故, 井道内事故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电梯运行时的管理及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及增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意识。
1使用正规厂商的电梯
正规厂商生产的电梯能够满足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可靠性上都能够得到保障,并且正规厂商的安装维修人员比较专业,因此,选择电梯时要选择正规厂商的电梯。
2做好前期验收工作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必须经过检验之后才能够出厂或者交付使用。未经验收的电梯造成电梯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电梯使用单位如果采用外购零部件,该零部件一定要有合格证明和有关的型式检验合格证明,同时应对零部件在产品中的协调和功能进行检验和调整。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的电梯必须是经过安全检查的,这才能有效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
3提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意识
电梯使用单位对电梯进行定期监督检查,重视电梯维护保养和各项使用电梯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使用单位可以建立一套电梯安全管理方案: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把电梯安全运行日志和事故维修都记录在内;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管理电梯使用情况,专业人员要把电梯的日检、周检等准确记录下来;开展排除事故和设备维护的评优活动,奖励优秀个人和部门。
4加强电梯日常维护保养
电梯使用单位要与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建立合同,做好电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的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该认真负责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比如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调整和检查;②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应该有专门人员轮班来接听电梯维修电话,保证在当接到故障通知后能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③电梯维护保养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④电梯维护保养作业中,现场作业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以保证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使施工安全进行;⑤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要协助电梯使用单位建立电梯技术档案。
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在日常维护保养中发现电梯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时,应当书面告知使用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同时书面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5提高维护和使用人员及乘客的素质
电梯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受训程度以及他们对国家标准、规范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电梯的安装质量和电梯的安全技术性能。现在许多电梯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对国家标准、规范理解不深,甚至理解不正确;在安装过程中在不看安装说明,不执行安装工艺光凭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施工;在安装过程中不认真填写安全检验的记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化的快速前进,电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电梯的可靠性以与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梯失控超速下坠时自动制停设置的专门安全装置,电梯安全钳系统在电梯安全保护装置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动作正常与否不仅关系到电梯本身的运行安全,更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鹏才.浅谈电梯检测中顶层高度的确定[J].汕头科技,2006,(2).
[2]孟闯.电梯安全隐患浅析及解决方案[J].装备制造技术,2011(4).
篇2
病人安全的议题从1999年开始已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执行的情况下仍有一些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安全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提高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标准。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相关隐患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质量监控不力,对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对病人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护理文书书写缺乏规范性,以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护理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导致安全管理经验缺失;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完整,对相关危险因素没有分析和改进,从事故、差错中寻找根本原因的较少,罚而不改,发生不安全事件后责任只落实到个人的做法,使当事人及当事科室采用消极态度应对,采取隐瞒等方式,使安全隐患不断,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差错。
1.2 护士自身存在问题:由于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观察病情不仔细,各种处置不及时;缺乏法律知识,自我维权意识不强,护士未经执业注册便从事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自护方法欠妥,造成健康损害;侵犯病人的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以及名誉权等;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等,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1.3 病人行为因素: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亲密配合与支持,若病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心理现象,从而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病人的求医动机和行为,对病人能否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积极参与疾病治疗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病人明白自身的病情并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医疗过程中实际效益将大大增加。若病人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态度(如自杀、自残等),老年病人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会增加医疗不安全因素。
1.4 设备、设施因素: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有人员、设备、服务都存在着风险,例如:手术时使用的电刀、电极板灼伤病人;呼叫系统突然故障而延误病人抢救;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设备、设施不能满足病人需要,曾有报道,某医院护士连上3次胃管均脱出,结果经调查,并不是该护士有技术问题,而是这批胃管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等。
1.5 医疗服务中影响护理人员的安全因素
1.5.1 生物污染: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以致罹患医院感染以及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常见感染途径:(1)锐器刺伤;(2)呼吸道吸入及皮肤黏膜损伤;(3)无保护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物,长时间停留在污浊的环境中。
1.5.2 空气污染:(1)手术室使用的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吸入,也会吸入大量病人吸入后排出的麻醉废气。麻醉废气致癌、致畸及影响发育等问题已得到普遍关注[1]。(2)紫外线。医用250 nm的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起到杀菌作用,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眼睛暴露其中,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3)化学消毒剂,少数有致癌、致畸作用,一些挥发性消毒剂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1.5.3 光、电、声、射线、药物污染:如激光不仅对眼睛、皮肤有损害,还会引起反射性烧伤、错误照射等其他并发症;医疗仪器发出的报警声、电流振动等噪声可引起护理人员头痛、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长期接触X线防护不当,大量照射可对人体造成多种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致胎儿畸形;电切时产生火花易发生烧伤;细菌毒素类药物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毒副作用主要有骨髓抑制、致畸、致癌等严重后果。
1.5.4 身心损害:对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显示,一方面因护理工作责任大、技术操作多、工作不规律、工作负荷重,为病人提供护理的时间不够,服务对象的刁难、病人病情危重等;另一方面还存在病人对护士的利用、暴力事件以及性骚扰现象,缺乏组织及同行支持等使护士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工作量大,严肃紧张的工作环境,技术业务的日新月异,势必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征。
2 护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
2.1.1 健全制度保障护理安全:护理管理者以完善护理安全制度着手,如通过制订专科护理安全防范制度、差错事故管理报告制度、制订差错事故处理预案流程,护理差错隐患自查登记制度、新药信息传递制度等,保障护理安全。
2.1.2 护理安全管理注重前馈控制:医院成立护理安全组织,行使安全巡视检查与教育指导职能,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前,控制在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控制在下一次护理过程之前,消灭在本次护理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护理安全的目的,已形成了护理界的共识。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即护理部-护士长-安全监控护士,逐级收集护理危险因素,每月组织护理安全讨论1~2次,就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组织定期检查,做到每周各科室自查,每月重点抽查,每季度护理部综合检查,并将结果通报,检查中发现违规、违纪等现象,视情节轻重做出相应的处罚。
2.1.3 强化护理质量“零缺陷”意识: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护理缺陷控制,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是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通过缺陷控制,使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质量“零缺陷”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最高要求,即要求第一次把工作做好,不做重复工作,实行自我控制、自我改进。如果护理工作达到“零缺陷”就可能预防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学习: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护理人员应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要有所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还可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1)护理记录完整、齐全、准确。(2)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3)医疗用品符合要求。(4)完好封存现场。
2.3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加强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选送年轻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拓展其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理念。针对护理记录存在过于简单化,主观判断偏多,内容质量不高,重点不突出,内容不严谨,以及为了应付检查,重新抄写、涂改,破坏了记录原始性和真实性的现象,护理部组织护士学习并掌握护理文书的书写方法、规范和要求,建立护理文书质控组,构建由护士长、护理骨干、专职病历监控员组成的护理文书质控网络,实行护理部,科室二级负责制,使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各司专职,各负其责。
2.4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维护护士心理健康: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就会导致超负荷的工作,引起心烦、乏力、急躁和焦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以人为本”原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公休时间,缓解护士压力,减少身心损害;营造“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良好文化氛围,同事间关系融洽,团队协作精神强,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具有“慎独”精神及善于调控情绪的高素质护理队伍,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2.5 形成高危防范机制促进护理安全成效:通过调查分析出高危因素防范要点,对高危人群重点教育、高危环节严格控制、高危时段不忘警示,对主观意识过强、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的高危意识予以矫治;利用各种规范醒目的标识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防范,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2.6 大力倡导护理安全文化,开辟护理安全路径:护理安全文化形成八个观点: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超前,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风险最小化和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三种意识:自我保护,保险防范和防患未然的意识被称为护理安全文化的精髓。大力倡导医院护理安全文化,鼓励护理人员谈经验教训让组织分享,而不是批评惩罚,以使隐患不成为事实。采取这些措施后,有效地降低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要充分重视预防住院病人跌倒。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医院运用护理安全路径为住院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模式,降低了住院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护理差错,满足了病人的知情权,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篇3
[关键词] 护理安全;急诊输液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80-03
护理安全贯穿于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1-2]。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与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责任感、工作粗心大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等有关。2012年5月本院急诊输液室对出现的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提高护理行为质量,收到良好效果。
1 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问题
1.1 环境问题
门诊输液大厅患者多,流动性大,输液之前护士报患者姓名,患者存在未听清便应答,容易导致液体输错。输液室病种多,输液人次高,护士少,对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出现忙乱现象,并易引起护患纠纷。
1.2 医嘱问题
医嘱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多是因为医生未能认真把关,患者使用他人医保卡导致处方上患者信息与实际患者信息不符,如姓名、年龄、性别等,甚至可导致小儿处方药剂量过大等情况。另外,由于药品更新,药品种类增多,经常出现一种药物存在多种剂量与剂型,导致发药错误,引发输液室护理安全问题。
1.3 患者因素
患者医学知识缺乏,擅自调节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擅自更换输液椅,易引起漏输或输错液体,造成患者出现不适症状。部分患者不遵守皮试试验规定,有未做皮试或擅自离开观察区,可导致药房已发药并盖皮试阴性章的情况。有的患者擅自带走输液、丢失病历或药品清单,使用间隔时间超过24 h等。
2 实施措施
2.1 严格查对制度
接收护士接到患者递给的注射单和药物时,要严格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核对医嘱(如为青霉素类药物需核实是否需要皮试,是否做过皮试、什么时间做皮试),根据注射单核对药物剂量、剂型、批号、号牌等。本院实行配药、输液、接瓶、拔针签名负责制。在接瓶时,护士应在接药单上签上姓名、试剂,拔管时护士应核对巡视卡上的瓶数,与患者核对无误后在注射单上签名。以杜绝输错液体或漏输液的护理差错发生。
2.2 护士长灵活调配人力资源
护理人员的安排非常重要。护士长需根据门诊不同季节护理工作需要量,动态调整护士排班,并以优化组合为原则。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过多、排长队引起的忙乱现象,并缓解护士疲劳状态,有效提供护理人员工作效率,避免由于注意力松散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
2.3 严密观察,加强巡视
巡回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特殊用药、更换液体、拔针时间做到心里有数,及时巡视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调节输液速度,并做好用药指导,尤其是特殊用药,如护康液、垂体后叶素、硫酸镁、硝酸甘油等,护士一定要交代患者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巡回护士需根据用药情况及时换药拔针。如有需要更换座位的患者,护士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输液前告诉患者有几瓶液体,请患者输液过程中不要擅自换座位或离开座位,如果换座位一定要将未输完的液体带走。拔针时核对输液卡瓶数并签名,同时询问患者挂了几瓶,还有没有液体,确认无误后方可拔针。
3 讨论
3.1 安全隐患因素
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有很多药物化学名、包装等非常相似,在进行配药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药物的混淆,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3-4]。有些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工作中与患者沟通能力差,解释不到位导致患者误解[5]。门诊患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护理人员要求高,且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和常识,对疾病认识不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6-7]。
3.2 管理措施分析
3.2.1 教育护理人员树立法制观念 养成遵纪守法、以患者安全为第一的行为习惯。加强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医嘱,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然后再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做到准确无误。
3.2.2 严格配药程序 患者取药后交给护士,配液护士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排查液体的不合格因素,如液体变色、混浊、沉淀、絮状物等,确保液体安全才可进行后面操作[8-9]。
3.2.3 加强输液患者的巡视 门诊输液患者基本无陪护,要加强巡视,一方面及时为患者更换液体、观察病情变化,另一方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疾病健康教育,及时阻止患者自行调节输注速度。巡视后在巡视卡上记录巡视时间并签名。
3.2.4 规范服务言行,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临床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对患者的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操作时说明护理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名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患者问题,对其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
3.2.5 定时进行反馈 通过交班会、周会、护士长会、护理质量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随时查,随时反馈,逐级反馈。建立质量反馈登记,将工作中易发生的差错记录下来,进行汇总,组织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改进工作[10-12]。
3.3 实施效果
本科成立输液管理小组、服务品质小组和药物管理小组对静脉输液各环节进行把关和监督,对输液室护理安全风险事件进行归类分析,分析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提高程度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及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护理纠纷、消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本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急诊输液室患者进行患者满意度情况调查,采用李克特满意度问卷调查表[13]进行调查: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十分不满意(1分)”的分值。总满意度=(很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由专人负责,研究人员不在现场,保证筛查的保密性和真实性。派发问卷前先向患者解释研究目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自我评定,以不记名方式分别在20 min内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发出问卷536份,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93.28%,患者满意度为96.87%。结果显示实施调整措施后的护理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加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从安全措施、服务质量、技术操作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认真做好每个护理环节的质量控制,对安全隐患加以纠正,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玉蓉,梁克清,刘澹露.浅谈输液室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7):1396.
[2] 何桂梅,呼延宁,司晓茹.浅谈输液室护理安全工作及安全管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1,8(15):54-55.
[3] 詹宪玲,孙明.儿童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56-257.
[4] 姜丽娟,崔秋霞,崔扬红.门急诊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6):57-58.
[5] 张淑新.中药湿热敷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3):122-123.
[6] 陈丽芳.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47-48.
[7] 张自力.门诊患者保存输液药品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3,10(1):76-77.
[8] 杨文都.安全管理在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269-270.
[9] 张连辉,杨志敏.精细化管理在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6):552-553.
[10] 张清英.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3):72-73.
[11] 邵桂花.护理投诉36起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110-111.
[12] 许美珍.急诊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1, 16(5):309-310.
篇4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对策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safety hazard accident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to summarize caus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factors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Results Nursing personnel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lack of safety consciousness, patients do not match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obstetric nursing safety hidden trouble wom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risk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Obstetrics nursing; Safety hidden troubl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当今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医院护理的好坏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加人们对妇产科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我们就我院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妇产科护理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妇产科共有护理人员12人,均为女性,年龄20~43岁,平均(27±9.85)岁;学历:本科0人,专科5人,中专7人,其比例为21∶29;职称:2人为主管护师,1人为护师、9人为护士,其比例为1∶10∶21。
1.2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1.2.1患者的不配合 妇产科在医院内是比较特殊的科室,在即将分娩、分娩过程中、分娩过后是妇女最为脆弱的时候,产前她们担心自己会不会顺产,更为重要的是,她们多是第一胎,难免心里紧张,压力大。分娩中,一个孩子会不会顺产存在很多因素,如骨盆、胎儿、产道因素,产妇担心自己会不会顺产,以及分娩的痛苦让孕妇情绪更加紧张,从而导致胎盘早剥的发生,只能就地急诊剖宫产进行分娩,并且产后还会发生许多并发症。所以很多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可预料的危险。无论孕妇处在生产的任何阶段都存在很多的危险,而患者的不配合的根本原因是护理的疏忽[1]。
1.2.2护理人员的能力不够以及其失职 从本医院的护理人员的调差中,我们得到专科5人,中专7人,其比例为5∶22∶5,可见大部分的护理人员都为专科,其所学知识及技能不够全面,对待突况应变能力缺乏,所以有可能导致对于突况的产妇不能及时治疗,导致医患事故的发生。医院每日收治的伤患比较多,而医院的护理人员数量有限,他们不能一一照顾全面,导致其在护理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疏忽。也有很多的医护人员责任心缺乏,对于产妇的护理不够全面,就有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漏诊,从而危及到产妇以及婴儿的生命健康。
1.2.3医院设备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部分医院的妇产科医疗设备并未按照国家规定购进,质量不合格,就有可能导致对产妇的检查与护理不够全面到位,有漏诊错诊的可能,对孕妇的治疗也不够到位,从而造成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1.3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1.3.1加强对产妇的安全教育指导 定期给产妇培养一些有关产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从而较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责任心 妇产科的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需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技能,熟练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所以我们必须给护理人员定期上一些护理专业的课。我们同时要注意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培养,让她们对待产妇要有较高的责任心、爱心,从而减少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职与护理水平低造成的安全隐患[2]。
1.3.3加强医院的基础设施 先进的、合格的仪器是诊断治疗疾病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根据国家规定购进适宜的医疗设备,减少误诊的发生,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3讨论
产科护理以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护理方面之一,其护理的安全性关系到产妇与婴儿的健康。但是产科护理仍存在护理人员能力不足、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以及患者不配合等安全隐患。本次探讨中我们采取相应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并且实施后,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都明显的提高,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现代的产科护理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科学、有效的妇产科护理管理模式是改变现状的主要方法[3],不仅能够提升护理质量,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华,孙丽莉,刘玫玫.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淮海医药,2011,29(2):176-177.
篇5
【关键词】 护理安全;老年;综合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38-02
本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制订综合护理措施并评价护理效果,为临床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7年2月――2009年2月期间住院的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并制订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并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实施,抽取实施前后病例各300例,评价护理效果。2007年2月――2009年2月期间抽取的300例患者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60-85岁,中位数年龄746岁。其中冠心病86例,脑血管疾病80例,2型糖尿病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50例,直肠癌16例,肺癌18例。2009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抽取的300例患者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60-84岁,中位数年龄753岁。其中冠心病82例,脑血管疾病78例,2型糖尿病5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50例,直肠癌18例,肺癌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种类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安全隐患
121 患者及家属因素 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常常罹患慢性疾病,病程迁延不愈。有些老年人平衡功能差、感觉迟钝、听力视力及理解能力减退,临床上易发生坠落、摔倒、烫伤等意外事件[2]。患者离开工作岗位,自觉自身价值消失,会产生孤独感。部分老年人固执偏执,不执行医嘱和护理措施。部分患者家属工作忙,照顾不周,对老人关心不够,会增加意外事件的发生。
122 病房环境因素 病房摆放物品过多,患者活动空间小,地面积水、灯光不够明亮以及卫生间没有扶手等均可能引起摔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1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老年人往往记忆力差,对于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及运动度等指导需要反复讲解。如果讲解不到位,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会增加。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反复和患者讲解便秘的危害,不能用力大便,否则可能导致心衰加重等情况。
124 护理人员因素 对老年人安全护理,应强调加强责任心[3]。部分护理人员因为工作繁忙、责任心不够,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工作中发生的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和患者解释病情时,有时过度夸大,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13 综合护理措施
131 评估患者病情 采用跌倒、坠床等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护理,在床尾给出警示标志,并告知家属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患者安全。
132 改善病房环境 患者床上标识防跌倒及坠床的警示牌,保持地面干燥,病房照明充分,患者去辅助科室检查时由专人陪护,避免患者摔倒。房间不放置过多物品,患者在卫生间时不能反锁门,万一发生意外可及时抢救。
133 加强安全意识,规范护理流程 加强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加强对老年患者的责任心,特别是对评估的高危患者。加强病房巡视,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严格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
134 加强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耐心地向老年患者解释各种辅助检查的目的、治疗药品的作用及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及活动指导,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等。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其对疾病和治疗的错误认知、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增加治疗依从性,积极地配合各种诊疗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及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前300例患者共发生意外事件10例(34%),实施后共发生2例(0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 结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核心,对老年病房患者实行安全管理,在为患者提供医疗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4-5]。本组结果显示:正确评估患者状况、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改善病房环境、规范护理操作和加强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长应加强护理操作的监督,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制订改进措施,杜绝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制订并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加强病房风险管理,减少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付凤齐,邢娟青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健康教育需求及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63-64
[2] 赵敏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7-48
[3] 姚红英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与管理对策[J]上海护理,2011,11(2):82-85
篇6
关键词 护理安全 隐患 防范
现将我院常见的护理安全[1]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以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病历在举证倒置中的重要性,如给他人代签名、涂改、未注册护士独立签名等;在接待病人时缺乏沟通,抢救病人时说话不谨慎,进行操作时动作不规范、使用仪器不熟练,而引发医疗纠纷;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业务知识缺乏,操作水平不高:在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相对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主动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护理技能训练意识较差;部分护士年资较低,学历不高,技术水平差,护理经验不足或协调能力不强等,遇紧急情况工作忙乱无序、静脉穿刺技术不佳、使用抢救仪器不熟练而延误病人抢救,引发护理纠纷。
护士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部分护理人员的素质偏离了护理职业的要求,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擅离职守,工作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观察病情不仔细、不认真,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现问题不及时汇报、不处理,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查对制度不严,如发错药、配错液、不正确执行医嘱等,导致护理差错。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存在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现象;为了追求病历的完整、整洁用同一笔迹重抄而使原始资料失真;对已经实施的护理措施或重要的病情变化无记录;护理记录不客观,主观描述内容多;记录不完整性、不及时或医护记录不一致等,一旦发生纠纷,护理记录将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在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部分护士身兼数职,尤其是病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高,使得护士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而致护理质量下降;由于护理人员少、病人多,护士只能完成日常治疗和一些必要的护理操作,有些基础护理及沟通、巡视工作不到位,病情观察、生活护理由家属及陪护承担,使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下降,容易发生护理纠纷。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2]。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理念,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未能健全有效的应急预案,没有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不力,对护士的培训不到位,对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以及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编外人员占比大、流动性大,重视成本核算而压缩编制等。
防范措施
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权利和护士的义务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护理过程中,要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把健康教育工作做深做细;认真学习并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培养护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尊重病人,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严格落实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程序,改进服务流程,重视各个护理环节质量控制。针对护理安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组织,加强监督和管理,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对容易发生的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及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以确保护理安全。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护士外出进修、为护理人员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加强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记录:护理记录是病案的一部分,是临床工作的原始文字记录,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3]。组织全院护士认真学习《江苏省第四版病历书写规范》,定期进行护理书写培训,严格按要求真实、客观、及时、完整地做好记录。
合理进行人员配置:在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既要负责病房患者的治疗护理任务,又要负责手术室、产房、急症等护理任务,如果人员配置不合理,往住顾此失彼。护理管理者要尽可能使病房护士达到床位与护士比1:0.4的标准要求,护士长要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实行弹性排班,护理和治疗一般集中在8:00~14:00,如果工作量较大,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增加1~2名护士,这样既保证了病人的护理需求,又避免了护士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而影响护理质量,同时护士长排班时要注意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要合理配置。
讨 论
护理安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通过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潜在的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隐患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对2008年-2009年37例收住于我科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转运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转运中发生安全隐患的共2例,气管滑脱1例、休克1例,转运成功率达94.59%。结论 做好患者转运前风险评估,进行转运前预处理并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杜绝安全隐患。
【关键词】 大面积烧伤 院内转运 安全隐患 护理对策
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急危重患者救治对象之一,其院内转运的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经急诊室初步处理后为进一步的治疗需实施院内转运。院内转运患者时间虽然短暂,但转运风险始终贯穿存在[1]。因此,如何将患者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将我院烧伤科2008年-2009年收住的3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安全转运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09年我科实施大面积烧伤患者转运共37例,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0.5~54岁,烧伤深度由浅ii度至iii度不等,面积为48%-71%,伴吸入性烧伤8例。患者主要来自院前急救、急诊科,以居室内单发烧伤为多,其次为工作场所意外事故的烧伤,所见烧伤多为热液或蒸汽所致。大部分患者由平车护送,个别患儿由家属抱送至专科科室完成诊断性检查或有效治疗。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科室发生并记录在案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转运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归类总结。
2 结果
大部分患者达到转运的目的,转运成功率为94.59%,转运途中发生安全隐患共2例,气管滑脱1例、休克1例。发生的1例转运途中的休克于现场抢救后病情稳定,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为5.41%。
3 讨论
3.1 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隐患的分析 虽然院内转运患者仅需短暂的十几分钟,却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的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2],同时对于伴有吸入性损伤且处于烧伤休克期的患者,其合并症多,更是大大提高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难度。现结合我院37例院内转运资料分析结果探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1)不良情绪的存在。(2)缺乏转运前的风险评估。(3)转运流程未能完善。
3.2 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对策
3.2.1 根据患者心理变化的转归,树立治疗的信心,确保转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烧伤前后患者心理变化明显,这些心理的变化实际是患者伤后心理紧张、恐惧的表现。这些心理因素都会使患者情绪出现低落或波动,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不配合治疗,延误治疗甚至治疗失败。此时医务人员要特别注意心理治疗,要多给患者希望,并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
3.2.2 做好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和预处理 转运前通过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在遭遇烧伤之后,应先对特殊部位的烧伤进行初步处理。急救时应立即给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进行创面的现场处理,尽可能去除烧焦或污染的衣物,用干净的敷料或床单覆盖包扎;对于深度创面需要及时耕耘减张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扩容、抗休克、抗炎等治疗,留置尿管以便观察休克情况,充分做好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后方可实现院内转运。
3.2.3 规范转运制度,建立转运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3.2.3.1对即将实施转运的患者做好充分评估。
3.2.3.2通知相关接收科室和运送部,简要汇报病情,做好有关安排,确定转运时间、转运方式和参与人员。
3.2.3.3搬运患者时应连同床单一起搬动,按大面积烧伤患者搬运方法取合适,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及保护创面。
3.2.3.4稳定患者情绪,予以保护性约束,预防非计划性拔管。
3.2.3.5病情危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需有护士陪同下方可转运。
3.2.3.6选择最佳的转运通道。
3.2.3.7告知患者或家属外出检查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经同意并签转运知情同意书后再实施转运。
3.2.3.8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病情变化,应立即进行现场抢救,同时通知病房做好应急准备。
3.2.3.9送至目的地后要与接收患者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然后进行床旁交接,双方确认交接内容无误后才确定转运完成。
总之,在转运过程中重视患者心理的转归、做好风险评估及处理结合转运流程的指引可改变以往转运前职责不清,准备不充分的现象,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危机;原因;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深度和广度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关系的调整速度,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矛盾突出,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本文所要提及的食品安全监管就属于这样的问题。
中国的食品市场多年来一直比较平静,2008年一个“三鹿奶粉”事件打破了这份平静,食品安全问题开始走向社会大舞台的前沿。 “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回炉面包、毒豆芽、石蜡墨汁薯粉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相继发生,让广大的老百姓一提起食品添加剂就胆颤心惊。 “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暴露出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说明已对当前社会造成了明显危害。
一.形成食品安全危机局面的原因
(一)消费者主客观认识不足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购买者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第一因素是商品的价格。较之目前社会购买能力来看,食品的消费比重仍占据着主要位置,重点还是低价的生活食品,对于高价食品往往不予问津。而低价往往带来质量的低下,这也就为“价低质次”的食品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再则,食品内在质量要求,并不为普通群众所普遍知晓,如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哪些物质是不能加入食品的、怎么通过网络查询食品的生产许可情况等等。既然不知,何来注意,所以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看不出“门道”。第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很多的食品制作方法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是不卫生或不安全的,比如,用松香给动物脱毛、用亚硝酸盐做肴肉等。消费者长期以来习惯了这些工艺制作的食品,认为这种做法的食品口感好、色泽好等,还没有能及时转变认识。第四、消费者对一些不法行为的不闻不问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多地方出现利用死亡的牲畜加工制作食品,周围的群众明明知道却不予制止,任由问题食品流向市场。当然以上四种是主要问题,还有如:认品牌不认质量、盲从购买等多种不足的存在。
(二)食品经营者的道德问题
当前很多食品经营者在营销观念上忽略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中小微型的经营户对构建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和经营意识显得更不在意。很多的食品经营者更注重的是如何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怎样获取更大的利润,至于诚信只是非物质的口号而已,可有可无。更有甚者,某些食品类经营户在明知食品有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昧着良心销售,比如在现实工作中查处的一些车站、码头地区的食品经营户,他们就干着“一回头”的买卖,反正来买东西的都是过路的,今天来一次,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唯利是图的思想将其仅剩良知冲蚀得消失殆尽,道德的防线被彻底冲毁。道德的严重滑坡,严重影响着我们的食品消费的环境安全,它就像一只无形的黑手,诱惑着食品经营者一步一步滑出正常的轨道,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可怕得后果。经营者的道德缺失引发了社会民众的强烈反响,曾有社会民众向执法单位建议,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和打造透明、诚信的行业自律规范,提出了食品安全管理“零容忍制度”,只要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事故,就应采取最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罚,让其永不得翻身。
(三)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品行和素质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食品,其最初形态都是来自于农产品环节,食品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最初原料的影响。有部分农产品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最高化、产程最短化和利益的最大化,瘦肉精、硫磺熏剧毒农药等手段得到了“极致的滥用”,甚至出现了用有毒有害物质直接作为种植要件的行为。为了达到目的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的非法恶劣手段纷纷登场。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曾出现过农民不肯使用自己种的菜;还有为了防治菜地蛆,使用绝对禁止使用的剧毒农药甲胺磷;为了番茄早上市,使用大剂量的激素类催熟剂进行植株处理;为了牲畜长得快、各类雌性激素类药物被大量滥用于饲料当中。这些都是受到利益驱动,全然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完全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基本原则。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缺失的操守品行和基本素质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监管部门的体制和履职问题
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其具体实施涉及到二十多个职能部门,任何一个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或者出现监管缺位,都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讲究的是部门间的合力,然而在现行体制下,往往会因为部门的职责不同,监管环节不同,所调整的利益不同或部门性质不同等因素造成部门之间工作的不平衡性;在部门之间的监管还存在环节的交叉和盲区;同时很多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惧怕履职风险,畏苦畏难,进而产生了履职不力、推诿扯皮,甚至胡乱作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食品安全监管无法实现“全过程、多环节、各部分”的无缝监管。由于涉及的监管部门多,出了问题大家都有推得掉的理由,往往又出现谁都抓,又谁都不抓的现象,这也就出现了前阶段新闻报道的六个部门管不好一个豆芽的故事。监管部门虽对食品安全问题都很重视,但缺乏科学的方式、有序的过程和扎实的基础,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本无法实现完全监管。因为监管部门体制不足和履职的缺失必然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五)国家食品生产规范与标准相对落后问题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但要求食品“好吃、好看、好闻”,而且对便携性、营养性、易储性也提出了更高需求。一些为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改善食品的口感品相、延长保质期、提高营养成分指标的食用添加物质被大量的添加在各类食品,甚至形成了滥用的现象。同时,我们还看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也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比如阿斯巴甜、苯甲酸等。而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关使用规范和生产标准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修改,形成了“有监管无办法”的局面,特别是针对地沟油的检测标准至今仍没有出台。很多的食品标准制定过高,比如先前在速冻水饺的检测当中不得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只要使用猪肉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此种菌种,为达到没有的目的就要大量使用抗生素,结果又导致了抗生素指标的超标。食品安全指标的过高或过低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影响。
(六)食品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
笔者在实际的监管工作发现,对于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的市场准入条件非常低,可量化的硬性指标只有距离污染源25米这一条。食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人的生命安全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食品的运输、仓储、柜面摆放和销售环境都可能都对食品的性质产生影响。我们在实际的检查中发现很多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小食杂店经营环境脏、乱、差,既是销售门店又是居家的卧室,有的甚至和农资商品在一起销售,由此看来门槛过低显然会对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带来不稳定因素。因为市场准入门槛的过低,导致食品经营户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组织分散、价低质次的状况,食品的品质安全的不到保证。
二.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深化而日益凸显,对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流通环节监管现状来看,效果不容乐观,监管工作忙忙碌碌,回头一看劳而无功。一方面监管压力到只气喘吁吁,另一方面工作成效力不从心。而分析想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监管中出现了单打一的局面,缺乏部门间、群体间的协作合力,没有能够发动全社会的作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个人能实现的,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途径。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化管理必须确立一个基本原则:即部门监管为前提,社会协同作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三方共治。
三.创新举措,破解食品安全监管的难题
(一)必须依靠宣传发动。提高上市食品的安全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在商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构筑两道天然屏障,有效堵塞不合格食品上市流通渠道。
(二)必须依靠办案驱动。要规范流通领域的食品经营秩序,合理运用好办案手段,增强对经营者的震慑力,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到位。
(三)必须依靠重点带动。食品流通领域点多、面广、线长,在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下,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不到位。因此,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当中,一定要找准主要矛盾,通过“牵一发”去“动全身”。
(四)必须依靠创新触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食品经营主体和食品品种与日俱增,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再依靠传统的望、闻、问的监管方式,再依靠简单的地毯式的突击抽查,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监管效果却越来越微。因此,在食品的监管工作中,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五)必须依靠政府推动。保障食品安全,既是工商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与党和政府形象,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们要以此为出发点,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借助政府力量,一方面,解决生产、消费环节的突出问题,减轻流通环节压力,另一方面,争取将部门工作上升到政府层面,扩大部门工作的公信力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录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篇9
[中图分类号] R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80-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入,老年人因身体各器官功能的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步的下降,再加上老年患者的疾病多具有慢性病、病程长、病情重、用药复杂等特点,使得影响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针对不安全因素加强了护理干预,如:创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细致的人性化管理, 增加了护理人员及患者的防范意识,减少或避免了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的发生,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了老年住院患者现存或潜在危险的发生,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和谐了护患关系,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不安全因素的分析
1.1 心理因素 焦虑症、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现今社会常见的空巢现象,离退休综合症、高楼住宅综合症,使得老年人与外界接触机会很少,导致孤独、压抑等负性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出现自杀自伤等意外情况[1]。再加上老年患者,病程长,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子女工作忙、压力大没有时间多关心照顾,故患者对坚持治疗失去信心。
1.2 压疮 由于老年患者各器官生理机能退行性变化,往往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感觉迟钝、平衡能力下降,再加上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痛阈值增加,活动受限,易使皮肤长时间的受压而导致不可逆的皮肤完整性受损。
1.3 跌倒 由于老年患者反映迟钝,肢体功能障碍,动作协调性差,视力下降,且多患有多种疾病,有文献报道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一次或多次,而跌倒的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2]。如:脑梗塞,脑溢血,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极易发生跌倒致骨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1.4 坠床 平衡能力,体力,方向感下降,夜间极容易坠床。
1.5 烫伤 它是老年患者最大的不安全因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感觉迟钝。特别是长期卧床的病人,常用热水袋、暖手宝等取暖,使本来就真皮层变薄的皮肤,一旦发生烫伤就会很深,老年患者大多营养不良,皮肤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较差,发生烫伤后创面愈合慢,处理难度大。
1.6 误服药 老年人记忆力差,视物模糊,文化程度偏低,常分不清内服、外用,也记不清楚计量、服药的时间和次数,常出现错服、漏服、少服、多服等,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2 护理干预
2.1 认真做好安全评估 找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做好预见性护理。
2.2 心理异常的干预 做好心理护理,多关心、帮助、安慰、鼓励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告之患者的相关疾病知识和预后,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体贴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需要,使其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更好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达早日康复的目的。
2.3 压疮的干预 对于长期卧床、全身衰竭、极度消瘦、肢体活动受限、瘫痪等老年病人,应尽早使用气垫床,软枕等,建立床头每2小时翻身卡,翻身时避免推、拉、拖等,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平整、无屑,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用紫草油定时按摩骨突处,促进受压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加强患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做好床头交班和记录。
2.4 跌倒的干预 病区保持光线充足,走廊、病房地面铺防滑地胶,并保持干燥、无积水、无杂物,在容易跌倒的地方、床头、进行地面清洁时设立温馨提示牌,走廊、卫生间设立扶手,以方便病人[3]。指导患者穿防滑鞋,卧床时间长的患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后30秒再行走,以防跌倒[4]。将呼叫铃放于病人伸手可及的地方,鼓励病人主动寻求帮助,夜间值班护士加强病房巡视,及时给予病人生活上的帮助。
2.5 坠床的干预 做好安全宣教和防护措施,对意识障碍者使用床档和约束带,以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坠床。
2.6 烫伤的干预 热水瓶、水杯等放在易取用的安全地方,老年人热疗时应有防护措施,热水袋应外套布袋,水温不宜超过50度,使用时不可紧贴皮肤。使用烤灯时距离以30-50cm,时间以20-30min为宜,热疗过程中要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若有不适及时予以调整和处理。
2.7 误服的干预 要正确指导老年人服药到口,按时遵医嘱准时发药,并督促服下后方可离开,以防漏服影响治疗效果,尤其是每晚使用镇静剂的患者,要见其服下后才可离开,以免患者囤积一次大量服下发生意外,引起医疗纠纷。对昏迷、有吞咽困难、危重应将药物研压成粉末再喂服,以免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3 小结 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保障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整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建立统一规范的视觉标示系统、完善安全环节质量标准、强化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安全问题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是老年患者安全护理不断完善的方向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东晔.老年患者安全护理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0):65.
[2] 林琳,范文霞,李斌.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215.
篇10
[关键词]电梯;安全隐患;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80-01
前言:随着建筑领域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多,电梯成为了建筑的主要配置。受管理不善,或S护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电梯安全隐患时有发生,对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全面分析电梯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是提高电梯安全水平,保证居民安全的关键。
1 电梯安全隐患种类
电梯安全隐患种类较多,以机械故障、电气故障、门系统故障、冲顶与溜梯等故障为常见类型[1]。导致不同故障发生的原因不同。一旦故障发生,如电梯中有乘客存在,极容易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电梯生产企业的信誉与形象造成危害,加强对电梯安全隐患的重视,对于乘客及电梯生产企业而言都极其重要。
2 电梯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
导致电梯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维护与管理原因,以及电梯自身原因两种,具体如下:
2.1 管理与维护原因
管理与维护不善,是导致电梯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原因[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维持电梯运行的机械出现磨损等故障十分常见,需在固定时间对其加以维护,以保证电梯安全为主要目标,及时发现电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避免故障发生,确保电梯及乘客安全。如管理与维护工作不到位,电梯微小的故障较容易扩大化,最终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2.2 电梯自身原因
电梯自身性能及质量差,同样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2.1 冲顶、溜梯等问题
冲顶、溜梯等问题的发生,与制动器故障存在联系[3]。曳引电梯在平层停梯时,制动器如无法可靠制动下闸,便会发生溜梯,此时如有乘客进出电梯,便会遭遇剪切。一旦发生溜梯,电梯很有可能直接下达至底层,发生蹲底[4]。对此,保证制动器功能有效发挥,使其能够实现对电梯停止与运行两种动作的有效控制十分必要。
2.2.2 机械问题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电梯机械容易出现磨损,且容易发生锈蚀,在上述条件下,电梯制动器抱闸的制动力矩会逐渐下降,制动作用无法有效发挥,最终形成安全隐患,导致电梯事故发生。对制动器的工作行程进行调整,或对弹簧的压缩压力进行控制,是解决上述上述问题的关键。
2.2.3 电气问题
电梯制动器制动功能的发挥,需要以电气装置作为支持来实现。在电梯正常运行时,电气装置会自动切断电流,抑制制动,该过程中,制动器电流的切断,至少需要两个独立的电气装置来实现。在电梯停止时,其中一个接触器的主触点会自动打开,在电梯运行方向改变之前,电气装置会自动连接电流,使制动器发挥制动作用,阻止电梯运行,使其停止。在过去,控制电梯动作的电气装置一般以继电器为主,制动线圈的通断在正常运行时,会有一整套切断装置对其连通以及断开的过程进行控制,该装置一旦发生故障,电梯的运行与停止过程均会脱离控制,进而导致冲顶等故障发生。
2.2.4 门系统问题
门系统的故障在电梯安全隐患中十分常见,电梯在运行之前与停止之后,门系统需要作出关门或开门的动作。长期频繁的开门与关门,容易造成门系统老化,导致门锁机械等装置性能降低,进而导致电梯安全隐患发生。电梯层门出现故障的原因,与门锁开关无法及时连通有关,为解决该问题,部分人员会通过在原有门锁开关处设置永磁感应器的方法降低门系统故障的发生几率,感应器一般位于门开关方向的平行位置,在电梯门关好时,门上的隔磁板,会插入永磁感应器,该方法虽能够实现对门系统的保护,但却容易导致门锁电气安全触点无法判断层门是否已经锁好,最终导致电梯坠落或乘客被剪切的问题发生。
3 提高电梯安全水平的策略
需提高管理与维护水平,同时加强对电梯本身质量与性能的控制,以提高电梯的安全水平。
3.1 提高管理与维护水平
应提高管理与维护水平,降低电梯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1)制定电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管理与维护人员按照相应规章落实工作任务。(2)在电梯中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设施,使电梯发生故障时,被困乘客能够及时向维修人员反映情况,使故障可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切实保障乘客安全。(3)提高维护频率:缩短两次维护的时间间隔,提高维护内容的全面性,提高维护人员专业素质,使隐藏的安全问题可被及时发现并解决,避免电梯故障发生。
3.2 加强对电梯本身质量与性能的控制
3.2.1 冲顶、溜梯问题的解决
冲顶、溜梯问题的发生,与制动器功能受到抑制存在联系,应从提高制动器性能的方向出发解决问题。电气因素与机械因素,是影响制动器功能发挥的两大因素,因此需加强对上述两大因素的关注。
3.2.2 机械问题的解决
加强对机械的维护,在固定的时间内,对电梯加以维护,将制动器的维护作为重点,判断是否存在锈蚀或磨损问题,如发现,应立即除锈,保证其功能可正常发挥,如发现单纯除锈无法解决问题,则可以将器械更新,提高电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应对制动器的工作行程进行调整,同时对弹簧的压缩压力进行控制,避免冲顶等问题发生。
3.2.3 电气问题的解决
可将电气联锁开关加装在被动门上,降低由继电器问题而导致的故障的发生几率,保证电梯可正常运行或停止,避免故障发生。可根据电气故障的类型,采取不同措施解决故障。以安全回路为例,如电梯处于停止状态时,信号无法被登记,则考虑故障由安全回路所引起。对此,可首先检查触点,判断接触是否良好,接线是否有松动。同时检查安全钳动作,判断是否存在限速器失油误动作或限速器超速动作等,逐一排查故障原因,并对其加以解决,保证电梯运行安全。
3.2.4 门系统问题的解决
(1)可将层门或门锁锁住,使层门无法从层站外打开。(2)部分电梯的门锁为从下向上钩的门锁,性能较差,安全性不高,受锁钩重力影响,较容易自动开锁,使用上述门锁者,应对其加以更换。(3)加强对影响层门锁钩及层门电气联锁装置的因素的重视,如连接件及紧固件等,保证其功能可正常发挥。(4)视电梯门系统故障的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解决,以门锁回路故障为例,如门锁回路发生故障,应首先判断故障发生在哪道门,通常情况下,电梯停止层门锁回路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大。对此,可首先在厅外用三角钥匙重新开关厅门,如属厅门故障,则需在检修状态下,短接厅门锁回路,以检修速度运行电梯,并逐层检查每一道厅门的连锁接触情况,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加以修复。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电梯机械逐渐磨损,安全隐患发生几率逐渐增加,应加强对电梯安全的管理,完善管理与维护制度,以此为基础,从机械维护、电气维护、门系统维护等角度,对电梯质量进行控制,提高电梯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故障,确保乘客可安全乘梯。
参考文献
[1] 蒋宜杉.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4,(07):85.
[2] 林.浅谈电梯的安全隐患原因及监督检验对策[J].科技视界,2014,(04):6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