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

篇1

    根据我局京劳培发(1996)94号《关于对北京市技工学校进行调整的意见》精神,各局、总公司(集团公司)对所属技校进行了调整。为落实调整方案,加强对技工学校的管理,决定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实行技工学校登记注册制度。现将《北京市技工学校登记注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技工学校登记注册办法

    为加强技工学校管理,规范学校行为,决定在我市实行技工学校登记注册制度。

    一、登记注册对象

    自1978年以来由教育部门划归市劳动局综合管理的技工学校;

    经市劳动局正式批准或由市劳动局报经市政府批准建立的技工学校;

    具有技工学校性质的培训中心;

    征得主管部委同意,参加我市登记注册的中央部委在京技工学校。

    二、登记注册的基本要求

    市属技工学校的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劳动局京劳培发(1996)94号《关于对北京市技工学校进行调整的意见》,对所属技校进行调整、整顿,确定参加登记注册的学校。

    申报登记注册的技工学校,应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校舍、师资、生产实习场所、体育活动场地及其他基础设施;应有经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的校长;应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渠道;应有较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凡连续三年不招生且基本不承担企业工人培训的、有名无实、达不到技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经调整、整顿予以撤消或撤校改班的技工学校,不在登记注册范围。

    限期整改的技工学校,合格后方可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三、登记注册程序

    1.学校详细填写《北京市技工学校登记表》。

    2.主管部门对本系统技校所填登记表进行审核,无误后签章报送市劳动局。

    3.市劳动局对申报登记的学校进行复检,对认定合格的技工学校颁发《北京市技工学校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及副本。

    4.学校每两年持登记证副本到市劳动局办理注册手续(具体时间届时通知)。

    5.1996年申报登记注册工作于1997年1月至2月底以前进行,各校填写的《北京市技工学校登记表》由主管部门审核签章后于2月底以前报市劳动局。

    四、《登记证》的使用1.《北京市技工学校登记证》是我市行政区域内技工学校办学的资历凭证。

    2.取得《登记证》的技工学校可在规定范围和专业设置内从事有关教学及业务活动。

    3.取得《登记证》的技工学校可在登记的专业范围内面向社会开展中级及以下的技术等级培训。

    4.取得《登记证》的技工学校可凭证办理校办企业的认证及年检工作。

篇2

(1)围绕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做强学校相关专业。即墨市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2014年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落户即墨市,将带动建成一个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用工将达到4万余人,其中需求各类高级技能人才1万余人。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抢抓机遇,确立了“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的发展方向,全力做强汽车制造相关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一汽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2)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搞好校企合作。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形式,兼顾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如,青岛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汽大众重要配套企业。2016年,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拔30名优秀学生到该公司长春总部学习,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公司需要的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学习,这批学生表现优秀,成为公司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3)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效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适应性技能人才。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顺利实施,积极创新教师管理方法,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让企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让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把教学场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后,很多教学要素发生了改变,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活动。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及企业师傅必须按照制度行事。 

2.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存在的困难 

(1)学校作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处理和协调各种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一些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得不偿失,合作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技能。 

(3)学生到企业实习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大,学校压力大,这些困难时刻困扰着学校管理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3.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首先,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其次,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質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最后,坚持创新思维,完善制度。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总之,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立足学校和企业实际,积极创新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85-02

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工程,不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办学模式等内容,还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内部的管理等,所以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目标,增强教学的质量,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目标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要求人才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坚持培养出能够适应专业岗位的技术型人才,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朝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文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建设中,需要秉持“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着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教育体制的创新,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此同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应当以实现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为根本目标,建设出一批具有较高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现代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使示范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充分发挥出引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的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质量。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内容

(一)立项申报具体内容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具有较高社会评价,办学成绩非常突出,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且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和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通常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之前,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扩大示范校相关宣传,使全体教职工都能够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意义,建立相应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示范校建设的各项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成立示范校申报的领导小组,详细规划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再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书》填写完整,确认示范校建设的具体方案,最后提出申报、立项。中等职业学校在立项时,需要根据上级的要求深化学校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专家论证会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然后将制定好的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呈交给上级相关部门,待批复后再开始实施各项项目。

(二)完成建设的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在立项申报完成后,需要依照预先规划好的实施方案和建设计划进行具体的项目工作实施,从而保证能够顺利地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任务。

(三)进行具体的验收

在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所有的建设项目后,各部门应当按照制定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检查并加以完善,再将项目建设的总结报告呈报给上级的有关部门,再由相关上级部门进行具体的验收。

三、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

(一)明确示范校建设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示范校建设的意义,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技能实训的效果。例如:陕西省从开始进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工作以后,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并结合了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顺利地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立项建设工作,通过明确示范校建设的意义,使陕西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的质量以及办学的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创新示范校建设机制

中等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和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办学研究,创新示范校建设机制,不断推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同时可以丰富学校项目建设经验交流的渠道,通过组织专家对学校建设项目进行探讨、聘请相关专家开展相关培训、实施示范校相关立项课题的研究等活动,增强全体教职工对示范校建设的认识,促使中等职业院校管理机制能够不断完善,从而保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陕西省各中等职业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不断增强了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陕西省还聘请了大量的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行业企业的代表等,积极开展学校各项目工作的标准制定、政策研究等活动,从而完善了陕西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保证示范校建设工作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大大提高了示范校建设的质量。

(三)加强示范校工作管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建设中还需要不断加强示范校相关工作的管理,明确示范校建设领导队伍的职责,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通过实行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加强对示范校建设过程的监管,严格按照制定的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的任务书开展各项工作,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及时对示范校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控制示范校建设的成本,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

(四)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经验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需要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的经验,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办学的质量,完善教学和评价的模式,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主要的建设发展目标,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用人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要求,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和整合学校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结语: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需要各示范校明确建设的意义,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新示范校建设机制,明确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责,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的经验,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办学的质量,完善教学和评价的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国成.基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实践与传播――以绍兴中专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4,(02).

[2]徐桂庭.锐意进取谋跨越破茧成蝶展翅飞――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3]王平,王洪义,沈军生,葛中新.理清建设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J].卫生职业教育,2014,(08).

Analyses the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Mechanism

YANG Xu,ZHANG Fu-kuan

(Shaanxi Construction Technician institute,XiAn,Shaanxi 710000,China)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 技工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27-02

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是知识、技能的密集之地。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学校生存和发展,加强技工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是技工院校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性

1.知识经济对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挑战。当前,整个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第一要素,其它要素都以知识为基础。技工院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才能在竞争中长足发展。技工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研究者、开发者、传播者的角色得不断的强化,是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逐步成为了技工院校各要素的核心。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人力资源经济,它必将对技工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2.市场经济对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挑战。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让学校更多的地面向了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和调节。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技工院校的发展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但由于传统所限,目前在技工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观念方面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仍以事务性工作为中心。这使得学校的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的积极性没有真正的激发,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制约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3.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对技工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挑战。由于教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复杂化,导致考核评估的艰巨性。一是专职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是不同的,人员岗位职责很难落实,导致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受到制约和影响;二是有的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特别是像教师这一职业,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积极性。具体的考核量化指标无法完全对教师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寻求人与岗位的最佳配合,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提高工作能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提出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两者的目标基本一致的。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人的行为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侧重解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问题。而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认识支配和左右的,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决定性作用。

1.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中,通过对思想认识、工作态度、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心和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2.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在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人力资源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3.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制度的约束和重视政策导向的作用,通过执行政策和制度,可以控制某些思想问题,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受诸多因素影响。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就能解决的,人力资源工作与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管不教,有时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制造新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推行,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配合。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1.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关键。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有人力资源调配、考核晋升、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工作,这些工作关系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有些政策、措施难免会与部分教职工的短期利益产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必定会造成群众抵触、举步艰难、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混乱的局面,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在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关键。通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刚性约束和柔性导向有机结合,把管人、管事、管思想三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坚决落实尊重人、鞭策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原则,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引导教职员工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摆正位置,自觉支持和维护学校的工作,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学校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共进退。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方向,它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人既有较高的物质文明需求,又有较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技工院校教职工作为知识工作者,高层次的需求占主导地位,最大的追求往往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见事不见人”、“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多种,但传统思想指导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尊重教职工的行为主体性,推进教职工个性需要的满足,促进教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理念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

3.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力资源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任何工作归根到底都是要靠人去完成的,能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对于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教职工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保证教职工自觉投身教育事业,为提高办学效益做贡献。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校充满活力和生机。

4.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各技工院校为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纷纷进行了相应的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拉开了分配档次,待遇与其所付出的劳动相挂钩。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技工院校的教职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追求自己的事业成功,可以放弃物质上的利益。因此,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以相互促进,强化效果。

5.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不仅他们有抵触情绪,领导干部中也会有畏难情绪。引发的矛盾和思想问题相对集中多,教职工心里压力、思想矛盾、思想问题比较突出,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细致的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消除疑虑,缓解压力,化解教职工中存在的思想矛盾和思想问题,职工的思想,引导教职工认识到人事制度改革对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事改革对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技工院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从而增强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最终达到提升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古青.浅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江苏高教,2004(5)

2.樊艳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3.林绚晖,徐晓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现代管理科学,2005(8)

4.程德俊,赵峪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2004(9)

篇5

一、德国职业教育特色

1.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之间以及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互通,形成“H”形的结构网络。德国的教育体系,确保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佣,同时又能给有志于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

德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备。有《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校长任命、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体系,使职业教育真正做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例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受政府的严格控制,学校不能自设专业和培训项目;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发愁,也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去企业“推销”,因为当地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制度。

3.学以致用的“双元制”办学模式

以职业学校和企业为并列培训主体的“双元制”体制,是职业教育的通用体制。“双元制”的核心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其实质是“校企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训为主”。学生高中毕业后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被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在职业学校的第一年主要接受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是专业技能培训,每周在学校3天接受理论教育,2天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通过法律来确保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4.寓教于乐的项目教学法

德国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课程设置打破学科本位,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技能训练以企业岗位能力为目标,教师将授课内容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实施和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学生完成这一项目,教师也完成了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职业学校的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再经2年职业实习并兼修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考取教师资格证,方可向教育部门提出成为签约教师的申请,获批后到学校任教2年,2年试用期结束后再通过国家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被录用,政府终身雇佣。

被正式录用的教师终身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年薪远高于德国国民平均收入,与高校助教基本相同,因此教师成为德国人高度认可和向往的职业。

6.教考分离的结业考试模式

学校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但学生的结业考试是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的。考试内容分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考试的组织者是第三方机构考试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的教师。学生考试合格,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颁发结业证书,如果考试不合格,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需来年再参加考试。这种“宽进严出”的制度,确保了教学质量。

二、对焦作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1.规范管理

一是规范专业设置。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虽然竞争可以促进学校发展,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专业设置没有任何制约,导致一些学校为生源,在一无师资二无设备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新专业,何谈质量。故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学校的办学实力,合理布局专业设置,特别是对学校新开设的专业要设定门槛,促使学校办好自己的专业,做强自己的专业,而不是盲目去抢市场、抢生源,置教学质量于不顾。二是撤并一些弱小学校。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招生工作、招生任务已经成为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工的中心工作。招生大战越演越烈,招生奖励越发越高,这说明资源过剩,但并不是高水平的资源过剩,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剩,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应撤并一些弱小学校,做强优质学校,从根本上解决招生困难。三是规范办学水平评估。目前各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不同,对办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也不同。

2.完善教师引入机制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引进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各地方法不同。就焦作市而言,主要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即理论考试加面试,通过这种方法引进的教师只能胜任理论教学,不能胜任实训教学,而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实训教学,这也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方向有关。建议改革这种简单通用的教师招聘方式,建立一套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引进渠道,如考试形式可改为理论加实操,个人经历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等。

3.改革教学模式,逐步推进项目教学法

焦作市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方式,即重视理论的系统性,为讲理论而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表现为盲目学理论,效果差。虽然近些年教育部在推行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微课、翻转课堂等等,但这些方法只是改变了传统课堂知识传播方法,并没有从课程结构上产生改变。德国的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合中职学校,这种方式相对传统教学是一种颠覆,但在目前推行难度很大。

4.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章程 规章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73-03

[作者简介]魏影,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吉林长春130013)

制定学校章程是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需要。它有利于落实学校的办学自,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需要,是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校评价的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将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明确和稳定下来,从而为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制度的改革与规范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及主管部门的重视。在2007年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对全国高校章程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的调查中,有563所高校报送了章程或章程草案。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纲要》第十三章专门针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作了规定,其第40条明确要求“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保障高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始了制定章程的思考或探索,但思路、想法不尽统一。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我国大学章程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章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快改变许多大学“无章办学”的现状,早日形成政府依法按章程管理学校,学校依法按章程自主办学的良好局面。

二、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和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汽集团)深化企业改革,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高级技工学校、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业中学合并,组建成立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从此,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事实上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计)盈亏的学校。

2009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成为我国培养汽车产业的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主力军。学校依托“五大中心”,即汽车人才创业孵化中心、汽车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汽车现代营销服务中心、汽车信息智能传播中心、汽车文化产业辐射中心,满足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大功能,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汽车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服务。

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迫切需要完善的章程作为制度保障,依托章程,继续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的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全国汽车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学校管理创新的实践

1.制定学校章程的原则

学校明确规定,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学校章程必须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不得与有关法规相抵触,也不能超越法律、法规以及授权的职权范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制定章程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当促进改革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和保护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应当着重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是基础性原则。《办法》中规定,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学校章程只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原则规定,而对于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以及许多具体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出具体规定,而对于具体的、局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三是特色性原则。对于学校章程的修改,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本校的特色内容。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色明显,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高等专科院校。学校围绕汽车产业价值链,设置专业,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此,学校章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坚持特色办学不动摇。

2.明确办学体制

学校由一汽集团公司主办转变为长春市政府主办,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采用什么办学体制是制定学校章程首先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

明确办学体制,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创立一种新体制和新模式。学校创建了以“政府统筹规划、校企资源融合、学校精益自励”为特征的政企校联盟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新体制即有公办学校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原有体制机制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的为汽车产业和吉林省、长春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服务汽车产业高端技术技能职业人才紧迫需求的教育资源有力支撑问题。

3.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校要自主运营,就要解决包括经费和办学自两个问题。学校的人事经费、日常教育教学经费和运营管理服务经费等由学校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自筹。学校拥有的办学自,即计划招生、专业设置、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经费支配等,既要符合国家教育制度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也要体现学校依法享有的办学自,更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地方政府作为学校的主办方,有责任对学校的财政给予支持,补贴部分公用经费,并且还要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学生培养成本逐年递增的情况,适时调整资金扶持比例。

作为企业方,要支持职业教育事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高端职业人才、确定任务目标、确认培养内容、确立培养标准、配置教育资源、研发培育方法、评价培养效果,为高职院校学生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4.规范领导体制,强化校长责任

制定大学章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面对和回答的是党委与行政的关系问题。《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实践当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样在保证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有效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也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协调理顺党委和行政的关系的问题。对此,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民主管理。要创造性地探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实现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分工保证办学的有序,减少矛盾并激发办学的活力。要分委和校长的工作职责,正确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

5.完善机构设置,精益治校

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构成了一个学校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该如何设计?是相对集权还是分权?管理重心该不该下移以及如何下移?是实行两级还是多级管理?每一级的职权职责怎样配置,这些问题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1)机构设置突出扁平化管理思想。要依照扁平化管理思想,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为此,学校设置了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营销学院、高职部、继续教育学院、工业中心、公共教学部等7个教学机构,还成立了教务科研处、招生就业办、学生工作部、保卫安全部、图书信息中心、培训管理部、资产管理部、基建办及后勤管理部等9个行政管理机构。教学机构和管理机构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职能,做到了机构简化、职责清晰、运作程序明确,努力打造了一支精益、高效、专业化的教职员工队伍。(2)管理机制融入精益思想精髓。我们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中,引入了一汽集团推行精益生产的理念,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模式,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从学校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决策机制、治理结构、民主管理、学术体制、专业评价、社会合作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必备的制度要件出发,贯彻执行精益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和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

按照精准管理的思想,学校划小核算单位,采取适度分权管理和资源有偿使用的办法,即把资源占用费、动能费、人工成本费等全部核定到系部,各系部在有了聘任教师的人事权、使用经费的财务权的同时,也有了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实行工资总额动态管理,即按市场价格确定教学时数、付酬标准和工资总额,并把员工的收入与其受聘岗位、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挂钩。细分教育与培训任务,把所有工作目标都分解到每个教职工身上,实行目标管理和末位淘汰制。通过精打细算,降低运营成本,精益求精办学,实现办学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的综合收益,并严格推行任期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绩效考核等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6.成立学术委员会,实行学术治校

学校与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讨论职业教育的规划和任务。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任务,学校参与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双方共同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任务、检查教育质量,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职业教育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改进方案。此外,学校还根据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实现职业教育过程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真正把校企融合的优化流程落到实处,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预期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篇7

关键词:教学;档案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各种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既繁杂又细致,需要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完成。随着我国技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文件、材料日趋增多,再加上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 教学档案的作用

1、教学档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的不足,也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好的方法通过教学手段加以广泛实施,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学质量如何,以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都与教学档案分不开的,只有吸取和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档案是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主要依据。

2 我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在我校工作中有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它包含的内容较多,加之其行业办学的特殊性,因而决定了该档案的繁杂、重要。包括上级部门教育教学政策、法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本校制定的教学及教师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计划、教师任课计划、试卷题库、教学检查资料、学期课程安排、生产实验(实习)计划、教务工作安排、教师业务档案、各学期成绩、学生学籍卡、注册名单、上报录取审批表、毕业鉴定表、实习报告等。建好教学档案,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存和管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更主要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教学管理及教学科研服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中之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教学档案。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内容的分析、总结,从宏观上可以明确学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更好地安排师资,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特别是根据教师的教学业务材料及学生奖惩资料,可以适量调整教学任务,解除师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以全身心投入教与学。

学生从进入学校直至毕业,这段期间资料特别多,公路技校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每学期对教学及学籍管理工作材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类,由于工作细致,资料保存完好、齐全,因而在查阅学生资料时非常方便快捷,学生能及时地办理毕业手续。如学生入学后按所学专业要求及时填写学籍表二份,一份报上级审批,一份本校归档,且永久保存。学生毕业时需查阅的手续主要是学籍注册情况、录取手续和各学期成绩。具体的做法是:从第一学期起,各专业班级的成绩按学期装订,待其完成各学期课程之后,再按班级专业入档,这样在查阅中既方便又简捷;录取手续是一个 取得入学资格的标志,因而保存完好是非常重要的,按年度进行编订,保证了学生办理毕业手续时一查便知;毕业生名单存档是为了对学生毕业有名可查,也是为了掌握毕业生人数而专门设置的档案,在多次毕业生因毕业证丢失来校开具证明时,根据所存档案查阅起来非常便捷有效。教师教案、、教研活动、授课日志、教学总结、教学大纲等按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每年9、10月教务处、学生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收集、整理,经学校综合档案室人员检查、审核后接收归档。

2004年广东省劳动厅开展全省技工学校办学评估工作,从年初直至8月底前,我校在教学档案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目录,支持材料独立装订入盒,备条目说明,督导检查逐条情况一目了然,为顺利通过督导评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档案的重视不够。不少部门领导缺乏档案工作意识,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未能将档案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部门计划工作中。

2、教职工档案意识不强。个别教师思想存在着教学资料是自己创造的,是自己的心血,怎能交到学校综合档案室管理的意识,致使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困难,应该归档的珍贵教学实践和科研材料依然散失在个人手中,以至教学档案未能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个别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个别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的收集、立卷、整理、保管和利用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4、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深度不够。学校虽是行业办学,其特殊性也决定了教育工作开展的局限,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未能更好、更深的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使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学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 切实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措施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领导的档案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反映这个学校档案管理水平。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就能把档案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使学校的教学档案成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

2、依法治档,制订措施,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搞好学校的教学档案工作,必须依法治档,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保证。要不断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教学档案工作,解决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教学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3、加强对教学科研文件形成和积累的管理,把教学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密切结合起来,要做到教研材料从形成、积累、鉴定、验收、整理、系统性、准确性等几个环节同步。并依据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进行督促、指导。

4、注意教学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制定明确的教学档案目标管理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我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在平时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注重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积累,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各处室针对教学特点,将教学档案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作为本人年度考核的标准之一。

5、注重教学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档案集中来源于教学管理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教师需要解决教学方面的某些问题或是领导处理问题要作的决策,档案人员能及时提供利用;在学生管理方面能及时提供第一手资料,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研工作如何开展、学生成绩总表、学生学籍、处分材料等都能提供参考利用及开发工作。

6、重视编研工作,加强档案利用工作的信息反馈。教学档案工作在坚持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该充分注意到教学管理改革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服务中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7、重视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每年安排档案人员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提高兼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了解教学活动过程,熟悉教学档案的范围及具体内容,熟悉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的规律及特点,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现代化。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选课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公选课开设普遍缺少“顶层设计”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等人的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公选课要以‘一个核心、两维坐标’来建构。具体说,‘一个核心’即以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点和核心,‘两维坐标’即建构完整的公选课体系的纵横两个建构原则。横向坐标注重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现实广度,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现实的广延性和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性,提升学生的视野、胸襟、协调精神和创新能力。纵向坐标注重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历史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胸襟具有历史的涵容性、深沉感和厚重度。”①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缺少对公选课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导致课程设置价值失落、目标迷茫、体系松散。教学管理不仅缺少高屋建瓴的超前部署,而且也缺少当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某种程度上被动地迎合了教师随意开课、学生盲目选课的现实,使教学管理失去主动权。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是2004年7月挂牌成立的一所以工科、农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由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原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原宁夏职工科技学院和原宁夏机械技工学校4校合并组建。在建(合)校初期,由于经历“磨合期”等因素影响,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和模仿,特别是在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公选课”)的开设上出现了一些随意和无序现象。这个问题影响了公选课的培养功能不能很好发挥,也无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滞后因素”。

1.2 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未形成稳定的公选课教学队伍

从我们对宁职院教师队伍统计结果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构成上比较复杂。可以简单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普通教育教师在合校中转岗而来,一部分则是近几年才进高职院校的新生代教师。这些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数量上暂时够用,质量上基本胜任。但能够独立承担公选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不足以放心。这主要是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快速建设、合并,规模迅速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的。多数教师出于评定职称和享受津贴的需要才申报开设公选课,且公选课为教师个人申报,多数课程很难建立一支有相当数量规模、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

1.3 公选课教学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据我们所知,目前不仅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没有规范的课程标准,就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公选课课程也没有规范的课程标准,公选课开设的情况相当混乱。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难以把握,教学只能根据教师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程度进行,教学的随意性之大在所难免。2007年以前,所有公选课基本上是教师单个开设,基本上不开展教研活动,对如何使来自不同专业,基础不尽相同的学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能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知识,具有解决问题的本领,缺乏深入研究,学生的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1.4 公选课普遍没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再好的课程只有纳入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中,才有了可靠的载体,才能得到具体的实现。”②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公选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课处于次要的、点缀性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自生自灭、零敲碎打”的窘况。相比专业课,既没有课程体系,也缺少制度保证。一些教师认为公选课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开课和教学随意。考核环节松散,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成绩考核流于形式。

宁职院“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问题与对策”课题组从现场调研入手,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基本理清了全校公选课开设的基本状况。第一,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在开课之初,学校为了迅速地把课程开起来,动员教师积极申报承担公选课课程。但由于师资条件所限,所申报的课程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没办法形成目标性和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设置体系。第二,学生对公选课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表进行统计,有高达43%的学生选择课程主要取决于课程名称。有5%的学生只是为了顺利地取得学分而选择学习某一门课程,有3%的学生根据老师对选修课程要求的宽严程度进行选择,有高达10%的学生是根据课程名称而猜测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式决定自己选择的。第三,教学管理不严格,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公选课成为教学管理的盲区。由于“仓促上马”的原因,学校未建立起来针对公选课课程特点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制度。公选课上课时间大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个时间段使教学管理形成盲点。公选课考核环节松散,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

2 对策分析

2.1 加强学习,强化对高职院校开设公选课的认识

宁职院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学习了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学习了国家关于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邀请全国知名高职教育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培训。通过积极的多种形式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高校的课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源头,课程设置就是为学生做“精神配餐”。如果说,专业课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某一种特殊人”的课程。那么,公选课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人”的课程。在一所高职院校中,公选课和专业课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管理者,应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改进公选课开设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公选课开设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使之发挥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

2.2 锐意改革,探索高职公选课有效的实施模式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比较符合学校实际的公选课实施模式。这个模式由“报―审―选―教―学―考―评”七个环节组成。

报,就是教师申报开设公选课。学校制定“公选课课程开设的条件要求和待遇规定”,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承担公选课程。编制了“教师承担公选课意向摸底表”,在摸底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专业特长,符合开课条件,但又对开设公选课有畏难情绪的教师,和系主任一起进行专门走访动员,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公选课课程。

审,就是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学校组成专家评审组,对所报的课程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中,由教师对自己所申报的课程,从课程的意义、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课时安排等几方面进行陈述,专家组进行评议,确定一学年学校所要开设的公选课程。评审的结果在网上进行公示。

选,就是组织学生选课。我们开发了“公选课选课系统”。学生通过网上选课,教务处把学生选课的信息进行汇总,将要开出的公选课从课程名称、任课教师、选修的人数、班级的编排、上课的时间、教室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在网上公布。教师、学生都要严格执行。

教,就是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要求任课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计划安排,要有成形的讲义、讲稿、备课和课件,要有规范的考核试题试卷。

学,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专门制定“公选课签到考勤表”每节课都有专人考勤。对学生上课的教材和课堂笔记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考,就是通过考核认定学分。学分由考试成绩、平时考勤积分和课题设计或论文三部分构成。考试有考试成绩,考勤有记录,课题设计或论文有文本。依照三方面成绩给学生认定学分。

评,就是在一轮开设结束之后,进行评估。组织管理人员和学生对本课程的评定。评价方案由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和对本课程效果的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开课的依据。

2.3 突出特色,实施公选课精品课程建设

在不断加强公选课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站在我校是“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的高度,使公选课为学院突出特色、体现示范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此,学校允许并鼓励公选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单元,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评审,一旦入选立项建设,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在公选课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制定了“公选课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公选课要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就要特别关注课程综合化、实践化、职业化等主流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教学队伍;更加注重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现科学性、前瞻性、适应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公选课精品课有效的课程实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学校共开出25门公选课,其中有8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调动了学生选修公选课的兴趣,而且催生了教师队伍向“双师化”发展的步伐。

从2007年开始,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加强,宁职院也开始新一轮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完善修订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出台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使学校在公选课开设与管理方面有了规范性的管理制度。课题组对公选课设置与管理进行了现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选修课课程开发评定体系”和“学生的选课系统”。突出了“报―审―选―教―学―考―评”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加强管理,学院的公选课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注释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如何落实《决定》的精神,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1996年达到高峰,此后十年来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全国县镇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虽有所上升,但与升入高中的增长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且部分毕业生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通高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农村职业教育形势开始走下坡路,出现急速下滑,1996年农村地区职业高中招生人数29万,2000年下降到21万,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义务教育实行的20年后,农民子女教育程度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四大难点,即招生难、办学难,农学类毕业生就业难和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开展难[2]。

从农村学生受教育年限来看,不同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较大的差别,江苏、浙江为7.45年,湖南为7.4年,甘肃为6.9年,贵州为6年。这与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较大差距,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比较落后。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数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农林中专只完成招生计划的20.9%,其中个别学校只招到10多个人[3]。

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到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则高达76.4%[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5]。根据国家统计局对6.7万户农民跟踪调查,总的结果是受教育多的收入高于受教育低的,文盲户、小学文化程度户、初中文化程度户、高中文化程度户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户年人均收入分别为442.8元,529.4元,616.3元,639.8元,740.9元[3]。从江汉平原五县市的考察情况看,非农活动从事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文盲年收入只有1685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要高出800余元,高初中又比小学文化的高出1100元,中专比高初中的高出2300元,大专则高出中专近1倍,达到13023元[6]。这一统计与J市农民调查统计一致,底层农民工月收入一般在500元以下,这些人普遍文化素质低,小学文化及以下占到43%,自身素质差,多为靠纯体力挣钱[7]。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必由之路,对于农民子女来说,职业技能培养与提高更为重要。

二、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1.地方经济与传统观念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地区经济的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地区经济状况是职业教育的晴雨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形势较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情况较差,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最差,这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就可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八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接近1∶3,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低廉,纯农业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农民难以承受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消费。

传统观念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之一是“重普教轻职教”。地方政府重普教轻职教,对职业教育投入少,致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招生困难,留不住人才,甚至有的到了名存实亡地步。表现之二是农民的身份地位。从户籍管理来看,农村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身份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近期浙江省全部取消农业户口,实现农民从身份概念向职业概念的转变,是人口管理制度的全新变化,为全国各省区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开了一个好头。

2.政府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因素

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经费投入比例很小,如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州县因经费紧张仅能满足人头费[8]。在目前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在许多地方,一旦财政吃紧,农村职业教育首先成为牺牲品。从1998~2000年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中,高等教育、普通高中和小学教育阶段所占比例均在21%~33%之间,而对职业中学的投入比例只达到3%左右,技工学校最高只达到0.6%,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职业教育因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生源锐减,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如果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教育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偏见,以及择业观念变化,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中学出现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压力,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四是普通高中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冲击很大,因而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形成一块牌子,甚至有的县将职业学校改为普通高中[3],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设置与农民收入多元化格局因素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经贸人才等等。这些人才培养除高职教育外,主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关键在于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但从农村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来看,一是专业设置单一,涉农专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不灵活,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如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以及城市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或培训项目较少。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呈多元化趋势。从浙江省2003年农村居民收入比例来看,人均纯收入的48.1%来自工资收入,44.1%来自牧渔业收入,当然还有一些新型的财产性收入和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的收入也占一定的比例。在农民经营收入中,传统的农业收入仅占32.3%。这说明农民收入呈多元化格局[9]。农业与非农产业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3.93倍扩大到2000年的5.29倍。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也必然影响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

4.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农村职业中学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以及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陈旧,实验条件赶不上去,不适应教学实践课的需要,加之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赶不上去,导致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较差,动手能力低下,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现象。归纳起来,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

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于职业性与技能性,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办学形式上应该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在校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并以劳动力转移技能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农业方面。然而农村职业中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以专业为主,不注意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5.教育成本与就业因素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成本偏高与就业率低的矛盾。从教育成本来看,农村职业学校的学费一般在1800元/学年左右,加之食宿、生活费,三年学习成本生均在15000元以上。如果按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计算,三年的收入接近8000,而这只是一个学生三年消费的一半,而对于年学费4000元以上的高职或大学来说,许多农村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1997年到2003年这7年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但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成本逐年提高,其幅度远大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致使他们教育支出的愿望降低。

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没有吸引力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和职业,以求获得较高的货币回报,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中学不感兴趣。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因素入手,认真抓好中央农村政策和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下大力气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增加农村收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伟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状况,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出路所在。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村职教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

我国有八亿农民,占我国人力资源的绝大多数。传统思想往往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指标的软指标,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这样就必然形成劳动者素质偏低,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充分证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只有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民工的收入情况也充分证明,人力资源的投资具有较高的回报率,是见效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投资。近年来,进城打工农民进入第二代,他们与第一代不同的是,一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具有相应的专业或技能;三是要求更高的经济回报;四是他们的思想、目标更趋同于城市人,更想在城市发展。在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势下,政府要把投资重点转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使农村人力资源由资源型向资本型转化。而农村青年到职业学校学习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正是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指导思想创新的关键。

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实现农村职教投资体系的创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项伟大工程,并提出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10]。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到认识到位、行为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和目标责任到位[11]等五个到位。明确地方政府职责,做好普教、职教和成教的三教统筹,加强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引导、服务、规范和保护工作[12]。

促进农村职教发展,除政府投资主渠道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引进民办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科技教育,政府应首先实施免费培训,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农民科技教育上。鼓励企业参与到职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1.5%~2.5%用于职业技术培训或将其部分直接投资到职业学校用以培训员工,可以减轻政府的教育负担。在政府的统筹下,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的新体系,明确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职业培训(不仅仅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不断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独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局面,只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才能形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师资、实习基地等一系列问题[13]。

3.科学定位、办学务实,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科学定位、办学务实。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工业生产方面;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目前职业教育倾向于学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存在许多误区,对农村子女来说,这种方式有许多弊端:(1)接受教育时间较长,投资大,农民花费多;(2)强行灌输的有些理论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较差;(3)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以打工或农业生产经营性质为主。因此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追求务实办学,首先是办学与培养人才目标务实,重在培养职业性、技能操作性,工农业生产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其次是教学与培训内容的务实,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以往黑板上生产、种田、种菜、养猪、养鱼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到职业领域亲自操作,老师要在实践性教学课堂上亲自指导学生。为了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习基地成为验证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校外基地用于学生服务性锻炼或阶段性学习提高。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14],使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再次是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的突出实用,如先安排实践课程,其程序为实习——理论——实践,第一次实习是带领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种植加工基地实地考察,使其有所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次实习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只要办学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灵活,培训形式多样,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职业培训体现技能性,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能适应市场需要,就能为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而有用的人才。

4.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实现农村职教就业准入制度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农村职业中学生源锐减、发展滞后是就业难造成的,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招生形势。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就是要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准,建立完善创新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加强执法力度,除从事农业生产技能人才外,严禁城市允许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进入劳务市场,严禁企事业单位使用不具备相应资格人员,要求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先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由生活需要变为工作需要,促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学校一是要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二是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按需培养。学生实习阶段就直接到单位实习,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三是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改造一些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四要加强就业指导与劳动力市场协调沟通与联系;五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专业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创新管理体制,放活办学体系,政府由直接参与改为宏观指导,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其次要打破由政府办教育的传统模式,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再次要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农村青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职业教育形式的创新。其四是办学形式的创新,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随到随学,进出自由,可以办两年或三年的学历班,又可办不定期的技术提高班、职业资格培训班。农村职业学校要和当地劳动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当地劳动部门应给予农村职业教育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资格认证工作。其五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创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优胜劣汰,迫使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促使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农村职业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做些实际工作;其六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闯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探索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实现宏观管理,微观搞活,在办学形式上围绕市场需要创新,既培养农业技术需要的人才,又培养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为城乡一体化搭起人才之桥。在教学管理上围绕技能创新,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围绕学生成才创新,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下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并通过学历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资格培训,提高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打工农民和进城个体户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扩大农民经济来源。

6.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配置的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城市学生的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城市职业中学的教学资源相对闲置,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比起农村职业中学来说,城市职业中学办学条件较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正是从这点出发,开展对口支援,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对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实现优势互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合城乡职教资源,首先是打破“农”字格局,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格局,城乡职业教育联合,可以采取多种联合办学方式,县级职业中学招生,城市职业中学培训,技术培训课程与实训课程可安排在城市职业中学进行;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如将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等;其三是公办职业学校的转制[15],重新确立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公办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公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其私立职业学校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必要的重组,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做好三个衔接,一是职业教育要与初中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或实训环节都应与初中教学相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求学习效果;二是招生与就业的衔接,职业中学要深入到初中学校讲解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与就业情况,增强职业中学吸引力使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走进职业中学学习;三是职业中学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使一部分愿意上高职继续深造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通过城乡职业教育的联合办学、城乡一体办学和三个衔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配置创新。搞活农村职业教育,为八亿农民真正办件好事和实事,使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并深受城乡普遍欢迎的实用性人才。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推进科技致富兴农工程,以改变农民职业身份为目的,从而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05):40-43.

[2]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06):20-22.

[3]吴正.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5):54-57.

[4]马俊哲.对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01):53-54.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54-57.

[6]张传玉.底层农民工群体基本境况调查——以J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6-11.

[7]肖艳芬,陈风波.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因素:对江汉平原五县市的考察[J].人口与经济,2005,(04):42-46.

[8]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04):9-10.

[9]皮江红.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28):33-36.

[1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GB/1026/3843469.html.

[11]许开录.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26-27.

[12]张春,黄育云.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22-23.

[13]叶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6,(0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