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风电;产业链

一、前言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风电是新能源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极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国出台了《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中风电等新能源所占比例将大幅提高,行业前景可观,为整个风机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目前现状

1.中国有效风力资源分布调查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资料,我国陆地10米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5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约为5亿多kW。

另外,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近10公里宽的地带。(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2.装机容量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全球风电市场装机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新增装机1800万K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4%,累计总装机达到6273.3万KW,位居全球第一。近十年中,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不断上升,处速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在2011年度新增装机总量中三北地区占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67.78%,而三北地区的装机总量则占到全国的75.47%。

3.风电装备制造

受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风电设备行业也快速增长,从风电机组整机制造来看,大体分为内资和外资两大阵营。内资阵营中居于龙头地位的企业有华锐、金风、东汽和联合动力,2011年这四大厂商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市场整体58.6%的份额。外资阵营中的企业主要有VESTAS、GAMESA、GE,2011年这三家企业占中国风机新增装机容量的8.2%。

在风电产业中,比较重要的零部件有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变流器等。其中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的国产化率较高,配套体系比较完善,而轴承和变流器的主要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市场由国外企业占据。

4.并网发电

据2012年1月国家能源局披露,中国2011年并网风电总容量增长16GW至47GW。同时,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风电装机总量约为63GW。根据上述两组数据估算,2011年风电并网总容量仅占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74.6%,这一数字较2010年高出了5.6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问题及对策

1.风力资源评估

根据以探明的风力资源分布来看,我国显然是风力资源大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风力资源利用的重视,我国风能资源勘探技术明显落后于开发利用,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风能资源缺乏详察,风力资源数据库发展建设不够完善,政府和风电投资者无据可依,易产生盲目性,甚至会有误导。

因此,针对风力资源勘测的问题,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系统的风能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建设自己专业化的探测团队;(2)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既要省政府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风力资源勘测工作,同时也要求各地自筹资金开展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3)建立完善的全国风力资源数据库,统计并组织完整的各地区和全国的风力资源分布,建立地区内和国家各个年度总体风力分布图。

2.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2007年全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只有30多家,在风电龙头金风科技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40多家企业进入风机整机制造领域。风电装备产能超过2000万KW,而未来每年风机需求仅有1200到1500万KW。这种盲目跟风,导致了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

在过剩明显的当口,政府还应出台制造商准入标准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抑制过剩产能作用显著。同时依靠市场的自我消化,因为如果管得太严太狠,则有可能限制新兴产业发展,使其错失发展良机。

3.风电设备缺乏核心技术

虽然我国在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这些零配件上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风电产业中的关键零部件轴承和变流器的主要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缺乏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也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可以尝试在一下两个方面入手:(1)在今后大型风电厂建设时,建议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制造技术,通过设备购买协议强制要求购买技术;(2)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研发,使引进的技术再创新。

4.并网问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由于电网建设跟不上,很多风电场弃电现象严重,仅2011年全国有100亿KW时左右风电电量被弃。针对此情况,建议制定风电建设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风电,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规定电网允许风电就近上网,并收购全部上网电量;(2)合理补贴风电高出电网平均价的部分,同时实行风电价格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对电价进行核算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扬健.风电产业前景展望[J].特别报道,2010(10).

[2]刘晓翠.风电行业面临洗牌[J].产经,2011(10).

[3]张依.风电行业面临整合[J].绿色经济,2010(6).

篇2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篇3

1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产业链结构存在断裂性,存在两个甚至多个小产业链并存的情况。如同煤集团以建立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发展了“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煤炭多个生产环节的完美结合。其“双链并走”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建立综合的煤-焦-电-建材产业链奠定了基础,然而链式结构的断层将不利于实现产业链效益的最佳发挥;(2)产业链延伸不足。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集中于西北地区,因此发展比较成熟、技术比较先进的大型煤炭集团多居于此,其采用煤-焦-电-建材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机会也较大。但由于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其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模式发展,于是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了比较单一的产业链发展模式;(3)产业链低碳发展理念不足。目前该产业链发展多立足于循环经济理论或生态工业园理论,以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为主导的新型煤炭型循环经济园也蓬勃发展。这些理论尽管同样包含了低碳、环保元素,但是对低碳生产的关注不足,这不利于全球变暖的环境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煤炭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挑战。

2产业链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生产过程而言,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主要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排放高、新能源及低碳技术使用率低等问题。该产业链消费能源主要有煤及煤制气、洗精煤、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等,其中煤炭、石油以及煤炭燃烧生产的电力是其主要使用能源,而天然气等新能源比例较低,使用比重不到10%。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导致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低碳技术使用水平的限制,更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产业链低碳模式的发展。在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共伴生矿利用率低、煤层气收集利用不足及三废末端处理不足等问题。目前该产业链模式对煤炭生产伴生物的综合利用方式仍比较粗放。以煤矸石为例,一般含碳量为6~20、发热量介于2090~6270kJ/kg的煤矸石适于制建材,低于该下限可用于建材制造或复垦、回填,高于该上限则适于作燃料[7],这样对煤矸石进行分类综合利用才能物尽其用;煤层气综合利用由于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支撑,目前仅在较大型煤矿采用,中小煤矿仍是自然排空,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对于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由于其增值效益不高,且排放环境宽松,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环境治理,主要存在有三废回收率低下、排放达标率低及投资比重不高的问题。目前产业链三废排放及治理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主,然而低碳经济方兴,其相关体制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执行颇多困难,监管难免存在漏洞。同时,煤炭企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对三废的治理及环保工作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这也是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低碳意识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是:管理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模式的主动性不强,决策层态度消极;员工层面,主要表现为低碳教育普及率低、低碳生产执行不力等。这些不足,归根结底是产业链低碳发展模式与绩效脱钩,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缺乏激励力造成的。

3原因分析

我国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是由政府、企业、员工以及行业等产业链相关主体未充分发挥作用引起的。首先在政府方面,目前我国政府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执行不力,且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形式,不能激发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其次在行业方面,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内派系林立,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诸多隔阂,且行业领域低碳经济的相关准则尚未确立。再次在企业方面,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主动发展低碳经济意愿淡薄,对企业低碳核算及低碳技术研发工作不够重视,碳素企业低碳生产规程及员工培训也有待加强。最后在员工方面,员工低碳意识淡薄,导致低碳生产执行力度不足,同时对企业的低碳发展也未尽到员工的监督义务。

二、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两手”功能:“一手”硬功能,紧抓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切实执行;“二手”软功能,鼓励、支持、引导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低碳发展优惠政策,放宽煤炭产业低碳市场准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煤炭产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当强化低碳服务职能,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投资比重,积极构建低碳融资平台,保障我国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行业协会作为煤炭企业的联合组织,首先需要确定行业内普遍认可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业准则及评价标准,为煤炭企业的低碳发展树立标尺,敦促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其次应当加强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煤炭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地区门户观念,促进煤炭产业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竞争中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态度的转变,由被动转向主动,认真执行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新能源使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三废排放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的低碳经济挑战。首先,应当推进企业核算体系改革,引入低碳理念和环境成本意识。其次,应当完善低碳生产规程,改革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强化员工的低碳生产意识,敦促、激励员工低碳生产的自觉性。员工既是低碳生产的执行人,又是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人。在生产方面,员工应当强化低碳理念,严格执行企业的低碳生产章程。同时,员工是国家的公民,因此还应当承担对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义务。

三、结论及展望

篇4

“渠道霸权”式微

从全球家电连锁发展历程来看,商业模式才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源。

在中国独特的产业环境下,国内家电连锁长期形成了以低价吸引人流、以经营产品为主导的发展形态。这种商业模式在企业快速扩张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进入产品过剩时代后,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商业本质来说,经营顾客才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根本。供应链是为消费者存在的,生产厂家和零售商最终都是为了服务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才是整个供应链条的核心。

而国内家电连锁企业最关注的是产品价格,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向供货商索取费用,牺牲供应商一方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利益,在经营过程中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非均衡性的利润分配模式从长期来看必然损害产业链各方的利益,最终不会有胜利者。

目前改造的大中中塔店是对当前行业模式的颠覆,它实施的“导购员自有聘用”、“产品按品类陈列”、“大大丰富关联性产品品类”等新方式打破了连锁业旧有的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建立了以经营顾客为中心的“需求驱动型”模式。

这一模式解决了产业现存的三大问题: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厂商非均衡利润分配矛盾以及消费者购买体验弱化。

当前家电业最大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应与需求的对接存在问题。长期的制造主导型产业模式导致制造商生产缺乏依据,大量库存堆积,当外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企业反应力极弱,只能依靠传统的价格战来消化库存。

而中塔模式将消费者需求作为产业链的驱动中心,通过实时收集准确的消费需求指导制造商生产,调整制造与需求的矛盾,将过剩产品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降到最低,最大化地发挥了现代经济“平衡器”作用。

消费民主时代来临

供应链本身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而应该是相互有利的共赢关系。从产业链利益分配来看,零售商与供应商将创造消费者价值作为共同目标,零售商不再依靠损害制造商的利益来增加自身的利润,而是通过积极地与制造商建立需求共享平台,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根本目标,提高整体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共赢。

这也意味着以产品主导和渠道主导的时代已经终结,中塔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厂家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局面。它将消费者置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使消费者需求成为推动产业链各个环节运转的根本动力。

未来产品的外观设计、性能甚至价格都不再由制造商“闭门制定”,而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研发。这将大大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自主选择权,意味着消费民主时代的到来。

篇5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产业链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京津冀产业链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也初见端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产业配套方面,围绕京津各自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而发展的零部件供应、配套生产企业,并不仅仅只为各自的整车、整机和总装厂服务,也在京津冀地区内展开一定的区域内产业合作,为所在行政区内整车、整机或总装厂供应、配套的同时又为相邻行政区内同行业整车、整机或总装厂提供零部件。例如,入住北京顺义的德国奔驰指定生产配套供应商――北京海拉车灯有限公司,不仅为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奔驰公司供应车灯。同时也面向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京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整车厂刚刚入住北京顺义,21家供应,配套厂家紧随其后,也在顺义落户,另有13家迁到附近的平谷,也有部分配套厂商落户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

2、在节点联合方面,京津冀地区已出现了优势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的现象。例如,我国印刷机制造龙头企业北人集团公司与河北省三河市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联手主办的三河京东印刷装订机械城在2004年成立。三河市是我国的印刷装订之乡,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与三河印刷装订企业保持固定业务的就有300多家。三河市每年用于购买印刷装订设备的费用高达数亿元。以制造中高档印刷机为主的北人集团则可以依托这一项目抢占市场。

3、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产业链双向延伸现象,既有北京企业将生产环节迁移津冀地区,也有津冀企业将研发、营销以及企业总部等环节落户在北京。例如,投资1亿元的清华大学清华运达信息研发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农大涿州科技园区等项目设立在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河北的民营企业,如恒利药业、建龙钢铁集团也把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到了北京。

4、在产业集群化方面,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1984年以来已经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空港工业区以及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条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形成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六大高科技型支柱产业。

二、京津冀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作为我国潜在的第三个增长极,有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也在加强。但是,在整个产业链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较差,北京、天津作为首都、直辖市,政治色彩严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化意识较差,造成要素流动性差,与周边合作的意识较弱。北京和天津以本市经济发展为目的,也在构建产业链,但都是本市内的。这种产业链配套目的是要本市原有企业的产品消化掉,甚至不惜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与汽车厂商北京现代有合作关系、并为其提供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国内40多家配套企业中,近20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另外20多家主要是分布在上海和昆山等地的国内的协作厂家。如天津市的汽车产业,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零部件厂指令生产的,市场竞争远不充分。原来唐山市的齿轮厂专门给夏利配套生产微型汽车齿轮变速器,花了很多钱,引进了大量设备,且已经生产了很长时间,技术比较成熟。但天津自己建厂生产,不但成本高,质量也不如唐山厂家,而唐山生产的齿轮只好给别人配套,本来是合作区,却变成了竞争对手。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差是形不成产业链的主观原因,无法形成产业互动、要素流动,无法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业链。

2、区域内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多年来,北京、天津、河北均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继续加重,区际分工弱化,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

3、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落差较大,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所以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京津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条,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城市合作的动机。长三角、珠三角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相当发达,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行政,而是和产业特性相联系的。企业规模小,往往依托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多为中间产品,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京津地区相对来说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不够发达,大企业习惯单独打拼自我完善。

三、构建产业链的建议

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借助某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指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向下游扩展。就目前京津冀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构建京津冀产业链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1、积极促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京津冀的大区域内,中央政府未能及时地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造成了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未能共享、要素的流动性差等问题。整体发展规划的空缺使京津冀经济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例如,近年来,北京和天津都提出要做北方金融中心。但在京律冀区域内不应该有两个中心,由于没有整体规划,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还有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上同样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共享。因此,为了避免京津冀政府之间陷入博弈的“囚徒困境”,应整体协调各方利益,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北京主要发展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天津主要发展物流业和制造业,河北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如果每个省市都各自打造自己的产业链,那么区域产业链就难以构建。因此,必须明确规划出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具体定位。

2、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集群化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天津的产业政策都是发展“大而全”产业,河北省内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也比较严重,造成京津冀地区难以构成产业链。因此,京津冀要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产业的合理区域分工与协作,产业布局方面更加合理。区域内同构较大的产业实行“强强联合”,较小的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朝着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强化区域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由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却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这也是该地区“三资’’经济逊色的一个原因,因为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快构筑合作对接的平台,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推进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行业及企业间的全方位合作,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

篇6

[关键词]产业链 统筹城乡 陕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23-02

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三十余载,我们国家正逐渐地走向成熟,逐渐向世界一流强国的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也稳步推进,然而始终有阻碍社会进步的问题存在,城乡差异问题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陕北地区的这种城乡差距更是明显。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在此新时期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我们站在陕北地区的角度分析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一、陕北地区产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及问题

陕北地区仅有榆林延安两个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现代工业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建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为支柱工业,兼有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建材、医药、节能、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门类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建成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现代旅游产业;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现代服务产业。

近年来,陕北地区产业发展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次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同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陕北经济发展中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太落后;第二产业的发展欠缺规模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陕北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工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现在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约水平有所提升,产业集群布局初步形成。围绕着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例如,榆林市初步形成了两区多元的基本格局。能源经济一支独秀,资源驱动特征明显。第三产业规模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2.资源性产业为经济主要支撑,矛盾逐渐显现。榆林和延安都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能源化工行业一定要优先发展,必须先努力实现现代化产业的成功转型与接续。3.陕北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但发展模式相对落后。陕北农业发展中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初具雏形,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特色农业取得一定效率,基本上形成了“东枣、西薯、北种、南豆”的特色产业格局。但是其发展的模式相比其他城市就太落后了,只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待改进。

近年来,陕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迅速提高。然而,这种过分依赖能源开采与利用的增长模式,使得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是这种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目前的趋势看,陕北的城乡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让陕北经济发展的果实为城乡居民共同分享。陕北地区统筹城乡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建设规划滞后,管理不到位。目前,城镇化建设虽然编制了总体建设规划,但规划定位不高,缺少超前意识,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和盲目建设现象。一是规划的超前性不够,功能不明显,只重视道路、商贸区建设等规划,忽视了对文化、体育、环境的建设;二是规划脱离实际,不考虑城镇财政的承受能力,摊子铺得过大,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同时,规划没有体现城镇特色,更没有体现地方特色;三是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不衔接,甚至存在不相一致;四是存在规划与建设管理脱节和边建设边规划的问题,造成工程的重复和盲目建设现象。2.基础设施不完善。陕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资金、规划等因素的限制,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整体功能较弱。一是城镇供水紧张,县城和一般建制镇用水普及率较低,多数城镇存在缺水问题;二是道路建设标准低,城区道路狭窄,交通拥挤问题严重,陕北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建制镇中还有不少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问题突出;四是市场秩序混乱,城镇“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总之,陕北地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指标不高,影响了城镇化进程。3.金融体制不完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调整经营战略和贷款投向,退出了县及县以下农村机构网点,仅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又比较滞后,农村信贷资金流出严重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的金融风险转移机制也不健全。

二、陕北构建区域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的路径

陕北地区可以“城县产业新型化、城乡建设集约化、农村发展社区化、基础设施网络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六条路径,全面推进市域城乡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设施配置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陕北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去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我们在设计产业链的同时也要符合当地城乡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乡村的经济发展但不能动摇城市经济的稳步前进。所以我们也要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路线和乡村发展路线:1.陕北城市发展路线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还是要加强城市发展力度,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农村事业,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村基础建设。但是城市也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所以还需要有部分农民中心镇或中心村,所以中小城市(镇)与大城市同步发展是必要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同步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分层次、有差别的发展,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发展;2.乡村建设路线。乡村的建设路线应该是培养重点镇,先进村,将“一村一品”的这种模式继续推广,最好达到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时可以开设一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深加工工厂。与城市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得供求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并保持上涨势头。政府部门也要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以及部分的经济补贴和稳定的社会保障;3.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构建产业链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调整产业布局;二是接通和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业布局能够为各产业找到适合的优区位,从而有利于产业的继续发展与升级换代;对于城市而言,产业布局的调整有助于大中小城市找到各自的发展定位,从而形成有层次、分等级的城镇发展体系,各城市的特色将更加明确,从而使其拥有自己的魅力,并吸引到相应技能的人进入城市。产业链的接通和延伸,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产业关联,增强大企业的带动力与城市的辐射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在产业布局方面,延安和榆林市都应重点以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

解决陕北城乡差异这一问题的出路有很多,在统筹城乡战略引导下构建区域产业链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通过产业链来带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郁义洪.产业链类型及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3]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类型及其区域经济效应[J].理论与政革,2005.

[5]陈希玉.论城乡统筹[J].发展论坛,2003(10).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6-7.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说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6-38.

[8]芮明节,郁义鸿,任江波.论产业链的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焦伟侠.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4.

[10]刘美平.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路径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6(3).

篇7

[关键词]二三线城市 产业集群模式 存在问题 低碳经济

一、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概述

依据城市的政治文化地位、经济实力、城市发展规模、区域辐射力度等因素,我们将中国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出了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均属于二三线城市。中国的经济起飞始于这四个一线城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朝着二三线城市转移,在保证一线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提高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2)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或者业务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集中发展的高效率的组织空间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益于企业共享资源,加强沟通和联系,有着远距离竞争所没有的优势。

传统的产业集群主要以产品装配和生产同类产品为主,没有合理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新时期,产业集群朝着生态化发展,更加强调生产的循环和持续发展。在全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

(3)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集群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一下几点状态:

1.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二三线内陆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形成了汽车、化工、服装、家具等产业集群。例如河南省就形成了众多的肉食类的产业集群,郑州实现了全国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促进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2.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主

由于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产业的转移主要看中的是这些城市的资源优势,所以形成的产业集群大多是重工业、食品服装等传统行业。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则比较少,转移的力度不大。

二、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问题研究

(1)发展模式分析

1.低碳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由于全球变暖触及的生态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中国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我们的经济发展朝着低碳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极大程度的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经济性、技术性、战略性、全球性的四大特点。

2.资源型产业集群

二三线城市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有着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聚集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以资源利用为主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但是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产品,易形成区域优势。

(2)发展存在的问题

1.粗放增长,生态发展受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能源和资源消耗高,存在着高能耗、高排放、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也大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对能源的要求高,容易形成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经济的理念存在差距。

2.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全球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研发、制造、流通销售三个环节。我国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由于受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缺乏高水平的研发和流通,处于价值链底部,产业的附加值低。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缺乏高价值的产业,只能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不利于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研究

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正不断朝着正规化、产业化发展。这些产业集群根据不同地区自身的不同特点,发展特色产业,生产更加的专业化、细化,并且随着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这些企业加强知识管理,不断朝着创业型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卞继红.《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思考》.绿色经济,2011年版

[2]王晓娟.《关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2009年版

[3]吴晓薇.《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路径探析》.商业文化,2011年版

篇8

【关键词】加工贸易 特点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底层、利润空间少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一直处于加工贸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加工的产品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原料和零部件需要从外国进口。加工产品中间环节本土化程度较低。通过对整个加工产业链的分析能够看出,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生产链条中,仅仅是制造者,是对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单一组装、加工的角色。由于每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承接大量的国外订单,致使其对生产加工环节的核心技术并不重视,导致缺乏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奠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处于整条产品生产链的最底层,获取利润的空间也相对狭小。

(二)我国加工贸易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加工贸易一直处于粗放式加工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外贸出口的经济增长,但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不可逆的。通过研究得知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对外贸易中塑料、钢材、金属等行业出口均呈现较好的上升趋势,在上述三种产业中有近百分八十属于加工贸易,这些产品都属于高耗能、低产出、高投入、低效益的产业,其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以牺牲我国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之上。另外,一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污水、废气等,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村民患病等社会问题。

(三)我国加工贸易加剧了与欧美贸易摩擦

造成贸易摩擦是由于双边贸易之间的不均衡,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为加工贸易的顺差,而其他的贸易一般为逆差。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商品被指为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我国贸易加工产品进入本国市场,长此以往会引发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我国经济系统与世界其他国家运作的不同,这是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基础。另外,由于出口国与本国对产品技术标准和规则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加剧了贸易摩擦的频率,这些国家因我国产品技术低于其产品标准,从而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产品被认为是反倾销、返补贴产品。

二、优化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对策

(一)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竞争力

由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市场的数量逐渐增多,其不仅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为贸易加工的经营者带来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一问题,其应加强对自身经营状况的认识和了解,在掌握自身经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变化形成自身的优势,加强与产品生产商的协商和沟通,尽可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商品成本,再次形成价格优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需要加快技术创新的脚步,全面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化升级,使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努力达到国际化水平。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自身科员创新能力,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为己所用;第二,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在技术标准设计和开发中充分的发挥主动作用。企业的发展不能一味的依靠别国的先进经验,并且由此会产生较大的费用支出,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才能真正的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发展企业的绿色生产,加强环保意识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将环保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因此在加工贸易企业中也需要走绿色生产路线,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党的十三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未来我国发展的方向。我国需要摆脱过去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从而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行业竞争,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

我国加工贸易行业需要树立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在意识到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发展时,需要及时的限制非正当的贸易活动,从而保证国内加工贸易市场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然而当前加工贸易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加工贸易企业由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不足,虽然在中低端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高端市场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近几年,随着贸易配额的逐渐取消,很多企业为了在市场上扩大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使加工贸易行业之间形成一种恶性的竞争,从而使产品的价格直线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低价销售将势必会遭到产品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从而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需要积极的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有效的规范行业竞争,从根本上减少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加工贸易的产业的战略转型,打造高端中国化加工贸易,实现经济新常态,使加工贸易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霞.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11,11(2).

[2]王香芬.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1(4).

[3]耿昊.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9(22).

篇9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不断升温,以价格为依据的产品衡量标准逐步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之中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合理的针对其中的各种问题处理,提出有效的管理方式。市场总是有限的,各种产品的增加速度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进出口产品的应用和分析之中就需要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针对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近年来,我国市场逐步与国际化接轨,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发展趋势,各种设备和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更新更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工作中紧随国际科技的进步步伐,对企业中存在的各种落后行为,确保企业行为和工作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我们在纺织市场还存在薄弱环节: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较少,产品的新工艺探究较低,因此其中各种性能和价格的应用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纺织工业中不断的进行探索,针对其中存在问题处理,合理的分析高性能和高功能的纤维。当前的新纤维的开发应用要加大力度,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利用各种新纤维技术的附加值,用多种纤维工艺来弥补工作中形成的不足,逐步形成了新的纱布和胚布。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功能纤维的主要控制应用措施。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纺织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现在如何跳出来料、来样的格局,自己开发产品去争夺市场。全球的采购趋势,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的竞争,一个产业群与另一个产业群的竞争。一个企业已经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而是一个产业链和一个产业群才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得到相应的份额。品牌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如何形成一种以品牌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链,那么你可以得到高的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你的份额。细分市场来确定你的市场定位、寻找差异、创造差异、采用差异的优势来创新空间成为企业取胜的一大法宝。快速反映能力的提高;快速反映能力越强,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越高。

20世纪,纺织业的开发重点是功能性,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纺织品将向智能化迈进。纳米技术的突破将为开发功能性,智能性纺织品提供新途径。由于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大为改变,因而纳米技术有望成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但智能纤维的研制与开发,近年来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纺织与服装的未来。

纳米技术为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使纺织品获的新功能的方法还有很多,大量化学、物理、生物机电方面的新技术都有可能为开发功能性纺织品创造新的条件,依靠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市场、抓好化纤纺织市场急需的高性能的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纤维的一体化产品的研发和民用高仿真、超仿真服装、家纺、产业三大领域及非纤、合成新材料、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开拓,替代进口、扩大出口、争市场、争效益是提升棉纺、化纤行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纺织、化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重要途径。化纤新品种由高仿真到超仿真,功能性纤维将推进产业领域新发展,新世纪化纤将全面进入“超天然”的新纤维时代,随着多功能高技术化纤新品种的深入开发,应用广阔的产业领域已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篇10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1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药相关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中药材涨价的浪潮中,由于链条长、涉及行业广、科技含量高、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中药产业链暴露出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如何构建科学的中药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点。在国务院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下,如何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山西省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值得相关管理层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从产业链的视角分析山西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产业链升级的途径,以推动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 中药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1]。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研究和经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产业组成[2]。因此,中药产业链可解释为,围绕人们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各种环节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产业链结构见图1。

根据中药产品的不同形式(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产业链主体环节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流通与销售等,辅助环节包括与中药有关的研究开发、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政策监管等中药知识产业,各主体环节间通过信息流、价值流、实物流相互依存与制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041072-02)

约。中药产业链按照中药产品的最终使用形式不同,可分为初级层次(中药材种植)、中级层次(中药饮片加工)和高级层次(中成药生产)。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中药产品附加值增加,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增强,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在中药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产业,因此,中药产业链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连接和互相影响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的链条。

2 山西中药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几年,山西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18.8%,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中成药、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医疗器械、药包材等门类齐全的医药产业[3]。山特的地理环境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中药产业发展缓慢,中药产业链整体绩效水平不高,已成为影响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链各主体环节发展不平衡

中药产业链涉及农业、工业、商业三大产业,中药产品使用形式多样,加工和流通环节多,研究开发难度大,产业链源头――中药材的生长受到自然因素制约。各主体环节发展速度不平衡,主体企业发展水平不对等,产业链发展态势呈现“锥形”。

数据显示,山西省内现有中药材1116种,占《全国中药汇编》收载4000余种药材的25%,大宗药材就有67种,尤其是党参、远志、连翘、黄芩等单品种产量占全国40%以上。全省虽有3家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但大多以散乱的小规模农户种植为主,面临“北药”其他种植省区的挑战,如内蒙古黄芪、甘肃党参和柴胡、河北黄芩等[4]。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种植结构不合理,种植规范化程度低,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中药材种植体系。中药饮片加工环节薄弱,缺乏对中药材的深加工,导致中药材附加值低,每年有超过70%的中药材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等药材批发市场,成为资源输出型省份。中药制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生产12个剂型中成药的能力,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并出现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中药品种,如亚宝药业的丁桂儿脐贴、山西振东制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山西太行药业的清开灵注射液[3]。中药产品的流通主要依附于医药产品的销售体系,山西省还未建立大型中药材销售平台。中药产业链呈现出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业组织化程度低,制药工业大规模生产,商业缺乏特有的销售体系的态势。

2.2 产业链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链各主体环节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准则,忽视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和政府政策指导,经济利益的实现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整个中药产业链中,种植、加工、制造、商业推广、研发基本处于分散状态,行业集中度低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中药材种植周期长,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导致中药材价格和产量不确定性强。各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部分中药商业主利用游资炒作中药材,致使中药材价格飙升;而中药制药企业在政府降价政策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亏本生产,有的甚至被迫停产或减量生产;中药材种植农户为获取经济利益,根据药材价格盲目种植,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判断,种植药材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亏本现象。

2.3 中药知识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山西省有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9所,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132所,有18家中药生产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医药从业人员41300余人。山西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与全国5%~8%的研发投入有较大差距。由于研发能力薄弱,专业人才短缺,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不足10家,进入全国制药企业百强的仅有亚宝、威奇达两家。同时,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优势品种少,大多为普药和低端品种[4]。

2.4 产业链信息流不通畅

伴随中药产业链的延伸,保障各主体环节间信息流、价值流、实物流的畅通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绩效的提高。中药产业链随着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及其他相关产品实物形式的变化,价值递增。然而,各产业之间以及中药知识业与各产业的信息流通不畅。目前,我国中药知识业尤其是研究开发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部分企业研究部门,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因此,研究开发成果市场化过程信息沟通不畅。中药材种植户小规模生产,缺乏市场信息,信息获取成本大,农户只能依靠中药材价格的涨跌盲目跟风,难以形成理性决策,导致中药材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脱节。同样,山西省也受限于中药产业链各主体环节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平衡及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传递失真、滞后或受阻,导致中药产业链整体绩效不高。

3 山西中药产业链升级的途径

中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产业带动性强、市场需求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等特点。中药产业链的升级必将促进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有效、联系紧密,进而促进产业链运行效率和价值提高。

3.1 延伸中药产业链

现代中药产业链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涉及三大产业,具有广泛的纵向延伸性和横向拓宽性。中药产业链过窄过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产品的获利空间。围绕中药材种植,可为种植农户提供中药材种植相关的科技、信息、金融、中介等服务,提高个体种植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可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的生态旅游;围绕中药饮片生产,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保护药材资源、提高饮片的生物利用度、满足患者便捷服用为目标,开发新的现代中药饮片;围绕中药商业,建立中药商贸流通体系,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强产销对接,提高供销信息的透明度,防止游资炒作。

3.2 拓展中药产业链

中药产业链的拓展主要指改善产业链中产业结构,提高各环节主体的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度和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提高中药产业创新研发能力对于提高中药产业链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首先,改善现有的以企业为主的创新研发体系,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制定中药产业的扶持性政策;其次,山西省应加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标准、中药现代制剂技术与名优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改变中药剂型以传统剂型为主和具有山西特色的定坤丹、龟龄集等名优产品品牌美誉度与销量不符的现状;其次,加大对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 整合中药产业链

整合中药产业链是指根据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合理配置各环节主体间生产要素,提高其联动性,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使产业之间发生聚合效应,理顺中药产业链,提高行业的集中度。首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中药产业链。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与中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牵头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生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中药大企业集团,打造“晋药”品牌,促进山西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其次,建立高水平的中药交易电子信息平台,提高种植户和企业在中药销售、定价及其他交易活动的主动权。避免出现作为山西的道地药材――潞党参省内交易价格远低于国际贸易市场价格的惨状[5]。

第三,利用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的契机,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中药制药企业、医药物流和流通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各方资源,完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制剂、生产、流通等规范化体系,针对影响中药行业协调发展的瓶颈,制定切合山西省省情的中药产业政策。

4 结语

作为山西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中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改善各组织、人员和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分散的行为变为集体的行为,无序的行为变为有序的行为,冲突的行为变为合作的行为,以保证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产业链角度深刻认识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便为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 22(11):35-42.

[2] 闫希军.现代中药产业链管理系统研究[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32.

[3] 赵光国.加快实施“晋药战略”促进山西医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J].前进,2010,19(12):19-20.

[4] 周然.振兴中药科技产业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N].山西日报,2011,5(23):C2.